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3-06-08 11:2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第1篇

认数是计算的前提基础,反过来,计算可以加深对数概念的认识,两者是通过数的组成和分解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概念和计算方法,不能离开学生的亲手操作,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部分,每认识一个数后,我们都通过图画或实物图片,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亲手操作巩固数的组成和分解,并且注意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作、思维、语言密切结合,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动手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没有急于揭示计算方法,而是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圈十”操作,使学生从操作中领会“凑十法”. 这样做,使我班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凑十法”,为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好了基础.

二、生活实际引出计算教学,理解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要想会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教学的关键. 而理解算理主要靠激发学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意识. 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那就是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 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 首先在引入环节设置情境,小兔子要请客,它为好朋友准备了两盒牛奶,第一盒里有9瓶牛奶,第二盒里有8瓶牛奶,小兔子一共准备了几瓶牛奶?小朋友你能帮小兔子算一算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进行引入,学生会感到很有意思,愿意帮助小兔子算一算,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在学生考虑了一会儿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瓶牛奶吗?这时学生就会深入思考该怎么办,于是凑十法就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发现了,即从第二盒中拿出一瓶放在第一瓶中,第一盒凑成十,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或者从第一盒中拿出两瓶放到第二盒中,第二盒凑成十,加上第一瓶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 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这时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三、从实际出发选择练习形式,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数的概念,领会计算方法以后,还必须通过及时的、充分的练习,逐步形成熟练的计算能力. 为了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而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我十分注意选择练习形式,尽可能使每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同时又便于教师及时检查. 除了采用集体视算、听算之外,还改进了过去教师出几张卡片选几名同学口答的练习形式,要求学生制作1~20的数字卡片,并统一涂色要求. 例如,教师出“9-6”的卡片,学生就纷纷举起黄色的“3”卡片做答,学生人人动脑动手,教师从卡片颜色上很容易检查. 我们还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出示的一些算式,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然后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把数字卡片贴在相应算式上,这种练习形式很受学生欢迎.

四、练习要有针对性,更要帮助学生发现计算中的规律

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可以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是本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还可以是一些不同题型的计算题,如直接写出得数,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在圆圈中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在方块中填上合适的数……在不同的题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很多计算题都有它的规律可循,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既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计算的速度,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些题目:2-2,7-7,9-9,10-10,13-13,4-0,6-0,8-0,0+2,3+0,11+0,…先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思考,你能把这些题目分类吗?怎样分?你的理由是什么?在分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中,学生可以发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必得0,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这些规律.

五、开展竞争,形成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常见的竞赛形式有:夺红旗、数学接力计算、抢答等.

“数学接力计算”比赛,分组进行,每组人数相等,各组竞赛题相同,开始各组由第一个计算,接着交给第二、第三……直到做完为止,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期结束前,还可以出示这一样一组口算抢答题:

9 +2 + 18 + 6 + 25 + 7 + 3,

5 + 4 + 57 + 4 + 62 + 5 + 8.

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初步知道像这样的连加题也可以“凑成十再相加”,同时又初步渗透了加法交换律,这样的竞赛题有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第2篇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这一点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克服迷信和盲从,树立起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分析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思考能力发展并不均衡。就优等生而言,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发展水平较高。分析、推理、想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思维表现出较好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品质,而且他们的学习与思考已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中等生而言,其数学思考能力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推理、想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难度较高的问题,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与独创性就显得差一些,思维显现出一定的惰性。就后进生而言,其数学思考能力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水平。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直接造成了他们思维的肤浅,导致他们逐渐失去自信,缺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后者又反过来制约了其思考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数学思考的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思考何尝不是这样?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静心思考、有所创新的。因此,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安静、深入地思考,情感、动机、信念、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特别是在学生的思考出现困难或卡壳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再想想,而不是生硬地打断、呵斥或嘲笑他们。这样,学生就会在宽容的氛围中渐渐鼓起勇气,打开思维的闸门,并逐渐养成乐于思考、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教学义务教育十一册教材中“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生观察仔细。其它学生倍受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老师还是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一位教师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她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9+9+9+5+9=?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9×5-4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四)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如,义务教育十二册教材中的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4/5。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要用(6-x)小时。列方程为:30x=(30×4/5)×(6-x)解这个方程得x=8/3,那么,驶出最远路程就是:30×8/3=80(千米)。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以列出方程:X/30+X/24=6,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第3篇

一、数学阅读的特点

数学阅读材料不像语文阅读材料那样通俗易懂且富有趣味,主要原因是数学语言具有特殊性。

一是数学语言形式的多样性。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种形式。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是数学特有的语言形式,它们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通常一个数学符号就代表一个数学概念。如果学生对数学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不明确,阅读就很难进行下去。在数学阅读材料中,三种语言交叉运用,转换频繁,因此,数学阅读常要求大脑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如把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把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等等,这给阅读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二是数学阅读材料的严谨及简洁性。数学材料在语言叙述上讲究简练,一字之差,其意义就相差甚远,如“除”与“除以”,“增加几倍”与“扩大几倍”等等。阅读者必须勤思多想,对每一个字词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要认真思考、推敲阅读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

三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数学材料反映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形,展现知识发生过程的分量不多,大都是经过多次抽象后的纯理论性的,由概念、公式、定理经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要充分运用才能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

由此可见,数学阅读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只有用心去培养,阅读能力才能逐渐提高。

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激发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阅读教材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教材,寻求问题的答案。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让学生尝试解决古代名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有部分学生在尝试解决后急切想知道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还有部分学生为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着急。此时,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例题“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的解法,满足了学生自主寻求答案的需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指导阅读的方法

(1)在质疑中阅读。“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刚开始阅读数学课本时,学生可能会走马观花地浏览,根本不知道该读什么、怎么读。老师可以适时“设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教材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加工”。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根据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通过猜测、验证,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然后教师通过连续追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追问一:请再读这句话,其中说的可是“数”,而不是“整数”。可我看到你们验证时举的所有例子都是“整数”。我们还学过什么数?以它们为例,猜想也成立吗?(学生举例验证)

追问二:翻开书,书上有“在一个分数里”。请问:我们一共学过哪几种分数?你们举的例子都是“真分数”。那么对于“假分数”和“带分数”,这句话也成立吗?(学生举例验证)

追问三:在猜想论证中,既需要“证真”,也需要“证伪”。证伪,则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证明猜想错误。请思考:

??“性质”要求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如果“不同时”会怎样?

??迄今为止,除了乘除,我们还学过加减。如果把“同时乘或除以”改成“同时加或减”,又会怎么样?

??“性质”中要求“不为0的数”,如果为0,会怎样?

通过这样的质疑、追问,学生观察得更仔细,思考更全面。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

(2)多感官参与阅读。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充分协同参与。一是提倡学生逐字逐句默读,反复咀嚼;二是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将重要内容作好记号,如用“曲线”标明重点词语,用“?”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用“…”表示注意等;三是引导学生用提纲式标题摘录要义,用小段文字注明自己的感受与认识,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实例解释教材中抽象的表述等等,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比如,教学《画平行线》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仔细阅读书上的画图步骤,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画图的步骤,使学生初步感知平行线的画法;再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互动交流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易错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也提高了自学能力。

(3)在比较中阅读。数学内涵的真正获得离不开比较、辨析活动。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

比如,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计算“25×30”,然后请学生翻开书本进行阅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书上的计算方法与原来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有哪些不同的地方?“0乘25”这一步为什么竖式中不写出来?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上一个0?你喜欢哪种方法?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在关键处的激疑点拨,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新知。

3.培养阅读的习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那么,为了“不需要教”,教师应该“怎样教”呢?笔者认为,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把学习的权利、时间、空间还给学生,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步养成在做题之前先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材料、阅读材料的来源,而不仅仅是教师讲课材料的来源,更不能让其变成“习题集”。为了增强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可以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比如,教学《周角》时,预设会有部分学生易受“周角”表象的干扰,会误以为“周角就是一条射线,射线也就是周角”。在教学认识“周角”后,让学生判断“周角就是一条射线”的说法是否正确。果然,学生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此时,教师不给予简单的判定,而是要求学生去阅读教材中“周角”的定义,自我释疑。通过阅读,进一步明确:周角作为一个角应该有一个顶点,它的两边是从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而这两条射线位置恰好重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和对教材的认真研读,学生理解了周角和射线的区别,牢固掌握了概念。

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写由详到略的阅读提纲,以促使学生迅速把握教材中的要义,使他们逐渐掌握一些数学阅读的技巧。

(3)培养学生解题前仔细阅读题目的习惯。教学中,常发现有的习题学生解答不出时,只要教师让他将题目重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我会做了。”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仔细读题,对题意一知半解,造成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一般都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读题三遍再下笔”,第一遍先通读题意;第二遍会用自己的话解释题意;第三遍要找出关键点,找出数量关系。学生逐渐养成了解题前认真阅读题目的习惯,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

第4篇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要实现以上目标,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环境与自主学习

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并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情感分不开,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因此,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要加以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或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还要从现实生活或教学材料中挖掘和构建出有创新性的问题作为导向,启发学生灵活应用新知识。

二、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而教师要从多方面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应当成为教学中的一项任务。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有多高?用什么做单位?身体有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想一想,这些都离不开数学。此外,生活中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遇,使学生把学习数学当成一件乐事,在成功的基础上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三、学习成就与自主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有成就感,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他们自己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理解必然是深刻的。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第5篇

数学是一门科学,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是探究科学奥秘的过程。高中数学教师有必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一、把功用在课堂上

朱永新教授是基础教育的现代教育专家,他的新教育理论可以说风靡全国,也给人们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启迪。他在阐述理想的智育时曾经这样说:“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过程。”应当说,数学课堂教学是否充满民主精神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也是我们学生能否形成探究能力的关键。学生缺乏数学探究能力,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平时未能够充满民主精神地实施课堂教学。所以,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把功用在课堂上。我们追求的不是教师课堂教授的精彩,而是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课堂精彩。曾听一同轨老师的“等比数列”教学课,执教者根据学生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已有一定了解的学情,将教学方法确定为突出类比思想的使用,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教学时为学生创造出可以充分使用的条件,学生也就在此基础上自己去探究,比较顺利地研究出等比数列的相关内容,如定义、表示方法、通项公式等。从上述教学过程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如果在教学流程的推进中适时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将会自主展开探究。例如:对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应从哪几方面去认识?我们只要指出研究方向,点拨一下方法(类比等差数列),学生就会充分展开联想,在联想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归纳、总结。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探究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生长点。

二、把力用在刀刃上

朱永新教授在阐释理想的智育时还这样说过:“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先生的话语高瞻远瞩,谆谆告诫我们的是教育教学必须“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向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是“激发创造”,只有在充分激发学生创造精神的基础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到“超越知识,走向智慧”。何谓激发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造精神?就笔者的理解,当是我们把力用在培养学生探究习惯和能力的“刀刃”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行探究而搞些形式性的探究活动的现象比较严重,那些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的活动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对于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作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切不可随心所欲,必须讲究引领的策略。比如,我们都知道任意角三角函数与锐角三角函数的关系是“上下位”关系,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抽象度更高、包摄范围更广。因此,学生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这个概念是以顺应为主的认知过程:首先,建立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个等价的表示过程,即放在直角坐标系下,用终边上点的坐标来表示,进一步用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表示;其次,在不同象限下,角β所对应的三角函数的表示、符号等;第三,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三、把情用在学生身上

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欲望,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也不例外。学生十分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取成功,因为他们深知,到了高考战场上的那一搏,就完全需要自己去探究,因此探究能力的形成非常重要。可实际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往往很难取得成功,容易受挫。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把情用在学生身上,更多的是要努力看到一个个学生的闪光点,更要努力放大学生的一丝丝闪亮。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不吝啬赞扬,给学生以恰如其分的启迪性赞扬,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第6篇

[关键词]尊重思维素质 发展 创新

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江总书记曾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一指示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呢?根据近几年的学习、实践、探索,谈几点做法。

一、尊重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发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是有独立人格、个性差异和具大潜能的群体,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大量科学家的成才表明:“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发展与人的个性特长有很大的关系,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与研究者的个性品质关系更大”,可以说个性品质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育的内容,教育活动的程序,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主动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采用自主、合作、学习、创新的方式实施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地分析、思考、解决问题,针对自学中的认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提出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和困惑、疑问,经过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交流和分析讨论,理解掌握知识,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培养思维的活跃性

“学”源于“思”,“思”源于“凝”。在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及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或设计实验,让学生分析、思考、讨论,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习动机,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教学过程的始终,思考探索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思考问题,解除心中的疑虑,搞清“为什么”,让学生即掌握知识,又使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如讲大气压强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满水,然后盖上一块较大的玻璃板,用手按住倒立后问学生,我松手后玻璃板是否脱落?学生有的说脱落,有的说不脱落,展开争论,兴趣盎然,积极性得到了调动。据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演示,松手后玻璃板没有脱落,学生们感到惊奇,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又进一步发问,玻璃板本身有重力,又受到了水的压力,两力方向都向下而玻璃没有脱落,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玻璃板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作用。”接着又问:“这个力是谁产生的”?学生思考说:玻璃板下面只与大气接触说明这个力是大气产生的”。教师又提问,大气能够产生压力,能否产生压强呢?学生依据所学的压强知识很快就回答,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大气压强的认识,还使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三、注重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

一题多解是培养、开拓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一题多解就是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依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精心设计一些考察知识点较多,知识点联系密切,能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题目,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索解答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过程中要发扬民主,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某问题,在掌握一种解题方法的基础上,提出该问题还有多种解答方法,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看能想到几种解答方法?这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到了调动,他们认真思考、讨论得到了多种方法;个别同学还标新立异提出了思路清晰、简捷、富有创新的解答方法。据学生的解答,教师及时总结、肯定鼓励,既克服了呆板教条的思维方式,又使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求异性得到培养。

四、抓住问题本质,循循诱导,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中学生年龄小,在认知方面常出现偏差。思维常常只对表面现象,不能抓住问题本质、进行全面分析,只满足于对事物的一知半解,只凭对事物的局部分析,研究就草率地得到结论。针对学生的这一不足,教师在讲授某些疑难知识点或解答某些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反复阅读,理解定律的含义或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划出问题中的关键字词和隐含条件(特别是关键条件)。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引导学生分析,找出条件和要求之间的联系,分析条件变化可能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深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讲解完浮力一章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让学生思考。在一个小水池中浮着一条船,船上装有石头若把石头扔到水里,池中的水面是上升还是下降?这一问题学生在思考时常出现片面现象,认为船和石头都没变,石头扔到水中,排开水会使水面上升,船上的石头没有了,船排水少了,水面会下降,据这一升一降就断定水面不变化。我在讲授该问题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先思考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问题。学生答:条件是船浮在水面上,石头由船上投到水中,问题是水面的变化情况。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石头扔到水中排开水会使水面怎样?船上升会使水面怎样?据学生的回答又提问:分析最终的水面情况,关键是什么?怎样分析比较?这样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正确的解答。

五 、巧设问题引导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定势既有积极意义,有时也有消极影响”。要消除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实现知识的正潜移,教学中教师必须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灵活分析、讨论,让学生分析、认识事物的形态,抓住问题的本质,克服学生不顾问题时机、条件、不加分析生搬硬套地解决问题的习惯,只按一个模式分析问题,不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不足,灵活、简捷、全面的解决问题。如:学完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后,为了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当圆柱形容器中的水冷却时,容器底所受的压强有何变化”?(不计容器本身的热胀冷缩现象)学生依据条件分析得到,当温度降低时,水冷却体积变小,高度变小,密度变大,利用公式P=ρgh无法判断压强的变化,学生感到困惑。这时我提出你们换个角度思考?学生们经讨论思考想到了容器中水的质量不变,所受的重力不变,对底部的压力不变,由公式P=F/S可知,底部所受的压强不变。

六、依据物理现象让学生讨论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大量的科学发现表明,认知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首要一步。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应用直觉思维,想象出某些假说,提出猜测性的结论,然后以逻辑思维为主去推理,得到定律、法则。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据知识的特点,巧设疑问或设计某些物理现象,让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背景,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讨论、想象、思考,提出想到的问题,设计出某种方案,提出独特的见解及简易解答问题的方法等,甚至产生灵感,把某些从前不相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思维处于开放状态,想象力得到培养。例如:复习简单机械一章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个“黑箱”,箱面上有“魔索”两个大字,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教师演示当右边的玩具小白兔拉着线前进的时候,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左侧的玩具小狗被拉着前进的速度和距离要比小白兔大得多。此时无需发问,学生就会立即投入积极的思考中。箱内究竟有什么‘玩艺儿’,是杠杆,是滑轮,是轮轴……有趣的现象焕起了学生一连串的猜测和想象,接着教师问学生:“箱内的设计如何,线是如何联接的?”学生们依据所学知识认真思考讨论,提出了多种设计联接方法,思维的开放性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

七、鼓励质疑、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第7篇

广泛大量的阅读是学生摄入语言知识的最好途径,它可以让学生浸泡在英语语言的魅力之中并感受语言,但是只有把学生自己吸收到的语言加以运用才能真正转变为能力。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比如可以利用学新概念第三册让学生通过paraphrase来加强他们的语言能力。通常在讲解重点或是比较好的句型结构时,让学生通过找同意义的词组句型来解释并举一反三,同时给他们一些相应的中文翻译以便达到熟练。例如Lesson 44 Speed and Comfort,在讲解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动笔写出与每句话意义相近但又不同的句子结构来,然后让同学自己到黑板前来展示自己的句子,这样一来,学生之间互相学到的短语和句型就无形之中越来越多。

如文章原句(1)是:People traveling long distances frequently have to decide whether they would prefer to go by land, sea or air. 再来看看同学们改写:People who like traveling often have to decide on what transportation will be better for them.可以看出有些同学的改写是很不错的。最后提供一个示范句:As far as travelers are concerned, choices of how they would like to travel will frequently face them./ People traveling to faraway places will frequently be faced with the choices of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by land, sea or air?再看原句(2):Airplanes have the reputation of being dangerous and even the hardened travelers are intimidated by them. They also have the disadvantage of being an expensive form of transport. But nothing can match them for speed and comfort.笔者要求同学们把这段话合并成一句复合句,同时不改变原意。这里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语言概括和组织能力。

总之,每当同学们写出很好的句子时就给予表扬,而有错误的句子则马上和大家一起修改,分析错误的原因,逐渐提高同学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在复杂的句子结构上,慢慢让学生养成严谨的习惯。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准确运用从句、分词结构、倒装、强调等等语法结构,整体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精读课上这种练习的主要目的是要同学们能够把所学到的基本的语言知识体系进行横向的联系和比较,最终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以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2.充分利用每次作文讲评的机会

这是实现学生能力的重要过程。通常比较好的做法是利用一整堂课来讲评作文,同学们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也很高。具体做法是:先把同学们好的作文展示出来,然后启发同学们能否写出更好的句型结构,鼓励同学们动手写;同时错误多的作文也展示出来,先让同学们指出其中的错误,然后再集体修改。展示完毕后,就作文的写作步骤进行分解,当场在黑板上演示给学生看。实际上,给学生演示的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可以让同学们学会如何去改进自己的句子结构,提高语言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基础写作的任务大概分为四个步骤:1.首先读清楚写作要求的所有内容,并把这些内容分成5句话,按照叙述的先后合理地布局好。2.然后就五句话所要运用的句型或结构迅速大概地列个小提纲(如果学生熟练的话这提纲可以在大脑里进行)。其实这个环节最难的是学生往往想不到用地道的英文结构或句型,要不就是不能找到合适的英文结构来表达中文的意思,他们往往想不到地道的英文就会用中文式的结构来表达,以至于出现词不达意。3.注意五句话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地使用连接词。4.成文并加以润色。每次的作文训练,笔者都要求同学们快速做到这些步骤。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生本身语言功底的养成。这是课堂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要写出精彩的文章,学生应该要有很多的知识积累,但是光积累还是不够的,还要运用这些所积累的语言素材,只有在学生用过后才真正是把它们变成了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

实例一:

情景说明:李华父亲的朋友陈伟是美籍华人,其儿陈小明明年要来大陆学校学习汉语,故来信咨询学校情况,假定你是小华,给他回信,内容如下:(1)我校是一所具有80多年历史的老校。(2)学校很美,有许多的花草树木,两座教学大楼,一座宿舍楼。(3)学校设备优良,有体育馆、计算机室和大图书馆等。(4)学校除正式课程外,还有许多选修课,如油画、打字、烹调等。(5)最重要的是,学校有很多优秀教师,课程有趣,教师既有知识又和蔼,非常愿意帮助我们,我爱我们学校,我真心希望你也喜欢我们的学校。

学生作文一:

(1)Our school is an old school and has a history of 80 years.

(2)It is very beautiful with lots of flowers, trees and grass and there are two teaching buildings and a dormitory building.

(3)There are lots of very excellent equipments such as a gym, a computer room and a large library etc. in our school.

(4)Besides the normal courses, there are still lots of elective courses for students to choose, such as oil painting, typing and cooking.

(5)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there are many excellent teachers in our school, who are both knowledgeable and friendly and very willing to help us, so we like our school and hope you will also be fond of it.

这篇作文应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错误很少, 而且叙述也很流畅。但是笔者只给了这位同学11分。对于这类作文,通常可以进一步要求同学在此基础上做些修改,比如在运用句型、词汇方面进行加工,增加一些句子的复杂性。比如针对这篇作文,教师可以启发同学们积极思考并动手自己写,然后在黑板上逐一演示5句话:

(1)Our school is an old school with a long history of 80 years. /Our school has enjoyed a good reputation since it was set up/established/founded 80 years ago.

(2)Surrounded with various flowers, grass and trees are two teaching buildings and a dormitory building, making the campus as beautiful as a garden.

(3)Besides, it has lots of modern and advanced facilities such as a gym, a computer room, a large library and so on, all available to students.

(4)In terms of curricular program, as well as the required courses, our school provides students with many other elective courses like painting, typing and cooking, which are very appealing to students.

(5)What makes us love the school/What impresses us most is that it possesses a great many excellent teachers, knowledgeable, friendly and helpful, and I sincerely hope you will have a wonderful time here/enjoy your school life here as well.

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不断的点拨,这样每次的作文讲评都可以让同学们有所收获,比如学生每周一次的作文,教师要认真阅读,全批全改,然后把好的句子摘抄下来,同时把那些错误也一一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展示。正如英国散文家Francis Bacon所说的“Writing makes a smart man”,通过一次次的训练讲评,再训练再讲评,笔者感觉同学们在一步一步地进步。

3.狠抓学生的规范化书写

这是写作前学生必须做到的第一件事。

四、结束语

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提高则更是一个漫长的逐步积累的过程,从最初的句子、句型的学习到写出复杂的结构都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试验尝试,就一定可以找到最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Linda Lonon Blanton.中学生英语写作新视野(1~4)[M].上海: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3.

第8篇

小学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这是新课改的理念之一。独立思考是指自主进行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目前课堂上存在这样现象:强调学生听,老师讲。教师总是过多考虑如何把知识分解成细小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踏上教师所设计好的思路,牵着学生的思维走。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按老师的意图回答问题,习惯于套用某些解题公式,思维方面存在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严重阻碍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针对以上现象,笔者提出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为出发点,寻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引发生疑,使学生乐于独立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有了合适的问题,人们才能专注地进行思维。因此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开头”,引发学生产生疑问。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课始,老师先请同学听录音故事《小红过生日》。学生爱听故事,兴趣很浓。听完故事后,让学生回答问题:(1)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红今年几岁?正过第几个生日?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红的爷爷为什么才过15个生日?(4)故事涉及哪几个时间单位?教师由此十分自然的引入课题。对于爷爷只过了15个生日的原因留下个“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抓住已学的知识去思考,最终自己解决问题:原来爷爷是2月29日出生的,4年才过一个生日。

引发学生生疑的方法很多,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猜想课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提问,也可以用操作尝试方法。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始就在头脑里产生一大大的问号,随着教学的展开,并通过主动探索打开这个问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这是萌发独立思考的前提。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时,注意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问不能设计过窄过细,否则缺乏思考价值。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多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成功的机会。

二、营造氛围,鼓励提问,使学生勇于独立思考

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我们要相信学生是能独立思考的,有提出问题的可能。“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学生对事物进行思考的标志。”不会思考也提不出问题。首先,教师要创设宽松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与作法,不轻易否定,要敏感的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份,以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其次,教给方法,学会质疑问难。由于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仅靠兴趣和鼓励还发现不了实质性问题,也提不出关键性问题。因此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提示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1.教给找问题的方法:(1)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找。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提出“它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寻问题。学了某个知识不了解他的作用,也可以提问。如果学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有什么用?(2)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对某个问题要能提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如果那样做会怎样?

2.教给提问的方法:(1)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问底地继续发问:“为什么……”(2)反问法。从教师或教材内容的相反方向提问:“难道……”(3)类比法。对于某些相似概念、定律、性质通过比较和类推提问。如“比和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联系实际法。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如,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

鼓励学生提问,关键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这种情境加上他们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体验深深刺激他们独立思考。

三、指导学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前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可以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广泛的迁移,萌发创新思路。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养成学习上的坏习惯,只能记忆,不会思考,这样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学习方法的形成与教师指导有密切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仅运用感官的看与听来学习,还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学习。课堂教学中应把学习方法的培养寓于知识教学之中,有意识的渗透传授,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一般或特殊方法。以下列举几种方法的教学。

1.动手操作促发现。现代课堂教学,要变“讲数学”为“做数学”。强调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圆柱的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结合学具设计实验操作,边思考边操作,边操作边思考,学生的思维随着操作而展开,最终发现了“等底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的结论。

2.化新为旧促转化。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往往后续学习知识是前期学习知识的发展或加深。现代数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知都是在原有认识基础土产生的,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认识活动之中。更多的独立思考过程是直接借助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和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最终得出思考结果。

3.比较分类促提高。比较分类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质数与合数”的教学,当学生找到了一些数的约数后引导讨论分类:有一个约数的数,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约数的数,引出“质数”和“合数”的名称,再提示学生思考:这种分类是按什么分的?以前学的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与新学概念有什么区别?为了不让学生混淆,可用图示直观的帮助学生识别“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的虚假命题。这样教学既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又掌握了正确思考方法。

第9篇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作文水平体现着语文水平和语文综合能力。加强作文教学,提高小学生写作意识和能力,应该重视阅读习惯,加强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本文就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写作能力 思考探讨

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是一大难题,主要是学生们缺少一定的素材积累、没有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不能很好运用语言、有效布局和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加强阅读,让学生有米可成炊

读写不分家,写是建立的广泛的阅读基础上的,一些优秀作品都应该是阅读的厚积薄发的结果。我们阅读课堂要加强学生朗读技巧、朗读习惯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语言感受能力,学生能够读出优秀作品语言组织、运用以及表达意思和情感,就能感受其中的强烈感染力,获得滋养熏陶,也能提高写的能力。

1.重视课内阅读的吸收

《庐山的云雾》学习时,我们可以运用看图,让学生看看说说庐山云雾的特点;谈谈自己见过的一些云雾的样子和感受,培养他们对一种自然现象有条理、有层次表达的意识和能力。再如《桂花雨》学习中,让学生反复阅读文中“摇桂花”的段落,读读描写的顺序,感受其中的“抱着”“使劲地摇”“纷纷落下”等动作描写,说说这些词语好在什么地方。之后,我们先和学生一起回忆自己经历过的这样的事情,如到果园摘草莓,到菜园拔草、摘黄瓜等等。这样,我们通过阅读,并与生活联系,激发学生对生活体验的提炼;这样,他们既能有内容,也能有写的方法。

2.重视课外阅读的丰厚

小学生天真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还要让他们广泛的阅读,挑选一些适合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的少儿书籍,也要求他们阅读规定的必读书目。如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周锐的《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法国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意大利科洛狄《木偶奇遇记》,以及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和曹文轩的《草房子》等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和组织学生阅读一些诸如《科学幻想篇》《成语故事》《名人故事》《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书籍。开展一些讲故事、成语接龙等活动,让学生有读和说的兴趣,从而为写作丰富内容,找到写出优秀作文的路径。

另外,还要重视积累和应用,比如做摘抄,记下阅读中自己感觉比较好的词、佳句、精彩片段等。引导他们运用到写作中,让作文有亮点。

二、指导写法,让学生习作可圈可点

小学生主要是写一写简单的记叙文,需要把故事写完整,人物能够准确、生动和形象,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描法等等。这样的写法可以在阅读学习中指导,也可以在专题作文中强调。

1.重视阅读教学写的拓展

教材较多贴近学生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写一写相似的生活感受和思考。如《灰椋鸟》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通过作者的观察、描述和敢想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与对林场工人们辛勤劳动的赞美和敬仰情感。在教学中,我们重点学习第四小节,让学生反复阅读,先是圈划关键词,然后思考可能出现的画面,再想想作者写的顺序和方法,之后与学生互动,感受这段文字的精妙之处。可以让学生就文中内容进行想想,如果你是一只可爱的灰椋鸟,你会对伙伴们说些什么?(提示学生从鸟的所见、鸟一天的经历、人对鸟的影响等方面)这里训练了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也能提高他们感受生活,从灰椋鸟的角度进行思考。

当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作文的指导要求侧重,《灰椋鸟》学习,我们就让学生学会联想作文,《秦兵马俑》学习,我们就让学生学会对所见的人或事物进行描写。也可以在单元学习之后,总结单元的主题,找出经典篇章的共同写作特点,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2.加强作文教学的有效值

重视写作教学的有效开展,在平时课堂作文片段练习,学生周记练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语言运用、作文布局、主题凸显、情感表达等方面做专题的讲练评。如写景文章的写作教学,我们先让学生读一些写景的记叙文和散文,让他们学会这类文章通常的写法,然后,让他们将自己游玩过的地方,按照一定的条理,将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要求写出观察顺序或角度,能够多角度描写和景物的细腻描写,恰当地表达和流露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写出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文章。

我们要开展二次作文,自评互改的活动。让学生能够自主获得写好作文的方法。如一些学生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如标点符号不正确,出现病句,错别字,可以让他们自己去阅读作文中发现并修改,也可以合作修改。让学生有发声朗读作文,用语感修改的习惯;我们老师要做有心人,将学生作文的典型问题拿出来,进行集体指导。将学生的优秀句子、片段和文章跳出来,与学生一起分析其好在什么地方,循序渐进得提升,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学会给自己作文润色和增色的意识和能力。

另外,我们的课堂教学还要注意赏识教育,鼓励他们有个性的思维。只要学生努力写了,我们都要肯定他们,找出他们作文中哪怕一两处的亮点。这样,学生们就不会畏惧写作,也会在一定的积累和写作方法掌握之后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

总之,重视小学作文教学,要从基础抓起,要从平时落实,将平时阅读教学与作文专题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开展,赏识关爱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就能在不断的实践、修改中获得作文能力的提升,将能写出内容丰富、感情真实真挚的优秀作文。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自主管理能力;思考研究;培养;小学生

一、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完善相关的校规校纪,用《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礼仪规范》等规章制度来约束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让他们在规矩的教育之下,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进而培养起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小学生课堂上的一门重要学科,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德育教育中应该加入相应的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课程,让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明白,自我管理是长大过程中必须要学会的一项技能。

三、积极的鼓励和引导

老师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时,要善于学会鼓励和引导。对于一些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小学生采集相应的方法,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一点一点积累自信心,同时要多表扬、多赞美,少批评,多教育,在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中培养起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利用树立榜样的力量

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时,应该积极地树立榜样,学会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们向自我管理能力强,行为规范优秀的同学进行学习。在班级干部的任命上,老师也应该尽量选取一些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同学来帮助老师进行班级的管理。

五、培养独立意识

老师可以在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安排值日生自己动手整理书桌、学会整理仪容仪表等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学会让学生独立,不能采取一帮到底的方式,要在教育中学会适当地放手。

通过以上文章给出的关于培养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建议,可以给现在的小学教师做参考和学习。相信通过教师和我国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会发展出一整套适合我国小学生培养自主管理能力的教育体系,帮助小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为我国未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甘淑仪.班主任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0(10).

[2]蒋娅.构建学生自由的天堂: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04).

第11篇

关键词:软件技术 学生工程能力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02

1 软件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软件技术学生工程能力,出现产销不对路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专业设置上,往往只把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学术性放在首位,与产业对领域知识的需求偏离,学生应用与实际问题不符,产业实际应用没有针对性,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工程化了解不够,甚至只有书本理论知识,没有从事过工程实践。②教师没有工程化背景,在教学模式上,只局限于知识传授。教师没有参加过工程实践项目,学生更是得不到科研或实践的引领。在教学中的课程实验,停留在验证阶段,或者是虚拟情境下的课题。③专业知识碎片化,相对局限和独立,对问题停留在各自范围中,不能解决综合问题。学生对如何开发、如何完成一个工程项目,无从下手。④技术学生工程能力差,学科理论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为企业所用。IT行业日益发展,相关企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高,在学生较薄弱的实践能力下,差距凸显。

归结起来就是,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专业设置上对行业新领域的认知有限、学生的专业工程能力差。高校教育模式的弊病告诉我们:教师不能只重理论而轻实践、重课堂教学效果而轻专业实践能力,特别是工科专业,更应强调工程能力,不能只讲学术水平。

2 软件技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软件工程重在软件开发,复杂且逻辑性强,学生没有通过工程实践就不能很好的体会和感悟,就不能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创新是需要发现的,理论是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软件开发需要团队的共同合作,在工程实践中营造合作氛围,培养和激发个人的团队精神至关重要。

创新能力的基础是领导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创新的根基是学习和借鉴能力、观察和想象力、动手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核心是抗挫折能力、不满足于现状和自信心。没有动手实践能力,也就没有工程实践,更没有创新。

工程实践中的想象力、策划能力的获得,可以帮助学生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同时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分析、整合、思考,最终得到实际的运用和提升。对于软件工程教育,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理解与掌握系统的知识。在实践中深入领会软件技术原理,熟练完成软件建模,熟练完成项目管理。

3 软件技术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的意识

软件技术学生技术专业必须提高工程化意识,预知专业的难度和深度。既然报了这个专业,就要意识到这个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即着力培养软件开发技术,体现工程化的性质,培养工程化的人才,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经济建设、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合理的知识体系,要让信息系统应用于机械、工业、服装、控制、航空等多种领域,要用工程实践的意识来武装头脑,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自觉投身于工程实践,把自己锻炼成应用型的专业化人才。

3.2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要改善学科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并且可控过程。软件工程课程群的建设要体现以下指导原则:①课程群的主线是方法、工具和过程,应建立相应的标准;②重视工程的概念和原理,技术与方法,着重研究软件工程教学的办学定位;③依据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软件开发的教学,教学策略要科学合理,手段和方法要实际有效,努力缩短学和用的距离;④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好校园网平台,更加直观化地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⑤加强实训,让学生撰写工作日志,通过周总结和月总结,写体会、谈感想,及时排解学习中的疑惑,在实践中体会和完善职业素养。

3.3 倡导案例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实践

软件案例教学就是以企事业单位中的实际项目作为研究核心,真正地让教学和实际结合,营造仿真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时,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要设计和精选案例;②要做好案例分析;③要让学生做好准备、查资料、做分析;④结合场景和问题,集体讨论、分析案例,设计符合实际的软件项目方案;⑤小组讨论,记录修改意见并进行整理,然后从中选择可行方案;⑥代表发言,阐明结论;⑦教师总结、评价,要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肯定和完善,并提出更深层的思考空间,启发诱导学生攀登更高的目标。

3.4 项目教学法,强化教学实践 在理论的基础上,以项目为内容开展教学,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应用。让学生积极参加实习实验活动,独立或者协作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项目,同时以课外的科技活动强化实践,体现工学的特色。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设计、信息系统实践、网络平台建设等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项目,培养学生个人开发能力,并在团队实验中,培养其系统研发能力、设备应用能力和团队开发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专业工程的应用和实践方法。

此外,应引导、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在一定的科研经费的支持下,在一定的实验实习条件下,能更好地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

3.5 创设教师工程实践背景

对工学教师既要强调其学术性,还要强调其研究经验,也就是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教师参加科研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教师在研发中提高科研能力,建立工程化的品格,这样可以推动学生工程化能力的塑造;还可以把教师带进企业,向企业工程师学习,学习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研发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此外,还可以引进一些优秀企业的科研人员,让学生与企业的高科技人才接触,多多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这也有利于学生进入企业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6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

IT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专业化,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是让企业到学校选拔,然后订单;二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共建实习基地。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的实习,在实践的前沿科学上进行研究,让软件工程目标化、专业化、实训化。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也好,参加企业工程开发也好,都使学习和钻研有了针对性,获得了工程研发体验,让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实践能力,也在教师的引导、企业的敦促下,不断提高了综合性创新能力。

4 结语

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任务和使命,为企业和社会输送优质人才是根本,而检验的法宝是市场。软件工程专业要着力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工程素养,实现产业界的需求,融入现代IT企业的实践运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重庆文理学院软件工程学院,重庆402160)

参考文献:

[1]宋海玉,李锡祚,郑海旭,王玲芬,王德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5).

[2]景红,何滨.关于改革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20).

[3]段春荣,周轶峰,李广帅.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4]方宝富,王浩,胡学钢,方帅.基于教学竞赛一体化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4).

第12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从学生接触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出发,引导他们主动地、有序地进行思维活动,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图形语言,将一些抽象而难于理解的数学概念和内容,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教师借用图形语言的色彩和图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进入到学习情景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图形语言把静态的教材,在课堂活动中变成动态的过程,它把那些简明扼要的词放置在图中,文字就与图像形成一个整体,对启迪学生有序思维和创新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图形语言能够构造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对整个知识结构的掌握,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核心,以活动为主线都应把图形语言作为学生理解问题的基础内容,通过图形语言教师能够更清晰地呈现知识的框架结构,更有条理地教学。教师利用图形语言紧密结合操作活动,为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较好的途径。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将主要概念和原理展现出来,简明扼要地表达概念的逻辑关系,以便使学生发现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开发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图形语言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大量思考,会萌发各种新的想法,且学生在构建成自己的思维导图之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运用图形语言作探索,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有序思维,提高对数学整体知识的认识,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有利于理解数学概念,计算方法,运算程序,使其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果我们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容忍他们的错误,并把错误当做教育资源加以剖析、利用,必将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偏差,应有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教师应该利用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想方设法把学生的错误思维引导到正道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观察思索,注意力高度集中,出现错误和偏差是有可能的,教师要肯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使学生拥有愉快的心情。应当保护学生的自信心,鼓励有序思维,把暂时出现的差错,视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善待学生的差误,让他们纠正、反思,允许他们有理解思考的过程,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运用多种形式的操作方法检验总结差错的原因,把失败变为走向成功的动力。老师可以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发展学生的思维,使教学环节更精彩,教学过程更真实,使学生更乐于和老师一起探讨问题。例如,在引导学生判定平行线(同一平面内)时,我先布置一些练习,然后根据学生练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果两条直线同时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学生的错误来自于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从而提高教学成绩,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激情充溢,思维流畅,从而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组织要以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的发展过程、能力的提高过程为主线,以多方合作互动、多项信息沟通为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感官观察问题,动脑筋思索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探讨交流,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有序的思维活动,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奠定基础。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展示每个人的思想,有利于小组成员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激发学生讨论,提高理解质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要在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机会,调控好合作学习的时间,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探究模式,理解应用知识。在探究式学习中,问题的提出要适合学生,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解决。例如,在讲解整数除法时,我指导学生先要理顺整数除法相关的知识: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然后,设置一定的练习进行针对性训练,再根据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改正、引导,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鼓励他们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的过程中,能够把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获得基本的知识,掌握基本的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开展有序的思维探讨,让学生应用自主学习方式和探究学习方式,善于归纳总结知识点,精讲多练,在此基础上,互相启发、共同探究组织合作学习,引导他们结合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积累新知识,探讨新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