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方法及应用

科研方法及应用

时间:2023-06-08 11:27: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方法及应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研方法及应用

第1篇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医药院校 教学科研 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又称“高压液相色谱”、“高速液相色谱”、“高分离度液相色谱”等。高效液相色谱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该方法已成为化学、医学、工业、农学、商检和法检等学科领域中重要的技术。

1 教学

1.1 药学专业教学

一方面,随着药物研发及分析手段的进步,对药品含量准确性、可靠性及标准化要求的提高,目前我国《药典》中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的药物品种越来越多。作为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对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研发及分析中的应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各级院校药学专业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的教学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食品药品生产销售越来越严格的准入及管理,特别是生产企业GCP认证的开展,对生产企业及相关企业的药品质量控制部门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必须学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这样对我校的药学专业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的教学吹响了冲锋号,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主要教学内容。HPLC方法在《中国药典》1985年版刚规定使用时,只有8个品种规定使用HPLC方法检测,而到1995年版已达到113个品种,2000版药典的应用达到了282个品种,2005版药典的应用更是达到了632个品种,在药典所有分析方法中它是发展最快的一种分析方法[1]。

1.2 医学检验专业教学

在医院,特别是较大型的医院,开展了临床药学,特别是较早开展了治疗药物血药浓度检测(TDM)工作[2]。在具体工作中,有药学类毕业生,也有不少是检验专业毕业生在从事这一工作。因此,对于我校检验专业的教学,可以教授TDM的相关知识,熟悉了解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在临床上的应用。

1.3 临床医学教学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完善,科室设置日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接轨,医院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同时科研任务及科研压力也越来越重越来越大,参与新药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越来越多,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获得临床药理学方面的知识,其中高效液相色谱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成为其今后发展的主要技能的组成部分。

2 科研应用

科研与教学一样被并称为高校的灵魂。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科研已经作为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主要指标,因此还有不要提高我国院校的科研水平,加大科研投入。

2.1生化及化学类专业的科研应用

部分生化内源性物质的检测分析可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从而为生化分子水平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分析手段及科学可信的分析数据。化学类专业,特别是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方面,高效液相色谱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2.2药学类专业的科研应用

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及生化药物分析分析,药物的来源有合成、生物发酵、动物、植物和矿物之分。由于药物的化学成分复杂,其有效成分,可能有一个,也可以有多个,这对于控制药品质量,建立质量标准来说比较困难,高效液相色谱可通过对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再测定有效成分的含量。

2.3临床各专业的科研应用

目前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监测血药浓度的相对简便而快速的方法,但仅局限于科研而未广泛应用于临床。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准确的特点,且回收率及精密度高。该方法的意义在于可以随时对使用相关药物或未用药患者的血药浓度进行单独或同时测定。随着今后各种固定相的研究以及联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出现更多的组合模式。

3 结论

简而言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已成为化学、医学、工业、农学、商检和法检等学科领域中重要的技术,特别是在医药院校的科研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 考 文 献

第2篇

摘 要 文章简要阐述了项目管理的定义和作用,归纳了科研项目运用项目管理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的关键环节和方法。

关键词 项目管理 科研项目 管理方法

随着市场全球化、竞争世界化、服务个性化,项目管理作为提升组织运营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科研项目研究与开发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项目管理定义和作用

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就是人们都在为将知识转化为效益而忙碌。项目管理作为实现知识转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得到了理论界和实业界普遍重视,因此,无论在研究还是在应用方面近年来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对项目管理较为普遍的定义为: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确保项目目标的最终实现。

应用项目管理方法于项目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优化资源配置:项目管理中的人力动员计划、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方法,使组织资源得到合理调剂,运作效率得到提升。二是项目可控:项目计划的完整性和强制性,为项目按计划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控本增效:有了项目经理及其项目团队成员的精打细算,严格执行项目成本控制计划,对于降低组织的运营成本,增加利润无疑将有较大的帮助。四是提高效率:项目管理是组织与客户、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桥梁和纽带,对外依据合同文件,对内依据管理文件,凡事都有项目团队的协调,项目整体工作的效率得到大幅提高。五是项目信息集中、档案完整:项目管理以其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对项目技术、经济、管理、客户等各方面的项目信息科学的管理。项目信息由项目团队收集、整理、归档,使项目档案完整、规范化,有利于组织应用档案资料,分析、指导其它项目开展工作。

二、科研项目运用项目管理的重要意义

项目管理更为关注项目具体执行细节,不太涉及项目之外的宏观管理,推广实施较为简单。项目管理中的目标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等管理理念,都是目前我国科研项目管理非常需要引入和强化的内容。因此,项目管理非常适合应用于我国的科研项目管理。

(一)可以有效保证科研项目目标的完成。影响我国科研项目取得预期成果的因素,除了客观因素外,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管理漏洞是最为重大的影响因素。首先,我国的科研项目的内部风险控制的重视不够,有时为了申请经费而有所回避。在项目管理中,加强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策略和规划,科学控制科研项目生命周期中的风险,以便达到减少或规避风险的目的。项目伊始,项目管理就要使全体参与者全面理解、深入认识项目目标,并将项目目标有效分解,使承担的任务、计划、控制和反馈处于可控状态;项目进展过程中,采用认证和交付跟踪的方式,检验项目节点完成情况,确保项目达到预定目标。在进度计划上,项目管理中有严格的时间期限要求,利用网络图来表达项目中各项活动的进度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关键活动与关键路线,以求得最短周期。采用项目管理模式对科研项目实行全程控制,可确保科研项目高质量地按进度计划完成。

(二)可以有效控制科研项目的成本。我国科研经费落后的管理体制,十分容易导致部分科研单位经费相对过剩、花钱大手大脚、以及“二手老板”的现象。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由资源计划过程、成本估计过程、成本预算过程、成本控制过程组成。其原理就是监控成本偏差,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以确保项目按照成本最低原则推进。应用项目管理方法对科研项目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对科研项目中与预算偏差的费用及时分析调整,将有效防止科研经费滥用,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三)可以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把项目管理应用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将会有助于改变我国科研工作多年来“偏理论、轻应用”倾向,使科研项目最终目标的范围与结果都得到严格定义。按照项目管理的过程控制要求,科研项目完成后,各阶段产生的数据及各种文档资料应非常完整,对于以后成果的转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应用项目管理的思想进行科研项目管理,可以较好解决科研院所的研究和开发创新问题。由于这些研究和开发任务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的共同特征,采用常规的运行管理是难以应付的,必须组成专门的项目团队,应用项目管理方法,这也是项目管理已经渗透到了包括企事业管理机构和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种形式组织的根本原因。采用项目管理思想进行科研项目的管理,尤其适用于项目数量多、投资额度大、资金的来源多元化以及管理复杂性高的组织。

三、加强目标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因为科学研究活动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和一定的风险性,可能出现未能完成预定目标、费用超支、研究时间被动延长等情况。准确识别风险、科学规避风险,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支出、减少合同纠纷等。应用目标管理方法将为科研项目提供了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手段。将目标层层分解的方法应用于科研项目过程的各个阶段,可较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并降低潜在风险。

(一)准确界定工作范围。工作范围的界定材料包括合同、任务下达书、客户需求等等。界定材料中的重点内容是成果的特征描述。在立项之前,应当通过德尔菲法等科学方法来确定这些特征描述是否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技术解决方案是否可行等,以上问题获得确认通过后才能批准立项。相应的输出材料主要是工作范围说明书,主要内容包括明确的起止时间、成果的具体形式、可量化的技术指标等。

(二)科学制定进度计划。项目进度计划的输入材料包括客户需求、合同、工作范围说明书、任务下达书等。项目进度计划应该是全周期的,根据任务细化要求,可分为一、二、三级计划,必要时可以再细分为四、五级计划等等,计划的编制采用由上往下,计划修订由下往上,上层计划是下层计划的依据和约束,下层计划必须支持上层计划。编制进度计划时应遵循SMART原则,并按以下步骤实施:一是科学分层。根据科研项目的结构设置,可按照“课题―任务―工作单元”的模式进行分解,直至分解至无法分解的最小单元。二是确定工期。在任务分解过程中,最小单元的工期应控制在10个工作日。三是落实责任。在任务分解过程中,最小单元的责任必须落实到人,如果存在由多人共同承担的分解单元,应再次细分。四是化解风险。在任务分解过程中,对已识别出的具有较大风险的任务,应再次细化分解,同时制定化解、降低、控制风险的措施。五是关联任务。在编制计划进度时,应正确设置任务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要合理确定项目的里程碑节点。

(三)加强过程监督检查。工作范围及进度计划制定后.项目将进入实施阶段。对于科研管理部门而言,本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强过程监督检查,并负责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督检查的输入材料包括工作范围说明书、进度计划。必须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根据进度计划及工作范围说明书,定期对项目的进度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偏差,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予以解决。

(四)严格控制项目变更。科研项目的变更可能会造成研究周期延长、成本增加等。在实施变更前,应由科研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充分说明变更理由,变更申请事宜必须经有关专家的审议,确保预期目标能够实现方能实施变更。同时必须根据变更内容对工作范围说明书、进度计划等进行修正,并保留变更记录。

(五)全面验收评价项目。项目验收的输入材料包括工作范围说明书、进度计划、监督检查报告、变更记录等。按照项目实施前期各阶段已明确了的项目成果形式、数量、技术性能指标等内容,在验收时应由行业专家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检验、验证,通过后方可确认为项目任务完成,同时应尽快移交课题成果及过程资料。

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是确保科研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坚持将目标管理法应用到科研项目管理的各阶段,不断优化项目管理制度及流程,对提升企业科研管理水平,节约科研管理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符合社会要求与具有现代职业能力的专门性人才,是职业院校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要突破这一课题,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就业与职业意识。为此,我系教师将应用性科研项目引入到实践性教学中来,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开展过程与实施效果

职业院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而科研与教学又密切相关,为达到教学目标,我系教师将应用性科研项目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教学效率。2013 年,我系教师成功申报了教育厅科研项目赤峰农牧区饮用水含氟量调研及控制技术研究,利用这次机会,课题组教师将该项目引入到了 2011 级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中,以促进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要求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取该专业作为试点,以检验教学效果。此次项目中的全部水样的硬度以及 pH 值的测定工作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以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后,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检测工作。首先,教师将整个项目的研究过程对学生讲解,使学生初步熟悉科研工作过程 ;其次,教师将学生需要完成的工作进行布置 ;最后,学生需要自己制定实验方案并具体化,开始着手实验。此次项目涉及整个赤峰地区的饮用水水样,数量较多,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动手实践,与平时上课分组情况不同。在完成实验后,教师要求实验数据。

二、实践性教学与应用性科研相结合

1. 应用性科研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补充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主要形式。实践性教学就是组织学生到真实工作环境中去,在社会形态里学习。而将应用性科研项目引入到实践性教学中,正是对实践性教学重要补充。以往的实验实训课,为了让学生快速完整地完成实验,实验课的所有准备工作都由教师完成,学生来到实验室后只需按照教师的讲解,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交上实验报告即可。对于实验过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时间一长,容易遗忘。而将本次科研项目引入教学课堂后,实验的所有准备工作均由学生自己做,例如标准试剂的配制、标定,水样的预处理等,然后进行水样的测定工作。通过这样的科研实践训练,学生实际上扮演了科研助手的角色,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并对实验过程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实验数据的得出,增强了学生对自身专业技能的信心。应用性科研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参与、体验、掌握、运用和内化,同时,深刻地感受到了真实的工作环境,激发了职业兴趣。学生参与到应用性科研实践训练中,更好地诠释了实践性教学的定义,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升了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应用性科研活动充实了实践性教学的教学内容。

2. 应用性科研活动有效促进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应用性科研的基础,应用性科研是实践性教学的总结,开展科研活动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使科研活动有效地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特点是对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学生在实验实训课上获得的感性认识很有限,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处理能力不强。把科研项目引入到实践性课堂后,教师对学生的实操能力要求提高,实验方案的制定及实施需学生独立完成提高了学生的基础操作和分析检验水平,也有助于学生提前感受工作岗位的氛围。通过参与科研项目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促进了实践性教学。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是以实践能力教育为本,为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与就业能力,我系教师将应用性科研项目引入到实践性教学中,对二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尝试。在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以科研助手的形式参与到真实的科研活动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同时,巩固深化了学生所学的实验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实践证明,应用性科研活动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提升教学效果是行之有效的,在该项目的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对这种教学方法进一步尝试,只有将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4篇

国家科技计划是我国汇集公共资源引导科技进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在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中建立知识平台、推行知识管理对提高科技计划的实施成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建立数据、信息、知识的汇集、融合、抽取平台,并将信息、知识与组织活动充分结合起来[1]。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体系包括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地方层次多类计划,不仅涉及到各级各类管理部门、中介服务单位、科研单位,还涉及到科研政策、技术发展路线、组织实施程序、评估评价体系、成果跟踪应用等环节,其内涵远超过单纯的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的范畴。近年来,一些学者分别从科研管理、项目管理、领域知识建模、项目评审知识系统等不同角度提出了构建知识平台的建议[2~5]。这些平台或局限于科技计划的部分管理环节,或侧重于项目具体实施过程和特定领域,不足以满足科技计划宏观统筹规划、全周期管理以及整体监控评估的需求。构建面向科技计划的知识平台更需要从计划管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评审评估等多角度分析需求,系统全面地汇集科技计划信息资源,准确反映科技计划不同环节的实施动态,从而支撑科学决策管理、高效组织实施以及有效监督检查。本文根据我国科技计划的管理现状,分析规划申报、评审立项、研究开发、总结应用等实施阶段的各类管理主体、科研主体的行为规律特点,结合科技计划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相关数据资源离散性和周期性特点,提出包括计划知识、项目知识、主体知识、领域知识以及管理实践等内容的知识框架,并依据科技计划数据源、信息源特点建立包括数据采集、信息融合、抽取评价等过程的知识获取体系。以此为基础,针对科技计划管理业务协同、实施态势分析等需求特点,提出相应的知识管理应用框架,为逐步建立覆盖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研究开发、监督检查、评审评估等活动的统一知识平台提供理论基础。

1科技计划活动过程的知识需求分析

我国科技计划的管理实施涉及科研主体(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管理主体(各级管理人员)、评审评估主体(中介机构、专家)、审计监管主体(审计监察单位)等多个活动主体。在科技计划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各类管理实施主体分别进行计划管理、项目实施、评审评估、监督检查等四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这些活动在科技计划的规划申报、评审立项、研究开发、总结应用等不同阶段相互作用、交叉进行,一方面从不同角度推动科技计划的实施,另一方面协同监管、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了科技计划的实施矩阵,见图1。

(1)规划申报阶段规划申报阶段是科技计划实施的起点,管理人员、咨询专家首先要充分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相关知识,并在分析把握有关科研领域知识的基础上确定特定时期内科技计划的实施重点和整体任务,进而组织编制相关实施计划、申报指南、申报办法等。科研主体根据申报指南、自身科研基础条件、现有科研成果及领域知识确定申报内容、研发任务、技术路线及科研资源需求。

(2)评审立项阶段在评审立项阶段,管理单位首先依据有关评审专家、中介机构的资质能力知识以及绩效信用知识,并借鉴相关管理实践知识遴选评审主体。评审主体基于科研主体的基本知识、绩效信用情况、申报内容、评审评价指标,在研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知识确定科研项目执行单位、执行内容以及有关科研经费。科研主体则依据立项批复要求进一步明确执行内容、经费预算,并与管理单位签订相应任务书。在此阶段,监督检查主体主要针对评审主体遴选、项目评审、批复立项等过程信息和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整个过程的合规合法。

(3)研究开发阶段在研究开发阶段,科研主体成为推动科技计划实施的核心推动力。一方面,科技人员作为项目实施者要把握当前有关科研领域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借鉴现有科技成果,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提出与项目领域相关的知识创新点,从而形成新知识、新成果。管理人员则依据有关政策、法规、管理办法等知识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质量、进度及经费管理。评审评估主体则根据阶段目标对关键实施环节进行评估,为管理决策人员提供管理依据,并推动科研主体的研发活动。

(4)总结应用阶段在总结应用阶段,科研人员根据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新知识、新方法及相关科研成果。管理人员、咨询评估专家一方面要评价科技项目的执行过程、成果,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依据项目层次的执行评价知识对科技计划的整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为科技计划的长期有效执行提供决策依据。在成果应用方面管理单位、生产实践单位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广利用项目科研成果知识,另一方面则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成果应用情况提出新一轮研究开发需求。

2知识获取和知识框架

2.1知识获取与处理科技计划管理实施环节多、涉及面广,形成全面、准确、及时的知识体系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前提。随着各类科技计划信息系统的不断建设应用,科技计划知识来源日趋复杂,既包括服务不同管理阶段的专业化信息系统,也包括内容广泛的互联网、特定领域项目数据库,以及各类文件资料。结合科技计划知识的来源特点和应用服务需求,科技计划知识获取主要包括原始数据采集处理、信息集成融合、知识抽取评价等阶段,见图2。

(1)原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原始数据主要涵盖科技计划管理、科技项目实施、科技成果应用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各类活动记录、生产数据以及从互联网中捕获的数据,这些数据大多分散存储运行,具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和存储形式。为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采集处理不同来源的原始数据必须消除其中的模式冲突,对数据进行清洗操作,然后进行抽取、转化和装载(ETL:Ex-tract,Transform,Load)操作[6],采集与处理的流程如下:采用数据定向采集推送、数据自动汇交或人工导入方式汇集数据。基于统一的标准规范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装载。根据数据来源、数据类别进行摘要计算和签名,形成可信、可鉴别的数据集。

(2)信息集成与融合原始采集数据往往来源复杂,语义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冲突,必须经过归一化集成处理才能形成语义一致的可用信息[7]。在科技计划信息的集成与融合过程中,通过语义规则、分类树对概念、模式、实例层次分别进行映射和标注,并结合人工评价调整语义规则、分类树,优化处理结果。融合信息可分为基础信息、过程信息、领域信息三类:基础信息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科学技术发展数据、科技计划项目库、科研经费信息库、科研实体信息库(科技单位、科技人员);过程信息指不同周期中各类管理实施主体的行为信息、科技项目的阶段数据;领域信息包括科技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积累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专业领域基础知识、研究报告、文献论著,实验测试数据、成果应用报告以及各类衍生信息等。信息集成与融合的主要过程如下:建立不同层次的科技计划分类树、映射规则、模式规则、关联规则库。依据项目层次、领域关系、活动周期分别进行分类标引或关联。对不同渠道信息基于分类树、标引规则、映射规则、关联规则库进行自动映射、比对标引,形成具有语义特征的统一的信息索引库。根据统一的信息索引库关联处理不同渠道信息,初步形成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科研主体的统一信息库。对融合信息进行人工评价审核,不断调整分类树、映射规则、关联规则库。

(3)知识的抽取评价知识抽取评价阶段是把信息转化为显性知识,并不断形成可用、适用的科技计划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科技计划知识抽取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框架下的各类概念知识、概念特性、关联关系、事实描述等。知识抽取过程中主要采用包括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计算以及可视化综合等方法[8]。综合考虑科技计划知识框架的特点和抽取效率,在部分概念类别和发现模式相对固定的场景下,科技计划知识的抽取更适于采用基于模式的知识标注方法,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综合采用模式的自动发现机制和人工定义方式[9]。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相关知识的主要处理过程如下。建立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的评估评价指标体系、抽取模式,通过分析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的综合信息、语义模式形成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的执行动态、绩效评价知识。建立科研实体的能力评估指标、知识模式、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知识模型,基于指标体系分析综合科研实体行为信息、关联科技项目信息及相关语义模式,并经过多方独立评价形成科研实体知识。基于科研领域建立科研能力、科研成果、投入产出绩

(1)概念体系和关联规则概念体系和关联规则描述科技计划知识的概念层次、基本特性、基本关系和关联规则。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可把科技计划知识分为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领域、科技活动主体、管理实践等五个基本概念类,通过对基本概念类的继承和扩展形成不同层次的具体知识对象类。其中项目层次概念包括:计划、项目、课题、子课题、研发任务等;领域关系概念包括:技术领域、技术方向、产业类别、产业阶段、机构实体;阶段活动概念包括:规划申报、评审立项、研究开发、成果应用、监督检查等。

(2)科技计划知识科技计划知识包括与各类科技计划、专项有关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战略方向以及组织管理知识,各年度的实施重点、目标进度和组织过程,各年度的实施成效和统计信息,以及当年度的实施态势、评估评价。

(3)科技项目知识科技项目知识是科技计划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把其他各类知识关联起来的重要纽带。项目知识一方面包括项目在申报、立项、实施、总结、成果应用等过程中的基本信息,例如参加单位、参加人员、研发计划、执行管理信息、经费信息等内容;另一方面包括实施过程中所获取的各类实验数据、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实体成果知识。

(4)管理及科研活动主体知识科技计划中各类活动的主体包括管理单位、管理人员、中介服务单位、评审评估专家、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生产实践单位等。管理及科研活动主体知识包括其基本信息、能力分析、当前状态、工作绩效以及诚信信息。对于科研单位、科研人员而言,侧重于科技资源、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工作绩效、科研诚信等内容。对于中介服务单位、评审评估专家而言,其知识侧重于专业能力、评审信用、工作绩效等内容。对于管理单位、管理人员而言,其知识侧重管理资历、工作绩效等内容。

(5)技术领域及科技资源知识包括不同科学技术领域的基础条件、科研资源、发展态势、研究热点、应用需求以及相关社会经济知识。

(6)管理实践包括科技计划不同活动中关键节点的实践知识。如:特定科技领域规划建议的征集程序、方法以及有关实施记录,评审评估专家的遴选机制和实践知识,项目承担单位的遴选机制和实践知识,项目评估评价的方式方法和实践知识。

3应用框架与知识建模

3.1知识管理应用框架

科技计划的实施过程是由多主体、多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过程,在不同的组织管理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表述既不统一却又相互关联的原始数据,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科技计划的总体实施情况。针对科技计划不同活动过程中的知识需求特点,在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构建知识平台、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时建立以下应用框架,见图4。(1)多源数据的集成、获取和鉴证科技计划的知识体系首先要能涵盖不同实施阶段各个环节数据。其先决条件是实现和不同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及时连接和数据互通,实现多源数据的有效集成。其次,在数据、信息、知识的转化过程中往往需要多层操作,存在较多数据污染、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要对所有处理渠道进行必要的数据签名,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对所有操作进行授权鉴证,保证知识处理过程的可信、可追溯性。(2)基于业务目标的知识发现与组织大多数科技计划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对原始数据、集成信息的抽取分析直接得到,而存在于各类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中的隐形知识可利用知识服务平台不断凝聚从而显性化。一方面要尽可能形成语义层面的统一,从不同角度分析关联信息形成新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根据各类主体在不同活动过程中的具体需求从不同维度组织知识,方便知识传播、查阅。例如,在评审评估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从管理主体、科研主体的角度发现、总结评审评估专家的行为特点并抽取为相应知识。(3)基于综合知识的科技计划执行态势分析对于科技计划而言,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对科技计划、科技项目不同实施环节的执行态势的综合把握。科技执行态势包括各个环节的执行情况、各类活动主体的状态、整体工作评价以及对实施趋势的预测评估,实现执行态势的把握必须对所有关联主体知识、项目执行信息、科技计划执行信息的分析综合。(4)基于协同知识管理的科技计划业务协同协同知识管理是各类业务主体基于不同资源共同推进知识创建、共享和应用的过程。在基于协同知识管理实现科技计划的业务协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知识本身的逻辑分类推送业务知识,主动服务各类组织实施主体,及时有效地推广应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实践、业务知识;另一方面要适应多样化、动态化的知识需求,推动不同环节的各类人员共创、共享知识,消除不同管理范围、业务层级间的鸿沟。

3.2科技计划知识建模

科技计划知识模型不仅要满足查询、理解、应用时的便捷性,还要考虑知识的使用范围、访问控制约束、应用周期以及对知识的持续性评价、补充和有效性等因素。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科技计划知识元模型表示为一个四元组K=<AC,LC,RC,RL>。AC是标识和访问控制说明,包括:全局标识aid、版本信息链EL、访问控制属性链AL。版本信息链EL包含数据创建、修改历史信息,其中各元素el是资源定义。访问控制属性链AL包含授权应用范围(应用系统)、授权用户范围、授权层级、授权来源等信息,其中各元素是应用对象全局标识,ugroupi是用户组全局标识,scati表示内容授权层级,adesi是授权源信息。LC包括知识摘要、概念类、标引和内容。摘要abs、本体概念描述oto、标引列表PL、内容cc、内容类型ctype。标引PL包含所有有效标引描述,其中各元素pli是评价有效性。RL是关联知识信息,包括:摘要abs、本体概念描述oto、标引列表PL、内容cc。标引PL包含所有有效标引描是有效性。

第5篇

[关键词]跨学科学文献计量学跨学科研究 学科交叉度跨学科测度指标

[分类号]G256

对于跨学科学的理论,亦有研究者称之为跨学科理论,即解释跨学科现象、指导跨学科实践发展的理论。为避免混淆,笔者称之为跨学科学的理论。阐述跨学科学的理论基础,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跨学科研究中有关测度指标的提出来源和基本原理。

1 跨学科研究的驱动力

1.1跨学科研究的内在驱动力

跨学科研究的内在驱动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代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二是以“应用问题”为向导的科学研究模式的建立。

Gibbons等人提出科学研究正在分裂成两种形式的知识生产模式,即模式1和模式2,而且科学正在逐渐从知识生产的模式1向模式2转变。模式1是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主要指单个学科内以认知为目的(即探索基本原理)的知识生产。在这种知识生产模式中,基础与应用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晰。与模式1不同,知识生产模式2是跨学科的,在这种模式中,基础与应用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模式2侧重于获得具有应用背景特征的结果,科学发现一般产生于为应用目标而寻求知识这个需要,科学知识生产的动机和知识方式趋于多样化。不仅如此,科学知识生产模式2的出现还意味着形成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环境,知识更易于在学科边界之间流动,研究人员更加具有流动性,研究组织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在当代科学知识生产的新模式下,科学知识生产的目的不仅是要推进知识的进步,更要通过知识生产解决具有经济和社会目标的科学问题。与“应用语境”相适应,以解决“应用问题”为向导的科学研究模式已经建立起来。在当代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随着应用研究的不断兴起,跨学科研究也日益普遍。一方面,“科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无法依赖个体独立工作来解决冲突问题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复杂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范围内的知识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由此,以“应用问题”为导向,在学科为基础的知识生产模式下的学科界限和学科壁垒不断被消解,不仅出现了多学科合作的研究,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超越传统学科界限的新型知识生产,超出了现有学科的框架。另一方面,在跨学科知识生产中,应用语境中的科学知识生产活动要求调动多种既有的知识资源,并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灵活地组合这些知识资源。

综上所述,当代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即以模式2为主导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使得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产生了以“应用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模式。在这种研究模式下,科学家之间的开放的交叉交流与合作促进了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的内在驱动机制由此形成。

1.2跨学科研究的加速器

如何更好地促进跨学科研究,使跨学科研究得以快速发展?笔者认为,科学家之间的信息、技术、情报和知识等充分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加速跨学科研究的进展。

情报交流理论认为,情报交流是人们借助于他们共同的符号系统所进行的知识交流。情报交流过程,就是情报从发生源(情报生产者)发生一直到为情报接收端(情报接收者)所接收的整个过程。在这一交流过程中,情报生产者和情报接受者的关系是社会各个体问的关系,相互通过社会活动方式实现情报的交流。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无形学院”的情报交流现象,这种现象是科学技术发展到较高水平,情报交流达到一定程度后所必然产生的,它是补充情报交流和情报传递的一种新的方式。这种类似于科学共同体的“无形学院”,其内部信息交流十分频繁,促进了科学家个人或团体之间的信息的输入输出,当这种“无形学院”中的科学家来自于不同学科背景时,就产生了跨学科的情报交流活动,从而对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交流基础。

当然,“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是很困难的事……,唯一可行的可能是花更多的时间去交流和沟通,在对话中去理解别的学科的概念和规范”。所以当科学家们遇到以“应用问题”为主导的科学问题时,难免会需要不同学科之知识作为基础,要想在这种跨学科研究上取得一定的成果,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科学家们需要更加深入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另外,科学家之间的科技合作是情报交流的一种方式,在跨学科研究中,存在于科学家之间的情报交流或科技合作活动,为跨学科研究的实施准备了跨向成功的“云梯”,并促进和加速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2 倡导跨学科研究的原因

学科交叉是学术思想的交融,实质上是交叉思维方式的综合、系统辩证思维的体现。唯有从多视角出发,采取交叉思维的方式进行跨学科研究,才能形成正确完整的认识。下面从跨学科研究的障碍、重要性和现实性几方面加以论述。

2.1跨学科研究的障碍

科学分类,是指依据对学科系统基本特征的分析,确立正确的学科分类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各门学科进行区分和排列,建立符合学科发展实际的分类体系。

学科分类和其他任何学科知识一样,有它自己发展的历史。从科学发展历程看,跨学科研究历史比跨学科理论历史要长得多。长期以来,相对于现在有些科研计划是跨学科理论指导和(或)相应制度干预的产物来讲,跨学科研究是以自然生长的方式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单一学科研究恐怕从来未有过,它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学科之间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但是,这种学科分类很大程度上割裂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很可能使得科学家在研究跨学科问题时,只顾专注于自身的学科领域内的技术和方法,而忽略了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这样很可能导致科学家在跨学科研究上的失败。所以,现代学科的分类有可能阻碍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另外,大学里的研究机构几乎都是按院系或独立的科研机构进行管理,使硬件资源匹配在院系或科研机构里,其共享与融合很难得到组织支撑。

对于科学家来说,要不断扩展自身的研究视野,加强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科研上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不妨借鉴不同学科的工具与方法,争取在跨学科研究上有所突破。

2.2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新时期里,我们要大力地提倡学科交叉,注重交叉学科的发展。维纳等人认为,“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跨学科学具有

如此强劲的重要性,需要特别重视跨学科研究,实际科研活动中,跨学科研究取得成功的实例非常之多。

DNA双螺旋结构是20世纪生物学最重要的发现。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有四位,分别是Francis Crick、James Watson、MauriceWilkins和Rosalind Frankin。这四位科学家中Watson毕业于生物专业,Crick和Wilkins毕业于物理专业,而Franklin毕业于化学专业,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在同一时间都致力于研究遗传基因的分子结构,在既合作又竞争,充满学术交流和争论的环境中,发挥了各自专业的特长,为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做出了各自的贡献,这是科学史上由学科交叉产生的一次重大科学成果。

将一个学科发展成熟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应用到另一学科的前沿,能够产生重大的创新成果;学科交叉是创新思想的源泉;加强最新科学成果向周边相关学科的渗透和应用是有益于学科交叉的。要创造条件,鼓励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推动他们针对重大科学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索和合作。

2.3跨学科研究的现实性

跨学科研究的现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代科学的发展体现了学科交叉;二是当前的科研项目通常要求学科交叉。

2.3.1当代科学的发展体现了学科交叉 跨学科是以单学科发展为基础,并推动单学科进化与单学科集的拓展。科学的发展之路是扬弃,是知识边界和“壁垒”不断被打破和不断形成的过程。这正如前苏联学者C・斯米尔诺夫所观察的那样,“科学史证明,科学知识的分化过程和整化过程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织,彼此转化……。科学的跨学科发展也必然转变为单学科发展。科学‘体’内的跨学科构成物迟早会获得独立学科的全部特点”。

当代科学的发展正呈现出宏观层面上的综合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细分(新学科的产生),这种学科的宏观层面上的综合和微观层面上的细分都可以产生新的学科,均体现了学科交叉,需要利用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加以分析。

2.3.2科研项目要求学科交叉 当前,各种科研项目,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大部分都有专门的跨学科研究项目,要求科学家在申请科研项目时,科研课题要有一定的交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以及其他一些主要资助机构都围绕着学科交叉研究设置和安排资助计划,目的是鼓励学科之间的联系,发展新方法、技术和工具,促进研究结果的应用。R&A是NSF的主要资助类别,主要资助四种类型的活动,而核心活动是学科交叉研究。中国国家科学自然科学基金会(NSFC)专门设立了跨科学部,用以处理交叉科学的科研申请项目。NSFC作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支持机构之一,NSFC清楚地认识到基础研究在科学前沿全方位拓展以及在纵向的学科分化与深入的同时,需要不断加强学科及领域之间的交叉与融合。NSFC将资助学科交叉研究放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3 基于文献计量的跨学科学

可以利用文献计量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来描述跨学科研究并寻找跨学科研究相关规律。下文给出了跨学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及研究策略。

3.1期刊论文与学科交叉的关系

期刊论文作为科学研究工作的研究成果的载体,必然反映了大致同时代的科学研究工作。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科研工作者愿意把科研成果公开发表在期刊上,公开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可以表明作者发明或发现定理、原理或理论的优先权,为作者赢得学术声誉,这种学术声誉的获得是得到当代社会承认的;另一方面,期刊编辑择优录用并刊登了承载着作者科研成果和智慧结晶的科研论文,大多数期刊公正地选用了同行评议所承认的优秀论文,而这些优秀论文大体能够反映同时期的科学研究成果。

如参考文献[1-3]所言,当代科学知识生产方式正在经历从模式1到模式2的转变。在模式2中,其知识生产受为实现同应用相关的实际问题的最终解决的知识探求所驱动,以跨学科及学科之间的互动为基本特征,学科边界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当代科学知识生产方式从模式1到模式2的转变,使得在传统下处于单一学科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涉猎到学科边界问题,也就是跨学科研究的问题日益得到研究和深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研究工作必然大量地涉及到科学交叉的研究,亦即当代科学研究工作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的研究。

由此可知,期刊论文反映了科学研究工作,而科学研究工作又包含了学科交叉的研究,由此,期刊论文反映了学科交叉的研究。于是,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来研究当代科学的跨学科学的特性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3.2跨学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当前在跨学科学研究领域,科学家从宏观层面研究得较多,如研究跨学科的资助问题、跨学科的管理及运作、跨学科的教育与成果应用等,而从微观层面去探讨跨学科的本质属性等内容的研究不多。从微观角度来看,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定量方法,如何测度跨学科研究?如何测度跨学科研究中必然伴随的学科交叉程度的大小?“如何从计量学角度对其分析,从数学的角度去揭示这类跨学科学科的发生规律,对其研究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目前对跨学科现象的定量研究,在笔者的另两篇文献中分别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者在这方面的成果和笔者建立的跨学科测度指标,因此跨学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在本文中不再赘述。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建立以学科交叉度为核心的跨学科测度指标,以共现分析和共类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全面地从定量测度的角度去揭示跨学科研究的发生规律,是解决跨学科研究测度问题的路线。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基于文献计量的跨学科学理论基础,该理论基础总结如图1所示:

对图1的简要总结和说明如下:

第6篇

如今卫生化学实验教学中,仍存在教学的内容上更新不及时,所应用的技术手段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调整;在教授过程中只重视获得实验结论,不重视展示实验的过程和问题设置;只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不注意对学生科研习惯的培养及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存在验证性实验多,探索、设计性实验少等现象。在教学方法上,实验课多偏向理论化,教师讲实验,讲仪器,学生再做实验,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的;学生按指导书及教师的要求,使用规定的仪器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然后按规定的格式完成实验报告。这种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往往看不到卫生化学知识在预防医学中的具体应用,因而不重视卫生化学实验课的学习。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卫生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对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科研型教学模式在卫生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与实验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否得当有直接的关系。在卫生化学实验结合科研手段重新编排实验内容,同时在更新实验手段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改革实验考核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2.1结合科研,重新组合实验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将教学内容与科研过程紧密的结合起来,重组实验内容,锻炼学生从设计实验,到准备实验,动手操作,再到分析结果,以及报告的书写形式一系列的技能。例如:结合市科技局项目“地表水质水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对地表水质水污染状况调查,选择地表水系列项目检测,使学生完成从实验设计,到现场调查、采样,针对检测项目对水样进行前处理,进一步仪器检测,数据分析,报告书写一系列科研过程。通过完整的科研过程锻炼了学生科研能力,一方面使其掌握卫生化学中现场调查、水样的采集方法、水样的保存方法、水样前处理方法等内容;同时应用理论课学习的光学部分仪器,如水质分析仪分析水中硫化物等无机污染物,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检测水中铅、镉等金属离子含量,电学部分电位分析法的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检测水中氟离子浓度。结合省教育厅项目“阳离子交换/疏水整体柱固相萃取食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研究”,开展学生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农药含量”,“荧光分析法测定核黄素的含量”。在教学中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内容重新编排,把卫生化学实验中各个单独毫无关联的实验编排成一个整体,学生实验过程,也参与是科研实施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具备一定的经验。

2.2多学科相融合,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卫生化学作为一门方法学,与其他学科在知识体系上密不可分。一方面各学科需要卫生化学的方法及手段进行各种实验研究,卫生化学在分析过程中及结果处理上离不开相关学科的各种知识。例如,在水样的采集方法、保存原则方面离不开环境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检测,又与卫生毒理学及劳动卫生学息息相关。多学科在教学及科研方面相融合,设计连贯的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对于各种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2.3将高、精、尖仪器应用到本科生实验教学中,拓展学生在实验手段上的能力

卫生化学是一门应用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依赖于高水平的实验条件。本科学生实验室拥有可见分光光度计、全波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常规实验仪器外,还具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高精尖仪器设备。在教学中,将这些先进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条件及时、有效的应用到教学中来。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的检测手段从而为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及将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4以开放实验室的形式开展本科教学

以往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对于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与实验方法、掌握规范的仪器操作和数据测定与记录等方面,培养其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每次实验要多名学生一组,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全过程的实验,教师也很少有机会对实验进行完整的总结,学生在基本技能方面得不到充分的锻炼,更不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采取在一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的办法来弥补这一缺陷。就是在一段时间里允许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进行操作练习(不是重复整个实验),这样一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仪器,但这种方式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因此希望这只是一种实验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方式,以期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2.5丰富实验考核内容

以往实验结束后,教师多是根据实验报告评价实验情况,这样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增加实验课考核内容。就是根据本学期的实验内容,教师准备一些题目,由学生随机抽取,教师根据题目按照实验原理、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及实验中常见的现象等提出问题,学生口答或笔试后再进行具体操作,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操作的规范性、结果的准确度综合给予评分,最终结合学生平时的实验情况给予总评分。这样在客观上就要求学生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实验课,从而在基本不增加财力投入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课教学质量。

3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卓越医师”;创新创业;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129-02

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手段处理人体各种疾病或病变。医学是生物学应用学科,医学分基础及临床医学。

“卓越医师”是按西方模式进行系统化教学,而进行医学教育模式教学改革,担任卓越医师计划大学担当起卓越医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重任。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卓越医师”创业素质,“十三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现实需求,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兴起一个趋势。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规范化和制度化,已经成为“十三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医学方法学”是更好地获取医学创新能力所需要的特有知识的基础,“医学方法学”为“卓越医师”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切入点,因此“卓越医师”培养教学应加强“医学方法学”课程。

一、“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模式发展历程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模式(medicalmodel)是一定时期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特点和本质哲学概括,成为一定时期医学发展指导思想,“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模式发展历程(见下表)。

二、“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内涵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简介

(一)“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内涵

1.医学方法学。是医学基础学科和方法学科为获取及运用医学专业知识的方法学。

2.医学方法学内涵。(1)“医学方法学”是更好获取医学创新能力所需要的特有知识的基础;(2)“医学方法学”为“卓越医师”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切入点;(3)“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应加强“医学方法学”课程教学;(4)医学方法学是医学知识运用方面的工具性学科。

(二)“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课程简介

医学方法学包括医学信息检索、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转化或转换医学、流行病学和医学科学研究导论等。

1.医学信息检索。医学信息检索是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内容更新快科学方法课。医学信息检索旨在培养“卓越医师”敏锐信息意识,“卓越医师”学会探索信息检索技能,具有信息利用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2.医学统计学。医学统计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卓越医师”必修课,培养“卓越医师”基本医学科研设计、数据计算实现、分析结果解读能力。“卓越医师”成为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临床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基础课,“卓越医师”及临床医学科研工作者必须学好,才能不断提高临床科研质量和医疗水平。

4.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布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一门学科,流行病学也是医学科学研究方法论。

5.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医学科学研究方法从哲学、数学、生物学、医学理论上对科研方法论进行讲解,为适应“十三五”规划高等医学院校“卓越医师”教学改革和教育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级医学人才。

6.循证医学。是指医疗决策(医生对病人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制定等)以现在已有临床研究最好依据基础上做出,并结合医生个人临床经验。循证医学强调,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之上。

7.医学论文写作。医学论文与其他一些文体相比,有其固定格式要求及规范,掌握格式及基本要求和规范,医学科研论文是医学科学研究和临床工作总结,并能推进医学科学发展促进医学科研成果交流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8.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科学,“卓越医师”通过学习实验动物学对实验动物学有一个全面系统了解,掌握实验动物学基础理论及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

9.转化或转换医学。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的一种新思维方式。转化或转换医学是近几年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新概念,同个性化医学、可预测性医学等一同构成系统医学体系。转化或转换医学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实际患者提供真正治疗手段,强调从实验室到病床旁连接。

三、“卓越医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医学方法学内涵及科研素养训练与实践

(一)“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

1.素质。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具体表现。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及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

2.科研素质。包括科研意识及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强烈科研意识及科学科研方法和崇高科研精神,“卓越医师”科研能力构成中,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素养。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技巧或能力。素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

4.科研素养。“卓越医师”由训练和实践具有基本读写表述和理解能力以及具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

(二)“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

1.“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与自身兴趣与医学方法学课程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2.“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应进行系统化训练和培养。

3.“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应树立正确观念,培养科学态度。

4.“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引导处理好基础专业课学习与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关系。

5.“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加强对学生协调和管理工作。

“卓越医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医学方法学内涵及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卓越医师”参与科研与医学实践使一年级学生具有活跃思维及蓬勃朝气,但知识缺乏难以保证科研与医学实践科学性和可行性,必须紧跟导师进行学习科研与医学实践训练科研素养。对“卓越医师”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是属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一部分。在今后,“卓越医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工作应更深入持久地开展,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出更多“卓越医师”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教师 科研能力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78-03

早在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但是,当前我国有不少的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学术带头人及科研骨干较少、的数量较少及级别不高、获批的科研课题数量较少及级别较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以及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利化等。如何做好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价,已成为科研管理中的首要问题。教师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主体力量,需要有一套客观、公正、有效的评价方法来对其科研能力作出合理的评价, 有利于鼓励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也有利于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建立一套客观反映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价体系就成为优化科研管理工作的关键。

1 本科与高职科研定位区别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一种类型,与普通高等学校一样,同样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和培养人才上角色的不同。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教师科研工作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基础应用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所谓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求培养的对象不仅要具有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还应具有该专业相应的理论知识。当他们在面向生产一线时,能够解决工作出现的具体问题,同时还应具备为专业服务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显然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光要具备专业授课能力,还要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善于从社会的基本需求和热点问题上寻找课题,从而促进产学研结合。只有注重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多向的课题研究,才能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特点。高职院校只有走以社会经济建设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路子,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的开发、咨询、培训、推广等活动,才能使其为所在地区社会与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得以真正实现。也只有如此,才能构建起职业学院具有自身特点的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鉴于这种定位,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应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侧重于技术应用性研究、工艺与工程研究等。同时注重把研究成果用于生产实践,并将得以验证的成果引入职业教育课堂,利用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教师科研能力调研内涵及构成

科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它是一个人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可反映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情况,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由三个方面构成:即教育教学能力、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包括信息提炼加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的撰写能力、科技成果的推广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包括生产技术服务能力、参与企业人才开发能力、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参与企业岗位人才培养等构成(如图1)。

图1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构成

2.1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教师要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能力,主持、参与专业教学改革,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

2.1.1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策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表现为教师能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学框架、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2.1.2教学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是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师应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指导实践教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为能进行专业设计、操作本专业技术设备、现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等。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为指导学生完成本专业相关的加工、制造、检测等实训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

2.1.3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职业岗位的精细化分工,对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发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是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一种考量。从管理角度看,职业院校教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教材,不仅能够满足企业亟待的燃眉之急,更能够促进教师从理性和感性角度掌握本专业最基本和最前沿的知识,从而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而达到全面地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避免了书本与生产实际脱离的现象。

2.1.4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

高职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2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

2.2.1信息提炼加工能力

科学技术的规模不断扩大,知识积累量不断增加,信息时代的到来,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具有以最快的速度、最科学的方法在知识的海洋中接受、分析和加工各种信息的能力,以及吸取最需要最准确的信息内容的能力,以力求掌握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和其他信息,把握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

2.2.2科技创新能力

事物的发展在于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更需要创新。物质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科技研究则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所以,高职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努力,创造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

2.2.3科教成果的撰写和推广能力

高职教师具有项目研究能力、或出版专著能力、获奖能力及成果推广能力,为地方经济服务。

2.3社会服务能力

利用高职院校自身的资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是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一种体现。从服务主体看,教师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主要人力资源,其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突显办学特色的重要参照。作为高职教师不仅是教学专家,还应具备行业专家的经验和能力。能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开发;参与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深入企业一线,并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为社会提供多方面的技术及咨询服务。

3 教师科研能力特点

高职教育要求产、学、研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形成自身的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特征的科研工作。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特点为:①具有综合性、交叉性、渗透性。多学科知识的积累,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②具有创新性,围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开展技术研究;③应用性,即针对社会、行业及企业生产实践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开展技术研究。

4 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所以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评价职业院校和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标识。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才能在制度上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的科研工作环境,从而激发出他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淀起的科研素养,并通过与企业的需求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种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强烈的正能量。通过对教师科研能力评价,与教师切身利益挂钩,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参与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4.1构建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科研能力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对其评价结果是否客观、准确,在制定科研能力评价指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科研能力本身就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无论是管理者,或是被管理者,都处于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之中。学院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必然要把决策内容放在一个系统中去考量。在系统整体目标优化的基础上,对各分系统相互间的关系给予全面考虑,使评价系统更加地完整和平衡。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尽可能全面、完整,能系统地反映教师科研能力,防止以点带面。

(2)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要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及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基础,能公正、公平、科学、客观真实反映被评对象的本质属性、基本水平和总体情况,易于评价者把握。

(3)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设计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内容简洁明确,操作方便易懂。

(4)可靠性原则:评价指标能准确反映教师科研能力的真实情况,必须真实可靠,必须针对学院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因此,评价指标必须是可靠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4.2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架构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和特点,及构建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8个及评价指标(见表1)。

表1 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表1制定的评价指标,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进行量化评价。

5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科研考核实践

为深化我院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与发挥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贯彻“科研强院”理念,加强科研工作的规范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益,结合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实际,制定了教师科研计分办法。

5.1科研能力考核内容

(1)科研项目:纳入学院科研处计划管理且项目经费进入学院计财处科研账户管理的纵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以项目申报书中单位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主要研究人员为准。

(2)科研成果: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为署名单位的理论与技术成果,具体包括:公开论著、被政府部门或大中型企业采纳的研究报告、授权专利、鉴定成果、获奖成果等。

(3)科技开发:包括成果转让、技术服务、成果推广、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等。

(4)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包括教材编写及教研成果等。

(5)课程建设:包括国家级、省级、院级精品课程,院级优质、重点课程建设等。

5.2科研统计

(1)科研工作考核,由人事、科研部门统一部署。

(2)科研计分统计工作,由各系(部)科研秘书和科研处具体组织实施。每年度统计数据时限为1月1日至12月31日。

(3)论文第一作者、课题主持人、专著作者、专利第一发明人年度计分部分可以结转到下一年度。

(4)教师成果由所在系(部)科研秘书按月登记后报送科研处,院直机关人员直接到科研处登记。统计数据每季度在院内公示一次。

(5)科研工作计分与教师年度考核评定,按学院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6)科研成果登记弄虚作假者,科研考核以不合格计。

5.3教师科研绩点考核

我院自2009年起,制定了教师年度科研工作量化绩点考核制度,对全院专兼职教师按职称设定达标分值,分: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不计等次4个等级(见表2)。按教师年度实际完成情况确认考核等级,基本达标等级的教师失去评优评先的资格,按积分比例计发年度绩效工资;不达标和不计等次等级的教师实行年度工资考核一票否决制,按学院人事管理制度规定处理。

表2 教师科研绩点考核分

通过教师科研工作量化绩点考核办法的实施,极大促进了我院科研工作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有效推进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我院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和撰写论文积极性明显提高,科研成果的质和量都明显提高了。

6 结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已成为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评价是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就成为学院优化科研管理,提升内涵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本文依据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内涵及科研能力评价体系架构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简明易行、操作性强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科研人员的业务能力的科学评价,也极大地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为实现科研量化管理和规模管理服务。也为科研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和技术岗位考核等提供重要的参考和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07-29.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曾祥麒,陈英.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4]刘霞玲.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与能力建设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1(1):109-111.

[5]欧阳晏,韩先满.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84-86(12).

[6]吴小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

[7]雷小生,刘淑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5):66-67.

第9篇

摘要:面对目前年轻医生对科研束手无策的状况,提出了科研的重要性。从科研选题要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医学科研选题强调创新与实用的原则、医学科研需要的科研素质、培养独立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充分利用优势科研资源,加强科研合作能力的培养五方面进行阐述如何进行临床科研工作,以便更好地促进临床医学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年轻医生,临床科研,课题,科研素质

Abstract:Becausemostofyoungdoctorsdonotknowhowtodotheresearchwork,weputforwardtheimportanceoftheresearchwork.Inthearticle,weexplainhowtodoclinicalresearchworkfromfiveaspects,therearecombineresearchsubjectwithclinicalpractice,newideasandpracticality,thequalitiesoftheresearcher,abilityinscientificresearch,cooperationinresearchwork.Forthesakeofthedevelopmentofclinicalmedicine,youngdoctorsmustdowellinclinicalresearchwork.

KeyWords:youngdoctor,clinicalresearch,subject,qualityfortheresearcher

在当前医学发展中,面对众多的医学难题,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大家都在强调加强科研力度。医学的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科学研究和临床科学研究。临床科学研究是指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其目的是提高诊断水平、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和进行疾病病因的宏观研究。随着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及循证医学的兴起和应用,临床科研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临床科研不应只是认病例报告、病例分析的方式来总结临床经验,很多其他方法如随机对照研究、交叉研究设计、病例对照研究、诊断研究、医学序贯分析等方法来研究临床问题,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也不局限于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更适用于临床问题的研究。临床科研就是从临床需要出发提出问题,用可靠的方法进行研究,已得到可靠证据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解决临床问题,再用于指导他人的临床实践。临床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临床为科研提供研究的方向,为科研提供样本,是对科研成果的检验;科研为临床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提高临床医生的分析能力,可以改变临床医生的思维方式。有的年轻的临床医生不免疑惑,我们是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医生,我们的工作主要是面对病人、为病人服务,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科研基础,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临床科学研究?

1科研选题要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任何科研都从选题开始,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外乎验证已知、探索未知。因此科研工作者一定要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对事物有仔细的观察和深入的了解才能提出问题。要善于捕捉临床实践中的研究课题:课题最好出于自己比较熟悉的、与工作实践紧密相关的领域,不要超出距离当前工作太远的范围,或是探讨自己一无所知的问题。临床人员从事实验室研究应紧密围绕临床,密切联系实际去选题,希望最终能用于临床实践或解释疾病的某个问题。科研选题的基本过程就是在工作中、学术交流中、意外事件中发现问题,再大量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课题。如在老年病房的工作中发现老年心力衰竭的患者较多且难于治疗,经过查找文献知道,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原发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目前仍存在许多疑惑和难点,资料表明随着社会的老年化及医学的进步,心衰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根据Framingham研究,心衰2年的病死率在男性为37%、女性为33%,而心衰6年的病死率则分别达到82%和67%,病死率甚至高于多数常见恶性肿瘤。这样就对老年心力衰竭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同时也认为对心力衰竭的研究会对临床治疗带来益处。

2医学科研选题强调创新与实用的原则

医学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是课题要具有重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创新性是临床研究的“灵魂”,创新首先要有创新意识,不能只满足于紧跟和填补空白;要有辨证思维,敢于怀疑,修正过去的常规及定律;要有魄力和毅力,敢于冒险,能持之以恒;要有明确目标———提高诊疗水平。这就要求花费时间看国内外在此领域的进展,若国外有而国内没有,则可将相关技术引进并加以改进,若国内外都有,则可研究是否能够突破。在进行老年心力衰竭的研究中,通过大量检索文献,发现目前对心力衰竭的研究已从研究血流动力学异常转变为研究神经内分泌激活,而目前对全身炎症反应的研究也涉及到循环系统,因此在课题的选择上对心力衰竭的研究着眼于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上,从而探讨新的治疗方法。

创新是一个过程,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得出结果,加以验证。创新包括:(1)研究问题的创新:科学的解释研究中遇到的现象,针对已有问题提出新的解释,发现新的现象,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2)研究方法或技术的创新:新方法或技术的建立,已有方法或技术的改进,已有方法或技术的新应用;(3)研究材料的创新;(4)研究模式的创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在复杂系统中把发现的问题科学解释,发现新的实验系统,进行学科交叉,在选题上瞄准各学科的结合点,进而积极探索。

实用性是医学研究的“价值”体现,科研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以解决特定的医学问题,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医学科研选题应注重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这三项是评价研究项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指标。同时又要权衡科研选题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3医学科研需要的科研素质

临床科研是医学工作者,主要是临床医生把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研究找到解决办法,再应用于临床,使广大患者受益,摆脱疾病的痛苦。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既具有基本的科研素质,即浓厚的研究兴趣、端正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又要掌握基本的科研技能,即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科技技能、英语能力及网络应用能力及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包括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有事业心、具备一定的基本功、有创新精神、力争第一、善处逆境、团结人、体魄健壮、经得起长期艰苦磨练等。“严谨”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尤其是严谨的学风、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表达的基本功[3]。表达的基本功也就是文字表达的基本功,文字表达的基本功的练习可以从写科普文章练起,要善于总结,提高论文的写作能力。

4培养独立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

临床科研工作涉及基础与临床的诸多方面,要求一个人既要有临床工作经验,又要掌握基本科研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中英文写作、表达的本领。基本科研技能包括标本采集、试剂配制、切片制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镜下观察等等。这就要求必须尽快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及时与实验室技术员有效沟通,并及时与导师和同事交流,汇报实验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不断修正实验方案以获取必要的协助,必须善于发现问题,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年轻医生,包括一些硕士生、博士生,过于重视理论而轻实际操作,或者说不屑于做些“小事”,殊不知,正是通过“做”而不是“说”的过程才会不断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从而提高独立临床科研能力,这也是科研能力训练方面的薄弱环节。

5充分利用优势科研资源,加强科研合作能力的培养

科学研究是一门专业化的学科,需要科学的氛围和环境,需要专业化人才,医学研究也需要职业化,这就要通过学习达到职业研究人员的水平或聘请职业研究人员加入研究队伍或与职业研究单位进行合作。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过程经常会遇到局部与整体、外因与内因、分析与综合等复杂的认识问题,所以医生除了运用医学知识之外,还必须与人文科学相结合,与社会科学工作者一起研究临床上随时遇到的思维逻辑及心理行为问题。多学科的结合及相互渗透,对解决临床难题十分重要,常被视为医生的基本素质。临床与基础也需要合作,这就要有共同的科研兴趣,具有相同的研究领域或研究兴趣。要有合作的基础,具有良好的科研背景,优势互补。要有合理的利益分配协定,签订符合国际惯例合作协议(包括知识产权的归属,成果及利益的分配)。

临床研究更需要团队精神,要凝聚力量,在临床科室内部要鼓励医生多参与科研工作,有时要激励,有时要推动,努力营造好的学术氛围。合理配备科研资源,统筹协调,扬长避短,努力争取,量力而行。要加强对外交流,对学术动态要高度敏锐。

总之,临床科研意义重大,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临床实践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只要我们采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就能不断改善和加强年轻医生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促进临床医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果为,沈福民.现代临床流行病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6.

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科研统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10-02

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应用心理学专业基本科研能力结构包括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1]。可见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特别重视这两种能力。统计是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的科学。数据无处不在,作为一门和数据打交道的科学,统计学已被应用到各个科研领域。科研统计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目的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做准备,并为以后解决实际科研问题提供方法和手段。统计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恰当的方式描述数据[2]。但不同专业教材倾向使用不同的例子,如心理统计多使用问卷、量表的例子,同时侧重于统计思想的培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增强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项目,撰写论文,笔者是日常教学做了一些探索。

一、结合实际,因材施教

应用心理学专业同时招收文科和理科生,尤其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本科生经过前两年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聚合与发散、正逆则反、联想类比的固化思维模式[3]。但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安排高等数学的内容。同时文科生缺乏推理论证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而统计学是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对于没有数学基础的学生,接触统计学,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实例为主,结合上机练习,适当补充课后作业。而对于原理的讲解不是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在教学中应该重实践而轻理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类似真实的研究过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究问题答案,在此过程中锻炼统计应用能力。这一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升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数据、理解研究设计,以利于学生将统计思想融入生活实践和专业知识中。

二、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基于医学院校的传统,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负担比较繁重。如我校开设《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三门课程总课时为304学时。但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分析》为113学时。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学习医学课程对于突出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特色,促进学生的心理学与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十分重要且必须。但统计学知识的内容多,较难理解,课时相对不足,这是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在统计课程的教学中,不需要把过多时间花在计算和公式推理上,而应该重点讲解研究设计的思路和软件的操作,同时结合课后的作业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统计方法间的差异和关系。努力做到概念清晰,推理严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会方法。

三、选对教材,事半功倍

高质量的教材有两个基本要求:知识脉络清晰完整,反映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好的教材使得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目前在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使用的是《医学统计学》或《卫生统计学》教材。这些教材并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存在符号公式多,很多概念难以直观理解,或者案例、术语、符号和概念与心理学专业的表述不相符的情况。这类问题的存在,不仅为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心理学专业考研制造了障碍,也不便于追踪国外期刊,获取最新研究信息。特别是教材中的医学案例与心理学专业联系不紧密,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注意与《实验心理学》的教学结合,增加调查问卷设计和抽样设计的内容,也可以从心理学核心期刊中选择一些经典文章,组织学生讨论,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方法灵活,提高质量

利用科研实践、毕业论文撰写辅助教学。针对科研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我校在2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请学术造诣深厚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始,导师对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进行全方位个性化的培养。教学形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使得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实际科研中普遍运用统计软件。计算机虽然可以使复杂的计算变得快速、简单,但也不能因突出上机操作而忽视原理的教学。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认识到思维比计算更重要。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软件完成的只是数值计算,但如何设计实验,选择那些样本,应用何种统计方法,如何解释数据都需要人去决定。如果对统计思想一无所知,就会出现“垃圾进垃圾出”现象。另外,一些新出现的统计方法未必有现成的软件可以使用。

五、强调思想,掌握内涵

统计思想主要包括:估计、相关、拟合、检验、均值、变异[4,5]。在教学中应该强调用统计的观念及思想,去探索事物背后的规律性。应该先谈谈估计思想:我们做实验的方法常常以样本推测总体,这是对同类事物探索其规律采用的由此及彼的认识方法。一般样本必须与总体具有很多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又受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这里强调置信区间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再谈谈相关思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千差万别,在这千差万别的事物中中能找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从普遍联系中总是可以找到一些事物共变的情况。总体和个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是能找到一些相互关联的。再谈一下拟合思想: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互相之间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拟合的成果只是个模型,这种拟合思维方法反映的是一般趋势,而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反映的是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而以。然后谈到检验思想:统计方法是归纳性的思维方法,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所以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统计出来的判断不一定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然后谈谈均值思想:均值思想是指人们从总体上看问题,往往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尽量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求出事物的均值范围,也体现了思维的总体观。另外,最后谈谈变异思想:统计学研究同类事物、同种现象的总体特征,但是任何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总是存在着差异的,统计方法的使用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最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我们强调以上几个思想方法,真正掌握其中的内涵才能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六、特色发展,发挥优势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提升学生的复合竞争力和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在课程设置实施了学生复合竞争力提升暨“五个一工程”计划项目。主要措施是: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统计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专业外语》等核心课程为抓手,强调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组合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对科研统计的认识,特别是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能体会到提倡组合式教学法是十分有利并有效的。按照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尚不能满足组合式教学法的需要,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去探讨。能否在本科高年级阶段推行组合式教学法已有“文献选读报告和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中我们指导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在一起研究探讨,互相启迪,同时结合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进行,这样可能比较有收获。今后在教学研究中更要注重指导学生统计学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对继续要读研的同学,指导他们本科高年级学习阶段就奠定一定基础,重视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指导他们注重特色发展,尽可能发挥优势,提升专业方面能力与实践动手的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统计教学能力要得到提升,对心理学专业教师们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心理学专业教师不仅要有相当娴熟的心理学知识,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还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能熟悉目前流行的各项统计软件,有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们的科研统计能力。

参考文献:

[1]夏世龙.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6):58-62.

[3]张成武.高三文科学生常见的三种思维模式[J].中学教学参考,2015,(35).

第11篇

关键词 微型计算机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 教学内容改革

1.1 精选教学内容

现在,大多数高校将微机原理、汇编语言、微机接口技术整合为一门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针对当前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内容繁多而学时数有限的实际情况,应精选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注重重难点的处理,针对大纲要求、教材、教学目标及授课对象,设计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对重点内容侧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讲解。对大纲中要求了解程度的内容可少讲或安排学生自学。对课程中与先修课程重复的教学内容,如数制、码制、算术运算、A/D、D/A等以提示说明处理。

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充分的了解,以便在教学内容上做到有的放矢,删除一些非必要的内容后,可适当增补本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了解新知识。

1.2 理论联系实际

微型计算机技术涉及软硬件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若沿袭一贯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联系实际,使学生充分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及其重要性。重视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社会贡献力。

实验和课程设计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资源,开发基础和提高的成套系列实验。在课程设计中,给出的课题应贴近生活,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发热情。

2 教学方法改革

2.1 教学形式设计

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是知识面广、内容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避免对学生采用全程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积极探索和实施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并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这一点尤为重要。

教学形式多样化如类比法、问题导向法、现场演示法、情景模拟法、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实践证明,多种教学形式的合理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习惯,提高了教学效果。

(1)类比法。类比法是通过列举学生身边熟知的事情,借助这些事情与抽象概念之间具有的内在相似性,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抽象难懂的概念。如在讲授中断概念时,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人正在做某一件事情(相当于CPU执行主程序)时,听到电话声响起(相当于有中断请求),他暂时停下手边的事情(相当于中断主程序),去接听电话(中断响应),接听电话(执行中断服务程序)完毕,再返回(中断返回)来继续做原来事情(继续执行主程序)。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类比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少畏难情绪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2)问题导向法。问题导向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学习起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知识逐步产生认知并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该过程中,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学生变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为学习知识的主动者。

(3)现场演示及情景模拟方法。授课时,教师用不多的时间现场演示(实物展示)或情景模拟(应用软件)实例,可以使学生先有了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并注重师生互动环节,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4)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现代教育中已成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案课件,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例如可利用FLASH动画以实例展示CPU工作原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程序设计比较适合用板书讲解的形式,便于给学生留有思索的空间。

(5)课程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课程教学提供服务。课程的主要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电子教案、习题解答等全部上网。实时介绍计算机应用的发展与最新技术,提供相关的课外设计课题供开放实验室选做,并介绍教师的科研项目。建立网上师生教学交流、问题讨论平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加强师生教与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2 教学资源应用

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其中包括:(1)科研成果促进理论教学内容优化。精选科研过程和工程应用中与课程教学联系紧密的案例,介绍与重要知识点相关的科研内容和最新科研成果。(2)科研成果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利用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科研成果,开发设计型、创新型实验,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同时拉近实验与工程实践的距离。(3)实行导师制,努力培养优秀学生。每年选出一些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由教师提供高级技术难题或介入教师的科研课程中,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制作比赛、电子设计竞赛等,通过促进学习与研究一体化使学生具备自主建立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的能力,适应终身学习的能力需要。由此,使优秀学生的能力得以充分施展,同时给其他学生以激励,促进后进学生努力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教学考核改革

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传统的考核方法是笔试。单纯笔试往往造学生考前突击和死记硬背的局面,无法全面反映教学成果。目前,笔试始终占统治地位,值得思索。对教学考核的研究与实践包括:(1)开卷考核形式。开卷考核方法使学生的学习重心由原来的机械记忆学习内容转移到真正理解掌握。(2)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试。提升实际动手测评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3)针对性考核评价。对擅长利用汇编语言实现算法设计的学生重点考核其逻辑思维能力,而对擅长硬件设计的学生重点考核其硬件接口设计与实现能力等,从而依据学生特点,建立个性化评价指标。

第12篇

教育培训内容全面,包括临床流行病学知识、EBM实践知识、必要的统计学知识和循证病案、临床科研设计等。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普及教育的内容涉及面更广,而核心团队的培训更专更深入。普及教育内容见表1。为了扎实推进EBM,医院出台《循证医学中心人员、各科室核心成员及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及考核办法》支持性文件,成立EBM中心,进一步完善和明确全院各相关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根据需要选派人员外出学习。

2日常工作推进

由EBM中心推动全院EBM开展,采用月度工作推进模式,每月组织核心成员例会,例会采用核心成员轮流负责制,讨论EBM学习体会和工作进展、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本院EBM培训推广流程,见图1。

3培训成效

3.1循证医学培训后论文质量和数量提升

本院于2012年开始EBM教育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本院数量和质量,循证医学教育培训后,本院在国内顶级刊物数量在增加,发表于SCI收录杂志论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论文影响因子看,论文的质量也提升明显,见图2。

3.2发现了自身的临床科研优势

通过学习循证医学,也发现了基层医院有上级医院和高校不具备的临床科研优势:其一,基层医院有非常稳定的病源,流动性小,有利于随访调查和收集临床科研资料;其二,易于慢性病与地方病研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和不同的疾病谱,有利于开展地方病研究,且基层医院面向社区也有利于慢性病基线调查和长期的医疗动态跟踪;其三,基层医院部分资源相对丰富,如中草药资源,具有广泛的利用和开发价值。虽然在科研方面的历史积淀较少,科研管理和实施等方面经验相对不足,但是,在发掘自身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循证医学为科研提供选题思路,在没有高精尖实验室的条件下,临床科研仍有许多研究方向,如:疾病谱研究、慢性病基线调查、技术应用评估、疾病预防等。

3.3科研选题与实施进一步合理化

针对多数基层临床医务人员科研基础知识薄弱,本院邀请循证医学专家,应用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学对医务人员进行启发性指导,指导的内容包括:选题四项原则(即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以及选题的工作流程(即积累资料、选题意向、查新、确认选题方向、立题,最后严谨审查)等。在循证医学方法指导下,本院将临床研究选题与实施纳入质量评估,如随机对照研究,看研究项目是否依照计划书执行,采用的随机方法是否正确,随机分配序列隐藏是否完善,盲法是否恰当,有没有破盲等。评价选题是否密切结合临床,结合医院和科室的具体情况。传统的临床研究设计,对于治疗效果的评定往往依靠表面的、简单的指标或近期疗效,如化验指标、仪器或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改变等,而本院在科研选题与实施中极力倡导寻找终点指标,如死亡、致残等。

3.4科研管理进一步加强

循证医学的发展给医院科研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理念,即科研管理应遵循科学的证据。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把循证医学纳入医院科研管理的发展规划,并出台《循证医学中心人员、各科室核心成员及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及考核办法》支持性文件。医院加大科研投入,发展学科特色,建立开放式创新体系,成立以医院为中心的多单位合作研究模式,依照循证医学原则,鼓励医务人员开展临床研究。获得的科研经费医院均实行1∶2配套,在科研实施过程中临床和实验室费用,均由医院支付。为确保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医院修订了《东阳市人民医院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办法》、《科研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新制度,对获奖项目加大奖励力度,对立项课题加大投入,专门设有立项奖、成果奖、论文奖等多种奖项,每年用于各项科技奖励经费就达数十万元。循证医学方法是科研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科研管理是循证医学方法的具体体现,建立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的科研管理是大势所趋[5]。本文来自于《浙江医学教育》杂志。浙江医学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4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