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旅游调研方案

大学生旅游调研方案

时间:2023-06-08 11:27: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旅游调研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旅游调研方案

第1篇

2010年年初,张红英被学校推荐参加“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在新华网上,有网友看过她的事迹后这样评价:“她着眼于各项学生工作的覆盖面,能够贴近学生,根据学生关注的问题、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她注重在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品德修养上下工夫。”最终,张红英获得“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并应邀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

一份价值10万元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07年8月,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大二学生梁丽丽刚刚参加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回到家里准备好好休息一下,一条发自同学的短信让她十分兴奋:“淮阳县政府准备花10万元购买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梁丽丽又是惊讶又是开心,20多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带来的疲惫在这一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2007年6月,淮阳县政府向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发出“邀请”,想请他们为当地开发旅游资源把脉。此时,刚好临近暑期,张红英正在筹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于是,经过深思熟虑,“淮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体营销”被确定为当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点项目。

对于这个项目,张红英颇为重视,因为她知道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最接近“实战”,如果利用好这次机会,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很好的锻炼。学院领导也非常重视,决定由张红英带队,并选派一名教授和一名博士跟队指导。

豫东的7月,酷暑难耐。但是张红英带领的队员在到达淮阳县的当天下午,还没有来得及休息便分成了5个小组在街头、景区耐心地与过往行人聊天、收集问卷。最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一份题为“淮阳旅游郑州市场整合营销方案”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出炉了。

这份报告仅正文部分就有3万多字,加上附件,共有4.5万字,装订成册后达70页。调研报告交给当地政府后,引起了对方的高度重视,认为调研报告抓住了淮阳县旅游的实际问题,提出的方案可操作性强,淮阳县政府有意出资10万元予以购买。

这让张红英也有些意外,实在没有想到她和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能得到如此重视和认可。如何“利用”好这笔钱确实“难住了”队员们,但淮阳是贫困县的现实最终让队员们决定将该方案无偿捐献给当地政府。当时,此举受到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被传为佳话。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发现原来学过的知识都是有用的。以前有很多知识学过了、记住了,但不知道该怎么用、什么时候用。现在再让我去做这样一件事情,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梁丽丽说。为此,梁丽丽和另外11名队员还当选为“第二届河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候选人。

“这是对我们探索的‘实践育人’模式的一次很好的验证。”张红英说。“为了不使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学会用专业的眼光发现问题,能够从专业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我每年都把实践活动与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相结合,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巩固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与培养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相结合,与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相结合。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被有效地融入实践活动中。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红红火火的学生自助银行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名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找到我,有些羞涩地说想向我借点钱。我很纳闷,他平时并不缺钱用啊。经过了解得知,家里汇的钱一直没有到,这名学生连基本的生活费都没有了,又不好意思向同学开口借钱。”张红英说。

张红英把200元钱借给那位学生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思。现行的学生资助体系基本上是顾“两头儿”,一头儿是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拿到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人民奖学金;一头儿是贫困生,他们可以通过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以及社会各界的资助来完成大学学业。但是这“两头儿”中间的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却被挡在了资助体系之外,成了学生资助体系的一个“死角”。

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特别是到了学期末,学生在经济上都比较紧张,不好意思向同学开口借钱或者借不到钱的尴尬会让他们的生活面临困难。如何解决这部分学生的“燃眉之急”,经过多方论证,张红英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设立了“学生自助银行”,由学院出资帮助这部分学生解决临时困难。

学生借款时只需凭学生证,填写借款凭证即可每次借到100~300元不等的现金,不需要任何理由、不需要任何手续费和利息。借款期限一般为1个月,最长不超过两个月(暑期为两个月)。学生只要能按时归还借款,便可以继续在“学生自助银行”借款,对于恶意拖欠借款者,学院将公布名单,并记入个人信用档案。

就这样,张红英出任了“学生自助银行”的“行长”,虽然这给她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看到学生的困难得到了及时解决,她觉得很欣慰。

她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服务学生,不把这种服务落实在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上,服务学生就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了。这种无利息的、手续简单的借款方式使学生不再为一时的缺钱而烦恼,深受学生欢迎。

其实,张红英后来才知道,这一创新措施曾被一些教育专家誉为“对目前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的一种很好的补充”。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学院最终只投入了3000元,但由于她的“苦心经营”,资金周转很快,仍然把“学生自助银行”办得红红火火。银行“开业”5年多来,惠及2003级到2010级的300多名学生,借款累计4万多元。

而这期间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违约”,张红英幸福地笑了。“学生自助银行”在服务于学生、解学生“一时之难”、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诚信意识,使他们养成了诚信的习惯,认识到了信用的价值。无形之中,张红英也找到了另外一种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2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实期待

目前贵州在推进旅游强省的伟大战略,全省旅游企业度对本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特别那些高素质、具备相当技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会大有用武之地。那么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呢?高校又如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呢?

一、贵州旅游企业岗位人才匹配现状

1.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结构。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往往要求年富力强的人员从业,年轻员工在其单位所占的比例最大,使得大部分人认为从事旅游就得有“青春”资本,这部分人员主要是旅游饭店服务人员、导游;当然也有部分企业在招收行政管理人员时候比较看应聘者的实践经验,如景区管理人员、旅行社高管等。此外,旅游企业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特别是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多,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还是初高中毕业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根据调研,当前贵州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当中高中级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大致是10%-15%,基层服务人员所占的比例高达85%—90%。2.旅游企业提供的岗位及薪酬。对旅游及相关企业提供的岗位进行透视,新进员工一般是餐厅服务员、客房部服务员、市场营销、大厅服务员、导游员等,部分旅行社导游员还兼接待、票务、文员等基层岗位。除导游工资月基本工资300-500元外,其他基层人员的月工资水平贵州全省平均在200元左右,地区不同工资略有不同。3.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据调查,大多数旅游企业对新进员工的外在条件如身高、容貌等比较讲究。甚至部分企业在招聘时候将五官端正、身材匀称、女生身高1.60米以上等条件明确列入应聘条件。除此外,绝大多数旅游企业将毕业生的道德素质列为首位,然后比较看重学生的为人处事和沟通协调能力,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毕业生实操能力、外语等级、计算机等级、心理素质等比较讲究。在同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中得知,企业在决定应聘者是否录用的时候,往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团队精神、实操技能以及为人处事甚是关注。因而旅游企业的员工都是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技能。因此,具备综合技能的学生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实期待

1.需具备一定的协调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经调研,旅游企业从多年已有的工作人员中发现,刚毕业的大学生比较欠缺协调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对旅游这个特殊行业,企业企业十分看重学生这些能力。然而我国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人员几乎都是老师家长,显得比较单纯,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或“心肝宝贝”,其成长历程普遍由父母设计,因而,大学生待人接物、与人沟通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旅游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表达能力,大学生协调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就是要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然而高校往往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重视不够,即使部分学校意识到这个问题,其相关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不合理,恰恰又是企业非常看重的。几乎很少有学校让学生去独自和社会上的人和事打交道,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没有让其多看、多问、多体悟。

2.需具备一定的领悟能力和自学能力。领悟力及自学能力是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内核,也是旅游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不同类型的职业需要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总体而言就是领悟力及自学能力。前述的调查数据只是非常笼统的说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旅游企业非常看重的能力之一。我们的深度访谈结果则清晰地表明,旅游企业对毕业生的此项能力非常不满意,其缘由主要在于毕业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领悟能力不足。他们所指的领悟力在一定程度即指学习重组能力,有时也指对问题系统化思维的洞察能力。具体而言,毕业生在与上下级沟通过程中,能不能清晰地明确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能不能对工作任务的完成具有系统分析的能力,如果暂时还不具备这些能力的话,那么毕业生有没有意愿与能力通过自学去逐步提升。3.需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经过调研,大多数旅游企业都在降低成本,不愿送学生去继续学习,一是因为企业担心旅游行业的人才流动,送人学习不会为自己企业带来长久利益。二是很多企业节约成本,压缩开支。因此,旅游企业希望学生能立马上任,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然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风格往往高校无法给学生提供,高校给学生提供的理论知识,泛泛而谈,但缺乏企业的具体实践教材。因此刚毕业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很多旅游企业往往愿意接受在其他旅游企业工作过具备一定经历的学生。这次调研中,用人单位最希望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学习就是经历真正的实习,与问题解决能力一样,实践能力也是受访者提及最多的一种能力需求。毕业生在校期间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有一个专门的实习,时间尽量长一点。实践能力可能不是一两个月就能体会出来的,我觉得至少半年。另外,不要为了实习而实习,尽量不要将相识的同学一窝蜂都分在一个部门,这样会让个体有依赖性,妨碍真正体验社会,适应社会。

三、聚焦旅游企业现实期待的教改建议

1.注重职业软素质的课程教导。根据对百里杜鹃、黄果树、十里河滩等景区企业的调研来看,随着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增多,包括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忠诚度等在内的职业素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唯学历是尊”的现象在逐渐改变。如何提高学生的软素质,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其与企业的期待值相吻合。如果一个员工文化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但敬业意识差、忠诚度不高,这样的话,旅游企业肯定不会接受。这就为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的课程重点就是要瞄准学生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等软素质提升进行展开。如果靠传统的讲授法和实训,是无法提高学生的软素质,软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学生的教化能力,靠学生的潜移默化,需要学生从内心深处获得共鸣,并下功夫。

2.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课程。在校期间开设职业规划课,科学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可以帮助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就业率。因此,在整个教学规划中,帮助学生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为学生胜任底层到高层的工作岗位打基础。学校定期或不定期请旅游企业各岗位的人士到学校来讲课,这些人均由不同年龄和学历构成,由其讲授在其岗位上的乐趣及人生感悟,适当渗透一些企业文化,以改变学生的就业看法。学校开设名人讲座、组织交流会和咨询会,请旅游行业有权威的专家学者来进行讲学,为学生的就业答疑解惑,让学生和专家学者们正面交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旅游行业的现状、发展前景、就业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在读书期间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实践实训设计与安排。实训课程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软肋,根据现行是否在校划分,一般可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本科生一般是前3年在校内进行实训(高职高专是前2年),学生在校最后一年才有机会安排出去实习。学校和企业要进一步合作,建立持久的合作模式。双方可以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需要,制定教学改革模式和考核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推行“伴工伴读”式教育。旅游旺季期间,将课堂搬至课外,进行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旅游淡季,再回到教师和校内实训。这样工读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4.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与水平。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高校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特点,通过制定机制,加大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既要在数量上保持完美的比例,又要保证双师型的老师的质量。学校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又要为双师型教师制定合理的授课计划和任务实现目标,也要合理设置专兼的双师型教师的课程。专兼职教师需要分开的课要分开,需要配合的就要配合完成。对于完成不好的或配合不好的给予一定的处罚。如果保障不力,师资队伍建设就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5.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高校通过制定政策,并提供制度作为保障,激励教师将其教学过程设计与旅游企业的操作流程相结合,根据岗位的特点,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任务,开设相应的课程。通过调研发现,贵州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很多课程现行的教学模式依然比较传统,教师在唱独角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教师会单向传统信息,师生互动性不强,整个内容照本宣科,知识比较僵化。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在整个课程设计建设上,要突出旅游管理的实践性特点,整个教学内容要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将旅游企业完整的操作过程为核心,并在过程中设计一定的工作任务要学生完成,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具体岗位的需要。

作者:张世兵 熊兰 丰凤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红芳.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市场需求[N].中国教育报,2007-07-30(5).

[2]李兆举.旅游本科生为何高不成低不就[N].中国旅游报,2006-04-28(7).

[3]陈国成,范晓辉,赵静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93‐194.

[4]陈世伟,王珏.我国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索[J].科技广场,2008,(6):238‐240.

[5]李莹.大学生就业行为与心态调研分析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0):179‐180.

第3篇

关键词:就业能力;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096-02

一、沈阳工程学院英语(旅游方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就业门槛较低,但由于是服务性行业,所以导致当前存在一个严峻的现实是许多与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旅游类本科毕业生“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现象比较突出。有关部门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毕业2年后仍然在旅游行业工作的毕业生不到1/5。这充分说明旅游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对口率低、就业稳定性差。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旅游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也就是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具体岗位需求相脱节,导致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因而旅游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中心。要吸取国外先进的课程设置经验,要体现学科性、行业性、宽适性、引导性。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突出旅游行业实践应用性强的特征,又要体现旅游专业综合性的特点,使得旅游类本科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就业能力增强。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就业社会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要实现和谐就业,就必须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

该校英语(旅游方向)从2006年开始招生,目前已有5届学生、2界毕业生。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历了2次修订,课程体系做了大幅度的调整,但从未对学生们应具备的就业能力方面加以分析来进行课程设置,目前学生们的就业问题仍然很严峻。要想让毕业生们投身旅游行业中,实现旅游市场供需两旺的态势,教育的职责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旅游类本科专业应该培养的就业能力是学生在求职和职业生涯中所必备的并能够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仅仅是在旅游行业中寻求到就业机会,更应该让学生拥有发展潜能,能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持续动力。因此,从提升就业能力和提高就业质量的视角出发对英语(旅游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改革势在必行。

二、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结合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的调研分析和在校学生对本专业所设课程及获得能力的态度以及学生对就业的需求等方面的调研分析,发现目前该校英语(旅游方向)的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缺乏特色

沈阳工程学院该专业名称为英语(旅游方向),从专业来看,属于英语专业,所以不等同于旅游管理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是英语+旅游,由于总学时的限制,英语课程要少于纯英语专业的,旅游课程又少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从知识结构来看,基础性理论性的知识比例多,现代旅游人才必备的现代技术和外语交流能力弱;从专业技能来看,学习理论能力较强,实践能力较弱。从培养学生应具备的旅游情感看,学生从事旅游的热情、灵感、理想和事业心的情感薄弱,职业意识及归宿感较差,后续发展能力欠缺。

(二)课程体系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

课程体系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来构建。沈阳工程学院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英语人才,但绝大多数学生未来并不从事英语方面的理论研究,而是从事旅游活动中的各项服务工作。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专业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普通高等教育英语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组合压缩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还是沿用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结构,偏多注重高等教育中“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性”,而忽略了该专业应具备的实用性特点,从而导致课程体系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脱节,培养的人才不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

(三)专业课程体系综合化、整合化程度不够

沈阳工程学院该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结构基本上还是“英语语言知识”和“旅游知识”的简单相加与组合,课程交叉重复,还没有进行整合形成模块式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与实践性课程、语言类课程与旅游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不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和旅游技能的训练与现实职业岗位结合不紧。因此,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应更多地体现在思想和观念上的综合,体现在相邻知识系列的整合,必须考虑英语语言技能与旅游知识的平衡以及综合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四)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相对薄弱

带有旅游字样的专业就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目前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且形式化明显。具体来说,一是实践学时不足,二是实践内容不到位。该校目前没有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验室,只是有几家校外实践基地。不过这些校外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并不舍得投入,只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学生到企业实习多是充当劳动力的定岗实习,无法进行换岗实习和管理实习。

第4篇

>> 陕西省基层口腔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人才培养方案对策研究 陕西省物流人才需求现状及培养对策分析 中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办学的调研报告 辽宁省建筑工程造价行业人才需求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辽宁省机械类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 湖南省小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湖南省高职暖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研报告及需求预测 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武陵山区农村扶贫与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中职机电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高职商务日语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陕西省“去产能”情况调研 陕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调研报告 陕西省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建设调研报告 陕西省高中新生信息素养状况调研报告 陕西省基层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能力需求分析 九华山旅游市场及对外语人才需求状况调研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BPO产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6-06-28.

[3] 严厉.需求分析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J]. 大学英语:学术版,2016(2):35-38.

[4] 张虹.t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探究[D].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5.

[5] 马伦.浅谈对医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295-296.

[6] 叶荷,罗付灵.医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21-223.

[7] 杨惠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93-296.

[8] 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6-309.

[9] 陈淑霞.加强与改进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考 [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16.

[10] 杜雪玲.英语教师如何开展医学英语教学[J]. 中国科技信息,2009(6):216.

[11] 范春香,张传燧.走进生命的教学――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为例[C]// “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国际会议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6年年会论文集,2016.

[12] 尹欣.提高医学英语教学实效性的分析与探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0):60-63.

[13] 陈迎,陈宏森.医学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初探[J]. 辽宁教育研究,2003(1): 6-8.

[14] 王国良.ESP还是EGP――普通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医学英语教学看法的调查研究 [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215-220.

[15] 李娴,黄朝方.面对就业难,大学生要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J]. 今日科苑,2009(13): 183-184.

[16] 余蕾.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借鉴[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194-195.

[17] 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0-34.

[18] 刘卫东. “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 地理科学进展,2015(5):538-545.

第5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际沟通能力;对策与措施

人际沟通能力对于现代社会人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旅游人才素质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不重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直接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能满足旅游行业与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在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为旅游企业培养优秀人才。

一、培养和提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思曾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人际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校学习及以后进入社会理性解决各项难题。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态度、保持个性健康和心理正常发展,对于大学生活和未来事业的成就,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力。

(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职业能力

目前我国旅游业现状是人才资源供不应求,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职业领域主要是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会展企业等相关企业担任中、高级服务岗位和初、中级管理岗位,从事导游讲解、服务接待、旅游产品策划、旅游市场营销等工作。作为以服务性为主的旅游企业,几乎所有的服务都是直接跟人打交道的,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习与领导,同事,客户相处的原则,打造团队凝聚力,以便顺利有效地开展旅游服务工作。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方面的现状与原因

(一)由于社会环境、科技发展、人口政策等影响,学生人际沟通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人口政策的影响下目前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个性张扬,各具特色的一代,有一部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但是也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过分的溺爱和过度的保护,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这一类学生往往不顾及他人感受,唯我独尊。

(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不够重视

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经过高考的选拔之后,很多学生存在着挫败感,自信心不足,缺少积极主动精神;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在高考录取时服从分配而调入到旅游管理专业,从而主观上学习的动力不强;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对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这将直接影响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利。

(三)由于生源地及家庭环境等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表现不平衡

高职院校有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和相对经济落后的中小城市,还有一些来自西藏、青海等西北内陆地区的学生,与经济较发达的南京、苏州等城市的学生之间,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差异,人际沟通表现不平衡,轻则表现为对人际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际沟通的动机存在差异,以及缺乏人际沟通技巧等。重则表现为人际沟通障碍、过分自我封闭、极端行为等问题,近年来大学校园出现过多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因人际沟通偏差导致的恶性悲惨事件。因此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及有效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与旅游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为宗旨,认真分析研究全国和我省旅游行业现状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加强与旅游企业、行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江苏省旅游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我院在与校企合作的旅游企业进行人才需求与反馈调研、优秀毕业生追踪调研和在校学生满意度调查中,“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是旅游企业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排前三位的评价,同时也是优秀毕业生和在校学生选择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下面就结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采取的一些具体举措,谈一谈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一)顶层设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在调研旅游行业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趋势,目前旅游人才需求的类型、学生就业市场状况等情况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能够胜任旅游企业当前工作和未来发展的中、高级服务岗位和初、中级管理岗位(群)工作需要的创业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开设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相关课程,运用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在旅游管理專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首先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如《演讲与口才》、《人际交往技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学生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和领会,以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交往观念和动机,与同学、父母、教师和其他社会成员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合群、合作共事、尊重和关心他人等人际交往品质,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强化学生对人际沟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紧密围绕旅游业,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旅行社为主要职业方向,兼顾饭店管理、会展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等职业能力,设计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设置《旅游礼仪训练》、《旅游口语训练》、《服务沟通》、《旅游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等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第三,课程的教学中多设计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一是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发与企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的课程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组长,负责与老师、组员和其他项目组进行沟通、协调,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沟通的能力。二是采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模拟工作情境中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这些课程由院系专业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同时授课,让学生们接受到最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案例。

第四,改革传统的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多用口试、面试方法考核,是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口试、面试是对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锻炼,在口试、面试过程中,学生必须用语言将答案表达出来,必须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针对人际沟通有偏差的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是由其心理原因引起的。这些心理原因主要有自卑、猜疑、孤僻、嫉妒等。再加上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也会面临着不同的内心困惑及矛盾冲突,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产生问题。因此,学校建有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外,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网络咨询服务等方式,心理咨询老师和辅导员、专业教师一起与学生进行的沟通交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四)优化实训体系,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提升提供实践锻炼平台

优化实训体系,校内先进的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多途径全方位地提升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有自主学习中心、旅游虚拟实训室、模拟旅行社實训室等多个现代化实训室,以满足学生模拟导游服务训练、门市接待咨询训练、顾客沟通技能训练、旅游合同签订、游客投诉处理等方面的实践训练。同时科学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建立顶岗实习过程与质量监控体系,从大一到大二每学期安排一周与专业方向有关的单项技能,大三进行为期3-7月的顶岗实习,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两位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逐步提升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四、结语

当前,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休闲旅游,对于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业的发展呼唤高素质人才,大力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将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外语学院) 

作者简介:钱进,1969年生,女,副教授,本科,硕士研究生学位,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景区、旅行社管理等。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D].山西:山西农业大学,2013. 

[2]谭柳青;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探究[J].广西教育;2014(07):15.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金钱观 影响因素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38-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金钱观的研究层出不穷,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金钱观研究也不少,研究结果不得不发人深省。马诺的“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单车后面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研究表明金钱观确实影响到心理健康,焦虑和不信任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为此,对当代大学生金钱观及其影响金钱观的形成因素分析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只有对大学生的金钱观进行归类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才能够对症下药,找出合理的教育训练方案,为更好地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金钱观,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做好铺垫。

二、大学生金钱观现状调研

(一)调研工具

本调研问卷从“金钱的总体态度”、 “金钱与消费观”、“金钱与爱情观”、“影响金钱的因素”4个角度入手设计,经由心理学专业学生预测试并修订个别描述不当的语句最终形成12道题目的问卷。

(二)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广州市4所高校院校的本科生。金钱观调查问卷派发450份,有效问卷427份,其年龄为19~22岁,男生210人,女生217人。

(三)调研结果

1.金钱的态度与观念

在对金钱的看法选择中,大学生都对金钱的意义和价值表示肯定,有82.7%的人选择“钱不是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其次是 “不管怎么爱钱,都不能掉进钱眼里”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亦有道”分别占61.0%,56.8%。

在对于金钱最密切的词语选择中,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们心中金钱与地位、权力最密切相关。排在最后的是尊敬与安全,大学生们并不认同金钱多少与尊敬、安全成正比。

金钱、事业、健康、爱情和友情按重要性大小的排序结果显示,盲目追求金钱,视金钱至上的大学生较少,但仍然存在的小比例人群也不可忽视。

对于少数大学生被包养,从事有偿服侍工作赚钱行为的态度选择中,有68人表示赞成,占14.3%,有256人表示反对,占53.7%。但男女比例却显示出了比较大的差异:女生有4.2%的赞成,68.6%的反对,而男生有24.4%的赞成,21.0%的反对,男女生20.2%的差距显示出男女生价值观的差异。

2.金钱与消费观

消费观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还是比较理性的,他们不会盲目跟风,随意挥霍,也不会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超前消费。

是否记账的调查显示15.0%的人“有,且能长期坚持”,35.7%的人“没有”,24.2%和25.1%的人“有,但难以长期坚持”、“只记大花销,不计小花销” ,男女生表现出了比较大的差异:女生有坚持的占19.5 %,29.2%的没有坚持,男生仅10.5%有坚持,而42.3%的没有记账习惯。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金钱的出入没有追究与总结。

当零用钱有剩余时73.6%的人“用于储蓄”,14.2%“继续花光”,仅仅2.9%的人“支持慈善机构或活动”。可以看出,当零用钱有剩余时,绝大部分大学生会将钱储蓄起来,但是很少人将它用于公益慈善。说明了大学生普遍都有储钱以备不时之需的想法,但是他们的慈善意识还不是很高。

3.金钱与爱情观

裸婚,是用“无房、无车、无钻戒、无婚纱、无存款、无婚礼和无蜜月”等诸多的“无”来诠释节俭的结婚方式,如果另一半提出这样的方式结婚:16.5%的人答应,31.3%的人不答应。但在男女性别方面差异则较为明显:男生有24.3%的人会答应,但是女生仅8.9%的人会答应,男生更倾向于认为更重要的是结婚后的努力和奋斗换来车、房等等,而女方则更看重一开始的承诺和资产。

在择偶时考虑对方的因素 ,80.4%的人选择“性格品质”,78.1%的人选择“感情”,49.4%的人选择“体貌”,44.4%的人选择“发展前景”,仅8.5%的人选择“社会地位”。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择偶时考虑比较多的因素是感情、性格品质、体貌、发展前景。但在男女生方面则表现出了差异:男生考虑的分别是: “感情”(74.2%),“性格品质”(73.8%),“体貌”(55.0%);而女生考虑的分别是:“性格品质”(87.3%),“感情”(81.8%),“发展前景”(65.3%);两者对社会地位的选择都较少,男女生分别是5.4%和11.9%。

4.影响金钱观的形成因素

家庭对金钱观教育现状,14.8%的选择“经常有对我教育”,20.0%的人“从来没提过”,可以看出家庭对个人的金钱观教育缺乏的占了将近1/5的比例,大部分大学生在家庭中只是偶尔受到一些引导和教育。

社会的主流金钱观的影响,仅7.6%表示“很大”,33.0%表示“不大”,大部分大学生并不认同社会金钱观对自身的巨大影响,可能社会的主流金钱观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金钱观的形成起到了参考作用,但并不是关键,也可能是大学生自身没有意识到社会主流金钱观对自己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金钱观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排名为: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仅仅排在第三位,由此可见学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金钱观的教育。

三、大学生金钱观现状存在的问题

“旅行”高消费盛行。如今校园生活丰富,各种聚会、生日会都需要不小的花费,且如今旅行消费逐渐升高,微博上经常看到大学生晒出了自己的旅行照片,一段时间一个地方一次旅游,这样频繁的次数让我们不禁想,到底大学生是来学习还是用大学期间丰富的时间来享受“生活”。

缺乏金钱意识和理财观念,入不敷出。月初与月尾生活质量差异巨大的学生,缺乏理财观念,每个月的生活费刚到手就会被分散用光,理财观念淡薄,每个月的生活费不能很好地支配。对于经济来源还是依靠家庭的大学生如何能够合理支配生活费成为困扰很多大学生的一个问题。

金钱教育的表面化。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教育缺乏,这意味着如今高校并未重视金钱观的教育,表面化的教育工程让学校里居然出现为了盗窃钱财而在饮水机里下的事情,如今的大学生德育教育缺乏,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四、大学生金钱观的引导和教育策略

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从调查研究中得出,长期坚持记账的学生较少,说明大学生理财观念比较薄弱,因此对于大学生理财观念的加强十分必要。大学生虽然已经成人,但是消费观却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存在着攀比、盲目消费心理,加上目前很多银行对于大学生的信用卡办理的审核门槛也降低了很多,这更为大学生超前消费提供了条件。对此,大学生应该增强对各种消费诱惑的抵抗力,学会精打细算与量力而行。

挖掘金钱的社会意义,更充分地理解金钱。“90后”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应该存在建设社会的责任心,而不是整天沉浸在娱乐世界里。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类似假期三下乡的活动来体验处于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体会最淳朴的生活。就像昭通“90后”大学生自己成立公益组织为家乡的建设募集资金,甚至有一些同学还亲身投入家乡的建设中去,切实为家乡的建设出资出力,为的不仅仅是大家的称赞,而是自身价值的实现。

重提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 “艰苦”已经不再只是物质条件艰苦,更重要的是磨炼我们的心智。熬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备餐,熬夜之后第二天意味着通天长睡,这样的生活习惯让大学生一天天变得散漫。大学里迟到、旷课是常有的事情,一心想着逃课做兼职,做兼职之后的钱做什么呢?去旅游,去消费,去聚会等等。重提艰苦奋斗,就是要大学生重新回到真正的学生时代。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对于挣钱求得更好条件的这类事情不再看重,提倡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来继续打造自己的大学时代。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认知;目标定位;执行力

近年以来,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在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职业生涯设计将对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带来莫大的帮助。教育部门和高校也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时至今日,职业生涯设计已为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所了解和重视。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对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学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的有36%,比较重要的有59%,不重要的仅占5%,说明学生普遍认识到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性。

然而,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却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至出现“不知如何规划”,“越规划越混乱、越设计越糊涂”的情况,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难于达到。本文结合2008年广东工业大学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调查和2009年学生参加第五届广东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以下简称“职业规划大赛”)的作品,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探究高校根据这些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推动高校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自我认知陷入误区

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设计的首要步骤。认识真正的自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随着职业生涯设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依据各种理论的自我认知测评工具逐步发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MBTI人格类型测试、360度评估法等。由于测评工具具有良好的引导性,方便使用,使得大学生容易在自我认知方面过分依靠测评工具,而忽视了自我反省,其自我认知是“测评工具的自我认知”,非真实的“自我认知”。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测评工具测出其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学生就认为自己该从事什么职业。

实事上,所有测评工具都有其无可避免的局限性,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只能作为辅助工具。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人,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而价值观往往就是其“独特性”最集中的表现,人的价值观更多地受家庭背景、人文环境、人际关系等的影响。忽视了“自问、自省”这个最重要的“测评方法”,就有可能忽略了人的基本价值观。有的人可能适合某种职业,可并不符合其价值观追求。例如:前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梁冬,2005年离开了凤凰卫视,后来应百度总裁李宏彦相邀担任百度负责品牌管理的副总裁,2007年3月在百度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一次印度旅游与一位长者的聊天,令他意识到自己的真正梦想是从事传统中国医学方面的工作,去推广中国的医学文化,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梁冬再一次选择了辞职。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专业的梁冬,无论作为凤凰卫视主持人还是作为百度的品牌管家,我们不能不说是适合他的职业,也是成功的。可他却选择了从事传统中国医学方面的工作,这就是他的价值观,按梁冬的话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他的梦想付出他的全部。”

综合而言,完整的自我认知应该以“自省”为主,合理的“测评工具”为辅。

(二)职业认知先天不足

我国的大学生长期在“格子化”的环境中成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在相对封闭的“格子”中学习、生活。这使得学生在读大学之前,甚至于在大学毕业求职之前,对职业以及职业环境几乎为“零接触”。“读书”成了学生的唯一职业,“考上大学”是唯一的职业目标。这种自成一体的“学生职业”隔绝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对真正职业的逐步深入认知。这在高考填报志愿中突出表现出来: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专业,也不知道读某个专业毕业后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家长们也不知道学生喜欢什么专业,简单认为应该去读一个“热门专业”、“就业好的专业”,填报志愿成了家长的“赌博”。从“职业规划大赛”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89.1%的学生的职业认知是“网上职业认知”、“亲朋好友职业认知”等间接的职业认知。实事上,仅有间接职业认知是不够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没有亲身职业体验的大学生并不完全了解职业、了解职场,难于做出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这样的职业生涯设计甚至可能误导大学生。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我国的教育历史中历来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理论和实践相脱离。[2]每位大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后当干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大学生中根深蒂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热“高烧不退”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二是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包分配的惯性思维的影响。大学生毕业后,安排工作是国家的事,用不着大学生自己去操心,以至于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很少关心大学生怎样选择职业,将来如何发展。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大学生如何来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问题才引起高校及大学生们的重视。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单位受成本和风险的考虑,不愿意接受在校大学生到企业锻炼,学生难于获得职业体验的机会,甚至于教学计划下的实习安排都是不少高校的难题。

(三)职业目标定位不合理

1.拔高自我评价和期望值。他们通常只关注自身的优势而忽略劣势,普遍存在着就高(高收入)不就低(低收入)、就东(东部沿海)不就西(条件艰苦的西部)、就城(大城市)不就乡(乡镇)、就富(经济发达富裕地区)不就穷(老少边穷地区)、就大(大企业、大单位)不就小(小企业)、就公(国有企事业单位)不就私(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的心理趋向。只盯着“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片面追求“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的职位。[2]有不少大学生的终极目标都希望成为一名CEO,或者省厅级的公务员,不愿意在新兴行业、服务行业及中小城市的基层单位工作。

2.对内外部环境分析结果与最终职业定位不相符。不少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多半会由其主观上的期望值所决定,也就是说无论其后来的分析如何的系统完善,得出的职业目标都会是其原先期待的那个。而照此发展的职业生涯设计也只会成为一纸空话,不具备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职业目标定位首选和备选方案间缺乏内在联系。大多数学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设计实际执行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发现预期和实际情况并不那么吻合的情况,都能准备多个备选方案,然而备选方案之间相差悬殊,缺乏内在联系,其结果使得他们在实际准备中受干扰大,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例如,“职业规划大赛”中某学生的首选职业目标是总工程师,备选职业目标有物流公司职员、公务员、教师、律师。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原因是大学生在职业目标定位时,未能保持“空杯”心态,过多依赖的是主观意愿,而非客观的社会需求,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事实上,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发展,只有密切关注职业的发展变化,学会收集、分析社会需求信息,使自己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并根据社会的变化调整职业生涯设计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四)职业生涯设计执行不力

在确定了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环节。然而大部分学生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后,并未制定详尽、具体的实施方案。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据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所做的一次调查显示,学生虽然从理论上认识到大学期间对于个人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具体谈到如何实现自己职业理想时,想过且清楚如何实现的有15%,想过但不知道如何做的有72%。从本校报名参加“职业规划大赛”的情况看,报名参赛的学生有749人,完整提供作品的却只有129人,占17.2%;从提交作品中实施方案方面的内容来看,仅有19.4%的作品有详实的行动计划,52.7%的作品有简单的行动计划,仍有27.9%的作品行动计划几乎是“一笔带过”或者根本没有行动计划。这些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广东省的其他参赛高校。可见,大部分学生没有职业目标,有职业目标的大学毕业生大都想过做职业生涯规划。但却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而缺乏具体的行动或者是行动半途而废。这都说明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设计的执行力,包括制定的执行力和完成的执行力。

从高校角度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执行不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高校的学生评价标准与职业生涯设计要求脱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主要任务只是专业人才的培育,评价一个学生的主要依据是品德好,学习好,文体好,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工作。这种标准下的好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但并不一定具有职业发展最需要的职业素质。换句话说是,职业素质与是不是好学生无关。这种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使得学生缺乏动力制定并实施职业生涯设计线路。

2.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错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是谁?是大学生,还是对大学生就业承担辅导工作的职能部门如就业指导中心?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大学生自己。[3]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无论是职业生涯分析、定位,还是设计、实施,主体必然是大学生自己,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不过是提供一种方法、思路、工具、课程而已。然而,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背景下开始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促就业是最核心的原因,这种以就业率为导向而非以职业成功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被高校不遗余力地推动,主要以提供形式上的服务(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职业测评、双选会等)为己任,而不管事实上的结果(只关注是否有职业生涯设计的意识和是否做了职业生涯设计书,而并不关心其实施行动)。势必使得真正的主体却在圈外看热闹,等着备好的大餐。这种“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难于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执行能力。

二、从高校的角度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构建完备的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育

1.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校普遍存在职业指导师资严重不足的状况,短期内难于大量增加职业指导人员。现实情况下,高校可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师资队伍分为三个大的组成部分,即理论专职人员、专业兼职人员和企业资深经理人。同时,要对学校专兼职人员进行有计划、系统的培训,使他们获得职业指导资格,具有现代化的知识结构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调研、培训等专业知识。安排专职人员从事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学;安排各专业教师兼职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生涯设计的职业认知教学;安排企业资深经理人讲授职业环境认知的教学,从而能较好地适应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育的需要。

2.设置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的课程内容。开设职业生涯设计公共选修课或者必修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内容应围绕大学生职业发展需要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设计意识教育,生涯发展理论、匹配理论,职业测评与自我了解,职业分类、职业资格、职业素质等,使大学生能获得系统的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育。例如:广东工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事业导航》公共选修课。

3.辅助的职业生涯设计讲座。随着社会和职业的发展,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也在发展,适时邀请有丰富职场经历的企业人士给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讲座,让大学生接触最前沿、最真切的职业生涯设计理念。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寻找职业实践锻炼的机会

高校提供给学生职业实践锻炼的机会较为有限,但可以通过活动引导大学生有目的地寻找职业实践锻炼的机会。

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都是实践锻炼的很好形式。但这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锻炼的需要。为了增加“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选择了兼职,做家教、促销员和业务员等;为了提高就业职业技能,不少大学生选择考证来增加“筹码”;还有的大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其兴趣广泛。这些漫无目的的行为耗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但却未能收到预期效果。高校应引导这些缺乏职业方向性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专业技能、职业化素质方面都得到提升。例如:广东工业大学通过“工作实践论坛”活动激发学生寻找职业实践的动力;通过“暑期工作实践报告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校友访谈、就业形势调研等方面的职业实践;通过《工作实践》证书的鉴证登记,规范记录学生职业实践锻炼的经历。

(三)协助大学生合理定位职业目标

职业目标的定位是个性化的问题,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难有人力物力协助大批量的个体学生进行职业目标的定位。只能通过其他形式间接协助。例如通过分析前几届毕业校友的就业去向,引导大学生合理定位方向;通过组织“职业目标定位沙龙”,让大学生的目标定位的观念进行碰撞,引发大学生的深入思考;还可以布置学生完成“就业目标企业就业调研报告”,让学生在调研中寻找目标企业用人要求与自身条件的差距,自己是否能在短期内弥补差距,由此协助大学生合理定位职业目标。

(四)全程化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职业生涯设计的执行力,是达到职业生涯设计目的的关键。高校应高度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实施情况,以期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所以,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应该贯穿于大学阶段的各年级中:一年级侧重于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职业兴趣,了解职业特点,树立职业规划的意识;二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职业实践的锻炼,使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就业调研,参加用人单位的兼职、实习等工作实践的经历,加深对职业的了解;三年级侧重于指导学生掌握求职的方法和技巧,提升求职能力,培育职业素养,提前做好求职准备,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初步职业定位参加政府、企业组织的职业培训,提升职业的专业能力;四年级侧重于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求职政策法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职场适应能力,根据自身的职业定位参与求职。此时,吸引更多用人单位参加校园招聘,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学生毕业后,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探访,收集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反馈给高校,改进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五)引导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设计的自我指导

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是成年人,他们有思想、有能力、有激情,可以通过在高校组建类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实践”的学生社团组织,让一群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懂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学生通过组织举办各种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例如广东工业大学的职业规划演讲大赛、职业规划大赛、金牌面试、职场精英挑战赛等),在活动中加深对职业生涯设计的认识。活动的形式和学生的现身说法更能得到同学的认同,效果更为明显,能影响更多的同学主动去了解、学习职业生涯设计知识,推动校园职业生涯设计“文化氛围”的形成。

三、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高校不仅应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应关注大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状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也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会不断地遇到问题,对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更加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完成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朝进一步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小建,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305.

[2] 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0).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高等教育;园林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19-01

随着我国快速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提高居住质量,营造满足人们旅游、休憩、娱乐、度假等活动需要的良好园林环境,已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方向。这些需求给园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园林行业是各级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园林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上升的趋势。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大学生是来学习实用就业能力的,为此,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

一、通过市场调研,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深入市区园林绿化局、规划局,以及从事园林绿化施工、景观设计的园林企业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市场调研及社会需求分析。2015年4月到6月,对沧州市园林行业、企业方面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沧州市苗木繁育类技术员缺口为254人,园林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管护类技术员为182人,花卉公司的人才缺口为280人,累计为600人左右。在现有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到20%。

(2)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在广泛调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借鉴其他同类院校的经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够从事观赏树木及花卉栽培管理、园林规划设计的技术管理,满足各级园林高新科技园区、园林绿化工程公司、植物园、工矿企事业单位、园林科研机构、园林管理和技术部门等急需,具有一定生产管理和经营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立足河北,辐射京津及周边地区。

二、工学结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园林技术专业是我院院级教育教改试点专业,依托校内外实习基地,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实施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模块制教学模式。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为出发点、以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为落脚点的专业特色。通过对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相关的职业标准分析,整合教学资源,制定课程标准,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在不同年级中进行“素质培养、职业能力强化、职业能力应用”三阶段训练,并进一步完善。

(2)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构成,围绕核心能力进行训练,通过和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设计综合训练项目,提高技能训练效果。对大学生实行“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的方针,大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实习任务,自主选择仪器材料,自行设计实施方案,独立完成。师生角色转变,教师成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辅导者、开发者,而大学生能够发挥自主能动性,充分挖掘自我潜能,增强自我约束力。

三、以职业岗位为切入点,提高职业能力

我院园林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的突出特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1)加强德育,培养职业素质。由于园林企业的工作特点,离不开和土打交道,苗圃生产、园林施工工作现场复杂,条件艰苦,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只愿从事设计、管理工作。为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健全人格及健康心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较成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适应园林生产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顶岗实践,培养职业综合能力。每年都投入一定的经费进行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先后与沧州市园林处园林苗圃场、沧州农林科学院、沧州绿茵园艺有限公司、名人植物园、新天地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成为校外实训基地,学院提供部分教师、生源,科研单位和企业则提供设备、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就业机会,双方在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进行联合共享,使生产、教学、科研结合更加紧密。在实践中,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学会在工作中正确地与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加强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基本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增强了就业竞争力,能在社会相应的行业找到适合的位置。

(3)建立健全考评体系。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建立了完善的师生考评体系。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考评包括专业教师互评、在校大学生测评、毕业生评价,以及校外专家、行业、企业评价。制定并完善了大学生专业能力考核配分评分标准,全面考核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世界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势头最强劲、服务特色最明显的产业之一。据 WTO预测,我国将在2020年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因此,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的重要使命。在就业形式多元化、供需市场不断调整、行业人才要求高标准的背景下,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就业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状况:基于2个案例分析

(一)访谈对象

分别选取1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和1名在校生进行访谈和分析。

某高校2012届旅游管理毕业生小嘉(女生),广州人,现在某美容美发公司做助理(半年)。曾在某国企做过后勤服务(1年)、某房地产公司担任办公室助理(1年半),毕业三年跳槽2次,皆因企业经营困难结构性辞退员工。三份工作按月薪酬(含各类福利)分别是3000、5000、4000。

某高校2013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小张(女生),韶关人,现在大二第二学期,在学校期间曾获得三等奖学金1次,担任班长,学生会秘书部副部长,已考取导游证,有1次带团经历;参加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马”比赛志愿者。

(二)访谈内容

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质量的相关问题展开访谈。

关于职业规划的问题。小嘉毕业临近三年,已经换了三份工作、三个行业,可以看出职业选择不太稳定,当被问及本人时,也承认“大学期间有做过一些职业规划,但就业时受到挫败就很快就被,然后现在陷入了没有规划,迷茫的状况”;小张大一期间上过职业规划课程,也参加过职业规划大赛,因此她“准备以后从事与旅游管理有关的电子商务行业”,目前也朝着这一方向在学习充电,不过小张也坦言“不清楚目前的规划到毕业时能否找预期的工作”。

关于专业认同感的问题。小嘉和小张高考填写志愿时“旅游管理专业”都不是第一选择,但对这一专业也不反感,随着大学期间学习的深入,逐渐对专业有所了解,认同感也不断提高,学习的动力和成绩也不断提高。

关于就业与实习的问题。小嘉毕业后,没有选择酒店或旅行社等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和职业,原因是“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不广以及对专业能力要求不明显”,因此,她情愿选择办公室、后勤等对专业要求不高的行业和职业。小张也曾到旅行社带团实习,发现旅行社和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很严重,旅游从业者门槛低等问题也很突出,影响她今后的职业选择。

关于未来发展的问题。小嘉目前从事美容业,她认为这是权宜之计,今后还是希望考取公务员,但不考虑旅游管理相关行业,认为这一专业和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并且薪酬不够吸引人。同时,通过小嘉了解其同班同宿舍同学,发现该班级30人,从事与旅游管理有关的仅5人,大部分都所学非所用。经随机调研,部分毕业生也认同小嘉的说法,认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不突出,且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随快,但市场不完善,准入条件不明确,影响了就业信心。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从微观角度来看,小嘉对自身职业能力、就业目标存在不自信的现象,认为求学期间对专业既能掌握不够熟练,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毕业时对与专业有关的行业和就业认知度也不够,导致就业质量不高。而小张也认为目前参与到旅游管理的实习体验还不多,对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今后是否在本专业发展信心不足。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和人才培养反而有所下降(具体见表1、表2),表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间存在严重错位。

因此,从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旅游业的广袤发展空间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要求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与适应意识;而另一方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注重理论教学,毕业生缺乏行业和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这种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间的严重错位,导致了旅游管理缺乏高素质人才,也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以及行业发展不健康这两类“双输”局面。如何让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求,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特色的关键。

二、脱离市场需求: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相脱轨

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设置时,主动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不够,更多是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较少考虑市场发展的新变化,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诉求和职业期望关注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轨,与就业市场脱轨,也与学生发展期望值相脱轨,当学生毕业就业后,未能顺利从事本专业职业。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相脱轨

旅游行业的应用性、广泛性和特色性,要求从事旅游管理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综合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然而,受到学时的限制、教学条件的制约等,高校每学期对旅游管理相关课程的开设的课程数量、学分数、教学形式都过于理论化、大班教学化、应试化,无法针对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其培养方案与企业以及行业的实际要求不相吻合,导致学生走出社会后难以学以致用,屡遭挫折。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就业相脱轨

当前,不少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未摆上重要议程,简单的一日游、一周实习以及在学校周边地区简单参观作为实践教学,导致原本设定较为合理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究其根源,在于一些高校受到经费、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局限,有些高校尚未建起酒店管理模式实验室、旅游讲解实操室,也较少组织学生到旅行社、景区景点、酒店等相关行业和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训,导致培养的学生更趋向理论型、知识型,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较少,由于实践能力的薄弱,导致部分学生未能成为高素质的旅游行业人才,因而脱离旅游行业从事其他行业,导致旅游业的巨大损失。

(四)高校旅游管理学生职业期望与就业相脱轨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求学学生中,相当比例是被调剂到该专业,并非第一志愿选择旅游管理专业,自身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动力不够强。此外,社会和媒体一些关于旅游业、旅游导游的一些负面新闻媒体等对学生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从求学开始就存在消极、抵触甚至消极情绪,要么寻求转专业,要么学习不主动。还有部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不够,认为旅游管理就是做导游、在旅行社或酒店工作,就是负责吃喝玩乐,或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面广、专业性和应用性不强,进入门槛低、晋升渠道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决策。事实上,这些肤浅活片面认识都与旅游管理就业不相符合的。旅游行业、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与保护等问题,都是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接触,都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期望有所差异,因此,部分学生就业后的不适应性由此而生。

(五)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文化活动与就业相脱轨

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更多通识教育和校园活动,如“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等,这固然有利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与旅游行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偏少,覆盖面不广,参与度不高,活动质量不高,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理论,缺少机会运用理论,对专业的认知仅仅来源于课堂,第二课程较为乏力。例如,模拟导游、旅游管理突发事件技能大赛、旅游文化战略调研、旅游规划调研等创新创业类主题实践活动,都有利于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更与就业相结合,这些偏偏是高校目前所缺乏的。

(六)高校旅游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与就业相脱轨

师资队伍是教育的重要保障。我国旅游管理教育起步较晚,缺乏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很多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或转行而来,并且高学历高素质的旅游管理教师和专家较少。部分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学历与科研,不注重教学或实践,导致教师难以胜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旅游教育。例如,有些高校专业教师从来没有考取导游证也没有从事过旅游管理的实践实务,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不利于人才培养。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理念、制度、机制到教学实践等,都要进行改革创新,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对毕业生和在校生的个案访谈,以及结合当前教育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进行以下方面的创新。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决定着决定行动,针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病,当务之急是要从深层次的理念分析,以就业为导向,以旅游管理职业技能为主线,开展教育模式理论创新。换言之,要改变学科型、纯理论的人才观,树立以行业为先导、满足旅行社、新型旅游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观;改变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旅游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新型人才质量观;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树立以课堂与职场相结合、以旅游管理实践为特色、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切勿把旅游管理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缺乏特色化,也切勿把旅游管理打造成旅游专业,缺乏高端化。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实践型极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也需要足够的实践平台和资源。因此,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可采取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内基础阶段、课外强化阶段、校外深化阶段“三位一体”。课内基础实践阶段主要包括旅游管理知识课程演示、课堂体验、课堂互动,主要在课堂和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课外实践强化主要包括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专业竞赛、课堂作业课外化等,此阶段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园文化基地进行;校外实践深化阶段主要包括日常外派服务、校外技能培训、假期社会实践、定期见习、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主要在校企合作基地和企业、用人单位进行。“三段渐进式”实践环节紧密,学分互通、学时互用、学习互动,有利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要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动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一方面,高校通过与企业畅通互惠互利的渠道,引导企业支持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高校可依托校友资源和合作企业资源,建设一批常态化的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总之,要以就业为导向,营造仿真的职业环境按照旅游行业内在规律,为学生提供在设备设施、经营环境、消费需求等方面与真实企业相一致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真正在实践教学中增强见识,提高职能,整体上形成就业竞争力。

(三)优化校企合作方式,订单式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协同创新培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与企业合作的共赢目标。要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遴选一批优质企业,通过订单式的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作为培养主体,共同选派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共同进行素质培养,通过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为引导,以行业为引领,确保旅游管理这一专业的人才适应性强,用得上、留得住,也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人力资源,更为缓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提供突破口。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尤为注重的是标准要高,资源要好,切勿把学生当作企业的实习生和临时工,否则,培养的人才只打上某个企业的烙印,而并非旅游行业优秀人才的标签。例如,暨南大学中旅学院依托深圳华侨城集团(集团董事长同时兼任中旅学院院长)的旅行社、酒店、景区景点,让学生在4年大学学习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到各个部门顶岗操作,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社会的潮流。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极强,旅游行业大有作为,因此,要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结合社会和国家政策,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和体验。要立足大学的学校特色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以创新引领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从组织动员、平台建设、资源整合、氛围营造等方面出发,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一是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开设《创业基础》《创业概论》《商业计划》等选修课,开展创业大讲堂、创新与创业论坛、创业咖啡沙龙,对旅游创业理论进行全方位、系统的介绍;二是培育创业竞赛文化,在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时,鼓励学生结合旅游行业新常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精英训练营,举办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优秀项目要进行一对一导师制的培育。三是推广创新创业实训,为有意向落地、创新特色较为明显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要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特别是发挥“互联网+”的时代特色,鼓励旅游管理学生开展新型旅游方式创新,打造新的旅游行业模式。

(五)加强师资建设,建设“双师型”的旅游管理教师队伍

第10篇

【关键词】湖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创业教育是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教育形态,是时展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党的十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是落实建设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随着大众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每年有几百万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人数过少,创业人数不到毕业生人数的1%;创业成功率过低,大学生创办的企业能长期坚持下去的很少。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从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家庭各个方面去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氛围。由于创业发展势头迅猛,创业教育的模式不断的推层出新。从近年湖南大学生创业的案例中分析可能影响大学生创业的诸多因素,包括大学生本身具备的条件和专业知识等内部因素和政府、高校、企业等外部的因素,通过对湖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的评价,希望对于有志创业的大学生一些启示,更好的应用于创业实际。

一、国外研究现状

创业教育最早出现在美国,随着经济转型,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95%的财富来至于中小企业创造。到1919年美国商人霍勒斯?摩西(Horace Moses)创立了青年商业社,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成立公司,进行市场调研、选定商品、为商品定价、确定销售方案、建立账目、计算公司盈亏等,青年商业社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美国的创业教育。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尔斯?梅斯(Myles Mace)教授率先开设《新创企业管理》,158名MBA学生参加了这门课,这被认为是美国大学的第一门创业学课程。1977年有60余所大学开设了与创业有关的课程,1995年有400余所,到了1999年就有1100余所大学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其中许多大学还开设了创业专业。1999年6月美国考夫曼创业领导中心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所涉及的10个发达国家中显示有91%的美国人认为创办自己的企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美国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期望开办自己的企业。到20世纪80年代创业在美国就已经形成潮流并对美国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作用,硅谷等一大批的高科技创业园区带动了惠普、思科等企业。比尔?盖茨在哈佛就读期间休学创业,成为微软的缔造者,提供了个人创业深化的典范效应,形成一个庞大的帝国。

当前,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理念。这些国家普遍将创业教育作为培养未来富有挑战性人才的战略,积极部署高等教育及基础教育阶段创业教育的实施计划。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先后出台了推进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本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这些国家的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基本上是寓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特别是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卡迪夫大学和利兹城市大学的创业教育已经融入到本科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十分强调让学生尽早接触创业类课程,并提出了创业课程开设得越早越好的理念。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与创业教育课程密切相关,显然英国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是值得我国研究和借鉴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全球创业联合会主席马修定义创业为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或创造新的高科技产品的过程,国内学者通常认为的创业是经济学上的创业,是指通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市场动作,获取利润并取得更大发展的过程。目前,国内关于创业教育的定义虽然还没有统一,但普遍认为创业教育不能等同于创建企业的教育,强调高校创业教育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

2013年是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重要的一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严峻,舆论就此称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年”。毕业生“销路”在哪,就业路又将迈向何方?不仅是官方迫切解决的问题,同时引发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面对如此形势,教育部门要力争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地和高等学校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笔者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分别以“创业教育”和“旅游管理”为检索词进行篇名路径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在1982-2012年期间收录了与“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有关的论文6897篇,分别是2012(1580)、2011(1242)、2010(1039)、2009(781)、2008(637)、2007(469)、2006(312)、2005(237)、2004(177)、2003(116)、2002(62)、2001(44)、2000(27)、1999(29)、1998(20)、1997(7)、1996(4)、1995(2)、1994(0)、1993(1)、1992(4)、1991(2)、1990(0)、1989(1)、1988(0)、1987(2)、1986(2)。再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为主题词检索共4239篇,分别是2012(1092)、2011(954)、2010(717)、2009(546)、2008(323)、2007(239)、2006(133)、2005(93)、2004(62)、2003(33)、2002(17)、2001(6)、2000(7)、1999(5)、1998(8)、1997(1)、1996(0)、1995(0)、1994(0)、1993(0)、1992(0)、1991(2)、1990(0)、1989(0)、1988(0)、1987(0)、1986(1)。论文数量的年代分布呈现出递增趋势和阶段特征。就“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研究而言,相关的论文1986-2002年为研究的初始阶段,国内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每年只有几篇到几十篇,其中有3年是空白,说明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03-2007年为快速发展阶段,此阶段研究论文比起步阶段增长了20%以上,说明国内开始逐渐重视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2008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急剧增加,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都在600篇以上,特别是最近三年来,年年都超过了1000篇,可见,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研究开始初具规模,研究的内容包括了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创业教育体系、模式、目标、路径、对策等。就“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研究而言,相关的论文1986-2001年为研究的初始阶段,国内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每年只有几篇,其中有9年是空白,说明虽然在1997年教育部就发文强调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002-2006年为快速发展阶段,此阶段研究论文比起步阶段增长了百分之十几,说明国内开始逐渐重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2007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急剧增加,6年以来的论文数量占到了总发文数的80%。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研究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急剧增加。这可以看出在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创业教育是不能脱离了知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而单独存在,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必须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总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在逐步深化和发展。对于这个主力军群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创业的相关理论,对比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模式,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仅仅只在高校开展,而且大多借鉴了国外的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面对创业者日益年轻化的未来,创业教育应该在我国的各地方高校,特别是管理类专业开展,即使在一些非管理类的专业中也应当全面的普及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十报告表明政府要扶持大学生创业.中国教育报,2013.1.8

第11篇

关键词:商铺选址;利润;层次分析

一、商铺选址的意义

目前,随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同时在现实生2活中,也有不少人选择创业。对于这些创业者来说,开店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开店必然涉及到店铺选址问题。选择一个好的店铺,能够给创业者带来好人流量以及好的财源,能够使创业者的事业进一步发展;而不好的店铺的结果不言而喻的,有时甚至使创业者血本无归。同时,店铺地址的投资往往是整个投资数量中最大、周期最长的,同时又是活动性最小的一项。这就要求每个创业者对于店铺选址进行慎重考虑,以得到最好的店铺,获得最大利润。

二、商铺选址应该考虑的因素

由于投资主体的不同,商铺选址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是不同的;同时,不同的因素对于不同类型的商铺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火车站旁边,小饭馆、超市、宾馆密集,因为火车站人流量大,对于餐饮和住宿的需求量大;而在火车站附近,很少能够看到其他的店家,因为火车站的人流量虽大,但火车站更多的是输送点,人们要不是自己乘火车,就是接送别人,在这里购物只是顺便;但是,在旅游城市的车站附近我们也可以看到卖特色商品多的人,这也是迎合了旅游人群的需求。虽然说不同商铺选址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不通,但是我们还可以总结出相似的几条需要考虑的方面:

(1)创业者的期望和预估成本。当然,赚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这里的期望不仅仅是赚钱,更包括创业者对店铺的考虑以及规划。比如,创业者准备开一个什么样的店铺,是饭馆还是宾馆?服装店还是首饰店?自己准备开多大的店铺?是准备买店面还是准备租店面?租店面的话自己能够承受多高的租金?开店之前关于自己的期望了解的越清楚,在之后的选择中越能够更快更好的做出决定。

(2)商铺附近的人流量。商场上有句话为现金为王,在开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说人流量为王。因此在选择店铺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附近的人流量问题。然而,创业者在考虑人流量的问题时,不能只关注人流量的多少,而应该关注的是目标顾客群体的流量是多大。就好像在小吃一条街上开金银首饰店一样,虽然人流量多,但是奔着买首饰去的人相对来说很小。然而,在商业街上开一个小吃店则是完全可行的,因为逛街的人同时也是餐饮潜在的客户。

(3)商铺的地理位置。商铺的地理位置包括商铺的交通便利、商铺和商业街(??)的距离、商铺附近的相关设施等。交通便利的地方方便客人来往;商业街(??)则有辐射效应;完善的交通设施则更方便顾客购物,尤其是附近有一个停车场更容易为某些类型的店铺吸引来顾客。即使在商业街上,不同的地理位置,对商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金角,银边,草肚皮”就是很好的佐证,即街角,两端的店铺比商业街中心的店铺能够得到更多顾客的光顾。

(4)附近同类店铺的数量。之所以说同类店铺的数量,是因为不仅仅要考虑同类店铺的竞争力,也还要考虑在一起的大量店铺所产生的集群效应。比如商业街上大部分是卖衣帽饰品的;电子大楼里多是卖电子产品的;电脑城里人们可以货比三家。集聚起来的商家能够吸引更多的目标顾客,这是单独一家所所不能带来的。

以上仅仅列出了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但是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发现,这些因素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好的店铺位置往往是人流量大的地方,又因为人流量大吸引大量同类店铺的进入,竞争力大,这样的位置开店成本必然高。然而,成本低的地方,同类店铺少,竞争小,但是未必有高利润。因此,要综合考虑这些问题。

三、数学模型分析

正如前面所说的,店铺选址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往往是互相影响的,而且对于不同的商铺来说,每个因素对于最终的结果影响不同,很难建立数学模型对其分析因此在以前对于此方面的量化研究较小。在这里,我们尝试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商铺选址的问题进行量化分析研究。

(1)层次分析法介绍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运筹学家托麦斯。塞蒂提出了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的、层次化的分析法,这就是现在为人们所熟知的AHP即层次分析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复杂抽象的最高目标层,以不同影响因素为根据划分成多层的小目标,使决策更加容易形成。该方法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用经验判断各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合理设置每个决策的方案的每个标准的权数,最终利用数学工具求出权数后判断各方案的优劣次序。

其基本步骤如下:

①明确问题,提出总目标

②层:将决策问题分层,一般可以包括最上层的目标层,中间的准则层以及最下面的方案层,层与层之间的联系可以用相连的直线表示。如下图。

③构成对比比较矩阵:针对决策目标,对各个准侧进行两两比较,得到准则相对于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每一个准则,则对各个预计方案进行两两比较,得到方案对于准则的重要性。也就是得到比较矩阵A。

在该步骤中,最重要的是比较矩阵A得得到。由于个人经验和知识的不全面和不确定,往往导致人们在对不同因素判断时候失去准确性,因此塞蒂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中采取了相对尺度,对两两不同因素进行比较。他根据人们对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的模糊判读的习惯设定了不同多的相对标度,如下表。

在表中,aij是权数矩阵的元素,表示同一层中Ci相对于因素Cj来说对因素影响的重要性程度。

现要开一家饭店,地点在P1:火车站,P2:市中心,P3:大学城之间选择一个地点。根据具体条件和有关情况,需要考虑交通情况(C1),人流量(C2),利润(C3),开店成本(C4)及同类商铺的竞争(C5)等一些准则,通过比较三个候选方案,从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数学模型的建立:

1.将该决策问题分为3个层次:最上层为目标层,即选择最优的开店地点。最下层为方案层,即包含P1,P2,P33个可行方案,中间位准则层,交通情况(C1),人流量(C2),利润(C3),开店成本(C4)及同类商铺的竞争(C5)五个准则。

目标层

2.针对决策目标,对各个准则进行两两比较得到互反判断矩阵

综上所述交通情况占合理选址的6.72%,人流量占16.74%,利润占38.73%,开店成本占34.87%,同类竞争占2.94%,说明利润和开店成本是决定商铺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人流量和交通情况则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

从层次分析法和实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层次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已有的商铺选择方案中选择出最优方案,但是并不能提供给我们新思路,这是它的重要缺点。因此要求创业者自己在前期要做好很多准备。

四、结论

商铺选址对于创业者有着重要的意义,好的店铺地址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因此创业者在前期要做好充分的调研过程,而数学分析法能够为创业者在最后的决策中提供良好的辅助功能,帮助创业者选择更好的方案。(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357333),指导老师:张瑞

参考文献:

[1]王萼芳,石生明,修订《高等代数》北京大学数学系

第12篇

关键词: 女大学生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随着社会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女大学生的消费,已经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但是近些年来很多专家研究发现,很多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关注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对学生本人、家庭、社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调研小组,对西安高校1000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911份,并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影响女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并指出指导女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

一、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一)消费心理分析

1.女大学生个性消费心理是主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女大学生每学期的消费在3000元以下,每月的消费基本在600元以下,基本上还是比较节省的。在消费理念上,大约59%的女大学生选择能省则省、够花就行,但是,每个女大学生自身条件不同,个性心理存在差异,随着她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消费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她们在消费过程中还是喜欢标新立异,希望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品位。她们往往喜好个性化的商品用以突出自我。她们愿意花多一点的时间用有限的金钱选择个性的商品突出自我。

2.消费心理的理性与感性并存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女大学生最主要关注的因素依次是产品实用性(4.01)、外观时尚(3.98)、品牌(3.95)。女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最注重的是产品的实用性,另外对于产品品牌与外观时尚与否要求较高。追求品牌也与著名品牌引领时尚和质量较高有很大关系。同时女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养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

3.消费心理呈现多样化发展

在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她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看电视、上网、进影剧院这样一些静止的休闲方式,而是追求新颖、出奇、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动,在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领域,显现出新的发展势头。另外,女大学生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且自然风光是其首选。体育健身消费在大学中渐成时尚,羽毛球、健美操等运动健身项目日益受到青睐。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女大学生每月花费中有19.3%用于休闲娱乐,且休闲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态势。

(二)消费行为分析

1.消费行为的从众与个性化矛盾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审美观、生活情趣选择商品和劳务,女大学生作为青春向上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更希望具有鲜明个性的生活方式,展现个性,表现自我,因此,逐渐形成了女大学生追求个性、时尚,突出自我的消费心理。女大学生在将个人的消费向时尚看齐的同时,也就是希望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反映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向别人看齐,追求大众化的商品。这样,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中表现出尽显个性,又趋向一致的消费特点。

2.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呈现多样化

多样化的消费心理决定了女大学生多样化的消费行为,本次调查显示,98%的女大学生拥有手机,87.45%的女大学生拥有MP3/MP4,部分学生尤其是城镇女大学生还拥有电脑(47.34%),相机(21.89%),女大学生的知识丰富,对社会主流趋势的把握十分准确,以前一些简单的商品已经满足不了她们的需求。她们会购买更多的商品满足自己的需求。

3.女大学生个体之间消费存在明显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大一新生的花费远远低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花费。因为大一的学生彼此之间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基本上都是生活费用的花费。大二的学生会选择考证和旅游。大三的学生在这两方面表现得更明显。大四学生的花费是最大的,他们面临着毕业,找工作、毕业论文的撰写、人际交往的频繁、旅游、形象花费比重大大上升,消费远远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4.形象消费比重上升

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大学生比任何一个群体,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更重视、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尤其是女大学生,护肤品、美白祛斑用品、美体保健用品、减肥用品等方面的消费,在她们眼中已是司空见惯了。调查表明,女大学生购买化妆用品、饰品和运动健身的花费占到其月均花费的12.4%,这应该说是一个较高的比例。

二、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

一方面,女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她们的消费呈现多样化发展,如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KTV、跳舞、泡吧、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购买电脑等数码产品、网购、参加各种培训班等方面都是当代女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消费项目,而且她们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另一方面,她们没有固定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支持,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因而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

(二)存在一定的过度消费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女大学生有朋友往来,无论是生日请客还是有求于人请客,吃饭首选地点是饭馆,还有一些女生的化妆品的档次较高,这与还没有自立的学生身份是不太相称的;部分男生女生交往费用比较高,尽管交往是很正常的现象,但产生过大的费用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些女大学生为了“脸面”,送礼物时也是一些奢侈品,如手表、手链等,她们认为这样才不会太寒酸,才体面。过度消费问题是现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

(三)自主学习费用比重下降

从调查数据看,71%的女大学生一个学期用于学习上的支出少于500元,平均每月还不足100元。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不少学校、机构适应形势需要推出了相关的培训与考证,这些培训与考证是需要一定费用的,如果女大学生比较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高,那么每月不足100元的学习支出显然不足。

(四)女大学生攀比与炫耀心理同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大一部分女大学生购买产品的目的是因为别人买了而自己没有才会购买,表现出更多的攀比和炫耀心理。在攀比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更多地考虑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如舍友、同学、老师甚至是一些明星的影响。在炫耀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不仅注重购买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注重购买商品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以期显示自身的独特性、优越性,其目的是建立自信心,唤起个人优越感,肯定自我和表现自我。

三、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克服攀比等不良消费心理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女大学生之间的消费情况差异很大,由于家庭情况不同等原因造成的。在以依靠父母的大学生涯里,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与人沟通等方式遏制膨胀的攀比心理,并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地定位。

(二)重视家庭对当代女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女大学生出现不良消费的情况,原因之一就在于承受亲情过分的娇纵。要解决女大学生高消费问题,就必须改变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现在许多家庭完全被动提供“资助”,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子女不健康消费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要首先改变对子女的态度,满足需要但不超出原则,把子女的爱局限在合理的范围内;其次,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给子女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再次,父母应时时关注子女在校情况,了解他们的消费需求与消费习惯,一旦发现有不良倾向,便及时予以制止。在女大学生消费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校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是对女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主要形式。此外,还应对女大学生进行消费观的教育。对女大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教育,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显得更重要,意义更深远。社会应积极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女大学生是现代技术最积极的响应者,受媒体的影响最明显。大众媒体应对健康的信息进行大力宣传,为女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消费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荣晓华.消费行为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报,2007,(4).

[3]李妍.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及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2008,(5).

[4]李晓桃.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研究[J].金融经济,2007,(1).

[5]李巍.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