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29: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创业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财税政策;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就业
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财税扶持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项目编号:201510378219)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82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8日
教育部2014年12月11日《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传递出国家对全面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愈发重视的信号;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价值。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创业存在着诸多问题。财税政策作为影响创业的外部因素,对创业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活动中,政府应进行角色定位,通过财税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尤为重要。
一、财税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的作用机理
从经济理论角度,大学生创业有其显著的外部性、市场不完全性、市场信息不充分和不完全性等市场缺陷问题,并且存在机会成本显著、价值不确定和风险较大等问题,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公共服务在内的宏观政策,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能促进创业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创业的正外部效应。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可以通过创业实体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岗位,降低失业率。创业经历同时也可以成为后来者重要的决策参考。可见,大学生创业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效应。众所周知,正外部效应出现时,商品或服务的成本大于收益,且利益有外溢,如果成本得不到应有的成本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资源配置状态,即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决策会远离帕累托最优,生产者决定的最优生产规模将达不到社会所需要的最优规模。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较低,也是由于市场机制下,缺乏对大学生创业的正外部性效应的成本补偿,导致大学生的创业原始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大学生创业创造的工作岗位远少于社会需求的数量。政府资源配置的另一方,在市场机制出现“失灵”的情况下,通过财税政策工具,可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彰显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态度和决心。
(二)大学生创业面临市场的不完全性。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但少数规模以上企业在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状态下,较易形成垄断,进而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商品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市场丧失效率。因垄断的存在,大学生创业实体作为新的企业,要想进入某一行业十分困难,并且获得资源的能力较差,最终导致市场的不完全特征较为明显。利用政府采购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向大学生创业实体倾斜,为其提供市场,并通过政府支出乘数的放大作用,增加国民收入,再通过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使创业实体收入增加,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
(三)大学生创业面临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问题。在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信息构成生产、消费和营销的最敏感神经。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希望拥有充分的信息,因此信息本身就是激烈竞争的对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成为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基于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创业教育、社会经验、市场营销知识、市场需求敏感程度较低等事实,体现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信息不充分问题较为显著,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创业的盲目性;并且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往往规模较小,缺乏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增加,创业难度增大;相比之下,政府部门掌握较充足的信息,通过提供相关的公共服务,在工商所及相关部门开设创业咨询窗口,在高校开设创业课程等方式,将市场信息传达给潜在的创业者。另外,通过市场调查和研究,将优秀的创业项目推荐给大学生,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创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的问题,降低“寻租成本”,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选择,扶持大学生企业长期持续地发展。
(四)大学生创业的机会成本较大。大学生自主创业,放弃的是由就业取得的收入以及宝贵的时间成本,另外自主创业也将导致大学生放弃闲暇时间,并增加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巨大的精神压力、残酷的竞争压力,最终使大学生创业的机会成本增大,创业的意愿也逐渐降低。因此,政府通过改善创业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能有效减轻大学生创业的心理负担。通过免除创业过程的繁杂程序、减免大学生注册企业的工商费用等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失业、医疗保险、户籍方面给予保障,解除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增加其主观效用,激发潜在创业者自主创业的信心。
(五)大学生创业具有风险性和价值不确定性。大学生创业难以获得市场资本的投资,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性和价值不确定性。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在创新资源的获取,核心技术的开发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较弱,并且面对系统性风险,规避风险能力较差,未来收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在我国风险投资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市场资本很难流向大学生创办企业,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不足以及资金链条不完整。创业启动资金不足将阻碍潜在大学生创业积极性的发挥;资金链条不完整使大学生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无法拓展新业务,严重制约创业企业经济活力的展现。因此,政府通过财政支出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流入大学生创业企业,建立完整的融资支持体系,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为大学生创业融资提供担保,解决大学生融资困难问题。此外,政府鼓励风险投资公司不仅为创业者提供风险资金,同时利用自身专业性的技巧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他们帮助,以此鼓励大学生积极自主创业,增加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信心。
总的来看,财税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其着力点是降低创业成本、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由于财税支持政策相对滞后,现阶段财税政策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亟须我们从理论层面进行有效分析。
二、现阶段财税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扶持力度较小。目前,政府财政扶持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规模较小。中央财政每年扶持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规模不足20亿元。政府的基金规模和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求相差甚大。并且我国缺乏针对全国性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大学生创业通常也只能申请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项目给予200万元以内的无偿资助,或者不超过150万元的财政贴息。众多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并不能满足条件。部分发达地区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基金也刚起步,要求较高,受众面小。因此,多数大学生无法取得财政专项资金的资助,财政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较低。
(二)政府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政府的专项资金支出不均衡,忽略对部分地区和行业大学生的创业支持。从区域看,我国东部大学生创业率明显高于西部以及落后地区。调查显示,2014年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方政府凭借充裕的资金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而相比之下,西部和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由于资金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投入的资金较少,导致激励作用并不明显。而扶持西部以及部分地区的大学生创业对实现缩小我国东西部贫富差距的目标意义重大,却缺乏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从行业看,根据麦可思调查,2014届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在教育业、零售业、商业和建筑业,在这些行业,政府出台的补贴及优惠政策也较多,特别是明显偏向于高新技术产业等经济效益显见的产业,而其他产业却缺乏有力的财税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如农业方面,大学生在农产品加工和增值方面创业具有广阔空间,不仅有利于引导农村经济发展,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也有重要意义,但缺乏政策扶持,很多农业创业者都以失败告终。
(三)税收激励有待加强。首先,我国缺乏系统的扶持大学生创业的税收优惠法律体系。现行法律政策对大学生创业也有所规定和说明,但是这些政策缺乏统一规定和配套的执行细则,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其次,税收优惠政策立法层次低。当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都是政府部门以通知的形式独立下达的,导致在实际应用中不规范;最后,税收优惠涉及的范围较小,仅仅适用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以及部分行业。并且优惠税种和优惠方式有限,优惠时间短,优惠的税种仅限于部分所得税和地方税,对大学生创业扶持作用并不明显。由于所得税只有两年免征期且属于收益税,对创业初期的大学生企业来说,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较高,收益较低,因此减免所得税的激励作用不明显。同时,由于我国分税的财政管理体制,地方税的减免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政府贯彻自主创业税收政策的积极性,从而损害大学生的利益。
(四)融资政策体系乏力。首先,我国缺乏主要为大学生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拥有大量资金的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考虑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性和价值不确定等综合因素后,会放弃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导致大学生融资渠道狭窄;其次,融资条件高,担保条件苛刻。融资条件通常需要融资企业有担保物,而由于大学生的信用等级无法评定和拥有的资产规模有限,往往无法取得融资资格;再次,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力度小。即使能取得担保,获得融资,但是融资金额甚微。一般只有符合当地政府规定微利项目的企业,才能够享受地方财政的贴息扶持;最后,融资限制性条款多,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较高,并附加较多的限制性条款,大学生创业融资的门槛较高。
(五)政策统筹未成体系,各项法规立法层次较低。现行的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中,都存在立法层次低,相关的政策配套制度不完善,政策使用不乐观等缺陷。我国缺乏完整的大学生创业法律体系,主要保障性法规仅有《就业促进法》,但缺少对大学生创业方面的具体规定。其他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多以条例、管理办法出台,立法层次及法律效力低,并且大多出台文件尚无可执行的实施细则,实际应用并不规范,可执行效率较低。
(六)忽视创业教育。我国高校仍缺乏对创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普遍将创业教育仅作为选修课程供了解,创业教育缺少标准化规定,授课老师也缺乏创业知识,对创业优惠政策了解不透彻,对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作用不明显。
(七)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创业大学生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以及户籍方面仍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大学生在创业准备期间,由于不符合相关条件无法得到失业保险;创业大学生得到社会保险补贴的期限较短,最长不超过3年。并且在医疗保险方面,一旦中断缴费,则有6个月的医疗等待期,大学生创业期间,由于没有企业缴纳,倘若医疗出现漫长的等待期或者在户籍方面难以实现调转,都会影响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三、优化大学生创业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筹建大学生创业基金会。主要由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出面,依靠财政资金,成立专门的全国性机构――大学生创业基金会,负责从提供创业资金,信用担保到就业服务指导的一条龙服务工作。如美国的中小企业局和英国的大学挑战基金,由政府出资支持,专门负责创业事务,帮助大学生发现商业机会,建立与大学分离的公司。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对大学生创业者素质、项目技术含量、市场前景、创业团队建设等进行全面考察,依据级别给予不同程度的政策性低息或者免息贷款,或者据此出面协调担保,增加融资机构对大学生企业的信任,解决大学生融资困难的问题。
(二)优化大学生创业资金支出结构。加强财税政策优惠的导向性,在实行普遍优惠的基础上,区别不同行业和区域的优惠力度,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以增加就业岗位,极大地发挥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职能。一方面促进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政府间的转移性支付。东部地方政府向西部以及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进行创业资金的转移性支付,促进西部以及落后地区的大学生创业;另一方面通过资金专项投入,结合地方特点,引导大学生在各行业的创业,完善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类似重庆等地,地方特色美食较多,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大,应加大这方面的优惠。成都、北京等地高校云集,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创业扶持。在其他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潜力大,而对农业方面的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应加大,增加相应政策的扶持,促使大学生能及时获得创业政策扶持,促进各产业的发展,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
(三)扩大税收优惠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在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基础上,扩大税收的优惠方式,采取直接和间接优惠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减免企业所得税以及其他间接的减免方式,从多方面减轻大学生的负担。
1、税率式减免。在所得税免征期之后,对创业企业课以较一般为低的所得税税率。同时,对多数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可适当实行较低的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
2、税基式减免。对于吸纳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和下岗职工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即可在其所纳应税所得额的基础上扩大比例扣除这些人员工资、培训费等,以减轻企业税负。
3、采取税收支出的间接减免方式,扩大税收优惠的范围和程度,在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盈亏相抵和延期纳税等方面加以完善。在税收豁免方面,除免除关税和货物税外,延长企业2年企业所得税减免的时间,可延长至4年。在纳税扣除方面,允许创业企业从应税所得中扣除较大比例的合理支出,如生产的原材料及提供服务耗用的材料费用等;在加速折旧方面,允许生产型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提折旧,或者通过缩短技术设备的折旧年限,延迟企业纳税的时间;允许大学生创业企业延迟或者分期交纳应负担的税额,短时间内减轻其税负;在盈亏相抵方面,实行盈亏相抵方式对大学生初期企业的投资有很大的刺激作用。由于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在初期很有大可能处于亏损状态,准许企业以初期年度的亏损抵消以后5~7年度的盈余,可以减少其以后年度的应纳税额。
(四)大力倡导创业教育。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培训,积极宣传创业的优惠政策。首先,地方政府和学校通过创业教育资金,开设创业的正规课程,培养专业的指导老师,联合创业成功人士组成大学生创业导师团,在高校中开展创业大讲堂,组织大学生创业帮扶活动。创业指导老师的业绩可作为教学科研业绩评级依据之一,以此提高其积极性;其次,将创业课程与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发现与积极参与创业项目,建立对创业项目进行评选和奖励机制;最后,推进高校完善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优秀项目的推荐、创业场地的申请以及创业课程的培训等。同时,联合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共同建立大学生创业者信用评级机制,为融资机构提供担保信息。
(五)完善融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为大学生创业融资,同时鼓励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完善大学生向融资机构申请贷款、申请科技型中小企业贴息贷款和利用技术成果或知识产权、专利权进行担保贷款的政策和引进股权投资等融资方式。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机制并不发达,由于缺乏担保,大学生企业比其他企业更难获得融资。美国硅谷的高技术产业由于仅靠传统融资手段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硅谷努力挖掘新的融资途径来满足其需求,而美国的风险投资正好弥补了传统融资巨大缺口。在我国,风险投资体系并不成熟,可以鼓励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对大学生创业企业投入首期资金,拥有股权之后,参与或者委托公司参与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一年后再根据风险企业的发展和资金需求状况决定是否继续投入资金。通过此做法增强商业银行对创业企业项目运营情况的了解,减少对资金用途的担忧。为了规避风险,风险投资家和商业银行还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信息和人际关系网络帮助创业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开拓市场,提供增值服务。投资公司主动参与经营的投资方式,往往能使创业企业的成长性远远高于其他同类公司。
(六)强化创业政策统筹体系。尽快制定《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体系,建立促进大学生创业的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针对大学生创业存在的相关问题,完善现有政策并及时出台各项政策配套的具体细则,切实保障政策落实。随着政府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政策的出台,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减少大学生创业的工商、税务等繁琐手续,尽可能便利大学生创业,使其享受到一条龙专业化服务,包括办公室场地的取得、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优秀创业项目申报等绿色通道。并且在现有政策基础上,集思广益,借鉴国内外扶持大学生创业法律,完善我国扶持大学生创业的财税体系。
(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医疗、失业、养老保险以及户籍方面,尽快解决大学生创业的个人及企业所招人员的失业、医疗问题等社会保险问题。延长社会保险补贴原则上不超过3年的时间;对创业企业所招人员的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国家适当负担较多比例,企业和个人可负担较少的比例;取消6个月的医疗保险等待期;大学生创业者在大学毕业后,其户籍的落脚点也抑制了大学生创业者的发展,不应限制其户籍转出,对此应制订明确的实施方案,并落实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甲朋,郑玲.大学生创业财税扶持政策研究述要[N].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7.20.
[2]李莫言,方敏.促进创业的财税政策优化研究[J].上海企业,2014.10.
[3]刘慧.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创业中角色研究[D].山西大学,201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综述;展望
基金项目:新疆软科学研究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201442114)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国内大学生创业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0日
一、引言
近几年,中央及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财政、金融以及社会保障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国家教育部每年也会就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签发文件,可见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工作非常重视。国家层面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也促进学术界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对国内现有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分析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大学生创业研究提出展望。
二、大学生创业研究概况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大学校园创业活动,以及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得大学生创业问题逐渐成为各级政府、高校以及学生个人高度关注和重视的课题,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国内学者们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些学者对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梳理,探讨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教育的方式。房国忠和刘宏妍(2006)通过对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有利条件和特点的总结以及对美国百森商学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提出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牛长松(2007)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相继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如启动创业项目、建立管理机构、提供资金保障、开展教学研究、服务大学生创业等进行了综述和评析。胡瑞(2012)在总结英国创业教育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主要路径,并对其成效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对我国的启示。
还有一些学者在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如祝虹和潘勇涛(2008)结合东南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探讨了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目标、内容和途径等问题。谢志远(2009)以温州大学为例,提出立足汲取温州地域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温州创业优势,传承温州人创业精神,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借鉴温州人创业经历,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整合温州人创业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步开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温州模式”。木志荣(2006)认为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缺乏对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和技能的培养,大学创业教育普及程度低,他通过研究提出要从两个方面推动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一是建设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二是培养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万荣根和曲小远(2014)提出目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不足的问题。杨吉春(2016)通过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实状况的研究和分析,系统总结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从创业教育的科学观念树立、教学模式构建、实践平台搭建、支持体系营建等环节探讨了应对策略与解决之道。
(二)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国内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从国家宏观角度对现有创业政策进行回顾和展望,提出完善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对策建议。陈成文和孙淇庭(2009)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不足之处,提出应从强化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创业教育新体系、优化创业促进政策、开拓创业融资政策新渠道、营造适宜创业社会氛围等方面改善现有的政策体系。夏人青等(2012)和刘军(2015)对我国创业政策的演进逻辑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未来政策发展趋向。郭德侠等(2013)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创业政策存在的不足,并就完善这些政策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刘泽(2015)基于“输入-过程-输出”三维度对大学生创业政策进行阐释和反思,提出依据创业周期,构建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整合利益主体,优化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健全评价机制,改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效果。还有的学者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目前我国创业政策的作用,如杨波(2014)等基于混合策略博弈模型的大学生创业政策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对策建议。
二是结合具体某个地区提出完善当地大学生创业政策对策建议。秦勤和江志斌(2012)在分析了现行大学生创业政策存在的问题以及比较借鉴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重庆市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的对策和措施。李辉(2014)对云南省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综述,通过广泛的调查和数据统计,对云南省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内容和执行效果进行了评述,并从完善政策制度、加强创业教育与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和检查监督等诸方面提出改善云南省大学生创业环境的若干对策。肖潇和汪涛(2015)以中关村和东湖高新区两家示范区2009年以来的49项大学生创业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大学生创业政策进行了定量化的评估研究;构建了从法规、条例到具体措施的政策梯队体系。田雪莹(2013)运用政策归纳方法阐述了苏州现有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措施和缺陷,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等各个不同阶段,从培训政策、筹资政策、配套政策、落实政策、环境评价和识别评价等多方面,系统构建出苏州市大学生创业政策保障体系,为政府等相关部门促进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王亚筑(2012)通过对贵州省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和创业政策的梳理,剖析了贵州省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目标、方式、具体手段和特征,阐述了贵州省制定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思考和建议。
(三)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学者们从内外部两个方面研究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由于大学生的创业受到创业意愿高低的影响,因此学者们主要研究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
1、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创业意向的因素首先是大学生自己的创业技能、能力、个性等方面,学者们研究了大学生创业应该具备的个人素质。如梅伟惠等(2011)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技能的“金字塔模型”,模型底部是创业基础技能,包括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力;模型顶部是创业操作技能,包括机会技能、资源整合技能、创业管理技能以及专业技能。杨建道等(2014)通过理论与文献梳理,结合个案访谈结果,将大学生创业能力划分为机会发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6个维度,并研究设计了大学生创业能力测量量表,并通过实证数据验证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刘敏等(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此外,大学生就读高校类型、创业经历、个人冒险倾向、个体创业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均具有重要影响。
2、外部因素。李小玲等(2015)在归纳“创业事件模型”、“计划行为模型”、自我效能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等创业意向研究重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会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肖璐和范明(2013)根据在全国范围内收集的2,533份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技术,揭示了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网络顶端对大学生生存型、发展型创业动机均产生负向作用,说明社会网络资源一定程度上不是促进而是阻碍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网络差异对生存型创业动机产生负向作用,而对发展型创业动机产生正向影响,说明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创业动机有显著差异。此外,生存型动机较强是我国大学生创业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乌仁格日乐(2013)等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处理和实证分析,发现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呈现“倒U型”,即家庭收入过低或过高的家庭子女创业意愿较低,而处于中间位置的家庭子女创业意愿较高。王一涛(2013)等通过对国内4校近500名在读大学生的调查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创业倾向与地域、专业、经管知识、创业大赛经历、企业家精神等存在明显相关关系。
(四)大学生创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学者们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分析了目前各地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如张文学(2010)等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对武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的现状、创业现状及创业环境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就如何帮助大学生突破瓶颈制约,促进其成功创业提出相应的建议。吴海燕和齐跃(2015)以广东省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了解他们的创业意愿及创业准备现状,综合分析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探索性地提出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改革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政府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政策的出台、高校与社会各界合作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预孵化器”等五大激励措施,帮助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刘琳(2014)对吉林省地方{校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于光和王丽华(2013)通过问卷调撕蜕疃确锰傅姆绞蕉陨虾10所高校的学生、相关创业机构工作人员以及22位大学生创业者的调查,调查了上海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1、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马君等(2011)从动态演进的视角系统研究了积累演化型、连锁复制型、技术驱动型和概念创新型四种大学生创业模式,并指出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内在资源禀赋、内部创造力与外部机会和资源不断优化重组的过程。李伟(2014)把我国大学生创业分为加盟创业、网络创业、入驻创业园技术创业和法人股份制的小型公司创业四种模式。
2、大学生创业类型研究。李炳安(2011)将地方政府资助大学生创业类型概括为四类即杭州的无偿制、上海的基金制、西安的贷款制和广州的补贴制,分析了这四种类型的利弊并分别提出了改进建议。李伟(2014)提出按照参与创业时间可以将我国大学生的创业分为兼职创业、休学创业、毕业后创业和退学创业四种类型。
三、大学生创业现有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研究,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和失败的因素研究,虽然现有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还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目前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还不丰富,未来有关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可以更多地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进行,使创业研究更加精确化;第二,现有研究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的还比较薄弱、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未来有关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可以探讨在新的外部情境下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新问题及解决对策;第三,现有研究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创业问题,但是研究成果还比较匮乏,未来可以对不同专业类别、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地区的大学生如何有效创业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比如对于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如何设置创业课程内容;第四,未来研究还可以关注一些特殊群体的创业问题,如弱势群体、女性大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等群体的创业问题;第五,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文化差异,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个人生活压力以及个人追求的区别,导致大学生创业的动机和动力不同,未来研究可以尝试运用长期追踪的研究方式,动态揭示大学生在整个创业过程中的变化和特点,更加详细地揭示大学生创业的规律,对增加他们的创业成功机会将会大有裨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2]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4.
[3]胡瑞.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2.1.
[4]祝虹,潘勇涛.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以东南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6.
[5]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土化实践――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9.4.
[6]万荣根,曲小远.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
[7]杨吉春.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8]陈成文,孙淇庭.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7.
[9]郭德侠,楚江亭.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评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7.
[10]刘泽.大学生创业政策反思:政策解构与转型――基于“输入―过程―输出”的分析维度[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
[11]杨波,刘文彬,龚春红,付沙.基于混合策略博弈模型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4.4.
[12]秦琴,江志斌.大学生创业政策:评析借鉴与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3.
[13]肖潇,汪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10.
[14]田雪莹.大学生创业政策保障体系构建研究――来自苏州大学生问卷调查的证据[J].科学决策,2013.3.
[15]王亚筑.贵州省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和对策建议[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6]杨道建,赵喜仓,陈文娟,朱永跃.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0.
[17]刘敏,陆根书,彭正霞.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1.6.
[18]彭正霞,陆根书.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性别差异: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
[19]李小玲,何桂美,叶平浩.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评述[J].学习与实践,2015.6.
[20]乌仁格日乐,张苏.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1]王一涛,王磊,李文杰.个人背景和企业家特质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
摘 要 本文通过安徽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现状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大学生创业比例、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成活率等情况,得出结论。安徽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前景乐观。
关键词 体育专业 大学生 创业 现状
一、前言
近年来,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积极落实《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3号)中“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等有关规定,扎实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创业规划。2011年9月15日,国务院总理在大连考察时提出:青年人不仅要就业,还要创业。20世纪以来,我国体育产业有一定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第三产业的一个新兴产业。高等院校的体育人才,多是以教师、教练等为培养方向,相关人才培养的局限性造就了体育人才的就业压力。为了环节这样的压力,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专业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进行自主创业。为能使我们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现状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的进行大学生创业工作,笔者于2011年7月-9月对安徽省高校作了大量的调查。现进行初步分析。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安徽省4所含体育院系的本科院校。
(二)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法、数据整理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结果
调查通过收集安徽省各高校体育院系近年来毕业生创业人数、在校生创业人数、创业项目选择的状况以及已创业人群中现阶段的发展状况等情况和安徽省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情况进行比较。数据的收集是以各院系提供的官方数据为准。
从下列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安徽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人数逐年增加,选择体育作为创业项目的趋势也在逐年增加,创业的成功率不高。
(二)分析
1.安徽省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业现状
就笔者调查的数据和查找资料所得,毕业生创业人数统计情况(见表1);在校生创业人数统计情况(见表2)。
2011年9月5日,华图教育大学生创业基金签约仪式上,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任玉岭表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只有2%。通过表1结果显示,近5年来,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人数呈整体上升趋势,创业率已高于我国整体水平。通过数据反映,2009年创业率大幅度增加,2010年创业率有所回落。分析:(1)大学生群体中,体育专业大学生相对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比较,社会实践能力较强,对价值观和付诸行动的愿望较为强烈。(2)我国于2009年3月颁布了《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明确对大学生创业提倡和扶持,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导致2009年毕业生创业人数有显著提高。(3)学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开始对大学生创业行为进行规范,导致2010年毕业生创业人数的下降。(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模式,休闲经济也随之快速增长,自2008年国家提出全民体育的口号,休闲体育市场需求增大,良好的经济效益吸引广大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创业行为。
从表2结果显示,在校生创业人数和创业比例均高于毕业生。分析:(1)在校生相对于毕业生就业压力小,敢于进行创业尝试。(2)在校生通过技能在各类培训机构或学校进行教学兼职,即时性的领取工资以及费用的可观数目,以及在教学的过程中,与社会关系的增近,激发了创业的热情。(3)在校生绝大多数为“90后”,思想上较为开化,勇于革新,乐于尝试,追求个性解放,独立自主,希望通过创业实现自我。(4)国家政策的引导,开展各类创业比赛,导致参与创业的人数增多。(5)学校对创业行为认可,并鼓励学生进行创业。(6)创业榜样的树立,引导创业者参与创业。
从表2数据比较,2009届创业者人数、比率高于2008届,2010届低于2009届。分析:(1)2008届即将于2012年毕业,大部分人选择关注就业,或因为地域、环境的影响暂停了创业活动。(2)2010届刚进入大学1年,对于创业还处于观察阶段,对于创业项目、环境、人脉等信息的掌握还不完善。
从表1、表2结果显示,安徽省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创业人数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远远高于安徽省高校大学生创业率。分析: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传统体育就业不景气,体育教师、教练的需求已逐渐饱和,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了创业。
2.安徽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项目选择情况
对4所含体育院系的本科院校进行调查,结果(见表3);对体育创业项目选择情况调查(见表4)。
从表3结果显示,安徽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创业时,选择体育为创业项目人数占创业者总数的52%,呈逐年上升趋势。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创业的选择上,大多以健身会所以及体育技能培训机构为方向。分析:(1)体育专业大学生通过体育考取大学,并在大学里进行了长达四年的专业培训,将技能实践与创业方向相结合的意向较为强烈。(2)体育专业大学生因为技能相同或社会经验相似等形成了人际圈,容易组成团体进行创业尝试。(3)市场的需求影响了创业者对创业项目的选择。
通过数据显示,在校生选择体育项目比率远远高于毕业生。分析:(1)在校生在学校期间,主要关注学习的体育项目,没有精力关注其它。(2)在校生开展的创业活动的趋向都是以学校为中心点,向周围的辐射范围进行,不具备其它项目的资金和时间的投入。
据调查,体育项目创业形式主要是健身会所、培训机构。非体育项目创业形式主要有日用品零售、二手交易、家教、饭店等常见模式,还有一些诸如速递、网上交易等。
从表4结果显示,按选择人数进行体育项目排名。体育舞蹈、健美操、跆拳道排名在前三,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的比例占据64%。分析:(1)体育舞蹈、健美操、跆拳道对环境要求较低,只要参与者具备服装、鞋子即可。因此,创业投资较小,难度较低。(2)体育舞蹈和健美操易于学习掌握,难度较低,跆拳道等项目需要自身具备一定的体育能力才能开班教学,因而体育舞蹈和健美操成为大部分创业者的选择。
由上述分析,田径项目同样对环境要求较低,且对自身的体育能力要求不高,但是选择田径项目的创业者仅为6人,占6%。分析:(1)田径项目一般属于技能学习,娱乐性较低,学习过程枯燥,且学习中很难体验到成就感。(2)田径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体内容,贯穿于学校体育的整个过程,基本人人都以掌握,因而学习热情不高。
从表3、表4结果显示,安徽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创业时,选择体育为创业项目人数逐年上升。体育项目的不同,成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的一个主要因素。
3.安徽省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成活现状
据相关统计,一般创业企业的失败率在七成,而全国大学生创业平均成功率仅为3%,而全球大学生创业平均成功率达20%。在得到调查对象允许的条件下,我们对表1中部分已毕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数据统计截止2011年8月,结果判定通过运营状态是否正常,是否注册公司为成功标准。调查50例,其中,失败43例,成功2例,因起步阶段无法判别5例。半年以内失败占64%,半年到一年占21%,一年以上占14%,初始阶段占10%。
以上调查与全国大学生创业的情况一致,这也证明了安徽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也存在存活率低的特点。分析:(1)自身角度。缺乏持之以恒的创业精神;缺乏明确的长期的可行的发展计划;创业者具备高学历,但缺乏系统的创业知识,创业手段单一,因为相似模式易造成恶性竞争;对国家及地方制定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缺乏了解,未能把握好大学生创业的优势。(2)学校角度。学校缺乏引导,创业教育不完善;创业者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不善于接触社会,没有勇气去创业,学校缺乏培养社会方面的培养;大学教育注重理论,缺乏实际操作,创业教育和创业实际不符。(3)家庭角度。创业是具有风险性的,效益可能需要长期的发展体现,传统的就业观念使家庭对创业行为不认可;传统的家庭资金管理模式下,家庭对创业的资金支持较小。(4)社会角度。社会的创业风气还未形成;大学生创业行为正处于起步阶段,社会的政策支持还未完善;缺乏有效的创业扶持机构或组织。(5)其它。不良项目侵害,由于很多大学生没有真正的接触过社会,对于市场的认识缺乏认识和了解;合作伙伴内部矛盾,大学生创业中经常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学进行创业,互助形式的合作创业有很多优势,同时也存在很多隐患,创业伙伴的分道扬镳会导致创业项目的失败。
四、建议
(一)建议今后在大学里开设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系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
(二)建议学校在开设课程时,结合实际,调整专业比例,优化资源。
(三)建议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制定详细的创业计划,帮助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的定位。
(四)建议家庭改变传统就业观念,鼓励创业者进行创业。
(五)建议政府机构应该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建立创业联盟、创业园区、创业实践基地等,整合资源,保护大学生创业环境。
(六)在推动安徽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实施上,要善于运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系,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广泛的包含或渗透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丰捷,刘茜.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N].光明日报.2010.4.26.
[2] 施鹏.华师文化街人气反常[N].楚天都市报.2009.10.19.
[3] 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最新分析信息[EB/OL].
省略/content/11/0319/14/6487607_102564896.shtml.
[4] 余妍霞,史铁杰.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13:76-79.
[5] 龚丽,谢丽芸.大学生创业心理特征及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
[6] 涂德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的策略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
[7]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EB/OL].
省略/content/11/0319/13/6487607_102557391.shtml.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层次分析;综合评价
一、引言
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与提高就业率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699万人,比2012增加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就业压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创业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肯定和鼓励,然而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并不乐观。
通过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来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无疑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乃至社会就业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为此,笔者带领调查小组成员对天津市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需求的调查”。希望构建由政府、社会、高校和个人“四位一体”的支持体系,为高校创业教育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应有的支持和帮助。这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就业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业支持需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参照已有研究成果[1][2]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出了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三
层次结构,通过调查目前天津市高校大学生创业观念,充分挖掘大学生创业支持需求,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进而提出更有益于当前社会条件下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以期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创业支持需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如下:一级指标: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评价指标A;二级指标:政府支持B1、社会支持B2、学校支持B3、个人能力支持B4;三级指标:创业基金和税惠优惠B11、市场服务B12、创业相关手续简化B13、创业优惠政策宣传B14,风险资本B21、家庭支持B22、银行支持B2、,创业价值取向B24,创业意识培养B31、创业品质培养B32、创业能力培养B33、知识结构B34,强烈的创业意识B41、能力的准确定位B42、创业项目的准确判断B43、创业抗挫折的能力B44。
三、基于AHP的创业支持需求评价过程
本课题的调查对象涉及在津高校的大三、大四本科生及研究生,调查时间为2013年4 ~5 月。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22 份,问卷有效率为88. 8%。问卷共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个人背景调查,第二部分为创业支持需求调查。采用十分制,根据各因素的重要性的不同,越重要分数越高。5种备选答案依次此为“非常重要(9分)”、“重要(7分)”、“说不准(5分)”、“不重要(3分)”、“很不重要(1分)”。在实际应用中,将一份量表中各项得分累加平均后即可得出态度分值,它反映了被调查者对该主题的综合态度。量表分值越高,说明被访者对该主题的态度越积极。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计算求出各子项目的重要性,据此确定其权重。
随机选取222名学生进行大学生创业支持需求调查,统计学生们对各因素的定性打分,求得各因素的平均分数如下:B1=7.449,B2=7.694,B3=6.850,B4=7.849;B11=7.715,B12=7.385,B13=7.321,B14=7.375;B21=7.715,B22=7.301,B23=7.686,B24=7.520;B31=7.526,B32=7.540,B33=7.404,B34=7.680;B41=6.956,B42=7.538,B43=7.791,B44=8.001。以此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采用EXCEL计算得出结果如下:
决策层A―因素层、政府支持B1、社会支持B2、学校支持B3、个人能力B4―中间层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依次为W=[0.2496、0.2578、0.2296、0.2630]T、W1=[0.2590、0.2478、0.2457、0.2475]T、W2=[ 0.2553、0.2416、0.2453、0.2488]T、W3=[ 0.2496、0.2501、0.2456、0.2547]T、W4=[ 0.2297、0.2489、0.2572、0.2642]T。
平均一致性指标值R.I.=0.89。五个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均为4,一致性比例C.R.均为0。由于各检验系数均小于0.1,因此通过一致性检验。
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评价指标权重及排序结果如下:B11、B12、B13、B14、B21、B22、B23、B24、B31、B32、B33、B34、B41、B42、B43、B44的权重及排序依次为0.0646(6)、0.0619(9)、0.0613(11)、0.0618(10)、0.0658(3)、0.0623(8)、0.0656(4)、0.0641(7)、0.0573(15)、0.0574(14)、0.0564(16)、0.0585(13)、0.0604(12)、0.0655(5)、0.06769(2)、0.0694(1)。
四、实证研究结论与建议
1.实证研究结论
大学生对创业支持体系的需求重要性排序为:个人支持、社会支持、政府支持、学校支持。支持体系中四项最重要的需求分别为:创业基金和税惠优惠、风险资本、知识结构、创业抗挫折的能力。
2.相关建议
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参与者少、旁观者多、成功率低等诸多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能力评价多依托于学习成绩,导致学生对个人能力认知不足,这往往会出现定位不准,盲目冲动的创业行为,抗挫折能力较差。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入手,通过自我意识的培养,能对自我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判断和定位,明确自己是否适合创业,以及进行何种类型的创业活动。高校应将创业课程纳入学分体系,面向大学低年级学生开设创业意识培养方面的课程,面向大学高年级学生开设创业技能和相关知识等方面的课程。此外,高校还应开展不同层次, 不同方面的创业竞赛, 给予一定的创业启动资金, 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丰富自身的创业经验、提高创业技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创业启动资金不足。政府应该积极引导银行和金融机构对大学生创业进行融资支持,制定相关的融资政策包括劳动保障部门的开业贷款担保政策, 小企业担保基金专项贷款以及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开业贷款担保等。
总之,一切创业相关政策和创业教育都应从大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出调整,大学生创业在国内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发展还有待探索,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每个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静,韩恩恩,孙超平.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安徽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研究.合 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5-139.
[2] 陈龙,朱永华,刘海波.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评价.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6):50-54.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EYP5031)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29-01
一、大学生创业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针对河北省高校在校大学生创业意向展开调查,调查时间为2015年9月10日到2015年9月25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两所高校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共收回468份,有效率为93.6%,其中386份为本科院校学生问卷,82份为高职院校学生问卷,本次问卷按照分年级、性别以及文理科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调研,代表性较强。
问卷就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准备、就业心理价值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其中就“是否会自主创业”这一问题,23.2%的学生明确表示会自主创业,55.6%的学生选择可以考虑,而21.2%的学生选择不会创业。但就近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超过 65% 有创业意向,却只有 2%的学生 真正创业,而河北省大学生创业的成率仅为 0.3%,高创业热情和低实际创业率形成了巨大反差,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创业的激励和引导机制不完善,引导激励大学生创业从高创业意愿到高实际创业率的措施不充分。
二、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机制存在的问题
1.政策体系方面
近年来,河北省相继出台了多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措施和相关政策,多数集中在创业企业注册、资金扶持、税收等方面,基本都是处于各部门自己的角度出发,并没有上升到一个整体的高度,缺乏各个政策措施之间的配合和协调,一些优惠政策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使得推进和执行困难。
2.融资渠道问题
河北省风投发展较慢,投资机构较少;而青年大学生本身诚信意识相对薄弱,又缺乏有力的信用担保,很难获取银行创业贷款,因此,多数大学生创业者的资金来自自筹,缺少资金支持,多数大学生创业者空有热情,无法实施。
3.创业教育体系问题
首先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体系和理念,创业教育多数局限在理论教学层面,具体的实践环节因为相关的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或者创业教师本身也缺乏实际的创业经验,基本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创业教学效果不佳。
三、完善大学生创业激励体制的几点建议
1.政策体系方面
加快推进创业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扶持跟踪、资金融投等方面服务,打破大学生创业的资源束缚;完善相应的创业激励机制,鼓励青年以及大学生创业,以提高创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方面的作用。
2.资金渠道拓展
进一步完善融资担保机制,政府应鼓励个人或者组织创立担保机构,并且各担保机构应建立互保或者联保机制,加强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银监机构支持商业银行增资扩股,筹建面向小微、以民间资本为主的金融机构,并且引导创业者树立诚信意识,为企业贷款融资提供保障。
3.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应该把创业教育作为课程纳入日常教学体系中,并且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适当融入法律、融资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可以鼓励相关企业或者行业代表担任创业导师,提供有效的创业经验,提高创业教育质量。
随着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的完善和加强,相信会有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投身于创业,进而推动河北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孵化器;运作模式;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4-0080-03
引言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日益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提倡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就业难的一种途径。但是,由于大学毕业生缺乏管理经验和创业资金等问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还比较低。大学生创业型孵化器通过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创业环境促成大学生创业成功。然而,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作模式,或者单一的研究大学生孵化器的运作模式,没有将二者并列起来,发现大学生创业型孵化器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创业型孵化器与其他类型孵化器的区别,找出促成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器更好的为大学生创业成功服务。
一、其他类型孵化器的运作模式
其他类型孵化器的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培育企业家,将具有科学素养的技术人员培育成有管理知识和市场头脑的科技企业家;二是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加快高新技术推向市场应用的步伐;三是通过孵化器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输送优秀的毕业企业。其他类型孵化器的构成要素包括共享空间、共享服务、孵化企业、孵化器管理人员、扶植在孵企业的优惠政策。按照我国孵化器产业的发展历程,其他类型孵化器的营运模式可以分为三种。
(一)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是投资的主体,孵化器是政府管理部门或高新区下设的一个事业单位,为在孵企业提供免费或廉价的服务,孵化器的管理人员由政府派遣,资金依靠政府全额或部分拨款。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政府可以扶持对整个地区发展有益的产业,并且向其他孵化器发送信号,表明政府对哪些产业有政策倾斜,鼓励发展这些产业,从而使这些产业迅速发展起来。这种模式的缺点则是孵化器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极大,而且缺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效率较低,权责利不分明。
(二)政府投资主导公司经营的运作模式
它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投资企业托管模式,即由政府投资孵化器的固定资产,但不负担孵化器的运营费用,而由具有一定资质和经验的公司进行运营管理,社会效益是其主要目标。另一种则是政府投资主导的公司化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和一些民间机构(例如高科技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等)投资成立孵化器,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其中政府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
这种运行模式既保留了公益性,又由有管理经验的机构进行运营,管理效率较高,而且可以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项目,提高孵化器的孵化水平。
(三)民间投资主导的运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孵化器的投资主体为民间资本,以盈利为目的,实行公司化运作。公司化运作意味着孵化器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拥有较丰富的资金来源实现对在孵企业的持续投资;而且孵化器拥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可以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孵化器可以调整管理方式并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来应对变化。
在以盈利为目的的情况下,孵化器会关注在孵企业的需求,尽力提供使它们满意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进而提高孵化成功率。但是,以盈利为目的就可能使对社会有用的项目得不到孵化,看不到发展前景。
二、大学生创业型孵化器的运作模式
大学生创业型孵化器的目标为培育创业人才,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按照创业孵化中心进行管理的主体不同,管理运营模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大学主导管理型
大学主导管理型孵化器的投资主体为学校,它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这种类型的特点在于,一是学校拥有大批具有科研技术的创新人才,人力资源充足;其次,学校还有许多可转化成先进技术的科研成果;再次,学校还可为初创企业提供实验设施等基础设施,降低初创企业的创业成本;最后,学校本身以教育培训为主,可以为初创企业提供必要的创业培训课程。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因为投资主体单一,初创企业所需的创业资金要想办法从外部筹措。
(二)政府主导管理型
政府主导管理型即政府是孵化基地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它为符合条件的入孵企业提供诸如工商注册、减免税款、办理保险等优惠政策,并且提供政策法规、人才招聘、法律援助、融资担保、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它为具有创业意愿但又资金匮乏的大学生创业者们提供了很好的援助。但是,因为这种类型下的管理人员一般为政府抽调而来,缺乏管理经验,而且实行的是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所以管理效率较低下。
(三)政府与大学管理型
这一类型是由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或负责集资,学校则将师生具有发展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孵化、生产,为有创业意愿的人才提供创业教育和培训,并提供学校实验室等供创业企业使用。一般而言,是由学校面向市场经营管理,政府负责引导和监督。其营运模式如图1。这种类型的优点在于,使初创企业既享受到政府的政策倾斜,又可以依托大学进行技术开发应用。
(四)企业与大学管理型
企业与大学管理型即校企合作模式。企业负责建设孵化基地,学校进行经营管理。企业会选择与自身行业属性相关的学校进行合作,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科研成果,主动选取合适的企业联合开发生产。在这种模式下,企业获得了高新技术,取得了竞争优势,学校也将优秀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值得推广和鼓励。其运行模式如图2。
三、大学生创业型孵化器的特点
当企业孵化器与大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大学就成了集教学、科研和产业为一体的高效平台。大学生创业型孵化器与其他类型孵化器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依靠大学这个母体,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创造更多价值。
(一)人力资源
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原因之一。随着初创企业的成长,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孵化器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为在孵企业提供持续稳定的人才资源。大学作为大学生创业型孵化器的支撑和管理力量,应当为孵化器提供优质的人才。学校的师生都不缺乏专业的技术知识,但是在管理知识等方面相对薄弱。大学作为孵化器的母体,为师生们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教授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使师生们具有创业创新意识,成为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点是其他类型孵化器所不能媲美的。
(二)研发平台
如果初创企业取得先进的技术,就可以提高初创企业的孵化成活率和成功率,并且使其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使其获得竞争优势。但是在技术的研发初期,需要高昂的实验费用。大学拥有大量先进的实验设备、测试仪器等资源,将这些资源提供给初创企业作为科技研发平台,可以降低他们在固定资产等方面的投资成本;大学里还拥有为数众多的优势学科,可以将这些优秀的科研技术共享给初创企业,可以提高初创企业的技术水平。这是大学作为孵化器母体的优势。
(三)文化环境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有其优秀的企业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守旧、求稳、从众,这对初创企业的创业成功是较为不利的。大学生孵化器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可以隔绝外界的干扰,在其中培养和熏陶自己独有的文化。大学在这种环境里着力通过创业教育、培训、文体活动等方式,发展和弘扬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创业文化,鼓励创业者培养“不畏失败,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
(四)与入孵企业关系
企业孵化器与入孵企业的关系可以说是影响孵化器运作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在大学生创业型孵化器中,大部分入孵企业的创业者是来自本校的师生,与大学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也会迁移到孵化器上。因为这种联系,孵化器可以深刻了解到这些入孵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的按照入孵企业的需求给予帮助;入孵企业的创业者们也会将自己遇到的创业问题反馈给孵化器,帮助孵化器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通过这种感情基础,孵化器与入孵企业可以形成一种共同创业的氛围。
四、建议
针对通过比较得出的大学生创业型孵化器的特点,提出一些建议。
(一)帮助在孵企业制定人力资源政策
通过之前的比较得出,大学生创业型孵化器可为孵化企业提供较为稳定的人力资源。但是为了吸收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留住现有的优秀人才,入孵企业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人力资源政策。但是,因为入孵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管理方面的经验,就需要大学生创业型孵化器对入孵企业的管理者进行培训,使入孵企业的管理者了解到人才的重要性,并且帮助其制定优秀人才的引进政策和薪酬激励政策,帮助企业拟定合理的分配方式。
(二)帮助在孵企业了解技术动态和反向孵化
大学生创业型孵化器可以与在孵企业共享科技技术,在此基础上还须帮助在孵企业了解行业中的技术发展动态,使在孵企业保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一方面,孵化器可以借助大学这个母体,通过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将先进的技术发展动态反馈给在孵企业;另一方面,也可直接促成在孵企业与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其他同类型孵化器的交流和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同时,借助高校这个高水平的技术平台,还可以采取反向孵化的模式进行孵化。反向孵化模式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技术开发,最后再将成熟的商品或技术推向市场,与传统的将科技成果孵化成功后推向市场,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化“被动孵化”为“主动孵化”。反向孵化的孵化流程如图3。
(三)帮助在孵企业与孵化成功企业建立联系
在孵企业与孵化器有着深厚的感情,而在孵企业和孵化成功企业可以说是“校友”和“师兄弟”的关系,所以孵化器可以引导在孵企业多与孵化成功企业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为在孵企业树立榜样,使之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且通过交流,孵化成功企业可以向在孵企业传授创业时的经验和教训,增加在孵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孵化成功的企业有了较为成熟的销售渠道,在孵企业可以借助这些渠道进行分销,节约了构建渠道的成本,并且迅速打开市场,构建属于自己的品牌。
结语
通过比较研究,得出了大学生创业型孵化器的一部分特点,并且针对这些特点给出了促进在孵企业孵化成功的一些建议。因作者水平有限,大学生创业型孵化器的运作特点概括的并不全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刘扬,傅红.从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的运营和发展谈大学生创业教育[J].中国市场,2010,(40):49.
[2] 刘金荣,单春晓.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主要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6.
[3] 孙晓梅.试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21.
关键词: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农业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52-01
创业教育被专家学者称为继学术性和职业性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在农业院校开展创业通识教育,通过创业通识教育帮助农业院校大学生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以产业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当前,农业院校中有创业意愿和需求的大学生较多,但真正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熟悉创业过程的则寥寥无几,亟须通过创业通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业能力。
一、目前我国农业院校创业通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2002 年,清华大学等9 所高校开始大学生创业教育试点,国内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教育部等相继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优惠措施。十七大后,中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新战略;2012年教育部颁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但目前还未形成成熟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特别是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大多数农业院校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创业教育实践场所,极大地阻碍了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通识研究,是当前形势下农业院校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
二、必须把创业教育纳入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体系
创业教育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美国自1947年在哈佛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学课程以来,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本科教育的创业方向课程以及创业教育硕士课程。德国创业教育源于20世纪50年代,以职业院校模拟公司为经济类大学生提供实践教育场所。英国政府将创业教育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和规范。法国则把创业教育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在全国普设创业教育计划培训中心。新加坡、日本、韩国等也都建立了具本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针对当前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需求,必须从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竞争力的角度,重视对农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创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开拓性、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创业型人才,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
三、农业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通识教育的对策建议
在农业院校大学生中开设创业教育类通识课程,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农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创业竞争力。
首先,必须明晰目前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通识课程设计及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如何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需求,完善课程目标体系,规范课程管理,优化师资队伍;并通过创业通识课程的具体实施,引导教师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改革,重视并完善教材建设。初步建立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目标体系,提出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通识课程教材建设基本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汪玉敏(1988-),女,江西赣州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吴冬梅(1988-),女,安徽合肥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40-02
我国在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理念,至此我国学者开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究。到2013年,经过短短十多年研究,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从1999年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举行到2002年9所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再到2013年大学创业园的蓬勃兴起、创业孵化基地的大力建设,充分表明国家、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业能力培养。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愈演愈烈,2013年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年”。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出路唯有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概况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很早就开始创业教育了,其创业教育发展较早且趋于成熟。创业教育发展迅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但在我国发展较晚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关于我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且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无论从发表的论文数量、研究的视角、研究的内容上都有很大的进步。
从相关的文献数量来看,与创业能力有关的期刊大约1200篇,其中优秀的硕士、博士论文近百篇。对中国知网五大数据库进行检索,输入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篇名检索,发现从1992~2013年总计1077篇,其中1992~2001年29篇,2002~2006年214篇,2007~2013年923篇,其中优秀博士论文2篇、优秀硕士论文36篇。可以看到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2007以来数量迅猛发展。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集中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有些学者尝试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研究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新的视角。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范围较宽泛,但集中于探讨大学生创业能力理论(包括内涵、意义、作用、模式、关系、原则)、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1077篇论文中85%为上述内容的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占15%。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业能力概念研究
国内现在对创业能力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表述不一,因此关于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也不统一。
郁义鸿、李能志总结的创业教育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创业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发现和捕获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即潜在的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①
高桂娟、苏洋认为“创业能力是创业主体所拥有的利于创业成功和创业企业成长的技能和能力的综合”。②
徐兴海认为“创业能力是创业者能根据市场规律和现代生产、服务活动的规律,自主进行创业项目的选择和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的综合能力。包括认识市场的能力、现代管理经营能力、自主创业能力”。③
2.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及作用研究
学者们分别从国家角度、高等教育角度、高校角度、大学生角度阐述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刘颖在《浅议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中认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以及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杨金焱、费世淼在《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中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是高教改革的新目标,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3.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学者提出的模式研究较抽象,操作起来具有一定难度。
段美、欢佩俊、赵亮亮在《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中提出了“四方位包围循环模式”,“四方位”即个人和家庭、高校、政府、社会四个主体,其中个人和家庭是这一培养模式的基础系统,高校是指导系统,政府是支持系统,社会环境是协助系统,这四个主体相互循环作用。这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徐晋、杨燕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桌”模型构建研究——基于独立学院的实证分析》中提到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桌”模型的构建。“方桌”模型构建的理念是现代创业教育,为促进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提升,在实施这一模型的过程中将构成“方桌”的创业课程、创业环境、创业联盟、创业孵化四个方面相互结合、相互作用。
4.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学者们主要从大学生、高校、社会、国家角度分析问题。
杨晓慧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与策略选择》中认为当前在我国广谱式培养大学创业容易,开展专项性创业能力培养活动也容易,将高校内部创业能力培养自成体系也容易,但问题是:大学生创业能力个性化培养难,将创业能力培养活动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相融合难,将创业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难,将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匹配更难。
曹娟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困境及对策》中提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限制、高校教师队伍水平的局限和教学的滞后、传统文化的作用和社会认同的缺失、国家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等方面使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培养陷入困境。
5.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探究
学者们主要从高校角度、大学生高度、社会角度及政府角度来探究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李蕊、郑炳章、赵磊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中认为可通过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刘艳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中详细阐述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并且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一靠创业教育,二靠创业实践。刘艳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重视创业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二是深化创业教学改革,优化创业教学环境,具体措施有加大课改力度、培养师资队伍等;三是利用社会资源,重视创业实践。
6.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实证研究方面,目前较少研究。因此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同时实证研究更具针对性,可与当地创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联系,极具研究价值。
任婧在《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中对山西省高校1200 名在校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运用SPSS对有效问卷统计分析,得出了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创业的意愿,进一步分析现状原因,提出对策。
陈华强的《基于Timmons模型广州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现状研究》也是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实证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广州高校大学生,以Timmons 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从机会识别、资源整合、团队管理三个维度总结创业能力现状及突出问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三、对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的述评
近几年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文章数量颇多,但是从总体来看还存在不足。
1.概念界定不明晰
对创业能力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没有统一权威的定义,学者们对创业能力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对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没有统一的说法,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创业能力影响因素没有深入探究。
2.研究的内容过于狭窄,并且理论研究偏多,实证研究少,典型性研究几乎没有
过去的研究集中于创业能力的理论阐述,缺少体系的研究,如最重要的资金支持体系、政府支持体系、环境支持体系、高校支持体系、家庭支持体系等的研究。实证研究非常少,期刊网上仅有少数几篇为实证研究,东部实证研究较多,中西部实证研究更少。另外,几乎没有典型性研究。大学生即使对创业有极大的兴趣却无从下手。另外,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往往与社会对高等创新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能力培养的实际成效。
3.专题性的研究少
目前仅有的专题性研究几乎是空白,只有少数几篇从女大学生创业能力、高职生创业能力、地方高校大学创业能力进行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专题研究。
4.研究角度比较单一
大学生创业能力视角集中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领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进一步研究创业能力的概念,从多学科多视角阐述创业能力的内涵、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开拓创业能力研究的范围和体系,多领域、多层次、多视角分析大学生创业能力,既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角度探讨大学生创业能力,也可以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探讨,或者全面结合探讨,加强专题性的研究,注重实证研究,为高校、政府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提供全面系统的可行的理论指导和建议。
注释:
①郁义鸿,李志能.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②高桂娟,苏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概念与实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5)
③徐兴海.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创业能力[J].职教通讯,1999,(5).
参考文献:
[1]刘颖.浅议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2]杨金焱,费世淼.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教育探索,2010,(12).
[3]段美,欢佩俊,赵亮亮.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9).
[4]徐晋,杨燕.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桌”模型构建研究——基于独立学院的实证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5]杨晓慧.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与策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
[6]曹娟.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7]李蕊,郑炳章,赵磊.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2).
[8]刘艳.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江苏高教,2010,(3).
[9]任婧.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10]陈华强.基于Timmons模型广州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现状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关键词】
创业孵化公司;创业素养;创业教育;对策
由学校出资注册成立创业孵化公司是一座横架于社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创业孵化公司的出现可以为学生尽快的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奠定坚实基础。党的十报告提出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本文以浙江万里学院注册成立的博远创业有限公司为例,研究创业孵化公司对大学生创业的积极影响,并进行绩效分析,实现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创业实践的良性互动。
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国家扩大就业途径的基本政策和方向之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并不高,据中国创业研究中心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同时,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比例是2%- 3%,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4%。如此低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大学生创业实践总体上不理想的现实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和思考。[1]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一些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创业孵化公司进行实例研究,来探讨创业孵化对大学生创业的作用与意义,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创业。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博远创业有限公司是由学校注资建设,由学生管理公司日常运作的实体大学生创业公司。我们对宁波博远创业有限公司全体员工进行访谈,对在校期间参与博远公司运作管理,已经毕业并成功创业的83位校友进行回访调查,这83位校友分别于2002年至2012年之间毕业并成功创业。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大量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书籍;对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网络数据资料库和光盘索引,收集到相关期刊论文及著作。
(2)访谈法: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编写访谈提纲,对博远创业有限公司的管理教职工和在岗学生员工进行访谈,了解和询问创业孵化公司对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影响。
(3)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编写调查问卷,通过登门拜访和电话信函的方式对在校期间参与博远公司运作管理,已经毕业并成功创业的83位校友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3份,回收问卷83份,有效问卷83份。
(4)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相关数据及技术指标进行常规处理,并分析结果。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创业成功年龄段的调查分析
通过表1可知,成功的创业者年龄段在前三位的分别是26-28岁的占43.4%,29-31岁的占32.5%,23-25岁占21.7%,按正常22岁大学毕业来看,毕业之后的8年内,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黄金时段。2006年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MBA中心和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推出的《中国百姓创业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年龄在26-35岁,是创业者的最佳时期,此次调查与其结果相似。之所以26-35岁是创业者的最佳创业期,首先从创业所应该具备的条件来看,创业者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思维能力在大学毕业之后的几年内趋于成熟,其次,在大学毕业后的几年内,通过打工等方式的资金积累,创业人具备了创业所应具有的原始资金。在这次的83名创业成功校友回访调查中,20-25岁之间有8位是依靠家庭资助创业。
在对企业驻地的统计中,宁波市占54.2%,浙江省除宁波市占39.8%,浙江省外仅占6%。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期间对于所在城市的深入了解对创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知道,选择正确的创业地址是创业成功的首要条件,好的地址等于成功的一半,创业选址可以从环境、交通、设施、人流量、房租等角度去考虑,大学期间,这些创业成功的校友通过创业孵化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各种信息,更好了融入所在城市,了解最新资讯,为他们今后的创业奠定基础。可见,创业孵化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为有意向创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跳板,一个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平台。
在对创业企业注册资金的调查统计中,注册资金10-50万之间的占44.6%,排第一位,注册资金50-100万之间的有20家,占24.1%,排第二位,注册资金100-500万之间的企业有14家,占16.9%。排第三位。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创业企业的注册资金大多集中在10-50万之间,这些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对100万以上的企业进行访谈中发现,这些企业大都是经过小企业转型发展,进而进行企业整合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2、创业孵化公司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通过对表2的统计可以看出,创业孵化公司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的统计中,非常好和较好的占到统计总人数的68.4%,占绝大部分,而较差和差仅占到8.4%,这说明创业孵化公司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对交际协调能力的调查统计中,非常好和较好的占到统计总人数的79.2%,获得普遍认可,认为效果较差和差的仅占7.6%;在对经营管理能力的调查统计中,非常好和较好的占到统计总人数的64.7%,占绝大部分,较差和差仅占到9.5%,这说明创业孵化公司由学生管理运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够为他们将来成功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在对创新思维能力的调查统计中,非常好和较好的占到总人数的49.3%,较前三项相比略有下降,造成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创业孵化公司在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上缺乏专业性引导;同样,在对自我反省能力的调查统计中,非常好和较好的占到统计总人数的44.6%,这个数据说明创业孵化公司忽略了大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的培养。
我们知道,创业者需要的是综合素质,每一项素质都很重要,不可偏废,缺少哪一项素质,将来都会影响事业的发展,甚至决定创业的成功与否。[2]有些素质是天生的,缺乏的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加以提升。
三、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公司的对策建议
目前来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已经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不断深化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的研究,更加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针对此次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结合博远创业有限公司的经营模式、特色、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展望未来,对大学生创业孵化公司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3]
1、积极构建创新精神和创业氛围
创业孵化公司应有效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创办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实训项目,增强学校创新精神和创业氛围,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利用学校校报、网络、广播、专栏、专刊等工具广泛宣传创新创业,构建创业型大学,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有利条件。
2、全面培养创业者的综合素质
在各种创业成功的现实案例中,从创业者个人素质到创业环境与命运机缘,非共性要多于共性。这就说明,创业者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创业历程是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创业孵化公司在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担当了横架于社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为此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出现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条件,积极融入社会并了解最新动态、培养自身能力,掌握创新创业方法,为当代大学生尽快走向社会,实现自主创业奠定坚实基础。[4]
3、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良性互动
创业最终的目的是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校创业教育,应有效利用创业孵化公司举办一系列的创业大赛与讲座,与社会资源有效互动,聘请校内外专家、企业家、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成立校内外专家组,在校内进行关于创业方面的专题讲座,对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定向培训,积极帮助学生确定创业项目,提高创业技能,并为他们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专业指导以及跟踪服务,从中选拔优秀者进入校内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孵化,这些举措为大学生校外实践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加速学校与社会的资源整合。[5]
【参考文献】
[1] 李旭东. 重庆科技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创建与运作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3.
[2] 谭小燕.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的实证研究―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高教论坛,2012.8(6)131-133.
[3] 李胜伟. 培养自信,服务成长―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自信培养问题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9(8)158-159.
[4] 王安德,张景安.论创新与企业孵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 骆家烨,李靖.入驻孵化基地共享风险成本.中国吉林网-城市晚报,2007.12.
【作者简介】
巩 毅(1987-),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任职于浙江万里学院学生事务发展中心,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分析
一、引言
自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后,近年中国各地掀起一股创业风潮,业4.0时代下,政府层面的支持,风险资本的介入,都让创业、创新在我国变得如火如荼,据西班牙《国家报》2016年报道,在中国,每7分钟就会有一个创业公司诞生,真正迎来了“创时代”。在中国众多创业者中,大学生群体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着高校扩招及我国经济问题,就业问题一直是大学生密切关注的重点,在找好工作难的情况下部分同学选择了另一条工作的道路――创业。然而,在如今创业的风潮下,创业者们真的一帆风顺吗?
二、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据权威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的《2011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数据,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率2008年为1.0%,2009年为1.2%,2010年为1.5%,创业率一直徘徊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与创业率达到20%――30%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根据2011年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研究策划和实施和其余相关协助单位调查后的首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收集了4551个有效样本,其主要发现为:第一,多数受访者(81.5%)对创业“有兴趣”(包括“很有兴趣”和“较有兴趣”),接近半数的受访者(49.1%)打算“自己创业”或“和朋友共同创业”。“家庭”、“朋友”和“传媒”对创业想法的影响相对最大(分别为30.0%,24.2%,21.0%);第二,谈到具体的创业规划,受访者倾向于“进入启动资金少、风险低”(39.6%)或“自己感兴趣”(37.3%)的领域,更多的计划在“工作1-3年后”(69.7%),在“自己家乡”(46.2%)开始创业,并选择“志同道合者”(55.0%)或“有经验的人”(28.7%)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第三,更多的受访者认为通过自主创业能“实现自我价值”(72.1%)、“享受人生自由”(65.8%)和“实现理想”(59.9%)。但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创业行为,存在着矛盾的认识,既认为“是对人生规划的实施”(46.9%),又同时被看作“是就业环境造成的无奈”(37.5%);第四,“资金”、“人脉关系”、“市场环境”和“社会阅历”,被认为是影响创业最主要的客观因素(分别为83.3%,67.4%,47.0%,46.1%),而“市场意识”、“创新精神”、“责任感”和“合作意识”,被认为是影响创业最主要的主观因素(分别为67.2%,51.0%,47.9%,44.3%)。
三、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2016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战略研究院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以下称双创评估报告)显示,在针对“仅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创业面临困难的调查显示,有高达69.7%的人认为缺资金是创业面临最主要困难,40.2%的认为是缺管理、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39.6%的认为是缺技术,38.6%的认为是缺团队。
而针对“已创业”大学生创业面临困难的调查发现,排在第一位的并非“缺资金”,而是“缺市场渠道”。有44.2%的创业大学生认为缺市场渠道,是他们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困难,41.3%的认为是缺人脉,38.5%的认为是缺技术,有37.2%的认为是缺管理、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37.1%的认为是缺资金。
四、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建议与对策
政府给予支持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可将大学生创业纳入社会创业的系统中,让大学生在创业方面享受更优惠的待遇。政府可联合高校和企业出资设立创业担保基金,为大学生创业贷款提供担保,解决创业资金瓶颈问题。
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高校可以把创业教育纳入本科教育体系。而开设创业相关课程是基础,比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学等必修课程,以及管理学、法律实务等选修课程。
大学生树立创业观念,提升自我创业能力。大学生要转变单纯的就业观念,树立起既要就业又可以创业的新观念。当创业目标明确时,需要不断提升资金的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只有不断的完善自我,才能为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徐小洲.中国高教研究,2015.
[2]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性别差异_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彭正霞,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
1 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当前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初衷各异:首先是自身的创业兴趣、提升能力与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其次是为将来就业积累经验的需要;再次是减轻家庭经济困难的需要,当然还有从众心理等。与在校大学生创业目的虽不尽相同,但在校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并且能从行动上实践着自身的创业理想。高校内跳蚤市场活跃,大学生自当老板在学校周围开实体店,利用网络媒体开虚拟店,同时关注各种论坛中的创业版、留言版并积极留言,利用微博等新兴平台为自己的商店作宣传等,正是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体现。虽然创业规模不大,但却有一定的创业收获。
2 在校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
尽管大学生在学期间已具创业意识,并能为之努力实践。但是在校大学生创业成功典范并不多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只能小规模地进行尝试,而且大部分创业坚持时间不长。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在校大学生虽然已具体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所拥有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知识掌握较好,但其知识面较为狭窄,对于非本专业的知识了解甚少。而大学生创业不仅仅需要本专业的知识,而且需要有关创业与管理的综合知识,更侧重于知识的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在校大学生对于如何更好地进行创业思考较少,对自身在创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了解不足,不清楚创业步骤,对如何有效融资、创业地点的选择、创业宣传策划、管理与经营策略、财务管理等问题的综合考虑较少,因而大多数创业者的创业有些盲从。
第二,应用知识能力不强。大学生虽然已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创业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些盲目性,忽视自己所学的知识,主要是根据平时经验或感觉进行创业,大学学习经历与所具有的知识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使得大学生的创业与非大学生在知识上的创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对问题的判断力、视角敏锐性、解决问题的创新性等能力特点在创业中的应用很少。同时由于在校大学生的自由时间、社会经验、启动资金等方面处于劣势,不懂得合理应用自己所掌握知识进行创业,因此创业成功率较低。
第三,创业方向不明确。在校大学生的创业从众行为较多,而且主要是从事服务性创业,而对于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创业相对涉及较少,特别是一些工科方向的同学在进行创业时基本没有考虑利用好自身专业的特点与技术优势。目前,大学生创业方向主要是局限于一些资金投资相对较少、见效快的行业。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创业长期规划,创业又受季节、场地、环境等因素影响,不知如何进行创业风险规避,导致大学生创业可能经常发生变化,也使创业经常受挫。
第四,创业心理不够成熟。由于在校大学生在创业中来自社会竞争的压力较大,社会阅历较浅,同时由于自身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大学生创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当压力来临时,由于抗压能力不强、心理不够成熟,受到挫折时容易造成创业的持续性不强。同时,有些大学生的创业只是突然心血来潮,一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
3 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对策
根据上面所述,在校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创业,扬长避短。
第一,发挥优势,调研环境。在校大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知识储备较为丰富等特点,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业前对创业环境与创业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创业条件及机遇,并通过文献阅读、已取得的知识积累等条件,借鉴前人创业经验及学者对大学生创业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与创业模式。
第二,加强团队协作。大学生创业仅靠单枪匹马取得成功比较困难。但是每位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能力特点不一样,掌握的优势资源也各异,可以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各自特点,优化资源,合理配置进行创业。同时,采取团队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创业,团队各成员可以相互支持,包括技术与精神上的支持;遇到困难时可以更加客观地分析问题来源,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三,扩大创业渠道与途径。当前,大学生创业形式主要有两种:实体店与虚拟店。实体店一般是为在学校周围租下店面进行创业。而虚拟店是采取网络平台进行创业,主要是通过淘宝网、同城网及其他网络平台进行商品拍卖。如果采取创新手段,例如采用实体店与虚拟店的结合,在实体店上做好营销,同时扩大宣传,在虚拟店上赢得口碑,即可畅通销售渠道,又可减少因实体店面大小与地理位置等造成的不利。
第四,加强创业指导。大学生对于如何应用自身所学的知识与已具备的知识体系进行创业的能力较弱。因此高校可针对在校大学生面临的困难开设创业指导课,帮助有创业意向与兴趣的大学生进行创业,也可以针对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心理素质与意志品质的培养进行指导。相关的专业课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指导,根据自身经历,引导大学生如何应用专业知识,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创业。
第五,高校创设创业环境。大学生创业离不开创业环境的支持,特别是高校的支持。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试验平台。当前高校中跳蚤市场就是大学生创业体验基地。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制定更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政策,并提供更多的创业平台,引导大学生通过创业体验总结不足,不断丰富自身经验。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 创业融资 现状问题 解决对策
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招生越来越多,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2016年更可能高达770万,再创历史新高。因此,近年来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创业已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但尽管多年来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率仍只在1%左右,其中创业成功的比例更少。据2013年中国青年报调查,45.2%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主要因缺乏资金而导致失败,而对于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资金支持”最受创业者关注,占85.7%,紧随其后的是“税收优惠”。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启动、实施、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支持,因此,融资成为大学生创业最基础的一步,也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本文就大学生创业中的融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创业融资的现状
自从200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以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现出对大学创业的关注和支持,如天津市2013~2014年,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支持资金高达480余万元。目前除利润留成外,大学生创业外部融资方式和渠道主要有以下七种:
(一)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
这是大学生创业融资最传统的方式之一。除一般的商业银行贷款外,一些地区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还提供了小额的、存在优惠期限的政府贴息贷款。
(二)自筹资金
自筹资金是一种简捷有效的大学生创业融资方法。目前大学生创业资金大部分来自于个人、家庭和亲友,包括自身兼职收入所得、向父母亲友借款或请他们投资、寻找创业合作伙伴共同出资等。
(三)吸引风险投资等
寻求风险投资也是大学生创业融资的途径之一。如果创业项目科技含量高、创新力度大,在种子期或创业初期就有可能吸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者的青睐。
(四)租赁融资
大学生创业初期往往需要一定的经营场所、机器设备投入,为了弥补自身资金不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经营租赁、融资租赁等方式予以解决。
(五)创业基金
创业基金,一般是指政府为支持创业而特别设立的种子基金,分为创新基金和财政贴息,主要投资于创业企业研究与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各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增大了创业基金资助,如2008~2014年,杭州市政府资助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就近1800家,累计金额8495万元。
(六)创业大赛
当前各地创业大赛不断增多,大学生创业团队通过大赛获得投资和奖金也成为创业融资的方式之一。有的创业大赛,对获奖团队不仅给予现金奖励,还提供一定面积的免费办公场所等资源。
(七)税收优惠
例如,我国2015年支持“双创”共减免税3000亿元以上,其中就包括了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减免税部分。
二、大学生创业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学生创业融资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创业者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大学生创业往往为生存而抢占市场,普遍存在重经营和销售,轻管理和财务的现象,会计核算披露不规范,财务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导致银行、投资者信心不足,从而制约了企业创业和成长过程中的融资。
(二)创业融资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狭窄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各地在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体系方面还远不够完善。第一,大学生创业贷款困难。在大学生创业融资中,由于小规模、短周期、高频率等特点和资信不足、手续复杂、限制条件多、缺乏抵押担保、银行惜贷等原因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挥的作用不大。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融资主要依靠父母资助或亲友借款。如果父母亲友也缺乏资金,就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第二,由政府支持的大学生创业贴息贷款、创业基金,单位赞助的创业大赛等,一方面资金数额有限;另一方面申请起来其过程和手续相当繁杂,再加上创业企业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的资金需求特点不同,因此,对大学生创业融资而言杯水车薪。第三,当前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融资租赁等在我国还不发达,加上当前经济新常态条件下大学生创业风险更大,成功率不高,创业企业实力弱小。所以,这方面的融资渠道一般也指靠不上。至于三板市场上市、区域性股权交易、私募债券等,对大学生创业企业而言,更是海市蜃楼。
(三)相关政策制度尚不健全,缺乏统一长效的支持机制
自2002年教育部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后,国家和各地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以支持大学生创业。经过十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效果并不特别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
首先,相关政策针对性不强,融资缺乏制度保障。目前,中央各部门出台的与大学生创业融资相关的扶持政策全都散见于有关小微企业担保贷款、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收费减免等综合性政策法规当中,没有形成一项完整的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融资特点的政策制度规定,无法做到全面统筹,造成大学生创业融资政策制度不明确,且金额较小,力度不大,缺乏统一长效的支持机制,且治标不治本,从而无实质性作用。
其次,各地政府相关政策零散,缺乏相关配套制度和手段。目前各地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还主要停留在教育、劳动、人事、工商、公安等方面,整个大学生创业的主管部门不明确,往往与其他青年创业管理混在一起由团委牵头,更缺乏与大学生创业融资直接相关的集中的地方性配套政策和具体手段。同时对中央相关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对大学生创业融资缺乏专业指导和能力培养,没有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创业融资的环境氛围。
三、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社会、学校和大学生创业者必须共同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提高创业融资效率和融资管理水平。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开辟和畅通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对上文提到的目前已有的几种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和方式,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现有创业融资机制使之更加畅通,提高创业融资效率,使之成为大学生创业融资的主流方式。另外,要针对大学生创业融资的特点,借鉴国外经验,千方百计创新和开拓新的创业融资方式,如利用互联网进行众筹等。在处理好投资者保护、知识产权、风险防控等问题的基础上把个体资金汇聚成较大规模的民间资本,创新符合各地经济发展实际的众筹模式,参与到大学生创业项目群体中来。
(二)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的财务专业能力
首先,要培养树立健康多元的大学生创业目标价值观,不以促进就业、增加盈利作为衡量大学生创业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而应以培养大学生勇于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创业能力素质为目标,以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大批现代型企业家为己任。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包括会计核算、成本控制、资金运作、风险防范、战略管理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实战技能,从而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的财务专业决策和控制能力,为大学生创业融资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三)通过金融创新优化大学生创业融资环境
要不断创新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如建立大学生创业贷款特别机构,在规范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民间资本,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改善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整体环境。
(四)加大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首先,要建立大学生创业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大学生创业担保机构,构筑信用再担保机制,不断提升信贷担保能力。其次,要完善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征信服务体系,建立信用调查和等级评估机构,为大学生创业信贷提供制度保障和服务,激励大学生创业企业养成诚实守信行为。最后,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制度。例如,通过财政专项拨款建立政策性创业基金,完善税收抵免等制度设计,实行差异化税收优惠政策,简化大学生创业融资程序,减免相关手续费用等,并使之形成动态的全面协调的长效运行机制。
(作者单位为嘉兴学院商学院)
[作者简介:李雪,女,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142班学生。陈飞峰,男,嘉兴学院商学院营销141班学生。罗璇,女,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142班学生。阮梦婷,女,嘉兴学院商学院工商142班学生。金荧丽,女,嘉兴学院商学院人力141班学生。张惠忠(1966―),男,浙江海宁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嘉兴学院商学院会计系系主任,财务管理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公司财务决策与控制创新问题。课题项目:本文系嘉兴学院商学院2015年度重点SRTP课题《嘉兴市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研究――以嘉兴学院创业园为例》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葛凌桦.在杭大学生创业竞争力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4).
[2] 孔晓明.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