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时间:2023-06-08 11:2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1篇

随着证券行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作为证券企业治理和风险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面对数字化、信息化遍及的审计环境,不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将难以胜任证券公司内部审计职责,难于发挥其在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有作用。因此,充分认识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对推进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证券公司信息化情况简介

证券行业是我国信息技术利用最充分的行业之一,1998年以来,证监会、证券业协会出台了一系列刚性技术指导文件,如1998年了《证券经营机构营业部信息系统技术管理规范(试行)》、2000年3月了《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2005年4月了《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8月了《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安全管理技术指引》、2008年9月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信息技术治理工作指引》等等。这块纲领性文件的颁布,推动证券行业实现了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尤其是当前,在以云计算为代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创新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证券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行业构建了证券交易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电子商务系统、总部综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众多的IT系统,实现了发行、交易、清算以及管理、决策和风险控制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根据有效A股账户数的粗略统计,2010年A股账户的网上交易户数比例已经达到53.22%,国内的2 652家证券营业部均已不同程度地建立起营业部的内部局域网,实现了资源共享、电子邮件、网络打印及财务结算等办公事务的初步自动化,证券公司中ERP的使用率达到10%,CRM的使用率为5%。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电子商务化、管理电子化、服务数字化已成为证券行业信息的主要特征。

三、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

1.内部审计信息化滞后于公司IT治理战略规划。

根据《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信息技术治理工作指引(试行)》,证券行业各公司均研究制定了符合本公司发展的信息技术战略规划,从战略方向和行动计划两方面,制定了信息技术战略和信息技术行动计划。对信息技术战略如使命、远景目标、中长期目标、策略路线与原则等,信息技术行动计划如信息化项目进程、项目描述和投资收益分析、信息化实施保障措施与资源开发计划等均有清晰明确的规划。但内部审计信息化在其中占有份量却较轻,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忽略,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内部审计的“信息孤岛”现象,在证券公司整体信息化战略规划中,较少考虑内部审计的需求,各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各自为政”,数据资源长期缺乏统筹管理、数据条块分离、信息统计口径不一致,部分业务板块信息对审计来说,还处于封闭状态,无法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特定需求,从而导致资源共享程度明显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二是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滞后,内部审计信息化只能服从于现有的业务系统架构和流程,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只能通过利用业务系统直接查询数据、嵌入式审计模块、通用审计软件等方式实现,但却受到物资成本和人员培训成本十分高昂的制约。

2.内部审计信息化目前尚缺乏必要的标准和规范。当前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所参考的标准,主要有国家审计署所颁布的《信息系统审计指南――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第34号》,ISACA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而内审协会至今未出台适合内部审计信息化,紧扣当今信息技术发展,且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相关准则和指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

3.内部审计信息化方面管理层重视程度和投入给力不足。首先,从当前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推进情况来看,虽然绝大多数内部审计组织积极争取“信息化”,但在实际前行中总碰到来自各方的阻力,困难重重,突出表现在公司管理层形成统一认识,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往往重视喊在口上,支持写在纸上,却不落实在具体行动上。相比业务信息投入而言,审计信息化投入就是“短腿”,审计信息建设经费投入打折扣,在硬件设备的配置中更多侧重于PC终端的配备,在软件设备的配置方面主要借助流行的办公软件,且内部审计工作必需的支持数据库未构建,内部审计管理系统运营环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4.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应用层级较低。当前大多数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普遍存在应用不广泛、运用水平差、使用效率低、资源共享不高等问题,有些甚至还停留在“小作坊”、“小儿科”上。在内部审计管理工作方面的应用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文书运转、网络浏览、检索资料等阶段,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审计信息资源进行归集、整理、分析,为审计决策、审计实施提供强有力信息支撑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业务工作方面的应用也仅仅停留在数据转换、计算分析、查询汇总等低水平上,停留在EXCEL、ACCESS等常用软件的基本应用阶段,在把计算机信息技术全方位运用于内部审计实务工作、加强全面审计质量控制,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研制实用审计工具、探索信息系统审计等方面基本上没有涉足。

5.精通信息技术和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审计信息化是一项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工程,其人员既要精通相关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又要熟知必要的审计、财务、金融、法律等业务知识,如信息系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开发、运营、维护、管理,而且还必须能够利用规范和先进的审计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评价和改造。而现实情况是,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与现实需求差距较大,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应用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人才问题始终是制约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应用的核心问题:一是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为后台管理部门,员工的待遇偏低,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引不进来。二是内部审计机构现有的骨干人员以点带面的整体作用发挥不够。三是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固守传统的观念和定性的习惯,信息化意识不强;并且受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限制,在审计实务中对复杂点的数据采集整理、数据结构分析、程序代码复核等应用无从下手,往往绕过计算机而进行手工操作或仅仅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四是未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

6.内部审计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审计风险。由于证券行业的相关业务信息绝大部分业务数据的机密性,在内部审计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信息安全技术掌握程度不同、使用不成熟的审计软件、未安全采集和存储数据等原因,均可能造成业务数据泄露;与此同时,证券业信息系统本身亦存在信息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低、信息系统的设计完善程度不够、网络黑客(病毒)的入侵等因素,这些都将给内部审计带来新的风险。

四、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证券公司出现了差异化创新、特色化经营、开放、多元的行业生态,经营模式正逐步向“大财富管理”和“大资产管理”转型,证券交易系统、门户网站、行政办公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电子商务管理系统、总部综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的持续构建和完善。引领着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

一是内部审计信息化与证券公司ERP系统的高度协同。随着各证券公司核心交易系统、电子商务系统、OA办公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高度协同、高度智能化,为实现内部审计工作识别组织风险或评价公司经营战略、优化组织运营为目标,对公司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进行独立、客观确认和咨询的内部审计工作,必将处于证券公司战略管理的核心地位,并与所有信息化系统密切相关。而对其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审计管理系统、联网审计业务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等信息系统也必须与证券公司的ERP系统进行高度的协同,才能实现对证券业务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实时监控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工作促进公司优化企业信息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功效。

二是以信息系统审计为代表的IT审计将成为证券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责。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证券行业各核心的业务管理系统呈数据大集中趋势,为了更好地治理和控制风险,必须将其内控机制扩展到信息处理系统的各个方面,甚至存在业务数据互通合作其他金融机构等。在对于经营管理的合规性、交易处理的完整性、数据的安全性等,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对其进行必要的评估和评价,对其所产生信息的真实、合法性作出确认,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安全、数据完整及有效利用组织资源并实现组织目标。为此,证券行业监管机构先后出台相关法规提出IT审计要求,如《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办法》(证监会82号令)要求,“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建立信息安全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信息技术治理工作指引》亦提出“公司应建立内部IT 审计制度,至少每两年进行一次IT 审计”。由此可断言,以评价证券公司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有效、可信的IT审计必将成为证券行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

三是高效的数据迁移和数据审计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内部审计工作实践。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实际就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的采集、模型监测、特征数据的提取、审计流程的控制以及审计项目管理等。从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之中实际应用来看,数据采集是基础,审计分析评价模型体系以及审计方法库的构建是核心,有效的审计信息化运作流程是手段。而数据采集的根本就是将证券公司各业务系统中的数据,高效、完整、安全地迁移至审计业务系统,并为审计业务系统所识别、使用;因此,成熟高效的数据迁移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成为必然。并且,伴随之以系统内部控制测评为基础,通过对电子数据的收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以判断一个计算机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完成组织目标的数据审计模式,也将成为内部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方式。

四是联网审计与远程审计将在证券行业内部审计实践中常态化。如前所述,随着证券行业创新业务的层出不穷,诸如融资融券、新三板、直投、约定式回购等业务的相继推出,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切实提升审计的实时风险监控能力,要求审计对风险的防控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防御”和“事中监控”转移;而同时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信息技术高度集中的证券行业,各项业务处理呈现了扁平化态势,证券公司诸多业务系统如CRM系统、财务系统、柜台系统、投资管理系统等集成运行,形成了集客户基本资料、交易信息等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在计算机网络系统高度集成的数据平台。从而为一种全新的非现场审计模式――远程审计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内部审计机构通过采集证券公司柜台系统、财务系统、合规监控系统以及对各营业部历年审计的历史数据等信息,借助公司内部网络查询、筛选、记录、分析等信息技术平台,实施非现场的远程审计活动;将大大加快审计速度,提高审计效率,推动审计方法和审计流程创新,提升审计信息化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审计方法体系等建成数据模型,构建以在线审计和实时审计为特征的集约型审计,即联网审计,建立预警机制,进而实现审计关口前移,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实现“三个转变”。

五是物联网及云计算等信息新技术将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新发展。据相关资料介绍,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智能互联网”,其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云计算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有人形象地比喻:云计算是互联网中的神经系统的雏形,物联网是互联网正在出现的末梢神经系统的萌芽。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金融机构的证券行业,在自主创新、市场多元化的进程里,云计算模式将成为其信息化整合的“关键武器”,如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证券行业的行情、交易、信息、客户管理、股票池、投资者教育、研报服务等业务集中到统一的平台成为现实。在物联网、云计算推动证券行业金融服务模式颠覆性的创新过程中,承担着防范内部风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组织效益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紧跟业务创新的步伐,运用物业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审计创新,如建设云审计平台、利用云存储实现数据迁移、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管理等。

第2篇

关键词: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23003

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格局及社会稳定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背景下,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业的发展也开始面临激烈的国际与国内竞争。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且整体效益不高,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快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1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采用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促进农业与农村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农村生产的信息化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

2 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2.1 领导主导性作用发挥不全面

众所周知,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农民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涉及的范围也相对广泛,所以,需要政府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才能够发挥多方面的作用。现阶段,虽然部分领导已经意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并且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但对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推广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投入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因而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 基础设施配套性差且信息工具未普及

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关键,但宿迁市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比较落后,特别是农村基层设施无法满足信息化的建设需求,农村电讯设施相对落后,农民负担不起计算机的价格,另外,信息的获取要有网络作为支持,而网络费用偏高,农民也同样无法负担。

2.3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与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样与农业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关系紧密。通过对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基础服务的调查发现,服务效果难以得到农民认可。其中,农民认为大部分生产信息的使用价值不高,很难对其增收产生积极作用。另外,市场信息的数量偏少,要想根据市场的需求对种植的结构或者是产品产量进行调整具有一定难度,使得生产盲目性较大,降低了经济收益。又由于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导致农民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对信息利用的积极性。

2.4 基层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失

基层干部是当地农民的带头人,基层农村信息工作人员在农民接受知识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且更加熟悉当地农民的经营活动和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当地农民传递相关的农业信息,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信息化意识,同样需要掌握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够方便人民群众及时的了解农业信息及农业技术。但通过实践调查结果表明,在基层农业系统中信息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且数量偏少,高层次的技术人员稀缺,可以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工作人员更少,这些和农业信息功能增强的趋势并不适应,都对农业的信息化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5 农民文化水平偏低

信息化属于文化产品,要求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及运用能力,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学习信息技术与网络知识的能力不足,导致无法深入认识信息化,再加上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对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自觉性较差,又缺少必要的上网设备使农业信息化的示范推广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 完善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在宿迁市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并且希望在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下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根据上述有关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以下发展路径,希望能够全面实现宿迁市农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1 强化组织领导能力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思想方面,应当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当地各级政府需要创建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树立信息化的理念,正视信息技术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对“三农”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另外,在行动方面,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参与到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大资金、管理及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推进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应当基于农技站、种子站等传统性的农业服务机构展开农业信息服务,并正确指导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运行。政府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将社会各领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施合理的规划,确保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建设。

3.2 提高经济实力

为保证农业信息化的正常开展,首先要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能力构建投资体制,成立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为基础设施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等公共产品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针对宿迁市经济相对发达且农民素质较高的区域,落实上网费用补贴和优惠政策,进而鼓励农民上网。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应当鼓励并扶持农民配备电网并接入互联网,普及电话网络与广播电视网络,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技术的优势,拓展信息获取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对投资环境进行全面改善。由于宿迁市的工业化水平不高,且综合能力薄弱,因而需要推进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明确重点的发展项目。在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积极为其提供政策与技术的支持,以确保企业对信息资源能够进行合理地运用,使信息技术及产品能够更好地应用在传统产业当中。通过优先发展龙头企业的农业信息化,利用先发展来带动后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3.3 创建基层农村信息服务站

宿迁各县应当在乡镇农业部门的支持下,设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门领导小组,确保统一领导、规划及建设管理,形成良好工作格局,利用当地的农业协会及合作组织等力量创建农业信息服务站点,进而形成多层次的农业信息服务专业机构,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3.4 全面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应积极构建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充分考虑新农村建设需求,与涉农部门相互联合,对农业生产与加工等信息进行集中收集与整理,及时,注重调整农业结构等工作。深入开发并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尤其是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开发,增强市场分析和预测的能力,正确引导农民对农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建设。

3.5 建立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或示范区

针对农民群众文化水平和对科学知识了解相对较低的情况,宿迁市可以在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区域进行试验性示范的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后再向农村推广,并且需要有足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给农民群众进行详细讲解和现场示范,同时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向农民群众宣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让农民群众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及价值加以认识和掌握并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进而增加收入。

3.6 培养专业的农业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和深度开发,实现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就需要大批的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因而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现代化农业信息队伍的建设,加大对农业信息人员的培训,早日成立一支能够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

4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农业发展呈现出全新变化,这样就加强了对农业与农村信息服务的要求,信息服务工作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要想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就应当全面建设农业信息化体系,增强信息服务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新民.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农业经济,2011(8):35-37.

[2]宫静.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9):220-220.

[3]李倩茹,王政嘉,杨玉荣,等.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6):101-103.

[4]陈博文,朱术娟.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其解决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3):22.

第3篇

内容摘要:当前全球新的物联网应用环境提高了物流信息化的复杂性,对物流信息采集、互联互通、智能应用存在着技术标准和投资成本、开放性和安全性、应用的部署和发展等多方面的挑战,对物流管理、信息化实施方案、信息化技术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需求。本文在物联网环境下,针对我国物流发展现状和任务,研究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对策。

关键词:物流 信息化 物联网 发展对策

问题提出

当前全球新的物联网应用环境提高了物流信息化的复杂性,对物流信息采集、互联互通、智能应用存在着技术标准和投资成本、开放性和安全性、应用的部署和发展等多方面的挑战,对物流管理、信息化实施方案、信息化技术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需求。

(一)当前物联网发展的情况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 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全球正面临着一次新的物流信息化革命。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方式连接物体,按约定的协议,可以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通过计算机存储理解分析数据,进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随着信息采集与智能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广泛应用,大规模发展物联网及相关产业的时机日趋成熟,欧美等发达国家将物联网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美国将物联网技术列为在经济繁荣和国防安全两方面至关重要的技术,以物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地球”计划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回应和支持;欧盟2009年6月制定并公布了涵盖标准化、研究项目、试点工程、管理机制和国际对话在内的物联网领域十四点行动计划。

(二)我国关于物联网的研究现状

我国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物联网相关领域的研究,技术和标准与国际基本同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华为技术、中兴通讯等企业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进行了科研和产业化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并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取得一定话语权。

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物流、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已初步展开。随着传感器、软件、网络等关键技术快速发展,物联网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应用领域广泛拓展。但物流发展的滞后性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通过物流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物流效率,缩减物流成本(李俊韬,2009),因此不断提升我国物流信息化总体水平,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伟凯等,2008)。物联网在为物流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方向和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邹生等,2010)。

目前国内外物流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传统的互联网应用环境下,物流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物联网将互联互通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很多的设备或物品都接入,这是一个泛化的接入,一个异构的接入,具有网络的高度自治化和协同。随着物联网的兴起,物流业信息化进入新的周期,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的单点应用将会整合成一个体系,以追求整体效应,从而带来物流信息化的变革,推动物流系统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电子化的发展。 因此在物联网环境下,针对我国物流发展现状和任务,研究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现实的社会意义。目前物联网环境下的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非常少,本文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先进性。

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的物流业信息化建设,在政府层面积极推动物联网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 (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物联网的调研,将从技术研发、标准 制定、推进市场应用、加强产业协作四个方面支持物联网发展。无锡市大力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

在物流企业层面,一些优秀的大型物流企业已经走到了信息化的前列 ,但是具有需求明确、系统先进的物流企业比例较低,在国外物流企业中普遍采用的计算机辅助决策等方面的应用,在国内的物流企业中可谓少之又少。很多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还主要集中在基础网络建设及应用软件系统建设的初级阶段,至于业务流程和操作的优化,如集中采购、集中库存及大型配送中心的计算机管理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从观念到设施还停留在传统运输和仓储的层面上。

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技术标准缺乏,创新体系不完善,应用领域不广、层次偏低,运营模式不成熟等(邬跃,2009;陈松等,2007)。对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物流信息化建设总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特别是中小型物流企业仍处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第二,绝大部分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还主要集中在基础网络建设及应用软件系统建设的初级阶段,供应链管理很少。由于信息化建设层次比较低,造成信息不畅、企业上下游之间的信息流没有打通,流通环节成本居高不下。第三,大部分物流企业在走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信息化之路,物流服务功能单一,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第四,我国物流企业的构成很复杂,各区域企业间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落后。

物联网环境下物流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现阶段,其应用主要为传感网。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加快发展 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选择,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两化”融合、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物联网应用环境下对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物联网促进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对物流信息采集技术、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信息的管理、 加工和应用都有新的需求,例如如何部署更加广泛、及时、准确的信息采集技术,如射频识别(RFID)、各类传感器、地理定位系统、视频采集系统等;如何把这些信息实现互联互通,既满足专用的要求,也能实现方便的开放和共享;信息如何管理、加工、应用,解决各种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对物流信息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得物联网环境下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的研究有较大的难度。

对目前物联网环境下物流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物联网技术标准缺乏统一。物联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包括对企业的各种资源建立一个规范统一的编码,而且信息的采集渠道和方式要规范、通畅、稳定,同时要研究对信息进行科学、合理、深入的加工处理流程方式。第二,现有系统不能适应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的需要。在物流环节中,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 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 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 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因而物联网环境下,对于信息的采集、协同和共享需要求有相应的系统资源支持。第三,物联网在体制上相互分割,缺乏资源共享。运输业、仓储业等各自为政、独自经营、相互间缺乏有效的协调。第四,商业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成本较高,没有达到大规模应用规模,只有具备了规模, 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第五,物联网信息安全和隐私问题严重。第六,传感器、芯片、关键设备制造、国内智能交通高端市场约2/3被国外企业占有。

物联网环境下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快速推进,物联网技术与物流管理不断推陈出新的形势下,要加快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应该着重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物联网发展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发展规划,起到物联网发展“指挥棒”的作用、引导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种美香,2010)。

第二,为了物联网环境下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应该加快制定我国物流企业物联网编码标准和数据共享交换等标准规范。

第三,结合物联网技术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加快各物流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横向整合,实现同类资源集约化,例如利用信息网络整合分散的货主和车辆并进行优化匹配、多式联运平台整合各种运输方式、物流枢纽和物流园区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有效管理等等,实现物流企业信息的畅通无阻,为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提供统一的信息平台,提供物流中的标准化服务,如仓储、运输、货代、快递等,提高物流信息化的使用效率与效益。

第四,加快大型物流企业新型网络商务与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 按专业化类别进行物流流程的信息采集,给物体赋予智能, 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以及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沟通和对话。信息系统深加工后使流程得以整合、优化,有效组织企业自身的物流资源,组合企业物流网络,形成有效的物流组织和网络体系,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如汽车供应链、家电供应链、服装供应链等的整体解决方案。

第五,大力发展物联网中间件技术,依托现有信息系统、充分整合相关各种信息资源,提高整体系统效率,避免重复建设。例如采取屏蔽不同读写器之间的协议,过滤标签数据等方法。

第六,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资源集聚,大力推广示范应用,促进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确保企业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结论

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物联网环境下,对物流信息采集技术、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信息的管理、 加工和应用都有新的需求。由于对于目前物联网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物联网环境下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从国家战略规划层面对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标准规范、关键技术等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规划。同时,在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化的推进策略上,应充分考虑基于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物联网设备和技术。本文研究分析了物联网环境下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未来的5年,应结合国家的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物联网环境下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技术路线,对其所涉及的传感、传输通信、数据处理等各相关领域的架构、标准、关键技术等给予明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俊韬.现代物流信息技术[M].兵器工业出版社,2009

2.邹生,何新华.物流信息化与物联网建设[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邬跃.我国物流信息化状况及启示[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2)

4.高伟凯,纪寿文.物流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之关系分析[J].城市问题,2008(12)

第4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数字化建设逐步走向正轨,档案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内容与功能

档案管理信息化顾名思义就是对档案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对档案管理活动全方位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信息化建设资源处理、管理及建设,并将档案管理方式由实体重心向信息化重心转变,实现档案在日常管理中的现代化进程,发挥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功能。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一)思想观念落后,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

档案管理信息化,作为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内容与形式上不断进行创新,争取与信息化建设发展步调一致。但是,在日常档案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思想守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持观望态度,认为信息化建设繁琐,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完全忽略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此外,档案管理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参差不齐,都是思想观念落后的主要源头。没有专职档案管理人才,学校对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以至于缺乏基本的档案管理知识与管理技能,从而影响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二)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信息化建设的硬件、专用软件及专职技术人员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建设。一方面,主要将资金利用在教师研究的课题科研方面,对档案管理投入力度不大。另一方面,是由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较快,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日常的维护,也是资金投入消耗过大引起的原因,领导由于观念落后,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科研中,而不愿意进行信息技术维护,严重制约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正常发展。

(三)网络安全问题,数据库建设落后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病毒充斥着互联网,有些电脑黑客专门攻击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的校园网,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对档案信息安全造成威胁,导致信息维护面临巨大的挑战。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各部门也建成了规模不一的数据库,但是由于没有专职技术人员的管理,数据库没有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及规范,导致使用者不愿意去使用,数据库的利用率不足,也制约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

(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低

新时代的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所以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中,专业人员能力强,素质过硬,已经成为顺应时展的趋势与要求。在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一方面由于年龄偏大,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热情度不高;另一方面,各部门对档案管理人员没有采取必要的培训,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不能适应新时代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现状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大趋势。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视,聘请专业人员对学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摈弃传统思想观念,主动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更好地投入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素质,以继续教育、讲座、岗前培训等形式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软件使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档案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设备的武装,这就要求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一定的物质保障,但由于经费紧张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社会力量的帮助,可以进行自筹资金,缓解因资金造成的困难。国家财政和政府也应做出相应措施,来保障用于档案管理的经费能达到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保障网络安全,完善数据库建设

因档案的特殊性、保密性,为避免用户信息流失,必须加强档案管理的安全措施。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用户信息的不同,进行等级划分,并设置相应的权限管理。电子设备应采取一定的安全维护措施,如定期进行杀毒,完善系统漏洞等,防止不法分子攻击。在管理过程中,应制定严格的管理方案,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完善数据库的建设,采购先进的数据库系统软件。一方面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保证服务的多元化,实现互联网资源共享的可靠性。例如:目前市场较好的数据库为阿里云数据库,是一种稳定可靠、可弹性伸缩的数据库服务。基天分布式系统和全SSD盘高性能存储,支持MySQL、SQLServer、PostgreSQL和PPAS(高度兼容Oracle)引擎,默认部署主备架构且提供了容灾、备份、恢复、监控、迁移等方面的全套解决方案。档案管理若配备此数据管理软件,不仅能减少数据库日常生活中的运行与维护,还能保证使用者的信息安全性能。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加强档案在社会与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建立更加先进的现代化档案管理系统,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实现信息化资源共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阳.浅析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10):138-139.

[2]林佩云.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今日湖北旬刊,2015(12):248-249.

[3]任延玲.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城建档案,2015(12):156-157.

[4]李华.浅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9):38-39.

第5篇

(安徽桐城望溪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安徽桐城231400)

摘要: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正在稳步推进,深刻认识中职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有助于职业学校信息化过程的有序推进。因此,可以诺兰模型为基础,提出网络技术时代的修正模型,并以此对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过程进行阶段性特征分析。

关键词 :诺兰模型;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80-04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创新动力,作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深刻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在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造传统教育教学,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巩固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速,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进展。许多职业学校已经完成了以互联网接入、校园网站开通为标志的网络互联时代,逐步进入到以数字化校园应用集成为主的资源开发和网络教学平台时代,尤其是国家三部委在2010年启动的国家中职发展改革示范校创建项目,数字化校园作为特色项目成为首批示范校验收检查和重点专业资源库建设的基本要求,极大地带动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其示范引领作用也得以逐步推广。

对于整个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进程进行研究,建立进程分析的一般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找到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更好地定位和科学决策。关于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分析,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模型,其中的经典模型是现在普遍采用的美国的诺兰阶段模型(如图1所示)。

二、诺兰模型在互联网时代的修正

查理·诺兰(RichardLNolan)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他在总结了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者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发展的客观规律后,于1973年提出了组织信息系统应用演进的模型,即“诺兰模型”。诺兰认为,信息化发展必须经过初始、推广、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六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互相联系,以实际应用需求和技术发展逐步推动信息化不断向更高阶段深入,阶段之间不能隔断或超越。

诺兰模型对于信息系统发展的理论指导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尤其是六个阶段的划分,作为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必将遵守其阶段性特征。诺兰阶段模型提出的时间尚处于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的前期,在过去几十年中,整个社会的信息技术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诺兰阶段模型最好的用法是要与时代相结合。不可否认的是,技术的发展对于信息化进程常常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信息化时代的特征注定了今天任何组织在推进信息化发展时早已告别了独立的计算机数据处理时代,直接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对于中职学校而言,要应用诺兰模型对信息化进程进行阶段性分析,有必要对网络信息时代的诺兰模型做出修正,如图2所示。

(一)修正模型的技术层次分析

诺兰模型已经预见了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必然要面对技术进步的挑战,在可以预见的技术背景下,诺兰将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支撑分为计算机数据处理时代和网络信息技术时代(如图1所示),这在当时无疑有极大的前瞻性。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所有信息化进程无疑都必须放在网络化条件下才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几乎正好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普及,从早期的网络互联到应用集成和平台整合是技术发展的一大跨越,网络互联时代的信息化建设更多关注的是硬件投入与网络基础建设,基于网络的应用还处于基本功能需求阶段,有设备、能上网、可应用是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本评价标准。

随着计算机和高速宽带网络的普及,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已经不再是制约中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基于宽带网络的信息化应用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显得日益重要,尤其是各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平台化管理成为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数字校园建设成为平台整合时代的基本标志。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了全面部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内容之一——职业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以数字校园建设带动的中职学校信息化发展进程正式进入平台整合时代。

(二)修正模型的技术性断点分析

诺兰模型是按照时间和费用两个维度进行划分的,时间维度实质上也体现了技术维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在不同的技术时代之间,由于技术的重叠和关联,必然会存在一个“转折区间”,技术的进步和提高将导致信息化进程的非连续性发展,诺兰称之为“技术性断点”,该转折点常常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最佳时机。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及向智慧校园的技术转型是平台整合时代的重要契机,尤其是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能抓住这个机遇,必将成为提高职业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未来的技术发展,我们也许难以预见,但可以肯定的是,新的技术性断点一定存在,在整个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只要信息化支撑技术在不断进步,新的技术性断点就会出现,下一个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时代必将到来。

三、中职学校信息化发展进程分析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而言,虽然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但起点并不低,尤其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基本进入集成和数据管理阶段后,有更多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供参考,更多的是基于成熟技术的引入和直接应用。借助于网络时代修正后的诺兰模型的阶段划分,网络时代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如下的发展路径:硬件投入期、应用开发期、资源整合期和成熟更新期。

(一)硬件投入期

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最早是从计算机教学开始的,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价格昂贵,对于中职学校而言,费用是制约信息化进程的关键因素,这一时期信息化建设主要以计算机机房和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为主。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部分学校开始以拨号方式接入互联网,课件开发成为信息化教学的主要标志。随着宽带网络开始推广,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建立学校网站。

硬件投入期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早期特征,大量费用都用于计算机设备购买和网络基础实施的建设上,对应于诺兰模型的初始阶段和推广阶段。

(二)应用开发期

随着硬件投入的逐步加大,计算机与多媒体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基于网络技术的许多应用系统开始开发并引入使用,各个独立的应用系统互不关联,“重硬轻软”的弊端逐渐呈现,由于观念和体制的约束,管理和技术的“瓶颈”在职业学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宽带网络的发展促使大部分学校开始重视网络使用,并基本建立了学校网站作为网络展示窗口。

应用开发期主要对应于诺兰模型的控制阶段,但不同的学校在应用系统开发上会有较大区别,所以可能会涉及诺兰模型的推广阶段后期和集成阶段前期。与前一时期类似,硬件投入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关键,但应用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是其基本特征,大部分学校重视投入而轻视管理和技术储备,因此,应用系统的使用效率并不高。这就直接导致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资源整合期,管理与技术的“瓶颈”制约愈加突出,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化教学应用以及数字化校园管理都面临着高额费用投入,但换来的却是效率低下,难以为继。

(三)资源整合期

随着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成为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标准。2012年5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2015年,职业院校配备够用适用的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设施;90%的职业院校建成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校园网,信息技术能够支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各项应用;85%的职业院校按标准建成数字校园。2013年9月,《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征求意见稿)》,数字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校园环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支持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服务体系的技术系统。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技术系统包括数字资源、应用服务和基础设施三个部分。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平台整合是现阶段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有高校教育信息化与数字校园建设的成功经验,平台厂商系统集成与平台整合技术日趋成熟,面临的问题是数字化校园平台和资源库平台如何适应中职学校的应用需求,统一的平台标准和网络资源建设是当务之急,管理及观念更新是制约中职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要素。

平台整合期的特点是系统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开发的投入超过了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数字校园系统集成是关键,与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本质区别在于,中职学校由于资金和技术能力的限制,数字校园建设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平台厂商完成资源整合,信息化管理体系缺失相比技术能力约束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平台整合期对应于诺兰模型的集成阶段和数据管理阶段,米歇(Mische)对诺兰模型提出了补充意见,他认为在诺兰模型中,作为前后两个阶段的集成阶段与数据管理阶段其实是不可分割的,集成阶段的实质和主要特征恰恰就是以数据集成为核心的数据管理。

(四)成熟更新期

数字校园建设涉及面广,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从我国许多高校的数字校园建设经验和实施过程来看,建设周期长,从建设立项、规划设计、实施推进到应用整合,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毫无疑问,数字校园建设对任何一所学校而言都是一项任务艰巨的信息系统工程。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平台整合期可能永远都处于进行时。因此,参照网络技术时代修正的诺兰模型(如图2所示),当信息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技术的进步导致整个信息化进程重新进入更新和再整合时期,这就是技术性断点所导致的非连续性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会使信息化进程呈现一种波浪式的阶梯型发展。

对于多数中职学校而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可能存在过观念上的误区。中职学校在整个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从早期的“重硬件、轻应用”逐步过渡到“重应用、轻资源”,现在则是“重资源、轻管理”。这就像一个成熟的交通体系,修路是必须的,应用系统就是车子,路再漂亮,车子再好,没有货物进行运输也发挥不了作用,人的素质和科学的规则是保证整个体系高效运转的关键,所以,作为信息化发展进程成熟期的标志,投入是基础,资源是重点,应用是根本,管理是关键。

四、结语

诺兰模型作为经过实践验证的成熟理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是需要进行修正的,但它揭示了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网络技术时代修正的诺兰模型对于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重要指导意义在于:任何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必然会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信息化建设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工程;在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特有的特征,需要对信息化发展进程进行科学规划;技术性断点的出现对于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而言是发展的最佳时机,数字校园建设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掌握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才能更好地规划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校园的建设使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有了较高的起点,但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不可能实现隔断或超越。

参考文献:

[1]黄松,郭伟.基于诺兰模型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趋势分析与展望[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1):71-75.

[2]郑凯,聂瑞华.基于诺兰模型的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1):13-15.

[3]代秋红.诺兰阶段模型对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116-117.

第6篇

会计信息化是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与会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会计实务中实现信息化的改革。会计信息化作为信息化高度发展背景下的作业模式,正在得到普及。这提升了企业会计管理水平,使会计工作由单纯的被动反映向主动管理转化。尽管我国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方面投入了比较大的精力,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但是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1.局限于传统管理理念

我国企业长期受传统管理理念的禁锢,对财务信息开放性存在严重的排斥观念,对信息共享的了解还不充分,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再加上大数据还属于新概念,企业对大数据、云计算和云会计等认识还不到位。陈旧的会计管理理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2.企业会计信息数据单一、输出滞后

会计信息化要求将企业业务管理与财务会计数据相关联,全面整合企业资源,需要企业整体的配合。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反映,往往忽视了非财务信息。而某些非财务信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预测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企业的环境成本、社会责任等信息都需要非财务信息的提供。会计信息输出具有时效性,及时有效地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调整战略发展思路,促进企业自身成长。而有的企业处理会计信息时,并没有形成全国有机联系的网络,只能在局部的范围内维持对信息加以处理的能力,会计信息滞后将影响企业决策的有效性,继而带来管理风险。

3.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缺乏保证

会计信息化为财务工作带来便利,但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发展,其安全性成为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是来自会计软件自身的风险,另一方面病毒、互联网等外部因素都会导致会计信息化面临安全风险。一旦发生黑客非法入侵或计算机系统软件被病毒破坏之类的问题,将会给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

二、大数据时代企业会计信息化面临的机遇

1.有利于降低会计信息化的成本

高额的成本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大量的硬件和软件支出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云服务不仅可以节省前期的软硬件投入,而且促进信息共享,降低了企业会计信息化成本。一方面,云服务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硬件平台和软件系统,各类企业不需要在硬件投资和软件购买上占用大量的资源。另一方面,将企业整体的会计信息存储于云计算平台,各部门可随时实现信息共享。

2.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化的效率

从企业内部看,信息共享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便利了企业的经营决策,有助于跨地区企业实现多人异地协同办公。从企业外部看,随着税务、海关、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方逐渐将云计算应用到信息化建设当中,企业可以通过云会计轻松的实现报税、报关、对账等一系列业务,极大的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

3.有利于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传统的会计信息模式下,大量的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得不到共享,严重地制约了会计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云服务和云处理技术的运用,使得会计信息多以电子数据形式在云端进行接受、确认、记录、存储和分析利用,能够将企业的财务、采购、销售等各类信息纳入到同一个平台,实现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加强了对企业的会计监督。另外除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外,企业还可以与供应商、客户和政府机构等相关方进行数据链接,实现数据的内外部共享。

三、大数据时代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1.不断更新会计信息化建设理念

当前,信息技术与会计工作结合得愈加紧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来讲,要积极更新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理念,科学高效地运行企业会计信息化。首先,提升对会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只有真正意识到其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规范性、发挥会计信息化的功能。其次,积极学数据、云计算等新知识,提高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意识。同时要本着发展的眼光,着力培养一批既懂业务又懂会计,并且还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建立健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安全保障机制

在一个企业发展过程中,信息安全尤其是财务信息的安全是其生命之本。首先,企业管理层应当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对企业的资金、成本等财务系统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重点要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可靠。其次,进行必要的数据加密。数据加密在保护系统内相关信息的同时也可以提高网上传输数据的可靠性。第三,严格身份认证管理。系统只对确认了身份的用户给予相应的访问权限,通过密码或特征信息等来确认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3.改革管理模式,推进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整合

第7篇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河南;现代物流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崛起,这对现代物流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南省政府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与河南物流业发展现状,在2014年就印发《河南省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对河南省物流业的发展提出具体目标和愿景,突出河南现代物流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新时期,河南省要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环境,准确把握现代物流发展的特点,采取有效对策,发挥现代物流对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支撑和服务作用,提升河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二、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特点

1.服务化

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服务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主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与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多企业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意义,现代物流与客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现代物流要想获得更好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提升客户满意度,以提升现代物流的竞争力。

2.信息化

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信息化渗透到物流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物流信息收集的信息化、信息处理的电算化、物流信息传递的即时化、信息存储的数字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物流系统。

3.智能化

智能化是现代物流高层次应用,它需要借助智能化解决现代物流运作过程中的统筹问题,包括确定库存、优化运输、配送方案的遴选等,这些问题离开智能化作为支持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推动智能化才能从整体上优化供应链。

4.国际化

国际化是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新特点,它突破了物流区域发展的限制,空间跨度更大。现代物流国际化发展需要现代物流提升协同化发展水平,利用区域发展优势,最大程度上发挥物流组织优势,统一协同区域内物流活动,提升运行效率。

5.绿色化

绿色成为一个主流发展理念,它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也成为现代物流的焦点。现代物流需要保持与经济相一致的发展理念,从绿色发展角度优化物流,最大程度上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带来的破坏,构建绿色物流系统。

三、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河南省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

1.强强联合,提升河南省现代物流服务能力

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可以借鉴京东模式,推动强强联合,提升河南省现代物流服漳芰Α>┒物流在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与俄罗斯SPSR Expres进行联合,建立起“仓仓”物流发展模式,优化物流递送环节;京东通过与境外信誉度高的电商平台合作,利用两者强有力的物流服务体系,通过联合体的协同合作,将物流资源闲置降低到最低水平。河南省要根据自身物流发展水平,拓展境外联合体,有效促进两者之间的平台对接、共享物流信息、互惠互利,提升河南省现代物流服务能力。

2.区域互补,放大河南省现代物流布局效应

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要重视区域互补,通过区域互补,放大河南省现代物流布局效应。具体来说,重点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加强与相邻区域内物流合作,二是遴选互补区域。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为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河南现代物流发展要合理定位,不能盲目求大,可以采用相邻区域合作形式,例如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东南亚物流市场,这有助于凸显地缘效应,切实可行;此外,要根据河南省现代物流的发展实际与优势,谋取优势互补,充分凸显河南省陆空对接、多式联运、内捷外畅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优势、口岸载体日趋完善优势等,追求最大化布局优化。

3.依托人才,提升河南省现代物流智能水平

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智能化水平更高,协同效应更加显著,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河南省优化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环境,培养具有现代物流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跨境物流人才不仅要精通现代物流专业知识与理论,还要熟悉电子商务,具有广阔的知识面,熟知国际贸易知识,了解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精通当地语言。河南省现代物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还要重视后备人才的储蓄,为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提升河南省现代物流国际化水平。

4.转变理念,构建河南省现代物流绿色体系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大趋势,河南省现代物流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构建河南省现代物流绿色体系,以实现河南省现代物流可持续发展。河南省要以环境立市,将重点落实在发展绿色物流平台,寻求低碳经济引擎,将跨境电子商务环境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定位在环保、低耗、高附加值等,牢固树立生态绿色物流理念,提升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品味。

四、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与社会信息化发展,使得跨境电子商务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河南省要抓住时展机遇,根据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的一般特点,结合河南现代物流发展现状与规划,积极寻求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的对策,使河南省现代物流获得快速发展,成为物流行业的引领者,助推河南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淑艳,李振欣.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3(3):23-25.

第8篇

[关键词]光电子技术;电能;光能

光电子技术主要由光子技术和电子技术两者结合组成,同时,技术中包含的技术理论十分广阔。光电子技术主要涉及光学、电子学、计算机学、光电子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理论,是一种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现代技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光电子技术的研究核心是众多学科中的光子学,支撑技术主要是电子学,这电子学是一种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研究学科。因此来说,光电子技术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其中的电子技术相对于微电子技术来说,有着更多的发展空间,优势更加明显,能够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得以应用。

1光电子技术相关概述

所谓光电子技术,其全称是光电子信息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内容是进行电能和光能的转换,是科学技术中的一种全新的技术,其涵盖了材料科学、精细加工、半导体材料以及固体物理等,是多个领域的综合体。光电子技术的诞生是在20世纪60年代,并在当时开始光电子技术相关设备的生产,从一开始的单一的领域应用,迅速发展至今,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比如在军事武器的制造业、医疗行业、电子信息行业以及其他高新制造业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而最初的光电子技术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无线激光器设备的出现,为光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光频波段支持,随着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光电子技术逐渐实现了信息的处理、存储、传输等功能。光电子技术能够通过对光子以及电子的利用,来促使产生一种全新的光子物理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由光电子技术原理构造成的相关硬件设备,组成信息技术中重要的应用成分,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可以通过光电子技术将全球所有范围内的电子计算机进行联机,这是通过光电子技术能够简单实现的。当然,也可以利用光电子技术实现卫星和地球的联系,从而组成宇宙性质的联系网络,通过光电子技术,这在未来也是有希望得以实现的。当前,光电子技术可以说是互联网当中最重要的支撑性技术,主要应用在高新技术领域。而在我国来说,光电子技术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是极快的,已经在我国国内诸多领域得以应用和推广。在光电子技术的应用中,体现出诸多方面的应用优势,具有极高的速度和极大的容量,对于日益增长的信息量处理要求和信息化发展时代要求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技术,这也是传统的电子学以及微电子学难以实现的。光电子技术能够实现对信息的高速度和高频率处理,能够将信息从探测到最终处理整个流程融为一体,一气呵成,从而在信息技术领域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2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

21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的光电子技术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最先发展光电子技术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已经达到接近水平。光电子技术在国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主要受益于我国政府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大力投入。在电子领域的各个方面,我国皆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许多方面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比如在光收发模块、探测器等一些光电子器件上,水准很高,技术水平相当先进,市场份额占比不论是国内还是世界范围内,都有极大的竞争力。在我国,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光电子技术的先进发展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几个发达地区,比如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渤海湾地区,这主要是由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决定的。另外,在这些发达的地区,高等院校较多,研究所也多,给光电子技术的研发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技术力量保障。

22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的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参差不齐,最为先进的是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特别看重光电子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并将光电子技术列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战略性技术之一,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投入。日本在光电子技术方面,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欧洲地区的光电子技术发展和应用,以德国最为先进和典型,德国对光电子技术的投入研究较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因此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技术基础十分强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地球村”理念逐步形成,使全球范围内的人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信息通信十分便捷和快速,并对未来的信息产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光电子技术在信息产业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对于全球信息交流的促进有着关键的作用。另外,当今世界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俨然已经成为互联网的时代。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环境下,对信息传输的需求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效率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个巨大的要求,发展光电子技术无疑是最佳选择。

3光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

31信息领域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传输和处理流量正呈现质的增长,传统的电子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巨大的信息传输和处理。而光子技术的应用,与电子技术进行完美的融合,并产生全新的光电子技术,能够极大扩大信息容量和信息传输速率,比起传统的电子技术优势巨大,能够有效促进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在信息领域已经开始大范围开展光电子技术的应用,并取得了极好的影响效果,为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和广阔空间,提升了信息领域的发展潜力。

32能源领域

能源是地球上赖以生存的重要发展来源。在过去的许多年发展中,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巨大,依靠传统能源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但是与此同时,世界发展在能源方面也逐渐显现出诸多发展瓶颈,主要是传统能源的枯竭,以及世界对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大。因此,当前的主要办法就是进行清洁能源的生产和利用。如何研发出既清洁环保,又能够高效利用的新能源,成为当今世界能源研究的主要议题。而光电子技术,能够将光能转化成热能的这一伟大功能,使得其在新能源领域备受关注,具有极大的新能源产业潜力,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利用光电子技术获取新能源的方式已经得到应用,在我国也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应用。

33汽车领域

汽车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在汽车领域,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汽车的整体功率、能耗、舒适度以及外观等因素,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加先进的汽车生产技术。光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使得汽车的功率转化大大提升,并且通过光电子技术,能够对汽车生产材料进行高精度的加工,极大提升了汽车的整体质量和舒适度,减少汽车在使用中的损耗。

34环境领域

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步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工业生产已经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水平,与此同时,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耗,比如逐渐出现的全球变暖问题和厄尔尼诺现象等,给地球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当前,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亟须研发出能够遏制环境逐渐恶化的先进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光电子技术给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带来了全新的希望,其通过高精度传感器的制造,能够对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进行准确的测量,并进行有效的治理与防护。

35军事领域

一个国家的军事基础,是一个国家安全力量的巨大保障。光电子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能够极大加强国防军事力量,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光电子技术,能够制造先进的激光制导武器,目前,这方面许多发达国家正在加大力度进行研发和应用。另外,光电子技术能够形成更加有效的图像传感器,使得单兵作战更加强化,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

36医疗领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开始注重医疗健康。光电子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激光来治疗一些以传统治疗手段难以解决的疾病,比如通过激光进行角膜的切除手术和治疗,能够帮助人类矫正视力。随着光电子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以相关设备进行手术,能够使手术更加精准,治疗效果更好,提升手术的成功率和稳定程度。

4发展趋势

光电子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在未来,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会从集成化、扩大化、强适应性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发展。

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还需要诸多辅助材料的发展来促进,比如半导体激光以及相关电气元件,这些辅助材料和技术的发展,才能够推动光电子技术更加迅速和完善发展。在导体激光以及半导体激光的迅速发展之下,通过各种辅助材料和技术与光电子技术的融合,在未来,光电子技术将会呈现集成化发展状态,并不断研发出新的设备以及材料。这些新设备和新材料与光电子技术的融合应用,将会推动光电子技术的应用效果,并且在光电子技术的应用经济性以及简便性方面得到较大提升与优化。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光电子技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之一,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光电子技术已经在众多重要领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在未来,光电子技术的用前景相对广阔,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

参考文献:

[1]杨娇瑜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探讨分析[J].信息通信,2014(11):129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不但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们不仅能在网络环境下借助智能手机等设备与对方进行信息的实时沟通,而且还能进行一些休闲娱乐活动,如打游戏、看电影等。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哪个领域的行业,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而要使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就必须对其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1计算机网络的概述

1.1计算机网络的内涵

计算机网络简单来说指的就是把不同区域内,但在功能上具备一定独立性的多台个人计算机有效连接起来的信息化系统。计算机系统要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与资源的有效共享等功能,就必须借助网络操作平台、通信协议以及各类管理软件。从功能上来看,计算机网络的主要作用是准确传递信息,并借助通信线路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一个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系统。

1.2计算机网络的类型

通常来说,计算机网络都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划分的,根据这一划分标准,可将其划分为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这三种类型。其中,局域网所覆盖的范围是最小的,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且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网络,几乎每一个企业或单位内部都具备自身所独有的小型局域网,一般来说,医院中所用的网络大都属于局域网。局域网对于连接网络的设备数量没有硬性限制,在用户数量较少的情况下,网络连接速率也相对较快。和局域网相比,广域网和城域网的覆盖范围要大得多,这两类网络都属于局域网的进一步延伸,连接的设备数量也更多,但在连接速率上往往比局域网低一些。

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

2.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网络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其最初起源于美国,刚开始只是被用到军事通讯领域,之后才慢慢渗透到民用领域。当今时代,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政府还是企业,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的运用,毫不夸张地说,网络已经渗透到当今世界的各个角落。从发展历程上来看,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第一是诞生时期,即上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第二是形成时期,即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的将若干个主机利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第三是互联互通时期,即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的具备统一开放性的网络结构体系,这是按照国际标准建立起来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第四是高速发展时期,即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以智能化、高速化的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

2.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

2.2.1基础资源建设投入显著增加,资源应用水平明显提升近几年,我国在互联网数据中心、移动通信基站、光缆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明显增加,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改善,这就促进了计算机网络资源应用水平的提升。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在医疗、教育、科研、金融等各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2.2.2光通信技术成为主要通讯手段,移动网络通信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从诞生到发展至今,传统的电路通信与微波通信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需要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光纤作为典型代表的光通信技术慢慢取代传统技术而逐渐成为网络通信领域的主流技术。移动通信具有较广的覆盖面、较好的可移动性以及高效稳定的信号传输等优势,其发展态势良好,在整个网络通信领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2.2.3数字经济越发繁荣,电子商务持续增长当今社会正处于数字经济时代,该时代的主要特征是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动能。《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中指出,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为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数字经济已经成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时代背景下,各类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层出不穷,特别是电子商务企业与线下各类零售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了电子商务总量的进一步提升。2.2.4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稳定性有待提升现阶段,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由于设计人员对系统的设计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网络系统设计质量不达标,进而对网络系统的应用质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使系统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同时也增大了网络系统的风险性,对相关数据信息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2.2.5计算机局域网的安全保护不到位为了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相关人员和用户必须在平常使用的时候积极运用各种现代先进技术和设备,使计算机始终保持在一个安全的运转环境下。相对来说,局域网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使用中比较广泛,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相关人员同样必须做好对应的安全防护工作,以最大限度提升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但是,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促进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问题,这就造成了计算机安全防护措施无法跟上隐患问题发展速度的现状,进而为计算机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阻碍。

3计算机网络优化对策

3.1提倡合理使用计算机网络,增强用户的自我防护意识

计算机网络用户应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首先,要合理使用计算机网络,安装必要的安全防护软件,提高对网络安全风险的警惕性,不随便下载来历不明的软件,同时,也不能随便点击网页链接,做到安全文明上网。其次,要掌握基本的网络防护知识,通过实际行动抵御网络病毒的袭击。最后,如果遇到信息泄露等问题,必须沉着冷静应对,必要的时候可采取网络报警的方式,以免不法人员继续活动。

3.2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创新应用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不管是哪个行业,都必须紧跟时展潮流,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技术与技术之间的深层次融合,从而提高计算机传输的稳定性与传输效率,降低传输成本,提高用户体验的满意度。

4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4.1大容量与开放性发展趋势

为了实现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质量的提高与使用寿命的延长,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朝着大容量、开放性的方向发展,做好无线移动通信、高速局域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入融合,以此来扩大通信平台的覆盖范围,提高用户上网的便捷性,进而促进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更加健康、稳定的姿态不断向前发展。

4.2信息高速化处理的发展趋势

在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升网络技术应用的效率和综合质量,相关人员必须在平常的工作中注重现代化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的引入,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信息更好地融为一体,进而提高信息处理的高效性,这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综合国力的壮大来说都是大有好处的。

4.3智能化发展趋势

毫无疑问,网络技术的智能化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必然发展趋势,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笔记本、平板电脑,都在智能化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这就使计算机不但能有效模拟人的思维,同时还更加人性化。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发展赋予了电子设备与人类相似的思维能力,可独立感知、判断和学习不同的人类行为,这就帮人类承担了一些计算量较大、较为复杂的工作,有利于节省物力和人力。例如,当前已经研发出的各类“机器人”,有些能代替人类进行劳动,有些能和人下棋等,这些都属于计算机网络智能化发展的成果。

4.4微型化发展趋势

最初的计算机不但需要占据较大的空间,且十分笨重,现如今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则非常轻便,完全可以放在包里或拿在手上,其表现出越发微型化的发展特点。微型处理芯片诞生之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与关注,从现如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态势来看,在计算机功能越发强大、用户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微处理芯片也将逐渐改进和完善,从而推动计算机网络朝着更加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与当今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它有效打破了时空限制,帮助人们解决了不少工作上、社交上的问题。当前,计算机网络正呈现出大容量、开放性、智能化、微型化等发展趋势,未来的网络技术应用也必将更加丰富多彩,更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衍林.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分析[J].电声技术,2019,43(11):28-29,42.

[2]缑伟.计算机网络运维与发展趋势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3):115-116.

[3]韦勇.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及发展趋势探析[J].数码设计(下),2019,(12):32-33.

[4]乔小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数字通信世界,2019,(11):187.

[5]杨璐宁,张铷钫.计算机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J].电声技术,2019,43(6):24-25,53.

[6]符传炜.浅析计算机网络现状及发展趋势[J].IT经理世界,2019,22(5):55-57.

第10篇

【关键词】邮乐购;农村电商;物流;研究

“邮乐购”是邮政部门为了贯彻国家富民政策,依靠邮政专业网点优势,凭借邮政部门社会影响力及服务性,打造的服务于人民的公共服务平台。“邮乐购”在最初阶段需要凭借政府提供的大力支持,全面发挥邮政优势为电商发展提供设施支持,同时与各大线上网购平台及线下零售市场相结合,推动“邮乐购”通过农村电商网络平台获得发展;期间,邮乐购为了能够提升农产品营销效率,促进自身现代化发展,利用农村邮政网络优势、农产品经营产业及销售渠道,与农产品领军企业及销售渠道建立合作关系,树立领军企业及营销渠道协同发展的市场局面。2016年,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竞争激烈,“邮乐购”在竞争大军中独树一帜,走在全省电商前沿。在“互联网+”的社会环境下,加强优化物流设施建设,强化农村企业合作力度,形成大众配送规模,是当前电商及农村电商物流发展需要快速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针对贵港市电商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农村电商物流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因素,基于贵港市自身特点提出优化策略。

1贵港市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现状

1.1农村发展现状

1.1.1农村基本发展情况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贵港市常住人口大约为431.6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大约为215.8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大约为215.82万人。近年,乡村户数、乡村总人口及从业人数逐渐呈现上升趋势。1.1.2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十三五”以来,贵港市关键性经济作物产值始终保持增长态势,推动农产品经济不断发展。2020年贵港市粮食产量高达146.8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大约为311.4万亩,水稻产量高达122万吨,全市粮食产值超过47亿元;全年水果产量高达50.56万吨,年末果园种植面积超过103万亩,水果及果园种植面积同比增长分别为15.8%、3.3%。近五年,贵港市农林牧渔等产业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值超过4%。综合来讲,贵港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使农村电商业发展具备一定自然优势。

1.2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

1.2.1电商综合发展状况2019年,贵港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全面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全市电商成交额超过131.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1%。电商产业快速壮大。2019年,贵港市简易家具、电子信息、运动服饰以及生鲜水果、旅游等产业电销成交额均高达亿元以上。全市通过第三方平台创建的跨境网络营销商户超过80家,跨境电商境外成交额超过2亿元,其中,简单的木制品及工艺品的销售总额分别超过2000万元、1600万元不等。电商扶贫获得明显效果。全市商务机构联合企业设立“京东———贵港馆”以及“贵港扶贫市场”等平台,通过电商平台推广富硒农产品,开拓农产品营销途径,主打百香果、红薯以及白玉甘蔗和沃柑等“网红”农产品,仅这四种农产品全年网络营销额度超过8000万元。以上情况均体现了贵港市电商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逐步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是促进广西消费增长、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产业的重要动力。1.2.2农村物流发展状况当前,贵港市农村物流产业逐渐从传统物流模式向现代物流模式过渡。首先,主流产业多样化发展。主流产业由快递、仓储、邮政以及运输等方面向加工、生产及流通方面拓展,特别是向农产品深加工至营销方面扩张。从当前阶段贵港市农村物流发展现状来讲,农民及农业生产机构是主要生产力,乡村供应及营销物流规模较大,比如农产品批发、经销合作产业等。其次,政府持续向乡村物流提供支持。中国快递行业规模始终排在世界首位,广泛覆盖全国各个村镇。贵港市与其他地区制定战略合作目标,希望通过互相扶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等方式,促进在网络规划以及项目建设和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管理及电商等范围内的合作,协同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最后,物流产业与农村经济现状之间出现冲突[1]。社会现代化发展及服务通过物流产业得到体现,贵港市乡村经济呈现出自产自销的态势,不符合农村物流产业发展需求。一则自产自销的发展定势造成贵港市无法实现规模化发展目标,服务性能有待提升;再则,农产品加工无法形成一定特点,不能有效促进乡村物流产业市场开发。

2贵港市农村电商物流遭遇的瓶颈问题

2.1乡村群众参与电商观念有待加强

乡村群众人员结构存在一定复杂性,受教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农村地区很多居民是留守儿童及老人,虽然部分地区有青年人群居住,不过很多人的文化水平处于初高中阶段。尽管网络宽带已经广泛普及,但是基本用于看电视及玩游戏,网络资源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发挥经济效用的机会渺茫。农村群众受自身观念及受教育程度影响,对于网络交易、电商等概念缺乏认识,对于信息科技及网络了解不够深刻,通过电子商务完成购物的观念及操作能力有待提升,无法充分认识电商对于农产品外销及工艺品下乡等网络平台的作用,潜意识只认可传统的实物交易模式,对于新兴的网络交易较为陌生,致使乡村群众参与电商的观念有待加强,使乡村地区的电商物流受到很大影响。

2.2乡村电商物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国内乡村电商起步较晚,物流产业严重缺乏基础设施,特别是乡村农产品冷链物流,储运保管、道路运输等设备均无法使电商物流需求得到满足。此外,乡村各个村落较为分散,特别是新疆、以及青海等牧区,有些地方甚至没有公路通达,更遑论建设乡村物流快递站点[2]。很多电商及快递企业在此类偏远山区成立的快递站点通常只能到达县、乡、镇一级,很难实现“村村通”的服务目标。与城市成熟的物流产业相比,乡村电商物流当前需要完善道路、储运、保管、通讯及网络等基础设施,即使实现邮政通讯的行政村,其他自然村仍需要自行寄取货物,使乡村电商物流的长远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3乡村电商物流成本要求过高

国内农村地区电商物流兴起时间不长,物流产业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很多电商及物流产业服务站点通常只在县及乡镇或者经济发达的乡村出现。再有,农村地区村落及人口过于分散,快递收寄站点存在一定距离,同时交通不够便利,使农产品网络交易受到很大限制,从而造成物流配送时间及成本消耗过高。很多快递公司对于农村订单缺乏接收意愿,并且乡村物流发展速度较为迟缓,使农产品竞争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导致乡村地区的电商推广受到很大限制,成为当前乡村电商物流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与国际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国内农产品物流环节消耗量已经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近28个百分点,物流消耗成本占农产品总成本的30%左右,而其他发达国家的物流损耗仅占总成本的3%,由于差距过于庞大,使得国内农产品市场近95%的电商处于亏损状态[3]。

2.4农村网络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

随着国内宽带战略的逐渐强化,网络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较快,不过乡村地区互联网覆盖面积仍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地区不同,发展状况也存在差距。相较于城市互联网信息化发展程度,乡村网络速度、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安装、运维等环节均有较大差别。当前,乡村推广电商物流需要网络信息化技术给予支持,由于受地理环境、运输条件、网络科技及专业人才等因素制约,电商运营网络产生意外状况时,无法及时得到维修,使得网络交易无法正常进行,特别是具有较高时效性要求的生鲜农产品交易。再有,很多乡村群众严重缺乏互联网应用的基本技能,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基本需要利用移动通讯或社交传播等途径知晓市场信息,网络交易量较为零散。乡村现阶段缺乏专业的物流信息平台,无法为交易双方提供有效的主体信息或者存在信息不对等现象,极易错失农产品最佳交易时间,使得物流配送及储运等相关资源遭到严重浪费。

3破解贵港市农村电商物流瓶颈的有效路径

3.1在农村范围大力推广电子商务产业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无法充分了解乡村电商产业,对于电商的参与意识有待加强,传统实体交易理念根深蒂固,参与电商网络交易仍需要一定时间进行过渡。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推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加大乡村电子商务传播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乡村标语/标牌、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大力提倡电商经济发展优势,强化乡村群众参与电商模式观念。首先,利用新媒体进行专题报道,邀约各大新闻媒体、报社等具有权威的机构,针对乡村电商发展优势进行专题报道。其次,张贴标语标识,充分利用条幅、LED显示屏以及移动广告车等宣传途径,广泛传播电商知识,为乡村群众打造电商服务环境。最后,发放宣传资料,在乡村、集市等人口密集的地区,安排宣传咨询窗口,为乡村群众提供电商知识专业咨询服务。

3.2快速优化农村电商物流基础设施

农村地区受通讯、运输等基础设施环境影响,农产品加工、质量检验、储运、保鲜及包装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硬件设施建设不足使得乡村电商、物流发展及服务质量均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所以要求工信、交通、农业以及邮政等政府机构和电商及物流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乡村电商物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优化乡村电商物流服务体制,推动乡村电商及物流产业健全发展。首先,快速建设乡村通讯基础设施,加快光纤网络普及范围,推动通讯网络提速降费,快速扩大农村公共服务网点免费网络覆盖面积。其次,应该提升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发展速度,政府在生鲜农产品物流、质检、冷链、储运以及包装等环节给予资金及政策支持。再次,邮政机构及其他民营物流企业应该强化服务设施及系统共享力度,迅速加强农村物流网络基站建设,加设农村快递网络站点,缩减物流成本。最后,交通运输方面,政府应该加强输运硬件设施维护力度,优化城乡一体化交通运输环境,提高农产品运输质量。

3.3建设县乡村三级乡村电商物流服务系统

发展乡村电商物流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是农村综合业务量及消费群体不够集中,物流企业通常仅在县或者乡镇地区布置网点,顶多在行政村设置便民服务网点,很难使大部分自然村的物流需求得到满足[4]。为了能够有效降低乡村电商物流网点的建设成本,需要交通、物流产业、网络营销及邮政部门相结合,构建乡村电商物流产业服务系统,发挥县级区域优势,展示“多站合一、服务通网、网络共享”的强大优势,协同建设网络营销、专业培训及服务的综合渠道,探索符合乡村电商物流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农产品储运、生产、包装以及营销过程中提供助力,促进乡村电商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推动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具备综合性能的乡村电商物流服务机制,降低农村消费群体收集营销信息、储运损耗、农产品加工等环节的成本压力,避免中间环节成本损耗过高,压缩物流运输周期,确保农产品营销渠道通畅,保障农产品新鲜度。

3.4提高乡村电商物流信息化水平

农村信息网络化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市场信息传播速度也较慢,基本需要依靠移动通讯及人际关系获取市场信息,使得农村电商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受到严重干扰。首先,需要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促进关联机构融合、对接,利用“互联网+农业”为农村电商物流产业提供支持,推进农产品物流产业实现统一管理。其次,基于农村电商物流建设需求创办专业网络平台,用信息流引领资金、人才、产品及技术等重要因素,突破乡村物流信息迟滞性缺陷,发挥“互联网+物流”在市场信息收集过程中的优势,通过物流信息数据库,及时公布及接收农产品营销、储运及物流等相关信息,追踪产品信息,提高物流产业服务水准及储运效率,最大程度保证物流速度及农产品新鲜度。

4结语

2020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提到,“坚持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开拓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同时促进农业供给侧创新,培养乡村新动力的主要动能。为促进乡村电商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政府陆续推出和电商物流有关的发展策略,并提供破解途径,为推动乡村电商物流产业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廖瑜婷.漳州出台推进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四条措施[N].闽南日报,2021-12-08(002).

[2]岳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贵州省六曲河镇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06):93-94+104.

[3]孙艳.基于合作博弈的西北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8):4-5.

第11篇

一、调研时间:10月30日-11月10日。

二、调研题目、范围、内容及分工

(一)做好市级调研课题

根据市委指导组的安排和分工,市委党校参与“关于组团式城市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关于加强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构建服务型机关问题,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智力支撑问题”三个课题的调研任务。市委党校由明子夫、刘昕剑、孙学海三位校领导牵头,安排专人负责,积极参加市级领导班子成员的调研活动,及时地、高质量地完成市委党校的调研任务。

(二)抓好校内调研课题

1、第一调研组,明子夫书记带队。调研题目:《建设全省一流党校对策研究》。调研范围:济南市委党校、青岛市委党校、市直有关部门及单位、各区县委党校。调研内容:市委党校科学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省先进党校科学发展现状、先进理念、好的发展思路。参加校领导及处室:办公室、党校工作处、社会培训部。

2、第二调研组,由刘继海副校长带队。调研题目:《提升管理服务能力,为建设全省一流党校提供重要保障》。调研范围:省内有关市级党校、市直有关部门及单位、部分区县委党校。调研内容:全省党校系统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我校目前管理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应对举措等。参加处室:办公室、财务处、开发办。

3、第三调研组,由刘昕剑副校长带队。调研题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探索和创新党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范围:省内有关市级党校、市直有关部门及单位、部分区县委党校。调研内容:当前市级党校人才队伍的现状与特点,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和突破口,新形势下党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途径和方法等。参加处室:政治处、机关党委。

4、第四调研组,由张志忠副校长带队。调研题目:《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精品课程》。调研范围:西安市委党校、省内有关市级党校、市直有关部门及单位、部分区县委党校、市属大中型企业。调研内容:我市干部队伍的基本现状及特点、适应当前培训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进一步打造我校精品课程的办法和举措。参加处室:教务处、教研部、党建教研部、政法教研部、经济教研部、管理教研部、综合教研部。

5、第五调研组,由张洪超书记带队。调研题目:《加强后勤保卫工作,提升服务保障水平》。调研范围:省内有关市级党校、市直有关部门及单位、部分区县委党校。调研内容:后勤建设、保卫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应对举措。参加处室:后勤处、保卫处。

6、第六调研组,由孙学海副校长带队。调研题目:《夯实基础,提升科研工作水平》。调研范围:省内有关市级党校、市直有关部门及单位、部分区县委党校。调研内容:科研工作的难点和着力点、科研工作的服务方向、科研氛围的营造及利用等。参加处室:科研处、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7、第七调研组,由阚兆国副校长带队。调研题目:《加强信息化建设,保障教研工作需要》。调研范围:省内有关市级党校、市直有关部门及单位、部分区县委党校。调研内容:党校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现状、我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应对措施等。参加处室:信息中心。

8、第八调研组,由庞允悌副校长带队。调研题目:《改进培训方式,不断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研范围:省内有关市级党校、市直有关部门及单位、部分区县委党校。调研内容:当前我市干部队伍现状、特点及培训需求,干部培训的方式方法和形式等。参加处室:培训进修处。

三、调研方法

可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召开由领导、专家学者和群众参加的座谈会,实地考察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

四、注意事项

1、我校调研工作由校党委成员分组牵头,各处室(部、中心)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

2、除调研组形成党委成员调研报告外,其它副县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还要结合本职工作,确定并形成个人的调研报告。

第12篇

其次是研究领域不广。从整个西北地区和西北各省区信息化研究主题分布来看,研究基本上深入了信息化所包括的各个部分,但在某些领域仍显薄弱,例如,对于传统工业改造中,煤炭、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工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行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专门理论研究几乎没有。说明研究者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再如信息安全、信息化环境等内容,研究涉及的也很少。

再次是研究分布不均。在西北地区信息化理论、西北地区信息化进程、西北地区信息化实践三者研究中有关理论和进程的文章较少,实践的较多。有关整个西北地区信息化的研究少,但研究西北各省区信息化的论文相对较多。而从西北各省区信息化研究论文地区分布来看,新疆最多,青海最少。

、西北地区信息化研究展望

根据以上分析和判断,西北地区信息化研究将会出现如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1.信息化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将会继续升温。信息化在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将成为重中之重,因为信息化直接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及动力问题。这方面的论著将会增多,研究将会更加深入细化。如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联系、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信息化水平测算与发展模式等研究将会继续升温。同时随着国家实施信息化战略的进程,信息化的研究将会和更为具体的行业经济联系起来,如煤炭、钢铁、石化、电力、建材等传统工业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行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将会进一步细

化、具体。

2.信息化与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的研究将会深入。从收集到的资料看,有关信息化与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的研究几乎没有,而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的进程,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述将会增多。如信息化与城市化问题、城市信息化问题、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问题等研究应该有所增加。在以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一般趋势为依据的前提下,这一方面的研究也会更加细致。如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信息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信息产业的空间发展及其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等问题研究者将会认真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3.信息资源开发及其配置问题的研究将会更加重视。虽然国家一直在积极进行信息资源的建设,西北地区也在努力进行这一方面的建设,但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着重复建设、形式不规范、配置不合理、资源数据难以整合等现象。再加上信息资源运行机制的不合理及缺少政策支持,致使网上信息资源贫乏,共享困难。根据这些,信息资源及其配置问题的研究将会成为热点,如良好的运行机制、评价标准,实现资源配置与共享的途径和方法、知识产权与流通共享等问题的研究将会有更多的人关注。

4.信息化水平测度及标准化将会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国家已出台了一些信息化标准,但目前的工作只涉及网络相关的技术标准,因此信息化的标准化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为了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理性化和规范化,信息化的建设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系统。但从研究来看,西北地区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今后这也是西北地区信息化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要逐步实现西北地区信息化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西北地区及西北各省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都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而且此标准的推广、普及

将是未来标准化工作的重点。

5.欠发达地区信息化推广研究将会进一步拓展。信息化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认识和观念问题,西北贫困地区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对信息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要推进西北地区的现代化,首先改变人们的看法,提高认识,这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西北贫困地区而言,不管是当地政府还是社会大众,都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信息化在一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愈来愈显著,现代化的进程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观念现代化的前提则是信息化的推广,这也是理论研究者要去做的。

参考文献:

[1]梁春阳.西北地区信息化现状的国际比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2):87-89.

[2]刘珙.西北地区信息化水平的定位与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4,(2):60-63.

[3]王海彬.不发达地区信息化问题[J].开发研究,2002,(2):37-39.

[4]史培军,周武光.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130-140.

[5]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加快西北地区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0,(10):489-498.

[6]李雪慧.信息化与西北农业发展[J].农村经济,2003,(9):27-29.

[7]李惠兰.甘肃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J].甘肃农业,2005,(11):22-23.

[8]白明.信息+技能+资本=最大收益:新世纪农民收入增长新模式[J].开发研究,2001,(5):37-39.

[9]谢忠民,王红蕾.浅谈新疆农业信息化建设[J].新疆财经,1999,(4):22-23.

[10]张晓峰.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3,(1):8-10.

[11]何彦平.宁夏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再认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4):131-133.

[12]李纯英.对青海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5,(9):58-60.

[13]巫江,史煜娟.甘肃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2002,(11):63-65.

[14]滕堂伟.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区域路径与模式选择———以西北民族地区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06,(67):33-39.

[15]付小妮.抓住契机积极推进西北民航的信息化建设[J].民航经济与技术,2000,(6):58-59.

[16]宋雪飞.西北地区信息咨询业的发展现状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J].发展,1998,(9):29-30.

[17]梁春阳.论西部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投资取向[J].情报资料工作,2001,(5):57-59.

[18]李晓东.对制定西北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管理分析[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40-43.

[19]黄智杰.甘肃省商务物流建设的基本框架研究[J].开发研究,2004,(1):68-69.

[20]龚海涛,张晟义.以涉农供应链的成长促进新疆新型工业化:互动关系及现实基础[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5-9.

[21]李凤虎.发展电子商务促进陕西开发[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0,(11):63-65.

[22]徐燕.对新疆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思考[J].全国商情,2006,(5):33-34.

[23]余兆明,高玉琢.加快西部地区教育城域网的建设推动地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59-261.

[24]郭靖花.西北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探析———由正宁五顷原回族自治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所观[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79-82.

[25]王海燕,龙英艳.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4):58-64.

[26]张景春.复合图书馆与总馆分馆制西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两大增长点[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6):67-69.

[27]雷润玲,赖伯年:数字图书馆建设与西北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J].情报杂志,2004,(8):42-44.

[28]曹臻.西北地区数字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2):103-104.

[29]张彬.民族地区行政环境与电子政务建设[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34-37.

[30]王利清,张建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1-63.

[31]冯玉才.电子政务也要国产货[J].软件世界,2006,(8):65-66.

[32]常红,黄玉花.关于开发利用我国西北地区地理信息资源的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00-102.

[33]刘斌,辛海强.新疆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构想[J].测绘通报,2002,(9):51-54.

[34]唐志荣.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J].甘肃农业,2003,(9):34-35.

[35]张照云.青海科技信息开发利用之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海科技,2001,(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