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安全风险分级管理

安全风险分级管理

时间:2023-06-08 11:2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安全风险分级管理

第1篇

北京协和医院在原有手术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于2012年在全院手术科室开展了手术风险评估分级管理,出台了相关制度、流程以及规范化管理方案,各手术科室又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具体工作方案。运行一年来,这项工作在保证患者手术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

分级管理方案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系统由手术患者的麻醉(ASA)分级、手术难度分级、手术时机、患者及其家庭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如经济和社会状况、心理预期、对手术本身和预后的认知等)等4个要素构成,从而形成手术风险分级和相应的分级管理方案。

综合患者的麻醉分级和手术难度分级,医院将手术风险划分为低、中、高、极高4个级别(见表1)。依据手术风险评估分级结果和手术时机的分类,确定相应医疗管理方案(见表2)。每个管理方案,均有规范的工作流程、术前检查项目和会诊项目,从而避免术前漏做临床项目,使治疗方案更合理,最终实现降低临床风险、提高手术安全保证系数的目标。各个管理方案包含的检查项目和会诊项目组成不同。A方案为基础方案,以此为起点,B方案包含A方案的管理内容,C方案要完成B方案和A方案,以此类推。

另外,急诊或紧急手术的患者病情多为紧急或危重,有时难以进行详尽的术前准备。此时需要向患者或家属告知手术风险,或向医院医疗管理部门报告后,再进行急诊手术。术前需依据急诊或紧急手术风险分级管理方案,进行必要的术前流程准备和处理。

手术授权是评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建立在对医生手术资质的准入、确认和管理基础上。各科需要修订和完善已有的手术准入制度,成立手术委员会,依据年资、职称、专业方向、手术经验,对手术医师准入进行规范管理。每年手术医师可申请一次,经批准后,方可从事高一难度级别的手术。

为有效推进这项工作,医院采取医政部门管理人员分工定点手术科室的办法,深入科室,协助工作。

试点先行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最初,临床科室对此持质疑态度。一是由于这项工作增加了临床程序;二是由于将手术进行5种分类分级,环节繁琐,不易操作。有鉴于此,各科制定自身方案,整合临床工作程序,减少了术前检查漏项,并使之表格化。这两个问题迎刃而解。

因国内外尚无完整的术前分级管理系统。因此,医院采取试点先行、分批推广的办法。

血管外科属外科高风险手术科室。就医患者往往合并心脏血管多种疾病,且高龄和动脉硬化患者占手术患者的74.1%,故而手术麻醉风险大、手术难度大、易出现多种手术并发症、预后较差。因此,医院首先在此科开展手术风险评估分级管理,成立了血管外科手术风险管理核心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各医疗组组长为主要负责人。管理组根据文献报道和工作实际,对手术进行了难度分级(见表3)。

在患者全身状况的麻醉分级过程中,血管外科运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回顾性病历总结。经数据显示,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心脏疾患为全身系统并发症的显著危险因素。这为制定手术风险评估分级和分级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手术风险分级管理过程中,血管外科尤其注重对管理方案的不断完善。他们先后3次修改评级表格,删去和精简了易混淆的条件,增补年龄、肝脏、内分泌等风险管理内容,并对手术风险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反复认证。其方案成为了全院手术科室开展此项工作的样板。

试行一年来,血管外科共有803例患者纳入该风险评估管理,总并发症35例,占4.3%;重要脏器并发症18例,占2.2%。与2011年同期相比,前者下降4.3%,后者下降2.8%,切实保证了医疗质量和患者的手术安全。

分批推广

血管外科试行3个月后,血管外科主任在全院科主任沟通会上介绍经验。医院领导层达成共识,决定在医院层面分批推行手术风险评估管理。医院选择了高风险手术的4个科室作为第二批试点,包括心脏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和耳鼻喉科。第三批科室为:妇产科、基本外科、胸外科。第四批科室包括口腔科、乳腺外科和整形外科等。目前这项工作已覆盖全院84%的手术科室,并延伸至放射介入、超声介入等有创诊断和治疗的临床项目中。

为了提高执行力,各科室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每日交班会上,医生需报告第二天拟手术患者的分级情况,由主管医生按时填表,上级医生及时审核,再经总值班严格把关。凡是未经手术风险评估的,不予安排手术。在此基础上,医院总结出手术风险分级的原则是,标准“靠上不靠下,就高不就低”,充分考虑和重视各种风险因素可能对医疗后果产生的影响。

一年来,全院2857例高风险手术通过手术风险评估管理,且术后无一例安全纠纷,这项工作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和支持。最近对手术科室的专项调查显示,临床医生对这项工作的知晓率为93%,落实率为84%,科主任的认可率为100%。

第2篇

1 中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 1 实施量化分级管理配套的公共场所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够完善目前,只有新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2014版) 有规定。大同市出台《大同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办法》,拟提请地方人大立法批准。

1. 2 量化分级管理范围局限公共场所量化分级制度只适用于已获得卫生许可证公共场所的日常卫生监督检查,没有与卫生许可工作结合,特别是公共场所卫生许可改为后置审批,国家卫生计生委废止《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程序( 试行) 》后,公共场所卫生许可没有具体可操作的准入条件,卫生许可要求和后续监督工作不能有机结合,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延续性受到影响。山西大同和湖南株洲已将量化评定与卫生许可准入、复核相结合,进行探索。甘肃省对全省已获得或新办理卫生许可证的公共场所实施量化分级管理。

1. 3 量化分级管理对象不全面《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7 类28 种公共场所实行卫生监督管理。原国家卫生部只制定了住宿业、洗浴场所、美容美发场所和游泳场所四类公共场所量化分级评分表,其他场所没有具体评分表,量化分级管理是空白,缺少全面性和公平性,应该补充完善。2012 年国务院取消公园、体育场馆和公共交通工具三种公共场所卫生许可。2016 年,国务院取消地方卫生部门对饭馆、咖啡馆、酒吧和茶座四类公共场所核发的卫生许可证。大同市已对全部公共场所进行量化分级管理,并按照国家政策取消对饭馆、咖啡馆、酒吧和茶座四类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青海省对饭馆( 餐厅) 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湖南省也将量化分级管理范围拓展为纳入全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范围的所有类别公共场所。

1. 4 量化分级管理评价体系不健全,指标不完整,使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公平公正性, 江苏省增加二次供水作为一级指标。甘肃省将室内禁烟作为一级指标,禁烟措施列为二级指标。湖南省株洲市将控制吸烟作为评查内容列为二级指标。大同市根据国家有关文件适时修改管理指标。

1. 5 小型公共场所没有具体量化评分表,使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很难落到实处[7]大同市制定小美容美发店、小歌舞厅、小旅店和小浴室四小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对小旅店、小理发美容店、小公共浴室、小歌舞厅( 录像厅) 和小茶座( 酒吧) 五小公共场所实行量化分级管理。

1. 6 综合评定权重的确定综合性公共场所涉及多个经营项目,由于附设各类场所卫生状况差异较大,如何确定各类场所卫生状况在综合评定卫生监督量化等级中的权重,需进一步实践和摸索。厦门市对同一场所经营多个项目的综合性公共场所,采取分别评定,分开定级,分别公示,合并就低授牌原则。大同市也对综合性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作出规定。

2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大同模式

2. 1 7 + 28大同模式从2003 年开始,大同市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下发文件,出台方案,成立领导组,组建评定专家组,制定考评工作纪律,提出行动口号,召开培训会,制订标准,确定原则,规定范围,统一目录,对住宿业、洗浴场所、美容美发场所和游泳场所的卫生信誉度等级实行A、B、C 级评定制,对商场( 店) 、超市、书店、酒吧、茶座、影剧院、游艺厅( 室) 、歌舞厅、音乐厅、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体育场( 馆) 和候车( 机) 室等其他公共场所的卫生信誉度等级实行5A 级评定制。推出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7 + 28大同模式,对7 类28 种公共场所全部实行量化分级管理,解决了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对象不全面的问题。

2. 2 7 + 28 -3大同模式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根据新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WS394 -2012) 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2014 版) ,按照公共场所控制吸烟规定和原山西省卫生厅有关文件及《大同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方案》和《大同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施方案》( 2010 版) 要求,结合当地实际, 2015 年大同市在总结2003 年实施的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5A 等级评定和2009 年卫生部推行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基础上,分析量化表和量化范围存在的不足,并按照原卫生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12 版) 的要求,结合新颁布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等的规定和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取消了公园、体育场馆和公共交通工具的卫生许可,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公共场所由28 种减少为25 种; 大同市修改量化指标和量化表,调整量化对象,制订《大同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推出7 + 28 -3量化分级管理大同模式。

2. 3 7 + 28 -3 -4大同模式2016 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整合调整餐饮服务场所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决定,大同市又调整量化对象,取消饭馆、咖啡馆、酒吧和茶座四类公共场所量化管理,推出7 + 28 -3 -4量化分级管理大同模式。

2. 3. 1 适用范围公共场所量化分级制度适用于已获得或新办理卫生许可证的7 类21 种公共场所的日常卫生监督检查、许可审查与复核。

2. 3. 2 实施原则

2. 3. 2. 1 全程监督原则将卫生许可审查与经常性卫生监督有机结合,共同决定风险级别、经营单位信誉度级别和监督频次,两者相互制约,密不可分。

2. 3. 2. 2 量化管理原则采用危害性评估原则,考虑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可能性及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对每一监督项目量化评价,据此对公共场所进行风险分级和信誉度分级,确定监督类别和频次。

2. 3. 2. 3 属地管理原则公共场所量化评分和卫生信誉度等级的确定原则上由卫生许可证发放和实施日常监督的机构负责。

2. 3. 2. 4 动态监督原则公共场所信誉度分级不是固定不变的。凡是违反关键监督项目,除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以外,应采取降低等级的办法; 对于轻微违规,如果经营单位能够在限定时间内整改并达到卫生要求,可保持其等级; 在日常经营中保持良好记录或卫生条件经改进显著提高的单位也可提高其等级。

2. 3. 2. 5 公开透明原则采取各种形式及时公开标准、方法和经营单位量化定级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使消费者享有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卫生状况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公开透明制度有利于消费者进行社会监督,从而有力推动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2. 3. 2. 6 卫生安全原则无论是卫生许可、复核审查量化评分,还是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均以现行公共场所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为依据,考虑与卫生安全有关事项,使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前后卫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达到进一步规范卫生许可行为,提高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效能的目的。

2. 3. 2. 7 双随机原则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开展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方案》的总体原则,对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开展双随机检查。保证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和规范性,提高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质量。

2. 3. 3 量化评分表大同市2016 版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评分表共5 张,住宿场所、洗浴场所、美容美发场所和游泳场所使用相关场所量化评分表,其他所使用大同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评分表进行量化评分分级管理。量化评分表基本信息( 表头) 增加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两项内容,方便卫生监督员填报监督信息。

2. 3. 4 量化指标评分表项目栏为一级指标,评查内容栏为二级指标,评查标准栏为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设有卫生制度管理、功能间卫生管理、公共用品卫生管理、通风系统卫生管理、禁止吸烟管理、艾滋病防治管理、病媒生物防控管理和废弃物存放管理8 项。新增禁止吸烟二级指标下设公共场所经营者没有在醒目位置设置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等7 项三级指标,计分值7 分。艾滋病防治措施二级指标下设未在经营场所内张贴、摆放宣传品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等2 项三级指标,计分值4 分。病媒生物防控设施二级指标下设未设置防鼠、防蚊、防蝇、防蟑螂药物器械及防潮、防尘等4 项三级指标,计分值4 分。废弃物存放设施二级指标下设室内、室外未设置废弃物收集容器或废弃物分类收集容器等4 项三级指标,计分值3 分。

2. 3. 5 量化分级管理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评分表评价,按100 分标化后,总得分90 分及以上、卫生状况为优秀、卫生信誉度为A 级、低度风险和高信誉度者,简化监督,监督频次每两年不少于1 次; 总得分70 ~ 89 分、卫生状况为良好、卫生信誉度为B 级、中度风险和一般信誉度者,常规监督,监督频次每年不少于1 次; 总得分60 ~ 69 分、卫生状况为一般、卫生信誉度为C 级、高度风险和低信誉度者,强化监督,监督频次每年不少于2 次; 总得分低于60 者,责令限期整改,并依法处理。量化分级管理评分表中所有关键项目均符合基本要求、得分不低于60 分者方可发放或复核卫生许可证; 公共场所内发生传染病疫情或因空气质量、水质不符合卫生标准,用品用具或设施受到污染导致群体性健康损害事件者,卫生信誉度为C 级。由于行政任务和处理投诉举报需要进行监督时,不受上述频次限制。

2. 4 工作效果

2. 4. 1 社会效果大同市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完善机构,健全制度,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坚持卫生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使其卫生诚信水平有所提高,卫生信誉意识进一步增强。

第3篇

1 基本情况

海曙区自2003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时开始实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由于当时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存在许多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食品生产经营条件与不断提高的食品安全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食品卫生监督力量较为薄弱,海曙区有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4 197家,从业人员14 945人,而全区在编卫生监督人员只有30名,平均1人要管理100多家食品卫生单位,监管任务十分繁重,面对严峻挑战,传统的监管方式难以承担卫生保障任务。为进一步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效率,保障食品卫生安全,海曙区积极探索食品卫生监管新模式,依据卫生部相关规定,出台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通过对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和信誉分级,形成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作用,建立卫生监督执法与企业自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卫生管理水平,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目前为止,海曙区共有 2530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行了量化分级管理,占所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60.28%,其中,食品生产单位17家、食品批发零售单位1 956家、餐饮单位407家、学校(幼儿园)食堂72家、建筑工地食堂2家、集体单位食堂76家。共评出A级单位56家、B级单位650家、C级单位1824家。

2 具体做法

2.1 明确定位,建立制度

依据卫生部2002年4月下发的《关于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通知》和与之相配套的食品卫生量化分级评分表使用说明,2003年9月卫生部再次下发的《关于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通知》有关规定,建立本辖区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即根据学校食堂(或餐饮企业等)卫生许可和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价的结果,将其进行风险性分级和食品卫生信誉度分级,并据此确定对其进行食品卫生监督检查的频率。食品卫生信誉度分A、B、C、D 4个等级。其中,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审查结论均为良好的,为低风险,将评为A级,对其简化监督,并向社会公布予以充分肯定,提高其知名度和诚信度;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审查两个结论,其中有一个为良好、另一个为一般的,为中风险,将评为B级,对其进行常规监督;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审查的结论均为一般的,为高风险,将评为C级,对其强化监督;卫生许可审查结论为差的,或者卫生许可审查结论界于好或一般之间,且经常性卫生监督结论为差的,将评为D级,不予许可和经营。

2.2 制定标准,严格评定

按照卫生部、省、市有关要求,结合海曙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现状,制定了《海曙区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审批标准》、《海曙区食品经营单位卫生监督量化审批标准》,对餐饮业及食品经营单位的建筑与布局、卫生管理、食品贮存、卫生设施、专间要求等五个环节进行了详细地操作性强的规定,并按照卫生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设定了相应的分值,其中,建筑与布局环节包括选址、经营单位面积、建筑材料、布局等4个监督项目,它们所占的分值分别为10分、10分、10分、20分;卫生管理环节包括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体检合格证明和持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等项目,所占分值为10分;食品储存环节包括采购、食品库、冷藏设施3个监督项目,所占分值分别为5分、10分、5分;卫生设施环节包括三防设施、更衣室(场所)、卫生间、废弃物存放、加工用水等5个监督项目,所占分值分别为9分、4分、3分、2分、2分;专间要求环节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再进行相应的分数增减。制定了《海曙区生产企业卫生监督量化审批标准》,对食品生产企业的选址、布局与设计、卫生管理、设施与设备卫生、卫生设施、检验设施与能力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量化,详细规定了每一环节所占的分值。其中选址环节所占分值为15分,布局与设计所占分值为25分,卫生管理所占分值为10分,设施与设备卫生所占分值为30分,卫生设施所占分值为10分,检验设施与能力所占分值为10分。为将相关标准贯彻到位,卫生监督部门专门成立了考核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的工作目标,实行“定人、定岗、定职责”的“三定”工作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标准、程序,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挨家挨户进行评定打分,保证监督工作的公正、公平。

2.3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上门宣传,将量化分级管理的标准和办法送到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让业主了解相关卫生标准,主动配合该制度的实施;二是根据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打分结果,对相关单位进行卫生信誉度授牌,确立明显的A级、B级、C级标识,加大社会舆论对食品卫生的监督作用;三是卫生部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食品量化分级管理进行宣传,营造氛围。

2.4 动态监管,狠抓落实

卫生执法人员不断进行巡回监督,对那些卫生管理状况出现滑坡的给予警告,责令整改,若经整改仍达不到相关标准的予以降级;对一些要求上进,积极改善卫生条件的予以提升级别,形成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使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2.5 建立试点,逐步实施

2003年确立南站、马园路及天一广场等重点区域作为试点进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2004年对全区学校(幼儿园)食堂进行全面量化分级管理;2005年对全区的食品行业(包括副食品)进行量化分级管理;基本上到2006年底,按照卫生部要求,在所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中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3 管理成效

3.1 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率上升

由于流动频繁,一些从业人员不愿做健康证,业主卫生管理意识差,经过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多次监督、指导,业主及从业人员慢慢转变观念,持证率逐年上升,2004年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率较2003年上升16.36%,2005年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率较2004年上升18.24%。

3.2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卫生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卫生责任意识得到了强化,各经营单位或多或少都增加了卫生设施的投入,卫生管理的意识得到一定的提高,店面环境有所改善,从业人员卫生意识得到提高,自觉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卫生状况逐年好转。2003年,抽检食品样品271件,合格率86.72%,抽检消毒餐具7230件,合格6439件,合格率89.06%;2004年,抽检各类食品231件,合格205件,合格率88.74%,抽检消毒食具8193件,合格6162件,合格率75.21%;2005年,抽样检测消毒食具5689件,合格为5321件,合格率93.53%;对12类食品进行监督抽样,抽检456件,合格446件,合格率97.81%。近年来,全区未发生一起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3.3 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中形成一种卫生评比赶超的氛围

由于卫生监督部门按照现有的情况,对经营单位作出评定,同时对社会公示,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氛围,促使卫生条件差的经营单位向条件好的经营单位赶超,促进卫生水平的整体提高。

3.4 专项整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圆满完成重大节日、活动等的卫生保障任务,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食品卫生工作得到考核专家组的肯定,食品卫生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4 存在的问题

广大群众对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知晓率不高,起不到监督作用,对经营单位的影响力不大。

如果不认真对待,很容易让卫生部门下大力气推行的这项食品卫生管理制度沦为普通的“评优模式",易流于形式。条件好、规模大的企业愿意去争取A等级,条件差一些、规模小一点的企业既然评不上A级,就不愿意去评选,即使参加评选了也不愿意挂上B级、C级的标示,消费者也就无从获悉该企业的卫生状况,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单纯成了评优的一种模式。尚存在很多经营食品的弱势人群,他们当中有些单位卫生水平根本达不到相关标准,又难以取缔,量化分级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5 对策及建议

5.1 加大宣传力度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卫生监督管理模式,目的是要规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行为和监督执法行为,该制度的实施需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使消费者充分了解这项制度的内容、实施的意义,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同时,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培训,使他们熟悉、了解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相关内容和要求,自觉履行相关职责。

5.2 建立激励机制

对诚信务实的食品经营单位进行重点扶持,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广泛宣传,提升其形象,并在健康证、卫生知识培训上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对卫生状况较差、自己又不愿整改的给予行政处罚,加大监督力度,该取缔的取缔。

5.3 建立健全评估体系

第4篇

[摘要]目的:了解牡丹江市学校食堂管理人员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基本知识知晓状况,为量化分级培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牡丹江市直属46家学校食堂管理人员48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单项知晓率分别为54.35%、93.48%、71.74%、76.09%、60.87%、86.96%、71.74%、76.09%;总知晓率为84.8%。结论:牡丹江市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人员对食品量化分级管理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对个别知识点还需加强培训。

[关键词]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知晓率;调查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是根据我国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现状,由卫生部推出的一种全新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模式,牡丹江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自2003年10月起对市直属学校食堂开展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为了解食堂管理人员对食品卫生量化分级基本知识的知晓状况,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牡丹江市直属46家学校食堂48名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1.2 方法:依据2003年版《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和多年量化工作经验,制做成统一格式的调查问卷,问卷共有8道题,由调查员对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一对一逐题调查收录。

1.3 资料分析:用Excel进行调查问卷资料的录入,对所得的计量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 调查结果

调查发出问卷48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有效率95.67%。

2.1 单项知晓率: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中分有几个等级,答对者有25个,知晓率为54.35%,哪一个风险最小、信誉度最高,答对者43个,知晓率为93.48%。实施量化分级的目的,答对者33个,知晓率为71.74%,取得卫生许可证最低要达到哪一个级别,答对者35人,知晓率为76.09%,食品卫生量化分级是通过哪个量化表进行评分,答对者28人,知晓率为60.87,量化分级结果是否向社会公示,答对者40人,知晓率为86.96%,食品量化分级是否终身制,答对者33人,知晓率为71.74%,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是谁,答对者35人,知晓率为76.09%。

2.2 总知晓率:每份问卷答对5题以上(含5题)者为知晓。总知晓人数为39,总知晓率为84.80%。

3 结论

通过调查显示牡丹江市直属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人员对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个别问题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中分有几个等级”、“食品卫生量化分级是通过哪个量化表进行评分”等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对这些知识点卫生监督部门在宣传培训时应注意重点加强。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风险源;LEC;安全风险管理

1 辨识风险源

不管你从属于什么行业或者从事什么工作,安全风险是必然存在,怎样发现和辨识风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企业有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还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法律法规等等,但作业人员不可能学习和掌握大量繁琐的文件和制度,特别是现场安全管理,需要直观简单明了的规程和指导书,告诉他们什么不能做,否则会发生安全事故。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危险源辨识标准(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8218-200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等标准进行安全风险辨识。

(1)辨识危险源首先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一个企业不知识生产环节,设备还有诸如供应销售后勤生活,管理岗位,交通运输保卫部门,外来人员等等都要纳入危险源辨识的程序管理。不能有疏漏。比如以下内容是必须包括的:

1)有发生爆炸危险的场所。

2)提升系统有危险的场所。

3)有被车辆伤害的场所。

4)有高空坠落危险的场所。

5)有触电伤害危险的场所

6)有烧伤、烫伤危险的场所。

7)有烧伤、放射、辐射、中毒和窒息危险的场所。

8)有落物、飞溅、滑坡、坍塌、压埋、淹溺等危险的场所。

9)有被碾、绞、挂、夹、刺和撞击等危险的场所。

10)其它容易致人伤害的场所。

(2)安全风险分级管理

不管企业属于危化品行业,或者是高危行业,一般性质的企业的安全管理都应该对设备设施或工序进行分级管理,有重大危险源,重点危险源,车间级班组级危险源,进行分类管理,重点监控或一般性监控才有依据,实际工作中运用比较简单的“类比法”、“安全检查表法”我司属于轧钢行业,安全管理难度和压力也是非常大的,运用LEC评价法的五级分类,一级显然是重大或重点危险源,公司将加热炉、退火炉、电站、锅炉房。浓硫酸存储点作为公司重点危险源管理。我司分级管理的已经就是采用LEC评价法。我司对78个作业点、岗位全面进行辨识。公司安全风险评价程序明确规定:

1)A级由公司确定,并对B级进行审查批准

2)B级由公司确定,并对C级进行审查批准

3)C级由车间确定,并对D级进行审查批准

所有项目都要罗列在公司危险源清单上。

2 LEC评价法取值问题探讨

LEC法中按照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D=L*E*C,D值表示风险性大小,D值越大,风险性越高,等级越高。三钢公司无重大危险源,将D≥160即一级、二级均作为A级危险源管理。D

我们在制度公司《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一览表》时,往往会遇到LEC的取值困惑,由于管理者或在操作者对风险的理解,熟悉、掌握及认知存在差异结果是不同的,也不完全是一个定量的评价法,需要更细致更科学还要结合以前、现在的情况系统分析,避免出现较大的差异,内部可以多次开会讨论,请专业技术人员,外请专家和安全评价机构等方式力求做到以客观实际相符,否则难免更多增加安全管理成本。

比如:

表1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能预料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6 相当可能 0.2 极不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0.1 实际不可能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3 每周一次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表3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40 灾难,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 严重,重伤

3 重大,致残

1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上表中我们对发生事故的后果有可能出入较大,一般伤害取1,假设你辨识认为有可能会发生人员死亡,那么C值就应该取15,这一项就相差15倍。当然最终的D值差别就很大,导致分级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3 几点体会

(1)落实到具体岗位。任何理论再好,也要最终落实到人执行和操作,LEC评价法虽然相比其他的量化安全风险评价要简单直观一些,但也不是非常用于掌握和娴熟运用的,特别基础管理者更应该意识到必须贯彻到班组和每一个岗位和志愿者。

职工认识到岗位风险在哪里?培养风险意识,自觉的学习“三规两纪”。

(2)正确理解生产与安全的矛盾,安全风险必须可控,各级安全责任人要带头参加培训和考试。特别是管理层要掌握和运用LEC评价法,在各种安全会议上能够用一些专业术语结合生产安全讲解效果会更好。

(3)LEC评价法非常适合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特别是中小企业。2013年全国10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数量近800万户,在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技术装备差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业,数量占90%以上,但新增就业岗位贡献率达80%以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他们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状况是不容乐观的,虽然政府的安全监管力度也在逐年加大,他们的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和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对安全风险评价方法也需要一个实用有效的工具,根据我们了解和掌握的重庆市上百家中小企业资料,他们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我认为这类企业应该掌握这个评价方法,监管部门也可以进行培训和加大推广力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LEC安全评价法需要技术支持,需要专业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和非常熟悉生产工艺和流程,需要企业重视,全员参与。实际工作中需要做一些具体岗位或作业活动过程分析表格,比如《公司危险源清单(分级管理)》,《公司发生事故的类别》,《活动过程分析表》等等,制定的表格必须符合实际且有指导性。

(5)要不断修订和完善,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更要辨识其安全风险。工序调整合并,人员组织有变化等,对于这类文件都有必要更新和重新制定。

(6)制定的文件要简单明了,易于学习和查找,尽量多用量化的数字来指导安全管理。

作业人员工作任务重,体力强度大,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收入不高导致积极性消极的企业不少,自觉遵守安全规则制度的意识不强,企业为了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制定了很多很详细的各种规定,但效果不一定好,我认为文件少而精是必要地,但要周期性的组织学习检查考试。

(7)LEC评价法不是万能的。在实际安全管理中,每个企业千差万别。需要灵活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不能照搬照抄。需要制定规划,比如持续开展此项工作的方案,检查和考核方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安全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贺轩著.安全决定成败[M].北京联合出版社,2012.

[2]黄杰著.图解安全管理一本通[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佟瑞鹏,常用安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第6篇

关键词:建设 安全风险 识别 评估 分级控制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近年来,国家经济始终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电力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强,电网工程项目数量较多。而电网建设工程因为施工环境复杂、建设周期长、工作和工序繁多,存在多种形式的安全风险。由于风险是抽象的概念,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易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合理的评估,也就难以科学地进行控制。国网公司2011年提出了“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办法”,对风险进行科学地识别和评估,量化描述,按照动态风险的分值确定严重程度,并进行分级管理和控制,增强了风险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1 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

根据国网公司对施工安全风险的管理办法,将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类别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固有风险,指在正常情况下,施工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典型的固有风险有人身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火灾、坍塌、电网事故、交通事故等。

第二类是动态风险,是指在作业时特定情况下,施工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是以固有风险为基础,结合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外部环境、安全管理等实际情况,实施的修正计算。动态风险是确定风险管控措施的最终依据。

2 施工安全风险的评估

2.1 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的划分

国网公司将安全风险从小到大划分为五个等级:

一级风险(稍有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较低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轻伤及以下事件的施工作业。

二级风险(一般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人身轻伤事故的施工作业。

三级风险(显著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人身重伤或人身死亡事故的施工作业。

四级风险(高度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高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容易发生人身死亡事故的施工作业。

五级风险(极高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很高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施工作业。

2.2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流程

2.2.1固有安全风险评估

固有安全风险值受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事件出现的频率、发生风险事件产生的后果三个因素的影响,国网公司建立了《电网工程固有风险汇总清册》,并在清册中明确了各种情况下固有安全风险的数值和等级。

固有安全风险评估流程如下:

1、工程开工前,业主项目部组织设计、施工、监理项目部开展项目交底及风险点初勘工作。

2、施工项目部根据风险交底及初勘结果,从《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工程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办法》的《电网工程固有风险汇总清册》中选择相应的作业工序及其对应的风险等级,确定本工程各施工工序固有风险等级,编制本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预控清册》。

3、施工项目部筛选三级及以上固有风险工序,建立《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预控清册》,经施工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审批、监理项目部审查、业主项目部确认后。

2.2.2动态安全风险评估

国网公司在动态安全风险评估中提出了维度和动态调整系数的概念,并建立了《维度实际情况与K值的取值关系表》。

维度即影响动态风险的六方面因素,即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环境、安全管理。根据这六方面因素的执行情况确定对应的风险值。

动态调整系数K为六个维度对应风险值的平均值。

动态风险的评估过程如下:

1、在分项工程作业前,施工项目部按照《维度实际情况与K值的取值关系表》,计算出各工序作业风险动态修正系数K,对《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预控清册》中固有风险值D1进行修正,得出动态风险值D2,D2=D1/K。

2、依据动态风险值D2,查阅《施工安全风险值D与风险等级关系表》,确认实际作业存在的安全风险等级,建立《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动态识别、评估及预控措施台帐》。

3、实际作业时再次确认六个维度影响因素的取值情形与作业实际情形是否一致。当出现情形变化时,重新计算动态风险值及作业存在的安全风险等级。

2.3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分级管理

建管、施工、监理单位应建立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分级管理制度,按照“年度策划、月度评估、周预警、日报告”要求,对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实施分级评估管理,即省公司将重大风险纳入年度安全管理策划、业主项目部组织月度安全风险评估、施工项目部填写周安全风险预警清单、业主项目部实施重大风险日报告。

3 施工安全风险的控制

3.1 施工安全风险的动态控制

动态风险等级是确定决定风险控制措施的主要依据,要对施工安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首先应考虑降低风险等级,以减轻事件后果的严重程度。由于动态修正系数K受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外部环境、安全管理等六个维度实际情况影响,因此对维度进行控制是降低风险级别的有效措施。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种方法加以控制:

1、合理安排有关作业人员

施工单位的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均必须持证上岗。对于技术比较复杂或难度较大的工作必须由有多次工作经验、业务技能水平较高、身体素质及精神状态较好的人员实施,除了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外,还必须由有经验的人员带领和监护,严禁临时用工参与此类工作;对体质不适或精神状态不佳的人员,适当安排从事比较简单的工作或暂停其工作。

2、使用合适且合格的机械设备

施工单位应建立现场施工机械安全管理机构,配备施工机械管理人员,落实施工机械安全管理责任,对进入现场的施工机械和工器具的安全状况进行准入检查,并对施工过程中起重机械的安装、拆卸、重要吊装、关键工序进行旁站监督。施工队(班组)安全工器具应定期试验、送检。

3、加强设备材料进场管理

要严把工程设备和材料进场关,统一配送的设备材料必须进行到货验收,施工单位自购材料必须有合格证,并按要求送检,业主单位应组织抽检,确保不让不合格的设备材料进入施工环节。

4、精心编制施工安全技术方案

施工项目部应认真组织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工程施工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等安全策划文件并报审实施;对安全风险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或重要临时措施、工序、特殊作业等,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或安全技术措施,报上级审批后进行专项交底,部分超过一定规模危险较大的项目还应组织专家进行认证审查。

5、合理选择施工环境

一是要保证合理的施工工期,不得因为抢进度而降低施工标准;二是要尽量形成开阔的施工作业面,以便于施工,对于复杂环境要保证隔离措施的完善;三是要选择合适的天气进行施工,少数恶劣天气下不进行高风险施工;四是要在施工现场实施安全文明施工和安全设施标准化,创造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

6、完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

业主和监理、施工企业均应建立安全管理、安全保证和监督体系,并保证安全管理人员到位,项目现场均应配置安全员,完善现场安全管理各项制度,认真组织开展班前班后会等各项安全管理活动,认真开展安全监督检查,发现缺陷及时闭环整改。

3.2 施工安全风险的分级控制

3.2.1 二级及以下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工序作业

施工项目部组织开展二级及以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监理项目部实施巡视检查。

1、二级及以下固有风险工序作业前,施工项目部应复核各工序动态因素风险值,仍属二级风险的,按照常态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施工。

2、二级及以下固有风险动态升级为三级及以上风险的,应采取措施尽可能降低至二级及以下风险。否则,按照三级及以上等级风险控制办法组织实施。

3、特殊条件(暴雨、雷雨、大雾、冰雪等恶劣天气时的户外作业)下,经动态因素调整后,对风险等级低于二级的,考虑到作业条件的特殊性,应将风险等级按照三级及以上风险进行控制,极端情况下,应停止施工。

3.2.2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管理

1、三级及以上固有风险工序作业前,施工项目部应组织进行实地复测,计算动态风险等级,并报施工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审批、监理项目部审查、业主项目部确认。

2、优先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三级及以上施工工序风险等级。采取措施后仍然在三级及以上风险的,应严格执行《电网工程安全施工作业票B》,制定“电网工程施工作业风险控制卡”,报施工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审批后,在作业前递交监理项目部审查、业主项目部确认。同时,根据分级管控要求,各级管控人员必须亲临现场监督检查、会签作业票。

3、四级及以下固有风险经过动态修正后出现五级风险的,应通过改善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环境、安全管理等六个维度中某些维度的条件,把风险等级减低为四级及以下之后,再行施工。

4、采取措施后仍然出现五级风险作业工序时,施工项目部必须重新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含安全技术措施),由业主项目部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论证,并报省公司基建部备案。作业时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务必到岗到位,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条件不能满足时必须停止施工。

4 结束语

对电网工程施工作业安全风险进行分级管控是降低基建安全风险、确保电网工程施工安全可控、在控、能控的重要举措,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设管理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企业均应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严格按照国网公司关于电网工程安全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的工作流程开展相关工作,落实控制措施,切实提升工程现场的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基建(2011)1753号 国家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规定[Z]. 北京: 国家电网公司, 2011.

第7篇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回答了统一所有还是分级所有的问题。国家产权归属有三种解决模式:一是“统一所有,分级管理”。这是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也是十五届四中全会的提法,但未解决责任主体到位、出资人主体到位的问题。二是“分级所有”。这种提法容易产生对国家政治体制的冲击,同时也不符合我国历史渊源和经济制度基础。三是“国家所有,分级产权”。这是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从整体和长远利益的考虑形成的模式,是十六大确立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国家产权归属模式。

国家所有,分级产权,政府分级行使出资人职责,从理论上实现了终极所有权与出资人所有权的分离,既解决了出资人到位问题,比分级管理的提法更科学、明确,又避免了政治体制的风险,比分级所有现实。这是理论上的独创,是对国际产权理论的新发展,既解决了问题,又避免了风险,完全是中国特色的产权理论。

解决了分级所有还是分级产权的问题。分级所有是各级政府可独立立法,政府间完全是市场交易关系。分级产权是政府间在正常情况下是平等主体关系,产权可进行交易。

国家所有,分级产权,终极所有者是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使的是出资人所有权,中央政府不是地方政府的所有者,国家作为终极所有者的权益需要通过立法确认。分级产权意味着地方政府将有更大的自,有利于形成国有经济内部的产权多元化,有利于运用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

体制创新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这就回答了是否设立国资管理机构的问题。

在政府管理中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是第一次在政府管理体制上实现所有者管理职能与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分开,从而使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政资分开目标得以实现。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定位是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是国企的股东,所以这个机构应是依法设立的法定机构。也就是说,国资管理机构应是依着《国有资产法》设立的法定机构,其行为应遵守民商法、公司法。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管理的对象是其持股的国有资产营运主体,按照产权关系行使出资人职责。管理创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回答了是多头管理还是统一管理的问题。

1998年撤销了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革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政企分开创造了条件。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由多头管理走向统一行使,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司法》所要求的。管资产是前提,只有实现管资产完全到位,才能实现产权管理的到位,管人、管事是产权派生的职能。

第8篇

基层安监部门肩负着本地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要责任,要能随时掌控各单位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情况,必须做到对各生产单位的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让我们来看看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实例。

基层安全生产不可小觑

牡丹区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以下称安全生产系统)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监督牡丹区有关单位安全生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安防的贡献率。采用的手段包括视频监控、传感器、GPS、对讲系统等,并可以联合“应急处理指挥与调度平台”进行有效的处理,及时将事故消除,将危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建立高效、稳定的安全生产管理平台系统,可以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各生产单位或部门的数据整合成一个综合数据整体,便于安监部门对各生产单位进行有效监管,并通过查询、统计与分析,对管辖地区的各单位提供指挥决策,并在安全生产数据的基础上,强化安全生产预案,提高对事故的应急指挥能力。

安全生产系统将整个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划分为三层建设: 系统平台层、系统支撑层、数据库存储层。需要指出的是,信息系统是为了给实际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参考手段,决不能取代实际的工作职能,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整个系统平台过程中,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分布实施、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安全生产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三层平台架构

系统平台层

这个层次中的生产安全监察与监控平台主要是针对公共危险源、事故源进行静态、动态监察和监控的系统,该平台可主动报警,第一时间进行反应。

而生产安全应急处理平台包含重大安全事故辅助决策系统和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两大部分,这个平台主要是针对出现的事故进行协调处理,可以接收来自“生产安全监察与监控平台”和“安全生产信息平台”的事件触发,为制定合理的应急方案和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第一时间对事故进行处理。

系统支撑层

为了保障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硬件系统、网络通信系统、GIS等的支撑。地理信息数据与业务应用系统相结合,构成了安全生产监控点的电子地图。安全生产支撑层可通过电子地图和网络通信实现对重大事故源的远程指挥、监控,便于重大事故预防、应急计划制定等工作。

数据存储层

完善、及时的数据资料和信息是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数据库的规划和设计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功效。而一旦建立了这样的数据库系统(由于整个系统是一个网络化的体系),将能够很好地保证这些信息和数据在应用平台之间流动。

数据库储存的信息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基础信息: 自身既无危险性也无安全需要的对象,其存在只是为生产安全规划、生产安全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和参照此类对象的属性信息。

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包括6类信息管理(详见下表)。

安全信息: 自身存在危险性或有安全需要的对象的属性信息,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安全问题,需对其进行监督。

安全生产监管子系统主要完成对生产经营单位日常的安全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如对生产经营单位基础信息的输入,修改、企业安全评价(包括企业预评价、验收评价、专项评价和现状评价)的管理、各项中介评价机构的管理、实施防灾检查记录管理和事故隐患记录管理等。

系统根据企业的固有风险以及检查、评价、事故的记录,在企业风险分级管理模型的基础上,实现对企业的分级管理。包括企业风险计算、企业风险分级、企业分级监察、重大危险源远程监控管理。

第9篇

关键词:城市、交通、地铁施工、设计、风险管理。

【分类号】:U455.1

城市作为社会文明进步标志之一,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达的重要参数。大力发展城镇建设, 对城市进行合理而健康的规划和管理极为重要,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问题,贯穿于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目前,在安全风险管理上我国地铁建设工程的系统性不够完善,特别在安全风险指标和标准、资料整理的信息化和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等方面与地铁建设工程的规范有一定的距离。

1、地铁建设的主要特点

1.1工程环境条件复杂

车站一般采用浅埋暗挖法、盖挖法或明挖法施工,很多都处于十字路口,工程施工对交通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地下管网密集,紧靠建筑物,工程环境十分复杂,其间隧道采用浅埋暗挖法或盾构法修建,在城市干道下穿、侧穿建筑物来修建,同时穿过河流、还有地铁、铁路及各种各样的地下管道,施工中具有很大安全风险。宁波市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TJ2105标为两站两区间,车站明挖顺做法+区间盾构法进行施工,其中环城西路站沿恒春街东西向布置,位于环城西路与云霞路之间。周边建筑众多,车站站位东面为云霞路与恒春街交叉口,南面为宁波电视台,西面为环城西路,北面为南都单身公寓,东南方向为南都花城(茶花园),距离基坑最近为南都单身公寓7.8m。车站长155.3m,站台中心里程为SCK11+375.000。

1.2施工风险大

地铁建设多为城市中心地下线,工程结构十分复杂,施工风险大,施工难度大,施工方法多,不可预见因素多。据报道,北京地铁近几年总共发生了42起事故,其中地下线就占了96%,而高架线、地面线只占了4%,如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工程的莲花池站位于三环路之下,因为地下管线改移难度大以及交通导改等因素,不得不由盖挖法改为浅埋暗挖法来修建,其增加了不少施工难度。

1.3工程前期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

拆迁占地范围大,新建线路涉及面广,地下线路的加固、改修和交通导改等协调工作量大,以及工期的限制增加了地铁建设的难度。这主要涉及到的是前期的管线改移和交通疏解。

1.4工程规模大、技术要求高

为缓解大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现在全国22座大城市正在修建地铁,工期要求短,工程规模大,质量要求高,工程投资多,建设设计、管理、勘察、监测、施工等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而且缺乏经验,使地铁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变大了。

2、地铁工程管理措施与风险控制

2.1做好设计阶段的环境调查

地铁工程建设前期重要的阶段就是环境调查,根据各阶段设计的不同程度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查。在设计时期要充分考虑风险,对于风险系数较大的管道采用迁改或拆除的方法来避免风险,针对需要保护的建筑文物,要在设计图纸上提出建议针对性的保护方案。

2.2做好开工前的工程环境调查

设计施工方案前,要进行建筑物和管线的调查。以设计调查为基础,进行详细的施工调查,对于设计图纸上标出的各种管线和周边建筑物等进行调查核实,并采取探测的方法进一步详细探明周边的管线。在探测完成后绘出与施工工程相对位置关系图。在施工调查过程中,调查的重点就是水管线,要搞清楚管线以及相关结构物的材质,结构形式,使用和埋深年代及现状。以提供的详实技术参数为基础,对施工有可能导致的变形和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为设计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提供依据。在地铁施工过程中,施工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管线及周周建筑物的安全,通常地铁隧道、基坑出现涌水、坍塌等事故,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管线渗漏导致的,一旦解决不好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因此,地铁工程开工之前要通过认真分析、研究,针对不同风险的特点对地铁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级和评析,研究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2.3加强排除施工风险的力度

对于重大风险点的内容,工程施工前要对地下管线埋藏情况必须进行探测,准确弄清楚地下管线的完好程度、性质、埋默釜者焉、规格、容量、标高等。应提前做好相关产权单位和市政、交通部门的协调和联系,争取得到相关单位的支持和理解,充分做好必要的准备和配合工作。应定期检查管道线路的状况,一旦发现沉降量达到最大值时,及时采取措施,如对管线下面的地基进行注浆,防止管线继续沉降,以免导致不必要的风险。若发现受施工影响很大的管线,应依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改移或加固。在施工过程中对可能导致意外情况产生的地下管线,事先应制订应急方案,配备好抢修器材,以便在管线出现危险时及时抢救,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施工过程中若发现管线现状与上交内容、样洞资料不符合或出现直接影响管线安全等不正常情况时,应马上通知建设单位和有关管线单位到场商议,研究补救措施,在未提出统一明确结论前,不得私自处理或继续施工。

2.4实行风险分级管理、预警预报制度

地铁工程与其他大型工程主要的区别在于周边环境复杂,社会影响较大等,因此,风险评价的方法较多,国内外通常采用的可概括为定性、定性定量和定量分析三类方法,地铁施工大多采用定性分析中的风险综合评价法,即根据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分析,获得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和风险后果,进而获得该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在实施过程中,结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根据风险等级要求,实行分级管理。对于风险等级较高,风险较大的工程,根据监测数值,实行3级管理制度,当监测结果在允许极限值的70%范围内,可以进行正常施工;当监测值在允许极限值70%~80%时,施工中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强监测的频率,每日上报监理、业主,现场可自行采取措施处理;当监测值超过85%时,现场立即停止施工,上报监理、业主,承包商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论证完成后根据专家意见采取加固和支护措施。

3.总结

在当今这个地铁建设工程难度大、工期紧、数目多的情况下,期待地铁建设相关单位进行风险评估研究,建立有作用的安全风险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安全评估准则,从而起到用有效、科学的方法管理地铁建设中的安全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10篇

继“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地沟油”等相关报道再度使食品卫生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提高餐饮业经营者的守法意识,促进企业自律,完善餐饮卫生监督管理模式也成为时下最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之一。笔者就我县餐饮业量化分级工作现状及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食品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现状

1.1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是从有利于保证食品卫生安全,有利于调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管理积极性、规范卫生监督管理行为而创建的一种全新的监督管理模式。量化分级管理把以往的拉网式检查改为重点检查,提高了卫生监督工作效能,降低了卫生行政执法的成本。根据量化分级管理的指导原则,卫生状况差、风险高的单位成为卫生监督的重点,通过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卫生信誉度进行分级来确定监督频率,把监督重点放到卫生监督的薄弱环节、关键环节上,在很大程度上合理地配置人力物力资源,降低了行政执法的成本。

1.2城固县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现状

城固县根据本县实际情况,从2007年起按照《卫生部关于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通知》精神,制定《城固县食品卫生监督分级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在全县范围各类餐饮业开展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对促进当地餐饮卫生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客观评价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现状,笔者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城固县2009年度领取《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城区餐饮单位和县内学校食堂,通过查看资料、询问、现场检查的方法,统一按照《餐饮业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表》和《餐饮业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的内容逐项打分,评出食品卫生信誉度级别。

1.2.1分级结果:2009年领取《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城区餐饮单位、县内学校食堂共有493个,其中城区餐饮单位419个,县内学校幼儿园食堂74个。经严格审查打分按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的标准评得A级单位0个,B级单位4个,占0.81%,C级单位489个,占99.19%。被评为B级的4个单位中,大型餐饮单位2个,县直中学2个,被评为C级的全部为中、小型餐饮单位。

1.2.2评审情况:大型饮食单位卫生管理制度落实率占90.2%,中型餐饮单位的卫生管理制度落实率占63.7%、小型餐饮单位的卫生管理制度落实率占35.4%。所有餐饮加工场所使用面积都大于8m2,厨房地面都能采用耐磨、防滑、不渗水的材料铺设,墙壁建筑材料均符合卫生要求。原料库房大多只设一个仓库,主、副食仓库未分开设置;29.2%的小餐饮单位未设置独立的粗加工间;70.6%的餐饮单位都有餐具保洁设施;62.1%的餐饮单位有防蝇、防尘、防鼠设施。约31.5%的小餐饮单位,其建筑、布局、设施和装修相对陈旧,各生产加工间的使用面积相对较小,特别是烧烤制作间、熟肉销售间、凉菜制作间等,这些餐饮店在量化评审过程中得分相对较低。从业人员健康证明持有率占95.6%,从业人员基本卫生知识与消毒知识掌握、知晓率68.3%。食品及原料采购都能按照相关规定索取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索证台账资料完整的仅占46.6%;很大一部分索证范围不全、验收登记不齐。食品库房混乱,与非食品混放现象较为普遍;餐饮具消毒、保洁完全规范的占45.8%。

1.2.3反映出目前食品卫生安全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从城固县2009年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检查、评审结果看,当地餐饮业、特别是小餐饮业卫生水平与国家卫生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布局、硬件设施配置较差,全年无A级单位,B级单位比例较低,绝大多数为C级餐饮单位,餐饮业卫生水平相对滞后。其原因可能与城固县地处经济不活跃地区,生活消费水平较低;流动人口少,餐饮业不发达,餐饮业投资少、规模小;经营观念落后,卫生意识不强等因素有关。城区大型餐饮单位的卫生设施、卫生管理体系较中小型餐饮单位完善,这可能与大型餐饮企业在生存竞争中,总结和摸索出了成功经验,经济能力决定了大型餐饮企业为使企业做大做强,在卫生管理中加大了软硬件投入,不断规范内部制度落实与管理等因素有关。城区县级学校食堂卫生状况的好转,与近年来国家对学校餐饮卫生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城区县直中学加大卫生管理投入,以及坚持开展学校餐饮整治工作密不可分。

2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县级在推行量化分级管理中,经营单位主动参与性不强,缺乏市场经济动力,不是积极主动配合,需以强制力来保证。突出表现基层低等级C级占绝大比例,获得C牌、低等级的餐饮经营单位不愿挂牌,对餐饮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评审积极性、主动性不高[1]。经营者诚信机制尚未建立,无约束惩戒制度,表现在经营者多为短期行为,以牟利为主要目的,自律性差,无视信誉的养成,重复着垮掉-转让-重开的过程,随意性大。食品采购索证管理办法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2,3]。突出表现在基层小餐饮单位食品原料、调味品、添加剂种类繁多,采购量小而频繁,要求全部索取卫生许可证和检验报告不符合实际,不便操作和坚持。社会问题与卫生监管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外来打工、进城农民、下岗职工从事小餐饮经营居多,这类经营者多以糊口、谋生、短期盈利为主要目的,成本小且条件简陋,卫生问题较多[4]。但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多种因素,卫生问题得不到彻底根除,卫生条件改善困难较大,在量化分级管理中有一定阻力。

3对策与建议

第11篇

1 首先是要做好对建筑工程项目中重大危险源的识别工作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希望真正有效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那就必须先要确定施工现场中哪些是会引发重大安全事故的源头,找到了源头,才有可能对此进行有效的判别与监控。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规定,所谓的重大危险源一般是指长期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换个角度来理解则是,危险源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它是指在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且在某种特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以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空间、场所、岗位、设备以及其具置。它们是建筑施工中安全生产的重点监控部位,必须因地制宜的制定有效的相关管理制度,并且通过各种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的落实,从而达到管理目标上的规定。

1.1 建筑现场中危险源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

1.1.1 潜在的危险性:这是指一旦触发事故以后,可能产生的危险程度或者是损失的具体数值,也可以理解成可能释放出来的能量强度和危险物质的数量,通常情况下危险源能量的强度和潜在危险性呈正比例关系。所以潜在的危险性就是危险源所固有的属性,它决定着如果发生安全事故的规模和破坏程度。

1.1.2 存在条件:一定数量的危险物质或者一定强度的能量,由于它们存在的条件不同,其具体的现实的危险性也是不一样的,自然被触发转换为事故的可能性也不尽相同。具体而言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它们的条件状态。需要分析的具体条件包括:存储条件;化学稳定性、设备状况;物理状态参数;防护条件。

1.1.3 触发因素:其中可以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的包括个人因素和管理因素。另外部分的自然因素是指引起危险源转化的各种自然条件及其变化。如如气候条件参数(气温、气压、温度、风速)变化、雷电、雨雪、地震等。尽管触发因素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发生属性,但它却是危险源形成实际事故的外部条件,而且工地上任何一种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对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和对应的触发因素相互关联,在特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危险源才会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酿成事故的发生。

以上三点是对工地上危险源进行辨识的重要环节,对此必须将它们放在整个工程的实施中做动态的全面分析。

1.2 建筑施工现场中如何判别危险源物体

在不同的工作现场,对危险源的判别有着一些共同的基本操作原则:横向要到边、纵向要到底、整个空间不留死角。所谓危险性评价就是在辨识的基础上对结果作出科学的分析,以此来确定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破坏程度。这样就是完成了危险辨识的两个基本任务:一是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二是识别可能引发事故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一般来讲事故后果可以大致分为对人体的伤害、对环境的破坏及财产损失等三个大类。

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各种具体的伤害或者破坏类型。可能是事故后果一旦确定之后,就可再进一步反推产生这些可能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那么这里就需要解释一下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即为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的特征。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办法:

1.2.1 对材料性质进行分析的方法:了解生产或使用的材料性质是开展危险辨识的基础。通常应该对此进行分析的内容是:急毒性、慢毒性、致癌性、诱变性、反应性、暴露极限、生物退化性、水毒性等内容。相关的数据资料可以参询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相关行业、专业组织的规定、制造商和供应商提供的安全数据。至于生产中的火灾危险性则按照GB-16-87《建筑设计防水规范》(97修订版)进行分类;而毒性物质则必须参考国家标准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性危害程度分级》来执行。

1.2.2 对生产工艺和条件进行分析:在施工中不良的生产工艺和条件也会产生危险或者使得生产过程中材料的危险性变得加剧起来。因此做危险辨识时,仅仅简单考虑材料性质那是远远不够的,还的同时考虑生产状况。这样才可以让有些避免对危险材料做机械化的推论。

1.2.3 适时地运用相互作用矩阵分析法:相互作用矩阵是一种结构性的危险辨识方法,它是识别各种危险因素之间相互影响或者反应的最为简便的工具。具体应用时通常限制为两个因素,分析时也可以加入第三个因素,形成三维矩阵模型,假如多种因素均参与其中,而且研究人员和计算机技术有足够的能力支持,则最好建立n维矩阵来做详细分析。这样的信息涵盖量就相当详尽了。

1.2.4 充分借用既有的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很多的安全评价和分析方法既可以评价风险,也可以识别风险,例如安全检查表、如果――怎么办/检查表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等。

1.2.5 让积累的实际经验发挥作用。虽然现在对于网络和计算机依赖解决了很多难题,不可否认的是,丰富的现场操作经验也是这项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有资质的企业可利用长期积累下来的体会来完善危险辨识工作。但现在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很多情况下存在着某方面没有发生事故,而依然有危险存在的情况。这样话,企业的经验价值就变得非常有局限性了。

另外在讲述了这些辨识危险源的具体方法后,还应该认识到危险程度不仅与固有的危险因素有关,而且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还和事故防范能力、事故抵消因子等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这样施工企业如果要更加强有力的保障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还必须做好危险源的控制工作才是。

2 其次是做好对重大危险源的系统评价工作

厘清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的基本要素和具备了辨识其存在的一些相关办法之后,就要对它们进行现场状况下的风险分析评估。这当然也是一个包含了诸多反面的结论报告。以下就列举了报告中必须涉及反映出的基本要点:

2.1 全面认识各类危险因素形成的原因还有背后发生的机制。

2.2 逐次评价已经得到确认的危险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做好预警工作。

2.3 形成对万一危险事件发生后果的评估。

2.4 展开风险评价,这主要是指对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发生后果联合作用下的情况描述。

2.5 形成风险控制报告:即为将前述的评价报告和安全目标值进行比较,以此检查风险值是否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准,如果逻辑和数据推演不能达到预设目标,就需要采取更多的技术措施,达成降低危险水平的目的。

这样的风险评估报告基本都是有章可循的,在整个行业之中都有通行的标准样式,它的一般程序是:危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危险值的确定,对危险做具体的分级。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四个必须的步骤:

2.5.1 收集资料的基础工作。这是写作报告所做的数据信息准备事项。报告中要明确评价的对象和范围。

2.5.2 对重大危险源危害因素的辨识过程和分析研判。依据所要评价的设备、设施或场所的地理、气象条件、工程建设方案、产品的理化性质等辨识和预估可能会发生的事故类型、事故如果发生的原因和机理。

2.5.3 展开评价过程。在已经形成的危险源危害分析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依照总体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的复杂等级选择一种或者是多种的评价解析方法。

2.5.4 进一步在报告中提出降低和控制危险源运作的安全对策与措施。根据报告中给出的评价和分级结果,高于标准值的危险操作必须采取能够确保安全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用以控制危险的出现。

3 再次是做好对建筑工地重大危险源的控制管理的系统工作

所有的分析与报告都是为实际工作提供最有价值的安全服务。对工地上重大危险源的掌控是建立在对它们完整的辨识和风险评价基础之上的,那么工程的领导组织机构就要以此内容来编制科学的危险源管理方案,预控施工当中每一个环节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力求确保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都能够投入到风险值高的地方,从而有效达到实施风险控制的目的。具体说来,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方面来做操作:

3.1 在技术层面上的把控:采用多项技术措施对固有危险源进行掌控,这些技术一般是以消除、控制、防护、隔离、监控、保留和转移等为主。

3.2 在工作人员的行为上落实把控设想:努力减少,甚至是杜绝人为的失误,尽量减少不正确行为对危险源产生的可能触发作用。

3.3 在日常管理上做好对危险源的防范工作,细化下来,可以采取以下的六条措施:

3.3.1 施工现场健全建立所有危险源的管理的规章制度。按图索骥,对于明确下来的重大危险源,以制定的系统危险性分析报告为基准建立各项的具体制度。

3.3.2 对工地上的所有部门明确责任、定期检查落实工作。根据报告中的各个危险源的不同等级,逐一确定各级别的相关责任人,明确应负的安全责任。尤其是要严格规定对各级危险源的定期检查责任。

3.3.3 项目执行的领导部门要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日常管理工作。严格要求从业人员认真贯彻有关重大危险源日常管理的制度章程。做好安全值班、交接班,一丝不苟地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按安全检查表进行日常安全检查;危险作业进行审批等。

3.3.4 项目管理安全员要抓好信息反馈、善于及时发现问题、整改系统运行中的隐患。还要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信息反馈系统,制定严密的信息反馈制度并且加以落实贯彻。

3.3.5 重视做好重大危险源控制管理的基础建设工作。在建立完整的规整制度之外,还要在实地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档案、设置醒目的安全标志牌。

3.3.6 公司领导相关部门要充分支持安全部门做好工地上重大危险源管理的考核评价和奖惩安排。对从事管控重大危险源的各方面工作都要制定可以量化的考核标准。

3.4 在从以上三个方面做好控制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掌握对重大危险源科学的分级管理。

对公司内部在不同工地上不同的危险源设备进行风险分级管理,可以增强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水平;提高安全责任意识,相应地带动公司和集团全体员工强化设备使用中的安全概念,优化安全知识水平和预防事故发生的能力,保障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形成对于重大危险源把控的良好局面。

在重大危险源的具体事务上,尤其是要注重对那些特别具有危险性的设备工作“点”的管理。

3.5 在做好分级管理的同时,还要强化对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的监控管理

分级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表明了不同设备在危险源上的不同危险级别,但是即使级别较低的危险源一旦出事,也会产生很多危害性现象。这就对放置事故发生,特别在对事故隐患做好处理安排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它可以分为两大步骤来做具体实施:

3.5.1 确立发展制定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监控的管理制度,这是开展重大危险源隐患事故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内容有

(1)关于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等级管理制度。

(2)关于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检查、整改、复查、验收制度。

(3)关于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档案管理制度。

3.5.2 对工地上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的确定,这是对于这项安全保障工程的性质具体把握。

(1)分级: 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分为:特别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事故事故隐患。凡可能造成死亡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危险源为特别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凡可能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的重大危险源为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

(2)评估:特别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组织评估。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组织评估。一般事故由公司组织评估。

第12篇

[关键词] 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管理;监督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a)-198-03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od hygiene management in the railway enterprise

LI Ming1, MA Lanyun2

(1.Ji'nan Railway Institute for Health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Ji'nan 250031, China; 2.Ji'nan Railway Institut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i'nan 2500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od hygiene management at different levels of quantitative factors in the railway enterprise, hop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or hint to the policy-makers. Method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found in health inspection and the status quo. Results: There were many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unfavorable factors to implement the quantify levels of food hygiene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railway companies. Conclusion: The system can be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by increasing publicity, evaluating the rank firstly and then improving the condition, strict hygienic permission examination, establishing a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so on.

[Key words] Food hygiene;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Inspection

食品卫生涉及每一个人的健康,食品卫生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作。为了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鼓励企业自律,自2002年卫生部发出通知实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以来,铁路企业卫生监督机构就着手开展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相关工作,但进展缓慢。随着2007版量化评分表的公布和使用,量化评分的标准更加完备。近期个别铁路地区开始对旅客列车餐车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但是全国各地区差异很大,大多数铁路地区停留在只评A级单位的水平上,而且铺开的面不广[1]。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对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和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给决策者提供参考或提示。

1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不利因素

1.1 各方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企业管理者主要注重生产效益和生产安全,对生活保障和服务水平没有放到突出的位置,致使卫生监督管理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就没有具体的行动。其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有畏难情绪,企业效益不好,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需要一定的资金进行改造,考虑成本控制的问题,难度会更大,只好不再提出要求,致使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推行受阻。另外,食品加工经营单位在铁路内部属于后勤单位,为生产一线服务,管理者认为服务到位就可以了,服务质量要求不高,从主观上不重视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最后,铁路卫生监督机构也没有足够重视或力不从心,辖区经营网点太多,每个点都要评级、改造、验收,工作量明显加大,现有监督力量有限,经费不足,认为应该先保证现有工作不出问题,所以对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采取了延后的做法。

1.2 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铁路卫生监督机构开设了培训班,对监督人员、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和一部分从业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并分发了宣传材料,但是,单位卫生管理人员学习不深入,企业主要负责人不知道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造成申请资金投入少和无投入,并且社会知晓率低,未形成社会普遍要求。北京市公众认知情况调查表明,公众对实施该制度总体认知率还很低[2]。

1.3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铁路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以运输生产为主的单位,对于主业以外的部门管理革新缺乏积极性,管理者把主要精力放到运输生产上,在近几年运输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无暇顾及后勤服务性部门,加之宣传跟不上,监督机构的呼吁不及时,决策者认为虽然节约了监督成本,但是增加了食品经营投入,对整个铁路企业来说意义不大。

1.4 资金投入不足,效益不显著

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进行软件、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更新,需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而投入的资金产生不出直接的经济效益,反映在服务质量上也不明显,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效益不显著,也是造成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1.5 不符合标准的单位难以取缔

在企业内部,考虑到职工群众的生活便利,尤其在偏僻小车站,若取缔了职工食堂,职工就无法就餐,无法保证运输安全。卫生条件差总比没有饭吃要好。铁路监督机构和餐饮经营单位有共同的上级领导,执行取缔难度很大。因此,监督人员也有懈怠情绪。

1.6 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偏高[3]

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偏高,铁路许多小加工经营单位难以达标,使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难度加大。它们是为了方便职工而设,没有竞争对手,也不以盈利为目的,分级与不分级对它们来说没有很大的关系,即使列车餐车分出不同等级,但是,每列列车只挂一节餐车,没有竞争者,也达不到让消费者对其进行优胜劣汰选择的目的。

2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有利因素

2.1 政令畅通是实施的保证

铁路组织机构严密,管理严格,上级组织下文件,下级组织坚决执行,可以从铁道部或铁路局下文件,限期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效果会很好。

2.2 有强有力的宣传工具

铁道报、铁路电视台、车站和列车广播室、局域办公网、单位宣传栏等多种宣传媒体或媒介,都应加强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宣传,有很畅通的渠道,宣传全方位,效果更明显,有了广泛的宣传发动,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2.3 铁路食品加工单位软、硬件设施较完备

铁路食品加工单位软硬件设施较完备,多数不需要大规模改造,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日常管理较全面,有一整套管理制度,卫生管理水平较地方同等规模的餐馆高,日常考核较连续,考核奖惩制度能落实到实处。

2.4 地方政府推行后能起到带动作用

地方餐饮企业挂出卫生等级标牌后,对不知道卫生评级的铁路职工和管理者都是全新的事物,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探讨,从而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之比较,激发他们把自己经营管理的餐饮网点评定卫生等级的积极性。

2.5 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成果

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投入了大量物资,加工经营场所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食品加工设施有了更新,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得到健全和落实,台账资料逐步完善,而且成了长效机制,借此良机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会更加顺利。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人们的卫生意识逐渐增强,奥运会期间的各种保障卫生的做法在延续,人们要求食品卫生安全的呼声随着奶粉事件的出现更加高涨,这都有利于该制度的推行和实施。

3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对策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加大宣传力度。只有少数食品卫生管理员通过培训,了解卫生分级管理制度,绝大多数负责人和从业人员不知道这项制度,更不用说广大普通职工。所以,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从业人员和多数普通职工都了解这项制度的内容和作用,才能为这项制度的推行创造良好的氛围。铁路应利用宣传工具多样化的优势,多方位加以宣传,提高职工、家属和旅客的知晓率,为实施该制度打好群众基础。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不应拘泥于评分表,可允许有缺项,全面评级、推开,一旦被评级别较低,企业就会引起重视,更有利于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工作的开展和卫生状况的改善。实施该制度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现有卫生监督人力资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证监督质量,逐步改善食品卫生安全,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健康。卫生质量是否改善是实施该制度成功与否的关键。允许企业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也是符合现实的。

严格把好卫生许可关,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许可,使经营者自觉进行设施和管理的改进,这样使容易改进的关键项目先整改到位,对于确实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才能改进的项目,在评估了该关键项对该企业危险性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放宽改进时限,边经营边整改,但应对员工作出该关键项的风险提示或警示,在操作时注意,防止由此产生问题。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应建立激励机制,与企业主要负责人考核评先挂钩,铁路许多站段已经将卫生管理纳入每月和每季度的综合量化考核,而且分值较高,若发生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年终先进一票否决。若实行卫生信誉度上等级有奖,降低等级处罚的激励约束措施,企业负责人就会有积极性。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宜先易后难,逐步推开。对于行车公寓、酒店、大型食堂先行评级挂牌,然后对中、小食堂、餐车、伙食团(指铁路内小车站或工区内有3名以下炊事人员、30名以下就餐者用餐的小型食堂)进行评级。对10名以下就餐的小伙食团可以杜绝发生食物中毒为底线,对其供餐的品种进行限制,只允许做热菜,禁止冷拼菜,然后适当放宽量化评分表上对硬件的要求,如机械设备、水池数量等。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应加强企业的主动参与意识。食物中毒是影响运输生产的事情,如果行车人员发生食物中毒,就成为行车安全隐患,所以企业负责人应提高认识,为保障职工家属和旅客的健康,保障运输安全,也应该做好食品卫生安全这项工作。

评级后应留出一定的过渡期,作为整改期,循序渐进地改造,然后从监督频次上逐渐调整,让企业适应监督模式的改变。现在各类评级都只有监督机构和被评级单位知道,未评级单位不知道具体情况,形不成“比、赶、超”的竞赛效应。应该利用现代技术从互联网或局域网信息,使他们相互了解评定情况,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卫生水平。

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工作。为了节约卫生监督人力资源,避免重复工作,尤其是铁路沿线点多、线长,网点相距几十公里,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路上,在日常卫生监督过程中,对食品经营单位附带进行日常卫生监督量化评分工作,积累数据,在全面评分时,就不必每个网点都去几次,这样既是一次宣传,又节省了有限的人力和时间。

对全国铁路系统而言,可按不同地区、不同餐饮类型[4],实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以平衡地区差异和行业水平的差异,由各监督机构自行制订评分标准,如列车餐车、中间站伙食团等,与地方餐饮单位有着不同的环境和内部管理模式,只要先评定出等级,便于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卫生水平,就是最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军,宋仰东,张玉华,等.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A级单位评定问题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19(2):141.

[2]田建新,常丽媛,高静,等.北京市实施餐饮量化分级管理公众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19(5):411.

[3]陈解华,黄飚,龚大福,等.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效果浅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3,10(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