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粮食生产调研

粮食生产调研

时间:2023-06-08 11:2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粮食生产调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粮食生产调研

第1篇

一、农资价格上涨情况综述

1、化肥

尿素:40公斤装,20*年价格74元/袋,20*年3月25日,××区部分农资经销商已涨至85元/袋,平均每袋上涨了11元,涨幅达14.86%。磷肥:25公斤装,20*年价格12.5---13.5元/袋,20*年3月25日多数商贩已涨至18.0---18.5元/袋,平均每袋上涨了5.25元,涨幅达34.55%。复合肥:25公斤装,20*年价格29.5---30.0元/袋,20*年3月25日多数商贩已涨至38.0---40.0元/袋,平均每袋上涨了9.25元,涨幅达31.1%。

2、农膜

农资市场中等质量的农膜综合价格:20*年价格12.5---13.0元/公斤,20*年3月25止,多数经营商贩已涨至15.0---15.5元,平均每公斤上涨了2.5元,涨幅达19.6%。

3、农药

杀菌剂类:10克袋装综合价格价格:20*年价格1.3—1.5元/袋,20*年价格普遍涨到1.8—2.2元/袋,平均每袋上涨0.6元/袋,涨幅达42.85%;二两瓶装综合价格价格:20*年价格2.6—2.8元/瓶,20*年价格普遍涨到3.0—3.5元/瓶,平均上涨0.55元/瓶,涨幅达20.37%;300克瓶装综合价格价格:20*年价格7.0—8.0元/瓶,20*年价格普遍涨到9.0—10.0元/瓶,平均上涨2.0元/瓶,涨幅达26.67%。杀虫剂类:10克袋装综合价格价格:20*年价格1.2—1.4元/袋,20*年价格普遍涨到1.8—2.0元/袋,平均上涨0.6元/袋,涨幅达42.85%;二两瓶装综合价格价格:20*年价格2.4—2.6元/瓶,20*年价格普遍涨到3.0—3.2元/瓶,平均上涨0.6元/瓶,涨幅达24%;300克瓶装综合价格价格:20*年价格6.5—7.5元/瓶,20*年价格普遍涨到8.5—9.5元/瓶,平均上涨2.0元/袋,涨幅达26.67%。

除草剂类:10克袋装综合价格价格:20*年价格1.0—2.0元/袋,20*年价格普遍涨到1.8—2.5元/袋,平均上涨0.65元/袋,涨幅达43.33%;二两瓶装综合价格价格:20*年价格7.0—8.0元/瓶,20*年价格普遍涨到8.5—10.0元/瓶,平均上涨1.75元/瓶,涨幅达23.33%。

4、农作物种子

杂交水稻种子:岗优系列品种20*年价格24---26元/公斤,20*年价格一般在18---24元/公斤,普遍降低了3---4元/公斤,降幅达16%;优质稻系列品种20*年价格28---30元/公斤,20*年一般在24----28元/公斤,普查降低了3元/公斤,降幅达10.34%。杂交玉米种子:普通杂交玉米品种20*年价格18---24元/公斤,20*年价格一般在13---18元/公斤,普遍降低了5.5元/公斤,降幅达26.19%;特别优秀的高产玉米品种20*年价格22---26元/公斤,20*年一般在20----22元/公斤,普查降低了3元/公斤,降幅达10.34%;但个别品种在个别乡镇由于人为操作,零售价格仍然较高。

二、农资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四类农资价格上涨情况分析中,不难看出,涨幅高低顺序依次排列是:化肥、农药、农膜,农作物种子不但没涨反而有所下降,究其价格上涨的原因有:一是成本的增加。从20*年四季度开始,化肥、农药受原料供应偏紧,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的推动,一路上扬,尤其是煤炭、石油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迫使农资产品生产厂家不断提高了生产成本。二是冰冻雨雪天气的影响,导致部分生产厂家停电停产,据相关报道,西南地区的肥料生产企业因雨雪冰冻天气的影响减产200多万吨,贵州磷肥厂减产达50多万吨。三是运输费用的上涨。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造成汽油价格的不同程度的上涨,继而造成国内交通运输成本的增加,运费上涨,据调查了解,国内运输市场运价上涨2元/吨•100公里。四是国家实行紧缩政策、宏观调控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综合政策措施,资源配制受限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农资生产厂家扩大生产规模受限较多。

据笔者调查获悉:此轮农资价格上涨中,农资经营商所得利益并不明显,笔者在四个农业乡镇调查时,部分农资经营企业主介绍说:由于此轮涨价,是由于农资市场供应偏紧、运输费用增加造成的,农资市场竞争激烈,经营商家既得利润较20*年反而下降了,如磷肥,20*年进价0.46元/公斤,销价是0.52元/公斤,毛利率13%;20*年进价0.68元/公斤,销价0.72-0.75元,毛利率仅为5.9%,故此轮农资涨价与经营环节关系不大。

三、农资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增产增效的直接影响

1、粮油生产成本中农资、活劳动成本不断增加,直接导致农民粮油生产亩收益逐年降低。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与白塘街道吉南村村民毛成生同志以种植1亩水稻的成本算了一笔帐:具体如下所示:

⑴种子成本降低7元/亩

20*年购买的是金优527,价格为30.0元/公斤,20*年购买的是ii优602,价格为23.0元/公斤,亩种子成本降低了7.0元。

⑵育秧农资成本增加14元/亩

20*年0.1亩秧田肥料费用、农膜、农药共38.0元(不含人工劳动费用),20*年0.1亩秧田肥料费用、农膜、农药共52.0元(不含人工劳动费用),增加了14.0元;

⑶大田农资成本共增加14元亩

①肥料费用:20*年与20*年底肥品种用量均完全相同,用复合肥1包,20*年购价是30元/包,20*年则为40元/包;

②农药费用:插秧前用除草剂1瓶,20*年7.50元/瓶,20*年购买价9.50元/瓶,同样杀虫一次(防螟虫),杀菌一次(防稻瘟病),20*年购买的是300克瓶装虫死三分钟,价格为7.50元/瓶,70ml瓶装稻瘟灵,价格为3.5元/瓶,20*年用同样两种农药,购买价格分别是8.5、4.5元/瓶,增加了4元/亩。

以上三项农资成本总支出,20*年为109元/亩,20*年则为168.5元/亩,亩增加农资成本59.5元。

⑷农活劳动成本亩增加支出120元,涨幅达32.9%。

犁田整田费用:租牛犁田,20*年价格65元—70元/亩,20*年涨到90—100元/亩,增加25—30元/亩;②铲背坎、搭田坎共计1.5个工,20*年工价为20元/日,计30元/亩,20*年工价涨至35—40元,计52.5—60元/亩;③栽秧子1个工,20*年工价为20元/日,计20元/亩,20*年则要35—40元/亩;④杀虫、施肥、田间管理三项计0.5个工,20*年计10-15元/亩,20*年则要20—25元/亩;⑤搭谷子,人工和机收综合价格算:20*年100—120元,20*年则升至140—180元/亩(主要增加部分是人工搭谷费用,机收费用呈逐年减少趋势);⑥运、晒谷子0.5个工,20*年计10-15元/亩,20*年则要20—25元/亩;⑦生活费用:20*年,按25元/人•天计算,总额为125元/亩,20*年,按30元/人•天计算,总额为150元/亩。

综上所述,农民种植1亩稻田总支出均在636—650元之间,因农资、工价上涨原因,农民需增加支出142—156元,涨幅达28.98—32.12%。以现行粮油市场稻谷价格1.8元/公斤稻谷平均产量按550公斤/亩计算,农民种植1亩水稻毛收益为990元,扣除生产成本636元—650元后,农民种植水稻亩收益仅为354—340,日收益2.26—2.36元,就更低了,农民辛苦几个月下来,与外出务工的农民比较收益的确是太少了,难怪得农民不愿多种多收了啊!!!

2、粮油生产成本中农资、活劳动成本不断增加,直接致使农民选择成本低的种植品种,造成粮油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笔者在兴桥镇东塘村7组调查发现:由于粮油生产成本上升,导致该组不少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将部分偏远的良田良地改种松树、栽竹子等植物,不再种植粮油作物,还有部分农户由于粮油生产成本增加较快等原因,将部分良田良土一年三季熟改为了一年一熟,粮油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的现象是特别严重的,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再过几年,是必会造成国家粮油食品安全。

四、提高粮油生产种植效益建议

此轮农资价格、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为不可左右的因素,只有实行多渠道消化。笔者以为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加以纠正,使之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切实保障市场供给,满足社会不同需求、确保粮油市场安全与稳定是第一任务。

一是积极宣传、不折不扣地保证国家、省(市)惠农政策的完全落实兑现,让从事粮油生产的农民真正得到国家的实惠。特别是加大对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生产综合补贴政策、农民购置农机具补贴政策、重大疫情防治补贴政策、生猪补贴政策、新型农民培训、职业农民培训、阳光培训等系列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以稳定民心、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强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注重实效。

二是积极推行科学种田,让广大农民从科学技术中受益。区农业部门在春耕时节,要多组织科技干部深入乡镇、村组、农户庭院,利用一切条件、不分场所的、不分形式地搞好农民技术培训,特别是职业农民技术培训,逐渐引导农民革除传统种植习惯,逐步接受科学种田新技术、新方式、新的组织形式,当前着重于选种、育苗、栽秧、施肥、杀虫、治病、管水等各环节指导农民、帮助农民,稳定粮油播种面积,提高粮油单位产量,实现粮油效益。

三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粮油生产规模种植,让种粮油农民从退和进中双双受益。规模种植就是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向种田能手集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粮油生产成本、才能激发农民从事粮油生产热情与积极性、才能确保从事粮油生产的农民有一个稳定的收益、才能增强农业特别是粮油生产效益的提高、才能逐渐改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国家应及时出台相关的农村承包耕地合理流转政策,建立土地流转机构与机制,切实强化农村承包耕地依法流转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引导更多的农户,将承包耕地流转给大户,让流进流出的农民双双受益。

第2篇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快速发展,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生产主体已成为转变粮食生产方式,促进粮食生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市粮食局近期成立了 5 个调研组,分赴19 个乡镇办,围绕各类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开展调研。

当前我市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土地因素。一是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大多仅有口头协议,未按程序办理流转手续,导致土地租赁、使用关系混乱,矛盾较多。二是土地流转不及时。农民守地意识较强,思想观念陈旧,担心土地流转后丢失,流转双方难以达成有效协议。三是土地流转期限短而不稳定。农户观望思想严重,导致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难以有长远打算,稳定性较差,短期行为明显。

二、政策因素。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只知道国家大力提倡土地流转和机械化种植,对具体政策的落实、项目资金的支持知之甚少,前两年我市对农村专业合作社在种子、农药、化肥等方面有一定的扶持,目前政策扶持力度有所减弱,部分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运转举步维艰。我市最大的民营稻米加工企业****米业有限公司,创建于 2008 年初,是唯一一家集种植、生产加工、收购、销售于一体的企业, 2013 年流转土地 4100 亩, 没有任何政策扶持, 且融资渠道狭窄。

三、管理因素。专业合作社管理不规范,合作社成立随意性大、结构松散、管理简单粗放;有的合作社就是 3—5 个人自发组成,抱有短期行为思想,没有长远规划;有的内部管理不健全导致无法正常运营。我市最早成立且有一定规模的铁门兴农合作社,由于内部管理不善, 形成亏损 10 余万元, 导致合作社无法运营, 不得不进行清算重组。

四、效益因素。目前,我市合作社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比较小,还没有 500 人以上的合作社。如:中南片种植中稻每亩生产成本31情况反映如下:种子 80 元、育秧 20 元、农药肥料 190 元、水费 50 元、机耕、机插、 机收 300 元, 人工费 50 元、 土地流转 400 元, 每亩生产成本 1090元,扣除各项生产成本后,一般当年可获得纯收入 1-1.5 万元,高的达 2 万元,其单位面积效益仅是自然农户粗放经营的 1-1.5 倍。比较

效益低下,粮食专业合作社发展乏力。

五、市场因素。虽然政府对种粮大户实施了土地流转补贴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但粮价的不稳定,人工和农资成本的不断提高,增加了粮食生产经营风险,制约了种粮大户的发展。加之粮食改制后,乡镇原有的粮仓因年久失修而不能储藏粮食,收购网点少,由于收储企业的烘干能力有限,满负荷的工作也满足不了售粮需要, 致使卖粮要排队,甚至有的要排上 3—5 天。

对策和建议:

一、要加强领导。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整体发展规划,把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情况列入乡镇工作考核范围,明确目标任务,培育一批示范性种粮大户或农业合作社。

二、要规范管理。一要完善补贴政策。在现有惠农补贴基础上,新增补贴向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倾斜、以调动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二要探索有效模式。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承包、租赁、代耕、托管、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或者由农户将承包地统一向村委集中再统一流转给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模式。三要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开展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促进土地有序健康流转。

三、要统筹规划。一要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建议市政府从每年的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支持。二要建设区域性粮食烘干整理中心。按照粮食产量、正常年景需要烘干的粮食数量、规模效益,因地制宜,引导社会资本、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面向社会服务,解决农民卖粮的烘干需求。三要支持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建设情况反映粮食仓储、烘干设施。按照各类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不同要求,分别设计不同的仓型,为种粮大户建设粮食仓储设施。四要共建粮食仓储、清杂、烘干设施。将支持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建设仓储、烘干设施纳入“粮安工程”统一规划,整合各级补助资金,充分调动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利用现有场地、仓房,采取合资、合作方式,联合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共同投资建设粮食仓储、清杂、烘干设施。

第3篇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和衡量指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每年能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去的质和量,就决定了粮食产出的质和量,即产出能力。粮食生产能力要变为实际产量,由国家政策和粮食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比较效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耕地保护能力。主要指能够保持有多少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二是政策支撑能力。包括政策措施的保障悄况,投入增加的状况,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等。三是科技服务能力。包括农业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推广体系状况。四是抗灾能力。包括排灌设施条什、物质装备状况和粮食种子储备情况等。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衡量指标:一是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部“十五”计划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到2005年耕地面积不低于1.28亿公顷(19.2亿亩)。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考虑,“十五”期间,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7亿公顷(16亿亩)左右。二是粮食单产。可综合反映粮食的产:出水平。2000年我国粮食单产为4261公斤/公顷(568斤/亩),“十五”时期的亩均单产应高于这个水平。三是抗灾水平。可反映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状况和粮食生产的稳定程度。可用受灾面积‘孙览灾而积之差占受灾面积的比重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抗灾率一直在50%左右。

二、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农户对粮食生产的物质要素投人不断增加。化肥施用总量(按有效成分100%计算)由1978年的884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4146万1吨,有效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6.74亿亩增加到2000年的8.08亿亩。主要粮食品种良种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60—70%。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由1978年51亿元增加到1999年357亿元(同期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4.6%下降为2.67%)。由于投入增加,生产条件改善,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虽然粮食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但总产量由1978年的6000亿斤增长到1996年的10000亿斤。近几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为稳定粮食生产,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1999年以来,粮食产量和面积出现连续下降。1999—200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累计减少770.7万公顷(11561万亩),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62.6万公顷(939万亩)、469.8万公顷(7047万亩)和238.3万公顷(3575万亩)。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1193.2亿斤,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78.2亿斤、924.2亿斤和190.8亿斤。

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下降,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农民自主调减粮食面积。1996年以来,受粮价持续下跌和农资、机械和劳动力等粮食生产要素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实际出售粮食价格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种粮效益明显下降。据湖北省农业部门测算,2000年粮食作物每亩成本纯收益率为1%,亩均税后收益为3.26元(其中水稻为0.09元),不足柑桔(712元)、绿茶(436元)的1%。湖北省京山县有关部门测算,2001年度种植水稻亩纯收入约200元,较1996年下降150元左右,比种植沙梨、蔬菜等经济作物少300元左右。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粮食主产区及60%左右的纯农户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二是政策引导结构调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据统计,2000年全国因结构调整主动调减粮食面积333万公顷(4995万亩),占粮食播面减少总数的70%。近两年粮食主销区省份大幅度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主产省份也调减了粮食面积。浙江省德清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7年的553,5万亩,调减到2001年的175.5万亩,减幅为68.4%,其中,2001年调整农田发展多种经营面积184.5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59.2%。浙江全省2001年粮食播种面积2812.5万亩,比1997年减少1396.5万亩,减少幅度为33%。今年一些省区开始取消或部分取消保护价,通过粮食购销公司补贴收购部分粮食,但补贴面小。如湖北省今年给17个粮食主产县按每公斤补贴6分钱汀购3()亿斤优质粮,对其他县区不下达订购补贴任务,这些地区就相应地自主调减丁粮食种植。

三是实施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减少了耕地和粮食播种。近两年全国因生态建设退耕,调减部分粮食种植面积。湖北省粮食种植面积由80年代的7699,5万亩,减少刊现在的6000万亩,其中退耕399万亩(退耕还林还草319.5万亩,退耕还湖约79.5万亩)。据估计,全国因退耕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约100万公顷(1500万亩)。这项计划的实施,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有利的。四是农田基础设施老化,粮食生产抗灾能力低,因灾降低·了粮食生产能力。90年代以来,国家预算内农业资金投入总量有所增加,但投资比重没有提高。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重点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直接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明显偏少,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田间排灌设施陈旧老化,农业抗灾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饭”。1990—2000年间,全国平均每年受灾面积8。1亿亩,成灾面积3.9亿亩,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48%,抗灾率仅为52%,与80年代水平相比没有明显的提高,不如1978年的水平(57%)。2000年因灾损失粮食1300亿斤,比上年增加600亿斤。近几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水平趋于下降。全国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由多年稳定在1.10—1.13亿公顷(16.5—17亿亩),减少到警戒线1.07亿公顷(16亿亩)以下。2001年为1.06亿公顷(15.9亿亩),2002年预计为1.05亿公顷(15.7亿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有些因素是不可逆的,要恢复起来代价很大。例如耕地的减少,2000年耕地占用2349万亩(其中建设占用244.5万亩,生态退耕1144.5万亩,农业结构调整占用867万亩,灾毁耕地93万亩),耕地补充436.5万亩(其中未利用土地开发276万亩,废弃地复垦99万亩,土地整理增加耕地63万亩),占补相抵,2000年耕地实际减少1912.5万亩。从1999年以来的情况看,在粮食生产和流通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利润,粮农的生产积极性难以得到保护,投入粮食生产的各种要素会减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持和提高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三、粮食供求趋势预测

(一)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

由于我国人口继续增加和粮食转化与深加工的进一步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将早刚性增长。近年来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对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的中长期预测很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1、2005年的粮食需求总量为1062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985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69斤;饲料粮需求量4108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38.7%;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及损耗,人均需求量为786斤。

2、2015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167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503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12斤;饲料粮需求量5545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47.5%;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04斤。

3、203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3195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160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260斤;饲料粮需求量7244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54.9%;加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24斤。分品种来看,今后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饲料粮增长。据预测,从目前到2030年,稻谷需求略有上升,小麦需求持续上升,玉米需求大幅增长。玉米2005年需求量占粮食总量的比重为28.4%;2015年需求快速上升至31.9%;2030年需求量进一步上升至35.2%。

(二)未来粮食产需缺口较大

从上述需求和目前100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看,2005年、2015年、2030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分别为620亿斤、1671亿斤和3195亿斤。按照粮食最低自给率95%计算(粮食净进口控制在总产量的5%以内),为实现产需基本平衡,粮食生产能力需要比目前分别提高约100亿斤、1100亿斤和2540亿斤,提高幅度分别为1%、11%和25%。这在目前的投入和科技水平下,困难和压力很大。从最近十几年的情况看,我国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不大。1990—1994年5年粮食单产在533斤/亩左右,1995—2001年7年粮食单产在573斤/亩左右,1990—2001年12年单产提高幅度仅7.5%,年递增0.6%。在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要实现粮食产需平衡,粮食单产必须有相应的提高。

(三)影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是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目前国家资源未能有效的补贴到农民,在粮食流通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如无有力的保护措施,不解决粮食的比较效益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将进一步下降。

二是耕地和水等资源紧张。我国耕地数量和水资源不足而且不断缩减,是阻碍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和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左右,人均占有耕地仅1.59亩,为世界人均数3.75亩的42%。即使现有耕地总是稳定,随着人口增加,到2010年和2030年,人均耕地也将降至1.43亩和1.34亩。农业用水也严重紧缺。现阶段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的25%。预计到2030年,人口达到16亿时,在降水不减少的情况下,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警戒线。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灾害的能力不强。我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小,干旱半干旱面积比重大。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水田和水浇地为7.91亿亩,仅占总耕地的39%。全国40%的耕地退化,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危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四是科技储备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由于体制不顺、科技与生产、科研与推广脱节、经费不足、机构重叠、力量分散、人才流失等问题仍很突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各类试验、示范等科研推广工作难以很好地开展,粮食生产领域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队伍不稳,粮食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更新推广速度较慢,直接制约着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

五是基本农田环境污染状况加剧,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下降。由于工业和城市“三废”对基本农田的污染,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全国已有1000万公顷(1.5亿亩)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占灌溉总面积的7.3%,’且呈上升趋势。每年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数千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由于地力下降、环境污染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直接影响,难以估计。

四、建议立足于人多地少的国情,要从长远战略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有机结合,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一)依法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确保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由于部门分割,制定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相互脱节,造成破坏粮田、滥占耕地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耕地和水足粮食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要树立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就是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观念,建立健全耕地等农业资源保护法制体系,依照《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和水资源,保持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率。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减少国家对耕地的低价征用和高价出让,避免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二)实施农业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粮食产品成本高、品质较差,国际竞争力不强,逐步增加的粮食进口势必会冲击国内粮食市场,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和提高。因此,我们应在WTO规则框架内,利用政府补贴弥补完全市场调节的缺陷,调节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方向,实施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加大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力度

近些年来,粮食作物科研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薄弱,科技储备严重不足。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相对滞后,优质品种不多,专用品种不全。农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仍比较缺乏。要树立储备科技就是储备生产能力的思想,加大粮食作物科技投资力度,集中资金,集中人才,大力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的研究,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建立对良种和适用新技术推广的补贴制度,加强技术推广力度,确保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要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特别是国内支持保护的“绿箱”政策,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资力度,加强基本农田没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和土地生产力,直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粮食主产区选建500个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加强农田灌排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在这些基地县,形成年产粮食5000—6000亿斤的生产能力,保证每年提供2000—2800亿斤商品粮。

(五)建立国家粮食预警体系,及时调控粮食市场版权所有

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粮食市场和价格大幅度波动,国家应建立粮食预警体系,确定粮食警戒线,进行指标监测。同时对粮食预警进行立法,确保粮食供应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要求各级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

第4篇

近期,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南方六省旱情备受关注。以上六省是我国传统的稻谷产区,而5~6月份正值这些地区早籼稻分蘖和抽穗的关键期,因此这些地区的旱情使得市场对夏粮减产和粮价上涨预期加重,引发了市场对通货膨胀走势的担忧。我们认为,南方旱情短期或进一步推高CPI;但从中长期来看,对今年全年CPI的走势影响不大。

在CPI的构成当中,农产品的权重占到了30%,所以一点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影响CPI。而日前南方各省旱情的蔓延,导致大米等农产品涨价明显,为此,短期食品价格上涨压力大,这将增加短期通胀的压力,或推高5月份CPI。

但是,南方旱情对全年CPI,尤其对下半年CPI影响或将有限。中国农业银行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从我国粮食区域生产布局和内部生产结构来看,南方旱灾对全年粮食总产量不会产生实质性负面影响。

从区域生产布局看,南方主要受灾地区的粮食生产,对全国粮食生产并不具有决定性影响。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浙江和江苏六省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约为27%,而六省稻谷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则更低,为18%。而南方六省内部受灾程度也具有不平衡特征,早稻产区并未受到旱灾过大影响。

对于眼下市场比较担心南方旱情将导致夏粮减产并最终推高粮价。但从粮食生产结构看,主要受灾作物早稻占我国粮食比重较低。上述农行报告认为,北方冬小麦产区的丰收,才是保证夏粮丰收的关键,而秋粮生产则是全年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

据农业部最近调研显示,目前全国小麦总体长势良好,全年丰收希望很大。为此,即使南方六省导致早稻减产,可能也不会对夏粮丰收与全国粮食产量产生很大冲击。

此外,从粮食的供求关系来看,目前是供大于求的态势。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起,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7年增产丰收;而且中华粮网还预测今年稻谷结余高达1195万吨。因此,连续7年粮食增产丰收所奠定的储备决定了粮价不存在持续上涨的动力。南方旱情通过粮食生产对下半年CPI以及全年CPI走势产生的影响可能不大。

第5篇

农业部昨日今年粮食生产的调查结果,通过对粮、畜、菜三大类产供销的调研发现,农民在产业链中风险最大,但是利润最小,农民播种一斤粮食获利仅0.055元。

农资上涨均超10%

春播以来,化肥、柴油等农资大涨。目前各地农资价格同比涨幅均超10%,有的还达50%以上。快速上涨的成本挤压了农民利润。

农业部的调查表明,粮食产销各环节每斤总成本1.20元中,生产环节占73.9%,其他环节占26.1%;在总利润0.208元中,生产环节占26.45%,其他环节占73.55%。对于农民来说,投入和收益刚好相反,投入7成成本,最后只能拿到3成利润。

从畜产品和蔬菜调查看,同样反映了农民在这个产业链中的弱势,而且应该被重视的是,相比播种蔬菜等经济作物,粮食的生产周期更长,反而利润要小得多。农业部最后的调研结果显示,这次农产品涨价主要来自成本推动和产后各环节加价。

针对农民利润低的情况,今年国家决定从新粮上市起,再次提高XX年生产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国家粮食局研究员丁声俊昨日提醒,对大宗粮食品种提高最低收购价的同时,一定要有效控制生产资料的价格,使得价格上涨的好处能更多地惠及农民。

经销环节利润明显

今年二三月间,农业部在北京、山东、河北等省市,对粮食、畜产品、蔬菜三大类9品种,按照生产收购加工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对产品流和价值流进行全程跟踪。

以当前最被关注的粮食为例,调研发现,玉米、稻谷和小麦平均生产成本每斤0.69元,比上年升0.11元。农民出售价0.74元,提高0.02元。农产品微小提价并不能抵消快速上涨成本,最后农民获利0.055元,比上年少0.105元。

相对农民售一斤粮食只有5分钱的利润,加工经销环节和超市零售环节,均获利明显。经销商平均每斤赚0.09元。超市零售每斤稻谷赚0.05元,每斤挂面赚0.21元。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省粮食生产实际,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科技普及着力提高水稻单产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06]86)号精神,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突出主要粮食作物和优势产区,兼顾非产区,集约项目,集成技术,依靠科技进步,主攻单产,提高品质,节本增效;通过高产创建,树立典型,示范展示,辐射带动,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目标任务

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水稻生产创建示范乡镇(街道)、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以及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户。同时,在马铃薯主产区开展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通过三年(20*-2010年)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示范乡镇(街道)水稻单产比项目实施前三年平均增产8%左右,辐射带动全市水稻单产比项目实施前三年平均增3%左右。力争核心示范方早稻单产500公斤/亩,连作晚稻550公斤/亩,单季晚稻700公斤/亩。高产创建水稻单产比非示范户增产10%以上。马铃薯示范片面积达到2500公斤/亩。

三、工作原则

(一)层层发动,县(市)、乡镇(街道)、村三级联创。广泛发动,实行县(市)、乡镇(街道)、村三级联创。市里成立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市高产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协调及检查指导工作,牵头负责高产创建各项具体任务的落实,对所属乡镇(街道)创建活动进行检查指导。各乡镇(街道)都要制定本辖区内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方案,每个乡镇(街道)抓好一个以上的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粮食面积百亩以上的行政村都要有科技示范户。

(二)突出优势,科学选点。市里以建制乡镇(街道)为单位,选择粮食重点乡镇(街道)为创建示范点。各重点乡镇(街道)高产示范区要因地制宜,选择有区域代表性,农田基础条件好,要规模连片在百亩以上。粮食作物以水稻为重点,兼顾旱粮作物,建立百亩核心攻关、千亩高产示范的创建模式,示范带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全面开展。根据我市粮食生产实际,开展马铃薯高产示范工作。

(三)集约资源,合力推进。集约重大项目资源,与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病虫综防、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政策与科技项目紧密结合,争取配套高产创建专项经费,保证示范区建设的物质基础与资金优势,推进高产创建工作;集约各部门组织领导力量,市里明确由市粮油技术推广站牵头组织粮食高产创建工作,联合种子、植保、土肥、农机等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共同推进,各乡镇(街道)也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

四、实施内容

根据活动要求和我市粮食生产实际,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重点放在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粮食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和降本增效上。

1、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展对标准农田特别是新建标准农田的培肥改良,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和地力。通过扩种绿肥、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实行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增加旱涝保收、增加稳产高产基本农田面积。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做到灌排自如,农用电网配套齐全。

2、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根据粮食高产创建总体要求,结合各创建点的实际情况,确定高产创建主导品种,将高产创建活动与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实施相结合,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确保主导品种在示范区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并通过统一供种方式,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3、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单产和效益。粮食高产创建要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本增效、高产优质的原则,实现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标准化生产。水稻重点推广强化栽培技术、免耕强化栽培技术、单季晚稻“五改”技术、抛秧技术、直播技术、旱育秧技术、免耕直播技术、稻鸭共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技术。马铃薯生产大力推广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

4、大力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和千村示范,扩大示范辐射作用

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经科技兴粮为支撑,坚持产量与品质并重,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建设。加强示范方内农户的技术培训,做到每个方都有农技人员蹲点指导,

全面开展水稻优质高产千村示范活动,在水稻面积100亩以上的村,选择1个种田水平高、科技接受能力强的农户作为水稻高产示范户,并采用市推荐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加强对示范方内农户以及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户的技术培训,做到每个方都有农技人员蹲点指导,推行育秧、机耕、测土配方施肥、水浆管理、配套供应物资等重要农艺措施的统一,努力提高示范方的产量,开展高产竞赛活动,扩大示范辐射作用。

5、加强病虫害防控

坚持“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工作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强化重大病虫草鼠害防控工作,切实减少粮食生产生物灾害损失。要根据病虫害发生形势,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组装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技术措施,开展统防统治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强农药市场整治与高毒农药削减,对生产经营假冒农药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和曝光,全面禁止高毒农药的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6、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依托,以土壤养分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为基础,以高产创建产量目标为指标,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内容,为示范区技术指导人员及农民确定施肥数量、选择肥料品种、施肥时期和改进施肥方法等提供技术服务,解决农民施肥用肥问题,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

7、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加强农艺与农机部门结合,积极发展以水稻机耕、机播(插)、机收、秸秆还田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鼓励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广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开展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要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机大户的技能培训,创新和完善农机经营机制,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

8、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和粮食生产合作化经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规模效益和经营水平。

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使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发展规模种粮。鼓励种粮大户拓宽经营范围,向周边农户有偿提供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服务。大力组建粮食生产合作社、粮食生产专业服务组织,开展统一育供秧、统防统治,提高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保证高产创建活动取得成效,市里将成立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工作,对全市创建活动进行安排部署、技术指导、督促检查。市里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业、财政部门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分管领导、相关科站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同时成立由农业局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种植业科站技术骨干为成员的实施小组。各乡镇(街道)要成立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于5月20日前报市农业局粮油站),协调相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组织开展创建工作。每个示范点要有行政负责人,要有技术负责人,要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奖罚到人,确保工作进度和工作成效。要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强化目标管理,确保创建活动期间任务落到实处。

(二)落实惠农政策。广泛宣传国家和省里发展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把中央、省、县()三级政府已确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宣传到户,落实到位。重点宣传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增加资金投入。各县都要努力增加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投入,不断增加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扶持资金,努力改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市里将安排高产创建活动经费,支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全面开展。

(四)搞好技术服务。抓好春耕、夏收夏种、秋收冬种三个关键农时,细化工作措施,分阶段做好技术服务和指导,努力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以落实责任农技员制度为抓手,进一步健全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体系。要完善激励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创建活动的典型经验,不断提高创建工作水平。要创新服务模式,办好各类示范点、样板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六、工作进度安排

(一)1-2月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做好前期的调研,起草《*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工作方案》。

(二)3-4月份印发《*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工作方案》;部署20*年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各项工作;组织乡镇分管领导和农技站长培训、种粮大户参加金华市农业局举办的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组织开展全市春耕生产督查,组织开展早稻生产调研与技术指导,检查督促高产创建示范点各项工作落实情况。

(三)5-7月份继续落实高产创建各项技术措施;开展创建区早稻插种情况检查,提出早稻田间管理技术意见,指导农民抓好早稻生产,做好早籼稻高产创建示范区测产验收;考察单季稻和连作晚稻苗情,提出田间管理技术意见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意见,指导示范点高产创建活动;总结马铃薯创建示范活动的经验。

第7篇

关键词:农地流转;劳动力流动;补贴

“民以食为天”,农业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大国,解决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必须首先立足于自力更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我国农村原本从事农业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和工业领域流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城镇和工业的发展。2004年发生“民工荒”现象以来,我国劳动力供给持续紧张,农民工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我国正在从“劳动力绝对剩余阶段”进入到“劳动力相对剩余阶段”。这意味着农地流转也将面临新的形势。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

长期以来,普遍认为我国农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是剩余的,绝对数大约有1亿到1.5亿,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然而,2004年开始出现的民工荒,不但没有像预想中那样很快消失,反而从沿海地区蔓延到中部地区甚至劳动力输出省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组”2006年对2749个村的调查显示,74.3%的村认为能够外出务工的劳动力都已外出。根据蔡(2007)的估算,4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只有5212万,剩余比例仅为10.7%,这同原来剩余比例为三分之一的观点差距巨大。这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供给的特征正发生变化——越过了劳动力转移的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从劳动力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供给。

笔者在广东河源招元村、长洲村、黄石村等地的调研对上述观点给予支持。例如:黄石村村委会的该村外出打工情况的数据显示:2007年该村共有410人外出打工,约占黄石村总人口1218人的33.66%;外出打工人员中有男性220人,女性190人;全村282户人家中,全家人都外出打工的有51户,只有16户家中无人外出打工。而家中无人外出打工的家庭,多半是由于家中有人生病或者孩子太小等其他的原因无法出去。胡靖2007年在广东龙川县长洲村进行的为期一周住户调查亦发现农村家中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因此可以对形势做出一个基本判别,即作为我国经济最早起步亦最发达的广东农村中的可以转移的劳动力已经基本转移完毕。

二、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供给方分析

根据二元经济发展理论预测,劳动力转移将促进农地集中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上升。然而,笔者在广东的调研显示实际情况同理论预测大相径庭。

第一,撂荒现象严重并有加剧的趋势。黄石村的大部分家庭都有外出务工的人员,家庭经济主要依赖农业的情况已经不普遍了。因此,很多家庭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农业生产之外。胡靖、张威2007年调研发现,在食物消费得到保障之后,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继续投入劳动的积极性开始降低,即使是拥有上等的水田,他们耕种的欲望也并不强烈,更不用说下等田和那些不便耕种的田。1989年第二轮承包经营时黄石村水田总面积534.3亩,目前,在七个小组中,有六个的“撂荒率”都超过了10%(其中五个超过15%,1个超过10%)。刘屋的“撂荒率”是唯一一个低于10%的。而这是由于刘屋是黄石镇的镇府所在,学校、机关、工商业用地大部分都要从刘屋征得,因此,刘屋的水田面积是七个村小组中最少的,撂荒的情况就相应地轻了很多。到2003年,黄石村水田的面积减少到413.78亩,减少量为120亩。

第二,农地承包经营权集中的现象没有发生。黄石村的水田统计显示,除上寨小组外的六个村小组,共计246户,其中除5户的耕地数量没有减少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村民看重的是耕地平均分配,这一点在刘屋组表现的最为极端,由于人均耕地非常少,“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使得村民们对地权变动的反应更敏感、更直接。以至于在1980年土地承包之时,村民们一致同意全组的耕地每三年就要调整一次,可见土地按人头分配是黄石村民的普遍意愿。

第三,农业生产呈现老人农业的特点。就家庭而言,最典型的分工模式为青壮年外出打工,老人在家种田务农并带孙子。目前广东的家庭农业生产已经由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承担起来了。

应该说目前发生在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已经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具体的影响体现在:家庭收入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户不再重视农业生产,撂荒现象上升;劳动力价格上升使得农业生产成本提高;高素质劳动外流使得农业生产由中老年人承担起来。主流学者提出必须通过土地流转将农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经营才能破解目前农业面临的难题,笔者对此也表示认同。然而叶剑平等(2006)发现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出台以来,我国并没有出现如理论界所预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的。笔者2006~2007年间在广东农村的调研也只观察到显著的劳动力外流现象,而没有发现与之相匹配的农地流转发生。

显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并不会必然带来农地流转。虽然目前我国劳动力紧缺的形势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较为容易的在城市找到一份收入远高于务农的收入,但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并没有被完全打破的情况下,农民工依然难以享受到城市居民拥有的各类保障,无法在城市安家置业,当其老去后唯一的选择就是返回农村养老。农地在事实上成为农民最后的社会保障,所以黄石村的农民虽然不重视农业生产,却非常重视土地的平均分配。以公平为价值取向、在集体内部平均分配土地的方式成为必然的选择,这自然而然同以效率为取向的土地流转和集中经营方式相抵触。因此,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并解决了养老保障问题前,由于承包土地具有最后的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的社会价值,大规模土地流转不会发生也不能发生,作为土地流转的土地供给方——外出务工农民不会愿意将其流转出去。

三、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需求方分析

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后,已经转移的农民会愿意将其土地流转出去。例如:成都在城乡统筹的试验中就采用“双放弃换社保”的方式,成功推动农民自愿放弃土地经营权,实现了农业的集中规模经营。但是这样只是解决了土地流转中的供给方问题,还没有解决其中的需求方问题,即由谁来承包农民放弃经营的土地,承包后又经营何种项目,就像黄石村中存在大量闲置土地可供免费的短期经营,却无人愿意耕种。

从目前的农地流转实践看,广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主要被企业用于发展优质经济作物、反季节作物和水产养殖等高附加值农业(张德扬,2004;杨志平、林少俊,2002)。如果仅仅从产值上来衡量,这些土地流转无疑具有较高经济收益,但是从中暴露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几乎没有流转后的土地是拿来集中生产粮食的。根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3~2006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谷物种植亩均净利润大约在150元左右浮动,在所有种植品种中位列倒数第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不会主动投资生产利润率最低的种植品种。因此,任由土地流转在市场的力量下自发进行的必然结果就是粮食生产萎缩。

既然规模化种植对企业依然缺乏吸引力,那么机械化是否就不重要呢?广东和湖南粮食生产情况的对比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调研发现,在广东几乎没有多少农户愿意扩大粮食种植规模,一些原本高产的良田都闲置了。胡靖对广东部分农户粮食生产的成本与收益微观分析发现,如果不计算劳动力成本,每亩水田可以净收入两百元左右。在不采用机械化的现状下,只要将劳动成本计算在内,则不管是上等田还是普通田,被访的所有农户都是亏本的。而在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湖南地区情况就不同了,撂荒田很少,而且仅限于不便于生产的低产田或难灌溉田。周异2008年对湖南杨桥村55岁马姓种粮大户的调研可以作为典型案例来说明。该户采用机器来进行耕田与收割,在当地承包了20亩水田。在2007年遭遇旱灾的情况下,种植的20亩两季水稻总收益依然达到一万元左右。以2个月农忙时间计算,夫妻两人每月人均收入大概是2500元。他们对此比较满意,并表示机械化种田不累,还愿意继续扩大耕种面积。

可见在劳动力工资普遍上升的今天,务农的机会成本不断提高,采用机械化替代劳动力是保证粮食种植依然能够对农民拥有吸引力的关键。广东的经济发达,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多,使得其务农的机会成本要高于次发达地区。而较低的机械化水平又使得其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广东农户自然会很理性的将自己的粮食生产萎缩在了自给自足的规模,并且改为家庭中机会成本最低的老人来从事粮食种植。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降低了农业中的劳动力投入,扩大了规模,农民能够从中获得足够的收益,粮食生产就能够保持稳定。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土地规模经营与机械化并没有彻底解决农业的产业缺陷。水稻种植的产业缺陷决定种植者在机械化规模种植的情况下,生产周期中的劳动时间同样是间断而零散的。如果按照9个月的生产周期来平均,杨桥马姓种粮大户的月均收入就下降到555元。因此,规模化种植在湖南也只是吸引了非农就业相对困难,务农机会成本较低的中老年劳动力,而对可以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同样缺乏吸引力。粮农会按自己能力的强弱顺序,由强到弱依次放弃粮食生产,最后存在的粮农必定是农村能力最差的弱劳动力和半劳动力。政府必须对农业特别是其中产业缺陷最为明显的粮食生产进行补贴,以弥补农民的机会成本。

四、结论

随着劳动力外流造成的农村劳动力紧缺现象日趋加剧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攀升,农业生产已经由农村的中老年人承担起来了,这无疑给农业安全的未来带来了不稳定因素。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中经营是在未来保证农业安全的必然之路。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使得土地分配在基层以公平为导向,而并非效率。给与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让他们获得社会保障,是外出务工农民愿意将其土地流转出去的基本前提。

第二,农业项目的机会成本或利益最终在决定着农地的流转趋势。收益高的菜蔬、水果等,更容易实现土地的集中经营,自然也更容易实现产权的变迁。

第三,劳动力流动使得务农的机会成本不断提高,采用机械化替代劳动力是保持粮食种植对农民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但是想吸引高素质劳动力返回农业的话,针对农地流转的政府补贴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经济发达地区非农就业容易,有利于扩大土地流转的供给意愿,但也会提高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导致农户扩大农业规模、集中经营土地的意愿下降。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并不天然地易于实现农地集中经营。

参考文献:

1、蔡昉.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叶剑平,蒋妍,丰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6(4).

3、李成贵.土地流转势在必行[J].时事报告,2007(9).

第8篇

关键词: 种粮收益;种粮补贴;种粮收益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31-011.实践规划流程及数据分析

今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各实践小分队要按照就近、就便、就地、安全的原则选定实践区域,自助联系实践地点。按照高效、务实、灵活的原则,因地制宜服务本乡本土。因此我们化整为零,以实践小分队每个队员的家乡为实践地点,在沧州市新华区、盐山县、南皮,衡水市,邯郸市等地农村及城市开展了为期二十天的寒假社会调查。再通过统计分析,全面获得农民收益情况的数据。

2014.1.20~2014.1.21为我们的前期筹备:在此期间我们准备问卷调查用具及确定问卷调查对象,而且做到了准确预算活动基金及合理分配和注意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及其余调查方法的培训掌握。2014.1.22~2014.2.5我们进行实地调研,在此期间,每个队员对自己家乡进行了为期13天的社会调查,而且我们努力做到了注意调查的随机性及广泛性并随时同步微博发送调研进度2014.2.6~2014.2.7 我们完成调研,准确的完成实践报告。2014.2.7~2014.2.10我们总结这次社会调查的收获。

分析总结农民每年小麦玉米收成……播种每亩70元/亩,买化肥:复合肥160元每袋。160元×4袋种子:每亩30斤,每斤三元3元×30=90元,种子农药5元/亩,播种:每亩30元, 除草剂12元/亩,春季浇水每亩地越4个小时,每亩耗电16度(村里还按工业用电价格收每度八毛)16度×0.8元×3遍水=38.4元,春季喷洒农药买药12元,剩余麦子收割每亩65元,像大的购买农用车,水泵等各种农具不计入成本,人工费,拉麦子及其他消耗人力,等小成本还不包括在内。农用车油钱100元/亩,费用共计720+90+5+30+12+38.4+12+65+100=1072.4。国家全年所有补贴每亩约75元。上缴税费70元,每亩成本972.4-5=1067.4元,每亩按高产小麦1000斤计算,市价按1元计算1000×1=1000元玉米850斤,市价0.9元,850×0.9=765元每亩纯收入1000+765-1072.4=692.6元,每人4亩地,种地年收入692.6元×4亩=2770.4元。而如果对于家庭中有病人、学生,那就更是苦不堪言。

2.问题提出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我们发现了存在于农民身边好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1)农民种粮支出逐年增高而小麦玉米出售价格却增长不太明显。(2)国家种粮补贴对农民收益帮助不显著。(3)种粮户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4)种粮面积持续减少。

3.实践分析与总结

3.1农民种粮支出逐年增高而小麦玉米出售价格却增长不太明显。分析总结农民每年小麦玉米收成……播种每亩70元/亩,买化肥:复合肥160元每袋。160元×4袋种子:每亩30斤,每斤三元3元×30=90元,种子农药5元/亩,播种:每亩30元,除草剂12元/亩,春季浇水每亩地越4个小时,每亩耗电16度(村里还按工业用电价格收每度八毛)16度×0.8元×3遍水=38.4元,春季喷洒农药买药12元,剩余麦子收割每亩65元,像大的购买农用车,水泵等各种农具不计入成本,人工费,拉麦子及其他消耗人力,等小成本还不包括在内农用车油钱100元/亩,费用720+90+5+30+12+38.4+12+65+100=1072.4。国家全年所有补贴每亩约75元。上缴税费70元,每亩成本972.4-5=1067.4元,每亩按高产小麦1000斤计算,市价按1元计算1000×1=1000元玉米850斤,市价0.9元,850×0.9=765元每亩纯收入1000+765-1072.4=692.6元,每人4亩地,种地年收入692.6元×4亩=2770.4元。所以种地收入低。

3.2国家种粮补贴对农民收益帮助不显著。国家对我省玉米、小麦大豆、棉花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其基本原则有(1)全覆盖原则:对全省范围内符合本方案规定种植的的玉米、大豆、小麦、棉花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按照实际种植面积全部贴。(2)品种选择原则:优先选择适应性好、符合生产需要、时常前景较好的品种。(3)品种公开推介原则:在符合国家有关扶持政策的前提下,由省农业委员会确定主导品种并通过各种渠道公开向社会。(4)农民自愿购种原则(5)属地管理原则。其粮食补贴方式为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方式,实行良种推介、自愿购种、直接发放。补贴标准为玉米、大豆和小麦良种补贴标准为每亩10元。从农业税到我们现在种粮得到补贴,这是国家重农惠农的体现。全省粮食直接补贴资金总额为6. 03亿元,占全省粮食风险基金总额的40%。,然而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平均到农民手中仅仅只能得到一点点补贴,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3.3种粮户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种粮大户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农田基础设施差,农田基础设施溥弱,降低了种粮大户抗御自然灾害能力。(2)农资价格高,近几年,肥料价格虽有反复,但总体呈上涨趋势。(3)粮食生产风险大农业是典型的风险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扶持种粮大户发展的对策建议,(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生产条件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也是降低风险,增产增收的重要保证。(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贷款贴息的增量资金进一步向种粮大户倾斜,以调动种粮大户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增加粮食生产投入、提高粮食产量。(3)提高专业化生产程度提高粮食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强化大户的经营管理能力、产品营销及科学决策水平。参考文献:

[1]张邦松,中国粮价:《不涨的秘密与代价》,新世纪周刊,2008

第9篇

一、不能谁贡献大谁受穷

河南的南阳、驻马店和商丘三市都有“中州粮仓”的美誉。正常年景,南阳粮食产量占河南全省的11%,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约1650万亩,粮食总产约500万吨,是全国19个粮食产量超百亿斤的地市之一。唐河、邓州、新野、宛城、方城、社旗都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去年,南阳全市粮食总产57.95亿公斤,今年夏粮总产35.91亿公斤,连续八年增产。驻马店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8,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70多亿斤。去年,驻马店粮食总产66.20亿公斤,今年夏粮总产42.3亿公斤,连续7年实现丰收。驻马店全市九县一区均被列入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其中上蔡、西平、正阳为全国粮食百强县。商丘市粮食面积常年稳定在1360万亩,产量居河南省第3位,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然而,粮食主产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驻马店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4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去年驻马店的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32亿元,一般预算支出为143.52亿元,财政支出的79.6%来自转移支付,根本没有财力用于其它建设。农民人均纯收入4216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600元。城镇化率仅有29.5%。商丘市人均GDP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农民人均纯收入4054元,比驻马店市还低。这些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地区,仅靠自身的农业积累,很难摆脱欠发达的困境。

当前种粮比较效益普遍偏低。以小麦为例,2007年到2009年,河南省亩均效益仅194元。近年来,国家对农民的补贴在逐步增加,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民的收益。这已严重影响到农民对粮食生产所需劳力、资金等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在河南各地的建筑工地打一天工,现在的工钱最少60元。农民打一个月工的收入比种一年地的收入还多。所以青壮年基本上都外出务工,种粮食的都是老人、妇女甚至儿童。为了降低种粮成本,早了不浇水,虫害不打药,靠天吃饭的现象比较普遍。中原人视土地为生命。如今,他们不想放弃土地,但也不再精心侍弄土地,因为无法指望从土地上获得更多收益。

二、河南农区粮食生产面临四大约束

耕地规模约束。形成的农户地块规模小而分散,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例如驻马店平舆县人均耕地不足1.5亩。这使得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应用程度受到限制,导致农业专业化生产水平低、耕地利用率低,造成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制约了耕地产能的提高。

人力和物力投入约束。进城务工经商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使得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农业,导致农业实际生产经营者素质下降;同时,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使得大量农民把农业当作一种“副业”,不重视人力、物力和技术投入,导致农业科技应用能力下降,粮食增产潜力下降。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约束.农业基础设施缺乏规模化、系统化投入,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缓慢,致使农业的防灾抗灾能力极为有限,粮食生产面临巨大水旱灾害和病虫灾害的威胁。

农业科技贡献率约束。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投入严重不足,乡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断线,导致适合本地特色的农业科技成果出处少、推广少、应用少,制约了粮食增产潜力。

三、坚持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不能就农业说农业,就粮食说粮食,必须跳出来与加快农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谋划

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角度看,规模化是基础,没有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就无从谈起。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转移和分流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向规模化要效益。转移农民则需要工业化和城镇化作支撑。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特色的农区工业化,可以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度从而大幅度提高种粮比较效益,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为转移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从河南的情况看,县城应该成为转移农村人口和发展农区工业化的主要载体。过去,河南农民工主要流向东部发达地区。由于现行户籍制度的制约和城市高房价,使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定居,成为城市的“飘族”,是漂移不是转移,人在城市打工,赚的钱拿回老家在村镇建房,大多形成空心村,造成农村土地资源和农民工财产的巨大浪费。向县城转移有两个独特优势。一是农民就地转化,因为在自己的家乡,户籍障碍不大,有归属感和稳定感,可以做长久打算。二是县城房价便宜,农民工买得起房,可以安家落户,而不再漂泊。河南省平舆县近年就地转移7万农民,县城60%新建商品房为农民购买。县委、县政府强化政策引导,通过调控措施把房价上涨控制在年10%以内,并为在县城购房的农民给予退契税的优惠。今年平舆县城的房价为每平方米1100元,很多农民买得起,就不再回农村了,为推进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平舆的经验值得推广。今后转移农村人口,应坚持就地转化和劳务输出并举,以就地转化为主。

加快传统农区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是推动“三化”协调发展的引擎,越是农区,越要重视工业化。从调研情况看,平舆、泌阳、唐河都是传统农业大县,过去工业薄弱,甚至是一张白纸,近年来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主要是承接产业转移。泌阳县工业集聚区一家劳动密集型的电子厂就吸纳农村劳动力5000人。唐河县通过产业转移,引进了台湾产业园,形成了农副产品深加工、矿产开发、机械制造、电子加工、新能源五大产业集群,成为该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就地转化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载体。当前,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应加大政策引导,进一步加大农副产品深加工、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传统农区转移的步伐,以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区工业化、城镇化,不仅可以做到耕地不减少,还可以有效增加土地供给。平舆、泌阳、唐河等农业大县都把工业项目向集聚区集中,乡镇不再摆放工业项目,工业占地较少。另一方面,加强土地整治。地处平原地区,土地潜力有限的平舆县,近年来整理出土地2万亩,

而县城扩张占地1万亩,还新增1万亩耕地。唐河县实施空心村改造、窑场和撂荒地复垦、宜耕地开垦净增耕地45万亩。地处浅山丘陵地区的泌阳县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36万亩,除完成本县占补平衡任务外,还实现异地占补,为外地补充占地指标13000多亩。

四、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提供富余劳动力、开拓消费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就会失去基础和支撑,现代化进程就要走弯路,甚至可能影响国家长治久安;同样,如果不加速同步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国家整体实力不增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就很难落实,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基础地位就难以巩固。

建设中原经济区,能够通过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其路径主要是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通过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条件、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逐步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大力发展粮食加工、粮食交易、粮食储备、粮食期货,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在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五、对明年“三农”工作的建议

从2011年起,中国进入“十二五”规划期。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稳定增强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度,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十二五”期间“三农”工作的战略重点。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之一,河南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既要面向未来,勇于承担国家责任:又要面对现实,有效解决影响粮食生产可持续性的问题。笔者的建议有两个层面:

首先是国家政策层面。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力度。目前,广大农区水利、道路和土地整治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帐普遍很多,国家投资需要市、县两级政府提供配套资金。而粮食主产区市、县政府财力捉襟见肘,无力匹配,造成很多由中央或省级政府投资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市、县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成为“胡子”工程。即使工程能够延期建成,由于市、县、政府拿不出资金进行有效管理,效益也难以发挥。建议国家从2011年起,大幅度降低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和综合开发项目市、县两级政府配套资金比例,直至取消地方配套。

需要国家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近年来,国家对种粮农民的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等各项惠农政策,因农资大幅度涨价,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激励作用正在减弱甚至抵消。建议国家在继续巩固现有补贴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并新增公共植保补贴。

需要国家一揽子解决加快土地流转、农民转移和促进农民就业的政策,为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创造条件。土地流转的前提是有更多的农民脱离土地,实现根本性转移而不是“漂移”在外,若即若离。农区迫切需要承接集群式的农产品加工业转移,既能提高粮食加工深度和附加值,产粮不卖粮,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从而稳定粮食生产,又能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就地转化农民,可以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但成建制的产业转移单靠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难以完成,需要国家的政策导向支持。

其次是地方政府操作层面。

第10篇

主持三次座谈会,竭力援手中小企业融资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企业效益继续提高,就业和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但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其中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劳动力成本等各种压力汇集到一起,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使得大批中小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作为主抓金融的国务院副总理,最牵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多种场合和基层调研中要求采取得力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让人们再次看到有“救火能手”之称的副总理,又为中小企业融资祭出高招。

就在中小企业融资“喊渴”、不少企业濒临倒闭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时,于7月1日至2日到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小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他在会上强调,缓解小企业融资难,关键要多措并举,加快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的作用。对于如何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问题,对各类金融机构提出明确的要求:大型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强化小企业金融服务,把这项工作做实;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中小型金融机构要立足当地,避免片面求大和盲目跨区域扩张,更好地服务于小企业,同时要发展与小企业相适应的小型金融机构。

造成中小企业和农村融资难的问题,与当前一些金融机构贪大求洋、盲目扩张的理念有很大关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尖锐批评了小银行向大银行发展的趋势,指出小银行都往大银行发展,就没人愿意去给小企业贷款,谁还愿意为了贷几十万元去养殖户那里深一脚、浅一脚地看生产规模,谁还愿意去闻养殖户那个味。明确提出,今年的货币政策从去年的宽松调整为稳健,这个转变从宏观上是必需的。不变一下,牺牲的一定是我们最想保的,那就是农村和小企业。农业的重要性不必说,小企业是就业和税收的骨干。大企业越来越现代化,都用机械,用不了几个人,小企业才是就业的重点,而就业才是民生之本。而早在今年2月25日至26日,在陕西考察农村金融工作时指出,近年来农村金融发展快、变化大,但农村金融服务总体上仍比较薄弱。要坚定信心,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路子。要处理好支农服务与自身发展、监管与创新的关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期间,在召开的农村金融工作座谈会上分别对不同金融机构提出要求:农村信用社要当好支农服务的主力军;农业银行要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都要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提升服务“三农”的水平。

在奋力出手解困中小企业和农村“钱袋子”的同时,同样作为主抓贸易的副总理,还对外贸企业的发展注入很大精力。在今年广交会开幕前,人们对中国全年外贸形势仍心存忧虑,一季度累计出现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也是六年来首次出现季度逆差。4月15日,在广州市考察广交会有关工作,并召开外贸形势座谈会。他在会上强调,质量和信用是企业的生命,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外贸企业要抓好产品质量安全,弘扬诚信文化,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培育知名品牌;要通过技术进步,推动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创优势、赢得主动。两个月后,6月15日在内蒙古就外经贸和金融工作进行调研时提出,促进对外经济的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是一项关乎全局和长远的紧迫任务。要在确保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一手米袋子一手菜篮子,回良玉赴六省区为农业生产谋篇布局

2010年,面对自然灾害极为严重、抢险救灾任务十分艰巨的严峻局面,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承接了前6年持续向好的强劲势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七连增”;农民收入增量再创新高、实现了连续7年的较快增长。但同时,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很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影响“三农”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趋势,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不可低估。实际情况的确如此,今年初我国北方冬麦区基本无有效降雨,气象干旱严重,土壤失墒较快,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出现困难。主抓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1月22日召开的北方冬麦区抗旱减灾促春管国务院专题会议上提出三个“不可低估”,即对旱情灾情形势的发展不可低估,对抗旱减灾的难度不可低估,对干旱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为此,回良玉在会上对抗旱减灾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科学抗旱减灾、大兴农田水利等五项要求。

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后,回良玉奔赴六省区指导抗旱救灾,为粮食生产鼓劲打气。2月13日至15日,回良玉到山西就贯彻中央加强“三农”的决策部署和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考察指导农业生产和抗旱工作。他在考察期间召开的座谈会上对做好春管春播和抗旱工作提出七点要求:一要下大力气抓好当前抗旱工作;二要扎实推进春耕备耕;三要大兴农田水利;四要搞好农资供应;五要大力开展科技服务;六要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七要继续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3月21日,回良玉到河南许昌考察调研并在此召开的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上指出,针对今年农业生产面临的复杂形势和干旱等自然灾害较重、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困难,各地要以组织实施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为重点,以实化政策、细化部署、强化落实为抓手,掀起春耕备耕,千方百计夺取夏粮丰收。

进入4月份,在粮食生产的关键时节,回良玉又开始密集下基层进行粮食生产指导工作。4月17日至20日,回良玉到粮食主产区山东、内蒙古和黑龙江进行考察。他强调,各地要认真落实支持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实施好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大力加强夏季粮油田间管理,种足种好春播作物,千方百计夺取夏粮和全年农业丰收。

在“三夏”之际,5月25日至26日,回良玉到河北考察夏粮生产,鼓励农民群众继续增加投入,搞好田间管理,力争夏粮再获丰收。在此期间,回良玉主持召开粮食生产座谈会,对“三夏”工作提出六点要求,包括着力抓好跨区机收作业、抓好“三夏”农资供应、着力抓好防汛抗旱防灾减灾等。

扶贫开发也是回良玉主抓的工作之一,他身兼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过去10年扶贫开发工作成就辉煌、影响深远,如期实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2-2010)》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对于未来10年和“十二五”时期的扶贫工作,回良玉在3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提出,要切实把扶贫开发作为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管理的重大手段,把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原则。7月21日,回良玉率中央代表团分团到山南地区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并在山南地区召开庆祝和平解放60周年座谈会;8月11日至12日,回良玉在呼伦贝尔市召开的全国牧区工作会议上,对牧区发展提出了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快发展牧区经济等六项要求。同时,作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近期回良玉赶赴各地指导抗洪救灾工作。进入6月份,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频繁遭受强降雨袭击,安徽、浙江两省的局部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6月19日至21日,回良玉赴浙江、安徽灾区,察看汛情灾情,检查指导防汛抗洪救灾工作。7月26日,回良玉又在国家防总指挥中心召开的全体会议上强调,当前正是防汛“七下八上”的关键时期和台风活跃期,各地要防汛抗旱并举,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全面加强江河、水库、塘坝等安全防范和巡查,高度重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安全发展大于天,张德江“三深化”、“三推进”加强安全生产

进入“十二五”,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影响工业经济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工业经济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主管工业生产的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对今年工业经济工作有了总的部署。他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11篇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级有关部门:

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6-7月省政府统一组织,地方各级政府分级负责,开展了全省首次粮食行政执法检查。从检查情况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条例》,切实加强粮食行政执法,促进了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换,保护了粮食生产者的利益,维护了良好的粮食市场秩序,保障了全省粮食安全。由于《条例》颁布实施时间较短,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粮食行政执法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个别地方对市场化新形势下“依法管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市场化条件下新的粮食管理制度的配套措施还不完善。三是粮食行政执法机构缺乏法律专业人才。四是粮食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为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切实保护好粮食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宣传学习,进一步提高对粮食行政执法重要性的认识

《条例》是规范粮食流通的重要行政法规,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入宣传、学习《条例》,将《条例》的宣传、学习纳入“四五普法”和“五五普法”进行安排。全面贯彻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州)行政首长责任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市场化条件下开展粮食行政执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的领导,指导和支持粮食、工商、质监等部门依法搞好管粮工作,真正担负起本地、本部门发展粮食生产、维护市场秩序、维护粮食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责任。

二、抓紧完善地方性粮食规章,建立健全粮食行政执法监督体系

省粮食局要针对粮食市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调研和做好立法起草工作,省法制办按照行政立法程序把制定《四川省粮食流通管理办法》纳入*6年立法计划,重点解决有关法律法规不配套、不完善的问题。市(州)、县(市、区)两级是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的重点,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粮食行政执法监督职能。省粮食局从*5年起统一安排每年对全省粮食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一次以专业知识和法律素质为重点的普遍轮训。对经培训并考试合格的,发给相关行政执法或监督检查证,否则不准上岗执法。鼓励各级粮食行政管理机关在职人员攻读法律专业学历,提高粮食行政执法人员专业能力和法律素质。

三、建立和完善粮食质量检测网络,加强粮食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等7部门《粮食质量监管办法(试行)》(国粮发〔*4〕266号)的规定建立和完善粮食质量检测网络,加强粮食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为执行国家粮食质量制度提供保障,提高应对突发群体性粮食质量安全事件的预警和应急能力。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由粮食部门提出具体方案。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粮食质量监管专项经费按规定列入财政预算。

四、建立和完善粮食行政执法协调配合机制,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粮食、工商、质监、卫生、物价等涉粮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协调、紧密配合的粮食行政执法协调配合机制。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加强与其他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把粮食市场管理好,把农民利益保护好,把消费者经营者合法权益维护好,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根据《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有重点地开展粮食行政执法专项检查活动。一是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粮油质量监管为重点的专项执法活动,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粮油消费市场的正常秩序;二是在夏粮和秋粮收购期间开展粮油收购市场监管为重点的专项执法活动,以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维护正常的粮油收购市场秩序。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等6部门《关于印发<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粮检[*4]230号)关于“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所需经费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申请、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切实搞好保障,落实粮食行政执法和行政复议专项经费。

第12篇

一、春播工作圆满完成

中央及市县粮补政策的逐步落实,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月—日的一场中到大雨,截止月日,全县春播圆满完成,共播种农作物万亩,其中粮作万亩,经作万亩,粮作中,玉米万亩、大豆万亩、高粱万亩、其它杂粮万亩,经济作物中,棉花万亩、蔬菜万亩、瓜类万亩、其它万亩。从今年春播完成情况看,主要呈现大宗粮食种植比重大、农作物种得足种得严等特点。目前,春播作物出苗齐全,长势喜人,但有部分地块已呈旱象,如近期无较大降雨,春播作物生长和夏播工作将受到一定影响。

二、夏粮生产情况

全县种麦万亩,已全部收割完毕。由于今春气温较低且持续时间较长,返青推迟—天,加上生育期内受旱,预计全县夏粮总产可达万公斤,单产公斤。

三、夏播形势严峻

月下旬至月上中旬虽有降雨,但分布不均匀且雨量较小,夏播受到干旱的严重威胁。万亩夏播任务,目前仅完成万亩,其中玉米万亩、大豆万亩。

四、优质小麦、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今年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承担了市农业局的两个标准化示范基地。一是优质小麦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已顺利完成,该基地坐落在静海镇南五村争光渠东,面积为亩。示范推广品种为京。通过严格落实各项技术措施,使示范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获得了单产斤的好收成。年月日,以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验收。示范区的建设,为我县小麦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样板,带动了全县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提升了粮食生产质量。二是优质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面积亩,坐落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周边。已按实施方案进行标准化管理,棉花现已进入现蕾期,长势良好,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五、做好农情信息工作

一是印放《农业信息》期、计余份。发送到各乡镇书记、乡镇长、主管农业乡镇长及名农村信息员手中,成为他们指导农民调结构、闯市场的好帮手。二是及时掌握全县农业生产情况,并以当日信息的形式向县委、政府、县广播局及《静海文汇》报送信息条。三是部属信息县物价月报表及时完成,并完成文字分析材料篇,完成玉米成本调查报表,并撰写了分析报告。四是完成市局粮经处及市场信息处安排的报表等业务工作。五是向《天津农业信息网》、《农民致富信息》报送信息篇。六是及时做好灾情统计上报工作。

六、协助搞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工作

积极配合县农委搞好指标分解、夏粮联查等工作,配合种子公司做良种补贴工作。在实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过程中,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向市、县有关部门及时反馈。

七、绿证培训及其它工作

我科承担的名农村信息员培训任务圆满完成,学员们反映热烈,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为我县农村信息化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组织编写的万余字的《农业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被市绿证办在全市范围内采用。

完成了《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种植结构,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搞好服务》、《关于农技推广机构改革调研报告》、《加快蔬菜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市人大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情况调研》等文字材料篇。

八、下半年主要工作计划

⒈及时掌握全县秋收作物的种植、管理情况;并作好灾情的统计及上报工作;掌握今秋种麦进展情况。

⒉继续配合农经委搞好粮食直补贴及良种补贴工作的落实。

⒊继续办好《农业信息》,并搞好信息搜集及上报工作。

⒋按时完成部属信息县的月报表和文字材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