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科研研究

教学科研研究

时间:2023-06-08 11:26: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科研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科研研究

第1篇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比较集中的地点,在充分发挥好自己的相关优势以及强化服务功能方面外,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教学的科研服务有机整合起来,从而进一步的强化了教育教学的科研服务功能[1]。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直以来对于如何制定好符合新疆教育学院教学的战略方案非常的关注及重视,所以从现阶段来看,新疆教育学院的图书馆是正在发展中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其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在多元化的,在图书馆中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发展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核心。另外,文献的资源建设水平的高低好坏与图书馆的采编工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高校图书馆的采编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高校图书馆采编部的教学科研服务职能

高校图书馆的采编部决定了图书馆的整体质量以及整体的结构,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影响到教育教学的科研活动,采编部应该树立好业务的观念,进一步的加强教学科研之间的活动与联系,从而增强高校图书馆采编部门的教学科研服务职能[2]。采编部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安排的各种教研活动当中,从而能够更加密切的关注到与本院的信息相关的教研知识和动态。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发展基本特点,不断丰富图书馆的基础结构,在文献以及图书的相关信息上密切配合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图书馆的主要文献功能在目前来看,一直在不断的被其他功能所击垮,因此充分发挥好图书馆内部的采编部门工作是学校一直以来的愿望,进一步的发挥好教学科研的服务职能,同时也是图书馆生存的必然要求。图书馆的采编部门对教学科研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内的相关文献的利用率,实现图书馆的使用价值;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教学科研的活动对图书馆的采编部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服务。采编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只有牢牢的把握好学院在进行科研教学时所需要的相关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引进新的概念,创新与改革相关实践手段,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在更高的程度上满足全校老师及学生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基本需求,保证科研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3]。

二、创新发展高校图书馆采编部门的文献信息服务功能

1.采编部门的文献信息建设方面的功能

文献信息的相关建设相对而言是一项比较有序化的组织活动(相对于一次无序化的文献活动来说),采编部在相关文献信息建设的过程中有着连接以及引导的作用,其主要的引导方向自然而然就是教育教学的科研服务项目,与此同时也是科研人员的重要帮手和导向。采编部通过一系列的建设文献信息资料库的基本手段可以让该校的学生和老师更好的利用文献信息的检索功能,在此基础上,更好以及更快的获取自己想要的相关文献资料信息。另外,采编部还把散落在文言文以及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古文进行中文的再搜索与重新编排,让此类文献资料能够按照易行的分类原则进行更加快速以及合理的整理,把一些重要的索引以及题录等信息编制进信息文献资源库里面。上述所提到的相关文献信息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加准确以及可靠的信息资料,从而更大程度的提高读者对于其所需要的信息资料的利用程度,全方位以及多角度的体现了其服务教学的科研功能。

2.高校图书馆采编部的文献信息的相关开发途径

高校图书馆采编部在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时对于图书的选择、报刊杂志的选择等都会比较自主,从而对其进行适度的整理以及编辑,加强组织与保管的手段,让其特色能够更加的突出,从而形成一系列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文献资料:其一,音像方面的文献;其二,纸质方面的文献;其三,数据库方面的文献;其四,电子出版物方面的文献;其五,数据资料库方面的文献;其六,网络类型方面的文献。最重要的是特色资料文献的专区,对于一些比较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献来说,应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编辑,营造出具有自己特色文化的领域,从而更好的为该学校的老师与学生服务。另外,高校图书馆的采编部应该密切重视和引进文献的基本管理体系,让图书馆的整体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全面以及客观的发展,从而建立好一个比较完备的综合性文献信息资料网络平台[4]。文献信息在建立的过程中采编部的任务比较重,因为采编部既要根据学校发展的基本规划,也要打造出有自己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料专区。从而发挥好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人才比较聚集的天然优势,制定出适合该学校发展的相关战略以及方案,打造好属于自己本校特有的教学科研服务模式以及开发平台。

三、高校图书馆采编部在采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1.采编具有盲目性

高校图书馆的采编部在进行采编的过程中,一般没有具体的工作计划,如果资金投入的比较多,那么采编的时候就会多买一些;相反,如果资金的投入比较少,购买的就比较少,也有可能会停止订购相关计划。上述现象会导致有些出版物的连载跟不上市面上的更新速度,从而使得图书馆的馆藏没有很好的系统性科学性。

2.采编具有随意性

部分高校采编部的相关工作人员不是固定的某个人员,这样在进行采编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人们的主观因素而进行购买行为,采编人员对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相关文献资料会多购买些,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书籍则会少购买一些。因此,根据上述现象来说,采编这项工作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3.采编具有矛盾性

高职院校教学初衷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专业的技术能力,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来选择自己喜欢从事的行业。因此,这就需要学生有着广阔的知识,让大学生的阅读面能够更加的广阔。但是,还有部分学校其基本的投资与规划对图书馆的工作还不够重视,对其资金的投入也在逐渐的减少,所以与这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形成强烈的对比。

4.采编的渠道具有单一性

一般情况下,购置新的图书资料是与以往常联系的书店进行单线之间的沟通,由于有些热门图书在柜台内早就销售一空,因此会造成图书馆的书籍不全面,订单的时间比较长,导致的采编流程时间耗费的比较多,最终导致图书馆的馆藏的相关文献资料比较慢。

四、提高高校图书馆采编部服务的教学科研能力的相关措施

1.缩短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要想缩短采编部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在本质上来说就是缩短相关文献资料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其中采编部的工作人员要做的主要事情就是缩短与科研教学活动之间的距离,让相关教学科研人员能够主动的参与进来,给采编人员以具体的建议或者意见,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专业的设置和课程的相关安排。对基础的课程清楚了解之后,可以科学合理的分配好需要购买的书籍以及文献[5]。

2.建立具有特色文化的文献格局

根据不同的学校选取不同的特色重点科目,从而进行重点的建设,形成有自己文化特色的文献分布格局。对于一些具有特色文化的文献需要提供更加深层的服务,部分使用率比较高的文献资源进行数据的处理,从而更深层次的满足读者对于相关指定的文献需求。另外,特色文化需求需要在更深层次的服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数目的数据库方面;其二,学科导航的方面;其三,专题的资料库数据方面。在此基础上,维护该图书馆的馆藏优势,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基本保障。

第2篇

关键字: NGB; 接入网; DVB; IPTV

中图分类号: TN96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24?0032?03

Design of teaching and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network platform for network

engineering course

LU Quan?he1, FENG Li1, MIAO Fang2

(1. The 573 Station of State Press and Publication Administration of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Beijing 102209, China;

2.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2218, China )

Abstract: In combination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creation time, incomplete teaching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nd weak scientific research of network engineering course,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ands of network engineering course, a experimental network platform was designed to meet the curriculum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needs related to network engineering course by means of variety of techniques in NGB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The platform consists of the front end section of business system,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access network system, can carry out experiment and research of broadband network access systems, interactive digital TV system and IPTV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are a great help to carry out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next generation IOT platform.

Keywords: NGB; access network; DVB; IPTV

0 引 言

宽带网络作为实现信息化的重要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1]。在三网融合、NGB、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工程学院新开设了网络工程专业。目前其他专业课程同网络专业课程一样,一方面需要一个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实验;另一方面相关科研项目的研发、测试、演示的过程中也需要网络环境的支持。

目前学院还没有比较完备的科研、教学网络平台,只有一些分散的和使用多年的设备或系统。比如涉及接入网相关的课程,只有一套ADSL教学系统。当涉及宽带网络,数字有线电视系统,广电网双向改造等教学实验时,仅是去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中心进行参观,无法进行更深入的实验,这主要是因为网络中心的系统和设备不能改动和调试。在科研项目中当需要网络支持进行开发或测试时只能为每个项目临时搭建环境,利用率不高[2]。因此,设计和搭建一个能够作为日常教学和科研、测试使用的网络平台具有现实意义。

1 现状和需求

目前校内计算机网络由网络中心统一管理,采用实名制上网,端口结合账号的管理方式。校园网的核心由三台Cisco 5609交换机组成万兆光纤环状拓扑。办公区和教学区内主要采用100M以太网,家属区有部分PON光纤到户和CMTS的部署。主楼、综合楼等主要区域通过Cisco4506,5750等交换机由千兆光纤接口汇入核心网络。校内有线电视信号也是网络中心提供。网络中心的有线信号,模拟频道资源比较丰富,以及少量数字节目源。业务上只有直播节目,没有点播互动等应用。

学院目前没有专门实验网络。有一套xDSL的接入实验系统,包括6个ADSL/VDSL终端和MA5300DSLAM以及BRAS设备。涉及有线电视或交互电视类的项目多采用码流播放器、调制器等搭建测试环境。网络平台的设计主要是面向学院相关课程实验教学和相关科研项目的需求。应用电信宽带网络和广电宽带网络的较新技术,能够开展主流的业务。

目前与网络相关的科研项目主要集中在新媒体、新业态、接入技术、双向改造技术、智能家居,物联网等方面。由于学院的历史积累和定位,在骨干网方面开展的研究较少,因此骨干网络简略设计,主要是接入网和前端业务系统,将来再根据需要进行扩展[3]。

该实验网络涉及接入网主流技术包括xDSL,DOCSIS,PON,EOC,WiFi等。网络能开展的业务包括宽带网络接入,高标清电视节目直播,双向互动业务,点播时移,以及配合终端的融合通信,物联网应用等。包含DVB系统和IPTV系统。接入终端面向个人电脑,机顶盒,电视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2 网络平台规划与设计

网络平台按功能区域分为前端业务系统部分,传输系统和接入网系统部分。按业务系统来划分可以分为宽带网络接入系统,交互式数字电视系统和IPTV系统。

实验网络在实际系统中属于接入层到汇聚层,前端业务系统和接入网之间省略了骨干网,城域网的基础设施,以及针对互联网和流媒体业务的内容分发网络。网络出口是通过汇聚层交换机和宽带接入服务器接入校园网,校园网作为该实验网络平台的外网[4]。

2.1 前端业务平台

前端业务系统包括DVB系统和IPTV系统,信号源来自校园网有线电视信号,卫星接收机,自办节目或是科研项目需要的自备码流,并且采用全IP的组网形式。

对于数字的有线电视信号,采用RF接口卡的多路编码器,输出IP封装的MPTS/SPTS流到千兆交换机。每块接口卡能够接收一个频点的多路复用TS流。

对于模拟的有线电视信号,采用解调器输出视频信号,再用AV接口卡的多路编码器进行MPEG2编码,输出IP封装的SPTS流。每块接口卡能够接收一套模拟节目。

对于自备的码流通过码流播出卡ASI接口输出,以ASI接口卡进入多路编码器,输出IP封装的MPTS/SPTS流。

多路编码器对多种接口的视频源进行综合处理,统一成MPEG2编码的IP流,方便后续的处理。实际上起到DVBIP网关的作用。

多路编码器的输出流通过千兆交换机配置组播,同时供DVB系统和IPTV系统作为节目源。根据需要每路码流组播到IPQAM通过DVB系统进行广播。同时组播到转码服务器,由转码服务器转码为H.264或WMV9的码流,再以单播或组播的形式推送到OLT进行IPTV的直播。IPTV业务流和数据业务一起通过PON传输。根据业务系统的配置,转码后的视频节目可以存在流媒体服务器供点播业务使用。

2.2 接入网平台

接入网的设计包含主流的接入方式,包括xDSL,EPON FTTH,EPON+EOC,EPON+LAN,CMTS+CM,WiFi等。除ADSL以双绞线传输至DSLAM接入前端外,传输系统以单纤三波的EPON的方式实现,以节省PON口和光纤。IPQAM和CMTS的下行使用1 550 nm,OLT下行采用1 490 nm,经过WDM混合后通过PON网络传输至用户端光节点。实验网络光分路器采用1∶16分光即可满足一般的实验和测试需要。

接入终端选择不同配置的ONU。

对于光纤到户的接入用户端,ONU直接输出RF接口的有线电视信号到机顶盒,以太网接口供PC上网。ONU下也可以接以太网交换机或WiFi无线路由器带更多用户。

对于EOC方式,可以选择HiNOC或MOCA等几种方式,方便开展相关的实验和研究。ONU下接EOC局端设备,再经同轴电缆网络分配到EOC终端设备,供计算机接入和收看电视应用。

对于CMTS+Cable modem方式,CM的上行信号和ONU的上行信号一起使用1 310 nm波长。CM上行信号经OLT、交换机以及LMSR(Last Mile Subscriber Return)进入CMTS处理。

系统通过划分VLAN对数据业务和IPTV业务进行隔离。以划分子网隔离前端系统和传输系统以及用户。IPQAM也可以直接通过同轴电缆接机顶盒,构成不经过光传输的数字电视系统。实验网络平台的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

3 结 语

本文所述实验网络平台适用于网络工程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综合了多种主流的接入技术,以及实现了数字电视系统和IPTV系统的主要功能。可以为计算机网络,宽带接入网,有线电视网,NGB相关应用,广电网双向改造,三网融合等相关科研项目提供基础平台。

该网络主体使用光纤接入技术,带宽设计满足NGB需要[5]。本文所设计讨论的部分为一个基础的框架,还有如交互业务系统,EPG系统,后台管理系统,认证鉴权,条件接收等功能需要进一步扩充。作为实验室的系统不太可能使用运营商的完整业务系统,可以直接购买轻量级的软件产品,也可以考虑自行开发软件来实现基本的业务功能,有助于提升自身科研和创新能力。考虑到循序渐进的原则,本文没有涉及到物联网平台的规划设计,可以在以后的平台建设规划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秦善华.基于IPTV的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07.

[2] 杨帆.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7?111.

[3] 管莉.分布式IPTV系统及其在远程教育系统中的应用[D].郑州:郑州大学,2007.

[4] 吴怡,蔡坚勇,洪亲.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及改革方案[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3):87?92.

第3篇

[关键词]教学 科研 一体化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与科研是两个重要的功能,不能偏废一方。学校调整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教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实现有效转化,充分应用于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科研的一体化,促使学校教育健康发展。

一、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现状

在新技术革命到来,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各国都开始重视学校的科研功能。如英国大学几乎没有不搞科研的教师和不搞教学的科研人员;美国则将绝大部分国家科研机构设在大学,交由大学管理。而我国学校教育正面临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压力,学校教学与科研被赋予新的内涵,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目前我国部分学校和教师在对待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误区,即重科研轻教学。部分学校为了自己学校的荣誉和社会地位,过分重视科研工作而忽视了教学工作;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可,就极为重视科研工作的参与,而相对忽视了教学。这样就导致了学校或院系教学第一线的力量难与科研第一线的力量相提并论,有些专业基础课则交给年轻教师甚至是研究生来教学。这对培养合格的高质量高层次人才是非常不利的,迫切需要对此加以调整。

二、学校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必要性

学校教学与科研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然而,目前部分学校和教师却过分地重视科研而相对轻视了教学工作。如果想扭转这种局面,调整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更好地促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统一,就有必要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实现教学科研的综合化、一体化。

1.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学校教育发展中,教学是中心工作,科研是重要工作,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不能偏废一方,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推进学校教育发展的长效措施。而要想更好地促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就有必要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努力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学校评估既要包括教学工作又要包括科研工作,注重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两方面的考核。通过相应标准的制订,促进教学、科研的健康发展;通过硬性标准的实施,形成学校教学上质量、科研上水平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从而促使学校教育健康发展。

2.教学科研一体化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不教课,就不是教师;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科研是教师自我增长知识的过程,它包括专业科学研究和教学科学研究,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教师掌握了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教技,就能在教学过程中授教自如、游刃有余。反过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所需自我学习、自我深造,将所学的新知识、所研究的新成果再用于教学。这种“科研―教学―再科研―再教学”就构成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从而使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对一个称职、合格的教师来说,科研和教学二者缺一不可。要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就必须促使教师既重视科研又重视教学,在教学和科研的领域都有所发展,这样可以使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更有助于教师职责的履行与自身水平的提高。

三、学校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可操作性

1.更新观念,加强认识

学校应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深化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目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方式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机制也越来越完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标准仍具有很大的趋同性,科研成果仍处于核心地位,甚至是评价的唯一标准。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不断积累与沉淀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举措都可能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学校领导应树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指导思想。目前,大多数学校对科研活动的奖励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对教学活动采取的激励措施大多是设置教学成果奖,评选优秀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但二者在劳动付出与收益所得方面的差别也是存在的。学校领导应树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指导思想,认识到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对学校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不可偏废一方,让教学与科研享受同等待遇,从而促使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两者协调发展。

教师应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学校教师的工作同一般教师的工作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学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高级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学校是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在教学之外,学校教师必然要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教师应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既包括科研工作又包括教学工作。作为教师,重点毫无疑问要放在教学上,对教师的奖惩、职称评定等应该侧重于其教学成绩。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必须充分体现教学工作应占的分量,联系实际的情况,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形成一个恰如其分的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促进教师教学科研双丰收。

2.建立教学科研综合评价体系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研有助于革新旧的学科,催生新的学科,提高教学的知识覆盖面,而教学是对科研成果的传播和验证,学校及其教师既要重视科研又要重视教学,不可偏废一方。学校建立教学科研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各项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以及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付出的劳动,给出一个合乎公平的客观评价。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是促使教学、科研两者协调发展,推进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长效措施。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学科建设;资料室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高校都在进行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隶属于各院系的资料室的建设,无疑是各个院系学科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资料室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与本系有关专业文献情报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面向全校有关专业人员开展文献情报服务。”高校院系资料室是高校图书情报系统的分支机构和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院系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职能。对院系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具有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直接关系到院系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发展水平。其工作目标定位是紧紧围绕本院系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为其提供最有价值的文献情报服务,工作内容具有很强的学科内涵和专业个性。高校院系资料室具有集专业性、科研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特点及图书馆无可替代的优势,具体表现为:第一,校图书馆在馆藏建设方面要兼顾全校所有院系的学科和专业的文献情报的收集,图书资料收集覆盖面广而博,无法收集各院系需要的专业性极强的文献资料,而院系资料室因隶属于各二级学院,资料室工作人员熟悉本院系的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及重点学科建设的方向,熟悉教师的教学进度、科研课题及进展情况,熟悉本专业的知识,因此在藏书建设上注重专业性和科研性。第二,院系资料室工作人员与本院系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有经常性的接触和交流,能够更方便及时的了解本院系的教学科研动态,熟悉学科建设的方向及教学科研的进展程度,能够有的放矢的收集文献情报并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服务,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图书馆无法比拟的,资料室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从提高资料室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建设和资料室的馆藏建设这两方面加强资料室的建设,为院系的重点学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要加强资料室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

资料室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从事这项工作的资料人员自身素质的建设,资料室工作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资料室建设工作的优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资料室工作人员

资料室是院系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院系的教学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开展工作。资料室工作人员要根据本院系的教学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进行文献情报的采编和整理。在现代化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今天,文献信息量的急剧膨胀,使新出版的文献资源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面对如此繁杂的文献,如何选择本院系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急需的真正的精品文献?这就关系到资料室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了。对于资料室来说,藏书的空间有限,购书的资金有限,如何用有限的资金购置最有价值的文献,是每个资料员应首先考虑的问题。资料室工作人员与本院系教学科研人员及研究生联系紧密,熟悉教师的教学进度、科研课题及进展情况,熟悉本专业的知识,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信息和学者的研究动态,及时获取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学科建设的重点和教学科研急需的文献做好图书采访工作,使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用在刀刃上。因此,资料室工作人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应做到即专且博。既要有较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动态、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又要有广博的相近学科的知识,如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目录等,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资料室藏书的质量。才能更好地突显资料文献价值。资料室工作人员应不断努力学习,加强文献采访的精品意识和能力,要学会汰劣存优。

(二)资料室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做好读者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遍应用,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逐渐从纸质文献转向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实现。这就要求资料室工作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文献信息服务。

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较好的利用计算机的条件,实现资料室的现代化和网络化,使资料室和图书馆文献能有机结合,更好的发挥它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献资源检索和文献信息的选择收集、加工整理,开发利用是重要的工作,开展机读服务,使知识的传播方式更为快捷,加速文献的传递和流通。建立计算机文献检索系统。查询速度快,节约时间;查询功能强,可采用多种途径,通过不同的组合对文献进行检索;便于修改,可提高工作效率,更新资料方便,新资料随时输入,为读者提供最新文献资料等等。

(三)提高业务素质,规范业务管理

在业务上应严格管理,特别是文献资料采购、分类、排架检索等环节,应严格执行《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献工作标准》和图书馆资料室的规章制度等有关规定执行。在分类、编目、题录等的编制工作中,做到与图书馆编目体例一致,确保“分编标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便于与全校乃至其他院校图书馆系统的接轨和并网,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平台,以实现全校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高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水平。

二、根据学科建设的重点,做好院系资料室的藏书建设工作。

(一)资料室的藏书建设

藏书建设是院系资料室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资料室工作人员应根据本院系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的重点,确定文献的收藏范围和重点,只有建立一个科学的高质量的藏书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

1.基础藏书要专业化。对于本学科的专业教学用书,收藏要全面。如专业必备的专著、工具书、字典、词典、全书、年鉴、文件汇编、丛书、报刊索引等都要收藏;还要兼顾理论性、专业性和参考性;适当收藏与本学科相关或相近学科的文献,使其藏书能满足进行学习和理论研究的需求。

2.重点藏书要深度化。要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有选择地藏书。这是资料室藏书的精华,反映了资料室的特色,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工作。如我系的重点学科是中国文化史和阴山文化研究,因此,这部分的藏书应保证质量和规模,选择有较高理论性、学术性和研究性的文献,以及反映这一研究领域的较高专业水平的各种文献资料,以学科研究性文件为藏书重点。藏书要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保存价值。

重点收藏有特色的文献。如民族文献和地方文献。我们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应注意收藏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献。

3.专业文献收集范围要多样化。不仅要收集正规出版的各种图书、期刊、国内外学术会议文集及本院系师生的教学科研成果,还要收集反应教学科研最新研究成果货反映教学科研发展趋势的内部资料,如学术会议论文、科研报告和研究生专业论文等。同时还要收集本专业的现代科技产品如胶片、光盘、软盘等等文献。

(二)进行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

文献信息的大量涌现,给教科人员的使用带来方面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文献信息筛选的困难。这就需要资料人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管理型服务为科研型服务,向深层次开发文献资源的方向发展,以方便教科人员便捷地获取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料。

1.利用现有的数字资源和期刊文献,进行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服务。二次文献服务主要是编制专业文献目录文摘专题索引等,帮助教学科研人员提高选择和鉴别文献的效率。三次文献服务主要表现在对专题文献的综述和述评上,通过对专题文献大量信息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深层次地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创新的综合性的信息,帮助他们迅速了解学科研究领域的现状及动态,及时掌握学科领域的第一手资料。

2.根据科研课题的需要,编写文摘性检索工具书。使科研人员从浩瀚的文献中解脱出来,节省科研人员的前期劳动时间,使其早出成果。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薪酬分配 青年教师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知识贡献的主体,是大学中的第一生产力。《中国教育和发展改革纲要》中指出:“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师队伍中的高层次优秀人才,肩负学科建设带头人、学术梯队领头人的重任,在学校的发展建设中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人才流动日益加速,面对来自国内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和渴求知识型人才的其他组织的人才竞争,特别是全球化进程中与国外大学进行国际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高等学校进行工资制度变革的内在需求不断上升。高等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及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其核心之一就是人才的激励机制建设,而对于高校人才的激励机制建设最主要的是取决于对于教学科研一线人员的激励机制建设。对于青年教学科研一线人员的激励和培养程度则决定了学校未来教学科研人才队伍的水平,决定着学校未来的发展高度和水平。

根据青年联合会的年龄划分标准,青年指的是18~40岁的人,依据这个标准,所谓的青年教学科研人员就是指40岁及其以下的教学科研人员。通常大学毕业生的年龄在22岁左右,硕士毕业25岁,博士毕业30岁左右,他们一进入高校就要面临工作、生活上的极大压力。因为他们既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及科研任务,还要为评职称做大量准备,同时还要照顾家庭生活,在职业成长和现实生活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因此,了解高校青年教学科研人员的薪酬情况,可以为完善高校薪酬制度提供政策依据,也有利于促进学校未来的发展。

一、研究目的

了解近6年该校各类人员的薪酬水平、薪酬结构与分布状况,重点分析该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分配现状,为该校的薪酬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实证依据与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

从该学校人事处人力资源系统在职人员信息库中提取某校在编的青年教师全数据基本信息;从该学校人事处人力资源系统薪酬库中提取近6年教职员工薪酬全数据情况。

三、某高校教职工的基本状况

截至2012年8月,学校共有教职工1631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667人,40岁以下青年教学科研人员共300人。全校教职工及教学科研人员男女比例近似为4:6,而青年教学科研人员男女比例近似为3:7;高级职称人员多集中在40岁以上教学科研人员中,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以博士学历、中级职称为主。具体情况见表1、表2、表3:

四、某高校现行的薪酬分配情况

某高校现行的薪酬分配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薪酬分配形式,另外一种是近几年新兴的年薪制。传统薪酬分配形式是在以前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基础上,按照2006年人事部、财政部先后下发的《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将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按照现有岗位进行了套改,并分阶段分步实施完成的。教职工的收入主要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政府津贴、教护龄津贴、独子费等)、改革性补贴(住房补贴、提租补贴等)、国家规定的年终一次性奖金、其他津贴补贴(岗位津贴、职务补贴、奖金、课时费、劳务费、年终一次性奖励等)等。

其中,学校自主的岗位津贴设立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两个系列(工人无岗位津贴),专业技术人员系列按A、B、C类别来划分岗位,从各类中又细分出三级。学校根据每年经费情况、各学院教职工比例等情况进行A、B、C类别岗位的分配,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工作岗位和工作业绩,经学年度考核后,依据每个单位岗位情况竞聘上岗。为了激励学校教职工,在原本的专业技术九级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学校还设立了长江学者岗位津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励、人才奖励计划、青年人才奖励等。

另一种薪酬分配形式是年薪制,年薪制适应学校国际化的发展需求,能提高教师收入以增强学校薪酬的外部竞争力,增强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与我国高校的发展战略相一致。该校从2008年起开始对部分人员实行年薪制管理,截至2012年8月全校共有10人实行年薪制分配方式,其中4人为40岁以下青年教师。

1.近六年学校薪酬变化情况。2006~2012年期间教职工的人均收入逐步增加,其中,国家基本工资随着2006年国家工资制度改革,有小幅提高;其他津贴补贴(包含岗位津贴)、年终奖等学校自主政策的津贴补贴有大幅度提高,在总薪酬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加大,岗位津贴已成为现阶段教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学院近六年来国家基本工资、其他津补贴、岗位津贴、年终奖平均收入的情况可以从图1中明显地反映出来。

2.近六年不同类别人员人均收入绝对值变化情况。根据图2可以看出,2006~2012年期间不同类别人员人均收入均绝对值逐年增加,涨幅较大。其中,教学科研人员人均收入绝对值最大,且高于其他类别人员人均收入绝对值。这也体现了该校重视核心人力资源,津贴向核心资源倾斜的设计理念。

3.教学科研人员不同年龄段人均岗位津贴收入增长情况。根据图3可以看出,2006~2012年期间不同年龄段教学科研人员人均岗位津贴收入逐年增加。其中,30岁以下、30~35岁、3~40岁年龄区间的青年教学科研人员人均岗位津贴收入增长率最高,且远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增长幅度。

五、该校针对40岁以下青年教学科研人员采取的薪酬政策及成果

1.通过设立青年学者奖励等激励项目,提高青年人才收入。近6年来,学校考虑到青年教师收入较低,居住条件差,生活与工作压力较大,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的情况,从政策上给予了他们大力支持。为40岁以下青年人才专门设立了青年学者奖励(获得比例10%左右)、青年人才支持计划(获得比例50%左右)。青年教学科研人员获奖的比例覆盖近60%,学校的大量投入,使40岁以下青年人才的薪酬有了大幅调整调高,改善了生存及发展状况,同时激发了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为推动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采用多样化的薪酬分配形式吸引激励青年教师。该校从2008年起开始对部分人员实行年薪制管理,截至2012年8月全校共有10人实行年薪制分配方式,其中4人为40岁以下青年教师,在这4人中有3名为学校从国外引进回国的优秀青年人才。

3.该校采取以上薪酬政策后的薪酬变化成果。根据表4数据显示,2006-2012年期间,青年教师的人均年总收入及人均岗位津贴收入都有大幅的增加。2006年至2012年期间30岁以下、30-35岁、35-40岁年龄区间的青年教学科研人员人均岗位津贴收入增长最大,且远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增长幅度。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学校确实考虑到了青年教师的困难,在资金政策的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青年教师的收入生活水平。

六、该校针对40岁以下青年教学科研人员的薪酬政策存在的问题

青年教师、青年科研人员是高校发展的未来,学校青年教学科研群体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关系到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考虑到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生活与工作压力较大,尤其是住房压力过大,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学校针对这些问题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极大限度的提高了学校教职工的收入生活水平。但是,针对学校发展的未来——青年教学科研人员来说,学校的薪酬政策仍有可以改进的方面。

1.对于青年教学科研人员增设奖励项目比例高但是奖励激励项目少、形式单一。目前该校对于青年教师增设的奖励项目有:青年学者奖励(获得比例10%左右)、青年人才支持计划(获得比例50%左右)。学校如此大的投入,提高了青年教学科研人员的收入,使大部分(近70%)青年教学科研人员可以获得奖励。但是目前奖项设置仅有青年学者奖励以及青年人才支持计划两个奖励项目,并且两个项目不能重复享受,很难拉开不同层次的青年教学科研人员收入。对于十分优秀的青年教工,学校想激励的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没有更进一步的激励措施,形式上比较单一。在以后的薪酬调整中,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奖励项目,合理拉开不同层次的青年教学科研人员收入差距,激励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做出业绩。

2.多样化的薪酬分配方式比例较低,形式单一。新的薪酬分配形式为学校薪酬分配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学校同国内国际同类别高校及单位的竞争力,吸引了更多的优秀的青年人才来学校工作,提高了学校的学术水平。但是,目前这种新的薪酬分配形式还在以尝试的形态慢慢前进,对于全校300名青年教师仅有4人实行新的分配形式(仅占1.33%),这样的力度显然跟不上学校想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步伐。因此,可以适当尝试更加多元化的薪酬分配方式,增加采用新的薪酬分配方式的人员的比例,来吸引激励更多更优秀的青年人才来学校工作,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充足的准备。

3.青年教学科研人员岗位津贴聘任集中在某一岗位,难以体现差别。从图4可以看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学科研人员岗位津贴聘任在C1岗位占60%,聘任在B3岗位的占23%,聘任在C2岗位的占10%。由于40岁以下青年教学科研人员正处于事业发展的初期,职称、业务水平等无法跟年龄大的教学科研人员相竞争,导致他们在岗位津贴聘任时多集中在C1岗位。对于不同业务水平的青年教学科研人员来说不能体现差别,缺乏岗位津贴应有的激励效果。在以后的政策调整时,可以在现有的九级岗位津贴标准的基础上,增加细分层级,体现不同人员待遇差别。

参考文献:

[1]潘开灵.高校教师的激励因素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7-29

[2]杨燕绥,沈群红,刘婉华,袁汝海.构建适合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薪酬制度研究.中国高教研究(增刊),2004:19-26

[3]高明,米晓晶.高校教师薪酬结构的模式选择与优化.商业经济,2010,2:86-87

[4]金和征.建立以岗位津贴为核心的结构工资体系,促进高校改革和发展——北京大学教师收入分配制度的思考和实践.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管理专刊),2005:40-43

第6篇

关键词: 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 辩证关系 基层组织

一、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辩证关系

在高等教育中,学科与专业的联系极为紧密。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建设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性任务。一流的人才从一流的学科走出,一流的成果从一流的学科产生,只有一定数量的一流学科才能真正支撑起一所一流大学并成为其显著特征之一[1]。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质量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层次和特色。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对学科、专业建设各自的内涵、定位及其相互关系的把握并不十分清晰,常将二者纠缠在一起,相互混淆,严重影响了学科、专业建设的实践。

学科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学、教育学等[2]。我国国家标准G/T13735-92将学科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我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颁布)共分12个学科门类,划分有88个一级学科,381个二级学科。国务院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共分13个学科门类(增设了“艺术学”门类),共划分有110个一级学科[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呈现分化的趋势。

《辞海》对专业的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4]。潘懋元等人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在西方高等教育中,专业指范围大小不同的专门“领域”。《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称之为课程计划。《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按11个学科门类划分专业,共设有73个“二级类”,623种专业。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按12个学科门类划分专业(增设了“艺术学”门类),共设有94个“二级类”,469种专业[5]。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所面临问题的复杂化,专业呈现出相互交叉融合的趋势。

学科与专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学科划分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学科及其分支是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即使是在一些学科分化与综合的演变中形成的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也都有自身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而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设置的,处于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专业以学科为依托,有时某个专业需要若干个学科支撑,有时某个学科又下设若干个专业。有时一个学科往往就是一个专业,当然除了一些公共基础知识。目前倡导的“跨学科专业”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就是不同学科在教学功能上的交叉,而不仅是学科在自身发展意义上的交叉。

同时学科与专业密切相关。大学设置专业,既要考虑学科基础,又要适应社会用人的需要,确定具有一定专业适应范围、一定层次与规格的专业培养要求,再按专业培养要求,在系列的学科门类中选择一至三个学科作为专业的主干学科。在确立主干学科后,专业的教学是通过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组织课程、学生按指导性计划选择学科课程实现。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科知识中选择适应专业要求的专业学科知识,教学管理人员要遵照学科发展的规律,并结合学科的认识心理与规律,对学科进行选择并确定学科课程,编制主要课程结构、安排学科实践训练与学科研究方法、确定授予学位等。

二、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初探

高校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是大学构成要素的基本组成部分,决定大学的实力与水平,显著体现机体的健康和活力。学校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如何从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的结构性改革入手,构建与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关乎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普遍采用的带有深刻苏联模式烙印的教研室形式并没有随之改变(见图1)。

图1 我国高等学校传统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形式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以课程或课程组为基础建立的基层组织形式(专业)的局限性日益显现。由于教研室(专业)学术组织与行政组织的二元分割,不仅使目前相当数量的教研室学术氛围不浓,而且使得学院学科、团队建设,研究生培养等环节出现“真空地带”,最终造成“教学与科研两张皮,学科与专业两条线”。主要体现在:学院一般是先有专业、后形成学科,专业强而学科较弱;同时专业的实体性把学科割裂了,且各类专业建设工程又加剧了这种割裂;专业为实体,学科为虚设,使得各类学科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文社科基地、创新团队等)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各自为政;各级重点学科申报与建设脱节,高水平学科团队与学位点建设在组织上得不到落实,组织形式缺失,学科、团队与研究生培养处于游离状态;在跨学科教育和跨学科研究方面,教研室成为无形的藩篱与羁绊,使得专业之间教学资源难以共享。

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实体的专业已难以继续发挥作为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应有的作用。因此,对原有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进行结构性改革,就成为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学校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必然选择。

在综合分析学科与专业建设辩证关系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提出构建以学科为基础、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主导、以学科(术)带头人为核心的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即学科组织。这种基层组织建在学科点上,在学科组织中设立教研室(创新团队),代表不同的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学科成员主要包括参与这一学科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学科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学科拥有诸如各种科研平台、设备、经费等办学资源,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研究及社会服务等任务。专业建设的任务以某一学科为主,学科带头人兼做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的任务由承担该专业课程的所有学科共同承担,在这种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中,学科(术)带头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既是教研室(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导,又是行政领导,负责学科及相关专业的工作安排和资源配置,对相关学科教学科研的各种事项具有充分的自,教研室真正成为一个实体性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见图2)。

图2 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形式

以教研室(创新团队)为基本形式的基层学术组织与原来的实体专业教研室相比,其最大特点就在于能够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的结合。教研室(创新团队)设在学院之下,它必须承担学院下达的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任务;教研室(创新团队)又以学科点为基础设立,它也必须担负起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职责。同时,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所的成员必须组成科研团队,争取科研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另外,教研室(创新团队)又是一个拥有人、财、物等办学资源支配权的独立、开放的实体,他们可以而且也能够广泛地与社会各方面建立联系,独立自主地开展各种社会服务。

总之,传统的以实体的本科专业为基础建立的高校教学科研的基层学术组织是造成学科碎片化和边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专业难以调整和教学资源条块分割,不利于共享的根本原因。只有按照“学科为体、专业为用”的原则,把学科做成实体性的基层学术组织,才能从根本上解除学科和专业各自存在的困惑,理顺学科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现学科、专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经南.树立大学科建设理念推进一流学科的跨越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3).

[2]王长纯.学科教育学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编.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EB].学位[2011]11号,2011.

第7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双肩挑 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303-01

近几年,独立学院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独立学院的发展与其对多渠道资源的正确开发与有效运用是分不开的。除了物力、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也是独立学院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独立学院管理干部双肩挑工作模式的必要性

1.独立学院师资力量薄弱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本科高等院校的师生人数比应该是1:18。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的独立学院师生人数比根本达不到1:18的要求,甚至用整个教职员工的人数也达不规定的比例。具体到某些具体的专业,五六十个学生乃至更多的学生才能平均到一个专职教师。从独立学院专职教师队伍的组成结构来看,普遍是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两极化,由公办高校退休下来的知名教授担当学科带头人的角色,主干力量基本上是由近年来公办高校的硕士和少数博士毕业生组成。根据对某独立学院的调查:专职教师队伍中,从学历结构来看,30%的人是本科学历,70%的人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博士研究生学历无一人。从职称结构来看,助教占到了50%以上,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到20%,基本都是公办高校退休下来的老教授。中青年专职教师中,经过正式评审的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几乎没有。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左右的年青教师占到了80%以上,年龄在60岁以上来自公办高校和研究机构退休的老教师占到了10%左右。中年骨干教师特别缺乏。

2.独立学院师资力量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在独立学院以年轻专职教师为主要力量的教师队伍中,并非是人人都安心于独立学院高等教育事业。有不少青年教师是把在独立学院任教作为一种过渡。有的是一边拿着工资工作,一边考博或考公务员的准备。一旦考取,基本是有去无回。有的经过几年的工作锻炼,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则选择跳槽,另谋高就,类似的现象使独立学院中年核心骨干教研力量难以形成,青年教师队伍总是处在变动之中,缺乏一定的稳定性。根据对某独立学院的调查,有20%左右的人工作一年即离开,30%-40%的人选择三年内离开,超过50%的人思想不稳定,大都有着等待机会和条件,另谋高就的打算。

为了解决独立学院师资力量薄弱、不稳定的问题,短期内只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现有的专职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工作能力,鼓励有能力的管理干部发挥其专业知识的优势,在保证管理工作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到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和科研中去,以有效地缓解独立学院在当前面临的师资瓶颈问题。

二、独立学院管理干部双肩挑工作模式的现状

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特殊性造成了独立学院教育和公办高等教育之间不同的定位,所以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既要与多样化的市场定位相协调,既要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又要降低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本。独立学院中专任教师人数少,且很多身兼教学、管理双重角色,管理干部双肩挑工作模式也就由此而产生。

1.教学科研与领导工作双肩挑

这一模式主要是针对独立学院中外聘的教授或学者而言的。独立学院中的系主任或专业主任大多是外聘的教授或学者。他们是公办高校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公办高校的党政管理和教学科研等工作中都担任重要角色,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威信,与此同时他们的领导工作具有针对性, 说话办事干练, 令人信服。因而他们不仅是教学科研上的带头人,同时也是独立学院管理的重要力量,能够发挥培养青年教师新生力量的传、帮、带作用。此类人才深谙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对学科建设与发展有深刻的理解,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基础和后盾。

2.课堂教学与行政管理双肩挑

这一模式主要是针对独立学院中自有专职专任青年教师而言的。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除了各系部领导由母体校委派或外聘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自有专职专任教师。随着我国独立学院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独立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独立学院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鼓励部分青年教师既承担课堂教学任务又承担行政管理工作,以逐渐形成独立学院长期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种青年教师双肩挑的工作模式不仅为独立学院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还为独立学院的教学增加了一份力量。

三、独立学院管理干部双肩挑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1.不利于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高等学校教师经过国家长期的培养,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宝贵财富。独立学院的教师大多数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特别是自有的专职专任青年教师,对知识的传播和知识创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部分管理干部(例如教学秘书)的选拔一般都要求专业强、业务好,最好是熟悉课堂教学过程并在教学科研方面具有一定的成绩来担任。这就必然遇到人才资源的合理化配置问题。如果大范围的鼓励教师和干部从事双肩挑工作,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影响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2.不利于高效率工作的开展

这是一个相对关键的问题。独立学院隶属于民办高校的范畴,高效率地开展各项工作显得更加重要。部分从事双肩挑工作的管理干部能够正确处理教学管理和教学科研的关系,在任期间能较好的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做到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两不误。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过于投入教学、科研而影响管理工作,也有的管理干部因倾心管理工作而影响了课堂教学工作,双肩挑工作要真正做到两全其美,还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

四、推进独立学院管理干部双肩挑工作模式创新力度的对策与建议

双肩挑工作模式是独立学院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我国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独立学院迫切需要一批综合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队伍来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关系

双肩挑管理干部在进行管理工作的同时,又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们常常是教学与管理两头忙,负担较重,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就会影响到整个工作的全局。因此从事双肩挑工作的教师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与管理干部的关系,做到两不耽误,互相促进。一方面建议双肩挑的管理干部不脱离教学科研业务,适量兼顾教学科研工作,这样可以更好地组织协调所在教学单位的教学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建议双肩挑的管理干部确保将相当的精力放在本单位教学管理等行政事务上来,认真做到在其位谋其政。

2.加强对双肩挑管理干部的相关培训

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涉及教育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这就要求双肩挑干部队伍既要具有管理专业知识,又要懂得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但目前独立学院双肩挑管理干部大部分是专业知识相对扎实。但相当一部分教师都缺乏管理专业知识及相关的经历、经验。因此,必须切实强化双肩挑干部的相关培训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对不同岗位的管理干部进行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现代管理理论知识及政策法规知识的学习。让双肩挑的管理干部逐渐理解管理工作的规律,熟悉管理工作特点,创新管理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以便有更充裕的时间兼顾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

3.强化对双肩挑管理干部的支持力度

双肩挑工作模式对组织和个人来说都有很大的压力:职员人数会有所减少,管理方式会有所变化,制度、机构可能也要进行相关的调整;这就需要强化独立学院对双肩挑管理干部的支持力度。一个积极有效的支持系统,会有效避免双肩挑工作模式的弊端。从事双肩挑工作模式的管理干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兼任一定的教学科研工作。独立学院应根据双肩挑管理干部工作的实际情况,合理界定管理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的职责与任务,鼓励有专业特长的管理干部积极参与到教学科研中去,发挥专业优势,为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要不断完善考评制度,奖惩分明,避免因物质资源不足而加重双肩挑管理干部的压力或引起单位内部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史秋衡,刘文华. 我国民办高校评估体系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

[2]胡卫,方建锋. 民办高校的运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

[3]夏季亭,贾东荣. 民办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山东民办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11.

第8篇

【摘要】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针对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构建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关键词】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

1构建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意义

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考核制度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高效的绩效考核不仅能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过程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极大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获得公平的而不是平均的劳动报酬。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考核大多由各学院(部门)来进行,高校只是掌握了教学科研人员考核的结果,对于在考核过程中具体的量化指标掌握得不够全面,这样把考核的结果应用于教学科研人员的薪酬调整、岗位调整和职称晋升等相关人事决策中就缺乏了坚实的信息基础,对职工的积极性的提高也有重大的阻碍。

建立合理而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成绩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那些工作积极、成果斐然的人员给予与自身贡献相匹配的奖励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绩效考核的结果,也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存在的不足,从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不仅可以使校内产生良性竞争的气氛,诱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端正学风,同时,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也能够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从而为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提供根本保证,也是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迅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2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2.1考核制度不够完善: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大多数学校在考核过程中存在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现象,造成只重量不重质、对于教师的日常工作的质量关注不够。且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制度,对于教师考评的概念和理论仍处于萌芽阶段。研究发现,大部分员工对学校所作出的考评持不满意态度,认为考评是无效的,难以对绩效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就难以成为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的依据,或者因此实施的管理措施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起到不良的作用。

2.2考核指标不够健全:考核指标体系无法兼顾全面性与可操作性,考核指标过于复杂,在相对较紧的考核时间和较多参评者的情况下,可能会加大工作量统计难度;考核指标过于简单,又可能造成评审工作的片面性。基础学科与专业课之间、文理科之间,由于学科特点不同、科研条件不同,导致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的难易程度不同,因而用同一指标体系去进行衡量,可能会“厚此薄彼”。

2.3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考评者对考核标准认识上的有时不统一,会造成考核数据的误差,被考评者由于某些不正确思想,提供不真实材料,被考评者所在单位缺乏平时考核材料,对被考评者提供的评审材料又不认真核实,致使某些基础数据含有一定的水分。在考核过程中,许多高校多采取表格打分、手工统计汇总的情况,统计工作耗时费力,效率较低。

2.4考核结果缺乏反馈:绩效考核并不是最终结局,还需要针对考核结果与教师进行沟通,对结果进行反馈和应用。沟通反馈渠道并不畅通,考核之后,教师只知道一个简单的最终结果,不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缺乏对教师的反馈;没有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没有与教师薪酬、奖励、职业发展机会挂钩,没有真正利用绩效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教师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有问题的教师得不到及时改进,业绩好的教师得不到及时的鼓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3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构建

3.1以360度绩效考核法为导向:

360度考核法也叫立体考核法、全方位考核法,它是指被考核者的考核人,不仅包括上级,还包括同行、下级、自身。这样,不仅可以获得被考核者多层次的信息,还能获得多角度的反馈,还可以从反馈中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360度考核法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如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就需要上级(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务处相关人员)、同行、学生对其进行考评,获得不同人员的全方位反映。

3.2完善考评指标体系:

一个科学、高效的考评体系应该全面、具体,并且要有实际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因此,本文认为构建教学科研人员的考评体系应该对不同岗位区别考评,在考评之前做科学合理的调查分析和对比分析以及可行性分析研究。以教学科研人员的过程行为为主要考评对象,从被考评者的工作过程和绩效影响因素入手,设置能力素质、过程考核、结果考核等三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相应地设置二级和三级指标,如能力素质设置道德素养、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等三个二级指标,过程考核可以从师德,表达能力,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来设置二级指标,结果考核可以从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科研成果奖等三个方面来设置二级指标,最后对二级指标进行详细的分类。

3.3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第9篇

第一条 为加强我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采购供应工作的统一领导,规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活动,严格采购工作程序,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采购效益,维护学校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省市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添置(教学、科研基金来源),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是项目承办单位。单台(套)合同估算价在5万元以上,批量在10万元以上的采购项目由招投标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招投标办)负责采购及招标投标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单台(套)合同估算价在5万元以下,批量在10万元以下的采购项目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和管理。各单位使用自有资金、自购急需专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须先报主管校长批准,然后才能采购;须经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否则不准报销、入账。

第三条 严格采购工作纪律和工作程序。所有采购活动要自觉接受纪检、审计、财务等部门的监督;各级领导干部及主管设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的人员的配偶、子女和亲属应回避参加竞标;与供货商有利益关系的人员不得进入采购工作小组;参与采购工作的人员必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严禁明招暗定、泄露标底、招标走过场。对违反规定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负责人的责任,直至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条 采购工作必须按计划执行,严禁计划外采购

1. 购置计划一经批准并下达执行,采购人员必须认真研究计划的落实措施,制定方案,定期向主管领导汇报。

2. 如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置计划申报、审定规程》中所列原因而确需改变计划的,必须经使用单位领导同意,按有关程序重新审批。

3.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每年通报一次计划执行情况,写出一份"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报学校领导。

第五条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购方式。根据批准后的学校采购计划,设备的类别、性质、价格和需求情况,确定采购方式。属于教学科研设备采购的范围,原则上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会同招投标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集中采购,集中采购以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为主,其他采购方式为辅。

1.政府采购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招标活动,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会同招投标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并负责起草和签订合同,监督合同的履行工作。

2.竞争性谈判 指采购机构直接邀请三家或三家以上的供应商就采购事宜进行谈判的采购方式。

3.市场询价 对于价值较低的零星急用物品,可利用已经建立的产品系统,多方查询择优采购;采购时,根据市场行情尽量在烟台及周边地区就近组织货源,零星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购必须有2人或2人以上参与,对于专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零星采购必须由专业人员参加、采用市场询价的方式进行。

4.单一来源采购 所购商品的来源渠道单一,或属专利、首次制造、合同追加、原有采购项目的后续扩充和发生了不可预见紧急情况不能从其他供应商采购等情况,或者经长期考察和竞争,在某一领域对我校具有明显质量、价格、服务等优势的厂商。或者项目经采购后,短时间内发生同样项目采购,且市场行情变化不大的,可参照前次采购结果组织洽谈、签订合同。

5.订货会采购 通过组织参加每年春秋两季的全国高校教学仪器采购订货会以及全省高校订货会,了解行业信息和市场行情,一般不现场采购。

第六条 对大型、精密、贵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大宗设备(2万元以上)的采购,应成立谈判领导小组。"谈判领导小组"的组长一般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担任,成员有使用单位的负责人,专家,设备、财务和纪委或审计等部门的有关人员联合组成。"招标谈判小组"全体成员参加招标(竞争性)谈判,最后由集体以2/3以上成员同意的方式提出购置与否的意见,并报分管校领导批准后签订合同。

第七条 自制、包括请校外单位加工制造的设备,在对技术的科学性、可行性及经济的合理性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会同使用单位和财务、审计等有关部门做好定价工作,并按规定程序办理审批、制作手续。

第八条 采购人员应按时、保质、按量完成采购任务,在采购过程中力争做到"三要、三不要"、"三清楚"、"三落实"、"三抓紧"。

1.坚持"质量第一",做到"三要、三不要"。

(1) 质量好,价格稍高一些也要;质量差,价格再低也不要。

(2)一般情况下,要"名牌",不要"杂牌"。

(3)要技术力量雄厚、售后服务好的厂家的产品,不要技术力量薄弱、售后服务差的厂家的产品。

2.对大型精密贵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或批量大、价格高的一般设备要坚持充分调查研究,做到"三清楚",使谈判有据、掌握主动权

(1)对生产"同种产品"的主要厂家要清楚,掌握各厂家的产品情况和报价情况,以便"货比三家,好中选优"。

(2)了解"同种产品"的老用户,对他们的"成交价格"要清楚。

(3)不同时期某种产品价格变动情况要清楚。

3."合同"采购,要做到"三落实"、"三抓紧"

(1)一般情况下,尽量与厂家合同成交。合同一式数份,交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一份,档案室一份,财务部门一份,供货方1-2份。

(2)要落实"付款方式",坚持"货到验收合格付款"(特殊情况例外);要落实运输方式,明确厂家不能随便改变运输方式和运费支付方式;要落实"售后三包",明确退货运费由厂家负责。

第10篇

一、党校科研工作应有效整合资源并处理好四大关系

整合科研资源,提高科学研究质量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涉及的层面比较多,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立足本职与服务大局的关系

从党校科研工作来说,必须在大局中找准定位,必须服从于大局的要求,必须服务于大局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整合科研资源,才能保证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实现“四个服务”的目标。相反,一旦偏离了大局,科研工作就会劳而无功,甚至干扰、破坏大局。因此,从大局着眼,就要自觉地把科研管理的本职工作融入大局中思考、谋划和部署,凡有利于服务和保障大局的科研活动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好、做细、做实;就要及时关注形势与政策的发展变化,注意研究新情况与新问题,适时地调整与改进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路、方法与手段。

同时,从服务大局出发做好科研工作,其实就是为党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从而最终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提供了支持。

(二)推进创新与恪守规范的关系

推选创新就要建立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为保证科学研究的创新,全面提升的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必须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强化创新意识,实施创新行为。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科研组织形式,形成更加有利于理论创新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营造更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在科学研究中,创新绝不是任意安为的行为,也不是否定任何规范的冲动。相反,只有恪守一定的社会规范,、才能维护科学研究工作的严肃性,增强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有利于科研成果的生产、传播与评价,为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科研工作中,没有开拓创新,就难以适应新的变化与新的挑战,就难以推出精品力作与优秀人才,就难以推进事业的发展。同样,不恪守规范,也难以保证科研工作的正确方向,难以实现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难以顺利完成科研任务。

开拓创新绝不是对恪守规范的否定,恪守规范也不是对开拓创新的束缚。否定了任何规范,开拓创新就会变成主观任性和盲目冲动;拒绝了开拓创新,恪守规范无疑就成为保守僵化与墨守成规的代名词。如果说恪守规范是底线、基础和保障的话,那么开拓创新就是升华、突破与发展。正是在开拓创新与恪守规范的矛盾运动中,科研管理的水平得到逐步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二者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并具有不同的职能。但是,它们都必须坚持以为指导,都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都统一并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先导和源泉。我们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认识,必须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必须高度重视基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切实提高基础理论研究的水平。应用对策研究是基础理论研究的扩展与升华。加强应用对策研究,既可检验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及其真理性,又可增强基础理论研究的时代感与责任感,既能开阔基础理论研究的视野,又能丰富基础理论研究的内容。

正是因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我们应当把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应用对策研究带动基础理论研究,以基础理论研究促进应用对策研究,做到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并重,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建设,努力增强理论的整体创新能力。

在两种研究的关系中,,必须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些人断言,应用对策研究大多是“应景之作”,甚至是“政治活动的单纯工具”;相反,重视应用对策研究的一些人批驳,基础理论研究是“躲在象牙之塔中的人所作的抽象的孤芳自赏”。其实,这些都是偏见和误解。正确的态度是,承认两种研究各有存在理由与社会价值,推动两种研究的互补与交叉,促进两方面研究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形成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的整体“合力”。

(四)内部激活与外部开放的关系

整合科研资源,提高科学研究质量,必须确立与强化科研开放意识,正确处理好对内与对外的关系,把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在整合科研资源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要从制定规划、组织管理、基金资助、评价标准、激励机制等多方面着力,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不断增强科研人员的创造活力。激活内部力量,必须重视协同攻关。要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加强组织与协调,进行集体攻关、协同作战,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特别是在激活教研人员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学员参与研究的优势与积极性。

整合科研资源的过程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与至关重要的。特别做好“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文章。既要加强与中央党校、省委党校、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交流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成果与方法,又要强化与党政部门、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调研、政策咨询与决策服务。既积极邀请国内省内专家学者、决策者来校做报告、开讲座、搞合作研究, 引进校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研究方法、管理经验,又要鼓励与创造条件支持教研人员“走出去”参加学术研讨、业务培训、攻读学位,提升自身的科研理论水平。

在整合科研资源、提高研究水平的过程中,必须统筹好对外交流与激活内部的关系。激活内部是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对外交流则是着眼于展示形象与扩大影响。激活内部是基础和前提,只有研究人员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才能在对外交流中获得承认与尊重,才能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与沟通;对外交流则是检验与拓展,在对外交流中取得了收获与见识,必将进一步激发研究人员的创造性,进一步推动我校科研工作开创新局面。相反,忽视哪一方面,都会带来严重后果,或堵塞与挤压科研工作发展的通道,或使科研工作丧失根基与阵地。

二、积极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

(一)教学科研一体化是教学科研过程一体化与教学科研管理一体化的优化组合

在党校的整体工作中,教学与科研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党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进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而科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环节。党校科研工作成效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要体现在教学质量方面,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检验党校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检验党校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尺度。提出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理念,就是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两者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使科研工作更好地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服务。教学科研一体化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一体化,即教学过程科研化,科研过程教学化。二是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一体化。即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要紧密结合,不能脱节。

(二)科研工作要着眼于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

所谓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就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基础”的办学方针,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努力做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讲堂,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

这样一种关系是由党校的地位、功能决定的。党校是培训轮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要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同时,党校是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加强科学研究是提高党校教学水平的基础一环,要始终坚持“以科研为基础”;而且,以教学为中心和以科研为基础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两只轮子的关系,要一体化、并行运转。因此,党校科研结合党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布局展开,是其一个重要功能。

作为党校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特别是干部思想理论教育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教师研究在教学中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和教学中所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课题立项的方式,组织教师研究,用课题规划的方式来保证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把党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规律课题列入党校科研的重要内容,使科研本身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动力。

党校每期可要求新学员带着问题入学,诸如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最希望党校能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对于这些理论和现实问题,教务处应迅速归纳整理,科研信息处要及时了解这些重要信息,从中筛选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以课题优先立项的方式,引导教师去研究,并把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从而使科研工作更贴近教学,更贴近学员。

(三)科研信息处要积极参与学员的学习过程

学员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学员自学、学员论坛、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重要环节。教务处应及时把主体班次学员的教学计划、课表及时通知科研信息处,科研信息处也应主动地了解这些学员学习过程的信息,积极地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员的学习过程。科研工作人员与学员面对面地接触,可以更快、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的困惑,以便能够组织精干力量、整合资源进行科研攻关,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四)科研信息处要统一管理学员的科研活动

党校学员大多是来自第一线的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完全有能力参加科研活动。在党校教师承担的课题中,应尽量吸收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在校学员参加。需牢固树立党校学员的科研活动是党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积极探索学员参加科研活动的新路子,切实搞好在校学员的科研活动。应该把政治学习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课内研讨与课外科研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员的学习质量,提高学员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政策分析能力。科研活动应细化,要根据不同培训、轮训班次、不同学员层次、不同的授课内容,并结合学员的需要来安排学员的科研活动。

党校科研信息处应该积极参与学员科研活动的每个环节。要帮助学员确定主题,精心选题,拟定提纲,查阅资料。要积极介入学员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为学员撰写论文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各学员部应积极为科研信息处参与学员科研活动创造条件。科研信息处应制定有关学员的科研成果评奖办法,对于组织较好的学员科研活动和学员中优秀的科研成果在学员毕业时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以调动学员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科研信息处还应组织好学员优秀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建立与新闻出版部门的广泛联系,拓宽传播渠道和应用途径,尽快把学员的优秀成果推向社会,要结合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署与重点,选择重要成果及时上报,供决策参考。

(五)提供优质的科研信息,更好地为教师和学员服务

为及时通报信息,科研信息处应该建立自己的载体,及时把党校教师承担的各种课题的研究成果通报给学员,让学员了解党校教师所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另一方面,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报道理论信息,反映最新学术动态,着重反映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为学员的学习过程提供研究资料。同时。党校科研部门的载体也可把历届学员研究的课题的进展、成果介绍给当届的党校学员,从而可以避免学员重复研究同一课题,造成资源浪费情况的发生。

(六)建立实施教学科研一体化的保障机制

实施教学科研一体化,必须建立一定的机制作保障。教务处与科研信息处要相互协调沟通,定期不定期地对教学一体化进程的有关具体事项进行碰头、协商、处理。教务处要把有关的教学信息、学员的学习信息及时反馈给科研信息处,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信息,学员的学习信息,为科研部门拟定课题和组织研究提供参考。科研信息处要定期不定期向教务处推荐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学员的调研报告,为使教师的研究成果、学员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及时进入教学框架和课堂提供渠道。

第11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教学与科研 互动

1研究的背景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方面,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也是高校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导向,各省市和高校都积极主动建设了各级各类的精品课程,极大推进了课程建设的步伐。但其中的一些精品课程特别是校级的精品课程建设,其质量和建设水平都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精品课程的形式和内涵缺乏和谐与交融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平,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大基本职能,但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却一直是个难题。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教学与科研应该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课程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有助于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提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既属于教学范畴,也属于科研范畴,通过对其内容的各方面各层次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与探索,可以使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支撑教学,推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2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分析

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突出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

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师是课程建设中连接教学和科研的纽带。精品课程对教师队伍的定位是“一流的教师队伍”,这个“一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门精品课程应该首先具有一个一流的课程负责人,能够通过自身的组织和协调,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能够注重教学团队建设,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二是精品课程建设还需要具有一支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要不断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并取得一定的教研教改成果。

从教学角度分析,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作为教学实践最重要方面的课程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源泉,从科研的角度来看,教师参与科研可以大力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这有助于教师更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无论是作为个体的教师还是作为团体的课程教学团队,都必须充分参与课程建设,将课程建设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一流的教学内容”要求精品课程的内容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两个方面。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将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并借以发展学生的智能,这就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灵活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教学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精品课程建设强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中要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恰当而又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协调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是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用的基本原则,如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是值得教师永远探索和研究的领域。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精品教材,精品教材的建设,有赖于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工作中积累,更有赖于教师在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中加以创新。精品教材的建设过程,也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突出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灵魂,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之所在。它是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以及课程教学上的突破,是独创性的成果,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特色和创新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创新与特色必须贯穿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它们在精品课程评审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课程特色来源于教师团队对课程教学理念的精心凝练,来源于对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创新,来源于对课程教学手段的深入探索,来源于对教材建设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可以说,没有研究就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

3构建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机制

作为一项课程建设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系统的课程建设,是优质的教学资源,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必定是教学和科研完美结合的结晶。必须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构建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机制,在互动中推进和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构建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有赖于理念上的更新。必须树立教学与科研工作统一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理念。高校的人才培养,最终都会落到课程这个基本载体上,如果在课程建设中没有教学科研结合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培养这样的人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从人才培养的高度认识课程建设中的教学与科研,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学生为本,推进和加强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第12篇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的发展一靠要素资源、二靠科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原有要素优势已经消退,经济的发展从速度向质量转变,科技创新将是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产生强烈的需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常态的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手段,融合高校功能,实现教育与科研有机互动,为社会培养大量一线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与实践的问题。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误区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创新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国家创新驱动的第一资源。当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还存在误区,在培养层次上,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是针对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是以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为培养目标,忽视了应用型大学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把成绩排名高等智力因素作为培养的基本要求,而忽略了大量的具有一定的潜能和创新意识的本科学生的需求。在教学手段上,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其教育理念是把学生当成受教育者,是教师授课、灌输的对象。学生的大脑就如同器械,被植入了新的理论“芯片”灌输了无数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一旦踏上毕业征途,学生就会发现,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面前,在专业性的工作岗位面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显得是那么的“弱不经风”和无所适从,这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差甚远。在培养模式上,广为宣传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多的体现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提供了真实科研课题进行创新创造的平台,而对于本科生来说体现为到面向企业一线的顶岗实习,训练的是学生的岗位业务能力。

为了扭转局面,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科研与教学相融合,在教学中融入科研项目、创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发展之路。

三、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所说的教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科研领域为背景、以科研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向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转变,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一定的科研项目中走向自我认知和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这个过程中教学占主体地位,科研是实现手段。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不但能将科学研究的成熟成果植入到教学研究中,还能全面引导学生在问题中探索、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解惑,在解惑中提高,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是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主要意义。

在应用型本科培养中,遵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比较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力求多方面、多角度,增强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其人才培养规格、特点和定位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将教学与科研进行有机结合,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以经管类专业为例,教师紧密围绕经济社会、企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科研立项并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不但能实现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有效衔接,还能提高学生探究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师的科研有了企业、专家和学生的参加,不但能获取更多的科研灵感、更多的奇思妙想,还能适时的扩大、加深科研的范围和影响。这种“生师校企”多方共赢的局面,也是教学与科研融合在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方面的最大优势。

四、科研与教学无法和谐发展的主要现象及原因

(一)学校不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制约了教学科研的和谐发展

首先,科学研究投入能在短时间之间发挥良好的效益,收获良好的口碑,而教学投入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长时间之后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且在投入期间总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中间夹杂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原因。因此,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的计划过程中,出于利益的驱使,只想尽快提高学术水平的研究,将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的层面。其次,学校资源配置失衡。在资源配置方面,学校没有一个全面的安排计划,不但缺乏一套完善的资源开放共享机制,还重复混淆了软硬件设备和其他资源的投入,很多科研设备与数据资料都无法对学生全面开放和使用。最后,学校普遍缺乏完善的考核制度与评价机制。学校在评价科技成果的政策引导方面,对于科研创新与教学研究的相互融合,存在着明显的“轻视态度”,从而滋生了重科研经费、重论文、不重视教学研究、科学实验的现象产生。

(二)教师对学术价值的理解偏差造成教学科研失衡

学者型教师形象是众多高校所一直推崇倡导的,但在这现象背后,确使诸多教师走入了思想误区,将学术与科研等同,把学术的价值理解为单一的知识创新,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在很多程度上,为教师的发展树立了不良的行为模板。

首先,思想层次的误区会让教学与科研相互脱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会单一的讲解课本知识,为学生强行灌输某种思想,师生无法在学术领域架设沟通的桥梁,也无法体验到科研的奥妙精髓。部分学者过于注重刊物发表与的篇数和等级,而对于将个人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课题如何通过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投入远远不足。其所研究内容与教学内容是基本不挂钩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无法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照这样的发展情形,科研创新与教学研究必然无法完成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

其次,教学与科研的时间相互对立。教师在承担教务与科研两项任务时,就以目标最大化为出发点决定在教学领域与科研领域所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一般情况下,两院院士、知名学者和专家教授由于繁忙的科研任务,极少有机会能参与到本科教学之中,在不得已必须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时,也会以多种理由派研究生代课。而那些承担大量本科教学工作量的教师,由于繁重的工作任务,教学时间挤占了科研时间,科研成果和项目少,无法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效融合。

最后,科学研究成果有利于教师提高社会地位和教师福利。因此,有人便认为科研是硬指标,教学是软任务,优异的科研成果可以令教师产生巨大的优越感,而教学教育的再出色,也会因为缺乏特别的突出贡献,而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很多学校将科研成果视为教师晋升、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的关键要素,那么教师会更愿意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科学研究的领域,这样一来,必然会弱化了教学,加深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距离。

五、发展教科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思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优化教学过程,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谓研究型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突出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在创新型人才中的培养;而研究性教学的目标;则是指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等素质培养,在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强调教与学、教学与研究的紧密关系,鼓励学生以批判、质疑的态度来进行学习与研究,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发挥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研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然而高校青年教师绝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虽然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但缺乏对课程体系的准确把握能力,不能敏锐的洞察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首先,部分青年教师必须要经过千锤百炼,构建广阔的知识体系,全面了解专业科研知识,学习授课技巧,才能在更高层领域教书育人。要全面发挥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必须要大力推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形成紧密而独立的教学实践队伍与科学研究团队,充分发挥科学研究成果和科研项目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积极作用。

其次,科学研究成果与科学研究项目可适当的引入到高校教材之中,走进课堂,不但能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还能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官,加深学生对科研项目的了解程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创新之根本,为了拓展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加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与科研课题结合,学校各类科研实验室,以及各种科研仪器与设备,必须要向广大学生进行全面开放,并设立专项的独立经费,开设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机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障

构建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机制,就是要协调教师在教学科研时间和精力的矛盾,防止教学科研脱节,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建立教学科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让教学与科研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有机的统一。

首先,完善管理体制,促进教学科研的有机融合。在制度政策上,校方必须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坚持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上课堂,促进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在科研成果表彰大会上,设立各类优秀奖和科研成就奖、以及教材出版基金、人才培养基金等多项奖励;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学术休假制度,充分缓和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建立教学与科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教学与科研评价一体化。这套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涉及到科研与教学这两方面的涵括、相互影响的因素,在功能上要有助于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评价教学质量高低的指标中引入学术活动要素,如任课教师对该课程中有关热点问题的介绍和研究动态跟踪情况,教师是否有相关的研究成果等;在评价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引入教学性因素,如研究方向与所任课程的关联性、科研选题与教学的结合性等。通过考评指标的调整,引导教师自觉地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