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

时间:2023-06-08 11:2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创业项目调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

第1篇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紧密围绕学校党政工作要点,以进一步健全完善“333”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主题,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为基础,实现专业与通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三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树规矩,创新创业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完善建章立制树规矩。一方面协助西安市教育局起草创新创业方面文件。另一方面内部修订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协助市教育局起草相关文件,提升工作影响力。起草《三明市关于深化市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三明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高校版)。加强内部管理,修订出台管理文件。修订印发三明学院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试行)》文件,从政策方面加强引导。

二、明方向,创新创业调研开展扎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走出去,迎进来”开学初我们从内到外开展了扎实调研,做到了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明确了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

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大创、学科竞赛、互联网+、激励措施等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校内各二级学院和市级主管部门开展了调研。同时对校内各二级学院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开展调研,把需求和问题一一梳理反馈,做好全校双创工作的管理及服务。接待了区雁塔区科创中心、教育厅及其他兄弟院校的来访,共同探讨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也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围绕众创空间管理运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学科竞赛管理方法,激励措施、创新创业类竞赛,特别是互联网+大赛辅导机制,辅导机构,支持方式,激励措施等调研主题,我们选取了中国创新创业TOP100的北京和江浙一带同类型高校,赴北京、杭州、宁波、合肥等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明确了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

三、突重点,高层次创新创业成果显著

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计划,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校级立项111 项,省级立项85 项,国家级立项27 项,均比2018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较上年增长10%。2018年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共计175项。2019年度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共计225项(2018、2019年数据统计不含团委第二课堂部分)。比2018年增长28.6%,每百名学生有  项高层次成果,超额完成2019年目标任务。据《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白皮书》统计,我校在2014-2018年大学生竞赛状态数据排行榜(本科)榜单中平均排名553位,2018年在榜单中排名407位,在整体榜单(1118所)中属于中游位置,位居省内同类院校第一名。我校竞赛贡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赛事: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在我校学科竞赛A类目录中的竞赛。

互联网+大赛。我校共有280项创新创业项目报名参加校赛,参与人次达到1298人次。学校推荐7个项目参加省赛,最终《钢琴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梦之园儿童剧》《三明曲艺》获得省赛铜奖。

四、抓课程,专创融合成效初现

进一步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94门创新创业试点课程。根据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年初每个学院专业都报了各自的试点课程。目前94门试点课程都完成了教学大纲。

启动专创融合试点教程编写工作。按照学校学科门类,分师范教育、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智能制造、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社会治理、康养服务等八个专业集群研发创新实训教程。同时编写创新创业实训教程,最终完成创新创业课程体系“1+X”。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地方高校“三递进、三融合、三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为题申报了2019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五、办活动,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弘扬和传播校园文化精神,展示学校形象,打造富有校园文化特色的产品,从而开发出系列拥有学校自主知识产权、体现我校文化发展底蕴、表达文理情愫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形成学校名片,展示学校风采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我们举办了西安文理学院首届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原创设计大赛。围绕大赛我们安排了三场专题报告《文创的破逼思维》《无创意,不生活,创意源于生活,生活享受创意》《短视频创新趋势及大学生原创视频市场潜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文化沙龙和圆桌探讨活动,不仅有大咖的专题讲堂,还有校友讲堂,以文理学院校友亲身的创业的经历,进校园分享给在校的有创业想法的学弟学妹们。

开发校园纪念品。从设计到开发再到生产销售全由我校在校学生和校友完成。目前已开发出茶具礼盒、抱枕T恤系列,融入了校园的文化元素和创新理念,相继投入校园市场,备受学院及全校师生的欢迎和认可。

主办了2019 全国高校行暨青年电竞论坛活动的第四站竞赛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

六、谈合作,创新创业资源有效拓展

与千里马伯乐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千里马创投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与相关政府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几年,三方将从空间打造、运营服务、创业支持、人才交流、项目孵化、创业学院、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共同打造校园文创科教空间。目前三方正在协商正式协议的签订。

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由学校主办,通道教育(新安新区) 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举办了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与专创融合金课建设

师资培训。

邀请董国华教授开展“商业计划书撰写”专题培训,我校100名师生参与了培训,为2020年互联网+大赛打下了基础。

七、精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开花

开展了项目遴选,共有39个团队进行了项目路演,通过5位校内外创业导师对项目进行评审,10个项目团队成功入孵。并且均已注册成立公司,法人均是我校在校学生。

第2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121-02

为贯彻落实国家、江苏省教育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江苏省“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苏教高[2011]1号)精神,江苏省进一步推进了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又下发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逐步构建了国家、省和高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

一、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目的与意义

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目的是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以问题发现为牵引、寓教于研的教学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主要问题分析

1.学生因素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使更多的青年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生源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相对降低。对于本科第三层次的学生来讲,他们在总体上学术转化能力有所欠缺,长期适应被动接受和传授式教学,不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还没有形成,但同时他们兴趣广泛,实践能力强,个性丰富,可塑性大,思维活跃,活动能力强。因此,一定要在正确分析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施教,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扬长避短,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2.指导教师因素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一是专职年青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有限,没有太多太好的课题供学生去研究,造成青教师指导的课题大同小异,体现不出创新的意义;二是专职教师本身除了完成繁重的上课任务之外,还承担着许多校内外的科研项目,精力有限;三是由于创新创业项目是学生的项目,对经费使用有严格的规定,教师不允许使用该经费,因此,教师对指导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3.管理制度因素

各高校虽然都制订了比较全面的创新创业项目的有关工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是只能保证项目程序、流程、格式等方面的大概规范,而项目的细节和质量却依然无法保证。如:项目成员因为考研或毕业实习等原因离开项目组;为了申报省级重点项目高级职称教师只是挂名,不参与项目的具体指导工作;经费使用不合理,经费真正用在项目研究上的较少,往往文管类项目经费剩余较多,而理工类项目却不够用;学生在填写项目申请表、季度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和结题验收材料时字数达不到要求,字体格式不统一,内容过于口语化,工作计划不够详细,这些因素都使得项目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方法与措施

1.培育创新理念

三江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倡导“学用结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和“以生为本,德育优先,规范管理,以质取胜”的办学方针,提出了“应用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融合式培养,一体化发展的“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同时,学校结合实际并针对自身特点,不断总结经验,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通过构建和优化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规划实践教学工作,统筹安排实践教学资源,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创新教学模式

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断线的实践创新链条,从低年级的课内自主实验和课外兴趣小组,到中年级的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再到高年级的自主创业和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身的水平、兴趣和爱好,得到个性化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省、校、院(系)三级实验室建设体系,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大实验室开放和共享力度,为学生提供实习、实验、实践训练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构建完善的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继续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项目,逐步形成以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为龙头、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为主干、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为基础的国家、省和高校三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体系;大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定期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专题讲座和选修课程,设立诸多学生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浓厚科技创新氛围;注重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促进作用,不断加强和完善选题、中期检查、答辩、校优评选、省优推荐全过程各环节的监控和督导工作,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

3.加强规范管理

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自主学习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制定了《自主化个性学习学分的考核标准》,从首次毕业生自主化个性学分汇总统计结果分析,此项工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促进和鼓励教师指导创新创业项目,学校规定指导教师认真履行项目指导工作,项目所在单位将此项工作纳入业务考核内容,并根据教师对项目实际指导工作计算工作量。此外,学校还将创新创业项目纳入了二级院(系)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指标及考核标准。为提高项目经费的使用质量和使用效率,项目经费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资助经费应专款专用,经费主要用于调研差旅费、实验费、材料费、资料费、论文版面费、专利申请费等。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管理,从项目立项到项目实施,再到项目验收,进行全程监控,保证项目按照预期目标保质保量的完成,凡研究进展缓慢、成效差、未能按时按质完成的项目,取消项目负责人2年内申报项目的资格,减少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下一轮立项指标。

四、典型案例

1.结合科研、教改,带动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江学院旅游学院教师在南京科技馆承接了“基于4A景区申报的策划和专项培训”的科研项目,洽谈项目的同时该院还提出要在科技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到科技馆参加实践。借此机会在同年该院学生申报并开展了“南京旅游文化创意策划研究”的项目,由此学校与实习基地(单位)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依托在研的创新项目,引领学生接触社会,开展调研,深入实践。

2.与学科竞赛完美结合

“珍爱生命、奉献社会――用于防灾、救援自救设备的研制”项目在对项目建设成果进行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在2010年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随后该项目研制的“高楼自救逃生装置”作品又入围了由南京市科委、南京知识产权局等联合主办的“2011年南京市首届外观设计与创意设计大赛”。实践创新项目为学科竞赛积累了实际操作经验并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学科竞赛又为实践创新项目增添了动力,使二者起到了完美结合的效果。

3.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成果

“中低档白酒包装的创新设计”项目针对我国很多食品包括白酒营销中包装过度浪费的现象,提出白酒包装应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创新设计理念;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企业调研等方式对白瓶酒市场的过度和欺骗性包装进行了调研,大胆“提出去掉包装喝好酒”的设想,并实践了直接在酒瓶上完成原本通过包装才能实现的营销功能,最终将创新理念运用在酒厂定制的酒瓶上。

五、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了进一步健全立项机制,保证项目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学校亟待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以“创新”为主线,对创新创业训练的宣传、实施、保障等各方面进行集中、系统的管理,这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才能踏上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长鹏.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1.

第3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高教界普遍提出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本世纪初国内诸多高校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也强化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教育部2010年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国家教育部2014年工作重点指出,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到2020年逐步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教融合、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对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各专业应结合地方特色,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适应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具体到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营销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之一。但是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虽然定位于“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但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与普通本科相差无几,没有体现“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应用型本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能型应用人才,以“应用型”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1]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个人,具体表现为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具有开拓技术、社交和管理的技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创新是创业的核心与基础,创业是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2]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培养方式脱节。

目前国内很多本科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定位于“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但培养方式仍旧定留在研究型高校学历教育阶段,重理论、少实践,缺乏特色,针对性不强,与地方经济不能有效接轨,无法满足差异化、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教学计划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理论教学比重偏高,实践教学比重偏低的现象。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偏少,部分高校只开设了孤立的创业课程,但是与专业其它课程衔接不够紧密。

2.课堂教学有待改进,创新力度不够。

课堂是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目前大部分高校虽然定位于“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但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片面强调教师的支配性与指导性,学生的参与时间偏少。由于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参与的环境,直接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与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

3.“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匮乏。

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教师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师。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一般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工作的经验,实践经验偏少。并且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很少进行企业调研,采集一手案例,而一味地照搬书本知识。由于教师自身实践经验匮乏,很难培养高水平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

4.创新创业项目扶持力度不足。

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足,表现为经费扶持、政策鼓励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一般来自省厅的拨款,学校的经费配套是有限的,并且项目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会导致部分创新创业项目中途终止。并且学校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鼓励也非常匮乏,学校缺少相关的创业园区或基地,学生的创新创业团队基本孤军奋战,没有相对接的创业平台和相关的鼓励措施,使学生的创业热情遭受打击。

5.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探索时期,相关机构对校企合作机制缺乏有效的支持,加上学校自身能力有限,企业与学校之间需求不对等,导致双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其次虽然部分高校实行了校企合作,但只是签订了校企合作合同,具有随意性和表象化的特征,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也缺乏长期性、稳定性的合作关系。再次企业自身也缺乏校企合作意识,企业作为利益的驱动体,再加上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师资、科研能力较弱,不能给企业技术与培训方面提供有力的帮助,导致企业不愿意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1.确立“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方案要创新,避免与社会现实脱节,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要求企业与学校共同研讨,切实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具体表现为: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的比例应上升至35%左右;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增加校外实习的时间,可以考虑3+1模式培养(即校外实习的时间为1年,包括综合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并且毕业设计应该避免单一的毕业论文这一种表现方式,应该增加营销策划、促销方案、调查报告、广告策划等多种创新表现形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创新创业的学科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素质,如开设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艺术学、人际交往等相关学科,学科课程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今后从事创新创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创新创业活动课程是围绕创业信息和创业经验设计的一种以活动表现的创新创业课程形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参观企业、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与报告、访问消费者、模拟创业以及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课程的特色是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环境课程是在校园创新创业环境的建设上,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从学校层面形成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通过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形成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创新创业的心理环境。

2.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依托计算机与网络,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知识量。继续广泛推行案例式、讨论式、情景模拟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进行模拟仿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通过引进市场营销模拟软件、信息系统软件、人力资源模拟软件、电子商务模拟软件、财务管理模拟软件和物流管理模拟软件,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积极开展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开展各种类型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全国市场营销大赛、市场调查大赛、广告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内培外引,培养理论与实训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通过内部培养,提高营销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首先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合作平台,让教师走进企业学习、培训、交流,通过真实的岗位训练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与学术水平,并且学校应该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如教师的企业挂职可以纳入课时量的考核;其次可以把学生拉到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如讲授品牌策划、包装策略等,避免“照本宣科”的乏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通过外部引进充实师资队伍。从企业聘请相关的营销、创新创业专家进入课堂,通过真实的专家讲座,将行业规范与标准引进课堂,并通过真实的创业经验与营销经典案例讲授,增加课堂的鲜活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与职业实践能力。

4.加大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并且对创新创业的团队给与一定的奖励基金;二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或园区,通过专业的创新创业平台或场所,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与开展;三是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咨询服务平台,给创业团队提供管理、财务、营销、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咨询;四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寻找社会对接平台,提高项目的市场转化率与社会贡献率。[3]

5.开展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

首先国家和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推进校企合作,对承担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单位,根据承担的学生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考虑适当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其次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自身要提高办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养,改变学生技能欠缺的现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责任心、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再次加大对校企合作的社会舆论的宣传,激发企业家的责任心,宣传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与示范企业单位,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合作氛围。最后创建相关的中介机构,保障校企合作的持续运行,如美国设立的“企业关系联合会”,英国设立的“培训与企业委员会”,法国设立的“教育企业工作线”,韩国设立的“产学合作科”等,成立由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各方面参与的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蒲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构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2(06):42-43.

[2]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2-15.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 大学生创新创业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219-02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趋势。在欧美国家,通过创业就业的大学生比例高达20%~30%。欧美国家的著名高校具有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如美国著名的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周边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产生了苹果公司、甲骨文公司、微软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在我国,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就业能力的现实情况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创业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平台,是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要载体。十多年来,大学科技园整合高校的教学科研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推动了市场经济发展,为国家产业技术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创新源泉。2013年,科技部、教育部已认定近百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各省市也有数百所地方性大学科技园蓬勃发展。通过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为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产业化、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延伸,对以大学生创业为代表的科技创业活动的扶持工作要积极参与并提供有力支撑。依托高校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合理构建大学科技园与政府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培养平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发展。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现状

1.高校以“挑战杯”竞赛为载体积极探索实践。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始于20世纪末。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九所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1989年在清华大学举行第一届竞赛,至今已举办13届。竞赛获奖者中已经产生了两位长江学者,六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70%的学生获奖后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近30%的学生出国深造。以“挑战杯”及创业设计类竞赛为载体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各高校探索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遍形式之一。在促进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共青团、教育部等部门开展的创业教育工作。、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自2005年8月起在全国各高校开展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学生通过选修该课程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参加KAB创业俱乐部、创业大讲堂等课外实践活动。截至2011年,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已培训来自850所高校的2931名师资,在100所高校创设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20多万名大学生参加了学习实践。2012年,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中明确,高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制定创业教育教学规划和相关制度,配备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把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作为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3.社会研究机构对大学生创业的调研结果。2011年,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开展的大学生创业网络调查报告显示,多数受访者(52.8%)表示对创业“很有兴趣”,认为通过自主创业能“实现自我价值”(72.1%)和“实现理想”(59.9%)。在相关服务与政策方面,大部分的受访者(88.9%)缺少参加创业辅导或大赛的经历。“提供资金、项目双选平台”(58.3%)和“专业培训”(49.7%)是受访者最希望获得的创业服务。26.6%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创业不仅要依靠国家政策,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与近10年间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对比,没有明显提高。

二、重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体系

1.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孵化指导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需要高校各部门协同合作、分工负责。高校成立行政管理、教学研究和培训辅导各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充分整合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1)制定出台科学完善的政策、文件,在教学指导、管理实践、资金奖励和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2)开发编写适合高校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的规范化创业教育理论教材。强化实践案例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3)通过组织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和合作交流,邀请研究学者、行业专家,打造师资队伍建设。(4)由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负责,创建创业教育社团,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及活动,进行创业模拟实践、创业培训和演练。(5)由大学科技园负责,配套专门机构和人员,以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目标,负责创业项目论证评估、公司注册登记和创业扶持政策落实。

2.发挥高校优势与地方共建创新创业载体。大学生创业为区域发展聚集了创新创业人才、储备了创业项目,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日益显现。高校提供人才信息、科技成果和科研设施等支撑体系。地方政府提供社会保障、专项资金、配套公共设施等优惠扶持。通过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建设大学生创业载体,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配套公共设施。(1)创业项目孵化工作。政府与高校合作,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现代化办公场所及配套设施。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资助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每年遴选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优秀创业项目给予资金奖励和资助,引导助推其创业。制定大学生自主创新产品手册,实行政府专项定制定购等制度。(2)创业团队扶持工作。创业经纪人为创业大学生提供项目创业书的专项指导、市场对接、融资分析等。创业导师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落实、专利申请,项目申报辅导等工作。

三、依托大学科技园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模式

政府和高校搭建的服务平台为大学科技园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的学术研究和科技人才的优势,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业项目辅导和配套中介培训服务。坚持政府扶持和高校支撑,服务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实践实习与实训就业相结合。

1.借助高校内外部资源,共建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基金。大学科技园借助高校内外部的资源,整合产学研合作,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与高校的科技产业和教授、校友创办的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既解决了初创企业发展的人员需求,又实践锻炼和深化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实习实训大学生熟悉掌握了企业的工作,毕业后还可留在企业发展,解决了就业问题。通过高校专项经费拨款、各种社会机构团体和成功校友的捐助,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以资金扶持方式,用于创业课程建设、创新竞赛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和创业项目投资。通过资金扶持奖励的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储备优秀的创业项目和发展大学生创新团队。

2.依托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共建大学生创业园等孵化载体。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配套专项资金、制定税收减免、场地补贴等扶持奖励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如2012年南京市出台《关于实施万名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的意见》,成立市级15个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组成的青年大学生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管理落实相关政策。笔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地方经济的发展优势,学校科技人员的研发力量,与南京市人社局共建南京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按照“政府扶持、高校支撑、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模式,已走出一条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发展的新型建设模式。

3.整合社会各领域专家和专业机构,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大学科技园邀请各领域的行业专家、有丰富创业指导经验的教授学者和热心大学生创业工作的企业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项指导。可以把大学科技园成熟的工商税务、人才服务、银行投融资等专业机构的服务体系平台,延伸到大学生创业园。针对大学生企业的特点发展阶段,提供融资贷款服务、创业政策咨询和创业项目分析指导工作。对于经过评估具有市场前景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担保贷款、场地租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秀代表,通过大学科技园的培育和宣传,在高校中树立起一批创业典型,能够更好地带动高校老师关心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育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宇.对接大学与孵化器预孵化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2(1)

[2] 姚冠新,杨道建等.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2(3)

[3] 丁三青.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J].高度教育研究,2007(3)

[4] 余文博,杨冬红等.论高校如何搭建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J].经济师,2014(2)

[5] 文峰,罗亚泓.大学科技园与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0(2)

第5篇

关键词:创业设计;教学实践;优化

一、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5月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2015年开始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是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根本指导性意见。目前,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拓宽创新就业途径,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主、单向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对高校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创业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一)我校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现状

为推动教育革新和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我校的办学定位,学校先后开设的与创业创新相关的课程有《创业管理》《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创业实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法律实务》《设计思维创意》《大学生挑战杯创新训练》《创新思维》等二十余门课程。这些创新创业课程初显成效,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各类比赛中都崭露头角,学校也与不同的企业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和科技孵化园基地,产生了很多的创新项目,很多学生毕业后选择了自主创业。但从我校开设此类课程的运行情况看,理论教学比较丰富,但实践指导效果滞后,一些创新创业类指导课缺乏对大学生的通识教育意识,持续性不足,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类课程实践性极强,单纯依靠课堂的理论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则更应该在具体的操作层面进行实景模拟和个性化的指导。

(二)《创业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创业设计》作为创新创业类课程之一,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效果的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尝试。

1.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在课程教学中,坚持参与体验式教学在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渗透,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通过设计实景给学生直观体验、感知、领会、把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性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达成、学生的全方位参与和体验。这种客观的教学情境来源于学生的调查研究和亲身经历,强调教与学、老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通过学生的亲历和社会实践体验进行系统性的知识习得和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之前,把学生以团队进行划分,每个团队一般由4至5名同学组成,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小组来开展团队活动,要求每个小组设计问卷,开展调查,确定创业项目,交流讨论,优化方案,最终以小组形式公开展示和汇报创业方案,再由不同的创业小组提出质疑、建议和意见,进而对各小组是创业项目不断论证和优化,经过这些环节之后,再由各小组成员独立撰写各自的创业计划书,并完成有质量的策划书为最终的成果形式。

2.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

创业创新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枯燥的理论教学应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来丰富和完善教学效果,《创业设计》课程理论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创业所需的信息,清楚创业的目的、创业的要素、创业的设想;做好创业心理、思想上和法律上的准备,培养优良的企业家性格特征;掌握如何在创业之前做好市场信息的收集筛选、市场调研及市场活动中的营销计划设计;熟悉筹资、财务管理和控制;懂得如何打造一流的团队和组织,如何安排创业中的生产活动,并在遵循商业原则的前提下,打造更加有生命力的团队组织。在讲授创业入门这个导论模块时,鉴于同学们刚刚接触创业设计课程,思想上对于创业还未形成清晰的概念和认识,通过运用大学生创业成功者王兴与程天桥的创业的真实案例导入课程教学;在讲授创业准备这个专题时,给同学们播放创业成功的典范人物马云的和王健林的视频,通过两位创业成功人士创业历程资料的播放,让同学们领悟每一个创业人士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及各方面的准备;在讲授市场信息和市场调研的模块之前,让同学们依据自己的创业设想设计好调查问卷,提前利用课余时间去就近的商业街或创业目标地实地调查或采访目标人群,收集信息,然后在课堂上对不同团队调查结果和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梳理和甄别,使学生掌握自己如何更好的进行调查之后的分析和有用信息的获取。

3.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渗透在每个知识模块的案例教学、视频教学、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每个团队所选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团队设计,通过模拟实战训练或路演的形式,使大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创业的全过程。以专题讲座、角色扮演、企业调研、创业园走访、创业计划书展示评比、交流讨论、参加创业比赛等多种途径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与实战经验。创业课程的教学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成功的创业实践,而是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素质基础。在教学中将创业知识的教学与相关学科知识有效地嫁接,为培养具有独立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又勇于实践的学生做好完善的知识储备和创业技能的实战训练。这样的训练使大学生能够主动去了解市场、理性定位、寻求商机、组建团队、制定计划,形成积极进取的创新创业理念,真正做到既能够仰望心空,又能够脚踏实地。

4.教学效果的优化

创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它是多种能力整合的社会创造性活动,因此,《创业设计》课程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过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涉及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法学、营销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课程教学旨在培养既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又有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短短一个学期的教学环节要实现如此庞大的教学系统内容,并且要被学生所接受,又能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和准备,教学效果的反馈和不断的优化循环反复的过程。在几年的教学中,每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都在不断的总结中提高,不断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即时加以改进,从最初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到注重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从最初单纯的注重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的延伸,从最初传统的理论灌输到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过程的有效设计,使学生们充分融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在实践中全方位的参与、直观的感受、独立的设计各自的创业项目,课堂上自信的表达各自的观点、交流思想,提交高质量的创业计划书,每一个环节的历练收获的是满满的硕果,很多同学的创业项目计划获得上海市级或校级的创业项目立项,并在历届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实现了学习研究成果向社会的转化,也有很多的学生自主创业成功,这些都得益于创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结语

时展对于人才资源的需求,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应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着力点,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2015〕36 号,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国政府.

[2] 王晶,体验式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探索,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4.4.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毕业设计改革;应用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上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中国的投资创业热情完全被点燃,年轻人创业热情高涨。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创业潮。而此时地方高校也正经历着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关键时期,创业创新已经成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应用型高校传统的毕业论文模式刚刚完成了由撰写学术论文形式到毕业设计作品+设计说明的考核模式的改革,这一项改革是符合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并且使得这一环节的实践性也得到了提升。

一、当前高校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于创新创业的浪潮,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业指导课程,积极参与各类创业大赛,而毕业设计本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一个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但现有的毕业设计模式上不能够真正实现对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训练。最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脱离实践,抄袭问题普遍存在,选题空洞,并且也不适用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相比之下经过上一轮的改革之后采取的毕业设计+设计说明的形式,这种形式的采用使得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得到了强调,但是训练的项目仍比较单薄,没有跳出课堂作业式的选题,最重要的是并没有能够有针对性地体现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目的。此外,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仍旧停留在原有的毕业论文模式中,原有的一些表格、范例、评分标准没有涉及到创业创新方面的内容,或是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本身对本专业领域内的创业和创新认识不足都会使得毕业设计的整体方向与创新创业的形势发生脱节。

毕业设计整体质量不高。客观上来看,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与学生实习时间发生冲突、此外学生很多忙于奔波找工作,并且不能像其他年级的学生能够用课堂点名、考试等制度进行行为约束,导致管理松散,很多学生只能把很小一部分的精力用于创作毕业设计,导致毕业设计整体质量不高。毕业设计成果与产业链难以紧密对接、没有使毕业设计成果真正投入到地方的行业企业中得到应用。由于很难得到显著的利益,很多企业并不特别热心于支持将学生的毕业设计转化为商品,而企业的意愿也是校方和指导教师很难掌控的。由于大四学生忙于在外实习、找工作、考研、出国等,学校往往忽略了对其进行在校内创业的动员,因此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器的作用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

二、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措施

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进行进一步的毕业设计改革是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和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形势的共同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大四学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毕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经过了三年多的专业学习,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他们进行创业创新的训练相比低年级的学生会更有效,而他们对创新创业训练的需求也会更迫切。那么,如何进行改革,才能够使得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发挥对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推动作用呢?

丰富毕业论文(设计)的现有形式。以专利申报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毕业设计作品的原创性。以专利申请为目标进行毕业设计的创作既是一种有效的创新训练,也可以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有力保障,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有力证明,即使毕业设计不能够成功的申请专利,也是一项很好的创新实践。此外,很多企业非常重视产品的知识产权,所以以专利申请为前提与企业进行协同育人工作更能增加企业与学生合作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毕业设计成果与地方产业链的对接。

加大对综合能力的训练,以创业项目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直接训练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创业项目书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环节、完成创业项目书的形式可以市场变化及其趋势为背景,从新创企业角度出发,运用企业管理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让学生掌握新办企业开办与管理全过程的理论和实务、新创办企业的特点,通过这一环节结合具体经营策略和实际操作技术进行实训,搭建从理论到实践、校园到社会的桥梁。

除此之外,还应强调毕业设计环节中市场调研部分的重要性。在以往,毕业设计中的市场调研部分往往流于形式,很少有学生真正进行市场调研。事实上,要想创业,首先就是要对市场有一个精准的分析、定位。因此,作为创业第一步的市场调研应该受到指导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要求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市场调研能力,并且能够在毕业设计中提供对市场需求取得第一手资料和可靠的数据才能够改变毕业设计中的市场调研部分往往流于形式、内容空洞的现状。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切入点,提升毕业设计的整体指导思路。培训教师的专利申报能力,丰富教师的专利申请经验,使得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能够在专利申报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变专业教师闭门造车的工作状态,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除了对教师本专业的技能进行提高之外,还应组织教师对时事政治、经济、法律、创业动态进行学习,培养专业教师对创业动态更敏锐的观察力,拥有更清晰的创业思路。这种教学形式一方面锻炼学生真题真做的实践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技能以及竞争意识,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专业理论知识之外的能力如项目管理、统筹能力、个性化教学的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好的锻炼机会,这样能够迫使专业教师不断转型以适应新的形势,对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探索小微企业模拟实训室的教学模式,每批学生以6-10名左右的数量入驻小微企业模拟实训室,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一个小微企业中的各个岗位进行角色扮演,其中有学生扮演“老板”的角色对小组内其他的学生也就是员工下达指令,完成一个创业计划或是一个一般项目。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找准自我定位,更加精准的实行创业创新教育,同时也要求教师对于企业、项目的运作流程、资金运作甚至于绩效管理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建立一套更为有效的奖惩机制,并且优化毕业设计的时间进度安排。对于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评估,挑选具有创新性的作品资助其申报专利。建立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建立大学毕业生创业基金等,对毕业生毕业设计中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资助,激发大四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之中。先于传统的毕业设计工作开展之前预先告知学生毕业设计工作方案,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做好选题构思,也可以将实习期间的实际案例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内容,使得实习与毕业设计能够同步进行,弥补了实习、找工作等对学生精力的分散。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大学生科技园的作用。通过构建大学与大学科技园中企业合作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以及大学本身发展的有效商业模式,通过这两种模式的构建,首先,能够让企业获得一定利益,激发企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其次,能够突破教产融合的时空冲突,使学生实现校内实习,更加便于管理和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此外还能提高大学对企业的掌控力,巩固与企业的合作。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对大四学生在本校的创业园创业的宣讲和动员,激发大四学生这一相对成熟的创业群体在校创业。

探索多院系、多专业协作完成毕业设计项目的新模式。很多大学、职业院校也都在探索多院系、多专业协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因为这种以多个专业的教师、学生工作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与实际的企业运作模式贴近,这种模式的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前瞻引领性,所以虽然多院系、多专业在毕业设计项目中进行协作仍存在有许多操作性的障碍,但是探索多院系、多专业在毕业设计项目中进行协作还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总结

第7篇

关键词 创新创业 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源动力。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展实施以来,各高校积极响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并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创新创业训练及实践项目的开展,使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升。2015年本课题组申报的《二装拆除废弃物加工企业的模拟运营》项目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一年多的项目训练过程中,项目组成员进步很大,自主实践、自主创新的过程不仅开拓了创新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提升了实践能力,同时让我们认识到应该端正好就业的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了创业的自信心。

1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在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素质。大创项目提高了我们在科学研究、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相应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我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大创项目的训练过程是大学生自我认知、实践成长的过程。

1.1 自我心理认知的过程

大创项目中我们感受很深的是最初的实地调研,实地调研使项目组成员参与其中,完全是亲身调研,切身感受,不再是之前的纸上谈兵。通过接触社会,学到了许多新的更专业的知识,同时使我们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与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并进行思考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提高了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肯定自我的机会,不仅弥补了我们知识的缺陷,而且让我们对自己有了一个更加客观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更好地让我们认清了自己在学校的位置,明白了自己作为学生的职责,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1.2 感受实践成长的过程

在访谈有关机构、协会人员和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定期进行的讨论交流促进了相互间沟通,增强了团队组织协调的能力。大创项目使我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直接或间接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不断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切实培养锻炼了我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处理研究过程所出现的问题中提高了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我们不畏困难的心态。即时发现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和提高,在更新知识结构的同时,获取了新的知识信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之,创新创业项目训练有利于拓展专业知识,增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影响

“创新精神”意味着我们要有别具一格、打破常规的思维意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各种大数据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出看待问题的新的角度并努力付诸实施。创新是我们自己价值得以提升的捷径,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人才之关键,而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作用显著。

2.1 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

大创项目提供给项目组一个完整的创业思维的培养与训练过程。大创的训练使我们发现了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我们在头脑中构想如何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最后是“实施”,就是将头脑中构想的解决方案经筛选后付诸实践,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好奇心促使我们更为关注我们的项目。好奇心既产生于我们的大创项目,又为项目本身的进行提供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查询各种资料的动力,使我们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和不知灵活变通的学习习惯。

2.2 创新精神的培养

大创项目启发项目组对创新精神培养的深入思考,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创新精神培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的缺乏自主性灵活性的教学以及学生不敢质疑教师书本的权威等都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而创新创业项目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有创新的可能性。

(2)质疑精神也是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创项目恰恰培养了大学生的质疑精神。我们要勤奋求实,打破常规,敢于创新。

(3)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下,竞争与机遇并存,想要脱颖而出还需要过人的勇气与胆识。搜索大量的文献资料数据、实地调研、咨询老师及相关部门人员,在做好这些充分的准备后,过人的勇气和胆识则是我们将构想付诸实践所迈出的第一步。大创项目的训练培养了我们勤奋求实的态度,提高了我们敢于竞争与冒险的勇气。项目从开始构思、申报、调研到最后的编写商业计划书的整个周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碰到挫折或失败,半途而废是不会把大创项目进行到底的,所以大学生选择的是坚持而不是放弃。这个过程锻炼了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中所必需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 总结建议

3.1 对高校的政策建议

(1)大创项目的开展旨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认为各高校可以拓展一些其他项目,项目的研究主题不局限于创新创业。比如在德智体方面的创新。大学生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高校应努力完善相应的制度保障,完备的制度体系是开展各种创新活动的基础。督促高校老师积极鼓励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

(2)高校需要构建完备的财务体系。各种大创项目、科研项目经费的批准依据项目的性质会有不同的金额的审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高校相关人员应根据项目开展经费的使用情况先报销一部分,在资金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保障。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有利于深化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细化教育理论的创新。

3.2 对大学生自身的建议

(1)自教育部颁布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起,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转变教育思想理念。各大学生集思广益,开创新思维,取得了优异的成果。本项目组以二装拆除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再生产为研究主题,模拟企业运营,我们深刻体味了商业意识,拓展了相关专业的商业知识。通过完整的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我们意识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实际接轨相差甚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集体合作意识欠缺。大学生最应该留意的就是自身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尝试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应该认真思考与同学怎样协调好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端正自己学习处理事情的心态,提升自己与同学之间的默契配合、分工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才能不断成长。

(2)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时刻关注学校教务处下发的有关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条令,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主动参与。同时应关注时事政治、有关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审时度势,调整自己融入社会的心态,择业的观念。在小组项目确定后,实践中善于观察分析,思维上努力开拓创新,把握事物的本质,剖析市场运作的规律。我们应保持一位研究者的心态认真去做项目进度安排里面的每一件事情,珍惜创业的机会,结果一定会受益匪浅。作为学生我们就要时刻学习时刻成长,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开拓创新思维,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付建兵.大学生自主创业精神培养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6.

[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http:///link?url=O4uVdqbJJsveTVORBftA1B_ CXgXkcwS8oLwR48iU5hVAgyREXn6dVUy4Xe7O5WYV qiOKV_Ti__ f64pH-34MBgK,访问时间(2016-5-12)

[3] 卢艳辉,张朋越,朱津津,孙浩,黄洁文,倪彬杰,赵森龙.教育的核心――创新精神[J].现代企业教育,2010(10).

[4] 杨坤,张庆国,李宇,王晶宇.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模式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

[5] 张斌.略论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教育与培养[J].文教资料,2005(28).

第8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现状;困难

一、目前创新创业人数较少

2014年四川省共有高校毕业生366023人,全省自主创业139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38%,明显低于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5.4%。据调查,在四川省高校毕业生整体创业率较低的情况下,少数民族毕业生创业人数更是屈指可数。四川民族学院2014届毕业生自主创业只有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17%。西昌学院2014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也不容乐观,只有寥寥几人。相比而言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人数相对多一些,但总体比例仍较低。由于四川民族地区现阶段创业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虽然有些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能够从当地的、民族的角度去考虑,项目也比较实际,但后续发展性比较差,致使目前民族高校本就为数不多的创业项目存在“夭折”的现象。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虽然67.0%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有创业的意向,但在考虑现实中只有3.7%有创业的打算或准备,可见真正创业人数和成功创业率极低。

二、已有创业项目与地方特色紧密相关

调查了解到,虽然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办起来的创业项目比较少,但可观察到其中部分创业项目都是依赖所在民族地区的自然地理天然优势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四川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森林草原、中药材和野生食用菌、水能、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而且各民族文化在所在民族地区也比较浓厚,大学生创新创业自然而然与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西南民族大学有藏族学生做藏式旅游DIY(已放弃),即在川藏线已有藏民家中设家庭旅馆等、开发藏语言的APP、彝族文化元素文化衫销售、凉山州喜德县彝族漆器贸易、地方特色食用菌等自然资源的销售、民族音乐舞蹈和双语等培训班。四川民族学院的一个藏族毕业生和朋友一起开网店销售甘孜州的土特产,主要是“山货”如松茸、虫草等。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基本具有本土化思维,能够结合区域实际和优势,规避地方发展的不足,根据民族地区中的自然、人文与社会特色资源,在民族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开拓一片天地。

三、创新创业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资金的缺乏。少数民族大学生很多来自偏远贫困农牧地区,靠贷款和兼职的方式支撑大学期间的所需学费和生活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花费在创业上的资金和精力就更少了,即使创业也要考虑收益如何、是否能够承担起失败的成本等,因此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尤为迫切。

第二,社会人脉资源的缺乏。大学生一直在校园里学习生活,所接触的在社会上有“打拼”经验的人士较少,他们选择创业伙伴大多是自己同专业志同道合的同学,而他们具有同样的缺陷就是社会经验不足,获取人脉、客户等资源的能力低。他们和长期进行社会创业的人进行竞争,成功率也会降低。

第三,一些创业项目与专业结合程度较低,反而使创业与学业形成矛盾。如四川民族学院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的“创业”是倒卖衣服、手套等小东西挣差价。与其说是创业,不如说是他们迫于来自生活的压力而被动的进行“兼职”。老师们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这种方法耗时耗力,所学专业知识不能指导创业实践,反而会影响正常的学业。

第四,来自政府和学校等的支持也显得有限。政府和高校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支持方面,已经制定了许多促进政策措施,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很多显有成效的政策措施在民族地区的落实比较缓慢、执行程度不够。特别是大学生的创业贷款政策,据了解不管是四川民族地区还是其他地区,由于部门协调联动不力,许多支持措施程序繁琐、申请条件苛刻,银行、高校等成为风险承担者,在对大学生贷款时都非常谨慎,所以很少有大学生能够创业贷款成功的。调研组走访的许多高校就业创业负责人也表示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如何把已有的政策落实好。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做困难程度的排序”一题中,所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创业中最为困难的是资金问题,其次是缺乏技术技能,再次是不了解相关政策和缺乏伙伴。可见,资源的不足导致大学生创业理想成为“空谈”,创业想法缺少实质性的实践行动,很难获得成功。因此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政府应给予更多资金、创造更好条件的支持,高校的创业指导应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少数民族大学生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工科院校为例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8日

近年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问题,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工科院校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相关基本原则,以实现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校企协同教学等模式的有机结合。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该依赖于专业教育。人的创造性是在专业知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生成的。学校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自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去,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让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服务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论教学重在传授理论知识,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既要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又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校企产学研相协同。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工程,需要多方协作。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产物,也是世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优选择。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在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基地,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实习实训,成为与学校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合作单位。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引入“项目教学”,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运作等各个环节,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得到激发,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坚持开放办学。发达国家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经验表明:要想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办学是必由之路。开放办学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培养过程及“时空”上的开放。工科院校应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在注重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教学过程中,不再墨守照搬课本,教室也不再是教学唯一场所。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局面,通过师生间相互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只有真正坚持开放办学,才能彻底拆除钱伟长教授所谓的高等教育的“四堵墙”,即学校和社会之墙,校内各系科、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育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

二、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模式

1、探究式教学。教学应是师生间探究知识、共同学习的过程。在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增加专业知识课堂讨论次数,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创业意识。

2、项目式教学。科研与教学是辩证统一体,科研式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科研式方法是一种“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它以科研项目为载体,让大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任务,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4、问题式教学。其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运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从单纯听讲转变为自主学习。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予以解答。教师由主角变为配角,为学生提供引导与支持,而学生则变为主角,通过查询相关文献等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相关知识,并向教师和同学详细讲解所学知识及学习心得。学生围绕某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组成小组或团队,通过团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1、巩固基础理论的课程实践。在专业实验室方面,应该配合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来建设实验室。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并配合教学内容来设计专业实验。本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则,通过课堂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真实生产环境的创新实践。如果说巩固基础理论的课程实践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真实生产环境的创新实践则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学校应积极主动通过校友等渠道与平台,与工业企业界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借助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等途径为学生搭建社会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进入工厂或企业锻炼,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只有通过在生产一线学习的体验,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到企业和实践是什么,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3、职场h境的创业实践。企业与工科院校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和组织实施,包括对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器的管理工作。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在经过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践以及市场调研等环节后,制定出创新创业计划,申请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器的场地,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对提交的申请进行筛选和审查,对符合标准的申请予以批准。获得批准的创新创业计划可以得到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器的固定场地、固定期限的免费使用权等优惠,同时,还可以获得企业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的申请资格。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定期组织创新创业论坛和讲座等活动,在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器的创新创业实践获得成功的学生要接受中心的邀请,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一起交流经验心得。通过职场环境下的创业实践,学生可以获得最真实、最直接的创新创业体验。

(三)校企协同教育模式

1、工学交替与工读结合。其避免了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弊端,有利于校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高校根据理论学期和实践学期,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安排学生课堂学习和上岗实习。通过学生上岗实习,用实际工作来检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改进课堂教学。

2、校企共建创新创业教学实习基地。学校通过开发利用校友资源、挖掘校友潜力,运用家长和现有合作单位,借助高校的社会影响力等途径,创造各种条件与工业企业界开展合作,将与学生相关的企业产品引入校园。校企双方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签订共建创新创业教学实习基地协议,由企业出资完善基地内实验室设备,为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操作锻炼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建立创业成果转换制度,学生与学校、企业三方共享创新创业教学实习基地创造的研究成果。

3、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学校工程专业教师必须有固定学期到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企业选拔高素质、高水平的研发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的项目。以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挑选学生全程参与孵化中心的项目建设,通过真实的创新创业经历,学生可以获得最真实的创新创业体验。

4、企业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企业通过一次性赞助或定期出资的方式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用于资助在校期间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学生通过市场调研,制定科学可行的创新创业计划,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可以获得创新创业专项基金申请资格。学校和企业鼓励优秀学生凭借其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大赛。

5、校企共同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计某一特定情境和某些特定条件,围绕设计选题,面向所有教师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企业对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或学生给予奖励。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在学校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平,孙丹丹.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山西科技,2014.1.

[2]伍.基于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34.

[3]董妍玲.地方高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

[4]张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实践[J].创新人才教育,2013.2.

[5]程顺有.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讨论”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4.3.

[6]张奇.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相结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4.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社群;移动电商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5-0140-05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 号)》中明确提出2015 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行业已成为各产业升级创新的“发动机”,也是大众创业的肥沃土壤。各大院校纷纷在基于互联网或电子商务平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笔者依托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体系,立足于高校市场资源,利用新型的社群移动电商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创新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1 传统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

创业和电子商务都非常注重实践性。一方面,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更倾向基于学科理论体系的知识教育,导致学生面对电子商务这个多学科复合专业时,知识体系容易割裂,难以学以致用,无法有效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需求;另一方面,虚拟项目训练脱离行业和市场实际,学生无法真实体验项目运营过程,训练效果有限[1-2]。

1.2 短期创业教育和实习效果不佳

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专门设立了创业教育课程,但近40学时的短期课程很难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传统的短期实习主要是参观和座谈的形式,很难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运作。虽然学校投入的成本很大,但是学生的实际收获非常有限[3]。

1.3 缺乏适用的实践平台

利用实验室电子商务仿真软件进行项目实训,虽然开展起来比较简单,但模拟软件无法真实体现项目运营实际,学生按照既定的规则和流程进行操作,更像是操作员而不是创造者,不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创新精神[4-5]。利用微信、淘宝、阿里巴巴等真实电商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电子商务项目实践,需要一定的前期资金投入,学生又缺乏实际运营经验和资源支撑,创新创业可行性低、难度大、风险高;另一方面,由于难以有效获取学生在这些平台上的运营数据,成绩的考核非常困难。

2 创业实训的基本思路

2.1 立足高校市场开展真实的创业实训

校园本地化市场相对独立封闭,有较好的电子商务交易基础,与面向社会的电商项目相比风险更低。学生了解校园市场和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特点,可有效解决创新创业项目缺乏可行性等问题。因此,创业实训与市场直接对接,将真实项目引入校园,可以使学生完整经历调研分析、可行性论证、项目策划、设计开发和运营的实际项目流程,增强学生的行业认知,提高调研、分析和策划能力,丰富运营经验。同时,课堂教学充分与创业实践项目相结合,专业教师逐步向创业导师角色转变,通过边做边学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优化组合,解决学生知识技能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6]。

2.2 建立创业实训课程群

W校改变传统的短期实践项目和课程实验模式,组织多个学生创业团队,持续进行项目运营。结合项目运营进度,我们将多门相关课程优化组合,分别改革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建立创业实训课程群,确保学生在创业实践的每一阶段都能得到专业指导,使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步提升。

2.3 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实训平台群

针对创业实训目标,深入进行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设计开发一套完整的电子商务实践平台群。平台群应基于当前的主流电子商务模式和技术,同时考虑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分布式电商交易平台,以适应大量创业团队同时运营;统一的营销推广平台,作为所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主要流量入口;教学管理平台,对所有创业团队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估。平台的所有数据均应是共享和流通的。原则上,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营销推广平台均由学生团队负责实际管理和运营。自主创业实训平台群的构建为创业实训和教学管理的充分融合奠定了技术基础。

3 创业实训体系设计

遵循以上创业实训的基本思路,笔者从实训平台、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实训体系进行了设计和改革,将完整的创业项目贯穿整个教学工作,配合学生的课余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实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

3.1 实训平台群设计

通过和厦门优优汇联密切合作,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创业实训平台群,平台群包括同学惠校园移动门户、同学惠微信公共平台、分布式社群移动商城系统、供应商资源池、实训教学管理平台五大系统。分布式的社群移动商城系统支持多个创业团队针对校园美食、运动、旅游等圈子建立自己的移动社交电商平台(简称社群微店),并选择供应商资源池中适合的产品在相应社群中推广和零售。最终所有社群微店通过虚拟合伙模式加盟同学惠校园门户。同学惠校园门户和微信公共平台利用二手交易、一卡通服务、校园兼职、场馆预订等O2O服务向社群微店引流,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商务闭环。实训教学管理平台主要便于教师或创业导师及时查看学生创业团队的社群微店实际运营情况,并进行评价和考核。实训平台群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

(1)分布式电子商务平台:依托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改变传统集中式电商的比价模式。通过同学惠流量入口,形成各种O2O、B2C、C2C的异业联盟和虚拟合伙,实现分布式电商架构。

(2)基于社群经济的营销模式:项目基于圈子、人脉、六度空间等概念建立社群营销模式。通过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将一个兴趣圈打造成为消费家园,社群成员因为兴趣、认同感、归属感而汇聚在一起,粘度更高。

(3)多平台数据整合:移动校园门户、微信公共平台、社群微店独立运营的同时,还实现了跨系统的实时数据交换和流程对接。教学管理平台可对所有营销运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O2O引流:创造性地将O2O服务作为平台引流渠道,将O2O带来的精准流量引入电子零售交易。

3.2 课程体系设计

创业实训主要面向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专业二、三年级学生。学生从第三学期开始组建创业团队,启动创业实训项目,整个项目持续到第六学期期末,中间无间断。

应将多门相关课程和实习优化组合,建立创业实训课程群。重新设计调整原有授课内容,一方面增加了实训项目相关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使教学体系趋于柔性,符合创业训练需求,每门课程均针对实训项目某一阶段的核心任务进行讲解和考核,持续对学生项目实践进行技术理论指导,见表1。由于课程群,学生团队都运营相同的移动商城系统,使得各门课程的教学和实训成果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配合课程群建设,我们将各相关课程和实习的主要负责人纳入教师管理团队,负责学生实践指导、创业支持等工作,逐步将自身指导的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项目与创业实训对接。

3.3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设计

业实训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指导学生组成稳定的项目团队持续运营项目。其中同学惠校园移动门户和同学惠微信公共平台设立专门的实训团队来负责平台的运营推广。其余项目团队均基于分布式社群移动商城系统建立独立移动店铺,通常每个店铺针对一个特定高校社群。通过教学管理平台数据分析,经营状况较好的社群微店会在同学惠校园移动门户和同学惠微信公共平台进行商品和推广,以增大这些店铺的流量。

各项目组实训成果分别纳入关联课程期末成绩核算,通常比例为20%~30%。整个创业实训历时两年,其中第一年为必修内容;第二年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是否继续参与实训,不再参加实训的学生,授课教师安排其他实践内容。教学管理团队提前设定项目运营标准,达标的团队可直接获得创业教育等课程的选修学分。

3.4 实训拓展

为了通过创业实训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创业团队,孵化更多的真实创业项目,笔者专门设计了项目和团队的激励机制和拓展路线。

(1)对经营业绩较好、营销活动策划出色的项目团队,经评估后协调货源厂商给予团队一定的资金和产品支持。

(2)鼓励学生团队基于实训项目,利用微店、淘宝等平台开展面向全网的电子零售业务。

(3)鼓励学生团队基于实训项目,开展垂直商城、社交平台、O2O等多形式电商项目,并和大学生创业计划、各类学科竞赛相结合。

(4)筛选优秀的创业团队和项目进入学校众创空间进行后续孵化。

(5)创业实训结束后,不再继续进行创业的优秀团队或个人将有机会进入货源厂商等项目合作企业进行电子商务方面的实习和就业。

4 创业实训实践探索

基于以上创业实训体系,学校在2015级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专业进行实践尝试,共涉及200多名学生、50多支团队。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同学惠校园移动门户、同学惠微信公共平台、分布式社群移动商城系统、供应商资源池、实训教学管理平台均已成功上线运营。各系统间实现了商务对接和数据分享,形成一个校园社群移动电商平台,见图1。

同学惠校园移动门户主要面向全校在校师生及其他客户群体,提供优质商品展售、校园二手交易、兼职招聘等服务。门户主要通过O2O服务向各个社群微店引流。目前,创业网团队已与校内的美容美发、文具、鲜花、电信营业厅、网吧、洗衣店、咖啡店等20余家商户达成合作关系,其商品和服务也成功在同学惠的商品优选中上线。截至2015年年底,同学惠校园移动门户的下载量已达1 000多次,交易量达1 000多次,覆盖客户人群达3 000人左右。

同学惠微信公共平台是项目的线上主要推广途径和实时消息推送渠道。项目团队综合采用事件营销、话题营销、线下推广等营销手段,通过微信二次开发实现了“校园一卡通查询”这一特色功能,使公共平台的文章单次阅读量迅速达到了1 000多次,公众号关注3 000余人。

利用分布式社群移动商城系统,项目团队共建立基于校园社群微店40余个。按实训计划,各个创业团队成功完成了市场分析、商业策划、店铺创建装修和基础运营工作。通过实训教学管理平台可以看到,仅实训的最初4个月各项目团队就总共完成1 000多笔交易,近10万交易额,见图2。

借助实训教学管理平台,还可以便捷详细地对整个实训成果进行统计和评价,见图3。教学系统会自动记录每个手机店铺的经营历程和成果。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设定各个评分项的具体分数,最终自动生成各个团队的实训成绩。

5 结 语

经过前期实践,基于校园社群移动电商平台的大学生创业实训模式的教学效果良好,为全面提升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激励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如何避免创业项目的同质性等问题依然有待解决。新型的创业实训模式对授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电子商务行业的实操经验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合理的专业创业导师培训培养机制还有待建立。

参考文献:

[1] 陈曦. 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建议[J]. 时代教育, 2010(5): 12-13.

[2] 潘旭华, 尉斌, 张波. 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09(15):16-19.

[3] 张波, 王艳军.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项目化教学[J]. 计算机教育, 2014(5): 72-76.

[4] 于巧娥, 王林毅. 电子商务实训教学中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J]. 教书育人, 2012(21): 104-105.

第11篇

2014 年,全国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高达 727 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甚至被认为是“史上最难就业季”。而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在“十二五”期间发展迅猛,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为许多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与创业的渠道。随着“互联 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上创业成为了最受大学生青睐的一种创业方式。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12月末,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相比2014年增长了2.4个百分点。2016年,微信活跃用户量达8亿,微信用户平均年龄26岁,97.7%的用户在50岁以下,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用户购买需求旺盛、购买力强。《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2016年互联网/电子商务就业市场景气程度居首位,CIER指数为7.67。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技术的主力军,在就业困境下,利用互联网创业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选择,他们的创业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二、大学生网店微店创业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创业动力不足

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学习为主,对创业产品缺乏相关知识和验。目前我国高校也缺乏整合网店与微店经营模式的专业电子商务教材,即使有,也没有什么实用性,很多大学生缺少开网店微店的专业指导,几乎只能靠自学。另外,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选取商品,也缺少资源,创业中遇到难题时,容易陷入“无人可找、无门可敲”的境地。而很多高校在引导学生网店微店创业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学生开发创业产品的能力、市场洞察力自然会相对薄弱,学校也没有树立“创业典型”,以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业积极性。

2.职业道德能力欠缺

随着互联网创业日渐成熟,网店微店创业主要以团队方式为主,个体独立创业在互联网创业中难以长期生存下来。现今的网店微店创业,首先要组建团队,根据需要分配工作任务(如产品美工、文案策划编辑、运营推广等),团队分工合作。但在现实的创业情境中,因部分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做事又没有耐心和毅力,个别学生还有性格上的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创业项目的运作,甚至会导致团队项目失败。

3.网店微店创业实战能力欠缺

在校学习期间,学生无法充分接触创业产品资源,即使学习电子商务课程,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但实战能力仍显不够,缺乏创业信心,尤其是对经营管理与销售的认识还处于初期阶段,对产品的属性、销售、配送等环节的操作不熟悉,创业成功率不高。

三、大学生网店微店创业教学改革

1.开展多样化创业项目模拟训练, 提升团队实践能力

(1)课堂教学项目团队化。高校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可让学生组成团队开展学习和训练活动,以公司化的运作模式,要求学生认真负责本职任务。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对创业项目进行中期检查,根据团队在产品定位、美工设计、文案编辑、运营推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能力水平差异进行实时指导。课程考核形式也可以改革:去掉以往“一张试卷定分数”的考核方式,尝试以团队答辩方式进行,并要求提交创业项目说明书、汇报创业项目背景、创业团队成员分工、创业项目背景调研、创业展望与创新点等相关文本材料,通过“PPT+讲解”的形式展示创业项目成果,项目成员必须接受评委成员的提问,评委老师根据汇报与答辩情况对项目进行评分。

(2)工作室创业实践化。教师指导学生引进校外创业项目产品,通过组建互联网创业工作室进行团队创业实践,并要求团队根据企业人才要求,提升成员的整体职能水平,同时,团队可还通过积极参加校内外电子商务创业大赛(如省级创新创业就业大赛、市级微店创业大赛、学校的网店大赛等),达到“以学促赛、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题”,从而更加深入对电子商务创业的认识与研究。

2.选修“创业学”课,响应国家“互联网+创业”政策

“创业学”是大学生创业选修课之一,是顺应新时展要求,以市场变化及其趋势为背景,从企业微观角度出发,运用企业管理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让学生掌握中小企业开办与管理全过程的理论和实务的一门创业课程。学生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掌握创业产品的规划与管理,培养与提升创业积极性,通过培训考核,获得创业培训资格证书。同时,深度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2015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一系列相关文件密集出台,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人保部、财政部等多部委以及各地方政府也纷纷跟进,支持和要求高校及相关部门切实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工作。

3.结合区域化经济发展,让创业实战“落地化”

借助区域化经济特征,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网店微训创业实战操作。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市场需求,鼓励学生走进各类产品批发市场,寻找合作商,确定实体店货源,签订网店微店创业合作合同,署明产品的价格、货物的配送、货物更新等相关问题。合同确定之后,要求设计产品电子商务创业计划书,将产品拍摄、产品美工、平台上传、运营推广等流程相关任务合理分配,严格按公司管理制度化进行。教师适度监督与指导项目进程,组建创业委员会,成员由各项目负责人组成,对接商家与学生合作项目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及时展开讨论交流,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管理与统筹能力、网店微店创业实战能力;另一方面推动电子商务领域的网店微店美工、店铺运营推广、文案策划等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化电子商务经济发展。

网店微店创业是电子商务创业的主流趋势,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提出,互联网创业已日渐纳入各大高校的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议程,电子商务课程也因各学院专业设置差异性、人才培养方案定位而各有不同。然而,网店微店创业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各大高校的难题,本文主要探讨网店微店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改革,主要体现为:项目化模拟训练、创业实战“落地化”、团队合作意识与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等方面,通过这些改革,学校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网店微店的创业能力,以培养出合格的电子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立康,陈文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5).

[2]杨 柳.微店发展趋势探析[J].才智,2015(5).

第12篇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主要是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从单个纬度着手,首先解决“有”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还未有能力解决“优”质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要么解决一部分优秀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要么解决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问题。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

(1)纸上谈兵型。

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以增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类型。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薄弱,缺少实训项目、实训场地等条件,部分学校采用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形式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从思维、创新、创新思维的方法、创新技法、创业、创业的概念与涵义、创业准备等概念和方法出发,普及创新创业知识。

(2)以赛代教型。

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类的大赛作为教育载体,以竞赛培训以及参与竞赛的过程替代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类型。这是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流类型。因为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起步于1998年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而目前“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标杆。高职院校也毫不例外地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从校内竞赛的设立,到培养选手参加省、全国竞赛,创新创业教育以“竞赛”的形式出现。

(3)项目培育型。

主要是指高职院校通过让学生自行根据专业兴趣、研究专长申请各类创新创业项目,自主选择指导教师,经过项目实施、项目结题等环节完成创新创业模拟或实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类型。这一类型主要源于国家到地方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的在实验室中完成,有的在创业孵化基地完成,有的则以调查报告形式出现。高职院校通过遴选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计划,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4)精英设班型。

主要是指高职院校通过校内选拔优秀学生单独开设“精英班”、“创新班”,利用课余时间对该班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培训、项目申报及指导、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从而提高一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类型。该类型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比较流行。这种形式可以一方面满足对创新创业有极大兴趣且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小班化教学培养一部分精英,在各类竞赛或项目申报中取得优异成绩。

2校企合作:激活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微观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高职院校不论是课程开发、实训条件,还是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文化,都远远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而这种生态环境如何改善,如何激活现有的教育生态环境,不得不依靠“校企合作”这一“改良剂”。

2.1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激活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因我国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学科,而普遍将其视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所以,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聘任上的侧重点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校注重科技创新,则师资队伍就由工科背景的教师组成;有的学校注重创业,则师资队伍就以经济学、管理学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为主;有的学校注重理论普及,则师资队伍就更是文理兼有,参差不齐。既懂得技术创新,又懂得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投入市场的教师在高职院校是相当稀缺的。这就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激活师资队伍,补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不足。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聘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技术专家、优秀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甚至是成功创业的毕业生作为兼职教师,让他们通过讲授项目课程、学术讲座的形式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中去。同时,校内教师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通过企业锻炼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实战能力,逐步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2.2开发虚实结合的实训项目,激活学训载体

实训项目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载体,它的开发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的提高。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训项目开发上是比较薄弱的,主要表现在项目与专业结合度不够、项目仿真性低、项目的渐进性和推理性差。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借助企业资源进行虚实结合的实训项目设计。所谓虚,即模拟项目;所谓实,即实战项目。这种实训项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训项目,即为解决某一认知问题的小型项目;第二类,创新创业模拟项目,即为解决系统性思维的模拟软件或仿真项目;第三类,创新创业实战项目,即为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开展的实操性项目。随着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走进第一课堂是必然趋势,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模拟和实战项目将成为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更高平台。校企合作可以为实训项目开发注入鲜活的素材、提供仿真或真实的环境,更好从教学与实践结合、系统性与灵活性结合、模块化等方面提高实训项目的实用性,大大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效果。

2.3建设内外互补的实训条件,激活锻炼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教育,所以实训条件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土壤。之所以很多学校选择“纸上谈兵”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训条件的匮乏。实训条件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在技术不断更新、创新创业模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实训条件的升级远远不能跟上。面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建设内外互补的实训条件非常关键。对于校内而言,学校应该注重基础实训条件的建设,如创新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等,以提供必要的实践场地和基础设备为主;对于校外而言,主要是得到企业的支持,或将企业资源引入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室”,或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功能齐全、紧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条件。

2.4营造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激活两创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引领功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建立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助推教育成果的显现,为大学生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相比学校而言,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文化氛围更浓,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服务来赢得市场,每一个企业从成立到发展到成熟都饱含了丰富的创业经历。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承载着一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经营理念、管理风格等,这种文化又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形式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文化资源,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企业故事、企业家名言,甚至是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迁移至学校,形成面向未来、校企对接的优秀校园文化。

3校企合作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3.1建立校企参与的组织支持体系

如何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需要建立与之相支持的组织机构。部分高职院校在启动创新创业教育时基本都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或“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前者从领导分工上予以明确,后者从行政职能上进行独立。这两种组织机构显然不利于企业资源的投入。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一种“专业”。一方面,建立由学校党政领导、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和企业专家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校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等研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咨询与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建立由教学与管理人员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主要负责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校企共建实验实训条件、校企共建实践训练项目、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等工作。这一组织机构不仅可以面向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可以为待就业的社会人员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咨询与服务。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在此基础上成立“创业校友会”,让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反哺母校创新创业教育。

3.2建立校企联合的分层培养体系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思维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综合6个层次。这6个层次的思维水平是构建分层培养体系的理论基础。给学生搭建不同难度层次的教育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1)点拨启化层: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为主,实现认知与理解目标,主要针对大一年级学生。学校通过面向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必修课程以及《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规律和实践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必修课程的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模块可以由企业专家承担。选修课程可以根据企业资源的情况,邀请知名企业家、企业界校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以专题的形式开展系列讲座,形成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特色课程。该课程亦可进行视频录像和编辑,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课程资源,便于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即时学习。同时,在全校性必修课、选修课教学得到保证之外,各二级学院层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堂”“企业家论坛”“学长讲堂”等创新创业教育讲座作为补充,形成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2)仿真强化层:以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为主,实现分析与应用目标,主要针对已经具备一定创新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大二年级学生。这一层次主要依托各种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来培养。创新训练项目包括国家、省、市、校甚至是二级学院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新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企业模拟大赛等。这些项目都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推进。校企联合构建的项目体系可以使训练内容与未来岗位需要接轨,同时解决高职院校一部分经费、训练环境等问题。高职院校通过搭建各个级别的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平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项目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应用创新创业知识及技能的水平。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在此基础上对产业化前景优秀的项目进行长期跟踪和支持,鼓励支持开展创业。(3)实战孵化层:以工作室(园)实战为主,实现评价与综合目标,主要是针对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大三年级学生。高职院校可以联合企业建立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园等实战基地。创新类实战,主要是借助学校的工程中心等机构,承接各类真实的企业创新或研发项目,以团队招标形式入驻创新工作室。创业类实战,主要是学生通过对创业项目进行市场调研和前景预测后,提交商业计划书,通过专家评估后入驻创业园。创新工作室以及创业园,一方面作为实战基地,可以通过大量真实项目的锻炼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作为精英课堂,可以通过聘请各类企业工程师、创业基金会的导师、具有丰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或创业经验人士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使学生在实战中再学习,迅速成长为创新创业型人才。

3.3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反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