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专题的制作

网络专题的制作

时间:2023-06-08 11:20: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专题的制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专题的制作

第1篇

关键词:教研专题化;网络课件制作;预设;滚动;生成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传统的学科教研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目的性不清、实效性不高的弊端。学院提出的改革对策是“教研专题化”。

专题化教研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实施新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研活动只是热热闹闹开开课,客客气气评评课,却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的状况。

但一段时间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教研活动确定的专题过大、太笼统,无法在教研活动中解决,教研呈形式化;一些教研活动注重了专题的预设,但忽视了专题的生成,多次的教研其实是原地踏步。为此,我们思考,能不能在大专题下,进行小专题的深入“剥笋”,关注教研专题的滚动与生成,以促进老师们对专题的深入研究。

二、教研专题的滚动与生成

面对网络课件制作这个专题,我们该从何处切入研究,如何深化研究呢?我们采取问题细化策略,生成大专题下的细化专题。通过细化专题促进教师对网络课件制作的深入理解。

首先,针对老师们对计算机网络课件认识不够的问题,我们把第一次活动的专题确定为:网络课件制作案例交流。

活动中七中的杜娟老师和天中的吴健老师分别介绍了两人在重庆市赛课和全国赛课中制作的课件,这次活动两位老师的课件制作精美、构思巧妙、极富创意,激发了老师们的兴趣,但因为时间有限,大量的图片、材料一晃而过,制作技术也不能细讲,造成很多老师意犹未尽,感到没有吃饱。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安排了第二次专题教研,这次教研以片区为单位,活动以沙龙研讨式进行,专题定为:网络课件制作技术交流。

因为是沙龙研讨式活动,老师们的交流非常轻松、热烈,技术强的老师争先恐后回答“内容及内容模块化”“总体布局”“怎样下载模板?”“怎么制作滚动字幕?”“怎么定制表格?”等问题,有些时候他们还直接到讲台上演示给大家看,使得活动气氛进入一个又一个。活动后,老师们都跃跃欲试,想自己亲手设计一个网络课件。

于是第三次活动的专题就产生了,定在12月中旬,专题确定为:网络课件的评比与展示,活动要求参评教师按要求制作指定课题的网络课件,现场演示课件并作介绍,时间为5分钟。目前有三十几位老师报名参加这个活动,表示要制作课件参加评比与交流。

三、对教研专题滚动与生成的几点思考

通过这次专题教研,我对教研专题的预设、滚动与生成有了几点思考。

1.关注教研专题的预设与生成

正如教学情境需要预设一样,我们的教研专题也必须要有预设。专题应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来自于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来自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我们应该把老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研究的专题,专题的确定会使教研任务更加明确,目标更加集中。但在真实教研活动中可能会产生超越预设的新的生成,这些生成有可能是老师个别的问题,也可能是集体的共同问题;有可能是大专题下的小问题,也可能是大专题外的新问题。我们对这种生成要有充分的敏感,要提炼、驻留、利用新的生成,使我们的教研更有生命力、更有效。

2.关注教研专题的滚动与发展

教研如果频繁地变换专题,浅尝辄止,那只能流于形式而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要提高教研的实效,实现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目的,需要坚持对某一专题进行多方位地、滚动地、持续地研究。有效的专题式教研应该是将大专题细化为若干可操作的小专题,对细化专题进行滚动式研究。而且这种持续的滚动的研究,应该是大专题下的小专题的分层推进,深入“剥笋”,螺旋上升,不断发展,而不是原地踏步。这样的研究才能让我们老师对某一专题深入理解,真正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教研活动也才是真正有效的教研活动。

现实的问题让我们看到,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的“无动于衷”,是由于教研活动没有很好地研究其目的、形式及教师的实际能力,特别是没有认真地思考教师的教研需要,致使教师在教研时轻描淡写,许多教学问题一闪即逝,因此,我们选择了“专题式”教研活动的模式,通过在一定专题的导向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作为教研员,我们组织专题教研,也使自己比过去站得更高,思路更清晰,而且我们也要与学科教师们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洁,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

【关键词】新闻专题 版面编辑 深化

新闻专题是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常用到的新闻资源整合方式,集中体现了一个网站的新闻制作水平。几乎每一个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的发生,各个主流新闻网站都会推出自己的专题。在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新闻专题追求的是客观性、全面性,而另一种新闻专题则追求更有针对性,并带有一定的主观评价,它们可以分别称为客观性专题和主观性专题。①其中,我们认为新浪网的新闻专题属于客观性专题,这种客观性新闻专题的制作更需要网络编辑把握全面、客观、平衡的原则。

一、 网络新闻专题的构成和编排规律

一个典型的新闻专题往往是由若干栏目组成。利用栏目,将最新新闻、事件进展、各方反应、事件影响等各类文字、图片、音视频信息集成在一起,同时,辅以历史资料与相关知识介绍。而网友评论以及互动调查,也往往会成为专题中不可缺少的手段。②专题版面的设计,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版面的美感。新浪网的专题在页面的顶部标注“印度孟买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以大字标注在恐怖袭击的相关照片上。再将剩下的版面依垂直方向分成基本上等宽的三个部分;在页面四分之一的部位,用一则广告将新闻专题隔开。版面的前三分之一多用文字的形式,辅以少量的图片;中间三分之一的版面多用图片、视频的形式,其中在大约二分之一的地方用Flas的形式简要地展现了孟买恐怖袭击的主要地点;紧跟其下的版面以图片配新闻的方式,将“9・11”以后全球重大恐怖袭击事件做了回顾;剩下的版面则以纯文字的形式刊登了“最新消息”、“视频报道”、“图文报道”、“分析评论”和往期专题回顾。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认为新浪网的版式是“日”型。如图1.1所示。其中网络新闻专题的栏头设计,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第一个要素,专题的栏头设计需要遵循几个原则:(1)醒目抢眼;(2)文字表达准确;(3)情绪传达到位。③

版式分割成中规中距的形式,各个栏目之间界限清晰,阅读时视线流畅,容易使受众接受。

重大事件的网络专题版面安排一般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最新消息、图片――各方反应――分析评论――深度背景分析与类比溯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对事件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实时全时的报道,辅之以“在线调查”与受众进行在线互动,这是符合受众心理期待的。技术赋予网络的互动特征,使网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较之于传统媒体更为深入,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

二、网页版面编排的原则

网页版面设计就是要对网页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这种配置主要是由视觉元素所决定的。各个栏目要互相呼应,既有利于受众阅读,又能够为受众节约时间,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感。如图1.2所示,新浪新闻专题的上部。

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

1、版式平衡性原则。平衡性原则不是要求各个栏目之间仅仅保持版面面积上的平等,而是要在网页版面编辑的时候,给受众以视觉上的平衡感。这种平衡包括栏目版面面积的平衡、版面色彩的平衡、文字报道与图片报道、视频音频报道之间的平衡。版面总体的平衡感可以通过暖色调与冷色调之间的调配和各栏目版面面积的协调来把握。在版面色彩平衡里,新闻专题要体现出一种庄重、理性的基调,体现硬新闻“硬”的感觉。暖色系里主要有红紫、红、橘、黄橘、黄等颜色;冷色系里主要有蓝绿、蓝青、蓝、蓝紫等颜色;中性色系里主要有紫、绿、黑、白、灰等颜色,冷色与暖色调都是相对而言的。例如:白色和黄色给人感觉较轻,而红色和黑色给人感觉较重;暖色感觉柔和、柔软,冷色给人坚实、强硬。对于文字一般采用灰黑色为主,只有当受众点击阅读相关标题之后,标题才会变为红色,表示受众已经阅读过此新闻,以示区别,同时与周围灰黑色的标题相对应。在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通栏的大标题和下面的新闻图片主要都是暖色调,周围文字版面都是灰黑、蓝色为基调。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冷暖和谐的大版面。

2、重点突出原则。在页面中的众多栏目中必须设置一个或几个重点栏目,吸引受众注意,通过重点栏目的引导将受众引向深入阅读。重点栏目一定要放置受众最急于获知的信息。通常重点栏目要在页面的上部,这样就避免了受众用鼠标向下滚动搜索信息的过程,从而在第一时间就把握住受众的阅读心理。在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最新消息”、“视频报道”、重要新闻都放在受众打开专题页面就可以看见的版面位置,随后受众稍微向下滚动鼠标就可以获知“”和“人质解救”的信息,从而将受众的阅读引向深入。

3、合理布局原则。在对版面进行安排的时候,一定要在版面上留有空白的余地。但凡版面编辑比较成功的网站,几乎都会合理运用空白。一般来说,在横着的版面中,空白的运用是分阶梯状的:上半部和下半部版面之间用空白带适当地隔开,或是用两个空白带将整个版面隔出三个部分;在竖着的版面中,用一个或两个空白带作为版面的间隔。如在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两个空白带将整个版面分成竖着的三大块。空白的使用,使网络版面流畅明快,布局清晰,冲淡和避免了版面色彩过多可能造成的布局紊乱。如果版面用某种色彩做底色,则一定不是新闻版面;版面底色采用色彩给人一种私人化的空间和休闲的感觉。这是与受众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硬新闻的网络专题则一定会运用白、灰做底色。

三、网络专题内容的编排原则

网络新闻专题中可以包含文字、图片、视频、Flash等各种形式的新闻,因此,怎样合理安排它们出现在受众视觉里的顺序,需要仔细考量。

1、文字和图片为主原则。美国斯坦福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波伊特(Poynter)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网络读者首先看的是文本。整个测试的结果是,新闻提要的注目率是82%,文章本身是92%。网页上出现的图片64%受到注意。④笔者认为新浪的“孟买恐怖袭击”专题制作基本上体现了这一研究成果。专题将最重要的动态新闻消息和重要图片放在版面的最上部,充分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视频和Flash是动态的、转瞬即逝的,对于硬新闻的受众来说,他们愿意对硬新闻有更多的思考,文字报道依然是引导受众思考的主角,视频和Flash只是对文字和图片新闻的补充和装饰。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的Flash新闻制作就简明扼要地点出了袭击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等主要信息。但是Flash新闻的制作,也弥补了新闻媒体现场报道素材缺乏的遗憾,更好地突出表现了主题。

2、人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到右,从上而下”。根据这一习惯,我们把最吸引受众的内容放在左上角,例如在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左上部就是孟买恐怖袭击现场的系列照片,在受众浏览网页的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这些照片应该是反映专题报道的一个重要基调。首屏的左边部分是视频或焦点照片,它们共同构成第一屏中的视觉冲击中心(CVI)。⑤再按照递减性原则,安排有充裕时间或对该新闻有兴趣的受众继续向下阅读较为次要和背景性的新闻。尽管网络媒体具有超文本的特征,但对于受众来说,依然需要遵循纸媒的阅读习惯。美国学者艾德蒙・阿诺德指出,读者的目光大致从左上往右下移动,好像一个“Z”字。版面的右上角和左下角,叫做休闲角。设计时对这两个地方要特别关注,因为读者的视线不会自动地移到那里。⑥

3、实时化和全时化。在追求“即时”、“实时”的同时,网络新闻的“全时”化观念也逐渐建立起来,那就是:网络新闻不仅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对个别的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同时还要作为一个“全天候”的媒体,在一切新闻报道中争取最强的时效性,同时保证对新闻事件的全程关注。⑦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完全颠覆了时空的概念,在信息传递极为发达的时代,网络媒体要24小时关注世界各大媒体对某些重要突发事件的最新报道。漏报、缓报会使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失去竞争力。“孟买连环恐怖袭击”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袭击事件不断发生,此起彼伏;发生地点呈现出多点散布状;恐怖袭击在时间上不分白天黑夜,其持续时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恐怖袭击。这样持续的、灾难性的突发事件,对于国内媒体而言,几乎需要大量转载西方媒体的信息,如何保持报道的及时和准确,对国内网络新闻编辑是个巨大考验。

4、避免新闻报道“碎片化”和“瞬时化”。网络新闻为追求时效性往往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进行频繁的动态更新,容易造成新闻的“瞬时化”和“碎片化”。一些新闻只能支离破碎地展示新闻事件发展的各个片段,很难全面深入地体现新闻事件的本质。单从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第一级页面来看,这些现象还不是很严重,但是到第二级页面的时候,视频、文字等新闻数量大增。网络的时效性,也给受众带来信息消费的快餐化。全时化新闻也会造成不易于新闻的过滤,虚假有害信息易于传播;而且更新的速度之快易于淹没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造成信息泡沫。⑧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的重要信息,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其他网络媒体上。

四、网络新闻专题版面的不足

以新浪网的新闻专题编辑为例,其版面长度占到了接近9个电脑屏幕,也就是说,其整个网页从上到下的长度有9个电脑屏幕的长度。这样的长度对于一部分受众肯定是难以接受的。并且专题最后的“最新消息”、“视频报道”和“图文报道”显得与版面上方的新闻有重复;同时这三个板块的左侧和右侧都留有大量的空白,从而使版面显得比较单调,三个板块连接起来的长度也显得过长。这都需要在将来的网络版面设计中有所改进。■

注释

①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05页

②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89页

③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72页

④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⑤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74页

⑥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277页

⑦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83页

第3篇

网络新闻专题的分类标准

目前网络新闻专题暂无公认的分类标准,具体的分类标准只能依各网络媒体的定位而言。而目前比较合理的标准按照专题的来源和生存周期划分,可以分为事件型专题、主题型专题、挖掘型专题、资讯型专题四类。①

腾讯的《今日话题》属于挖掘类专题。挖掘类专题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网络新闻专题,也是未来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的总体趋向。②该类专题重在策划、注重研究,其编辑思路、栏目构架等诸多因素都是编辑根据整体内容,整合了所拥有的新闻资源后做出的,也就是说其每个部分都有编辑二度开发的成果,对新闻资源的“整合”和“再加工”是该类专题制作的核心,而提炼独家观点也成为该类专题的一个难点。

优秀的挖掘类专题,其核心竞争力在编辑的策划能力上,而又突出表现为栏目的架构、网页的构思、观点和资源的整合加工。赵启正在《中国网络新闻发展现状和趋势》一文中指出,③优秀的新闻专题可以具备“新闻的快、研究报告的深、百科书的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

《今日话题》的网页构思

1.层层推介:直达栏目有捷径

在网络上,频道名称、栏目名称、标题等重要导航路牌都要用最直接、最简单、指向最明确的词语,以避免歧义和含糊。腾讯网的《今日话题》专栏在腾讯主站的首页和各个分站的首页都有推介条。根据从左至右的阅读习惯,腾讯网首页导航条新闻位居第一的位置,足见腾讯网站编辑对腾讯新闻中心的看重程度。相比之下,搜狐的新闻专题栏目虽然质量也较高,但在首页的推介力度较小,不易被读者发现。

2.页面位置:视觉中心占先机

《今日话题》栏目位于腾讯网首页面积最大的中间栏,并且以较大幅的图片抢占读者的眼球,在子分类的腾讯新闻中心,《今日话题》也位于页面左侧,占尽读者阅读的先机。

3.版式设计:兼顾简洁与美观

《今日话题》最初采用的是非均分的竖二栏版式,这种版式结构在专题页面上运用较多,但《今日话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页面的上下部分错开,兼顾了页面的简洁与美观。

此外,《今日话题》采用了类似报头的做法,将其编辑方针“关注大家的关注”载于栏目页头,并打出“腾讯QQ出品”,运用固定的logo和口号强化栏目的品牌。

2009年6月,腾讯对《今日话题》大胆改版,采用竖式三列的版式结构,每个专题都有独特的提要题,竖三栏版式在国际上比较流行,BBC网站和日本的“共同网”中文版网页都采用这种结构。人民网、新华网等风格比较稳重的门户网站也采用竖三栏编排,竖三栏版式页面屏数往往较少,新闻分栏也较少,标题简洁明快。采取跨栏的形式与图片相结合,专题内容清晰明了。专题的主要内容占据面积较大的中间栏,而左右两栏则用于相关背景的链接、观点PK区和月度热门话题榜。

4.色彩:颜色诠释理性

不同的颜色对人有不同的情感牵引力,色彩可以在美学角度契合和体现网站的编辑风格。暖色系的橙色代表的是热情、活力、轻松,与之相对,冷色系的深蓝色则代表了客观、冷静,而《今日话题》的栏目页头运用的正是这种颜色。

《今日话题》的内容风格

1.题材宽泛,不拘一格

题材的选择与网站本身的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腾讯《今日话题》志在“聚焦”,这是与其编辑原则“关注大家的关注”一脉相承的。《今日话题》的选题来源非常宽泛,社会潮流、时尚文化、突发事件不一而足。为贴合“今日”二字,在选题上注重对时事和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和纵深思考,其中不少选题发端于网民的BBS和互动社区,如“网瘾究竟是不是精神病”、“杨佳案”都成为《今日话题》探讨的话题。这种发端于网络的新闻选题,也强有力地保证了高人气和互动的积极性。

2.新闻价值观:网络清流

在网络新闻呈现出泛娱乐化和低俗之风时,腾讯以旗帜鲜明的新闻价值观博得了网友好评。一方面,腾讯追求新闻的快捷和信息的全面;追求特色,注重议题的设置和新闻策划,主张观点的展示和碰撞;另一方面,腾讯秉承了理性的价值判断,不流于浅易的叙述,而加强了观点的引导和输出,着重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与不少网站为了吸引点击率而迎合“网络愤青”的做法截然不同,被媒体称为一股“网络清流”,形成了“有良知”的形象。④如2008年四川遭遇汶川地震后,企业家和个人纷纷慷慨解囊,此时吼出“我不捐款”的个别人受到大众的口诛笔伐,《今日话题》于2008年6月13日及时推出专题《我为什么没捐款》,将平常老百姓及80后作家韩寒为何不捐款的原因一一集纳,同时打出了“捐款不是征兵”、“不攀比、不强制”、“愿意捐、可不愿意盲捐”等一系列观点。通过编辑的巧妙编排,赈灾捐款的用途透明化等更有意义的议题得以凸显,而对“捐与不捐”孰是孰非的争吵则被巧妙地引开了。又如在中法关系陷入低谷时,《今日话题》又号召大家要“冷静看待中法关系”,懂得“爱国的艺术”。

3.结构

《今日话题》包括几个固定的组成部分:导语、网络调查、腾讯网友点评、结语。此外,根据不同的话题,往往配有漫画形式的新闻和相关视频的穿插。在观点的集纳上,编辑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既有“名人观点”也有“舌战网友”,形成了多方观点的碰撞。此外,通过编辑,将代表性观点集结成小标题,一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导读作用,另一方面,编辑的立场也“幻化于无形之中”,巧妙引导受众完成议程设置。

比如,在《与杨佳有关的十个词》这一期专题中,编辑用了“论人”、“论心”、“论事”作为分题,最后在结语中直指对暴力的歌颂是一种“伪民意”,让大家在习惯与“公家”对立的时候回到道德层面的思考。2009年6月,《今日话题》改版,在页面左侧新增了“今日热词”、“一周热点话题”、“月度话题榜”等栏目,方便网友了解最新和近期的热点话题。同时增加了观点PK区,通过参与,网友既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他人看待问题的态度,充分调动了网友持续关注栏目的积极性。

此外,页面上还增加了相关视频和博客推荐的比重,栏目的页头也更具品牌意识,将“用常识解读新闻”的栏目理念用特殊字体标出,栏目风格突出,品牌感更强。

注释:

①②张宇:《门户网站新闻专题报道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③赵启正:《中国网络新闻发展现状和趋势》,《新闻战线》,2000年第2期

④《南方都市报――2008年度网络致敬专题》,2008年12月28日

参考文献:

①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②朱宝奇:《网络新闻专题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③蒋晓丽:《网络新闻编辑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④董天策主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⑤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M],新华出版社,2003年3月版

第4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信息素养 培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学会应用网络,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同样成为现代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而作为以普及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信息技术课来说,更应该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作为教学任务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笔者结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在此作一些探讨。

一、学生网络应用能力的现状分析

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每周有一到二节课。到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都购买了电脑,并接入了网络。学生操作计算机、上网的机会大量增加。据调查,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够使用邮箱QQ等工具进行网络交流,浏览网页,玩网络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少部分同学还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能力,这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学生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现在各级政府都在教育信息化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学校的计算机和网络硬件都得到了完善,并在省“校校通”工程中接入了教育城域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网络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校或老师害怕学生沉迷于网络,以及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恐惧。再一就是没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教会学生识别、抵制不良信息,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切不可因噎废食。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充分利用局域网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搭建课程专题网站,论坛等形式构筑网络学习平台。将每节课的内容、重点、难点及课件收录其中便于师生、同学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作品展示平台。

例如我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就搭建了“信息技术学习网”的专题网站,设置了“office专题”,“图像、音频处理专题”,“FLASH专题”“网页制作专题”等,各专题内收录了相应章节的教学内容,操作视频,重点难点指导等,学生可以按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边学边操作练习,实现同步学习。不会的部分可以反复学习,已经掌握的同学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实现了分层教学的目标。同时在网站中搭建学习论坛,让学生展示作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建立师生,同学间交流的平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班级限制,不同班级的学生间也可以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的能力。

2.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互联网上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且更新较快更加贴近实际应用,是对课本知识很好的补充。如何用好这些资源呢?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如:网易学院,新浪科技,闪客帝国等网站上提供的教程、示例,推荐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学习目标或进一步深入学习,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并且于此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学习“FLASH制作动画”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完成课本的“风车”制作后,结合本节内容,我们选择了“IT世界网”上的“Flash实例:可爱的小青蛙闹钟”让学生自己按教程制作,从此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动画的绘制,动画补间的设置,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图层的概念和用途,并学习到了利用“复制变形工具”制作表盘刻度线等课本上没有的新知识。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到论坛上进行评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的良好信息素养。

3.合理利用搜索引擎获取合适的问题解决方案。网络的海量信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而搜索引擎又是我们获取这些资源的有力工具。引导学生在碰到问题时,能够合理利用搜索引擎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够从多种方案中筛选出最佳结果。培养学生借助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获取网络信息”这部分内容时,正好一台机器内存故障,发出报警声。学生都比较好奇,又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我就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让学生以当前情况输入合适的关键字进行搜索,看谁搜的结果既快又准确。通过这个实例操作学生既掌握了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又理解了关键字的选择对搜索结果的影响。同时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利用网络交流工具,掌握现代通讯方法。在现代生活中,网络通讯以功能强大、方便快捷、易用等特点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所采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师生,同学间借助电邮、QQ、MSN等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交流,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多种网络通讯方式,增强他们的网络交流能力。

第5篇

关键词:网络主体探究;情境;目标;过程;反思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1

To Explore the Main Teaching Mode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 Teaching

Bai Yujun

(Yixing Chuanbu High School,Yixing214222,China)

Abstract:As an advanced online teaching,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to provide a new educational theories,models,methods and media.In this paper,"brochure produced"for example,the main exploration target on the network to determine the network of the main topics of inquiry data collection,construction of the website,self-inquiry learning process are described,and explore the network of the main puzzles encountered in the teaching Reflection.

Keywords:Network main inquiry;Situation;Goals;Process;

Reflection

网络主体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探索性学习。并充分利用网络自身优势:网络的开放性,良好的交互性,丰富的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制作学习网页或软件放在网络上,将相关学科知识整合为综合任务,学生通过浏览网页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间相互协作,然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学科整合任务,达到多学科学习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好奇是求知的欲望和兴趣的所在,是人求知的内在动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必要条件,网络环境集声、光、影、像于一体,使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能力等得到了刺激,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空间,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提供了条件。教学《制作宣传册》时,我运用网络展示几幅“宣传册”例样,利用电教媒体的功能,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于一体,唤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激情。

二、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主体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它倡导学生自主选择研究主题,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制作宣传册》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内容比较容易理解,与当前世界发展中面临的环境保护问题联系密切,也利于开展主体探究学习。因此,该课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主体探究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理论知识和社会、科学、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学生在观看小报样本后,兴趣浓厚,急于想知道本课的内容,这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筛选出探究专题:(1)“环境概况”,(2)“环境变化的原因”,(3)“环境变化的过程”,(4)“如何治理环境”。

三、网上阅读协作探究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信息舞台中知识演员的“导演”。面对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学生不知所措,教师要按照本课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筛选、组织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引导的方法包括:每小组说出小报题目、采用相关资料、达到什么效果。然后教师提出建议,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重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强调评价的激励性,努力形成有助于全体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主题确定后,需要搜集专题资料。师生在初步自学课本以后,围绕“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变化的原因”、“如何治理环境”等专题,多途径广泛搜集资料(包括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专题资料搜集好后,教师根据学生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设计、开发、建设“环境保护”专题学习网站。我们设计的专题包括:(1)环境概况;(2)环境变化的原因;(3)环境变化的过程;(4)环境治理;(5)BBS论坛等板块。每个部分又包括图片、文本、视频、动画等丰富的并经过筛选加工过的相关专题资料,供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探究学习选用。建立了相应专题网站后,学生进行网络主体探究学习。其过程为:网上阅读自主探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在“环境保护专题学习网站”上查阅资料,并通过选择,把有关的图片、文本信息下载、粘贴,加以整理,深入研讨,协作探究,将收集到的专题资料,制成图文并茂的小报,准备在全班汇报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围绕专题阅读、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

四、汇报交流,达成共识

教师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网络教学面临的又一大挑战。教学研究表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而在网络教学中,汇报交流同样是教师不可忽视的,它是学生达成共识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话与交流,迸射思维与情感的火花,将其在网上获得的知识通过交流、同化和异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是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讨论,自我测评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学习精神的过程。此环节,学生运用BBS与协作组成员及老师交流、汇报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互相提出评价与建议,取长补短;尤其是与老师交流,能及时获得必要的帮助。学生汇报探究成果是一种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通过交流、评价、激励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体验成功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6篇

关键词: “读题时代” 网络新闻 标题 制作原则 制作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传播已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读题时代”。读者通过快速阅读新闻标题来了解新闻内容的概要。就读报而言,传统的那种“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现象越来越少,而“匆匆看题,匆匆看图,匆匆看版式”的现象则越来越普遍[1]。尤其是在网络上,面对如此多的信息,忙碌的人们在浏览网页时已经没有办法做到静下心来每文必读,在更多的情况下,读者仅仅是通过迅速地扫一眼新闻标题来了解新闻事实的大概情况,对事件有一定初步的了解,而忽略了阅读更加具体的新闻正文内容,这也就是标题被称为“一瞥的艺术”的原因。

“读题时代”更加突出强调了读者自主性选择的权利,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标题,任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著名网络大师葛洛庞帝曾用“两个P”来解释信息流向的变化:过去信息由传媒整体推(PUSH)给受众,现在则由受众按个人需求把信息PULL(“拎”)出来[2]。正因为此,任何一则报道,要想引起读者的重视,编辑就必须加大对标题“窗口”功能的重视程度,让标题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因此,“读题时代”网络新闻标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纵观当今网媒新闻标题,仍存在无法突破传统模式、误导舆论等问题。可以说,新闻标题直接关系到网络媒体视为生存根本的点击率,要建造引导读者向深层信息进入的第一航标,我们就要认真研究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特殊性和特殊技巧,这对于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质量,增强网络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网络媒体由于自身的特点在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标题制作标准,根据网络新闻的特点、网络载体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其标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标题成矩阵。

在网页上,按照新闻类别的不同,标题板块通常由若干条新闻排列集成一个矩阵,由此形成大量的新闻信息供网民选择。网络新闻标题的诸多特殊性,既制约了新闻标题的表现形式,又对网络新闻标题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标题方阵”中瞬间吸引住用户的眼球,激起受众点击的兴趣。因此,网络新闻标题的表现样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寻求突破,突出特色和亮点。

(二)题文分离。

在新闻网站的页面上,由于展示面积相对较小,想要展示的内容较多,一般只能列出新闻的标题,读者点击某一标题,才能看到相应的新闻正文。所以在网络传播中,标题和正文分别安排在不同层面的网页上,这与报纸是有很大区别的。正因为此,网络编辑要通过提炼和突出标题来揭示新闻要点。

(三)要实不要虚。

在传统媒体中,新闻标题常用虚题,但这并不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因为文章正文靠近标题区,读者可以很快地通过浏览导语来了解其基本内容。但在网络新闻中,虚题往往让读者一头雾水,因为正文放在其他页面上。因此,网络新闻标题一定要实,给读者传递出实实在在的信息,否则就会湮没在网站海量的新闻信息中。

(四)字数受限制。

传统的纸质媒体可以灵活地利用版面,甚至刻意留白以使版面整洁美观。而网页版面的整体布局是相对固定的,标题字数受到行宽的限制,既不适合折行,又不适合空半行。在标题板块中,各题长短接近一致为宜,字数一般控制在20字左右,过长或过短都不合适。

二、“读题时代”下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原则

(一)重视头版标题的鲜明性。

较其他新闻标题,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应更具有灵活性、更突出个性、更有前瞻性。

(二)重视专题策划中新闻标题的组合关系,让读者获得整体信息。

建议网络编辑在进行专题策划时深化报道主题,引导社会舆论,从战略上确定基调;突出独家报道,满足读者需要,取得主战役的胜利;强化报道创新,提高传播效应,开拓更多的专题策划战术。

(三)避免制作新闻标题中的弊端,让读者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

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战争色彩的新闻标题不意味着血腥,古雅的新闻标题并不意味着晦涩,娱乐的新闻标题并不意味着媚俗。

三、“读题时代”网络标题的制作方法

(一)避免制作新闻标题中的弊端。

诚然,网络编辑为吸引读者阅读,在标题制作方面下了很多工夫,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许多精彩的标题也为读者所津津乐道。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中仍存在的某些弊端。

1.煽情标题

煽情新闻在网络上屡见不鲜,使用一些敏感词语吸引读者注意力,游走在道德的边缘。不难发现,某些用语过于“”,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如以“性”为题,吸引眼球。眼球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标题经济,现在有些网络新闻的标题引“性”入题,专门去找那些荒唐怪诞、耸人听闻的字眼来刺激受众,引诱受众继续读下去。

2.虚假标题

网络新闻违背客观公正性。根据我国相关法规,多数网站不具备采访资格,因此新闻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报刊、有采访权的网媒或翻译国外信息,而编辑人员对这些新闻信息的把关存在着质量控制不严、标题拟定不当,甚至不假思索便直接抄录原题的现象,导致经常会出现一些炒作和虚假新闻,扭曲事实,将个别因素、孤立现象放大为全局性问题,对网民极端情绪的发酵起到刺激的作用,误导网民,误导舆论。一些网络编辑在把关的时候只注意到了眼球效应,却忽略了新闻本来的真实性原则。

(二)新闻标题的制作方法

1.重视标题的鲜明性。

国外有学者指出,标题是“向未来的读者出卖报纸内容的重要一环”,这里的“出卖”,是指推销、推荐的意思;在读者之前加上“未来”二字,就是强调当读者打开网络尚未确定读哪一部分时,标题已经开始它的“出卖”活动,向读者介绍和推荐,也就是对新闻内容的预告。要想在极短的时间调动起读者的阅读欲望,编辑就必须在这一部分大做文章。

制作标题要能突出最新鲜的、最重要的、最有特点的、最本质的事实,尽管在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中,导语应是对整篇消息的概括和提炼,但标题应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浓缩,或是对文章最核心部分的说明。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比导语的地位更高一层。毕竟,人们还是先接触到标题,了解“发生了什么事”,再接触导语,知晓简单的情况,再进一步读正文,熟悉整个事件的全貌的,是标题―导语―正文这样一个过程,它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

2.放大标题的内容含量。

新闻标题是高度地概括新闻内容、提示新闻内容、评价新闻内容的简短文字,用以引导和吸引读者的注意、评介新闻内容或组织新闻内容。“读题时代”,网络编辑的工作重点是放大标题的内容含量。所谓标题的内容含量是指一些新闻作品的标题能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促使读者产生强烈阅读冲动的能量。由于它是标题自身蕴涵的、不借助标题下面的文字就可以产生的能量,因此我们称之为标题的内容含量。

3.突出新闻性,点破主信息。

新闻标题的第一要义就要突出新闻性,让读者一眼就看到这是条新闻稿,一下就知道是什么事。也就是说,新闻标题突出了新闻性也就基本上交代了资讯中的主要信息。编辑的工作重点就是能让读者一看标题不用阅读文章,就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力,让人联想到文章所表述的种种行为和现象,从而产生强烈的不读不快的感觉。

以上所述只是我在编辑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尽量发挥标题的作用,让标题这个新闻的眼睛更亮、更能吸引读者眼球方法还有很多,需要记者或编辑在实践中去创造、去总结。

参考文献:

[1].一瞥之间彰显魅力――关于读题现象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03,6:18.

[2]杜大强.编辑的营销意识,中国记者[J].2003:35.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第7篇

【关键词】微课;开发技术;建设标准

一、微课产生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其本质是面向学生学习的时长为5-10分钟的微型课程。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情景化,特别适合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学习者提供碎片化、移动化学习新体验。很多国内的专家学者都对微课进行了定义,有焦建利、胡铁生、黎加厚、张一春、郑小军等。在定义中,不断总结,审视,和重申微课的内核。

(二)微课程与微课视频

一般我们所说的“微课”是用于教学的短视频课件,既不是课堂实录也不等同于教学成果展示,因为课堂实录没有一对一教学的感觉,教学成果展示则面向对象不正确。

微课程是基于一门学科或课程的某个重要的专题(或某个单元、主题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微型化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体系。微课程是指由基于某个专题的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的微课构成。某个专题的微课程一般有5-10节微课组成(具体数量因学科、学习对象、专题内容等而定),这些微课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专题或总结复习,非常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意义建构及成绩提升。

(二)微课的作用

1.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利用影像教学,可以实现异步学习、合作学习。

2.翻转课堂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家里),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观看视频为主)接受新知识;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而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一种技术支持,有助于其挑战传统教学。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是今后较长时期内课堂教学变革的重头戏。

3.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和能力的不同,对课程中的微课进行再组织学习,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

4.同课异构,一门课可以由多位教师共同开发微课,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可以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三)慕课与微课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中文字面上可译为“大规模开发在线课程”,简称MOOC。结合国内外学者对MOOC的理解,这里将MOOC界定为:MOOC是允许免费自由注册,通过社会化网络学习环境向参与者提供围绕某个主题的分布式开发教育资源和活动,并允许参与者在领域专家指导下通过自组织学习方式参与课程资源建设与分享、建构个人学习与概念网络,形成个性化意义与观点的关联式课程。

微课是慕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慕课为适应社会化学习而产生,碎片化学习是社会化学习的最显著特征,为适应碎片化学习微课应运而生。

二、微课开发

(一)微课类别

1.按展现方式划分

微课的展现方式很多,可以用单一的展现方式,也可以多种展现方式相结合,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展现方式。

2.按制作方式划分

制作微课时,不仅需要用到拍摄工具,还需要对获得的视频进行必要的剪辑,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去选择合适的工具。

(二)微课开发涉及的硬件设备

1.摄像与采集设备(Sony、Canopus)

2.课堂展示设备(Vtron)

3.非编设备(iMac、Dell)

4.程序开发和调试(手机、iPad等)

5.存储及视频压缩设备(HP/Dell-Nas、Dell-R5500)

6.服务器平台(HP、Dell)

(三)课件开发流程

微课已经推行了几年,很大一批老师已经逐渐认识了微课,甚至有一批老师已经上传了自己的微课。随着推广的深入,各位老师都逐渐掌握了微课录制的技巧,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但是随着微课数量的增多,同时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很多老师的微课是不规范的,是不符合网络用户习惯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录制出一个好的微课呢?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由专业制作团队来制作。在职业教育领域,已有许多职业院校组织团队开发小模块、小专题、小学分的网络微型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开发经验和创新型的网络教学与管理模式。

在此类微课制作流程中,则需要进行细致的分工,主要有主讲教师、拍摄团队、设计团队、PPT制作团队、后期团队。一般,课程教学计划拟出后,则首先联系主讲教师制作课程PPT,然后课程负责人再对PPT进行精加工,接着老师试讲、录制,再对其进行后期处理。后期还需要根据知识点或时间点对微课进行进一步划分,再上传到服务器,到网络平台或移动设备中去。

三、通用标准

微课制作素材主要有文本(TXT)、图片(PNG)、视频(MP4)、音频(AAC)、动画(PPT)等,而最终生成的是视频。流媒体服务器上一份不同码流的视频,可以同时用于PC网络课件、手机客户端以及平板客户端。

以Adobe Premiere Pro为例,高清微课的视频导出标准如下:

1.视频格式为H.264,使用最高渲染质量;

2.基本视频设置:分辨率为1920*1080;帧速率为25;

3.音频格式为AAC;采样率为48000Hz;比特率为320;

4.多路复用器设置为MP4;流兼容性设置为标准。

四、前景展望

目前,微课程应用较多的领域是职业教育,其主要传播途径是课程网站,但是随着对碎片时间的学习需求增加,通过移动设备学习微课将逐渐成为主流,微课以其简短精悍,随时随地特点也势必会成为炙手可热的课程教学方法。因此,把移动应用带到课堂,增加互动方式、使授课丰富多彩,即移动应用创新微课讲授方式将成为教育界教学变革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11)

[2].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12)

[3].洪小慧.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体会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2)

[4].Patrick McAndrew,Ann Jones.Editorial: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a perspective paper by Sir John Daniel.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2012

[5].王甲云.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的设计与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15

[6].邱琳琳.xMOOC模式下微课设计开发研究――以《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5

第8篇

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于2004年全面铺开,各区在落实新课程实施的进程中,主要凸显了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材与课程发展的适应性问题。教师、学生与课程间的关系不断地相互磨合,课程本身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而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无论是容量还是体例样式上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第二,课程与学习的适应性问题。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普遍发现,同一区域不同学区之间,或者同一班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起点差异都比较大,一刀切的教材学习内容难以满足学优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学习承载的体系性问题。不少教师在实践中发现,要较好地实现承载教学资源、形成学生学习的电子档案袋以及实现作业提交、作品评价等功能,需要寻找一套具有实践公共意义和价值的学习平台。

为尝试研究解决第一、第二个问题,考虑到如果自行编制区本教材作为对市教材内容的补充,可能编制文本性材料的周期较长、可操作性不足。而通过开发网络课程的方式提供给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及学生使用,既可丰富目前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又可以满足任课教师的资源需求,还可以解决不同层次学校对课程需求不同的问题。

为尝试研究解决第三个问题,笔者在接触到相关专家推荐的Moodle学习平台后,结合自己前期对其系统功能的学习和区内一些先行者的教学实践,尝试基于Moodle开发小学信息技术的网络课程包去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因此,笔者从2009年开始开展基于Moodle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网络课程建设研究,研究时长为3个学年。

二、研究界定

1.什么是Moodle

Moodle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 (CMS)之一,由于它是一个开源、免费的应用软件,并且教育理念先进、开放,使得全世界的教师和爱好者都可以参与到系统的设计开发中,其功能越来越强大,版本不断完善,得到了广泛的国际认可和应用[1]。该软件在我国自2006年起由黎加厚教授推广,应用范围不断地扩大,其理论与实践研究得到发展,不少中小学教师也参与到开发与应用研究中去。Moodle具有承载学习资源、便利的知识测试、收集学习成果、拓展师生交流途径、提供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2]等功能特点,能够使课程资源体系化,也利于课程基于网络的跨校合作共建共享,丰富课程本身的思维内涵。

2.什么是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目前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网络课程的本土研究启动于2003年,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的。何克抗教授指出:“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 Web 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3]。网络课程作为信息互联时代的另一种学习资源形式和学习活动形式,有其研究的迫切性和价值性。但囿于传统课程的实施习惯、目前应考的教学体制及未成年人学习特点等因素,网络课程在基础教育的发展还比较缓慢,特别是在应考文化学科更难以开展。

3.本研究指向

对于小学生而言,完全意义上的网络课程学习显然不适切于他们,在面授课堂中及课后,由教师组织开展引领之下的基于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已有实践尝试。本研究指向的基于Moodle的网络课程,就是基于混合学习意义下的网络课程,是面向双主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Moodle平台课程。网络课程由8个系统构成,分别是教学内容系统、虚拟实验系统、学生档案系统、诊断评价系统、学习导航系统、学习工具系统、协商交流系统和开放的教学环境系统[4]。本研究将结合传统课程及Moodle的功能特点,研究与传统课程相接洽、体现知识内容学习部分的教学内容系统的制作结构和样式,以及使用体现Web课程优势的交流、互动评价的操作方法等。

三、国内研究

为了解基于Moodle的网络课程开发建设的研究情况,笔者进入中国知网数据库对学位论文和国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文献研究,分别以面向Moodle的研究、面向网络课程的、面向Moodle平台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研究三个维度进行查询。文献查询时间为1996年起,查询得到Moodle研究的文献积累起始时间为2004年,对其进行分析的文献发表时间为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经过对文献的质性分析,得到如下发现:

基于Moodle开展网络课程的研究尚少,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更少,反映出本研究的现实需求和价值。从研究设计的构思考虑,我们要从虚拟学习共同体构成的学习主体、学习客体、共同体三个核心要素和工具、规则、劳动分工三个调节要素的理论分析出发[4],我们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就“基于Moodle的小学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开发研究”而言,围绕虚拟学习共同体的结构要素参考借鉴网络课程的相关研究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经验的同时,还要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学习活动心理进行研究[4]。

四、理论基础

本研究第一核心词是课程建设,第二核心词是网络课程,因此,在研究中首先以课程理论和网络课程理论作为上位指导。其次,综合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及方法、Moodle系统及其建构主义的设计理论为中位指导。再次,受教学设计理论、多媒体资源开发的标准等指导开展具体设计与制作。

五、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基于市课程各内容模块的知识体系及地方课程知识体系;

(2)研究基于Moodle网络课程包制作的结构样式;

(3)开发基于Moodle网络课程包结构样式下的课程包;

(4)研究基于Moolde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5)研究基于Moolde网络课程的学业评价方式。

最后形成一套基于Moodle的小学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包开发的样式、方法及其教与学的模式、学业评价方式。

2.研究的方法

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不能对研究假设、研究实践进行循环迭代设计和验证修正,同时使用个案研究法,通过教学案例的个案和实验学校的个案进行研究,寻找具有代表性的个案以支撑研究框架的假设和实证。

3.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在本研究中,基于设计的研究及相应的行动研究教学实验有两个切入点:一个是研究团队成员的操作切入点,另一个是研究主持人的操作切入点。第一阶段是组织研究成员对Moodle的教学案例及相应课程包进行案例体验。第二阶段是组织团队成员学习基于Moodle的平台基本操作及课程制作技术。第三阶段是进入课程的设计与迭代修正阶段:研究主持人在前期课题申报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文献查询的深度分析,形成关于Moodle课程设计的前人成果基本梳理和观点,设计区域性课程包的首次框架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研究团队成员在培训学习之后开始进行课程制作的实践体验,并尝试将制作的课程用于课堂教学;研究主持人对实验案例进行观课与分析,与实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修正区域性课程包的首次设计,形成首次设计的微调版本或大幅度修改的二次版本,二次版本同时指导教师继续进行立足校本的课程制作和教学实验,循环类推,螺旋上升。

图1 研究的技术路线设计

研究主持人为区域性学科教研员,研究团队成员均为区域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骨干,具有一定的开展技术研习、课程制作和教学实验的能力,专业认知的对话层次相近及互补,形成了研究主持人的研究设计与研究团队成员操作验证的研究操作程式。实验学校分别是研究团队成员所在的学校,包括省一级优质生源公办学校1所、优质生源民办学校1所、农村相对优质生源学校1所、农村学校1所、城乡结合部学校1所。

六、研究过程

研究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献初期研究与培训学习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第二阶段是实验点学校实验及课程立项申报阶段(2010年3月至2010年7月);第三阶段是课程内容梳理与实验内容选取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第四阶段是实验学校课程包制作及教学实验阶段(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第五阶段是文献深度分析、区域性课程包制作及实验课展示阶段(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第六阶段是成果整理和加工阶段(2013年2月至2013年5月)。

七、研究成果

1.物化成果

(1)搭建了区域性Moodle网络课程平台及形成系列课程包

Linux系统下的Moodle平台安装与设置优化,对教师的技术能力有一定要求,并非每一位教师均能胜任。研究团队搭建了区域性Moodle网络课程平台作为公共实验平台,实验教师基于它建立本校的实验课程包并开展教学试验,通过多轮实验调整,最后形成区域性系列课程包若干,内容包括画图软件和金山文字两个模块。

(2)形成了两种Moodle型网络课程的页面建设样式

经两年研究,形成了两种页面建设样式,一种是单元化专题,另一种是微专题。“单元化专题” 一般是围绕教材章或节进行编排的知识块而设置,结构比较完整,知识量较多,例如以章为单位设置专题。“微专题” 是研究成员创新设计的呈现方式,它适合于学习内容较少、内容较独立的专题。微专题可以是一个课时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是某课时内某知识点的内容。两种形式的选择视学习单元的需要来划分课程包内容[5]。

单元化专题的学习时间跨度较长,知识之间的关联十分紧密,制作时采用一个Moodle课程制作一个单元内容的方式,它在Moodle课程页面界面的呈现形式如图2所示,学习者登录进入课程后将见到图中的页面内容结构。在一个Moodle课程内可以设计制作多个微专题内容。微专题制作后的Moodle课程页面的呈现形式如图3所示[5]。

图2 “单元化专题”的页面结构

图3 “微专题”的页面结构

(3)构建了基于Moodle的小学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式

基于网络课程的“主导―主体”理念设计构建了Moodle的小学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由目标范例图示、任务序列、拓展学习、评价测试四个部分组成,分别对应学习过程中的“目标导学―自主学习―拓展提高―学习评价”四个环节。其模式如图4所示:目标导学由直观可视的图片范例提供;自主学习环节由教师制作好的任务序列与配套素材资源、帮助序列和作业提交模块组成;拓展学习提供相应经过加工的资源与任务给学生;最后,学生要完成自我评价、互动评价和本课的知识技能测试。与其配套的课程包内容页面标题结构样式,以“矩形与椭圆工具的使用”课程包为例(如图5所示)。此模式的目标导学、自主学习支架搭建、学习活动组织与实施由教师起主导作用;任务学习与完成、学习进程、问题解决方式则由学生始终发挥着认知主体的作用;不同的任务序列则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线[6]。

图4 基于Moodle的小学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式

图5 “矩形与椭圆工具的使用”的课程包页面标题结构

2.论文成果

通过研究,围绕平台搭建与优化、国内同类本土研究综述、学案设计、页面样式制作、与其相适应的教与学模式构建等主题撰写、形成了论文成果9篇(见表1):

表1

八、研究结论

回顾利用Moodle平台建立网络课程包解决教学承载一体化、缓解教学差异大、更新市课程内容实现区本教学个性化等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通过1年的前期研究准备、2年的基于设计的研究和教学的行动研究,取得了一定了成果,得出如下结论:

1.Moodle平台在技术上的普适性不足,只适合于个性化课程的建设

(1)Moodle平台安装技术门槛高,对教师的技术能力有一定要求,不适宜每所学校都独立安装服务器;

(2)如果以区域性公共Moodle平台的方式提供给师生使用,同时支撑多个班级异地使用,对服务器要求极高。

因此,利用Moodle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建设,适合于有条件的区域、学校及有能力的教师进行个性化课程的建设,不适宜普适推广。

2.制作课程的难度不大但较为烦琐,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课程包

Moodle的操作思维与一般的网页制作工具的操作思维不同,教师从学会Moodle的基本操作到会制作课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练习和适应过程,从掌握制作课程的操作到懂得结合学科教学不断优化课程包的内容结构样式和教学活动的形式,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磨合。

3.学生适应基于Moodle平台的学习模式需要一定周期的训练熟习

组织学生开展基于Moodle平台的学习,既要使学生适应该平台的一般操作,还要熟悉教师设置课程包的样式习惯,还要形成自主阅读和学习的习惯,这需要一定周期的训练熟习。研究发现,学生需要3~4课时才开始逐步适应,而且周课时要在每周2课时的基础上,不然,相隔时间过长,所需要熟悉的课时量则要加倍。

4.构建的基于Moodle的小学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式有成效

研究论证形成的基于Moodle的小学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式,有目标范例图示、任务序列、拓展学习、评价测试四个部分及与其配套的页面内容结构样式、教学组织环节,能够支撑教师有效地开展主导、引导学生基于Moodle课程包的课堂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课外的自主学习。在开展该模式学习方式的中后期,学习成效开始显现,论证了“利用Moodle平台建立网络课程包解决教学承载一体化、缓解教学差异大、更新市课程内容实现区本教学个性化”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实验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九、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1.研究创新点

构建并实验论证形成了小学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制作的页面建设样式、内容结构及与其配套自主学习模式,并得出基于Moodle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开发的技术普适性不足,前期花费时间和精力成本高、学生需要时间和学习习惯适应等结论。

2.研究局限性

由于开展Moodle教学研究的普适性不足,并不是每一个研究成员都能够按照研究团队的要求制作课程和开展实验教学,使实验班范围还不够宽,实验对象的多样性不足,有待研究成果进一步验证和完善推广的时候,增加农村学校实验、城乡结合部学校实验班进行二次实验验证。

参考文献

[1] 汪基德,张莉.Moodle国内研究新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09(5):15-18.

[2] 曾祥潘.Moodle系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实践[Z].广州教学研究,2009(454):38-41.

[3] 谢幼如,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 龙丽嫦. Moodle及其网络课程本土研究综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6):67-69.

第9篇

关键词:新闻奖;网络专题;评选标准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45-02

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互联网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也造成了中国网络新闻被纳入评选范围的时间相对较晚。2006年,第16届中国新闻奖开始评选网络新闻,而此时,国外对网络新闻的评选已走过了近十个年头。

一、网络新闻专题评选标准

中国网络新闻奖主要是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评选,主要分为五大类,即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专题、新闻网页设计、网络新闻专栏和网络新闻访谈。根据多年的评选经验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等情况综合衡量,中国对网络新闻专题的评选标准有五个方面:1.主题重大,特色鲜明;2.容量大、采集广,更新快;3.交互性强、表现形式多样;4.页面结构清晰、逻辑分明、布局合理;5.页面设计新颖美观,富有特色,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1]。

国外针对网络新闻奖的评选,欧美学者Jankowski和Van Selm于2001年提出了8条标准,之后的Robinson又提出了16条标准说,归结来看主要为以下8条:1.超链接的使用,以提供更多的信息;2.各种服务功能的有效使用,如站内外搜索和订阅等,有的还有游戏和问答功能;3.注重多媒体的运用,尤其是图片、音频、视频、flash技术等;4.注重在线用户的互动讨论;5.信息的更新要及时有效;6.用户的反馈情况,如民意测验、组织在线投票等;7.传统新闻媒体新闻的消融;8.线上线下新闻服务的融合[2]。

二、价值导向下的一致性

几乎所有的评选标准都带有一定的价值导向,网络新闻奖的评选也不例外。当然,一些普适价值在世界各国都是通用的,所以,中外的评选标准也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一)信息更新快,内容丰富

作为信息爆炸时代的有利工具,互联网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网站的每一个专题内容大多是新近发生的重大或者具有影响力的事件。用户急切通过网络新闻专题的形式快速、全面地掌握事件的最新发展变化情况。所以,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内容的丰富性成为评选的重要标准。

(二)多样性的表现形式,运用图片、音频、视频、flash等多媒体方式

纸媒体时代,由于版面的限制,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片获得专题信息;广播媒体只能通过声音传输信息,而电视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影像资料再现的生动画面获得当时的情况,但是文字的阅读受到了限制,声音转瞬即逝,不能为用户自己掌控;到了互联网时代,用户成为掌控主体,专题新闻运用多媒体的方式,不仅为用户全方位解析新闻内容提供便利,还使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观看方式。运用多种表现形式满足用户的需求成为中外共同的评选标准。

(三)网页页面设计美观,内容安排合理

好的网络专题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再好的内容,若是不能得到合理的安排和布局,给用户的视觉感受只能是一团糟。用户在浏览页面时,首先看到的是网页设计情况,然后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查看内容。所以,页面的视觉吸引力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标准。

三、社会发展程度下的差异性

由于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网络技术等发展程度的不同,评选标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选题的政治性强弱

综合中国新闻奖中网络新闻专题的获奖情况看,中国在专题评选方面带有较强的政治性。获奖作品中大部分是直接与政治生活挂钩,尤其是与中央和地方两会相关的作品最多。即使有少部分作品是关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但也和当前的政治活动或政治导向有一定的关联,如第21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部分获得三等奖的“信义兄弟,接力送薪”,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注:以下所举中国新闻奖的例子均为第21届网络专题部分的获奖作品)。还有一部分作品是当时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报道,如抗灾类(网络专题三等奖作品“众志成城、抢险救灾—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报道专题”)、纪念性活动类(如一等奖作品嫦娥二号探月全景报道)。总体说来,中国的评选更加注重政治性、经济性以及少量的文化内容(三等奖作品“上千龙,品京味儿年”)。

国外获奖的网络专题类作品从选题上看,一部分是关于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比如海地地震、印度洋海啸(2010年EPpy奖作品“Surviving the Tsunami”)、石油泄露等。也有一部分是有着很强政治性的作品,即使是带有政治性的作品,也都是凭借其独特的报道方式或者别具一格的内容。并且专题作品选题不仅限于此,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包括了社会生活的一些细小方面,涉及科技、环境等,如2010年网络新闻奖(The Online Journalism Awards)获奖作品“Technology”就专门介绍的是一项新科技的成果以及该发明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的The EPpy Awards奖的获奖作品“Legacy”是关于为去世的人发表讣告的专题,在该作品中,网友可以公布讣告,还可以在线开展一些纪念活动,还有专家给予建议与安抚,人性化十足,这在中国获奖作品中几乎是没有的。相比较而言,外国对作品内容的考虑,更加注重其创意和实用性。

(二)作品服务功能的完整性

从中国的获奖专题来看,他们大都起到了引导舆论的作用,尤其是对先进个人的专题报道中,主要是为了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和道德品质,鼓励人们学习,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但是,在新闻专题的网页中站内搜索、分享、邮件和订阅等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如在三等奖作品“信义兄弟,接力送薪”的页面中,就没有站内搜索的功能,该专题可以与国内微博运营商展开合作,建立微博分享功能,方便网友通过微博分享此信息,将其精神更快速地传达出去。

相比较而言,国外的获奖作品更加注重服务功能。这些作品存在的本身就是为了快速、方便地为人们提供新近发生的信息,基本上无价值导向的功能。而且,每一作品的网页中都有这些基础的服务功能。

(三)反馈调查的重视程度

通过用户的讨论版块可以看出对用户意见的重视程度。中国的作品虽然重视与用户的互动,大多数的作品中都有专门的用户讨论版块,用户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鲜少看到网站对用户意见的反馈和后续的反馈效果。

在国外的网络新闻专题中不仅会开设大篇的版块供用户讨论和互动,还非常重视对用户意见的反馈。通过这些反馈意见来改进自己的服务和各项功能,尤其是通过民意测验、调查问卷以及在线投票等方式及时展开对用户的调查,简单有效,可以及时得到意见的反馈。如2010年巴顿奖(The Batten Awards for Innovation in Journalism)获奖作品“The Obameter”就开展了关于奥巴马总统在大选之时对国民许下的政治承诺的调查,任何用户都可以参与调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调查成为政府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四)超链接使用数量

在超链接的使用方面,中外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的网络新闻专题作品中,基本上把整个内容全部放置在页面上,整个页面被全部占满,虽然网页采用了二级和三级分层的方式,但是超链接使用却很少。国外的作品页面,往往都设计精美,内容却较少。一般情况下,都会把不同的内容放置在不同的超链接中,供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这其实也反映了对用户服务的重视。如2009年巴顿奖获奖作品“Who’s Behind the Financial Meltdown?”就是此种形式,首页采用与内容相符的独特设计吸引网友眼球,大量关于主题的内容分析放置在链接之中。在这些链接中主要包括三种链接:第一种,其他媒体对该专题的内容所做报道的链接;第二种,跟专题报道内容相关或者是相关话题的链接;第三种,对该网站赞助商的链接。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种,由于国外的网站很多是由赞助商赞助的,所以在网站的页面上都会有与赞助商相关的链接。

(五)广告运用的合理性

在国内送去评选的所有作品中几乎没有广告的影子,尤其是专题报道,绝对没有广告存在。但是国外的所有作品中,广告无处不在。尤其是在关于政治的报道中,广告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广告制作简单,内容简洁得当,放置在固定位置,如页面顶部一个横条,或者是中心页面右侧位置以方块版式或者长条版式呈现,他们大都在内容的旁边,丝毫不会影响用户对网页的使用。

除此之外,国外的获奖作品还具有其他一些特点:其一,很多网站采用双导航形式。在页头采用简单的导航介绍,并不展开,并且分类链接也比较少。而网页底部的导航是非常详细的内容介绍,该种形式在EPpy奖(The EPpy Awards)获奖作品,尤其是NPR网站一系列的作品中体现尤为突出。其二,在运用图片方面,中国获奖的作品大多是写实的图片,国外网站会根据需要放置一些漫画图片以及涂鸦等,如2009年巴顿奖获奖作品“Broken Government”中首页图片为了配合内容的需要,就模拟国会行政大楼坍塌的图片。其三,外国的一些网站在页面上会把编辑或者记者放在小小的版块,同时还配以图片说明,可以拉近用户与网站的近亲感。在2010年网络新闻奖(The Online Journalism Awards)获奖作品“Law and Disorder”中就有专门版块链接了报道者的个人头像和联系方式等。其四,在一些奖项中,如威比奖(The Webby Awards)评选过程中,还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评选方式,威比机构评奖和用户评奖,用户可以充分参与其中,增强网民的互动。其五,在报道形式的采用上,采取了类似广播的形式,即“听新闻”的形式。网站的内容里还链接了音频,用户只要点击就可以不再直接。观看文字的内容而“听”新闻。中国的网络新闻专题作品很少采用这种形式。

就目前的评奖情况来看,中国的评选分类较少、评选标准单一、网民参与度低,与国外的评选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形成良好的评选体系,更好地为网络新闻奖的评选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第10篇

在网络媒体发展初期,互联网上的新闻资讯量还不是很大,网络编辑人员主要依靠手工的方式完成资讯的查找、转载与加工。由于转载工作耗费的人力成本最大,因此那时候的网络编辑甚至被戏称为“网络搬运工”,虽然身为脑力工作者,却大部分时间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当时网络媒体的编辑大量投入在基础的资讯转载工作中,只有少部分编辑从事原创和专题策划等高级编辑工作。

然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和爆发式增长的资讯数据面前,急剧上升的人力成本迫使网络媒体对新闻采编业务的工作模式进行革新,应用智能技术来解放编辑生产力成为了时代的必然。

工具的使用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识,蒸汽机的出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工具基础。蒸汽机极大地提升了所在地的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促进了人们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使他们有相对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周围和未知的世界,并为探索未知的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如今,智能计算技术的应用水平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网络媒体行业的发展水平。经过十余年的商业应用,从中文分词到命名实体,从篇章到句子,智能计算技术已经全面应用到网络媒体的编辑流程中。机械、繁琐的信息处理工作都可以由具备智能计算技术的机器完成,编辑人员的工作内容不断升级,逐渐回归到思考和创作的脑力工作中。

应用智能计算技术的互联网采编平台如何改进网络媒体的生产方式?如何优化编辑的结构?

网络编辑的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发资讯、排首页、精编和专题制作。这其中发资讯是基础工作,是速度与规模的竞争。排首页则体现了不同网络媒体的业务思想,是媒体气质的体现。精编和专题制作等高级编辑工作则体现了网络媒体的实力。

发资讯又由“找、转、编、发”四个环节构成。在“找”的环节网络编辑需要能够及时发现最新、最热的新闻资讯,依靠编辑人员频繁刷新浏览器去发现更新的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如今激烈的时效性竞争。通过智能计算技术的互联网智能采编平台一方面可以对编辑设定的固定信源进行自动监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新闻、论坛、微博的监控与挖掘,实现热点事件的主动发现,第一时间通知编辑人员进行后续操作。

当编辑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资讯后就需要立即“转”到自身的网站,在缺乏工具辅助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手工拷贝粘贴,这种模式不仅效率低下,也极大地降低了编辑人员的成就感。目前,也有一些通过从HTML标签中配置表达式来提取资讯内容的采集器软件,然而此类软件由于缺乏智能识别的能力,在纷繁复杂、动态变化的互联网信息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增加了大量的技术维护成本。现在,智能计算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动态还原网页的版式,基于视觉特征进行智能的内容提取,实现了准确、灵活的资讯转载模式。在这方面应用较好的网络媒体已经取消了传统意义上负责转载工作的编辑岗位,资讯转载工作完全交由互联网智能采编平成,每天上万篇的基础发稿工作全部自动完成,编辑团队全部投入到本地新闻的原创和精编工作中,竞争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虽然网络媒体每天的内容大部分要依靠转载,然而对资讯的编辑加工工作也必不可少。就拿关键词、摘要来说,它是网络资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网络资讯的关键词、摘要主要用于在网页源代码中标识,辅助搜索引擎识别资讯的内容,以便在网民搜索时更好的匹配。关键词、摘要的编写需要编辑人员仔细阅读正文内容,进行复杂的思考,耗费大量的精力。现在,中文智能计算技术在语义分析上已经非常成熟,能够自动提取文章的关键词、摘要,而且由于搜索引擎也是应用智能计算技术进行网络资讯的采集与识别,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利用智能计算技术自动生成的关键词、摘要会更加适合搜索引擎的识别。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一些搜索风云榜和新闻热点进行提取,就可以达到非常理想的搜索引擎优化效果。

在完成资讯的编辑加工工作后就到了“发”的环节,这个时候主要进行的是内容的审核流程,编辑人员每天处理大量的资讯,对于隐藏在资讯中的各类有害信息难免有所疏漏。而智能计算技术则可以实现全面、准确的信息安全过滤,对于各类违法不良信息和敏感信息进行自动化的识别与提醒,帮助编辑人员实现安全。

在应用智能计算技术将编辑人员从基础的发资讯工作中解放出来后,我们就可以调整编辑的结构,让网络编辑进行更多有价值的高级编辑工作,这其中精编和专题是最能体现网络媒体实力的工作。如今,微博的广泛流行使新闻的第一落点已经不再被传统的网络媒体所掌握,这时网络媒体之间比拼的就是对解释力的把握和对价值观的评说。

因此,网络编辑的工作重心也将逐步迁移到对内容的精编上,经过编辑挑选上到首页的文章应该都进行精编,通过编辑人员对散乱的、碎片化信息的梳理,为读者还原一种结构,呈现一种逻辑。这些工作主要包括丰富文章内容和结构化地组织各类句子素材。在海量信息面前,人脑的自我保护机制时刻在发生着作用,网民对网页资讯的阅读行为呈现一种点读式的浅阅读状态。结构化的内容更适合网民的快速阅读,因此编辑人员就需要收集整理大量的素材,并以时间、空间等维度进行结构化的展现。依靠人力从海量的信息中抽取有价值的素材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依靠智能计算技术将大量篇章级的内容打散,以段落、句子、命名实体的颗粒度进行存储,才可以快速获得编辑需要的素材。同时,对于时间、空间的自动识别也可以大幅提升编辑人员对内容组织的效率。相信随着此类智能计算技术的深入应用,网络媒体之间的内容同质化现象将逐渐消失,每个编辑人员都可以轻松组织符合自己编辑思想的素材,创作出独特的内容。

专题是网络媒体特有的形式,也是传统模式上编辑成本耗费最多的工作,很多网络媒体受限于编辑力量,每天的专题数量非常有限。然而无论从业务还是经营的角度,专题都具有着显著的价值。

专题制作除了要选取恰当的主题之外,大量耗费人力的工作就是各类素材的搜集、整理以及更新。这些工作其实都可以由智能计算技术辅助,大幅提高专题的制作效率。首先,应用智能计算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新闻、论坛、微博中的热点,辅助编辑进行选题。其次,在素材搜集方面,通过对主题词的设定,可以瞬间完成各类素材的初始搜集工作,编辑人员在常用的专题模板结构下只需进行快速的内容筛选即可完成专题内容的构建。当专题后,最新的相关资讯也会及时自动提醒,专题维护的工作量也大幅减轻。在深入应用智能计算技术的网络媒体中,经测算,通过互联网智能采编平台辅助专题制作可以提高一倍以上的效率,网站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以上是应用智能计算技术改进网络媒体生产方式的一些实践,如今网络编辑的工作中都已经或多或少的应用着智能计算技术,然而在以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发展进程中,对于智能计算技术的应用程度将决定着网络媒体的竞争力。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探究;德育;实施途径

在新时期互联网络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的今天,它的影响力已不容忽视。因此,如何认清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同时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学校德育阵地中的作用就显得日趋重要。下面我就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探究对中学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及其实施途径进行些许探讨。

一、网络探究为学校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

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的普及,将社会、家庭与学校三方面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连为一体。通过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探究,使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共同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1.网络探究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德育教育的资源

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有着明显优势。网络探究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教育工作的资料,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丰富资料的来源。

2.网络探究使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德育教育,大多采用课堂讲课的方式,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接受“灌输”。互联网络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发挥作用,教育的效果自然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教育效果。

3.网络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互联网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其次,互联网促进了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向学生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价值观及行为规范,使学生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宽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另外,互联网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养料,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并借助自身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网络探究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实施途径

1.加强德育工作者的互联网络知识

学校应当鼓励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学习网络、了解网络,认真关注,努力探讨网络和当代学生的互动现象。尽量发挥网络探究的正面效应,并努力消除负面影响。只有自身具备了上网知识和上网经验,才能与学生在网络方面有共同的话题,才能与学生增加交流的机会, 教育才更有说服力与效果。

2.利用德育专题网站学习加强德育教育

通过办好学校网站的德育专题,以丰富、详实、生动的材料介绍一些国家大事、身边小事,讨论学生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在这其中要坚持正面的声音,以和风细雨、入情入理的方式,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思想上的引导。学校还可以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学校工作信息的,少先队、共青团及其它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这些网站,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

3.鼓励学生专题电子作品比赛加强德育教育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学生们利用电子技术来创作班刊、壁报、电子书、办校刊、做贺卡、搞美术创作、制作班级网页、创立个人网页等,这些作品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举办关于德育专题的电子作品比赛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我们设定的轨道上来。学生们搜集与专题相关的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受教育过程,而且,学生们通过把原本松散的资料制作成自己的作品,就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专题的理解。然后,德育工作者把其中优秀的作品在互联网上发表,这样不仅对作者本身会是一种激励、一种教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些作品来教育其他学生。

4.开展网上心理辅导

第12篇

基本要求

对于网络新闻标题的拟定,确实要仔细斟酌。过了,则显得夸张;欠了,则显得眼界太窄,不够准确。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一般是先把新闻的中心内容概括出来,然后再根据标题字数的限制加以取舍来制作。即先把新闻事件表述准确、清楚,然后再追求言简意赅、精益求精。标题应该是在完全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再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字数一般应简短扼要。

1.标题要准确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最基本要求是要准确无误地描述新闻事件。可以说,“准确”是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生命线,失去了准确性,制作的新闻标题将毫无意义。只有准确的新闻标题才能给读者提供正确的新闻信息,引导读者判断新闻信息的可读性。

2.标题要重新闻事实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要重新闻事实,对新闻事件的表述方式可以不同,但制作的标题要充分反映新闻事实。很多人在制作网络新闻标题时,为了吸引读者,将标题制作得非常有感染力,但有时会忽略了新闻事实,即在新闻里找不到新闻事实。读者对新闻的期待,是希望在一瞥之中,便能了解整条新闻的要义。因此,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放在标题中,是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之一。

3.标题要有确定性

标题一般是确定性地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句子,或是主谓结构,或是主谓宾结构。标题要有确定性,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从结构上看,一般标题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种。单一型即用简单的主谓宾结构或一句完整的句子就可概括整条新闻的信息。复合型则在主标题之外,还包含副标题或肩题。一般情况下,如果单一型标题已足够将新闻信息概括清楚,就不必再加副标题或肩题。有些新闻标题除了准确描述新闻事实外,还需要突出重点或对标题进行解释,则需要加肩题或者副标题。

应注意的事项

1.标题少用卖弄、夸张、过分渲染、晦涩难懂的词汇

在制作网络新闻标题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卖弄、夸张、过分渲染、晦涩难懂的词汇来制作标题。因为这类标题难以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准确地了解新闻的真实内容,很难留住读者的目光。例如,有这样一个题目,“学校研究生举办‘与析学术论坛’”,论坛名取自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诗句中“与析”二字,旨在促进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与思想交流。但新闻标题中“与析”二字晦涩难懂,令人匪夷所思。一般在制作新闻标题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此类词汇,标题可改为“学校研究生举办学术论坛交流思想认识”。

2.尽量少用隐喻、暗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段

标题中,可以运用隐喻、暗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段,但尽量少用。除非你非常明确这条新闻要向外界传达什么样的言外之意,一般不用隐喻、暗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段。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事实的准确表述,不应搀杂任何个人意愿,更不能根据作者的主观愿望运用修辞手段来加以描述。

3.避免新闻题文不符、故弄玄虚、任意拔高

制作标题时要避免新闻题文不符。有时作者对新闻要点提炼地不够恰当,制作的标题有时会出现题文不符的现象。标题的制作注意不要故弄玄虚,任意拔高,应准确地提炼新闻点,概括新闻大意。新闻题目要真实地再现新闻内容,不应任意用形容词汇对新闻夸张、修饰。

4.不要空泛无物、不知所云

编写标题时千万不要空泛无物、不知所云、逻辑不清、用词不当。例如,“某某教授到某某大学与学生座谈”这个标题就非常空泛,可以改为:“某某教授与某某大学的学生就某某问题进行研讨”,这样即点了题,内容也显得充实了。标题的第一个词对于描述一则新闻或者是一页新闻的内容往往非常重要,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第一个词的运用一定要准确得当。

网络新闻标题的写法

1.概括准确,观点鲜明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内容要具体,概括要准确,观点要鲜明。网络新闻的标题制作要选择最重要、最具体的事实和观点入题。例如,“张新时院士来山大讲学与生命学院师生座谈”这个题目提炼得不够准确,如果改为“张新时院士鼓励师生研究开发生物质能源”,则会显得题目更加准确。

2.有分寸地虚实结合

尽管新闻的标题要求体现新闻事实,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在事实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议论,标题可有分寸地虚实结合。例如:“春意满园山大学生社团展开春季系列活动”这个标题太直白,可虚实结合,改写为“山大学生社团:感受和谐春风放飞激情梦想”。诸如此类的还有“山大纪念国际妇女节表彰先进展现巾帼风采”等。

3.言简意赅

标题要追求简明扼要。例如,近两年山大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和十大爱岗奉献模范人物标题的编写均为8~9个字,它们分别是“无悔追求 真诚奉献”、“持之以恒默默耕耘”、“执著创新严谨治学”、“探索新知精益求精”、“亦师亦友真爱绵绵”、“商界精英 企业忠良”等,这些标题均是四五千字人物专题的题目,短短几个字概括体现了各个人物的突出特色和个性魅力。

4.通俗易懂

标题的内容要通俗易懂。例如:“山大45名学生志愿者将赴海外从事汉语教学”、“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召开会议研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第二医院召开支部工作会部署党建工作”等。

结论

总之,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内容要具体,概括要准确,观点要鲜明,表述要生动,文字要简练。网络新闻标题制作要清晰准确地说明一个新闻事实,突出新闻中最为重要的新闻因素。网络新闻的标题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全、准、新”。“全”指标题要概括新闻的全部新闻点。“准”意指描述的新闻点要准确。“新”指的是“抢眼”、“有新意”,即在“全” 、“准”的基础上,尽量把新闻写得活泼一点,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使其关注该条新闻,但此处的“新”并非指肆意地渲染夸张,而是准确到位地描述。

参考文献:

①Webster,F. (2006) The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3rd. edition,Routledge

②Pavlik,J. V. (2001) Journalism and new medi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③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5~159页

④彭怀恩:《网络新闻伦理的挑战与响应》,《东南传播》,2007年第12期,第17~19页

⑤张咏华:《中外网络新闻业比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