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供应链金融

企业供应链金融

时间:2023-06-08 11:2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供应链金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供应链金融

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金融产品;ABCDTM技术;运营体系

1引言

传统的金融业务基本都是建立在有具体实物的抵押、相关证券的质押以及良好信用的基础上,而核心企业中的供应商大部分为中小微企业,缺乏相关的抵质押物,信用贷款也缺乏充足的征信数据,传统的金融业务很难适应这些中小微企业。为了给中小微企业纾困,政府、金融机构、大型核心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可行性及实施途径,随着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T(物理网)、M(移动技术)技术的应用,使得对供应链业务的确权变得可行,从技术上保障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文章主要研究基于核心企业的特点,围绕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产品情况,探索出适合核心企业自身特点的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从而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提供运营保障。

2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2.1发展背景

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与金融两个领域交叉产生的创新业务,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得到了理论界和产业界的关注,各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和实践蓬勃发展。在经济高度全球化形势下,供应链金融将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高度融合,实现产业效益与金融效益的乘数效应。不同类型供应链金融业务结合所处产业运行特点和规律,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改善了核心企业周边生态圈的营商环境。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流程自动化等技术发展,企业供应链活动呈现出数智化的趋势。在数智化供应链的不断创新下,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也悄然发生变化,成为国家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有关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业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18年8月广东省商务厅、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农业厅、金融办联合制定《广东省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2019年7月国务院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

2.2发展现状

供应链金融发展经过了贸易融资、物流金融、1+N供应链金融、M+1+N供应链金融等历程,近年来借助数字化手段演进得更加多样。从供应链金融的质押物性质及交易场景先后顺序来看,目前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模式分为三大类:面向上游企业融资的应收账款类、基于物流运输行业的存货类、面向下游销售企业的预付款类,并由此衍生出数十种具体的应用模式。从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和运营平台主体又可分为:核心企业模式、电商模式、物流公司模式、第三方平台模式,不同模式下的业务流程、参与主体、风险管控点等供应链金融相关的内容均有不同,体现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特征。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必须要切合企业的业务实际,为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保驾护航。

3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概述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模式不断发展,为供应链金融产品管理提升风控能力,降低业务成本。为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实现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南网公司”)“对中央负责,为五省服务”的经营宗旨,同时为解决供应商发展所面临的融资需求,南网公司以南网供应链金融统一服务平台为依托,将业务相关的金融机构与南网供应商融合在一个业务流程内。供应链金融的运营体系需要包括运营的保障机制、体制;日常业务运营的流程、操作规范;面对客户服务的服务体系。

4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架构

4.1供应链金融运营保障

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综合了多方面的职能管控,包括组织内部的管理团队建设、财务会计、技术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和与外部金融机构及供应商的交互协调。通过分析核心企业目前的组织架构和部门岗位职能,并结合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控管理,为供应链金融管理组织架构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主要以信息服务为核心,采用业务流程化、操作标准化、管理信息网络化的运营模式进行运作。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要求,为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全面管控,需从多个管理维度实现供应链金融管理的专业性和高效性。供应链金融管理维度主要有法务管理、业务运营、业务管理、供应商服务、平台运维、财务结算、系统风险控制、业务风险控制、信用风险控制管理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确定职责范围。法律服务团队通过对融资筹划、风控合规、交易设计、资产管理等方面开展分析,整合运用各种法律技术,为金融机构及供应链企业识别相关风险。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三大核心要素:数据、建模和系统。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的实质是通过整合各类供应链参与方(包括供应商、物流仓储公司、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等)的相关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供应链生态的发展和完善。在此过程中,核心企业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筛选具备优质资源且能够提供优质产品服务的优秀供应商,使其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中来,实现共赢发展互惠互利。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业务申请、服务提供机构审批、业务办理、业务执行、资金支付、业务结算等,该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闭环。核心企业处于业务信息集中处理环节,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核心,核心企业相关信息的传递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应用效果。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需要构建专业的供应商服务体系。该体系为核心供应商、保险公司、金融机构(如银行)等多方提供优质服务。主要工作包括建设专业的服务人才队伍、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解答供应商在使用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接受用户的投诉与建议等。系统日常运维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硬件设施运维、平台系统运维、运营审计。财务结算运营包括核心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收入来源的核算,主要有信息服务费、保险经纪业务返佣等。系统风险控制运营通过对风控体系进行高效管理,规范事前尽职调查工作,提高对授信主体真实信息的掌控,强化对核心供应商的授信准入管理。业务风险控制运营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特点,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合理划分岗位职责。通过设置专业部门、制订业务操作指引,建立内控管理制度,健全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各流程环节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控制运营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息政策,对供应商资信调查、付款方式、信用限额、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全面监控,以保障应收款项能够及时回收。包括贷前风控:设立专门机构控制信用风险、确立提供信用额度的原则、制定信用政策、建立专门的信用体系;贷中风控:执行信用政策、管理信用周期、投后贷款跟踪、持续不断地监督债务人、监督供应商的信用情况;贷后风控: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需求,核心企业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4.2供应链金融日常业务运营

供应链金融的日常运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七点。历史数据提供:从核心企业招投系统中提取供应商基础资料及历史交易信息,以大数据分析方式,对供应商进行资信评估。交易数据导入:供应商确认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在系统中签署使用相关数据的授权协议。在经过核心企业法务审核后,通过数据接口,推送至金融机构。回款账户开立与确认:与核心企业业务系统联动,由供应链金融业务部门确认后,才可以变更。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供应商进行准入条件审批,通过审核的供应商,方可确认进入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数据储存:对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供应商,通过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收集并分析系统数据,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评级,评级报告应经过授权后推送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业务办理、合同签订及管理均应采用电子签章或CA证书确认,合同签订流程全程采用系统电子化完成。财务核算:核心企业应着手成立供应链金融财务中心,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内容及要求,从组织框架上为资本运营管理做准备。绩效考核:为确保供应链金融业务高效有序运营,应设置并实施质量目标考核办法。质量目标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设置的范围与标准管理;二是实施控制管理;三是持续改进控制管理。经营团队建设: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管理的要求,管理团队建设模块的程序设置基本上可以分为:招聘录用管理程序;学习培训管理程序;机构与岗位设置管理程序;辞退与辞职管理控制程序;目标设置与绩效考核管理程序;职业规划设计与控制管理程序;公司经营发展目标与文化构造控制管理程序。

4.3客服运营

设置有效的供应链金融客户服务运营管理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并进行分类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主要由客户的基本信息、业务对接服务信息组成,其中客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客户的工商注册、法人基本资料、基本经营情况(如处于经营何种阶段、经营类型、规模等)、经营管理者个人基本信息、详细经营情况(如资产情况、利润情况、产品结构等)、潜在需求情况等;业务对接服务信息包括业务对接类型、时间、履约情况、客户满意度等信息。第二,建立完善客户潜在需求分析机制。针对会员客户,由客户管理部门通过与客户的交流沟通,定期对客户的潜在需求进行分析,及时准确把握客户在经营发展各个时期的服务需求。第三,逐步规范客户跟踪回访制度。该制度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履约过程中的回访,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了解客户经营情况或履约情况;其二,对客户进行定期回访,重点是客户满意度和客户的潜在需求,该回访将贯穿客户关系维持的全过程。第四,建立完善客户台账管理机制。应按照会员管理、履约情况、客户潜在需求分析等内容,分别建立总台账和各子台账。供应链金融业务应立足于客户服务,有效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通过组织相应的商务活动,如金融商务论坛、咨询培训等,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增强客户对南网的认可程度,保持紧密关系。汇总分析供应链金融服务日常运营中的常见问题,整理列示常见问题库,方便供应商查阅相关信息,同时配置智能客服机器人,根据问题关键字返回相应解答。

5结论

核心企业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一定要从自身掌握的资源、所能确权的内容去考虑,不可盲目贪大、贪快。传统的核心企业由于缺乏金融领域人才配置、信息系统支撑、运营经验以及相关风控体系,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从以上方面加强保障,可以借助外部资源,也可以引入相关的人才、信息系统、风控系统以及运营体系。

参考文献:

[1]章雁.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风险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11(7):123-127.

[2]李飞.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思考[J].财会月刊,2011(6):34-36.

[3]康晨.供应链金融主体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商贸,2011(21):119-120.

[4]潘明.供应链运作机制选择研究———以H省A县丝网业为例[J].金融经济,2005(16):75-76.

[5]郭清马.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2):2-5,9.

[6]张宜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及推广[J].宜春学院学报,2011(1):39-41,116.

[7]龙志云,陈飞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的再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83-84.

第2篇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外源性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而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一般又要求后者拥有“银行标准”的抵押物。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抵押物匮乏和融资担保难寻问题。银行对抵押物要求非常严格,其主要标准在于抵押物能否顺利转让及其价格是否稳定。目前,国内银行一般偏好于房地产抵押,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资产交易市场尚不发达,另一方面是因为银行缺乏对其他资产,诸如机器设备、存货、应收账款的鉴别和定价能力,况且上述资产易损耗、价值波动较大。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受经营规模所限,房屋土地等固定资产较少,仅占总资产的小部分,流动资金、库存、在制品、途中产品、原料等流动资产却占总资产的大部分,而银行认为流动资产控制不便,监管难度较大,以致这些流动资产在中小企业融资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随着产业链、产业集群和银企结合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应需而生。供应链金融指处在生产、运输、仓储、销售、金融等企业形成业务联系、利益相关的产业链,成员企业凭借相互信用支持,得到银行融资等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是随着物流企业的逐步发展而成熟的,是物流服务向价值链的其他环节,如提供采购、销售、交易、电子商务、金融等延伸而衍生的金融服务。这些服务都是在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基础上拓展而来,可以说,供应链融资是物流金融的一个方面,主要从供应链的角度将资金流引入其中。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中所从事的金融服务是供应链融资的组成部分,称之为“物流银行”。银行和供应链各环节上的企业是业务与利益的相关方,其中,核心企业或银行与其他企业保持一定的信用关系,银行凭借核心企业的信用或担保的支持对其融资,然后核心企业向其他成员企业放款。供应链融资及其操作模式与运作技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具有潜在优势,为中小企业缓解缺乏融资抵押物和融资担保等困境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分析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企业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的行为。国际上,常用的应收账款融资主要有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即供贷企业以应收账款债权作为质押品向融资机构融资,融资机构在向供贷企业融通资金后,若购货方拒绝付款或无力付款,融资机构有权向供贷企业要求偿还资金的模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商业银行中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向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在该融资模式下,债权企业(中小企业)、债务企业(核心大企业)和银行都要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

应收账款融资是一种可以再最短的时间内,上游的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到短期的信用贷款方式。一方面不但可以满足中小企业短期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帮助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从而优化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和运行。

(二)保兑仓融资模式

保兑仓融资是金融机构与经销商、仓储商、供货商四方通过合作协议,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以贸易中的物权担保、质押监管为保证而开展的特定金融服务。在保兑仓融资运作中,作为供应链核心大企业的生厂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额度,并以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服务。该业务除了需要处于供应链中上游的生产商、下游的经销商(融资企业)银行的参与外,还需要物流企业(仓储监管方)的参与,其主要负责对质押品的评估和监管。

(三)融通仓融资模式

融通仓是指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物流和金融集成式的创新服务,其物流服务是银行对企业的流动资产进行监管,而其金融服务是为企业提供融资及其他配套金融服务。融通仓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物流、流通加工、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等。融通仓的目的是用资金流盘活物流,同时利用物流拉动资金流,从而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弥补供应链运营中的资金缺口。

三、研究结论

第3篇

关键词:信贷配给理论;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交通银行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0-0046-06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中小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群体,对经济增长贡献具有巨大的作用。截至2007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超过了42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8%,创造了我国60%左右的GDP、上缴了全国53%以上的利税、占据了对外贸易总额的60%、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到了全国城镇就业总数75%以上。资金是现代经济发展最为稀缺的资源,是企业发展的血液,融资能力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指标,66.5%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紧张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其自身规模的限制,融资难以成为中小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的一大困境。

一般而言,企业融资分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内源性融资帮助中小企业从婴儿期过渡到幼儿期,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内源性融资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需要通过外源性融资吸纳更多的外部资金的投入。在经济活动中,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的中小企业具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优势,其融资需求规模在证券市场中不占据重要地位,即多数中小企业是达不到直接融资所要求的规模的,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他们主要从银行获得贷款并依靠自由资金(林毅夫,2003)。但是,考虑到信贷配给及其界定现象,抵押资产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又被配给出信贷市场之外,99%的中小企业仅占主要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5%。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和离岸生产和业务外包的趋势,使得供应链和分销渠道的配置出现“成本洼地”导向,而这些“成本洼地”往往是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链条上中小企业资金流瓶颈所带来的“木桶短板”效应抵消了生产的“成本洼地”配置所带来的最终成本节约。因此有必要提升中小企业的信贷能力,解决其融资困境,以实现供应链系统成本的最小、价值增值最大和各参与方的共赢。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出现的一种新融资品种――供应链金融,从其实际操作效果来看,供应链金融可以提升中小企业的信贷能力,有助于银行更有效地进行信贷配给。因此,本文把中小企业的信贷能力与供应链金融结合起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信贷配给理论与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根源性分析

(一)信贷配给理论的简介

经济学对“配给”的定义为当按给定条件,个人得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少于想要的数量时,这种物品就是配给(rationed)。在信贷市场上,由于贷款人具有回避违约风险的动机,面对过剩的贷款需求,金融机构出于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动机,必须将一部分企业“挤出”信贷市场,并在一般利润条件和其他附加条件下,贷款的需求超过供给而使市场无法出清,配给利率是低于单纯由价格机制引导的均衡利率的,在既定利率下是在对贷款企业风险水平的识别上达到“配置性均衡”。信贷配给现象是一种典型的非瓦尔拉均衡现象。通过价格机制和非价格机制的共同作用以实现供求双方的事后均衡。

关于信贷配给研究的经典模型是Stiglitz和Weiss模型(1981),该模型假设信贷双方信息的分布的不对称,引入信息成本、成本,打破了新古典的假设,建立了逆向选择模型和道德风险模型。逆向选择会加大信贷风险,加大缔约合同成本,同时道德风险的存在,会利率与银行收益不是简单的线形关系,而使利率价格机制失灵,需要在低于均衡利率水平下进行信贷配给,达到一种特殊的均衡。其后,Whette(1983年)在此基础上,假设在借款人中性基础上,抵押品和利率一样可以成为信贷配给的内生机制;Bester(1985)、Riley(1987)进一步引入企业类别因素,提出了分离均衡模型与分类控制风险模型,通过企业对抵押品的数量变动的反应来甄别企业以实现对企业的信贷配给。国内对信贷配给进行深入研究的是王宵、张捷(2003),通过考虑贷款抵押品的信号甄别机制和银行审查成本对贷款额度的影响,将借款企业的资产规模、风险类型与抵押品价值相联系,构建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均衡信贷配给模型。他们发现,在信贷配给中被排除的主要是资产规模小于或等于银行所要求的临界抵押品价值量的中小企业,有力地解释了信贷配给中存在的规模配给。

(二)中小企业被配给的根源性分析

信贷配给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按照银行表明的利率,所有贷款申请人的借款需求只能部分地得到满足;第二类是银行对不同的借款人实行差别待遇,一部分信息不对称的借款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另一部分则被拒绝。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大多出自第二类信贷配给(王宵,张捷,2003)。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受到第二类信贷配置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其信贷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中小企业家族式的治理结构所决定的企业信息处理的人格化特征和企业家和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决策能力等的难以评价,以及缺乏规范财务报表,使其在整体上缺乏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使得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息难以获得和评价。因此,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投资风险认识的不对称,企业认为可行的项目,金融机构由于对项目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以及使得银行贷款者可能认为风险太高而拒绝,或要求更高的利率或抵押品,但更高的利差可能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促使借款者“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行为发生,反而增大投资风险。

其次,银行和中小企业赢利与亏损的不对称。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较小的企业规模、较短的规划期限以及灵活的资金周转使其需求具有时间急、频率高、数量少等特点。根据统计资料表明,中小企业在相同期限内的贷款频率是大型企业的5倍,但户均贷款数量只相当于大型企业的5%。而且银行由于为了获得有效的信息和实施贷后的监督,需要付出较高的信息搜集成本和监督成本,企业经营一旦亏损,为企业错误决策和经营买单的可能是银行。根据信贷配给理论,银行为了减少贷款的风险,实现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动机,必须补足中小企业的信用,银行进一步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抵押担保。但中小企业大部分规模小,没有足够的可抵押资产和担保。而现阶段银行可接受的抵押品主要是土地和房地产,中小企业自身固

定资产规模小,无形和动产资产比重大,难以符合商业银行严格的贷款担保抵押要求。这种抵押品型信贷配给直接与借款人的资产规模挂钩,对借款人的约束更硬和交易成本更高。因此,在信贷配给的约束下,中小企业实现信用瓶颈的突破关键在于实现信贷双方的信息对称和补足信用。

鉴于此,人们从金融机构或金融制度创新的角度,认为中小金融机构具有更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以及较少信息搜集费用和交易费用,主张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及合作性信贷金融机构,通过在中小金融与中小企业之间建立对称的主体关系,来化解中小企业的信贷障碍(林毅夫等,2001)。但是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处于不利地位,其根源在于中小企业信用的先天性缺陷和先天性规模小,缺乏同大企业相比的信贷融资所必需的信息优势,金融机构的结构调整并不能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的信用水平,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的不利地位(罗正英,2004)。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指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众多中小企业都愿意通过合作和协同运营,来实现供应链系统的成本的最小化和价值增值的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信用缺陷的途径不能单纯从其内部治理结构人手,应从供应链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分工合作体系上,从大企业在信贷市场的信息优势来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缺位,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和信贷能力。

二、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分析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即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是一个结构化的产业组织模式,包含了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本文所限定的供应链网链结构是基于一个核心企业,而其他系列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展开业务的网链结构。而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组织流进行设计、控制与优化,实现供应链系统成本最小和供应链成员共同获利的整个管理协调过程。

长期以来关于供应链的管理只侧重于物流和信息流层面,资金流或供应链的财务层面的管理却被忽视,而供应链的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等阶段都存在着资金的管理和融资成本的优化。同时由于全球化的运作,使价值链周期延长,积压更多的流动资金,更为重要的是核心企业基于单独成本和现金流的优化的个体理性的决策,往往以对上游企业延长其账期,而对下游企业压货,来牺牲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的财务利益为代价,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团体非理性。因此为了供应链系统成本的最小和供应链成员的共赢,有必要重视对供应链的资金流的管理,并融入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的管理中,以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整合。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视角,出于国内供应链金融研究和实际情况,本文的供应链金融主要侧重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研究,是一种开发中小企业市场的新的授信技术和融资模式。故本文采用深圳发展银行副行长胡跃飞提出(2007)的概念,即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其融资模式实质是一种属于支持性贷款的范畴。供应链链上中小企业可以围绕相关行业中的核心企业,充分利用对称、透明和可信赖的信息吸引银行等资金供给者,发挥信息的获利能力,提升自己的信贷融资能力。

(二)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供应链金融的显著特点主要是融资模式有区别于传统融资。首先,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将上、下游企业和银行紧密地联系起来,针对它的上、下游企业而开展的一种金融服务。因此对中小企业融资准入评价,不是孤立地对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风险进行评估,重点是在于它对整个供应链的重要性、地位的研究,以及与核心企业既往的交易记录,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并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解决供应链的失衡问题。其次是对成员的融资严格限定于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背景,严格资金的挪用。对商业银行来说,供应链金融区别于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充分利用供应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即主要是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并将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此外其还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即把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授信。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不仅引入了核心企业的信用,进行信用捆绑,而且也引入了物流企业的合作,承担监管货物的责任。其具体与传统融资方式的区别见表1。

三、供应链金融能有效化解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

通过对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分析得知,供应链金融是将中小企业置于供应链的大背景下综合考虑,淡化了因企业自身的规模、信用所带来的融资限制,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而且还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一)供应链金融能有效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供应链金融更多地被形象地解释为“1+N”模式,即利用供应链产业集群的伴生网络关系,将核心企业“1”的信用引入对其上下游企业“N”的授信服务中,并与物流企业合作,开展面向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批发性贷款融资。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信息“集散中心”,核心企业处于整个供应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汇集点,对银行贷前、贷后的风险管理决策和操作提供了集约化的支持,增加银行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产生关于借款者品质的信息,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其次,供应链复杂的生态环境提供的信息汇集有效地降低了银行对授信企业的信息获取成本,节点企业的交错信息,则提供了信息的印证和信息甄别机制。此外,随着企业物流管理的外包,物流企业掌握了大部分企业的交易记录信息和物资,为银行解决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搜集和信息不对称性。

(二)供应链金融能有效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和贷款成本

供应链金融与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建立直接授信关系或紧密合作关系,通过三方或四方协议、票据连带责任的约束机制和货物回购约束,达到业务操作过程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度统一,解决对配套中小企业融资授信中的风险判断和风险控制难题,有利于化解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供应链金融通过引入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合作两个变量,使中小企业与银行的信息获取更加便利,信息搜集成本得以降低,信贷委托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大为改善,委托

成本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更为重要的是,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的生产贸易背景,立足核心企业采用“团购”式销售模式,不单单是对单一的企业进行融资,是对供应链金融所有企业“打包式”的贷款融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大为降低,使得中小企业融资中成本一收益不对称问题得以解决。

(三)供应链金融能有效提高中小企业信用

在缺乏规范的财务信息制度条件下,中小企业不仅是“数量配给”挤压的对象,也是“规模配给”的牺牲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放大,其关键在于改变中小企业的信息报告制度及其披露机制,以便形成现代市场经济主体的信誉资源(罗正英,2003)。按照一般假定,在大中小型企业共同架构的信誉链中,大企业信誉度明显高于中小企业(张捷。2002)。供应链金融主要对围绕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是对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是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到中小企业的信用中去,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贸易背景真实性及其核心企业之间交易的信用风险评估,把中小企业的风险程度降低到和大企业贷款接近的水平,成为和大企业风险水平相当而收益水平更高的客户群体。

(四)供应链金融能有效降低借款人的抵押担保的要求

供应链金融是依托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以及对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不片面强调受信主体的财务特征和行业地位,也不简单依据对受信主体的孤立评价作出信贷决策,而是注重结合真实交易背景下的流程设计对风险控制的功用和对企业违约成本的评估,是基于企业商品销售进行的生产或购销经营活动,针对企业预付款、存货及应收账款等资产给予的结构性短期融资。这种融资模式切合了中小企业主要是短期流动性的融资需求,以及解决了中小企业规模小、抵押担保不足的难题。

四、交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融资的案例分析

(一)交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国家鼓励商业银行重点支持的对象,也是交通银行大力拓展的客户群体。不可否认,中小企业具有抗风险能力差、财务实力弱、业务办理成本高、信息不透明等特点。交通银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新的思维来看待核心企业与配套中小企业的关系,试从产品供应链上,把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进行责任捆绑,通过与核心企业签署总对总的合作协议,减少了交通银行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管理成本;通过核心企业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交流,对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贸易行为中产生的存货及收付款现金流进行控制,并引入大型物流公司监管和保险公司的加入,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

交通银行进行市场调研,根据行业特点、发展前景及产业链的价值,确定将钢铁、汽车、工程机械、电子、化工等行业作为交通银行2008年供应链金融重点行业,并通过后续的业务实践,不断提高对上述行业运行特点和客户需求的认识,从中选择目标客户,积极开展营销拓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根据交通银行大客户管理系统的数据统计,2008年末全行供应链金融项下总计85条供应链所涉及的行业已达16个,全行累计签约核心企业85户,签约链属企业1148户,其中当年新增核心企业77户,新增链属企业1059户,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28.33%和105.90%;已签约核心企业和链属企业授信余额合计426.38亿元,较年初增长990.76%。

(二)供应链金融化解中小企业信贷困境的融资模式分析

为了化解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信贷困境,结合中小企业运营管理周期的特点,交通银行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分别设计了基于存货的动产质押模式,以及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基于预付账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

1 动产质押模式

动产质押是交通银行以借款人的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借款人发放授信贷款的业务。该模式主要是以动产质押贷款的方式,将中小企业的存货、仓单、商品合格证等动产质押给银行而取得贷款。随着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的发展,动产质押业务也出现了发展,创新出了动态动产质押业务,跟静态动产质押业务相比,借款企业可以随意提取或更换其已质押给商业银行的货物,只要存货的价值不低于核定的一个最低价值控制线。动产质押模式将“死”物资或权利凭证向“活”的资产转换,加速动产的流动,缓解了中下企业的现金流短缺的压力,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提高中下企业的运营能力。动产质物虽具有很大的流动性,风险比较大,但银行跟核心企业签订回购协议,以及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可以有效降低信贷风险。

2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交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交通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以企业之间的贸易合同为基础,依据产品在市场上的被接受程度和产品盈利情况,以及下游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而并非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风险评估。在该模式中,作为债务企业的核心大企业,由于具有较好的资信实力,并且与银行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因而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中小企业无法偿还贷款,其也要承担相应的偿还责任,从而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同时,在这种约束机制的作用下,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维系与大企业之间长期的贸易合作关系,就会选择按期偿还银行贷款,避免了逃废银行贷款现象的发生,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3 保兑仓(厂商银)融资模式

保兑仓融资模式也称为“厂商银”业务,是基于上下游和商品提货权的一种供应链金融业务,该业务主要是通过生产商、经销商、仓库和银行的四方签署合作协议而开展的特定业务模式,银行承兑汇票是该模式下的主要银行产品和金融工具。交通银行以控制中小企业向核心企业购买的有关商品的提货权为手段,为经销商提供融资授信,并对应其销售回款的金额逐笔释放货物的货权。在此模式中,核心企业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和稳定下游,愿意以自身的资信或实力为下游提供担保和回购;交通银行在授信前期,会要求中小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在授信后期对销售回款的封闭管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货物的监管和承兑担保,钱款与货权一一对应,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大为降低。这种业务模式,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和供应商的批量销售,为处于供应链接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有效解决了其全额购货的资金困境。

第4篇

关键词 供应链 金融模式 供应链金融模式

中图分类号:F287.3 文献标识码:A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从整条产业链角度出发,开展综合授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地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它将资金流有效地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来,既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商业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新型贷款融资服务。

一、中小型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核心价值

供应链金融服务是银行专门针对产业供应链设计的、基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其将供应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捆绑在一起提供整体的金融服务。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银行在信贷市场上通过寻找多个参与者或者利益相关者,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机制,来共同分担中小企业贷款中的风险。银行通过借助与中小企业有产业合作关系的大企业的信用、或者以两者之间的业务合同为担保,同时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的参与来共同分担贷款风险。其改变了过去银行只针对单一企业主体进行信用评估并据此作出授信决策的融资模式,使银行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与核心大企业之间交易的信用风险评估。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该模式中,可以取得在其它方式下难以取得的银行融资。简单地说,如果一家上下游企业自身的实力和规模达不到传统的信贷准入标准,而其所在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实力较强,贸易背景真实稳定,这家企业就可以获得银行相应的信贷支持。实施供应链金融的关键在于,这些想要得到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就获得了“某种资格认定”,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即大企业利用其良好的信誉和实力及与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间接的信用担保,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二、以价值为导向中小型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在该融资模式下,债权企业(中小企业)、债务企业(核心大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也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

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以企业之间的贸易合同为基础,依据的是融资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被接受程度和产品盈利情况。此时银行更多关注的是下游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而并非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风险评估。在该模式中,作为债务企业的核心大企业,由于具有较好的资信实力,并且与银行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因而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中小企业无法偿还贷款,其也要承担相应的偿还责任,从而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同时,在这种约束机制的作用下,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维系与大企业之间长期的贸易合作关系,就会选择按期偿还银行贷款,避免了逃废银行贷款现象的发生。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帮助中小企业克服了其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标准、财务状况和资信水平达不到银行授信级别的弊端,利用核心大企业的资信实力帮助中小企业获得了银行融资,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二)保兑仓融资模式。

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有时也需要向上游核心大企业预付账款。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则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来对其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从而获得银行短期的信贷支持。保兑仓业务是指在作为产业链核心大企业的生产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额度,并以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服务。

保兑仓业务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和生产商的批量销售,中小企业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的是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货的权利,其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从而为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有效解决了其全额购货的融资困境,缓解了中小企业短期的资金压力。另外,从商业银行的角度,保兑仓模式以供应链上游核心大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条件,由其为中小企业融资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并以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同时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由物流企业提供承兑担保,从而大大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收益,实现多赢的目的。

三、总结

供应链金融理论的发展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但由于制度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在实践过程中,金融机构会为了减少和避免风险,对供应链有很高的要求,手续的繁琐,也限制中小企业能够快速获得信贷支持。因此政府需要不断完善市场秩序和金融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及时安全的资金保证。同时,银行需不断加强对金融产品业务的创新,构建供应链的有机整体,加强信息沟通,而达到降低风险,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1班)

参考文献:

[1]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上海金融.2007(02).

第5篇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中小企业发展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供应链金融的有力支撑,供应链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也极为有利的推动企业的发展,这也正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我国中小企的作用是巨大的,要实现其对经济发展所贡献的巨大力量,就有必要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进行实至名归的研究,通过市场调研法、文献分析法以及访谈法等加深对其的理解,实现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应用的最优化、最大化。

一、供应链金融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优势

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供应链金融是指在物流发展过程中的金融参与,也就是在供应链服务的过程中集中了金融服务的项目。具体而言就是在金融产品出现并在市场运营的过程中对物流行业相匹配的需要而产生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有金融服务,也有物流服务,甚至有金融方面的物流服务,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降低金融准备标准,对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撑力度的加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二是可以有效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降低中小企的基本资产运营成本;三是可以有效的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实现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捆绑,提升企业信用水平。通过建立供应链模式的中小企业发展体系,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供应链金融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中小企供应链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阻碍因素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构成威胁,对其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金融管理政策不健全。

在我国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较为成功的发展案例,但是在发展政策上仍然缺乏一定的支撑,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虽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计划合作框架》、《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等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规范,但是总体来说仍然是不足的,仍然将企业与银行相联系,这就导致国家政策层面对供应链金融这个新的发展模式有一定的促进,但是仍需加强,实现应用过程中的有法可依、有理有据。

(二)我国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

虽然我国的信用体系经历了长时间的建立健全,但是在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明显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现阶段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尚未建立信用体系,不能有效的与银行信用机制相衔接,造成“脱钩”的现象,此外,作为银行金融机构,也没有完全建立起对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在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一定的信用障碍,中小企业无法搜集到银行的融资信息,银行业无法在没有信用机制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这样就形成了信用风险的存在,影响供应链的应用。除了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用没有达成一定的衔接,在政府机构中间也没有形成一定的信用评价体系,尤其是金融管理机构,这就造成了信用体系整体上的盲点,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三)我国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缓慢,并且缺乏规范的物流操作程序。

我们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行业和信息技术行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的物流信息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较之国外的先进技术而言具有极大的落后性,目前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情况来看是比较滞后的,这也就决定了在供应链发展过程中的落后局面,银行、企业之间不能在发展进度上保持一致,势必造成供应链金融在应用上的孤立,而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灵活以及不对称都对供应链物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此外,在我国物流发展的监管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金融监管固有的缺点加之物流行业监管的弊端,就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程造成了连环反应,严重阻碍中小企业融资等业务的发展,制约企业的发展和长远规划的形成。

三、实现我国中小型企业供应链金融应用的若干建议

基于在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拟从制度和具体操作上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完善制度建设,实现供应链金融常态发展。制度是保障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有效发展的重要措施,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策略,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中介机构要制定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供应链金融发展制度,在上层建筑层面上实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和引导;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也要实现有据可依,监督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中小型企业的长远发展。

其次,强化实践操作,实现典范作用。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使银行、中小企业、物流单位之间建立完整的衔接模式,并且树立典范,规范操作程序,在发展过程中发现弊端,并且不断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操作中推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四、小结

综上,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具有自身的优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要在政策与实践层面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实现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应用的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1班)

参考文献:

[1]祝文峰.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及对策建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99-202页 .

第6篇

一、引言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有效运行不可代替的环节。工信部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小企业发展成果显著。截至2015年末,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2000万家,中小企业利税贡献稳步提高。以工业为例,截至2015年末,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36.5万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97.4%;中小企业提供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就业的主渠道。

然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规模,财务信息不透明,企业运行风险不可控等因素,中小企业往往面临融资难这一问题。在我国,银行是企业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据《2013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总体上升9.7%,而同期银行借款规模却上涨了 14.7%,银行借款占社会总体融资的比例高达 51.4%。但统计表明,大部分银行贷款主要流向大的国有企业,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信贷歧视”。在我国经济增长新常态的背景下,公司面临融资渠道收窄,融资成本上升等难题,如何取得银行贷款成为了中小企业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大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化,供应链金融作为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的一种银行贷款融资模式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

二、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供应链金融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融资方式。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管理,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紧密串联起来,促进资本与实体企业的相互合作,降低整条供应链风险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提出了核心企业这一概念,同时将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入了供应链金融当中,对运作进行必要的监管。通过银行,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这样多方主体之间协调运转、良性互动,既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的困境,同时又可以增强整条产业链的竞争能力。

(二)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在整个供应链中,中小企业大都处于相对较为弱势的地位,往往销售存货后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才能够从销售商那里收回应收账款,这样势必造成资金流上的短缺。应收账款模式是中小企业将本质上是债权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从而取得银行的贷款,进而弥补了因收不到账款造成的现金流缺口。在这种模式中,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是债权融资需求方,核心企业是债务企业并对债权企业的融资进行反担保。若是中小企业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银行有权向核心企业进行请求赔偿。

2、存货融资模式

生产过程中,中小企业会提前购入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当中一部分用于生产产品,余下的则会送入仓库存储起来进行备用,生产流程结束后会有一部分产成品留存形成存货。原材料与存货的留存不可避免会一定程度上占用企业资金。存货融资模式就是指这个时候,中小企业通过将这部分存货质押给银行,从而获得企业生产经营中所要的资金。在这种模式中,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能并不擅长于质押物品的市场价值评估,同时也不擅长于质押物品的物流监管,因此通常需要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

3、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很多情况下,企业支付货款之后在一定时期内往往不能收到现货,但它实际上拥有了对这批货物的未来货权。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中小企业以预付账款向上级供货商购进自身生产经营所要的原材料,将其以质押方式交给银行,从而获得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资金。在这种模式中,融资购货的中小企业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部货款,即可从指定仓库中分批提取货物并用未来的销售收入分次偿还金融机构的贷款;上游核心供应商将仓单抵押至金融机构,并承诺一旦下游购货商出现无法支付贷款时对剩余的货物进行回购。

三、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下面将对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理由进行分析。

(一)弱化了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主要就是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能够得到有效的弱化。首先银行通过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掌握,可以从中获取更多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其次,银行也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获得中小企业的情况。银行通过物流方的信息反馈,了解中小企业质押物的价值。

(二)提高生产运营效率,盘活流动资产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以留存的原材料跟存货为质押从银行获得发展所需资金,解决了生产运营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并借助第三方提供的仓储服务缩短了产品的销售周期,更快的收回了销售产品的资金,提高了企业生产运营效率。

(三)发展稳定多方贸易关系,降低成本与风险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将整个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对待,通过银行,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参与主体的通力合作,将核心企业的信用信誉带入整个供应链当中,同时发挥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作用,方便了银行了解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弱化了银企之间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与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 Allen F, Qian J, Qian M.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5, 77(1): 57-116

第7篇

一、线上供应链融资模式分析

(一)线上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银行通过线上平台获得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交易记录,根据供货和及时支付情况对上下游企业做出一定的信用评价。银行通过与核心企业的合作,由物流公为供应商提供现金融资[2]。

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从供货方购买原材、半成品等,双方签订购销合同作为应收账款融资依据。供应商与核心企业协商将应收账款办理成为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购货核心企业签订相应合同,同意将应付账款向融资机构支付,由融资方中小企业根据之前的购销合同以及签订的应付账款融资条例向融资机构申请应收账款融资取得现金流。

(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

电子仓单融资模式是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电子商务企业展开合作形成统一信息共享网络,物流公司与商务电子企业双重授信于融资企业,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监管货物为客户提供的一种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基于第三方物流公司开具的电子仓单进行融资放款。

融资企业作为电子商务企业平台上的会员,电子商务企业根据融资企业的往期交易记录、实时交易记录进行授信,商业银行指定认可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收到融资企业的货物,审验合格生成电子仓单,对融资企业进行授信。融资企业在获得授信后向商业银行申请融资业务,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向商业银行传递电子仓单,商业银行进行审验合格后放款。第三方物流公司及电子商务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查询,实时监控融资企业运营状况、货物质押情况,三方之间的信息共享较大程度上降低风险[3](如图1所示)。

(三)电子订单融资模式

电子订单融资模式是买卖双方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交易形成电子订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对卖方进行授信,卖方企业根据商业银行认可的购销合同和核心企业的购货订单向商业银行融资。

买卖双方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交易,生成电子订单,卖方企业为完成订单任务,由于需要采购原材料作为生产加工而出现资金短缺问题,需要大笔资金垫付来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营。卖方企业(融资企业)向商业银行提出订单融资业务申请,按照商业银行要求提交所需要的授信材料,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向银行传递平台电子订单,经商业银行审核通过后代融资企业垫付采购原材料的货款(如图2所示)[4]。

二、线上供应链融资模式与传统融资模式的区别

第一,从技术角度来看,线上供应链融资相比传统融资方式需要更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对互联网信息共享要求更高,需要能够实时实现信息交互传递,各参与成员之间需要有统一的执行标准体系。而传统融资方式并不需要互联网技术,因此线上供应链融资更加快捷方便,效益更高。

第二,线上供应链融资客户无须先行提供担保即可实现融资,能满足中小企业面临的流动资金需求。这一线上供应链融资模式改变了以往传统融资模式质押担保获得融资款项的方式。

第三,在线操作更加便捷高效,交易行为与融资服务无缝嵌入,客户无需再办理传统质押操作的繁琐手续。电子交易信息易存储、易跟踪、易查证,大大减少了各方所需要的时间,因而实现降低成本。

三、线上供应链融资面临的风险

(一)技术风险

线上供应链融资模式对互联网技术要求更高,需要由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形成紧密联系的信息共享网络,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标[5]。线上供应链模式下通过电子订单、电子仓单等物权凭证来实现资产抵押下的融资,在信息共享的过程需要使用到EDI等技术,网络一旦出现风险可能会导致虚假电子仓单、电子订单的出现。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融资企业未能按照约定时间还款,另一方面是融资企业无力承担款项偿还。对于逾期还款的融资企业按照商业银行贷款标准收取一定利息费用,同时电子商务平台对融资企业授信程度降低,商业银行将大幅度降低融资额度。对于未能偿还融资款项的企业,商业银行通过对质押的货物进行市场变卖,或要求电子商务平台锁定融资企业平台。

(三)市场风险

主要是针对质押货物存在市场价格贬值的可能性,线上供应链融资企业一般为中小企业,融资额度较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一旦产生风险行为,商业银行后续操作比较困难。

第8篇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中小企业融资 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针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财政支持制度、融资制度和政策等方面,鉴于当前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态,通过这些方式来解决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当前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瓶颈。中小型企业通过商业银行融资业务,来进行金融产品的融资创新、设计创新,通过在信贷市场上寻找多个参与者或利益相关者,以建立一种特殊的机制,来分担小企业融资的风险,缓解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运用供应链金融服务思想可提供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的“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全面的信贷,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融资、评估、监督、供应链融资、资产管理、财务咨询等。可为客户提供直接或间接的金融服务,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性能和客户管理和资本运作效率。通过银行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建立起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促进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市场的运作,确保价格稳定,具一定的流动性,符合银行对抵押品的要求。金融行业与专业服务公司有机的合作,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帮助客户迅速提高销售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达到双赢的目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对于客户有广泛的适应性,适用于所有可提供动产抵押的各种类型的客户。尤其对于缺少流动资金的制造商,推广供应链融资业务,可以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增加供应链融资业务经销商的流动性,可促进两者有机的结合,促进企业提高销售量,增加企业利润。供应链金融业务不片面强调企业的财务特征与行业地位,也不是孤立的作出信贷决策的评价,是要注重结合用户真实的贸易背景。在调研的基础上,银行系统提供创新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以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视角下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建议

依据我国的现行做法,要解决供应链融资的问题,必须要从供应链融资的政策入手,进行理论创新与业务创新。

(一)完善金融环境,设立“物流银行”。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我们必须学习国际先进的经验,完善法律和相关政策,创造必备的金融环境。为减轻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困难,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金融机构陆续开展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以期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实际的工作效果并不强。由于担保抵押资产业务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很多小企业无法享受到优惠政策。建立政策性“物流银行”,允许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物流银行”,专门负责供应链融资,畅通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以提高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效率。同时规范民间资本的运作,有效地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控制信贷风险。

供应链金融作为中小型企业结构化的金融创新,在经营模式上有多样化的特点。中小型企业客户与银行的战略高度统一起来,建立起适用于中小型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必须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必须对风险评估系统的受信主体进行系统评价。其中主要评级是指金融本身评级的特点;债务评级是指特定债务的信用风险,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点和供应链运作的评价。在建立风险预警等信贷管理的基础上,制订相关的贷款政策与规定,作为评估管理的重要依据。从业务运作机制来看,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当前大多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不是独立于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的风险体系,没有专业的操作平台,缺乏针对于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的管理办法。

(三)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破解技术应用孤岛。

针对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应该由政府、银行与企业共同参加,建立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如统一的应收账款抵押评级系统、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等,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领域的应用在不同的国家都有不同的进展。很多发达国家已建立起了完整而系统的金融信息平台,并拥有较为成熟的电子交易和支付平台。由于当前国内银行、企业的技术应用水平不一,从而使得供应链金融所要求的信息难以共享。往往存在系统的标准不一的问题,统一标准需要各方共同推动,促进公共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的建立与完善。

(四)重视核心企业培育,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

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在供应链中各个行业的企业价值链中地位是不同的,共各自的诉求也不同。在传统的制造业,其核心业务是生产产品或进行组装产品的服务,其业务的关键点在于高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在贸易行业,企业的核心是掌握销售渠道,并对客户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维系。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起到了组织者、管理者的作用。因此,尽管核心企业一般不存在获得金融服务的瓶颈,但由于供应链和渠道链中的其他成员的表现直接影响了企业本身的绩效,使核心企业必须做出其他安排,以促进融资活动的开展,核心企业往往依靠财务方面的表现来衡量是否能够获得较大的利益。在此情况下,核心企业依托其自身的优势,将物流、资金等成本有目的地转移给上下游的中小企业。

四、结语

供应链金融业务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提高银行业利润的来源。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要满足国内物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适应商业银行的发展,让供应链成员扩大业务需求,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并进一步促进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发展与完善。

(作者: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春季班,供应链金融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永钦.政策性歧视,隐性税负与中小企业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9,(4).

第9篇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由于大型企业先天具备的优势造成其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所需各种条件的制约,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着融资的信息沟通不适当、金融交易的收益低下、成本居高不下、环境适应协调性差等各种问题,在导致融资艰难已经日益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困境。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由于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拥有的信息平台交互不当,所以发展进程中承担着日益高昂的成本,使得入不敷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不仅违背了企业融资以节约成本为宗旨的初衷,而且不利于企业的持久发展。

二、国内供应链融资中的问题

根据对我国现有的企业融资供应链考量,可以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未能形成完善的融资体系、相应的信用考虑制度也不能很好地匹配,这些都造成我国中小企业难以及时开展融资,具体问题可以阐述如下。

1.融资体系欠佳

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但是并未形成系统的推动中小企业资金融汇的具体制度。由于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不甚健全,造成企业不能够很好地利用金融供应链,实际操作中也极易出现变化多样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融汇及流转。

2.融资渠道不畅通

由于现阶段我国对于企业金融供应链的认识不足,具体表现为,不能够准确判断供应链的固有特征因而不能够合理的引导与完善相关融资渠道,这就导致中小企业难以借助灵活多样的融资渠道扩大融资,不利于企业资金的高速集聚。

3.信用监督不完善

基于供应链金融对于信用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资金吸纳过程中缺乏可行性高的配套信用监督政策,导致无法切实地评估中小企业金融运作的信用,与此同时,良性的监督体系未能形成也直接制约了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这对于长期评价企业的信用造成了不便。

三、供应链金融的政策建议

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就要借助供应链金融的举措,通过创新的思维方法构筑解决模式。基于现实情况中中小企业信息交互不畅通的现状,要想解决中小企业的现状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设立相应的组织

要规避中小企业中融资的风险,就要通过各种手段为其提供担保服务。采取第三方的新型担保组织来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保障,来实行切实的信用保护。同时建立相应的中小企业评级组织,通过对企业发展中信息的整理统计,来实现完整的资源共享与平台互动,为企业的可持续融资创造良好的机遇。与此同时,要创造多形式多元化的信用体系,形成对中小企业合理的评估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的体制,这有利于对企业发展进行恰当评估,最小化融资风险。

2.创造和谐的发展氛围

要想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的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融资渠道来完善我国现有的企业融资体系,另一方面要运用法律法规体系来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基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化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情况。进一步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建立专门机构负责供应链的运作,进而畅通金融流通渠道,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3.运用系统化思维促进供应链升级

第10篇

信用保险作为权利人向保险人投保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的一种保险, 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保障企业的应收账款安全,用以承保债务人因破产、违约不履行债务或者其它社会因素等造成的风险。信用保险融资以应收账款的权益为基础,首先要对投保人资金实力、商业信用以及偿付能力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投保人投保信用保险后会将赔款权益转让给商业银行,最后,银行基于投保人的真实交易额和确定的应收账款金额提供信用贷款。

在国际贸易中, 银行与保险公司在信用保险业务进行合作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理念。Clyde William Phelps(1961) 所著的《作为经营管理手段的商业信用保险》(Commercial Credit Insuranceas Management Toll), 这本专著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如何利用信用保险来为企业获得更多利益等问题, 主要面向企业的管理人员。Tom 和Wilson(1993)认为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人均生产总值、失业率、政府支出等是对企业违约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Van 和Issouf(2010)建立了与企业资产风险和融资期限对信用保险融资组合影响的模型,分析了银行在企业不同营运状况下如何进行实际风险管理。高西有(2001)认为现阶段中国信用体系的缺失和交易主体的失信行为严重妨碍着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应加强建立全面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以及完善的抵押贷款保险体系,并努力完善社会信用管理和信用保险相关法律体系,从而推动我国信用保险业的发展。马子燕(2007)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开展信用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别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议及措施。胡海清、张琅、张道宏(2013)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的分析方法,基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下,建立了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对相关收益主体策略的决策问题进行了演化动态稳定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构建了系统动态演化图,而且进行了仿真研究。夏立明、边亚男、宗恒恒(2013)以A企业为例,构造了基于时间维的供应链融资视角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将不同时间点上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企业的信用等级波动变化趋势,对银行规避放贷风险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山西省煤炭企业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主要风险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银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化解各种风险,对于实际中融资业务的开展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信用保险下山西省煤炭企业融资主要风险因素

信用保险融资模式下,山西省煤炭企业融资主要风险因素A,主要有经营环境因素B1,供应链风险因素B2,煤炭企业因素B3,保险公司因素B4,领导管理因素B5,信贷员素质B6,监管手段因素B7。

(一)经营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信用保险融资模式下银行面临的一个主要因素,这里的环境因素主要指煤炭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宏观经济状况,如经济周期、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状况、经济体制等。所以,我们将经营环境因素主要分为宏观经济、经济周期、政府干预、行业竞争、市场需求、商品价格波动六方面。

(二)供应链风险因素

由于供应链从产品开发、生产到流通过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因此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供应链流程在各个企业间传递和累积,并显著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在整个供应链中,供应链风险因素主要包括道德风险、供应链信息不对称风险、生产与采购风险、物流储存运输风险、法律政策风险、企业经营理念风险。

(三)煤炭企业因素

虽说这几年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发展迅速,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业务经验不足,特别是在煤炭企业的贸易背景真实性核查这一关键风险点上,银行仍没有建立精确、有效的审查机制。不同于已经具有国际标准化的国际贸易运作模式,国内贸易的模式和储存运输方式多种多样,且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核实贸易背景真实性的措施主要依赖于审核订单合同、票据单据、查验交货收货凭证等,一旦买方违约或企业其中一方出现道德风险,共同伪造贸易合同、供货单、发票、公章等,而银行又未严格调查核实,就会出现银行资金被套取的巨大风险。保险公司进行理赔的前提是贸易合同必须真实、合法、有效,一旦出现贸易合同不真实或其他虚假行为,保险公司将拒赔,最终损失可能由银行完全承担。所以,煤炭企业因素是银行考虑坏账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营运能力、贸易真实性、财务状况、领导员工道德素质、技术水平、产品实力六个方面。

(四)保险公司因素

信用保险业务涉及银行、保险公司、买方企业、卖方企业(物流企业)四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具体有贸易契约、保险契约、融资契约、赔款转让契约,其中保险契约和融资契约具有完全独立性,融资契约以贸易契约为基础,保险契约与贸易契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赔款转让契约只有当保险公司同意理赔的情况下产生效力。但是,保险公司是否同意理赔主要取决于卖方是否切实履行了贸易契约及保险契约中规定的应尽义务,以及保险公司是否能复核其设立的多项免责条款。这些复杂契约关系的实际实施情况直接决定着保险公司是否愿意足额承保银行的风险。信用保险保单条款是由保险公司制作的格式条款,此类条款整体权利义务关系的分配上必然更倾向于保护其自身利益。保单中存在大量保险公司的除外责任和免责条款,一旦客户或银行履约出现问题,保险公司则有可能以此为由提出拒赔。

因此,银行在信用保险融资中来自保险公司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保单条款因素、保险拒赔因素、契约关系因素。

(五)领导管理因素

银行业务的扩展使银行面对各种风险因素的机率增加,因而对银行领导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质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如何不断适应日趋变化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潜能,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个人修养,已成为银行管理者和员工的当务之急。作为银行领导者,应该引导员工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银行的成功在于善于合理的规避风险,而正确规避风险又取决于银行员工的自身素质。培训能使庸才变成人才,不培训,人才也可能变成庸才。只有把个人的成长需求与岗位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实现银行与员工的双赢。同时,银行应该建立正确的激励制度,对成功完成业务的要给予大的奖励,做到惩罚分明。所以,领导管理因素可以分为绩效评定、人才培养、激励措施三个方面。

(六)信贷员素质

银行的调查人员在进行信用调查时未尽职,调查内容不充分,未对客户主体资格、授信支持性资产的合法性、足值性、有效性及融资用途进行核对,达不到岗位的要求。保险公司对信用保险进行赔付的前提是卖方企业必须完全履行贸易合同以及保险合同中的各项义务。特别是保险合同中对卖方企业索赔的单证要求、时间要求非常严苛,在卖方企业、银行信贷员不熟悉保险条款的情况下,极易造成保险形同虚设、融资风险加大的后果。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前,应首先加强保险公司对银行员工的业务培训,帮助经办人员熟悉保险条款、索赔程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业务时,应加强与保险公司的信息交流,持续关注卖方企业对保险合同各项义务的履行情况等。信贷员素质因素主要体现在业务知识、工作经验、法纪观念。

(七)监管手段因素

银行开展信用保险融资业务时,第一步是加强对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审核。根据供应链融资中融资模式的不同,在面临每一种风险来源时,需要注意的风险审核点也不同。在前期进行信用调查时,常常会遇到融资企业不具备主体资格,客户提供虚假信息、资料,贸易背景不真实,购销双方的交易或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真实性有问题,融资用途不符合相关规定等。所以,银行的监管手段对银行有效规避风险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里银行的监管手段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和流程审核两方面。

二、结语

风险评价是信用保险下银行提供融资服务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从实证结果来看供应链风险因素、煤炭企业因素是两大主要风险因素,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化解风险,降低损失。

(一)警惕来自煤炭融资企业的风险

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主要是在国内宏观经济下行、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发展面临资金瓶颈时为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而产生的。因此,银行应该从整体层面掌控融资企业的风险状况,警惕内需增长匮乏、外需不足、汇率波动幅度增大等对融资企业产生巨大影响的风险因素。特别是当宏观经济存在下行风险时,更应密切关注融资企业需求的波动幅度,提前采取预见性的应对措施,合理、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融资风险。

(二)合理规避来自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保险公司提供的信保完全不同于担保,所以,和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时应该重点注意保单条款的细节规定,如对卖方企业索赔的单证要求、时间要求等细节约定。因此,银行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相关业务培训,帮助经办人员熟悉保险条款、索赔程序,并加强与保险公司的信息交流,动态关注卖方企业对贸易合同和保险合同各项义务的履行情况,合理防范和规避由于供应链信息不对称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

第11篇

以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研究层出不穷,当前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可以区分为金融导向和供应链导向两种视角,在此基础上,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绩效的界定也存在分歧。文章通过梳理发现,在金融和供应链导向下学者对绩效的衡量都比较片面,而在整合视角下,通过可得性、融资成本、融资周期和融资量四个维度来衡量则是更加合理的做法,也更适用于实证研究。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金融导向;供应链导向;供应链金融绩效

一、引言

针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依托于供应链架构和真实交易背景的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我国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在2003年率先推出“1+N”供应链融资,主要以焦点企业为基础拓展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业务(胡跃飞,2007)。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供应链金融已经突破了银行范围,逐渐形成由焦点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平台生态模式(宋华和陈思洁,2016)。根据研究机构统计和预测,国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4万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Timme等(2000)提出,当供应链上的参与方和为供应链中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链外主体通过建立协作来实现供应链目标,并且考虑到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进程、全部资产和主体,这时就称作为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具有一些独特性,使其区别于其他的融资方式。第一,供应链金融中包含了更广泛的参与主体。供应链金融包含两个以上的“机构参与者”,宏观层面包括从供应商直到最终客户的所有产业或企业主体、链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或政府;微观层面包括所有参与运营活动的部门,如采购、生产、分销和物流部门等(Hofmann,2005)。这些主体保持着法律和经济上的独立性,但共享关系资源、能力和信息,并共同承担风险。第二,供应链金融的授信机制灵活,并具有多种业务形态。供应链金融更注重对交易、关系等"软信息"的考察,焦点企业信誉的外化和扩散能够有效克服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中小企业的劣势。除了传统的银行所能提供的普通贷款、贴息贷款、票据融资等,供应链金融还可以通过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库存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此外还包括战略关系融资(宋华,2015)。前三种业务形态已经被部分商业银行、物流机构和供应链焦点企业广泛采用,最后一种是由少数焦点企业所开展的新兴的业务形态。第三,供应链金融具备供应链管理基因,并作用于供应链整体。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合作、物流和金融的交集,需要参与主体对组织之间的金融资源进行计划、引导和控制,从而共同创造价值。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在于真正理解内在的物流中的因果关系,并考虑其对金融的影响,因而企业必须要分析供应链系统和流程,将运营方面的驱动因素和更高层的金融指标相联系(Gomm,2010)。

二、不同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研究

在对供应链金融内涵明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完整的供应链金融兼具供应链管理特征和金融功能(Hof-mann,2005)。已有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视角,即“金融导向”(Finance-oriented)视角和“供应链导向”(Supplychain-oriented)视角(Gelsominoetal.,2016;Ca-niatoetal.,2016)。1.金融导向。在金融导向下,供应链金融是银行或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行为,主题是一系列创新性的短期金融解决方案,侧重对金融工具和融资条款的设计,注重对金融属性的讨论,资金提供方是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构成部分。金融导向的重点是各环节中产生的应付账款或应收账款和基于其产生的融资本身,Lamoureux和Evans(2011)认为,贸易过程中那些能够激发出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的活动值得关注,这些活动包括对订单的确认、运输活动以及支付活动。More和Basu(2013)将供应链金融划分为运输前融资方案、运输中融资方案以及运输后方案三种。这种观点正是我国多数银行在实践中的做法,即按照应收和应付账款产生的节点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分类。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由资金的支付和接收错位产生了资金缺口,银行针对各环节产生的应收和应付账款进行质押、担保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2.供应链导向。在供应链导向下,学者从供应链资金流动问题展开研究,将营运资金管理框架在供应链情境下进行扩充,强调供应链成员企业彼此通过合作实现对现金周期(C2Ccycle)的管理(Randall&FarrisII,2009),银行的角色重要性则被淡化了。因此,供应链导向下的研究倾向于从整体出发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研究,着重考虑融资的目的,强调资金流和企业协调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供应链金融通过资金和财务交易的协调,可以为产品供应链上贸易伙伴之间的产品和服务流提供支持(Blackman,Holland&Westcot,2013)。供应链金融通过将全球价值链中的客户、供应链和金融机构以及技术提供者联系起来改善全球价值链中各个部分的资金流,可以提高全球价值链的合作、效率和促进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Lamoureux&Evans,2011)。这两种研究导向都会讨论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等营运资金的优化和管理,但供应链导向下研究关注如何通过特定手段实现供应链资金流的优化,最终实现供应链管理目的;而金融导向的研究只对融资产品本身金融属性进行讨论。基于金融导向来研究供应链金融,脱离了管理研究的范式和供应链情境,一般也是短期导向的(Gel-sominoetal.,2016;Caniatoetal.,2016)。因此,我们更应该理解供应链金融如何从产业供应链当中发展演变而来,以及回归到供应链管理本身来考察供应链金融当中所涉及的具体的模式、流程、金融手段等,以及所实现的融资绩效。

三、供应链金融的绩效

供应链金融能够带来整体状况的改善,财务方面包括降低企业或供应链财务成本、提高企业及全链条产品周转率、提高供应链整体利润和绩效等,非财务方面包括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增强供应链成员关系等。在目前的研究中,学者将供应链金融所实现的这些间接改善作为其本身的绩效体现。这种做法不太恰当,供应链金融与其带来的间接绩效不应被混淆,特别是在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实证研究时,只有确定了融资绩效的内涵,才能挖掘出各因素之间真正的作用机制。在不同研究视角之下,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绩效的理解有很大区别,本文根据不同导向对现有研究中的供应链金融绩效进行了整理。1.金融导向下的供应链金融绩效。在金融导向下,供应链金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就是外部债务融资,可以按照统一的计算规则将其绩效与外部股权融资、内部融资的绩效进行衡量和对比。这种统一的计算规则就是“投入产出比”(魏开文,2001),主要是将供应链金融活动中中小企业资金的取得成本与使用收益相比,得到的比值就是融资工具的效率,即供应链金融绩效。闫英和王超峰(2007)以物流金融为切入点,分析了物流保理融资的绩效,其中融资成本、资金利用率、融资机制规范度、融资主体自由度和清偿能力是五个主要的评价因素。李占雷、吕伟伟和牛箫童(2014)专门测量了供应链企业在对不同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进行决策时要考虑的融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即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信用成本(核心企业担保代偿成本)和时间成本(收到融资时间长短)三个方面。薛梦婷、程克群和孟令杰(2016)针对供应链中小企业的不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进行了比较,采用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融资期限、资金利用率、融资主体自由度、融资主体自由度和融资机制规范度六个方面来进行融资效率的衡量。金融导向下,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是将对供应链金融的绩效抽象成一个比率。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供应链金融活动发生的前提是供应链情境,而且中小企业本身财务制度不规范也导致对融资成本和融资收益方面数据的获取存在难度。2.供应链导向下的供应链金融绩效。在供应链导向下,供应链金融活动是供应链中焦点企业为了优化企业营运资金开展的融资实践。链上中小企业受到资金限制,导致生产和库存等都无法达到理想状态,影响供应链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于是企业和学者开始尝试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动问题。与供应链中资金流最相关的指标是供应链运营资金,即现金循环周期(CashtoCashCycle,C2CCycle)。营运资金周期模型是衡量企业的资金流如何在不减少企业利益的情况下维持供应链整体运行,是将供应链中采购、生产和营销活动中涉及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以及库存的周转都折算成为以天数为单位的指标。这种衡量方式可以体现供应链中资金流动情况,因此成为衡量不同环节或整体供应链金融绩效的手段。以营运资金作为衡量供应链金融绩效的做法在国外早期研究中较为常见,AberbeenGroup(2008)在报告中指出,与供应链金融有关的绩效指标为平均现金周期、上一年现金周期相对改进量、应付账款天数、应收账款天数。Randall和FarrisII(2009)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供应链中企业金融实践在供应链层面的拓展,即企业之间共同对现金周期管理、现金流和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管理,优化企业和供应链整体的现金周期情况。Blackman,Holland和Westcott(2013)将供应链金融的绩效区分为运营/操作、质量以及战略三个方面,主要也都和供需企业之间的支付活动有关,运营/操作方面的绩效包括支付额的减少、支付周期中的提前期、供需企业结算日期的变化情况等。韦桂丽,王耀球和薛工(2009)在研究物流金融时,提出可以用流动资金周转次数来作为宏观物流金融绩效的衡量指标,这是用产品的销售收入或者营业收入除以流动资金平均余额得到的。尽管供应链导向更加重视供应链金融运行的供应链情境,加入了对供应链不同环节下资金形态的考虑,但仍然仅以时间作为主要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指标。这种衡量方式同样比较单一,不足以反映出供应链金融绩效的真正内涵。3.整合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绩效。在前两种导向外,还存在着第三种整合性的供应链金融绩效衡量方式。在整合视角之下,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不仅是供应链企业的一项财务活动,更是一种资源,应该从“获得”和“分配”等方向去评价这种资源。因此,在选择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指标时,不仅要反映出资金资源的获得成本(难度),还要体现金融资源为企业和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能力。这样的衡量往往从多角度进行,学者所提出的维度也相对全面,主要以可得性和价值性对供应链金融活动的稳定性和未来潜力进行刻画。Tagoe,Nyarko和Anuwa-Amarh(2005)在研究中小企业融资时提供了一个综合框架,包括资金的可获得性(Ac-cess)、融资期(Duration)、成本(Cost)和融资充足程度(Ad-equacy),这四个维度能够从多方面反映企业获得资金的本身和对资金利用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学者Gomm(2010)将经济价值增值模型纳入对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提出消费市场中的时间、成本和质量对应资本市场中的未来、风险以及市场导向,因而供应链管理所提高的金融价值也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衡量,即时间(Duration)、量(Volume)和成本(Cost)。Song等(2016)综合了以上两篇文献,在研究中将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质量以资金可得性、利率、量和贷款时间四个维度来测量。宋华、王岚和史晓盟(2014)将Gomm提出的模型转化为资本融资率、业务融资周期率和成本盈利指数三个维度,并通过案例研究证实了原先EVA三维度的适用性。杨毅和候雁(2015)认为,应该对中小企业融资绩效进行多维度评价,并在研究中基于融资难度、资金成本、时间效率和企业可采用替代融资方案的程度等四个维度对中小企业融资绩效进行了考量。事实上,供应链金融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够真正理解供应链内在的因果关系,将运营层面的驱动因素与更高层的金融指标相联系。因此,考虑到供应链金融活动的风险性和未来性,结合供应链金融资源的可得性与价值性,应该将供应链金融绩效落在可得性、成本(费率)、时间(周期)和量(额度)四个维度上。这四个指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见图1)。在供应链金融实践中,融资费率是资金获得和使用的代价,这种代价的确立,是考虑各种影响供应链运营以及风险控制的直接结果,供应链越是稳定、持续,参与各方关系良好,融资费率越低,从而实现融资周期缩短和频率的加快,单笔融资量变小但总量变大,融资的可获得性也更高。融资周期是被融资者可以利用的时间跨度,融资机构为了防止在长时间内供应链运营波动而出现资金无法回收的情况,从而在不影响经营成本的情况下尽量避免资金被占压,融资可得性可能也较低。融资额度对应着中小企业需要相应创造的价值额度,融资过大的情况下违约造成的后果更严重,一旦供应链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或者产生延迟阻滞,会直接影响到资金安全和收益,因而风险高的情况下融资额度不会太高,融资可得性同样不会太高。

四、结论与展望

第12篇

【关键词】我国 供应链金融 思考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发展迅速,已成为银行和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也为供应链成员中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1、供应链。自1990年以来,供应链理论日渐流行。所谓供应链是指企业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

制造、分销直至把产品运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连续过程,这一过程被看作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故而被形象地称为供应链。供应链理论将企业的经营看做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主张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从而将竞争战略理论实用化。

供应链的兴起与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8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兴起“横向一体化”的思想,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企业只抓最核心的东西产品方向和市场。生产方面企业只抓关键零部件的制造,甚至全部委托其他企业加工。例如,福特汽车公司的Festiva车(普莱特,一种小型轿车)由美国人设计,在日本的马自达生产发动机,由韩国的制造厂生产其他零件和装配,最后再在美国市场上销售。

“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由于相邻节点企业表现出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当把所有相邻企业依此连接起来,便形成了供应链(Supply Chain)。

2、供应链管理。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达到同步、协调运行,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能受益。于是便产生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 正是意识到供应链的重要性,人们才称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3、供应链金融。(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对一个产业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2)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供应链金融并非某一单一的业务或产品,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而是围绕某一家核心企业,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因此,它也被称为“1+N”模式。(3)供应链金融的受益者。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无疑是受益者。当今大企业的竞争已经演变为其整体供应链的竞争,供应链金融在降低整体供应链融资成本的同时,直接受益者是中小企业,而大企业则从中提升了竞争力,这也是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表现积极的深层原因。对物流企业而言,与商业银行合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借助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客户资源和融资渠道,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争取客户资源、拓展服务范围,最终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融资模式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的行为,称为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一般是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债权企业、债务企业(下游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这样银行就进一步有效地转移和降低了其所承担的风险。

2、仓单质押业务。仓单质押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仓单为质押物,给与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出质人)一定金额融资的授信业务。仓单可以分为标准仓单和非标准仓单。

标准仓单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由期货交易所指定交割仓库在完成入库商品的验收、确认合格后签发给货主并在期货交易所注册生效的提货权凭证。标准仓单经期货交易所注册后,可用于进行交割、交易、转让、抵押、质押和注销等。

非标准仓单是指由商业银行评估认可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出具的,以在生产、物流领域有较强变现能力的通用产品为形式表现的权益凭证。从中国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物流金融的业务领域出发,非标准仓单质押业务更具有代表性。

3、保兑仓融资模式。保兑仓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控制经销商向生产商购买的有关商品的提货权为手段,为经销商提供融资授信,并对应其销售回款的金额逐笔释放货物的货权。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会尽可能争取生产商对经销商付款的担保或对货物的回购责任,并争取由可以信任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为货物进行全程监管,以规避业务风险。

4、动产质押业务。动产质押业务是指银行以企业的自有动产作为质押物向企业办理融资的业务。动产质押业务能有效地盘活企业资金、拓宽融资渠道,供应链上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均可申请办理此项业务。

5、未来货权质押融资。未来货权质押融资指企业采购物资时,凭采购合同向金融机构融资支付货款,然后凭融资机构签发的提货单向卖方提取货物的业务。其特点是以企业未来货权进行质押来获得融资,无需额外担保、抵押。

三、国内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发展迅速,已成为银行和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也为供应链成员中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1、深圳发展银行。该公司在2003年已经开始在银行内部贯彻供应链金融的营销理念,这一套营销理念和设计技巧在内部被称之为“1+N――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深发展过去几年围绕这一理念进行了大量的产品开发和营销培训,已经在内部深入人心,并为客户所称道。

2、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007年,浦发银行提出了“供应链融资”的整体服务解决方案,将供应链融资服务、供应链电子化服务和离岸银行服务统一于“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方案中。目前,浦发银行的“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提供的服务包括信用服务支持、采购支付支持、存货周转支持和账款回收支持。

3、招商银行。招商银行从2005年开始将中小企业作为公司业务转型的重点,颠覆性变革业务流程,在9家分行试点推进以供应链金融作为突破口,开发大型客户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买方或他方付息商业汇票贴现和国内信用证议付、汽车销售商融资、商品提货权融资等特色创新融资服务,为中小企业成长注入活力。

4、工商银行。工行依据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关系和付款约定,以订单或应收账款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向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产品,重点支持大型优质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

5、华夏银行。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始于2007年7月。华夏银行推出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品牌――“融资共赢链”产品是通过与横向的协作企业合作,运用不同的融资方式,围绕核心企业设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同时,该产品首次将国内与国际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整合,为客户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延伸至海外。

6、兴业银行“金芝麻”供应链金融服务。兴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目标客户群也是中小企业,该行推出的“金芝麻”系列服务产品,包括了18项单项产品,涉及中小企业产、购、销三大环节,试图一站式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难题。

7、中国银行。中行陆续推出“融货达”、“融信达”、“TSU”、“供应商融资项目”等一系列集银行、保险、物流、保理等业务特点于一身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8、建设银行。目前该行推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有订单融资、动产融资、仓单融资、保理、应收账款融资、保单融资、法人账户透支、保兑仓融资、金银仓融资、单子商务融资等十大类。

9、交通银行。目前该行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主要有动产/仓单质押融资、保兑仓、厂商银、汽车合格证监管、国际/国内保理、票据质押融资等。

四、当前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银行未开办供应链金融业务。从全国来看,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区域性的地方股份制银行(比如成都银行)等金融创新不足,还没有开办供应链金融业务。

2、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来源不畅的问题,许多企业还不熟悉甚至不知道银行有供应链金融服务,导致作为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银行在拓展客户时存在困难。

3、物流业还需加快发展。动产融资或仓单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第三方物流的监管,银行需要与有实力的大物流公司合作才能有效降低风险。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物流业还不够发达,还需要大力发展才能为银行办理融资业务创造良好的平台。

五、对策建议

1、政府设立供应链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政府可设立供应链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融资作出突出贡献的银行给予表彰和奖励,以鼓励银行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2、构建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由政府主导、各金融机构参与的公共金融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推介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同时也向银行推介好的企业和项目,解决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3、搭建银行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由政府牵头,举办由银行和企业共同参加的座谈会,增进双方的信任和了解。邀请银行举办业务培训会,向企业介绍其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

4、加快物流的建设。加快引进大型的物流公司,以便于银行推广供应链金融业务。目前,中远、中外运、中储等大型物流公司都与银行合作开展有供应链金融业务。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环节中扮演着天然监管人的角色,因此,各地应加快物流的建设,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育谋: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中国中小企业,2007(6).

[2] 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