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

时间:2023-06-08 11:2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与作用

“普惠金融”一词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旨在通过金融服务手段为农民和小微企业等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帮扶性的储蓄、贷款等金融帮助。而我国受自然经济发展和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影响,普惠金融多年来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结合我国本土的实际发展情况,其具体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来源渠道单一、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一直是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关注对象。虽然普惠金融的具体金融形式丰富多样,但由于其帮扶性的特点,在实践中通常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群众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农村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历经多年的实践与完善,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金融机构的数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仍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金融服务的质量却并未跟上数量增长的步伐,并且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和政府政策的不断调整,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仍然值得探索和研究。

二、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登上了新的台阶,但是城乡差距的扩大仍然是我国当前面对的最突出的发展问题,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仍是国家政府和全社会人民关注的头等大事。在自普惠金融进入农村以来,已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大大增加,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以农村商业银行为首的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首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数量得到了显著增加,覆盖率大大提升。普惠金融顾名思义,其核心关注点一个是金融服务的普及性,一个是金融服务的优惠性,服务于所有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人群,才是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其次,农业贷款余额不断提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这表明农民手里可以支配利用的资金不断增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再次,普惠金融的商业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创新。在过去的几年中,受惠于政府政策的专业性引导和金融科技的大力支持,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迈入了新征程。与传统的普惠金融商业模式不同,新兴商业模式是基于互联网为发展背景的情况下,结合金融科技,实现了普惠金融发展与数字化信息的有效融合。与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在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性方面有广泛的提升,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降低时间与空间成本的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能够让客户更加方便简捷地得到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由此可见,数字普惠金融超越了地理上的限制,使得身处不同地区的人民在任何时间都能享受到相同质量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在形式上增强了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地位就是数字普惠金融。最后,在普惠金融的应用发展中多方机构合作倒推了整个金融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普惠金融更加全面地发展不仅仅是银行机构单方面的努力,更是国家与多方机构共同建设了责任分担体系。国家通过各项财政支持和帮扶政策在宏观上推动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建设,为其有序健康地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向县、乡等金融服务薄弱地区拓展网点和业务,平衡了乡村地区的供应与需求。同时政府与多方机构通过建立了风险担保体系,有效地控制了在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三、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建设不完善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个地区之间差异巨大,加上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尤其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由于地势特殊和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差异,各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通信技术发展水平较为先进,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农村和地区已经出现线上支付等现代化手段,但是在一些较为偏远和更加贫困落后的地区,由于设备建设和维护的难度和成本较高,尚未建立完整而健全的互联网终端,移动支付手段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这就造成了这部分地区的金融服务领域难以得到满足和发展。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农村的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通常是各级政府拨款,但经常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各级政府所能够提供的基础设施数量较少,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在信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部分地区的农民并没有建立完整的信息档案,因此当其出现违约行为时,很大程度上并不能采取较为有效的措施。同时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开展还面临着很大的信息障碍,农民所能够获取到信息的渠道是十分有限甚至是单一的,而这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来说,农民获取信息的对称性和时效性都大大被削弱。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供需相应存在误差

目前农村大多数农民仍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周期一般比较长,并且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因素影响较大,极容易造成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降低,从而导致农户当期收益减少,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涉农贷款回收的风险。近些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里大部分的青壮年都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导致真正从事务农的农民的老龄化十分严重,尽管新的经营方式、商业模式在不断涌现,但传统务农人员仍然面临着农产品滞销等问题。而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地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们的收入日益增高,农民不再仅仅以追求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为唯一的需求,对于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教育医疗等多方面也需要金融资金支持,但现有的配套机制仍是匮乏状态。这就造成了乡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与信贷投入的不统一。人们日常需求的产品及服务越来越多,但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配套的创新机制不完善,无法满足农村用户对金融服务的进一步需求。与此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也面临人才短缺这一难题,基层人员多数是单一工作的员工,未接受过金融创新方面的学习与培训,难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和创新。

(三)金融生态环境薄弱

我国的征信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的,同时接入了多方机构的征信信息。但在农村地区,难以做到完全覆盖和信息共享,部分村镇的普惠金融机构还不能做到共享资源,导致客户信息不透明,大大提高了用户还贷不及时的风险。目前,我国农村的贷款对象仍然以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主,关于个人的有象征信信息仍十分缺乏,相关体制仍未建立,难以对个人借贷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差异,农村地区部分农民的教育层次和文化水平较低,涉及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更是十分匮乏,金融诈骗等问题也屡见不鲜,这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给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由于农民知识匮乏及部分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可能出现故意骗取贷款和逃债等行为的出现;而农民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和金融意识还较为缺乏,容易出现将个人信息借予他人等多种问题,这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征信体制建立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与此同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贷款给农民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风险的举措,大多数农民从事的是农产品的生产相关的行业,本身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应对市场变化的抗风险能力也较差,经济收入不稳定,有大很可能会出现无法还贷的情况,这就造成在农村的市场上,普惠金融具体的产品和种类比较匮乏。

(四)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目前对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相关的政策仅仅停留在针对群体的层面,并没有落实到农村现实环境下。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只是设立了面向农民这一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针对农村市场的普惠金融的发展,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体系。政府相关法规的制定也较为宏观,对于具体落实未形成指导意见。以常见的抵押担保为例,在农村地区的实施过程中对资产的评估担保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经过以往简单化的数量增长阶段,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初步向更加深入更加具体的方向发展,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些辅助机构开始出现并发挥作用。在此背景下,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完善显得十分重要。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健全有力的法制引导和保障,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尤其如此,只有在制度和法律层面进行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引导农村市场地的普惠金融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创新。

四、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

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得到提高,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速度却没有跟上。在政府层面,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进行扶持,帮助部分落后的乡村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做好物质条件基础;并通过补贴政策,推动一些传统的大型企业牵头,帮助农村地区建立移动设备网络,为今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引导农村地区尽快发展数字化产品做好铺垫工作。同时应该引导不同的地区借助自身的地理优势、产业优势等形成新的增长点,并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性策略,形成发展合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具备可操作性指导意见,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在金融机构层面,主动进行机构网点向乡镇级别的地区进行扩张,根据不同地区金融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进行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和服务提供。进行金融机构网点的选择和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当地普惠金融服务的具体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了应对农作物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除了加强水利建设以外,政府还应当完善财政补偿手段,尤其是对受灾群众的需求进行动态分析,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同时政府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缓解务农人员老龄化的问题。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金融机构应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下沉,将基础金融资源配置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坚持立足于农民群众的需求,针对乡村振兴的痛点,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创新性培训,创造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用户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此同时,金融创新还需要坚持因地制宜、风险可控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变化和“三农”金融需求,有效地防控风险,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乡村振兴中。

(三)健全农村征信体系和监管体系,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征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征信信息,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农村用户的征信体系是很有必要的。金融机构也要主动积极引导农村用户培养诚信意识,利用经济手段让客户切实体验到守诚信的好处。同时国家也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的良好风气,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引导金融市场进行合法的交易。针对农村地区农民金融知识匮乏的现状,应当建立完善的金融知识普及体系,可以考虑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习机构进行教学普及。同时为了保证具体落实过程中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村为单位,设立学习小组的方式,并定期开展金融机构下乡的活动,通过一些鼓励性的活动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并根据不同的农民基础水平进行差异化的普及工作。在普及过程中应当注意要时刻结合当地发展现状,进行针对性教学,要以农民的切实需求为基础,确保农民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四)完善相关的法规建设,加强政府监管

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此过程中,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是指导和总领性的任务。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条款,一定程度上对金融机构进行政策性补助,从而引导其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发展扩张,更好的服务农村地区;并通过一些鼓励性政策,降低农民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拓展农民获得收入的渠道。除此之外,政府监督部门也应加强在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惩处,营造健康良好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已从高速增长完成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然而农村地区的发展必然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实现普惠金融全面推广的过程中,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是不容忽视的;相应的,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普惠金融因其普惠性的特点也成为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当前普惠金融在农村市场上的实践现状进行深度剖析,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薛继芳.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J].时代金融,2020(09):14-15.

[2]王林.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9(21):54-55.

[3]宋俊.普惠金融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21(30):7-9.

第2篇

[关键词] 黟县 乡村旅游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96-01

近年来,黟县深厚的徽文化和优美的田园风光,诗意绵绵、风光旖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我们应认识到,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堪称旅游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潜在的优势不容忽视。

一、黟县乡村旅游资源特色

黟县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由于乡村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黟县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如五里桃花、深冲茶香、柯村油采花、塔川秋色、木坑竹海等。二是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民情。主要表现为各地节庆、民俗等方面:雉山凤舞、打食桃、赛鸟、碧山丰年祭等。三是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乡村传统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尤其是黟县一些较边远的乡村,仍保留有传统的耕作、劳动方式,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

二、黟县开发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1.丰富了黟县旅游资源。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五溪山自然保护区、奇墅湖水库、田园风光,乡村民俗和历史名胜古迹,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黟县西递宏村等热点景区的管理压力。

3.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

4.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乡村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目前还停留在初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乡村旅游资源与当地乡村经济建设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解决。如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需同时发展旅游交通,农家乐以及解决水、电供应等。

3.乡村旅游业政策配套还不够。如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税收政策等。

4.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够高,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旅游服务环境,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四、关于下一步发展黟县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乡村旅游业是一项新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发展乡村旅游绝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坚持以乡村为依托,突出民俗民情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其次要在政府引导下,让农民唱主角,成为自主经营者,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整合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都是乡村旅游的魅力和优势所在,应将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相结合,延伸产业链,形成以农家乐、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产业基地、旅游小城镇、森林公园为主要要素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可打造以下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1)五里、深冲、塔川、木坑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度假旅游;(2)西递、宏村、屏山、南屏等历史文化名村为核心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3)碧山、碧阳城郊为区域的农业体验旅游;(4)黟西北为区域的生态及户外运动乡村旅游。

2.挖掘文化,培育品牌,提升品位

文化是核心,旅游是载体,以文兴旅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乡村旅游亦然。因此,应在深度挖掘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扬长避短,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

3.因地制宜,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目前,黟县乡村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

4.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从住来说最好是兴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造价低廉的庄园式的规模旅舍,为游客提供比较干净、卫生的住宿。

5.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重视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产品大多是一些无污染的轻工产品和手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品。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能把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尤其要在旅游产品包装上下功夫。

旅游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业则是广大农民群众以旅游业为依托,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好办法。同时对黟县扶贫工作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黟县乡村旅游,潜力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第3篇

乘着十召开的东风,中原大地科学发展热潮涌动,崛起振兴生机勃发,到处亮点频频、硕果累累。

当前,河南正持续探索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目的在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怎样做,才能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省情,经过审慎思考后,河南选择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把家庭经营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有效衔接,有利于实现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相链接,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劳动力价值提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科学途径……

2012年2月1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拉开了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的序幕。

为生动展现近一年来河南各地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情况,本刊特开展“十八地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巡礼”大型采访活动,开辟专栏,选派记者深入河南各地市进行采访,集中报道各地在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中呈现出的典型经验和取得的显著成就,为加快推进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新乡,背倚太行,濯足黄河,腹地是“中原粮仓”。新乡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的基础上,持续发展品牌农业、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努力把新乡农业打造成全国的亮点。当下,新乡市正着力打造“中国第一麦”“中国第一米”两艘农业产业化“航母”,加快培育优质生猪、食用菌、金银花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集群。

为此,本刊将新乡市作为本次大型采访活动的首站,通过走乡村、访企业、问农户,见证新乡市在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中的积极作为,感受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为牧野大地带来的无尽活力和广阔前景。

第4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思考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02

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为农民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对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调结构、稳增长的当前时期,吉林省要实现经济振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良性互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 吉林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备的优势条件

十以来,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新领域,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据统计,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8.8%以上,2013年比2012年增长10.2%,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其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农村文化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改善农村面貌、美化农民家园、活跃农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服务了农民,又富裕了当地百姓。

吉林省是女真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潜力巨大。随着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和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特别是农村特色演艺事业的资助,农村文化产业链逐渐形成。

2 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水平不够高。虽然吉林省的农村文化产业近些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经营主体多为个体户或者私营企业,呈现出分散、内敛、低效的生产特点,市场运作意识和管理经验严重不足。也有一些相对成规模的文化企业,但核心竞争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村文化产业化进程。

其次,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消费热点拉动不足,文化消费水平低。吉林省农村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消费资源,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双阳文化积淀深厚,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相当实力的资源。目前,已形成以双阳湖、御龙温泉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双阳农家乐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品牌,但是,这些品牌大多影响力有限,市场化程度不高,离形成文化消费的热点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再次,吉林省农村文化人才资源缺乏。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存在文化人才缺乏的现象。在文化产业领域,人才缺口较大,且劳动力结构不均衡。专业人员所占比例低,缺乏专业服务团队和经验丰富的文化工作者、管理者。

此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政策不完善,脱离市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资金缺乏,农村文化市场发育程度低、发展速度缓慢、结构失衡,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混乱,非法经营活动频发等问题。

3 发展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的对策

首先,发展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要大力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特色旅游纪念品是游客们的最爱。文化产品的特性客观上决定着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将不再是单纯的“观光游”“体验游”,而是要增加文化旅游的高附加值――古村古容、民间工艺品生产示范、民俗活动展示以及民间曲艺展演等融合的复合产品。实际上,目前有许多农村针对本土的特色开发了许多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例如通化、白山的民间剪纸就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当然,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过程中,需确保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通过发展农村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将潜在的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其次,要大力开展经营文化活动。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经营活动也可创造出良好的市场效益。为了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举办冬季捕鱼开网仪式和满族、蒙古族冬捕表演,在丰富村民生活的同时,也促M了农产品销售,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随着各种文化节的举办,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笑容也越来越灿烂。在冬捕活动中,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本着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将查干湖冬季捕鱼和民俗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冬捕结束后的表演上,乡村歌手PK赛、打罗汉、舞狮子等一系列民间文化活动,丰富了查干湖冬捕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吉林省要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延边地区,要积极发展朝鲜族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在自然资源丰富的通化、白山地区,要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开发既具有生态环保、产业循环等特点的文化产品,做到繁荣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文化富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宇.农村文化建设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173.

[2]江泳辉.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04).

[3]李艳秀.创建学习型组织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10).

[4] 彭华昌,胡大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理论与当代,2005,(02).

第5篇

日本观光农业 旅游业 农业 启示

一、日本观光农业的概念、类型和发展阶段

(1)日本观光农业的概念

日本观光农业既是广义上的观光农业。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的联结在一起,把农村景观和农业体系作为舞台吸引游客从而获得更多效益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以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极具当地农业特色的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

(2)日本观光农业的类型

1.农林业公园型。把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作为观光的热点完整的展现在游客眼前。打造开放式果园、庄园,提供水果蔬菜的采摘、观赏,农业生产过程的展示,农业技术知识的宣传、教育等一系列服务。

2.饮食文化型。把当地极具特色的农产品或者制作方法作为卖点,提供优质的餐饮服务。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又传播了地区的历史。

乡村景观观赏与体验型。直接以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美景为主打,吸引游客前来观光玩赏,并通过居住在独具特色的民宿、旅馆中以体验当地的生活,融入其中。

(3)日本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经济迅速发展,在政府的开发与经营下,民间也投入了许多人力财力,高级度假村的开发如火如荼的进行起来了。许多农民、个体经营者们在农闲阶段,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而进行开发与利用,建设了一系列围绕当地特色而精心设计的旅馆、酒店、商店、娱乐设施等,吸引了大批游客来访,获得了很大的效益。

第二阶段:1933年开始,日本的泡沫经济逐渐破灭。生态旅游、绿色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等空前快速发展。随着泡沫经济动荡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旅游环境也随之恶化。面对这种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改善的措施,既积极的推进了观光农业的发展,并重点关注一些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城郊地区的果园、种植园等采摘农业园区的发展。

第三阶段:日本观光农业的新时期。日本城市居民有了更多的假期与休息时间,对于休闲生活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农业的萎缩,日本农业、农民也需要增进与市民的交流,加大宣传农业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作用。城乡居民的这些需求,近一部促进了日本观光农业发展,并使之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日本观光农业的经验

1.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为推进观光农业健康发展,应对日本农业出现的种种难题,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使农业向观光农业的方向有计划靠拢,取得经济等多方面的效益,政府积极承担了责任,给与了财政、技术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例如,组织开展了“交流往来的日本”、“都市-农山渔村共生对流活动”、“绿色旅游”等一系列活动。

另外,日本政府制定的科学合理的计划也在观光农业的发展上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举例说明,日本政府2000年制定了“第三次北海道长期综合发展战略”,建设更有特色更有活力的新农村,加速推进城乡间交流的密切化、长期化,全方位、多角度的的发展观光农业、绿色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从而进一步加强农业与旅游业的联结,实现农业多元化从而获得更多的效益。与该计划相衔接的是,2001年日本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围绕观光农业的计划、法规。有了政府的支持与鼓励,效果极其明显,2006年日本北海道的观光农业总获利为244亿日元,较之往年有了极大的提升,并且在其带动下,本地的其他企业增收557亿日元,对本地经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占总贡献份额的7.3%。

2.完善法规体系的保障

日本在观光农业旅游的相关问题上制定和实施了很多法律规定,例如,《旅行业法》、《森林法》、《海岸法》、《旅馆业法》、《岛屿振兴法》、《农山渔村余暇法》、《山村振兴法》、《景观法》、《温泉法》、《停车场所法》等等。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都是以《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和《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为依托制定和实施的。这些法律条文涉及了观光农业旅游问题的各个方面,从审批程序到实行流程都完善到每个细节,实用性、操作性极强,保证了整个程序的顺利实行。将整个系统上升到法律层面,使观光农业旅游在法律的保障下和谐、有序、不受阻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合法、透明的管理渠道,健康有序的进行。

继1992年“绿色观光计划”和1994年的 “促进农山渔村滞留型余暇活动的基础建设”的相继出台,2006年日本政府又对相关法规进行了重新修订,规定日本的各级地方政府必须针对各景观良好的农村地区,开发建设观光旅游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例如,土地利用事项、农事作业体验的设施等。各地区要贯彻和实行这些法律法规,做好具体的推进工作,给予必要的支持,将相关工作及时提上日程。

3.科学的规划与引导

日本政府实施了科学的规划与引导,优化了产业结构,将农业生产、旅游业、服务业三者合而为一,相互调和。给农村、农民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扩大了农民就业,给农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成功的创设出一个新兴产业,促进了外部资金的流转,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关于观光农业旅游的规划还促进了城乡间的交流,将许多乡村民俗文化传播出去,增进了城乡感情和都市人们对农业生产过程的了解,为农村经济与生活度注入了诸多活力。

科学的规划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等,还带来了生态效益,为了吸引游客与投资,在开发观光农业旅游的同时也对环境进行了改善与美化,对公共设施进行了完善,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和谐更美好的生存环境。

三、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成功经验的启示

1.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是非常强大的,因而我国政府在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经济方面能发挥的扶持作用更大、更有效。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观光农业视为一个重点的新兴产业进行推进与发展,使其在本身有序健康发展的同时,成为农业发展建设的一个强大助力。政府应及时的提供资金上、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提供从技术到人员配置各个方面的协助,为观光农业旅游创造一个绝佳的发展环境。

2.完善相关法规体系

观光农业作为一个前景宽广的新兴产业,涉及了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许多其他产业,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拥有一个良好有序的法律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应该规范从事相关产业的从业者的行事程序,制定详细的法律条文加以约束,加强审批和核查。对于开发观光农业的地区和管理者进行细致的核查和规范,并且制定安全方面的法规以对游客和从业者进行保护。

建设一个和谐的法律保障体系,使整个流程趋向规范化、合法化,对观光旅游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

3.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合我国旅游业的现状,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既旅游业发展给生态带来的压力。

第6篇

形成竞争僵局,突破竞争僵局,形成新的竞争僵局。如此循环,中国营销就是在突破竞争僵局中形成飞跃,得到提升。

现在,再一次到了讨论突破竞争僵局的时候。2011年下半年开始的宏观经济下行趋势,再次让中国营销进入僵局。无论是《销售与市场·评论版》第8期关于“消费疲软”的话题,还是《销售与市场·渠道版》第8期关于“库存危机”的话题,无论从企业的应对还是专家们的思考,都缺乏主动应对而普遍陷入被动应付,缺乏正向解决办法而只能采取负向解决方法。当企业营销集体束手无策时,我们可以认为中国营销面临着新的竞争僵局。

然而,此轮新的竞争僵局与以前多轮僵局都有重大区别,以至于突破僵局的思路可能要发生重大变化。

以往突破竞争僵局的思路有着重要的相似性,基本上遵循下列逻辑:首先,传统市场空间的成熟和饱和,成长空间受限。竞争手段和策略同质化,陷入竞争僵局。其次,某个或一批企业率先发现新的市场空间,创新营销手段和策略,带动中国营销整体进步。再次,经过一段时间的创新普及,再次进入竞争僵局,如此循环。比如,渠道重心的持续下沉,现代终端的递次推进,新品类的不断创新等,都为突破竞争僵局拓展了新的营销空间。

可以这样说,以格局突破僵局,以新空间突破增长的极限,是以往突破竞争僵局的基本特征。或者说,以往突破竞争僵局是以巨大的市场空间为前提的。

此轮竞争僵局,企业面对的形势截然不同,主要表现缺乏市场新空间,无法通过“开疆辟土”突破格局,具体表现为:第一,外贸依存度已经从历史最高67%下滑到50%左右,虽然国际市场绝对空间在扩大,但相对空间在缩小;第二,中国告别“保八”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调整到常规增长,缺乏了宏观增长,微观增长速度也会降低;第三,除少数相对落后的行业外,多数行业成熟度已经较高,产业集中度亦较高,行业成长空间被压缩;第四,经过多轮市场重心下沉和现代终端挺进乡村,通路空间已经高度压缩;第五,中国的板块式崛起经过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原崛起,板块崛起的空间已经较小;第六,经过数轮消费浪潮,中国目前城市消费的大类商品结构已经与发达国家接轨;第七,最大的市场空间可能是“新农村”和“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

新的市场环境预示着:以寻找新市场空间突破竞争僵局,以新空间换取销量增长,这样的营销推进模式已经到了尽头。当空间突破和销量突破破解僵局模式不可行时,以结构调整破解僵局就成为不二选择。目前,中国很多行业正从规模经济向规模不经济过渡,规模越大问题越大,单纯的增长已经无法破解目前的难题。

从宏观层面讲,中国面临着“中产陷阱”的世界难题。“中产陷阱”是由经济增长模式向结构模式调整失败形成的。从微观层面讲,企业同样面临着类似的“中产陷阱”,粗放式的销量增长遭遇增长的极限时,结构调整如果失败,过去形成的销量可能“归零”。

10多年前,一家行业龙头企业的老板给营销队伍提出的任务是:销量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结构以每年5%的速度调整。目前,这家企业销量增长10多倍,结构绝对良性。我一直很欣赏这家企业老板的超前眼光。

在快速增长中调整结构,相对容易。然而,陶醉于增长的企业有多少意识到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现在,当经济下行时,企业再次遭遇竞争的僵局,而且此次无可逃避地要调整结构,被动调整要痛苦于主动调整,萎缩中调整要痛苦于增长中调整。

我们把企业分为增长依赖型与结构依赖型,当增长放缓时,增长依赖型企业可能轰然倒塌。企业史上最有名的案例就是PC龙头企业康柏遭遇增长的极限时,被结构依赖型企业HP收购。日本和韩国的不少企业曾经通过规模收缩达成了结构调整目标,在良性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增长。

第7篇

这次能有幸参加省教育厅举办民办中职学校举办者高级研修班,我一直都精神亢奋。我是带着困惑来的,在教肓改革深入推进,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民办中职教育到底该怎样顺应时展?该如何发展壮大?能近距离地聆听这么多领导、专家的讲座,能静静地反思过往的教育经历,能与来自各地的同行们交流分享,这是一件多么期待的事!

王仁祥副厅长《办出有恒产有恒心有温度有品牌的湖南民办中职教育》的讲话,让我受益匪浅。中职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中职教育的问题有哪些?中职教育的未来在哪里?这三个问题其实也是我一直困惑的。

王副厅长从中职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入题,引领我去认识中职教育的本质。中职教育作为支持弱势家庭、弱势群体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要决策,这是中职教育的兜底责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办好中职教育,就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天然与经济、产业、企业、市场联系紧密。中职学校以县域办学为主,有责任、有能力为本地政府、本土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职教育是扶贫扶弱的主战场,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认可和坚持中职教育本质的基本判断,中职学校尤其是民办中职学校才不会迷失自己,不会偏航走形,才有可能办出学生满意、家长满意、企业满意、政府满意的中职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中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以来,始终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保持大致相当的方针。在201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继续强调要“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然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始终在阶段性“波动”中前行。目前中职教育有问题,而且问题不少,我们不可以回避、避讳问题,要保持足够的清醒,准确看清问题,坦然面对问题,再一个个去解决问题,推动中职教育爬坡过坎,得到较快的发展。作为民办中职学校的举办者,既要埋头苦干,做一名中职教育的实干家,又要仰望星空,做一名学校未来发展的规划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好机遇。如何踏准时代节奏,抢抓发展机遇,王副厅长建议我们要走好升格之路、升级之路、融合之路和特色之路四条路径。珍惜当下,以有恒产、有恒心、有温度、有品牌“四有”标准重塑民办中职形象。

听了王副厅长的报告,再来聆听陈拥贤副院长《新时代民办中职教育发展需求与路径》、周韶峰副处长《新时代 新方案 新动能 新中职——推动湖南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感悟与思考》、李建国总经理《双手改变命运 智慧成就人生》的讲座,犹如在黑暗中点亮明灯,心中很多的困惑突然明朗起来。

通过这次研修,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与国家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的职业教育,其存在与否、发展数量与质量如何,关乎一个国家整个劳动力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因此,为了确保中职学校稳定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学校必须主动与政府和经济等有关部门通力协作,预测、研判经济发展趋势,前瞻性地动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构相吻合,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要坚持质量治理为本,强化产教融合,增强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在坚持常规的质量保障措施外,要做好产教融合培养人才大文章。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拓宽视野,树立“有教无类”的民生职业教育理念。要强化制度创新导向作用,创生激励机制,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我一定会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做到勤学习、深反思,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把一些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带回去,力争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8篇

摘要:近几年政府和社会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边疆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和决定性因素。而目前边疆地区教师的结构层次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所获得培训机会甚少、待遇较低等问题普遍存在。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其原因,在如何完善疆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配置、加大培训力度以及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25-02

随着社会转型的成功,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此时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已经从“有学上”提升到“上好学”,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识要求越来越迫切,而能够让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的观念意识也越来越强。此时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便提到了日程上。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战略意义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队伍能否均衡发展是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整体提高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的通知》等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专门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给予了明确规定。所以,近几年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发展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为了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人们的整体素质水平,进而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就离不开教育,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的公平,而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却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层次结构不合理

边疆民族地区部分学校,特别是乡镇中心小学和边远的山区,交通不便,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差,教师的学历层次大多数是大专及中专,本科学历寥寥无几。地处偏远山区,又是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地方,更加需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各方面进行均衡发展。

(二)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教师队伍不稳定是长期困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办学及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教师队伍发展不均衡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数量少,特别是专任教师人数存在严重缺编,特别是边远的乡镇中学和农村小学,更甚的是比较重要的学科缺乏起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教师队伍结构极不合理,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尤为缺乏,而农村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造成城市与乡镇教师队伍分布陷入城市师资力量愈来愈强、农村师资力量愈来愈弱的怪圈。

(三)教师职称比例不合理

教师职称结构的合理性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根本。职称结构是反映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能否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城镇特别是县城中学的高、中、初级职称结构相对比较合理,而乡镇中学和小学教师职称结构完全不合理,尤其是小学、中级和初级占95%以上,高级职称教师成为乡镇学校的稀缺资源。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职称的构成。

(四)教师队伍流失现象严重

1.民族地区教师向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流动。为了解决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流动性比较大的问题,各级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因财政困难,执行起来也比较困难。

2.乡镇学校向区县地区流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本身经济发展就不平衡,而不同地区教师之间、城镇与乡镇之间的工资福利等各方面待遇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家对边疆地区教师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人才。

3.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内地流动。近三年从边疆少数民族县教育系统流向内地教育系统的比例逐年增加。究其原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工作环境艰苦,信息相对闭塞,缺乏教师个人发展空间和所需的良好环境及机遇。

三、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边疆地区乡镇学校教师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针对当前边疆地区乡镇学校教师资源短缺、发展不均衡等现象,相关政府部门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出台并构建富有成效的边疆民族地区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具体来说,组织城镇重点中小学教师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帮助,尤其是要加大边疆、山区等艰苦贫困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教师的补充和培养力度。政府应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特别是针对乡镇学校规模小、少数民族教师占多数的情况,可以实行城乡教师师徒结对帮扶制度,实现学校间、教师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利于实现教师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进而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总体达到均衡发展。

在边疆少数民族这一特定的区域中,要逐步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失衡问题,不断促进县域内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合格教师短缺及“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等问题,适当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师数量,以达到教师队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促进资源柔性和良性流动。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实现教师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进而促进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

(二)完善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结构合理性

要彻底解决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职称结构上的不合理现象。边疆民族地区可以与当地师范生免费定向培养等政策相结合。对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应给予更多倾斜,当地政府也应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尤其是更应倾向于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任教的免费师范生,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这样才能留得住人才。

合理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多科教师培养,推行地方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培养,完善“特岗”教师的招聘制度等。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校长、教师流动机制,使优秀师资能有效流动到薄弱学校,带动薄弱学校的教学改革与校本培训,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实现师资的均衡配置。另外,尤其应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教师,这样才可以减少农村教师流失过多的现象产生,使得教师在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上更加趋于合理,减少一人教多班、授多科、带多个年级的现象,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加大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提高教师待遇

虽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简称《计划》),其中提出要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进而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多渠道多元化地拓宽乡村教师来源,采取多通道的方式,引进具有一定经验的骨干教师、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但是,对于边疆民族地区而言,农村教师待遇仍然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农村教师收入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师资质量,由此会影响到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以确保各级财政对落实各项提高教师待遇政策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大教育经费,要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地乡镇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实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奖励津贴,并保障教师工资的正常发放,同时要落实和完成好对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生活补助的政策执行,鼓励和吸引众多人才到当地工作,确保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均衡发展。

人才培养和民族的振兴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教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提高了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了边疆地区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但是即便如此,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仍不乐观。因而,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资源配置,使其得到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丹,闫晓静.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的现实困境与均衡配置策略――基于河南西部山区两所小学的个案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3).

[2]唐开福.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J].基础教育,2014,(02).

[3]马效义,王春育.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教师,2009,(03).

第9篇

一、吃透各级会议精神,用足用活政策法规。根据近期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抓紧制定出台相关“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措施意见(《意见》草稿已拟),运用财政、税收、投资、金融、物价等多种宏观调控措施及工具,全力以赴促进我区经济的平稳较好发展。期间密切关注我区近期及今后时期的经济总体运行态势,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则,通力合作做好有关政策措施意见的落实及服务、协调等工作。建议对《意见》尽早进行研究审议,并予以印发实施。

二、认真研究__区情,审慎定位发展战略。__区的发展战略,所倡导提出的“(__)工业卫星城” 、“中国x都” 、“__西部休闲之都”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多项称谓,历经多年,在与周边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对比下,面临着区域发展特色不明显、优势渐次不再的困境,为此,当前时期,建议需要重新审视并筹划确立新的总体定位发展战略,现阶段,我区发展经济的总体思路宜为:以二产为主,三产为辅。

三、增进厂、区良性互动,共同促进优势互补。从__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中铝__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职工稳定等层面来看,在当前时期,厂、区都将面临着如何携手共度难关的重大课题。为此,建议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厂、区的良性互动关系,并从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上入手,促进厂、区之间的双向良性互动。

四、抢抓重大历史机遇,顺势而为调整结构。中央关于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对于我区更为重要。为此,建议发改委、财政、建设、交通、国土资源、房管、金融等部门,着手筹划我区20__年~20__年的重大投资项目,重点在招商引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项目建设推进及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级等环节上,做好相关工作。

五、着力破解三产发展难题

以建设开放统一、竞争高效、业态新颖、结构合理的现代三产服务业体系为目标,加大对三产服务业的扶持引导力度。三产发展要充分与相关资源结合。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体育、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塑造宜居环境,增强城市的对外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吸引周边县市的民众到我区居住,增强人气,刺激消费。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既有利于提高消费档次和品味,又有利于提高税源的大项目、好项目,促进财政增收。要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合理引导房地产开发与消费,通过采取把房地产业发展与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扶贫搬迁和廉租房建设结合的方式来推进市场待销和滞销住房的市场销售,减少存量商品房的空置数量,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六、加大投资力度

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目前我区经济外向型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规模较小,靠出口、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有限,投资则成为拉动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扩大内需。这为我区加快振兴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有关精神,统一认识,坚定信心,精心谋划项目,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发展建筑机械、建筑安装、阀门、铝加工、铁路橡胶等行业有效扩大内需,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七、树立信心,抢抓机遇

中央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以及实施这些措施要求 “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十六字方针,对于克服当前的困难和保持长远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加强宣传,增强信心,抢抓机遇,保持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区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宣传,客观报道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宣传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保持经济长期发展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广泛宣传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主动引导社会预期,增强公众信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八、金融创新

不断改善金融环境,完善投资政策法规和担保体系,吸引更多的民间金融投资和银行贷款支持企业发展。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融资担保领域

,发展民间借贷。建立政府、银行与企业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政、银、企对接的互动平台,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建立担保业信用担保监管和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建立各类商业性或互担保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担保资金补充制度和风险补偿制度,形成担保资金稳步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议政府聘请金融专家来我区为促进金融业发展把脉问诊,并支招,通过举办金融知识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居民群众金融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为我区经济发展服务。

第10篇

一、工作落实情况

(一)抓组织机构落实。全市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动员会议结束,乡党委立即召开党委会,就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进行专题研究、专题布置。乡党委结合本乡工作实际,专题研究部署了乡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成立了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党委书记黄文胜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由乡长梁才勇及其他班子成员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党委副书记杨芳,副主任隆正光、农堂锋。做到了组织领导机构、工作班子和办公地点、办公设备“四个落实”。

(二)抓宣传动员落实。*月*日,乡党委在扎实做好各项准备的基础上,及时召开了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动员会议,县委董建明副书记、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指导组领导、乡机关全体同志,各村党支部书记、乡直单位班子领导和全体党员、各村完小校校长、部分人大、政协、老干代表共126人出席会议。会议学习传达了乡党委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方案,对我乡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进行了全面动员和具体部署。会议要求,全乡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市委、县委会议精神,扎实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并通过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学性和坚定性,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本领,为加快“打造中心城镇,改善德隆民生”建设进程做出更大贡献。

(三)抓学习任务落实。乡党委坚持“分层次、有重点、重实效”的原则,通过组织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领导干部宣讲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确保学习质量和效果,乡统一下发了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本,坚持每周两天的集中学习,并坚持学习考勤制度,要求大家认真记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党委书记亲自进行了宣讲,其次副书记、副乡长、组委、宣委等班子成员全部进行了授课辅导,党员干部参学率达98%以上。围绕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的理解和对推进科学发展观建设的认识,及时邀请县委党校教师到我乡作专题辅导讲座;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组织了五次集中学习讨论。同时结合实际对不能保证按时参加学习的党员,采取专人导学、上门送学、结对帮学等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党员群众受教育,确保覆盖面。到目前为止,我乡共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讨论7次,达*学时;领导班子集中学习讨论*次,达30学时。

(四)开展现场体验式教学。20*年*月*月组织38名党政党员干部到那坡县烈士陵园苦命传统教育基地,进行“忆传统、思发展、图振兴”主题教育活动,把科学发展理论学习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弘扬革命传统,加快德隆振兴的使命感。

(五)开展“问计基层群众,共谋科学发展”集中调研活动。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共129人次深入基层群众,以民情日记为抓手,围绕调研课题,开展集中调研活动,发放征求意见表*5份。在问计基层群众的同时,针对近段连降大雨,造成全乡范围内灾情不断,为解决灾民困难于水火,我乡及时起动应急预案,调动全体党员干部及时组织群众投入灾情抢救,特别是在20*年*月5日接到昂屯村村干电话汇报,各门屯有五户农户屋后山体开裂、下沉,较陡部分滑坡,山脚下的赵加勤户新起的房子已被泥土掩埋到第二层,并还有继续滑坡的迹象的这此情况后,乡主要领导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到达现场了解情况,立即组织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确保了五户19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并组织党员干部和村组干部共16人帮且这五户农户在安全地带起建五处临时住处,安置受灾群众。

(六)开展“打造中心城镇,改善德隆民生”主题讨论活动。紧紧围绕贫困地区如何科学发展,突出“以继续解放思想,打造中心城镇,改善德隆民生”的主题,继续开展新一轮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乡领导班子于*月6日在上午和下午分两次进行了专题讨论,班子成员都畅所意言,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各村和乡直党支部也于*月7日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共5*人次开展主题讨论活动,广大党员干部都认为这个主题提得好,符合德隆乡的实际情况。

(七)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测试活动,发放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试卷2*份,广大党员踊跃参加测试,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党员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热情和水平。

二、主要经验和取得成效

进入学习阶段后,我乡始终抓住本阶段的主要环节做工作,着力从“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指导思想、严格学习纪律、细化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这五个方面入手,全乡所有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严格按照要求,系统学习,积极讨论,强化观念,达到了预期效果。

一是注重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月*日召开动员大会后,全乡20个村和乡直单位支部分别成立了相应组织,使全乡开展的学习教育活动自始至终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有具体有效的组织形式,有实实在在的活动内容。设立学习园地、和宣传栏,悬挂横额等形式加大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宣传力度,制作简报9期,悬挂横额6幅。此外,各支部分别召开党员大会,传达学习了各级动员大会精神,明确了学习讨论的任务和目标,使党员干部清楚地认识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坚定理想信念。

二严格学习纪律,培养主动讨论习惯。坚持每周两天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严格签到制度、考勤制度,严格学习纪律,无论自学还是集中开会,都做到了每个党员干部一个不漏,一次不缺。并督促党员干部在由统一购买分发的笔记本上细致地做好了读书笔记,根据所学所做所思所想认真地撰写了心得体会。在学习交流讨论会上,要求人人要发言,发言要精,不能泛泛而谈;要求个个讲体会,体会要深,不能蜻蜓点水,切实做到边学习边记录,边学习边写心得,边学习边交流,边学习边讨论,通过层层引导督促,大家端正了思想认识,激发了学习的自觉性,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系统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培养起主动学习的习惯,确保了学习的热情不减、标准不降、劲头不松。

三是领导责任落实,带头学习讨论。在学习讨论活动中,领导干部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亲自作动员报告,亲自抓学习讨论;带头讨论发言、带头听取意见、带头遵守学习纪律、带头边学边改。每次集中学习讨论都以普通党员干部身份参加,又以良好的姿态接受一般党员干部监督,为学习教育活动的扎实开展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明确了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激发了党员干部参加学习、接受教育的积极性。通过提高思想认识,使全体党员干部认识到开展这次学习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引导督促和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讨论活动;通过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党员干部转变作风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二)明确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了责任感。大家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自觉强化了五种观念,自觉增强了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尤其是在随着我市、全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全乡党员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转变作风,坚持科学发展观,服务发展,才能促进和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坚持边学边讨论,促进了党员干部作风的根本转变。各支部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与推进当前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边学边评边改,立学立行,促进了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在服务发展工作努力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关心群众生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开拓创新的思维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坚持在学中改,在改中学。乡党委把学习实践活动具体化,制定十项主题实践活动,把抓活动落实作为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效果的最佳途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真正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

四是积极创新学习形式,增强学习效果,有针对性的将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与各项工作融为一体,“坚持三个教育、做到三个结合、达到三个提升”。一是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做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党建相结合,达到执政能力的提升。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党政班子重点解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解决为谁掌权、如何用权的问题,结合分管工作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党员干部重点强化依法行政观念,带头学法、懂法,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严格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关于运用法律法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教育,做到与当前工作相结合,达到发展水平的提升。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央和自治区党委领导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观活动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努力打造中心城镇,因村制宜,分步实施特色农业”这一载体,做好当前的招商项目、小城镇建设、桑蚕、烤烟、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增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三是坚持科学服务理念教育,做到与优化政务环境建设相结合,达到党员干部素质的提升。以开展“农事村办”活动为载体,利用民情日记,党员干部以转变工作作风为主,立足岗位,主动推行优质服务和诚信服务。对前来办事的职工群众,坚持“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第11篇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和谐发展

原生态民歌具有特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与某地域或某民族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等融为一体,并与特定的传承人、受众、方言或民族语言、功能指向、价值认同、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息息相关。“原生态民歌”这一概念的出现,笔者认为,是在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碰撞、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音乐文化的重新定位和理性审视;是由一百多年来,我们对西方文化的膜拜和对自我文化的漠视转变为大力强化发展自我母体文化的必然诉求;是在我国经济实力空前提高后,对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而寻求根的支持的必然选择。

原生态民歌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的价值超越了时空,是联结着中华民族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家园。这些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记忆,凝聚着世代中国人的情感认同,解读着当今民间纯正、鲜活的生存信息。因此,保护原生态民歌就成为时代必然,而对于保护原生态民歌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就成为民众的共同关注。以下是笔者对保护原生态民歌在当前中国所具有的现实意义的几点认识。

一、有利于保护母体音乐文化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国家或民族在重大或转折性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再行认定与评估,并据此对古今文化进行整合,构建符合本国、本民族人文精神的发展环境与模式。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具有全人类的意义,其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民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民歌的种类异彩纷呈,也就孕育了如今多样而独特、久远而亲切的原生态民歌。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文化的基础、土壤和母亲。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教授所言:“古往今来的大艺术家没有不对‘草根艺术’保持一个尊敬的心态的。”①面对被我们误读太深、渐已淡忘,即将消失却滋养我们已久的天籁之声时,尊重并保护原生态民歌,普及传统音乐知识,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就成为我们急需达成的文化共识与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真正理性去关注和保护性地开发原生态民歌,则既强化了自身音乐文化归属、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也为应对文化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母体音乐战略资源,更为当前我国音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也就是说,中国人要搞好属于自己的现代音乐,首先应当学好中国自己的传统音乐。正如中央音乐学院周青青教授在《中国民歌》一书的前言中写道:“民歌不仅是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也是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基础。”②因此,保护好原生态民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的母体音乐文化。

二、有利于推动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产业、旅游经济的发展

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新秀而蒸蒸日上,旅游业成为市场需求而如火如荼,这是人们寻求文化多元、生活方式多样的必然结果。当前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也是原生态民歌的发源地、传承地。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不仅为中国的崛起做出巨大贡献,而且还为我们留住了那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遗产。面对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机遇,实施文化扶贫战略,借保护原生态民歌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通过国家政策引导、主流媒体宣传、各级政府的资金扶持,利用某地域或某兄弟民族音乐文化特色来发展旅游经济,将保护原生态民歌、改善人民生活与满足人们对异地和异民族音乐文化的消费需求,推动乡村建设相结合,对“乐失求诸野”后遗存于广大农村中的原生态民歌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进行可持续性开发。从而改善民间艺人的生活水平,改良民间文化的生态环境,改变农村的文化贫困状态,最终实现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产业、旅游经济的双赢。纳西古乐为纳西族、丽江古城带来的丰厚回报;南宁民歌节成为广西经济振兴、旅游业兴盛的助推器等,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三、有利于推进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生态民歌在歌唱方法、曲调创作、情感表现等方面有利于推进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其一,从歌唱方法上来看,从《礼记乐记》《东府杂录》等书中所记载的历经数千年总结而成的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汲取精华;从兄弟少数民族独立、完整的声乐体系中借鉴经验,比如蒙古族长调、侗族大歌等,从而推进演唱方法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形成。

其二,从曲调创作来看,原生态民歌的曲调数量可谓浩如烟海,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曲目,要不断传承并成为创新的素材。如孟姜女调、茉莉花调等一些作为母体的时调在我国民歌、说唱、戏曲、器乐发展中所体现的“同宗性”。

其三,从情感表现来看,原生态民歌所唱的亲情、爱情、乡情、友情等具有众所周知的普遍性、本真性、普适性。相同的人性、相通的人情、相似的人事使那一首首歌曲跨越时空,使“天涯共此曲”“此曲共千秋”“今人未唱古时歌,今歌却被古人唱”成为可能,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兰花花》《茉莉花》等。

四、有利于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淀成的文化传统,将长期作用于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传承传统,需要个性与多样性,需要不断创新。

首先,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传承传统。当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世界共识的时代潮流时,寓教于唱的原生态民歌所讴歌的“以和为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中华文化的和谐传统,以及所蕴含的民风民俗、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人文底色,影响着当今中国音乐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将在当前和谐社会构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保护原生态民歌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知程度,引发了人们关于音乐文化遗产的思考,增强了传统音乐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只有不断探索新的历史时期民歌的适应性转型,进行接续历史与传统的文化传承,才真正有利于整个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建设;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自国务院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河南围绕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并制定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大批的工业项目在河南落地,一部分国内外知名公司到河南投资办厂,全省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河南省经济总量也连年增长。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输出大省。但是,就目前而言,河南省劳动力劳动技能缺乏,专业型人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河南省应加快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工业化”、“生态化”、“农业化”建设提供技术精、素质高、会经营、有头脑的各类人才,推动全省劳动力人口由普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化,实现省内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一、职业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作用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1.要实现中原经济区的农业现代化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河南农村人口比重大,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人口素质必修得到提高,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首先是农民的现代化,因此必须将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放在优先的位置。人是生产力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发展农业生产力,就要把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需要加大发展涉农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培养新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工人,对于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大农业科技含量,加快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都将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发展新型工业,实现工业的现代化更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二要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现实情况是我省科技进步速度缓慢,劳动力素质的总体水平低下,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已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增长、中原经济区发展的瓶颈。纵观世界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依托技术和人才的发展。其中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时,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教育体系也是非常完善的。实现中原经济区工业化,我们应该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着力发展职业教育,普及和提高全省社会劳动生产技术整体水平。

3.城镇化建设同样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农业为主的乡村型社会向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业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农村居住地点向城镇地点的转移和农村劳动力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因而可见,能否改变农村转移劳动力低下的状况决定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而发展职业教育就是改善就业状况、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二、目前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虽然河南省职业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还存在发展水平不高,办学模式单一,体系不健全,投入不足,机制不活,民办职业学校发展不快等问题,要想职业教育为中原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建立于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框架相适应的的职业教育体系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三、关于如何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1.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作用。职业教育的功能和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另一方面政府拥有的职能、权力及其特殊地位,也决定了只有政府才能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而且这种主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职业教育的各项改革都需要政府来发起推进,职业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也要靠政府来协调解决。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还要依赖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仅靠市场运作来发展职业教育是不太现实的。

2.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要求。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融合,要把企业对技术专业需求、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对接,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做中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专业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而设、随着行业企业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地方和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为加快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3.为了保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终身职业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知识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新旧知识和新旧技术的更替频率越来越高,要求各行各业人员需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这意味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冲击,教育必须寻找新的出路,“终身教育”“终生学习”等新的教育和学习理念被提了出来。职业教育是以个人生存为核心的连续过程,是人的职业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不存在年龄界线,不应该在人生早期就终结,而应该伴随人们长期的职业生涯。因此,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实现终身化教育。因此要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要求,必须制定出旨在促进包括学校职业教育与成人培训及其他教育组织健康发展的政策,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促使职业教育层次的提高。

总之,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提高经济区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素质,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服务。同时要发展职业教育,地方政府就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引导、协调、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发展职业教育为地区经济服务,就要依据地区经济发展要求培养人才,并且为了保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建立完善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崔炳建.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为抓手,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J].河南教育(上旬),2011(02).

[3]杜创国.政府职能转变论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Z].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