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资产概述

金融资产概述

时间:2023-06-08 11:2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资产概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资产概述

第1篇

【关键词】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使得我国的金融市场开始逐渐发展壮大,金融资本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而且市场经济条件使得金融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在这严峻的市场中面临的风险也是大大增加,金融资产随着社会经济而不断的发生起伏,金融资产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减值的危险。那么,什么情况下就可以判定金融资产减值呢,究竟有哪些界定和判定的因素呢?金融资产减值引起了相关学界的大力讨论和关注。

一、金融资产概述

金融资产,也就是经营资产的对称。单位或个人所拥有的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是一种索取实物资产的无形的权利,是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金融资产通常指企业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应收贷款等。金融资产的最大特征是能够在市场交易中为其所有者提供即期或远期的货币收入流量。不能将现金、存款、凭证、股票、债券等简单地称为金融资产,而应称之为金融工具,金融工具对其持有者来说才是金融资产。投资者在市场上购买金融工具时总是会考虑到它能给自己带来的权利和义务,能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收益率。

二、金融资产减值概述

(1)何为金融资产减值。金融资产减值是指金融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金融资产减值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对其账面价值的纠正。金融资产减值之后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当然,对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是一个比较繁琐的内容,而且也不能随意的就判定减值,减值判定的因素中有很多并没有很明确的界定,很多时候都是依靠人为的主观判定,这就使得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变得比较复杂。当确认减值之后,对减值的计量就更加复杂了。虽然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减值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比较明确的规定,但是仍然还是有一些比较模糊的界定,计量起来比较复杂。(2)金融资产减值的原因分析。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原因很多,而且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原因会有所不同。比如说:持有至到期投资由于到期日和金额是固定的,但是在这么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中,谁也不能预料会发生什么事情,比如说:尚未到期时,债务人破产、债务企业发生了严重的财务困难、债务人违约等情况都会使得持有至到期投资不能或不能完全收回金额,这就发生了减值。另外,社会环境、政策变化、市场变化、重大自然灾害等都会对某些金融资产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说,企业在金融资产的投资中一定要特别注意,要分析每一个可能发生减值的因素,做出最正确的投资决策,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分析

(1)公允价值的确定。公允价值就是在市场公平交易中买卖双方确定的价格,这是判断金融资产是否减值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下我国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判断上采用市场价格和估价两种方式来进行判断。很明显,估价的方法中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并不能说是一个比较准确的价值。估价一般是用在那些没有明确报价的金融工具上。因为我国的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还不成熟,这样在估价时衡量的标准也就比较少了,估价中就会不太准确。(2)资产减值的客观依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会有一些客观的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第一,债务人发生了严重的财务困难,该金融资产无法在活跃市场继续交易。第二,债务人违合同条款,如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违约或逾期等。第三,债权人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作出让步。第四,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第五,无法辨认一组金融资产中的某项资产的现金流量是否已经减少,但根据公开的数据对其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该组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以来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已减少且可计量,如该组金融资产的债务人支付能力逐步恶化,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失业率提髙、担保物在其所在地区的价格明显下降,所处行业不景气等。第六,债务人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第七,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3)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计量。计算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主要有三个因素:资产预计使用寿命、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资产预计折现率。对于现金流量的计算上很多数据资料是无法获得的,这样就给计量带来了许多麻烦,而计量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是资产减值计量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确认资产是否减值,减值的具体情况的重要标准。由于计量中很多数据获取的困难,使得企业在做资产减值计量时有了比较大的随意性,这样不利于相关部门对企业的运作进行规范的管理,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完善对策

(1)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因为金融资产减值的计量中有很多主观因素在里面,那么就需要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尽量能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上进行计量。首先是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当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更加丰富、知识面更加广阔时,思考问题时也就比较全面,看问题也能比较深刻。其次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如果会计人员没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在进行金融资产减值的计量时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考虑而进行一些虚假数据的上报,这样就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了,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进行计量。(2)完善金融资产减值的操作程序。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减值的操作程序有一定的完善,相较于以往的会计准则而言,新会计准则中有了很多的明确计算的方法和要求,要求企业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计提,计提不能驳回,但是,还是存在一些漏洞。那么,在新时期里,相关部门要发现新会计准则的漏洞,针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对企业金融资产减值的操作程序进行相应的完善处理,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3)加强监督。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中有很多都是依靠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来进行的主观判断,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尽量减少企业进行利润操作的情况,相关部门要对这一过程进行审计监督,督促企业在正常的程序范围内进行进入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不要为了企业的发展而进行一些违规操作。其次是企业内部的自我监督,企业要积极配合国家的相关法律规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金融资产也是在不断的增多。在金融资产的管理上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市场经济将会越来越难管理。市场经济要想正常健康的运转下去就需要企业、政府、学界等的支持,需要社会各界都做出自己的努力,从各个方面来规范市场经济活动。金融资产减值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情况,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资产也在这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生着变化,在发生减值时,企业要根据相关规范来进行会计处理,规范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转。

参 考 文 献

[1]尹峰.金融资产减值及其会计处理刍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0(18)

[2]南召凤.新准则下的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

第2篇

摘要:文章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定义入手,通过举例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方法进行了阐述,具体从核算范围、初始计量、持有期间、后续计量、转售等方面分析了其核算方法及账务处理,并针对会计核算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计量;后续计量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概述

广义视角金融资产是相对实物资产而言的,以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计价,活跃于金融市场,通过在有序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为其债权人提供即期或远期的货币收入流量的金融品的总称。该定义是从经济学角度对金融资产进行定义的,相对于会计视角下的金融资产而言。

会计准则角度的金融资产是会计视角下的金融资产或狭义的金融资产,仅包括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不包括货币资金和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确认条件的长期股权投资。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CAS22 对金融资产的划分是根据企业持有金融资产意图的不同,将其分为四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由其持有目的不明确,不能被归类为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外的三类金融资产中的任何一类。可见会计准则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定义是指直接被认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未被划分为贷款及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其他金融资产。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相关账务处理

(一)初始入账价值

1.购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以购入时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交易费用作为初始入账价值。

案例1:2011 年1 月1 日,A 公司从证券市场上购入B 公司于本年发行的5年期债券,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面值为3000 万元,票面利率6%,实际利率5%,每年年末计息,到期还本付息。实付价款为3129.81 万元。A公司初始入账: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3000

—利息调整129.81

贷:银行存款3129.81

2.其他投资重分类而转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

(1)由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入账价值是以转换日该债权的公允价值入账,公允价值与该债权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或其他综合收益处理。

(2)由长期股权投资转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换日应当根据剩余权益性投资的公允价值,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根据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原权益法核算下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在终止采用权益法核算时,会计处理基础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

(二)持有期间的股利和利息

1.持有期间收到的股利和利息

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应将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在资产负债日已到付息期尚未收到的利息,作为持有期间的投资收益,借记“应收股利”、“应收利息”,贷记“投资收益”。实际收到时,借记“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贷记“应收股利”、“应收利息”。

案例2:承例1,不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每年年末计提利息如表所示(单位:元)

2.已到付息期而未收到的利息

企业债权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到付息期而未实际收到的利息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相同。重新确认新的摊余成本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公允价值与摊余成本的比较确认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进而确认本期的公允价值变动。持有期间的应计未到期利息与已到付息期而未收到的利息会计处理相同。

案例3:承案例1 2011 年12 月31 日调整债权工具账面成本,且该债券年末公允价值为3040 万元。

借:应收利息 18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23.5095

投资收益156.4905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3129.81-23.5095=3106.3005(万元),公允价值为3040 万元,应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3106.3005-3040=66.3005(万元)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66.3005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66.3005

(三)期末计价

以公允价值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期末计价,本会计期内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计入所有者权益。终止确认时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属于债权类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采用摊余成本法确定,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时,公允价值与摊余成本的差额为累计应确定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原已确认公允价值变动与累计应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额之差作为当期公允价值变动额的调整额。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作为企业正常经营损益处理。

案例4:承例1.例3.2012 年12 月31 日调整债权工具账面成本,且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3050 万元。

借:应收利息18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24.685

投资收益155.315

2012年末摊余成本=3129.81-23.5095-24.6850=3081.6155(万元)

2012年末账面成本=3129.81-23.5095-24.685-66.3005=3015.315(万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4.685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4.685

(四)重分类转出和转让出售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重分类转出

企业可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回至持有至到期投资时,转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累计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的同时将账面价值转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已确认的累计公允价值上升,应借记“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已确认的累计除资产减值以外的公允价值下降,应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_ 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转让出售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让出售时需要进行资产的终止确认,将其账面价值转销,比较出售收取的价款与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二者之差作为投资收益处理。同时原直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转出,也应一并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人民出版社,2014.7.

第3篇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 公允价值

一、金融资产的概述

(一)金融资产的含义

金融资产属于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金融资产是指单位或个人拥有的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是一种索取资产的权利,根据新会计准则的定义,金融资产组成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项、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和金融衍生工具形成的组合等。狭义的金融资产是指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本文所分析的金融资产侧重于狭义的金融资产,主要是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比较分析。

(二)金融资产的分类

《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要求,将取得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以进一步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1)交易性金融资产,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以交易为目的所持有的债券、股票、基金、权证等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工具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企业的持有目的是短期性的,即在初次确认时就确定其持有目的是为了短期获利;该金融资产具有活跃的市场,其公允价值能够通过活跃市场获取。

(2)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即指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该指定可以消除或明显减少由于该金融资产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和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企业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经明确规定该金融资产组合、该金融负债组合或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

2.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能够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主要是债权性投资,比如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金融债券等。

3.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上述其他三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也就是说若管理者的意图不是很明确或者没有计划将其归类到前三类,那么就可以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例如,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

二、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差异

(一)初始计量方面的差异

1.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取得时支付的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确认为应收项目即应收股利、应收利息。会计处理为: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取得时支付的相关交易费用,均直接计入初始取得成本。会计处理为: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二)后续计量方面的差异

1.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企业应将其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直接影响当期损益。会计处理为: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或做相反分录。

2.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其账面价值以摊余成本进行计量,并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直接影响当期损益。会计处理为:借记“应收利息/应计利息

”科目;贷记“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企业应将其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影响的是所有者权益,不影响当期损益。会计处理为: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贷记“资本公积”科目,或做相反分录。

(三)资产处置方面的差异

1.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被处置时,其公允价值与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即将其转入投资收益。会计处理为: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科目;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2.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被处置时,应将所取得价款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即投资收益。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收益”科目。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被处置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同时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即“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出,计入投资收益。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资本公积”、“投资收益”科目。

三、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实例分析

现行准则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作为企业非常重要的两类金融资产,在核算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在会计处理上很容易混淆。本文以股票为例,通过比较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的不同,从而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对企业当期产生的不同财务影响。  例:2012年11月11日a公司从二级市场购入一批b公司发行的股票600万股。取得时公允价值为每股8.3元,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每股0.3元,另支付交易费用8万元,全部价款以银行存款支付;2012年11月16日,收到最初支付价款中所含的现金股利;2012年12月31日,该股票公允价值为每股8.9元;2013年3月31日,该股票公允价值为每股7.5元;2013年6月30日,该股票公允价值为每股6.4元。预计股价的下跌是非暂时性的。2013年7月30日,该股票公允价值回升至每股6.6元。此时导致前期股票价格持续下跌的客观因素已消失。2013年8月6日,甲公司出售全部股票600万股,售价每股7元,另付交易费用6万元。

该例中a公司从二级市场购买了股票,如果该公司管理层的意图是为了近期出售,以赚取差价为目的,则会计人员应将它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若管理层不是为了短期获利而持有该股票,则会计人员应将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至于归为哪类金融资产,主要取决于管理层对利润等财务指标的考虑。所以笔者以这两类金融资产为例,从初始计量、后续计量、资产的减值和处置等方面来具体说明它们在会计处理上的差异。

(一)取得金融资产时的会计处理(见表1)

这两类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最大区别,就是对相关交易费用的处理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将发生的交易费用简化处理,直接费用化冲减当期损益,符合简明原则。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将发生的交易费用资本化处理,直接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初始确认时,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将会对企业当期个别财务指标产生不同的影响。

若将其归为前者,则甲公司的当期利润会减少8万元,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也会减少8万元,当期所得税费用也随之减少2万元(假定该公司的所得税税率是25%),致使当期净损益减少6万元。若归为后者,则不会对该公司的当期损益产生任何实质的影响。

(二)资产负债表日金融资产价格变动的会计处理(见表2)

资产负债表日,两类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该资产由于市场价格的升降所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差额的处理。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影响当期利润。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没有将公允价值变动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是作为一种未实现的损益,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计入当期利得(损失)来反映。

实际上,期末股票市场价格的上下波动所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差额只是一种潜在的、隐含的损益,只有等到将该股票出售之后才真正实现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很好地遵循了谨慎性原则,大大压缩了企业利

市场价格上下波动随意调节利润的空间,另一方面,将未实现的损益通过利得(损失)来反映,很好地贯彻了全面收益观的思想,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体现。

(三)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见表3)

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下跌的幅度达到甚至超过其成本的20%,或连续下跌的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月,导致下跌的因素是客观存在且非暂时的,就应合理地判断该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并计提减值准备。按现行市价与其成本的差额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将持有期间由于市场价格持续大幅度下跌所累积形成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借方余额转出,不足的部分再计提减值准备,记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2013年6月30日,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下跌至每股6.4元时,价格下跌幅度高达其成本的20%,且是非暂时性的,可以判断该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应计提减值准备。当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时,两类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二者对减值部分的确认和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而是按现行市价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直接冲减当期损益(即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660万元;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按现行市价与其成本的差额冲减当期损益(借记“资产减值损失”)968万元。两种处理都会减少当期利润,但后者对当期利润的影响程度要大得多。

(四)金融资产市价回升时的会计处理(见表4)

当客观减值因素消失,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回升时,两类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对市价回升金额的确认不同。前者将市价回升形成的潜在收益计入了当期损益,而后者将市价回升形成的潜在收益计入当期利得。不同处理将产生不同的财务影响,前者会使当期利润增加120万元,而后者的当期利润不会受到影响。

(五)金融资产处置时的会计处理

处置时,两类金融资产不同的会计处理对当期损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若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将收到的处置款4 194万元抵减购买支出4 800万元,亏损606万元。若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前期已确认了资产减值损失968万元。导致本期实现了收益354万元。这两种处理对当期损益产生相反的影响。此种情形若是出现在年末,仅仅由于归类的不同,会对年报的利润等指标产生重大影响。

四、现行金融资产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资产的确认有待完善

由于衍生金融资产是一种选择权,该权利所导致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在时间和金额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并且其价值也会不断的变动,流入或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也无法计量。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衍生金融资产既不符合资产定义,也不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不能作为资产确认,只进行表外披露,把未来不确定的利益和潜在风险变成可控指标,最大限度地化解风险。随着法律、金融市场等环境条件的完善及计量手段的发展,衍生金融资产将由表外披露转为表内确认。

(二)金融资产的计量有待改进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计量采用了公允价值、摊余成本和历史成本混合计量的方法。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续计量时,原则上也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但下列情况除外: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按摊余成本计量;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这样处理会导致初始计量时交易费用处理不一致;后续计量时,对于相同的金融资产,在不同企业甚至在同一企业的计量也不同等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将金融资产计量简化为按公允价值计量和摊余成本计量两种方法,对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变动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对于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金融资产,如果其合同现金流量确定,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如果其合同现金流量不能确定,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化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权益中的“其他收益”。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第4篇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规范金融工具会计,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了IFRS 9《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本文在介绍IFRS 9的背景、实施进程与内容的基础上对金融工具的分类做了阐述,并比较了IFRS 9相对于IAS 39的进步之处,同时也探讨了IFRS 9在分类方面的不足之处。最后对我国企业因IFRS 9的实施可能受到的影响作出分析。

全球金融危机让我们意识到财务系统的稳固性是多么重要。次级贷款的证券化大大增加了金融工具的风险,当风险潜藏到一定程度后,坍塌的不仅仅是企业的金融资产,而且是全球范围内的财务金融系统。如今,金融危机正在逐渐好转,如何管理好金融工具,如何合理运用金融工具在为企业带来增值的同时规避风险,是值得深思并改进的课题。而对金融工具的科学分类正是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基础。只有合理的分类,我们才能对金融工具进行合理的计量与确认,才能有效地进行资产管理。2009年11月12日,IASB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9《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对金融工具做了全新的分类。

一、背景与实施进程

IASB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改进和简化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促使IASB将大幅修改金融工具准则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替代现有的《IAS 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B将改进项目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为分类和计量;(2)第二阶段为减值方法,(3)第三阶段为套期会计。

2009年7月14日,IASB了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征求意见截止期为2009年9月14日。2009年11月12日,在总结反馈意见的基础上,IASB了IFRS 9,完成了第一阶段计划中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

IFRS 9征求意见稿的范围包括金融资产以及金融负债,但是由于对金融负债的有关建议存有疑虑,IFRS 9的范围仅限于金融资产。预计IFRS 9将于2010年增加有关金融负债分类和计量、金融工具终止确认、减值和套期会计的新要求。因此,IFRS 9最终将完全取代《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 39)。

对于IFRS 9未涵盖的属于IAS 39范围的金融工具,提前采用IFRS 9的主体将继续采用IAS 39的其他会计要求(如金融负债的分类和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和终止确认、金融资产的减值、套期会计等)。

二、IFRS 9关于金融工具分类的概述

分类的关键在于分类标准的选取,而分类标准的选取又必须服从分类的目的,对金融工具分类的目的在于根据一定的标准区分不同性质的金融工具,根据不同的性质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以便准确地对其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而准确的计量和披露与投资者的潜在利益最相关。

IFRS 9将金融工具按计量属性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其中,只有在具备贷款的基本特征和基于合同收益率管理的情况下,才以摊余成本计量,其余的均要以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可以选择以公允价值计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人当期损益;以及以公允价值――其他综合收益(FV-OCI)模式列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得计入当期损益。一经选择,后续不得改变。

对于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保留了公允价值选择权,即允许主体在初始确认时将任一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前提是这项指定可以消除或者显著降低确认或者计量的不一致性(有时也称“会计不匹配”)。

一般情况下不允许重分类(除非商业模式变化)。同时,简化了嵌入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征求意见稿指出,所有的金融工具,包括那些包含嵌入衍生工具特征的混合工具,都将适用同一种分类方法,即混合工具要么以公允价值计量,要么以摊余成本计量,不再进行分拆处理。

下面用图1说明金融工具是如何分为这两大类别的。

三,IFRS 9相比IAS 39的进步之处

1.分类层次简化了。IAS 39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分为两类: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相比过去复杂的分类,IFRS 9仅将金融工具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摊余成本计量,这就提高了准则的可比性和一致性。对财务工作者来说,更加便于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处理;对财务信息使用者来说,更加容易理解金融工具。

2.分类标准客观化了。IAS 39在判断一项债务性金融工具是否应该以摊余成本计价时,要考量该金融工具的持有目的和在活跃市场中是否有公开报价等因素。这需要管理层的主观判断,从而导致了管理层人为操纵损益的情况屡有发生。然而在IFRS 9中,是否具备贷款的基本特征和基于合同收益率管理的分类标准则客观不少。贷款的基本特征即是该金融工具要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基于合同收益率管理则是主体的商业模式在持有或发行金融工具时产生合同现金流,因此,合同收益率依赖于管理层在实际中如何管理金融工具而不是管理层的持有目的。

3.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要性。虽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风险累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取消公允价值、回归历史成本的呼声此起彼伏,但金融工具活跃在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中,衡量的是预期未来的现金流入与流出,历史成本并没有计量基础。

公允价值始终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反映了金融工具真实、可靠的内在价值,尽管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盈余和资本的波动且存在精确性问题,但随着金融市场的日渐成熟和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精确性问题将逐步得以解决。

4.新增了FV-OCI模式。IFRS 9允许不是为交易而持有的权益投资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人其他综合收益(即FV-OCI)。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得计人当期损益,降低了利润因公允价值变动风险带来的波动性,使财务报表数据更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实际经营业绩。

5.嵌入衍生工具的统一分类计量。主合同的非衍生工具和嵌入的衍生工具采用同一种计量方式,避免了混合计量,降低了确认的复杂性。例如,可转换公司债券作为典型的嵌入衍生工具同时具有债券型投资性质和期权投资性质(一定期限内依照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为股票),IAS 39的做法是将其拆分进行确认和计量,现在根据IFRS 9,由于可转债不具有贷款的基本特征,所以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不需拆分处理。

四、IFRS 9不足之处(可改进之处)

1.金融工具是在复杂的融资活动中产生的,过于简化的分类应用到实际会计活动中,不一定能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精确的、有用的会计信息。

2.IFRS 9扩大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并且又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用计提减值准备。如此一来,若资本市场大幅度波动或遇到金融危机,那么大部分金融工具的市场流动性会突然枯竭,公允价值急剧缩水,持有这些金融工具的企业将不得不一次性计提大额的减值损失,从而进一步助长了市场的波动性,损害了投资者的信心,不利于金融稳定的目标。

五、新分类标准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与挑战

截止2008年12月31日,27家上市金融企业持有贷款和应收款项类金融资产金额合计为192 614.15亿元,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为70.97%;持有至到期投资金额合计为39 924.29亿元,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为14.7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额合计为33 896.12亿元,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为12.49%;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金额合计为4 966.47亿元,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为1.8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将绝大部分金融资产划分为贷款和应收账款、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三个类别,贷款和应收账款在金融资产中占有绝对优势,少部分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这与我国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手段有关,利润的相关指标是衡量公司绩效的主要标准。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目的是为了近期出售或回购,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因此,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会使利润产生较大的波动性。为了降低利润的波动性,上市公司多将金融资产计入其他三个类别。

目前我国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在不具有重大影响的情况下,除少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交易性金融资产,大部分由于市价不能确定,使用成本法。而IFRS 9施行后,规定金融资产只能以公允价值计价。因此,如何取得公允价值,如何以公允价值合理计量将面临着巨大挑战。目前对公允价值的估值主要采用市值计价和模型计价的方法。在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市值计价所选取的市场数据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金融工具的真实价值和风险导向,而使用内部信息进行模型计价又会给会计主体生成巨大的利润制造空间。因此,我国需要不断完善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在以市值计价的规则基础上,区分金融资产所在的市场是否活跃。如果是活跃的,资产仍将以资产变现价值(即资产在财务报表日出售的价格)计量,如果不存在活跃的市场环境,金融资产的价值可以用以反映固有风险(即市场风险)的比率贴现后的同类现金流的现值计量;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使它涵盖一个更广泛的财务报告体系框架。这个框架整合市值计价与模型计价的优点,使金融资产的估值在保证相关性的同时提高可靠性,让公允价值更加合理地计量金融工具。最后,改进政府部门的监管机制,设定公司业绩评价指标时要更加多元化,如此才能促使上市公司的报表更加真实可靠,金融工具的计量价值在一个信息更加真实的环境下才会更加公允。

六、结语

第5篇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变革内容概述

金融资产分类方面的变化

在传统的旧会计准则实践中,能将金融资产有效划分为四类。主要是参照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实际变动计入档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资产。在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之后,原有的分类组成主要调整为三类,即是AC、FVTPL、FVOCI。将原有的持有至到期投资转为债权投资,其中涉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科目保持不变。对原有的债权类投资标准实施划分,将合同现金流量特征、业务模式转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以及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资产,原有的会计科目转变为其他多类债权投资。当被指定为FVOCI,要注重对会计科目实施变更,转为其他权益工具投资。通过此类调整有助于对传统会计准则中资产划分环节中存有的随意性集中控制,能最大程度调控出可出售资产的空间,便于优化金融资产分类,提升会计实务整体成效。

金融资产减值计提变化

在全新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中,要注重将原有的减值计量基础有效调整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便于突出科学性。有助于相关管理部门参照违约问题产生概率、违约损失情况实施减值计提,便于对各类常见的金融资产风险问题产生概率集中管控。企业在长期发展中结合金融资产变动情况判定信用损失,对常见的损失阶段进行判定。实际减值准备计提时间能设定在一年之内或是完整的存续时间内。但是在传统会计准则实践中,仅仅只能对已经产生计提的金融资金实施计提,这样将严重忽视了今后金融资产会产生的多项风险问题,对减值计提精确性也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所以从相关理论层面来看,企业在长期发展中要注重组建风险评价模型,这样能有效预判一段时间内会产生的损失风险。在新会计准则中,实现了资产分类更为统一,要与实际持有意图保持一致性。基于业务模式测试、现金流量特征测试等排除多项人为要素的误导。这样便于展示出不同产品结构化本质、非标资产内核,便于促使企业多项投资决策拟定更为科学,多重条款制定更为明确。对不能通过现金流量特征进行测试的金融资产,比如结构性理财等,均可以将其归类到FVTPL类别资产中。企业在投资决策制定前,判定各项持有资产的主要意图,设定完善的战略发展目标,对资产价值波动、利润情况有效判定,做好空间压缩情况控制。

新会计准则变化对信托公司财务核算的影响分析

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在信托企业投资管理中,实现资产负债有效匹配是重要特征,但是从部分信托公司发展现状中能得出,部分公司尚未达到资产负债相匹配的发展目标。主要是由于投资端口、负债端口担负的风险较大,其次是由于期限错配导致利率风险问题提升,这样对会计利润会产生较大影响。在新会计准则要求中,信托公司要注重对信托合同实施分组,做好资产组合优化,这样能实现资产负债综合管控。强化多重金融资产减值计提评价以及会计信息披露,能保障企业发展中降低各项风险要素影响,实现风险问题综合防控。在新会计准则中,能促使金融资产分类更为标准、客观性提升。基于业务模式评定、现金流量测试等控制人为主观要素诱导。重点突出不同产品结构化本质以及非标资产内核,这样能保障多项决策更为合理,合同条款设定更为明确。

对利润表的影响

在全新的会计准则中,财务报表中各项表现相对明显的变化就是企业金融资产公允值产生变化。比如权益类资产产生变化,对应资产可调节收益空间逐步缩小,这样将会导致财务收益活动整体波动性扩大。在新时期信托公司发展中,要注重进一步优化权益资产分配、财务收益结构优化的呢过,这样能全面提升投资回报率,对利润波动情况有效控制,便于降低市场环境中股票投资对企业整体收益的影响。其次,新会计准则中引入了预期资产损失减值计提模式,企业发展中当多重风险问题不断扩大,要注重做好减值计提综合评估。在面对金额相对较大的固收资产减值计提中,会导致信托公司整体利润率降低。所以目前信托公司在各类投资策略实施中,主要是趋向于保守化发展,实现现有资产以及负债情况的有效协调。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做好长期收益管控,对多重风险要素集中整合,降低利润产生的波动。

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从诸多信托公司发展建设现状中能得出,多数公司结构模式设定中主要是选取纵向直线型组织结构。而多数金融机构在发展重视选取集权制管理模式,长期发展中导致多项横向信息传递受限。在全新的会计准则中,要求企业在发展中要注重积极组建预期信用模型,对今后预期发展损失实施减值计提。但是由于专业化信息系统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受限,导致预期损失、减值计提、风险评价等活动组织开展难度增大。信托公司在绩效评价指标设定中要注重实现全面更新,主要是由于各类权益类金融工具存有利润无关性且不可撤销。

信托公司财务核算优化措施

重构会计科目体系强化会计准则渗透

信托企业在长期发展中要注重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到新会计准则学习中,对多项理论知识全面整合、应用。财务管理部门要注重与企业多部门管理人员基于新会计准则中涉及的各项新规定,对原有的会计制度实施有效修订、补充、完善,重新构建适应企业发展的会计科目体系,对原有的会计报表模板进行调控。相关财务人员要注重对现有的存量资产实施有效梳理,针对包含特殊条款的债券实施SPPI测试,之后再参照现有的新会计准则相关规定进行有效分类。针对各项新准则中多项规定,将存量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与新账面价值进行对比,将数值之间的差额有效计入到期初留存收益以及多项综合收益中。要求相关企业在金融资产分类中,全面展开对可供出售资产的浮动盈利以及对损益的各类影响。

规范化优化管理模式

现阶段在全新的会计准则中,信托企业要注重做好市场风险评估、金融应用工具分类、减值测试等。其中涉及诸多业务活动,比如设计阶段操作、审批以及合同签署环节管控等。当前信托公司在长期发展中要注重组建纵横划分合理的矩阵组织架构,这样能在各项管理实务操作中提供分类、评估、测试、减值等多项数据,便于强化会计信息整体质量。信托公司在长期发展中要注重转变传统绩效考核模式,基于资产负债考核为标准优化原有的收入费用为主的考核模式。不能片面化关注各项利润考核指标,要注重提升净资产指标变化关注度,这样能获取更为长远、稳定的投资收益。

结语

第6篇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表

财务报表作为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部分,反映了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了所需要的信息。《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规范了财务报表的列报,以保证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和同一期间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之间的相互可比。

随着市场条件的改变,会计模式面临调整。原本在以利润表为中心的财务报表时代,企业注重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而没有过多关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的质量问题。新会计准则强调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强调企业净资产而不是强调利润,体现了贯穿于整个体系中的“资产负债表观” 理念,适度弱化了“利润表观”理念。“资产负债表观”理念认为,利润代表净资产的增加,亏损代表资产的减少,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考核业绩时,关键是看净资产是否增加。因此研究新准则对于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财务报表的列报要求

2007年1月1号正式实施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和附注。作为企业核算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会计报表的编制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财务报表的列报需要满足持续经营、重要性判断、正常营业周期和终止经营等基本要求。

二、一般企业资产负债表变化的概述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三个会计要素的会计报表。它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一定的排列顺序编制而成的。

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负债表从提供更可靠信息这一目的出发,要求按照流动和非流动的原则分别列示,并明确给出了划分,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列示项目上,资产类科目相应的取消了旧资产负债表中的“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以及“递延税款借项”等,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递延所得税资产”和“商誉”等几类单独列示的项目。负债类科目取消了“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改为“应付职工薪酬”,将“递延税款贷项”改为“递延所得税负债”。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新增了“库存股”项目。以下对变动项目稍作说明:(1)“交易性金融资产”反映企业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以交易为目的所持有的金融资产。(2)“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反映企业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3)“持有至到期投资”反映企业持有的以摊余成本计量的持有至到期投资。(4)投资性房地产指的是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5)“商誉”反映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的价值。(6)“库存股”反映企业持有尚未转让或注销的本公司股份金额。

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是一大特点。允许非货币性资产采用两种计量基础:成本计价和公允价值计价。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旧准则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大部分是以历史成本计价的,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能反映现实价值的问题,使在此基础上做出的财务分析更符合实际需要。但是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会计估计,这种评估带有主观随意性,操纵性较强。所以, 企业有必要向投资人充分解释该计量对会计报表产生的影响。

三、对资产负债表影响的具体表现

1.公允价值应用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体系规定金融工具、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计量,符合条件的应该采用公允价值,并且一律纳入表内反映。以下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1)企业初始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2)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账面价值为该时点上的公允价值,与前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即公允价值变动金额需要计入当期损益,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3)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金融资产整体转移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 应当将所转移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因转移收到的对价两项金额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资产负债表日以公允价值计量,会引起资产负债表资产的变动。

在公允价值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和自用资产相互转换时,以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转换后房地产的入账价值。若公允价值大于或小于原账面价值,必然使资产增加或减少。另外,在企业将自用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资产重估增值时,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导致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所有者权益随公允价值变化而变化。

2.债务重组准则的影响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的让步的事项。债务重组实质是债权人最终让步,所以债务重组后往往会使债权人净资产减少,债务人净资产增加。旧准则将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而新准则将此业务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债务人,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涉及或有应付的,在或有应付金额符合或有事项准则关于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应当将该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而对于债权人,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涉及或有应收的,依据准则债权人不应确认或有应收金额,不得将其计入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新准则的规定会对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产生变动。

3.资产减值准则的影响

新准则扩大了减值的范围,包括:存货减值、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等。资产减值可归纳为三种确认标准:(1)永久性标准,即对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能恢复的资产减值给予确认,这个标准虽然避免了确认暂时价值波动形成的损失,但需要会计人员对暂时减值与永久减值进行判断;(2)经济性标准,即在资产负债表日若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可回收金额则确认其减值,它能如实反映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价值,避开了采用职业判断区分资产减值类型的难题,便于操作;(3)可能性标准,即要求对可能的资产减值予以确认,其目的主要在于与历史成本保持一致,避免对不必要减值损失的确认。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确定。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后,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新准则将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与资产“可回收金额”的计量严格区分,并在计算“可回收金额”时对货币时间价值的确定原则明确了指导原则,使会计计量更加谨慎。

4.职工薪酬准则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是首次系统规范了职工薪酬的确认、计量及相关信息的披露。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记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另外,引入了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企业在正常退休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以及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的补偿,在符合企业已制定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和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解除劳动关系计划这两个条件时应确认为负债并列入当期费用。

综上所述,新准则的颁布是会计界的重大转变,对财务报告尤其是资产负债表有重大影响。这些客观变化都要求企业加强信息管理, 及时获取相关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相关企业的财务信息等,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7.4

[3]冯丽霞:财务分析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7

第7篇

【摘要】我国将公允价值计量引入新会计准则后,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应了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基于公允价值的含义及其产生、发展,对新准则中公允价值在公司资产的实务计量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并且结合2007、2008、2009、2010、2011年等5年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和案例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的总体情况以及它对收益利润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我国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和其所面临的挑战与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和愿景。

 

【关键词】公允价值;新准则;上市公司;收益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等的出现,传统的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计量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逐渐不能满足会计主体相关利益各方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允价值的计量被提出并迅速发展。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53年的会计研究公告最早提出了公允价值,要求企业合并等购买行为中把公允价值作为资产计量的依据。

公允价值自美国提出之日起,便受到质疑和争议。如今源于全球的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更饱受指责。国际金融协会建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要求证券交易委员会允许银行中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随着加入wto,我国市场化程度提高,越来越容易取得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在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中,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尽可能地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

 

该准则体系的一大特点是上市公司利润表中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以反映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公司当期损益的影响。另外还影响到了生物资产、股份支付、企业合并、债务重组、资产减值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准则。公允价值在17个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准则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这会对相关上市公司的收入、利润、股利分配等项目的计量产生影响。

 

二、公允价值概述

公允价值也叫公允市价、公允价格。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资产和负债按照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清偿债务的金额计量。

随着上市公司的大量增加、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会计的目标转为向股东、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提供相关决策信息。因此保持可靠性的同时,会计信息质量也要努力提高相关性。公允价值因其能够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被认为是提高会计相关性的重要计量手段。

 

三、公允价值运用的总体情况分析

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开始正式实施,那么我国上市公司运用的情况如何呢?

资料显示,从2007年1570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来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共有731家,深市288家,沪市455家,占总体的46.62%。应用的主要集中在金融工具、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股份支付、投资性房地产这些准则上。我国上市公司在金融工具、金融资产减值等方面公允价值运用的比较好,在非货币性资产、债务重组和企业合并等方面运用一般,而在投资性房地产上并未得到有效运用。

 

四、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后收益影响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

(一)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08年,上市公司达到1624家,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为-501.34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股东权益的金额为-2,206.64亿元。

 

自从要求部分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价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逐渐推动股价上涨。在牛市中,交叉持股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通过公允价值计价被循环放大,虽然上市公司真正主营业务收入没有任何变化,但股价可以大幅度地上涨;2008年熊市后,由于所持股权市值缩水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又拖累企业的经营收入。

 

思源电气2009出售平高电气(600312)1349万股,获利约1.62亿元,此外还取得股票分红705万元,共获利1.7亿元,从而导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48亿元,超出去年全年3.46亿元的净利润。

 

南京高科曾以极低价购买了中信证券2755万股、栖霞建设限售流通股5841万股,由于2007年股票市场的火爆,投资收益达数亿元。2008金融危机,上证指数暴跌,南京高科的金融资产大幅缩水,利润减少。2009年经济回暖,股指升至3000点,南京高科持有的股权市值大幅增加,从而使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2009年总资产比例达到45.74%。这说明外部金融市场的波动导致的公允价值的变动带来直接利润或损失,会给持有大量金融资产的公司业绩带来大幅波动。

 

因此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的应用是把“双刃剑”,以前,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即使是牛市,账面上也只能以成本确认投资价值。如今交易性金融资产市值上涨,确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致使当期利润大幅增加;当其市值下降时,确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利润就大幅减少。

 

(二)债务重组

新会计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时所支付的对价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损益,这样,使得负债严重的公司一旦债务得到豁免,当期利润表中的收益将大幅增长。这将成为一些st公司当作改善当期业绩的捷径。在最近几年中,通过债务重组实现扭亏为盈的不在少数。

 

st通科(600862)公司,称其2007年与南通工行、兴业银行、粤财公司进行债务重组,使得2007年营业外收入比上年数增加67081400元,增长了1047%,其中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实现了债务重组收益49352900元,占其营业外收入的67.2%,至此st通科公司顺利实现扭亏为盈。

 

当然不乏有通过债务重组走上良性循环发展道路的上市公司,如浪莎公司2008年被豁免2.85亿利润后,主营业务利润也大幅增长了。

由于债务重组收益不属于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报表使用者应该对这一利润的非正常增长保持谨慎的态度。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新准则规定了:换出资产以账面价值计量的,不确认损益;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管是否发生补价,都应确认损益。

陆家嘴(600663)2008年以土地作价24亿元入股上海中心大厦建设有限公司,持有45%的股权,产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益9.42亿元。即使该家公司在2008年营业收入下降了16%,仍然实现净利润8.7亿元,同比增长16.6%。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st中绒(000982)2007年第四季度重大资产置换的非经营性收益为9050.6万元,使该年净利润达到9895.2万元,并顺利摘星。然而随后该公司2008年实现净利润3600万元,同比下降了64%。

 

因此需

要注意的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可以一次性提高报表利润,但是这些损益并无相应的现金流,上市公司很难对其分配利润。

(四)投资性房地产

由于公允价值模式不需要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摊销、减值等,变相减少了成本支出,且随着几年来地产市场持续升温,公允价值一般都高于成本价。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的净利润会显著提高。为了防止利用公允价值模式粉饰报表,准则规定上市公司不得随意将成本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也不得随意变更房地产用途。

 

金融街(000402)2007年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186627.199万元,占其净利润220530.871万元的84.6%;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其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为-6521.8万元,同年其净利润也减少到103884.5万元。可以看出,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计量对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利润有很大影响。

 

2010年深发展a年报显示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为17912万,而其净利润有6283816万,这说明其对非房产公司的影响微乎其微。

五、上市公司应用公允价值中出现的问题

公允价值的导入既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也有许多反对的声音。在会计计量中大量运用公允价值,不仅导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大幅波动,而且为利润操纵造假提供可能。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有些地方判断存在弹性,如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两种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选择等,使管理层有机会操纵盈余。

 

又例如,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没有同类或相似资产的可比市场时,应采用估价。由于目前估值技术不完善,上市公司可利用这一缺陷操纵利润。

六、结束语

综上,2007年至2011年五年里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出,公允价值计量对收益产生了影响。公允价值计量能将市场的变化更加准确的反映在报表当中。历史成本反映过去,公允价值反映现在和未来,比前者能更好的体现相关性。

 

尽管上市公司在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今后要不断加以纠正。同时,报表使用者要有全面收益的观点,关注利润的连续性。随着内地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完善,房地产业的规范,金融工具与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价格将更准确和容易获得,上市公司的业务将更多地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体现出对收益、股利、分配的影响,但运用要谨慎,监管更要严格。

 

参考文献

[1]张瑞云等.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难点及对策分析[j].事业财会,2008.

[2]张鸣.投资性房地产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j].财会学习,2010,2.

[3]范长江,王飞.价值计量应用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2).

[4]郭莲.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探析[j].财会研究,2010,17.

第8篇

【关键词】货币流动性 国际黄金价格 影响分析

近年来国际黄金价格波动剧烈,很大程度上是受国际货币流动性变动的影响。那么货币流动性对国际黄金价格的影响究竟如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货币流动性概念阐释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流动性是指某种资产快速变现的能力,某种资产快速变现能力越强,则流动性越强。对于货币流动性的概念,学术界没有给出权威的定义,综合研究多家观点,笔者认为货币流动性主要分为狭义和广义的角度,从狭义上来讲,货币流动性是指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数量,央行发行的货币数量越多,流动性则越大;从广义上来讲,货币流动性是指一国的利率水平,利率水平越高,货币流动性越大。在理论分析中,货币流动性指标主要采用M/GDP指标来度量,即货币供应量与一国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二、流动性理论概述

主流经济学对流动性对资产价格影响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货币数量论和货币传导论,这些理论选取某经济体货币供应量作为衡量货币流动性的指标。由于数据选择的不同,计算方法存在的差异,不同的理论得到的结论也不大相同。下面本文就流动性理论进行简要概述。

(一)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以费雪方程式为理论基础,其基本内容为货币供应量对物价起决定性作用,在货币流动速度既定的情况下,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物价水平上升;当货币供应量下降时,物价水平下降。费雪方程的基本表达式为:MV=PT,其中M代指货币供应量;V代指货币流通速度;P代指物价水平;T代指交易量。综上,该公式可以表达为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等于物价水平与交易量的乘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费雪方程越来越难以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修正。修正如下,货币不仅能够满足商品流通的需求,也能够满足资产交易的需求,因此经济学家在费雪方程式中加入新的代表资本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变量,即MV=PT+S,其中S代指除商品以外的资本市场对货币的需求,我们称其为修正后的费雪方程式。修正后的费雪方程式将货币供需分为两个部分,商品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和资本市场对货币的需求。根据修正后的费雪方程式,当V和T不变时,M增加,如果P保持既定水平,那么S必然增加。这就表明,当商品价格保持稳定,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会流向资本市场,导致资产价格上升;反之,则导致资产价格下降。

(二)货币传导论

1.托宾Q理论。在研究理论变化和国民收入变化关系时,经济学家托宾将参数“q”引入研究中,q代指企业资本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在参数q计算中,分子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价值,分母为企业的基本价值,即其重置成本。当q值大于1时,表示企业重置成本比资本市场价值低,当q值小于1时,表示企业重置成本币资本市场价值高,等于1时,则二者相等。当货币供应量下降时,实体经济运行中对货币需求会增加,银行利率则上升,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下降,股市资本会流向银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q值进一步减小,进而导致投资进一步减小,产出下降。

2.生命周期理论和财富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是由其一生的收入所决定,而不是由短期的收入所决定,所以其消费均匀地分布在其一生中。金融资产是消费者一生财富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其一生的消费决策。因此,当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得利率下降,从而对资产需求增加时,资产价值上涨,资产价值上升影响着消费者的财富收入,消费者的财富收入相对增加,使得其消费增加,进而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3.单纯相关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同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资产一样,只是资产的一种形式,由于金融资产具有可替代性,所以超额的货币供给可以用适当的方法予以完全消除。作为资产的一种,货币可以被投资到实际资产市场中,当利率下降时,货币投资收益相对下降,资本会流入实际资产市场中,导致实际资产价格上升,资产收益上升,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新的产出水平下达到均衡。

三、货币流动性对国际黄金价格的影响分析

(一)货币理论解释

货币理论持有者认为货币政策从本质上决定了货币流动性,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影响着货币流动性。当经济体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增加,对货币的需求相对减少,短期利率水平下降,进而长期利率水平下降。利率水平下降导致货币投资收益下降,资产投资收益则相对上涨,进而导致大量资本流入资产市场,引起资产价格上涨,黄金作为一种资产,其价格也随之出现上涨;反之,货币供给量减少,利率水平上升,对货币的需求增加,货币投资收益相对上升,资产投资收益相对下降,黄金价格则下降。

(二)S―LM理论解释

从IS―LM理论模型来看,价格水平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决定,当代表货币市场的LM曲线向右移动时,利率水平势必会呈现下降趋势,由于资产价格与利率水平成反比,理论下降,资产价格必然会呈现上升趋势,即货币流动性增加导致资产价格出现上涨,黄金作为投资资产,其价格必然同样会出现上涨趋势。反之,若LM曲线向左移动,利率水平出现上升趋势,资产价格相反会出现下降趋势,即货币流动性减少导致资产价格出现下降,黄金价格同样呈现下降趋势。

(三)货币数量论解释

修正后的费雪方程MV=PT+S表明,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共同受到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即货币供应量同时影响着两个市场。货币不仅需要满足商品市场需求,还需要满足资本市场需求。实体经济价格水平保持不变时,当货币流动性高于经济发展需求时,资产价格就会上升,国际黄金价格势必会呈现上升趋势;当货币流动性低于经济发展需求时,资产价格就会下降,国际黄金价格势必同样呈现下降趋势。从近百年来发生的国际经济危机情况来看,多次经济危机都出现了物价相对稳定而资产价格飞速增长的状况。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理论界对货币流动性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基本达成共识,即货币流动性通过利率等传导机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资产价格。当货币发行量增加,流动性增加时,大量资金会流向股票、债券、房地产市场等各类金融资产,从而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当货币发行量紧缩时,大量资产会退出资本市场,资产价格下降,宏观经济呈现不景气状态。黄金作为投资性金融资产,其价格同样受货币流动性的影响。当国际货币流动性过剩时,投资国际黄金市场的货币增多,国际黄金价格必然会出现大幅上涨趋势;当国际货币流动性紧缩时,投资国际黄金市场的货币减少,国际黄金价格则会出现大幅下降趋势。

第9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 管理层操纵 金融危机 启示

一、引言

2007年8月爆发的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 简称次贷危机) 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席卷全球从虚拟经济渗透到实体经济,使全球经济陷入困境,并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发展至今其后遗症依然存在,西方经济仍疲软不振。在这次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备受关注并饱受批评。有人认为公允价值在这次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元凶。但需要指出的是,就其本身而言,公允价值计量的存在和使用并没有错,错在它成为管理层操纵的工具,管理层对公允价值的过度引用成为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助推器。2009年5月12日,英国下院金融危机系列报告之二《银行业危机:改革公司治理和金融城薪酬》 也认为"公允价值不应成为傲慢无知的风险管理和糟糕的银行业决策的替罪羊"。

二、公允价值(Fair value)的概述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对于公允价值的内涵,不同的组织和个人给出的界定也不完全相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不同时期给出的定义也不同,但在2006年9月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 SFAS 157)给出了最新的定义:"市场参与者假设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可收到或转让一项负债应支付的价格(脱手价格)"。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在1999年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 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在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公允价值列为主要计量属性之一,定义如下:"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 (第 42条)各套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都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1)公平交易,即来自公平市场的确认;(2)动态时态观,即同样的资产和负债在不同的计量日或不同的交易日,其公允价值可能是不同的;(3)要持续经营,在公允价值中隐含着一项假设,即企业是持续经营的, 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会大幅度缩减其经营规模,或按不利的条件进行交易。

(二)公允价值会计(Fair value accounting)的特征

与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相比,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有着迥异的特征:

第一,在计量属性上,公允价值会计坚持现行市价计量。公允价值是现行市场价值, 而现行市场价值的度量标准是现行市场价格(现行市价),它将会计计量属性从传统的"价格"转向了"价值";

第二,公允价值计量是在会计反映观上坚持动态反映,摒弃历史成本会计"刻舟求剑"式的静态反映方式。这能保证账面记录与实际状况始终相符,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反映真实;

第三,公允价值是基于价值的会计,它的目标是在决策有用观的基础上, 突出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时点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期间企业的真实经营成果。

第四,公允价值会计是"会计的重心是计量"的回归。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 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都是一个计量过程。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割裂、实账户和虚账户分离的问题可以得到彻底解决。

(三)金融危机中对公允价值的争议

金融危机爆发后,有关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饱受质疑,有人认为公允价值原则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即市场高涨时,由于交易价格高,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落时,由于交易价格低往往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无法客观反映资产价值,影响公司业绩表现和投资者信心,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运用加剧和恶化了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会计的支持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有益于投资者,它限制了企业操纵其净盈余的能力,相比于现存的其它报告方法,即便是在极端的市场情况下, 它要求和允许企业报告更及时、精确和可比公允。也有人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它的存在和发展基础是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只要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

三、管理层操控(Managerial manipulation)的理论基础及动因

操纵是舞弊的手段之一,其典型表现是管理层通过操纵利润对财务信息作虚假报告,而利润操纵又包括收入操纵、成本和费用操纵、利得操纵和损失操纵。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COSO)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1987-1997年期间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美国公司中,有83%以上的舞弊案件涉及首席执行官(CEO)或财务官。

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的思想最早由美国内部审计之父Lawrence B・Sawyer先生提出,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舞弊的产生必须有三个条件:异常需要、机会和合乎情理,为后来舞弊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后,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创始人Albrecht博士(1995)进一步发展了舞弊学理论,并在其新著《Fraud Examination & Prevention》(2004)中进一步深化了该理论。他认为舞弊的产生由压力或动机 、机会和借口三要素共同作用而成。

1、实施舞弊的动机或压力。舞弊者具有舞弊的动机是舞弊发生的首要条件。例如,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与财务业绩或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挂钩、公司正在申请融资等情况都可能促使管理层产生舞弊的动机。

2、实施舞弊的机会。舞弊者需要有舞弊的机会,舞弊才可能成功。舞弊的机会一般源于内部控制在设计和运行上的缺陷,如公司对资产管理松懈,公司管理层能够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可以随意操纵会计记录等。

3、为舞弊行为寻找借口的能力。借口是指存在某种态度、性格和价值观念,使得管理层或雇员能够做出不诚实的行为,或者管理层或雇员所处的环境促使其能够将舞弊行为予以合理化。借口是舞弊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只要舞弊者能够对舞弊行为予以合理化,舞弊者才可能做出舞弊行为,做出舞弊行为后才能心安理得。如管理层过于关注保持或提高本公司的股票价格或利润趋势。

四、公允价值在管理层操纵中的表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现行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的有25项,这其中包括了2003年至2005年14项改进的IAS及7项新颁布的IFRS中 12项与公允价值有关。这些准则分别是:

在本文中公允价值在管理层操纵中的表现主要以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为例,因为本次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的金融行业--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 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创造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 等房贷金融衍生产品从中作祟。MBS 对流动性的提供和风险的转移直接促使了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再加上国际国内金融资产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多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在市场存在泡沫情况下, 公允价值起到了放大作用, 过度扩张导致了巨大的资产泡沫。

(一)在金融资产重分类中的表现

马超逸(2009)选取2007、2008两年可能存在管理层操控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得出企业应用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操控的手段:上市公司可通过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通过对金融工具的不恰当分类,将未确认的损益计入利润表,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叶建芳、周丹、李丹蒙、郭琳(2009)的实证研究发现:从金融资产分类角度来看,当上市公司持有较高比例的金融资产时,管理层在进行金融资产确认时存在操控行为,为减小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倾向于将较多比例的金融资产确认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为避免利润下降,管理层又倾向于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短期内进行处置。由于国内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起步晚,尚不成熟,管理层的操纵空间较小,所以在金融资产分类方面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

(二)在金融工具价格操纵及滥估中的表现

在很多的情况下,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是从市场上观察到或从市场上类似的衍生工具推测估计得出的,但这种从市场上类似的衍生工具推测估计到的公允价值,存在很多管理层估计和判断因素,这就为管理层提供了操纵利润之机。安然就是一例,安然由于很多能源交易合同的市场报价不存在,在使用估计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时,导致对公允价值的估计差别非常大,在管理层有强烈操纵利润动机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可能成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

管理层在对金融工具估值时:第一,对存在活跃市场的投资品种,如估计日有市价的,应采用市价确认公允价值。估值日无市价的,但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应采用最近交易市价确认公允价值。估值日无市价的,且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参考类似投资品种的现行市价及重大变化因素,调整最近交易市价确认公允价值。第二,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投资品种,应采用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的估计技术确认公允价值。采用估计技术确认公允价值时,应尽可能使用市场参与者在定价时考虑的所有市场参数,并应通过定期校验确保估值技术的有效性。第三,有充足理由表明按以上估值原则仍不能客观反映相关投资品种公允价值的,管理层应与相关公司进行商定,按最能恰当反映公允价值的价格估值。在上述"三级"市场中,尤其是后两种,管理层对投资品种进行估值时,需要有主观判断,这便为管理层滥估提供了机会。例外估值技术的成熟度及适用性也为管理层留下了较大的操纵余地。

五、管理层操纵的具体原因

(一)管理层方面。1.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公司高管,尤其是金融行业的管理层的贪婪表现的淋漓尽致,追逐高收益是管理层操纵的重要原因。2.管理层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不高也是操纵出现的重要因素。3.管理层受到更高级管理层或治理层对财务或经营指标过高要求的压力而进行操纵;管理层为满足第三方要求或预期而承受过度的压力而操纵;公司财务稳定性或盈利能力受到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的威胁,为了摆脱这种威胁而进行操纵等。

(二)公允价值方面。1.有些金融产品公允价值的估值缺乏有效的市场,这就需要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如花旗和瑞银等投行之前发售的标售利率型证券(ARS),ARS市场在2008年2月之前的总市值约为3300亿美元,而此后至今这个市场已根本不具备流动性。这处于第三层的估值市场,估计值得不到公认,金融机构不得不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2.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不完善为管理层操纵提供了机会。

另外,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管理层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也为其操纵提供了机会。

六、对我国的启示

1. 公允价值运用要有适度性和严格的规定性。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审慎推进公允价值的运用,并对其适用的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严格限制管理层滥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力。

2.要加强外部的有效监督,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我国的《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中规定,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做出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对被审计单位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并发表审计意见。

3.重视发展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在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离不开估值技术。只有评估业务规范了、评估质量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奠定在此类条件下恰当使用公允价值的基础。如果估值技术不成熟或不适用,就为管理层滥估提供了机会。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评估协会也可考虑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之间的合作形式,切实推动会计与评估的合作。

4.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人文环境。公允价值要顺利地运用,一方面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尤其是管理层的职业素质,因为没有高素质的人员,公允价值就不可能得到合理地估计和很好地使用。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建立诚信机制。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可以从主观上消除管理层利润操纵的动机,是杜绝利用公允价值从事舞弊的根本措施。

5.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法律环境。通过完善国家的会计准则,健全法制,对舞弊操纵行为有严厉的惩罚机制,从而使得会计造假成本大大提高,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法律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允价值运用中利润操纵问题。

参考文献:

[1]汪建熙、王鲁兵 《公允价值会计的多角度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 2009.5

[2]路晓燕 《公允价值的国际应用》 会计研究 2006.4

[3]黄世忠 《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 会计研究 2009.11

[4]黄世忠 《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 会计研究 2010.6

[5]刘思淼 《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与监管启示》 会计研究 2009.8

[6]葛家澍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 会计研究 2007.11

[7]黎四龙 《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与舞弊审计》 会计研究 2006.6

[8]蒋舒 郑辉 《金融市场操纵行为研究综述》 经济学动态 2005.11

[9]周明春 刘西红 《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 会计研究 2009.9

[10]陈旭东 逯东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 会计研究 2009.10

[11]彭南汀 王习武 《论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 会计研究 2008.12

[12]张怀玺 《利润操纵的成因、手段及治理》 财会通讯 2001.4

[13]Alistair Byrne, Iain Clacher, David Hillier, Allan Hodgson 《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Managerial Discretion》 working paper 2008

[14]Christian Laux Christian Leuz 《DID FAIR-VALUE ACCOUNTING CONTRIBUT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working paper 2009

第10篇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概述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如果企业管理层决定将某项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则在该金融资产未到期前,不能随意地改变其“最初意图”。也就是说,投资者在取得投资时意图就应当是明确的,除非遇到一些企业所不能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件,否则将持有至到期。

2 企业应当于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意图和能力进行评价。发生变化的,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处理。

3 企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到期前处置或重分类,通常表明其违背了将投资持有至到期的最初意图。如果处置或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的金额相对于该类投资(即企业全部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出售或重分类前的总额较大(如5%),则企业在处置或重分类后应立即将其剩余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即全部持有至到期投资扣除已处置或重分类的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在本会计年度及以后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得再将该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包括:取得时、持有期间和处置三个步骤:

1 取得时

企业在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关键是确定投资成术。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账务处理是:按该投资的面值,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一成本”科目,按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一利息调整”科目。即: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贷方)

贷:银行存款

2 持有期间

持有期间的账务处理包括:期末计提利息和期末计提减值准备。

①资产负债表日,应当计算应收利息和利息收入

应收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票面利率×期限

利息收入=期初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期限

摊余成本的计算

a 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一已收回本金±累计已摊销的利息调整一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b 如果没有偿还本金和减值等特殊业务,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持有至到期投资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一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

其中: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期限;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期限

如果是首期计算,公式中“期初摊余成本”就是该投资的初始实际支付,即公允值值加相关费用。

具体账务处理是:

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应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一利息调整”科目。

②期末计提利息后再计提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3 处置时

①出售或收回持有至到期投资,主要是应确定转让损益。处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将所取得价款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具体账务处理是: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一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例如:溢价购入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投资

甲公司2010年1月2日购入某公司于2010年1月1日发行的三年期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该债券票面金额为100万元,票面利率为10%,甲公司实际支付106万元。该债券每年付息一次,最后一年还本金并付最后一次利息,假设甲公司按年计算利息。相关会计处理如下(金额单位:万元)

(1)2010年1月初购入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面值)

――利息调整6(即溢价)

贷:银行存款106

(2)2010年12月31日计算应收利息和确认利息收入

①应收利息=票面金额100万×票面利率10%×期限1=10(万元)

②利息收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期限

先计算该债券的实际利率r=7,6889%。计算过程如下:

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本加息的现值)=10÷(1+r)+10÷(1+r)2+110÷(1+r)3=106(万元)

当r=8%时

10÷(1+8%)+10÷(1+8%)2+110÷(1+8%)3=105.1542(万元)

当r=7%时

10÷(1+7%)+10÷(1+7%)2+110÷(1+7%)3=107.873(万元)

(r-8%)÷(7%-8%)=(106-105,1542)÷(107.873-105,1542)r=7.6889%

再计算各年利息收入

2010年12月31日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利息10(本+息)

贷:投资收益8.15(利息收入)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85(溢价摊还本额)

借:银行存款10

贷:应收利息10

(3)2011年12月31计算应收利息和确认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10

贷:投资收益8.01(利息收入)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99(溢价摊销还本额)

借:银行存款10

贷:应收利息10

(4)2012年12月31日计算应收利息和确认利息收入、并收回本息

借:应收利息10

贷:投资收益7.84(利息收入)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16(溢价摊销还本额)

借:银行存款110

第11篇

【关键词】 BOT模式; 特许经营权; 账务处理

一、BOT模式下特许经营权概述

(一)BOT模式概述

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日益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回报期长等特点导致了政府投资与政府财政收入不匹配现象的出现,而像高速公路、污水处理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百姓的迫切需求构成了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BOT模式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各地方政府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高速路、污水处理等行业。BOT模式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代表项目建设、经营、移交的全过程。采用BOT模式进行基础项目建设对于政府而言,好处是政府仅提供了特许经营权,无需提供财政资金,便可以获得社会急需的基础设施,并且能够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吸引具有较好运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对建设的基础设施进行经营和管理,地方政府因此能够获得一个较好的社会效益,企业经营期满政府可以无条件地获得该项基础设施。在BOT模式下,政府利用了特许经营权实现了无形资产的有形化。对于投资企业来讲,好处是企业掌握了特许经营权就等同于实现了对该特许权下经营的垄断,同时政府给予投资企业保底收费权的承诺,因此投资企业实现了投资风险小、收益大且相对稳定的目的。在BOT模式下,投资企业利用货币资金等换取的是政府的特许经营权,实现了有形资产的无形化。由此可见,双方合作的基础是特许经营权。

(二)特许经营权概述

特许经营权是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授权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为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运营和管理维护的一种特许经营的权利,同时允许投资企业向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或者给予投资企业一定数额的补偿,用于投资企业收回成本并获取投资收益。特许经营权在签订项目投资合同时就已经明确了特许经营期限,期限届满后,基础设施应无偿移交给政府。污水处理厂在BOT 模式下,投资方必须获得特许经营权,这是投资方进行项目投资的前提条件。对于政府来讲特许经营权不仅仅是政府作为项目合作的一种特殊权利,同时也是政府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基础行业进行管理和约束的一种手段。基础行业往往涉及到公共利益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不适用于过度的市场竞争或者是完全竞争,实行政府宏观控制的准入制度,可以有效地控制行业的发展规模,并据此保证投资者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同时也能有效限制投资方获得超额的垄断收益,特许经营权已经成为政府获取投资方投资并使其提供优良产品和服务的有效手段。水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为社会所共有,但水产品的质量即污水的处理关系到大众的切身利益和身体健康,更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污水处理行业只能是一种有限经营的行业,政府应对其进行严格的监控。但单纯的以行政命令或政府参与的方式进行监控,已经不再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特许经营权应运而生,这将成为政府对污水处理行业进行管控的有效方式。

二、BOT模式下特许经营权的账务处理

(一)会计处理业务相关规定

尽管BOT模式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和广大投资者的青睐,但对于BOT模式下特许经营权的会计处理仍然不够规范,在会计实务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一是将项目投资建设成的实物资产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原因是投资方拥有投资企业100%的产权,同时建设成的实物资产确实符合固定资产确认的各项条件,因此理所当然地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二是BOT模式的投资期限往往都是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是一种投资行为,因此投资企业认为是一种长期投资行为,将其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三是BOT模式下企业获得的是污水处理行业的特许经营权,既然是特许经营权就应在无形资产科目内核算。针对上述情况,《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对采用建设经营移交方式(BOT)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会计处理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一是BOT业务所建造的基础设施不应作为项目公司的固定资产。二是建造合同收入应当按照收取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并分别不同情况确认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1.若合同规定基础设施建成后的一定期间内,项目公司可以无条件地收取确定金额的货币资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或在项目公司提供经营服务的收费低于某一限定金额的情况下,合同授予方按照合同规定负责将有关差价补偿给项目公司的,应当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金融资产;2.合同规定项目公司在基础设施建成后,从事经营的一定期间内有权利向获取服务的对象收取费用,但收费金额不确定的,该权利不构成一项无条件收取现金的权利,项目公司应当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无形资产。三是项目公司未提供实际建造服务,将基础设施建造发包给其他方的,不应确认建造服务收入,应当按照建造过程中支付的工程价款等,同时考虑合同规定,分别确认为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

(二)收入固定情况下的账务处理

假设投资方甲公司与山东A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投资建设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甲公司投资2亿元负责该污水厂的投资建设和运营,A县人民政府授予甲公司30年特许经营权。在特许经营权期限内,A县人民政府按照日处理污水10万吨(在日处理污水小于等于10万吨的情况下即最低保底用水量),以每吨污水处理价格1元给予甲公司污水处理费,对于超出日供水10万吨的部分,政府给予相关成本费用的补偿,30年经营期满后,该项目无偿移交给A县人民政府。该项目建设期为1年,总预算为2亿元。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1.建设期

因投资类公司不具有项目建设的资质和能力,往往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择具有施工资质和能力的企业进行项目施工建设,投资公司也能通过项目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压缩投资成本。在此情况下的账务处理:借:在建工程,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

2.项目建成后

根据合同约定,甲公司有权无条件向A县人民政府收取合同约定的污水处理费,当日处理污水量超过10万吨时,政府仅对相关成本费用进行补偿。政府通过定期支付污水处理费的方式获得了项目融资。因此,各项约定条款均符合金融资产确认的条件,在项目竣工后应将未来30年收取的污水处理费用分为金融资产本金收益的收回和污水处理运营收入两部分进行核算。根据测算(假定)运营污水处理收入为每吨0.5元,每年的运营收入为1 825万元(0.5元*10万吨/天*365天);每年金融资产本金收益的收回为1 825万元(1元*10万吨/天*365天-1 825万元),30年合计为54 750万元。会计处理:借:长期应收款,贷:在建工程、未确认融资收益。在企业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将未确认融资收益科目作为长期应收款科目的备抵科目进行处理,两者的差额列入资产负债表长期应收款科目。

3.项目运营期的账务处理

确认收入时,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贷:主营业务收入、长期应收款;发生成本时,借:主营业务成本,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年末确认投资收益,借:未确认融资收益,贷:投资收益。

这种情况下,投资方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污水处理费,投资风险较小。地方政府每年支付的污水处理费用也同样相对稳定,新增加的污水处理量政府仅需支付污水处理成本即可,每年支付的污水处理费可预测,双方都在一个比较稳定的预测基础上进行合作,适用于污水厂处理设计规模与实际污水处理需求相匹配的情况,在污水处理厂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投资总量、年污水费回收总量、回收年限、贷款利息、总体投资回报等均可以有效预测,双方都在可控的情况下进行项目合作,能为多数政府和企业所接受。

(三)收入变动情况下的账务处理

若假设本案例污水处理费用由投资方甲公司自行向污水排放用户收取,政府不给予任何补贴,其他条件不变。在这种情况下,该项目的收费权归属于投资方,且污水处理费用收取的多少取决于污水排放户排放污水的数量,污水处理费的多少随着市场供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构成一项无条件向政府收取费用的权利,因此只能将收费权利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

1.项目建设期的账务处理

借:在建工程,贷:银行存款。

2.项目建成后的账务处理

借:无形资产,贷:在建工程。

3.项目运营期的账务处理

确认收入时,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贷:主营业务收入;发生费用时,借:主营业务成本,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期末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借:主营业务成本,贷:累计摊销。

这种情况下,投资方获得污水处理费的多少受到市场供需的影响,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风险。在污水处理总量较少的情况下,投资企业将延长项目的投资回收期,甚至会出现投资亏损、失败的情况。在污水处理总量较多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会因此损失部分收益。这种情况下,双方都增加了不确定性,仅适用于双方都能准确预测经营期内污水处理量的情况,实际操作比较困难,不为大多数政府和企业所采用。

(四)收入固定加变动情况下的账务处理

若假设本案例污水处理费用仍由A县人民政府按照日处理污水10万吨(在日处理污水小于等于10万吨的情况下即最低保底用水量),以每吨污水处理价格1元给予甲公司污水处理费;对于超出日供水10万吨的部分,政府按照每吨0.8元向甲公司支付污水处理费。本案中投资企业获得的污水处理费包括了固定和变动两部分,日处理污水10万吨收取的污水处理费部分构成了一项无条件向政府收取现金的权利,且金额确定,应按照金融资产(长期应收款)进行账务处理;超额污水处理量的部分,因其金额无法确定,应按照无形资产进行账务处理。

1.项目建设期的账务处理

借:在建工程,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

2.项目建成后的账务处理

借:长期应收款、无形资产,贷:银行存款、未确认融资收益。

3.项目运营期的账务处理

确认收入时,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贷:主营业务收入、长期应收款;发生费用时,借:主营业务成本,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年末确认投资收益时,借:未确认融资收益,贷:投资收益;期末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借:主营业务成本,贷:累计摊销。

这种情况下,投资方既能获得稳定的污水处理费,又能根据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获得超额部分的收益,在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得到了有效的平衡。投资企业在投资时一般也会根据地方政府的需求、结合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污水增长情况,投资建设一个适用于未来发展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或者为将来污水处理厂的改扩建留下余地,这对于地方政府降低总体投资、避免重复建设和污水处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投资合作方式已经逐渐成为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趋势。

(五)后续支出的账务处理

1.后续支出计提时的账务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财务费用等,贷:预计负债。

2.实际发生改造支出或者资产重置支出时的账务处理

借:预计负债,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

(六)项目移交的账务处理

无论是将特许经营权计入长期应收款科目核算,还是计入无形资产科目核算,在项目期满移交时,均已经摊销完毕,相关会计科目余额为零,因此无需再进行账务处理,仅需办理好项目移交的相关手续即可。

三、BOT模式下特许经营权账务处理的难点及建议

(一)BOT模式下特许经营权账务处理的难点

1.成本的核算存在争议

现行污水处理BOT合同中,基本以签订保底用水量为主,因此应将特许经营权确认为金融资产。但很多项目无法确认经营期满后资产的移交范围,如除厂房、设备以外的资产归属问题,新增加设备的归属问题等。确认收入的时点也存在争议,新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开始运营时一般伴随着项目的后期绿化和审计等,也有些项目会在竣工后很长一段时间才开始营业,因此产生了收入初始时点确认有争议的问题。

2.预计负债的计提有难度

投资企业计提预计负债的标准有难度,由于污水处理行业属于新兴行业,其投资规模大、运营期限长,前期维修支出小、后期大等特点,目前还没有计提预计负债的行业标准,投资企业若多计提负债,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和投资效益,若少提或不提预计负债则无法保证未来年度资产的改造或者重置支出。同时由于税法的规定,预计负债的计提应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会形成较大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这对于财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增加了难度。

3.折现率的选择有难度

正常情况下折现率的大小与投资风险的大小成正比。折现率选择的大小与特许经营权评估价值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因此折现率大小的确定,对于最终确认特许经营权评估价值的大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BOT模式下特许经营权账务处理的建议

1.明确BOT项目移交资产的范围

完善特许经营权项目合作协议,在投资企业与政府签订合同时,应有明确的资产移交范围,对于新增加资产的归属问题,除厂房、设备以外的资产归属问题以及移交资产的新旧程度、使用状态等应有明确的规定。

2.明确金融资产的确认时点

在签订特许经营权项目合作协议时,对金融资产的确认时点应有明确的约定,如项目竣工验收时点、项目试运营时点等。

3.合理计提企业预计负债

参考污水处理行业预计负债计提的比例和实际发生的金额,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合理计提企业预计负债,规范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事项,使得企业的账务处理更加规范、合理。

4.合理选择折现率

污水处理厂在选择折现率测算特许经营权现值时,确认的折现率应高于无风险利率、体现一定的投资回报率、体现资产的收益风险并与收益的口径相匹配。企业应结合近五年相关资产评估确认的折现率以及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预期的通货膨胀等因素,最终确认适合企业使用的折现率。

四、结语

总之,BOT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为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企业的账务处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投资企业在进行BOT项目投资时应根据相关会计政策,同时结合项目自身的特点进行账务处理,以达到账务处理合法合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蔡晓红.BOT模式下会计核算方法应用探讨[J].中国市场,2012(11).

[2] 胡熙敏.BOT模式下特许经营权的资产属性及其会计核算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第12篇

关键词:管理用财务报表;传统财务报表;杜邦分析体系;优势;缺陷

一、管理用财务报表概述

企业活动可以划分为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是企业的实体运营活动,金融活动是指为经营活动筹集资金以及对闲置资金的再投资等应用的活动,是企业的资本运作。两类活动的成果构成了一个企业的业绩。传统财务报表没有区分这两类活动,不能明晰地观察企业的经济行为和业绩的变化。而管理用财务报表对这个缺陷进行了改进。

管理用财务报表包括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管理用利润表和管理用现金流量表。这三张报表在传统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经过归类和整理编制而成,对分析企业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帮助。

二、管理用财务报表的编制

1.管理用资产负债表

管理用资产负债表以传统资产负债表为基础,首先将资产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金融性资产,将负债分为经营性负债和金融性负债,经营性资产和负债是用于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的资产和负债,而在筹资过程中涉及的以及利用经营活动之外的剩余资金进行再投资的资产和负债是金融性资产和负债。然后变换恒等式,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换为“净经营资产=净负债+所有者权益”。

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编制的难点之一在于经营性资产和金融性资产的划分,区分这两类资产的主要标志是看该资产是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还是经营活动暂时不需要的闲置资金利用方式;其次根据形成资产业务的实质分类;最后根据形成该资产的目的进行分类。

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编制的难点之二在于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的区分,金融负债是公司在债务市场上筹资形成的负债,包括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短期应付票据、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除金融负债以外的其他所有负债均属于经营负债。

管理用财务报表与传统财务报表的对比如下:

2.管理用利润表

管理用利润表是在传统利润表的基础上,将企业损益分为经营损益与金融损益,并同时分摊所得税填入表中。金融损益是指金融负债利息与金融资产收益的差额;经营损益是指除金融损益以外的当期损益。管理用利润表的基本公式为:净利润=税后经营净利润-税后利息费用。

金融损益涉及以下项目的调整:

(1)“财务费用”作为金融损益处理,“财务费用”包括汇总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

(2)将财务报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中属于金融资产价值变动的损益计入金融损益。

(3)财务报表的“投资收益”中,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属于金融损益。

(4)财务报表的“资产减值损失”中,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属于金融损益。

所得税的分摊有以下两种方法:

(1)严格方法是分别根据适用税率计算应负担的所得税。

(2)分摊的简便方法是根据企业实际负担的平均所得税税率计算各自应分摊的所得税。

公式为:平均所得税率=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

管理用利润表与传统利润表的对比如下:

3.管理用现金流量表

管理用现金流量表将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金融活动现金流量,但它的编制与传统现金流量表的关系不大,主要是依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数据计算编制而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营业活动以及与此有关的生产性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融活动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因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量。

管理用现金流量表与传统现金流量表对比如下:

管理用现金流量表的左边为实体现金流,它体现了经营活动的成果,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满足生产再投资需求的剩余部分,又称为自由现金流。自由现金流是正值则说明企业经营现金流入大于再投资需求,剩余部分可以作为自由现金流量分配;如果自由现金流量为负值,则说明企业经营现金流入小于再投资需求,不足的部分应该从外部筹集。

三、管理用财务报表的优势

1.区分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有助于提高报表的清晰度和可比性

管理用财务报表将所有的项目按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划分开来。这种划分使三张财务报表具有相同的划分依据和列表顺序,而且将项目这样分类,有助于报表使用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更便于报表使用者对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所需要的数据与资料,做出有效决策。

2.区分无息负债和有息负债有利于提高报表的真实性

负债分为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由于无息负债没有固定成本,将其计入财务杠杆会歪曲财务杠杆的实际作用,因此在计算财务杠杆时,应该将无息负债剔除,用有息负债与股东权益相除,这样才能得到更真实的财务杠杆,真实的财务杠杆能更为准确地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3.传统财务报表更多关注利润的变化,而管理用财务报表更关注现金流量的流入与流出,更清晰地反应企业的经济业务

相比于会计,财务管理更重视现金流量的变化,重视利润而轻视现金流量是传统财务报告的不足之处。企业出现变故,例如,破产等,不只是因为资不抵债,也可能是现金流断裂所导致的。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体系中,企业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利润上,不仅可能导致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操纵利润的行为,也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用财务报表体系,更清晰地表现出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变化,从而通过分析报表做出预测,规避风险。

4.管理用财务报表改进了杜邦分析体系

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在分析数据时有诸多不足之处,管理用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有效地改善了这些不足。

(1)总资产净利率的“总资产”与“净利润”不匹配。

总资产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

总资产是资产的所有提供者所有的,其中包括股东的投资和债权人的债券,而利润属于股东,这两者不匹配,因此不能体现实际的资产回报率。所以要用经营资产和利润代替上述公式,即管理用财务报表改进后的公式: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经营利润/净经营资产。

(2)传统杜邦分析体系没有区分经营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

企业的金融资产是尚未投入实体经营活动中的剩余资金,应与经营资产分开,而金融费用也应当从经营收益中剔除,这样经营资产和收益才能相匹配,正确计量企业的基础盈利水平。

(3)传统杜邦分析体系未区分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

管理用资产负债表列入金融负债的部分全部属于有息负债部分,无息负债部分全部列为经营负债。

(4)传统杜邦分析体系与管理用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的指标分析。

四、管理用财务报表的缺陷

1.报表使用者无法辨明企业的金融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报表使用不方便

管理用财务报表体系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融资与投资活动以及企业的业务内容,而报表的外部使用者不能完全了解这些详细信息,这导致了金融资产和经营资产的划分不明确,会导致报表分析出现误差,从而使决策出现错漏。

2.管理用财务报表目前的可操作性还比较低

由于管理用财务报表是近几年出现的,因此了解和有能力编制报表的会计人员比较少,能读懂并使用管理用财务报表的人也不多,这阻碍了管理用财务报表的推广。而且管理用财务报表是以传统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而来,这将花费会计人员较高的时间成本和较多的精力,很多企业不愿意使用,可操作性偏低。

随着会计人员会计知识的强化,以及相关人员的学习与研究,管理用财务报表体系将越来越完善,使用范围也会随之扩大,管理用财务报表弥补了很多传统财务报表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做出准确的决策,规避风险,目前该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潜力有待开发。

参考文献:

[1]周.管理用财务报表的优势及其在企业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3(33).

[2]葛家澍,陈少华.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