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3-06-08 11:26: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第1篇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问题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度形式化。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载体和形式,过于追求载体和形式,则导致了形式过度。其表现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文体活动。”认为只有轰轰烈烈的文体活动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结果使学生疲于奔波,专业技能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却因频繁的活动得不到有效保证;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里堆砌着名人雕像和前卫设计物,让人很难感觉校园应有的学习氛围;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书面文化制度建设”,书面上都有明确的目标,详细的规划、严格的制度和“丰硕的成果”等,但师生中的认同度不高。

问题二:高职校园文化的过度职业化(企业化)。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适当地引进企业文化,营造职场氛围,有助于实现培养目标。但对企业文化和职场文化过于推崇,会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障碍。其表现在:有的学院在物质环境布置上,花费大量投入,进行硬件改造,却并不一定适合教学的需要,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有的学院不问企业文化能否在校园中生根发芽便拿来为己所用,如此等等。

问题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由于高职院校建立的时间不长,很多院校又是易地而建,校园文化的累积较为薄弱,创新的空间较为开阔。有的学院,简单地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甚至和学校教育毫无联系的文化,不加任何改造,移植到校园当中;有的学院简单地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文化,不论是否符合现代社会需要,是否有过争论和惨痛的教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有的学院认为只要做几次讲座,搞几次活动,就是校园文化创新的标志,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和推进,缺乏后续发展的动力支持。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选择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一是校园文化建设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离开了学生的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二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畅通渠道聆听学生的利益表达。有的高职院校,为某一文化活动,让上千学生停课排练,视学生利益于不顾,严重地践踏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取;三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生的发展成效作为检验的标准。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成功,其最终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学生。学生毕业后,校园文化有没有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高职生活有没有成为学生不可忘却的回忆,有没有在岗位上实践了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理念,才是校园文化的检验标准。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如果校园文化是崇尚道德和技能,而教师对此毫无意识,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要想真正建设这样的校园文化还是困难的。二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设想,校园文化深入个体心灵,实现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升华。三是校园文化受益者不仅是学生,还应该是教师,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为广大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也只有这样的校园文化,才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并付诸实践。

教学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不仅是理念,更需要有具体的内容和实践支持。教学是高职学院的中心工作,也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教学内容上,如果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然要求在课程设计上有相关的内容支撑。在教学方式上,把学生的品德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目标,而品德教育中,教师的表率、教学及管理等,会对学生品德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如学院可组织学生竞赛,采用发现法教学等方式,进行创新示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水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丢弃了教学的阵地,等于失去了基石。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完善制度建设。一是注意学校制度的文化特性。高职院校的当前的一些制度,几乎很少考虑过校园文化建设的德性规范。一些高职院校采用品德加分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并不是真正为学生和教师发展,而是以方便管理为目的,体现出来的是“管理”的校园文化,而不是“育人”的校园文化;二是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刚性规范作用。没有制度支持的校园文化建设,很难发挥长久的影响力。如诚信教育,只通过诚信课堂、诚信讲座、诚信签名等活动,而对考试作弊的学生没有刚性的处罚和处理,这样建立的校园诚信文化,将是无法想象的。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作为教育机构的独立性。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学组织,应当由其独特的价值,承担起高职教育独特的文化使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立性表现在:一是适当地将行业、企业和职业等要素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从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进行选择、创新、补充和传承;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对“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进行抵制,成为不良文化的批判者和优秀文化的倡导者;三是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高瞻远瞩,扬长避短,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被一时的热点所左右,承担好育人的重任。

第2篇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学校的核心价值

校园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的载体,核心价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统帅和灵魂。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核心价值展开,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注重细节。我校将“关爱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老师”确定为核心价值。为了实现这一核心价值,学校一是牢固树立了一种思想―创国内一流品牌,建市内一流环境。二是坚持一种理念―依法治校,科研兴校,文化立校,质量强校。三是形成一种文化―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四是践行一个誓言―坚持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所有学生学有进步;替每个家庭分忧,让所有家长满意放心;对每一位教师贴心,让所有教师感到快乐幸福。同时,校训为“仁爱、博学、自信、自强”,校风为“文明、向上、务实、创新”,学风为“学而不厌”,教风为“诲人不倦”。“三风一训”是学校的灵魂,是全体师生行动的指南,是这种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

如何将核心文化统帅的校园文化落实在校园建设中?我们认为,如果把学校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校园文化就是雨露、空气和阳光,它虽然无声无息,但润物细无声。这一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揭示了文化的教育诗情蕴涵于优美环境的陶冶。从这一点出发,我校在校园建设中力争突出核心价值,让学校的建设体现出独有的校园文化。比如,让建筑场馆寄寓文化品位,让历史遗迹述说着学校的世迁,让厅堂馆所表现出逸兴雅趣,让花草树木折射出人文情怀,让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以美的理念塑造灵魂,以内涵的丰富多彩培植特色气质,以思想的张力承载高尚品德,以心灵的陶冶升华志趣、激励志向,让学生在学校环境文化的浸润下认识生活,发现真理,丰盈生命。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接地气

建构校园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智慧的过程。在校园文化的设计中,学校始终高举“以人为本”的理念,摒弃了假、大、空、远的思想,努力践行真、小、实、近的做法,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相信全体学生。让每一张照片成为值得回味的记忆,让每一句话成为师生真实的声音,让每一个设计贴近学校的实际。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我校教职工的智慧碰撞出来的,教师们的言行正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表达。为此,我们专门设置了“东风九中教师风采”,成为教师们教育教学观念的真实写照。句句话语自己写,言简意赅接地气,不是名人胜似名人。

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让每位教师都感到职业的幸福。

―陈 刚

以爱心育人,以耐心教人,以信心励人。

――陈映凤

旧制侧畔千帆过,课改前头万木春。

―刘宏元

以兴趣避头悬梁,用方法免锥刺股。

―徐家树

心灵沟通胜于知识传授。

―艾寒梅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卓东方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

―杨 丽

严慈相济,爱心耐心润泽学生心灵;张弛有度,艺术高效巧开智慧之门。

――黄纪玉

不仅教师风采如此,打造教室文化也是充分发动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想方设法为班集体做贡献;让每一面墙壁都承载着我们的理想和智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期许;让每一个学生都真心地爱着别人也被别人爱着;让班集体成为学生展现才华的有效舞台;让每一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每一个置身于其中的学子都深受班级文化的濡染,真正把班集体培植成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温馨大家庭。

班级理念是班主任的治班之魂,班级目标是全班学生的共同愿景,小组大比拼和班级荣誉墙是学生活动的过程记录,班级自留地是展现班级特色的舞台,班级读书角时刻滋养着师生的心灵。比如,我校的班级精神有“生命不止,梦想不息,带着梦想前进”“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鹰一样的个人,狼一样的团队”,班训有“没有越不过的高山,只有迈不开的双腿” “日常生活一丝不苟,关键时刻举重若轻”“团结凝聚力量,专注激发潜能”。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重视墙壁这一重要载体,让墙壁成为会说话的教材。学校大到教学楼,小到标识牌,都要经过精心布局巧妙设计:楼层提示牌让每个第一次来到我校的客人站在任何角落都能找到他要寻找的班级和办公室;班级、办公室表示牌虽小,但很精致;如果有疑问只需要你拿起手中的电话一拨就能解决问题;学校工作生命安全重于泰山,从哪个地方上楼,出操从哪个楼梯道口下去,都有明确的标识;温馨提示语让你的语言更加文明,举止更加得体。我们力争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异彩。

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无不体现着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它们犹如一颗颗种子,播撒在师生心田,植根于师生心灵的沃土,定能绽放出绚丽的鲜花,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学校的主题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主题文化的打造。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幅巨作,那么主题文化区域就是巨作中一个一个的聚焦点。每一个主题文化都在校园文化的整体布局中,每一个主题文化都要鲜明地支撑着校园文化。我校在“关爱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老师”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努力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高度融合,完美地实现了静态环境文化与动态活动文化的有效嫁接。

教学楼一楼开放式风雨操场的建设集中体现了我校核心价值观。通过宣传栏、公告牌、教师风采等载体集中展示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师的教育理念,营造出崇真的学园、向善的乐园、尚美的花园的文化气息。

“学而书苑”突出学校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的主题思想。以大量高品质的书籍为主题,通过高品位的文化墙、活动式的阅报栏、一流的读书设备,着力营造优雅的读书环境,彰显“静态文化”的浸润功能。这里体现着文化人以文养心的人本精神,升华全体师生的思想意识,提升全体师生的文明素养,陶冶全体师生的情操,打造人性美德的人文价值。

运动场所是张扬个性的好地方。学校内涵发展的要义首先是个性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体现,体现学校主题文化的“五环球场”是全体师生活动的地方,集中体现学校的“动态文化”。四张乒乓球台整齐地摆放着,给学生们送去了欢声笑语。左侧主题文化墙“教师的沃土”从德育、教学、科研、管理四个方面展示了教师的风采,充分体现了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成就教师的专业梦想,给教师以张扬个性的舞台,并且把校本研修、教师培训、科研探讨、课程开发融于一体,让教师的学习成为生活,让教师的培训成为福利,让教师的反思成为品质,让教师的创新成为目的,让一流的学校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右侧“学生的乐园”侧重于学生在校园里生活的场景。因为我们认为教育的欢乐来自于对美好心灵的发现,看看那一张张笑脸,每个学生都是天使,他们的内心都蕴藏着真善美的宝藏,教育的真谛就是发现他们的兴趣,开启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力;在学校全体教师欣赏的目光中,让学生变成绅士;在文化育人的理念下,使学生变得德淑;在以生为本的取向下,使学生变得开朗;在审美目标的愿景中,让学生变得智慧。

四、校园文化要有历史厚重感

学校的社会责任之一就是文化的传承。 历史是一块饱经沧桑的残垣断壁,历史是千年流传的诗词佳句。陶行知先生倡导“学校是文化的旅馆”。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历史的元素,校园文化要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主要围绕两个领域的历史展开,一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二是我校发展史。在走廊文化中,我们精选27幅字画。每幅都尽量做到文有内涵,图有意境,图文并茂。所有名言均来自于国学经典,既体现了传统教育文化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融合,又通过历史沉淀下来的颗颗珍珠来照亮、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做人。根据学生的特点,在二楼和三楼主要是劝学、勤学篇,四楼主要是励志篇,五楼主要是修身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自己,一所没有历史厚重感的学校是没有文化的学校。学校专门设置一整面的主题文化墙,以高度浓缩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了学校的“成长足迹”,给所有置身其中的师生一幅生动鲜活的立体画卷,让我校师生了解历史、把握现在、共创未来。

五、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主体 发展

学校是育人场所,良好的文化环境,既有利于陶冶情操,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学校的教育也会事半功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极为重要,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手段之一。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校园内部环境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具有传递文化信息、娱乐、育人等功能,学校的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传递性、暗示性、自我教育性等影响,发挥好它的育人功能,把校园文化变成一种文化课程。矾山高中作为一所浙南的农村高中,以“创建和谐校园,优化育人环境”为目标,面对着来自农村的1100名学生,在新课改中,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走上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1 自主性。一开始,学校就把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本校的办学理念,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想法尽力体现地处农村的特色,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校上下自主开发,自主讨论,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具有延续性的、能为学生服务的文化建设。

2 广泛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面广量大,不仅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文化建设中,但也没有忽视教师群体,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另外,还邀请了部分家长和社会著名人士,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群众性。建设校园文化,要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方面,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要通过社团组织和教师指导或者同学之间,以多样的形式,广泛地开展起来。学校共成立了33个不同的社团,有社团制度,有计划,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活动。

3 导向性。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就是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想方向,陶冶学生的情操。当今的研究认为:美可以养德、启智、健体、促劳。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本有主题的、多彩生动的教科书。我校在创建校园环境中,基本建设突出了优化育人的环境,增强了精神文化的凝聚功能。

4 统一性。校园文化应丰富多彩,这样,师生的个性才有发展的环境。当然,个性要寓于共性的统一中,校园文化的建设始终要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规范作用,形成特定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的向心力。

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1 校园形象的建设。学校文化具有传递文化信息、娱乐、育人等功能,学校的教育、形象、文化是完全物化的、能被人直接感知的文化布置。我校直接把我们最想说的话以具体的形式呈现在众人面前,发挥了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和校园的改建扩建,学校又因地制宜地创设了各种文化设施,开辟了新的宣传窗,调整了校园绿化布局,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受到感染和熏陶,以和谐、优美无声的环境描述着师生对环境的理解。

2 师生的形象建设。近年来,我校本着“矾高没有差生”的宗旨,实行人性化管理。在学校里,校长是教师的表率,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当我们站得直、走得稳时,师生将被这无形的人文文化所熏陶。这样,学生的行为不再成为老师头疼的问题,一种积极向上、讲学习、讲正气的校风呈现出来。

3 文化制度的形成。为了能让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让各种活动如学生社团、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有规律地举行,学校把一些重大的文化活动形成文件,纳入了学校的发展计划当中。例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纪念12.9、重走路、趣味运动会、校园吉尼斯等活动已经形成制度。每当这个时候,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浮躁得以发泄,校园变得更加和谐。

三、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 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他们身上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和创造力,把这些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出来并应用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上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2 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校园周围的资源。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范围的,但是它的开展和建设不应当局限于校园本身,而是要充分利用资源。在我校的边上,有一个“朱程革命军事基地”,为了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我校组织了一次重走路活动,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和好的社会反响大大超出了我们的计划。

第4篇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学校校园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品牌学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鄂西北保康县、兴山县、神农架林区交界的歇马镇,该镇有2所中学,7所完全小学,是保康县的教育大镇。在对该镇各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结合本人工作实际谈一点认识。

一、校园文化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放眼农村小学校园,楼房林立、场地宽敞、绿树成荫,昔日破旧的平房校舍已变成一座座崭新的楼房,然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和不足,学校只重视“教书育人”,忽视环境、文化育人功能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部分教师和个别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其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地建设校园文化;二是学校对社会文化缺乏积极有效反馈、筛选和导向、疏导,在学校当中“读书无用论”、讲享受、搞攀比等非理性文化倾向成为时尚;三是在学校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学生自发形成的通俗文化、浅层次文化,如校园童谣、流行歌曲,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校园的主导文化有较大的距离,需要正确的引导,促进其层次的提高;四是学校组织的体育节、艺术节等,教育活动的形式过于单调,不注重普及性,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五是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潜能未充分地发挥出来,需要进一步开发;六是教师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文化导向上的要求,教师队伍自身的问题亟须解决,如讲进取、讲奉献的风气淡薄了,无心施教的现象近年来时有出现;七是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缺乏文化风格,有些学校校舍墙体脱落、校舍校貌陈旧零乱,绿化美化缺乏文化品位,发挥不了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农村小学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同时,要始终坚持高品位、深层次、求实效的原则,与调整学校布局、规范化学校创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相结合,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

1.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突出学校环境文化

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自然环境建设,要做到校舍建筑美观别致,景点设置精心独到,校园设施设备配置齐备,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得体,整所学校的自然环境总体上达到新、齐、净、绿、美的要求。

一是科学规划校园,加强校舍建设。新建或扩建校舍应着重考虑校园合理布局,力求做到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离,以免相互影响。校园附设的建筑物比如校门、升旗台、花坛等,要从审美学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做到美观耐看。对于学校的校舍及一切的建筑物,应重视维护,到一定时期予以维修更新,以保持常新。比如,对一些使用时间较长、室内墙皮脱落的办公室和教学用房,要定期用油漆粉刷;对一些蓬头垢面、陈旧破损的附属设施,要维修更新。一句话,农村小学校园的整体建设争取做到“园林式”“花园式”。

二是重视校容校貌治理,确保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情况和周边环境,做好绿化美化工作。校园内要适当设置绿地、花坛、景点,条件具备的学校要建设校园文化长廊,达成庭园美化效果。对学校扩建和改造校园工程,我们要高起点规划,在功能设置、建筑装修上要上档次,在环境“三化”建设上要有新意、有特色。学校要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爱惜做好花草树木,做好校园清洁工作,努力达到“四无”要求,即无杂草杂物、无积水、无散养家禽、水泥地面无尘土。厕所定期冲洗,垃圾定点入坑,校舍天天打扫,校园内无卫生死角。

三是合理配置设施,建设好教育阵地。学校要设置标准的旗杆、旗台,建设适应学校规模的宣传橱窗,加强学校德育室、校史室、少先队活动室、阅览室及各功能室的建设。学校的校门、花坛、台阶等辅助建筑要体现出学校特色,从形式到色彩都力求发挥愉悦学生身心和文化影响的功能。同时,学校要在适当位置设立体现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等永久性标语,以及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标语牌。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办公室、会议室和教室悬挂了国旗,在公共活动专用室、实验室悬挂伟人、名家的肖像和格言,设置了文化科技走廊、画廊,强调“普通话要成为校园语言”。通过隐性教育环境的暗示和潜移默化影响,不断规范师生行为,提高师生人文素养。

通过以上做法,使农村小学的校园展示出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大自然,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优美的校园环境还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2.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彰显学校人文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从教育工作的特点出发,以教育原则来组织、设计、实施,把着重点放在引导师生提高人文素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上,全面优化校园教育环境。

一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展开,一切着眼于人的发展。要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结合校会、班会开展时事政治学习,逐步培养师生关心时事、关心政治、明辨是非的政治意识;借助节日、纪念日等有利时机,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引导师生抚今追昔,聆听历史旋律.,了解社会发展;加强党政工队组织建设,创建适合学生特点的社团组织,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强化师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行为教育,营造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氛围,帮助师生解决政治思想、道德文化上的偏差,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二是大力宣扬民族优秀文化。学校要遵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读书活动、故事会、文化讲座、辩论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三是要加强学风、教风建设。学校除了要在适当位置设置体现学风、教风、校风标牌以外,还要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学习活动,使师生真正明确其基本内涵,并通过强化管理,使之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在学校范围内,要大力倡导刻苦读书、严谨治学、勤于实践的良好风气,宣扬本校的优良传统,促进勤奋好学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塑造学校教书育人、教师为人师表、学生文明守纪的良好形象。

四是健全管理制度。校园制度文化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师生员工活动的准则,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制定教师、学生管理常规,建立健全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等规章制度。重视民主管理,要建立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设置校长信箱,畅通师生交流渠道。重视学校管理工作的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规范师生校园行为,人人争做校园文明使者。

只有加强以上工作,重视校园人文氛围的创设,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做到“团结和谐,文明守礼”,构建宽松、互助、友爱的人际环境,学生才能够在集体的熔炉中生锻炼成钢。

3.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孕育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在组织和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好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和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创造一种健康的文化环境,吸引学生广泛参与。通过学校正确的导向,把学生浅层次文化引向高品位,沉淀为校园精神,不断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活动是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的主旨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校要定期组织读书实践教育活动,举办文艺沙龙、文学社、书评、影评活动,组织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举办宿舍文化、文明班级、先进教研组、示范办公室等评选活动,提高师生审美水平,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防止非理性文化倾向的负面影响。活动的组织要注意计划性、系列化,结合形势发展和学校中心工作周密安排。要注意突出活动主题,内容健康有益,活动规模因地、因时制宜,保证活动质量和教育效果。要坚持举行开学、放假、毕业典礼,定期组织表彰、授奖、宣誓仪式并形成传统,积极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优雅的教学环境。

二是打造精神文化,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文化价值的表现,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因此,打造校园精神文化,着手要实、立意要高,切忌抽象、模糊的价值导向。要注意发现、培养师生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示范带动作用,做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学校领导要从自我做起,严于律己,作风严谨,团结务实,重视培养师生的责任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积极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培养学校的争先意识、教师的敬业意识、学生的文明意识。

第5篇

一、正确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以校园为主阵地,以教师、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种创造的形成过程,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学校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优化育人环境。而在物质文化建设中,主要要体现出“四性”,即科学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教育性,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艺术性,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校园美化不应局限在校园整体布局、教学楼等建筑群的室内外装修及教学设施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更应侧重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来体现出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板报形式的创新,办公室、教室的个性化布置,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艺术作品的选择悬挂等。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因为制度的执行有一个强制执行、认同执行和自觉遵守的过程,可以说制度的执行力越强,制度文化环境的影响力就越深越远。

四、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根据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创造欲强的特点,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努力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尽情释放潜能,展示特长,实现自我发展。“学校搭台”,给予必要的行为指导和物质支持;“学生唱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二有”(有计划、有成果、又“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入巩固和发展校本实践活动小组。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吸引全校师生一起参与。既要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又要有娱乐性和实践性的,还有必要设置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五一劳动节、国庆红歌比赛等等。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的关系,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五、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这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小学生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舆论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养成教育,通过升旗仪式、队日活动、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再要强化学校的“三风”建设,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带好头;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逐步形成以“爱生、敬业”为核心的师德规范,努力倡导爱生、敬业、严谨的良好教风;要教育学生树立打好基础、报效祖国的崇高志向,逐步形成勤奋刻苦、善思创新的优良学风,进而强化“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思想。同时,要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阅览室、宣传窗、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扶正祛邪,净化校园空气,引导正确舆论,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第6篇

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1―0022―01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和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中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完善的校园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有助于陶冶师生情操,有助于塑造师生美好心灵,有助于激发师生开拓进取精神,有助于约束师生不良风气和行为,有助于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校园环境建设就是要对教学楼、宿舍楼、校内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有统一规划,使其布局合理规范,给人以整洁美观、赏心悦目之感。为此,学校要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人文环境,精心布置校园环境。要力求做到让优美的校园环境起到熏陶师生的德育功能。

二、以“三风”建设为重点,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涵盖校园历史传统和师生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体现形式上,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师生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师生协调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和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能够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只有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没有良好的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规范管理机制为依托,夯实制度文化建设基础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要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要加强常规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校园管理制度,把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同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建设 。

第7篇

1.全员参与,规划发展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之始,就应调动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进行准确的定位和长远的规划。

首先,学校定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总方向,总思路。学校定位涉及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通过研究学校的历史、现实、未来来定位,在定位时要传承历史,展望未来,具有前瞻性、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其次,学校文化建设还应有长远规划。国家的教育发展目标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都应该贯彻到规划中,一所学校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这样的学校才是有灵魂、有生命力的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不在于学校的硬件,而在于以办学宗旨为代表的意识形态内涵,校园文化规划应该符合学校内部和外部社会环境、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文化追求,学校应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来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规划。

再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挖掘。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师生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尊崇民主平等的价值理想,让师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只有具有师生个性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才是有价值的校园文化。

2.以生为本,立足特色

每所学校都有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并且每个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征和人文特色。作为育人阵地的校园文化,应有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视觉及学生的物化成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紧扣现实生活,提炼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由师生自主开发,争创学校特色,努力提升教育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例如在教学楼师生必经的走廊布置学生书画作品,在树木下安置学生书写的树木简介石,办好广播室、校报等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让文化成为师生的文化,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美的熏陶,得到心灵的净化。

3.教室文化,分享魅力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室无疑是学校最重要的场所,学生在学校的生命时光大部分都在这里度过,学习活动大部分都在这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理应加强教室文化建设,彰显班级特色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班级文化又通常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忽略的地方,很多学校把经费和关注点都投到了校史室等面子工程上,唯独忘记了学生朝夕相处的场所,因此,教室文化建设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时代呼唤有个性的新人,学生需要有个性的发展。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利用个性班名的设计、征集,调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集中体现班级的精神风貌。例如,“小蜜蜂”班、“雏鹰”班、“阳光”班,以形象的事物象征班级精神,当这些凝聚学生创意和心血的标志出现在教室或每个学生的书本上时,学生怎能不为此而自豪呢?而这份自豪感也正是作为班级小主人为班级争取荣誉的动力。此外,充分利用班级环境造就文化氛围,让每一个角落都能与学生“对话”。班级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图书角”等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丰富班级环境文化内涵,使师生都受到陶冶和感化,使其如“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让其受益终生。

4.精心组织,活动育人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育人主要通过各种活动展开,只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应坚持“一个主体”“三条主线”串联的校园文化活动模式。一个主体,即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以学生为参与的主体,鼓励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之中,达到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目的。三条主线:一是以日常规范教育训练为主线开展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实行学生自理自治来逐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觉守纪的能力,对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二是以重大节日和各种文体活动为主线,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对学生施以健康向上、明礼诚信、自强自立、崇尚科学、爱国守法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三是以特色文化活动为主线开展活动,结合本学校的特点开展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施以导行、导言作用。

第8篇

关键词 新校区 校园文化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大学,作为一个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动态系统,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吸纳历史积淀、名家大师、优秀学子等诸多元素,共同指向一个独特的价值整体,即校园文化。可以说,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内部凝聚力和外部扩张力的无形资源,是使大学活跃起来的最好催化剂,也是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及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众多大学在抢夺市场资源的过程中,扩大招生规模、开辟新校区,陆续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这一格局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校区管理模式,对高校管理尤其是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带来诸多挑战。

1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区扩张

作为一所大学整体精神面貌和特色的凝练,校园文化呈现为一种传统积淀和精神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校园环境里的每一个个体。“大学文化是大学为追求自身组织的社会价值和实现办学目标,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等各领域,通过大学人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形成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作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校园文化是浓缩在群体交往中的“遗传基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传承。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开始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各地兴建起一大批大学城,不少大学为扩大办学规模也在异地另辟校区――“一校多区”格局应运而生。因为建造时间短、地理位置相对独立、缺乏特有的历史痕迹和传统气息,新校区在校园文化的传承上不自觉产生断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文化孤岛”。

事实上,无论是大学之间的合并重组还是新校区的扩建另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层面的建设,而应当同时考虑校区之间校园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多校区办学格局一旦形成,就应当以新的模式、新的理念梳理校园文化资源,实现新、老校区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新增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抓住发展机遇,实现新校区跨越式发展。

2杭州湾汽车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2.1杭州湾汽车学院概况

宁波工程学院是由宁波市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创建于1983年,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现有风华(主校区)、翠柏和杭州湾三个校区,“一体两翼”的功能布局初现雏形。杭州湾汽车学院是该校所辖的中外合作二级学院,于2012年开工建设,2014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学院目前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和车辆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多校区高校可以充分调用各校区的办学资源及利用其所在地的人文、商业环境进行特色文化建设。”落户杭州湾新区,正是由于该地汇集了上海大众、吉利汽车等一大批整车龙头企业和汽车研发机构。作为浙江省内首家培养汽车专业通用人才的专业院校,学院充分利用杭州湾新区内优越的产业资源优势,极大地方便了校企产学研合作和学生的实习就业。

2.2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落户杭州湾新区后,汽车学院立足区位优势,办学空间明显增加,校园文化建设资源大大丰富,但仍显示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力度不够。全新的杭州湾校区经精心规划,在建筑风格上力求凸显汽车学院特色,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但是由于没有历史积淀,规划过程中又缺少包含老校区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文化缩影,新校区更像是现代建筑群,缺少大学独有的文化氛围,很难让人感受到文化的差异性。这也正是新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集中凸显的问题,即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对传统文化必要的传承。

(2)新老校区文化缺乏传承链,学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强。杭州湾新区位居上海、杭州、宁波三大都市几何中心,到宁波市区高速车程约1小时,教师上下班主要依靠两趟班车。路程遥远导致很多教师有课才会前往新校区,课程结束后立即乘车返回。“走教式”的教学,大大减少了师生私下交流的机会,学生难以通过长期相处感受教师的个人魅力、优秀品质,结果也就造成师生间存在明显的情感、观念断层,学生无法通过教师体认老校区校园传统,进而对学校整体的文化等也都缺乏必要认识,最终导致对校园文化认同感不强,更缺乏归属感。

(3)各校区文化交流断裂,育人功能受限。地理位置偏远不仅使师生在传承文化的互动中受限,也导致新老校区间、不同学院间在联系和交流中受限。新校区学生日常以接触本学院教师为主,少部分为来自其他学院的公共课老师,参加的各类学术活动也以学院为主,有限的文化传播主体、方式、渠道,很难让学生感受不同校区、不同学院的文化环境与学术风格,使他们无法全面体会大学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精髓。此外,独立校区也限制了部分学生学习和个人发展的多元性、可能性,学生很难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兴趣爱好,接触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这种限制也意味着学生在知识补充、思维扩展等方面面临的局限,无法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4)校区文化发展“生态失调”,新校区易受“冷落”。“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而区域文化的形成总是在与其周边文化环境及其宏大社会文化背景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令人尴尬的是,像杭州湾汽车学院一样的新校区往往设立在新兴开发区或城市边缘区,远离老校区和发展相对成熟的城市文化。由于缺少文化互动、交流的适合对象,又缺少老校区必要的文化输出、抚育和滋养,导致新校区校园文化发展“生态”严重失调,只能以“文化白纸”甚至是“文化孤岛”的形式缓步发展。由此受损的,不仅仅是新校区自身,还包括学校整体文化品牌建设,以及所有在校学子。

3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性思考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C・莱温教授认为,“对一所大学来说,必须是自身培养,生长起来的,绝不能照搬别人的做法;大学应是完全独创性,融合于各自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之下,所以世界上找不到两所同样的大学。”诚然,一个学校的成功经验也许并不适用于另外一所大学,但探讨大学特别是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还是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因此,结合前文的探讨,笔者针对当前大学新校区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传承老校区文化精髓,发挥新校区主动性。以宁波工程学院风华校区为代表的老校区,积累了深厚的文化韵味,学生很容易在无形中受到熏染,而新校区在这方面则处于天然劣势。因此,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和介绍校史,凝练学校品牌文化,弘扬老校区文化精髓。除此之外,学校需要整体统筹,明确各校区、各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分工,加强沟通和协调,也要适当放权,激发新校区师生的主动性。

(2)挖掘新校区特色,提高师生参与度。新校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不仅要依靠学校领导的主导,更要依靠新校区中每一位师生参与。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挖掘并凝练新校区文化特质。特罗兹尼就曾指出,学校的影响力受到“学生个体在人际互动和校园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投人与努力的影响”,因此要特别重视学生队伍的作用。作为校园文化最大的受惠者和建设主力军,应通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其活动参与度。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也在无形中带动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3)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开展多渠道多层次交流。地域限制往往是造成新老校区间文化断层、传统文化失落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积极拓展文化交流的渠道,寻找交流新方式。有效借助当下热门的网络等平台拉近校区间的距离,使新老校区互相感染,互相影响。同时,新校区要积极梳理现有资源,总结吸收老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优良成果,发挥新增资源优势,对可利用的文化因素进行再认识和重新定位、组合,从而找出最佳模式主动建构新校区特有的校园文化。

(4)加强与周边环境的文化互动,走出“文化孤岛”。大学本身是一个充满活力、倡导兼容并包的社会组织,能够吸收容纳各种文化共存并相互理解。应当充分利用好大学文化本身开放、包容的特性,主动与周边的社会组织对接、互动。在对外交流中,一方面要让对方看到自身特色;另一方面也可以虚心学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求得新校区校园文化迅速落地生根进而取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作青.当代大学文化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4-17.

[2] 郑鹏.浅论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经济,2007(05):98-99.

[3] 杨萍.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00-03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过: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节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育人的关键是大学自身文化的建设和各种文化力的形成。外语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具有普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共性,更有鲜明的外语性、行业性、职业性和地域性特征。本文以山东外贸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例,探索外语类高职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外语文化、行业文化和地域文化“四融合”的建设特点,为构建特色鲜明的优秀高职校园文化提供借鉴。

一、外语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1.主体特色――传统文化特色。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所蕴含的崇尚道德修养,重视思想内涵,注重人文素质等思想和精神,对净化大学生心灵,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构筑大学生精神文化,增强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的积淀,弘扬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其特色具有普遍性、永恒性。

2.性质特色――外语文化特色。外语类高校在具有其他高校共同的性质与任务的同时,具有其自身独具的特色,即外语特色。一流的外语类大学应着眼21世纪,除培养学生掌握相当程度的语言,还要使学生做好融入国际人才竞争的良好准备,培养包括创新进取、竞争意识、合作能力等在内的当代国际人才必备的素质。校园文化活动应在突出其专业特点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创新,通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使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3.专业特色――行业文化特色。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办学,针对行业的特点和岗位特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个性鲜明和独具魅力的高职校园文化,必然融合行业文化特征,体现企业文化特点。外语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专业性更为突出,因此校园文化既要突出外语特色,又要突出行业特色。

4.个性特色――地域文化特色。高职校园文化是社会、行业、学校三种各具特征的文化融合生成的特色校园文化。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地,高职的人才培养不可避免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高职校园文化也应与这个地域特定的历史积淀相关联,依托地方优势产业,服务地域经济社会,与地域文化融合,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型校园文化风格。

二、外语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建校近半个世纪以来,始终立足于外经贸行业办学,坚持“为山东省青岛市培养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外语应用熟练、职业能力强、人文素养高的外经贸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秉承“德能并举,知行合一”的校训,着力培养师生“求实、守信、开放、创新”的商务精神和“外向世界、贸连天下”的外贸情结,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与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与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塑造了外语类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以传统文化为底蕴打造经典校园文化。高职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以传统文化为底蕴打造经典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心智的开启、性情的陶冶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学院始终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①传统文化课程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进行了系统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教材《中国文化》;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论语解读》、《文学欣赏》、《中国古代文学名家选讲》、《茶艺与茶文化》等选修课。通过这些课程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②文化育人活动化。以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每年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和《今天我们怎样亲近国学》系列讲座,众多学生了解国学、热爱国学;一年一度以“品悠悠书韵,飨天下思想”为主题的读书节带动莘莘学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既有读书主题征文大赛,又有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比赛,成为学生施展个人才华,提升文化修养的重要平台。③校园环境人性化。合理绿化植物,建造人文景观,制作休闲桌椅,彰显人文关怀。如在校区内设置内涵丰富的文化小品、雕塑像、校训石、景观树、标语牌、文化橱窗等,营造特色浓郁的人文景观氛围,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2.以外语文化为载体打造品牌校园文化。①优化外语学习环境,打造国际语言氛围。环境是学习外语的基础。学院精心营造外语文化氛围,重要标识如标语、标牌、网站、展示区等一律采用双语,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感知语言,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持续开展外语文化进公寓、进班级、进社团等系列活动,倡导教职工与学生用英语交流,“阳光晨读外语”成为校园清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的外籍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颖的教学模式,他们积极参与外语社团活动,营造了生动有趣的语言氛围,成为校园外语文化建设的一支活跃力量。②培育外语品牌活动,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特色就是卓越,特色就是品牌。学院把提高学生外语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形成了一批国际化特色鲜明、传承中外文化的品牌活动。一是建成系统的“每每外语”活动。每年度的外语文化节、每学期的外语跳蚤市场、每月的外语讲座、每周的外语英语角、每天的外语广播。二是举办系列外语品牌活动。外语文化节开办至今已举办五届,“金牌挑战”、“超级视听说”、“英语跳蚤市场暨大型英语角”和闭幕演出等四大系列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名学生踊跃参加。③依托国际赛事服务,弘扬志愿者奉献精神。学院积极开辟青年实践成长、服务社会的大舞台,注重在社会服务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社会服务也体现出突出外语服务、突出高端服务“两个突出”特色。2008年残奥会至今,有近千名志愿者参加每年举办的中国海洋节帆船周、克里伯帆船赛等重要国际赛会的服务工作。志愿者们承担语言翻译、会务服务、解说导游等任务,用熟练的外语传递友谊,为赛事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获得了各国友人的认可,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外事服务不仅给予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好机会,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与世界近距离接触的平台,使学生向国际化人才成长迈近一步。

3.以行业文化为导向打造优质校园文化。①吸纳行业文化,凝练校园精神。学院将行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及提练出来的各种精神融入校园精神,丰富办学理念,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内涵。确立了“德能并举,知行合一”的校训,“求实、守信、开放、创新”的校风和“勤学?摇善思?摇敏行”的学风,充分体现了外经贸行业做人为先、立足实践、诚实守信、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丰富内涵,使学院精神成为企业精神的延伸,实现了与用人单位的无缝链接,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高”的优点,又具有“职”的特色。②开展职业竞赛,打造技能平台。学院以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学赛结合的机制。一方面,通过开展校内企业全程参与的各种技能大赛,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坚定了专业志向;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校外的竞赛,展示了学院形象,树立了学院品牌。近年来众多学生在国家省市各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职业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通过职业技能文化建设,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职业技能有所增强。学生寒暑假主动联系实习单位、顶岗实习蔚然成风。

4.以地域文化为契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①打造特色专业,凸显“外”字特色。十一五期间,学院结合山东省、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山东省商务发展的实际,积极发展新兴专业,精心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了与外经贸行业和地域经济高度融合的“外经贸+现代服务业”专业体系,形成了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引领,发展了涵盖外贸、外经、外语、外运、外包五大“外”向领域的专业,凸显了鲜明的“外”字特色。人才培养已经形成品牌,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迫切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②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域经济。学院注重发挥专业、科研和人才优势,积极为行业企业等相关组织提供科研、咨询、策划和各类培训考试。“三个面向”社会服务特色日趋显著。第一,面向政府开展商务研究、外贸形势研究服务。定期编印商务研究报送全省各地市领导,为省商务厅、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第二,面向行业企业提供业务培训、科研服务,常年承担全省商务系统、省报关协会、省航空运输协会、省外贸500强企业等业务培训;第三,面向社会培训服务。承办报关员、外销员等13个国家级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考试工作;培训人员已达万余人次。“三个面向”的社会服务成为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③依托地域文化,凝练精神品格。学院通过组织富有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体味地域文化的独特精髓和无穷魅力。校歌《让梦想起航》中将海洋文化色元素融入其中,广大学生在校歌中咏唱海洋精神,增强海洋观念,开阔海洋眼界;两年一度的社团巡礼月邀请青岛曲艺家们进校园表演,将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融入艺术教育;举办《知行大讲堂》,邀请专门研究岛城文化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主讲嘉宾,面向全院师生介绍青岛风土人情、民俗民风,构筑师生素质教育殿堂。

总而言之,外语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为支撑点,以外语文化和行业文化为结合点,四者有机融合,共同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将不断开拓探索具有外语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特色鲜明、健康向上的外语类高职校园文化一定能建成。

第10篇

大学生是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他们的目标兴趣广泛,较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理使他们对于不同于正统思想的理论更加关注,同时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抱怨可以从某些社会思潮中得以慰藉,这与他们的心理预期相吻合,因此更易受到他们的青睐;另一方面高校是相对开放、自由、包容的思想前沿阵地,大学教育往往摆脱了中小学教育的强制与束缚,更多地强调个体自由与理性的发展,重视培育个体的潜能与创新能力,这种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使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社会思潮,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思潮的传播者,因此,高校校园文化为社会思潮的滋生与传播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二、社会思潮的特征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应时而生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潮流,其自身特点势必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从其本质属性来说,其具备以下几个鲜明而又显著的特点。

(一)多元性

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盛景象,尽管社会思潮与学术思潮不可同日而语,但二者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应时应势而生。进入当代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驱使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各异的利益与愿望诉求,加之西方国家思想流派与学术观念的流入,一方面为我国传统的学术研究领域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锋日趋激烈,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与扭曲了社会大众的主流价值观与判断力。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通讯设备的更新换代,大众可以更快速、更便捷地获取新资讯、新观点,各种思想观念与潮流相互交汇与碰撞。

(二)交错性

正如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在某一时期内,并不是某种社会思潮独立存在,亦不是各类社会思潮所表达的观点完全相异,有可能某一社会思潮是从另一社会思潮演变发展而来,也有可能某两种社会思潮所代表的利益群体不同,但它们的诉求与表达却十分相近。由于社会思潮有着自身发展的过程与阶段,往往存在着代表不同利益需求的众多社会思潮,它们之间相互交错,彼此汇合,不断碰撞,又相互影响,形成了社会思潮复杂交错的局面。

(三)变动性

社会思潮的发展要历经四个阶段,即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和衰落期,社会思潮在传播流行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众多社会思潮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相互碰撞又彼此影响,在坚持自身传统原则的基础上,会借鉴吸收其他先进社会思潮的精华,以补充完善自身的不足,以获得较强大的群众基础来完成自身的使命。

(四)现实性

社会思潮的现实性表现在当前的社会思潮更加关注现实利益问题,选择为利益代言及为思想解惑的路径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由以往的间接关注抽象问题转变为更加直接的关注与民生、现实社会突出问题相关的领域,它们更加注重制度层面可操作的问题,通过争夺话语权来提高自身的权威度,以期吸引公众的关注,最终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以满足自身利益需求。

(五)广泛传播性

社会思潮最开始形成于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精英阶层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思潮的受众范围逐步扩大为普通群众,高校的青年学者及社会传媒人员都已成为传播社会思潮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相较以往传播途径的单一化,当前的传播途径丰富多元,在传统书报,广播,杂志,书籍的传播渠道基础上又增加了新媒体技术手段,如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社会思潮的传播进入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的时代。

三、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众多学者的理解与划分莫衷一是,但是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被学术界广泛采用与认可的分类方法,即把高校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不断深入,文化发展多元化的趋势下,根据高校校园文化的实际发展状况和与时俱进所呈现出来的突出特征,将高校校园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生态文化五大类。其中,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其核心与灵魂,制度文化是其保障,活动文化是其载体,生态文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亦是各高校应大力倡导与努力践行的。

(一)物质文化是基础

物质文化是一种外在的、显现的文化,高校中的物质文化表现为校园中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器物层面的东西,如走进高校首先映入眼帘的各种建筑、雕塑、设施设备、科研器材等等,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校园环境的优劣,好的校园环境不但有利于全校学生及教职人员的学习和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良好情绪及心态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与精神素质。众所周知,厦门大学是我国校园环境优质的典范,厦门大学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校园物质文化还包括以文字符号为体现的校徽、校歌、校训、校刊、校报等体现高校精神与办学理念的各种物质形态。

(二)精神文化是核心

精神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与教学过程中累积与沉淀下来的反映全校师生与教职人员精神面貌、理想信仰与价值追求的一种内在文化,体现了整个校园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是一种针对于物质文化而言的内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涵。精神文化包含校风、教风、学风、领导作风,学校传统,办学理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等。校风是一个学校校园风气的总称,它是全校师生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治学态度的体现。教风是广大教职员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学素养与工作态度的综合体现。学风是全体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形成的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学术氛围的总称,好的学风表现为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刻苦钻研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制度文化是保障

高校的制度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它是连接高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桥梁,制度文化外化为规范全体师生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规章条例。其包括教学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它要求广大师生教职员工必须在法律法规与学校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学习与工作,不能超越这一界限;反过来好的制度保障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体现公平、平等、民主、人本、科学的价值理念,使制度文化内化于精神文化之中,而不应成为全体师生行动的禁锢与枷锁。

(四)活动文化是载体

活动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载体,高校除了要加强学术科研能力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绝不可忽视活动文化的力量。高校应定期定时的展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可分为学术科技、文体类及社会实践类:学术类主要是指各种报告、讲座、竞赛、科研项目、学习竞赛、学术交流、产学合作等;文体类主要是开展各类师生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体育竞技项目;社会实践类则是指师生开展社会调查、参与志愿服务、寒暑期下乡实践、参观展览与博物馆等。精心策划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建设的点睛之笔,使全体师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充实了精神生活,道德境界得以升华。

第11篇

Abstract: Network era media increasingly updates,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big data has become a fact. "They that know nothing fear nothing".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reading ability, expanding of vision and knowledge field,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will have the emotion of fearing difficulties. For the various specious literatures, they don't know which to choos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activity as study object, through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ampus network (network post bar) and the commonly used large sites of students' common scan in Jiangxi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College, it founds the basic dynamic of the development law of network culture environ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put forward the shallow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ampus network culture environmen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ization health and the transfer of scientific innovation.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环境;贴吧;网络文化教育及走向;思考

Key words: network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ost bar;network culture education and direction;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3-0201-03

0 引言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因为互联网络发展迅速,对人类社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至2015年1月份,中国网民总人数预计将达到6.5亿,其中学生网民超过2.3亿,占总网民人数的35.3%。这其中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当代大学生,正是他们对新知识极新事物的敏感与关注,使网络文化渗透到校园,进入大数据时代后,网络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尤其是近几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基本特征是高速度成长、加速度裂变。催生这种特征呈现的因素越来越清晰,这就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多元传播介质以及社交关系传播、移动化传播、受众体验泛对象化等交织、融合而产生的新媒体新生态链。并迅速与校园文化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高校网络文化。

在校高职学生的时间基本分为二大块:课堂与课下,除课堂上的专业主(选)修课程学习之外,再就是剩下的自己自由支配的业余丰富时间。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就近跟风上网(WIFI蹭网)是大多数学生的不二选择。选择网络资源成为摆在学生面前一道难题:网络资源选择是因为手头现成资料不足,或者身边图书馆资料不够。面对五光十色的网络,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他们一旦上网才发现,一方面,看似网络上什么都有,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犹如盲人摸象,这是因为他们尚未真正了解网络资源的大致特点、资源分布走向基本规律。另外一个方面,网络上有许多垃圾,一些学生找不到真正自己需要的东西,许多数据库拒绝登录,也是源于学生仍未认识网络资源局限性。

1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概念

近年来网络作为未来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导向及效度,网络文化为数字化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使网络本身相对于以往过去的几年赋予了新内涵,即网络主流话语权的竞争,核心价值的个人表达有了崭新途径,若无有效的规范化监管,这一切将难以促进其自身常态化发展。

2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

2.1 虚拟性兼具开放性

网络虚拟性表现在没有实体围墙,宽进宽出,是一个与物理空间相对立的新的空间存在形态。数字化的进程带来了视觉上的饕餮盛宴,声光电影等立体效果直观、震撼,让人耳目一新,从纸质图书馆到现在的虚拟世界,人们可以达到“只见其名,不见其人”的效果,打消现实里达不到畅所欲言目的之顾虑,克服了物理世界的时空限,化千里之外的时空为近在咫尺的客观需求。在虚幻的空间当中,人们在道德、心理底线约束下,可以隐匿其现实中不能隐藏的东西,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符合大众的本质心理倾诉需求。

网络没有设定准入门槛,任何人进出自由,手边有部ipad或智能手机,就可以自由驰骋在无边无际的网海里,天马行空任你游。网络文化是融合多种元素,集不同的国家、不同民族,跨越时空的、兼具巨大包容性的多元文化之大成,历史的文化积淀仍在。可以说网络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图书馆”,上至天文地理,下到古往今来,涵盖内容无所不包,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人们的生活。引导得好,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学生具备强大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他们无师自通,在网络当中乐此不疲,并兼有记忆和动手能力的优势。一段时间以来,学院图书馆的WIFI无线网络经常被一些自习课的学生利用来上网学习,娱乐休闲。

2.2 多元化与多面性并存

多元化才有力量,更显得丰富多彩,多面性带动发展,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文化碰撞融合,师生通过网络进行深浅层次不同的交流,QQ、微博、微信、易信等不同类型的沟通软件扩大了不同知识背景和文化底蕴人流的平台,多种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整合在一起,使得校园文化色彩纷呈。

网上的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良莠不齐,如何吸收其中之精华,去其糟粕,一直在考验学生的心智成熟程度与自我管理约束水平,也要求学校的监管水平及时跟进,相应到位。青春期的学生正是思维活跃、爱幻想、喜浪漫的年纪,虚拟世界则提供了把幻想模拟成现实的便利条件。对于自制力较差的一些青少年学生,互联网带给他们的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宣泄,甚至是疯狂和刺激的感觉。网游、网购(每年的“二・一四”及“双十一”、“双十二”购物狂欢节)在新新人类学生的一部分人中已成生活休闲常态。

3 对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的思考

3.1 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青少年学生的天性和心理需求,坚持网络环境建设“绿色环保”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思想,不断形成精神共识。坚持不懈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自己,牢牢把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学习领悟,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把“三个倡导”和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全面发展,真正融入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当中去。

现在Ipad、Iphone、各类学习机、游戏机等电子科技产品越来越丰富且功能强大,实现了网络的全方位覆盖,让很多学生在玩乐中也逐渐对其产生了依赖,这是青少年猎奇的天性使然,而且身处信息化社会,学生必须学习使用电子设备和网络,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网络资源的使用方法得当,我院教师(图书馆等教辅人员)利用贴吧、网页、微信、QQ等沟通手段与学生建立了网上正面教育的全方位教育平台,同经济管理与资源系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网上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推介积极向上的专业微信号给学生,为广大师生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对等渠道,力保学生网络资源获取指向的精准。从几方面加大建设网络主流文化支持力度,效果比较好。

3.2 加强大学生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监管网络文明生态系统教育

要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主旋律教育,则要重点宣传核心价值;用科学思想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工具引导人、崇高精神塑造人,挖掘、树立典型事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要完成教育目标,可利用形式多样的网络媒介进行;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利用大众传媒反复强化。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大众传媒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创造条件培养青少年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理想情操,引导青少年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建议,为其今后的人生之路走得平稳,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图书馆利用网络,积极参加2014年10月底学院举办的“唱一首公民道德歌、讲一个身边的好人好事故事”的基层工会活动,从网络中搜集凝聚向心力的朗诵材料,影响带动学生踊跃参与其中,从中受到有益于自我发展的道德教育熏陶。

3.3 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文献信息方法论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占领网络制高点

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本土,放眼未来,发展高新精品专业。基于建校75年的文化底蕴,我馆苦练内功,外树形象,努力打造学院三大支柱窗口的体质品牌。

对学习目的明确的学生分类督促,分类指导。通过文献信息方法论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新的认知兴趣,所以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有利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从而促进素质教育思想在文献信息课堂的有效贯彻实施。

①在本馆存有部分《古今图书集成》的基础上,该院2013年万方数据库的引进,为教职员工及学生的教学研究与学习带来了便捷,现在学院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数字化进程和网络化管理。2014年机11月起学院“手机党报入高校”的培训活动启动后,为形成校园良好网络移动教育环境提供正能量的精神食粮。2015年11月初本馆工作人员参加了网络一百道题的法律常识答题活动。

2014年底在原有万方数据库基础上已经引入“读秀”学术搜索与哥德电子图书借阅机,并举办了本馆馆员短期使用方法培训班,带动学生共同使用,与学生良性互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读者只需通过下载一个客户终端,扫描一下“读秀”它所在的右上角二维码,即可中文和外文搜索自己需要的学术论文、精品课程及图书、期刊和报纸等。优点是下载便捷,针对性强,离线存储,随扫随心阅读,免费将图书馆轻松搬回家,具有学术趋势、图书引用等分析报告功能,扩大学生课余阅读外延,尽享学术增值服务。不足之处是江西省公共图书馆推荐书目中的图书资料更新有限;暂不能任由学生选择下载资料的所需任意章节等。

②2015年04月23日迎来第20届“世界读书日”,活动当天,围绕今年的主题Books for All,除评选出年度“十大借阅之星”外,还同期举办“微信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知识讲座及对2015年入学新生运用“读秀”哥德电子借阅机短期培训;开展了在占69%学生中流动的图书漂流瓶活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好书天天看,每天进步一点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收到预期效果。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几年专业学习过程当中,要求自身必须有熟练的动手能力,这可以让学生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在明确自己的目的同时,强调方法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以下几点学生使用网络资源的相关建议,选择数据源,了解各种数据源的特点,收录范围、使用方法等;让其在学中练,在练中学。

勤工俭学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他们利用正确选择方法对网站以及搜索引擎的导航,建立多维的知识层面,丰富校内生活的二元世界,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要求学生读者将专业建构与自身要求相结合,这样可以利于在校各个不同阶段的专业技能提升,更好地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搭桥铺路。

3.4 堵漏和疏通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

网络文化如何管理得当才能见效快,即是放开“围墙式”的看管模式,支持职业教育真正纳入国民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坚持把自己看作是“中国教育的一部分”,立足当地谋求长远发展,但也不排除有少部分学校搞短期行为,“赚一笔就走”。因此,在保持整体教育政策方向不变的基础上,疏通为主,继续强化对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监管,力求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全面传递出正能量,有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多种形式的阅读形式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既井然有序又活泼多样。因家庭与其他个人成长环境的差异等诸多因素,导致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他们朝气蓬勃、眼界开阔,思维灵活、活泼好动,自尊心强、有强烈的上进心,人人怀揣美好的梦想,为实现“我的未来不是梦”而奋发向上,但同时他们自制力尚不完全成熟,好奇心强,遇事易冲动,缺少判断力,推己及人理念缺失,这是他们的共通之处。在网上冲浪正high时,网上的糟粕也难免全盘吸收,舆情监督不可小视,光堵不疏通不行,因此沟通是手段,引导是关键。

②网络上的信息,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在校一些学生的鉴别能力有限,为防止“黄赌毒”等不良信息对学生产生大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雾霾”对学生的污染与伤害,学校教学与服务部门(图书馆等)要适时地承担起疏导防范作用,力争磨刀不误砍柴工。学校多级管理不能代替学生自律,也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具有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行政行为,而只有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的引导行为。只有多管齐下,通过一系列的相关举措让学生学会探索求真,理性思考,严谨实证和怀疑反思,才能为校园网络环境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固然自律会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净化网络生态,但与此同时,对“法治精神”缺失而造成网络乱象的一些机构的惩戒,如网络警察对严重暴力倾向的惩治打击也有相当的震慑力,会更有助于网络空间的秩序化、合法化、透明化,无疑对广大高职学生来说是一大福音。

4 通过以上对网络文化一系列具体实践及思考,认为必须做到

根据图书馆的服务育人、图书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发挥其教育职能和信息的传递职能,包括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扩大学生知识面,对读者进行利用文献方法的指导等,为建设文明健康、传递科学创新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添砖加瓦。农院学生通过校园贴吧,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晒出来,这里面既有风景名胜、地方特产、风土人情,又有冷笑话、脑筋急转弯和趣闻轶事,既能共享快乐,又能让一些学生释放心中的不良情绪,学生的喜怒哀乐、有趣才情在这里可见一斑,成为教师加强班级管理,发现其情绪好坏、准确把握不同个性学生“脉搏”的生动“晴雨表”,有了这个得力帮手,教师可以多角度发现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早制止一些不良问题苗头,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校园环境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李英,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73.

第12篇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绿色课堂;绿色校园环境;德育教育

和谐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既有同一性,又有互补性。校园文化和德育的目的都在于育人。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途径之一。和谐的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校园人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引导和教育。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校园“绿色课堂”是团结、教育、引导师生的有效方法,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平台,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优美的“绿色校园环境”能使师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有助于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启发师生的创造力,对于学生养成开朗性格,形成高雅气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稳定校园环境,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范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校园内部的环境和活动为主要的一种群体文化,所以说,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核心;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外部条件;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内部条件;加快学校图书馆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手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根本;开展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载体。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工作质量应立足实际,通过有效地教育管理,增强全体师生的“和谐校园文化意识”。学校应致力于人文精神的塑造和育人环境的优化,打造校园文化特色,激发师生投身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实践的热情。

二、绿色课堂文化建设

“绿色课堂”是在自然、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社会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互动,使师生不断地开发潜能、创造自我,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我校的“绿色课堂文化”的研究首先是从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改变师生交往互动方式,改善师生关系等方面入手,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环境教育,关键是处理好教材内容与环境保护知识的关系。我们的做法是:对直接介绍环境知识的课文,如《只有一个地球》,就要不折不扣的讲深讲透,知识点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对非直接介绍环境知识、但与环境有紧密联系的课文,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就要把握好联系点,引进有关环境知识,适时进行环境教育,扩大学生知识面;对粗看与环境知识没有关联,但经挖掘发现与环境有一定关联的课文,如《桂林山水》,就要抓住关联点,适度渗入环境教育内容;对确与环境无关的课文,如《索溪峪的“野”》,也可利用其为载体,酌情注入。

如语文课中有一些描写自然景观、人与自然等内容的课文,把环境知识寓于其中,像《清澈的湖水》、《珍珠鸟》等课文,让学生了解保护动物,珍惜土地资源,创建绿色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人类和动物要成为好朋友,要和谐共处,否则,动物的今天,就是人类的明天。数学课引入环境监测、分析、评价、环境统计等内容,以增进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深入了解并提高环境意识。美术科开展环保美术书画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比赛;音乐科教材中有许多歌颂大自然、赞美祖国、描绘美好环境的内容,老师们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大自然之美衬托音乐之美,引导学生崇尚绿色,融入自然,学生们就在审美中感知了环保的益处和乐趣。

三、美化教育环境,用“绿色”校园熏陶人

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开展环境教育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绿色”已被人们注入了很多丰富的内涵。本课题中的“校园绿色文化”包括两个含义:其一,指建设校园绿色环境,以绿意浓浓、生机盎然、富有内涵的物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为学生提供健康活泼成长的沃土;校园环境有总体规划,校内教学、活动、生活区分区明确,布局合理,为学生的环保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绿化覆盖率达到50%。校园内设置分类垃圾箱。垃圾及时清除,实验室废水、废气及时处理。重视教室美化和布置的科学化,每学期进行“班容班貌”检查评比,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乐园,做到环境美化。努力构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如洗手间、绿地、树木、垃圾箱、水电开关、餐厅等地方都制作了宣传标语牌,学生就餐时播放轻音乐,上、下课铃声改成音乐,提升学校品位,做到艺术美化。课间播放有关环保的歌曲,如杰克逊的《EARTH SONG》等,在轻松中感受环保的重要。

其二,指构建和谐人文环境。也就是指教师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引下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自己和学生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师生都获得健康主动的发展,使学校最终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遵循“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学生喜欢并愿意积极参与为衡量标准,进行校园墙面文化建设,学生植物园建设,学校花园布局调整,校园环境建设逐步彰显“生命・科学”这一主题。学校花园里各种植物调整规划,分片布局,四季常绿,给学生美的熏陶,让学生在美好的环境中得以快乐成长;“校园里的植物”是以图文资料形式,向学生分类介绍校园植物特点,生长习性,充分发挥墙面文化的隐性课程功能。绿色班级的环境建设外显的标记是为一个班级形象牌、两个特色小园地、多个班级小岗位。定期更换的板报则作为学生自己出版反映班级风貌的好阵地。呈现在每班门前的班级形象牌体现“五个一”的要素:一张合家欢照、一个班级奋斗目标、一个响亮的班级口号、一个文化园地、一段班主任教育格言。把班级环境建设的主动权还给班级还给学生,这是个令人愉悦的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