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2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主要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所谓价值取向,即价值标准所取的方向。校长的教育科研价值取向主要是指他们的价值观对教育科研认知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本文根据校长在教育科研目的、领域、方法和结果等方面所具有的认知与行为表现设计出16个基本问题,编制成问卷。主要采用调查法、统计法及非概率抽样(质量抽样)等方法,对笔者所在学校近四届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学员展开调查,调查样本数240人。
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校长科研价值取向的调查包括教育科研的目的、领域、方法和成果四个方面。
1.目的取向:重功利而轻问题
教育科研目的是指研究者开展教育科研希望得到的结果。为了解校长的科研目的,研究设计两个调查问题,调查与统计结果详见图1。
从统计数据看,大多数校长(66.0%)开展教育科研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自己的工作业绩和评职称等需要;少数校长(34.0%)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深入到校长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目的看:大多数校长(72.0%)主要是为了评职称需要,少数校长(27.0%、32.0%)分别是为了形成教育科研成果、交流学术思想和经验的需要,其他目的为11.0%。进一步的访谈调查也印证了大多数校长搞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一是为了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二是为学校“贴金”,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三是为了个人的某种需要,如评职称需要等。只有少数校长把教育科研作为解决教学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由此可见,多数农村中小学校长的科研目的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思想和功利行为,而弱化了问题研究。
2.领域取向:重个体而轻校本
教育科研领域特指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范围。为了解校长在这方面的价值取向,研究设计了七个多重选项,调查与统计结果详见图2。
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校长(71.0%)科研内容的方向和范围主要集中在学科教学研究,部分校长(46.0%)进行德育研究,而对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特色等进行研究的校长较少。在进一步的访谈调查中发现:他们研究内容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学科教学的基础研究,而对本校存在的实际问题研究少,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比较差。
可见,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长重视教师个体发展研究,轻视学校整体发展研究,很少从管理者的视角去系统研究学校问题,忽视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的专题研究。
3.方法取向:重量化而轻质性
教育科研方法是研究者从事科研活动采用的手段、方式、工具和程序。校长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的调查与统计结果详见图3。
从统计结果看,运用经验总结法开展科研的校长最多(59.0%),依次减少的是:调查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和文献法及其他方法。进一步的访谈调查表明,校长对科研方法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如对教育实验法的认识只停留在具体操作上,而对如何控制变量却一无所知。他们还反映自己从事科研活动采用的手段、方式、工具,一是比较传统,二是操作和运用困难,三是效果不理想。
总之,农村中小学校长量化研究范式用得比较多,而且大多比较单一、肤浅,而质性研究范式用得比较少,实质是研究方法“重量化而轻质性”的取向。其原因:农村中小学校长缺少对科研基本原理的整体认识,缺乏对教育科研方法、技术的深层理解和全面把握。
4.成果取向:重数量而轻质量
教育科研成果是通过研究揭示出来的规律和原理,或者是科学结论。校长形成科研成果的调查与统计详见表1。
论文数量的分布:校长在国家级和省级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的人数占22.0%,一般正式刊物的人数占58.3%,非正式刊物(无刊号)的人数占61.7%;多数校长只发表过1~2篇论文,只有极少数为5篇论文以上;有近三分之一的校长没有发表过论文。
论文质量的状况:少数校长(22.0%)能在国家级和省级核心期刊,多数校长只能在一般正式刊物或者非正式刊物(无刊号);进一步的访谈调查了解到:多数校长更关心是否有正式发表的论文,追求的是论文数量,而对论文质量关注较少,并认同自己研究的问题不深入,论文质量不高。
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虽然大多数校长都发表过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但论文的认可程度普遍较低,其质量水平普遍不高。由此说明大多数校长对研究成果有“重数量轻质量”的价值倾向。其原因:功利思想太重,无研究过程,导致研究结果拼凑,缺乏创新成分,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都不大,形成“泡沫成果”。
以上统计与分析反映了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长的科研目的功利性色彩浓,科研内容的方向和范围还局限于教师个体的需要,科研方法是“多量化少质性”,科研成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实质是校长科研价值取向的一种偏离。
建议
针对农村中小学校长科研价值取向存在的不合理因素,笔者认为,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研目的要基于问题与发展
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索教育的本质和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教育科研的核心价值取向。因此,校长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强化主要目的。校长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基于解决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需要,因此要有问题意识,要有发展意识,需要强化其主要目的;“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等是教育科研的次要目的和附加功能,需要弱化。第二,消除影响因素。功利思想和行为是制约农村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之一。校长要逐步消图除这种影响因素,要树立正确的科研目的观,要不为名不为利,明确科研动机,端正科研态度。
2.科研视角要立足人本和校本
一个研究者需要从总体上把握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和可能涉及到的范围,同时又要了解各领域现有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课题的分布情况。这样,研究者才容易找到研究的突破口,有利于对研究方向作出抉择。因此,中小学校长选择研究方向和范围的价值标准,既要重视学生和教师个体发展研究,还要重视学校整体发展研究。
首先,校长要把人本研究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即把学生和教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着力研究当前教育教学中有关学生的基本问题、疑难问题、热点问题以及有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
其次,在选择研究对象和范围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展教育科研,尤其要站在管理者的高度,研究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特色和学校整体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校本研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本校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3.科研方法要统整量化与质性
针对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单一的方法难以解释说明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单一的方法在突出自身优势的同时,也总是凸显其蕴含的缺陷,因此需要校长有多元的视角,实现多种方法在不同层面上的整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是两类基本范式,将二者整合是很有实践意义的。
量化研究是采用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的一类范式,它包括教育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教育测量法等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则强调在自然的情境下采用无结构访谈、参与性观察等方式开展研究,它崇尚的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其主要方法有: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反思性研究和追踪研究等。这两种研究范式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各有侧重,各具优点和不足,而且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正好相互弥补。
因此,校长的研究视野不能单一地集中到“量化”或“质性”上去,而应主动打破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界限,从解决问题的实际出发,强调教育研究过程中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的结合。只有这样,教育科研才有效力。
4.科研成果要注重实用与创新
农村中小学校长形成的科研成果不仅要有一定的数量,更需要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准。
第一,自定数量指标。校长应该具有成果意识,每个校长可以为自己设计一定的成果周期和数量指标,还可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提出成果要求。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质的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带动了全国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也对各中小学的校长和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已渐渐为广大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所接受,而且有的教师也尝试着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教育科研活动。但是,对所有的教师来说,“怎样做科研”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且中小学教师在做科研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学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做科研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尤其是把科研和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更是让他们措手不及。所以,中小学教师在做科研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
第一,很多教师不知道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做科研就是像一些理论型专家一样研究一些教育理论问题,所以就把做科研和自己的教学割裂开来了。
第二,很多教师不会运用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尤其是不知怎样运用质的和量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质的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方法介绍比较多,所以许多中小学教师也开始运用一些这样的方法,如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但他们对到底什么是叙事研究和案例研究还不能真正理解,只是一味追求形式。相反,对量的研究(quanfitafiveresearch)方法的介绍却不如20世纪80、90年代那样多了,而且出现了反对量化的趋势。这也促成了许多中小学教师不知该怎样做,“到底要不要量化?”“哪些需要量化?”等问题都给广大教师带来不少烦恼。
第三,很多教师不会写论文,往往把学术论文写成普通的作文,很难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现给大家,等等。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中最主要的就是中小学教师怎样运用研究方法的问题。因为这一过程是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步,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得当,对教育科研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本文主要从如何运用质的和量的研究方法的角度,来谈中小学教师怎样做科研。
当然,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恰当选择和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来做科研。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中小学教育科研指的是在中小学校里进行的,以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探索学校里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同外部相关现象的关系的认识活动。中小学教育科研不同于一般的科研,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中小学教育科研以应用研究为主,因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的。
第二,中小学教育科研以微观研究为主,因为中小学教育科研通常都是校长和教师围绕某个具体实际问题展开的,如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校本课程、教育方法、研究性学习课程等研究,多是范围比较小而且具体灵活的研究。
第三,中小学教育科研以行动研究为主。因为行动研究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合作研究,为解决实际问题寻找答案。中小学教育科研就是根据实际教育教学I.口]题展开的,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应是同一个人或一个共同体,这正是行动研究所要求的。
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体,因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而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教师。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必须了解这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学会选择和运用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来进行教育科研。
三、中小学教师怎样做科研——如何运用质的和量的研究方法
中小学教师做科研是离不开选择和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的,而现在最普遍的教育研究方法就是质的和量的研究方法。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对质的和量的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本文不再赘述,只从二者适用的范围及结合的角度,谈谈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怎样选择和运用它们。
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做科研时,要恰当运用这两种研究方法,首先就要根据两者的适用范围来选择和运用。
(一)质的和量的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
本文所采用的“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的定义主要是参考了陈向明教授的观点,即“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Ⅵu“量的研究(又称定量研究、量化研究)是对一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不同著作和期刊关于这两种研究方法的论述的学习,笔者认为,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正因为二者的研究目的、研究过程是不同的,所以二者的适用范围也有所不同。
首先,从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内在含义来看,它们的适用范围是不同的。
量的研究主要是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所以它比较适合对一些数量关系比较明显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如对“教育结构与教育投资、学生的身体状况”等的研究。
质的研究则是对事物全面整体的理解,不限于量化的部分,所以它比较适合运用到一些很难量化或者不能量化的教育现象中,如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不同学科课程的实施情况、教师的信念、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焦虑心理”等的研究。
其次,从这两种研究方法操作过程的具体要求来看,它们也适用于不同的范围。
量的研究不强调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只重视操作工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所以它比较适合对研究者不太熟悉的或较大样本的对象进行研免在教育科研中的典型例子就是对各种相关因素的分析,如对“学生成绩及其影响因素、学生性别与自我评价的关系、师资学历与职称的关系”等的研究。
质的研究则强调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研究者在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中,通过归纳分析各方面的资料,对被研究者的行为进行解释和意义建构,探讨的核心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它比较适合对研究者比较熟悉或者比较小样本的、具体的对象进行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典型例子有对“学生个案分析、学生档案袋评价、教学案例分析”等的研究。
以上是根据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含义和操作过程的要求,来分析它们的适用范围的,教师在做科研时应据此选择和运用质的或量的研究方法,但并不意味着将这两种研究方法完全对立、相互分离,教师可以结合使用这两种研究方法。因为在具体的教育科研中,教师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描述,只用一种单一的研究方法是不能对这个问题获得全面细致的了解和认识的,所以中小学教师做科研时,要恰当地运用这两种研究方法,此外,还可将二者结合使用。
(二)教师如何结合使用质的和量的研究方法
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教师应如何结合使用这两种研究方法呢?这是一个非常关键而且困难的问题。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比较少的。笔者认为,司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首先,教师要根据自己所研究的问题的特点来决定怎样选择研究方法。
教师可以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来看待所研究的问题,从而根据问题不同侧面的性质来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例如,“教师评价的研究”,就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进行量的研究,而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则进行质的研究。
教师也可以对同一问题的同一侧面混合使用这两种研究方法,如在研究设计上把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完整地结合在一起,采用马克斯威尔(MaXwell,J.1995)提出的结合方式:
(1)顺序设计,指的是两种研究方法的使用存在先后顺序,先用量的研究或质的研究,再用质的研究或量的研究。例如,“校本课程的研究”中对“学生需求的分析”,就可以先对较大样本的学生做一个统计调查,然后根据研究问题的重点选择一部分学生、家长、教师进行座谈、访谈,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分析他们在问卷中的回答。
(2)平行设计,指在同一项研究中同时使用这两种研究方法,并进行相互验证与补充。例如,“小学生辍学的研究”,就可以一边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抽样调查,一边对学校、家庭的环境和学生的活动进行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然后对从不同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相关检验和相互补充。
(3)交叉设计,指在研究开始的时候使用一种研究方法,然后随着研究的进行,在继续使用这种方法的同时结合使用另一种方法。这种结合方式实际上就是前两种方式的混合,可以使两种方法相互补充。例如,“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可以先对学生做一下观察,然后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的深度访谈,最后对将各种研究结果加以综合。
其次,教师要根据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特点来选择研究方法。
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研究时,要对研究对象的特点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研究方法。例如,“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研究”,教师就不能只用调查的方式来进行,而应根据其年龄、身体、心理发展等特点,通过访谈等方式加深对小学生的理解,然后采用上面的任何一种结合方式来进行研究都可以。
第三,教师还要根据研究的环境特点来决定怎样运用研究方法。
教师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一定会受到外部或内部的环境的限制,教师应对这些环境进行分析,在特定的环境里进行自己的研究。例如,“学生评价的研究”,一定会受到外部环境如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同伴和内部环境如学生的影响。这样,教师就应该根据这些环境的特点,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调查或访谈,结合使用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方法对如何评价学生进行分析,当然也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任何一种结合方式。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研绩效;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中医外科学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19
Study on the Disciplinary Researc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as an Example
Yang Qin, Li Wenlin*, Fang Yuling, Xu Chenchen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ibrary, Jiangsu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presents the concept of disciplinary researc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disciplinar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elaborates its purposes, content and methods. Then, taking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deas of disciplinary researc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ormance; discipline build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学科建设作为推动高校发展的重头戏,是高校各项建设的核心,其中科研能力则是考察学科实力的一项重要的标准。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作为高校绩效管理的核心构成,是衡量科研人员是否胜任的基础及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同时它也能够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出培训计划和发展方向,为高校的人才流动与储备、激励制度、薪酬福利等方案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1]。如何客观、准确、高效地认定学科的科研业绩是学科科研绩效评价的关键,本文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角度,结合学科特色,以中医外科学为例,对单一学科的科研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学科科研绩效评价的概念
1.1 绩效与评价
“绩效”是从管理学中引出的概念,指的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绩效
基金项目:南京中医药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1XSK12)
第一作者:杨秦,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中医药文献分析,中医药学科评价。E-mail:
*通讯作者:李文林,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医药信息分析与利用。E-mail:
被视为成绩与成效的综合,是一定时期内工作行为、方式、结果及其产生的客观影响。“评价”是指评定的事物或人物的作用或价值,是一定价值关系主体对这一价值关系的现实结果或可能后果的反映。“绩效评价”是指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考评方法,评定组织成员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成员的发展情况,并将评定结果反馈的过程[2]。
1.2 学科绩效评价与科研绩效评价
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是知识的分类形式。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科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功能单位,是学术活动的平台。学科绩效评价是指某一研究主体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对一定的学科对象,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衡量和考核该学科建设的业绩和成效[3]。科研绩效评价是在一定科研目标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科研活动及其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价值)判断,以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监督、预测和调控,并为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认知活动[4]。
同是绩效评价,学科绩效评价与科研绩效评价都是基于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方法对领域内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评价。但是“学科绩效评价”,重点在于框定了绩效评价的对象是“学科”,但凡与学科相关的投入产出情况都可以被计入其中。跟“学科”这个名词框定的范畴不同,“科研”是一种活动,是一个过程。“科研绩效评价”考量的是一个动态的评价主体,需要更多地从动态发展的视角来进行评价。
1.3 学科科研绩效评价
跟学科绩效以及科研绩效相比,“学科科研绩效”是一个内涵较小的概念,它把研究对象集中在学科专属的科研活动上面,强调的是学科科研的个体化特征,而非科研在众多学科之中的普遍特征。“学科科研绩效评价”,主要是根据高校自身的学科定位与发展,选取跟学科相匹配的评价方法对某一学科特定时间内的科研活动及其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综合评判。其目的更多地是对某一学科的科研情况进行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对比。学科科研绩效评价兼具“学科”与“科研”双重属性,究其本质还是对科研活动的绩效评价。只不过在圈定了学科范畴以后,这一活动变得更加具体化。当绩效评价的对象被界定在某学科内部时,因为范畴较小,所以学科内部科研活动的特点与规律比较容易把握,绩效评价的实施亦可以根据学科自身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2 学科科研绩效评价的要义
2.1 评价目的的导向性
实施学科科研绩效评价,其目的主要是优化学科的科研产出,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通过学科科研的带动,来发展整个学科,提高学校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何谓评价目的的导向性呢?即根据学科在学校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学科自身发展的状况,针对单学科的特点,从学科特性出发,有侧重有选择地实施科研绩效评价。具体来说,目的的导向性就是结合国家当前的科技政策和学校发展目标,有目的地引导教师紧紧围绕国家和学校的发展目标进行科研活动,通过一些指标量化过程中的权重变化,引导科技工作向纵深发展。导向性原则是选定考核指标、确定有关权重大小的依据[5]。
从目的的导向来看,学科科研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学科科研水平的评价,针对被评价时间内的科研实力强弱以及所达到的程度,通过历史既往水平对现期做出认知上的定位;二是学科科研发展的评价,根据现有的学科科研基础、发展状况和态势,预测将来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其着眼点定位在未来,以提高未来某一时间段内的学科科研水平为目的。相应地,学科科研绩效评价的目的也不外乎上述这两个层面。
2.2 评价内容的学科性
学科是通过持续地对某一科学领域或某一问题的研究形成相对稳定的学术研究领域,经科学分类而形成完整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每一具体学科都有其明确、长远的学术发展方向、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学科特性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学科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果的差异性。再兼顾到学科科研绩效的导向不同等因素,这一系列的差异注定了科研绩效评价内容的不同。诸多由学科特性导致的差异,被称之为“评价内容的学科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规定了学科的分类与代码,分为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5个门类,包括62个一级学科或学科群,676个二级学科或学科群,2 382个三级学科。学科分类是学科科研绩效评价的基础。不同的学科类别之间用以评价其科研绩效情况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基础性学科主要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探索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其研究产出除了量化成果外,较少考虑成果转化的问题。而医、工、经、管等应用性学科应用性强,其科研产出还需要借助成果转化的情况来进行衡量。“评价内容的学科性”揭示的是学科科研绩效评价在针对不同学科之间绩效评价的复杂程度以及同一学科内部科研绩效评价的独特性。
2.3 评价方法的匹配性
评价方法的科学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科研激励政策的公正性,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科研导向的正确与否。目前应用在评价领域的方法很多,如同行评议法、德尔菲(Delphi)法、360度考核法、文献计量法、层次分析法、投入产出法、灰色关联度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集对分析法、平衡计分卡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条件价值评价法等等。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针对性及适用范畴。评价指标与评价体系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性以及评价的导向具体确定。换言之,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具有学科适应性。评价方法的匹配性,指的是进行学科科研绩效评价中,能够根据学科绩效的特点,以及学科绩效实施的目的与导向,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一种或者几种评价方法。
3 中医外科学科研绩效评价思路
3.1 中医外科学及其科研现状
从学科领域来讲外科学可以被划分为中医外科学和西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是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临床主干学科。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下属的重要的临床分支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再加上现代外科学的崛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已相对滞后,其现状堪忧。就当今外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模式来说,其专业分化日益细致,依据现代医疗科学技术,基本上形成了庞大而又系统化的现代外科手术体系。而且,外科学基本上被西医外科学的概念所同化,形成了西医外科统领外科技术的局面。加上中医学方法论本身存在缺陷,过分强调继承而导致理论发展停滞,因而不能及时吸收并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导致对疾病的定义命名、病因病理、诊断方法、辨证分型仍带有明显的模糊性和局限性,难以深入了解疾病本质。由于收治疾病的范围和危重程度的局限,加之缺乏或未能突出专业特长,中医外科临床诊疗的覆盖面越来越窄。中医外科研究已经从广泛的外科领域逐渐缩小到了皮肤、乳腺、肛肠、周围血管、骨伤等几个比较有特色的传统领域。
科研工作是中医外科建设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着中医外科的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是中医外科学建设中一项根本性的任务。目前,整个中医学方面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抛开中医药理论,用西医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中药、用西医理化统计指标衡量中医临床效果的现象。中医外科的现论研究薄弱,学术水平不高。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研究,阐明中医外科学理、法、方、药的内涵,揭示其科学、合理、规律性的东西,是中医外科学科研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2 中医外科学科研绩效评价目的
外科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其科研要与临床医疗实践挂钩,从而能够以科研为重点、拉动中医外科发展,大力开展中医外科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科研创新,是中医外科专业发展的动力。在西医外科占主导的今天,要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研究和解决西医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科研创造新理论、新方法,运用新理论和新方法解决中医外科临床医疗中关键性问题,促进中医外科临床医疗形成专业特色和技术优势[6]。
在目前学科整体实力不强的情况下,实施中医外科学科研绩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提高学科整体水平。中医外科学的实际情况以及科研水平现状,表明其无法与西医外科抗衡。其科研实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其科研绩效不仅是为了对现有科研实力进行评价,更是为了对学科科研潜力进行挖掘。
中医外科学科研绩效评价旨在优化学科科研环境,加强学科科研意识,带动学科科研人员课题申报的积极性,培养学科科研后备实力,提高学科研究潜力,保持并发展学科在以往研究方向上的优势,深化研究内容,完善科研制度。科研产出的由量到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中医外科学自身的特点,其科研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其进行绩效评价应更主要的着眼于学科科研的中长期发展,而非片面地追求课题与论文的数量。
3.3 中医外科学科研绩效评价方法
鉴于中医外科学科范畴不大,学科的复杂性较低,学科绩效的评价在兼顾准确性的同时,需要能够方便地使用,故本文以层次分析法为主,德尔菲法为辅,二者结合起来运用。
层次分析法又称为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的T.L.Saaty教授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将与决策有关的因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体现了求解复杂问题的分解-判断-综合的整个过程,使人们对复杂问题的判断、决策过程得以系统化、数量化[7]。具有简洁、适用的特点。
德尔菲法又叫专家评定方法,是将指标体系提供给专家,依据若干专家的知识、智慧、经验、信息和价值观,对已拟出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判断、权衡,赋予相应权值并经过多轮匿名调查的一种调查法。德尔菲法是一种简单易行较为成熟的咨询法,在专家意见比较一致的基础上,经组织者对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离散程度和协调程度达到要求之后,得出各评价指标的初始权重向量,再对向量作归一化处理,获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
3.4 中医外科学科研绩效评价指标
基于对影响中医外科学的科研绩效评价因素的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去构建绩效评价指标的框架。确定“中医外科学学科科研绩效评价”目标,将一级评价指标分为科研项目、科研队伍、科研成果、科研交流、科研制度等几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拟定了二级及三级指标,搭建了一个关于中医外科学学科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框架。在实际的绩效评价过程中,其重点在于根据学校、学科的导向以及专家意见来对三级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并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评定。与相对容易量化、客观性较强的显性指标相比,诸如“研究内容深度”“执行力度”“团队凝聚力”等一些包含主观因素的指标不太容易进行有效的评定与处理。如何准确地评价这些主观因素是构建学科科研绩效指标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见表1)。
4 小结
科研作为学科创新与学科发展的先决条件,其绩效评价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科科研实力的提升。随着学科体系的日渐庞大,学科分支的延伸,学科间的相互交融,科研绩效评价的难度以及复杂程度大大增加。本文尝试着对高校学科科研绩效评价这一领域进行初步的探究,并以中医外科学为例,阐述了中医外科学科研绩效评价的大体思路。鉴于学科的专业特性,如何在技术层面构建相对完备的学科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各学科的科研人才以及科研管理
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林依.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新方法之综述[J].学理论, 2011(4):261-262.
[2]李维安.非营利组织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26.
[3]牛艳梅,吴文清,贾锁堂.新学科目录下学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8(1):52-56.
[4]杨丽霞,简毓峰.国内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甘肃高师学报,2007,12(5):122-124.
[5]卢秉福,霍丽华,陈长喜.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0,12(4):133-136.
[6]裴晓华,李曰庆.建设科研型中医外科的思路[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4):86-88.
摘要:本文针对当代研究生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课本知识无法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提出一种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开展知识拓展与分析技巧培养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今后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字:研究生教学;研究生培养;知识拓展;分析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146-02
当前我国已步入研究生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从1999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快速增长,2006年以前增幅均达到10%以上,至2013年招生计划人数已达到53.9万人,比2012年增加2万多人。作为科学研究与学术培养的主要后备力量,其如此庞大的学习群体,复杂的学术背景势必会造就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按照学校规定先完成研究生课程的学习,然后依照导师的安排进行与课题相关的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但是,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研究生在修完课程后往往会发现所学非所用,至后期开展与课题相关的学术研究时期,他们发现课本知识无法满足科研或学术研究的需求,大量的科研知识需要重新学习,而且尚未掌握一定的学术分析与科研的具体方法,从而导致课程学习后步入一段迷惘与困惑的过渡时期。事实上,大部分研究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这段时期内学习并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学术钻研方法,从而顺利度过迷惘期,但是仍有少部分学生却始终无法走出困惑的阴影,其中有些怨天尤人,就此放弃,有些甚至做出更加过激的举动。因此,为缩短甚至消除迷惘与困惑期,本文从课程教学阶段出发,提出一种在课程教学中通过知识扩展与分析技巧相结合的培养方法,用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自学能力水平,拓宽知识面,从学术兴趣出发,学习学术研究中的分析技巧,培养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提炼科研成果(简称自学―自研―自提)的科研综合能力,从而为后期的课题学术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减轻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心理负担,提高科研与学术的研究效率,最终为我国提供迫切需要的大量科技人才。
一、知识面拓展
现有的研究生课程教学通常是由教师在讲台上教授课本上的知识内容,通过讲解学习要点、考点以及习题使学生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模式往往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整个课程修完后脑海中只能记住部分考试内容,还会快速遗忘。而对于整个课程的知识框架体系学生们却认识不足,自学能力培养缺失,进一步导致在后期遇到课题实际问题时因为无法应用所学知识而产生困惑,甚至部分研究生出现精神涣散或高度紧张,学习和科研效率低下。因此,为了引导研究生对所学课程及相应的课题研究产生兴趣,教师应该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拓展所授知识的宽度与广度,引入最前沿的学术思想与科研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浓厚兴趣。以《现代驱动技术》的研究生课程为例,课程主要讲授现代控制与驱动技术的发展、单片机等控制方法、常规驱动器与方法(如电机)和特殊型驱动器(如形状记忆合金与超声电机)。其中前面大部分内容属于经典的驱动技术,而特殊型驱动器是代表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科技前沿领域,例如受热快速变形的形状记忆合金、纳米级定位的压电电机、超声捕捉微纳颗粒的换能器、微颗粒激光捕捉等最前沿的高技术含量的新颖方法。上述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往往可以吸引研究生的眼球,开拓他们的视野并提升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学术兴趣。因此,这就要求课程教师不断跟踪世界前沿技术,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利用多媒体技术给研究生展现最生动最前沿的课程知识。在读研究生通过课堂上的知识面拓展,就有可能对某一特定科研领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此时课程教师或导师再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阶段。通过网上数据库阅读相关文献,与知名学者和专家讨论,参与课题进展报告,从而了解某项学术研究的来龙去脉、目前的发展现状,探寻潜在的研究意义。此时,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课题研究,研究生往往都能够事半而功倍,相关知识领域的眼界被迅速开拓,自学能力快速增长,学生的自信心也迅速增加,从而为今后课题中的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术分析方法
通过上节的知识拓展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培养研究生对科研学术的兴趣,激发科研学术的活力,有助于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养成。但是,我国大部分新招收的研究生对具体的学术分析方法还不了解,科研问题探讨不深入,科研能力缺失。此时,在学生正式进入课题之前,课程教学的老师非常有必要给学生讲解正确的学术分析方法,并与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实例与提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并学习、掌握这种分析方法。科研与学术要求是研究生教育之所以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而科研学术的研究方法则可以归纳为一门思维学科,它要求研究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该学会:运用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与认知方法,比如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运用对具体科研问题的比较和类比、分析和综合、假设和理论、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运用直觉、灵感和想象等非逻辑思维方法;综合运用系统方法和数学方法,对科学研究的对象及过程进行分析思考,并形成新的认识格局。一般来说,学术分析的优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析方法与分析逻辑。这两者缺一不可。分析方法主要是对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比如“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对象”,“为什么要研究”,“怎么样研究”,“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结论”。而分析逻辑就是指导研究生应该按照何种顺序来回答上述问题,通常的逻辑顺序是:①研究的背景及目的,②研究的具体方法,③研究的结果,④结果分析与讨论。只有分析方法与分析逻辑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开展科研学术研究。因此,下一步就要把这些方法与教学结合在一起。研究生课程教师在讲授课本时可以按照上述的逻辑顺序与分析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以《现代驱动技术》的研究生课程为例,当讲述纳米级定位压电电机时,先告知学生“什么是压电电机”,“它的由来如何”,“为什么要研究它”,上述问题即解释了这种压电电机的研究背景。紧接着,列举目前世界上常用的压电电机设计、制造、理论与实验分析方法等,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然后,阐述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让学生参与现有成果的讨论,例如已有数据的回归分析等,提炼有价值的结论。最后,让研究生参与相关实验,通过自己动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述方法把科研技巧有机融入教学中,非常有利于研究生解开科研与学术的神秘面纱,促进其快速掌握科学研究的技巧与方法,提高科研自信心,从而降低今后遇到课题时可能产生的畏难情绪,并达到提高科研与学术能力的目的。
(一)科研经费来源的审计高等学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按其项目来源不同,可分为纵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校内科研项目三大类。纵向科研项目是指国家和有关部委、省政府和厅局、地市等有关部门以文件形式下达的各类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是指受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而开展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且有研究经费汇入高校的科研项目。校内科研项目是指由学校发文立项或使用其它纵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而开展的列入学校科研计划的研究项目。从审计的角度看,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其使用的要求是不同的。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其使用要求必须符合相关制度规定,防止出现科研经费有寻租现象。横向科研经费大多来源于企业资金,只要项目符合企业要求,经费的使用相对较为灵活。
(二)科研经费管理状况的审计主要是针对科研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合理,手续是否严密、科学,是否做到了互相制约牵制等。具体应该包括:科研经费使用是否依据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开支标准;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是否按照全额成本核算制度以及相关管理办法、合同的要求进行确定,其支出比例是否合适;用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时是否依据实际需要,相关资产是否安全完整,其利用效率和使用效果如何;是否存在因盲目购置而导致固定资产闲置或利用效率偏低、使用效果较差等变相损失浪费科研经费的情况等。
(三)科研经费结余情况的审计主要审计科研项目结题后经费是否结账,科研项目的支出是否与经费概算相一致等。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制度规定,预算总额是否合理,是否造成过多闲置资金。对于科研经费的结余情况进行审计,这样既可以督促科研人员在进行经费概算时要严格谨慎,又可以避免结题不结账、科研经费长期闲置沉淀、效益丧失的现象。此外,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内容还应该包括科研经费投入后的成果回报情况,如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转让情况;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及级别,尤其是被SCI、ISTP、EI、SSCI、A&HCI收录论文和国内核心期刊的数量及所占的比例;科研成果的获奖情况等内容。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程序及方法
(一)科研经费的审计程序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程序主要包括准备环节、计划环节、实施环节和报告环节四个阶段。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由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根据科研项目的实际要求出具审计委托书,学校审计处选派人员组成审计组,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科研管理部门向被审计的课题组发送审计通知书,并要求课题组提交所有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包括课题合同书、课题进展情况记录、课题的研究报告等书面材料,财务处提交课题经费使用的购置资产清单、相关账簿、会计凭证以及需要填报的财务报表等作为审计依据;审计组根据所提交的相关材料实施审计,填写审计工作底稿,通过整理、归纳、汇总、分析审计依据,出具审计检查报告报送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针对检查报告中发现的问题。按照相关制度规定,下达监督检查意见书。被审计课题组应在监督检查意见书的规定时限内整改执行完毕,并将执行结果书面报告科研管理部门。对监督检查意见书中认定问题有异议的,可以申请重新审核确认。
(二)科研经费的审计方法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主要采用的方法:(1)专项审计法。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将科研经费作为专项资金来审计,不定期的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以及财务收支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进行专项检查和评价。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都是统一归属财务处负责核算。纵向科研资金属于财政性资金,其使用更多地受财经法规的制约。横向科研项目是与企事业单位协议进行的,需要较多地遵循委托方的意愿,经费使用的灵活性较大,对其控制不像纵向科研那样严格。但横向科研资金在高校科研资金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专项审计法对横向课题来说,能够提高经费管理的规范性,特别适合于对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审计。(2)事后审计法。由于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特殊性,因此在审计整个科研项目时。不宜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而应该在实施审计工作前,给被审计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下达审计通知书。如果审计科研成果的成效,只能在科研项目结束一段时间后才能够得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因此,对科研项目进行全面审计应该采取事后审计的方法。(3)绩效审计法。主要是针对科研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的审计方法。具体的组织实施可按照财政部《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财教2005149号1和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对科研项目绩效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以及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其完成结果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此外,在科研经费的审计过程中还应当综合利用财务报告、巡视检查、财务验收、受理举报等多种方法。
三、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的问题
(一)认识上的误区目前我国高校对科研项目大多实施课题制管理,课题负责人主管科研经费的整体使用情况。多数人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课题负责人花的是自己的钱,自己拥有对课题经费的绝对使用权利,甚至学校的一些领导也给予认同,从而导致了从课题经费中提成用于人员奖励,购买私人资产等违规现象,不按预算开支,不合理、私有化的开支时有发生,科研项目的研究任务很难完成。项目负责人对项目预算的法律意识淡薄,无形中给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造成很大障碍。
(二)科研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大多高校都是南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出台科研项目管理方法。科研管理部门仅仅负责科研项目的申请,课题立项后,对课题的进展情况、经费是否到账、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课题是否按时结题等并不关心,与课题的后续工作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而财务人员对科研项目的来源、类型不熟悉,导致科研经费开支的合理性很难判断。对于科研项目开支的某些物品,要达到一定的金额才要求附清单,而低于这个限度的则不用列示实物清单,从而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能确认是否属于项目开支范围。财务部门缺乏与科研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沟通的平台和信息共享,是在不熟悉科研项目运作过程的情况下监管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科研人员的摩擦经常发生。
(三)高校内部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各高校目前都拥有独立的审计部门,但与外部审计相比,还存在着审计人员少、不够专业、独立性较差等问题,从而使得科研经费审计的独立性很难保证,作用也很难发挥,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对科研创收和排名方面的考虑,从而引起对科研经费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造成的。
(四)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缺乏依据虽然国家已经加强r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科技部于2007年8月1日首个专门规范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工作的制度规定――《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科技部(或委托相关单位)对科研经费
进行专项审计,很多高校也制定了自己的科研管理办法,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如在编制经费概算时,普遍都是由项目负责人自己编制,学校的有关部门并不进行审核,造成经费来源不真实,经费概算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审计依据很难把握。财务、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共同参与管理与监督的机制尚未形成,容易造成违法、违纪等现象。
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改变观念误区,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学校的科研工作管理部门、宣传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积极主动地做好国家和部门的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等财经法规的宣传培训丁作,使学校科研人员熟悉国家、部门和学校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形成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正确认识。适当开展关于科研经费的培训工作,从思想上改变对科研经费使用的错误认识,促使项目负责人加强自我约束能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经费审计氛围。
(二)树立科研经费成本核算意识,加强资产管理高校应该引人合理、有效的课题成本核算机制,将科研活动中直接支出的材料费,燃料费、外协测试等费用直接计人科研成本,占用学校资源所产生的、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实验设备折旧费、科研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确实无法准确区分的,要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分摊,计入科研成本,减少科研项目支出挤占高校日益紧张的事业经费,严格控制科研投入与产出经费的使用比例。与本项目无关的内容不得在科研经费中列支。同时对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版权、实用新型发明等,应及时提供鉴定和认证资料,纳入学校无形资产的核算,确保学校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关键词:教育科研管理;问题与改进;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2-0061-04
教育科研管理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共有3586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内涵、方法、模式、特点和发展趋势,教育科研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档案管理、成果管理等方面的改进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关于教育科研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教育科研管理的概念界定
《新编教育管理学(第2版)》中给教育科研管理下的定义是:为了指导、规范和发展学校教育科研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科研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1]。杜亚丽认为,教育科研管理是指教育科研管理者对教育科研人员从项目申请到项目实施、完成的全过程管理。[2]。程斯辉是这样描述教育科研管理的:“教育科研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者与作为教育科研管理对象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之间的一种互动互助、互相合作的活动。”[3]李倡平认为,教育科研管理是管理者遵循教育科研规律,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现代管理方式和方法,通过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有效地发挥人、财、物等诸多要素的效应,实现教育科研全部目标的过程[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育科研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促进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调动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通过管理者的协调和服务,对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它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如国家层面的教育科研管理;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如中小学、高等院校的教育科研管理;还包括中观的,如省、市、区层面的教育科研管理。
(二)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
教育科研管理应该管什么?很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作了归纳和梳理。张学军将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分为教育科研的计划管理、组织管理、队伍管理、课题管理、制度管理和档案管理;[5]徐桐等认为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包括对科研目标的管理、对科研工作制度的管理、对科研队伍的管理、对实验过程的管理、对实验资料及科研成果的管理、和对科研档案的管理;[6]李倡平将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理解为管理的基本对象和任务,他认为教育科研的管理应该涵盖:编制科学学科发展规划与指南、对立项课题实施全过程管理、对科研专项经费进行有效的管理、为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培训教育科研队伍,以及推广表彰科研成果[7]。
上述学者对教育科研管理内容的论述大致相同,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大致包括规划(计划)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经费管理、成果管理、档案(信息)管理和课题管理(从立项到结题的管理)。
(三)教育科研管理的特点
教育科研管理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其活动也有着特殊性。综合而言,教育科研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层次性。
分级管理的行政体制使得教育科研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复杂性,面广量大的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科研必须通过层次性的管理,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教育科研管理的层次性最终是要形成一个围绕共同目标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的教育科研网络[8]。
2.服务性。
管理就是服务。教育科研工作涉及面广,教育科研管理需要对研究项目和研究者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但更需要为广大的中小学、幼儿园和教师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帮助他们克服研究中遇到的阻碍和困难[9]。
3.激励性。
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教育科研是一种自发、自主的行为,并不是强制性的,因此,教育科研的管理必须依靠激励来调动学校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10]。
4.时代性。
教育科研的管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必须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跟上教育科研发展的时代步伐,为教育科研工作服务[11]。
5.灵活性。
教育科研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参与人员的广泛性使得教育科研的管理需要具有很高的灵活性[12]。教育科研的管理既需要一定的刚性的要求,例如一定的科研规范和标准,也需要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这样才不至于机械和僵化。管理的灵活性要求通过目标导向、宏观调控、激励诱导等方式协调教育科研的目标,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要求,实行弹性管理,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除上述几个特点外,还有学者认为教育科研管理还具有教育性、创新性、渐进性和意识形态性等特点。
(四)当前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科研在促进学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科研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到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网络,教育科学研究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和繁荣的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相比,教育科研的管理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一些困扰教育科研发展的关键问题,如重复低效、资源浪费等,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漏洞,更没有消弭。
程斯辉认为,当前的教育科研管理从方法和措施上看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教育科研项目评审的民主性、公开性、公正性、公平性不够;二是对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指导不够,导致一些研究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三是教育科研管理措施弹性、模糊性不够,存在着将教育科研活动及其成果评鉴简单化的倾向;四是教育科研管理重利益沟通和短期效益的倾向严重[13]。何光辉和黎杰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急待提高,分工需进一步明确”,“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常规管理需要加强”,“教育科研管理指导思想不明”,“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科研管理效益不高”,“科研发展步子缓慢,科研效用不大”[14]。
同样,赵传江对35所中小学的调研发现: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科研管理指导思想不明确、不端正;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常规管理不健全;教育科研管理的效益不高。他同时指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管理者的素质偏低,对教科研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评价标准导向不明;三是缺乏科研的环境和条件;四是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和推广性差[15]。蔡荣在从事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科研目的不正确;研究课题选择的非科学性;研究过程的随意性;研究成果的表面性。其原因主要是受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科研管理水平低下;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偏低[16]。
一些学者对教育科研流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也进行了探讨,鄢琦和鄢佳程认为在课题中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中期管理重视不够、关注不高;二是缺乏课题中期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和要求;三是由于人员变动、时间因素,以及设备、手段和经费等原因造成的中期管理难度加大;四是科研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不适应[17]。
可见,当前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体制、机制造成的问题,如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导致的教育科研的目的不正确、常规管理不健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二是由于管理方法和措施的失当造成的问题,如管理内容、管理流程的漏洞和具体的管理方法不科学导致的立项审批等缺少民主公开、过程指导不力、教育科研效益不高等问题。
(五)关于教育科研管理的改进
改进教育科研管理是实现教育科研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效益性原则,决定了教育科研管理必须注重教育科研的实效性,而改进教育科研管理正是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目前,对教育科研管理改进的研究主要针对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如对评价、考核方法的改进,对过程管理和成果管理方法的改进,以及对科研项目管理、档案管理的改进等等。
1.对科研课题或项目评价和考核的改进
张廷亮、谢守祥针对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和评价缺乏自主管理的现状提出积分制管理的方法,这种方法运用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根据教育科研的特点,建立一套教育科研实施的指导性流程,用积分的办法对流程进行监控。“积分制管理的评价方法体现了教育科研的指导性和自我监控性。它为每位课题主持人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模式和思路。积分制的优越性体现在双向管理上,对管理者而言,它是过程管理的依据与标准;对课题主持人而言,它是课题主持人开展课题研究的向导,进行自我评价的准则。”[18]
陈英德针对教育科研“量化评价”的弊端,提出建立以“质”为主,兼顾数量的合理的科研评价制度,改革现有的评价方法[19]。
2.对过程管理和成果管理方法的改进。
鉴于目前教育科研实践中,很多学校和单位重视项目立项,对项目的实施及完成情况重视不够的问题,陈英德认为应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前期抓立项开题,中期抓项目的实质性进展,后期抓成果落实、鉴定和项目结题[20]。许海银、郝霞提出完善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按照“三、三、五”等级标准进行成果评价,同时注意“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成熟度的问题”、“对评价、鉴定人员的选择、推荐要严格要求”以及“在鉴定、评价过程中要尽最大努力排除不相关因素”[21]。
3.对科研项目管理、档案管理的改进。
安永锋、任智强认为,在科研管理中实施项目管理应注意转变管理人员传统的管理观念;注重在科研人员中培养项目管理人才;项目管理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应用项目管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22]。
教育科研的档案管理是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叶文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课题档案袋管理办法,要求课题研究教师必须建立一个课题档案袋。“档案袋内必须有如下六方面材料:(1)课题研究方案和制度;(2)课题研究学习材料;(3)课题实践课教案(含评课稿);(4)课题研究相关论文及案例(要求原创的);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凭证(含、获奖证书、数据报表等);(5)课题研究活动凭证(含课题研讨、展示活动的音像资料、活动报道等);(6)课题研究记载册。”[23]
林荣凑则从具体工作的层面,对教育科研档案建设提出“实体分类法”的建议,他认为“为了增强教科研档案的适用性,中小学的教科研档案可采用“实体分类法”,即以档案形成的领域范畴为标准分类。”[24]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展望
(一)研究宏观和微观管理的多,研究中观管理的少
从现有文献的分布来看,已有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宏观的教育科研管理以及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等微观的教育科研管理。研究地方教育科研管理或区域教育科研管理这类中观的教育科研管理很少。究其原因,一是从事地方或区域教育科研管理的人员较少,这一层级的管理机构独立存在的时间较短,其地位、职能和工作范围尚无明确的规定;二是相对于宏观层面的教育科学研究和微观层面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而言,中观教育科研管理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可供借鉴,因此形成了“短板”。加强中观教育科研管理将是今后教育科研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二)研究管理理论的多,研究管理实践的少
目前的教育科研管理的研究,尤其是在教育科研管理的宏观研究方面,大都是从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一些理论围绕教育科研管理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或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内涵、特点加以补充和完善,基本上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即使是微观的学校层面的教育科研管理很多也是从逻辑和学理的角度对教育科研管理进行一些理论探讨,深入研究管理中具体实践的较少。尽管教育科研管理的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和指导,但是教育科研管理,尤其是中观和微观的教育科研管理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如何将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管理的实践完美地结合,促进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也是今后教育科研管理研究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研究管理问题的多,研究如何改进管理的少
现有的文献中,研究教育科研管理存在问题的较多,而针对存在的问题如何加以改进的研究较少。这是因为造成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学校(单位)往往原因各不相同,因而所提出的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或者较为笼统和含糊,或者缺少普遍的适用性,也限制了管理改进研究的深化。要提高教育科研的管理效能必须重视管理的改进,这种改进既包括对原有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善(摒弃、调整、补充),也包括对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目的是解决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科研事业的繁荣。所以,加强管理改进的研究也将是今后教育科研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研究单项业务改进的多,研究系统业务改进的少
现有的研究大多只针对某一具体的管理业务的改进,如仅仅局限在课题管理、档案管理或成果管理等,针对教育科研管理具体实践的系统的全面的改进的研究目前尚未发现。教育科研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和教育发展大环境相互适应,教育科研管理内部各组成部分也需要相互协调。单一的管理业务改进往往因为其他因素的牵制使得这种改进处处碰壁。所以对教育科研管理的改进还应注重从整体和系统出发,以求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要彻底解决目前困扰教育科研发展的主要问题还必须从体制、机制入手,从制度、经费等根本性的要素入手,但是管理体制、机制、经费等改革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诸多限制的条件下针对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整体或系统的管理业务入手对教育科研管理进行改进,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丁勇.管理学原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2][11]杜亚丽.教育科研管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教育探索,2006(03).
[3][13]程斯辉.关于教育科研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3).
[4][7]李倡平.教育科研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5]张学军.地方教育科研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徐桐,张晓军,刘若智.加强教育科研管理 提高学校科研效益[J].辽宁教育研究.2003(10).
[8][10][12]苏忱.试论普教科研管理的特点及一般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05).
[9]张学军.地方教育科研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4]何光辉,黎杰.教育科研管理现状及其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3).
[15]赵传江.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13).
[16]蔡荣.浅析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的几个问题[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
[17]鄢琦,鄢佳程.高校科研课题中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6).
[18]张廷亮,谢守祥.教育科研课题积分制评价方法探讨[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6).
[19][20]陈英德.高校科研管理的困惑与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21]许海银,郝霞.对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评价问题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2).
[22]安永锋,任智强.项目管理在科研课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3(06).
[23]叶文生.以课题档案袋管理办法引领教师做好课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5).
[24]林荣凑.怎样搞好中小学教科研档案建设[J].教学与管理,1999(03).
Review of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ZHU Xiao-hu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关键词]科研单位;人力资源;财务制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54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1
1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含义及内容
1.1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含义
科研单位中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主要指的是为了使科研单位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因此科研单位的人事部门就需要通过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来针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机械能科学合理的规划、引进、激励、配置、评价等各个环节。
1.2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容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容总共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人力资源的引进和更新、人力资源激励以及人力资源评价。以下进行详细的阐述。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主要是按照科研单位的当前发展策略和目标从而确定企业当前所需要的人员的规划,然后进行相关岗位的设置,并且制定人力资源的规划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的引进和更新:人力资源的引进指的是科研单位需要根据所设置的岗位来进行人才的招聘,而人力资源的更新就是指需要对于当前的职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或者是解聘、离退休等工作。人力资源激励:指针对职员的薪酬、职务晋升等。人力资源评价:包括职员的绩效考评、素质测评,等等。
2 科研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般而言,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制度是基于党政机关的人力管理方式而建立起来的,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当前应用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管理的需求了。并且国家也在针对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但是在当前科研单位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人才的引进和更新机制的不够完善、然后就是人才的激励受到的财务制度的影响,再就是人力评价所采取的方法存在弊端,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没有足够的法律支持。以下进行详细的分析。
2.1 人才的引进和更新机制不够完善
对于国家科研单位而言,他们的职工是受到国家事业编制的限制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招聘人员时,需要根据上级部门的审阅和批准之后才能够进行招聘,但是实际情况是由于科研单位的l展需要,就会造成人才不足从而影响其发展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人才的引进机制不够完善造成的。
2.2 人才的激励受到财务制度的影响
人才的激励主要是在于物质方面的激励。但是科研单位的经费主要是来源与国家的科研事业费、自主创业收入以及科研经费这三种。而相关的调查显示仅仅只是依靠以上这三种经费来源,是远远不够维持职工的基本开支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造成科研单位职工的工资下降或者是职工通过不法渠道获取收益的情况出现。
2.3 人力资源评价所采取的方法存在弊端
在科研单位,对于人力资源的评价方式主要限制于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但是这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对人力评价的方法。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之前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无法适应当前的发展。主要是由于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首先的年限设置上就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本科毕业生从工作到晋升到研究院最少需要十五年的时间,这种年限上的硬性限制使他们的创新、工作热情都会受到影响。其次就是论文的发表数量。这种制度对于科技活动和科研事业的发展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2.4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没有足够的法律支持
当前,尽管我国在企业的用人制度方面颁布了《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科研单位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国家事业单位,并没有颁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就使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没有足够的法律支持,导致科研单位的员工稳定性以及科研单位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3 解决科研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当中问题的措施
针对以上分析的科研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当中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①科研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进行改革主要是通过聘用合同的方式,实现单位和人才的双向选择。因此就需要国家对于科研单位的人才引进的方式进行改革,使科研单位引进人才的方式可以面向社会,并且形成一定竞争的方式,提高科研单位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②改善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制度。比如国家重视对科研单位的投入力度(增加科研费用的投入)或者是增加经费支持的渠道,等等。③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评价制度。主要是由原来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改革到对科研单位的不同部门比如管理部门和技术部门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其次是以职工的道德、能力、职业素养等作为人才评价制度的标准。④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当前,我国在科研单位的用人制度当面已经逐渐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比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暂行条例》,对科研单位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且国家也正在加快对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暂行条例》的研究,以达到推动其出台,实现科研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主要参考文献
Abstract: Manageme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subordinate colleges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The paper begins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manageme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subordinate colleges and the core relationship, and then discusses the manageme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systematization. It is expected to give a salutary lesson to our practical work.
关键词:基层学院;科研管理;系统化
Key words: subordinate colleges;manageme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ystematization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296-03
0 引言
近年来,各高等院校陆续在开展综合改革的探索,科研管理机制改革是在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就在于科研管理对大学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随着权力下放,基层学院科研管理对大学科研管理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内一些研究机构侧重于从基层学术组织的角度探讨大学基层科研管理的发展模式[1,2],另一些研究机构则从基层行政管理的角度探讨科研管理的创新[3,4],还有一些着重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管理方面探讨科研管理[5,6]。而基层学院的科研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若干核心管理要素,需要从不同方面通盘考虑、系统设计,多方面建立理论基础和提供实践方法。本文从基层科研管理的重大意义出发,研究其中核心的关联要素,并从科研管理系统化建设的角度探讨基层学院的科研管理,希望对基层单位的实践工作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1 科研管理对大学的重大意义
大学的基本属性是一个学术组织,大学正是通过对学术组织的管理开展人才培养的。
学术的内涵非常宽泛,科学研究是学术内涵的主要方面之一。高校要办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支撑。1923年在庆祝北大建校25周年之时,发出召唤:“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大万万岁的欢呼”[7],要求北大“从学术的发明上预备将来伟大的纪念品”,这里“学术的发明”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科学研究的突破。科学研究是在学术组织中完成的,因此科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科研管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效果,科研管理的制度设计和建设决定了大学的科学研究的发展,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这个学术组织的发展,对于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基层学院科研管理的重大意义和要求
大学的下属学院是学校的基层单位,也是学校科研管理的基层组织单位,学院的科研管理涵盖并统一了基层的科研行政管理和基层的学术组织科研管理。正如人体细胞组成一样,细胞单体结构与功能直接影响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大学整体的科研水平依赖于基层学院的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说,各下属学院在学校的统筹部署下,应将科研行政管理和学术组织科研管理有机融合,在高水平科研项目、科研团队、科研产出、科研成果、科研基地的组织策划方面体现出重要的作用,形成超前谋划、组织有序的管理制度和体系,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在此过程中,应首先明确几个关系:
①基层科研行政管理与基层学术组织科研管理的关系:基层科研管理体系应是二维管理体系,即基层科研行政管理与基层学术组织科研管理。前者偏重于行政管理,从学院整体角度开展顶层设计,组织进行规划和进行综合服务;后者是学术团队内部的融合管理,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促进学科研究方向的形成和壮大。二维管理体系相互交叉,前者应全心全意为后者服务,后者也应与前者通力配合,在制定的规划框架下发展,两者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最有效的发展模式。
②科研管理系统论与方法论的关系: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科研管理系统包含了科研项目、科研团队、科研产出、科研成果、科研基地等各方面,然而他们之间紧密关联,这一点在科研管理体系化建设中尤为重要。方法论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科研管理方法论紧密围绕科研管理中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不断完善。系统论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科研管理,即全面的了解科研管理到底“是什么”;方法论让我们解决科研管理中的问题或者实现既定的目标,即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科研管理系统论和方法论的结合,为我们深刻把握基层科研管理的客观规律,建设科研管理制度、机制和体系奠定基础。
③科研管理与人才管理、资源配置的关系:基层科研管理应避免把视野局限在科研管理这个本位里面,探索“跳出科研看科研”的管理模式,将科研管理与人才管理、资源配置等管理要素相结合。人是科学研究最关键的因素,“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8],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研管理最优先的位置统筹考虑,这对科研管理各项政策制定起到指导性的作用。资源配置是科研管理主要激励手段,是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应整合和创造更加优良的科研环境,这也应当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抓手。
3 基层学院科研管理的体系化建设
基层学院科研管理是系统工程,相比于全校的科研管理,他的体量较小,学科相对较集中,易于从全局制定体系化的且更富于操作性的发展策略。从体系化建设的角度来说,至少应着力考虑三个方面: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和平台、基层科研管理机制和基层科研环境建设。
3.1 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和平台
正如盖房子时应先把框架搭建好,基层科研管理需要凝聚一批从事基层科研管理的队伍,从学院科研管理顶层设计的角度去谋划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科研环境建设,提供优质的科研管理服务。学院传统的一个科研副院长配一个科研秘书的模式在新的发展时期是远远不够,可在学校的统筹指导下大胆尝试采取聘用制引进人员,分担基础性工作事务,学院领导和骨干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管理的谋划规划和指导实施上去。同时,应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例如成立科研办公室,聘请不同专业方向合适的老师进行兼职,参与基层科研行政管理事务,这不仅充实了管理队伍,也增强了基层科研管理的专业性。此外,还应在学院成立科技咨询委员会,对科研相关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另一方面,仅仅安排好科研行政管理队伍是不够的,学院科研发展最终依靠的是师生队伍,他们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而目前的问题是多数的教师是一个人带几个研究生包打天下,教师之间的合作是自发的,一般是以项目为纽带,项目结束团队合作也随之结束。但从高校的发展经验来看,持久的团队合作并在一个方向的长期积累,是高校获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法宝。学院应积极倡导形成基层学术组织团队(或称科研团队),以平台的方式给予一定的规范和固化,主要是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在形成几个规范的团队之后,会形成“鲶鱼效应”[9],加速学院各方向的团队合作,最终推进学院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的整体发展。反过来说,以平台的方式凝聚基层学术组织团队,使得学院科研行政管理和服务的主攻对象也更为集中,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水平。
3.2 科研管理机制
高校的科学研究基本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载体是论文,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言,着眼点应当是高水平论文(如高被引论文或一区、二区SCI论文);应用研究强调解决行业产业的问题,目前比较认可的主要成果载体是知识产权,特别是发明专利。这两点应该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给予充分的重视,搭建平台并鼓励团队和教师做好这两个方面的积累。从组织策划和实施管理的层面,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有科研项目、科研团队(学术人才)、科研产出、科研成果、科研基地的组织策划和实施管理。应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将科研管理的核心要素有效串联,并通过内部谋划和外部争取资源,进而盘活科研管理整个系统。正如房子的框架形成后,需要通过浇灌混凝土等方法进行连接和生长,科研管理这种“串联”、“盘活”依赖于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方法。
系统化管理机制和方法:系统化管理以全过程管理为核心内涵,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节点管理与谋划管理。组织管理可根据情况推行采用学院、系、课题组和学院、研究所双轨制;开展全过程节点管理,即对现有的在研项目、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情况,重大科研平台的建设实施情况按照时间节点进行系统跟踪管理,从而对现有的科研工作进行凝练,为谋划管理夯实基础。各类科研项目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应按计划任务书或合同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学院科研办定期组织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等负责人与科技咨询委员会开展讨论、交流,汇报工作进展、完成进度及后续发展计划,科技咨询委员会提出质询和发展意见建议。开展全过程谋划管理,即通过数据分析、制度建设、制定计划把学院各个科研方向,各个课题组和每位科研人员的工作全面组织与协调起来,有效合理地进行系统谋划,推动重大项目、重大科研成果、重大平台的申报与建设。
科技成果导向机制和方法:以科技成果产出为导向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基层单位寻求高效的工作方法。国家奖和省部级奖为代表的科技报奖成果的凝练对我们学校、学院和教师自身的学术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不是为了那国家奖而做学术,但确实科技奖项的凝练指引着我们科研发展的方向,国家奖凝练中最为重要的三点:一是伟大意义,二是创新性,三是实施效果。伟大意义的含义就是我们的学术研究是否是国家战略需要的、国防发展需求的、人民生活盼望的;创新性的含义就是我们的成果在技术上是否有重大实质性突破,是不是高度高、深度深、难度难,并有知识产权(发明专利)、高水平论文等创新要素作为支撑;实施效果的含义就是我们的学术研究是不是真正具有实用性,取得了明显良好的效果。这三点应成为我们科研管理谋划的基本出发点和着力点。
科研数据化机制和方法:基层学院应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高服务效率、效果和水平,这里说的“信息化”不仅是“数字化”,更重要的是“数据化”。应转变工作方式,围绕谋划重大项目、平台、成果开展基础数据建设,建立学术人才、学术成果、行业专家、上级机关部门等数据库资源平台。主动与相关领域及行业高层次人才开展学术交流,进一步汇聚学术资源;主动与工信部、科技部、科工局、总装、教育部及其他部委密切联系,与省科技厅、教育厅、经信委、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密切沟通,进一步拓展重大项目获批渠道。健全科研网络宣传制度,规范网络宣传行为,对学院科研数据、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分类分层次进行宣传,引导形成全院师生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
常态化交流谋划机制和方法:内部谋划应建立学院学术交流与科研谋划平台,活跃学术交流氛围,提升科研谋划能力。特别是以策划组织重要科技项目、重要科技成果、重要科技平台为主要议题的专业性工作会议应当作为常态性的工作机制,实时关注国内外科技前沿,国家、行业重大需求,超前策划项目、成果和平台的构思,凝练方向和成果,组织优势科研队伍,并据此开展科研项目组织策划、科研成果凝练申报、科研平台基础建设等等。即使是两三成组地简易式的交流,也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3.3 科研环境建设
科研环境建设包括政策环境、场地环境等各方面,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保障,并帮助形成科研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科研环境建设对于科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如同房子仅有基本结构但软件、硬件条件跟不上,房子的功能也无法发挥出来。在环境建设中,有几点是十分关键的:
①科研考核和奖励政策。这是关系科研根本动力的政策环境,同时也是各学院可以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自主调节的。科研考核应基于该岗位基本的工作任务和业绩,应突出基本引导作用,如引导教师从事基础研究,争取项目资助,凝练科技成果,并倡导老师积极投入公益性科研活动(如科研基地的组织),特别是在“科技成果导向”的机制和方法下,可探索在一定时期内将申报和参与科技成果报奖作为某些岗位必要条件等;科研奖励着眼于标志性的科研要素,突出高水平项目、高水平成果,营造争先创优的科研氛围。在奖励方式上应注重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并努力挖掘与教师密切关联的创新动力因素,实现“精准奖励”[10],切实把激励的效果体现出来,真正实现对科研人员工作价值的尊重。
②科研场地资源分配。场地环境是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应建立科研场地调剂机制,盘活场地存量资源,向重点学科科研方向和业绩良好的基层科研团队倾斜。特别是在一些场地资源极其匮乏的基层学院,可进一步探索实验室有偿使用,将收费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杠杆,提高科研实验室的使用效益。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到各类复杂的因素,将制度建设得更加完善。
③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根据各学科特点,应积极搭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在公共测试服务、公共信息服务等多方面营造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平台,共享优势平台。在这一方面学院应重点关注机制建设,发挥从事公共服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应争取各级各类资金支持建设,真正体现公共平台的作用。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基层科研管理的重大意义出发,研究其中核心的关联要素,从科研管理系统化建设的角度探讨基层学院的科研管理,明确了基层科研行政管理与基层学术组织科研管理的二维管理体系,从体系化建设的角度指出了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和平台、基层科研管理机制和基层科研环境建设三个方面构成了基层学院科研管理的系统工程。本文旨在对基层单位的实践工作起到一些重要的借鉴作用: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各下属学院在学校的统筹部署下,应将科研行政管理和学术组织科研管理有机融合,在高水平科研项目、科研团队、科研产出、科研成果、科研基地的组织策划方面体现出重要的作用,形成超前谋划、组织有序的管理制度和体系,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史秋衡,吴雪.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J].复旦教育论坛,2009(5):28-35.
[2]叶飞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二维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10(2):59-61.
[3]唐淼.浅议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建设[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2):125-127.
[4]杭国荣.对提升高校基层科研管理者执行力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7(6):134-135.
[5]李艺影.浅谈基层科研单位科学基金的后期管理[J].科研管理,2008(10):89-90.
[6]傅反生,张玉军,曲直,王敬根,蔡金华.科技管理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3):106-108.
[7]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EB/OL].2009-10-29.http://.cn/.
[8]翟博.教育与中国梦[J].辽宁教育,2013(18).
关键词:体育科学;科学方法;跨学科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8-0011―06
20世纪以来,体育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现象并表现出其特有的社会功能,而体育功能的不断完善也对体育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科学领域中诸如体育与健康、体育与性别、体育与社会、体育与环境等复杂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以价值共享和信息共享为特征的团队工作方式是跨学科合作研究的又一重点。跨学科研究可以拓宽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范畴、促进体育科学研究的多样化,打破单一学科的传统界限,通过学科间知识资源的共享提升了单一学科的认知能力,为创造性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近年来,我国体育学者也逐步认识到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并做了初步的探讨,认为系统综合是体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多学科、多种交叉和渗透是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多人或团队的合作是体育科学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势。检索国内相关文献,发现我国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还相对薄弱,跨学科实践研究的成型范式还不多见,跨学科研究的责任和义务还模糊不清。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困难既有跨学科研究概念和内涵不清,缺乏统一范式和可操作的方法体系等自身原因,也有观念、体制、投入等外部原因。跨学科研究既要避免学科间无限制的或盲目的相互罗列,也要防止跨学科和新学科概念上的混淆。本文对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内涵、认知基础与范式、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期为我国体育科学跨学科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内涵
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概念的界定一般依附于对跨学科研究内涵的理解。在国外文献中可以看到多个术语交替使用来描述“跨学科”现象,如“cross-”、“inter-”、“trans-”、“multi-”和“pluri-disciolinary”等:同时对跨学科研究的内涵也有不同的阐述,德国著名跨学科研究专家米特斯特拉斯教授认为,“跨学科研究是一个持续的学科间的合作。一方面涉及了一个超越学科界限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工作的形式,另一方面也是学科内部的相关知识和相关研究的准则,是学科间就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的合作。”德国学者申瑟尔认为,“跨学科研究是超越学科界限的学科间理论和方法的综合,最后形成一个新的理论构建。”贝尔格曼等对跨学科的理解是,跨学科作为一个综合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方法学形式,一般被理解为学科或专业间的一种综合程度。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以及国家卫生研究院指出“跨学科研究是团队或者个人整合来自多学科的信息、数据、技术、工具、视角、概念和理论,解决某一学科和研究领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我国跨学科研究专家刘忠林认为,“跨学科研究是科研主体在科学划分的基础上,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跨越不同研究领域而进行的一种科学创造活动,是解决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达到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综合以上学者观点,跨学科研究是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运用或综合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可以从简单的学术思想的交换、知识和方法的综合,直到超越学科界限的新的理论范式构建。
马卫平等在分析国内外关于跨学科研究内涵的基础上对体育科学跨学科概念做了如下描述:“体育跨学科研究是以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为背景,立足于体育问题,综合地、系统地、多维地、联系地运用交叉学科的研究工具、观点、原则、方法、范式等来探索体育现象而形成的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它具有合作性、整体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
学科间的合作必须着眼于实践的研究对象,并以学科问的相互联系为前提。因此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不应该追求一种新的和重大的理论创造,而是学科之间有条件的结合来解决体育现象中带有共性的复杂问题。体育科学的跨学科性不要求一个新的所谓的超级科学,而是追求学科间的一种渗透和融合。
跨学科研究一般表现为学科间以不同的形式和在不同程度上的合作。其工作方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灵活运用。跨学科研究不是学科间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各学科的不同理论、方法和认识就具体问题的有机结合。但这一结合是否可以达到高层次的理论综合,进而实现新的理论构建,在科学领域,尤其在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中还存在较大的难度。
2 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认知基础和范式
在体育功能不断完善的今天,体育科学研究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单纯的学科内部研究,而是如何根据学科性质探究一种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以此解决体育科学领域的复杂问题。体育科学的跨学科性有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以德国为主的西欧体育科学最早强调体育科学的一体化,其思想归咎于20世纪70年代里斯和克瑞埃希(Ries&Kriesi)的体育科学发展阶段模型。依据这一模型,体育科学的各学科从其母学科中有成效地分离,之后经过长期的磨合,通过叠加逐渐转化为一个统一整体。体育科学领域单一学科的进一步分化,使欧洲和美国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更多的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合作问题,80年代中后期又加强了体育社会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尽管体育科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起步较晚,但在体育学科继续分化的背景下跨学科研究被充分肯定,并逐步发展和形成了学科间合作的范式。到目前为止至少存在3种学科间合作范式:
(1)学科间合作的初级形式是多学科研究(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其特点是对某一共同问题的认识被简单集中起来,而学科间没有更近的相互联系。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还处于停顿状态,只是知识和方法的简单叠加。
(2)学科间合作的高级形式是狭义的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此阶段学科间的联系不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某一主题下有条件的重叠或交叉。学科合作可以从一般的学术思想交流直到知识和方法的综合。
(3)学科间合作的最高级形式是超学科研究(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其特点是通过理论和范式的相互转化而最终完成的学科间的理论构建,是狭义跨学科研究的继续发展。学科专业的界限被打破,学科的合作着眼于对生活世界的感知,形成一种一般
化的理论范式。学科间的理论转化大部分比较抽象,包含多个理论假说,需要研究团队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避免出现生硬的理论转化现象。
目前,体育科学领域学科间的合作还停留在第2种范式,即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某一主题下有条件的交叉和重叠。而第3种范式,即学科间的理论构建,基于学科之间理论转化的抽象性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以上列举的3种范式与我国社会学者罗卫东提出的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范式基本相同,其指出学科间的合作首先是多学科的合作研究(以某类定向的问题作为对象,以两个以上学科门类的力量资源为依托开展解决同业问题的共同研究);其次是狭义的跨学科研究(不仅有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互补,而且发生了相互之间的融合与渗透,尤其是在方法层次上的互相借鉴和综合);再次是超学科研究(已经形成了超越具体学科方法和问题的更加一般化的理论范式)。马卫平等对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范式也做了类似的分析,即多学科研究(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学科互动研究(Interdisciplinary)和跨学科研究(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目前国内外在“Inter-”和“Trans-disciplinary”二者之间专业术语的理解和使用方面还比较模糊,往往被组合在一起使用,如英文中的Inter-and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和德文中的Inter-und Transdisciplinaritaet。在科学研究中二者既有重叠又有区别:跨学科研究注重不同学科的能力和观点的综合,以此来支持一个学科范畴内的有成效的知识转化;而超学科研究则强调超越学科范畴之外一般理论的构建,以此解决生活世界的复杂问题。
近年来,国外体育科学领域的跨学科实践研究逐渐增多,典型的如加拿大体育运动中心(csc)成立了旨在提高运动员综合能力和运动成绩的研究团队,参与合作的学科包括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训练学、运动康复学和生理学等。科研团队和教练员共同研究年度计划,定期和教练员会面,通过学科专业性评价和学科间不断的信息交流为教练员从多个视角提供运动训练的信息和方案。德国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和德国足协合作,进行足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的跨学科研究。参与合作的学科包括了生物力学(功能的稳定性评价)、训练学(协调能力评价)、心理学(躯体感受和紧张监控)和流行病学(身体健康状况评价)。研究的目的不仅是对运动员素质的综合评价,同时通过研究团队成员间的信息交流,使教练员和康复医师直接受益,通过诊断和监控减少运动员膝关节的损伤。德国科隆体育大学户外体育与生态学学院与生物学、林业学、社会学、地理学等方面的专家构建了跨学科研究团队,致力于体育与环境的综合研究,通过研究、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保证了跨学科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加强跨学科研究的同时,美国和西欧等国的综合性大学借助多学科优势着手跨学科专业的设置。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在跨学科教学领域开辟了一个更具实践意义的模式,来自政治学、新闻学、体育学和社会学4个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承担题为“新闻、权利、社会和身体文化”的跨学科教学任务。来自6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课程的学习。其跨学科性可以从3个方面实现:其一,来自4个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观点通过同一课程被集结到一起,其课程题目本身已带有跨学科性;其二,教师互动,基于同一题目的需要,由不同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在教学中必须相互合作,而不是并列组织教学;其三,来自不同专业学生间的互动。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不同专业学生必须取得联系,不但要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了解来自其他专业的知识和观点。这一跨学科课程模式值得借鉴。
3 跨学科研究的影响因素
跨学科合作一般包括联系、协调和知识综合3个过程。一个成功的跨学科合作不仅需要团队成员的密切联系和科研任务、科研过程的高度协调,同时还需要对学科间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共同理解,即实现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没有对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共同理解,成员之间就不可能完成有效的信息传递,也不可能实现相互的协调和配合。实现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需要两方面的信息来源:一个是对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解;另一个是与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工作的经历。
从跨学科合作的3个过程出发,一个跨学科研究的成败主要由学科间客观对话的准备、学科间的相互谅解和坦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冒险精神、团队工作及其社会敏感性等具体因素影响。只有充分认识跨学科研究的各个影响因素并将其优化组合,跨学科研究才能顺利进行。
3.1 学科间客观对话的准备
基于跨学科研究对象之复杂、参与学科和人员之多、研究周期之长等特点,在跨学科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各学科必须保持高度的对话准备状态。只有在有准备的状态下才能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反应。客观对话的准备包括对本学科优势和弱势、工作重点和难点的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方法的熟练,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兴趣以及对团队工作的进程及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见等等。例如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与竞赛成绩的跨学科研究过程中,运动员出现的疲劳问题可能涉及了训练学、康复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在这一问题上,首先考虑的是训练强度和训练计划的合理性以及恢复手段的正确性,而当治疗师发现运动员的疲劳并非训练设计和恢复方法问题,而是由运动员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这时心理学专家和运动队的管理部门便介入到讨论中来,经4方的客观讨论最终解决运动员出现的“疲劳问题”。由此可见,在跨学科研究中,各学科之间必须保持客观对话的准备,它是跨学科研究的前提。
3.2 学科间的相互谅解和坦诚
跨学科研究是单一学科将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重新引到研究中来,并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为此跨学科研究不支持某一学科的优先地位,而是在相互平等的前提下开展对话。各学科应尽可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弱势,取长补短。实践表明,相互谅解和坦诚为学科间的合作构建了坚实的信任平台,是学科合作的基石。某一学科在跨学科研究的特殊主导地位不仅阻碍了自身潜力的发挥,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科成员的工作热情,进而加大了学科间信息交流的难度,来自其他学科的信息和建议而获取的科学研究的新视野也将受到严重的限制。
3.3 学科专业知识和冒险精神
学科专业知识是跨学科研究的基础。跨学科研究成员的专业知识不精湛,就不能准确地将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跨学科研究中去。不但没有促进跨学科研究,相反为跨学科研究制造了障碍。另外,跨学科研究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研究陷入僵持状
态时各学科往往表现得犹犹豫豫,举棋不定,不敢承担责任,这在一些重大的跨学科研究工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某一学科的果敢精神,必要时能承担责任,把握全局,拥有以部分看整体的冒险精神。一个专业精湛,同时又了解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往往能发挥重要作用,扭转跨学科研究中出现的被动局面。
3.4 团队工作及其社会敏感性
尽管某个团队成员在跨学科研究的关键时期能起到率先突破的作用,但没有团队的集体工作,单枪匹马难以保证整个研究过程的顺利进行。一般情况下,科研团队是由来自各学科的专家组成,他们不但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学科发展前沿,同时还了解其他学科的基本情况,是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他们拥有较高的学术道德,精湛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较强的责任心、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由这些专家组成的团队在跨学科研究过程中不仅保证了学科间的理论和方法的有效调用,同时还能激发整个研究过程中团队的能动性。跨学科研究总是受团队能动性影响,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团队本身固有的规律性和团队的社会关系。一个成功的跨学科团队同时也应该是一个信息顺畅的团队、一个有高度社会敏感性和社会洞察力的团队,这一团队在维系跨学科研究成员关系上往往起到了纽带作用。
4 跨学科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策略
跨学科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包括因信息闭塞而引起的学科间相互理解和认识上的难度、专业语言的协调问题、极大的时间耗费问题以及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制度问题等。
4.1 学科间相互理解和认识上的难度
跨学科研究需要至少两个以上学科的参与,学科越多,学科间相互理解和认识的难度越大。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加强彼此的信息传递。团队成员会议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具体可采取小组正式会议或非正式会议。在跨学科研究的计划、准备、实施、结题等阶段应该进行必要的小组正式会议。小组非正式会议可采取面对面或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根据经验,跨学科研究成员间的信息交流更倾向于面对面形式。其中小范围面对面交流灵活和宽松,信息可快速并准确地传递,同时还可以促进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根据研究过程的需要还可以举行临时性会议,也是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在信息交流问题上,重要的是信息交流的内容,而不是信息交流的形式。另外,经常举办学科间的论文报告会、研讨会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活动可以消除学科间的成见和相互间知识的匮乏,增进彼此的认识和理解。
4.2 专业语言的协调问题
学科间不同专业语言的协调是跨学科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在跨学科研究中,对某一现象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对不同现象或同一现象的不同种定义方式也给跨学科研究带来了较大的障碍。在跨学科研究中各学科往往试图寻找一种能让彼此接受的基础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构成一些以专业语言为基础的“特殊语言”,但这种统一化的语言往往在实践中不能被长期使用。事实上,跨学科研究并不是要将各学科的专业语言统一化和标准化,而是如何利用专业语言,实现学科之间概念和认识的互补。德国著名跨学科研究专家米特斯特拉斯早在1985年就强调指出:没有对跨学科的学习,便不能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解决跨学科研究的语言问题只能通过学科间相互认识和相互学习,并在不断的相互交流中得到改善。另外,学科间的好奇心是加强彼此认识的巨大动力,学科之间专业语言的障碍也可能由此得到消解改善。体育院校可以为教师启动跨学科课程的交叉学习计划,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跨学科学术论坛和科研成果汇报也能促进对其他学科专业语言的理解。
4.3 极大的时间耗费问题
学科专业语言的协调问题和相互理解上的难度可能导致巨大的时间耗费。跨学科研究中的信息交流、职权分工以及科研成果汇报的表达形式等方面都是费时费力的,而且经常存在争议和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对于一些重大的研究项目,基于研究问题的复杂、参与研究学科和人员的庞大,以及来自研究经费和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可能出现研究的临时性中断,其研究周期可能持续更长。因此跨学科团队必须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如奥地利的跨科学科项目“Modeme Wien und Zentraleuropa um 1900”从1994年开始,经过整个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直到2004年,持续了近10年才宣告结束。解决跨学科研究的时间耗费问题,一方面要求科研机构给予积极对待和正确理解,另一方面要集中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支持,经费方面要保障科研经费的供给,在组织管理方面要做到职责分工明确,奖惩客观公正,在学科合作和团队关系方面,参与学科应尽可能做到知识结既精又博,同时坚持学科地位平等,杜绝学科的霸权主义。
4.4 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和制度问题
我国高校多采用“校一院一系一专业教研室”型学术组织模式,跨系、跨学科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一般固定在各系或学院,没有形成严密而灵活的跨学科研究体系。其人员和组织机构也被限制在单一学科和专业范围内,不利于跨学科的合作研究。目前我国体育专业院校还没有形成跨学科研究体系,跨学科研究不属于高校体育科学工作者必须履行的义务,缺少一种学科合作在制度上的强迫性。跨学科研究主要还是体育科学工作者的个人兴趣和个人行为。体育科研组织机构在引进、培训、晋升和奖励等人力资源政策上也还没有对跨学科学术方面的支持和倾斜,这大大降低了体育科学科工作者跨学科研究的积极性。高校应该通过相应的人事、科研经费、科研任务以及科研奖励来促进跨学科的研究工作。如体育科研组织机构可适当调整科研体系和结构,制定跨学科研究的建设目标和启动科研经费,定期举办跨学科学术报告会、学术论坛和研讨会,并对跨学科研究感兴趣的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以此加强科研管理和队伍的建设。另外可尝试构建以研究中心为主要形式的跨学科研究平台。研究中心是目前最适合开展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形式,也是培养跨学科人才的摇篮。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跨学科研究中心的成型模式,以知名教授为品牌、重大项目为纽带、衔接的科研服务体系(网络、资料、实验)为支撑、建立以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为目标的开放式研究平台。同时可借鉴国外成型范式,在高校设置体育跨学科专业,为跨学科研究培养后备力量。 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是把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并带有单一学科认识障碍的问题重新引入到研究中来,通过与相关学科有条件的、合理的结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通过跨学科研究,单一学科也加深了对自身专业的再认识。鉴于跨学科研究理论基础的薄弱性和成功范式的缺乏,体育科学的跨学科性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表现出来。本文分析的跨学科研究影响因素以及跨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为跨学科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跨学科研究应尽量避免学科间知识和方法的简单罗列,不断加强学科间的信息交流,实现一个有主题的学科知识和方法的综合。另外通过学科间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而转化成的新的理论只有经过多次的实证研究才能被使用。目前我国体育科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挖掘,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实践研究和成功范式还相对缺乏。体育院校应在政策上加大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体育科学的广泛性和特殊性优势在组织和管理方面为跨学科研究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体育科学建立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初探[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5):127-130
[2]邵伟德,陈伟明,论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几个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454-457
[关键词] 科研项目 质量管理 有效控制
科研部门的主要产品是科研成果,为了提高科研的质量,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以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为借鉴,对科研部门如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一些探讨。
1 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
当管理与质量有关时,称为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它可以有效达到质量改进。ISO 9001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质量管理体系。
2 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的全程控制
2.1 项目立项阶段(设定质量目标)
科研项目的特点决定了科研项目的质量目标很难完全用量化的方法控制,只能是定性、定量方法的结合,在科研项目的计划中对项目的质量计划往往也是作部分量化,大多是规范性的要求。结合科研项目的特点,以管理过程为基础进行质量控制,主要目的就是要保证科研项目能够在合理的工期内,用尽可能低的成本达到尽可能高的质量水平,并注意在管理和效果间取得平衡。
从提出需求开始,到签定科研项目协议为止,是项目管理的关键。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组织和评审项目申报书、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和签订项目合同。
2.1.1 项目申报人应根据《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以及当前的研究热点,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明确项目的研究方向,确定拟申报的项目名称和关键词。
2.1.2 项目立项查新。项目申报人应查阅与项目相关的研究内容,了解该项目的研究背景,判断自己的项目是否已有人开展了相近的研究工作或其研究深度。
2.1.3 项目申报人应综合以上内容填写《科技项目计划申报书》。科研管理部门根据项目情况组织本部门学术委员会和有关专家(与自己项目有关的专家应回避)进行审核,科研管理部门应将专家评审意见及时反馈,合理归纳与采用。
2.1.4 《科技项目计划申报书》经评审合格,填写《项目评审/推荐意见表》。经批准后,签订合同。合同评审记录随质量记录一同归档保存。
2.2 项目研究阶段(制定质量计划和质量控制)
此阶段是科研项目全过程的重点和核心。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包括科研项目的开展和控制两个方面:一是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提供项目合同书中确定的对项目的各种支持条件,对所依托的项目或子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监督,负责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审批仪器设备支出、协作费用支出等。二是对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进行检查监督和控制,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反馈的监督检查机制,了解执行情况,及时反馈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
在合同签订后,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承担科研项目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质量、进度;负责组建项目技术组。负责人应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策划。策划应建立在项目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书面的项目组织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内容应包括:项目的详细分拆情况、到某一阶段的任务与要求、实验的具体方案、人员的分工情况、重要节点的设置与检查方法、经费的使用计划、风险分析等等。项目组织实施方案应真实客观反映项目的实施路线,同时也是考核个人工作的依据。
项目组成员运用正确的设计方法进行具体的科研设计工作,对项目成品的质量和进度负直接责任。
在项目组织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定《项目专项质量计划》。报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专项质量计划》进行科学性、合理性审核。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全过程中项目组和各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及协调工作;负责监督项目工作进度有否按计划进行,《科技项目进展和经费使用报告表》(由项目组填报,科研管理部门核对);有关信息应形成记录,并作为质量记录在项目结束后归档保存。
科技项目计划申报书的主要内容为项目概况、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实现目标、关键技术、效益分析、项目实施方案、进度安排、经费预算、本部门审查意见。
科技项目进展和经费使用报告表的主要内容为项目概况、项目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投入产出分析、下年度实施计划。
2.3 项目审核阶段(质量改进)
对科研项目的总结评价(审核),就是对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学术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性的绩效评价。福建省环科院对项目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采取项目负责人、部门审核、院部审核和审定的三级审核制度,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中的三级审核制度是科研单位全面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提高科研项目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手段。对实施过程进行认真策划,注重项目负责人作用的发挥,对预研项目的主要过程实施分阶段质量控制,有利于掌握研究进度和解决关键技术,从而实现研究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
项目研究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应组织项目组成员进行技术总结,应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单位就项目名称和关键词进行技术查新并出具《技术查新报告》。及时编制《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项目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首先进行内部审核,填写《技术文件内部审核单》。《科研项目内部审核单》的主要内容为项目概况、项目负责人审查意见、责任部门审查意见、科研管理部门意见、院技术审核意见、审批或审定。项目组应根据部门审核、院部审核的意见再次组织编写人员进行修改并编制修改说明。
2.4 验收阶段、成果鉴定(质量保证)
验收过程主要是对研究项目的审查,包括科研工作总结报告和财务决算审计报告,验收部门对照任务书的有关内容(如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预期成果、关键技术、技术文件)进行,并仔细核算财务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确保项目以通过验收。
成果鉴定是确定预研成果水平的重要手段。鉴定时应尽可能收集证明成果水平的客观评价资料,如文章发表的档次、数量、被引频次、查新报告、成果的反响与应用情况等,鉴定结论应准确科学。
项目组根据验收意见修改完善报告,形成科研报告终稿。经审批后,项目负责人应填写《科技成果鉴定/验收申请书》,同时准备申请书附件正式向验收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科研管理部门应协助项目负责人做好专家评审工作。项目通过鉴定/验收后,项目负责人应填写《科技成果鉴定/验收证书》,送项目下达部门确认,《科技成果登记表》,报送有关部门。并按《环境科技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归档。
2.5 科研项目归档
科研档案是指在科研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科技文件资料,是科技活动的真实记录。严格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在科研质量管理中十分重要,可以保证科研工作的准确性和科研记录的完整性,利于基础资料的保存并使其发挥应有的科学价值。
科研活动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技术文件和记录,科研项目验收(评审)通过后,项目责任人应按《科研项目成果归档目录表》中所要求的内容提供归档材料,以保证科研成果及时归档。
其中原始记录是科研活动的第一手资料,技术文件主要包括研究活动产生的记录:项目建议书、申请书、合同、调研报告、研究方案(实验记录、检测记录、讨论记录)、总结报告、验收报告等。
科研项目管理活动产生的质量记录记载了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的监督管理情况,如《合同评审记录》、《项目专项质量计划》、《技术文件内部审核单》、《信息交流记录表》等。科研档案工作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追溯科研成果的源头,应高度重视管理,把科研课题档案工作与科研计划、检查、验收和成果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同步管理。
3 结论
ISO9001系列质量体系已被世界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广泛采用,在产品或服务责任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已成为一项重要的预防性措施。按照ISO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科学合理、职责明确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建立文件化的科研过程质量管理。各机构(单位)通过第三方审核,为顾客提供了质量保证。对于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机构(单位),说明已建立了一个完整质量体系;能够有效控制项目研发(生产)过程的质量;具有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能力。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在不断改进中得以完善的,该体系进入正常运行后,仍然通过内审、管理评审等自我评价手段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监督控制,使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保持完善。定期评审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寻找管理中的差距和改进的机会,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才能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使认证资质的持续有效。
参考文献:
[1] 宋永杰. 关于科技管理系统性的探讨[J].中国科技财富,2010,(7):24-27.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在逐年大幅增加,但如果增加的科研经费创造不出价值,甚至用不到科学研究上,那么科研经费增加越多,资源的浪费就越多,因此,探索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目前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一方面体现在经费用不到科学研究上,另一方面用到科学研究上的经费产生效益不明显。尤其是前一个问题严重影响了科研课题的使用效益,虽然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各项制度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实施阶段并没有起到相应的监督作用。鉴于此,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一直都在考虑高校应该设置怎样的监督制度才能有效保证科研经费能切实用到科学研究上。笔者认为,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科研经费报销的签字审批权流于形式。目前,高校校内科研课题经费的报账需要归口部门负责人签字。事实上,科研经费的使用均有课题组根据相关的财务规定开支,归口部门负责人由于对科研项目本身及科研财务制度缺乏了解,对报账内容根本起不到相应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即使归口负责人已经签字了,如果不符合财务制度,仍然不能报销。
2. 科研经费报账制度形同虚设。在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方法下,通常将科研经费拨款到课题的依托高校,然后科研管理人员用与科研相关的发票报销,高校通过设定各项财务制度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但实际运行中此项财务制度却形同虚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目前科研经费实行“课题制”管理,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享有绝对的支配权,这是一个根本原因;二是发票管理不规范,目前真发票假内容、假发票真内容、假发票假内容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真发票假内容和假发票真内容这两种情况对于财务处来说很难有效监督,因此,科研项目表面的账目根本无法显示科研项目真实的开支情况;三是科研拨款单位缺乏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方法,使得科研经费的拨付只是大致根据科研项目的类别和学科信息,并且拨付金额长时间没有变化,这样就往往出现对科研项目的拨款和科研实际成本发生不符,一方面如果经费少于科研实际成本就会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经费大于其科研成本,就会使课题组成员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符合财务要求的发票进行报销,尤其是一些文科性质的科研项目,这种情况就为套用、挪用、转移科研经费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3. 科研项目结题控制不严。目前大多数科研项目立项都能考虑到高校战略发展的需要,但是对项目结题普遍要求不高,通常有相应级别刊物的著作或论文即可。由于目前的科研经费经常单纯以这种形式结题,又没有对这些著作或论文的实际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估,这样就导致一些课题组不能以发展的眼光进行科学研究,为了结题不顾科研成果的质量,不断压缩用到科学研究上的经费。
二、绩效预算的管理思想
绩效预算是一种建立在基于战略的结果导向型分权式的预算管理方法。“绩效”是指通过绩效指标和标准对客体进行评价;“战略”是指预算的制定是以组织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为基础;“结果”是指预算执行完后达到的效果及其影响;“分权式”是指赋予项目管理者以充分的支出自由,可以像企业各个部门的经理那样灵活地、创造性地根据环境的变化使用资金。也就是说,绩效预算就是组织在明确自身战略目标的前提下,通过绩效合同的形式将战略目标分解到组织下层各个预算项目作为绩效目标,项目管理者在各自绩效目标的约束下享有充分的支出自由,他们只需对项目的绩效目标负责,而组织管理者通过绩效评价对各个项目绩效目标的完成程度进行把关,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次预算分配的重要依据,保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基于绩效预算的科研经费管理方法
目前已有许多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学术研究,但大多都是从完善现有管理制度和细化科研预算两个角度提出的管理建议,比如:设定科研经费各项开支的比例、给课题负责人合理报酬,等等,笔者认为这些规定只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经费的开支内容,基于目前的发票使用现状,科研经费完全可以按照规定的内容进行“开支”,因此这些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科研经费使用的现状。笔者也曾经从完善发票管理角度考虑,能否通过严格控制发票的使用来保证科研经费真正用到科学研究中,但是这样做仍然存在漏洞:即使保证所有的发票都是真实有效,如果拨付的科研经费大于科研实际支出成本或者由于结题不严造成课题组压缩正常科研经费,科研负责人同样要把多余的或压缩剩余的科研经费用发票报销支出。因此笔者认为科研经费的管理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其管理方法。
基于目前科研经费管理现状,笔者认为应在科研经费实行“课题制”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各类科研的成本,科学核拨科研经费,这样才能保证将科研经费真正用到科学研究上;其次通过科学严格的结题保证用到科学研究的科研经费能够产生实际效益。具体做法是:科研经费管理者应在充分考虑部门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以科研项目的成本为主要参考,与课题组签订绩效合同,明确课题完成时间和完成质量等关键指标,同时将课题经费直接拨付给课题组,由课题组成员自主支配使用,撤销目前科研课 题经费需要相关领导签字和财务部门的报账干预,严把项目结题关。
1. 积极研究科研项目成本,把好“定价关”。目前,虽然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出台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并要求科学精细地管理科研经费,但至今为止,我国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成本核算办法,因此积极研究科研项目成本,以科研项目成本为主要参考建立科研经费拨款机制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以科研项目成本为主要参考,严格控制项目的立项环节以及科研经费的预期成果和产出成果,把好科研项目的“定价关”,物有所值即可,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控制科研经费的支出内容。因为在把好“定价关”基础上,有价值的产出和没有价值的产出,对科研经费开支内容的任何控制都是资源的浪费,更何况在目前的科研管理方法和发票管理现状下,支出内容是可以粉饰的。
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中对科研项目的拨款金额是建立在对各类科研成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但目前对科研成本仍然缺少必要的研究,但是这也并不是意味着该方法就无法实施。笔者认为目前可参考如下做法:由于目前批复预算较申报预算多少有所减少,甚至仅剩下申报预算的50%,因此项目申报者虚报预算的情况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可建立项目经费负责人诚信档案制度,以保证项目预算申报者如实申报预算,具体地:组成专家组或通过社会中介机构对申报预算进行评判,如果申报预算超出专家评判范围的一定比例,则将项目申报者列入诚信黑名单,同时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比如不允许该申报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再次申报任何科研项目等,通过这样的管控措施,使申报者如实申报项目预算。另外,对于重大科研项目可采用公开招标形式,即对某一个科研课题进行公开招标,最终将科学合理的标的课题组确定为科研项目的承担者。
2. 签订绩效合同,明确权利和责任。该方法的实施重点是绩效合同的订立,绩效合同的前身就是立项申请书,因此课题立项部门要根据部门发展需要充分考虑课题存在的必要性和课题所需成本,在这个基础上,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和科研组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绩效合同科学合理立项,绩效合同中要明确该项科研经费的评价指标(其中包括指标的选择、指标标准以及指标计算),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以便项目结题时根据相应的指标实际发生值最终形成评价报告。同时要建立奖惩机制,加强责任追究,对不能按照预期完成科研项目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于情节严重的还要追回科研经费等强制性的措施来确保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3. 撤销归口负责人审批权,取消科研经费财务报账制度。原则上,既然科研管理部门已经统一对某个科研项目进行了立项就表明科研管理部门对该科研项目已经进行充分的论证,以这笔资金“购买”课题的研究成果是科学合理的,在这个基础上,就没有必要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过多的干预。
事实上,高校财务监督的理想状态只能达到按科研经费、按预算执行的水平,一旦预算制定不合理,一系列的财务监督工作不仅增加了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和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而且这些工作根本就不能为科研经费的管理提供科学人性化的服务,浪费了科研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如果科研项目的预算有效,相应的监督措施也没有必要存在,因为只要严把结题关就能保证科研项目的产出质量。对于科研经费管理者而言,只要花费合理的价钱购买到物有所值的产品,就没有必要追究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取消这一制度。
四、基于绩效预算的科研经费管理方法的优势及不足
基于绩效预算的科研经费管理方法可从根本上改变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模式,通过绩效合同的签订给课题组充分的经费管理权,不仅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积极性,而且使课题组成员集中精力搞科研,提高了科研经费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撤销不必要的签批、审核和报销环节,为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高校财务从核算型到管理型的过渡提供了积极的条件,同时高校相关负责人能够把精力更加集中到科研经费的审批和结题环节以及高校其他方面的管理上。
但基于绩效预算的科研经费管理方法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该方法是基于结果的,缺少过程的控制,不利于随时发现和纠正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因此还需要考虑经费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问题,尤其是大额资金的支出控制;二是从高校角度看,实行该管理方法以后科研经费就不在学校账户留存,高校周转资金大幅减少,这就为高校的日常运营提出了更加艰巨的挑战。
五、展望
随着高校科研经费的逐年增加,科研经费挤占教学经费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个问题逐渐威胁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下一步要加快对科研成本进行研究,科研成本的研究不仅能为科研项目拨款提供科学的依据,而且也能为高校科研间接成本的补偿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绩效考核科研人员考核管理
全面提高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积极面对和迎接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加强科研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对科研人员实施科学、合理、公正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已成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开展好这项考核工作,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已成为人力资源部门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下面以马钢公司技术中心为例,阐述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的实施过程及状况。
一、技术中心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马钢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规则是通过参照同行业几大钢企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结合马钢自身特点制定的,经过4~5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基本上能够反映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和所做出的业绩。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采用年终一次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根据人事部门制定的考核表进行个人自我评价(打分)和单位领导(或单位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工作基本情况(基本得分)和工作业绩(加分),基本情况分为承担科研任务情况、撰写论文情况、工作调研情况、完成交办任务、业务培训情况、工作指导情况和工作态度情况等。工作业绩主要是取得科研成果等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技术中心的考核没有跳出国内基本考核框架,还是年终一次性“算帐”。
二、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
(1)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性,考核目的性比较单一。现行的考核形式,多数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也主要是为了评优,发奖金,考核结果很难达到信息反馈和提高绩效的作用。
造成上述现象原因为:管理与考核脱节,考核反映的多是科研人员工作的表面,很少能反映科研人员实际工作的内涵,科研人员不可能通过考核及时了解自己工作成就及今后需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领导也很难据此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反而增加了领导与研发人员的矛盾。
(2)考核工作只注重考核人员的结果,不注重对工作质量考核。这就导致被考核者一味追求项目的级别或项目数量,在这方面去“挣工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考核内容中虽然也涉及到工作质量,但没有具体指标和依据,只能凭主观评价。忽视了阶段性的考核评价的设立,缺乏工作过程考核的记录和评价,或者考核记录不全面,导致年终考核时难免对部分考核指标靠想象去评价,造成不是评价过高,就是遗忘不评价,个人行为替代了组织行为,这样得出的考核结果是失真的,造成部分科研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气。
(3)考核结果没有与科研人员的待遇等直接挂钩。考核结果虽然在考核办法中写到与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评聘、骨干评选、技能培训(含出国)等挂钩,但实际没有实施,仅仅用于年终一次性的加奖。造成上述现象原因是: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只注重考核结果,为考核而考核,忽视了通过考核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优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和创新、鞭策落后者找到差距、学习先进,改进不足。
三、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新办法探讨
为了达到有效解决上述一些问题以促进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摸索、探讨,寻找新方法,通过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分模块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由于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考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能方便的从网页上登录进系统,分别进行考核管理工作和查询结果等。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绩效考核评价模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对考核指标进行定量设计和全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考核时间结点限制,通过预设的各个模块录入指标,系统通过不同专业的不同算法实现科研人员过程考核的数据汇总,实现了从定性考核转化为定量考核,从年终一次性考核转化为分阶段连续轨迹性考核,实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及考核结果的互动,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的考核管理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1、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主要是指年内从事的研发项目、临时任务、上年度或再早时间项目产生的成果(包括技术进步奖、专利、技术秘密和标准等)、发表的论文和论著。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岗位基本能力要求和年内能力的提升,即研发能力、计划能力、科研方法、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合理化建议、以及获得表彰和荣誉等。工作态度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劳动纪律、工作管理、工作考勤和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执行评价。
2、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1)绩效考核指标的定量设定。
为了达到对科研人员实现公平的绩效考核,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系数进行统一的分值设定。在考核内容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进行级别、类别、项目类型、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获取的成果、专利、标准、获奖论文、论著等进行级别、类别、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工作能力的能力指标级别和工作态度的执行级别进行设定;在考核评价系数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的季度考核进行考核系数设定,对课题长考核评价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系数设定。所有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系数在考核管理系统中均以系统的基本参数形式进行设定,这些参数可随考核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改设定,以满足新的考核需求。
(2)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需要通过对科研人员参与并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考评实现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主要是针对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考核按过程考核,由于科研项目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都较长,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有几次阶段考核评估,参与该项目科研人员的过程考核也就需要相应的几次阶段考核评估;科研人员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考核中,不仅需项目评审组对科研项目考核评价,还要有课题长对课题组中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然后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把各种考核评价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通过对各阶段的考核分进行加权计算即得出科研人员参与该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参与临时任务的考核与参与科研项目的考核类似,只是临时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较短,只需象科研项目的一次过程考核就能实现对科研人员参与临任务任务的绩效考核。二是收集科研人员已获得的工作成绩和平时工作表现情况并录入到考核系统中实现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部分的收集内容主要是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专利和获奖论文等。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日常表现情况的考核按季度进行,通过将收集的数据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考核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这部分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
3、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科研人员整体工作及业绩档案,比较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记录了科研人员每一年的工作情况,以及能力发挥、培训提高等情况,领导便于掌握每个人的情况,把握单位整体情况。克服了以往对科研人员工作情况记录零散的状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每个技术人员年度承担工作任务、能力提升、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质量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的管理工作,督促规范工作任务的计划安排、人员配置和检查与考核,减少了管理工作的盲目性。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身在工作中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工作技能,避免单纯考核。过去,考核很难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工作期间的不足更难看到,现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每个技术人员随时可以通过网上系统查询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和考核情况,以此不断修正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