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教育的概念

数字教育的概念

时间:2023-06-08 11:29: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教育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教育的概念

第1篇

陶行知先生一向倡导“生活即教育”,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在科学教育中,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让教育融入生活之中,实现教育通过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社会功能。

一、运用生活化的集体教学展示生动的科学教育

以往在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中,集体教学总离不开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记一记,即先让幼儿观察图片(或模型),然后教师提问,幼儿回答,了解基本知识的概念,最后师幼共同小结,加深幼儿对基本知识和概念的记忆。科学在幼儿头脑中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丰富多彩的事物和现象。为此,我们应尽可能地让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让幼儿回归生活情境自主探究。如在“面”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提供了麦粒和面粉,让幼儿知道面粉是麦粒磨成的,让他们自己和面、自己包饺子、做馒头、做面点。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提高了探究能力,也真切地感受和理解了麦粒、面粉、点心之间的关系以及食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通过一日生活小环节渗透科学教育

进餐、盥洗、散步等是幼儿一日生活的小环节,由于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因此在任何一个小环节中都可以渗透科学教育,真正使幼儿生活与科学教育有机融合。只有通过了解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活动中的问题,幼儿获得的经验才会更直接,解决困难的能力才能提高,对生活中的科学、科学中的生活体会才会更深刻。让生活成为课程资源,使教育融入生活之中,实现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以实现科学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

三、仔细观察生活,挖掘适合幼儿的科学教育课程资源

数字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教师可从观察、寻找身边的数字入手,引导幼儿发现数字在人们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认识和探索数字的兴趣,学会用数字知识、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数字,不仅观察那些显现的,如时钟、人民币、红绿灯计时器等上面的数字,还要注意发现那些隐性的,如身高、体重、年龄、距离等方面的数字。

四、努力创设环境和条件,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机会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自主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帮助幼儿体验数字与人们的关系,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如及时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纸盒,布、橡皮泥等)制作数字物品并展示;为幼儿提供空间和材料,帮助幼儿创设和数字有关的游戏情境。也可以创设“电影院”“乘汽车”“数字剧场”等情境游戏,幼儿在这些游戏情境中面临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找到自己的家,如何正确使用家用电器的数字计时器,如何设计电影院的座位号并根据电影票找到座位,如何设计公交路线和站牌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幼儿运用以往的生活经验,并结合有关数字知识,实现从数字到生活的迁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从解决游戏、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提高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我们领悟到: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是与他们生活紧密相连的活生生的科学现象,最适合幼儿学科学的方式是让幼儿回归生活,去感受周围的人、事、物及其关系,真正做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第2篇

关键词: 幼儿科学领域 数字化学习资源 移情式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级各类教育提供了新的着力点和强大助推力,同样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也在加快推进中。但是信息技术使得学习资源的设计过程逐渐模式化、机械化,设计过程中人性化的一面逐渐缺失,加之学前教育受众对于信息技术本身的过度好奇,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学习资源设计的应用环节中的副作用更为明显。为了让学龄前儿童在享受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同时,尽量减少信息技术本身对其产生的干扰,我们需要一种更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更为人性化的设计模式。因此,移情式教学设计这种新的人性化设计方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变得势在必行。本文从幼儿科学领域活动入手,在园本条件下对该领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移情式设计,开发更适合作者所在幼儿园的学习资源。

一、幼儿科学领域的含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1]。幼儿科学领域的培养目标包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中包括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因此,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尤其科学领域的应用显得顺理成章。

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提出

教育领域,2002年,Maish Nichani首次提出移情式教学设计的概念。张广兵认为移情式教学设计弥补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模式化、机械化、教学情感匮乏等不足,真正实现了设身处地站在学生位置上设计教学活动[2]。

由于幼儿认知水平受限,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上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者站在幼儿的角度审视整个开发过程,思考幼儿在数字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需要给予何种帮助。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指设计人员对幼儿的数字化学习进行移情性体验,从幼儿的角度理解、感受、体验幼儿的情感,更加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幼儿及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以设计满足幼儿个性特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3]。移情式设计有助于设计者辨明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性需求,设计出合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适用性,增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

三、园本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开展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遵循以下基本流程[3]:

该图表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基本流程。在分析隐形需求方面,教师对幼儿长期接触和深入了解观察得到的数据更为详尽。理解使用体验方面,长期处于教育一线的教师对幼儿有着多年客观的了解,更善于从幼儿角度理解使用体验。园内的开发团队易沟通,有利于头脑风暴的展开。由此可见,在设计开发之初,园本条件下的移情式设计体现了受众数据容易掌握,开发团队容易沟通,角色体验更为真切等优势。因此,在有条件的幼儿园进行园本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既丰富了本园的幼儿学习资源,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育水平。

四、幼儿科学领域园本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范例

笔者以所在幼儿园的一次科学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为例,展示移情式设计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中的应用。

《认识时间“星期”》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

首先,以本园大班幼儿为受众群体,该群体已经对移动互联终端及触摸屏游戏有了一些接触。其次,通过移情观察分析得出本园大班幼儿对互动式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形需求。再次,教师通过角色扮演,发现大班幼儿对互动式数字化学习资源有体验要求。最后,设计团体展开头脑风暴,得出设计模型。设计模型将《认识时间“星期”》分为教师指导和幼儿自主学习两部分。在教师指导部分,以“星期”这一时间概念的顺序性和周期性为出发点,设计动画《星期妈妈和孩子们》,通过观看动画和教师对动画内容的解释复述,使幼儿形成“星期”的概念。在幼儿自助学习部分,设计触屏游戏“选星期宝宝”和“星期宝宝找位置”,使幼儿在游戏中再次强化“星期”这一时间概念的顺序性和周期性。这些学习资源在笔者所在幼儿园进行了验证,得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通过对幼儿科学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尝试,发现移情式设计是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深入分析幼儿对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形需求,切实了解幼儿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在此基础上展开头脑风暴得到详细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模型,以模型为主体结构精心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最终必能得到真正适合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然而,移情式设计并不是机械式的设计思路,不同受众群体对应着不同的设计模型,这就需要设计团队在移情式设计时更充分地考虑受众的客户体验。笔者只在幼儿科学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中进行了简单尝试,其他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将是笔者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09.

第3篇

现代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使我们的生活以前所未有的真实图像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首先是信息载体的数字化,书籍印刷,作为几百年来最主要的信息载体,将逐渐被比特运算的方式所取代,即实现知识的数字化。这种变革使知识可以以更简单的方式传播,以更大的容量存取,以更低廉的成本让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的数字化,还可将人类世界的一切物质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示。其次,通信方式的数字化使信息能够突破国界、文化及时空的限制而任意传播,互联网的开通使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而这势必导致人类的一切文明都必须转化成批量的资讯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各种新的数字媒体,以数字方式传输。甚至可以这样说,任何不能转化输送的事物都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该具备将知识转化为电脑语言的能力,并为人类几千年来沿袭的教育加入新的概念及内涵。

二、数字化带来的影响

从设计工具的变革到新的设计形态的产生,数字媒体的作用已日趋显著,它使设计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数字媒介的应用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高效的数字化技术工具

设计教育从美术教育中衍生而来,在传统教学中,从概念构思到图形设计或实体建模分成多个层次和阶段,学生的设计水平相应逐步提高。设计学习是在一定的绘画基础、绘画技能及在掌握了有关工具和材料的前提下进行的。在数字化时代,电脑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行为,大量的手工绘画、制图及模型工具转变为计算机图形设计、制图及建模系统。电脑还替代了学生有关重复计算和公式化、格式化、优化选择等大部分的理性工作,从而使设计的速度大大提高,使学生集中精力更多地致力于概念分析、创意构思、选择评价等方面。当一个构思成熟后就可交由计算机去修饰、扩展、强化或试验。专业化的电脑软件具有准确方便的参数化、变量化的功能,在设计中只要随时存储变化的结果,就能随时回到设计创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对以前的步骤进行修改并反复调试。

2.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出现

计算机对设计最直接的贡献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计算机构造物体的方式及图像处理上的特点,使计算机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了新的风格,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传统的手绘技法与电脑设计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它们有本质的区别。运用虚拟的概念而非物质实体进行设计表现,是设计表现领域的一个极为重大的变革。在平面设计中,由于扫描仪及数码相机的出现,使设计者能直接地输入真实图像,通过二维或三维技术的辅助,就能模拟出逼真的虚幻世界。在立体设计中,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使设计师在观察物体时,它能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视点中对形体进行构筑和修改。艺术设计语言与网页设计语言结合,融入了互动语言和数字符号。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创造出新的美学形态和设计形态。

3.多学科的交融与新学科的兴起

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领域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学科交叉性发展、研究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有些专业出现综合、合并,甚至消失的现象;另一方面,各种交叉、综合学科大量出现。

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电脑硬件和软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言的表达。这就促使当今的艺术教育必然要融入新的理念,构筑新的教学体系——数码艺术教学。数码图形基础、Internet资源及传播应用、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多媒体技术、数码影像处理等都被纳入艺术设计教学中。目前,艺术教育先进的国家已经将艺术设计的教育重心转向多媒体设计,设立了新的专业——传媒艺术设计专业、数码电影特技专业、数码游戏设计专业等。

4.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电脑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以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方便地检索。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网络的出现和远程传输技术的发展,使交流的发生不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国际互联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的存在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5.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受限于繁杂重复的技能示范过程,而限制了设计过程中的偶然性、多变性。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入课堂后,直观丰富的表现方法以及全方位、跨时空的思维方式,让设计的翅膀摆脱了美术基础的制约,简单的操作过程可产生多样性的结果,这才是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

互动式教学更是改变了以往单向线性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并最大限度地支持个性的发展。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开设一直感到有必要却没有能力和条件开设的课程。网上通讯可以排除时空及人为因素的限制,使教师和学生能在全球范围内检索信息,开展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教师的教学也从“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辅导者。学生的地位也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只有完成这几种转变,才能适应数字时代对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艺术教育创新与数字化教学

在数字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美术人才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凭借网络可更快地更新艺术观念,更快地创作艺术品,更快地把艺术运用到各个领域。在美术人才的培养上,将从传统的、单一的某一画种或艺术风格的临摹、复制式的教育,发展成为传统手法与电脑数字技术综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这将对现存的传统艺术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在数字化时代,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强调培养方式的创新。

虽然数字化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但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围绕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会不会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逐步降低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问题确实存在,但这一问题不能看作是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负面结果。一方面,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分配不合理与传统价值取向等各种深层次矛盾反映在大众教育观念中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在积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中的动手能力并非都是有价值的能力。就像现代绣花工人只需了解绣花的原理、针法,而无需学会手工绣花一样,科技进步总会使一些旧的技能失去意义,进而产生新的技能,使知识与技能达到新的平衡。

此外,数字化技术不仅为艺术类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也给理工科学生插上了艺术创新的翅膀,使设计艺术学科更加显示其艺术学和工学的边缘学科优点。笔者所在院校近几年,已经有部分专业将理工科学生与艺术生同时招收、对照培养,工科生与艺术生的界限变得模糊,美术基础已经不是阻止工科学生从事设计工作的障碍。

结语

我们面对的是崭新的数字化时代,它对我们的冲击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文化形象,而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脑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高效的数字技术工具,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开辟了新兴的交叉学科,给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带来了动力。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必须强调创新教育,才能造就一批掌握视觉设计、互联网及多媒体设计,具有创意潜能,能牢牢把握艺术创新和设计未来的专门人才,这是艺术设计教育者的职责。

内容摘要:数字化为设计艺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新的表达方式,实现了海量信息交流与共享,极大地方便了艺术教育的创新培养,也必将对艺术设计及其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数字化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必将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教育创新教育

电脑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冲击到设计艺术领域。随着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设备在艺术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驾驭艺术表现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海德格尔指出:“倘若我们沉思,我们就要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数字化技术使人类对世界的把握已经突破语言的抽象概括而更为直观、更为图像化了。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将感性的认识理念用严密的数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美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数字化艺术教育必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王波.数字化时代的美育思考.山东电大学报,2004年第1期.

[3]陈实.数字化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14卷第3期.

[4]薛生健.数字化时代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1期.

[5]周发强.数字化时代我国高校综合性美术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7卷第3期.

[6]张耕云.数字媒介与艺术.美术研究,2001(1).

第4篇

【关键词】书面数符号学习;中班数学教育

数符号的运用不仅对人类文化的传递和发展意义深远,对个体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首先,它是儿童从具体的数学思维向抽象的数学思维转化的标志,对书面数符号的学习和了解能使儿童在数的理解上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当儿童能阅读、书写和理解数的表征符号时,这种把数从具体事物参照体系中独立出来的过程就趋于完善(Sophian,1995)。[1]其次,它提供了一种儿童和成人可以共享的认知模式,这一模式为儿童和成人进行有关数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基础(Munn,1998)。[2]一旦儿童开始运用这些符号,它们很快就能成为儿童数学思维的一部分,并为儿童进一步学习数学提供可能和前提。然而,由于书面数符号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它给初学者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近年来,国内外对儿童语言文字读写能力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儿童书面数符号学习的系统研究不多。英、美两国现有的研究也仅涉及儿童对数符号的表征方式和对数符号功能的理解,未涉及儿童数符号表征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书面数符号是人类文化的发明,儿童通过社会传递的方式来掌握它,因而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以及机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中班开始的时候,约40% 的4岁儿童已能运用1~10的书面数符号来表征数量, 但儿童的书面数符号的表征和理解能力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的个别差异(Zhou & Wang,2004)。[3]这种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在幼儿园小班的活动中较少涉及书面数符号的学习。然而,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儿童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书面数符号。我们尚不太清楚幼儿园中班的数学教育是否涉及书面数符号的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儿童进行书面数符号的学习,这种书面数符号的教学是否符合儿童的发展特点。本文旨在通过描述与分析来回答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教育建议。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为上海市一所一级一类公办幼儿园一个中班的幼儿。本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以非参与式课堂观察为主,并收集了教师的相关教案。该园中班2004~2005学年数学教学计划设定每周一次数学课、一次珠心算教学。由于节假日等原因,实际全年数学教学总次数为72次,其中数学课37次、珠心算教学35次。需要说明的是,该园的珠心算教学形式上为特色教学,而事实上不仅绝大部分幼儿都参加,同年级班的教师也在一起备课。我们对该班的数学课和珠心算教学进行每周1~2次的课堂观察,全年观察的次数为37次(占总教学次数的51.4%),其中数学课19次、珠心算教学18次。我们对37次课堂观察记录作了分类和归纳后,又结合本班教师的教学计划与教案中的教学内容作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结果表明,在所观察的数学活动中,共有27次(占观察次数的73%)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书面数符号的学习,分别为10次数学课和17次珠心算教学。该班的数学课与珠心算的教学内容虽自成体系,但偶尔教师也会帮助幼儿在两门课的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联系,如在珠心算教学中帮助儿童回忆在数学课上学过的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等。两类课都与书面数概念的学习有密切关系。

该班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数概念、形状、排序、空间、时间、量和计量等,其中有关书面数符号的教学内容包括阿拉伯数字符号、加减符号和等号,具体内容涉及10以内的数字,如10以内数字的认读,比较数的大小,数字与实物的相互转换等。观察资料表明,只有一次教学涉及10以上的数字,如从1到35的认读。

珠心算的教学内容与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有很大不同,因为该班从小班下半学期就开始珠心算教学,所以到中班后,教学内容开始涉及100以内数字的阅读、1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我们在观察中发现,有两次教学出现了10以上数字的加减。从中班一年的教案中看,有5次教学涉及10以上数字的加减。

中班书面数符号的教学主要通过实物和符号的相互转换来进行。实物包括数字卡片、算盘、图片道具等。已有研究表明,书面数符号的表征和理解能力的发展涉及对书面符号与物体之间的双向转换的理解,主要包括书面数符号认读;实物―书面数符号、书面数符号―实物(周欣,2004)[4]。如果将中班数学教学内容与书面数符号的表征和理解能力发展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该园中班数学教学无疑体现了这三个方面,并且过程更加丰富。下面将一一分析涉及这些具体形式的教育活动是如何帮助中班幼儿进行书面数符号学习的。

1.书面数符号认读

书面数符号的认读是在口头数符号与书面数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包括数字和算式的认读)。到了中班,随着幼儿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求幼儿认读数符号的内容和认读的方式都有所改变。首先,认读内容方面,数目从小到大,从认读书面数字到认读算式,如开始时阅读1、2、3、4……到认读……23、24……后来则开始认读算式,如8-7=1,9-7+8-9=?;其次,阅读的方式也有所改变。中班上学期开始时,为了配合珠心算的教学,教师只要求幼儿把142读为“一四二”,而不是“一百四十二”。到了中班下学期,教师则在珠心算教学中讲解了个位数和十位数,开始让幼儿按照个位数和十位数的读法认读100以内的数字,比如把52读为“五十二”。

(1)认读内容的变化

“看数报数”是教师在中班上半学期经常开展的一个活动。活动过程是,教师出示写有数字的卡片,要求幼儿不仅能正确阅读,而且在卡片短暂出示后能正确背出数字,阅读方式为依次读出卡片上出现的数字,这种方式能帮助幼儿熟练地掌握10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说,幼儿只要掌握了10以内的数,就可以读出卡片上的数字。见下例

中班认读内容还包括算式的认读。由于中班上学期珠心算的教学内容包括算式,所以教师也很重视算式认读。在认读每个算式的过程中,幼儿不断重复着1到10的数字,同时也熟悉了加号、减号和等于号。如[例子12-15-2004]:

①“[例子9-29-2004]”表示该例子是2004年9月29日的观察结果。下同。

②T表示教师,S表示一个幼儿,SS表示多个幼儿,SSS表示全体幼儿。

(2)认读方式的转变

比如[例子9-29-2004],只要求顺次读出卡

班上学期末,幼儿就开始按照“个位数,十位数,百位数”的方法认读,教师详细讲解了如何读两位数,这样的认读方式无疑比单纯的依次读更有意义,因为这种读法赋予了除个位数以外的十位数、百位数等意义,有助于幼儿理解10以上数的概念。如[例子1-6-2005]:

S:三十八。

T:(问大家)他说对了吗?

SS:不对,应该是八十三。

T:对,应该先读前面的,再读后面的。

S:(点头重读)八十三。

2.实物―书面符号的转换

这一转换是将实物的数量转换为书面数符号的过程,在数学课与珠心算教学中都有。举例来说,教师先要求幼儿数出图片上有几个苹果,幼儿数好后请他们找出写有相应数字的卡片或把答案写在纸上。观察资料表明,这种将实物转换为书面符号的实践机会并不多,特别是没有出现写答案的情况。

下面例子[例子10-20-2004]表明从实物到书面符号转换的过程。

T:这里有几只小鸭子?

SSS:1只。

T:在算盘上怎么拨?(SSS拨1。)

T:又来了几只小鸭子?

SSS:1、2、3、4、5,5只。

T:算盘上怎么拨?(SSS加拨5。)

T:你算盘上是几?

SSS:6。

SSS:加号表示。

3.实物―书面数符号―实物的转换

这一转换是将实物的数量转换为书面数符号,再还原到实物数量的过程。如[例子12-24-2004]:

T:看,黑板上有几张卡片?[黑板上有5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相同的实物(圆点)。]

SSS:5。

T:在你面前有一个盒子,里面有许多数字卡片(数字卡片一面是数字,另一面是相同数量的圆点数),5用数字卡片怎么表示?

T:好的,5个圆点是5个,5个点子数和数字5。那5加1个卡片是几?

SSS:6。

T:(在黑板上做相应展示)很好。(指着黑板上的实物卡片)5添上1就是6,等于6。

SSS:(重复说)5添上1等于6。

……

4.书面数符号―实物的转换

这一转换是将书面数符号转换到实物的数量的过程,就是常说的按数字取物。即教师出示数字或算式,让幼儿用操作材料表示出来。比如教师说:“请大家拿出与卡片上数字一样多的雪花片,7。”幼儿拿出7个雪花片,就证明他们理解数字7的含义。让幼儿用算盘来计算5-4=1的过程,也是书面数符号向实物转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领会符号的含义。

书面数符号―实物的转换是四种转换类型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活动形式,因为这是珠心算教学中常见的形式。10以内数字的加减运算是珠心算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常常出示(连续)加减的算式题卡,让幼儿拨算盘,比如

从上面的归类和分析可以看出,数符号阅读、实物―书面数符号转换、书面数符号―实物转换是书面数概念学习的基本过程,其中实物―书面数符号―实物的转换形式是实物―书面数符号转换形式的变体。这一描述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师如何灵活地运用书面数符号与实物之间的转换,让幼儿进行多角度的练习与实践。

三、讨论和建议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幼儿园中班的数学教育中,不管是在正规的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还是在课外的珠心算教学中都包含了较多的书面数符号知识的学习。在正规的数学课程中,以接触10以内的书面数字符号和简单的算式为主。我们认为,10以内的数学知识内容基本符合大部分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但学习重点应放在对1~10书面符号的表征及理解上,涉及书面算式的教学内容不宜过多,且一定要结合实物和幼儿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而在该班的珠心算教学中,已经涉及100以内的书面数符号、简单算式(包括连加连减的算式)的横式与竖式的表达方式。很显然,珠心算的学习内容已经大大超过了以往幼儿园教育大纲对数学内容的年龄班的教学要求。当然,从大多数中班幼儿的学习能力来看,他们完全有可能掌握。我们的研究也证明,即使是发展水平较低的中班幼儿,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干预,也能正确地表征100以内甚至100以上的书面数符号。但过早地要求幼儿掌握10以上的数符号,特别是连加连减的算式,对幼儿的发展也许是弊大于利。我们的观察资料表明,珠心算教学中书面数符号的学习尽管结合拨珠的过程进行,但不少操作需要重复练习,这些活动不仅与对数概念的理解没有直接关系,而且由于它机械、枯燥以及对幼儿记忆方面的高要求,很容易引起中班幼儿的反感。我们的另一个家庭日常活动的观察研究表明,在家练习珠心算是家长建议频率较高但遭幼儿拒绝的百分比最高的活动。有相当多的中班幼儿不喜欢珠心算,这已经成为事实。

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较注重帮助幼儿认读书面数符号,并能注意循序渐进,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如要求幼儿先学会读出数字,再学习数字的进位关系。研究表明,进位概念的学习对幼儿来说是个难点,如在本研究中幼儿把83读成38就一点都不奇怪,这样的情况在中班可能不是个别现象。即使幼儿能正确读出数字,也未必表明他们真正理解数的位置与数值之间的关系。英、美两国的有关研究发现,有些儿童甚至到小学四、五年级都对此颇感困难(Hughes,1998)[5]。我们觉得可能没有必要在幼儿园中班就通过正式的集体教学活动来教进位的概念,而应通过一些材料的操作为幼儿理解这一概念打好基础。如20的数符号可用20个珠子表示,也可用2串(每串10个)珠子来表示。在个别幼儿感兴趣、对数的理解水到渠成的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给幼儿讲解这些概念。

幼儿学习书面数符号是在他们掌握了数量的概念和口头数符号的基础上进行的,帮助他们在物体的数量、口头数符号和书面数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书面数符号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书面算式的学习。算式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数学语言,在幼儿初步接触算式的阶段需要大量实物的操作来帮助他们真正理解这种符号语言。书面加减题做对了并不表明幼儿已经理解了算式符号。本研究中,在帮助幼儿学习书面数符号的过程中,该班教师能注重帮助幼儿在口头数符号、实物和书面数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比较明显的是,教师经常提供从书面数符号到实物的转换练习,如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幼儿拿出相应数量的实物。这种转换练习有利于幼儿对书面数符号的表征与理解。观察资料也表明,反过来从实物到书面数符号的转换练习较少,即教师出示实物,要求幼儿找出或写出相应的数符号的练习较少。我们认为,该班教师尽管注意到符号与实物之间的转换,但数符号的学习与数学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如形状、空间、时间、分类的学习,结合得还不够。另外,在将书面数符号的学习融入教育环境与课程主题,或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的联系方面,也有待加强。

从课程组织的方式来看,该班仍采用了分科教学的方法。然而,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都提倡综合的课程模式。如何在综合教育的课程模式中进行幼儿园的数学教育,这对许多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特点,在与主题综合时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要不要综合,如何综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Sophian,C.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 in early numerical development:Counting,conservation,and comparisons

between sets.Child Development,1995,66:559~577

〔2〕Munn,P.Symbolic function in pre-schoolers.In:C.Donlan ed.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Skills.Britain:Psychological Press,1998,48~71

〔3〕Zhou,X.& Wang,B.Preschool children’s representation of written number symbols.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04,173(3):253~266

〔4〕周欣.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7~240

〔5〕Hughes,M.Children and number.Oxford, England: Blackwell,1998

Math Teaching and Written Number Symbol Learning in Middle Class in Kindergarten

ZHOU Xin, WANG Yefang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第5篇

关键词:微课 数字化学习 云平台 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030-02

Research on Micro Lesso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n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

Leng Ling1 Wang Lin2

(puter Engineering,ZhongShan PolyTechnic Institute,Guangdong Zhongshan,528404,China;2.Zhongshan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Guangdong

Zhongshan,258458,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comprehensive change of education from purpose, content, form and method to organization is promoted. A growing number of schools,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lso adopt the latest digital technology to reform education mode, digital learning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As the current popular learning mode, micro lesson is more and more popular with the general public in recent years. It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f positive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this paper, at the foundation, the core concept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micro lesson are discussed. A new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mode of micro lesson is explored, which is suitable for digital cloud platform environment.

Key words:Micro lesson;Digital learning;Cloud platform;Learning mode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学校教育作为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传递科学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主要场所和途径之一,其知识的获取途径、学习资源的类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等方面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社会节奏加快,个性化学习需求旺盛,教育资源也逐渐开放、共享和多元化,其中资源形态的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发展趋势,各种类型的“微”教学实践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地铺开。在国内,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是一个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性软件之后风靡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微课”概念界定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1.2 “数字化学习环境”概念界定

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作为数字化技术的新兴力量,云计算、云服务技术不断发展,为互联网共享交互提供新模式。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特点: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利用校园网络可以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和学生间的协作学习。

(3)运用因特网呈现知识的超文本特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

2 数字化云平台环境的微课开发运行模式

数字化云平台环境中,教师是微课的主动创建者和实施者。教师利用资源模块的学习主题课程,利用学习专题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利用通知模块作业和课务通知,利用作业模块批改作业。教师还可以在论坛模块和问题反馈模块中与学生交流互动,利用统计模块查看学生在线学习情况。

学生利用学a生身份登录云平台,直接用云平台在线浏览文本、课件、视频等资源,上交作业,并将微课学习中的费解问题提问和交流。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问题反馈区反馈系统bug。技术人员负责云平台日常维护,云平台版本更新,有些技术人员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录课的技术支持。学校管理人员通过云平台数据监管师生行为、调研师生对云平台的意见,并向苑⑷嗽狈蠢⌒枨蟆M时,学校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云平台实施校本调研,优化教育教学措施。

3 数字化云平台环境下微课建设意义

3.1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数字化云平台辅助教学,把文字、图像、图形、音频与视频等统一起来,把静态的问题和枯燥的资料糅合在三维空间之中,合成精美的动态画面,这样就可以进行形象的教学了,也能够冲击观看者的视听觉,给学生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与此同时,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弥补了教师生硬讲授的不足;生动直观、内容丰富的课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想象的空间,还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利用数字化云平台教师可以充分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云平台教学资源课前进行相应的预习,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学习,同时通过布置课后练习来巩固课程内容,从而把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进一步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使学生的参与度更强。

3.3 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数字化云平台具备强大的互动功能,教师自己完全可以自由掌握它,并用其与学生进行讨论。课堂上师生可以借助有线(无线)网络自由登陆学习,下课后还可以继续完成相关任务,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同时除了校本资源分享外,可以同其他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应用数字化云平台这一教学手段,可以完善教学不足环节,加快实现素质教育,通过优化教学过程,迅速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

在数字化技术盛行的时代,将高校课程开发制作成微课的形式,切实能给高校课程改革带来新思路、给高校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带来便利。但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所有技术手段和表现方式都是为学习内容服务的,因此,课程设计的理念一定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注重人性化设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总之,微课和云平台的有效结合,是新形势下课程教学手段的必然需求和趋势。

参考文献

[1]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 刘小晶,张剑平.教学视频微型化改造与应用的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01-105.

[3]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全民阅读活动 数字阅读 中国知网 CFED期刊库 中小学图书馆

一、2011年“中国知网杯”中小学数字阅读活动简介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入开展2011年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在全国中小学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应用,2011年6月~9月,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知网杯”全国中小学数字阅读活动。本次数字阅读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中小学师生使用“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中丰富多样的期刊、杂志、图书、报纸等进行阅读和撰写专题征文。短短4个月时间,参加本次阅读的中小学校就达到4000多家,参赛师生人数30多万人,覆盖全国18个省份、300多个区县,阅读文章230多万篇,征文投稿量1200多篇,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装备管理部门、教科研院所、电教馆、教师进修学院和广大中小学校的一致好评。

二、“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简介

“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简称CFED)是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我国第一个专门用于中小学校的数字图书馆,包括《CFED期刊库》、《CFED工具书库》、《CFED报纸库》等系列资源库。《CFED期刊库》基本囊括了我国公开出版发行的各类中小学教育管理期刊、教学参考期刊、课外阅读杂志等,并且独家收录主要的核心期刊和教学参考期刊,是中小学数字阅读活动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必备的优质教学资源。

下面简要介绍《CFED期刊库》的收录杂志种类、基本使用方式和主要增值功能。

(一)收录杂志种类。

《CFED期刊库》是我国期刊杂志数量最多的一个数字期刊库,收录期刊杂志2000多种,根据内容和用途不同,分为数字阅读版、教学参考版和完全版。数字阅读版主要用于学生数字阅读活动,包括课外阅读、文学小说、文化艺术、科普知识、军事知识、美术摄影、IT世界、生活休闲、社会广角等期刊杂志。教学参考版主要用于教师学生教学参考工作,包括各科教学参考、学习辅导、阅读与写作、试题与考试、教学研究与参考、教育管理、德育建设、教育研究与参考、各地教育、各类教育、教育装备与技术等期刊杂志。完全版的收录内容最为完整,全面支持中小学的数字阅读、教学参考、教科研活动。

(二)基本使用方式。

《CFED期刊库》主要提供两种使用方式,分别是原版阅读方式和检索阅读方式。原版阅读方式是《CFED期刊库》的基本使用方式,这种方式在计算机上完全模拟阅读印刷版杂志的方式阅读电子版杂志,中小学生无须进行任何培训就可使用数字图书馆进行数字阅读活动。检索阅读方式是《CFED期刊库》特有的高级使用方式,这种方式提供文章标题检索、作者检索、机构检索、关键词检索,乃至全文检索等全方位的信息检索功能,以及引文链接、被引链接等多种知识链接功能,这些强大的知识挖掘和知识发现功能,将为中小学的教科研工作提供强大的情报支撑。

(三)主要增值功能。

“文字摘录”和“图像摘录”功能:由于《CFED期刊库》中杂志上的文章进行了全数字化加工,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不但可以进行图像摘录,而且还能直接摘录文字,并保存起来。此功能为师生做读书笔记、准备教学素材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知识元链接”功能(也称“概念链接”功能):在《CFED期刊库》中,充分发挥了“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资源类型丰富的整体优势,《CFED期刊库》中的每篇文章都可以和《CFED工具书库》、《CFED报纸库》中的内容进行链接。使用此功能老师、学生不但可以查找各种新概念进行学习,也可以了解各种人物、事件、概念的来龙去脉和最新发展情况,开展数字化、研究性学习。

“个人书房”功能:使用这项功能,每个老师、学生都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和经常阅读的杂志,建立自己个性化的“数字书房”,数字图书馆自动将最新的杂志推送到师生的“个人书房”中,达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便于管理的效果。

三、使用数字图书馆开展数字阅读活动的优势

(一)数字图书馆学习内容丰富,扩充师生阅读量。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中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如仅《CFED期刊库》就收录了1994年以来,我国公开出版发行的基础教育类期刊杂志2000多种,共30多万本。数字图书馆大大丰富了中小学图书馆的馆藏内容,扩充师生的阅读量,服务师生随时阅读。北京市通州区第一实验中学的曹锁老师认为,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带来的不只是丰富的学习资源,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在这种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会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学生的科研能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等也自然会得到有效地培养。

(二)数字图书馆信息功能强大,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利用数字图书馆开展数字阅读活动,不但在中小学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而且,对提升中小学校师生信息素养,学会利用数字图书馆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促进优质资源的广泛传播和共享有极大的作用。福州屏东中学的陈晓雯同学在征文中写到,“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利用互联网的速度来传递信息,我们只要输入网址、登录网站、轻轻地点击鼠标,哪怕离得再远,只要几秒,就可以轻松找到自己想要查找的信息。

(三)数字图书馆管理方式多样,有利于管理阅读活动。

“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提供校园网、城域网、互联网等多种管理方式,学校和各地中小学信息化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本地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和数字阅读或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目前,“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已在我国100多个城域网和3000多家中小学校得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DB/OL].省略/.

2.“中国知网杯”全国中小学数字阅读活动总结[DB/OL].省略/bz/.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曹锁.数字图书馆开启我的世界文化之旅,“中国知网杯”全国中小学数字阅读活动征文选编.省略/bz/.

5.陈晓雯.我和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杯”全国中小学数字阅读活动征文选编.

第7篇

如何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学前计算的学科特点来进行教学,以提高幼儿的计算技能呢?我认为,可以通过灵活的数字应用,提高幼儿掌握数字的“自由度”,使原本枯燥、深奥的计算知识转化为更加具体、生动、感性的知识,让幼儿喜欢计算,探索计算,充分地发挥其创造的潜能。

一、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幼儿的计算技能

操作活动之所以成为幼儿园计算教学中提高幼儿数字应用能力的首要方法,在于幼儿在动手操作时,能引起幼儿思维积极的探索活动,也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帮助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利用实物塑料片、小石头、纽扣等,让幼儿分分合合,加加减减,从操作中感知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从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加减的真正含义。让幼儿左手拿两颗石子,右手拿三颗石子,问:两手总共拿了几颗小石子?引导幼儿根据操作材料列式“2+3=5”,再交换两手的小石子,要求幼儿列出“3+2=5”,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加减交换律的概念。通过由实物――图片――数字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操作活动,使幼儿所学的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即培养了幼儿操作的能力,提高了数字应用能力,又调动了幼儿学习数字的积极性,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通过现实生活提高幼儿的计算技能

幼儿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已有一些体验,但幼儿的思维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缺乏理解事物抽象关系的基本观念。传统的教学方法,幼儿主要靠记忆和熟练来进行计算活动,活动中缺乏灵活性,他们有时知道1、2、3的3与3个苹果、3把椅子的3是相同的,但他们却难以离开具体事物从抽象的意义上来理解3。为此,在日常生活中,我总是以灵活丰富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数字教育。例如,在一日活动中,我会以惊奇的语气向幼儿说:“瞧,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怎么有这么多数字?时钟上也有许多数字,不知道什么地方也有数字呢?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处呢?”幼儿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着,发现着,纷纷交流着:我发现鞋子上也有数字,这是告诉我们这双鞋子有多大;针筒上也有数字,这是告诉我们刻度的;书上也有数字,这是告诉我们书的页码……也可让幼儿在日历上找出自己的生日,让他们初步感知时间概念。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高幼儿的计算技能,可以萌发他们学习计算的兴趣。

三、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计算技能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因此,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计算教育也是提高幼儿数字应用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和手段。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懂得“1”和“许多”的概念时,我采用了大家一起叠纸船的游戏。我说:“我叠了一艘纸船。”幼儿说:“我也叠了一艘纸船。”我说:“纸船一艘一艘都开到水面上去了。”通过游戏让幼儿懂得,一艘船一艘船接着开,就有许多艘船了。又如游戏“小兔吃草”,每只小兔都有自己的家(椅子),一只一只小兔跳到草地上去吃草,小兔就有了许多只;小兔回家了,每一个家里又有一只小兔了。通过游戏,使幼儿进一步懂得一个一个合起来就是许多,而许多又可以分成一个一个。游戏活动因有了数字而变得有趣、新奇,也使幼儿体验到计算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四、通过聆听故事提高幼儿的计算技能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幼儿喜闻乐道的故事讲解,可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字,学习数字。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计算内容要求,我编了许多既有趣味性,又符合知识要求的小故事。如在刚教学“8”的组成时,利用贴绒教具小鸭编出了故事《小鸭游水》:有一天,8只小鸭到河里游水,有7只小鸭跳到水里,岸上还有几只小鸭?8只小鸭可以分成7只小鸭和1只小鸭。7只和1只合起来是8只。7和1合起来是几?并让幼儿一一数数。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解,结合形象的教具演示,使幼儿直观地看到了数的“分”与“合”。这样,幼儿在听故事中感知了数字,学会了数字。

第8篇

一、电子书包的概念

电子书包作为一个新型教育技术下的产品,百分之五十的人对其并没有明确的认知。那么,电子书包是什么呢?电子书包:英文名Electronic schoolbag,即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的便携式终端,国内国外都有对电子书包进行教育方面的研究。它是一种以网络和硬件设施相结合的产物,是教材、教案、辅导资料及其他教育材料的载体。到2012年年末,在中国有百分之七十的学校将电子书包运用于课堂,进行效果测验,在个别大城市中已经将电子书包投入课堂,但教育成效尚存在争议。但笔者认为,电子书包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如何合理利用,将会对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

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使用电子书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构建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教学模式。通过对电子书包的运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构,以及师生关系都发生很大的改变。

(一)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教学方法上,数字化教学课堂由传统的教师讲授知识逐步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由传统的教师向学生提问转向于学生探究问题,向教师进行提问。数学是一门抽象的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单纯的讲解根本不足以使学生对概念达到理解程度。数字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便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电子书包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在探索过程中理解、运用数学知识。

(二)教学结构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教师采取的便是听、记、练的教学策略,而数字化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中采取的是让学生先学,通过电子书包的交互功能,教师在课前便能收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进而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策划适合学生的教案,设计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师生关系的改变

百分之七十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是比较严肃的,一般学生亦不愿向老师敞开心扉。而电子书包有良好的交互功能,不仅使师生关系得到改善,而且使教师和学生在课上课外随时进行交流,让学生和教师相互理解,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

三、电子书包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及使用误区

电子书包作为一门新型的教育技术,对教育有不可估量的好处,同时也有许多未知的功能等待我们开发,每个人对电子书包都有不同的定义。凡事亦有两面性,有优点便会有缺点。

(一)电子书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将概念抽象变具体。

数学课本中会有着许多概念,而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灵活应用教学策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概念。而随着电子书包进入课堂,教师便可运用电子书包建设情境,将情境与概念进行联系,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轻松理解教学内容。在数字化数学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运用电子书包创设合适的情境,将所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学及教师教都将简单化,课堂变得轻松。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通涩难懂的学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数学往往兴致不高。而电子书包运用于数学课堂上,给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添上靓丽的色彩,将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潜能。数学课堂中对知识的运用都需借助于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在电子书包中,可以做到每个人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手操作,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具的缺乏问题。电子书包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动手操作,对数学中曲线或图形的绘制,以及根据数据的变化对图形进行变换,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运用知识,对数学增强自信。

3.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面对的学生具有片面性,在课堂中学生参与率也达不到百分之百。而电子书包的应用,可以使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学生通过电子书包作为媒介,全员参与课堂。

(二)电子书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使用误区

1.电子书包为机器系统,缺少人性化。

在电子书包的教学过程中,一个较显著的缺点便是,电子书包为机器系统,在教学模式中缺少人性。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也是冷冰冰的机器,相对于传统教学,电子教学不能灵活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精准的教案设计。

2.学生易对其产生依赖性。

第9篇

关键词:电子书包;数字出版;传统教育;新方向

一、阐释数字出版的基本概念以及多种数字教育产品

所谓“数字出版”,就是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二进制的数字化手段编辑处理所要出版的内容,然后采纳数字化的存储、传播以及控制方式实现出版内容的优质流通,从而达到各出版环节数字化的目的。但应注意的是,数字出版不局限于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内容,也不仅仅指把传统印刷版的东西数字化,又或者把传统的东西扫描到网上就叫做数字出版,真正的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这样一个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的方式。

现下由数字出版所引发的数字出版产品类型多种多样,比如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等,其中数字期刊、网络地图、网络教育出版物等皆可归属于数字教育产品,同时衍生出了电子书包、云课堂等辅助课堂教学的数字工具,直接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电子书包”作为数字出版的典型代表,其彰显了数字出版的独有优势,将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进行了很好的融合。

二、探究数字出版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影响

1.机遇

(1)转变了传统教育的观念与方式

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教育是人生的一个特定阶段,将老师奉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视老师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人物,反而使学生丧失了主动学习意识。与此同时,传统教学局限于书本、粉笔与黑板的僵硬教学设备,导致学生的知识面仅仅局限于课本之内。然而,数字出版为传统教育带来了机遇,数字出版教育产品很好地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并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学习知识,在打破传统陈旧教育模式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谓是一举两得。

(2)使传统教育更趋于多元个性

正如上文所说,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丧失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导致他们的学习过于被动,所以其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也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然而随着数字出版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传统教育逐渐脱去了陈旧老套的外衣,更趋向于朝着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就拿“电子书包”此种数字出版教育产品来讲,其使得课程资源更加智能化、动态化,打破了传统纸质文本教材的弊端,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求。再者,数字出版集聚了更多的知识内容,有益于延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推动传统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2.挑战

(1)导致知识教育出现不均衡问题

从数字出版的定义就可以看出,数字出版必须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方可完成整个教育过程,那也就是说如若一个地区缺乏必要的技术基础,那么数字出版所引领的教学就无法展现优势价值。目前我国的综合实力相较于发达国家还较为落后,互联网还未普及到全国各地的每一处,如若此时盲目用数字出版教育代替传统教育的话,那么定然会出现知识教育不平衡的问题,最终导致教育不平等的严峻问题。

(2)影响传统教育稳定、全面的态势

数字出版过于智能化、动态化的表现,影响了其稳定性,反而影响了传统教育全面稳定的状态。比如,数字出版的电子化教材形式,就最大限度地影响了学生阅读和学习,不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又如,数字出版物过于鲜活的内容,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中减少了学生与老师、同学交流的频次,长此以往的话影响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再者,数字出版教育产品的不稳定性,致使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时强时弱,反而影响了传统教育稳定、全面的态势。

三、传统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现如今,信息技术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基于此种情况,我认为传统教育会朝着信息化方向与创新方向发展。(1)信息化方向指的是传统教育受信息技术与数字出版热潮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会逐步朝着智能化、先进化、数字化、动态化的方向不断迈进,最终发展到更为成熟的层次。(2)创新方向中的“创新”主要指的是人才的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略有相似之处,不过此处的创新方向是针对社会人才需求结构提出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创新教育、信息化教育的目标方向。

总的来说,数字出版给传统教育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机遇、应对好挑战,让数字出版更好地为传统教育服务,从而有效提升传统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将传统教育带入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鲍立衔.浅析我国数字出版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出版,2010(14).

第10篇

关键词: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96-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空间不断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从书本和课堂获取信息外,更多的是从计算机、Internet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学组织者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科学整合,系统开发,努力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

立体化教学资源是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适合远程传输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软件为教材,以Internet/Intranet为学习和管理环境,以自主式、开放式、交互式学习为主体的学习模式,以媒体素材为基础,适用于多层次教学对象,覆盖教学的全过程各个环节而构建的教学资源体系。立体化教学资源从纸质教材到数字教材,从传统教室到现代化网络,从简单媒体到高技术多媒体;按预定目标设计,对相关的教学资源信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整合,构建了立体化、数字化、实时性的教学空间。

图1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模型

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教学信息系统化,教学环境数字化,教学对象层次化三个方面的内涵。立体化教学资源模型如图1所示。该空间就是我们要建设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系统,对上述内涵可细化为

立体化教学资源=[教学信息1,…]*[教学环境,…]*[教学对象1,…]

系统化教学信息=电子教材+纸质教材+…数字化教学环境=教学支持环境+教学管理环境

教学支持环境=信息交流环境+实验模拟环境+教学评价环境+…

教学管理环境=教师管理环境+学生管理环境+课程管理环境+…

系统化教学信息包括数字化教材和纸质教材,数字化教材包括辅助授课系统、辅助学习系统、电子教案、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必须覆盖课程教学的所有环节,包括课前预习环境、课堂讲授环境、课后复习环境、辅导答疑环境、实验模拟环境、学生自测环境、教学评价环境、信息交流环境等。层次化的教学对象为学科教学、远程教学、学习培训,适用各学科的教学和学习等。

在概念学习中,要明确相关概念引入的目的。如"速度"是贯穿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物体的位置变化可用位移表示,但不同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位移不同,位置变化不同,有的物置变化快(如汽车),有的物置变化慢(如自行车),为了区分不同物体的位置变化快慢,就必须引入"速度"这个概念。只有弄清引入某一概念的真正意图,才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说真正地掌握了一个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根据物理现象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如共点力、受迫振动、内能、点电荷、光谱等,它们不但直接影响对物理问题的表达,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如"共点力"概念不清,静力平衡以及动力学的问题就难以处理;另一类是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概念(又称为物理量),如加速度a=Δv/Δt、动能Ek=1/2mv2等,对这些量的表达式,要明确式中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各量的单位及其适用条件,如重力势能的表达式E=mgh,是基于物体的重力恒定这一条件,只在高度及纬度变化不太大时才成立。

明确概念的内涵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或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对于定量概念其内涵一般包括: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是否矢量?它的大小和方向(对矢量)是如何定义的?单位是什么?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如何测量?等等。如加速度引入的目的是为了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定义式为a=Δv/Δt,国际制中的单位是m/s2,是矢量,一个物体的加速度由它所受的合外力与质量决定,教材专门安排了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加速度的实验(测量方法之一)。

横向分析物理概念,可以是对概念作横向比较,例如位移和路程、速度与加速度、动量和动能、电场强度与电势、电势与电势能等都有本质的区别与联系,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横向分析也可以是对相似概念采用类比的方法学习,例如学过电场线的概念,理解电场线的性质后,再学习磁感线,可利用表格将电场线与磁感线类比,得出磁感线的概念和性质。这样,可达到对概念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

立向的能力提高,一方面要通过正确地运用概念,有针对性的解决有关问题,使物理的抽象上升为理性的具体。另一方面,要注意物理概念发展的阶段性,通过反复加深认识的过程,在越来越广泛的知识和背景上来把握概念。

注重引入设计增强教学魅力

王晓琳

(辽宁省本溪市南芬中学辽宁本溪117014)

摘要:引入是教学之始,新课之端。新颖、生动、活泼的新课引入会大大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望。新课引入应精心设计。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生物教学;新课;引入;设计;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数字校园 教育信息化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教育行业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化变革,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曾指出:“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就可以打开通向教育改革发展的现代化之门”。的确,信息化在构建现代教育体系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有效地运用以计算机、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教育模式的全面改革,使之与时俱进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环境下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数字校园”的概念应运而生。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信息化工程,期间会遭遇很多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加以认真的分析和论证,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一、数字校园建设的理解和认识问题

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是要让学校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为学校师生提供一站式、全立体的信息化服务。然而,通过研究诸多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案例,可以发现不少人对数字校园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

1.数字校园建设是个别职能部门的事

许多高职院校对信息化工作很重视,但对数字校园的知识普及和建设动员工作做得不够,以至于学校师生不知数字校园为何物,更认为这只是学校个别信息化职能部门的工作。事实上,数字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是与每位师生分不开的,它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若仅靠个别领导意志、一两个部门协作和三四个人力投入显然是难以支撑实现的。试想,学校需要引进一套教务管理系统,是教务部门最熟悉业务需求还是信息网络中心?办公自动化系统是由学校办公室推广应用适合还是由信息网络中心来承担?

2.数字校园一到两年时间即可建设完成

数字校园既是一系列网络硬件设施和软件信息资源的综合体,更是一种教育信息化理念,其建设过程不仅有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问题,相关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问题,还会涉及到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办公、管理办方式的变更,这一切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和大量的工作去分解处理;此外,随着学校自身的发展,教学、科研、管理需求的变化,数字校园的功能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升级更新。显然,这一切都不可能只用一年半载的时间即能彻底解决的;

二、数字校园建设的实施步骤问题

要坚持 “立足现状、面向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资源共享、扩展灵活、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的方针来指导数字校园的建设。

1.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的重点完成网络铺设,使网络的接入线路覆盖整个校园,完成全校信息主干网与外部网络接入任务。

2.信息系统和网站建设。引进人事、学工、教务等职能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们是数字校园的功能核心。同时还要建立完整的全校信息网站体系,为数字校园提供丰富的新闻办公信息。

3.信息资源整合。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任务。在此阶段,要制定跨操作系统跨业务系统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实现各业务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同步;建立统一信息门户,为师生提供一站式的综合信息服务。

4.运维体系建设。必须在建设数字校园平台的同时,同步建立起一套相应的运维体系,包括规章制度以及技术人才队伍等。保证数字校园持续有序、规范、稳定和安全的运行,不断的建设完善。

三、构建项目管理组织机构问题

为了保证数字校园建设能按照规划方案有序的推进,除了学校高层领导的坚强意志推动外,还应构建一个职责明确、运行高效的专职机构从及沟通协调机制,如图所示:

1.管理层面:成立以学校高层领导为组长的“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数字校园建设的统筹、协调和决策。

2.技术层面:成立 “数字校园建设专家组”,由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为数字校园的建设提供技术指导、评估和论证等。

3.常务层面:跨部门抽调专业人才,成立建设办公室,外理数字校园建设的日常事务,如:整体建设规划方案拟定、配套管理规章制度的设计等事宜。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问题

我们除了建好数字校园,最终还是在于如何用好、管理好数字校园?这就凸显出了人才队伍培养的重要性,“事在人为”,可以说专业人才是数字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要重视人才培养人问题:

1.师生应用培训。为促进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配合信息化应用项目的推广和改善信息化应用环境,结合学院实际情况,需开展对师生、行政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

2.技术运维护队伍。能全面掌握数字校园的各子平台的管理、应用和推广,为教学、办公、管理和科研等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定期开展内部技术交流及研讨班;开展各种管理规范、项目管理等培训等。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但是有一个信念我们必须坚定不动摇:一旦实施数字校园成功,它必将对学校的教学、办公、科研等带来空前的利益和快速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中一些常见问题的探讨,旨在进一步促进教育信息化能在高职院校中更好、更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数字沟 新媒体 社会不平等 社会分层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5)06-0031-04

“数字沟”这一具有比喻色彩的理论词汇常用来形容在电脑、手机等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扩散中具有相对优势者与处于劣势群体间的“沟壑”,这种“沟壑”体现为知识习得、机遇获取、社会资本和政治参与等方面的不平等。然而,尽管不同社会机构,包括新闻媒体、学术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对“数字沟”概念广泛使用,但“数字沟”一直没有一个权威概念和操作定义。这种混乱不仅带来了对“数字沟”概念使用时存在混淆和误用,还导致使用的简约化或泛化嫌疑。

一、数字沟的概念边界

数字沟延续了蒂奇纳(Phillip J.Tichenor)等学者的“知识沟”研究命题,聚焦于电脑与互联网技术的采纳及使用与结构性的社会不平等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开始提出与讨论数字沟概念。此前学界和业界更多使用数字不平等、信息沟或电脑素养等概念来界定和描述这种由电脑及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安迪・卡尔文(Andy Carvin)认为,数字沟最早于1995到1997年开始公开使用,美国政府和记者用于描述由科技引起的社会沟壑。比如,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在论及移动电脑实验室时谈到:“移动电脑将走进我们的社区,把学校接人我们的穷邻居,从而铺平数字沟。”然而,对于数字沟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学界仍颇有争论。可以确定的是,数字沟真正引起公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始于美国国家电讯和信息管理局(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简写为“NTIA”)从1995年开始实施的多次“数字沟”调查,在调查报告中,他们不仅使用了“数字沟”一词,还将其操作化定义为“人们接人和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的社会沟”。调查探讨了信息技术接入和使用中的性别、年龄、种族、教育程度、收入等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影响因素。

在2001年出版的第三期《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tion)上,纽约城市大学学者保罗・阿特维尔(Paul Attewell)发表评论,把数字沟明确划分为“第一道和第二道数字沟”:第一道数字沟,即电脑和网络接入,涉及到数字沟的“硬件”层面;第二道数字沟,即电脑和网络的使用,涉及到数字沟的“软件”层面。阿特维尔的“两道数字沟”概念在实证研究中容易操作,因此成为对数字沟最基本的划分形式,后续学者在对数字沟进行研究中,也基本是围绕着该框架展开。

从狭义层面理解,数字沟即第一道数字沟――电脑和互联网的接入问题,指不同群体是否安装电脑和互联网以及接入的先后时序。然而,如果数字沟仅仅等同于接入沟,那么随着经济发展和电脑网络的普及,数字沟就会消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在接入之后,还必须考虑使用者在数字技术技能、使用目的和内容等层面的差异。正是因为意识到第一道数字沟在分析新媒体与社会结构复杂关系中存在的局限性,2003年起,更多的学者提出了“超越接人沟”的口号。对第二道数字沟的研究兴起,即电脑和互联网的使用沟,使用沟涉及使用技能、目的和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具体可分为技能接人(skill access)与使用接人(usage access)。范迪克(Jan van Dijk)与哈克(Kenneth Hacker)区分了“技能接入”的三个维度:(1)工具技能,即操作使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能力;(2)信息技能,即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3)策略技能,即使用信息满足个人目的和位置的能力。而“使用接入”则是在具备物质和技能条件后的最后一环,包括使用时间、使用设备及多元化、宽带或窄带的使用、积极地或创造性的使用。使用沟同样与特定社会阶层、教育、年龄、性别及种族有关,不同的社会阶层对数字应用和使用接人条件存在分化。不少学者还发现,按照信息的采纳和使用阶段,数字沟是多阶段和多序列的。两位韩国学者把数字沟分为三个时间段,即信息接入、信息使用、信息接受。这是按照网民接受和使用数字信息的时序来区分的,对定量研究特别是纵向调查研究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二、数字沟在分析新媒体与社会关系中的使用空间

从“知识沟”延伸的“数字沟”命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兴趣。这是因为数字沟不仅涉及电脑与网络在社会群体接入与使用中的数量与品质的差异,同时投射出社会结构性因素,如教育程度、收入、职业、地区等方面的差异,并加剧了社会的结构性不平等。数字鸿沟是基于电脑信息和传播技能在物质路径、使用能力、收益等方面形成的不平等模式,而这些不平等模式是由于社会中某种分层过程所导致的,这种分层过程产生了在信息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以及在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机会获取方面的不均等。

(一)数字沟形成的社会结构性因素

既往研究发现,电脑和网络的接入与性别、种族、年龄等先赋性因素有关,也受到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威尔森(Wilson)等研究认为,当把收入和教育等社会经济地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时。性别、城乡身份等因素对家庭电脑和网络接入的影响消失了。也就是说,社会经济地位更显著的影响了第一道数字沟。后致性因素的影响效应更甚于性别、年龄、地区等先赋性因素,这也充分说明了数字沟的产生更多的是受到社会结构性不平等的影响。罗杰斯(Everett M.Rogers)的创新与扩散理论也指出,新技术最先由社会经济阶层较高的群体采纳。因此,社会经济因素在技术的采纳和应用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社会结构位置及社会关系网络显著影响到个体的电脑与网络的接入状态和先后时序。有学者以德国的三次全国调查为例,分析社会资本(教育程度、工作需要)、家庭环境(如儿童的成长阶段、家庭收入)和社会环境(性别、地区、族群、家庭电器现代化程度)对电脑和互联网的家庭接人的不同影响。也有研究者指出,高收入者、人脉广且影响力强的人士、受过良好教育和拥有高技能的人士更可能获得信息传播接入和掌握使用的能力,并从中收益。

相对于数字接人沟的研究而言,对使用沟的社会和个人影响因素的研究则相对缺乏。范迪克与哈克认为,信息传播技术拥有、技能和使用的差异缺乏科学解释,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一个例外是荷兰的全国调查,研究发现,认知资源对数字接入、技能和使用层面的影响最大;在数字接入后,物质和社会资源对技能和使用层面的影响减小。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认知资源、物质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深受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二)“信息”在信息社会中的基本属性

对于信息资源的社会属性,范迪克、卡茨等学者均有过一定的论述。首先,信息可被视为基本的善。美国政治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在其1971年的著作《正义论》中提出,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是“所有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的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罗尔斯把这些应被平等分配的社会价值称为“基本的善”,它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尊严必不可少。在数字时代,信息、资源分布和使用不均造成一种新形式的文盲――数字文盲开始出现。其次,信息是一种“地位商品”。1976年,英国经济学家弗雷德・赫尔希(Fred Hirsch)在专著《增长的社会限制》(Social Limits to Growth)中详细讨论了“地位商品”的概念。地位商品最大的特征是其稀缺性,但能够带给个体满足感,是个体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他把地位商品区分为物理性稀缺(例如,古典油画)和社会性稀缺(例如,好工作)。在信息化时代,核心信息依然是稀缺性资源,对核心信息的掌握便构成判断个体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处于较高社会地位的个体在判断、获取和利用核心信息方面更具有优势。再次,在网络社会,信息增长具有指数属性。由于信息获取、理解和再生产能力的不平等,信息拥有者比信息匮乏者更能快速获取信息,同时也更能够理解和使用信息。卡茨与莱斯认为,互联网及其他信息技术通过提供给个体更多的教育与训练机会来增强人力资本。信息劳动力市场更青睐那些接触过通讯网络,并在这方面具备经验和必备技能的人,缺乏足够资源和经验的人会被排斥。对于信息富有者而言,其信息拥有量呈现指数式增长,进而导致信息富有者愈富、信息贫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从而导致信息贫穷者更加被边缘化。

(三)数字沟带来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首先,数字沟固化并扩大了社会分层。因为那些拥有社会经济资源以采纳技术的个体,反过来也重新塑造了信息技术,这群人快速地组成一个网络,那些没有经济和社会权力的人则被隔离在新技术和这个网络之外。信息、知识和权力有集中化的趋势。数字沟复制了既有的社会分层,未来社会的任务之一是防止结构性的不平等在信息通讯技术的接入和使用中加剧。其次,数字沟造成公众政治知识与参与的分化。与传统的媒体形式(报纸、广播与电视)相比,社会各群体对互联网资源的不平等获取又减弱了政治参与的基础。研究者指出,是否拥有计算机以及网络使用方式显著影响个体的知识增长、技术获取及自我认同。互联网接入层面的差异也显著影响到个体间政治知识与参与的差距。另外,如果使用内容偏向娱乐消遣,互联网还会造成人们政治效能感、知识和参与的下降。而且,网上信息错综复杂,即使网上存在大量有用的政治信息,也可能因为个体缺乏理解政治世界的信心而无法有效使用,特别是对于缺乏教育和互联网技能的个体而言更是如此。再次,数字沟造成公众获取社会资本的不平等。这种影响可以用互联网使用的差异来解释,即使用时间、使用策略的鸿沟造成了个人社会资本的差异。根据普特南(Putnam)的纽带性社会资本(亲朋好友等同质性群体的资源)与桥梁性社会资本(不同职业、年龄、信仰等异质性群体的资源)的启发,互联网的人际网络既可以维持已有的强关系,又可以帮助开拓新的弱关系。这意味着,缺乏网络接入和使用的个体,在获得和增加社会资本的机会方面受到数字沟的影响。

三、数字沟视角下的中国信息社会

数字沟视角下的新媒体与社会结构问题在当下中国具有现实意义。按照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达到1.78亿,占我国网民比例的27.5%。可见,随着电脑及手机市场价格的降低和电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手机互联网的推广,网络采用率在我国社会中下阶层继续普及,互联网在农村普及率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