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2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预警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全球化,经济市场上影响因素增多,这也导致了企业发展的不稳定性,作为企业发展新秀的农垦企业在经济大潮中形势尤为严峻,农垦企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导致农垦企业发展的风险急剧上升,对于某些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纵观全国,整体上看我国企业进入财务风险时期,农垦企业是以农业为主的多元化发展的企业,只有防范风险、化解风险才能让农垦企业在经济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并且长足发展。如何预防和解决财务风险成为农垦企业财务部门的重要课题。
一、财务风险的类型和概念
1.类型
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企业风险的发生。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命脉,面对风险,财务管理首先要识别,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做好风险预防能防患于未然,有利于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进行。市场经济背景下,农垦企业中常常出现的财务风险有四种,分别是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和存货管理风险。
2.概念
所谓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指以保证企业正常经营为目的而建立的报警系统和控制系统。财务风险的依据是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的经营企划、企业中与财务相关的其它信息资料;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常用方法是比例分析和数学模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主要参考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财务分析系统的作用是预测企业经营中存在的财务危机,为企业调整经营决策做参考。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检测和诊断;财务风险预警功能的衍生功能是校正和免疫。下面分别简要介绍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四项功能。
1.监测是通过跟踪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整体过程,与生产计划和生产标准进行对比和核算,反映生产偏差,找出问题,进而预测出企业的经营状况。监测的作用是提前警告,早作准备,寻求对策,从而把企业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诊断的依据是预警的结果,诊断的技术是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和企业诊断技术,诊断的目标是找出企业运行弊端;诊断的作用是企业能够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实现企业管理的作用。
3.矫正是以监控功能和诊断功能为基础,制定改进方案、采取改进措施。矫正的作用是修复经营漏洞、完善经营方法,使企业运营的各项指标符合制定的标准。
4.免疫是对检测功能、诊断功能和矫正功能的分析、整合和记录。免疫功能的作用有两个,一是记录经验,作为锦囊,相似问题,直接处理;二是记录“发病诱因”,及时规避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目前,农垦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两种,一是企业外部条件造成的企业财务分集,二是企业自身经营管理问题引发的财务危机。一般情况下,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包括总体财务预警机制和部门财务预警机制两个方面。总体财务预警机制的作用是企业高层掌握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面对危机征兆,及时宏观调控。部门财务预警机制的作用是设定各个部门的警戒值,及时改进可能失衡的地方。总体财务预警机制和部门财务预警机制的关系是:总体财务预警机制是设计图纸,部门财务预警机制是一砖一瓦;总体财务预警机制决定部门财务预警机制的应对措施,部门财务预警机制保证总体财务的制定方向,反馈总体财务的实际动向。具体构建为:
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2.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顸警指标体系。3.加强资产管理。加强企业资产管理,防止不良资产产生,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是防范财务风险重要的管理手段。4.加强资金管理。合理调动使用资金。财务人员进行货币资金的合理调度。细化应收账款管理。
四、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市场下财务风险只能尽量规避和减小,无法完全消除。从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运营规律上看,要谋求企业发展,不可以太过保守,追求零风险很可能在经济市场博弈当中败下阵来,直至被彻底淘汰。从企业自身发展看,较为理性的面对风险的态度应该是在以成本效益为原则的前提下,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合理的范围之内;面对风险应有的策略是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具体说:
1.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产生筹资风险。2.控制投资生产项目、投资证券市场和投资商贸活动的风险。3.提高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要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要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要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要建立销售责任制。
五、结束语
农垦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树立规避风险的意识,强化此物风险控制,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农垦企业发展历史较短,企业的特点是融资渠道较窄,内控机制不完善,基层管理制度空缺或不健全,面临市场经济下接踵而至的层出不穷的各种危机,农垦企业显得弱不禁风,难以应对。宣告破产的农垦企业是前车之鉴,建立并且完善适合农垦系统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当务之急,管理和农垦系统对财务是农垦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产业 产业竞争情报 风险识别 预警
产业风险预警是宏观经济风险预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力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尤其是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信息且对国际竞争环境及相关竞争对手不了解,我国部分产业经常处于劣势,屡屡受挫,对其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威胁。
目前,产业风险预警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部分国家和政府也开始重视建设相关产业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从国内外产业风险预警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来看,目前国外的产业风险预警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业、旅馆业和国际快递业等产业,而国内研究开始主要集中于农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电信业等产业领域,近几年随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众多学者开始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预警问题。在实践方面,我国于2001年启动了重点行业进出口监测系统,初步建立了化肥、汽车、钢铁三大行业的产业损害预警系统;2003年,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和北京新华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了涉及十大行业的《中国行业景气分析报告》;同年,易观咨询和通信世界联合推出了“中国电信产业景气指数”。截至2010年初,我国已建成9000家监测企业产业损害预警直报系统,监测行业覆盖汽车、钢铁、纺织等16个重点行业,我国产业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已经初步取得成效。
但是,目前的产业风险预警研究主要基于产业经济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主要预警方法为警兆预警法和警素预警法,其预警体系构建也只是针对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以及减少贸易摩擦而建立的一种产业监测系统,难以应对目前产业所处的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相关竞争产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自身发展的异常情况。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全面、成熟的理论来指导产业风险预警实践工作,规避产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将产业竞争情报理论引入产业风险预警工作,不仅可以帮助产业认清发展环境、识别潜在风险,还可以帮助产业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提高竞争优势,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1.产业竞争情报的内涵
2008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陈峰研究员在中国科协第182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提出产业竞争情报的概念,引起了情报界的广泛关注。此后,以中信所、中科院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对产业竞争情报的含义、要点及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陈峰等人认为产业竞争情报是指面向产业竞争系统、向本国或本地区产业链内的企业群体提供其所需的动态性、应对性情报的研究与活动。张立超等人认为,业竞争情报主要是指采用全球产业竞争视角,从产业全局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不同国家或者地区间的相同或相似产业所处的产业竞争环境的实时监测,及其对影响该产业领域发展的相关情报要素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产业竞争战略,从而最终为该国或地区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而服务。基于此,本文认为,产业竞争情报是指以特定区域的某一产业为服务对象,通过跟踪、监测产业及产业发展环境为产业获取竞争优势提供情报的活动。
从产业竞争情报的概念可以看出,在产业竞争情报中,竞争主体是特定区域内的处于同一特定产业链中的企业集群,开展产业竞争情报的目的在于提高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整个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产业竞争情报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和显著地正外部性。但是,由于产业竞争情报一方面是整个产业中所有企业的共享信息,另一方面又面向的是某一特定产业而非所有产业,因此,产业竞争情报又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可排他性。
从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来看,产业竞争情报可以表现为企业竞争情报的共性集成,也是政府竞争情报乃至国家竞争情报细化和具象的体现。它所涉及的范围囊括了企业竞争情报的范围,并延伸至全产业共同关注的内同,重点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布局、产业共性技术布局与突破、政策与法律法规,等等。具体来看,产业竞争情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竞争对手情报、技术竞争情报、市场情报以及政策法规与战略情报。
2.产业竞争情报在产业风险预警中的应用
2.1产业竞争情报在产业风险预警中的作用
我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短板,另一方面是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对手对我国产业优势的强大压制。因此,将产业竞争情报引入产业风险预警工作,对完善产业风险预警理论与方法、进行产业风险预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产业竞争情报在产业风险预警中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可以实现对产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实时监测,快速分析产业自身发展情况及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程度,及时预警信息,对产业风险做出实时应对。产业动态监测是产业竞争情报的核心产品之一,即时或定期产业及其竞争对手的最新动态,可以实时、动态监测产业变化,及时识别产业风险因素,快速进行警情,提出应对措施。
二是可以及时、快速地捕捉产业风险的早期信息,在风险对产业发生危害前提前进行应对,尽量降低风险对产业造成的损失。产业竞争情报不仅可以对产业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监测,而且还可以提业发展趋势、政策环境、技术创新、竞争对手等方面的深度分析报告,预测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环境的未来变化,在风险发生前对其进行识别,并将警情扼杀在萌芽之中,实现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可以降低企业风险预警成本,提高企业及整个产业的风险抗击能力。产业竞争情报作为准公共物品,面向的是整个产业链内的所有企业。因此,利用产业竞争情报开展风险预警工作,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及时、全面的产业动态情报、竞争对手情报、技术竞争情报、市场情报以及政策法规情报,为企业减少风险规避成本,提高企业及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2.2产业竞争情报在产业风险预警中的具体应用
产业竞争情报作为产业风险预警的指导理论,在产业风险预警中的每个步骤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认为,产业竞争情报在产业风险预警中的应用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风险识别与预警指标体系建立。产业竞争情报是以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为目的的,其关注的重点内容不仅涵盖产业产量、共性技术等产业自身情报,还重点关注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等产业环境情报以及来自竞争对手的竞争对手情报。因此,在产业风险预警过程中,应从产业自身、产业环境和竞争对手三个维度来识别产业风险,构建预警指标体系。
第二,情报收集与分析。在产业竞争情报服务过程中,产业竞争情报形成了涵盖各类产品的综合产品线,例如:产业发展态势定期监测产品;市场分析、产业政策等领域的深度分析报告;竞争对手、目标市场等相关基础数据库;公共信息平台及时推送;等等。因此,在产业风险预警过程中,可以综合利用产业竞争情报的各类产品对产业风险因素进行实时跟踪与监测,并针对特定风险因素进行情报深度分析与风险评估,从而为产业风险预警及时、迅速、高效地提供情报支撑。
第三,风险预警运行机制构建。由于产业风险预警易出现“搭便车”现象,因此传统的面向整个产业内企业群体的产业风险预警工作通常由非盈利性科研部门、行业协会等第三部门完成。实际上,尽管产业风险预警是面向产业进行的活动,但其受益对象不仅包括产业,还包括企业及政府。只有企业、政府及第三部门联合起来,通过合作来分享各种信息与资源,才能更好地规避产业风险,实现产业健康发展。产业竞争情报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其供给主体具有多元化,包括政府、行业协会、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及营利性科研机构等多个部门,可以协同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情报。同时,产业竞争情报的服务模式也具有多样化,可以由各个部门单独进行,也可以由政府或第三部门牵头、协同组织多个机构共同进行。因此,可以将产业竞争情报引入产业风险预警运行机制中,协同组织多种情报供给主体,共同开展风险预警工作,促进产业风险预警工作实现有序的良性循环。
3.结束语
关键词:营销安全;预警原理;结构模型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dventurous jump" theory of Karl Heinrich Marx, the paper takes the transition from merchandise to money as a marketing course and holds the management of "adventurous jump" as marketing security management. In the analysi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marketing security management includes 3 elements: factor, state and character, while a 3-dimensioned marketing security management model has 125 types of combination of the 3 elements above. Based on the 125 types of combin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larm principle, the procedures and the model of marketing security.
Key words:
预警管理,是企业营销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做好预警管理,是做好营销安全管理的关键。笔者拟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企业营销安全的预警原理模型和预警结构模型进行探讨。
一、企业营销安全预警原理
根据预警管理理论,提出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的原理模型,它是企业构建营销安全预警管理体系的基础,企业的整个营销安全预警体系,都是在这个模型中运行的。
(一)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监测系统
企业营销安全预警活动的前提,是确定企业营销的各个重要环节为监测对象,即可能出现营销危机和营销事故的活动环节和领域。这有两个任务,一是对营销活动的过程进行监测,对监测对象同其它活动环节的关系状态进行监视;二是对大量的监测信息进行处理(收集、分类、整理、转化、标准化等),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历史和社会的比较。
(二)确认预警对象的指标和原则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可以找到影响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安全性的各种因素,然后对这些因素进行聚类分析,可得到分层次的因素集合,这就是要建立的企业营销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可分为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两个方面。客观指标可通过调查而直接获得,主观指标则可通过具有高度一致性(可通过肯德尔和谐系数法检验)的专家评判来获得。两种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可通过标准分数进行转换,使其具有可加性。
(三)确定临界区域
临界区域即是确定企业营销安全级别的值域,每个级别对应于一个相应的值域。只有确定了企业营销安全级别的临界值域才能据此确定企业营销安全状况。
(四)识别、诊断和评价
通过对监测到的营销信息的分析,可确立企业营销活动中已经存在的营销风险和将可能发生的营销危机趋势。识别的任务就是要选择出“适宜”的预警指标来判断企业的哪个营销环节已经或即将发生营销危机。这里的“适宜”,是指针对本企业特有的基本情况和经营趋向而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并不适合其它的企业,不是通用指标体系。
诊断是对各种已经被识别到的各种营销风险和营销危机现象,进行成因、过程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以明确哪些现象是主要的,哪些现象是从属和附生的。诊断的工具就是识别过程中所确定的企业特有的和社会相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是对已被确认的主要营销危机和营销风险进行损失性评价,以明确企业在这些营销风险和营销危机冲击下会继续遭受什么样的打击,包括企业损失评价和社会损失评价。
(五)输出企业营销安全值
在识别诊断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处理各个营销环节的各种企业营销安全数字信息,进行汇总聚类分析,得出企业总体企业营销安全状况。并立即制定企业营销安全状况报告,上报给企业营销管理决策者进行决策。
(六)企业营销安全管理决策
企业决策者根据其报告的企业营销安全状况(即输出的企业营销安全值),做出营销管理决策。如果企业营销处于
安全状态,则应继续监测,如果不安全则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意见。
二、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结构模型
综合前面的分析与研究,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的基本体系,如图2所示。
图2是笔者提出的企业营销安全预警体系的基本模型,它直观地展示了企业营销安全预警体系的全部内容。模型显示,企业营销安全管理包括5×5×5=125个组合。一个企业,要进行完整、全面的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就必须从这125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是无法解决的,笔者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基本框架,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为更多的后继研究者提供一个参考,以便共同来攻克这一难题。
(一)营销安全预警警素系统
警素,是指警情要素,也称安全要素,它是分析警情的基本因素,是预警管理的起点和基础。
企业营销安全预警警素不同于自然预警警素。自然预警警素一般是单因素,可用单指标测度。如地震的警素是震波,水灾的警素是水量,火灾的警素是火势。企业营销安全的预警警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多因素,要用多指标来测度。我们将警素分析直观为下图。
(二)企业营销安全预警警态系统
在安全研究中,一些学者研究风险问题,希望用风险来概括一切,把危机、威胁、事故等一切不利于企业的因素都用风险来表示,结果,总是出现一些概念冲突与矛盾。另一些学者则只研究危机,把风险、危险、威胁等都纳入危机的范畴来研究。都用危机一词来表示。比如罗伯特希斯(Henth.R)说:“风险、威胁和危险等词描述了极其相似的问题及危险来源,但也可用来表示特定的概念。'风险'一词主要来源于金融管理活动,含有很强的计量因素,这些计量要素用于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来源时估计成本和收益。”威胁“一词经常用于社会科学调查,此种调查旨在力求注解人们如何察觉威胁、安全及生存的情况,并以毫无防备或神经脆弱的人对此种情境的感觉来讨论威胁。”危险“一词一般是由工程师和科学家用来描述诸如化学制品以及来自我们周围世界(地震、火灾、水灾、暴风和战争)之类的有形危机。笔者主要用'危机'一词来涵盖以上所有的意思。”[1]
笔者认为,隐患、威胁、危机这些概念存在量的区别,也有质的区别,把它们硬性地规入任何一个概念之中,用一个概念来代表,都是不科学的。在企业营销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中,除了隐患、威胁、危机外,还有失败和事故,它们都是营销安全的不同形态和在程度上的不同表现,对它们加以区分和界定,对营销安全管理是十分必须的,也是科学的营销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2]。
图4是营销安全五态结构模式图,营销安全分为五态:安全态、隐患态、威胁态、危机态和失败态。
安全态是营销处于无风险和低风险状态,它是营销安全管理的理想状态[3]。
隐患态是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对营销的负面影响处于潜在可能性状态。这种可能性是一种概率,它在未演化成威胁之前,并不对当前营销活动造成直接负面影响。所以,隐患是一种潜在的负面影响,在没有触发条件的时候,是安全的,但一旦有触发条件,就马上变得危险起来。它是营销安全的低风险状态。
威胁态是隐患态的发展,当隐患发展为对企业当前和未来的营销活动构成了直接负面影响时,就是威胁态。威胁态是隐患态发展的结果,是一种不安全的营销状态,但威胁态还是一种趋势,尚未改变营销活动的性质和方向,也还没完全决定营销活动的安危趋向,因此对威胁态采取严格的监控和针对性的化解措施,可以保持营销的安全。
危机态是威胁态的突变,是企业营销活动和营销系统正在遭受破坏,不迅速解决营销危机就会陷入失败的紧急状态,危机态是严重的不安全营销状态,它经常由营销事故引起,然后迅速发展,只要得不到及时控制,就可能引发更大的营销事故,不仅直接影响正常的营销活动,对企业营销造成损失,而且继续恶化,则可能直接导致营销失败。危机态又是高度不确定的,可以瞬间化为失败态,因此,抓紧时间,做出决定,采取果断措施,是防止危机态向失败态的有效办法。
失败态是危机失去控制,致使营销系统被彻底破坏,营销活动已经无法进行的状态。失败态是一种严重的事故状态,是营销安全的崩溃。失败态将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企业处于失败态时,应该及时进行修复管理,以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千万不要因营销的失败而引发整个企业经营的失败。
(三)企业营销安全预警警控系统
根据企业营销安全预警原理,企业营销安全预警警控体系如图5所示。
1.警源体系
警源是警情产生的源头,是警情的原发点。
预警管理是一种超前管理,超前管理必须从源头开始,把警情控制和化解在源头,就不会对企业营销形成威胁,更不会引发营销危机和营销失败。
对警源的监测实质上是通过警指对警素的监测,而监测点则是警素的动态变化——量的积累过程中质的突变点。监测的目标是要在量的积累接近安全阈时能发出危机警报,以便采取排险措施。
警源分为外生警源和内生警源。外生警源是外部风险对企业营销安全所构成的威胁。内生警源是企业内部运作风险对企业营销安全所构成的威胁。因此,警源监测应包括外部监测和内部监测两个方面。从对警素的分析看,外部监测主要是对环境的监测和对市场的监测,内部监测是对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和营销运作的监测。内部监测在企业内部,只要建立了监测体系,就很容易执行监测任务。外部监测在企业外部,而且要素繁多,监测相对困难,因此,它必须借助一些信息工具和手段才能完成监测任务。
2.警兆体系
警兆就是警情征兆,是警情发生之前所出现的一系列前兆。警兆也称,为警情先导指标,是预警管理最关键的一环,只要控制这一环节,及时关注警兆,并通过警兆发现警情,及时采取应变措施,就可以保持企业营销的安全。
警兆本质上是对警素变化的外在反映,这种外在反映,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显形的直观可见,而隐形的则不易为人所发现。警情监测不仅要能发现显形警兆,而且还要能发现隐形警兆,对隐形警兆的分析与发现,是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步,看不到它,就意味着企业将迎来营销危机,给营销造成直接威胁。
警情从产生到爆发,有一个生命周期,被称之为警情生命周期,可以用图6表示。
从图6可以看出警情的发展有五个阶段:孕育期、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和休眠期。警情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都有一个发展拐点,在孕育期,只为警情产生创立了条件,尚无威胁诞生,所以这时不存在警兆。在潜伏期,风险出现,但是与机会相伴而生的,是合理风险,这时出现警兆,但不构成威胁。所以这时的警兆不易觉察,很容易忽略。在发展期,风险转化为一种直接的威胁,开始对营销产生负作用,这时警兆会明显增多,但也容易被忽略。在爆发期,警兆大量出现,警情变得紧急,这时的警兆是容易识别的,但如果忽视它而不采取果断措施,就会发生突变,危机就转化为失败,警情进入休眠期,得到释放而下降,但企业营销安全已被彻底破坏。
因此,抓住潜伏期警兆分析,识别潜藏的风险,是企业营销安全管理的基础,抓住发展期警兆分析,记录已经和正在形成的营销威胁,是企业营销安全管理的关键。抓住爆发期的警兆分析,识别已经爆发的营销危机,是企业营销安全管理的最后机会。潜伏期警兆分析,可以将警情化解在萌芽状态;发展期警兆分析,可以控制警情的发展,使警情不演化为营销危机;爆发期的警兆分析,可以使营销危机不致发展为营销失败,起力挽狂澜之效。由此可以看出,防止营销失败是有机会的,其至少给了三次机会,如果忽视警情生命周期曲线给出的三次机会,一味地忽视警兆的存在,那么营销失败的出现就是必然的。
3.警指体系
所谓警指,是指警情指标,也称安全指标,它是对警情状况,即安全状况进行测度的基本工具。没有警情指标,就无法度量安全状况,也就无法进行预警管理。因此,可以说,警指的确立,是营销预警的关键,也是预警管理的难点。许多企业之所以无法推进预警管理,主要就是缺乏预警指标。
警指与警素相对应,一项警素至少应有一项警指与之相对应。当一个警素无法通过一个警指来反映的时候,那么警素就必须细分,直至能用单一警指反映为止。在警素分析中,出现了一级警素、二级警素,甚至五、六级警素,其原因就是警素内含太多,无法用单一警指来度量而进行的细分。
警指主要有两类:主观警指和客观警指。主观警指是那些无法用客观数据直接进行度量的指标,客观警指是那些可以直接用客观数据反映的指标。要实现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的准确化,最好是实现警指的客观化。但由于营销是一项科学和艺术、战略和策略相结合的学科,许多东西无法数据化,因此还必须选用主观指标。主观指标的准确性理论上讲没有客观指标好,但落在每一个企业则不一定。如果对主观指标进行客观化处理,主观指标一样可以非常准确,一样可以准确的监测企业营销安全的状况,一样可实现科学的预警管理。
4.警度体系
所谓警度,就是警情的程度。对警度的预报,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建立关于警素的普通模型,作出预测,然后根据警限转化为警度。另一种是建立关于警素的警度模型,直接由警兆的警级预测警素的警度,这是一种回归等级技术。
美国采用红、橙、黄、蓝、绿五种信号灯形式作为国家安全预警警度。在2002年9月11日,“911” 一周年之际,美国启动橙色预警,副总统切尼开始隐藏,以备危机发生。我国应借鉴美国国家经济预警的信号灯法,采用五级警度。只是根据企业营销安全的实际情况取消了橙灯,增加了黑灯。
绿灯:五级警度。不存在警情,处于安全状态。无须采取特别的应对措施,只需要进行安全维持管理和警情监测管理即可。
黄灯:四级警度。警情处于孕育状态,属于警情生命周期的潜伏期,有构成威胁的隐患伴生,属于安全危机状态,需要对隐患进行监测管理、消除管理和控制管理,防止隐患升级为显患。
橙灯:三级警度。警情处于发展状态,属于警情生命周期的发展期,由于营销隐患已发展为威胁,企业营销面临着压力。这时企业营销安全跃入不安全状态,需要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威胁监督管理、控制管理和消除管理,以防营销危机发生。
红灯:二级警度。警情处于爆发状态,属于警情生命周期的爆发期,营销威胁已发展为营销危机,企业营销面临着失败压力。这时,企业营销安全由不安全状态跃入很不安全的危急状态,企业陷入营销危境,需要采取应急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减少危机损失,防止滑入营销失败绝境。
黑灯:一级警度。警情对企业营销安全而言处于休眠期,能量已经释放,破坏已经形成,失败已无法全面挽回,警情回落。所以,黑灯状态,是一种难以挽回的失败状态。但是,由于企业营销仅是企业经营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营销失败还不能说是企业经营的全部失败,但营销失败对整个企业而言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严重危机。为了防止营销失败引发企业失败,所以引入“黑灯”概念,把它作为企业失败预警的信号,它提示企业必须采取修复措施和隔离措施,以防止营销失败引发整个企业经营失败。
5.警策体系
警策,就是警情对策。针对出现的警情,依其警度,应分别采取应对措施。根据预警管理理论,警策应是与警度配套的,并在确立预警系统时,许多警策就制定好了,一当警情出现,便迅速按既定警策采取化警行动。而更多的警策则是在出现警情的时候迅速制定的,这样的警策更有针对性,但有时由于时间紧迫,而错过化警时机。
三、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企业营销安全预警原理模型,是企业进行营销安全预警管理的逻辑结构体系,也是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的基本流程。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结构模型,是营销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的内容体系,它是营销安全预警逻辑结构上运行的核心内容。结构模型中的警素是营销安全预警逻辑结构体系的起点,警态是营销安全预警逻辑结构体系的运行的核心,而警策是营销安全预警逻辑结构体系运行的结果。预警原理模型与预警结构模型,是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系统的两大制成模型,借助这两个模型,企业可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
关键词:企业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一、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风险具有潜在性,它看不见,摸不着,一旦发生,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内部控制是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许多大型企业瞬间倒闭,内部控制再次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关注。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必须将风险管理融入内部控制中,有效识别企业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才能做好企业内部控制,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我国于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2010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对风险管理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与区别
探讨全面风险管理下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必须首先明确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风险管理是一个受企业领导层以及普通职工影响的过程,此过程贯穿企业战略目标制定、企业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以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潜在风险。全面风险管理涉及面极广,既涵盖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也涵盖了企业操作风险以及业务风险等等。具体而言,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这两个概念的范畴不同,全面风险管理贯穿了企业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企业目标制定之前已经对目标实现过程中可能潜在的风险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内部控制则不同,它主要是管理职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在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或者风险发生后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控制。其次,二者的活动范围不一致。内部控制只是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及其之后的一项重要活动,而做好全面风险管理,仅仅有内部控制是不够的,还需要设定风险目标、选择风险评估方案、预算、以及行政管理等活动对之进行辅助。全面风险管理的活动范围要远远大于内部控制的活动范围。最后,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在应对风险时采取的对策也有所差异。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引入了风险容忍度、风险偏好、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对策,这些对策的引入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风险防范十分有利,这也是现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所不能做到的。然而,企业内部控制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范畴,是必要的、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因此,在全面风险管理背景下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十分有利。
三、全面风险管理下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必须提高风险意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落实,才能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
(一)完善财物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普及,为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性。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应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本身的控制,既包括对系统设备、数据、程序、网络安全的控制,也包括对电子系统开发、维护以及文件资料、日常应用的控制;另一方面财务人员要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工具,来设置各种适应管理所需的信息管理平台,扩大基础数据源,把死板的基础数据组合、加工、分类成我们需要的数据。即在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中引进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库,科学的对企业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克服人为控制固有的缺陷,确保内部控制得以贯彻落实。
(二)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只有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内部控制的贯彻落实,才能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第一、 企业应加深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与认识,并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内控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全面性原则,这意味着内部控制不是仅仅涉及会计层面的控制,而是覆盖企业所有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控制。企业应采取培训、制定规章制度、领导表率等各种途径使风险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树立和培养职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第二、 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各机构的职能。一个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通常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四个组成部分,企业应完善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各个部分的职责,确保各个部门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充分发挥其职能。
第三、 提高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及工作能力。企业职工是企业各项决策、制度的最终执行者,职业道德及工作能力是评价职工好坏的关键性因素。
(三)设定企业战略目标
所谓战略目标,就是企业发展所欲实现的最高目标,只有明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才能更好指导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落实。企业应对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将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然后分配到各个部门具体负责。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企业的风险容量,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总和必须在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所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充分考虑对风险的管理,即建立风险导向型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将风险管理具体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才能有效控制风险。构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3]:
第一、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预警机制是将企业生产、销售、采购等全方位实物量信息纳入到预警模型中来,通过对企业各方面信息的全面分析,将企业存在或将要产生的财务风险信息提前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一套工具,实现信息的超前反馈。风险预警具有量化管理、系统管理、过程管理、事前预警控制、在线即时、例外管理、动态管理、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具等特点,随时捕捉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漏洞、管理失误、工作失误、重大风险和隐患,充分利用企业ERP系统、IT技术建立信息平台,通过预警系统对企业的基础数据进行深加工处理,除了建立财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来进行预警外,可以配合选择适合企业的综合管理指标、个性指标、行业指标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仅能向经营者提供可能导致财务危机的信息,而且能反映企业与同行业相比的差异情况,起到及时报警或提前干预的作用。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才能及时发现企业内部、外部潜在的各种风险。另外,企业日常信息的收集是建立预警系统的基础,如客户信用管理,建立客户信用诚信档案、记录客户资信情况,历史合作记录等。
第二、建立企业财务系统预警体系程序。建立预警系统体系程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分析企业业务流程以及内部控制制度设置的关键控制点和关键因素,再调查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了解企业管理者需求及行业指标等评价因素,最后建立适合企业的预警指标体系。
第三、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在识别风险之后,企业还应对风险的性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风险对企业影响大小等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评估,这样才能衡量企业现有内部控制制度能否独立应对风险,是否需要采取其他辅助措施。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是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风险,化险为夷的关键步骤。
第四、建立有效的风险反应机制。风险反应机制的建立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最重要步骤,在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后,应根据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大小、风险对企业影响力的大小以及企业发展规模等因素确定具体的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承担以及风险分担等风险控制措施,设置不同的危机处理程序。
总之,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必须提高风险意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落实,才能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构建与贯彻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在全面风险管理下做好内部控制工作,才能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何慧.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83-84
一、连锁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概念
(一)连锁经营的概念
连锁,通俗的说就是一些商业集团的经营方式一致、统一标准、统一价格,以同样的名称命名某个品牌货商店,提供统一的服务或商品,这种同时经营的店铺就称为连锁店,这样的经营模式就叫做连锁经营。随着经济的发展,连锁经营的模式不断扩大,连锁在零售业中发展就更加快速,在世界上深受广大国家的喜欢。连锁经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效率的管理、网络化的操作、规范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
(二)连锁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的概念
预警,就是预测和报警的意思,也就是在在事物未发生之前或即将发生的时候,通过对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认识,具体分析现存的状态,判断该事物目前发展的状态和趋势,提前做好预防和准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连锁企业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模式,企业经营管理预警,就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一些潜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并做出警示,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对策。建立企业预警管理机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良性的发展机制,通过对危机进行分析,把握即将产生危机的信息,找出存在风险的原因,进而做出反应,避免风险的发生,实现企业运行机制的良性发展。
二、 连锁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的基本功能
从连锁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对于企业有序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连锁企业营销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整理
连锁企业正常有序的发展依赖于有效把握企业营销的信息,获得第一手的有效信息才能够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析,以准确把握连锁企业营销的趋势。因此,在连锁企业建立营销管理预警机制其首要的功能就是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准确、完整的信息能够为企业营销管理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连锁企业经营过程中,对于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是一个长期而有序的步骤。这也是连锁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的首要功能。
(二)对连锁企业营销趋势的分析
连锁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是企业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现状、了解发展趋势的重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连锁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能够有效分析企业营销管理中的数据,分析现状,准确定位,并对营销管理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原因,并进行评估。企业营销预警机制能够客观地反映企业运行的基本特征,从整体上客观地评价并判断企业营销管理的现状,及时分析企业营销存在的风险并找出其原因,对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进行总结,在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
(三)营销预警管理机制的预报作用
企业营销预警管理机制就是根据获得的现有信息和数据,在分析存在风险和原因的基础上对发展的趋势进行归纳,进而预测即将产生的结果。另外,针对企业营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信息或是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做出识别和判断,并做出警示,以此避免营销管理过程中出现秩序混乱、管理失常的状况。
(四)营销管理预警机制的修正功能
当检测出营销管理过程中存在不足时,及时做出警示,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风险影响到正常的运行秩序。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在营销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对风险进行主动预防和控制,另一方面积极纠正错误,消除风险,保证企业营销管理状态的正常运转。在预测、警报、查找原因、解决的基础上,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还对这些处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总结经验。
三、连锁企业营销预警机制的运行
连锁企业营销预警机制的有序运行有赖于对连锁企业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准确预测,及时做出反应。连锁企业是规模企业,在营销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营销管理预警机制的作用,保证营销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企业营销预警管理机制是企业危机管理机制中的一部分,是连锁企业进行危机处理的重要环节。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充分行使其系统功能,包括对信息收集功能的有效利用,对搜集信息的有效分析和评估,对潜在危机存在程度的把握、预测和警示的运用,对有效处理问题的方案的有效运营,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
(一)信息搜集机制的有效操作
信息是进行预警管理的关键因素。在连锁企业运行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预警管理配给制的关键即信息搜集,应该注意从连锁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调查搜集信息。信息搜集机制的有效利用就是要根据连锁企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尽可能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总结。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连锁企业已经由规模较小的连锁商店逐渐发展为较大规模的企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面临的挑战和危机也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在有效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准确把握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外部环境信息;同时也要准确把握和搜集内部环境信息,即生产、经营、销售、市场及财务方面的信息。因此,对信息搜集机制的有效操作应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考察,遵循信息搜集的有效步骤,及时准确把握有效的信息。
(二)有效运用信息分析、评估机制
连锁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的有效开展,有赖于对所搜集信息的有效分析和正确判断,做出科学有效的信息分析和评估报告,才能采取预测和警报的措施。在连锁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机制中,对于信息的分析和评估,主要是针对危机环境的分析。通过对连锁企业外部环境信息的分析,掌握危机发生、发展的动态趋势,总结客观环境变化发展的规律,预测信息走向。根据搜集到的内部环境信息,分析连锁企业内部结构,分析存在的不足,做出有效评估,在此过程中总结产生不足的因素。及时有效地捕捉到的信息是有效总结错误,分析规律的前提条件,根据提早捕捉到的信息,及时进行必要的防范,降低企业危机产生的几率,使连锁经营企业转危为安。
(三)预测、警示机制的有效运用
通过整理搜集到的信息,对此进行分析判断,根据所判断的结果做出预测,并决定是否发出警示,在此过程中不同的程度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警示。在这一机制的操作过程中,首先就是准确确定危机发生的数据,计算危机的程度;其次,对所获得的数据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估;最后,将所评定的数据程度与连锁企业面临危机的下限值进行比较,并及时做出危机预警。
(四)有效处理危机
关键词: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预警管理
一、企业人力资源预警管理分析
1.企业人力资源预警管理的分类。一般可以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环节对预警进行分类,如招聘预警、绩效考评预警、工作评估预警、薪金预警管理、员工培训预警、员工预警管理等等。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讲,招聘预警、绩效考评预警、薪金预警管理、员工预警管理等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更要从自己的职责出发,分析、评估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预警,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
2.预警的一般步骤。第一,对企业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第二,识别影响业务、公司和设备的潜在风险。第三,评估这些风险在公司发生的概率,具体可分为1-5级,记为c。第四,如果风险确实发生了,评估相应的业务过程和与它们关联的资源和设备受到的影响,根据影响程度同样可分为1-5级,记为e。第五,评估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和减小风险影响的对策的有效性,根据风险攻击力的大小及相应对策作用的大小可分为1-5级,记为f。第六,c加上e 乘以f 可计算出每一件主要威胁事件的综合风险率,根据综合风险率的区间范围可以将预警分类。 综合预风险率在12以下被认为是最小预警。综合风险率在14-25之间被认为是一般预警,必须由管理者进行评估决定是否可以接受这个风险,或者是否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小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综合风险率在27-50被认为是非常危险的,必须通过减小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小危险事件对公司的攻击性来减轻综合风险。
3.人力资源预警管理的风险识别。要想做好预警,首先要进行风险因素识别,识别风险就是主动地去寻找风险因素。企业人力资源的风险预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人力资源组织缺陷。这里的风险因素主要有管理层次过多、人员配备不当、职责分工不清、劳动定额不合理、科室机构设置重叠等。二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这里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人际关系影响过大、员工考核方法不当、员工评价机制不合理、人才招聘或选拔不当、人事制度不健全等。三是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效果低下。这里的风险因素主要有工资激励制度力度不够、员工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员工奖惩制度不合理等。四是企业领导者能力不足。这里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企业领导者创新能力不足、企业领导者协调能力不足、企业领导者组织能力不足、企业领导者计划能力不足、企业领导者技术能力不足、企业领导者控制能力不足等。五是企业人才流失严重。这里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企业员工工资待遇不高、员工不受重视、企业前景欠佳、企业用人机制僵化等。
4.人力资源预警管理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预警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分析。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评估:一是根据人力资源风险多发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分析。二是根据调研结果和经验,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三是根据风险严重程度进行排序。例如,人力资源部长可以通过与当事人交谈、发调查表等形式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和自己的工作经验,确定该员工在各风险多发环节中离职的可能性。
5.人力资源预警管理的控制。预警控制是解决预警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从而消除预知风险。它一般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一是针对预知风险进行进一步调研。二是根据调研结果,草拟消除风险的预警方案。三是将该方案与相关人员讨论,并报上级批准。四是实施该方案。人力资源部长可针对公平问题和沟通问题,进行专项交谈或调查,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草拟相应的方案。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当旧的预警消除后,可能又会出现新的预警,所以预警识别、预警评估、预警控制这几个环节要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在一段时间以后,要对预警进行再分析,确保对预警制定的控制方案能够切实有效地进行,并且要对执行中的遇到的问题进行再评估。另外要注意总结经验,为将来的预警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预警重点:知识型员工在人力资源预警管理中的作用
“知识型员工”的概念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发明的,即“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当时他指的是某个经理或执行经理。但在今天,企业员工的学历大多很高,知识型员工实际上已经被扩大到大多数白领。这些员工素质不错,同时头脑灵活,独立性强,不易管理并且跳槽频繁。而且一旦掌握企业关键技术或信息的员工离开企业,进入同行竞争企业,势必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如何做好这方面的人力资源预警管理就成为一个研究的重点。对此,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其一,管理者应多与员工交流。知识型员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抱负,他们往往和管理者一样对很多事情有深刻的认识,甚至在某些方面会超过他的上级,而且对公司的发展经常会有很多自己的建议。明智的管理者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把自己摆到与员工相同的位置上,与员工一起来讨论公司未来的发展。其二,讨论和命令并重。知识型员工不太喜欢被别人命令,而喜欢根据自己的意愿做事。但当大家在一起讨论而达不成一致时,就需要管理者进行决策并采用命令方式强制执行。其三,敢于批评。不必担心知识型员工害怕批评,其实每个人都不喜欢被别人批评,但知识型员工对待批评能更加理智和客观。只要管理者的批评有理有据,员工往往不但不会生气,还可能会佩服你的管理才能。但还应注意表达出以下三个意思:你的工作做得不错,但凭你的能力还能够做得更好;我对你的要求与其他员工的要求是一样的;你们也可以以同样的要求对我。其四,制度的公平比合理更重要。由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是创新性的,所以对他们的管理和业绩考评很难制定,或很难让每个人都满意。其实,制度的公正性比合理性更重要,即使某个制度不尽合理,但只要对每位员工一视同仁,往往不会产生大的矛盾。其五,上级对下级要诚挚。知识型员工一般不轻易相信任何事物,所以不要试图以欺骗你的员工,这样你会失去下级对你的支持和信任。
三、通过其他方面的管理配合以共同促进人力资源预警管理的实施
1.优化企业内部环境,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和认同的,为企业赢得发展和成功的一套文化观念。企业文化犹如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企业道德和价值取向的总和。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引导企业成员的行为,用高尚的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塑造人,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信任感,增强企业活力、凝聚力,可以降低员工的流失风险。
【关键词】企业财务;财务风险;成因;对策
财务风险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概念,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描述企业融资的不确定性。广义的财务风险,受企业内外部因素影响,导致的企业预期财务收益与实际财务收益间的差异。它既可能表现为企业的损失,也可能代表企业的收益。[1]本文探讨的是广义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共存性、激励性的特征。在经济变化多端的当今,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企业的健康运营与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因素威胁,财务风险已成为现代企业市场竞争形势下的的必然产物,比以往更复杂地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发展趋势令人担忧,预防和解决财务风险的任务日益紧迫。要想更好地融入到金融大环境,必须提高财务风险预警防范意识,强化风险防范手段,加强管理,使企业财务系统更透明,积极主动的把握企业经济发展方向。
一、新时期的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新时期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既有外因,也有内因。1、外因——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对企业来说,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等都能够对企业运营情况产生一定影响,这些环境共同构成了企业生存的大环境。[2]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难以准确预见和人为控制。环境的变化是把双刃剑,在可能为企业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某种威胁。目前,我国企业财务决策普遍存在主观决策、经验决策现象,由于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决策者相关知识缺乏,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时有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宏观环境的任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波及企业的经济利益,宏观环境的复杂而多变给企业财务管理造成影响。如近年来持续的通货膨胀,必然使企业资金供给持续短缺;金融市场上利率、汇率等的变动,也是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企业要根据市场变化状况或判断的变化趋势来决定未来走向。市场供求变化的不确定性,导致商品市场供求状况变化与企业经济行为出现时间差异,从而企业决策容易出现偏差。2、内因——企业财务活动异常复杂。企业发展速度加快,资产规模日益扩大,势必使企业财务活动随之复杂。企业财务活动涉及的问题遍布企业活动的全程。比如企业筹资中自有资金与借款比例及相关的负债经营问题,日常资产管理中的存货管理以及应收账款管理,投资中的多元化投资,利润分配中的比例等一系列的问题。(1)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认识上的不足。财务管理人员对风险实质缺乏认识,风险意识淡薄、财务风险概念理解狭隘、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认为只要资金管好、用好了,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2)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处理不当。一是企业与上级企业、企业内部各部门权责不明、关系不顺。无法合理处理资金管理、使用、利益分配等问题,从而导致资金严重流失等现象,资金完整与安全无法得到保证。二是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资金结构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负债资金与权益资金的比例关系。一些企业由于对外部环境变化缺乏科学的预见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甚至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而偿付能力又严重不足,从而产生财务风险。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失误。其发生的原因通常是获取的经济信息不系统、不可靠,对投资项目可行性不能进行科学分析。决策失误必然导致投资项目无法获得预期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从而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四是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帐款缺乏控制。买方市场形势下,产品滞销成为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赊销销售产品,增加应收帐款。赊销中对客户信用等级缺乏了解等原因,势必造成应收帐款失控,甚至收回困难,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企业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必然受影响,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二、新时期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对策
针对企业财务风险成因,企业必须找出相应对策。只有全面重视并更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根据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使企业财务管理科学化,才能有效避免企业财务风险。具体来说: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财务管理。一方面,企业要树立风险意识,掌握企业财务管理外部环境,提高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深入研究企业财务风险外部因素,及时掌握因素的变化趋势,以便及时制定措施合理规避风险。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建立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的同时,有效防范风险。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注重财会人员素质的提升,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加强对资金管理的监控,对财务预算管理进行控制外,还必须要对项目融资、投资、债务的还本付息等做出统筹安排。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2、建立财务预警系统,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一方面,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财务预警短期系统。为全面反映企业动态现金流动情况,可通过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分析法预测现金未来收支状况,回避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确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财务预警长期系统。通过优化财务结构,使企业资本、投资、负债之间的结构保持恰当比例。在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之间确定合适的结构比例,优化负债结构与资产结构、投资结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要获利。财务预警长期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是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潜力。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财务比率,考核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长期负债和营运资金比率、资产留存收益率以及债务股权比率等。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后,企业要针对风险信号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如回避、控制、接受和分散风险等策略。每一种策略又可进一步分类,提出相应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保证是要提高营运能力,加强资产管理。健康企业的偿债资金来源于其盈利。因此,企业提升盈利能力的措施是合理配置资产、加速资产周转。增强融资能力,使企业有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三、结语
在新时期,企业财务风险伴随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息息相关。[3]没有企业可以完全规避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企业来说,应了解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树立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全程风险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创新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努力创造良好的控制和预防财务风险的环境,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规避财务风险的适合的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立争为企业的经营创造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倩云.SD公司财务风险与控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7.
[2]余朋倬.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17(14)87-88.
关键词: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统计分析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企业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面临更大的风险。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如何适应环境的改变,增强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对于企业的来说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挑战。面对严峻的财务风险问题,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完善的、全面的风险抵御系统,从而控制和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概述
(一)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含义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企业信息为基础,利用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与监督,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偏失所带来的损失。利用财务风险预警分析,企业可以了解经营活动所面临的财务状况,从而有效地避免和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1.确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的原则
①相关性原则。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所选择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企业内部经营活动。②重要性原则,根据企业管理的特点,重点选择可以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指标。③预测原则。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目的是可以及时检测到引起财务风险的隐性因素。④动态性原则。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不但要满足静态的剖析,还要随时监控财务运行的情况。
2.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是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注意预警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及针对性。企业可以选择财务分析中有代表性的指标,如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操作能力等,通过预警指标监测和控制财务风险。
3.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模型包括单变量判断模型、多元化线性判定模型和派生模型、概率模型。动态预警模型包括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不同的模型具有各个不同的特点,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预测模型来提高预测的准确度。
4.制定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一般包括两个要素: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措施。预防措施是在财务危机潜伏期内,发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弱点,避免财务危机的爆发。在财务危机爆发时应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控制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三、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定性方法在财务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企业建立的财务风险模型大多侧重于对财务指标的定量分析,评价标准主要取决于经验数据。而现代企业的管理同时关注非量化因素的影响,如企业文化,治理结构等非量化因素也将对企业财务风险产生影响。因此,忽略定性方法和非财务指标,可能造成不准确和不完整的财务风险评估结果。但定量分析方法由于受到企业之间的差异、评价的主观性及数据获取的难度等限制而难以实际应用。
(二)忽略现金流量指标的作用
企业的财务环境一般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规模状况、现金流量和资产结构等。当前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指标选择上,使用最多的是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等指标,来评估企业的资产结构与质量以及盈利状况。从指标选择上可以看出,企业的风险预警系统忽视了现金流量的影响,从而降低了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预测结果。
四、政策建议
(一)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组织机构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工作量比较大,企业应建全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主要有基础数据采集层、风险分析层和领导层。基础数据采集层的职责是收集财务风险预警需要的基础数据,收集有关企业外部的财务风险预警信息。风险分析层主要负责对基层所上报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财务风险预警对象的程度,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向领导层汇报。领导层常设立在公司的董事会或企业决策机构的下属组织,主要是负责对重大的风险进行决策和考核。
(二)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
运用财务指标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时,企业不仅要注重定量指标的分析,还要考虑到定性分析和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分析。例如,可以将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纳入到预警模型中来,实现资源共享和功能集成。同时,企业应根据市场情况及自身发展情况,适时改变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从而避免分析结果存在的偏差。相关人员应该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不断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蔡莉莉.浅析企业财务分险预警系统的完善.财会研究,2010.
[2]钱光明.浅论现代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财会通讯,2010.
关键词:政府性债务 研究综述 政策建议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西方政府债务管理理论得到较大发展,提出“政府隐性债务”概念(哈维・罗森,1992年提出存在隐性债务),并将财务管理理论运用到政府债务管理上。关于政府债务结构与风险问题,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Hana Polackova Brixi(1998)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在矩阵中,Hana Polackova Brixi提出“显性”和“隐性”或有负债概念,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政府承担负债的不同类型,为判断、分析和评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构建了清晰框架。Coen Kruger(1998)提出通过维持良好的宏观环境;提高财政透明度;建立流动、高效的金融市场等措施以防范地方政府或有负债。债务预警方面,Ma Jun(2003)通过对美国、巴西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规定以及哥伦比亚的“交通信号灯”系统进行案例分析,为一个假想的发展中国家设计了一套地方债务风险预警体系。Wales(2006)、Smith和Charle(2008)以美国弗吉尼亚的Fairfax省为例,介绍了运用计算机系统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仿真预警系统的方法。国外风险预警机制与我国国情差距较大,不做评述。
近年来的欧盟国家债务危机和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引起了专家学者对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普遍关注。国内学者对政府债务的研究以1994年“分税制”的实施为界限划分为两个阶段,此前“政府债务”、“公债”、“国债”这些定义并没有严格区分,更没有“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分税制的实施使得中央与地方的预算之间、债务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明显,地方政府债务与中央政府债务也被学者分开来研究。当然,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国内学者们的研究还是集中在中央政府债务方面,此后,随着中央包括“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问题等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管理问题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超出了对中央政府债务研究的数量。
二、研究综述
综观学者们2007年以来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宏观角度的分析。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及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如:以刘尚希、赵全厚等组成的课题组(2012)从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公共投资的资金需求、地方政府投资能力、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力匹配格局以及政府与市场公共投资边界调整等因素对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的压力测试;冯进路、刘勇(2012)借鉴国际上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指标和控制标准对我国地方政府当前及“十二五”时期的债务风险问题进行的指标估算;杨志安等(2012)以辽宁省为例对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因素进行的实证分析。这些研究一般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虽然总体可控,但形势不容乐观,并从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和政策管理等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借鉴。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探讨,主要是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如:彭润中、赵敏(2009)对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哥伦比亚、巴西地方债务市场监管经验的介绍;财政部预算司考察团(2008)在对美国、加拿大州(省)地方政府债务考察基础上,对两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的经验总结和启示;张淑霞等(2012)对日本、巴西政府对地方债务的管理借鉴;马广军(2012)基于国家审计的视角对美、日、法三国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方面的探讨;另外,实务工作者如王玉建(2012)对地方债务的规范管理进行的制度设计也较有特色。这些研究一般能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其中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其研究报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对策(2010)》,在对我国地方债务规模与构成、债务来源与用途等地方债基本情况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借鉴美、日、韩等国经验,全面具体地提出了化解地方债务、预防财政风险的政策建议。伏润民、王卫昆、缪小林(2008)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可持续性规模进行探讨。黄国桥、徐永胜(2011)从财政安全的视角,通过分析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生成机理,揭示深层次的体制原因,提出多策并举、标本兼治的政策建议。另外,巴曙松(2010),谢清河(2010),何杨、满燕云(2012)等均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唐洋军(2011)从财政分权的角度比较了中国和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财权和事权的匹配度问题,认为仅从金融机构防范化解信贷风险的角度入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融资平台的问题。刘艳华、洪功翔(2011)全面梳理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础,通过文献梳理,进一步指出公私合作制是实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的有效机制。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证方面的研究多是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的研究。(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刘星等(2005)采用政府债务指数反映地方政府债务综合风险,并通过一些辅指标测算政府债务危机发生的概率。裴育、欧阳华生(2007)从财政收入风险、支出风险、赤字风险和债务风险几个方面,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划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大类指标。谢虹(2007)从直接债务与间接债务的角度选取了12个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了预警。孙芳城、李松涛(2010)基于内部控制视角设定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预警指标。石亚琴(2011)基于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构建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审计预警指标体系。李昊、迟国泰(2011)基于“公共资源+财政收入=支付义务+偿债义务”这一平衡理念出发,从“存量”、“流量”两角度确定的预警指标。冯进路、刘勇(2012)借鉴国际上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指标和控制标准对我国地方政府当前及“十二五”时期的债务风险问题进行的指标估算。(2)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模型。财政部预算司(2008)对国外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的指标及美国俄亥俄州、哥伦比亚州风险预警模型经验的借鉴。赵晔、杨志安(2009)采用多变量判别分析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的预警分析。李昊、迟国泰(2011)利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建立了静态视角下适用于小样本量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模型;同时利用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建立了静态视角下适用于大样本量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模型。洪源、刘兴琳(2012)构建出基于粗糙集-BP神经网络集成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非线性仿真预警系统。(3)地方政府债务预警监测。刘星、岳中志、刘谊(2005)通过其建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模型对重庆市政府债务的预警监测。伏润民、缪小林、王卫昆(2008)在西部129个县(市、区)的债务样本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Q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样本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判断和评价。谢征、陈光炎(2012)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理论―BP神经网络算法集成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指数预警模型。同时选用我国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在2007-2009年期间的27个样本数据,运用该方法对已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了监测。
(四)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研究。此方面的研究包括:于凌云(2008)、史朝阳(2012)从经济增长的视角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机制的研究;孙芳城、李松涛(2010)从内部控制视角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探讨;从审计角度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研究主要始于2010年后,审计署2011年审计报告披露截至2010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超10万亿元的“家底”摸清后,总负债规模近7.4万亿元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引起更多关注,张龙平(2010)指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规范,政府审计机关不能缺位”。同时“社会审计应从程序性审计变为实质性审计”。石亚琴(2011)基于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构建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审计预警指标体系。李玲、卢红柱、牟遥(2011)在对我国地方政府举债的历史作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问题的主要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进行的审计思考。袁洁、夏飞(2012)基于审计的视角提出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三、政策建议
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我们可分别从以下三个层面归结各方学者提出的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对策:
(一)中央政府层面。缓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压力,中央政府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政策环境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合理增长速度,为缓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压力提供良好外部条件。应根据物价形势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相关调控政策,尤其是货币信贷政策,在物价出现向下趋势的情况下,要适度放松银根,为地方政府的公共投资提供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2)体制机制方面。首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把政府由“全能型”转为“服务型”,进一步“简政放权于市场”,将政府有限的能力放到其应尽和可尽职责上;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门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公共事业领域,从源头降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压力。应借鉴发达国家在公共项目融资方面的经验,为地方政府融资开辟多元化的渠道。其次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辖区财政责任制度,建立中央与地方债务风险合理分担机制,整体提高政府应对债务风险压力的能力。应合理确定事权与财权,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应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综合信用评级较低的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取消税收返还。(3)债务管理方面。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纳入国家债务管理范畴,强化管理。由于发展中国家独特的政治与经济特征,中央政府在地方债务管理的事前和事后管理框架中应该发挥不同的作用。在事前监管时,中央政府必须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具体的:设立全国性的政府性债务管理专门机构;构建以财政为枢纽的政府投融资预算约束机制;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应遵循预算原则。应将债务融资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政府公共预算应该是一般收支预算与债务预算的有机结合。同时,对地方政府债务大多实行硬预算约束,以防止其过度负债,同时防范地方隐性债务的显性化。(4)制度建设方面。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逐步推行中期预算管理;改革政府会计制度: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建立高效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以提高财政透明度。加快房地产税改革,开征以评估价值为计税依据、普遍征收的房地产税。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为地方政府增加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二)地方政府层面。地方政府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地方政府应严格遵循“适度举债,加强管理,规避风险”的原则,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同时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包括:地方政府的融资制度、地方政府债务的借用机制、偿还机制等。规范地方政府融资中的土地抵押担保行为,避免作为地方融资平台资产和抵押担保物的土地价值被高估。(2)有效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具体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逐步构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合理空间的评估体系;加快建立偿债基金制度:建立地方债偿债机制,地方财政部门应通过年度预算安排、财政结余调剂以及债务投资收益的一定比例的划转等途径,建立地方债偿债基金,专门用于各种地方债务的偿还;构建系统化的政府性债务风险监管框架和责任机制:目前的多头借债导致举债行为不规范,监督困难,应将所有债务归口财政部门管理,地方政府举债必须经过财政部门审核,纳入财政部门的债务专项预算,接受地方人大的监督。(3)逐步建立规范的公债制度,实现地方政府一级财权,一级债权。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国家,允许地方政府举债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也是一个全球性的必然趋势。这意味着要对现行法律框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和风险防范机制。具体的:首先需要全面编制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其次需要硬化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改革“任期内负责制”等不科学的官员考核机制,完善地方官员考核制度。同时,建立严格规范的债务投资决策责任制。再次,健全地方民主监督,强化地方政府向当地纳税人和债券投资人负责的意识,债务融资项目要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4)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度。一方面,对政府收支状况、赤字状况和债务状况等方面可以更全面、更详细、更及时地向社会公众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和不信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方面,预警信息取得困难,也要求加强地方政府信息系统构建与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应充分考虑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预警的信息需求,强制地方政府公开披露债务信息,力求建立一套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以确保信息的充分性、及时性、可靠性。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层面。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是明确角色定位。建立和完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分别设立以政府融资目的为主的“平台”载体和市场化企业两类。二是增强投融资平台公司的风险意识,探索建立比较完备的风险防控体系。重点监测企业长短期债务比例、收益项目与非收益项目的比例、土地出让金收益占还款比例等指标,防止过度融资。三是拓宽平台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筹资融资格局。强化平台公司融资配套机制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银行信贷征信系统的作用,实现各融资平台银企信息的互动与共享。加强商业银行间的沟通和合作,防止对平台公司的盲目多头授信或过度授信。四是建立偿债保障机制。建立专门的偿债基金,将全部的债务资金投资收益,以及土地出让收益、经营性项目收益、国有资产收益、政府性基金等收入按比例纳入基金,并在每年年初预算时从地方的经常性收入中按一定比例安排地方债务还本付息缺口。
四、小结
通过归结国内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我们认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不仅是财政部门的职责,审计部门、银监会、地方人大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监督优势。应建立审计部门、人民银行、银监局、证监局、财政部及其派驻各地的监督机构“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联手加强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监管。其次,强化预警系统,把风险控制在事前。不仅地方政府层面需要建立债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有效的债务风险预警模型监控本级政府债务规模和风险。微观层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应通过有息债务占GDP的比重、有息债务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等指标监测自身债务。最后,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中的责任人的制约。可以从审计角度,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充分关注债务筹集、使用、偿还和绩效等指标,关注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控制联系起来,强化问责机制。S
参考文献:
1.哈维・S・罗森.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Hana Polackova Brixi.Contingent Government Liability:A Hidden Risk of Fiscal Stability[Z].World Bank Working Paper,1998.
3.Coen Kruger.Valuing and Managing Risk Associated with Government Contingent Liability[Z].World Bank Working Paper,1998.
4.Ma Jun.Monitoring Fiscal Risks of Subnational Governments:Selected Country Experience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5.Wales.Planning for Debt Management[J].Government Finance Review,2006,(12).
6.Smith,Charle.Measuring and Forecasting Debt Capacity State of Oregon Experience[J].Government Finance Review,2008,(12).
7.史朝阳.经济增长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8.刘尚希,赵全厚等.“十二五”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压力测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8).
9.冯进路,刘勇.当前及“十二五”时期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2).
10.杨志安等.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因素的实证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2012,(4).
11.彭润中,赵敏.发展中国家地方债务市场监管经验借鉴及启示[J].财政研究,2009,(10).
12.财政部预算司.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控制与风险预警[J].经济研究参考,2008,(22).
13.黄春蕾.外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比较与启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3).
14.张淑霞等.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2,(6).
15.马广军.国家审计视角下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防范探讨――基于美、日、法三国的经验与启示[J].西部财会,2010,(6).
16.王玉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规范管理的制度设计[J].地方财政研究,2012,(3).
17.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0,(14).
18.伏润民,王卫昆,缪小林.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可持续性规模探讨[J].财贸经济,2008,(10).
19.黄国桥,徐永胜.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传导机制与生成机理分析[J].财政研究,2011,(9).
20.巴曙松.不宜过分夸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风险[J].经济,2010,(5).
21.谢清河.地方融资平台和市政债券与地方债务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52).
22.何杨,满燕云.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风险与治理[J].财政研究,2012,(2).
23.唐洋军.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国外模式与中国之道[J].上海金融,2011,(3).
24.刘艳华,洪功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现机制研究述评[J].财政研究,2011,(6).
25.刘星,岳中志,刘谊.地方政府负债风险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6.裴育,欧阳华生.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理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3).
27.谢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构成及预警评价模型构建初探[J].现代财经,2007,(7).
28.孙芳城,李松涛.浅议内部控制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J].商业会计,2010,(8).
29.石亚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审计预警指标体系与风险测算模型――基于“审计免疫系统”理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30.李昊,迟国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31.赵晔,杨志安.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09.
32.洪源,刘兴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非线性仿真预警系统的构建――基于粗糙集―BP神经网络方法集成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
33.谢征,陈光炎.我国地方债务风险指数预警模型之构建[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7).
34.于凌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机制研究――基于某市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调查分析[J].财政研究,2008,(3).
35.张龙平.地方融资平台: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一个也不能少[N].中国会计报,2010-6-4.
36.李玲,卢红柱,牟遥.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审计思考[J].审计研究,2011,(5).
37.袁洁,夏飞.基于审计视角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探讨[J].财政研究,2012,(2).
38.黄芳娜,杨良初.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39.纪瑞朴.防控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风险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金融会计,2012,(7).
40.刘少波,黄文清.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08,(9).
41.熊波.我国发行地方债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J].财政研究,2009,(6).
42.刘国旺.地方政府债务重在监管[N].中国财经报,2012-8-30.
43.李昊,迟国泰,路军伟.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预警:问题与对策[J].经济经纬,2010,(2).
44.陈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J].财政研究,2011,(5).
45.徐文华.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对策建议――以江西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1,(3).
作者简介: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 财务预警 机制构成
引言: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多种不确定的外在因素和内在问题,施工企业不可能将这些完全把握,因此,财务危机经常发生。建立和完善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预防和避免危机发生的最有效途径,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财务危机带来的经济损失。
1. 财务预警的概念
所谓财务预警,就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数据化管理方式,将建筑施工企业已面临的危险情况预先告知建筑施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并分析建筑施工企业发生财务失败的原因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以提早采取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报警系统。
2. 建筑施工企业构建财务预警的必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产生财务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建筑施工企业经营者决策失误,也可能是管理失控,还可能是外部环境的恶化等,但结果都是财务上陷入困境直至宣告破产。而任何财务失败都有一个逐步显现、不断恶化的过程,因此应该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运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及早地发现财务失败信号,预测企业的财务失败。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失败进行预测,无论从哪个立场分析都是十分必要的。项目经理能够在财务失败出现的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避免失败真的出现;投资者在发现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失败萌芽后及时处理现有投资,避免更大损失;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在这种信号的帮助下作出信用决策并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管理;会计师则可以利用这种预测信息帮助确定审计程序,控制审计风险。
3. 如何构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预警系统
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预害系统要发挥预期的作用,形成良性的动态循环,必须从机制上进行系统设计,实现监测、诊断、治疗等功能。系统由基础机制和过程机制构成,高效的组织机制、会计系统和这两者的结合产生的财务信息的收集、传递机制构成三大基础机制。同时,从财务风险分析机制到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再到财务风险责任机制这三大过程机制,将信息流的流转过程实现为预警系统。三大过程机制紧紧围绕“风险”,结合基础机制,将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牢牢控制在一定水平。
3.1建立预留分析的组织机制
为使预警分析的功能得到正常、充分发挥,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的预留组织机构。预警组织机构有两种设置模式。一是预警组织机构相对独立于建筑施工企业组织整体控制。预警组织机构的成员是兼职的,由建筑施工企业经营者、建筑施工企业内熟悉管理业务、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组成,同时要聘请一定数量的建筑施工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预警机构独立开展工作,但不直接干涉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过程,它只对建筑施工企业最高管理者(管理层)负责;二是预警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可由现有的某些职能部门(如财务部、计划部、审计部)分别承担,但是需要安排出一个专门具体的部门,对有关事宜进行集中的安排和处理。预留组织机制的实施,使得财务预警分析工作变的经常化和持续化,并且具体到人,使系统的运转有基本的“人”的基础。
3.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的会计系统
财务预警系统要在实践工作中实现理论上的功能,就需要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辅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进行大范围的分析比较,包括同建筑施工企业、同集团甚至同行业。鉴于计算机具有自动性,因而还可以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预警管理提供“标杆”的作用,只要实际值超过警戒值,辅助系统(计算机)就会自动向主管人员或者经营者发出警报,促使经营者及时解决建筑施工企业出现的问题,防范不必要的风险。
3.3建立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
良好的风险预警分析系统,要能够有效预知建筑施工企业可能发生的财务失败现象,预先防范财务失败的发生。这就需要首先对大量资料进行系统完善地分析,使每一个与财务失败相关的征兆都不漏网。最主要需分析的信息资料应当包括内部数据、相关外部市场、行业数据等。高效且灵活的信息系统是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的重要前提,在这个信息系统中,形成一个信息收集与传递的快捷、完整、高效的渠道是关键。而且这个系统应当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应当包含有财会人员以及其他部门人员提供的各种相关信息。这里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报告系统,还应当包括对会计资料的认真阅读、分析与评价,以及对建筑施工企业潜在财务失败的寻找并及时进行消除财务失败的工作。
建筑施工企业预警分析应当遵循如下步骤:(1)按照需要考察的内容等,明确信息收集的目标;(2)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来源尽可能多地收集资料;(3)对资料进行整理、汇编与计算等研究工作,对资料中所隐含的经济发展趋势、重要启示以及隐含的危机与契机等需要具有一定的敏感性;(4)汇集总结信息的分析结果,判断建筑施工企业的危险程度,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5)进行决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6)消除风险征兆以后,将采取的措施以及形成的经验转化为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活动规范,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可见,预警分析是以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决策为依托,进而实现整个系统的运转。
3.4建立风险分析机制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高效的风险分析机制是关键,通过分折能够及时把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排除出去,进而集中主要精力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分析出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并对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只有首先对风险的成因有了明确了解,才能据此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为了对分析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有一个明确的保证,从事该项工作的部门或个人必须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3.5建立风险处理机制
对风险进行清楚的分析后,接下来就需要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将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尽量降到最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预警制度若想保证有效的运作,就必须建立起正确、及时且符合建筑施工企业需要的各种管理资讯系统,及时且完整的提供经营结果数据,使经营者及各部门负责人能以实际经营状况数据体系,来与财务指标数据相比较。当发生超出或低于指标数据的情形时,就表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状况将有不健全的症状产生,经营者应早日依数据所代表的经营内涵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判断,找出蛛丝马迹,对症下药,以防财务恶化。例如,应收账款周转率过于缓慢,表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部门可能不尽心收取顾客账款。如此,一来资金运转将吃紧,二来建筑施工企业将承受更多的交易风险。此时,部门主管应深入探究缘由,并提出对策。
3.6建立风险责任机制
建立风险责任机制是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保持正常、连续运转的重要保证。必须要明确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者全盘负责本单位的风险管理,并且要将风险的责任落实到具体每个人,当问题一旦发生,能够及时寻找负责对象,并以有效的奖惩制度为辅助,提高相关责任人的警惕意识。
结束语:
面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现在艰难的时期以及施工企业本身存在的各种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科学的财务预警系统,强化约束,加强财务管理,规避、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且艰巨的过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不断探索、学习,才能建立高效、实用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 顾凌林,防范财务危机的有效途径[M],财税科技,2007.
[2] 李加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危机预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财务风险 财务预警理论
在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财务风险是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之一,同时也是对企业经营影响最大的风险,为了保证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我们必须对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有足够的认识。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企业应对财务风险有效的办法是根据财务预警理论,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提高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使企业能够在财务风险形成之前有所预知,并采取积极的方法进行干预,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保证企业的经营效果。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该对财务预警理论有深入的了解。
一、高新技术企业财务危机和财务预警的概念与描述
(一)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国内外学术界并没有给出财务危机的统一定义,通常公认有两种确定的方法:一是法律对企业破产的定义,二是以证券交易所对持续亏损、有重大潜在损失或者股价持续低于一定水平的上市公司给予特别处理或退市作为标准。根据中外学者的研究,财务危机至少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第一,从企业的运营情况看,表现为产销严重脱节,企业销售额和销售利润明显下降,多项绩效评价指标严重恶化;第二,从企业的资产结构看,表现为应收账款大幅增长,产品库存迅速上升;第三,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看,表现为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流动负债,总资产低于总负债。
(二)所谓企业财务预警,即财务失败预警,是指借助企业提供的财务 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利用财会、统计、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理论,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及多种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督促企业管理当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损失。
二、目前财务预警理论和财务预警方法分析
目前的财务预警理论主要是研究企业如何能够利用正确的财务行为,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从企业所面临的财务危机来看,财务预警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如何对财务危机进行预先判断和分析上,旨在通过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分析,达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
目前来看,企业财务预警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首先,通过对基础的财务数据材料进行分析得出企业财务风险的判断,并以此理论为指导,推动企业采取具体措施对风险进行干预。其次,通过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判断,主要方法为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发、因素分析发等,保证分析的准确性。再次,通过对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进行预警,避免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一旦发现企业存在潜在风险,应立即采取措施,对风险进行干预和消除。
三、目前财务预警理论和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从目前财务预警理论和预警方法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首先为基础数据分析层面,其次为专业分析方法层面,再次为潜在风险预知层面。虽然这几种方法在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中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形势和市场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为此现有的财务预警理论和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预警方法过于单一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虽然对财务预警理论非常重视,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财务预警的方法采用的比较单一,没有取得预期的管理效果,没有完全消除企业遇到的财务危机。
(二)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财务形势日趋复杂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自身的财务形势也比较复杂,企业的多数资金都用于产品研发,导致了资金配置不合理,存在一定的风险,同时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日趋复杂的财务形势制约了财务预警理论的发展。
(三)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结构制约了财务预警理论作用的发挥
考虑到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在财务结构方面将资金投入重点放在了产品研发上,客观上导致了资金倾斜过于明显,使企业的财务面临一定的风险。也正是这种财务结构,制约了财务预警理论作用的发挥。
四、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预警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
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研究,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财务风险预警效果,就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特点提出财务预警研究的理论框架,指导企业财务预警实践。以下以哈尔滨高新技术企业为例,重点探讨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预警研究理论框架的形成。
(一)哈尔滨高新技术企业偏向于新产品的研发,需要成熟的财务预警理论来有效的预防财务风险。从目前哈尔滨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定位和企业结构设置来看,天然存在的风险对财务预警理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二)哈尔滨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存量较高。需要完整的财务预警理论来支持整个企业财务发展。因此在财务风险上处于高风险的状态,这一现状决定了企业需要完整的财务预警理论。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 平衡计分卡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
笔者认为,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从财务风险的角度描述并规划公司战略,通过对公司发展各个维度的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有效地进行管理并达成公司战略目标。
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由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戴维・诺顿(David Norton)提出“平衡计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的概念之后,基于简单的理念――所谓“员工将对被检查的内容而不是期望的内容作出反应”,最初平衡计分卡很快作为一种标准管理实践被纷纷引入公司管理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平衡计分卡的应用远不止业绩计量方面,通过其简明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罗列出公司发展各个维度的现状及未来目标,于是将其作为一种持续管理工具在战略管理等领域加以广泛运用。
针对所在公司的实践,笔者就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平衡计分卡”的具体运用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分析、总结和探讨。笔者认为,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利用“平衡计分卡”,从公司战略到运营、从财务指标到非财务指标、从点到面、从表象到实质,全面地建立财务预警及监控指标体系,从而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一、财务风险的定义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风险定义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给目标实现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依此,我们可以将财务风险定义为一个事项将会给企业财务目标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按照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对风险管理的目标的划分,财务风险管理也包括以下4个层次的目标:
战略目标:是企业经营的高层次目标,应与组织使命方向一致,并支持使命;
运营目标:有效且高效地使用资源;
报告目标:报告的可靠性;
合规目标: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
二、财务风险管理中嵌入“平衡计分卡”理论的意义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是以“公司愿景与战略”为核心,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方面的绩效表现来分析和衡量战略,组织将在业绩的先导指标与后滞指标间、财务与非财务风险因素间达到平衡。这种多维度的组合,有助于组织内部成员对组织战略目标及战略执行步骤有更全面的理解。平衡计分卡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战略目标、业绩计量、执行目标和战略行动。
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是“公司的愿景与战略”,即公司组织内部追求的长期目标。从财务风险管理的战略目标看,利用平衡计分卡,可以清晰地对其进行定义、分类,使执行公司战略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从财务风险管理的运营目标看,运用平衡计分卡,可以衡量公司在财务、顾客、业务流程以及创新责任等公司发展各个维度的绩效表现;通过衡量在各个维度公司运营目标,可以更好地均衡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期望。
从财务风险管理的报告目标看,平衡计分卡中对非财务指标的量化与定性描述,有助于跳离财务指标的窠臼,透过表象看到实质,更好地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从财务风险管理的合规目标看,利用平衡计分卡,可以采用定性表述或非财务指标来描述难以用财务指标来量化的合规目标,让财务风险管理“有章可循”。
三、平衡计分卡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一)运用平衡计分卡描述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在此以本公司为例,运用“平衡计分卡”描述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以简表形式列示如表1:
从表1可看出,指标包括一些具体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但其在各个维度的表现,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而财务指标比如利润率等又会影响企业研发投入、进而影响非财务指标如产品上市数量与速度等。
(二)运用平衡计分卡识别相关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管理体制包括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系统、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运用平衡计分卡,可以整合企业的信息资源,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同时可以利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建立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比如,对产品(存货)管理,可以建立以下指标体系来识别相关的财务风险,见表2:
在建立预警指标之后,对风险事项严格进行监控,并及时跟踪反馈,选择适当的防范、回避或转嫁财务风险的措施,将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可容忍范围之内。在信息汇总、整理、分析、运用的环节,可以财务量化指标为核心,建立严密的数据分析体系,及时提供对组织决策有用的信息。
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结果与预期财务结果发生偏离,会产生财务风险,但可能其是顺势而变,比如研发投入过多,企业可能不堪重负,但新产品上市获得销售额的增长将增加企业效益,因此,单纯的财务指标不足以概括财务风险的各个方面。笔者认为,引入“平衡计分卡”后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是更全面更综合地考量与管理财务风险。
(三)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应强调事项
财务风险一般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财务风险指标较其他风险指标而言,量化指标比较多,毕竟财务更多的是以数据说话,因此,在引入并运用“平衡计分卡”概念的实务过程中,还是应当注重定量指标的选择与设定。
另外,引入并运用“平衡计分卡”理论,是期望财务风险管理并不仅是纯粹的数据分析,而是利用其他管理工具,使我们能站在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高度,更好地实现财务风险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通则解读.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