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27: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诚信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024-02
诚信是立人、立业、立国之本,科学研究的诚信问题关系到科研领域的有序和有效运行、关系到科学事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以科学为支撑的综合国力的提高。近年来,科技人员在项目申请、项目评审、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及评价阶段均涉及科研诚信缺失问题。因此,研究科技人员的科研失信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研失信的概念界定
目前与“科研失信”涵义相近的词有“科研不端”、“学术不端”、“科研诚信缺失”等,与之相应的反义词则是“科研诚信”。如1995年美国科研公德委员会提出:“诚实和公正是科学家进行研究和散播科研成果的基本原则,违反这一原则即是科研不端行为”。德国指出:“科研人员不能伪造修改数据、不能出现剽窃、欺诈行为,更不能强行侵占他人的成果。”瑞典认为:有意捏造数据来修改研究进程、剽窃其他研究者成果、修改研究进程的行为即为学术不端。中国科学院2007年《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通知》中将“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界定为科研不端行为。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认为“学术不端主要指学者涉及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也包括学者恶意的一稿多投行为”。鉴于国内外的种种定义,本文赞成学者孟宪凤的观点,即统称为“科研失信”行为。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科研风气不正,又包括具体在科研实践活动中做出的违反科学规范的行为和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科研失信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理论的研究;二是关注科研失信的表现形式、弊端及成因的解析;三是根据国情或地域研究科研诚信的实现措施。
二、科研失信的逻辑根源
(一)外部客观因素
1.科研从起点上就是以功利为目的。各个科研机构,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主管部门,大都以科研经费到账、数量和刊物等级、获奖等级及排名次序等来应对考核验收、评定职称、职务晋升等。如此严重的名利导向,促使科研工作者只能将本应是科研附属品的科研经费到款、等当成科研的主要目的,不想也没有动力和精力去探求科研的真理或真谛。
2.科研评价的指标是以功利为导向。科研管理的评价体系是功利化的指标,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对科研的评价基本都是以成果转化率、获奖等级、论文数量、期刊层次等来衡量优劣;同时与之相应的科研工作者只要完成了这些功利化指标将能评职称,涨待遇,升职务。如此严重的功利化指标导向,无形中成为科研人员工作的指挥棒,也积聚了科研人员的功利氛围,致使科研人员的科研动力不是事业、兴趣而是功利的价值取向。
3.科研失信成本低、处罚不力、惩治不严。近些年来,诸如抄袭、剽窃、学术造假等行为屡屡发生,作为科研工作者明知这是对他人成果的一种无偿占有,是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但还是明知故犯,作者认为除了功利因素之外,还有其它几个原因:一是学术界对科研失信行为的容忍和姑息,没能形成强烈谴责和声讨的氛围;二是被侵权人的宽容、淡漠,或者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有对失信者加以追究;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监测和检测手段不到位,没能及时发现问题;四是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心慈手软,对已暴露出的问题处置不力,惩罚不严,没能让失信者付出惨痛代价。如此种种因素致使科研失信行为任意妄为、得以蔓延。
(二)内部主观因素
1.道德约束力削弱。道德约束力必须通过科研人员自身的力量来起作用,即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良知的敬畏。也可以说,道德力量的形成需由科研人员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检查、自觉形成的道德准则。由于道德约束不具有强制力和威慑力,事实上是一种软约束力。当科研人员的思想境界、文化背景、道德情操没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基于功利思想就会做出“失信”的行为选择。
2.利己主义泛滥。利益的驱使是科研人员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在现实中,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活动与其所得利益密切相关,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学术荣誉及利益的竞争日益加剧,而科学研究始终与学位、职称、奖励等紧紧相连。一些科研工作者为了自身利益,即为了获得学位、晋级职称、获得奖励等,则会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甚至于夸大成果水平和经济效益。当利己主义战胜了道德规范,就出现了“失信”行为。
3.基于生活的压力和私欲的膨胀。正像作家阎真在其《活着之上》所表述的那样,“生活伸出无数双手向你要钱,……你往哪里躲”,生活的压力无处不在,都需要钱来缓解。小说中的主人公高校教师聂致远做出的回答是:“生存是绝对命令,良知也是绝对命令。当这两个绝对碰撞在一起,你就必须回答,哪个绝对更加绝对。”尤其是当今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社会环境中的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生活享受,人性中本身固有的贪图享乐的欲望被不断激发和膨胀。而作为社会群体一部分的科研工作者自然也不能超脱这一社会环境之外。生活上的压力及社会环境的诱惑,致使一些科研人员为了“名”和“利”,丧失了自己的科学良知。
三、治理措施
(一)改进科研评估体系、完善科研奖励制度
科研评价在科研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包括科研立项(前端)中的评价,也包括科研最终成果(终端)的评估。科研评价决定科研经费的分配、科研成果的价值,事实上它起到了“一线牵”和“指挥棒”的作用。因此,如何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估体系、如何尽量避免“功利”目的,也将是科研管理部门及学者们一直研究的主题。因此,必须不断探索,健全、完善符合科研发展规律的评价制度。
奖励的公平与否很大程度与评价结果是否公正有关。如果评价结果有很高的可信度,那么被评价者也会得到相应的奖励。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按照不同的需求层次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和手段,才能达到激励效果;当然,在激励方式上可灵活多样,尤其是做到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尽量减少“名人效应”的影响,真正做到根据研究成果的价值及贡献给予合理公正的奖励。
(二)加强科研道德教育、提高科研人员的自律性
加强科研人员的道德建设是科研诚信建设的基础。把科研道德文化深入到广大科研工作人员中,让科研工作者牢固树立以科教兴国为己任的信仰,增强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为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在提高科研人员自身自律性方面,一是要强化自我意识。让科研工作者牢记真正的科学精神,用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科学问题。二是要加强科研实践的锻炼性。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实践中要脚踏实地、尊重事实、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弄虚作假。三是科研工作者不仅要严格律己,更要谨记社会责任,严守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三)完善科研诚信政策法规、健全监督惩戒机制
1.设立科研诚信管理及处理机构。科研诚信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定期对科研失信行为进行纠查、处理。还可以设立网络科研诚信管理机构,利用网络媒体、群众的监督力量,对科研失信行为敢于举报,敢于曝光。
2.制定并完善国家层面的科研诚信政策法规。建立并完善学术研究、科研诚信的政策法规与制度,建立起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加大约束制度的强度,建立对科研失信行为的曝光和处罚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加大社会公众及舆论的监督。纯洁的学术气氛需要社会公众的监督。这不仅有利于纠正科研内部的不良作风,也有利于完善科研内部运行机制。通过各个层面的监督(例如舆论、公众、社会、网络),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各种科研失信行为,并及时反馈给公众,进而形成良性的科研诚信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科研失信行为存在于各个科研主体和科研环节之中,有其外部客观因素和内部主观因素,需要从制度、法律、技术、道德等多层面进行综合治理,遏制各种科研失信行为,提高科技工作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公信力。
[本文为2014年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研究”、2014年沈阳市事业经费项目“沈阳市科技人员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虎军.西方学术腐败两个案例[J].南方周末,2002(1):24
[2] 曹树基.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及惩治.EB/oL.2008(6)20
[3] 孟宪凤.论当代科研诚信治理主体的责任[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4] 赵蓓蓓.教育部官员:整治学术不端须改变功利评价体系――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人民网,2014.10.21
[5] 邱忠信.科研人员诚信评价机制的建构.科技管理研究,[J]2007(10):207-209
[6] 李新嫒.论我国科研不端行为的原因及对策[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1
[7] 朱琳.政府科研投资项目中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8] 武怡.我国现阶段科研诚信研究[D].中北大学硕士论文,2013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 诚信 档案 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071-01
一、国家层面对科研诚信的规范和完善
近年来,科研诚信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科研诚信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出现了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整个科研学术环境,它主要表现在社会各界对科研道德,学术诚信问题的讨论,更是在新闻报道、报刊杂志等方面引起热议,这些反应说明科研诚信问题的严重。因为当精神价值和道德标准出现危急,社会舆论造成严重后果时,社会各界才会认识到它的严重性,才会反思,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制度等。针对科研诚信,从多方面加强科研制度建设,治理学术浮躁、学术不端等不正之风,构建良好的学术风气,优化科研资源,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对高校的科研诚信提出了制度化的指导意见。
二、高职院校科研诚信的现状
科研诚信是科学研究和发展创造的基础。目前,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热议科研失信现象的流传,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科研人员在选题和课题研究过程中没有认真对待,有意识回避与理论假设和试验预期不一致的结果,缺乏应有的科学道德和行为规范,科研诚信和自律意识薄弱,拼凑论文成果屡见不鲜,甚至利用不正当手段谋取个人利益、套取科研经费。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普遍起步较晚,加强科研诚信,是当前高职院校加强自身科研能力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治理科研诚信建设过程中,要健全制度,形成科研诚信的长效机制,要从健全法制、加强管理创新、促进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规范管理,以及科技人员自身的道德自律和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综合推动。加强科学研究的同时要完善科研诚信规范,强化科研监督管理,努力推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科研诚信档案的重要作用
1.科研人员科研诚信意识的提高是营造高职院校良好学术氛围的基石
诚信是基本行为规范的价值核心,更是个人诚信档案的重要内容[1]。个人诚信意识提高了,不仅是营造高职院校良好学术氛围的基石,更是做好科技创新先锋、学术道德和社会诚信的表率。
2.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是科研诚信长效机制的基本保证
随着现代高科技信息业的快速发展,科研诚信的内涵建设也在不断丰富[1],建立个人科研诚信档案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建立个人科研诚信档案是科研诚信长效机制的基本保证,科研诚信能够促进管理的透明度,对各项环节做到公平、公正。成立学术委员会,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逐步建立健全科研诚信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对参评的项目、课题负责人、科研人员、承担单位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和成果产出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记入个人诚信档案。
3.建立个人科研诚信档案是治理学术不端的有力抓手
科研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体制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⑴科研绩效评价机制不尽合理;⑵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⑶科研分配体系不合理;⑷监督机制薄弱。
二是个人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⑴科研诚信意识薄弱;⑵科研诚信观念落后;⑶缺乏科研诚信自律原则;⑷经济利益的诱惑。
四、科研诚信档案建设的基本要求
1.科研诚信档案归档内容
个人基本信息,专业技术职务,承担科研项目、获奖成果、专利、论文、论著、教材,科研荣誉,学术不端审查及处理情况。
2.科研诚信档案的管理与考核
多部门合作,科研管理主管,负责档案管理、材料归档及科研成果方面的审核,于每年年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汇总、统计,建立个人科研业绩诚信档案;人事管理部门、教务部门等协助,负责相关档案材料的审查与考核,并将相关材料移交管理部门进行归档;学术委员会负责归档材料的处理认定,对考核结果真实性、一致性情况进行审核,并在全院范围内公示。最终考核结记入个人诚信档案,与专业技术人员年终考核、评先推优、职称评聘挂钩。
3.科研诚信档案的应用
科研诚信不仅是对个人道德水准的评价与考验,更是个人成果的真实记录与写照,它应用于职称晋升评价、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荣誉表彰相关条件的认定等。科研诚信管理与应用是实现创新与规范齐头并进,创新是要顺应科技创新,利于科学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实现资源共享、一档多用。
五、科研诚信档案的管理与监督
科研诚信档案的建设在科技工作中的位置至关重要。正确引导和宣传,使科研人员,完善落实好各项措施,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取信于公众,使优良传统和声誉发扬光大。
1.建立个人诚信档案
个人诚信档案不一定完全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2],但可以消除大部分,是杜绝和减少科研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措施。单位在每年年底的绩效考核中设立个人科研诚信档案不良记录考核指标,如果有人超出指标,根据规定按照等级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
2.明确责任,加强监督
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明确个人职责与管理部门的监督,完善科研诚信记录的有效利用,达到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3.规范科研诚信建设
按照科研诚信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建立健全科研道德规范,完善学术评价和科研诚信的相关制度。同时,鼓励科研人员针对国家的需要和要求,潜心研究,为国家做出更多创新性研究成果。建立完善科研诚信绩效档案,并将其作为科研人员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考评的重要依据。
总之,科研诚信建设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高职院校应更加重视,必须认识到科研诚信对科教、研人员的科研核心竞争力和高校品牌创建的重要作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落实各项法规、制度,提高科研活动的透明度。聘请专家对法规、制度进行宣讲,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诚信的认识与提高,使诚实守信成为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李立群,史呈伟;王菲;于丹丹;刘心平;孙瑞岐;科研诚信缺失的表现、成因与对策[J].中国卫生人才,2011(8):70-71
[2]刘延东,将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科协论坛 2010,5(274)
在当今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分配关系复杂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在道德知识与价值、道德认知与信念、道德知与行等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背离,导致了校园不诚信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这在当前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结合当前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积极构建多角度、多层面、全过程的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养成教育体系,并以“理念指导、管理联动、机制保障”的一体化诚信养成教育为实践方式。
【关键词】
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诚信友爱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点之一。党的十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中指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1]169由此可见,诚信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
一、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是大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中受到的一切有关诚信行为养成的教育,它包括了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诚信行为养成教育,在社会中受到的诚信意识和氛围的陶冶和熏陶,以及在家庭教育中接受来自父母的诚信行为养成教育。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全国各高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就整体而言,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问题:一是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的时空关系问题,即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所进行?是课堂、校园、还是在社会中?三者关系如何?二是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的原则和结构问题;三是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施效果难以控制和评价问题。
二、大学生诚信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当今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分配关系复杂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在自我人格养成时,道德知识与价值、道德认知与信念、道德知与行等方面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背离,导致了校园不诚信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主要表现为学习作弊、贷款失信、就业失信、恋爱失信、交往失信等。大学生诚信失范行为在当前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而导致大学生诚信失范行为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1.家庭和学校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缺失。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总的来说采用重智轻德的评价方式,在进行诚信行为养成教育时,并没有针对其特点和规律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内容,使诚信行为养成教育显得空洞,大学生们不能真实地感受到诚信在自己的人生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价值,从而弱化了学校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的效果,也影响着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家庭是大学生接受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成员的失信示范对子女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很容易就抵消掉了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的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的努力。
2.社会诚信负面氛围的消极影响。马克思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270经济的发展给予人们丰富的物质生活,这激发了大学生追求利益的愿望,但随之也出现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在物质利益诱惑下,加之失信侥幸心理的影响及缺乏完善的失信规范和惩罚机制使得不诚信行为开始在校园蔓延、滋长。失信侥幸心理的负面影响是大学生出现诚信问题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它是大学生对奉守诚信所要付出成本的权衡所产生的结果。当不讲诚信的人不但没有因为不诚信行为付出代价,反而得到了好处,则会诱导大学生选择做出不诚信行为。我国虽已开始初步建立起社会诚信管理体系,但目前主要局限在经济、金融领域,覆盖面狭小是亟待完善的问题,而失信行为却普遍存在于社会的诸多领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全依靠人们的自律守信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用以规范和约束并惩罚人们的失信行为。
3.个人原因。大学生因受到社会阅历较浅的局限,加之个人诚信意识匮乏,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往往把一些社会反面现象当成社会本质,从而混淆是非以及诚信观念,个人诚信观的随波逐流和“守信往往吃亏,失信更易成功”的社会不良价值导向将他们引向失信一方。
三、积极构建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体系
针对当前大学生诚信现状,结合全国各高校诚信教育实践成果,特别是笔者所在学校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应积极构建“秉承一个理念、联动二级管理、构筑三大机制”的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体系,将“理念”、“管理”、“机制”三者辩证统一于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的全过程。
1.秉承立诚理念。高校应秉承“立诚”的理念,把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作为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的一项重大任务来对待。学校除了要制定、颁布关于诚信教育的实施意见之外,在机构上还应成立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大学生诚信教育办公室。二级学院成立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学生日常诚信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评价工作。
2.联动院校二级管理。高校在实施诚信行为养成教育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的过程中,管理责任主体可分为两级:第一级是学校层面的管理责任主体,包括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党政、教辅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体系”的整体设置规划和诚信教育在学校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校内外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落实;第二级是学校下设二级单位的管理责任主体,包括各二级学院及其教务和学生管理队伍,主要职责一是完成诚信教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和保障;二是配合完成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牵头组织的相关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根据“体系”的整体要求,结合二级学院学科专业特点,在组织落实第一课堂教育教学和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学生活动中贯彻诚信教育主题或特点,并且积极利用师德示范、学术规范、环境影响等手段,实现对学生诚信品格与行为的养成教育。
3.实施三大机制。积极构建“诚信教育内容机制、诚信教育实施机制、诚信教育监督评价机制”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格局。诚信教育内容机制主要围绕理想信念教育、严谨为学教育、诚信立人教育和乐于助人教育为内容开展以下宣传教育:加强立诚教育、营造诚信氛围、净化网络环境、培育法制意识。高校在诚信教育实施中可采取“信守一个承诺、凸显两个阵地、实施三个结合、把握四个环节”制度保障对学生进行诚信行为养成实践。具体做法是:第一,组织新生签订大学生诚信承诺书、举行大学生诚信宣誓仪式;第二,把诚信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利用好第二课堂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并制定年度诚信教育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如:建立诚信考场、开展辩论赛、“诚信教育”影片巡展、“诚信”签名活动等、切实营造出“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受损”的校园氛围;第三,实施三个结合。即课程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诚信校园文化活动与诚信教育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探索专业教育和诚信教育特色人才培养相结合。最后,把握诚信助贷、学术诚信、毕业生诚信教育、诚信理论研究工程四个环节。
为确保诚信教育开展得扎实有效,高校还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诚信教育组织、评价、监督、惩罚制度,并及时补充和完善。首先,在机构上成立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二级学院成立相应组织,建立党委和行政齐抓共管、学工部具体实施的诚信教育监督工作机构。其次,建立诚信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社会诚信等四个部分,由各院(部)具体实施。第三,加大诚信教育监督力度。每学期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对诚信教育进行检查监督,把诚信教育实施情况与干部综合目标责任考核挂钩,对诚信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同时,加大对大学生的奖惩力度,对失信行为进行惩处。为建立和完善诚信监督和评价体系,对学生诚信行为的考核结果实行动态管理,广泛调动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讲诚信的积极性,高校还应制订大学生诚信管理奖惩细则,并将此作为奖学金评比、评优等工作的重要依据。第四,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高校应制定、颁布《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办法》。内容涵盖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活动各方面,包括:学生诚信承诺书、学生个人基本情况信息表、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社会实践诚信评价。连续四年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如实记录基本情况、学习成绩、诚信记录、奖惩情况等,在学生毕业时,诚信档案随学生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将学生的信用记录延伸到社会。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和诚信行为的形成关系着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着未来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能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个人道德修养,从而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为和谐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7-
大学生是青年的代表,是文明的象征,是未来的希望,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前途与命运,积极探讨诚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出新一代具有诚信品质的高素质大学生,是高校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单纯依靠教育手段实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或目的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有机结合,建立起诚信教育与诚信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诚信教育管理机制,才能诚信教育预期的效果。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需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一是守信激励机制,也即褒奖机制,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与奖学金的评定、三好生的评选、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研究生的保送等挂钩,作为评选的重要依据。二是失信惩罚机制,主要是对大学生失信的惩罚措施,采取在全校范围内公布,记入个人档案等,加大其失信的成本,筑起防范大堤,实现制度制定和执行本身的教育功能,让其品偿失信苦果,发挥惩戒制度的教育引导作用,使大学生真正做到把诚信意识内化为诚信信念,再外化为自觉的诚信行为,从而牢固坚持诚信做人的道德底线。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的一部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于培养他们诚信观念,规范其诚信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并将诚信情况与学生评优、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养成诚信习惯,自觉的确立诚信目标、体验自尊、增强诚信意识,不仅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并且能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
二、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开展学生诚信教育
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解惑、授业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是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率先做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有一些教师不注重诚信。比如有的老师上讲台前不认真备课,也不在学术上进行认真的研究,更有甚者为了评职称而抄袭他人的科研成果。这些都给大学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在大学诚信教育中,教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搞“双重道德标准”, 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榜样。为此,应将诚信教育列为师德教育的首要内容,建设一支学术作风正派,教学科研能力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用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避免诚信教育的教条化和空洞化
诚信教育的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均有涉及,但是,长期以来,学校诚信教育多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的形式,较多地停留在道德认知、道德辨析、道德选择的阶段,表现出教条化和空洞化的倾向。学校可以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等联合建立诚信实践基地;也可以利用假期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劳动、调查、参观、宣传中传播诚信文化,宣讲诚信思想,参观学习诚信事例,实践诚信原则,塑造诚信品质。此外,学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还应与家庭诚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配合,实现对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发生的干预。实践已经证明,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熔炉,是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有效途经。如果诚信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教学,那么其教育效果是有限的。只有把课堂上的理论教育有意识地渗透到大学生文明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让大学生通过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刻认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才能保证教育效果的长久作用。
四、创新教育方式,营造“诚信光荣,背信可耻”校园舆论氛围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末来政治、经济生活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课题,做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围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研究和探索做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努力使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扎实效果。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的作用,通过耳濡目染的宣传教育,引导并帮助大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同时更要注意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有计划地开展学生亲自参与的以“诚信”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赛、“诚信承诺”签名活动、网上“诚信论坛”、“诚信你我他”征文及专题报告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思考,使所学知识在活动中融会贯通,逐步树立起“人无信不立”和“人人讲诚信”的道德观念。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其心理品质,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帮其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促使大学生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财务报销;诚信机制;改良
财务报销诚信机制是保障高校资金运行的一个基本要求,只有财务报销流程具备诚信,才能保证财务报销的真实性以及合法合理性。可见财务报销诚信机制不仅是保证高校资金安全的一种制度,更是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制度。
一、高校财务报销诚信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财务报销诚信机制的现状
一般高校的财务报销流程如下:
首先票据经手人持票据到财务窗口办事处审核原始单据,而且详细填写财务支出审批表;接着财务人员审核原始单据盖章,并且将报销单据按照不同业务类型分好类,办理后续的审批签字,最后再拿回财务部门进行报销支付工作。虽然表面上看这些财务报销流程视乎清楚,但是没有全面的对这些原始单据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来确定单据的真实可靠性,导致财务报销诚信度低。
(二)高校财务报销诚信机制存在的问题
高校财务报销诚信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高校业务日渐复杂,财务工作人员技能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高校随着生源的不断扩大,加上国家财政拨款,资金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财务报销业务剧增,以至于财务报销诚信管理难度加大。财务人员在长时间压力、任务重的情况下,审核人员工作日忙于算账、报账,不具备充足的学习时间,更没有外出交流培训的机会,所以造成财务人员思想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创新不足,综合素质不高。
2.财务报销制度改良缓慢,报销范围难把握,造假现象产生
由于现实经费的不确定,部分经费报销标准远远低于实际,这给财务人员的操作带来了一些困难,时不时会遇到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报销事项,造成财务人员报销的灵活性和原则性把握困难,与经手人沟通不好就容易产生矛盾。财务报销制度改良缓慢,不能及时适应新的经济模式以调整报销事项的范围和标准,给滋生票据失真、造假的现象提供了机会。
3.财务人员与报销人员沟通效率不高
高校的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中,财务人员比较熟悉国家的财经法规及财务制度,清楚学校领导的审批程序,可是各报销人员缺乏财务知识,所以对有关财务信息的理解有偏差,而且学校的报销制度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由此造成报销人员在办理报销业务时多做工作了,或者退回票据要求报销人更正,这种沟通的不畅极易造成报销人对财务部门的不满,甚至与财务人员产生矛盾,影响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高校财务报销诚信机制发改良措施
(一)加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建设
第一,要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财务人员而言,学习会计知识并不是某个阶段受一次教育就可以的,而是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的自觉性,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第二,推行会计人员内部交流和轮岗制度,也是符合内部控制的需要。通过会计人员内部交流和轮岗制度,报销审核人员可以掌握会计核算的多岗位工作技能;实现对相关知识的自我学习;培养财务工作中的“多面手”。
(二)建立健全高校财务报销制度
建立健全差旅费、科研经费、学科建设费、学生实习费等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各级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高校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规范审核程序,减少主观判断的随意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核算质量,保证学校各项经济活动有序的进行,促进事业发展。科学合理的财务报销制度,可以加强会计核算和成本费用控制,优化资本结构,有效地利用学校各种资金。
(三)普及财务知识,披露相关财务信息
由于不同的人群所涉及的经费报销类别不同,所以普及财务知识必须具有针对性。如各类具有审批权的人员,应普及学校各项财经制度,使其了解各项经费的支出范围、用途及自己的审批权限;对各学院、处、部报账经办人员,应熟知相关财经制度及学校常规性的财务报销程序,使其能够承担日常的业务报销工作;财务部门还要建立起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的分级信息披露机制,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求。充分利用财务网络平台对财务报销制度、财务报销流程、财务报销服务指南进行,提供财务信息查询,如职工工资查询,个人往来款项查询等,同时构建互动交流平台,及时回复师生员工提出的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总结得出高校财务报销诚信机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各高校只有加强了财务报销诚信制度,才能不断提高财务报销的真实性及最大程度减少财务报销的错误,降低经手人员与审核人员的联系舞弊行为。因此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学校习惯的财务报销诚信制度来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以此来完善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本文的研究成果能给部分高校带来参考借鉴的作用,而且加强财务报销诚信机制也将成为财务学术界重点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姚仲明.完善高校财务报销管理之我见[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4(35):56-57.
[2]王丽明.高校财务报销方式变革引发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33-33.
[3]张娟娟,马巧选.谈高校财务“报销难”的原因与解决对策[J].经济师,2016(3):100-101.
[4]郭敏.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中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
导致大学生失信的诱因是什么?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根本措施有哪些?作者从管理学角度对这一高校和社会面临的课题进行有益探讨。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校园受来自社会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其中,在社会漫延泛滥的非诚信风气也渗透到了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大学生不诚信行为不仅越来越普遍,而且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表现在不诚信的领域在扩大,不诚信的人数在增多,不诚信手段的科技含量在提高,不诚信行为导致的负面影响更久远,具体如下:
(一)考试作弊手段多样化。由于平时学习不努力,又担心成绩不及格,只能是抱翘幸心理作弊。作弊手段和方法,由传统的抄袭、夹带纸条等形式向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电子网络平台作弊,由1-2人作弊向团体化、组织化作弊发展,甚至在一些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中,作弊形成了一条龙服务,有向“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二)假材料、假证明有时代特点。传统的学生造假行为主要有:乱编理由请假,为了荣誉作假材料等等。今天大学生的造假范围已经扩大。一是就业时求职简历“水分”多和随意毁约。此外,部分毕业生把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书当儿戏,随意毁约,频繁变更用人单位。二是利用假证明骗取国家助学金和各种奖学金。一些同学为了骗取国家奖、助学金,虚报家庭经济情况,到当地民政部门虚开困难证明等。
(三)不正确的消费观导致恶意欠缴学费。一些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花钱无计划,盲目高消费,或常到餐馆或KTV等场所消费等等,透支每月父母所给生活费,只能将学费挪用,学费恶意欠缴。
(四)瞒天过海拖逃贷款。国家为了培养人才和维护教育公平,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指令金融机构对在校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学生与银行签约,学校作为担保单位,学生毕业后通过就业获取收入来逐年还款。但部分学生毕业后通过各种手段,包括隐满收入,频繁变更单位、住址等拖逃贷款。
(五)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迷失自我,行骗、诈骗行为时有发生。在高校,互联网已成为广大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或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说,网络这种工具助长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一是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是隐蔽的、自由的,于是在网络上不实信息,甚至通过刻意误导、辱骂来发泄对社会、学校、个人不满情绪,更有甚者利用虚拟网络进行感情、金钱诈骗;二是由于网络信息量大、方便、快捷,个别同学在网络上抄袭论文,甚至购买网上论文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或公开发表等。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一)大学文化的缺失和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一些大学受到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在扩招潮中盲目追求“大”“全”“新”,只注重学校的硬件建设,过度注重表面的辉煌,放松对内涵的追求,导致校园文化受非主流文化的侵蚀,而求真务实、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崇尚文明的大学精神在流失。更有甚者,有的学校学术腐败、科研浮躁,老师到处兼职;学校招生、毕业生就业、各类评估上弄虚作假。这种思想必然会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操守造成一定的污染。
(二)“失信成本低,守信成本高”非正常现象的负示范作用影响。在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现象表明了:失信风险小,受处罚力度轻;而诚实守信,则成本增加,并被淘汰。就像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一样。大学生的诸多不诚信行为,基于在这种“得”与“失”的博弈中进行选择,正因为诚信缺失的风险和成本较低,从另一个角度上纵容和“鼓励”了非诚信行为的发生。
(三)功利主义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求利欲望。一些地方和领域,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风气不断滋长,许多人在金钱和权力的驱使中渐渐迷失了良知,各种投机取巧行为被广泛使用,各种以权谋私、弄虚作假者屡屡得手,甚至在少数地方,不守诚信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公开的秘密。社会上的这些不良现象也时刻在侵蚀着大学生。
(四)制度的缺失和纵容。制度是引导、规范和约束组织和个人行为的有力措施之一,可以起到预防和控制违法违纪行为发生的作用,而大学生一些失信行为与制度缺失或制度的不合理不无关系。
(五)道德评价机制滞后。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中,对学生道德的评价和考核一直缺少有效的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而对学生个人信用的登记和考核更是空白,这对不诚信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制裁。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记录和考核,对违反诚信行为规范的学生也没有强有力的惩戒措施。这些诚信评价机制的不健全,使一些自我约束力差、现实责任感不强的大学生对放弃诚信原则、做出违约行为习以为常。
(六)人性的本质弱点。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格拉斯?麦格雷戈1957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Y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大多数人是懒惰的,也不喜欢负什么责任,容易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很容易受别人影响。大学生也是自然人,有着自然人的本质弱点,如果在监督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是会做出自私利己的行为的,从某种角度而言,大学生不诚信也是人性的弱点所在。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一)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倡导诚信文化,把诚信教育上升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要从文化育人的新视角,把诚信教育和大学文化传承与建设整合起来,和理想教育与成长成才有机结合起来,将慎独自律与制度约束和他律联系起来,用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来培养一代新人,建设“诚以修身,信以立业”的诚信风气,使诚信成为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通过各种诚信活动,营造“讲诚信得益,不诚信受损,讲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把诚信文化建设作为一种体现学校办学质量和特色的活动来抓,形成良好的传统和制度,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
(二)倡导儒家文化,开展诚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诚信为本”的信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倡导诚信文化侧重于自律,竭力倡导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讲诚信是解决金融危机的根本良方。结合社会的各种鲜活例子,教育大学生自觉树立“诚信为本”的信念,在人生经营中恪守“诚信”。
(三)树立学校、教师诚信形象,为学生守信起示范作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通过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广大教师在诚信文化建设中的表率作用。学校面对上级检查、评估不做假,不回避问题;教师在教学上认真提高水平,科研上杜绝抄袭、剽窃行为。只有这样,广大学生才被诚信风气所感染。
(四)加大对失信行为处罚力度,提高失信成本。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也需要有道德的力量来维系。诚信是当代社会和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基本环境条件之一。对大学生的失信惩罚,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特殊身份,给予重新做人机会,同时,也不能避重就轻,要给予足够震慑力的处罚和成本的付出,才能让大学生坚守诚信的底线。
(五)加强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基于人性假设的X理论,高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大学生诚信记录档案,与社会共享诚信信息。要加强大学内部的诚信制度建设,包括实行学生诚信信息公开和失信惩戒等;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诚信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诚信评估准则、评估方法和管理办法等符合大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诚信体系的“游戏规则”,充分调动教学、管理、服务各职能部门参与诚信体系建设。
关键词: 工科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调查对策
工科学生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前沿,是综合国力提升和科技进步的巨大推动力,笔者以工科研究生为数据采集对象,对其学术道德认知、学术诚信状况、自我评价、评价他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对策,旨在对提高攻克研究生的学术自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术道德总体状况良好
本文中的“学术”特指学术研究活动。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的:发出问卷共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其中:博士生42份,博士一年级6份,二年级24份,三年级12份;硕士生142份,硕士生一年级50份,二年级68份,三年级24份。
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所选择对象的总体学术状况良好。体现在以下命题和选项:撰写论文时,79.8%能够做到遵守论文的写作规范;从未请人论文或代人写论文占到89.8%;从未有过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用金钱购买他人学术产品占到92.4%;从未把别人的论文拼凑、包装成为自己的论文占83%;95.3%从未在答辩过程中,以不正当行为影响评委;94.1%从未有过个人学术情况填写不属实的情况;94.1%在投稿时,从未有过影响编辑的行为;88.2%从未有过一稿多投现象;85.9%从未有过论文署名“搭便车”现象;85.9%的人从未有过在自己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等等。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信用缺失环境影响学术诚信行为选择。
在问及“你认为造成研究生违反学术规范的原因”时,32.6%的人选择“社会风气不良”,排在第一位。学术道德问题应该首先从社会大环境说起,它是社会风气和道德状况在学术领域的延伸和表现。目前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如不良信贷、产品造假、政府失信、官员腐败、司法不公等直接危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必然影响了研究生对学术信用的认同。
在问及“你认为导师在你的学术活动中的表率作用”时,选择“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占63.2%,选择“一般”和“很难说”占37.8%。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导师的学术行为对学生起了正面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但占37.8%的“一般”和“很难说”的比例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据。俗话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导师不仅要“授业”,而且要“传道、解惑”,应该是既解学业之惑又解思想之惑,导师在学术信用方面失范所引起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当问及“你身边的同学是否存在学术剽窃和伪造等学术越轨行为”时,11.6%的人选择“普遍”,其他人选择“少有”“没有”和“不知道”。从中可以得出结论,学术诚信目前得到了普遍的重视。随着良性的社会诚信环境的逐步建立,良好的导师示范作用正在发挥作用,普遍性的学术越轨行为也在逐渐降低,但还未达到完全杜绝。
2.对科学道德的认知取向影响学术诚信行为选择。
在“你选择攻读研究生的目的”中,53%的人选择了“在就业时增强竞争力”,而只有16%的人选择“从事科学研究”。说明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献身科学的思想,也没有心甘情愿坐科学的冷板凳的准备,因此也就不可能拥有科学精神,当受利益驱动时,行为就会产生偏差。
在“剽窃是否涉及道德问题”及“抄袭、剽窃与偷窃哪个在道德上更应该受到谴责”等选项中,有21.8%的人认为不涉及道德问题,43.7%的人认为偷窃更应受到道德谴责,还有个别人提出学术剽窃与偷窃是不同的概念,不存在可比性。这充分说明对于学术诚信伦理价值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
3.学术诚信教育力度不够。
在“你对研究生学术行为的关注程度”的问题调查中,“很重视”只占13.8%,而“一般”和“无所谓”占到86.2%,表明行为人对学术诚信行为的重视不够。
对于“你对于引用别人成果的法律规范的了解程度”,“不太了解”和“根本不了解”的回答占66.3%。在“您认为引用其它著作自述超过多少字属于剽窃”的回答中,58.5%的人选择300字以上,表明行为人对学术诚信内容了解不够。
关于“你认为造成研究生违反学术规范的原因”的问题中,“学校的学术规范教育缺失”占28.2%,而81.8%的学生选择“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术规范教育”,表明对行为人的教育缺失。
4.人才培养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相对于本科生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经验而言,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还显得很薄弱,导师数量不足,思想教育力度不够,科研任务重等问题普遍存在。“你认为造成研究生违反学术规范的原因”,“科研压力过重”占29.3%;“假设您摘抄别人的论文可能会想”,“自己不会写,没办法”占30.3%,因为有49.4%的人选择不做假设,因此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
5.评价机制尚需完善,监察力度不够。
现行的研究生评价体系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视远远甚于对研究生道德素质的重视,过分偏重量化的指标体系。加之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监管不利等因素的存在,许多开题、答辩、盲审等环节流于形式。而且学校对研究生的失范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和及时的惩罚,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部分研究生的侥幸心理、漠然态度和失范行为。“当发现有学术作假、学术抄袭等现象时,您是否会制止或举报”,其中“不会”和“视情况而定”的比例占87.5%。
三、对策与建议
学术失范现象的出现,并不单纯是个人德行伦理的缺失问题。它不但涉及“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涉及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学术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1.加强管理规范,发挥他律的外因作用。
学术规范是学术发展和学术进步的保障机制。“现代管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博弈规则,反映的是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制度的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众的道德意识和道德选择。“你认为学术道德规范应该是程序性的规范还是具体内容的规范”,内容规范占69.3%,远远高于占30.7%程序性规范,说明人们在内容规范问题上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
(1)建立完善的学术审查和惩诫制度
按照经济学的“经济人”的假设,人都有投机取巧,自利的机会主义倾向。要保证学术法律制度能够起到规范、导引人们的行为,还必须有完善的监察制度和惩罚制度。完善的学术监察制度,可以使学生中的失范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识别,从而起到遏止他们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动机的作用;完善的惩罚制度可以使违规者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可以使那些精于算计的理性人感到违约成本太高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在监察制度的设计方面,应做到依靠教授专家,实行民主管理,指导教师应肩负主要责任。在惩罚制度方面,应重视学术法律制度的建设,运用法律武器来规约人的行为。如在防剽窃方面,在美国不只是一种学术上的违规行为,而且是一种法律上的违法行为,剽窃和学术不端行为是可以导致教授被学校除名的重罪之一。由于我国相关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特别在知识产权法的普及方面尚有欠缺,此外,大多数教师、研究生对论文署名、文献引用规范仍不够清晰,经常会导致学术不端的发生。这次的数据抽样结果表明在研究生的入学教育时,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标准
学术评价要采用科学有效和同行专家评估的方法,不能采取行政决断的方法。比如,在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方面,如果仅仅根据的数量进行评定,将极容易导致研究生向低水平,甚至垃圾杂志投稿,从而产生大量的学术泡沫。在这方面,同行专家的评价就极为重要。同行评议制度是指学术评价制度中的评价主体应是同行专家。当今学术发展日益分化,通晓诸多领域的百科全书式的专家是不存在的。因而,要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评价主体只能是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其次,建立同行评价的制度方面,应注重制度的设计,功能不健全的专家评审制度,不仅会给滥竽充数和投机取巧者以可乘之机,造成不当得利的后果,而且会使原本符合评审标准的单位和个人,因担心评审不公正而无可奈何地加入“走后门”的队伍,从而使学术腐败演变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3)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首先要把学术诚信纳入个人信用体系之中。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全建设起来,但高校可以首先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将学术诚信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将在就业、职务升迁、银行信贷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要明确学术道德评价指标。如果一项制度存在模糊性,可能会诱使更多的作弊行为发生。不仅要制定诚信手册和荣誉守则,明确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处罚规则、申辩程序等,而且要及时应对新情况。
2.加强道德规范,发挥自律的内因作用。
要使学术诚信管理制度运行顺畅,还必须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因为法律法规在制定的过程中总是有不可能究尽的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调查中“你认为当前的学术规范能够约束学术行为吗”,“能”占15.9%,“不能”占59.1%,“不知道”占25%。因此必须依靠道德自律的形成,促使道德主体出于道德自觉而规避学术失范行为。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加强道德规范,发挥自律的内因作用。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在学习之初,就要有明确的什么是“学问”,什么是“研究”,什么才是“做学问”,科学精神的精髓是什么。要创造学术精品需要埋头工作,长期奋斗,做学问最忌讳的是急功近利。所谓“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就是科学的探寻精神的写照。
要在研究生层面开设学术规范教育课程。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教育思想、观念、宗旨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加强科学精神、诚信意识、道德自律的教育,应传授学术规范的相关基本知识,包括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文献检索的技术和方法,引用文献资源时应遵循的规范等,进而达到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的目的。83.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针对学术规范进行专门教育。但“如果学校开设了学术规范的选修课程,您会?”的问题中,“很愿意选修”占30.7%,“没事就去听听”占60.2%,“肯定不去”占9.1%。因此,如果开设了相应的课程,还要有效地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要加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力度。明确研究生院、学院、导师三级管理职责,并把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和实施效果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研究生院应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制订政策,更好地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性的问题。院级管理部门要增强责任心,设立专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应以导师负责制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科团队的作用,同一导师梯队中,导师起“传”的作用,优秀的高年级研究生、博士生起“帮、带”的作用。
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大学社会功能作用的发挥,也加剧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因此,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解决研究生的学术诚信问题应摆在研究生教育的首位。
参考文献:
[1]朱月晨.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的博奕分析.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王林.研究生学术教范教育的调查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3]陈朝氽.加强高校研究生科学道德教育的探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2).
[4]谢维营,刘晓雪.对我国学术失范现象的制度伦理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4).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档案 建设
诚实守信是我们为人处事之本,是我国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是中华民族道德之魂。大学生诚信档案是指大学生在校生活、学习、实习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能够反映其诚实信用状况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信息记录[1]。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是高校加强诚信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大学生不断曝出“信任危机”,考试作弊、替考、更改成绩、虚假履历、假文凭、不还助学贷款、就业毁约、手机卡信用卡超额消费等现象比比皆是。诚信缺失影响大学生自我发展,严重损坏高等教育的形象,践踏社会的诚信理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大学生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如何加强诚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首要问题,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势在必行。首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是高等院校诚信教育管理的需要,也是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重要手段。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会在校园里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环境,有利于学生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产生约束和激励,既有利于高校诚信管理,又有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其次,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便于学生找工作。诚信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大学生诚信档案动态记录了大学生在校期间信息,使用人单位节省大量辨别真伪的时间与精力,有利于用人单位科学招聘人才,也有利于大学生寻找工作[3]。最后,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有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建设。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大学生诚信档案随着学生毕业延伸到个人信用档案,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夯实市场的信用基础,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难点
1.大学生诚信档案内容的确定。
大学是中学和社会工作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大学鼓励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大学生诚信档案应该兼顾中学与社会,内容应该考试涵养中学时代的前期记录,也要考虑与工作之后个人诚信档案的衔接的后续问题[4]。大学生诚信档案应该在学生毕业后可以很方便地与社会个人信用档案接轨,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时要标准化和规范化,合理选择档案记录项目,使其与个人信用档案融合成一个整体。性格决定个人的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期,我们在确定大学生档案内容时,需要结合实际,仔细周全,应该充分考虑到成长环境、性格差异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大学档案内容,使之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大学生诚信档案动态性与非永久性问题。
大学生档案要求客观真实地记录学生在校诚信情况,但大学生诚信档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进行动态跟踪、补充与管理,不断地收集和补充新的资料与数据,才能保障诚信档案价值与意义。根据国际惯例,对个人信用资料中的不良记录保留了一段时间后,如有悔过自新的表现,并且长期保持良好记录,则要给其改过机会,在一定的时间后删除其不良信用记录[5]。大学是人生关键时期,不良诚信记录对其以后生活与工作影响巨大,大学生诚信档案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是动态的。对于大学生诚信档案中的不良记录,要保留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应该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需要档案工作者系统研究,既要体现警示教育的作用,又不能妨碍大学生成长。
3.大学生诚信档案与个人隐私问题。
个人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知悉的秘密,隐私权是一种人格权,我国公民依法享有不愿公开或不愿让他人知悉的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秘密的权利。保护个人隐私和维护授信者的知情权永远是档案管理者的难题。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多数学生持欢迎接受态度,但也有人担心个人隐私受到非法侵犯。所以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必须分清记录内容与个人隐私的界限,严格遵守档案管理使用制度,使大学生诚信档案能合理使用,杜绝非法利用诚信档案中伤、诬蔑、诽谤他人,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意见
1.科学合理确定诚信档案内容。
诚信档案体现了大学生的诚信度,是大学生个人的“第二身份证”。为保证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有效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实用性,其内容至少包括诚信承诺书、学生基本信息、学生诚信状况记录三方面,涵盖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科研、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等方面。
(1)诚信承诺书。诚信承诺书是指学生自愿申请建立诚信档案,并在诚信承诺书上签字的书面材料证明。签订诚信承诺书是建立诚信档案的必要条件,体现了诚信档案的有效性、自愿参与性和责任性。
(2)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政治面貌、所在学院、专业、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政治面貌、个人身份证明、户籍证明、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联系方式等。
(3)诚信交往记录。反映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情况。学生每年度在学校的道德品质综合考核鉴定情况,在校受表扬、奖励及批评、处分情况,学校党、团部门对学生的品质表现评定,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文明,诚信情况等都是应该记录的内容。
(4)学习情况。记录学生入学以来参加各种学习、考试、借阅等活动中相关情况的诚信评价。包括奖学金获得情况、计算机等级考试情况、英语考级情况、是否发表专业论文、有无考试违纪及处分情况等。
(5)经济状况。记录学生入学以来缴费注册、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费、医疗保险、手机卡信用卡超额消费等情况的诚信评价。包括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缴纳情况,校内勤工助学、社会资助情况,有无弄虚作假获取国家贷款和学校困难补助等。
(6)社会实践情况。记录学生入学以来参加的社区活动、公益活动、学业实践活动。如爱心募捐、帮助孤残老人,获得体育、劳技、科技方面的大小奖项等情况的评价。
(7)毕业就业信息。关于学生毕业及就业择业相关的统计信息记录。包括学生是否正常毕业、毕业后去向、就业情况、就业单位、协议书编号、联系方式、有无违约情况、就业求职中有无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否继续深造等信息。
(8)其它信息。其它可以体现大学生诚信情况而无法划归到前面几类的信息。
2.加强领导,完善诚信档案管理制度。
在高校开展诚信教育是深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大学加强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建设,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将诚信档案的建设落到实处。目前,我国对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信息监督、公开与使用缺乏法律支撑,高校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仅是加强诚信教育与督促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的一项措施。诚信档案的真实性、客观性、动态性和非永久性决定其管理使用不同于一般档案,国家应该规范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与使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高校诚信档案建立与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既发挥出诚信档案的价值,又保护好学生的个人隐私。
3.加强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诚信档案也应该加快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现代化网络查询检索系统,方便高校、用人单位和社会查询与使用,也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一种社会资本。高校应加强对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加快对现有档案的整理、著录、入库工作,整合分散信息资源,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注重诚信档案网络信息安全,防止黑客攻击,定期检测与杀毒。此外,还必须严格遵守档案管理使用制度,严格限定业务操作规程和使用权限,保证大学生诚信档案安全、合理使用。
4.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
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在我国刚刚起步,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懂电脑技术的复合性人才,这都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首先,档案工作者要更新观念,不能“等”和“靠”,加强自我学习,了解本专业最新动态,提升工作能力与服务水平。其次是加强对档案工作者专业技术培训,扩大知识面,学习新技术,增长技能,掌握现代化工作与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是科学合理组织安排工作,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考核标准与措施,把考核与评优、晋级挂钩,使每个档案工作者能朝气蓬勃,勇于进取,发挥自己的优点与特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四、结语
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是加强高校诚信教育的重要手段,不但可以督促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而且可以带动社会诚信发展,因此,应该引进高校与社会的重视。同时,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刚刚起步,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与探索,使其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艳玲.高校诚信档案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30,(3):66-67.
[2]王淑兰.也谈高校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5):82-84.
[3]张予宏.浅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必要性[J].兰台世界,2006,(10):25-26.
摘 要:言必信,诺必诚。高校诚信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人手,从干部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抓起。要在校园内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气和强有力的舆论氛围,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意义,深刻领会诚信教育要求。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积累。
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诚信既是一种义务,也是对自己每一项行为的承诺,更是对社会关注的回报。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加强对干部师生的诚信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意义
高校是实施诚信教育的主要场所,而且涉及千家万户。学校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应把诚信教育变成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全方位的工作中。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乃至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其身正,不令而行。学校开展诚信教育,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必须首先要有诚信的德行。他们的榜样和示范是引领大学生走进诚信道德大厦的路标。他们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不论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还是在行政管理工作中,都应当忠于职守,热爱本职,认真负责,老老实实,决不能敷衍失职,虚华浮夸,弄虚作假,得过且过。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高尚人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人格魅力是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素质。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信于大学生,才能在大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人格。因为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主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教育资源。每一个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决不能为了追逐名利而弄虚作假,而应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来教育大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来感召大学生,以诚信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来启迪大学生,通过潜移默化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培养一批又-#tt具有诚信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以身作则,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身教重于言传,身教高于言传。
大学生在高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懂得怎样做人,提高自身素质。《论语·子路》中强调,言必行,行必果,即讲话一定要有信用、不食言,行动一定要善始善终、践行诺言。许多大学生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是另外一种状况。因此,在大学生中加强诚信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加强诚信教育,首先是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学校教育在努力增长他们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立身处世态度。讲诚信是人的一种道德品质,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成就一番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有了诚信,就能科学地对待自己和一切客观事物,成为一切力量之所在,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全与升华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总是把诚信作为一把尺子,来衡量与评价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在社会交往中,如果一个人缺乏应有的诚信品德,不讲信誉,也就意味着背离了做人的道德标准,也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人生价值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实现。学校教育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诚信品德的教育,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人,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诚信是大学生成人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第三是有利于满足大学生讲求个人信用的需要。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例如大学生向银行贷款是为了完成学业的需要,是保证学习生活的需要。道德需要是建筑在高度自觉的、完全自律的、依靠内心信念来满足的一种需要,也是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认真履行合同的义务和责任来体现的一种需要,这正是我们在大学生中值得提倡的一种信用的需要。
二、深刻领会诚信教育要求
首先,各级领导于部要讲诚信,要做出表率,做事要做实,不要务虚名。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一言一行与社会诚信紧密相连,一定要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落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把师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勤政为民,多为师生办好事、办实事、办得人心的事,为师生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坚决克服形式主义、。要使领导干部真正做到讲诚信,关键要在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考核等环节上,把诚信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从制度上保证真正能发现和使用那些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政绩突出而不事张扬的人,认识和淘汰那些投机取巧、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的人,真正做到绝不能让投机取巧、夸夸其谈的人如愿以偿,也绝不能让勤勤恳恳、踏实工作的人吃亏。
其次,广大教职工要讲诚信,要遵纪守法,廉洁从教,敬业爱生,教人求真,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教职工要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高尚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感染大学生,率先垂范,做好表率。教职工应当是诚信的典范,他们的工作以育人为本,而育人之本就是诚信。我们常说的为人师表,这不只是赞扬教职工,更是给教职工的一种责任,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责任。教职工必须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大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信于大学生,才能在大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人格。教育大学生诚信是关系其健康成长的一辈子的大事,更是关系到能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促进社会进步、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使教职工真正做到讲诚信,关键要把诚信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认真制定《教职工行为准则》和《教师师德规范》,把教职工的诚信建设情况作为考核聘任、评优奖励、评聘晋级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再次,大学生要讲诚信,要尊敬师长,遵章守纪,诚实学习,诚实做事,自尊自律,学做真人。树立较高的诚信意识,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诚信是大学生成就事业的立身之本,也是其造福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在校期间给大学生打下良好的诚信根基,不仅可以使之受益终身,更是我们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使大学生真正做到讲诚信,关键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诚信问题,实际上是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教育。
三、认真贯彻诚信教育原则
学校在开展诚信教育中,要认真领会以下原则:一是学校要把生动活泼的诚信教育活动与扎扎实实的日常工作相结合。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和载体,努力营造出浓郁的活动氛围,才能对师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同时,活动的开展又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要力求诚信教育活动的可持续性、渐进性和实效性。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既切实地提高师生的诚信素质,又能使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是要把诚信教育与基础道德教育相结合。要把诚信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结合起来,努力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三是要把诚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和特色活动相结合。结合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形成诚信教育的特色和经验。四是要把学校教育和社区、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校内,还要通过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形式,与社会道德环境建设、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努力扩大诚信教育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力,提高诚信教育的整体效益。
四、切实把握诚信教育方法
第一,要营造舆论氛围。学校要大张旗鼓、广泛深入地对师生进行诚实守信、践诺守约的思想教育。要结合学校和师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加强师生的诚信教育。例如,张贴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宣传诚信美德的故事,在学习上经常注意表扬那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平时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在评三好学生等问题上让老实人不吃亏等,引导大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形成讲诚信者人人夸、不讲诚信者遭鄙视的校园道德风尚,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诚信品质得到升华。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会更有实效,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就能得到更好的确立和巩固。
第二,要加强环境建设。一是要把诚和信作为学校行为的基本准则,规范学校管理部门自身的活动,特别是直接与大学生相关的工作绝对不能作假,对大学生的承诺要真正兑现,这是引导大学生诚实做人的基础。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学校就必须给大学生一种诚实待人的印象,除了规定的收费(例如物价部门核准的学费、住宿费等)要如实向学生公布外,其他的收费(例如体检费、军训费等)也应有规范明确的费用标准,学校在招生简章中的承诺一定要能够真正兑现。二是要注意解决教书育人环节中的具体问题。对于大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要求,例如教学检查中大学生希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学校不能抱着敷衍的态度,而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否则,就会失信于大学生。总之,要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从一点一滴做起,优化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育人环境。HtTp://
第三,要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在办学理念上要牢牢坚持诚信原则,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在师德教育中要强化诚信的育人品格。要建立健全评优公示制度、奖项申报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等,使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与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诚信观念和学术道德。例如,在学校奖助贷补减等工作中,一律实行公示制度。学校可以实行个人发展综合考评制度,每年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把考察大学生的诚实信用等资质作为其中重要指标。例如,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如实记载大学生诚信情况和诚信素质的发展情况。在大学生综合测评和各种评优中,要把诚信建设情况作为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同时,辅以污点消除制度,对大学生偶尔犯的小错误,可以将功补过,并在档案上消除,以体现学校管理上的人文关怀和宽容精神。
第四,要依靠思想教育。诚信教育应该纳入学校日常教育体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去小恶而从善,积小善成大德,这是提高公民诚信水平的必由之路。要努力建设一个从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全体教职工到每一名大学生都讲诚信的环境,首先要从领导干部、教职工做起,不因各种干扰因素而破坏规则,以制度而非会议决定有关工作,以制度化取代随意性。对大学生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思想政治课到各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要加强诚信教育。同时,通过各种方式,用社会上的一些失信败德现象及其造成的危害教育大学生,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信任透支总是要偿还的。这种偿还不仅包括道义上的深刻谴责,而且包括法律上的制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党的十会议精神,坚持强化广告监管与促进广告业发展并重,以净化网络广告市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完善广告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努力创新监管方式,对互联网重点领域广告开展专项整治,有效遏制虚假违法广告的蔓延势头,营造公平竞争、健康有序、文明诚信的广告市场秩序。
二、整治工作重点
专项行动期间要集中清理检查保健食品、保健用品、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的网络广告及信息,对其他领域发现的严重非法网络广告及信息一并予以整治。要对辖区内互联网站,特别是大型门户类网站、搜索引擎类网站、视频类网站、电子商务类网站、医疗药品信息服务类网站、医药企业及医疗机构自设网站,含有下列虚假违法内容的广告及信息进行重点整治:
(一)超出批准的功能主治和保健功能,宣传包治百病、适合所有症状以及治愈率的;
(二)使用患者、医学专家、科研机构等名义证明疗效或者保证治愈率,以及冒用公众人物的形象和名义做宣传的;
(三)夸大产品功效,宣传保健食品、保健用品、消毒产品具有治疗疾病作用的;
(四)未经有关部门审查或者核准,非法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广告的;
(五)非法处方药广告的;
(六)未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从事互联网医疗保健、药品信息服务的,或者伪造、假冒他人名义开办医疗保健、药品信息服务网站虚假信息或销售假劣药品的;
(七)未取得电信管理部门备案、许可的网站广告的;
(八)其他领域广告及信息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
三、整治领导和工作专班
成立市整治互联网重点领域广告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整治领导小组以市虚假违法广告整治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组成,并增加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络电信管理的有关部门参加。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商广科,负责组织、协调开展专项行动,并做好信息报送工作,各职能部门按照《工商总局等八部门关于开展整治互联网重点领域广告专项行动的通知》的职责分工,组织本系统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四、整治工作安排
(一)宣传部署阶段(4月25日--4月30日)。及时掌握辖区内各类网站情况,有针对性地部署落实整治任务;组织新闻媒体宣传整治行动工作,曝光互联网的虚假违法广告及信息,运用各种形式营造舆论声势。
(二)督促整改阶段(5月1日--5月15日)。加大督促整改力度,向网站开办者、网络广告经营者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各类网站自查清理的广告及信息,认真审查链接网站的主体资格及网页上的广告和信息内容,不得为未经许可或备案的网站以及不具有互联网医疗保健、药品信息服务资格的网站提供链接服务,不得为虚假违法广告以及含有虚假信息的网站(网页)提供链接服务;网络广告经营者不得为非法网站投放广告、提供广告服务。
(三)集中整治阶段(5月16日--8月15日)实施集中整治行动,按照职责分工,对有关网站自查整改后仍存在虚假违法广告和虚假信息的问题进行治理,依法查处违法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虚假违法广告和虚假信息,严厉惩治违法责任主体,公开曝光典型案件,震慑违法行为。
(四)督查评估阶段(8月15日--8月31日)。领导小组将对本地区、本系统开展集中整治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巩固专项整治成果,积极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五、整治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实施。市工商局商广科要发挥牵头职责,市场科(网监)、经检大队、各工商所经检中队要积极参与,联合开展整治工作,推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大整治合力。市工商局应积极与卫生计生、新闻出版广电、食品药品监管、信息与经济化委员会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强化联合治理的威慑作用和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强部门间、区域间监管执法联动,强化跨部门、跨地区信息通报和案件协查,建立健全与公安机关的案件移交、立案等工作机制,严惩利用互联网从事违法犯罪行为。
【关键词】 科研经费; 管理体系; 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G4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9-0028-04
前 言
研究型大学是中国科研实力最强的大学、中国高等教育的脊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一、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目前,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呈现以下特点:
(一)管理复杂化
科研经费总量增长迅速。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科技活动投入总量在过去的五年间保持着逐年增长(见表1)。
经费来源多元化。不同来源渠道的经费在管理上的要求不尽相同,导致科研经费管理的复杂化(见表2)。
(二)学校法人责任更加重大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文中明确提出“强化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的职责,课题承担单位是课题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中进一步提出“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分级管理体制,强化学校主体责任”。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自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监管责任亦更加重大。
(三)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上的问题和矛盾突出
近年来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上暴露了一系列问题。2012―2013年上半年,教育部通报处理了七个科研经费使用违法案件。其中涉及违法经费数和违法手段均令人触目惊心,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通过虚假发票来套取资金;冒领劳务费骗取资金;通过合作单位,将设备采购部分费用转到个人账户;虚报汽车费、耗材费;差旅费报销不实,以白条抵账;隐瞒协作关系,将有关费用转到利益公司等。
(四)国家监管力度加大
国家政策层面,项目主管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开展多项活动。
1.科技部层面:(1)财政部、科技部于2011年9月出台《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揭开了国家“十二五”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的新篇章。(2)科技部于2012年6月召开专门的政策培训会议。
2.教育部层面:(1)2011年12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2)2012年3月教育部选取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5所中央高校开展“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试点工作”。(3)2012年12月教育部召开视频会议,同时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三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项目)管理。(4)2013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直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情况检查的通知》,由教育部监察局、巡视办于5月、9月分两个批次对75所部属高校进行全面检查。
3.上海市层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于2012年开始着手制定、2013年11月正式出台新的上海市科研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国家审计层面,国家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力度在加大,监管的方式和手段也更加先进和多样。表现在以下方面:审计密度不断加大;审计形式多样;审计范围增大;审计科目增多;审计内容延伸;审计对象扩大;审计方式改变。
二、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的构建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应当由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管理政策、管理手段、管理培训、管理关键点和监督检查七个方面有机构成。
(一)管理机制:多部门协同、分级管理
1.顶层设计
学校正式成立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小组,由常务副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科研院、财务处、审计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财务处。
2.管理机制
为强化学校的主体责任,明确院(系)的监管责任,落实项目负责人的直接责任,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协同合作、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对科研项目采取“职能部门―院(系)、直属单位―项目负责人”的三级管理模式。
完善建议:定期对各职能部门、院(系)、项目责任人的职责进行细化和明确;建立一个学校层面的科研经费管理协调机制,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决策协调。
(二)管理模式:不断尝试创新
1.成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为科研经费相关事宜提供全过程服务。
2.成立专门的科研项目过程管理部门,对以学校名义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进行过程管理、质量考核和诚信管理,并为项目负责人提供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保障服务。
3.成立专门的招投标管理部门,进一步规范学校采购行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强化科研经费设备购置招投标过程的规范性。
(三)管理政策:不断更新完善
学校为完善内部控制,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科研经费管理政策。
1.宏观层面
针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整体性、全局性、基础性问题,学校在更新和完善原有2006年版《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于2013年3月正式出台了新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2.微观层面
学校针对某类科研项目,如国防科研项目、国家重大专项项目(民口)、横向科研项目等,制定了专门的经费管理办法。同时,针对经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细节操作问题,结合项目主管部门经费管理政策的变化,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补充规定和操作细则。
完善建议:根据工作需要,由业务管理部门起草出台各专项领域的管理办法和各重点环节的操作细则;在保持过程管理程序和审批原则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针对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及时更新操作规则,争取每半年出台一版审批规定;针对已经正式出台的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需进一步加强执行力度。
(四)管理手段: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为了便捷经费管理、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学校尝试建立了以下信息系统:
1.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串联起科研项目从申报、立项到执行、验收的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平台。
2.财务预算控制系统:主要用于控制所有纵向科研经费预算。
3.财务报销预约系统:主要服务于项目负责人通过网上预约进行财务报销。旨在提高财务报销效率,节约项目负责人的财务报销时间成本。
4.“校园一卡通”授权系统:取消了原本的经费本和经费章管理模式,项目负责人可以更加自如的使用和管理经费。
5.辅助财务决算系统:主要用于初步自动生成决算报表,辅助项目负责人编制财务决算。
以上系统相互关联、有序配合,为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规范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完善建议:科研、财务、设备等各职能部门需协同合作,打破信息壁垒,建设一个集科研项目、财务、设备等信息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全速推进近10年的科研项目档案电子化,在目前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设科研档案信息系统,并制定科研档案查询和管理办法。
(五)管理培训:定期开展
2010―2013年,学校共组织全校性科研工作会议和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培训12次,学校各级领导多次出席会议并讲话,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院(系)、直属单位的领导、科研秘书和重点项目负责人等共计逾1 200人次参加培训。
完善建议:积极拓展沟通渠道,定期召开沟通和培训会议,加强上级部门、学校机关、院(系)和一线科研教师在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管理方法等方面的沟通和培训;一定规模的沟通培训会议争取一学期一次;针对实际问题的调研、宣讲要不定期开展。
(六)管理关键点:规范合作项目并严格外拨经费审核
为切实强化对外协合作合同(协议)真实性、可行性、合规性的审核,学校科研院和财务处严把审核和外拨资金关,要求所有涉及转出外协资金的项目都必须填写《外协技术合同(协议)责任保证及审批表》,并附项目承担单位营业执照和项目合同。
外协合同的管理实行课题负责人承诺制,即课题负责人作为课题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外协/外包业务的真实性、相关性进行承诺,保证严格遵守《合同法》及学校有关规定,依法签订、履行合同;项目负责人与外协单位无直接经济利益关系。
(七)监督检查:不断加强
学校建立了包括科研、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科研经费协同管理及监督检查体系。将科研经费纳入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对全部科研项目实施抽查审计,对重大、重点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
同时,学校也建立了通畅的反映和举报问题的渠道。学校监察处对收到的有关科研经费问题的来电来信举报十分重视,组织专人进行明察暗访,摸清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及时通报各院(系)分管科研的领导,要求各项目所在院(系)据实处理。
完善建议:结合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各项审批中发现的异常情况,例如大额或小额多次的外协费、不合理的测试加工费、评审费、劳务费审批、不合理的设备、材料购置合同审批等,要及时预警,积极协同学校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开展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三、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的进一步思考
在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客观存在的困难与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一)关于间接费用统筹使用方案及预算编制
面临问题:教授个人利益与学校公共利益难以统一。部分项目负责人出于种种原因,预算中填列的间接费用比例不足甚至为零,这导致学校对科研的投入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建议对策:间接费用(包括绩效)在预算系统中直接按照政策比例自动生成;从多个层面加强预算编制审核,督促项目负责人按照比例做足间接费用;如是参与课题,希望项目主管部门能规范课题承担单位行为,给予合作单位足额的间接费用补贴。
具体措施:出台《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加强预算编制审核。
(二)关于纵向科研项目预算调整范围、权限与程序
面临问题:学校对纵向科研项目实施严格的预算控制,但项目执行过程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项目实际开支与预算部分偏离的合理性和普遍性。
建议对策:在项目主管部门允许的范围内,明确学校预算调整的范围、权限与程序;建议项目主管部门给予明确的预算调整指导意见,并考虑科研活动的固有规律,给予项目尽可能宽松的预算调整空间。如:(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教育部项目等的预算调整权限也可下放到承担单位;(2)六类预算科目(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也可以有一定的调增空间。
具体措施:通过制定《财务操作规定》,明确预算调整的范围、权限与程序。
(三)关于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管理
面临问题:管理上缺少细致完善的管理机制,导致监管职责弱化,经费支出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
建议对策:疏堵结合,将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化、合规化、合理化,从制度上堵住不合规、不合法的行为,保护项目负责人不误入歧途;疏通激励渠道,维护科研人员的合法权利,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具体措施:通过制定《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达到以上目的。
(四)关于项目结余经费的处理
面临问题:“结题不结账”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大量账面资金闲置,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建议对策:项目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允许项目承担单位保留结余经费,用于支持科学预研、原创研究、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以此提高学校科研工作水平;依靠科研管理信息系统,针对即将结题的科研项目要设立提醒机制,按时提出验收要求;并且项目一旦验收结束,及时反馈结题信息,做到及时结题结账。
具体措施:出台《科研预研基金管理办法》,允许学校以结余经费为主设立预研基金,按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结 语
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实践,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可以从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管理政策、管理手段、管理培训、管理关键点和监督检查七个方面来构建和完善。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改革的过程中,研究型大学也客观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需要在实践与探索中思考与进步,不断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S].2011.
[2] 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科研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S].2013.
[3] 冉洪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创新与审计实施探索[J].会计之友,2013(12中).
2.通过职工持股制度实现中小企业员工"财产性收入"的理论依据魏拴成,WeiShuancheng
3.区域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博弈分析孙景翠,SunJingcui
4.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成功经验、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程世波,ChengShibo
5.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SWOT分析经济师 贺志亮,王育才
6.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研究综述和指标体系的构建崔霞
7.改善煤炭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途径与对策分析唐凯,张昕
8.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下的重庆软实力发展思考薛大东
9.PPP项目在中国的发展应用——以北京地铁4号线运营为例裴劲松,
10.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囤兴侠,戴媛媛
11.华系与外系轿车性能参数与价格的关系比较研究李春荣,刘林
12.基于灰色马尔柯夫模型的黄金价格预测秦笙,陈阳
13.探索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启示叶溪生
14.关于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李君安,张军容
15.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究马利琴
16.经济师 特许连锁经营中"总部"的角色定位师锋
17.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问题略论韩宏,张桂玲
18.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林剑乔
19.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张益项,ZhangYixiang
20.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国内研究综述叶佳怡
21.浅谈我国城市交通的人性化现状及发展付蕾,FuLei
22.大众传媒发展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张梓
23.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低碳产品营销策略研究郑烨,郑清丰
24.多中心视角下的城管治理:现实意义与困境沈晓韵,ShenXiaoyun
25.秘书信息素质的特别要求及培养途径毛新伟
26."保低"——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心付敬东,FuJingDong
27.深入研究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新型用人制度改革李荔
28.浅谈历史文化名城对城市发展的经济作用邢莉,XingLi
29.基于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构建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方法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俞国
30.对农行个人金融业务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盛卫敏
31.探讨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中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以温岭为个例朱玲球
32.油田地面集输低温节能管道技术及室内试验研究张兴福,张建民,李福军
33.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刘颖,戚宏亮
34.我国手机用户网上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赵云龙
35.中国的城市化宏观策略邢红
36.基于金融机构视角的虚拟社区构建及交互研究周邦瑶
37.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措施研究杨晓琳
38.国际货物运输中无船承运人的识别及其风险防范李津
39.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提前还贷违约金的法律规制吴迎春
40.两岸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比较与评析经济师 徐兆基
41.法律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帕累托最优——基于婚龄的研究杨永
42.论行政诉讼调解具体制度的构建杨亮
43.我国股票指数可以充当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陈践,ChenJian
44.关于优化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思考——基于股权结构视角宋辉,唐艺丹,李静静
45.上市公司送转股效应的实证研究——以中小板为例赵祥功,俞玮
46.基于DEA的上市银行效率研究——以11家上市银行为例俞姣,黄蕾
47.对区域定位经营发展的思考毛伟强
48.股指期货助推我国对冲基金发展邢祖华
49.加快中间业务发展,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金露
50.浅析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革新完善邹炳德
51.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彭晓彪,刘一柱
5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彭水霞
53.高校激励机制探讨王光合
54.探析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王迪,李彩霞
55.高等学校往来款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祝传何
56.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原因探析曲长海
57.经济师 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石勉
58.对高等医学教育成本管理与办学效益的探讨朱娟
59.构建新时期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之探讨陈小欢
60.如何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以高校后勤集团办公室为例朱亦赤,王玲,罗雪文
61.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学楼建筑设计解析董华
62.高校教师管理激励机制探析何宝国
63.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现代推销学》中的应用王春梅,宋彧
64.《人力资源管理》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索李淑玲
65.案例教学法在成人教育审计教学中的应用探析姚清云,乔贵涛,黄业德
66.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由"知"到"行"数学改革出新刍议王慧
67.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宋燕,周群
68.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改革王文HtTp://
69.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模式研究陈培友
70.信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黑龙江科技学院为例郑雪峰
71.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探索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新途径王会礼
72.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卢士华,冯克江
73.多专业混合型"订单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共建"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实训超市"为例龙伟,李平
74.教育工作中的几件"法宝"吕颖慧
75.高职院校《国际货运》课程教学设计刘春月
76.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模式的探讨张丽蓉
77.高职院校过度投资的经济学分析许胜,杨井峰
78.高校图书馆环境育人功能与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缺陷吴燕
79.浅析医院坏账准备的财务处理经济师 陆玉玲
80.浅谈会计政策选择的必然性和行为约束陈俞闽
81.刍议新时期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张岚
82.医院推行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探析邓炽南
83.浅谈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及治理伍琳,陈建
84.财务报告的局限宋昕
85.对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屈杨
86.谈谈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茹黎明
87.重要性水平量化方法的理性思考董建国
88.浅析医院收费管理田少宇
89.浅谈施工企业财务标准化管理胡杰霞
90.浅析HIS系统下药品管理的内部会计控制任红芳
91.试论"小金库"的危害及对策雷永铁,洪希
92.浅谈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董永灵,许革委
9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阿宏珍
94.浅析公允价值的功过及在我国的会计实践赵莉
95.经济师 对报纸成本的思考舒峰
96.关于公立医院项目成本核算问题的探讨张慧君
97.浅议财务预算管理之"三化"姜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