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

时间:2023-06-08 11:27: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科研训练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生科研训;创新性人才培养

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创新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国家和社会亟需的创新人才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国内不少高校开展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研究的价值

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制的构建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估研究工作,对于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这是因为:

(一)造就大批优秀创新人才是增强国家人才储备,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们恰逢人才盛世,人才研究开发提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人才培养十分活跃。学术研究走向繁荣,国外人才思想源源流入,精英人才纷纷涌现,人才工作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2010年6月8日,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创新型国家战略贯彻落实中,对新时期的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抓住这个学术研究的历史机遇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善于把传统人才思想、国外人才学术理论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才实践结合起来,发扬中华民族的智慧、振起伟大创新力的翅膀,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理论,造就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大军,这不但是实施科教强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第一战略资源,也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关乎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

(二)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具备创新性解决问题的品质和能力。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创新为基础的时代,是人才制胜的时代。把尝试“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追求,从人群中的局部人、少数人,扩大到人群中的绝大数人,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有机构成的一部分,这已经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国家未来的战略人才贮备资源,只有不断地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形成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结合实际,提升个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实现顺应时代潮流,开拓发展空间,谋求组织进步的最终目标。

(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跃升需要完善、高效科研训练体制的支撑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科研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的加强,通识教育的推进使得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创新训练已成为重中之重。高校开展的各项科研训练项目越来越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平台,全校性规范的科研训练项目不仅汇聚了科研设施优势、研究师资优势、专业整合优势,而且可以有效地发挥专业院系的合作效应和群聚效应,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参与以往想得到做不到的科研题目。高校科研训练项目旨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勇于突破,而对于科研成果没有太多的硬性要求,适度压力下的科研实践有助于培养个体科研与创新能力与科研团体合作能力。总之,完善、高效的科研训练项目是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跃升的可靠选择。

(四)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高校学生科研训练体制是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尽管高校科研训练项目先后在国内各大高校发展起来,几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能力锻炼上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与国外较为成熟的科研训练项目相比,还存在着很多提升的空间。例如学校对学生科研立项的经费支持、学校实验设施的进一步投入、科研项目前期培训和中期指导、项目成果的转化和利用等方面还有不少完善的空间。进一步研究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改进绩效评估机制,有利于高校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在开展中获得完善,在进步中成为传统,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经典之作。

高校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已经成为新时代和新形势下,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与重要环节。只有真正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才能在增强我国创新人才战略储备,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世界知名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实现综合发展。但是,当前高校学生科研训练体制还有待改进,主要表现在学生科研训练团队如何指导、如何管理、如何运行、如何考核、如何激励、如何约束,都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施办法。同时,还要看到,如何打造高水平学生科研训练指导团队,增强学生科研动力与协同研究能力,更是当前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事情。

二、大学生科研训练状况的访谈与思考

在对高校学生科研训练机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笔者于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之间,实地访谈了五位来自浙江大学不同院系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老师,和十五位来自浙江大学第十五期、第十六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相关同学,获取了大量数据和信息,涵盖了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基本概况、组织与管理模式、项目申请流程、现状和满意度等基本情况,从他们的描述中了解到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浙江大学的发展情况。

访谈法作为一种最普遍的收集资料的方式,在社会调查中具有重要位置。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采取无结构式的随机访谈。无结构式访谈是一种半控制或者无控制的访问,事先不预定提问的标准程序,只给调查者一个题目,由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就这个题目自由交谈,调查对象可以随便地谈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无需顾及调查者的需要,调查者虽有一个粗线条的问题大纲或几个要点,但所提问题是在访问过程中边谈边形成,随时提出的。因此,在这种类型的访谈中,无论所提问题本身和提问的方式、顺序,还是被调查者的回答方式、谈话的外部环境等,都是不统一的。

笔者在2012年9月―2012年12月期间,进行了实地调查。受访者中,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老师(Teacher)记为T,同学(Student)记为S,并对每位受访者依此进行编号。例如:编号为J-T-1的受访者即是J院系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老师中的第一位受访者。

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实地调查,笔者从实地访谈中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是有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科的视角。

笔者前往J院系进行实地访谈,J-T-1向笔者详细介绍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J院系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果涵盖了论文、设计、调研报告、研究报告、专利和课件建设等多种科研形式。现在J院系对本科生的基础科研训练非常重视,也投入了不少经费和人力。当然,参加过科研训练的学生所撰写的论文质量和档次明显要高于没有参加过的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计划,能够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培养他们在该学科的特定范式内进行科学研究,为将来的深造打好坚固的基础(J-T-1)。”J院系是浙江大学发展势头较为强劲的社科院系,拥有多个重点学科,本科生生源质量也相对较好,而院系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视又从侧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C-T-2认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即SRTP的实施,表面上学生只是完成了一次科研任务,实际上,SRTP的精髓在于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尝试着走完整个科研的过程,在该学科的范式之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确立研究假设、搜集各种资料、获取各种数据、利用各种分析方法验证或者假设,这样一套流程下来,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就知道如何下手、如何来撰写报告或者论文了(C-T-2)。”笔者认为,本科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能够带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并以SRTTP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不是纯粹的科研,而是在科研过程中学习、沟通、思考、协作,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综合体。

N-S-2认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外显特征是科研,但科研只是其部分属性,科研仅仅是载体或者途径,关键的是通过这种载体,我们塑造了自己的学科意识,开始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科并喜欢上自己的学科(N-S-2)。”

(二)大学生科研科研计划提升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J-S-2在访谈中说到,“我参加了浙江大学第十六期SRTP训练计划,我感觉自己收获最多的不是学术上获取了什么,而是真正明白了团队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科研训练计划中,我结识了其他学科的同学,并成为了好朋友,这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财富(J-S-2)。”

“科研训练一般都是有几个人组成的团队来申请立项,而团队成员不一定来自同一个院系,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分歧,但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这就需要我们用大局观来看待问题,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D-S-1)。”

“科研训练确实大大提升我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浙江大学的SRTP训练计划还是很规范的,必须通过立项申请、评审、立项、期中捡查、结题验收等几个环节,规范化的训练能够培养我们规范化的做事态度,我们的指导老师常常教育我们,只有正规才有机会,细节往往对结果会造成决定性的作用。今后不管我是读研深造还是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这都是很好的经验(X-S-4)。”

(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SRTP确实很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是指导老师往往很少出现,基本就是我们团队的成员自己在做,指导老师经常出差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有问题我们也只能邮件联系,而很多东西在邮件里又很难说得清楚(X-S-3)。”

“现在浙江大学的SRTP科研训练,大部分的本科生都会做,都是为了拿二课分数,这就导致了很大程度上SRTP流于形式,立项审批不太严格,中期基本不检查,到结题了交个报告上去就算完事了,所以学校还得抓好各个环节(H-S-1)。”

“各院系在SRTP的审批过程中界限分的比较清楚,不少院系都对本学科的科研训练计划大力支持,而涉及到交叉学科就非常尴尬,双方院系都不愿来批这样的项目(N-S-1)。”

“有的质量较高的项目,往往是导师大课题的子课题,都是跟着导师在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何谈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C-S-1)。”

三、总结与建议

在梳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辅以详细的实地访谈,笔者对大学生科研训练有了基本认识和初步了解,并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需要强化保障,落实责任。学校相关部门应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放在重要位置,专人负责,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颁布相应的管理文件,确保经费独立;不断完善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交流平台,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督导,落实相关责任。

其次,需要对症下药,破解难题。总结多年来施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过程中良好的经验,同时也要认真研究各种短板和瓶颈。定期召开研讨会,邀请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和参加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学生,对症下药,围绕提升大学生创新科研能力这一中心,把握学校职能部门和指导教师这两个重点,整合各类资源。

第三,需要选树典型,形成常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一项常态性的工作,在每一期的执行过程中要挖掘重点、优秀个案,让参与的学生与教师现身说法,并根据优秀的经验做法形成常态化机制。

参考文献:

[1]叶民,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4)

[2]王爱民,崔建伟.SRTP 和课外研学活动融入导师制的模式研究[N].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05)

[3]唐立华,张仲风.大学生“挑战杯”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4]王茹,王玉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探讨[N].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5]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N].大理学院学报,2008,(07)

第2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环节;异种材料焊接

创新精神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指标之一, 也是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昌航空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独立的创新实践训练环节来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探讨了以“异种材料焊接性”科研项目为驱动来实施创新实践训练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异种材料焊接性”实践训练项目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高校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本身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实践环节。在此背景下,南昌航空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三个学分的创新实践训练必修环节,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必需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或从创新实践环节项目中选题来获得学分。研究异种材料的焊接是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难点也是热点。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工程系近年来在异种材料焊接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获得了航空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企业的合同项目等多项课题的资助,对钛/铝、铝/钢、铜/钢、镁/钢、铜/镀镍钢片、铁素体不锈钢/渗铝板以及异种不锈钢、异种铝合金的焊接进行研究。学校结合这些科研课题设置了相应的创新实践训练项目供学生选题,课题涉及到焊接方法、焊接工艺、焊接材料等多门焊接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学生需要通过查阅文献确定方案、选用合适的焊接方法进行焊接、对接头进行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检测、对试验方案进行评定和改进等多个环节来完成课题。因此,课题的开展能够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异种材料焊接性”创新实践训练项目的实施

整个实践环节的实施包括指导教师课题和各子课题的任务书,学生选题、立项、组成课题组,学生查阅文献、确定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和计划进度,教师宏观指导、监控,学生提交课题研究总结报告,教师对总结报告进行评阅、考核等环节。具体方案如下:

1.指导教师课题、任务书。结合创新实践训练环节课题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各子课题的指导教师制定各自课题本年度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填写课题任务书,由焊接工程系统一向学生。

2.学生选题、立项。学生根据个人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应的子课题,并自由组合成课题组(人数为3-4人),自行协调人员构成和各自的分工,确定1人为课题负责人。

3.课题的实施。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确定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和计划进度,由课题负责人结合子课题的任务书起草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组成员之间对开题报告进行讨论修改后提交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审阅开题报告,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和计划进度进行把关。学生按照通过审核的开题报告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

4.课题总结。课题研究工作结束后,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并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5.考核和成绩评定。学生需要通过提交指导教师认为合格的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并进行答辩方可获得成绩。成绩评定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层次,成绩为合格及以上者可获得培养计划规定的创新实践训练环节的学分。

三、“异种材料焊接性”创新实践训练项目的教学效果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工程系对以“异种材料焊接性”科研项目为驱动来实施创新实践训练环节的全过程和效果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

1.创新实践训练环节的选题均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完成该课题的很多设施和条件均依赖于教师的科研设备和设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实际参与,促进了科研设施用于教学,改善了实践教学的条件,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2.通过该创新实践训练环节的实施,学生可接触到很多实验课上涉及不到的焊接方法、焊接设备和一些先进的特种焊接技术,一方面可以做为焊接专业课程实验的补充,另一方面也可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奠定基础,提高这些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3.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所提高。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中,南昌航空大学的学生以异种材料的焊接为选题获得了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得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资助的数量也翻了一番。

四、结语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工程系通过在培养计划中设置创新实践训练环节,以教师在异种材料焊接方面的科研课题为驱动,设置相应的课题供学生选修,利用先进的科研设备并通过严格的培养程序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毛洪贲,殷德顺,郭娟,周爱花.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10,28(3): 13-16.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SRTP;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2-0167-02

1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的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我国部分大学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简称SRTP),并逐年得以推广,进而在广大高等本科院校广泛开展起来,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大学生参加SRTP,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大学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基本理论知识、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却很少能够给大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的机会,科研素养难以得到提高,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作为一种新的大学教学活动模式,重在推动学生在研究中学,在做中学,在问题、同伴和教师引导下立足自学[1],得到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订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2],有效提高他们的科研素养。其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要求,也是衡量大学生活力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在参与 SRTP 项目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从项目的申请课题到结题,都需要大学生亲自动手来做,要以创新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项目所面临的问题,制订可行的研究方案或调查方案,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必然会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有利于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大学生SRTP项目是由一个团队共同申报和完成的。在申报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共同完成。没有团队团结协作精神,遇到的疑问和难题将无法克服和解决,也就无法完成项目的研究任务。

2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虽然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起来,但针对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大学生对参加SRTP的认识不到位。高校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目的是为了给大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科研训练的机会,使大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大多数高校SRTP项目是人才培养计划之外的要求,不是大学生毕业的硬性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对SRTP项目的不重视。加上课程多,负担重,使大部分学生的精力只能应付课程学习和考试,加上社会上对英语四、六级及其他技能资格证的重视等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对参加SRTP的积极性不高。

(2)大学生专业领域及知识的局限。由于申报SRTP项目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大学生往往由于专业的局限不知道该如何申报项目,即便有了项目,又需要组建由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并制订可行的研究方案或调查方案,完成研究任务,这对申报者或项目负责人的要求较高,大部分学生有望而却步的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申报SRTP项目的积极性。

(3)大学生参加SRTP项目常常是被动参加。在许多高校中,大学生SRTP项目来源常常比较单一,一般都是高校教师在研的科研项目,项目参与人员也常常是由指导教师指定的,项目提出的研究目标、设计思路、实验过程等往往超出大学生的能力范围,大学生只能按照指导教师的研究思路去做,没有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对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的几点建议

(1)要有一个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态度。俗话说态度决定成败,没有一个良好的态度,科研训练计划必将不能很好的开展。所以大学生应当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以项目主人翁的感觉融入项目当中去。一个SRTP项目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由全体项目组成员共同参与并完成。在SRTP的施行过程中,大学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超过自身能力的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所遇到的困难,不能一味地找指导老师去寻求帮助,而应该通过主动出击,查找文献资料以及相关知识,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去解决问题。

(2)要有一个良好的团队意识。由于科研训练项目涉及的知识领域较多,需要项目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一起共同完成。通常在一个SRTP项目中,不同的成员指导老师会按照不同的内容分配不同的研究任务,根据他们所擅长的知识领域开展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每一位项目组成员都要有团队意识,要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3)要有主动沟通的意识。这里的沟通包括与指导老师及项目组成员沟通。与指导老师的沟通可以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表达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这会在项目的进行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与项目组成员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分歧,但最终大家都会以完成好课题为目标,这使同学们学会了从大局着眼,也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方法[3],也有助于了解其他方向的知识和和谐团队的建设。当沟通做好了,项目的进展也必将提速。

(4)要有勤俭节约的精神。在开展SRTP项目的过程中,学校下拨的项目开展经费往往是不够的,对于经费的使用项目组每个成员应该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要将项目的经费实实在在的用到项目最需要的地方,不能乱用。对于研究过程中采购的材料和物资应该节约使用,而在科研训练过程中所要用到的设备与仪器,要在熟悉使用或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使用。因为有些设备与仪器的使用复杂,如果不熟悉使用方法和操作规则,很容易损坏仪器设备,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5)要正确看待SRTP项目所带来的利弊。大学生们参加SRTP项目,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学会并提高收集和检索资料的能力[4],从而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今后的毕业就业、工作或读研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但与那些未参加SRTP项目的大学生比较,需要花费大量的业余时间,使得课余生活显然没有那些同学丰富,再加之有些同学以短浅的眼光看待科研训练的意义,认为只是给指导老师打打下手做点小东西,根本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利益,在遭受其他同学的不理解后,可能对坚持参加科研训练产生动摇,导致参与的项目半途而废。这些都是不应该发生的。大学生要正确认识SRTP项目带来的利与弊,抓住主流,坚持将科研训练计划进行下去。

4结论

大学生SRTP项目涉及大学生、指导教师和高校三方主体,必须建立一套良好的管理机制,明确规范三方的权利和义务,才能使SRTP项目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作为三方的重要一方高校更是对大学生SRTP项目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是高校要完善科研训练计划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与SRTP项目,强化教师在科研训练计划中的指导作用;二是要以项目为中心,加强SRTP项目过程管理,建立大学生科研项目来源多元化机制,完善大学生科研素养培育体系;三是要增加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经费投入,加大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基地建设,保证大学生SRTP项目研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2]王菊,周宗瑶,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4)

[3]任晓光对大学生科研训练的若干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毕业设计 工科专业 能力培养

针对工科专业大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和将来工作的特点,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应从毕业设计的选题、中间设计过程的指导和论文的撰写与答辩等几个方面加大培养力度,并在毕业设计结束后进行认真的经验总结。

一、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选题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毕业设计题目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对大学生的训练效果。指导教师在给学生选取毕业设计的题目时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坚持回归工业的理念。选题应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增加课题的实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平时的科研工作过程中,注意搜集整理,进而积累一些适用于大学生毕业设计的科研素材。

2.具有前沿性或前瞻性。选题要避免过分的重复劳动,应该考虑到国内外专业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专业特点,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便于指导。选题应该基于指导教师专业特长领域,最好能够与指导教师已完成或已经有较大进展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得到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利于完善科研课题,同时也会感觉到得心应手。

二、毕业设计的指导

1.以身作则,端正大学生的科研态度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任何一点点马虎和失误都将造成后续产品开发过程中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甚至会造成人员伤害。因此,在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之际,指导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对其今后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严谨、求实、勤奋、敬业、一丝不苟。这些好的工作习惯和科研态度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另外,高校与企业相结合的科研项目逐年增多,受经济效益的影响,科研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和阴暗面,不正之风时有发生。大学生是纯洁的,同时也是很容易受到污染的。指导教师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工作态度之余,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使他们在学会做科研之前先学会做人,这样才能结合自身的努力,最终发展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材。

2.重在引导,给大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

指导毕业设计主要是传授给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也就是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因此既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挥,也不能无微不至、面面俱到。

有的老师将毕业设计任务书交给学生之后,任由学生自己去查资料、想方案、设计结构、撰写论文。学生接到任务后感到一片茫然,无从下手,逐渐失去了毕业设计的兴趣,最终甚至会产生反感情绪,根本达不到毕业设计的训练目的。有的老师则走向另一极端,毕业设计一开始,就把所有的相关设计资料、文献和图纸交给学生,并制定好了毕业设计的所有细节。学生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照指导教师的思路一步步地做下去,而无需进行深入思考,整个毕业设计下来只是进行了一系列重复性工作。虽然表面上看学生的工作量很大,自始至终忙忙碌碌,但是却没有从科研能力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因此,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避免上述两种极端情况发生,下达的任务书中内容明确但不能过于详尽,使学生感到目标明确且方法自由;指导过程中重在讲解方法而不要过多地涉及细节,让学生拥有充分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这样,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既能感觉到设计任务的压力,又能体会到自由发挥的快意,任务完成后会有成功后的喜悦和成就感。

3.结合实际,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

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从事与工程实际相关的工作,因此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毕业设计正是培养大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有效手段。

针对工程意识的培养,选题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有的毕业设计仅仅是做个动画、做个界面,或者是单纯地做一些仿真计算,表面上看毕业设计很新颖,但实际上学生得到的锻炼很有限。如果动画、界面或仿真的题目能够与实际系统结合起来,加强课题的工程性,就可以使毕业设计内容丰富而充实。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一定要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并且涉及的内容要广泛,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工程能力训练。

工程意识的培养与指导教师的引导密切相关。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工作内容的实用性,随时指出其实际应用或生产当中会出现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加以适当点拨。积少成多,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4.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专业知识狭窄而单一的专门性人才已经不再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因此对大学生的培养也必须是全面而多方位的,尤其是在毕业设计阶段,更应该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培养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大学生书本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3)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4)培养大学生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

三、提高学生论文撰写与答辩能力

科研工作的成果一般都需要用文字表达出来,以便于保存和传播,有时还需要用语言进行概括,以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交流。有些科研人员科研能力很强,工作成果也非常突出,但却不善于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发展、研究成果的推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正因如此,毕业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尤其应注重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论文写作方面,格式必须规范,严格参照论文的书写要求;内容要充实、有条理、取舍得当、重点突出,能够让读者充分理解作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应该严格把关,认真指导,利用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过程,帮助大学生养成一个好的写作习惯,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

此外,在平时工作汇报和阶段总结时,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讲解能力,特别是针对工科结构、工作原理的介绍,力争用最简明的语言突出自己的工作内容。毕业答辩是训练学生正式场合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指导教师应该就讲述内容的分配、语言的运用、结论的提炼、课件的设计等给予认真指导。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会议交流、同事间交流、向上级汇报工作、给下级部署工作都需要语言表达,可见语言表达在工作交流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培养制度;本科生;创新实践计划;军队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29-02

一、引言

为了充分调动本科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本科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让他们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校在一至三年级本科学员中积极实施“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计划,即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校级创新训练(创新性实验)项目。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由教育部高教育司于2006年11月设立,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的创新训练项目加以重点支持。2012年,我校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校级创新训练计划中分别立项100项、19项和4项。

二、如何提高本科生培养水平

本科生的培养水平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密切相关,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本科生培养的最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图文并茂,富有激情,紧密结合相关科研课题和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员在专业课程上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员做到学以致用,即从书本中来,回书本中去。

1.加强科研在本科生课程学习中的导向作用。本科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书本知识只是机械式的掌握,并没有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最大的弊端是学生学得快,同时也忘得快,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培养起来,而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把科研中的相关内容引进课堂,结合相关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爱好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习惯。例如,在空气动力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低速翼型或超声速气流中燃料与空气的混合过程等案例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并采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理论力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国家载人飞船对接等案例进行讲解,并有针对性地留下疑问给学生。

2.增强本科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自信心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学习或与社会的接触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针对学习过程制定详细学习计划和短期学习目标,并逐渐引导他们完成从定性目标到定量目标的过渡,加强对他们成就感的培养和自信心的树立。同时,鼓励学生定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在小结的过程中,分析他们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得失,方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加以改进。

3.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本科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全程导师责任制,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切实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教师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荣誉感和责任感,并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补充相关应用背景的学习,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对于个人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培养他们查阅文献和发掘新知识的能力,鼓励他们参与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培养他们与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专家的交流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

三、创新实践计划与本科生培养的关系

创新实践计划的实施必须与本科学员的专业课程学习进程密切联系,同时,创新实践项目的研究内容应尽可能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专业研究方向密切相关,这是保证学生能深入开展研究的关键。

1.创新实践计划是促进学生自信心提升的良药。创新实践项目是学生自主申请,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的整个研究过程,并完成项目结题报告的撰写。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定量目标,督促他们对研究成果勤总结、多总结,并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这是培养他们良好科学思维和科学习惯的关键和必经之路,也是促进他们自信心提升的良药。

2.创新实践计划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创新实践项目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科研问题,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途径。同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根据研究内容的实际需求,可以在老师的指引下,查阅相关文献,拓宽相关领域知识面,完成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

3.创新实践计划能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力。如今,学科竞赛、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等在本科生的保研政策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为了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学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学术活动。而从本质上来说,创新实践项目更能锻炼学员的能力,能进一步增强知识向学术成果的转化,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实践项目能让学生更快更早地进入科学研究殿堂,当他们取得研究成果时,能在学生心中产生心理优越感,增强他们竞争意识的培养。

四、创新实践计划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

1.增强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创新实践计划的实施与本科学员的课程学习密切联系,项目是学生在兴趣驱动下自主申请,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整个研究和实验过程。项目的实施,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创新实践项目的全部研究内容都是学生通过采用自己所学知识或查阅文献学习相关知识来完成的,在完成整个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无形之中就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拓宽了自身的知识面。

2.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在创新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撰写项目申请书、答辩、撰写项目结题书、总结研究成果、撰写学术论文等培养了良好的科学思维,养成了良好的科学习惯。同时,在此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学生的自信心。良好科学思维和科学习惯的培养,必须让学生从一个科学问题着手,提出问题,并采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完成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总结凝练,指导他们严谨认真地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

3.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也是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本科生只有真正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有可能产生创新动机,去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力来获取创新成果。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建立在学习兴趣基础之上的,兴趣是靠一点一滴积累的。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了解了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背景,增强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五、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法宝,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体现。结合创新训练计划,提高军队院校本科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习惯,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是军队院校本科生培养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自己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经历,围绕如何提高本科生培养水平、创新实践计划与本科生培养关系、创新实践计划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强调在本科生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课本教学与科研课题研究内容的融会贯通,让学校充分认识并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背景,对于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2]王华,蒋利龙.谈大学生科研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与实施[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增刊):20-22.

[3]刘允,张雅芳,于华.构筑课外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70-73.

[4]刘英,李佳,徐兆军,华洁.工程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2):25-27.

[5]黄伟.浅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49):13-15.

第6篇

关键词:团队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曾小勇(1980-),男,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刘飞龙(1976-),男,湖南耒阳人,湖南大唐耒阳发电厂设备部,工程师。(湖南 耒阳 4218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08-02

一、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我国高等院校现行的教育制度,仍未完全脱离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许多方面与社会生产结合的不够紧密,缺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不够,重点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侧重于科学研究,而地方性院校的教师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疲于教学,缺乏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这种大环境下,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由数量扩张发展到质量提升后,“转变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手段,培养创新人才”是各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面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既对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良好契机。

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1.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的特征。根据当代“以人为本”教育的观点,“创新能力”分为“特殊才能的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创新”两种。“特殊才能的创新”是指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自我实现的创新”,则是指开发的可能性,自我的潜在能力,在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是个体本身产生出自身特有的个性活动的创造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1]。

2.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主动性。表现为大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参与各项科研创新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2)实践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目标,都离不开实践。必须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

(3)协作性。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只是和他们的智力因素有关,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作为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创新潜能的发挥。

(4)发展性。大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的阶段,其创新能力必然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结构、思维方式的进步及更多深层次的实践活动而不断提升。

三、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1.培养目标

根据高校本科教育目标和要求,并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强弱电相结合、电气与信息相融合,要求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创新性实验,以科研课题为牵引,引导大学生接触工程实践,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积极性;将导师制、科研团队及工程实践相结合,在创造性地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培养模式

如何确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本科类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从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本科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鼓励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到我国教育部关于“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推广都体现了国内外著名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许多理论与实践的探索[3,7]。通过对教育部确定正在试点的十所重点大学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的经验进行学习和总结,并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理论分析,“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被普遍认同为是改革本科生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为了达到大学生能广泛、有效地参与科研训练,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1)创新实验区建设。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目标的特点,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分别从知识基础、方法训练和环境因素三个维度建立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对于低年级学生,以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为实验对象,以课程改革为先导,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开展学生团队创新实验,研究课程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以国家级工程学科竞赛和真实的纵向科研项目为牵引,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生团队创新活动,研究科研方法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最后,以环境营造为重点,在无导师的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团队创新活动,研究工作环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各层次学生开展综合创新性教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实验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

(2)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学生是实践创新活动的主体,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应将学生兴趣放在首要位置,然后根据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拓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组织纪律等各方面进行分层次集中训练。同时,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要兼顾高低年级搭配,不同专业搭配,可以通过拔尖人才选拔、课题科技小组、学生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在具体的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中实行全程导师制度、专题进行研究、重点课题公关和纵向项目负责制等形式开展。

(3)导师团队建设。导师团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主导作用。导师的选聘必须兼顾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创新实验区的导师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认真按时完成学生的科研指导工作,并在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性情的陶冶和为人治学的作风教育。同时,导师团队结构上要注意老中青结合,学科专业结合。导师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科研思想的熏陶、科研能力的锻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并指导学生完成科研任务和竞赛课题研究工作。

(4)校企结合。校企结合是建立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对于高校而言,校企结合最重要的职能是培养创新人才,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二者的结合点是学生,因此,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校和企业的“无缝连接”,完善双方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企业的纵向科研项目,其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深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企业需求,能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内涵和要求,解决“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难题;二是通过参与企业的纵向科研项目能获得工作能力、工作经验,为就业做铺垫。

四、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我院在良好的教学改革大环境下,一直都在对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探索。2007年完成了省优秀电工电子实习基地和省示范实验室的建设,2008-2009年学校又投资进行“学生创新实验基地”的建设。学校拥有网络中心、计算中心、CAI开发室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学科实验室,能满足学生创新训练的实施。我院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勇于改革创新的导师队伍,已完成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项目并取得优良的教学成果;学院与多家企业进行了联系,并多次派出导师组成员进入企业交流,共同探讨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培训。2008年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和我校共同创建的“3+1”创新教育实验班正式运行,已完成了多个纵向科研项目任务,班级成员还取得了国家级竞赛大奖,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校企合作平台已基本建立。

五、结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就当前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针对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创新实验区建设、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导师团队建设和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探讨了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最后结合本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对高等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继开.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5).

[2]黄尔烈.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3]黄达人.研究型大学要努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

[4]卢铁城.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5]丁坚勇.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

[6]陈海宁,李湘健.试论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多元化模式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能力;心理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下文简称“大创”)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新型人才而设立的项目,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1-2]。

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海藻糖对快速发酵面包酵母发酵性能的影响研究”(编号:201410061123)与“高效优质的椰油及椰油胶囊的制备方法”(编号:201510061039)的指导教师,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项目的开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一、技能的提高

1. 文献检索及甄别能力

科技文献信息检索与甄别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合理利用人类智力资源的重要措施[3-4]。从过多的信息中找到和使用各种类型的信息以满足广泛的个人和事务的要求,现已成为学生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5-6]。

在实施“大创”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并实践了科技文献检索技巧,了解前人已做的工作、存在的问题、问题关键以及发展动向,并能够根据课题需要获得文献原文同时分析评价,训练了检索文献信息的能力。

2. 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专业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运用能力是本科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7-1],提高该能力最好的方法便是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主动运用专业知识并拓展学习。

“大创”项目申报过程中,团队成员根据实验目标设定技术路线,自己制定实施进度和流程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相互讨论,与导师商定以获得最优实验方案。遇到问题时,学生主动搭建交流平台、查阅文献、搜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归纳总结,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整个过程中,教师仅处于控制关键点的位置,鼓励项目组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独立科学研究的习惯和能力。

3. 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

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8-10],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对于具备高素质修养的大学生而言,沟通能力及技巧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团队精神亦是当今时代与社会的要求,是大学生今后求职、工作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大创”项目是集体性很强的实践项目,通常需要两个至三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负责完成,实施过程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会有成果的实现。因此在项目实施前期组员需要共同制定项目目标,并根据需要将时间科学划分,制定分阶段目标。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要根据近期目标及实验成果进行不定期的共同讨论并与指导教师及时沟通,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注重分工搭配,提高合作效率,节省人力成本。即项目目标的最终实现需要项目组成员共同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保持较高的沟通效率,维护愉快且融洽的合作环境。

4. 学术能力

学术能力实际上就指专门对某一学问进行系统的哲理或理论研究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包括思辨的方面,而且还包括实践的方

面[11-12]。“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指出,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促使学生亲身体验项目的申报、实验、中期汇报与结题等整个环节,而不是只注重实验结果。很明显,项目的每个过程都存在必须解决的难点和重点:选题与申报阶段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文献收集和整理的能力以及英语阅读能力,而且还有具象化自己课题关键点的锻炼;实验过程则主要锻炼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项目中期和结题阶段中,团队成员要总结之前开展的工作内容,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讨论。此外,还需要进行答辩并学会运用简洁并且意义明确的词语来撰写学术论文;答辩过程则更要在全面了解自己课题的基础上讲述项目的研究背景、内容、实验结果等方面,同时还需现场回答专家提出的学术问题。诸如此类的训练正是培养学生数据整理分析、逻辑思维、写作和语言表达等学术能力的重要过程。

二、心理资本的收获

在“大创”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有些学生把自己当成潜在的研究学者,能切身体会遇到难题的艰辛与攻克后的喜悦与满足,这种成就感的获得能够激励学生在科研与生活的道路中积极面对困难并继续前行;“大创”实施过程中,学生在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的提升也会让他们有“原来科学并不抽象”“原来我可以做到”这类想法,这一点正是学生对自我具备的专业能力的认同与肯定,是自信心提升的表现;另外,团队完成课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鲜的学习方式与科研方式,不同于以往的被灌输与被引领,这种充分调动团队主动性去解决问题的训练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心理资本的收获。并且“大创”项目能将学生的既有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项目实训使学生提前进入类似就业后的工作状态,在心理上给予学生相应的缓冲期甚至可以解决一部分学生就业后的心理压力问题。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如何实施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如何保障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教育,对我国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学生而言,在“大创”中培养出信息检索甄别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科学的思维能力,不仅将成为其大学生活中,而且也将成为其人生中宝贵的经历与财富。

[参考文献]

[1]唐根丽, 王艳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76-79.

[2]姚珂.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问题研究, of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3]孟桂荣. 文献信息检索课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途径探究. 现代情报, 2009(05): 197-199.

[4]吴良凯. 大学生信息检索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图书馆论坛, 2003(05): 152-153+139.

[5]赖茂生, 屈鹏. 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调查分析.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0(01): 96-104.

[6]马丽华, 赵艳丽, 赵静. 高校“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现代情报, 2010(12): 116-119.

[7]陈玉娟.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of 河北师范大学, 2013.

[8]刘丽丽, 汤炳书. 论大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江苏高教, 2012(01): 139-140.

[9]徐曙丽, 金钊. 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因素. 中国电力教育, 2009(18): 172-173.

[10]于志英. 浅论当代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新西部, 2010(11): 180+158.

[11]蒋逸仙.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研究, of 南京大学, 2013.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研究训练创新精神应用型人才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力图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教育创新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在一般理工科高等学校构建创新教育体系,探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好、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教育模式,以达到从总体上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目的。

一、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创新教育的切入点

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为创新教育的切入点,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钻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和教学改革,为创新教育开辟了有效途径。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能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以独立工作为主开展一些初步的探索性研究或工程实践,使学生早日进入专业领域,受到科研工作的训练。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大有益处。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Undergraduates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URT计划)的目的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尽早接受科研和工程素质训练,突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URT项目是将一些来源于科研、生产等的课题细化,转化为适于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参与并完成的小型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在执行的各个环节中均具有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明确的思路。

URT计划实际上是以项目的方式,同时采取的是个别化教学、开放式教学、科研式培养等途径,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教师科研、课外综合教育相结合,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切入点。

URT计划不仅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学习与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提供了机会,还丰富了本科实践教学内容。

我校在2009年度通过大力宣传和组织,学生报名非常踊跃,URT在学生中的影响度进一步扩大,参加网上“双选”的学生有610人,比原计划数多出近一倍。本次进行“双选”的选题为186个,选题范围涉及理、工、经、管、文等各学科,“双选”结束后共有147个选题被学生选中。通过院系评审与推荐、教务处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复审、校URT计划指导工作组讨论审定,共评出121项校级立项项目。到目前为止,我校2007年度、2008年度URT项目已有167个项目完成了结题,有569名学生获得了URT荣誉证书。

二、以大学生课外创新基地建设为突破口

以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创新教育基地为基础,以专业和科研实验室创新教育基地为拓展的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基地建设,有助于形成创新教育基地网络,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平台。

学校建立了涉及理、工、经、管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系列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实施学(知识学习)研(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产(面向市场的意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育。以校级示范基地为龙头,以教学实验中心、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为骨干的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网络。这些基地已经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性实践、生产性实践和研究性实践的重要场所。下面,重点介绍我校工程教育中心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

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中心的师资、设备和场地,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创新训练,教学资源对全校学生开放。基地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选修课程,课内课外结合,建立了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平台,参与学校开展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进行“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比赛,获得多项大奖。

1.在创新教育方面,开设了4门全校通选课

(1)实践类选修课。《数控车CAD/CAM》、《数控铣CAD/CAM》,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应用CAD/CAM软件进行造型、编程,基本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操作数控机床加工一般工件。选课的学生可以进行数控工艺员认证考试,学生拿到劳动部颁发的职业证书后,能够提高就业竞争力。

(2)创新类选修课。《机器人技术与实践》、《创造工程学》,通过学习,能够增长学生的创新理论知识,为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定期组织在校大学生开展工程实践类技能竞赛如金工技能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和数控工艺员认证培训与考试,中心资源面向全校学生开放。

2.工程教育中心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参加活动的同学近几年参加校外比赛取得的成绩

(1)第12届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上,在由工程教育中心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并由中心和数理系教师指导的我校大学生创新团队派出了五支参赛队伍,分别参加了三大类16个竞赛项目的角逐,共获2个冠军、4个季军、5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

(2)“机器人技术研究兴趣小组”的6名同学在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机器人水球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其中22项目获得全国冠军、33项目获得季军、11项目获得二等奖、技术挑战赛获得二等奖。

(3)2008年12月3日至12月7日,由我校工程教育中心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爱好者学会”的14名学生和两名领队指导教师组成的“交叉足机器人”、“武术擂台机器人”、“水下全局视觉机器鱼11组”、“水下全局视觉机器鱼22组”和“水下全局视觉机器鱼33组”五支机器人参赛队,代表学校参加了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和国家科技部主办的2008中国(中山)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五支参赛队分别获得一项亚军、一项季军、两项三等奖和一项优秀组织奖的好成绩。

(4)“机器人兴趣小组”代表队在2007中国(上海)国际机器人公开赛上,获得机器人舞蹈比赛冠军。

(5)我校智能车创新队在教育部举办的第二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总决赛上获得二等奖。

三、让学生养成“研究中学习”是关键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听讲中学,在课堂中学。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知识被教师进行系统地梳理,而后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传授给学生,学生并不需要亲自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即教师采取填鸭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在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URT)计划项目中开展“在研究中学”。“在研究中学”,不再把研究和学习看成是孤立的部分,学习的基础是研究,研究的过程就是学习。“在研究中学”,强调的是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并重,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

虽然URT计划通常是以立项的形式完成,但是它并没有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而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去实验室、去图书馆、去社会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不仅可用于解决某个特定课题,而且可以内化为一种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并形成一种研究能力和品质。所以,广义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还应包括学校或院系的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研学作品、、听科技学术报告写学习心得,甚至也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等丰富的形式,其关键就是创设一个在研究中学习的良好氛围,彰显出研究性的情境,使研究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并让学生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验科研的本质。

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强化人文素质,突出人文社科教育的涵养功能,是创新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内涵。给学生质疑的权力,允许怀疑,允许挑战,允许创新,允许探索和错误,使学生形成尊师而不畏师、喜欢提问题的良好习惯。

创新人格即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以健康的心理性格、气质和能力为基础,通过自我完善,使个性优化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人格。高素质创新人才一般都注重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追求自我实现。他们往往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有较丰富的自我评价,但很少出现大起大落。

广泛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使同学们养成“研究性”学习,对同学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一,激发起同学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第二,注重智能结构的自我优化。第三,情绪稳定、情感丰富、富有幽默感,有高尚的情操志趣,心态平和,善与人处,勇于合作。第四,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修养,特别是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基本生活态度、感情、意志、思维方式和价值尺度,进而影响社会的治乱兴衰,对塑造整个民族精神产生深远影响。第五,能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思想灵活,有较强的接受与反馈信息的能力,果断、敢冒风险。第六,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第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第八,自信、勤奋、进取心强。第九,追求自我意识的完善。

五、对我校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的思考与展望

1.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如何定位和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应用型大学或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更强调培养人才的应用性和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和实用性,通过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为区域、地方、行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由此取得的支持。所以,学校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侧重点不应在纯理论和学术研究,而应以应用型研究或应用理论研究为主,鼓励学生进一步积极发现和开展面向企业或生产经营的项目。

2.通过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校内资源的共享,能否通过校际间互聘研究项目指导老师等途径,实现校际间的资源共享。当然,这需要不同学校之间达成有关创新学分互认、相关课程替代等一系列保障制度。现在,许多高校已实现校际间课程互选互认,实现了资源共享。笔者认为,大学生研究训练亦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另外,国内高校大学生研究训练仅仅局限于本校学生,有些高校甚至很少有跨院系招收学生的项目。而国外高校在此方面则显示了较强的开放性,如美国伯克利大学,其他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机会向伯克利的学生开放,伯克利的研究机构也允许其他大学学生参与。这样有利本校本科生于吸收其他大学本科生的优长,从而开阔视野,全面成长。

第9篇

[关键词]创新训练;导师制;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36-03

一、引言

近期我国教育部实施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对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一方面,我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计划与实施,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传统观念的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强化。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将项目作为基体、学生作为项目主体的创新性实验,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得到创新性锻炼。[2]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包括三类: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3]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水质工程系2010级、2011级本科生申请的“纳米羟基铁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新型负载纳米复合材料同步去除水中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分别获得了2012 年、2013年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本文结合作者指导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水质工程系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申请、实施及研究过程,对创新训练项目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的措施。

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选题

如何确定适合大学生的研究项目,这对导师与学生来说都是一大难题。大学生选题既要符合国家科技发展的趋势,还需与其专业有一定的联系,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创新。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之一是选择合适的项目。因此,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选题应符合学生的专业方向,且具备一定的创新、实用和先进性。[3]

(二)团队组建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水质工程系本科生第一、第二学年的教学计划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第三学年的教学计划为专业课,第四学年学生由于毕业设计、实习等原因,参与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时间有限。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很好地积累知识和技能,缺乏创新意识,且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组建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项目团队对项目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4]

(三)项目实施

一方面,项目实施在时间上存在冲突。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要求在1-2年内完成,这样学生的课程学习时间与项目会存在某些冲突。另一方面,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学生缺少自己的观点和对新知识、新领域进行探索的能力,不能积极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四)项目评价

专家评价是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主要的评价方式,但其仅仅注重结果的评价与考核。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实施的主要原则。但是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否真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在此方面无法进行量化考核与评价。此外,大学生的创新活动较少得到验证与应用,很多W生在获得初步结果后即结束研究进行项目结题,很少有学生会在实践中继续将之完善。[5]

三、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一)创新训练项目实践

1.项目选题与申报

创新训练计划要想顺利完成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设计合理、起点较高的选题是其重要保证,这也是实现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目标的关键之一。对于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选题,首先需综合考虑项目的特点、学生的兴趣及科研能力等因素,选题合理才能使学生发挥其主观积极性。[6]其次,项目的研究内容须与研究要达到的目标密切相关,即研究内容将采用哪些途径完成研究任务。此外,指导教师应知晓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并具备能针对性解决的能力。

2.项目实施

应通过指导教师的讲解,让参与的学生充分了解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内容和重要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申报项目的主动性。在学生对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后,让学生开始查阅、总结中英文文献,深入调查申报的项目在其领域内的研究进展。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完成项目的论证与申报书的撰写,包括研究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案、预期成果、项目经费预算等。项目获批后,教师指导学生购买相关的试剂、耗材及仪器,然后根据进度安排开展研究。

3.项目结题

在项目中期阶段和结题过程中,学生要经历数据分析、中英文文献查阅、实验结果讨论、论文撰写与投稿、结题答辩等多个环节。答辩时学生需对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等进行汇报答辩,并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

4.作用

学生掌握了正确的科研思路和方法,提高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在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过程中,大学生掌握正确科研方法的素质得到了培养,学生今后从事实践的工程能力和素养得到了提高。[7]另一方面,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得到了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中,学生所学的一系列课程,如本专业的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化工原理等专业基础知识得到了综合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这个过程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后,通过自主设计、方案实施、及申请专利等形式,可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5.项目实施的其他效果

经过本项目组成员的努力,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纳米羟基铁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项目编号1210486047)、“新型负载纳米复合材料同步去除水中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研究”(项目编号1310486049)均按期完成,且顺利通过了武汉大学的验收,项目组成员汪文思同学以《纳米羟基铁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为题撰写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被评为2014年湖北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二)思考与建议

1.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指导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大影响。首先,学生对创新方法和途径的领悟需要通过指导教师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等方法进行合理引导。教师如果代替学生把方案、步骤都完全设计好,这样会严重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指导教师须定期检查学生的研究进度并召集讨论会,在讨论会上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案。

2.合理把握项目的难度和深度

项目的主要人员是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二年级学生。大二阶段的学生仅学习了部分专业基础知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因此,项目的研究内容在确定之前,首先应考虑研究内容与学生专业的关联性。 其次,在确定项目的研究难度和深度时,应考虑研究难度、深度与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相匹配,也应考虑将项目的研究难度及深度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能力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拔高。

3.指导教师对项目进行严格把关

指导教师在项目组人员的选择、项目立项、实施、结题、汇报答辩等环节要严格把关。在项目的选题中,指导教师要对项目的难度、深度、实施的可行性进行把关;在项目的实施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科学实验进行指导和严格要求,并要求学生按照进度完成各阶段的任务,按照时间进度表督促学生检查,这样才能保证研究内容按计划完成并达到目标。

4.形成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团队梯队

我们在项目的申报与实施过程中组建了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研究生―大四学生―大三大二学生的团队模式,项目组形成传、帮、带的学术创新氛围。在导师的指导下,项目组成员能相互取长补短,激发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5.结合实际科研课题确定训练项目

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选题应该符合国家的发展趋势,与社会接轨,同时还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联系。此外,选题还应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

6.建立并加强监督与检查机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加强实时监督并检查项目在各阶段的完成情况以及各环节的效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对没有按期完成以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应该及时做出调整和指引。学校应在以下几个环节方面加强管理:立项由学生主导参与答辩,检验学生对项目的理解程度;学校按照进度计划加强对项目的检查。

四、结语

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活动中,指导教师应在指导好大学生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选题、申报、实施等过程中发挥作用;大学生则能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自主选题、项目研究、实验实践、报告撰写、成果交流等步骤,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这种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蒋秋莹,李凡迪,陈晓仪,赵姗姗,王金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对本科生的影响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3):130-131.

[2] 秦建华,黄婷婷,周凯红.关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选题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3(9):66-68.

[3] 廉玉姬,林光哲,赵小梅,董芳.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思考[J].临沂大学学报,2014(6):24-27.

[4] 初铭畅,窦文杉,邓雅文.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4(13):7-8.

[5] 涂艳蓉,丁晓旭.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J].高教研究,2013(1):209.

第10篇

【关键词】阶梯式;科研素质;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独立的创新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才[1]。对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需要知识的积累,但知识并不能替代学生的创新能力[2]。实践性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吉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构建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阶梯式的科研实践训练体系,并制定了相关实施办法和质量保障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1.主要科研素质训练实践环节构建

构建基本原则: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以科研引领和支撑,构建阶梯式的多级科研素质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环节包括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课内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课外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调研、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项目、专业竞赛、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等。

2.主要科研素质训练实践环节的内容

2.1主要课内实验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强化主干课程课内实践的内容和训练项目数,增强基础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水文地质学基础、环境水文地球化学、水处理实验技术、固废废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环境生物技术等实验。

2.2主要实习环节

主要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1)一年级认识实习及实习基地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与任务在于:通过参观给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卫生垃圾填埋场、污染场地、环境监测站和典型地形地貌等,了解和熟悉给水、污水处理工艺和大气污染控制工艺、构筑物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以及水土污染状况,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了解城市环境污染调查、监测、评价的基本工作方法;明确当前环境污染控制和综合治理基本策略和原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分析判断环境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2)二年级教学实习及实习基地教学实习的目的与任务在于:掌握城市水、土、气、固体废物、污染场地等环境污染的调查、监测、评价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术要领;掌握污染场地的基本调查方法,污染现状的评价,污染风险的预测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分析判断环境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城市环境污染现状、污染场地的调查、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3)三年级生产实习及实习基地生产实习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在于: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基础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独立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掌握给水、排水、卫生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控制、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等处理工艺及构筑物设计方法,并绘制构筑物设计图纸;了解国家相关的方针和政策,正确使用专业的有关技术规范和规定。培养设计计算、编写设计文件或设计论文、使用规范手册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学会广泛地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的水平和状况;培养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从经济、技术的观点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4)毕业论文(设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归纳、运用和提高的关键环节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工程专业通过过程档案对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全过程管理,主要环节包括动员与师生对接、选题与方案论证、实施、评审、答辩、成绩评定及归档总结等阶段。本专业对教师立题方面严格审查,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实行指导教师、论文评阅教师双重把关,确定答辩资格。成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集中开展评审、评优等工作,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

2.3课外实践环节

环境工程专业2013版的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修满教学计划要求的学分外,必须取得8学分课外实践学分。课外实践学分可通过专业调研报告、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CS-TD大赛及其他相关学科竞赛等获得。3.科研训练保障措施对于课外实践训练,主要质量保障措施包括:(1)科研素质训练项目学分计入培养计划课外科研素质训练项目经考核合格后,相应的学分列入培养计划,规定达到毕业基本要求学分,最低需要获得8学分,上不设限。(2)所有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在正常工作日,教学、科研实验室全天候向本科生开放,学生在实验员老师的指导下实验,或者与相关研究生组成课题组共同在进行科研项目训练,同时也锻炼他们自己管理实验室的能力。(3)发挥指导教师与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取得学分情况和成绩,协助学生小组项目选题,指导督促项目申报和结题等相关工作。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相关学科竞赛、专业实验技能大赛、各类专业调研大赛。学生社团成员通过科技学术实践项目训练和自我管理,有利于他们成长。

参考文献:

[1]阳浙江.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初探.人才资源开发.2008.03.6-8.

第11篇

【关键词】实践创新 酒精传感器 单片机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102-01

一 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其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将理论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创新教育是一种在新的理念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活动。2007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在国内率先面向全省所有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启动了首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优质平台,以创新为核心,以兴趣为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 实践创新项目的申请

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在每年的4、5月份申报。在申报阶段,首先动员学生组队申报,撰写申请表,教师参与指导、组织活动。申请表主要包括:申请理由、项目方案、学校提供条件、预期成果、经费预算、导师推荐意见、院系推荐意见、学校推荐意见八个方面。申请理由部分主要是介绍创新团队的基本情况、专业特长及兴趣爱好。项目方案是申请表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研究背景、项目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项目创新特色概述、项目研究技术路线、研究进度安排、项目组成员分工。本文以201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单片机的车载酒精控制器设计与制作”为例,介绍了项目方案的撰写方法。项目方案一般要有方案图(见下图),简单快捷地介绍方案原理,然后,针对方案图作系统介绍。

项目方案简图

车载酒精控制器包括控制器1和酒精传感器7,控制器1通过I/V转换电路5和模数转换电路4与酒精传感器7连接,控制器1还通过继电器控制电路9与汽车启动系统10连接。

车载酒精控制器工作时,首先酒精传感器7检测车内的酒精浓度,根据酒精浓度输出4~20mA的电流;酒精传感器7输出4~20mA的电流输入到I/V转换器中,I/V转换器根据输入电流的大小,输出0~5V的电压;I/V转换器输出0~5V的电压输入到ADC0809和单片机共同组成的单片机系统中,ADC0809根据输入端电压的大小,输出8位二进制的数字量,单片机将得到的8位二进制的数字量转化成0~255的十进制的数,判断出酒精的浓度是否大于预设的浓度值,从而控制继电器控制电路9中的继电器得电或失电。当继电器得电时,汽车启动系统10控制汽车起动机正常启动;当继电器失电时,汽车启动系统10控制汽车起动机不可以启动。通过项目方案介绍,让阅读者对申请人的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有全面的了解。

三 实践创新项目的实施

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网上公示一般是当年的8月份,核准网上通知是9月下旬,学校的管理部门接到正式批文大多在10月份。在实践创新项目的具体实施阶段,以学生为项目设计的主体,教师仅发挥指导作用。在明确了项目的目标、意义及调查研究方向后,项目负责人在团队内部进行有效合理的任务分工,把工作具体化、实际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各队员在对整个项目具有充分的认识及理解后,接受任务的分配,并对自己所负责的部分做相关的了解及思考,以保证日后能有效、完美地完成分配的任务。项目主持人负责整个项目的流程,做好与指导老师之间的沟通,监督指导各活动成员的工作,制定团队工作守则,并认真督促,定期、不定期召开总结会议,发表个人见解,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统筹使用经费,做好费用计划与控制。通过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创新、参与科研的能力,为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技术创新打下基础。

四 实践创新项目的思考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设计、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目的在于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的塑造,强调的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因此,要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申报机制交叉创新,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科的人员,相互讨论,迸出创新的火花。积极鼓励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突破传统学科和专业的限制,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甚至跨学校组建项目组,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机制。要构建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体系。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辅导和协助作用。建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体系,让学生自拟题目、自拟方案、自由组队申报、自主实施。

五 结束语

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神圣使命,高职院校应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平台,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文以“基于单片机的车载酒精控制器设计与制作”项目为例,介绍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申请、实施,并提出项目的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第12篇

美国本科生科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创设“本科研究机会计划” (UROP)以资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1]。之后,美国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始步入迅速发展时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的历史较短,1996年清华大学设立“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2001年上海交通大学设立“本科生研究计划”(PRP),2007年教育部发文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习和借鉴美国大学大学生创新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1 美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计划的特点

1.1 整个社会参与的网络化支持模式

美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计划基于整个社会的参与和支持。美国高校与社区、企业建立了密切相关的来往,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提供宝贵的经验,提前挖掘学生潜力。

1.1.1 服务学习计划

服务学习是一种把社区服务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通过服务社会,大学生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以服务他人,从而达到服务社会与促进学业的双重功效。早在1985年,肯尼迪总统在斯坦福大学设立的的HASS中心长期致力公共和社区服务,为学生提供了连接学术和服务生活的纽带。不仅如此,美国全国服务学习中心(NSLC)支持高等教育服务的社区学习,紧密联系学校和社区。

1.1.2 本科生实践机会方案

麻省理工的本科生实践机会方案(UPOP)被誉为“职业生涯的加速器”,旨在让学生们成为政府机构以及非赢利机构中的领导者,学生通过UPOP接受工作人员和经验丰富的行业专业人士指导,在工程规范、团队决策、思维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将创新教育与职业发展紧密结合。

1.1.3 新生暑假实习计划

为了帮助大学新生更好更快地找到实习机会,麻省理工学院会在每年的夏季学期为学生安排实习计划[2]。实习岗位涵盖政府、金融机构、计算机公司、航空公司等领域。

1.2 优越性高的科研机会

美国大学以及相关的社会机构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科研机会,这些大学不仅在资金方面慷慨解囊,而且科研规划方面每个细节都考虑得周全细致。

1.2.1 广泛的交流平台

美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计划非常重视学生团队的相互沟通,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UR)和全国本科生科研大会(NCUR)均为全国性组织,通过发行科研杂志刊物、举行科学研讨会等方式鼓励、促进本科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

1.2.2 差异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高校根据各自的特色,非研究型和研究型大学分别采取适应性模式研讨课及学术性转换模式研讨课的方式针对性培养创新人才[3]。适应性模式研讨课主要针对一、二年级的大学新生,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们逐步适应大学教育的模式及生活环境。学术性转换模式的研讨课主要围绕大项目展开,故其针对的对象大多为高年级学生,这些大项目的内容多为生活或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则通过采取团队合作、动手实践的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2.3 完善的质量评估机制

质量评估在美国大学日趋完备的创新计划管理模式的改进中起到重要作用。UROP评估机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项目质量评估、效能评估、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评估[4]。项目质量评估通过师生两方各自从不同的切入角度,全面总结来不断地优化提高项目本身的质量。效能评估对比申请项目最终通过与未通过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等数据,以及参与项目前后的学生主观认为其技能水平与科研效能的提高程度进行评估。而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评估历时长、普及到的人口多,采取初步与跟踪调查结合,并分别普查文、理毕业生的评估形式。

2 美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计划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计划管理的启示

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八年以来,我国大学生创新计划执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项目申报规范性、学生参与度、资助力度、学分认定等多个方面达到与美国高校一致,形成了一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但美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计划中的一些举措仍值得我们学习。

2.1 拓宽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计划资金来源

相较于主要来自教育界(如教育部、市教委、学校等)拨款以发展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我国高校,美国高校创新项目的经费来源则多样化,是全社会参与大学生创新培养的体现。无论是美国企业、公司,或是社区,美国高校都建立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来往,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提供宝贵的经验,提前挖掘学生全方位的潜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实践平台。

2.2 探索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计划人才培养手段

我国大学生创新计划的重点大部分落在实验、调查上;而美国高校创新计划人才培养手段丰富,而且其形式因项目而异。此外,美国高校的创新计划人才培养手段具有“与个人发展结合”、“与社会结合”、“与职业结合”的三大特点,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某个或多个领域、培养创新思维、锻炼科研意志,而且强调创新计划与创业项目、职业发展相结合,益于培养学生科研方面以外的优良品质,加强学生的社会性。我国在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导致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职业教育处于割裂状态,亟需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手段,整合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职业教育资源,培养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