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科研热点

医学科研热点

时间:2023-06-08 11:2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科研热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科研热点

第1篇

    1转化医学对提高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质量的影响

    当前我国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培养目标模糊导致培养模式缺陷、培养动机不纯导致培养要求偏颇、培养方式僵化导致培养质量下降以及培养师资不足导致培养素质低下等现状[1]。以基础医学为主的学院式研究和以临床医学为主的临床研究共同构成了现有的医学研究格局,二者发展的速度不协调、方向不对称、缺乏合作,导致二者之间形成了“鸿沟”。

    我国八年制教育一定程度受两方面现象的影响,一方面,从事基础学习或研究人员着眼于数的多少、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对于其研究成果是否真正能应用于临床则表现为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临床研究人员由于忙于医疗实践,对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与进展也缺乏兴趣,这种缺乏互动交流的现象使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步伐变缓。临床医学八年制更加凸显医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将其按前后期断然分开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缺乏必要的兴趣和实际体验,从而难以形成融会贯通的能力。如果利用转化医学的理念,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中找到交汇部分,即实现在有限的时段中扩展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基础医学能力,改变原有为发表文章而做科研的动机。

    2以转化医学促进我国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改革

    2.1转化医学模式引导八年制医学生基础、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共同培养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培养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在基础学习阶段,对八年制学生进行科研启蒙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尽早在该阶段向学生渗透临床意识,是转化医学教育的重点教研方向之一。这对将来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医学科学家、发展未来的学术带头人和改进患者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南方医科大学在八年制医学生学习基础课程中,采取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早期接受临床思维的启迪及培养。在相对枯燥乏味的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多内容却与当前科学前沿或热点问题密不可分。

    例如,生物化学课程中,向学生渗透当前分子生物学中热门的“基因”专题;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涉及到“组织工程”部分;在免疫学和遗传学课程中均提及目前国际最为热点的“干细胞”研究内容。将最新热点问题与基础医学相结合,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基础医学的重要性、实用性的认识,并且不再固守已有的教材知识,启发学生根据兴趣寻找更多的课外材料。通过查阅文献、书籍等及小组交流沟通,启发学生寻找热点专题中与实际临床工作中的交汇。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根据科研主题,准确、快速地检索相关英文文献,撰写综述,以加强对科研思维的早期培养[2]。

    2.2以转化医学模式拓展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的创新性教学内容

    目前全国已有10余所高校开始招收八年制医学生,这些高校基本具有附属教学医院。承担八年制教学任务的教师多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临床医生。在此阶段,教师充当了执行转化医学的重要角色。Krajews-ki和Chandawarkar[3]提出,在住院医师教育和培训中,激励他们提出相关问题、设计实验,把他们的发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随着转化医学理念与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制度的结合,教师更多的将引导八年制医学生效仿自身成为科研与临床的有机整体,使得临床八年制的培养更具有连贯性、整体性和针对性,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临床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

    在二级学科的学习过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Schnapp等[4]认为,目前基础领域研究进展向临床转化一直不足且缓慢,为了改善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的相互作用和合作,他们创立了肺重症医学的急性肺损伤转化研究训练项目来弥补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训练的不足。通过学员选择基础或临床研究训练,辅以其他科目交叉训练。通过对比及分析训练前后学员文章发表率、研究领域合作率、转化焦点文章发表率等发现,经过转化医学研究训练项目培训的学员,其多学科合作、转化医学文章发表数量明显增长。从而得出此种培训项目能够加快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的转化,提高对患者救治水平。

    医学生在学习临床二级学科的同时,教师随时可将转化医学的理念引入各系统当中。以呼吸系统为例,对肺癌章节,在学生学习传统的诊断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该领域涉及到的新科技。如当前热点之一是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血清中寻找肺癌发生发展的生物标志物,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多学科交叉的开放式研究平台,实施转化医学策略,进而获得比以往更多、更精确的与癌症有关的分子通路知识和新的分子靶点。

    此外,让学生明确临床的生物样本可以作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宝贵资源,成为转化医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临床问题的解决已经不能由单一的专业人员来完成,把实验室发现的有意义结果转化为能提供临床实际应用的手段,需要有强大的、稳定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设施和平台。加强转化医学领域的培训,培养新一代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可能是未来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趋势。

    3八年制医学教育后续培养的思考

    目前我国转化医学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实践上正在成立各个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探索将基础研究结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不仅在十年前即提出了转化医学发展路线图和将多个转化性研究项目用于转化型研究中心的建设,在医学领域支持转化医学的同时,也注重加强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出台相应的教育改革计划,出资改革博士教育,如衣阿华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科学家培训计划(ClinicianScientistTrainingProgram,CSTP)[5]。

    如果我国在高校构筑转化医学教育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平台,不但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还有利于提高我国当前整体医疗队伍的水平。转化医学倡导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基础与临床密切联合。这种模式可以为当前不同阶段的医学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枢纽。只有把基础医学结合于实际临床,才更能体现基础医学对临床的深远影响。同时,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事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具有转化理念和能力以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才能体现当前高端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当前随着学制越来越长、学历越来越高,基础教学不懂临床、临床又脱离基础的现象也越发明显。因此在高等医学教育过程中采用转化医学模式,既能增强基础教学科研人员及学生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理解,又为临床师生提供进入实验基地探索基础研究的机会。

第2篇

1.1把握创新方向

坚持战斗力唯一的根本标准,充分认清军队医学科技创新对生成和保障战斗力的重要作用。坚持医学科技创新服务官兵、服务部队的正确方向,切实把解决卫勤保障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医学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坚持把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聚焦到完成平战时卫勤保障科研任务上来,坚持在选题上充分结合医院担负的使命任务,充分结合体系部队官兵的实际需求,充分结合医院的传统优势和科研特色,积极开展军事医学科研,为增强卫勤保障实力,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2强化创新意识

在医学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医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大力开展科研攻关,掌握一批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项目,才能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引领[5]。因此,首先在课题选题时就必须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及实用性等原则,保证后续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学会查阅中外文献,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研究。

1.3营造创新氛围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义务,同样也是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人人皆要为、人人皆可为。医院要提高全员全程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分层次分类别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科研目标任务。广泛依托科主任、中青年骨干、高学历人才开展院内科研学术讲座,依托科研能手传授创新经验,依托地方高校、军内专家开展统计学、循证医学等科研基本方法的指导[6],开展科研能力培训,不断提高科研技能。完善科研沟通协作平台,浓厚科研创新氛围。

1.4打造科研品牌

科技创新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但科技创新如果只停留在申报课题奖项、上,没有做好转化运用、形成品牌效应,科技创新的生命力就会变得暗淡无光。因此,要围绕“科技兴院、技术强院”的建设思路,以“跟进国际前沿技术、开创国内创新技术”为目标,贴近临床需求,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集成创新,搞好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做大做强优势学科品牌。

2对策

2.1坚持以建设研究型医院为目标,深化科技工作改革

着力强化全院人员“科技兴院、科技兴医”的意识,坚持把医学科技工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注重搞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定,修订完善《科技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对科技工作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重点表彰,对SCI论文实行分层次奖励,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及军事题材科研工作扶持力度;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明确课题资金的使用范围[3],逐个项目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本,控制不合理开支;对课题研究、申报实施统一计划管理,强化全程跟踪、全程评价,确保科研任务有效落实。加强学术活动管理,承办各级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力度,提高医院学术影响力。

2.2坚持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为龙头,加强军事医学科研攻关

坚持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指导,紧贴热点地区、应急卫勤作战样式和战斗力维护开展科技创新。以训练相关疾病和战创伤防治、野战救护为突破点,以体能储备、心理素质、野战救护信息平台等服务战斗力因素为重点方向,开展军事特色科学研究,力争形成高质量的军事医学科技成果。院级重点课题立项,设立创新基金[4],鼓励科研骨干积极开展军事卫勤科学研究,对卫勤研究实施政策倾斜,结合医疗“三送”、代职和挂钩帮带等活动,与体系部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搭建军事医学科研合作平台,浓厚科研创新氛围。

2.3坚持以拓展科技研究平台为支撑,打造学科品牌

以拓展科技研究平台为支撑,全面加强学科建设,持续打造“六大基地”(大器官疾病诊疗、疑难危重病救治、地方特色病防治、器官衰竭替代、百岁老年病康复、目的地医疗示范基地),发展“三大学科群”(部队常见病训练伤战创伤救治、特色优势品牌、潜力弱势学科群),重点建设老干部保健、高血压管理、胸痛、腹痛、头痛、肿瘤介入诊疗、甲状腺疾病防治、临床检验“八个中心”。全面实施资源整合,在人才、设备、资金等方面重点倾斜,实现“基地”、“群体”、“中心”品牌的整体提升。

2.4坚持以科技兴院人才强院为方针,培育创新人才

第3篇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TM)演化自20世纪90年代的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TR),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古老的医疗行为,直到21世纪医学研究人员才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临床问题的复杂性及基础研究结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到病人身上,促使了新的临床研究方法和转化医学的出现。转化医学的精确定义目前还在争议中,Wen-Hwa Lee将当今的转化研究定义为将在实验室、诊所、特定人群中的研究发现转化为新的临床工具,应用到临床,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英国全球转化医学中心的Bruce,美国临床决策中心的Linda,意大利Padova大学试验医学部的Mario及美国国立健康中心转化医学分部的Francesco等学者联合给出了转化医学的简化概念:转化医学代表了一种原则,即提高生物科学研究与临床疾病相关的有效性,以及帮助临床研究者通过临床观察证实科学研究与人类疾病的相关性。

2.转化医学的意义

转化医学是新兴的多学科融合领域,其基本特征是多学科研究,核心是打破基础医学、药物研究、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在它们之间建立起联系,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和成果快速转化到临床,同时根据临床医学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B2B模式),即从实验台到床旁(“B-B”――Bench to Bedside),再从床旁到实验台(Bedside to Bench)。其概念一经提出立即显示了强大的推动力,国内外一些研究的快速发展和重大成就的取得正是基于转化医学的理念,生物医学的发展及个性化的治疗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化医学的研究。

3.转化医学对护理学发展的启示

3.1开展多学科协作,构建学术团队

随着临床科学的发展和转化医学的出现,跨学科研究成为了未来研究的热点。临床问题已经不能由单一专业的科学家来完成,需要不同技能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紧密合作,而只有多学科交叉的团队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安全、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护理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实践性学科,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较少。护理跨学科的研究是指全面的调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分享、对护理独特贡献的重视,以及对新定义和方法的探索研究。当前科学发展的趋势是学科交叉产生新的增长点,传统的课题通常只是带来数量的增加,创新性课题才能带来质的飞跃。

3.2加强医院与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的交流,促进知识转换

巴德年指出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互通有无互相支持,不仅是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学科水平的需要,也是教学和培养人才的需要。我国许多院校侧重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而且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使得我国的许多大型综合性医院缺乏临床和基础都精通的人才。护理高层次人才脱离临床,不能与临床人员良好沟通,使其不能很好把握研究前沿,不能将知识及研究结果及时准确地应用于临床,形成为研究而研究的局面。由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相对缺乏,临床护士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虽然掌握了极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却没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研究,再加上我国的护理学起步较晚,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偏低,缺乏科研基础知识、医学统计知识及文献检索技能等科研工作的基础方法,使得我国护理研究的主题涉及面虽比较广但建树较少。因此,加强医院和医学院校的密切合作势在必行。

3.3加强护理的基础研究,推进护理临床与基础的结合

护理学的专业性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医学的进一步完善。然而,由于护理专业起步晚,科学研究基础与医疗相比还很薄弱,护理研究往往侧重于调查、心理护理、经验总结和体会等研究而缺乏基础性的研究,使护理研究难以发表影响力较大的论文,在课题申请科研经费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目前,我国护理科研人员已经意识到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正在努力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护理学也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护理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与基础研究的联合,推广实验性研究,才能使护理科研具有较高的信度,推动护理医学快速发展。

第4篇

(天津医科大学图书馆,中国 天津 300070)

【摘 要】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研究依据,对国内外2000-2015年的有关中东呼吸综合征的论文和

关键词 数量分布进行研究。探讨国内外中东呼吸综合征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中东呼吸综合征;情报学;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CIE

【Abstract】Sourced from 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 and SCIE, statistic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 of the papers and keywords of the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published from 2000 to 2015 in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Key words】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Informatics; 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 SCIE

基金项目:天津医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图书馆网络环境下医学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改革”(2014KYRM0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潘鹤婷(1984.10—),女,天津和平人,硕士,201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

郭雪梅,女,天津医科大学图书馆,馆员。

0 引言

随着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疫情在韩迅速扩散,犹如SARS般的严重病毒正在亚洲范围内扩散。有无好的方法控制疫情的扩散,以及什么方法可以治愈中东呼吸综合征,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Web of Science的SCIE数据库为研究依据,对2000年至今的中东呼吸综合征论文进行检索,分别从发表文章数量、来源出版物以及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数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发现关于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研究热点,为相关的专业人员提供深入开展研究工作进行参考。

1 方法

数据来自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策略:主题=中东呼吸综合征;数据来自SCIE。检索策略:TOPIC=(MERS OR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AND Year Published=(2000-2015)。通过检索结果分析,得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出文献57条,SCIE检索出文献379篇。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表文献情况

国内有关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文章始于2013年,国外有关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文章始于2003年,但是都是从2014年开始研究猛增,具体数据见表1、表2:

2.2 主要来源出版物

经统计,国内57篇文献中,载文量前三出版物为《疾病监测》、《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国际病毒学杂志》总发文量在26篇;国外主要集中在《JOURNAL OF VIROLOGY》、《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UROSURVEILLANCE》等杂志,5年影响因子最高52.426(《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具体数据见表3、表4。

2.3 主要发表文章集中国家/地区

经统计,国内发表文章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浙江两地,而国外发表文章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地区以及中国。而对于爆发此次疫情的韩国地区,却少有研究。具体发文量见表5、表6。

2.4 主要发表文章主要涉及学科

经统计,国内发表文章主要涉及学科是综合征、人体病毒学(致病病毒)、医疗卫生制度与机构等。国外发表文章主要涉及传染病、病毒学以及微生物学等学科。具体发文量见表7、表8。

3 结论

(1)有关于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文章都是在2013年后增长速度较快,在疫情爆发的今年,发文量还处于动态发展的趋势。

(2)通过对出版物及影响因子的统计分析,国内中华类的期刊主要有《中华结合和呼吸杂志》,国外的期刊主要有《JOURNAL OF VIROLOGY》,影响因子4.855。这些发文量较多的刊物可以作为专业研究人员发文的核心刊物。

参考文献

[1]郭雪梅.SCI收录康复医学类全文期刊分布及质量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04:120-122.

第5篇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医药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2015年,最令我国科技界为之振奋的事情,莫过于屠呦呦女士荣获诺贝尔奖。作为屠呦呦赴瑞典领奖的见证者,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中国医学科学未来发展之路的思考。

屠呦呦女士的工作虽然只是中国科学研究一个点上的突破,但伴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加大和对创新性人才政策的不断优化,我国科技创新必将实现从点到面、从单个领域到一个学科、从单一学科到优势学科群的突破。

2015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医学科学研究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样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围绕“健康中国”的建设需求,准确把握全球医学科技发展趋势,明确我国医学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医药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细致谋划。

如今,我国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成井喷趋势,给医学界带来了巨大挑战。我们唯有积极发挥协同攻关力量,充分利用疾病资源丰富优势,深入挖掘中医药在慢性病和疑难杂症防治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我国医学研究的优势,造就一批拥有一流创新成果并享有国际知名度的医学专家,涌现一批特色鲜明、声誉卓著的临床医学中心,建设一批设施与管理一流并云集杰出人才的医学研究高地,最终提升我国疾病救治与健康管理水平,造福国民健康。

本土创新成果的取得需要时间的积淀,但在国家科技创新洪流滚滚向前和国际合作日益深化的大势下,在中国本土形成高原、高峰式的创新团队,引领科技发展,已成为时代的需求,对国家和民族而言也具有深远意义。

2016年到来之际,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将与同仁凝练医学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力争作出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学原创性科技成果。我也期待,在国家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机遇期,积极参与医学科学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助力实现我国医学科学的跨越式发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照峰――

助力C919展翅翱翔

与C919(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结缘,让我收获不小。2011年,我的团队获批承担大飞机第六批新材料研制项目――超细航空玻璃棉。玻璃棉不仅是大飞机的保温隔音材料,也是真空绝热板的芯材原料。5年时间,我们团队把玻璃纤维棉的直径从平均6微米降低到平均2微米,每年降低1微米,玻璃棉的性能也得到很大提高。我国真空绝热板的出口额由2011年的1个亿上升到2015年的8个亿。

2015年9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南航”)作为主办单位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国际真空绝热材料会议,作为大会主席,我感到非常骄傲,这个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是对我国真空绝热板产业和技术的认可。

真空绝热板有两个核心原材料,超细玻璃纤维棉和高阻气隔膜。高阻气隔膜技术掌握在以色列人手里,超细玻璃纤维棉技术现在已经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经过两年多的考察,挑剔的以色列哈尼塔公司与南航签署共同组建真空绝热板国际实验室协议,以色列认为这才是强强联合,现在南航的英文缩写NUAA已成为国际真空绝热板行业的公认标识。

在我们团队的技术支持下,以超细玻璃纤维棉、真空绝热板为拳头产品的再生科技成功进入创业板,维艾普和瀚江新材成功挂牌新三板。我们承担的大飞机项目中的隔音隔热玻璃纤维棉项目,带动了国内玻璃棉行业的技术进步,并把中国玻璃棉和真空绝热板成功推向中国创造。

2016年,我期待C919首飞展翅翱翔,这也是亿万中国人的梦想。今后,C919超细玻璃棉将接受美国航空管理局适航认证,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们有信心通过这次试航认证。在国际交流方面,我希望今后将真空绝热板国际实验室建成国际化的认证平台,深化与英国牛津布鲁克大学的合作,在2016年送去第一批联合培养的博士生。

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维成――

十年深潜 梦再起航

10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经历给了我极大启示:“技术困难不难,人才也不是瓶颈,只要科研人员个人能够专心致志,团队能够齐心协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就能心想事成。”为了验证这个经验,我在2013年4月依托上海海洋大学领导的支持,组建了一个新的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采用“国家支持+民间投入”的创新推动模式,以研制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为抓手,以“填补我国深渊科学的空白,把我国的载人深潜技术做到国际领先”为目标。

初期,大家都以为这是个疯狂想法,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2015年我们就实现了质的飞跃。由我们研制的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彩虹鱼”号成功开展了4?000米级海试,“张謇”号科考母船完成了80%的建造工作量,研制中心所需要的总装车间和办公大楼已经在临港海洋高新园区完成建造,以民间资本对接的“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首批“科技创新板”上正式挂牌。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未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6年将是“彩虹鱼项目”的腾飞之年,我们在上海市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首先完成无人潜水器和3台着陆器挑战11?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其次,在彩虹鱼公司筹集民间投资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全海深的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工作,力争完成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为在2020年之前载人挑战马里亚纳海沟打下坚实基础。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实践能为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探索道路。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

用科技传递中国声音

2015年,对我们科研团队来说是非凡的一年。我们研制的埃博拉疫苗,作为全球首个2014新基因型疫苗,初步临床结果发表在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并在疫情最严重的西非国家塞拉利昂开展了临床试验。这是中国的疫苗第一次走出国门,实现了境外临床研究的历史性突破。我们很自豪,在中非共同抗击埃博拉的日子里,我们用中国的高科技,传播了中国的好声音,彰显了中国的软实力。主席为我们点赞:埃博拉疫苗,对世界是个支援,也是我们大国的形象。

2016年,祝愿祖国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在国际舞台获得更多话语权。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

科学传播 说不如做

2015年是人类太空探索异彩纷呈、收获颇丰的一年。地球变“多”了、火星变“火”了、冥王星卖“萌”了、“悟空”上天寻找暗物质、“猎鹰”火箭实现成功回收,这些太空探索的进展多次登上全球科技新闻的头条。

作为从事太空探索和行星科学研究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每一次热点事件我都会撰写一些科普文章与广大读者分享。在分享乐趣的同时,我也对科学传播的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

第6篇

关键词:科学编辑出版流程;提高;期刊学术质量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2-0124-02

《医学研究杂志》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医学学术刊物。原名为《医学研究通讯》),杂志创刊30多年来,历经风风雨雨,经过编辑部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期刊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2009年入选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多年来,《医学研究杂志》对医学热点予以及时追踪,跟踪报道医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及临床诊疗经验,突出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积极促进医学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近年来,编辑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科学出版流程。

一、积极策划组稿,优质稿源增加

《医学研究杂志》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学术杂志,紧紧围绕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以及医学研究领域中不同学科专业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做了及时的报道,发表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重点课题研究论文、综述及进展等。对于一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各类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建立了绿色通道,给予优先发表。此外,编辑部也派了编辑人员参加了一些学术会议,了解医学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时抓住医学前沿信息,积极组稿。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扩大稿源的措施,近年来,编辑部的稿源有了明显的增加。2012年来稿2100多篇,录用700余篇,录用率保持在30%左右。近年来,来稿中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以及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加,有创新的优秀论文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编辑部还经常向杂志编委以及审稿专家约稿,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些举措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杂志论文的质量。

二、作者群体和审稿专家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从本杂志的作者群来看,目前的作者队伍以专家学者为主体,作者通常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有研究能力的业内人士,以教授、研究员、博士生、硕士生等为主,85%以上的作者来自三级甲等医院的业务骨干。

编辑部还推举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学风严谨、为人正派,热心支持本刊工作的教授、研究员以及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组成审稿专家队伍,按照编辑部的要求进行审稿。每年对审稿专家队伍进行积极的补充。目前,拥有400多位审稿专家,汇集医学相关领域。在程序上坚持“三审制”,采用内部审稿和外部审稿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审稿力度,确保期刊的质量。

学术期刊的编辑质量是创精品期刊的必备条件,如果编辑质量不符合国家要求,学术期刊编排格式前后不一,即使论文的学术质量很高,期刊难以上档次,难登精品期刊的大雅之堂。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部严格按照《中国医药卫生期刊质量管理规范》中关于科技期刊的编辑加工标准执行。

注重国家学术期刊标准的规范化实施,以便更好地促进期刊的国内外交流。对论文中出现的医学名词术语、英文缩略语规范写法、计和单位、相关数字的规范用法、图表和参考文献的规范与标准等,均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由于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标引对于文章纳入检索系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重视中英文摘要的规范撰写,要组织英语造诣较深的医学专家认真审核。

四、期刊各项指标有所提高,进一步扩大了期刊影响

《医学研究杂志》连续5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清华同方“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医药卫生科技期刊文献总库》及“维普资讯网”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扩大了期刊在全世界的影响。根据清华同方有限公司发行与传播统计报告统计结果显示,《医学研究杂志》2009年度全球机构用户总计3144个,2010年全球机构用户总计3198个,2011年全球机构用户总计3232个。

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相关期刊数据指标分析比较发现,本刊近几年总被引频次和他引率等指标都有所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其中影响因子增加幅度较大,(如表1所示),说明《医学研究杂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从表1来看,《医学研究杂志》所有指标排名均处于中等水平,各项指标之间排名较均衡,其中基金论文比,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论文比达到了50%左右,显示了本杂志对于高水平基金论文的重视。在《2011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在1998种核心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及综合评价分别排第741、1472和926位。在《2012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在1998种核心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及综合评价分别排第663、1429和836位;在48种医学综合类核心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及综合评价分别排32、34和16位。

表1 近5年来《医学研究杂志》主要量化指标

年份 影响因子 被引频次 他引总引比 基金论文比

2007 0.216 429 0.96 0.308

2008 0.374 712 0.98 0.306

2009 0.407 1008 0.98 0.305

2010 0.506 1416 0.98 0.486

2011 0.439 1779 0.98 0.507

数据来源:2006~2012年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引证报告》

五、进一步办好综合类学术杂志的相关举措

众所周知,综合类学术期刊办刊难度大,内容包罗万象。要继续坚持我们的办刊宗旨,认真执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及国家有关期刊标准化管理的相关规定。加强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印刷等各个环节工作的全面落实。在刊物编辑出版过程中能够科学实施编辑出版流程,严格按照规定的出版日期按时出刊。围绕国家重点课题及医学研究领域中不同学科专业领域中的最新项目、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及时的报道,确保按时出版12期杂志,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提高刊物整体质量的基础上,更新观念,勇于创新,逐步向产业化迈进,争取早日成为我国医学领域的品牌期刊,力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编辑部要不断研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数、引文率、基金论文比等期刊的相关学术指标,继续提高期刊编辑出版水平,创新办刊思路,从而全面提升期刊的总体质量,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不断开拓办刊思路,找准差距,努力改进刊物存在的不足。

1.进一步加强杂志的组稿工作。继续坚持本杂志的特色,突出刊物的前沿性以及创新性,作好杂志的选题策划工作。重视基础学科和前沿性学科的发展,关注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及时追踪重点和重大科研项目,这样才能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

众所周知,科技学术期刊竞争非常激烈,特色不突出的学术刊物生存艰难,发展就更加艰难了。因此期刊只有办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才有出路。编辑部要加强特色栏目的建设,不断研究医学学术期刊出版的现状以及发展规律,围绕医学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进行组稿。期刊编辑要在选题策划上下工夫, 积极主动向编委和专家约稿。继续办好《医学研究杂志》的几个重点栏目,如 “院士述评”栏目、“论著”栏目、“特别关注”和“医学前沿”栏目。此外,要重视综述与进展类论文的刊登,综述与进展是作者阅读大量文献后写成的二次文献,反映最新的学术动态,可提供较多广泛有价值的前沿信息,深受读者好评,这些论文所引用的文献都是近3~5年之内发表的最新的学术信息,很多综述类文章都由在校的硕士生、博士生以及专家撰写,文章的质量较高。

2.加强期刊出版周期。我国的医学科技期刊要走向世界,就必须尽量缩短与国际之间的差距,在编辑出版方面应做到出版快捷,有效控制稿件周期,这样才有可能吸引更多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的论文在期刊上发表。《医学研究杂志》近年来发表周期有些长,在这方面我们有待于今后的改进。主要加强审稿队伍培训,挑选审稿快捷的优秀审稿人,及时为本杂志审稿。结合编辑部目前稿源充足的状况,应进一步提高稿件录用标准,缩短稿件发表周期,保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论文在来稿后3~4个月内发表。

3.努力维护网站,扩大宣传力度。回顾期刊数字化的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期刊自发运用互联网等数字手段,扩大传播的阶段;第二阶段是运用数字技术从自发到自觉直至建立网站的阶段,传播内容增多,但缺少互动;第三阶段是制作适合网络传播的内容,并建立互动社区,将编辑、生产、营销各环节进行整合,基本形成较成熟的数字化整合。成功的网站往往取决于后期维护,因此在网站维护过程中要保持一贯的核心风格和主体框架,应当以杂志为主要核心内容,刊登杂志最新出版的内容简介及行业动态,形成期刊信息模块,同时着眼于长远信息咨询平台的建立。

4.优先数字化出版期刊。近年来,国际上许多期刊都实行了优先数字化出版,本杂志于2012年开始尝试优先数字化出版模式。优先数字化出版是指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将印刷版期刊要出版的论文定稿,在印刷之前以数字出版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化媒体在网络上优先发表文献。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学术期刊开展优先数字出版,顺应了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信息时代广大读者对信息快速、及时获取的需求。优先数字化出版可以大幅度提高数字时效,加快出版周期,编辑部在这方面要加大步伐,从而不断提高数字出版时效,吸引高质量论文,提高杂志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总之,学术期刊要生存、发展,就要有高水平的作者群带来优秀的稿源,要有技术过硬的综合素质强的编审人员,把握好期刊质量关;更重要的是编辑部要有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要有远见卓识,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地结合起来,制订科技期刊发展的长远发展规划,使科技期刊不断发展,创出一流的品牌,这也是《医学研究杂志》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辛明红,刘永新.科技期刊选题组稿中的热点和冷点[J].编辑学报,2004(2).

叶娟丽.质量与学术期刊的未来[J].评价与管理,2013(2).

第7篇

在学科自我要求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正在蓬勃发展,界内学者纷纷以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期刊和论文为对象,对学科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分析、评估与反思,为促进学科的自我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纵观这些学者们的努力,不难发现大家的讨论往往是基于归纳逻辑进行的推理,然而归纳逻辑对于预测发展趋势是有局限的,鉴于此,笔者试从演绎逻辑的角度对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进行推理,借以完善对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的预测。

2对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研究的分析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对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做着深入、细致且全面的研究,经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大多数学者是通过分析总结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而完善对发展趋势的预测,但实际上研究热点和前沿能否准确地反映发展趋势是值得商榷的。

2.1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的含义与关系

对于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人们通常不仔细加以甄别。这里,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研究热点是一个学科中研究数量多的领域;研究前沿是一个学科中研究时间新的领域;发展趋势是一个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学者之所以一直以来对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给予高度的重视,是因为对于研究热点的把握和研究前沿的追踪,有利于学术共同体更加精准地分析与掌握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本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2.2关于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的研究观点

关于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的研究,学界提出了很多观点。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图书馆学”并且“发展趋势”和“图书情报学”并且“发展趋势”分别作为“篇名”、“主题”、和“关键词”对2009-2013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在所得出的近200篇文献中,经过、仅选择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文献、删除会议报告和征文启事、剔除没有直接言明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的文献四个步骤,最终选定核心期刊上具有代表性的14篇文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这14篇文献中,笔者发现学者们基本上以下述三种表述形式对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加以概括:一是从影响因素的角度来表述,如李娜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都会对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主题产生巨大影响,有关信息资源、信息检索、信息服务的研究一直是本领域的研究重点,而且其相关研究内容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不断进入新的探索空间;〔1〕二是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表述,如刘晓波认为机构知识库、云计算、质量控制、手机图书馆等领域将成为图书馆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总体上认为技术已成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角;〔2〕三是从研究特点的角度来表述,如欧朝静、许洪军认为网络化和知识化环境下,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档案学和文献学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基础理论、应用技术手段相互借鉴,互相影响,研究内容互相重叠,界限模糊不清,很难划分,逐渐形成密不可分的图书情报学科群。〔3〕此外,笔者通过分析这些文献发现学者们所析出的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不尽相同,各有千秋,但是也有几种观点是研究者们所反复提到的,在此,笔者对这几种观点集聚起来进行简要的介绍与分析。

2.2.1学科融合

肖希明、卢娅认为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历史渊源、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实践以及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4〕欧朝静、许洪军认为网络化和知识化环境下,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档案学和文献学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基础理论、应用技术手段相互借鉴,互相影响,研究内容互相重叠,界限模糊不清,很难划分,逐渐形成密不可分的图书情报学科群。〔5〕何南洋认为目前图书情报学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和信息理论等的研究已形成一定规模,学科的未来发展倾向于数字技术化和功能服务细致化,因此,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必将向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形成更加细分而完整的大系统。〔6〕

2.2.2知识管理

李广立认为未来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将融入知识管理,其理论核心是通过促进知识流来实现知识的增值,理论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包括知识生命周期问题,知识管理流程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定制化、自动化和简洁化,知识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协同,知识管理流程的信息技术支持和网络化运营,知识应用指导和知识价值实现问题,图书馆学情报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仍将是一门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学科,不管其将来的名称如何定,它终将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大学科,将越来越趋向于知识管理。〔7〕刘良璧认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知识管理一定会成为图书情报文献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将以知识管理应用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文献学的变革和创新研究、知识管理系统、知识服务等为中心展开。〔8〕柯平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继续深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是未来研究亟需重点关注的。〔9〕

2.2.3数字图书馆

李娜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都会对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主题产生巨大影响,有关信息资源、信息检索、信息服务的研究一直是本领域的研究重点,而且其相关研究内容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不断进入新的探索空间。自20世纪末以来有关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一直是图书馆研究与实践的最热门的课题,数字图书馆仍将是图情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10〕刘良璧认为数字图书馆研究将继续成为图书情报文献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的重心将放在数字图书馆基础研究、数字图书馆技术研究、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研究、数字图书馆模型与多媒体资源库建设等方面。〔11〕

2.2.4其他

虽然有些观点出现的次数较少,但是同样也凝结了作者的心力与智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欧朝静,许洪军认为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都是未来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网络化和知识化时代的图书情报学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并重,理论和实践是图书情报学健康发展的两翼,偏一不可。〔12〕何南洋认为在Glanzel、Leydesdorff、Egghe等国际知名计量学家的推动之下,图书情报学将以引文分析、h指数等主题为研究前沿,进入新一轮的繁荣阶段。与此同时,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发展也将随之进入成熟期和完善期。〔13〕刘良璧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社会化服务的深入开展,企业竞争情报、竞争情报流程、竞争情报服务、竞争情报系统、反竞争情报以及情报采集技术方法、情报分析处理技术等将越来越受到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学者的重视。〔14〕

2.3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研究方法

在选取的文献中,有些文献没有提到研究方法,直接言明是归纳出来的;但大多数图书情报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词频分析方法〔15〕,词频和关键词共现方法〔16〕,文献调研与归纳法〔17〕,实证研究法〔18〕,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法和知识图谱分析方法〔19〕,引入CiteSpaceII工具并结合传统文献计量的方法〔20〕,析出各年的高频关键词并借用布拉德福定律、比较分析法〔21〕等)对不同来源的研究论文(CNKI,SCI,SCIE,SSCI等数据库中的研究论文,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内外图书情报类全部核心期刊、部分核心期刊、特定核心期刊所刊载的研究论文,硕士论文等)进行某一年度、短期、长期的分析,得出研究热点、研究前沿,部分学者通过研究热点得出学科发展趋势。尽管学者们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包括诸如词频分析方法(对2004-2009年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论文关键词的词频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借助SPSS统计分析工具对从数据库中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多位尺度分析)在内的选取的14篇文献中所有关于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实际上都是对已有事实的归纳总结,而通过这些方法析出研究趋势的过程总之都是基于归纳逻辑的推理。

3归纳逻辑对于学科发展趋势研究的局限

归纳逻辑在一般的逻辑教科书上通常被定义为,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也常被称之为一种或然性(概然性、盖然性)推理或扩展性推理。〔22〕一般认为,归纳逻辑指的是以个别知识作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作为结论的一种认知方法。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判断,而结论是关于该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判断。根据归纳逻辑的属性,归纳逻辑对于研究学科的发展趋势有以下两种局限性:

3.1归纳逻辑研究结论的或然性

按照归纳推理的前提所断定的是否涉及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和归纳推理的具体形式,可以把归纳逻辑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23〕虽然完全归纳推理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结论具有必然性和可靠性,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才是归纳逻辑的代表,科学研究中学者们也多采用不完全归纳推理。然而,它只是断定了某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而结论却是断定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结论所断定的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因此,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性的。在笔者选取的上述文献中,研究者使用的方法全部都是基于归纳逻辑,采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虽然结论具有必然性,但需要考察对象的数量极多甚至是无限的,很难或者根本无法使用完全归纳推理,除非是在普遍调查研究中),运用词频分析方法,文献调研与归纳法,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与综合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方法,进而得出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并在此基础上析出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由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因此通过分析图书馆学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而得出的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只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必然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和证明。

3.2归纳逻辑不能用于对未发生科学事实的研究

在《人类理解研究》〔24〕一书中,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提出:归纳的思考基本上是先验的,我们不能以先验的知识证明未来就会和过去一致,因为(在逻辑上)可以思考而出的明显事实与世界早已不是一致的了。但是休谟并不是主张归纳法并不可行,相反的,休谟主张的是这种归纳思考在事实上并不是由理性所构成的。休谟理论中的另一个重点在于:虽然休谟对于归纳法属于理性思考的可能性抱持悲观态度,他仍认为归纳推理带有相当值得注意的、也是相当神奇的预见未来的能力。所以,基于归纳逻辑对学科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的分析能够使该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更好地确定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图书情报界学者也是致力于分析研究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为图书馆学的繁荣和完善付诸努力。而归纳逻辑主要是用于归纳已经发生的事实,它在概括事物的共性时,把事物的属性看作某种既成的东西、静态的东西,它所概括的是事物的过去,难以概括它的发展和未来。由于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是既成和静止的,使用归纳逻辑加以分析的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而用其预测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则略显牵强。吴慰慈、罗志勇在2000年发表的《面向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新趋向》一文中指出文献构建、元数据、搜索引擎、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将成为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新趋向〔25〕,然而在李娜2011年发表的《2004-2009年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26〕中通过高频关键词统计得出的在2004-2009年我国图书情报学17种核心期刊中,排序前20位的高频关键词中“元数据”仅在2004年有所涉及且排序19位,另外“文献构建”则从未出现在排序表中,诚然,不可否认的是其余的“搜索引擎”、“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在排序表中多次出现。这表明,归纳逻辑在预测学科发展趋势时,有其一定的利用价值,但是得出的结果是或然的,会有所偏差。在预测图书馆学未来发展趋势时,图书情报界学者所用的方法,归根结底是在归纳逻辑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方法,而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是既成事实,是静态的事物,毫无疑问可以也必须是通过归纳推理得到。但是图书馆学发展趋势却不是单单通过归纳就可以得到的,而且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是无法推理出发展趋势的。另外,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科学哲学就是证伪主义。证伪主义认为科学只能被证伪,不能被证实,其逻辑依据就是科学命题的提出总是在归纳逻辑的基础上提出的,而科学研究所采用的推理基本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具有或然性而且也不能归纳出未发生的科学事实,因此它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波普尔才提出科学只能被证伪,不能被证实。这种科学哲学实际上也侧面的反映了归纳逻辑的局限。

4基于演绎逻辑的分析

与归纳逻辑对应的是演绎逻辑,笔者窃以为通过演绎逻辑来推理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办法。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它是一种必然性推理,推理的前提是一般,推出的结论是个别,一般中概括了个别。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源自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其自身所承载的能力,因此,采用演绎逻辑推理最主要的三段论形式从社会发展需要和图书馆学自身能力作为大小前提来推理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是有迹可循的。

4.1大前提:社会发展要求图书馆学研究什么

首先,从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谈起。一个学科的学科性质反映了该学科的归属,了解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有利于确定其今后的研究方向,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关于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主流观点认为“图书馆学具有应用科学的性质”〔27〕。图书馆学来自实践,反映实践,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其理论基础能很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仅表现在图书馆采访、编目等本职工作中离不开图书馆学理论的指导,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企业的竞争情报也同样如此,除此之外人类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需要应用图书馆学的相关理论,需要应用图书馆学的相关理论来说明社会实践中的各种现象,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其次,至于社会需要图书馆学具体研究什么,目前尚未有一个具体规范。从广义上讲,一切关乎人类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内容都需要图书馆学去研究;但是从狭义上讲,社会需要图书馆学具体研究什么,我们可以从图书馆学萌芽时期说起:从图书馆出现到19世纪初施莱廷格提出“图书馆学”概念的这段时期,已有关于文献收集、整理、存储和利用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为图书馆学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而人们将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去独立研究是从近代开始的,施莱廷格在1808年《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一书中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图书馆目录编制原理,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图书整理”〔28〕。这表明古代至中世纪无论中外,图书馆学的知识都是在文献整理,尤其是在文献编目的基础上首先积累起来的。过渡到今天的信息社会,物质、能源和信息并称为世界三大要素。物质是赖以生存的基础,能源是生命体的条件,信息是构建世界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为一个体系。人类社会需要图书馆学去研究的远远不仅仅是文献的收集和整理那样简单,而是需要研究关于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信息资源的方方面面。但是关于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涉及到一个社会分工的问题,这也就引发了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研究的小前提“图书馆学能研究什么”。

4.2小前提:图书馆学能研究什么关于“图书馆学能研究什么”,不像“社会需要图书馆学研究什么”那样不明确,要分析清楚前者,还要从图书馆学的原问题“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谈起。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奠

定的基石与研究的起点,对学科的构建和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科学部类之间、门类之间、学科之间相互区别的内在依据。〔29〕“图书馆学”从诞生至今的200多年的时间中,其研究对象一直是图书馆学界所关心的核心问题,笔者也对于此问题做出过深入的探讨。本着保证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不能直接概括为图书馆或图书馆事业、不能等同于研究内容、以及表述为一种社会行为的四个原则,〔30〕笔者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面向信息检索的信息组织”〔31〕,这便是图书馆学所能研究的。而信息资源管理分工中关于“基于信息组织的信息开发”和“面向信息利用的信息保存”〔32〕则需要图书馆学的同宗学科情报学和档案学去研究。图书馆学具体能研究的领域有很多,如图书馆经济,图书馆建筑,图书馆管理等等。但是能够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的,一定要抓住图书馆学研究内容中最核心的东西,也就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如图1所示,两条直线中间代表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并不会发生任何改变;螺旋曲线代表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与繁荣,研究内容会越来越多,所示的螺旋曲线的直径也越来越大。从研究对象出发,围绕研究对象所产生的众多的研究内容中,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关系紧密,有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关系疏远,而那些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关系紧密的研究内容会成为图书馆学长期的研究领域,反之,与研究对象关系疏远的研究内容则会慢慢消失在人们的研究视野中。图1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示意图近几年人们重点关注的IT技术之一———云计算正逐渐渗入到医药医疗、制造、金融、教育科研、电子政务等各个领域,各种云计算的服务范围正日渐扩大,影响力也无可估量;而后又被IT行业津津乐道的大数据,其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电子通信、网络技术产业,而是正在逐步深入到工业、重工业等众多行业,大数据里面隐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在未来经济中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33〕像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研究能否成为今后图书馆学所关注的热点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其他学科的研究内容,有些学者认为既然图书馆学能够涉及到这些技术,那它们则理应成为图书馆学所研究的内容。但是依照我们的思路,我们评价一个领域能否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成为图书馆学的关注热点,就要看它的核心内容是否能够为信息组织———图书馆学这个最核心的研究领域提供支撑服务。

4.3推理结论

综上所述,按照上述大小前提,图书馆学发展一直会按照人类社会的要求和“信息组织”的道路发展,而且会一直沿着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历史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从最初的施莱廷格在1808年出版的《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一书中认为,“图书馆学是符合图书馆目的整理方面所必要的一切命题的总和”,据此这位图书馆学之父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整理”,其主体内容是图书的配备和目录的编制。随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又经过了杜威的“技术说”,帕尼兹和爱德华兹的“管理说”,巴特勒的“社会说”,我国学者杜定友、刘国钧的“要素说”,以及现在被广泛接受的“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34〕,此外还有交流说、事业说、信息资源说、知识集合论、可获得性论、知识资源说等“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主要观点和流派。虽然研究对象的讨论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总之离不开“对信息的组织”。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我们在无限趋近于“真理”而永远不可能触及它。同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图书馆学发展至今的200年中,其有着太多研究内容,时间证明了那些没有生命力的研究内容终究会昙花一现消失在图书馆学研究的视野中,而图书馆学也一直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需要以及沿着“面向信息检索的信息组织”的道路不断繁荣。同样,以后的研究领域是否属于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要看其是否符合“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面向信息检索的信息组织”这一标准。

5图书馆学发展的重要领域

遵循上述推理结论,笔者认为以前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今后的方向也定不会改变,只不过“信息组织”的面貌会焕然一新。当前一个富有勃勃生机的领域开始崭露头角,笔者曾经对其进行过很苛刻的审视,认为其的确属于图书馆学而且符合“面向信息检索的信息组织”这一标准,也定会在未来图书馆学的舞台上大有作为,它就是循证图书馆学。循证图书馆学(Evidence-BasedLibrarianship,简称EBL)受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简称EBM)的影响,后者是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Practice,EBP)在医学中的应用,是最为重视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在信息科学领域,医学图书馆员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医生查找需要的医学文献,以保障EBM顺利实施,这种早期的信息服务促进了循证图书馆学(EBL)的产生。〔35〕但EBL并非是EBM在信息科学领域的简单移植,EBM是使用最好的证据来决定病人的治疗方案,而EBL是使用最好的证据来指导图书馆以及其他非常多领域的实践。另外,也有国家称循证图书馆学(EBL)为EBP(EvidenceBasedPractice,循证实践)或EBIP(EvidenceBasedInformationPractice,信息循证实践),由此可见EBL并非是图书馆学的新的分支学科,而是图书馆学的一种独特研究方法,本质上是为了信息检索而对信息的组织,所以循证图书馆学的应用不单单局限于寻找出最佳证据服务于图书馆的用户,协助图书馆制定决策和指导实践,只要是需要获取证据的科学实践,循证图书馆学都能组织信息,获取最佳证据给用户以高效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处于管理、搜索、评价证据非常便利的独特位置,〔36〕因此,笔者预测循证图书馆学已经或将会在以下领域大有作为。

5.1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它不同于传统医学,后者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循证医学并非要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医学专业知识,它只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都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这些证据包括随机对照实验,病例对照研究,基于临床经验的权威意见和专家委员会的描述性研究或报告〔37〕等等。如上,我们了解到循证的过程是将这些证据组织起来,按级分类并找出最佳证据服务于每位患者,实际上主要是为了检索而进行信息组织的一个过程。这也就表明了虽然是循证医学带动循证图书馆学成为了近年来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但循证医学的本质其实是循证图书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不仅如此,循证图书馆学在医学中所运用的相似方法可以为今后打开多学科合作的大门。

5.2循证法学

基于循证图书馆学在法学中应用,笔者提出了“循证法学”这一概念。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法系,涵盖了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国家。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系,英美法系的法律渊源既包括各种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虽然中国所属的大陆法系,不讲求判例制,但是我们如果能将已经结案的判例组织起来供司法人员、审判人员、以及其他的法律工作者、当事人使用,也会对司法的客观公正起到积极作用。例如:以前同样是醉酒驾车造成多人死亡的事故,有的案件就以交通肇事罪来判罚,有的则是以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判罚,这就使我们法律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了质疑。如果有循证法学,我们就可以借鉴以前的判例,使得诉讼的标准尺度更加统一,更加有据可循。如果循证法学开展得好,以前的像类似的案件判决,将得以迅速地提供给司法判决的各方,也将会增加更加严格的定量研究证据的比例,以弥补传统方法在支持案件决策中的不足,并选择最相关的证据来解决问题,确保在法律纠纷中正确决策而减少判决的随意性,可成为司法判决中重要的依据。

5.3循证史学

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文献学工作之所以一直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实际上就是在做循证史学的工作,是将文献中找到的有价值的东西组织起来。通过循证史学可以解决社会中许多难以解决、争议颇多的问题。例如,关于领土争端问题,我们可以到以往的文献中寻找证据。问题近期一直是我国政治的焦点问题,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是毋庸置疑的。如何证明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如“最早明确记载的文献《顺风相送》”、“历代往琉球册使记载”、“归属中琉海沟———历史上明确记载的‘中外之界’”,这些都是证明归属权的最佳证据。鉴于此,循证史学应该明晰自己的使命,并防患于未然,事先将文献信息有规律地按照专题组织起来供人们查找利用。尽管EBP在图书馆学的应用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鉴于循证法的科学性和普适性,循证研究已经成为了图书馆界理论研究的一个趋势。笔者相信,循证研究可以使图书馆学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更易被其他专业所接受与认可,更利于图书馆学的良性发展。〔38〕

6结论

第8篇

1以化学为主要代表的自然科学基础对医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学专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不论国内或国外,愈来愈强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因为只有具有宽厚自然科学基础的医学专业研究生才具有发展潜力和后劲,具有良好的医学研究能力。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加强基础,注重技能,强调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科研的培养方式。培养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坚实的基础医学理论,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和能力,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富有开拓精神,具有满足21世纪医学科技竞争和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较大的发展潜力,足以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医学人才。而国外的医学教育更是强调自然科学的基础,以美国为例,在进入医学院之前都要接受普通本科大学教育,获得生物、化学、等专业的学士学位,在本科学习期间必须学过或补修过生物、生化等有关医学的基础课程,而且在4年大学期间所有学科的成绩一定要到达全国统一规定的标准。进人医学院之前,必须经过国家规定的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方能被医学院录取,考试科目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英文。我国许多水平较高的医科大学或医学院,如协和医学院和清华大学、湘雅医学院和中南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后,化学实验教学都由综合性大学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承担,正是利用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和复旦大学这些名牌综合性大学雄厚的基础学科综合优势和优良的学术氛围,强强结合,培养学生成为既具有较强的医疗实践能力,又具有较强独立进行医学科学研究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体现了重视自然科学基础教育的趋势。

2我校化学实验教学基础薄弱,严重制约高水平研究生人才培养

在我国目前迫切需要提高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形势下,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人才核心的内涵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实验教学中心则是最重要的支撑平台之一,我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目的就是:实现优质资源融合,教学科研协同,促进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建立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撑创新人才培养。而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实验教学公共平台承担全校各个专业的四大化学实验、生化实验等实验教学,其教学科研的高水平是我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体现和支撑,目前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和困难为:尽管中心建设的许多工作得到了学校职能部门的支持,但边缘化现象还是很严重,中心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仪器设备建设都不足,使得我校的化学实验教学基础十分薄弱,在海南省内都处于落后水平,更无法谈及在全国范围内去比较了。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需要以优势学科专业为基础,但化学学科建设基本上是空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高水平课题的申请很少,没有凝炼的科研方向,还形不成凝聚力和优势,无法支持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更无法支持高水平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其次,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不足,中心人员队伍整体水平和活力不高,人才引进不足和没有有效的奖惩措施使得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学、科研工作效率不高。再加上硬件仪器设备方面,化学实验中心的仪器经费投入不足,基本教学仪器设备落后更新慢,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较少,也打击了老师们从事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以上的困难制约着中心的发展,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推动较缓慢的原因。

3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建议

首先,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的地位需加强,需要学校进一步的重视和支持,将其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关乎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高度来对待。尤其在目前中心实行院校两级管理体制下,应对中心的发展予以一定的倾斜侧重,比如建设经费,作为校级中心,应有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避免药学院的经费紧张,只能顾及专业建设,而无力再支持实验中心的建设。再比如人才引进,可给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人才引进专有的名额,以避免同药学院人才引进名额竞争。其次,加强化学学科建设。化学与生命医学的交叉融合区域将是十二五规划中国家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如能给予更多的支持,将有利于化学学科的建设发展,并推动化学实验示范中心的建设,大力提高我校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水平。海南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如化工、医药类的大项目进驻,防止环境污染,保有环境优势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是海南区域发展的重点,在这方面,化学学科发挥优势申请项目都大有可为,机遇不容错失。目前化学学科与海南岛区域建设有关的热点领域,重点实验室等都相继落户在海大或海师大,海医没有一项,对中青年教师的发展和科研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制约,也不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面对现状我们的内心也感到很焦急,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进行学科建设的话,以后更难在省内有一席之地,最后,在困难中寻找突破口,经过探索,我们的体会是开放共享,以学生为主体,用项目带动中心的发展。紧紧把握示范中心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创新人才,积极加大中心向全校开放,鼓励学生和老师们利用中心的设施和平台进行科学研究,分散的开放对中心的带动性不强,而我们积极带领学生申请学校的学生创新项目,明显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中心为依托连续两次获得了学生创新项目,结题的一项,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了论文,今后更要以此为契机,鼓励老师和研究生们依托中心申请各类科研课题,进行研究生教学,使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真正成为研究生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优良公共平台。

作者:陈榕 单位:海南医学院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第9篇

关键词:中医期刊;学术特色;影响力;办刊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整体科研实力的展示窗口,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输出手段。培育出一批我国自己的高学术影响力期刊,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国家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发展进程的迫切需要。根据教育部办公厅文件,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高学术水平应当是高校学报的基本特征,这是由学报的高层次学术背景和任务所决定的。但是,高校学报都以高学术水平作为办刊的唯一目标,而没有自己的学术特色,就难以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特别是省级高校学报,因为没有中央圈内大学学报的高学术层次背景和人才优势,在高学术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加上科研评价、职称评定及聘期考核等因素的影响,又导致许多优秀论文流向国外或国家级学术期刊,致使相当数量的高校学报刊载论文学术质量下降。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普通高校学术期刊理工科稿源不足,医学期刊稿源较充分,但稿件水平、质量都有所下降;另外由于受到数字化刊物出版的强力冲击,全国纸质刊物的订阅量均在下降。因此,仅仅以高学术水平作为办刊特色,显然难以在强刊如林的学报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保持高学术水平的同时,又独具自己显明的学术特色,进而形成较大的影响力?笔者根据目前全国中医类刊物的发展状况,结合自己的办刊经验,以尝试提高医学期刊、尤其是中医类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1转变办刊思路以办出具有中医特色的刊物

凡国内外有声望的杂志,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和风格。没有特色的杂志,必定是平庸的。在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的今天,各种信息趋于海量化,新理论和新知识层出不穷,旧的办刊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中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论争不断。作为学报人如何在理论领域先期捕捉论争的焦点,进而正确引领论争的发展,是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扩大学报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1.1针对中医理论难点,开办理论专栏

在中医现代研究面临的各种困难中,理论问题的难点仍是最为突出的,这是因为中医的基本理论具有高度抽象性,对中医的术语和解释一般人很难理解,虽然已经有不同学派的理论大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是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阐述,读者理解起来仍然困难重重,如坠云雾之中。为此,中医界人士认为对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分层次的具体化,从而找出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化集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国人,成为目前中医理论研究的核心。为此,针对这些重大理论中的难点,需要有人从传统文化与中国哲学的角度地予以深入系统的阐述,以起到拨云见日、答疑解惑的作用。因此,中医学术刊物应针对中医理论难点,邀请中西医学、哲学方面的专家、大家,开设相关中医理论问题专题讨论,设立专栏,系统对中医理论中的重大问题和难点进行剖析、论证和阐述。

1.2加强选题策划,关注重大现实问题

中医院校学报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立足学术研究前沿,紧扣学术发展的脉搏,及时反映学术发展动态,敢于引领学术发展方向。这也是体现高校学报高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能够敢于和正确引领学术发展,不仅要求学报人能很好地为人作嫁衣,还应当是某一学术领域的学者。既是编者又是学者,才能洞察本学术领域的风云变幻,才能辨识理论的真假,才能引领学术研究在正确的轨道上行进。因此,凸显出了选题的重要性。刊物的选题是一个关系到刊物是否能较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类刊物的选题应该围绕国家中医药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积极组织学术界相关大家,对这些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探讨,为我国中医药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中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论争不断,起起伏伏,延续百年,至今未了。中医学术发展就是在“百家争鸣”中进行的。因此作为学报人要有预见论争到来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先期捕捉论争的焦点,经过缜密调研,根据国内学术发展状况,在刊物上设置相关栏目,发表具有高水平、研究较为前沿的论文,以引起中医界重视和争论,进而正确引领论争的发展,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扩大刊物的知名度。与此相应,维系和培育具有思想的核心作者。

1.3关注学校科研,报道科研亮点

把握和反映整个中医学术发展是中医高校学报的重要任务,同样,关注自己学校的科研发展,报道其学术动态,也是学报应有的责任。学报是学校的学术窗口,意义即在于此。现在多数学报在追求高学术水平的同时,常遗忘了自己的“家园”。作为学报特色,关注和挖掘自己学校的科研和学术,虽然整体水平没有国家水平那么高,但因为具有自身特点,同样会成学报的亮点。我们在以往的办刊中,为了展示山东中医药大学的科研和学术水平,我们在学报开辟了“泰山学者论坛”专栏,对我校泰山学者的科研思路和学术成就进行了系列报道,突出其理论性与学术性。因为他们是山东中医学术界和科研领域的拔尖人才,有的是全国中医界某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所以栏目开设后关注度较高,其中一位教授撰写的“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形成与思考”文章被《新华文摘》摘录。事实证明,在现代科学研究背景和条件下,团队力量与合作精神已经成为科研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校不少重要科研成果的获得,都得益于在核心人物背后有一支优秀科研团队的支撑。鉴于科研团队在科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我们把学校科研团队建设作为学报报道的又一个亮点,开设“科研团队风采”专栏,对我们学校科研团队进行筛选,选取建设培养优秀的团队进行报道,重点反映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中医界科研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同时也借此向全国展示学校不断强化的科研阵容和团队风采。

2转变办刊模式和开阔办刊思路

2.1请进来和走出去

“请进来”,请有关期刊编辑的资深专家到本刊编辑部进行讲座、座谈,切实解决编辑部面临的有关问题。请学科专家进行座谈,为提高本刊质量献计献策。“走出去”,借助学校之力,与国内知名专家联系,约稿、交流,捕捉学术热点,围绕中医药学术前沿问题,在学校支持下,定期组织国内中医药知名专家就热点问题进行座谈或笔谈,并邀请知名专家撰写中医药学研究热点相关论文,以提高两刊的社会影响力。多参加相关编辑培训班的学习,以掌握更多国家有关标准。多向其他较为成功的期刊编辑部学习、考察,丰富本刊办刊内容,扩大本刊影响力,切实提高办刊质量。

2.2培养具有学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编辑人才教育部

1998年颁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这个管理办法指出了高校学术期刊的性质及任务。很显然,高校学术期刊是和高校科研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决定了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编辑或者学者型编辑。因此,应该吸引具有较高学历、注意追踪学术前沿、掌握新技术、善于沟通、眼光长远的青年学者加入到编辑队伍中来。这样能准确理解作者的研究思路,不仅能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而且能准确捕捉学术动态。因此,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编辑人才应引起从业者及用人单位(高校)的高度重视。

2.3进一步加大数字化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数字化给期刊社原有的编辑、出版、管理、经营模式带来了重大影响。数字化期刊已经进入到人们的阅读生活之中,并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势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数字期刊用户正在以每年60%左右的增长率迅速铺开,一个潜在的市场将逐渐显现。相对于其他科技学术期刊来讲,中医类期刊的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发展较为缓慢。为适应目前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缩短期刊、作者、专家之间的距离,为优秀稿件抢国际首发权的条件,开辟期刊实现国际化进程的最佳途径,中医类期刊应该加大数字化建设,尤其是中医类高校学术期刊,以多媒体形式向读者传播信息。如积极利用E-mail、QQ、微信等信息传送工具,与作者及读者进行快捷实时交流,以最快速度掌握作者动态、学术发展状态等,才有利于开辟有特色的栏目,并实现数字出版和纸质出版的共同发展。

3理顺管理机制和争取各方支持

中医类高校的刊物主管单位多为省级的教育厅和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单位为本高校和本省中医学会。因此,要提高刊物质量和影响力,应及时与上级相关部门取得密切联系,保障信息畅通,在各方面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

3.1扩大宣传力度,争取政策支持

中医高校刊物需借助上级主管部门这个有利平台,尤其是借助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省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药学会这些中医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刊物的影响力。

3.2积极参与学会主办的各学科会议

各省中医药学会为加快学会组织发展,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每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会议期间有各学科的专家参加,因此,编辑部应积极参与学会的学术会议,及时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动态。与各专家密切联系,邀约高水平的文章,提高刊物的质量。加大刊物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

3.3与学会网站链接

各省中医药学会是各省中医药行业最大的学术性社会团体,影响力大。学会有自己的独立网站,中医院校为扩大本校刊物的影响力,应积极与学会网站链接,及时报道刊出文章和编辑部的新动向,以扩大刊物的影响、提高宣传力度。

3.4争取政策支持

刊物的发展,除刊物自身的质量过硬、宣传力度加大外,还需要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具体地说,即是在晋升职称、研究生毕业、课题结题等方面,本省中医刊物产出的论文应视为同等级别中较高水平的论文,须与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形成合力推动各省中医药的发展,也进一步凸显本省中医刊物在本省中医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5争取资金支持

经济上的支持,为高校学术期刊的良好运作提供充足的费用。除了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工资、办公费用、印刷费用和给作者、审稿专家的酬劳等费用外,高校学术期刊还需要有举行相应的学术会议的经费、与国内知名专家邀稿和交流经费,以及编辑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继续教育的经费,参加学术会议是编辑获取学科前沿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编辑人才的重要途径。以上所述,也是提高刊物质量的重要措施。

4开阔思路以经营刊物

近几年中,国际出版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全球传统期刊市场整体下滑。发行量萎缩、广告销售下降、读者转向免费在线阅读等现象使得期刊行业不得不努力进行转型和升级。各编辑部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为此,应开阔思路,合理经营。

4.1加强与三级甲等医院协作

各省均有三级甲等中医院20余所,本着期刊与医院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在省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学会的支持和帮助下,扩大中医院的协作范围,形成强有力的发展模式,使中医刊物和省各中医院得以快速发展,实现双方互赢格式。

4.2企业助推

第10篇

检验医学已经由原始的手工操作发展成更多的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操作。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为代表,为检验医学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发展空间。循征医学的出现和提倡,又为检验医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第一:从管理方面来说,医学实验室的工作是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过程。我国已有30多家医学实验室获得认可ISO15189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加强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现代的必然结果。

第二:从检验技术上来讲,检验医学正在向自动化、信息化、分子化、标准化和床边化发展。

自动化技术;LAC分为两类:一类是模块式自动化,将一定的自动化分析仪组合,完成组合项目,应用较多的形式。一类是TLA,将临床实验室中各种独立的自动化仪器以特殊的物流传送设备串联起来,在信息流的主导控制下,构成流水线作业的组合。也称为临床实验室自动化检验流水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缩短检测周期,提高工作质量,减少差错的发生,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和人员素质。

信息技术:LIS是集计算机和现代化管理思想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可用于患者标本的识别、检验申请、样本分析、结果报告、质量控制、行政后勤,科研总结等数据管理。

生物传感器:是可将生物信息,如蛋白质、细胞器、活细胞、组织、微生物等转换为分析信号的器件,如床旁分析POCT,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分子生物学技术、聚合酶链反应、生物蕊片、飞行质谱又叫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广泛地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尤其是癌症,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1%和89%,卵巢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2%和98%,乳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3%和91%。免疫标记技术更多被人接受和应用,将成为21世纪免疫标记技术的热点。

第三:不同厂家的仪器对同一检验做出的结果不一,不同医院同一检验项目结果不一,就会给临床带来诊断困难。现在国际上比较强调量值溯源的问题,也是检验医学的一个发展趋势。

第四:独立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它指医疗机构以外的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验室。其好处在于保证质量,节省资金,是现在医疗环境下医学检验检查市场的诞生产物,对国有医院和医疗机构医学检验的一个重要挑战。

总之,多学科的发展,赋予了检验人员要不断更新理论和技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所淘汰。检验人员正在接受时代考验要多走出去,多借鉴多学习,多元学科知识,人们需要更多的、更迅捷的,质量更高的检验信息!

第11篇

为了更准确诊断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检验方法的研究者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出更准确、更经济实用的检验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协助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仪器中心主任郑直在检验技术领域不断锐意进取,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躬身奋斗。

从“美国时光”到“国家使命”

1988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郑直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系继续深造。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他开始对神经生物学感兴趣。“到美国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科之间的交叉内容越来越多,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开始从化学转到生物学方面。”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神经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内容更是一日千里。年轻的郑直在接触相关领域后非常兴奋,拿到化学专业硕士之后就决定转系,从头开始学习分子生物学内容。

1997年,他获得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到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血液科继续深造,获得斯坦福医学院“院长奖学金”以及美国NIH博士后奖学金,从事白血病研究。“当时斯坦福医学院一个教授刚发明了微阵列生物芯片技术,同时在斯坦福旁边一个刚刚建立的叫‘昂飞’的公司,发明了另一种生物芯片技术。正好两家都和我在的实验室合作,我就利用这两种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生物技术来研究血液病,这让我对核酸检测技术产生很大兴趣,也为我将来的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000年博士后完成之后,郑直进入硅谷地区的生物技术公司进一步做芯片相关研究,并在随后7年里一直在生物科技界做新技术研发。

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汗水,郑直在美国发展得如鱼得水。他在一家公司做到项目主管,完成了新产品的研发,带领公司做了相关领域的技术革新和创新,申请了发明专利,并且在临床诊断界的权威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时期我取得的一个最大的研究成果就是直接测试血液中的基因表达,这在当时没有人能做到。基因检测是诊断里面最灵敏的方法,要从血液里测基因表达就需要先提取核酸,这非常繁琐,极大地限制了核酸检测的应用。我把当时已有的一种方法做了改进,使其能在血液这种最复杂的样品里直接检测核酸,无需提取核酸。”在他的领导下成果很快产业化,为公司带来了很高的效益,更为临床检验领域带来了很大的发展。这也为郑直带来了许多荣誉,尤其是行业著名学会美国临床化学学会当地分会的“临床化学科技杰出贡献奖”,更是表明了这项研究的重大意义。

事业上,成就和荣誉并没有让郑直停下前进的脚步,他想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在临床上取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发挥,想进一步探索临床检验领域的奥秘。但,这和公司的科研工作内容相悖。“在企业中进行科研工作就要把利润放在第一位,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当初的科研工作。我想要把我这项技术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在临床检验领域做出一定成绩。”再加上他也一直想要回国,于是立即着手准备,归国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郑直考虑归国的时候,正好赶上国家开始支援科研院所全面升级软硬件设施的时候。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从2006年开始获得拨款购买各种新型仪器,急需一个专业人才进行管理。郑直在生物公司工作多年,有丰富的生物科研工作经验和大型仪器的管理、操作经验,2007年秋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的仪器中心担任主任一职,开始扩充人员,购买仪器,完善中心机制等。“回国后的前三年,基本上做的就是这些事,把新的仪器中心建立起来。科研工作方面,也慢慢开始找方向。”

说起来不过寥寥几百字就道尽了归国后近10年的工作历程,但是每一步的经历都浸透着郑直的汗水。从“新型核酸检测系统用于高通量快速诊断多种呼吸道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到“疾病标记物检测新方法研究”,从“乙肝疫苗质控及评价/微量细胞免疫检测方法”到“重要寄生虫病检测技术研究”,郑直不仅仅是沿着自己对分子生物学的兴趣在走,更是想要在临床检验领域百尺竿头,推动领域发展,造福社会。“这是我们科研人员的责任,更是使命。”郑直认真地说。

临床检验的步步进取

归国后的郑直发现,我国在至关重要的分子诊断领域基本没有自己的技术,全面照搬国外技术和设备,严重受制于人,于是他把工作重心放在将先进生物技术应用于医学临床和诊断,特别是临床分子诊断新技术的研究上。而他整个工作则是从传染病的大规模筛查技术开始的。

2010年,我国已提出在2020年根除疟疾的目标。但随着疟原虫感染率的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感染者呈现无症状的状态,无法被现有筛查技术检出。因此,通过大规模主动筛查及时发现这些潜在新感染源的患者成为主动出手、根除疟疾行动成功的关键。

由郑直研发的CLIP-PCR方法是世界首创高通量PCR检测RNA的技术,用于疟疾诊断,能高效准确地诊断出全部患者包括无症状感染者。该方法无需提取核酸或逆转录,一个技术员仅需要4~6小时即可完成上千例滤纸干血片样品从血样到信号的全部工作。在3358例临床样品的主动筛查中,该方法仅需要不到500个检测反应。这大大解决了疟疾大规模筛查中所面临的人力和资金短缺问题,已经用于我国云南省消除疟疾实践工作中。相关工作成果分别在美国临床化学学会(AACC)的2011、2015年会上报告并均获当年“国家临床生化学院(NACB)杰出摘要奖”及2015年的“国际旅行奖”,相关论文在2015年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医学检验方面顶级杂志Clinical Chemistry上。AACC专为此文新闻稿,评价郑直的这项研发“可以导致全球根除疟疾”。

在此技术基础上,郑直和他的研发小组又开发了一种高通量检测SNP/突变的技术“MELPA”。这项技术不用提取DNA,直接从一滴血或干血片中多重检测基因分型并成功用来筛查近500名疟疾患者的G6PD基因的23个SNP位点。这些位点的某些分型可导致患者服用特效抗疟药primaquine后产生危及生命的溶血现象,所以该技术对指导我国实施疟疾合理用药策略有重要意义。郑直在归国后的科研工作中继续高歌猛击,为我国的临床检验事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归国后的郑直,把肿瘤分子诊断作为另一个科研突破点。肺癌靶向治疗需要检测和监测EGFR基因突变情况。目前检测样品多为术中切除的肿瘤等活检样品,临床上较难获得,尤其对晚期无法手术患者。研究“液体活检”技术是当前转化医学热点。郑直与协和医院呼吸科合作从事这一研究,利用磁珠法负向选择分离外周血液中的肺癌游离肿瘤细胞,激光显微切割获得单个肿瘤细胞,单细胞基因组扩增及PCR测序检测EGFR的常见突变,取得突出成效。

利用特定DNA甲基化作为生物标记物进行宫颈癌的早期筛查,是宫颈癌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之一。但是目前用标准的MSP技术获得的结果经常难以被重复,不同实验室针对同一基因甲基化的检测结果往往不同。郑直采用一种基于质谱的高通量新型检测方法,通过同时对5个基因的CpG岛内多个位点的甲基化定量检测,发现宫颈癌早期发展期间同一个CpG岛内各位点甲基化程度并不一致,只有少数位点可作为标记物。这揭示了之前甲基化标记物研究结果难以重复的一个原因,并找到一个崭新的由5个位点组成的检测指标,可作为潜在的宫颈癌早期诊断标记物。一家著名的美国生物科技公司对这一成果很感兴趣,已决定和郑直合作开展后期的开发工作。

第12篇

[关键词]耶鲁大学 图书馆 学科服务 范例

[分类号]G251.5

清华大学图书馆1998年在国内率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之后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图书馆也相继推出学科馆员服务。学科馆员和学科服务一直是国内图书馆服务的研究热点,涉及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服务定位等方面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学科化服务应该拓展新的服务内容,还是加强现有服务的系统化和体系化,再次成为图书馆界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耶鲁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学科服务范例研究,借鉴当前国外同行设计和组织学科服务的思路与措施,学习他们的模式、方法等经验,为国内学科服务的组织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国外学科服务起步早,经过多年实践发展,其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定位已由传统的资源建设保障和参考咨询逐步转移到嵌入教研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强调将学科服务嵌入到教学科研的过程和用户的信息环境之中,以提高用户的信息能力为目标。美国哥伦比亚图书馆大学的战略规划中提出,学科馆员要采取多种方式(电子的、面对面的、正式与非正式等)提供全面的科研咨询服务及信息资源(包括特定学科资源信息,常用软件如GIS、文本分析和文献管理等)的使用指导。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2009年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学科服务目标是要求学科馆员和信息专员全面嵌入到学生教育、教学和学习支持工作中。在医学院图书馆即将推出的新版战略规划(2009-2013版)中,有关个和学科服务方面,提出图书馆需与教学课程密切结合,提供多样化教学方法以满足各种学习需求,研究和提供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促进教职工终身学习和教育等。耶鲁大学的学科服务有多年的经验,在常青藤盟校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带动了美东地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提到耶鲁大学的学科服务,必须提及的是医学院图书馆的服务。医学院图书馆早在1975年即推出了临床医学图书馆员项目(clinical medical librarian program),融入到医疗服务过程,促进临床医生对信息的检索和利用,接着又实施了针对各系科资源订购的collection developmentprogram。1996年面向医学院学生推出个人图书馆员(personal librarian program),指派专门学科馆员负责学生在学期间所有信息咨询和服务。1997年又正式推出了联络馆员项目(1iaison librarian program),为全院包括大量的基础医学科研单位的教职工提供学科服务。上述系列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而在耶鲁的整个校园推广,其他各院系都陆续采取和借鉴这种服务模式,推动了整个学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发展,成为耶鲁校园创新服务的领军力量。因此,以耶鲁大学医学院学科服务为范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外高校图书馆组织和设计学科服务的实践经验与模式方法。

1耶鲁大学医学院图书馆服务背景

耶鲁大学医学院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包括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Yale-New Haven医院。服务涵盖医学院各个学院的师生、Yale-New Haven医院医务人员、工作人员和病人等。服务对象广泛,服务设计需要覆盖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

图书馆的咨询和学科服务主要由教育和研究支持部(curriculum&research support)承担,该部门根据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指导,全面设计学科服务,负责对整个医学院的咨询、教育、培训以及个性化的学科服务工作。部门一共有8人。下设教育服务馆员(educationselwices librarian)、联络活动馆员(1iaison activities librarian)、参考馆员(reference librarian)、教程支持馆员(curriculum support librarian)和培训设计馆员(instmc.tional design librarian)等岗位(本文中将都统称为学科馆员),他们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为用户提供学科服务,主要服务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基于用户日常需求的参考咨询服务、以提高用户信息素养能力为主的培训教育工作和嵌入用户的学科服务。

2参考咨询服务内容

耶鲁医学院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不仅包括传统的到馆与网络资源服务,还将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资源推荐、学习室管理等工作囊括其中,是典型的“大咨询”服务。具体包括:

2.1到馆与网络咨询服务

负责图书馆咨询台轮班全日制读者咨询工作,解答到馆读者咨询问题,同时负责网络在线实时咨询。耶鲁医学院图书馆网络参考咨询采用免费的Meebo即时通讯系统,读者无需注册,可以直接在页面输入问题获取答案和帮助。

2.2信息通报

联络活动馆员按月定期组织最新医学资讯内容(服务推送、新资源介绍、热点文章等),部门其他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形成月度信息通报,并通过学校统一的邮件系统发送至各自的服务用户组群,确保每一位用户都能接收到通报。这种主动的信息收集与推送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学科馆员对领域信息的掌握与跟踪,加强了用户与学科馆员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2.3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orbis和borrowdirect)

用户求助学科馆员或通过自己的账户登录,提出文献传递或者借阅本校与常青藤盟校图书的申请,系统转给专人查找,把文献电子版通过邮箱发给用户,或者与其他高校联系快递图书业务。整个服务过程全部免费,图书馆在背后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给用户带来很好的服务使用体验。

2.4资源推荐

搜集并汇总读者推荐的资源信息,经慎重分析与讨论后制定图书或数据库等资源的采选意见与决策,转交资源建设部门协商确认。

2.5学习室管理

图书馆提供电子学习教室(配有计算机,主要用于培训、辅导和上课)、计算机资源实验室、信息室、会议室,供学生学习、参观和会议研讨。为图书馆空间利用开辟了新渠道,也促进了用户的学术交流。

3培训与教育服务

个人图书馆员项目和联络馆员项目,在图书馆与医学院的教职工、学生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有效地扩大了服务覆盖面,设计了多种服务方式方法,其培训与教育服务工作最具特色,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主要包括每周定期举办数据库资源和常用科研信息工具系列循环培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其学习能力和需求的差别提供系列进阶培训、嵌入学生课程教育的课程培训及嵌入到学生科研和论

文写作过程的培训等。

3.1培训方式与内容

3.1.1专项培训

教育和研究支持部负责每周在电子学习室开展专项培训,主题内容与用户日常需求密切结合,例如文献管理工具利用培训、常用数据库检索技能培训、图书馆常见问题介绍、NIH政策解读、RSS和BLOG的作用与利用培训、利用移动设备访问信息资源功能介绍等。所有培训内容、时间、场次均在图书馆宣传板公布并设有显著标识,按日程在图书馆calendar网站,并附有详细培训介绍。

3.1.2学分课程培训

教育和研究支持部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受某些专业学科学分课程的授课老师邀请,根据课程的专业学科(如生物学)内容要求,进行专题信息资源介绍和检索培训,并纳入到该课程课时当中;或受某些专业学科学分课程的授课老师邀请,作为课程信息辅导员,为本课程学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通过这种渗入课程教育的信息培训工作,将信息服务与专业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使服务真正落脚于学科信息需求当中。

3.1.3系列进阶培训

教育和研究支持部结合学生教学计划,制定系列培训体系和教学大纲,并逐年进阶。如表1所示:

3.1.4嵌入学生科研和论文写作过程的培训

教育和研究支持部采用一对一辅导方式实施嵌入学生论文写作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体构思和相关信息检索技能需求。以physician associates program(PA)项目学生为例,学生开题时,指导老师指定一名学科馆员作为辅导老师。要求每个学生与学科馆员预约,获得一对一的辅导帮助。学科馆员根据学生论文研究的特点,从研究思路、检索词、检索策略、数据库选择等工作流程入手进行梳理,帮助学生解构和描述研究问题,充分利用数据库检索、分析和评价功能,帮助学生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与信息工具,把握研究现状、锁定核心相关文献,掌握文献管理与跟踪等技巧,完成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提高的实习。

整个培训辅导过程均依据信息素养教育要求,形成规范指导文件和教学大纲。这种工作模式贯穿于每位学科馆员的日常工作中,通过不断尝试和积累,形成规范文档,进而通过修改完善形成指南。不仅避免个人重复劳动,促进知识经验的共享,保证服务质量和内容规范,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有利于鼓励学科馆员个人创新和个性化发挥。

3.2培训方法

除日常咨询服务、邮件解答、面对面辅导及各种专题培训讲座外,教育和研究支持部充分利用Web 2.0的技术,采用blog(博客)服务,制作大量视频培训辅导课件,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方法。

专职学科馆员负责制作系列视频教程,向用户推介学科领域常用资源和数据库等内容,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学习,弥补面对面培训的不足。视频课件制作格式采用通用性格式,可在各操作系统(Mac、Windows)和手机设备中查看。同时,形成一套完整的视频课件制作流程方法、规范和要求。该项服务一经推出,在校内外产生了很高的影响力,视频课件后,常立即被其他高校采纳和推广(见图1)。

教育和研究支持部学科馆员很早就利用博客提供资源介绍、数据库使用等服务。如Jan's Search TipsBlog(http://janstips.blogspot.省略/)、Lei's Video TutorialsBlog(http://cwml-tutorials.省略/,视频课件地,2006年至今共143个视频课件。)。

3.3培训规范与评估

教育和研究支持部上述培训工作均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流程,从而有效保障培训内容、宣传、的统一性、持续性和公开共享。每年度,该部门制定并进行多种用户调查方案,利用surveymonkey在线问卷调查方式,及时了解用户反馈,对图书馆各项工作进行评估,从而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4学科服务

4.1服务项目形式

图书馆教育和研究支持部先后设立了个人图书馆员项目和联络馆员项目,推进学科服务,加强学科馆员与用户的联系,确保将服务覆盖到所有医学院和医院用户。

个人图书馆员项目是针对医学院的学生提供联系与服务。把医学院的学生分组,分配给不同的学科馆员,以保证每位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有问题,均能找到责任学科馆员获得针对性的服务支持。

联络馆员项目旨在加强Yale-New Haven医院不同院系、科系的教职员、科研人员与图书馆的沟通联络,为用户提供更多学习和教育机会,也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加强提供途径。图书馆根据不同科系特点和需求,为每个科系配备了专门的联络馆员,以便于联络馆员能更好地熟悉科系特点,进而为不同需求的人员提供专业的和有针对性的学科信息。同时,鼓励大家在咨询时,首选对口联络馆员。

4.2嵌入科研的服务

除了提供嵌入教学课程的学科服务外,该部门也非常关注嵌入科研与临床过程的学科服务。以教育和研究支持部学科馆员Denise为例,她要深入到医院中、手术室旁,上门解决医生提出的各种文献相关问题,并提供文献检索、管理、期刊推荐等服务。在此过程中,医生们逐步认识并了解了她的工作,主动提出各自在科研信息查询和利用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互动,Denise逐步为其提供更为深入的学科服务,比如她与癌症中心的科研管理人员合作,对科研产出进行系统统计分析;与Dr.Kurup医生在2007年合作发表Theperioperative librarian:luxury or necessity?一文,参加2011年Spring Meeting for SEA(Society for Education inAnesthesia)会议,做大会报告,针对麻醉学领域的信息检索进行介绍,讨论了手术区的图书馆服务如何开展的问题。

4.3信息环境建设

医学院图书馆网站划分为馆藏和订购资源检索、科研支持、信息检索辅导视频课件及计算机和技术支持4个部分,资源、培训与咨询并重,条理清晰,内容详尽。为了便于用户联系,网站中详细列出了学科馆员信息,包括个人教育背景,照片、负责学科院系、联系方式(email、电话、通信地址)、服务责任范围等。学科馆员负责采用LibGuides工具,维护网站学科资源的组织和揭示。

LibGuides是在国外非常通用的一种资源整合和软件,多用于学科导航和信息推介。目前有2563家图书馆采用该软件,大约37239个图书馆员建立了199664个资源导引。图书馆员可自己组织、添加和学科资源信息,无需经过网管协助或审核,机构无需单独购买服务器,可以直接通过账户在网页

上操作,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方便性。

图书馆教育和研究支持部学科馆员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服务对象和学科领域,分别设计libguides界面,安排栏目版块和导航布局。一般包括图书馆服务链接,快速链接,常用资源、图书,领域发展,学科馆员信息介绍。由于采取了开放接口的组件应用,每个页面具体内容框可以根据下拉菜单选择文本、链接、表格、音频/视频、播客、调查表、RSS、Googe搜索引擎等。对于学科馆员信息介绍,可添加姓名、照片、内嵌Meebo,多种在线联系(Googe talk、MSN、Yahoo talk)及个人地址、电话、邮件、个人博客、主页等。几个人可以联合建立个群组,共同编辑某个领域,模板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和拷贝共享,降低了模板制作的难度。

5对我国图书馆深化学科服务的启发

通过范例分析,可以看出耶鲁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在力求服务广泛覆盖的同时,更注重深入和扎实服务细节。在对学科服务的组织设计上,通过实施联络馆员项目和个人图书馆员项,与每位用户建立紧密的联系,为用户建立直观方便的信息导航,制作生动翔实的视频课件,建立信息检索数据库使用心得博客,随时解答用户咨询,提供细致的培训。通过走到科研和临床一线,提供个性化和深层次服务,为师生与医务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课题咨询培训,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注重服务总结和成果共享。其培训内容都有完善的指导手册,包含重要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从而保证了对用户的培训内容和质量不会因学科馆员的不同而有遗漏。

结合我国及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从耶鲁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学科服务中吸取学习的经验包括:

5.1创立培训品牌

培训是一个系统化过程,包括通知的,的形式,培训的内容,培训嵌入的方式方法,后期的评估与改进等。

5.2嵌入学科课程

尝试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院或学科课程结合,根据课程内容,介绍专业信息资源和服务,促进学生在课程的学习、实践中快速提升科研信息素质。

5.3嵌入研究生学科过程

加强与学生科研学习相结合的辅助培训工作,嵌入到研究生论文选题、综述撰写、论文写作等全过程,开展一对一培训。既能准确把握学生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实际困难,也能在服务中不断完善和优化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科馆员服务能力。

5.4加强与科研人员双赢合作

在服务实践中,与科研人员共同研究学科服务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图书馆服务在科研中的影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