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科研的重要性

大学生科研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08 11:2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科研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科研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一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医学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其培养目标为: 1.有厚实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2.有较强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3.有一定的医学科学研究的训练;4.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是未来的医学精英人才。实现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适应未来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的竞争, 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医学人才,实行本、硕连读制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是一条重要途径。为确保上述目标,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医学科研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二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分阶段训练及其重要性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科研训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 : 基础学科阶段, 初步培养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导师、名医、科研人员讲座等形式, 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培养其初步具备科研的条件、方法和态度; 第二阶段: 三至五年级:基础医学阶段, 进行系统科研训练,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如通过“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撰写论文—理性认识”科研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第三阶段: 临床学习阶段, 则在临床导师的指导下, 进行临床科研训练, 通过完成硕士研究论文和硕士论文答辩,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基础学科阶段, 学生的课程以理科类基础课程为主,还没有足够能力参与科研, 而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则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临床阶段能否以较短的时间开展课题研究, 撰写学位论文, 乃至能否顺利完成本硕连读学业的大事。因此, 如何做好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工作是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中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1]。

        三  基础医学科研训练的方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1988年起国家教委批准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新疆医科大学至今已招收10 届,实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已历经5期,它以学生完成课题,SRTP立项的方法, 经过系统的训练, 把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为自主个性发展的管理模式, 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实验或调查研究等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突破常规进行创新研究, 摸索出科学研究的性质和律, 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四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

        新疆医科大学SRTP 实施包括如下方面: 

        1.组织机构:成立了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和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专家委员会。由新疆医科大学教务处实验管理科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2.执行程序:由“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教学检查、结题验收”组成,各学院教师组织学生自行申报,教务处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确定立项课题,立项负责人组织实施,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的立项继续进行,最后,教务处组织结题验收。

第2篇

【关键字】大学生,科研能力,协同创新,团队因素

随着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战略部署和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日益重视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现有的传统科研组织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需求。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持下,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日益高涨,立项数量和课题研究的质量也飞速增长。但是通过与在研项目的主持人深入访谈发现,在大学生日益高涨的科技创新热情与现有的创新能力之间,在日益迫切的能力提升需求与现有的能力提升机制之间,均存在着一些矛盾。据发放400份的问卷调查统计得知:61%学生感觉团队协作不够,在“孤军奋战”;34%的学生认为因为缺乏有关群体协作和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无法有效协调团队成员。“1+1>2”,团队因素从团队领导,团队文化,团队目标三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团队因素方面,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大学生科研团队提高科研质量,建立有效的协同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协同创新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信息的共享给新时代的大学生提供了便利。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与信息共享方式为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但是另一方面信息体系的不完全和团队之间的竞争又让信息得不到及时的传递,协同创新的思想可以促进大学生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协同创新不是指创造出新的事物,而是让创新实体进行有效的交流,获取有效信息,得到各方面资源的的协助。在大学生科研团队之间,适宜的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效率,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符合国家政策方针的要求。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的影响因素来看,分为个人因素和团队因素,对于个人因素,我们从大学生科研能力结构组成要素入手,将个人因素主要分解为科研兴趣、知识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四个方面;团队因素主要包括团队领导、团队目标、团队文化三个方面。其中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影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成长的诸多因素中,影响程度较深的为:“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友好、融洽的团队氛围,管理能力较强的团队领导,明确、统一的团队目标,善于发现事物的未知部分并执着探索的精神”等因素。可以看出其中团队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科研特点基本上是2-5人的团队合作,这就不难理解大家对团队因素的看重,所以基于团队的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大学生科研团的从竞争性协同向合作性协同演化。

二、团队领导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柏梯・弗瑞德霍姆曾发现,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一位科学家单独获奖的情况是很罕见的。诺贝尔奖通常不是授予一位科学家,而是授予两位或三位科学家,或者一个团队。”可见,科研项目的完成越来越需要合作,团队内部的合作和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作。一个好的团队领导,一个切实可行的团队目标与优秀的团队文化是优秀的大学生科研团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在着三个因素中,团队领导是指向标,一个好的团队能否做出好的成绩不仅取决于团队间的协作也取决于领导者的决策和方向。团队领导怎样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怎样通过团队间个人绩效的完成来实现团队的价值,怎样领导自己的团队在大学生科研团队间通过合作性协同来实现自己的科研目标,提升自己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而高效的完成团队目标。

通过对在研项目主持人的访谈与课题的研究分析发现,其中有些科研项目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是有所交叉的。如果大学生科研团之间是合作性的协同则会让每个团队之间的效率得到提升,科研能力有针对性的得到锻炼,在科研团队间的合作性协同中考验的则是团队领导的能力。团队领导者在团队间的合作性协同中可以通过错位策略避免其他团队的侧重点,从不同的方面解决问题。例如:有个团队的研究课题是以全中国为背景的城乡一体化研究,而其他团队可以以皖北为背景来针对性的研究城乡一体化。其中两个课题在城乡一体化中有内容的交叉,如果这两个团队之间可以信息共享不仅节省了很多时间,提高了效率,还通过思想的碰撞和创意的激荡让两个团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协同提升。

“目前,协同创新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中所占分量较小,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过于封闭,过分注重科研结果,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实践训练与综合培养,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普遍缺乏科技意识和人才培养意识,加之市场竞争逐日激烈,导致企业片面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忽视了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与高校合作的意愿不强烈,缺乏联合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动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考验着大学生科研团,高校,企业。但是作为大学生科研团的领导者们怎样做才能与各个团队共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领导力,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更需要领导者们在团队协作中提升自己与团队,然后与更多的优秀团队交流、协作再进一步提升,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通过协同合作从而提升大学生科研团队的整体科研创新能力。

三、发挥团队领导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

“协同创新的本质含义是指复杂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通过相互协同和作用,以完成单个个体无法实现的创新目标和结果。协同创新的系统性较强,要求各参与者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并在系统内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相互配合进行创新活动,从而实现最终目的。”想要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从团队领导者的角度来说,应该把握好研究方向,与其他团队定期进行信息交流。在科研项目的研究中,团队容易在某一方面遇到瓶颈,怎样突破瓶颈,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头脑风暴法,但是团队间的成员有时候思维固式,不太容易有新的想法出现,而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突破瓶颈,团队间的交流也可以及时的发现团队的问题,改进目标与方向。如果团队领导者可以带领团队进行定期的交流从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中,在团队协作中,要创造出1+1>2的效果,就要团队的领导者调动每个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平衡点,领导者要找到团队成员的平衡第点,从大局出发,了解每个成员,让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到科研的项目中来,让每个成员都发挥自己的优点, 短板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团队领导者要懂得让团队间有适当的竞争,更要发现自己团队的短板, 让团队的科研创新协同提升。

在调查问卷中,根据题目“影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成长的因素,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分。(从1―10,其影响程度逐渐增强。1代表影响最小,10代表影响最大)”的数据分析发现,“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这一选项的平均分为7.56分,是所有选项中影响最大的因素。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可以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在一个舒适愉悦的环境中进行科研与交流,更有益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所以团队领导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有重要影响。

四、结束语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影响因素中团队领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从团队领导的角度来说,通过建立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充分调动团队内每个成员的积极主动性,能够与定期进行团队内部交流和团队之间的交流都是可以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成长的方法,大学生科研团在运用中更要注意与实际相结合。在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要发挥自己的更大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祖国。

参考文献:

[1]鄢晓.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 从课程体系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4(2):69―74.

[2][3]吴帆.协同创新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7):98-101.

第3篇

关键词:公安大学生 科研创新能力 途径方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需要人才,人才要靠教育,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担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公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这一重任。在公安大学生中,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科研活动是培养和发挥这种潜能的有效途径,所以,就培养公安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培养公安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公安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立足点、突破口和有效载体。科研工作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种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拟定新对策的创造性活动。而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正是一个人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及奉献科学精神的全面展现过程。“创新”是公安院校实现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培养公安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公安院校积极探索并不断优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1.2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精神,全面提高公安大学生的素质。

科学研究是一种严谨的探索真理的过程, 在科学研究中要实事求是, 切忌弄虚作假, 因而科学研究是培养大学生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手段。科研活动大多是以课题组为单位来进行的, 在课题组内, 大学生需要分工协作、互相配合, 因此大学生的科研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体精神。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复杂的劳动过程, 在探索过程中, 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所以科学研究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进取精神。总之, 在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过程中,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1.3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交流, 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营造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 达到 教学相长的目的。

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是教学活动的持续和深入。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可了解到本学科最前沿的科研进展情况,接收到最边缘最新的高精尖科研信息,极大地丰富课外知识,开阔眼界;使教与学达到有机统一,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解决教与学“两张皮”的现象,达到 教学相长的目的。

2.培养公安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1培养培养公安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须从教学改革人手

公安院校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倾向转向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和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传授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即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启发式”,“双向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加强师生间、学生间双向交流,打破“一言堂”,形成“群言堂”。培养公安大学生“发散性”、“求异性”思维习惯,促使公安大学生逐步形成自学和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2.2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必须注重科研实践

2.2.1 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为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

进一步确立学生在科研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建立学生科研奖励机制。如公安大学设立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成果奖”,对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进行表彰奖励。奖励等级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对获奖成果颁发奖金和证书。学校成立学生奖励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有关评审事宜。 学生所获奖励记入个人档案,并在综合素质测评中予以相应加分奖励。

2.2.2组织科研立项、评审

为确保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公安院校科研工作主管部门应认真做好学生科研课题立项和评审工作。如公安大学制定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科研创新成果评奖办法》,制定了严格的项目申报程序每年12月由各专业系部教师根据学生专业学习实际情况和教学进程提供申报指南,由学生工作处向学生公布并征集意见。学生工作处根据学生所提意见对指南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指南报科研处公布施行。次年三月初由科研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的立项指南,学生工作处按照项目申报通知要求具体组织完成学生申报工作。学生根据立项指南在三月底月前完成申报事项。每个项目应成立课题组,由学生担任课题组负责人,每个项目一般吸收3-6名学生参加结题验收原则上在每年4月份进行。

2.3营造科研氛围,激励科技创新

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宣传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营造浓郁的校园氛围。

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学校应经常向学生介绍科研信息, 传播先进的科研理论, 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 定期不定期请公安领域专家、学校教师开设讲座, 介绍公安业务和公安研究的最新动态, 指导学生科研, 拓宽学生视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生研究成果的宣传和展览、举办优秀学生科研成果报告会, 也可以在各大队学生中成立学生科研小组, 定期在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籍此来营造科研氛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不断增强公安大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

2.4加强与公安实践的结合

公安学科是应用性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 公安专业教学必须面向公安实践, 学生科研也应围绕公安实践的需要寻找研究切入点。学生应把握公安见习的时机, 多了解、多学习、多分析, 关注公安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科研选题应紧贴公安实战, 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第4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活动

当今世界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各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越来越依赖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已成为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之源。科技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的形势下,高校应该把科研放在首位,科研与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内容才能逐渐更新,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社会服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高校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科技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由于各大高校对科技创新活动不够重视,存在诸多问题。

1.学生参与的涉及面小

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都是由学校团委负责组织。一般的程序是院团委在宣传科技创新活动之后,由各个学院或系部具体组织学生申报科技创新课题。申报课题后直接报送到团委等部门。因为经费的问题、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自己认为不具备竞争力,基本就不提交课题申请书。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没参加此项活动,参与的仍然是少部分学生。因此科技创新活动有着局限性,参加比赛的或者课题立项的同学占大学生参与比例的少数。

2.学生在活动中收获不大

可供大学生选题的范围较窄,立项的课题大多数是雷同的,研究方法单一。大学生自己不能单独立项,资质条件不符合填报的要求。高校老师的科研工作任务繁重,也没有多余的时间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直接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少,因此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得到的锻炼和提高就很少。所以说在申报课题的积极性方面,大学生几乎没什么兴趣。而在谈论到在科技活动中有哪些收获的时候,很多学生觉得在学术上和科研上并没有大的进步。在评优或评奖的时候会相应的加分政策,其他方面收获较少。

3.组织体系不完善

科技创新活动是推动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把工作的重心都放在教学改革、学分改革上面。往往忽视了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如果能把科技创新活动也纳入学生的学分体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是活动的更加有特色,不是有了某种比赛,才有针对性的练习。参加比赛也会取得较好的名次。

4.缺乏对创新活动的激励与保障机制

各高校的大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中得到了相应的锻炼。考虑学生的个人因素,很难出成果,对许多课题不能跟踪研究,造成科研项目种类繁多,难以呈现出精品的课题项目。学生的在校周期都是三年,有些课题还没有研究完成,学生就已经毕业了。好多课题不能按时结题,这种情况也削减了导师鼓励学生申报课题的兴趣。奖励机制也不完善,没有详细的制度约束学生,参与活动的学生和不参与活动的学生,在量化考核的时候是一样的。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越发的减少。

二、提升高校科技活动的对策

1.改革教学模式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利用教学、科研的先发优势,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导师带着学生一起做课题。把科研的内容带到学生的课堂上,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同学在做课题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学习方法。课题的申报、填写,材料的收集、汇总等待一系列工作都由导师带着学生共同完成。采取项目式的教学,让学生也有单独承担某个课题或者项目的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力。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改革和优化当前的教育模式、整合和优化教学模式。在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炼出更加有效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2.完善激励机制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保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良性发展,需要用长效机制的保障,不断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发挥团队的创新潜能,依靠良好的运行机制建设和激励机制建设。根据高校的特点,制定出符合自己学校科研工作的考核办法,对表彰的力度、奖励的办法更加具体,将科研立项、职称评定、评优评奖挂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建立科技创新团队

依据学院的发展规划,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推进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工作,依托科研平台的高级别项目进行科研活动的申报,充分利用学院自身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的组成可以由校内教师组成,也可以由同类院校的教师联合完成,实行联合攻关,成果共享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谢志新,牛东红.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8):22,31.

[2]马新飞,郑晓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及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13年12月,第17卷第6期.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科研教学 问题 对策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1]。参与科研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尝试改进大学生科研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下面简要总结在大学生科研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经验体会。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科研在我校已开展几届,虽然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面大、人多,但其中不少人是盲目跟从,在思想上缺乏主动性,指导老师开设的众多课题项目,不是人满为患,就是门庭冷落;在行动上抱着观望的态度,能出点成绩就继续干下去,如果觉得干不下去,就会找各种理由退出,没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又影响了团队的士气和科研进展。

第二,学生的功利性比较强,据我们和学生的交流发现,许多学生是看重学分或听学长的意见,即在本科期间发表科研文章找工作或读研时会优先录用,才去报名,而报名的目的只是为在结束时拿到相应学分或在发文章时挂上自己的名字,对于学生科研是什么,如何做都没有自己的思考。但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每年参加学生科研的学生数目都是有限的,有时可能导致真正想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无法参加。

第三,从科研方法上,大多数同学急功近利,总希望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这种因功利性目的而造成的短期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治学的态度。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那些积极参与学生科研的学生,使他们对学生科研产生了怀疑。

第四,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由于大学期间学生各方面所获成果多少意味着一个富有说服力的资本雄厚与否,因此,竞争使部分学生封闭起来,影响了学生科研的进一步拓展。从未接触过科研的本科生要想做出一定的成果,即使吃苦耐劳加聪明才智也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有很大的成果,而且学生科研不仅仅是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是综合能力培养的体现,重在参与。

第五,许多学生对学生科研认识不足,把它等同于验证性实验,以为看看教材、抄抄同学作业就可以了,已经习惯了被动性教学,没有从思想上转变意识,不能很好地培养科研创新思维能力。

二、对策及体会

针对上述情况,对成员的选拔我们采取自愿加入、择优录取的原则,我们会优先考虑有兴趣、勤于思考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我们给学生一段时间进入实验室,跟着高年级的硕士或本科生观摩,一方面让他们熟悉环境,另一方面根据他们在实验室的工作态度及表现进行考核,真正有兴趣的学生应该是绝大部分时间在做与科研相关的事情,读文献,做实验,而且会积极思考和提问。而那些参与愿望不强烈的学生在一段时间的磨合后,也会对自己是否适合参与学生科研有新的定位。最后通过师生座谈交流,明确学生科研的所得与所失,明确每位参与者的责任和义务,让学生思考在有限的时间到底是参与科研还是参与其他感兴趣的活动。最终确定下来的学生我们会进一步和他们交流,让他们从根本上意识到学生科研的重要性,培养科研能力和责任感。

在团队合作方面,我们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课题,并尽可能最大限度利用实验室已有的设备和试剂,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既不浪费资源,又培养学生创新和节约的思维,并最终使一个团队可以完成几个小项目,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是主持,又都是其他项目的协作者,促进了团队合作,也使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科研的先行者对其他同学的影响是很显著的,例如某位同学因为参与大学生科研获奖,对一些以前并不热衷的同学就是极大的促进,这些同学怀着不服输的心理积极要求参加。科研虽不能急功近利,但要让学生在参与后有成就感,每期学生科研我们都会做摸底调查,其中一项就是“为什么参与学生科研”,我们发现学生的愿望日益强烈,参加过学生科研的学生在实习时,比所在实习单位里硕士生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都强,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成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已经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榜样的作用及激励效应远比苦口婆心地说教有效。鉴于此,我们每年开展学生科研都会请曾经参与的学生回来就所得与所失讲述心得体会,使学生少走弯路,既看到道路的艰辛,又看到未来的希望。这样做也使每年开展的学生科研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我们也惊喜地发现参加科研的同学上网、看电影打游戏的少了,有些学生在科研中遇到难题,会把低年级没学好的专业重新学习,因为自身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科研进展的同时,还促进了学风的好转。

在学生科研的延续性上,我们充分利用“传帮带”动态保持团队成员的学科优势,保证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梯队组织,充分培养、锻炼团队的骨干成员,保证团队成员的后续输入。以前学生科研只有毕业的学生才能参加,认为他们已经掌握了多项专业知识,可以轻松地完成科研任务,但是忽略了几点:(1)毕业的学生同时要实习找工作,时间经常冲突;(2)即便做得好,但是完成学生科研后就离开学校,没有科研的序惯性;(3)学生之间无传承性,对每一期新来的学生都要重头来一遍,对技术上的培训也失去了序贯性,给教学带来不小的麻烦,因为学生熟悉实验室和技术已经占据绝大部分时间。针对此种情况,我们选择高年级中的责任心强、能力突出、业务素质高的学生带领团队,逐级带教,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锻炼学生的沟通培训能力,还使技术培训时间明显缩短。

在分组上,我们改变了以前按学号或老师随机指定分组的方法,让学生自行组合。这是因为,学生一旦组成团队,沟通即不可避免,而最近的研究表明[3]:“知识的交流是建立于彼此信任基础之上的自愿合作,相互信任的合作氛围是知识转移的先决条件。知识转移过程需要双方频繁的互动。知识转移双方轻松的沟通、愉快的合作、亲密的共事,将有益于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关系信任、亲密的成员往往具有开诚布公的态度,知识接收者往往认为知识源值得信赖,对于新知识的抵制与质疑将大大降低。团队成员间信任、亲密的关系将有效促进知识的交流,对于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正向影响”。

在学生科研的管理上,学院政策也给以很大的支持,正确引导,促进良好学风形成:第一,鼓励教师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第二,特别鼓励教师从事与教学直接相关的科研工作;第三,努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学校还通过评选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对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例如我院每年都会增加学生科研的基金比例,并明文规定其中30%是用以奖励学生的。在学分制上,学院也在酝酿实行弹性学分,鼓励团队中的每位成员各尽所能,为团队群策群力,真正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

总之,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是高校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科研、教学及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也要不断探索总结,使学生科研真正发挥应用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蒋永荣,李天煜,蒋东云等.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建构的探索与实践[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4):376-378.

[2]谢茵,全红.开放实验室对实验教学改革初步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5):506-507.

第6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005-02

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新技术的发明、新工艺的创造、新材料的发现、新理论的突破等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建造创新型社会便是对创新的最高要求。作为即将参与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国家之需、民族之需和时代之需。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新世纪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重点实验室建设在促进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2],尤其是作为国家“985”、“211”工程支持建设的科研平台及重点实验室更显示出优势地位。除了承担国家部级科研攻关项目外,高校科研平台及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基地[3],正在锻炼大学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这对于国家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科研平台在促进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的优势

高校普通教学实验室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理论知识形成感性认识,是一个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科研平台则有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科研培训,为部分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环境,其功能不像普通教学实验室一样面向所有学生,而是为部分具备科研潜力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而创建一批大学生创新团队,为将来的研究生教育预备人才。

与普通教学实验室相比,高校科研平台存在明显优势:①科研平台硬件配置齐全。完善的硬件条件能够充分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同时这些仪器往往有专业人员负责培训和维护,为学生使用提供方便。②配套资金支持。大学生进入科研平台进行研究工作,除需要申请学校或国家的特殊项目支持外,往往还需要借助实验室的配套资金支持。如果没有高校科研平台的配套资金支持,而仅仅依靠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有限资金,可能会出现实验经费不足的状况,这对一个科学问题的圆满完成不甚理想。大学生申请的研究课题一般与科研平台承担的国家课题密切相关,科研平台可以为这些创新团队准备相关前期实验,使得大学生可以直接进入课题研究,既节省了时间又科学地利用了资金。③有专门的科研小组指导实验设计。一个科研平台中往往有一个或几个团队在维持正常运转。固定的科研人员一般包括教授、副教授、实验师、博士生、硕士生等人群。大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时,会有专门的科研小组指导其查阅资料、实验设计、开展实验及数据分析,避免少走弯路,同时也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结题。④实验室文化熏陶。与普通教学实验室不同,由于每天都有固定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工作,科研平台内有着独特的实验室文化和研究氛围,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熏陶。譬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实验室每周都会有一次研究生班讨论和学生汇报,经常参与这样的学术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提前感受到科学研究的学术气氛,为将来的科研工作做好心理准备。由于具备这些独特的优势,高校科研平台能够迅速地培养一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为本学科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储备人才。

二、依托高校科研平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成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科研平台自实验室建立以来,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转基因专项等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200余项,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动物分子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等方向的研究,为国家解决了一系列科研难题,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本领域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基地。本科研平台在完成承担的科研任务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自2012年以来,先后承接了大学生挑战杯实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等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共计110项,总经费达70.6万元,具体见表1。

参与科研项目的这些大学生绝大部分已经继续攻读研究生,还有部分学生出国深造,这些学生必将成为本领域的科研贡献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响应了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号召。他们的这些成绩离不开其本科时参与的科研启蒙训练,其在重点实验室所受的科研训练是他们科研工作的起点。

三、优化科研平台管理,辅助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

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优化高校科研平台管理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创新实验室,组织课余有精力、有能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有计划地参与到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中,开展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渠道[4]。为此,在高校科研平台管理上需要做到如下几点:①加强科研实验室的开放程度。科技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5],开放科研平台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创新条件、创新环境、创新氛围和创新平台,还是渗透创新教育的最好课堂、最快捷方式[4]。一方面组织专门的科研辅导小组对在实验室开展研究的大学生创新团队给予技术指导,另一方面鼓励其他的大学生依据本实验的具体情况申请学校、省级或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享受到科研的魅力并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②优化高校科研平台管理以便于大学生参与科研。在制度上对大学生参与科研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强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与研究生相比,大学生参与科研有一些不同,这需要优化实验室管理以适应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具体情况。首先,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并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所以大学生在独立开展实验的前期需要有专门人员指导其科研并全程培训,充分发挥科研实验室“传帮带”的优势,让研究生对大学生实现一对一的负责制,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进入科研状态,少走弯路。另外,大学生由于还有繁重的课程任务,其科研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和假期,需要协调实验室仪器使用情况和实验教师的工作时间,给大学生科研创造充分的条件。

四、结语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高校实验室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有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托高校科研平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本学科培养科研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等学校,可以进一步优化科研平台管理,以增强其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凤娟.浅谈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10):81,84.

[2]赵晶波.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功能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9):39.

[3]张发爱,吴志强,刘来君,韦春.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培养地方性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7):5-7.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自学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6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建设和接班的重任,面对瞬息万变、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将来走向社会,难以及时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人,在独立学习的条件下,能够学得深、学得活、学得快、学得多,并能根据学习与工作的需要,善于将新的知识信息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不断地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自学能力是新世纪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对于以往的大学生,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作为当今的大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未来社会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了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通过的《世界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指出:“大学生应成为社会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求职者。”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成了高等学校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自学能力又是创造能力及其他多种能力的基础,由自学能力逻辑地向创造能力发展,正是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规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从幼儿园到大学,其实都是鼓励来学的人自学成才,唯有入学而取得了自学的本领,才能成才。事实上,创新并不神秘,成才并不艰难,具有自学能力的大学生均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龙驭球也曾说过,具有了独立求知的自学能力,就能广采博览,主动地获取、积累知识,把知识向前推进一步,向更广、更深、更精、更新的方向迈出一步,都是创新的一步。

二、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增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我调控能力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而主动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进行监察、评价、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决定学生未来学习成败的关键在。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已逐渐由重知识传授,到重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指导的转变,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并完成由被动型学习者向策略型学习者的转变,也就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提高学习的自我调控能力。例如,医学本科生一年级课程压力相对轻一点,不要产生进入大学就可以无节制地玩耍的松劲情绪。应充分利用美好的学习时光,除学好所开课程,可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拓展自己的人文社科及相关知识,还可抓紧时间学习外语、计算机知识,以便尽早过级,为后面学习专业基础和临床课减轻压力,为圆满完成学业和就业、考研早作准备。

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是知行合一,即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把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联系起来,把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把原理学习和实验操作统一起来,使之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中要做到知行合一,应该体现灵活贴切,而不是牵强附会地把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比如,医科学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加强实验、见习、实习及社会调查,在实际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和调查研究的方法;提高获得第一手资料的能力,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一些有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掌握仪器设备的运用、实验反应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本领。实行知行合一,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必须建立在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三、学研结合,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科学精神

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能够及时地将科研成果反映到课堂教学中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习与研究的齐头并进,可促进大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前进,把大学生培养成既可以驾驭书本知识,又能够探索未知领域的双重能手。大学生正处在精力充沛、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他们兴趣广泛,乐于求知;心智活动上愈来愈表现出自主性、独立性、探索性与创造性。

一些大学生,往往不满足于教科书上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课堂讲授。若能把学习与研究有机地联系起来,就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的浓郁兴趣,发展探索创造精神,从而克服某些自由散漫习气。对这些大学生及早地从事一些研究工作,受到严谨科研态度的早期熏陶,接受到严密科研方法的早期训练,为以后从事专业理论或应用研究打下基础,为大学生闯进科学研究领域开辟门户。例如,美国的一些大学,提倡本科从低年级起就参加科学研究;法国实行大学生从他的大学学业开始,便从简单的形式着手研究工作;俄罗斯认为开展大学生科研工作有助于获得新知识,扩大科学眼界,提高专业兴趣,学会分析本领等。

学研结合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低年级学生应了解研究本门学科的特点与方法,并通过个案分析,明了专题调查、实验设计的程序,了解图书馆的利用。中年级的学生,应该通晓本门工具书的应用,熟悉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运用网络技术获得网上文献信息,并具备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技能与分析统计的技巧,能结合专题研究,写出研究总结、论文。高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本门学科的技术发展史和最新学术动态;具备比较研究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芳.试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新型学习能力[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154-156.

[2]李桂霜.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其方法[J].教育探索,2006,(5):48-49.

第8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8-0328-01

近些年、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使国外资本主义的思潮对我国公民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高校教育上入手,避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度的因素的出现。

一、高校学生对教学的错误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不断的创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确实让我们有了地球村的感觉,但这也使得更多国外的思想和观念不断的涌入国内、再加上近些年高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有些不足,影响了高校学生对教学的看法,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提起学生兴趣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和就业情况的变化,高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开始减少,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专业技术知识的教学上,其次学校为了节约和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高校教学都是以大课堂的形式开展,因而对学生的参加课程的考勤就相对困难,不能够保证学生的参与情况,这也使得部分学生旷到。另外、高校对教育课程的考试不够严格,没有综合的进行考核和督促,大部分高校考试成绩中并没有包括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应试教育模式下,很难提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的精髓。

(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带来了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全球化和政治的多极化,国外一些腐朽的思想使很多大学生在价值追求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从而使高校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

(三)学生不了解教学的重要性随着近些年就业难等社会问题的出现,让很多学生也开始为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产生担忧,因此他们便把更多的经历和时间安排到了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就业择业方面,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思想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和就业的重要性。

二、教学对高校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学生对课程的错误看法,都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体会到教学对他们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也没有去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教学对高校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首先、哲学强调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提倡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一切问题,大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中,便可以寻找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研究和思考的能力。其次、要求矛盾对立统一的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大学生在处理一些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时便可以辩证的对待,分析其利弊,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从容应对挫折的能力。另外、要求通过现象看本质,阐述了质变和量变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刻苦钻研的能力,教育学生只有不断的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够得到质的飞越。最后、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能够让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教学内容包括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的规律、学习这些能够培养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的创新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二)教学对大学生成才非常重要

课程内容包括从原始社会至今的人类发展历史、发展在不同社会时期的发展规律,能够为高校学生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自然规律,自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例如:牛顿在研究力学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但后期因信奉唯心论的原因影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这样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信仰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唯物主义科学的方法论才能够推进我们的科研工作。大学作为科研和学习的重要阵地,只有通过认真的学习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我们才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三)教学有利于大学生从容应对日益提高的社会选择

思想对未来拥有超前的指导作用,因此对大学生从单纯的校园生活步入较为复杂的社会时的适应性具有指引性的作用。虽然对未来拥有超前指导性,但也并不表示就不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和进步。所有的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因此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面对较大的社会环境时在利用好之前学习的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升级和扩充,更加完善我们的理论体系。

三、结语

高校作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阵地,深刻的理解对高校学生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对教学存在的误区,探讨了教学对高校学生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几个方面以供参考,希望能为教学的研究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云霞编.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第9篇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实践平台 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关键因素,这对培养科技人才的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出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日益成为大学的重大任务和使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而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大部分都是以班为单位,以实验课的形式进行的,所进行的实验大部分又都为验证性实验,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内容、增强动手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对新科学技术的掌握,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缺陷。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本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实践平台建设措施进行了研究。

1.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科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大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必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学习,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建立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逐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1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家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是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一个国家具有超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激活和创造国家经济的新产业,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总之,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关节点。

1.2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所培养的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家人才水平的高低。作为探究高深学问场所的大学,其本质就是创新。传统教学是以课本为基础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要求,但对满足当前社会要求学生有科技创新能力这一点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为了能够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了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创新能力,大学应该建设满足这些要求的科技创新平台。

此外,一所高校的水平,不在于环境多么优美,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质量,在于教师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也是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2.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措施

如何建设一个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如何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些建设措施必不可少。通过参加多年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我们认为建设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2.1成立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

学生由于接触专业的时间不长,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引领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里面的老师应当具有科研经历,能够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责任心和创新能力及意识,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宽知识面,具有团队精神。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因材施教。高校里面的每个专业都会有科研项目的老师,每个老师可以组织几位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年轻老师组成团队,这样每个团队就可以带一批学生,每个团队里面的学生都可以在业余时间帮助老师完成科研任务,学生在助研的过程中无形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团队负责人每个星期或每个月定期跟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学生们近期学习了什么,什么方面还有问题,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等等。

2.2建立科技创新实验场所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纸上谈兵,学生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实际动手做出科技作品,这就要求学校提供实验场所。目前,高校实验室都是学生在上课时开放,学生上完实验课就关闭,造成了实验室资源的严重浪费,可以将实验室设置成开放性质,那样如果学生有什么新想法、新思路就可以在实验室里面完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单独建立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里面配备电脑、操作台、测试仪器、焊接仪器等。创新实验室要以学生创新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重点,着重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通过创新实验室这个平台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科技作品,为他们将来能够成为优秀的科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与平常学习相结合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光靠设计作品,要与平时所学的理论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科技作品制作、科技创新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等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在上课时传授给学生。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中加入科技创新内容,使得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平常教学的方方面面。

2.4多参加竞赛

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和省里的各种科技创新大赛,学生通过多参加竞赛才能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活动的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能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不仅如此,有些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竞赛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2.5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基金支持

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是学生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保障,要以公正、公平、公开为原则,以高效率的科技创新和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为基准。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奖惩合理,对认真研究、积极参与、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抄袭他人作品,有违科技创新精神的人给予批评教育或处罚。

在有完善制度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学校应给予适当的基金支持。

科技创新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大学应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期间,努力培养出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对科技创新平台进行建设。本文通过描述成立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建立科技创新实验场所、与平常学习相结合、多参加竞赛,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基金支持等几方面措施提出了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思路。这对每所高校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鲁宁等.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3):117-120.

[2]毕开凤.论当代大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激发与培养[J].杭州商学院学报,2004(1):36-65.

[3]王正勇,孙建林,张生果.电子创新实验室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4):105.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生科研训;创新性人才培养

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创新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国家和社会亟需的创新人才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国内不少高校开展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研究的价值

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制的构建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估研究工作,对于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这是因为:

(一)造就大批优秀创新人才是增强国家人才储备,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们恰逢人才盛世,人才研究开发提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人才培养十分活跃。学术研究走向繁荣,国外人才思想源源流入,精英人才纷纷涌现,人才工作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2010年6月8日,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创新型国家战略贯彻落实中,对新时期的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抓住这个学术研究的历史机遇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善于把传统人才思想、国外人才学术理论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才实践结合起来,发扬中华民族的智慧、振起伟大创新力的翅膀,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理论,造就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大军,这不但是实施科教强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第一战略资源,也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关乎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

(二)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具备创新性解决问题的品质和能力。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创新为基础的时代,是人才制胜的时代。把尝试“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追求,从人群中的局部人、少数人,扩大到人群中的绝大数人,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有机构成的一部分,这已经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国家未来的战略人才贮备资源,只有不断地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形成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结合实际,提升个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实现顺应时代潮流,开拓发展空间,谋求组织进步的最终目标。

(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跃升需要完善、高效科研训练体制的支撑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科研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的加强,通识教育的推进使得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创新训练已成为重中之重。高校开展的各项科研训练项目越来越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平台,全校性规范的科研训练项目不仅汇聚了科研设施优势、研究师资优势、专业整合优势,而且可以有效地发挥专业院系的合作效应和群聚效应,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参与以往想得到做不到的科研题目。高校科研训练项目旨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勇于突破,而对于科研成果没有太多的硬性要求,适度压力下的科研实践有助于培养个体科研与创新能力与科研团体合作能力。总之,完善、高效的科研训练项目是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跃升的可靠选择。

(四)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高校学生科研训练体制是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尽管高校科研训练项目先后在国内各大高校发展起来,几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能力锻炼上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与国外较为成熟的科研训练项目相比,还存在着很多提升的空间。例如学校对学生科研立项的经费支持、学校实验设施的进一步投入、科研项目前期培训和中期指导、项目成果的转化和利用等方面还有不少完善的空间。进一步研究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改进绩效评估机制,有利于高校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在开展中获得完善,在进步中成为传统,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经典之作。

高校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已经成为新时代和新形势下,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与重要环节。只有真正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才能在增强我国创新人才战略储备,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世界知名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实现综合发展。但是,当前高校学生科研训练体制还有待改进,主要表现在学生科研训练团队如何指导、如何管理、如何运行、如何考核、如何激励、如何约束,都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施办法。同时,还要看到,如何打造高水平学生科研训练指导团队,增强学生科研动力与协同研究能力,更是当前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事情。

二、大学生科研训练状况的访谈与思考

在对高校学生科研训练机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笔者于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之间,实地访谈了五位来自浙江大学不同院系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老师,和十五位来自浙江大学第十五期、第十六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相关同学,获取了大量数据和信息,涵盖了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基本概况、组织与管理模式、项目申请流程、现状和满意度等基本情况,从他们的描述中了解到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浙江大学的发展情况。

访谈法作为一种最普遍的收集资料的方式,在社会调查中具有重要位置。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采取无结构式的随机访谈。无结构式访谈是一种半控制或者无控制的访问,事先不预定提问的标准程序,只给调查者一个题目,由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就这个题目自由交谈,调查对象可以随便地谈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无需顾及调查者的需要,调查者虽有一个粗线条的问题大纲或几个要点,但所提问题是在访问过程中边谈边形成,随时提出的。因此,在这种类型的访谈中,无论所提问题本身和提问的方式、顺序,还是被调查者的回答方式、谈话的外部环境等,都是不统一的。

笔者在2012年9月―2012年12月期间,进行了实地调查。受访者中,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老师(Teacher)记为T,同学(Student)记为S,并对每位受访者依此进行编号。例如:编号为J-T-1的受访者即是J院系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老师中的第一位受访者。

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实地调查,笔者从实地访谈中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是有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科的视角。

笔者前往J院系进行实地访谈,J-T-1向笔者详细介绍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J院系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果涵盖了论文、设计、调研报告、研究报告、专利和课件建设等多种科研形式。现在J院系对本科生的基础科研训练非常重视,也投入了不少经费和人力。当然,参加过科研训练的学生所撰写的论文质量和档次明显要高于没有参加过的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计划,能够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培养他们在该学科的特定范式内进行科学研究,为将来的深造打好坚固的基础(J-T-1)。”J院系是浙江大学发展势头较为强劲的社科院系,拥有多个重点学科,本科生生源质量也相对较好,而院系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视又从侧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C-T-2认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即SRTP的实施,表面上学生只是完成了一次科研任务,实际上,SRTP的精髓在于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尝试着走完整个科研的过程,在该学科的范式之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确立研究假设、搜集各种资料、获取各种数据、利用各种分析方法验证或者假设,这样一套流程下来,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就知道如何下手、如何来撰写报告或者论文了(C-T-2)。”笔者认为,本科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能够带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并以SRTTP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不是纯粹的科研,而是在科研过程中学习、沟通、思考、协作,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综合体。

N-S-2认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外显特征是科研,但科研只是其部分属性,科研仅仅是载体或者途径,关键的是通过这种载体,我们塑造了自己的学科意识,开始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科并喜欢上自己的学科(N-S-2)。”

(二)大学生科研科研计划提升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J-S-2在访谈中说到,“我参加了浙江大学第十六期SRTP训练计划,我感觉自己收获最多的不是学术上获取了什么,而是真正明白了团队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科研训练计划中,我结识了其他学科的同学,并成为了好朋友,这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财富(J-S-2)。”

“科研训练一般都是有几个人组成的团队来申请立项,而团队成员不一定来自同一个院系,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分歧,但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这就需要我们用大局观来看待问题,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D-S-1)。”

“科研训练确实大大提升我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浙江大学的SRTP训练计划还是很规范的,必须通过立项申请、评审、立项、期中捡查、结题验收等几个环节,规范化的训练能够培养我们规范化的做事态度,我们的指导老师常常教育我们,只有正规才有机会,细节往往对结果会造成决定性的作用。今后不管我是读研深造还是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这都是很好的经验(X-S-4)。”

(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SRTP确实很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是指导老师往往很少出现,基本就是我们团队的成员自己在做,指导老师经常出差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有问题我们也只能邮件联系,而很多东西在邮件里又很难说得清楚(X-S-3)。”

“现在浙江大学的SRTP科研训练,大部分的本科生都会做,都是为了拿二课分数,这就导致了很大程度上SRTP流于形式,立项审批不太严格,中期基本不检查,到结题了交个报告上去就算完事了,所以学校还得抓好各个环节(H-S-1)。”

“各院系在SRTP的审批过程中界限分的比较清楚,不少院系都对本学科的科研训练计划大力支持,而涉及到交叉学科就非常尴尬,双方院系都不愿来批这样的项目(N-S-1)。”

“有的质量较高的项目,往往是导师大课题的子课题,都是跟着导师在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何谈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C-S-1)。”

三、总结与建议

在梳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辅以详细的实地访谈,笔者对大学生科研训练有了基本认识和初步了解,并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需要强化保障,落实责任。学校相关部门应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放在重要位置,专人负责,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颁布相应的管理文件,确保经费独立;不断完善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交流平台,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督导,落实相关责任。

其次,需要对症下药,破解难题。总结多年来施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过程中良好的经验,同时也要认真研究各种短板和瓶颈。定期召开研讨会,邀请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和参加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学生,对症下药,围绕提升大学生创新科研能力这一中心,把握学校职能部门和指导教师这两个重点,整合各类资源。

第三,需要选树典型,形成常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一项常态性的工作,在每一期的执行过程中要挖掘重点、优秀个案,让参与的学生与教师现身说法,并根据优秀的经验做法形成常态化机制。

参考文献:

[1]叶民,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4)

[2]王爱民,崔建伟.SRTP 和课外研学活动融入导师制的模式研究[N].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05)

[3]唐立华,张仲风.大学生“挑战杯”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4]王茹,王玉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探讨[N].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5]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N].大理学院学报,2008,(07)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教育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重中之重课题“新常态下高水平特色大学教育教学体系的间性改革”,课题编号:2015JSJG005;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重点课题“基于我校办学特色的新能源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4A02;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31-02

国际竞争基本可概括为技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而技术和知识的根源为人。所以可以说,企业、区域甚至国家间的竞争其实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品质又与高校教育的品质密不可分。通过高校创新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创新思维,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新的知识技术、思维方式运用于生产过程,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1.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国已经有200多个快速发展的城市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创新城市的目标。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才是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向社会输送创新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紧邻在义务教育之后,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创新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质量人才的标准。同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也成为了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想要打造高校品牌,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学校必然会创新发展,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地高质量地培养创新人才。这样的高校才能有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然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如今国家正在进行经济转型,大力扶持高技术产业。提高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多数企业的努力目标,甚至不少企业已经把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核心能力的一部分。而且在全球五百强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大约需要数倍于传统产业的人数。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型人才在企业中有非常大的需求。因此,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毕业生就业竞争的重要砝码。

2.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

创新活动是一个互动性过程。交流互动,学习互动,促进互动。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向科技更为发达的国家学习是开展创新活动非常重要的方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多,且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这让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给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国内的许多人才出国深造学习,国外也有不少人才来到中国,带来先进的技术经验,成为领域内科技创新的示范人物。但是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方在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生产水平。这些差异无疑加大了国内外交流的困难。目前,国内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出国学习深造或者进行学术交流。科研人员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也因为资金的缺乏而受到限制,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国内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计划。

近年来,国家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开放办学自、宏观调控教育的实施。同时,在体制制定、资金管理、教师聘任、学术评价、教学评价、课程设置、招生等方面,高校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加强。这些措施对创新培养计划的实施很有帮助。近年来,高校一直在扩招,高等教育也逐步变得普遍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时会受到国家教育资金不足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科研器材紧张,经费不足,而且用来引进人才的资金不及时到位,一些教学项目和实践活动不能按期完成。学校开放的办学自使得学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变成生存问题。教学思想被教育产业化侵蚀,导致学校在短期内无法顾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因此,在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上,国家在宏观调控的同时,同样要加强对学校措施落实与否的监督,督促学校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原教育部部长周济说:“与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 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 我们所培养的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 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1]。在我国,学生普遍学习勤奋,应试能力较强,但创新能力与西方国家学生却有着较大差距。其主要特征为思维敏捷但具有局限性、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怀疑批判的学习态度;尽管有创新意识,但缺少相应的实践技能,不能做出有效的实践来体现自己的创新意识;尽管拥有技术特长, 但知识结构过于单一, 没有开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目光。

3.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受到了学者的高度关注[2-5]。高校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内在精神品格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常常是共性有余,个性不足。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化倾向较为严重,片面追求统一和相互效仿。相同的教学大纲、学制、课程安排存在于各个高校。这种统一的教育、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限制了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计划。如今许多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办学过程中努力进行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的尝试,不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盲目升格后学校品牌与真实水平不符的问题以及高校合并后成本增加、效益降低、个性泯灭这些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问题。因此,为了高质量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应当努力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自主定位。

教育理念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人才质量的核心因素。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高技术人员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是社会进步的根本。而且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人才的频繁流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的需求间的供求关系变得更加不协调。传统的教育是以知识的传承为主,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当作最为重要的部分。现在的教育理念则是强调如何培养人才创新意识,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

学术与科研活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养成优秀的科学素质,培养科研能力和树立科研意识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这三种特性的培养,单一的课程是远远行不通的,必须通过综合学习多门课程才能在日积月累中养成。许多高校通过举办各种学术、科研活动来营造浓厚的学术和科技研究氛围,这样不仅向学生提供了接触更多学术和科技信息的机会,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研兴趣。青年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巨大,若得以正确引导,他们完全具有成为科研得力助手的可能。

学生个人因素也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影响因素。培养创新人才,实际上是学生和老师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学生是主体。作为主体,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建立创新思维,积极实践,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比如浓厚的科研兴趣、坚定的科研信念、面对失败时顽强的意志以及无私的为科学奉献的精神等。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促进创新人才质量的提高,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4.结束语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敢于探索和尝试,积极地进行改革,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周济.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周济部长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11:13-19.

[2]黄文彬,戎思淼,李铁军.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途径[J]. 科教导刊(下旬),2015,02:178-180.

[3]郑秀梅,司有宝,付丽艳,李广军. 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实践与思考[J].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4,05:77-80.

[4]张艳鸽,郑直,崔占奎. 开放平台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24:4.

[5]兰建军,曹生现,伦向敏,关硕. 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实施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7:67-68.

第12篇

关键词:无机化学;科研潜质;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68-02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其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我国而言,传统的化学教育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知识创新,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造成培养的毕业生素质下降。无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化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体会,浅谈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科研潜质的培养。

一、重视绪论教学

无机化学课程的绪论部分旨在对课程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进行总体上的概括。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忽视了绪论部分的讲授,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抑制,教学效果不理想。考虑到绪论对于整个课程无机化学教学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讲授该内容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1.借助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从宏观到微观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了解化学的重要性。如可以从宇宙元素的起源到形成现在生命体的DNA过程,从大到天体物质演变到微观的原子运动等具体实例向学生展示化学的奇妙之处,以便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其学习兴趣。

2.明确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石,借助具体的实例说明无机化学的重要性。教师要把握教材,但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阶段,知识更新非常迅速,而教材通常承载着经典但已经过时的知识信息。教师需要在备课时查阅大量最新前沿的研究成果,将其图文并茂地融入到绪论介绍中,如既要讲到“门捷列夫发现世界是由一系列周期性递变的元素组成”这些经典知识,又要讲到“现在的纳米技术已经合成出机械强度超过钢铁几百倍的碳纳米管材料”等先进前沿的化学研究成果。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感受无机化学的魅力和发展前景,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二、运用动画模型教学

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课堂,但是大多教师的课件仍然缺少直观形象的动画模型,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解决此问题,笔者认为多媒体动画模型教学将会极为直观地呈现基本原理和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空间思维,显著加强对基本知识和原理的理解,激发其思考和创造力。如在讲述元素和元素周期律的章节时,概念繁多,知识抽象,教师若仅仅语言阐述“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质子数决定的,而元素周期律是原子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造成的”,此时,初学者常常因概念不清而不能理解。教师若能运用三维动画模型,逐一呈现核内质子数递增对应元素种类的变化,进而展现核外电子如何进行周期性的排布,学生理解掌握就容易多了。实践证明,运用动画模型教学,学生将会迅速接受并理解崭新概念和原理,容易形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实验课程的设置和实验模式

传统的无机化学课程均有配套的实验课程,然而实验课程的模式和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体现在:(1)理论课和实验相互脱节。传统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授课教师往往也不同,造成学生的理论学习难以得到及时针对性的实践,从而削弱理论和实践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2)针对本科生的开放实验室缺乏。传统实验课程常实行集中时间集中地点实验,不允许学生依据自己学习需要随时实验,对本科生的开放实验室很少,从而缺乏对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锻炼。为了解决该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实验课程的改革。

1.将实验演示融入到理论课教学中。课堂实验,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促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规则这一章节时,教师若仅仅进行理论讲授,往往显得简单,学生们也认为沉淀过程很简单,似乎都不存在问题。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沉淀实验的操作,通常会涉及到很多问题,如过饱和效应,配位效应,离子效应等。事实上,当今的研究热点――纳米材料的合成就是建立在沉淀形成的形貌控制上。如果没有实验和理论的结合,人们是不会发现诸多的自然科学规律,更难以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将实验演示融入到理论课教学中将显著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立固定的开放实验室,以供不同学生依据自身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实验有较大的兴趣,仅仅教学计划安排的实验内容很难满足其需要。结果造成很多具有较好创新能力的学生得不到充足的科学研究训练,阻碍其科学素质的提高。如果能够设立开放的实验室,那么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依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实验,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巩固理论课知识,同时还能锻炼其科学研究的能力,这对于培养21世纪新型创新性人才是非常有利的。

四、改变评价机制

传统的无机化学评价机制多侧重于用考题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考试分数的高低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事实上,这种评价机制往往诱使学生走向题海,而非综合能力的锻炼。事实证明,高分的考生在步入研究生阶段往往表现平庸,其主要原因是科学研究需要活跃的思维,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非考试分数。良好的科学潜质需要在大学基础课程学习中得到培养,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钻研。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在传统考题模式外附加大学生科研立项考核。教师引导大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去发现问题,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建立适合大学生自身的科学研究项目。最后,通过项目完成过程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估。实际上,国内已有不少高校正在尝试这样的评价机制,已经获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为了满足新世纪国家对新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化学专业一线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就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科研潜质的培养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相信在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下,无机化学专业的大学生将会显著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为后续继续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妙琴,王祖浩.高师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化学教育,2002,(11):21-25.

[2]杨毅敏.高等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1):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