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26: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服装设计调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
[作者简介]范滢(1968- ),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江苏常州213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重点专业课题“服装设计与工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BZD064)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87-02
江苏理工学院服装系在我国“十二五”教育规划期间开发完成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项目,内容包括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培训方案、核心课程教材、专业教学法、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系列成果。项目的开发首先从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和剖析当前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着手,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与会议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开展实证调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寻找问题的成因,探索对策,为制定我国规范合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提供现实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课题组结合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特点,分别选取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作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座谈,并设计调查问卷,从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心理素质、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进行,信息涵盖学校、个人基本信息、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共计60道题。课题组首先在江苏、浙江等省市选择有代表性的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服装学校开展预调研,根据反馈信息修改完善问卷,再次向辽宁、福建、河南、湖南、山西等地48所含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发放问卷,考虑到样本分布的代表性,采用各点抽取的方式,按照地理分布对东西南北中各地区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2份,有效率达86%。问卷的数据全部采用SPSSll.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项目组坚持调研先行的原则,两年中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法,运用问卷、访谈立体结合的方式,真实调查各地区服装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态势,先后走访学校30余所,与各校领导和专业教师座谈,收集了大量翔实的一手数据材料。同时,在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承担5期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和2期省级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向200多名学员征求意见和建议。此外,还利用大型会议专家集中的特点及时与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在近距离的交流沟通中开阔视野,为提高调研结论的科学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现状与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信息
据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30岁以下教师占28.3%,30~50岁教师占88.4%,50岁以上教师占11.6%。被调查的教师中学士占61.4%,硕士或有研究生学历的占7%;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占69.7%,“双师型”教师占43.2%,有中、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的占51.3%,获得服装技师证的占23.4%。以上数据说明,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大多为本科或专科学历层次,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高职称的教师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因此,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学历、职称、技能层次仍有待提高。
(二)专业实践能力
调查发现,目前有72.3%的教师已分别掌握服装设计、面料识别、立体裁剪、服装CAD制版、裁剪缝制、整烫与后整理等技能;59.7%的教师能熟练和较熟练地完成示范操作,分析纠正因不恰当操作导致的质量问题;50.3%的教师具备对常规缝纫设备的使用及初步维修能力;44.6%的教师能让理论知识纳入职业流程中进行解析,在实践教学中阐明理论的内涵,启发学生创新意识;仅有17.5%的教师能在书本与设备仪器间自如转换,把理论与实践两种知识交融碰撞,使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经验的积累达到同步。这说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未能满足现代服装教育的需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教学设计情况
调查发现,81%的教师能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知识底子薄,自我约束能力差,逻辑思维弱,形象思维强的特点,按照教学计划进度,完成教学任务;59.7%的教师能根据学习动机的发展和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安排教学程序;33.6%的教师能以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作为教学开展的基础,采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运用行动导向,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37.8%的教师凭直觉和经验设计教学过程。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在思想、理论、方法、实践上仍有待提高。
(四)专业教学法运用情况
我们通过对教师与学生的访谈发现,49.7%的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是采用满堂灌的单向强制性输入式教学,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双向交流与互动,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33.6%的教师能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提出富有问题性和开放度的任务引发学生的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实践开展的基础,通过学生活动生成有助于思维发展、能力增进的有益体验。但对教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调查发现,79.4%的教师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活动步骤的控制、学生的价值判断、学习环境的创设及活动生成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还没有得到连贯和充分的体现,实践中活动的质量不高,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并未得到有效实践。因此,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理念和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高行动的价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
被调查的教师中,70%以上的人能够利用网络视频查阅资料,通过浏览专业教材、学术专著、期刊等途径获取教学信息化资源,其中仅有12.3%的教师浏览国际时尚网站。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薄弱,调查数据显示,43.4%的教师能运用PowerPoint, 3D-Max,Flash等多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知识;35.6%的教师能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但总体看来,精品专业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开发能力不强,数字化教学技术能力不高。因此,职教教师应拓展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提高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
(六)专业管理能力
被调查的教师中,43.4%的教师既从事教学工作又兼任班主任;38.3%的教师与服装企业、行业协会建立联系,能为学生提供行业咨询和培训服务;56.8%的教师能与学生、家长和同事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47.3%的教师能与他人分享教学资源,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团队请教。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在专业管理与交流合作方面的能力尚需提高。
(七)专业研究能力
目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已成为大部分教师的常规工作,被调查的教师中,34.7%的教师能自觉地进行科研活动,包括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申报课题、编写教材,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实验;15.6%的教师能参与横向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7.8%的教师仅满足于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少有或没有科研成果。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不强,专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八)专业发展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78.6%的教师希望通过企业实践得到专业技能训练,60.4%的教师希望得到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学、心理学、职教方法方面的培训,67.9%的教师希望在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教育科研方面接受培训。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教师教育理论基础较弱,对教学反思能力认识不足。调查数据还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对专业发展意识较强,80%的教师想成为优秀教师,71.2%的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很感兴趣,79.7%的教师有专业发展规划,这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未来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
三、调查结论及对策
第一,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现状,给予政策支持,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优化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设施,建立模拟实验室、教学企业等。争取企业的支持,利用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制定激励政策,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定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找项目,解决技术难题,创造效益,在实践锻炼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骨干教师为重点,培训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第二,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打破以往以学科知识为逻辑体系的课程安排,而采用模块化课程体制,从工作结构出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立足服装教师的职业活动和所履行的教育教学职责,采取微格教学、课例研究、角色扮演、服装工作室、教师博客等方式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突出教师“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要求,从而全面提高职教师资的专业水平、专业实践能力及教学能力。
第三,建议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构架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轴心,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典型产品为载体,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体现“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编写能体现职教特色的实用教材,并且种类形式多样,既要有文字教材,也要有实物教材、电子网络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
第四,建议学校领导应重视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克服困难,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培训,以便他们能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念,学习先进的专业教学法和课程开发技术,切实提高未来职教师资的职业能力。同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需拓展教育学科知识,把握教育教学工作规律,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个性等各方面的差异,帮助他们克服性格弱点,培养职业能力;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正确地规划职业生涯,激励学生尝试创业。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徐国庆.美国双元制职业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以俄亥俄州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1(8).
一、普通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1.传统教学管理思想不符合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的需要。目前,很多普通高等院校都设立了服装设计专业,但在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上,却缺少必要的适应性。很多院校在开设服装设计专业后,没有深入了解该专业的教学特色,仍然按照普通的理工科或者文科专业的教学管理方式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管理,对服装设计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实际上,服装设计专业实战性强,但管理思路没有根据现代服装设计的教学特色予以特色化的管理和指导,反而加入了一些限制,导致服装设计教学大多数仅局限在课堂教学,无法按照本身的需要实施必备的实战训练等,学生毕业后很难直接满足市场需求。
2.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和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服装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但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以及缺少实践机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等客观原因,很多普通服装院校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首先,许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大纲的设置存在一定的误区。如部分学校的服装制版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均有安排,总计一百多课时,但采用的教学方式大多数都是将制版理论直接从课本上照搬打到纸上。制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一定要在具体的服装制作过程中具体操作、并与服装制作工艺课程结合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教学大纲却没有考虑这一点,没有将制版课程和服装制作工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统筹安排。这样学生在完成制版课程的学习后,未能掌握制版的理论,不了解所设计的服装版样用布料做出来是什么效果,不知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工艺方面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其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教学过程中实践指导的缺失。大多数学校在教师的引进上主要看学历和毕业院校,如普遍要求是硕士学位和国家重点院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忽略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察。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必然会导致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指导方面的不足,削弱实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应有的比重和地位。再次,在校学生缺少直接参与服装设计实践的机会。部分普通院校尤其是地处内地的院校,由于周边环境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学生较难通过兼职、课余锻炼等方式在生产企业进行服装设计实战,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与生产相结合的服装设计实践经验。
3.教学内容与流行元素脱节。服装设计除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外,还是一门与当前流行元素密切相关的专业,当前的服装流行元素很大程度上会左右教学内容。因此,服装设计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服装的流行趋势有所变化和调整。大多数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都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面游刃有余,但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经常会疏于及时掌握最新的服装设计的潮流动态,在某些与流行元素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的教学上显得力不从心。如服装材料课程,许多教师感到较难讲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市场上不断出现新型服装材料,但教师由于信息途径、关注力度等原因无法及时掌握,从而很难给学生讲授,甚至可能会面临无法解答学生疑问的尴尬处境。同时,对服装流行元素了解不足,也会导致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造成教学内容与当前服装流行元素的脱节。另外,学校与生产企业缺乏互动也是导致教学内容有脱节的原因之一。由于学校对生产企业的需求了解不足,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与真实的生产需要不一致,经常出现毕业生在公司就业时又要经过企业的再次培训才能上岗,造成学校教学资源和社会企业培训资源的双重浪费。
4.缺少实践教学有效评估和反馈提升手段。目前,虽然有学生问卷评估、匿名调查等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师进行评价,对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调查和评估形式比较原始和单一,没有形成系统性、完成性的评估和反馈手段,如评估问卷经常都是课堂气氛、课堂纪律等笼统性的调查,没有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设置问题,对于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的覆盖程度、学生掌握程度等鲜有涉及,从而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此外,学校缺少有效的学生就业评估与社会意见反馈体系。许多高校在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上仅关注就业指标,缺少学生是否从事服装相关工作的统计,以及选择其他工作的原因分析。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是否有用,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就业学生,学校对就业学生通常缺少长期跟踪和联系,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
二、服装设计当前市场需求分析
公司求才观:不唯学历重能力,不唯资历重业绩。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技能方面市场不仅需要设计师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当前社会流行的服装潮流和趋势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甚至具有一定的市场流行元素预测能力。其次,市场更需要的是服装设计师了解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市场的调查、产品定位,设计过程中对面料、款式独特的把握,以及产品用何种形式宣传、营销等。因此,服装人才的培养与当前市场需求是紧密相连的,不能关起门来教授和学习服装设计,应以鼓励开放和动手实践的方式鼓励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不断从当前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中提取最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全方位培养。这样学生在参与工作后,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教授的学习内容,迅速投入到所从事的服装设计工作中去。
三、服装设计实践教学方式改进探讨
1.根据服装设计教学的特色适当进行管理方式调整。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与其他传统学科和专业的教学存在共性,但其专业的特点也决定了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实践性、潮流结合紧密等方面。从这点来看,服装设计专业类似于一门生产技能课。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方面应进行适当改进,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带领学生学习和掌握服装设计的相关技能。对学生的管理也需要有所调整,除要求学生完成传统的理论学习外,还需要为学生创造实战条件,在可管可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锻炼。
2.增强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实践是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理论教学。但在当前的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此,增强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第一,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可以根据服装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必要的课堂改革,针对课程的需要,利用较为集中的专业课时间,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市场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服装材料课程除了部分理论知识在课堂内学习外,其余内容可以由教师带学生直接在面料市场内讲解,针对不同品种的面料进行现场分析。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生动又直观,既避免了理论授课过于抽象化的弊端,又让学生实时掌握了面料市场最新的流行动态及信息。
第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教师都是从服装院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缺少实践经验,因此可以定期委派现任教师深入服装公司进行实践设计锻炼,让教师亲自参与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的流程,丰富实践经验,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标准,这样后续在对学生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传授。也可以从服装设计公司中聘请长期从事服装相关工作并具有丰富经验的服装设计师、制版师、工艺师为学生授课,传授具体的实践经验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丰富学生的课程知识和实战经验。
第三,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除校内的课堂教学实践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与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引导学生参与到服装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去,体验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从而促使学生将自身的学习与企业的项目相结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掌握流行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获得真实的生产经验。学校还可以与企业联合举办设计比赛,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展示设计能力和锻炼的机会,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征集到好的设计作品投入生产并形成效益。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设计比赛让社会和市场来检验学生的设计作品并给予指导。如邀请企业管理者、设计师、制版师和工艺师等来做比赛评委,从服装板型、制作工艺、款式设计、整体搭配、形象设计等方面全方位对学生作品进行综合评判和提出改进建议等,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开展实体服装设计创业活动,如指导学生通过开淘宝服装网店的方式直面社会与市场,让社会和市场对学生的服装设计综合才能进行全面检验,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总结,真正满足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另外,学校应鼓励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全国及全球的各类服装设计大赛,提升教师和学生整体的设计素质。可以将比赛作为教师和学生与外界交流的互动平台,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创意思维在紧张的比赛氛围中不断升华,无论最终能否获奖,都可以使每个参赛者获得许多课堂上所接触不到的经验与知识,为教师和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更为深厚的基础。
3.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及时性。由于服装具有流行趋势变化快速的特点,服装设计教学的内容必须与当前服装流行趋势紧密关联,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教师在保证自身理论教学基础素养的基础上,应注意对新的服装流行元素、制作工艺、服装材料和服装机械等密切跟踪,并根据流行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及时性。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当前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了解各种最新的服装设计相关流行信息,掌握服装设计的潮流动态;另一方面,在保证教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创业或者深入服装公司参与设计工作的方式,让教师有机会接触到当前主流的服装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促进教师对所掌握的服装设计知识不断更新,更贴近当前市场的需要。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安排教师外出短期考察或进修、参与各类服饰博览会和会展的方式,让教师拓展眼界,及时掌握服装设计的流行趋势。
4.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平台。为弥补现有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的不足,可以通过日益完善的IT技术和通信手段,建设互动式的信息化平台,支持系统化的教学效果有效性评估,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参考。随着电子教案、电化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推行,当前的教学方式已经可以支持构建互动式的教学效果评估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教师的教案可以自动录入系统;每次课程结束后,信息化平台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取关键点并自动在微博上,或者生成电子问卷并发送到学生的电子邮箱、聊天软件等;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各种方式对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反馈并提出疑问、改进建议等;在学生评估后,信息化平台可以自动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汇总给学校和教师,不但支撑了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估的需要,同时又为教师回答学生疑问、教学方式改进和教学内容更新提供了支持。
一、普通教师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是为了满足我国教学的需求,新成立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服装设计工作室以设计为主体,老师负责讲解如何做好服装设计,解决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服装设计方面能有好的点子。在课余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行情,最后作总结,在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设计出有特色的衣服,制作网店图片,通过淘宝或是微店进行服装直销。白水味儿原创设计女装设计工作室里的衣服就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的,在设计时教师会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设计完成后学生会参加服装的制作,当然教师也会将网店运营的工作交给学生,以便学生对市场需求的了解。白水味原创女装设计的复古系列服装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尤其是在校学生。
二、项目化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工作室有时会接一些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的,教师会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先将整个教学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具体事件,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引导下,综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向老师请教遇到的问题、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白水味儿原创女装工作室中的大三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要参加服装设计大赛,教师结合课本上的专业内容设计教学的过程,先让学生全面了解面料,然后按照大赛的主题要求结合面料、颜色特点进行设计,最后对衣服所需要的配饰进行设计,画出设计出的图纸。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老师应该培养学生对面料的了解、对不同种类和颜色的面料运用、服装配饰的搭配、设计图的绘画技术。整个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向老师请教,因此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当下社会服装设计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三、课题研究型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高职服装设计学校的发展及国家对服装设计的重视,国家级、省级教育机构不断向学校下达课题研究项目,但是缺少专业的科研人员以及相关的负责人,而教师工作室的成立为其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教师工作室有专业的老师和设计专业的学生,有组织有纪律使他们更加的团结,合作更加容易。组织中相关的教师负责收集课题研究需要的资料及研究方法,待各项工作和责任分配完成后学生加入进来和老师一起完成相关任务,学生的设计想法可能会比老师新颖,这就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前进的动力。课题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面向企业的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面向企业的教师工作室是以企业的需求为目标的,教师和企业中服装设计人员进行指导,学生为主要设计人员,参与服装的设计、结构制版及成衣出售,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到服装设计学、服装彩色学、服装构造学、服装材料学、服装生产管理等专业知识,在参与市场营销时还要用到市场营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用了多种学习到的知识,让实践和理论知识有了很好的结合。白水味原创女装工作室和相关的服装企业合作成立了女装产品的研究中心,帮助企业完成了新的服装开发。教师工作室里的教师和学生首先进行了市场女装销售的调查对未来市场女装销售有了预测,然后再按照企业的要求对服装进行设计,制出成品后通过企业的销售平台对设计的效果进行检验。整个过程都是以企业的要求为目标进行的设计,培养了学生在服装设计、服装销售等各个方面的实践能力,为毕业后找工作提供了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了解企业整个服装设计和销售过程,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深入了解以及服装的实际生产操作,避免了实践与结论的脱离。
五、结语
随着国家教育教学的改革,只有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专业学生的需求,学生缺少对理论知识的实践以及知识的创新,缺少步入社会后产品设计过程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开发改正了这种弊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从服装设计到服装营销整个过程,了解未来行业内的需求。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教师工作室也存在教师投入资金有限、教师培训力度不够等不足,但其发展前景良好。
作者:赵青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关键词: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教学方法
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中,服装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服装设计课程具备艺术性及多元性的特点。从生源角度上来看,大部分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及基础服装知识,但在文化课知识方面较为缺乏。然而对于服装设计这门课程来说,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注重学生专业实践操作技术的培养,进而为服装设计课的优化及完善奠定有效基础。[1]从整体角度而言,为了使服装设计课实现有效优化及完善,本文对“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意义重大。
1 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严格意义上而言属于非艺术设计专业,注重学生服装专业知识及技巧的培养,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服装工艺技术专业领域当中的必要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学习到服装工艺设计、制作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就业前景。总结起来,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主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包括:第一,培养学生在服装样板设计和制作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实际操作能力。[2]第二,培养学生使用服装CAD技术进行成衣打板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服装CAD技术完成工艺设计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在服装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鉴别服装材料的能力以及裁剪缝纫制作方面的能力。
结合上述提到的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知,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需注重“理论+实践”的培养,注重学生服装设计技巧能力的提升,进而为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及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的几种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方法的应用通常会考虑到三大要素:其一为设计要素;其二为面料要素;其三为工艺要素。根据不同的要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服装设计课教学得到有效优化。常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2.1 设计方面的教学方法
在服装设计中,涉及设计要素的教学方法需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即为色彩的实物搭配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让学生掌握色彩的三要素,也就是色相、纯度以及明度。在色彩搭配过程中,需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搭配。一般情况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采用大量的颜料调配,在认识色彩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手绘图案对色彩搭配的原理加以理解,进一步了解服装效果图的表达。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可以利用色板或多件服饰进行实际的搭配操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对服装色彩的搭配加以理解,进一步通过直观的感受了解服饰色彩配置的方法及技巧,进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服饰色彩的搭配方法及技巧。[3]另一方面,在服装设计造型上,采取实物二重改造法。实物二重改造指的是对服装成品实物进行改造,实现二次深化设计。主张在成品服装造型上添加全新的原始设计,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二次设计。例如,针对前衣片的造型,由一片剪裁分割成多片式,衣襟由原来的方形改成圆形,或者添加装饰线等。通过此类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在服装设计方面的创新思维,从而为服装设计学习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2.2 面料方面的教学方法
在服装设计课教学中,针对面料方面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服装面料实物混搭法。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合理选取面料是最为关键的。为了深入了解面料的特性,便有必要实施实物法教学策略。学生收集到诸多面料之后,教师需指导学生了解面料的性能,如面料的硬度、悬垂感以及纱线等。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面料的特性,可采取燃烧、刀刮以及抽丝等方法。在进一步针对原本的服装面料进行改换及贴补设计的条件下,能够使设计效果得到有效优化及增强。例如,将已经穿旧了的牛仔裤的一些裤片剪掉,然后使用皮革面料代之,以此练习面料混搭,如此便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面料的设计美。[4]在多种材质的服饰上,可使用服装面料实物混搭法,从而使二次设计得到有效优化。
2.3 工艺方面的教学方法
基于服装设计过程,工艺方面采取的教学方法即实物体现法。于设计方案确立前期,需指导学生进行打板练习,并学会选取材料,直到实体工艺制作完成1∶1的服装成型实物为止。基于大作业课题过程中,需对服装类型、成本价格进行限制,将1个3套小系列完成之后,将正常1∶1的成本价格换算出来,如面料、敷料以及耗时等。[5]当学生完成实物设计之后,能够让学生掌握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整个制作程序,并对服装的成本、定价以及利润等均有一定的掌握。从整体角度而言,工艺实物体现法的应用能够使服装结构的打板设计及工艺设计更加优化,进一步使设计成衣化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
3 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中,服装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以往的服装设计教学课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为了使服装设计课程设计显得更加合理、规范,有必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理论+实践”的教学思想。一方面,需明确服装工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需注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包括在设计方面的色彩实物搭配法、服装造型方面的二重改造法、服装面料方面的实物混搭法以及在工艺方面的实物体现法等。总而言之,在明确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规范科学地应用各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能够为服装设计课的优化及完善奠定有效基础,进一步为促进服装工艺技术专业的进步及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范滢,占必传.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研究[J].职教通讯,2011(24):60-64.
[2] 冯志梅.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08):157-160.
[3] 王京菊,唐怡.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159-160.
关键词:多媒体;服装设计课程;中职;设计制作
一、中职服装专业课的教学现状
服装设计专业是中职课堂教育中一门很受欢迎且重要的专业,它包含多种知识点,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极强,其主要课程包括“服装制图”“服装设计”“服装制作工艺”等。
据调查,目前我国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教学方式单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很多中职课堂在服装设计专业课上仍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演示服装缝制工艺方法,学生聚拢在一起观摩,然后再动手练习。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其教学效果却不明显,没用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②理论知识强,忽视实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教授服装设计课程时,经常采用的方法是以讲授理论为主,在整堂课中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理论的讲解上,而没有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主观性得不到发挥,缺乏实践操作的能力。③教学不全面。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包含着多种知识,然而在很多中职课堂的服装专业课中,我们发现教师对于“服装工艺学”“服装制图”“服装CAD”等方面的课程比较重视,而“服饰美学”“图案基础”这样的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课上所占的比重很小。
二、在中职服装设计专业课上应用多媒体的积极意义
1.方便课程教学
服装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多,且动手操作能力强,有了多媒体就可以让教学方式变得多样,教学内容更丰富,且可以有效节省时间,提升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在网上找到更多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
2.抽象知识具体化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需要多展示服装给学生看,让学生从其中获得灵感,加强教学效果。多媒体可以在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多种所需要的资源,通过网上所寻找的服装图片和影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制图更方便
在传统的服装设计课程中,学生都是用手工绘法来制图的,在制图过程中学生总是不停地反复测量、修改,这样让图纸缺乏精确性,且影响学习的效率。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种资源,让制图教学更方便,设计图更精准美观,提高图纸设计质量。
4.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强化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传统服装设计课程上,主要是以教师在课堂上口述讲解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单调枯燥,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沉闷无趣。将多媒体运用于课堂中,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强化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轻松愉快的课堂能使学生更快地吸收知识,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服装设计课程中,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利用拥有多种资源的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6.突出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
服装专业一直以来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专业,很多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学生要想以后在这方面有一席之地,培养创新性思维必不可少。让学生的学习始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推陈出新,在服装设计上做出更大成就。
虽然我们倡导在中职服装设计的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可以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要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争取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应该与课本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提升课程教学的成果。
参考文献:
2008年,服装行业面临结构性大洗牌。全球经济环境对出口影响进一步显现,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成本和用工方面的连锁反应,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等因素,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同时,大企业通过产品结构升级、产业资源重组、梯度转移、品牌创新、渠道多元化、扩大融资等手段化解危机,取得企业的全面升级和发展。产业资源争夺将更为激烈。国内市场将成为众企业力拓的焦点,国内市场升级伴随国内市场竞争升级,国内市场2008年的表现异常精彩。
为能清晰认识到当前中国服装行业人才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为高校毕业生、服装从业者及服装行业的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装百才网通过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广东、浙江、福建三地的服装企业与服装从业人员进行了薪酬调查。
调查显示:全国服装业总体平均月薪水平为2874元,其中广东服装业总体平均月薪水平为2999元,福建服装业总体平均月薪水平为2025元,浙江服装业总体平均月薪水平为4313元位居首位。
服装设计总监薪酬:
设计总监是全局的掌舵人,负责服装企业每季的设计方向,并制定相关的消费人群、服装定位风格等策略问题。企业设计总监的月薪不低于企业经理,有47.1%的企业设计总监月薪在5000元至8000元之间;有21.6%的企业经理月薪在5000~10000元之间;约30%的企业设计总监年薪10万以上的。
不同类型服装的设计总监薪酬也各有不同,如女装设计总监总体水平要高于一般服装设计总监。调查还显示,43.7%的资深设计师的月薪在3500元以上。
当然这些数据只是全国水平,而在广东、浙江等服装产业基地,工资相对要比一般地区高很多。刘先生介绍说,广东地区的服装总监工资一般可以达到7000~15000元左右。
服装设计师薪酬:
虽然主要工作是负责每季新产品的设计,但是已经细分到行业,如女装设计,童装设计,牛仔装设计等。三成设计师的月薪在3500元以上,所占比例最大。一般为4000元至8000元左右。
服装打版师薪酬:
和服装设计师一样,打版师也属于比较紧缺的一个行当,需要具备将设计师的平面款式图转换为三维立体服装的绝活,薪酬可拿到3000元至6000元,当然一个优秀的服装打版师“千金难求”,有的甚至比设计师还高。
服装营销人员薪酬:
负责服装品牌发展和市场营销工作,所以除了要懂得市场营销,还要了解服装设计、服装市场,甚至是国际的服装潮流,如果是具有营销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有从事服装企业营销经验,了解服装设计和服装市场状况的人才,月薪可以达到4000元至6000元。调查显示,有43.8%的市场营销总监月薪在3000~5000元之间;有16.8%的市场营销总监月薪在5000~10000元之间;约40%的市场营销总监年薪十万以上的。35.6%的市场营销部门经理、主管月薪在3500元以上。
实际上,营销人员不仅仅只有固定工资,基本上大部分都有提成。一位曾经做中东女装营销的朋友透露,当时底薪是3000元加提成,淡季时能拿4500元左右,旺季能拿到8000元左右。
总经理、厂长薪酬:
服装企业的总经理、厂长的月薪分布差异比较大,有38.9%的企业经理月薪在3000~5000元之间;有25.7%的企业经理月薪在5000元至10000元之间;约36%的企业经理年薪在10万以上。
部门经理、主管薪酬:
有35.1%的企业部门经理、主管月薪在2000~5500元之间;有20.2%的企业部门经理、主管月薪在2500~3000元之间;约45%的企业经理年薪5万以上的。而地区差异对薪酬也有影响。如浙江的经理主管级薪酬要高于福建等地。
以上数据均为全国服装业平均底薪水平,不代表个案。
一、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方法应用的现状
多年来,我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而师生互动性强、课堂气氛活跃的主题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学生,没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作为服装美术设计的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的核心是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服装绘画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合作。但是,我校的学生由于专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对于服装设计,难以融入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设计的作品流于平庸。对学生来说,只有通过自己思索、比较、实践,真正领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设计出好的作品。
二、对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1.让学生充分了解服装美术设计基础的地位与作用
服装美术设计主要研究服装的外观形式美感问题,它不仅要研究服装的款式、色彩、材质、图案等形式要素的构成规律,还要研究服装的外观形式与人、社会、时代、生产和市场的关系。对于某个具体的产品,服装美术设计是这个产品生产的第一步。因此,服装美术设计是服装设计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了解服装美术设计基础的培养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服装美术设计基础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服装绘画的基本知识,如服装人体画法;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学生才能进行简单的日常服装设计。
(2)技能培养目标。使学生能掌握服装画的技法和一定的服装设计知识,能设计一定的服装款式,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职业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3.重新整合服装美术设计基础的内容与结构
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时,没有必要一定按照教材的顺序去教,我与工艺教师协商合作,主要采用主题教学法的方式,重新把教材的内容与结构进行如下组合:
(1)模块一:理论基础模块。①服装设计基础模块:服装人体的画法;服装的表现;服装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服装材料不要教;增补:服装设计的思维、程序)②服装分类设计: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童装设计;时装设计。
(2)模块二:专业实践模块。大师作品赏析;服装设计思维;程序实训;女装设计实训;男装设计实训;童装设计实训;时装设计实训。每一个模块内容都事先与工艺教师商量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实训内容。这也是我们编写《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校本教材的依据。
4.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法:主题教学法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有方法、有能力”的设计者,体现在师生共同探讨、相互激发等课堂活动中。主题教学法贯穿在整个教学及探究的不同层面,教师不仅仅是单向地对学生进行“传授”,而是与学生平等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2)学法:①集体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由于服装美术设计基础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尝试模仿设计并思考;从网上下载一些大师的或高校学生的留校作品,给学生欣赏,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模仿设计。②练习法——把新知识转换为能力,这是服装美术设计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学法。2011年下学期,我组织学生收集学校报纸、宣传纸、广告纸进行“绿色环保”服装设计手工制作比赛,学生的兴趣很浓,设计和制作了许多出乎我意料的作品。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应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可以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中讲。
(3)教学手段。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应用了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了服装CAD、Photoshop、Flashmax等应用软件进行有效的教学。我在教学过程别重视技能训练的指导,要求学生建立课程网页,定期在校园网上公布。让学生从“机械的学”向“主动学”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对于高校的学生教育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发生偏差是“就业导向”基本理论产生的重要源泉。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当今我国的城镇失业率正逐年上升,而就业率的矛盾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愈发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在城镇中的就业压力。使本就饱和的城市就业容量更加难以承受,而传统教育思想在学生们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短时间内很难转变学生们的就业观念。在这一系列问题的考验下,高校以“就业导向”为基础的服装设计教学体系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偏重于艺术性的服装设计专业,其毕业生的数量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并不具有优势,但是服装设计专业的相关工作却是社会上不可或缺的一项职业。因此,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其毕业生的就业也同样值得我们的注意和思考。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高校教学体制的革新,还应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使学生们能够摆正自己的心态,促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由学校和师生共同努力,促进“就业导向”背景下的高校教学体系改革和完善。在完善现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加强相关的教育质量,确保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可以达到相应的标准和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理论性人才已经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社会的饱和度已经超标。因此,各高校在这个大背景下要加强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们技术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和提升,保证其培养的人才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基本要求。
2、就业导向背景下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2.1课程设置上将实践能力的技术核心摆在首位
在“就业导向”这个大背景下,各高校应该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服装设计专业技能素质的高级人才。并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化,适时地构建一套科学的服装设计教学体系。在进行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时,需要从多方面共同入手。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将实践能力的技术核心摆在首位,而不是一味的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知识是课程的主要载体之一,通过课程的开展来使相应的知识可以得到展现。高校在进行服装设计课程的设置工作时,应首先明确本校该专业的定位并结合以社会的发展需要,减少对传统学术性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培养具有服装设计实践技术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人才。
2.2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
与此同时,还要使新的服装设计教学体系适合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体现出科学的课程价值观。在进行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教育时,技术知识的教育只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方面,科学教学体系的最终目标是使相应的知识技能可以转化成学生的身心素质。现代的课程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个人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重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来提升学生们对于各类职业所需技能的学习效率。当代高校进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时应在以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纳入到相关的教学体系中。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作为一门对创造力具有较高要求的学科,只有将学生们的热情激发出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3尊重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主要的客体。因此,进行教学体系的革新时要坚持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来进行相应的调整。要多为学生们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以及创新的机会,充分落实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对于服装设计技能性知识的讲授上,要使学生们经过多次的亲身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形成全面的技能知识体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服装设计教学体系中又一需要注重的要点,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们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工作实际上,这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就业导向”背景的一个重要要求。
2.4构建教学体系时应遵循相应的构建原则
最后,在进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时还应注意遵循整体的构建原则。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学科来培养服装设计人才,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本校服装设计专业的相关教师和学者进行适时的培训,同其他高校之间就服装设计专业方面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进行专业教育上的沟通和探讨。此外,不论是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技术知识体系还是实践体系上,都要紧紧围绕应用的主旨,坚持以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相对完整的实践技能教育作为培养的目标和重点,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方向,不仅要引导学生懂得怎么做,还要会做、能做;在另一方面,服装设计的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当前较高的教育层次,要注重于高级技术、新型技术和复杂技术的整合学习和创新,而不是简单重复的去学习书本上的内容。
3、结语
关键词:服装设计;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20-01
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要想在同行中取得核心竞争力,其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作为一名服装设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理念的意识。多年的教学发现,在服装设计、工艺手法、材料运用、语言设计等多方面都需要体现出创新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在服装设计行业的重要性。
一、服装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服装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艺术,体现的是设计师对服装的想象力,来源于生活却超越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艺术品,人们对它的需求更多的是时尚与个性,在设计师的创作下,各种服装饰品也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着。显然,某一品牌的服装只停留在一个点上是不能与时俱进的,随着大众欣赏水平的变化,终究会被淘汰。要想屹立在时尚服装界,创新思维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具备这一点,设计师的作品才会被大家所接受。或许是某个口、一个袋子、一种布料、一根绳子的设计,都会给人带来别具特色的新鲜感,这就给衣服增添了几分新颖性。每个人都有审美观,再漂亮的花每天都看,也会让人感到厌烦,产生审美疲劳。当一匹布料,变换着风格做衣服,每件衣服都具有吸引顾客的地方,也就让这块布料实现了价值。在顾客手中,这不是一块平凡的布料,是一件件能衬出主人端庄、大方的装饰宝贝。由此可见,创新性思维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二、服装设计中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要使每位设计师都具备创新思维,从学生时代开始就需要教师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为工作重点。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以下是笔者的个人看法,愿与大家探讨。
1.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服装设计中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想象力的启发是创新思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催化剂,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的作品就会被赋予创作者无尽的想象,也能展现出作者的艺术灵魂。在实践创作中,需要创作者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牢固的基本理论,这样才能设计出有个性又不失时尚的服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特别是记忆材料的集中性、记忆材料的移植性、记忆材料的扭曲性,对各种记忆材料加工后存储在大脑中。实践时能在已知的基础上通过设计灵感的无限想象力创造出有灵魂的艺术品。只有想象力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对服装设计一无所知,这样的创造力设计出的作品,没有一点设计理念,被大家所接受的可能性也不大。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就应加强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进行加工记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库中。
2.引导学生捕捉设计灵感。服装设计是一种创作,需要设计者具有某个点上的设计灵感。灵感是对形象、观念或者思想的一种新的感悟,可能不经意的一个想法、一件事、一件物品等就会促使新概念的产生。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罗峥的作品《21克》,设计的灵感就是来源于蝴蝶兰花用全部生命幻化成蝴蝶的动人故事。再在设计色彩上加以修饰,面料上采用预制相搭配的纱织料,用传统的审美精华现代高雅地展现出来,其设计流露出了浓浓的艺术底蕴。
灵感不会从天而降,它的产生离不开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想要具备良好的设计灵感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对于灵感的创造,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游玩、听音乐、散布、慢跑时,出现的灵感较多。当大脑处于放松状态时,思维更加清晰,更富有想象力,各种外在因素的作用促使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就较为容易的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设计师通常很重视灵感,哪怕一点小小的想法都不能放过,所以对这些灵感需要及时记录下来,防止转瞬即逝。
三、服装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突破思维定式。每个人思考问题时都会有自己固定的思维方式,在遇到问题时会不假思索的用同一思维模式想问题,这就是思维定式。想要创作的设计师就必须突破自己的惯用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角度的想问题,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这一点对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具备独具一格的创新思维,才能有灵感设计出与别人不同的、有巨大冲击力的服装。想问题时,都应该多方面的锻炼自己的思维,从不同方面着手解决问题,就能突破我们的定式思维。
2.丰富思维视角,在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时,可以从多角度上培养思维,包括思维的广度、深度,以提高思维的速度与精度,以便全方位的思考设计理念。这方面从小学的时候就对学生进行锻炼了,写作时大多作文命题都是材料作文,从材料中思考得到的启发,这就是对学生思维角度的训练。在服装设计课上也有类似的训练,告诉学生一个设计理念,以生命为核心,让学生设计一个作品。这就是一个开放性试题,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视角,上交的作品只要符合要求,都可以给予合格,没有标准答案。
通过上文分析,创新思维对服装设计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欣赏水平也不断提升,想要与时俱进,就要根据人们的需求创造出高品质、时尚又不失个性的时装,以促进时装个性化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遵循差异教学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教育 服装设计 素质 培养 探讨
一、培养时尚意识
服装的功能是多样性的,从最初的保暖,到今日成为人们审美领域的主力军,这表明服装的设计要满足大众对服装时尚化、个性化的追求,要有前卫意识。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有高度敏锐的感觉,在了解人类审美规律的基础上,紧跟服装的流行。服装的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服装款式流行的不断变化,反映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在不断提高。只有保持对流行敏锐的观察力,把握住流行趋势,才能设计出时尚美观,反映时代精神并为人们所喜爱的流行款式。因此,针对流行的这一特点,对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尽可能组织学生走出校门,面向市场,到市场做广泛深入的调查。对不同类别、不同品牌的服装流行款式进行分析,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同时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订阅国内外服装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了解最新的服装流行趋势、款式造型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自身设计风格与流行时尚联系起来,设计出别具风格的时尚感强的服装。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者,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的时尚,而且要考虑用新一轮的设计取代它。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时尚意识”培养的同时,还应引导他们在设计上不要“全盘模仿”,总跟在流行的后面,而是要取舍有度,塑造风格,在时尚中保留精髓,还要勇于创新设计,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构建设计定位观念
阶层消费者对服装的需要有不同的要求,这对服装设计者来说,首先就要有明确的设计定位,而设计定位又是建立在深入市场调研和了解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基础上的。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包括互联网、图书资料等,了解流行趋势和服装市场的总体走向,初步建立起流行意识。然后让学生考察市场和名牌服装专卖店,捕捉服装市场的新动向,认真分析服装市场的现状和规律,并根据对流行趋势的把握,找准服装设计与服装市场的最佳结合点。通过认真细致地进行市场调研,分析所面对的消费者,了解他们的文化层次、年龄阶段、收入情况、对服装的要求、可接受的价格等因素,分析取得的资料,引导学生有选择、有取舍地借鉴和运用其相关的设计要素,进行专门的产品项目训练。这样既能使学生的设计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同时又保持自身的文化内涵,这种“定位”观念的培养,不仅丰富和开拓了学生的设计思路,强化了“产品设计”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科技应用能力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很多科技手段已应用到服装设计行业,如服装信息的采集、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高科技服装设备在裁剪、缝制、立体熨烫中的运用等。服装科技的发展,使得服装面、辅料呈现多样化,各种质感奇异、功能完善的新型材料也不断出现,大大地加快了服装产业的升级。同时,服装科技应用能力的高低,也成为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道“门槛”。通过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可以体现出不同地区对设计人才的不同需求。如苏杭地区要求设计人员识别面料的水平要高,而且要根据面料特点体现设计风格;广东虎门服装基地要求设计人员准确收集流行信息,运用电脑进行款式设计等。
针对服装产业科技化的情况,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科技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让学生借助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根据新产品的信息把握服装的设计风格和流行趋势;通过服装材料学课程的学习进行市场考察、到纺织印染企业参观;收集新型面料,分类整理,让学生逐渐熟悉面料的性能和特点,在设计中合理运用面料;开展“课题教学”,教师以优秀作品及市场为例,引导学生将质地截然不同的面料组合在同一款服装上,体会不同肌理的对比效果等。
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是服装行业技术改造的重要手段之一。CAD技术可大大提高设计质量,加快产品的研制速度,提高设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它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工具。普及应用CAD技术必将为促进服装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出贡献。为此,在已经开设的服装CAD课程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服装CAD系统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和操作服装CAD系统,并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设计软件。加强学生服装科技应用能力的培养,会为学生将来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丰富专业知识内涵
服装是一种文化形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品位的浓缩,这就要求服装设计者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应该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中西方文化传统研究、服装史、服装美学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增加知识的存贮量,活跃形象思维,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各种教具引导学生观察物品的色彩、造型、材质、肌理等,从而将它们作为服装设计的语言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如从物品放射状的线条启发到衣褶的造型;从物品的形态启发到裙子、礼服的造型等。通过带领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参加一些服装博览会,到美术馆看展览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从风景、植物、动物等形态变幻中,从时尚品牌的流行因素中,从具有独特审美情趣的民族、民俗服饰及艺术中汲取灵感,寻找设计源泉。通过实地考察,收集实物等形式,使学生把传统的与时尚的、民族的与国际化的元素融入设计中,显示出一定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在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内涵。
五、结语
服装设计行业是竞争性、挑战性很强的行业,服装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又表现在综合素质的竞争上。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技能的提高,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服装设计人才素质培养的途径是多渠道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服装设计;培养模式
我国自1982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了第一个服装短期培训班,标志着我国现代服装设计的高等教育的开端,至今已经走过了将近三十年。在近30年的办学过程中,对服装设计专业教育进行不断的反思、调整以及修改,使服装设计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现阶段国内服装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景下,我国的服装设计高等教育在招生模式、课程设置、校企合作、设备引进、师资队伍培养、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却出现了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经过对国内的几所服装院校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建立双重标准的招生模式
我国服装设计专业的招生相比服装业发达国家而言,虽也是采用了面向具有高中文凭及同等学历的所有学生。但由于我国服装职业教育过于注重技能的培养,忽视文化课的原因,所以能够考入大学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少的可怜。这就造成了很多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文化课成绩稍差的学生被大学拒之门外。基于这种现状,我国应该考虑采用双重标准的招生模式,即对于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应当在招生录取时采用在专业课过分数线后,然后对文化课分数进行排序录取。由于这类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好,所以较适合向服装设计理论、服装设计高新技术开发,及高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发展。而对于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招生录取时应采用文化课过分数线后,再对其专业课分数进行排序录取。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所以较适合向服装设计技术人才方向发展。
采用这种双重标准的录取方法更加适应我国目前成衣设计师的培养模式的现状,更加能够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
二、充分发挥校企结合的优势
我国绝大多数院校似乎与企业的关系很难深入合作。一方面由于企业总是向学校要人,但又老是抱怨我们的学校不会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也希望企业能够给予协助,以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或希望企业出钱,来资助办学。如果我国的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总是处于这种看似简单的供求或互帮的阶段,那么我们的教学永远不可能与企业实践真正紧密地联系起来。
近些年来,由于各个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致使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基于这种情况,各个院校纷纷采用了一些与企业短期合作的方式,即学生在毕业前到企业进行实习。这种短期的实习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能够将大学四年中,学生每一门专业课的学习都与企业的实际运作联系起来,将会对我国当前的成衣设计师的培养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也会因为学以致用而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在法国、英国、德国的服装高等教育中,经常性的会将企业中的设计师请到学校讲授与之工作相关的课程。并由服装企业提供一定的面料及资金支撑,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设计图纸转化成成衣作品,并将其优秀作品进行批量生产,投放市场。这样的教学模式无论对企业培养后备人才,还是对学生将来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模式,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我国的国情,服装类高等院校学生众多,如照搬这些国家的培养模式,那么将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所以,我们应当邀请多个企业的设计师进入到学校进行讲座的方式进行合作。使对某一企业感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辅导,把众多的学生分配到众多的企业当中,这样较符合现阶段我国的服装设计高等教育的现状。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在我国目前从事服装设计的教学的教师,基本都是刚刚走出校门就直接走上高校讲台,很少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这些教师对于服装的理论知识掌握的非常扎实,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而我国高校对于教师的培养,一般都是将教师送入学校进行学历的再深造,几乎没有学校将教师送入企业中进行学习的。我们应该加强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结构的调整,把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设计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并且,在对教师进行学历提高的同时,应当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将教师送入企业中进行工作,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更加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
四、加大教学急需的高新技术及设备的引进,使之运用到教学中去
服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社会、文化、科技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成衣类服装的品质则更是以高科技为依托。
在今天,以服装CAD为代表的新技术,是服装结构版型质量的保证。而服装CAM以及缝制整烫设备、染整化学工业的日渐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服装缝制工艺以及后整理加工技术的水平,为服装品牌及信誉提供了有效保证。而由新技术所研发的面料与辅料,使得材料的性能及特征产生重构,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感受。而当前阻碍着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板型及技术工艺的滞后、国产面、辅料的落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实现技术创新,提高我们的科技含量,提升专业水平。可以说 ,设计中所表现出的优秀的艺术展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讲,正是高科技本身的体现,而这一切都要从服装教育入手。
近些年我国设有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都加大了对服装设计高新技术及设备的引进。如:非接触人体测量仪、数码喷印设备、数码刺绣设备、服装CAD系统、数字化仪等设备。还有的学校将企业里使用吊挂式生产线也引进到学校中来。
但这些设备大多数都是单台引进的,基本上成为了一些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专属设备,即使在上课时用到这些设备也会出现几个甚至几十人共用一台设备的现象。更有甚者,有些先进的设备引进学校后无人会用,或使用率过低而沦落为实验室里昂贵的摆设。
我们应当在引进设备之前做好充分的考查、论证,将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到市场应用前景宽广的、教学急需的设备当中,而且要根据学生的数量足量引进。在保证教学正常开展的同时可再引进科研所需的实验设备。
五、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课程考核形式
目前我国服装设计教育依然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师无法及时把握自己的教学成果。为了丰富教学方式,我们可适当采用座谈的教学形式,加强课上与学生的互动,给以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
而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应当在笔试的基础上加强面试、学生作品展览、学生作品讲评等考核方式。学生作品展览,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作品向更多的人进行展示,并将展览当中每位学生的作品所受到的专家及教师的关注程度进行成绩评定;学生作品评奖会这种考核方式可以给学生公开讲述自己做品构思、创意的畅想机会,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表达自我的思想,通过专家和教师对自我作品优缺点的点评,使学生更加能够明白自己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增强兴趣。
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我国目前的服装教育一直是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长期以来注重艺术而轻视技术,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教育,导致我国服装教育落后于国外现代服装教育的原因之一。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表现在其设计作品上,还应表现在制作工艺上。我们一切的课程设置都是要围绕着“创新”设计而展开,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独特看待问题的视角及思维判断的能力,学会运用这种技能和手法去创新。随着年龄及阅历的增长,学生对待事物的感受也将是不同的。
因此,第一年,教学内容首先要从材料入手,让学生熟悉并了解各种材料,使之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使用时能够得心应手。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创新思维,哪怕是一些最幼稚的想法都将有可能演变为最佳的设计或是制作上的小亮点。第二年的教学则是要突出与职业及产品的关系还要与实际相结合,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而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更要以创新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来选择合适的主题教学。因此,这就要求院校在每年的课程设置上要层次分明,学生每年所学的知识都能在创作过程中加以使用,以此作为创作的基石,而学科间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学科之间的关联就使得设计思想更加缜密,更具依托性。
七、服装成衣设计师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服装成衣设计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不是一个学校、几个教授的创新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与社会各界的紧密配合分不开的。现在许多服装企业与服装设计师协会,合作开办了许多服装设计大赛,让在校学生与企业中的设计师同台竞技,为服装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给了学生一个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反正,现在的服装院校也开办了很多服装设计工作室,在有经验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参与到企业新产品的设计中去。但这些还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应当搭设一个企业与学校桥梁,即建立一个服装产业开发中心,将学校的科研技术力量与企业的生产能力结合在一起,将学校最新的研究成果尽快的转化为生产力。
服装成衣设计师培养模式的创新,还需要社会其他力量及政府的支持,为服装高等教育建立一个持久稳定的交流合作环境。只有这样,服装成衣设计师培养模式的创新才能够健康发展。
八、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翻开国内一些服装类院校的教学培养计划,几年来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课程设置大同小异,教学大纲所涉及的内容也多年没有更新。各个学校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或个人来进行服装行业的调研,无法及时掌握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无法指导教学计划的及时更新。
关键词: 理性思维; 感性思维; 创新性的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 G6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69-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服装行业对创新型高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才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近二十年来,尽管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服装设计专业,为服装行业培养了大量综合素质较强的实用型人才,也受到了服装企业特别是一些品牌企业的欢迎,但在工作实际中不难发现,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及创新行为远远达不到行业发展要求,因此,严重制约了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作为综合性民办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又是文理兼收,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好,理性思维与理解能力较强,但艺术功底差。为了更好地体现综合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办学理念与学生特点,并且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成为服装行业的通才,在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应有别于服装专业的艺术院校。
一、发挥文理科学生的优势,将理性思维方法运用到服装设计中
理性思维是一种规律、严谨、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一种递进式的思维形式,将理性思维应用在服装设计创作中是一种行之有效并且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文理科的学生,寻求服装艺术的规律与本质,从而指导服装创作与实践。如《服装材料学》这门课程,可以将内容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在理论知识内容部分注重理论基础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服装材料与服装的关系,发挥学生的刻苦钻研与探索精神,系统地讲解服装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能、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从理性角度来讲解,注重用逻辑思维方法来分析各种服装材料;在实践内容部分,通过不同服装材料、不同色彩与不同款式服装的视觉效果,使学生掌握服装材料与服装设计的发展规律与本质,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为学习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整个教学内容上要重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运用感性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感性思维方式是艺术思维方式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类对事物的感知最初就是通过感觉器官进行的,通过感觉器官传递给人的大脑,形成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种形式。感性思维的主要特性是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服装设计师一定要有时尚意识、创新能力和超前意识,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严密的思维,即逻辑思维能力;二是感性思维能力,二者综合构成创新思维的主体,创新思维寓于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接触、多看一些各个时期流行的、时尚的服装,多看一些不同质地、不同风格、不同款式的服装,通过感性认识使学生对各种服装形成很丰富的印象,这样可以加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各个学科间相互渗透,从色彩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服装管理、服装营销与品牌策划等方面来讲授,培养服装设计学科的通才。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开设的大学语文、美术鉴赏、服装史、服装设计概论等课程,开阔学生的眼界。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的发挥想象能力,不受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让学生畅游在丰富的想象空间中,加强综合院校服装设计学生的想象能力、造型能力、创新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吸收多种服装艺术的表现手法,开发学生服装设计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循其大道,勇于创新。
三、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下掌握所学的知识
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灵活地接受知识。使学生潜在的能力通过不同的渠道自由地发挥出来,将学生从应试教育固定的思维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打破传统教学中只有一个标准,只有一种模式的教条主义,贯彻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主导的教书育人的方针,是新时期培养真正有开拓进取精神、体现一专多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的任务和要求。趣味性教学法就是一种投其所好,诱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根据调查统计:学生在心情愉快时认真听讲,能接受老师所讲课内容的95%以上;学生在情绪不稳定时,听课不可能全心投入,所以只能接受20―60%左右的内容;如果学生在觉得该学科无味时,上课就会心不在焉,其接受值可能为零。因此趣味性教学法就是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演讲、辩论、做实验、竞赛、评比等活动来发挥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动作用,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比如服装工艺设计课,如果只讲理论原理,再督促学生练习,结果肯定收回不大。在教学工程中,先讲理论知识,然后利用一定的时间举办一次竞赛。要求所有作品必须是用缝纫机缝制出来的,内容不限,可以是衬衣、裤子、手提袋、帽子或是洋娃娃的衣服等。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增,都设法做一些东西,并且干劲十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缝制过程的操作技能,而且还掌握了许多工艺技巧,摸索出很多工艺处理的方法。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