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单位的发展

科研单位的发展

时间:2023-06-08 11:27: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单位的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研单位的发展

第1篇

一、建立职业发展通道的意义

以组织战略发展为指导思想,建立多元有效的职业发展通道,激励职工按照组织需要的人才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发展目标。研究所在建立职业发展通道时,始终围绕以下2个原则展开。一是满足研究所任务与发展的需要。研究所作为科研事业单位,“零缺陷”“保成功”完成国家任务是研究所发展的前提条件;扎实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夯实世界一流宇航企业发展基础目标,实现“三高”发展更是对研究所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所在建设职业发展通道时,不仅要考虑对职工资历与能力的认可,也要兼顾对其职责、贡献及成就的认可。二是满足职工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为各岗位、各层次职工搭建多元化的通道,一方面有利于职工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也体现着研究所的成长导向。职工通过明确的任职资格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高,完善个人能力,及时做好发展规划,并且可以随着个人的发展随时调整成长路线。

二、现状与问题分析

1.行政职务晋升通道

行政管理职务是国家在事业单位设立的传统发展通道。对研究所下设的研究室而言,主任肩负着本部门行政和技术双线的责任,在行政和技术领域都要承担起“责、权、利”统一的任务。近年来,随着研究所的不断发展,承担的任务量不断增加,任务领域不断开拓,一些有想法、有能力、有干劲的佼佼者通过选拔能够承担起辅佐部门正职的职责。但是领导干部队伍本身是金字塔架构,向上的发展通道越来越窄,对于更多的职工而言,意味着看不到晋升的可能,职业前景渺茫会对职工造成负激励,不利于个人和单位的发展。

2.职称职级晋升通道

研究所是事业单位性质,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每年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技能等级鉴定。职称和技能等级是对一个人专业技术能力或技能操作水平的认可,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年限,取得一定的业绩,经过评审考核后给予相应的等级认可,这类传统的职业等级资格对职工的影响根深蒂固,而且与薪酬有直接的关系。职称和技能等级中的高级别晋级比例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一般情况下评上就不会发生解聘,有可能出现该层次职工的工作态度不积极、业绩贡献不突出,工资却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情况,使单位缺失了引导职工成长、发挥职工潜力、提升组织整体能力的机会,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出职业技术资格或技能等级激发职工发挥更大效应的本意。

3.型号干部晋升通道

为了落实研究所“技术立所、人才强所”的战略发展方针,适应研究所科研管理模式转型与发展要求,满足型号项目的人力资源需求,畅通技术人才的成长通道,研究所参照型号项目的技术成熟度概念,为其匹配主任设计师(副)、计划经理、产保经理,作为型号的核心人员,强调他们的定位和职责,与传统的行政领导明确分开,强化技术统领和把关,使得权责更加清晰,管理更加高效。与此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一批基层技术人员,加强了其主动承担型号研制的积极性,营造了技术人员立足岗位、钻研技术的良好氛围。但是型号“两师”的人员配置是有着严格标准的,面对一边是有多年型号工作经验的老职工,一边是引进的高精尖新人,名额显得不够用,如果不能合理配置,很容易引起职工的不满,不利于研究所的发展。

三、职业发展通道的改进设计

1.搭建岗位任职资格体系

2017年,研究所通过参考华为公司等系统外企业的职工发展通道以及与航天系统内单位交流访谈,从研究所战略出发建立岗位任职资格体系,主要步骤如下:(1)成立职工岗位体系工作组,组长由主管人力资源的所领导担任,研究所各专业领域专家参与制定相关政策;(2)按照各专业领域的人员特点、岗位特征,结合职工职业发展生涯规划,初步讨论形成研究所研发技术、管理技术、经营管理和技能操作四大类岗位,33个具体岗位,每个岗位又分为1~19职级不等;(3)编制各具体岗位的《岗位说明书》,包括岗位名称、岗位职责、岗位任职资格标准等内容;(4)组织各岗位通道的专家讨论、梳理各职级知识能力储备及关键绩效指标,确定岗位晋级条件及考核要求;(5)职工岗位体系工作组讨论并制定岗位评聘、晋级的流程;(6)对各岗位进行价值评估,明确不同岗位、职级对应的薪酬标准,建立所内薪酬管理制度;(7)研究所内推行岗位任职资格体系,全员进行岗位聘任上岗。通过岗位体系的搭建,职工层级划分已经由粗放式转向细分式,避免上下2个层级之间由于跨度过大,使职工在发展过程中感到迷茫,积极性降低。经过近2年的使用和修订,该体系已经成为研究所职工晋升发展、体现薪酬待遇的重要支撑依据。

2.畅通专家申报渠道

为了对已经取得优秀成绩的职工予以奖励,也为了激发各层级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术技术带头人脱颖而出,研究所梳理了各级人才工程的申报以及专家奖项政策,对外与国家、北京市、各部委、集团公司等高层次专家奖励对接;对内与所内各职称等级的职工相呼应,对职工做出的贡献与成就予以认可,是职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精神追求。

四、职业发展通道的保障措施

1.建立培训体系

岗位不同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职工进行培训时要牢牢把握分层培训的原则,使培训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与此同时,在制定培训计划前,对职工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了解职工在结合自身发展规划、满足工作需要的情况下,在业务知识水平或管理能力等方面希望得到的培训类型、内容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种类职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同时也要对职工的理论知识、学习心得等进行考核,以此加强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质量的高效性。

2.完善考核体系

职工的职业通道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就要建立相对较为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对职工的工作成果、专业技能、创新开发以及对部门建设作出的贡献进行综合评价,并设立不同的层级和考核标准。同时,考评时要根据考评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如理论知识考试、实际操作或现场答辩等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可以为岗位的轮换和晋升提供依据,通过分析考核结果可以发现职工工作表现与岗位不适应的地方,查找原因后及时调整岗位;或者年度工作表现出现下滑,如果连续2年出现达不到考核标准的情况,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职级。

五、经验与启示

1.职业通道的设计必须符合研究所发展战略的需求

研究所的发展战略是职业通道设计最本源的动力。研究所十二五、十三五发展战略的实施、收官,十四五发展战略的谋划,都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人力资源工作者投入更大的精力来评价实施效果,以便及时完善改进,使整个职业通道始终保持有效性及前瞻性。

2.职业通道的设计核心是公开、透明

任何一条职业通道的晋升一般都分为“客观分”和“主观分”。“主观分”部分主要是评价职工在某一阶段的工作业绩和成就,综合考虑参评人参与的项目重要性、难度以及参评人在项目中发挥作用的情况。而“客观分”指标已经明确到如“参加XX类型的学术交流会议,做大会特邀报告/交流报告”“作为培训教师进行XX课时的专业技术培训”等评价得分具体量化的标准,使得职工可以自行估算客观分,大大提升了晋级或评审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3.职业通道的设计要尊重事业单位的传统积极因素

第2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开发利用,使得土地现今已经成为了一种稀缺的资源,在新时期新形势条件下,农业科研单位在土地资源管理及利用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做好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以满足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中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是现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将在分析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农业科研单位的土地资源的管理利用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机遇挑战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正向着商业化应用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土地资源已经成为了一种紧俏的、稀缺的资源,如何做好农业科研单位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是摆在其面前的一道难题,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管理与利用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农业科研用地促进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中所面临的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解决,确保农业科研单位对于土地资源的正常、合理的使用。

1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所面临的困局

1.1土地资源的获取主要依靠国家划拨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于用于军事、公益性科研等的用地均符合国家划拨条件,在这些单位用地时有单位向有关单位提出申请,经过政府批准后方可以划拨的方式向有关单位提供相关用地的使用权,农业科研用地符合国家划拨条件,因此,其获得用地的方式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无偿划拨方式取得。

1.2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获取、使用成本较低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农业科研用地在土地资源的使用过程中符合国家公益性用地的要求,在土地的征用过程中仅需要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费和地面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相较于出让方式成本更低。农业科研单位在土地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具有无偿性和低成本等特点。

1.3土地资源收益国有化

根据国家文件规定,相关土地资源所获得的收益需要作为一般预算收入纳入到中央财政预算中,全部上缴国库,并由财政部统一安排。

1.4农业科研用地的巨大需求与土地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使得一些原本处于偏远郊区的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逐渐被纳入城市建设的范围。同时,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属于行政划拨用地,政府在征用时争议少、成本低、收益高,因此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常常将农业科研单位工地规划为建设用地,农业科研单位迫于政府的压力和城市建设的公益性需求在农业科研用地规模上不断退让,土地规模不断萎缩。农业科研需要使用土地作为其研究的试验田,是农业科研成果的孵化地,也是农业科研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用地,只有通过不但的试验才能使得试验数据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与实用性,其所使用的土壤中所含有的物质等与一般土地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占用农业科研用地会阻碍农业科研的正常发展。

1.5土地资源收益国有化与农业科研正常运转经费之间的矛盾

国家在农业科研用地上采用无偿划拨的方式极大的降低了农业科研单位的用地成本,但是同时国家也规定了农业科研单位土地利用的收益需要全额上缴国库,土地资源的收益各农业科研单位并不具有相应的支配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因土地而导致的纠纷越来越多,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利用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但是相较于其他的科研单位,我国的农业科研单位在政府财政补助方面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公用经费、人员经费以及土地维权方面的经费都相对不足,同时农业科研单位缺少对于土地资源收益的支配权使得农业科研单位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经费的缺乏导致了农业科研单位对于农业科研用地被占用、被侵占的维权无法有效的进行。

1.6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模式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不匹配的矛盾

21世纪以来,国家加强了对于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与转变,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和职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变迁,但是总体来说对于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管理基本呈现出单一的行政主导型的特点,其主要的特征有以下几点: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管理方式仍然采用的是行政手段和无偿使用的办法,市场力量、市场管理的方法并未被及时引入到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管理中来,同时各项必要的法律、法规并未及时制定与完善,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缺乏全面规划与成本效益的分析,总体来说,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仍处于混乱、浪费和低效的状态,从而严重制约了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的合理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作为商品以其不可替代性与唯一性的特点使得其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的地位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将会因为市场的无形之手使得其闲置、浪费的土地将会被政府所征用,这必然会倒逼农业科研单位加强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同时,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管理要跟上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进行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积极寻求一个既高效利用又能确保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用地长期稳定需求的管理新模式。

2新时期现阶段解决好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困局的途径

2.1加强政府在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作为土地资源的拥有者和规划着,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主体。为更好的确保对于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管理,确保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应当突出政府在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需求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寻求政府在资金、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的支持,切实保护好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

2.2做好土地资源收益的合理分配管理

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收益的分配管理,土地出租出借收益应当纳入政府预算与单位预算,增加农业科研单位的资金支配权,土地对外投资收益按比例上缴国库和纳入预算由单位支配,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支出,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土地合理化利用打下良好基础。

2.3积极探索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合作共赢新模式

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中要充分调动起管理的积极性,现今的农业科研单位对于土地资源仅具有使用权,对于土地出租、对外投资等均需由上级主管单位审批且收益需要上缴国库,这极大的打击了农业科研单位对于土地资源管理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一困局需要在确保土地权属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对外招商引资通过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共同做好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积极探索一条合作共赢的管理新模式。

结束语

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是摆在政府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一道难题,在其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调动起各方的积极性探索一条合作共赢的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积焕.浅论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租赁管理[J].探索研究,2007,7.

[2]杨翠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管理的探析[J].中国商界,2010,8.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农业科研单位;服务理念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215

为保证科研单位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提升其后勤服务的能力。虽然后勤服务的重要性在科研单位必不可少,但在传统的单位制度影响下,农业科研单位的后勤服务有着明显的落后,存在着许多问题,着重表现在服务理念上,没有良好的服务理念,何谈后勤保障,如何将农业科研单位的后勤服务提升,成为了农业科研单位所要解决的问题。

1 农业科研单位后勤工作的现状

1.1 服务理念滞后

管理和服务是后勤工作的主要职责,而其中的服务较管理来说,尤为重要。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一些思想,使后勤工作带有深厚的行政色彩[1]。长此以往,职工对后勤工作的服务理念产生的模糊的认识,不仅在管理上没有成绩,服务意识也没有提升。因此,树立起良好的服务理念对于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有着巨大的效果。

1.2 工作模式落后

当前,我国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后勤工作都处于基础条件滞后的阶段。就部分单位而言,后勤是独立存在于农业科研单位的个体,因现有工作模式与实际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实践中无法实现其工作模式,导致后勤工作人员对工作的性质存在着很大的理解误差。致使职工不能高效率的工作,减弱了工作的积极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业科研单位的后勤工作便处于工作模式落后的状态。

1.3 单位制度不完善

后勤工作所涉及的方面繁杂,没有具体的制度去制约其工作,还有部分制度对于当前的形式不适合开展,对于员工来说,缺少其公平的原则。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很多工作都难以实施,员工缺乏管理,其监管制度必然会混乱。

1.4 对后勤工作的不重视

后勤工作虽不是单位的核心,却影响着单位的全局。但是目前,在整个工作中,重视其科研成果,忽略了后勤工作,造成科研人员的错误理解,认为后勤人员的地位低于科研人员的地位,导致后勤工作人员难以得到其他工作人员的认可,加之其工资和其他福利处于劣势,其工作的自信心和工作动力也随之降低。

2 提升后勤服务能力的对策

2.1 提高服务意识

后勤的发展不仅要为单位服务,还要为其创造效益[2]。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是单位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高理念,发挥科研单位的优势,为单位创造无形的效益。由于后勤服务的对象十分广泛,所以后勤工作人员必须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服务。

2.2 改善工作模式

改变其原有的传统观念,对其工作模式进行改善。主要体现在: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不同的服务模式,以起到不浪费时间、资源的效果;明确社会的改革方向,做出相关措施;调动起后勤人员工作的自信心和工作动力。

2.3 完善单位制度

后勤工作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的主要原因便是某些制度不够完善,重要的原因在于单位的主体改革,没有及时、有效的带动后勤工作,导致后勤工作与单位脱节,缺少其带动作用。并且,后勤工作人员对于自己职责了解的不够透彻。因此,单位应制定详细的制度,重点提到员工的主要工作方向;在工作中,员工的奖罚措施等。对其工作的随意性进行制约,对工作中表现好的员工进行公开表扬,对表现差的员工进行惩罚,以此方法引起后勤工作人员对工作的重视。

2.4 对后勤工作的整改

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建设高效率的后勤工作团队,划分其工作的内容。定期给后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其对服务理念的认识,使其在后勤工作中有良好的服务状态。与此同时,招聘文化素养较高的人才,使其在工作中起到模范作用,每月进行评比,根据相关的评比政策,推选出表现优秀者。以此提高后勤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3]。

3 结 论

农业科研单位后勤服务意识的提高是科研单位发展的方向,只要抓住其发展主线,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的社会地位,本文主要对科研单位现状的进行分析,并根据切身体验给予相应的策略。以此为科研事业的做出贡献,促进后勤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洁,覃怀德.加强农业科研院所机关服务能力建设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3,11(02):34-37.

第4篇

1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性质

1.1 科研层次的基础性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是农科系统的基层组织,是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上游农业科技的试验田,下游农业科技的供应站。加强基层农科院建设是实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的重要基础。把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统筹和支持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农业均等化、永续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1.2 组织宗旨的公益性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服务对象是农民群众,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着很强的非营利性。这种非权力化和非利益化的基层农业科研组织,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构件,是维护国民经济基础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安排。繁荣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强化国家农业科研能力的重要内容,坚持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公益性是深化改革的主线,政府投入是保证公益性的前提条件,发展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职责。

1.3 科研对象的地域性 农业科研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科研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要受气候、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制约,生产措施、技术手段、操作程序都带有显著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是基层院所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的大国,建设农业科技强国离不开广大基层院所的参与。

1.4 学科专业的应用性 基层农业科研是以区域特定的农业生产方式为背景,以现实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为基础,针对农业生产中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而开展的创造性研发活动,有着提升地方农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显著作用。研发地域性大宗和特色农产品先进适用技术,是基层院所生存发展的策略和优势。

1.5 科研周期的长期性 农业科研是一个长期投人、延伸发展、递次创新、渐进积累的过程。动物和植物育种研究,除了受动物和植物生命周期、自然环境的影响外,还要受农业生产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要经过多代的遗传、筛选、培育,才能育出新品种,须有“十年磨一剑”的韧劲。

1.6 科研过程的风险性 农业科研的风险集中表现在:发明创造难,周期长、风险多;科技应用难,不仅受到推广组织、推广方式以及推广人员的制约,还受地域、市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因素多,需要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引导。基层农业科研事关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国家应该把统筹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提到战略高度上来。

2 农业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构建技术创新机制的主要角色,科研单位、生产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三者的作用是不可分割且不可缺少的,技术创造、技术创新两个关键环节是有机链接且不可或缺的。农业科研单位作为技术发明创造的主力,以产业技术提升作为标杆,生产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是以产业发展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在创新投入决策和收益管理方面,企业起着主导作用;在技术发明和创造方面,科研单位起着重要作用。政府管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的科技投入包括科技研发资金、技术装备资金、市场开拓资金等许多类别的资金,科技研发资金只能投入具有技术创造能力的科研单位,不能投向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投入者和受益者,通过技术转化,获得商业利益,向国家交税,国家通过税收在国民收人再分配中给科研单位研发经费,进一步从事技术创造,向企业提供新的技术,推动企业发展,如此良性循环。如果企业吸纳了国家的研发经费,就减少了科研单位的经费,一方面,造成企业之间商业竞争的不公平,另一方面,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消耗了科技资源。

2.1 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 在创建国家创新体系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科技创新的结果必须由企业、工厂、农场等独立的生产单位吸纳和承接,实施技术的转移,使科技创新的商业价值得以体现。农业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和收益的主体,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技术创新是要素组合。技术创新是经济概念。创新一词是由经济学家而非科学家提出,创新的最终目标不是“创造新的东西”,而是让新东西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企业是科技创新投资和收益的主体,即企业是科技创新的

主体。

2.2 科研单位是技术创造的主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似乎认为企业“创造了新的东西”,混淆了技术创新与创新体系的概念;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主体,企业是基于发现和发明的新产品生产营销的机构,是科技创新投资和回报的主体。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发明技术,创造产品。科技创新是有特殊内涵的,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科学是“发现”原理和规律,回答的是“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用的英文单词是discovery;而技术是被“发明”和“创造”出来的,回答的是“怎样做(how)”,英文单词是invention(发明)和creation(创造)。目前,农业企业自有科技研发队伍的能力有限,不能全面承担科技创新任务,技术产品的产生多数起源于科研单位。综上所述,便可明晰“主体一主力一主人”之间的关系: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科研单位是技术创造的主力,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的

主人。

第5篇

关键词: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

一、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

科技兴农是强国之本,农业科研人才的供给是农业振兴的保障。如何培养和提高农业科研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大课题,是科技兴农的重要环节。

从我国目前农业科研人才来看,主要有集中培养途径,一是各大高校;二是各个科研研究院、研究所或其他科研单位;三是涉农企业等。其中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才,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培养科研人才的重要生产基地。

但是,在发展中,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对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建议,通过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才培养,可以进一步提高科研单位的科研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应用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国家重视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农业科研单位借助政策、资金扶持等各方面条件,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研环境、软硬件都得以提升,以国家倡导的新农村建设为导向,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学科带头人,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农业科研人才,科研单位成为培养农业科研人员的一块沃土。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足。

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缺乏优惠政策扶持、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善、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导致了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受阻。

(一)农业科研人才缺乏发展空间,储备不足

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在发展中,仍然受人才储备不足的制约,农业科技不能很好的转化为生产力,依然处于传统农业模式之中,人才需要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一方面对农业科研人才迫切需求,一方面农学专业的人才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加之,往往受到社会环境和热门就业岗位的影响,农业科研人才纷纷转行,造成人才空缺巨大。

(二)人才培养经费不足

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我国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对农业科研人才的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工作环境差,人才待遇差,很难吸引人,导致农业科研人才纷纷流失,人才培养停滞, 后备动力不足。

(三)缺乏有效的评估和考核体系

完善的考核和评估体系,是反映科研成果质量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传统的农业科研人才培养中,采取传统的评价体系,过分注重成果,没有有效的人才流入机制,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人才缺乏独立性、创新性,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标准,造成供需矛盾。

三、国外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

欧美国家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提供了借鉴,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享受政府财政支持,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以法律提供保障,开设各类培训课程,配备现代教学设施,主张多层次培养人才。

德国的显著特色是人才培养“双元制”,是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的教育形式,学生在农业院校学习后直接进入企业实习,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内容在企业里完成,现无缝衔接。这种培养方式,让学生不但拥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拥有更宽的知识面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社会相适应。

亚洲模式以日本为代表,行业协会功不可没,教育先从生产实践开始,然后进入课堂学习,最后,两者相结合同时展开,注重培养对农业劳作的认同感和团队意识。

从以上国家在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启示。一是政府支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完善的法律保障作为后盾,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得以有效实施,显著效果,实现产业升级;二是实践出真知,科研方向是实践调研后的结果。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可以和高校联合,一方面在学校讲课,一方面通过科研单位贴近农业生产活动,使科研人才能迅速完成从理论到实际农业生产活动的转化;三是培养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实时调整,适应农业发展需求变化,确保每一个人都有用武之地,严格遵循人力资源的供需理论。

四、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探索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培养新模式,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准确把握其基本原则,紧密结合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现状,实行差别化管理,创新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

(一)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培养过程中要明确目标,注重创新。人才创新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生命力,科学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以现代化农业的最新导向为指导,培养出过硬的人才队伍。

同时,健全机制,根据农业科研单位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各单位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引入资金和优惠政策,鼓励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来。

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是为了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之中,为农业发展带来先进生产力,只有人才开发与实现效果并重,才能使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二)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对策

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资金问题、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农业科研单位的专业人才培养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充分利用政策的支持

政府在农业科研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科研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因此,各大农业科研单位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方面的有关资金,优惠政策和高新项目的扶持资金等,加大对研发经费的投入,对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提供经费保障,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鼓励并吸引在学术方面有造诣的科研人才投入到农业科研之中,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同时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借助现代化设施,利用互联网提高人才的知识水平,确保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2. 壮大农业科研人才队伍

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的培养尤为重要,是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进农业科技改革的主导,是实现转型的关键。

加强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根据各大农业科研单位的能力、人才结构、人才层次的不同,努力吸收各种人才,强化队伍结构构成,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强的科研人才,并通过培训、再教育等方式壮大人才队伍的力量,调动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加强农业科技和农业知识的研究和应用,同时,加强人才的交流合作,支持各大单位、院校、国内外进行学习、交流,互相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理念,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锻炼创造性。

3.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效畅通,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机制和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各大农业科研单位要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反馈机制,培养实用型人才。

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结构层次不同,学历、岗位、课题参与及科研研究成果均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形成吃大锅饭的属性,这会打击人才努力的积极性,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出台考核评价机制,调整培养机制,因地制宜地与日常的工作、科研贡献等相匹配,对工作能力突出、对科技成果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才给予充分肯定,提供物质和精神奖励,提高科研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初步了解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我们发现M管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还呈现了许多亮点,但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现有的成绩不足以满足飞跃发展的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研人才的市场空缺较大,高素质、高技能、高层次的农业科研人才仍然亟需,人才培养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为了满足农业科研人才的需求,探索农业科研人才发展模式,对国外先进模式进行借鉴,并提出符合国内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现状的几点建议,包括利用政策扶持、构建庞大的科研人才队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等,通过这些措施,实行全面的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提高科研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储备。

参考文献:

[1]陈以博,苏佳颖,詹存钰,陈伟民,王艳.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6(06).

[2]杜彬.中国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与效果分析[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1(02).

[3]祁连弟.创新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教育,2014(08).

第6篇

摘要:加强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辅助人员队伍又是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技术辅助人员队伍的建设对于保障和推动科研实力和竞争水平有着重要作用,适应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人才队伍建设 科研单位 辅助人员

科研单位技术辅助人员作为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做好人员队伍建设,调动辅助人员积极性,建设好一支综合素质好的辅助人员队伍,对于适应科研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研单位技术辅助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1.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科研单位技术辅助人员是指从事科研单位非科研项目主要工作的群体,主要任务是辅助科研人员完成具体的科研项目,如具体实验准备、操作、整理,综合业务管理工作等。因此,技术辅助人员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他们并不需要太高的知识文化储备和专业的知识技能。这就导致了在人员队伍建设时体现出来的在素质和业务处理能力等方面的缺陷,给科研单位整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单位的产出效率和研发能力。

 

2.收入偏低,流失严重。技术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偏低、人员流失严重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科研单位不同于其他的公司企业单位,具有较频繁的外界的沟通活动和业务往来活动。这就使得技术辅助人员长期从事一种近似于无沟通、高压力、低回报的工作,导致了技术辅助人员的严重流失。

 

3.工作积极性偏低。根据对全国不同行业或部门工作效率和积极性的调查发现,科研单位虽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容忽视,但是科研单位和服务辅助部门的工作效率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比较清闲的。这在现实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从人员自身角度出发,由于较低的工资和福利,加之知识文化素质的欠缺,使得在工作中积极性的表现参差不齐。技术辅助人员心理上的自卑和不被认同感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科研单位技术辅助人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1.要提高技术辅助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技术辅助人员队伍建设作为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加强人员思想素质的学习,提高技术辅助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责任心和事业心是一个人对所从事工作的内心认可和表现,一个对工作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人,对工作一定是勤勤恳恳,严谨认真,负责到底的。另外,一个对工作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人,一定会坚持实事求是,按规定办事。对一件事情所反映出来的性质和特点,会根据事实做出切实的判断。对于出现的问题,敢于承认并纠正。

 

2.强化技术辅助人员自身价值的观念。在科研单位中,强调技术辅助人员的自尊尤为重要。在工作生活中,部分技术辅助人员往往认为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微小,在科研人才面前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和自我否定的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科研单位人才队伍的建设,并对于技术辅助人员自身价值的认定和生活质量的保证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技术辅助人员队伍关于自我价值意识的培训和学习,使他们认识到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自身价值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才是科技进步的关键、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技术辅助人员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3.改善技术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在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时,容易忽视技术辅助人员的建设,而技术辅助人员福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技术辅助人员的福利一直是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难题,由于队伍中人才的技术性较差,所能持有的工资和福利不会太高,因此,改善技术辅助人员工资福利是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更要花大气力来抓,必须通过多个渠道,借以多方面的支持来进行。虽然科研队伍每年都会有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但是总量还是不够的,因此需要积极兴办科技产业,形成从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建设资金筹集体系,为科研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和人才上的肯定。

 

4.完善技术辅助人员激励机制。作为科研单位技术辅助人员,无论是从工资报酬还是从工作的自我认定上,都会相对于科研人员存在更多的自我否定,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的创新分配制度和激励办法。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同时,对于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更多的肯定和一定的奖励,起到激励的作用,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效果。

 

总之,加强科研单位技术辅助人员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促进科研能力提升的大前提下去认识这个问题,加大队伍建设的力度,完善相应的工作措施和制度,切实将党的政策落实到位,努力拓宽科研单位技术辅助人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柳云波.浅谈农业科技人才的发展建设[J].农业经济,2004(4): 41-42

第7篇

一、加强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1.落实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制度不但能够让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更趋于规范,而且还是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具备了非常强的导向性作用。所以,要强化财务管理,必须要健全完善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日常操作以及管理制度。从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出发,依据本单位的具体业务特点、经营办法、资金状况、人员安排等状况,形成全面而系统的财务管理层面上的规章制度。其主要内容应当包含会计基础、财务综合管理、财务人员管理以及资产管理、权益管理、成本管理等要素管理的内容。鉴于国家经济制度以及单位具体状况的持续变化,应当依据实际需要不断修订完善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开发、后勤服务等部门,应当分别采用不一样的核算方式,并且核定出各不相同的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完善以提升本单位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适应于本单位内部管理的运行体系。应当与相关实体签订目标管理或者承包管理协议,其中应明确承包人的业务开发任务、收入以及收益分配方案等。本单位财务部门应当全程参与到合同的制订、核算以及实施之中。

2.科学编制财务管理预算农业科研单位的预算对于筹集与分配杂、使用相对有限的科研资金和促进我国农业科研事业的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在编制预算以前就要正确地分析上一年度本单位的实际财务收支状况,清理与核实清楚各种基础性数据,准确地划分出各收支项目,依据便于管理的要求,要依部门以及依项目编制出具体可行的财务管理预算计划。二是在编制财务预算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应当加强配合,落实收支两条线之方针,全面兼顾各种关系,依据农业科研单位的预算编制程序以及和原则,合理应用科学的编制手段,妥善安排好本单位的收支,使预算真正符合本单位的实际需求。

3.高度重视资产管理资产管理主要包括了固定资产管理与无形资产管理。一是强化无形资产管理。无形资产主要牵涉到专利权、版权、土地使用权以及特许经营权等。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农业科研单位在新品种保护机制上的持续健全完善,导致农作物新品种的经营权转让呈现出高价运行的态势,再加上员工教育情况、员工业务能力和本单位的管理水平等内容,共同构成了农业科研单位之主体,进而成为了决定本单位经济状况的主要因素。所以,一定要更加重视与改进目前现有的无形资产管理工作,从而形成无形资产的制约体系、激励体系以及保护体系。要准确地计量各类无形资产,并且提供全面而完整的各种核算资料。对一部分外购的无形资产则应当使用实际支付的价款来入账。对接通过接受投资的无形资产则需要通过评估价值之后用评估价或者协议价加以入账。对自主研发而得到的无形资产应当用其研究和开发的成本或者今后的收益现值进行入账。如今,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更新换代的速度变得愈来愈快,其在农业科技产品成本中的比例也变得越来越大。运用财务核算,可以把无形资产依据加速折旧法进行计算,从而计提出版折旧,并且摊入到当期收益之中,这样一来就能够切实避免农业科技成果出现无偿流失,从而尽可能地避免产生虚盈实亏,这样一来就能够从而为农业科研单位创造出更多的效益。二是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尽管以往农业科研单位就已对固定资产实施了全面管理,但为了保障国有资产能够实现保值增值,从而防止出现固定资产的流失,就很有必要持续强化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这就应当健全完善固定资产的登记、使用以及损坏赔偿等各类管理机制。要通过落实各具体环节的操作,这就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了充分的保障。同时,要更加合理地调剂各类闲置资产,从而让闲置的资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闲置资产就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农业科研单位可以加以利用的资源。所以,应当对闲置资产加以分类分析,并且进行重新利用,这样才能为单位创造出价值以及效益。

4.抓好内部财务监督会计监督职能可以说是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财务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唯有切实有效地开展监督,并且规范化地使用好经费,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防止各类腐败事件之发生,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是要实施信息化管理。农业科研单位要积极应用各类科技手段,落实财务工作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主管部门对于各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与指导,并从阶段检查和集中指导往经常性检查与实时指导加以转变,重点是要进行事中指导,从而实施科学管理,并且努力提升单位财务人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让财务管理能适应改革之所需。二是全力控制经费上的开支,强化内控管理中的公用经费收支施行卡片式管理,也就是在每年年初把预算下达的经费依据人员核定后送达至各处。接待费、差旅费以及会议费应当严格实施预算管理与核定审批机制,在源头上就杜绝出现浪费。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建立起彼此牵制和以防为主的新型监控防线,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状况加以检查和考核,把综合财务收支计划以及执行状况进行内部公开,以提升经费支出上的透明度。三是强化财务经费的项目库管理,并且加强执行过程中以项目合同和项目预算为主体,真实地反映出实际交易事宜。财务管理从单一账面管理往更加深的层次加以发展,积极参与到项目申报、管理以及验收。

5.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增长机制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科研单位的投入,这样一来就让农业科研的投入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是由公共投资以及私人投资一起分担的,农业科研投入的比例持续增加。我国的农业科研单位经费主要源自于政府部门所提供的拨款,经费的来源途径相当狭窄。为此,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全力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投入,保障国家对于农业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还要运用提供等优惠举措,积极鼓励相关各方参与到农业科研投资之中。国家层面上的科研投资主要运用在公益性农业科研项目之中,而对于一些竞争性与营利性的农业科研项目,则应当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投资,从而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相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机制。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我国财政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实施,农业科研单位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面对着新形势下的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必须持续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机制,形成科学发展的现代财务管理观,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而更好地保障我国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

作者:蔺颖单位: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

第8篇

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将科研人员研究出的成果整理并保存。因此,这对档案管理人员来说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如不能及时地将基层科研单位的信息整理出来,那不仅影响到管理档案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会给基层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带来不便。所以,基层科研单位要引进先进的、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技术,使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规范性和计划性,这样,档案管理人员就能快速地将档案科学规划,并有效地提升管理效率,从而服务于每一位基层科研人员,让科研人员能及时地从资料库找寻相关的研究内容。

二、关于基层科研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档案类型较多,工作人员整理难度大

由于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基层科研单位所研究出的成果已不是单一化,而是各种类型的成果。因此,档案的类型也随之增多,这无疑是给档案管理人员增添了工作难度,各种类型的档案,工作人员在收集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少收集一种类型的档案,档案管理人员都要重新收集,而且在整理时,档案管理人员也要小心翼翼。与此同时,由于档案类型繁多,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在整理的过程中难免会漏掉一些档案,这样就使得基层科研人员在查询资料时,总会遇到许多阻碍,甚至查询不到以往研究的成果。

(二)档案管理格局存在问题

不同部门的档案需要由不同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整理,这样才能使档案具有规范性,但目前许多基层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都有一个部门整理,这样就使得档案比较分散,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给人带来不便。例如,财务部门的档案应由财务部门的人员整理出来再送到综合管理档案的部门,但财务部门却将没有整理出的档案送去综合档案管理部门,这样就使财务部门的档案经手人多,没有计划性,从而影响到财务部门日后的工作,更严重的则是档案丢失和重要的科研内容丢失甚至泄密。

(三)科研单位仍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

档案管理部门一直是基层科研单位重要的组成部门,但基层科研单位却经常忽视档案管理部门的存在和重要性,在研究出科学成果时只将档案扔进档案管理部门就对此放任不管,这给档案管理人员带来许多不便,而且由于基层科研单位对其档案管理部门的不重视,导致档案管理部门依旧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这严重影响到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的效率。[1]同时,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环境较差,储存空间不足,所以缺少合理的管理布局,并且基础科研单位缺少对档案管理部门人员的配备,使其档案管理部门缺少大量的工作人员。这不仅不利于档案的管理,也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对自身的工作不够重视。

(四)缺少专业的人才

据调查显示,基层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缺少专业的工作人员,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将档案放错位置的情况。而且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较低,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就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时间疏忽职守,并缺少档案管理的工作经验,与此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法》《保密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准确的认知,不能用法律约束自身的工作,使其档案中的核心数据经常会被泄露。[2]

三、关于基层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实践研究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创新,基层科研单位的工作任务也随之增多,而基层科研单位要想研究出更优秀的成果,基层科研单位就要需要大量优秀的科研人员,而这些科研人员要根据以往的科研成果进行研究。因而,档案就成为研究人员工作的参考材料。科研人员要通过翻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研究出新的成果,所以,基层科研单位要重视档案管理实践研究,让档案管理实践研究发挥实际的工作作用,只有这样,科研人员才能清晰的寻找相关的研究材料,并为其研究过程节省时间,从而有效地提升研究工作的效率,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伟大的贡献。而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也离不开基层科研单位的发展。因此,基层科研单位要做好自身的工作,打好档案管理的工作基础。[3]

在研究基层科研单位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将档案规范化的管理,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丰富的资料库,同时,也能增强科研单位的工作效率,促进基层科研单位的发展。因此,基层科研单位要明确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档案管理部门的存在,那基层科研人员所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将会被遗忘,并无法在日后为科研人员提供参考材料,这样就会使我国未来的科技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国家。而与此同时,基层科研单位对档案管理的研究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只有基层科研单位重视对档案管理的实践研究,档案管理人员才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而档案管理的方法也会得到创新,其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会更加规范、完整,这也方便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收集。所以,基层科研单位要明确档案管理的目标,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4]

四、关于基层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实践研究提出的策略

(一)明确档案管理的目标,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

基层科研单位在进行档案管理的实践研究过程中,首先基层科研单位要明确档案管理的目标,将各部门的档案提前做好规划,并将整理出的档案进行分类再放入综合档案管理部门。然后再由综合档案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整理储存,只有基础科研单位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目标,才能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方案,使其工作人员能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管理档案,这样当科研人员在使用档案时就能快速地找到档案,而这也给档案管理人员带来了便利。[5]例如,档案管理人员在规整档案时,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明确整理目标,就会使档案管理人员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就会发生混乱,并且没有针对性,而档案管理人员在根据管理目标工作时,就能按照顺序工作,从而提升工作质量。

(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促进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动力,并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基层科研单位要为档案管理部门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档案管理人员能利用科学技术管理档案。档案管理人员在利用科学技术管理档案时,能有效地将档案进行分类和存放,并明确其档案的数量和档案存放的时间,这样档案管理人员在翻阅档案时,就能通过网络技术快速地找到档案存放的位置,而这样也能增强对文件的保密度,使其档案管理人员不会将文件内容泄露。[6]

(三)增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树立良好的工作理念

基层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才能积极主动的管理档案。因此,基层科研单位要在适当的时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将新颖的管理理念融入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中,并让档案管理人员掌握熟练的档案管理技巧,这样档案人员就能合理地将新颖的档案管理理念融入工作过程中,从而使自身树立良好的工作理念,而档案管理人员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时,也能保障档案的安全。只有基层科研单位增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才能让档案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工作的重要性。[7]

(四)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基层科研单位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时,要将档案管理的相关的法律法规灌输到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中,使档案管理人员能按照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进行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约束自己,不被利益所引诱。例如,基层科研单位可以将《档案法》和《保密法》打印出来,贴在档案管理部门的墙上,从而时刻提醒档案管理人员,基层单位也可以让档案管理人员将其法律背诵,在年终的时候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加深档案管理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记忆力。因此,基层科研单位要重视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遵法守法。

(五)构建完整的档案管理体系

基层科研单位要构建完整的档案管理体系,使档案管理的质量能得到提升。因此,基层科研单位应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让其科研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都参与到其中,这样科研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就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在日后尊重对方的工作和自己主动地配合对方,从而提升双方的工作效率,而构建完整的档案管理体系,也能将外来的文件和内部的文件进行合理的布置,并分清档案的主次,将重要的文件整理出来,使档案具有信息化和标准化。例如,基层科研单位可以根据档案管理的工作任务,编写出相关的体制,如《文件管理》《资料管理规定》等体制,这样,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时就会有参考物,从而快速地完成档案管理的工作任务。[8]

五、结束语

关于基层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实践研究,基层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要增强对其的关注,基层单位要增强对档案管理部门的投资,为其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提供先进科学技术,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采用科学的方法管理档案,这样才能使档案具有规范性和清晰性。而与此同时,基层科研单位也要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素养,让档案管理人员对自身的工作认真负责,并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自己,保证不会将档案的重要信息泄露。因而,基层单位人员要积极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让档案管理部门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焕然一新。

第9篇

[关键词]科研单位;督查督办;管理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074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1

督查督办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科研单位工作能够取得成效、完成目标的关键,是领导决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的保障。因此对于科研单位督查督办管理工作来说,要善于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督查督办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加强工作反馈,确保科研单位工作能够落到实处,最终提高督查督办管理效率,完善科研单位的管理工作。

1 科研单位督查督办的意义分析

1.1 督查督办管理简介

对于科研单位来说,其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科学研究方面,对办公室督查督办工作往往理解的还不够深刻。在新时期下,随着科研单位管理的日益完善,督查督办也逐渐地进入到办公室日常管理中。督查督办工作的内在涵义就是对单位重点工作任务进行监督追踪及反馈。督查督办管理对于确保科研单位工作落实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推动决策落实的重要措施。随着科研单位越来越高的工作要求,需要主动地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1.2 决策落实的重要保障

科研单位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需要面临着一系列的决策,而督查督办管理工作是确保决策落实的重要保障。对于决策来说,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具有明确的目标,而督查督办是对执行过程和结果的监督。离开了督查督办工作,决策也难以真正地得到执行和实现,督查督办工作能够起到监督的作用,特别是通过查找不落实的问题,最终达到决策的目标。

1.3 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措施

办公室通过开展督查督办工作,能够充分地发现存在的各种问题,最终找到解决方法,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通过督查督办管理模式的创新,能够有效地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督查督办工作能够真正地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从根本上改变工作作风。工作作风对于科研工作的成效具有比较大的影响,也是影响决策落实的关键因素。科研单位好的工作作风,职工主人翁的责任心,内部职工团结向上的工作态度,是科研工作取得成绩的最好动力。充分发挥督查督办管理工作的优势,对工作过程的管理不断地修正,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

2 督查督办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2.1 加强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新时期下,科研单位督查督办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就需要加强督查督办管理理念的创新,主动地解放思想,满足督查督办工作的需要。没有创新就难以实现发展,理念创新是督查督办工作创新的前提,也只有借助新的理念才能实现督查督办工作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广大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等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传统科研工作的方式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对于督查督办管理工作来说,需要从创新的角度来认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地改进传统的工作模式,在实践中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关键是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特别是要改变因循守旧的观念,主动地适应新时期办公室督查督办管理工作的要求,树立督查督办管理工作在内部管理工作中的协助作用。

2.2 加强管理方法的创新

在新时期下办公室督查督办管理工作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也应加强管理方法的创新,更好地落实督查督办工作,提高督查督办管理的效率。在传统的督查督办工作中,主要采取书面督办、联合督办等多种方式,沟通效果不错,但管理成本高、效率低,很难发挥最佳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科研单位督查督办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来解决督查督办工作中的管理问题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目前黄委已经开发出了专门的信息化督查督办系统,而且能够与办公室自动化系统链接在一起,能够实现自动化的效果,在操作的过程中比较方便,效率比较高。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够对督查督办管理工作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从而强化了决策执行的过程。此外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决策执行的主动性,能够提高督查督办管理工作反馈的准确性,从而使督查督办工作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

2.3 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

督查督办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能够创新工作方式,这就需要加强对督查督办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工作,能够主动地更新观念,更新工作方式,改变工作态度等。督查督办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打电话、发邮件就能够实现,督查督办管理作为科研单位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科研单位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当督查督办工作不能有效地完成时,就会影响到科研单位的工作目标。因此应当加强对督查督办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完善工作经验,熟悉工作流程,从而不断地提高督查督办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督查督办能力。

3 结 语

督查督办管理对督查督办工作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科研单位督查督办管理模式创新实践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加强督查督办管理理念的创新,将督查督办工作与科研单位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主动地应用新技术来完善督查督办管理工作,提高督查督办工作的效率。通过督查督办管理模式的创新,有效地发挥督查督办工作的价值,从而确保科研单位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

第10篇

关键词:科研单位 后勤人员 综合素质 职能

一、科研单位后勤的职能

无论是在何种性质的单位,物质的保障是维持这个单位能够维持正常运转的基础,而后勤工作则是这一物质基础的提供者和承担者。在科研单位,这一现象就更是明显,有时候后勤对物资提供的及时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一项科研成果的产生。而作为科研单位的后勤,其具有的职能大概可分为以下五种。

(一)服务型职能

即使是以科研为主要目的的科研单位,其后勤的最基本的职能还是以服务为主,只是其主要的工作都是围绕科研活动这个中心而展开的。在科研单位中的后勤,其服务职能体现在了多个层次上,在大的方面,不仅要为一个整体的科研单位服务,还要为每个科室服务,在小的方面,则要为每一个课题组,乃至为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尽心尽力[1]。无论科研单位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其所管理的后勤单位经历了怎样的重组变动,科研院所的后勤以服务为主要目的的职能是不会改变的,尽心尽力,一切为了满足科研工作的需求而努力。

(二)保障性职能

科研工作不仅仅只是思维与灵感的碰撞,其后的物质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切的物质保障提供者则是后勤部门。充分的物质保障是科研工作者思维和灵感的前提。如果没有后勤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有时候会直接影响科研项目的进度和成果。因此,在科研过程中,后勤部门提供物质基础的保障性职能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还可能会对科研成果产生直接的影响。除此之外,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态度也会为科研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为科研工作人员提供无形的精神保障。

(三)基础性职能

后勤工作为科研单位提供了一切科研活动的基础,正是作为地基的后勤工作默默奉献才筑建出科研单位宏伟的大厦。优秀的科研单位、科研人才离开不了后勤工作提供的优质基础,高质量的后勤服务管理将会很大程度上提升科研单位的科研水平。因此,后勤部门是科研单位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础部门,其提供的后勤工作也是科研活动中的一个基础环节。

(四)安全性职能

后勤部门同样也肩负着保证科研单位安全的使命。在科研单位中,后勤部门的安全性职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全体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然后是国家财产以及个人财产的安全。后勤部门在执行安全性职能时,应该与单位中的安全部门密切合作,对消防等基础安全措施进行周期性的安全检查,以保证安全工作的硬件基础[2]。同时还要对科研单位的全体员工开展定期的安全知识宣传工作,提高全体工作人员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形象性职能

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拥有的科研设备的价值以及的质量都是科研单位的外在形象的表现。但是,后勤部门的工作也会直接影响科研单位的外在形象,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后勤管理,那么无序的管理,脏乱的环境、后勤人员的低下素质,这些势必会影响到科研单位的外在形象。而高效、优质的后勤管理能够为科研单位提供干净明亮的大楼、饭菜可口并且环境优雅的食堂,这些不仅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以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还会给外来参观的人员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拥有更多的机会吸引到外来的人才和投资[3]。

二、后勤管理人员现状

(一)思想现状

随着国家对科研的重视进一步提高,国家开始对科研单位中的科研人员以及管理部门的人员的利益分配进行调整,让这些人的待遇较于往日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科技部的“创新工程”实施以来,这一现象越发明显,后勤人员与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并且,但凡涉及科研部门的改革精简时,下岗、提前退休等这些事也经常与后勤人员相关联起来。以上的种种使得目前科研单位的后勤人员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产生了思想抵触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

(二)素质现状

从目前来看,从事于后勤工作的人员数量是比较多的,但是普遍年龄较大,综合素质水平不高。这些后勤工作人员大多是工作在后勤第一线的老员工,他们大多有自己的一技之长,熟悉自己业务范围内的基本任务,但是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理论水平薄弱,很难在工作能力上有明显的进步,只能胜任一般的工作。因此,总的来看,目前科研单位的后勤队伍在文化水平、管理能力等这些综合素质方面是比较薄弱的。

(三)规模现状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时代“大而全”思想的影响,科研机构的后勤部门引进了各类人员,加之后来依靠家属子女关系投入到后勤工作的人员,造成现在后勤部门结构虽然简单,但是后勤人员却严重过剩。这势必会造成科研单位在经济状况方面的负担,但同时从社会安定、单位安定的角度来看,对后勤部门实行减员是不可行的。因此,对此问题采取立即有效的措施是不可行的,但如果后勤管理部门能够以合适的力度调整人员分配结构,加强内部管理,在不远的将来,这个问题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三、后勤管理单位与人员素质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各单位庞大的人员数量往往需要优质的管理才能够保证单位有序高效地运行,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而优质的管理最基本的因素就是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后勤部门中,这一现象更为明显。

首先,后勤的服务职能受到后勤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的限制。为科研单位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为科研工作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掌握服务技能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些后勤工作的服务职能的表现无一不需要后勤工作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其次,健全的管理体制是确保指标完成的大前提。而建立起这样健全的体制的后勤人员则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后勤工作的管理职能会受到后勤人员的文化素质的限制。

最后,后勤人员身为服务者的同时也是后勤部门的管理者。后勤管理人员需要拥有较强的管理水平和理论素质,在执行管理职能时,需要懂得自尊自重,自我检点,保证不。因此,后勤工作的管理职能会受到后勤人员的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制约。

四、如何提高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

首先,领导应该对后勤部门中的管理人员选拔提高重视,只有具有丰富的后勤管理经验以及一定的敬业精神的人,才能将人员众多、分工繁多的后勤部门打理的井井有条。其次,领导应该将后勤部门管理人员自身的待遇、考核制度等基本问题纳入自己的工作领域,因为这些基本问题关系到后勤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只有领导对部下的切身利益给予充分的关怀时,才能够充分调动这些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三,要重视后勤部门员工之间的凝聚力。第四,要给予后勤工作人员充分的尊重,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工作对于整个团体而言的重要性。第五,重视后勤工作人员之间的内部关系、后勤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这些在工作中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是必不可少的。

(二)加强素质教育

后勤部门员工的素质教育主要可以分为思想教育以及职业道德规范两个方面。对于思想教育,需要先对员工做一些必要的实际情况、心理情况调查。然后针对他们调查的结果,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教育工作,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层次,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对于职业道德规范,我们要意识到,在科研单位中的后勤工作对科研起到的不仅仅是保障作用,更应该是促进作用。

因此,首先,从事后勤工作的职工不能把自己看成是普通的服务员,应该认识到自己作为管理工作者,其工作和使命应该是崇高而伟大的。

第三,后勤人员应该具备优质的服务技能,鼓励自己参加培训和进修,提升自我素质。

第四,后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会体现出单位的风气,因此为了给单位的全体员工以良好精神面貌的带头作用,后勤人员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让其他工作人员受到自己工作热情的鼓舞。

最后,后勤人员应该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去服务、体贴服务对象,缩短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前的距离,让科研人员感受到后勤服务的温暖。

(三)提升后勤队伍层次

进入到21世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社会对新时代的后勤单位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科研单位中的后勤部门更是如此。如今的后勤单位不仅要求后勤员工拥有自己工作范围内必需的技能,还得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科研单位的后勤建设,更要关注对这些后勤人员的培养,让他们不仅有能力,还得有才干,并且,要培养他们勇于为单位争光的精神。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支技术强、作风硬、适合现代社会的新型后勤队伍。

总而言之,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后勤单位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只有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后勤管理的效率才能上来,后勤单位的各项职能才能更合理的发挥出来,为新时期下的科研院所提供更好的服务,推动科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中苏.体现后勤工作职能提高后勤人员素质[J].高校后勤研究,2006(4).

第11篇

1.1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不规范

鉴于农业科研实施过程的复杂性等客观因素,预算编制考虑的不全面,不能科学客观地编制预算,不以单位的具体人员状况、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科研经费收支的总体水平,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没有按照科研单位科学发展规划安排财务收支,导致科研经费的预算与实际支出存在一定差距,预算结果不切实际,导致执行难。

1.2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部分科研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监督仅限于单据真伪、签字流程和预算符合度等会计规范方面的审查,业务是否真实、采购量与实际使用量是否相符和物资出入库管理等方面的监督相对薄弱。当然,这些同科研业务专业性强,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有限等因素相关。在具体业务实践中,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掌握标准较严格,有的单位就相对宽松。过严和过松都不利于经费使用,都缺乏对科研经费执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评价监督,对科研经费执行情况缺乏分析和考核,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算约束性不强也是造成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的因素之一,年度预算目标、责任不清,使科研经费管理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科研经费使用偏离计划的轨道,最终导致监督失效,产生许多经济问题[4]。

1.3没有树立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观念

受传统观念影响,科研人员没有认识到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简单地为获取预算结果而编制预算,对于科研经费执行情况却很少关注,忽视了对结果的评价,更谈不上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这种简单的科研经费管理方式,缺乏科学理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适应科研单位快速发展的财务管理需要,使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流于形式。另外,一些科研单位对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各方面的积极性。作为一种经费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模式实质就是将资金使用效果与预算资金的安排相关联,并以资金使用效果为依据,统筹安排预算资金,通过实施以结果为导向、以绩效提高为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有效提高科研单位资金使用效益,并成为加强科研单位效能建设的重要抓手。推行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模式,可以增强科研经费预算的针对性、有效性,减少盲目性,真正实现财力资源配置上的奖优罚劣。与传统的科研经费管理相比,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最大优点是将科研经费收支绩效评价程序的位次前移,实现了由预算的事中和事后评价向预算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评价的转化。因此,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增强预算约束力,有利于提高科研经费的可操作性,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提高科研单位的资金运作效率,使资金发挥的效益实现最大化[5]。

2科研单位实行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实行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是深化科研单位科研改革的创新之举,是对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全过程的有效控制。具体来说,是通过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开展绩效评价,对科研经费执行全过程实施调整和控制,客观测量和评估使用效果,并通过反馈机制,促进管理部门自觉采取措施进行改进的一种绩效管理模式。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制定资金支出的绩效目标,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实现从注重资金投入的管理转向注重对支出效果的管理。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作为科研管理的一种方式,将绩效理念融入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使之成为科研经费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有利于对科研单位管理活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活动结果的考核,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6]。深化和推进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是深化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研单位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对提高科研单位财务资金使用效益,调整科研单位财务支出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科学、合理和高效的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模式,推进科研单位稳定、协调和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

3加强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建议

科研单位实行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是我国深化科研单位科研改革、转变传统经费管理模式的重要创新,也是提高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关键。实现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就是要改变传统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不合理之处,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体系,并将它贯穿于科研单位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做好宣传,强化绩效理念

加快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改革的进程,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理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培训,不断提高人们的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意识,增强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影响力,使这种理念深入人心,在科研单位树立绩效观念和绩效意识,为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实施和推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8]。

3.2加强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增强法制观念

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涉及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它既是科研管理方法的创新,又是科研单位经费管理意识的深刻变革,对传统经费管理观念和利益格局都会产生冲击和影响。要规范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行为,就必须在单位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建立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分离的科研经费管理新体制,建立健全科研单位内部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制度,并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将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贯穿于科研管理的各环节,并纳入单位年度考核范围,实施奖惩措施,增强科研单位各部门对资金使用的绩效意识,加强对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约束力,提高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法律地位,确保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工作在法律的规范下健康有序地开展[9]。

3.3加强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第12篇

农业科技档案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是单位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是单位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意义、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管理措施和建议,确保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

基层;农业科技档案;档案管理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部门在农业科学研究、生产运用、基础建设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材料、计算材料、图纸、录像、照片、实物、标本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科技文件材料,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和技术资源储备,是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生产、技术开发的重要依据,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1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的重要性

农业科技档案是广大科技人员在平时的试验研究中积累和保存起来的宝贵经验、生产试验技术,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人员辛勤劳动创造的智慧结晶,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科研技术研究,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帮助农民提高农业产量、脱贫致富。

2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现状

2.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制定的档案工作管理办法中绝大部分都是对档案管理员提出的要求及职责,没有一条是规范科技人员的,即便是在单位日常管理规范中出现也只是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科技人员移交科技档案完全靠自觉自愿,没有奖惩,缺乏责任心。

2.2农业科技档案资料流失严重

广大科技人员对档案管理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档案对农业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一些应该归档的核心材料自我保管,遗失、损坏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科技人员因工作岗位变动或退休后,带走或遗失自行保管的档案,影响了科研推广工作的延续性,科研档案的完整性。

2.3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受重视

2.3.1档案管理意识弱。

基层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必要条件,然而一些科技人员不愿意将自己记载的原始资料移交档案室,还有一部分科技人员对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不信任,应付性的上交一些档案资料,致使科技档案的收集非常困难,档案管理员无法整理出完整而有价值的信息;其次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没有具体的分管领导负责监督与指导。

2.3.2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缺乏自信心。

档案管理工作平凡而枯燥乏味,是一项消磨性子的活。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与科研工作相比,领导的重视往往倾向于科研工作,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不重视的思想;即便重视也仅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导致部分基层单位档案管理员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付出的辛勤劳动得不到肯定。

2.4档案管理员业务素质不高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专职人员较少,缺乏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大多数都是兼职,工作繁忙而琐碎,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从心。部分档案管理员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对农业科研工作也是一知半解,所以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只是一般的收集资料、整理归档。

2.5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创新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思想守旧,大部分只停留在你上交,我保管的工作状态,工作不积极主动,欠缺创新意识,墨守成规,按经验办事,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按照上级档案管理部门和单位领导的要求及指示来完成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有时产生新的想法也只是停留于心动而无行动。

3促进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3.1完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明确职责和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范畴,明确具体责任和要求,随时监督,定期考核,在档案管理制度中明确写入科技人员移交档案资料的规定,并实行归档与年终评奖、评优、科技成果申报等挂钩,从而在制度上得到保证。首先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应在下达科研计划或工作安排时就同时向课题组下达建档任务,并以此作为项目验收、考核的依据。课题组负责人要分阶段进行科研文件、试验材料的收集、积累,在每一项研究工作结束后及时整理成册,审查签字后上交档案室进行归档,从而保证所移交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成套性;其次要指定一名领导负责监督,对没有按要求及时上交档案资料的课题组给予相应的处罚,对于完成较好的给予奖励。

3.2加强宣传,增强档案意识

大力宣传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性,使广大科技人员进一步认识科技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积极自觉支持档案室工作,提高科技人员主动归档的自觉性;加强对档案法及国家关于科技档案管理办法的宣传,增强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

3.3加强培训,提高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要全面引进档案管理研究专业人才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加大现有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显得尤其重要。加强档案管理专业技能培训,尽量为科技档案管理员创造学习机会,强化档案管理专业知识,通过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业务水平,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加强农业科技专业知识培训,熟悉本单位科技研究工作的任务;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培训,掌握档案管理系统应用操作技能和科技成果信息检索方面的知识,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更加高效规范。

3.4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基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员,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改变工作方式,变被动为主动,走出档案室,适时参与或了解本单位、本部门的各项活动,主动跟踪课题研究进展,与科技人员合作互动,及时收集相关资料;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尽力为科技人员做到雨前送伞,雪中送炭,从而增强科技人员上交档案的积极性;不断更新知识,加强学习档案管理综合知识,增强创新意识。

总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单位各项研究工作的有力证据,是单位工作不容忽视的部分,做好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将会更好的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做贡献,然而基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只要领导重视,全体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档案管理人员正视现实、抓住机遇、知难而上,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将会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杨书彩 单位: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