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29: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大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微课程的教学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对于微课程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进行了诸多实践和探索,现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初中历史课堂微课程的运用策略做几点阐述。
一、制作一个好的历史微课程应注重的方面
1.注重与课堂的整合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微课程是现实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任务的需求,它在课堂中可以承担课题引入、概念讲述、过程演示、巩固练习等不同的任务,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围绕模块主题这面旗帜进行,所以要注重微课程与现实课堂的整合。
2.注重细节的研磨
在构建微课程时,我们要善于用一种中观、宏观的眼光来进行课程微化,把学习模块、主题中的重点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小主题,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课程组成历史小专题。同时,对教学语言的打磨也是细节研磨的重要部分,流畅、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有效地传递信息。
3.要注重课程的互动
在设计历史微课程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不断渗透史观和历史学科思想方法,深入发掘学生不竭的潜能,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微课程的意义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充盈与丰满。
二、运用微课程教学的益处
1.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类似于自助餐式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资源,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在《》这一微视频中,我详细描述了抗战胜利后国内的形势及在抗战胜利后的“盘算”,观看之后,让学生合作探究,重点解决“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请赴以及为什么义无反顾地赴”这两个问题。通过我的实际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归纳总结问题,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提升。
2.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教科书有关,教科书篇幅是有限的,学生往往无法很好地去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通过制作微课,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教师可以补充许多相关的信息。
3.利用微课程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巩固教师的专业功底
我们在处理教材,设计、规划微课程时,一定要抓住这个“微”字,知识点划分得要小些,要为学生进行微学习服务,从时间段上说,学习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上限一定不要超过10分钟。教师要学会正确使用录音软件,学着用恰当的语速、适度的停顿进行录音等等。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丰富与发展,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4.微课程可以让教学目标更加清晰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时把课程目标跟课时目标弄混了。比如有的老师制定“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是这样设计的:(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等方面。(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第一个目标感觉有点繁杂,可以这样概括一下,如通过衣、食、住、行、乐等几个方面,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而后两个目标,可以另找一个切入点来表述,如第二个目标可以这样设计,每个学生查阅一个与宋代衣、食、住、行、乐有关的事例,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第三个目标可以这样表述:通过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演变,说出历史对现实的影响等。
5.微课程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微课程可以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初中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减轻初中历史老师的授课负担。微课程可以让我们把要讲的内容录制下来,然后配以PPT课件,用相关软件把声音录制下来,再转化成视频的形式。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可以拿到不同的班级中播放,减少了重复劳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与这些微课的制作者、实践者一起努力,让微课发展、壮大,迎接微课时代春天的来临!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
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钥匙,课堂提问的设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如果精心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可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课堂提问涉及到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时机、方式途径等,要想很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中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三项任务,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通过教师巧妙设置的疑问,使学生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一、要善于挖掘课堂提问的导向功能
精妙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乐趣。精妙的提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答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提出、思考与解答问题,在刺激与反应中,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双方不断地完善教与学的行为,使学生不断提高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价值功能
上课之初的提问,其主要功能在于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因此,导入新课时的提问,其目的是为了创设学习的条件,其要旨在于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的第二个框题《新航路的开辟》时,为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开辟新航路”中的新航路指的是从哪到哪的新航路?既然是“新航路”,那么在此之前一定有旧路线,请大家根据《14 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旧路线的大概情况。(2)既然在欧亚之间存在旧路线,为什么西欧人要另辟新路?(3)新航路不同于旧路线的地方在于它基本上是海路,在此之前欧洲人对于远洋航行是没有多少经验的。这就意味着开辟新航路充满了风险和危机。既然如此,这些航海家为什么还要以身涉险?推动他们做出决定的因素有哪些?(4)哥伦布的航行方向说明了什么?(5)麦哲伦的航行路线是什么?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证明了什么?(6)新航路开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正是这一事件使得人们开始真正的了解了什么是世界历史,那么根据我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材料,请大家分析新航路开辟给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这节课我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同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不是我背下来什么,而是我懂得了什么。
三、要准确把握提问的原则及收获最大化
1.提问的内容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
每一节课都有其中心内容,这些中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就是历史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
2.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
历史学科最大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认识历史问题、汲取历史营养、服务现实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切忌平、淡、浅、直,要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与争鸣,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辩、迁移、整合,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提问要适生、适时、适量、适度
一、“说故事”
一堂历史课绝不应该只是使用一种方法,如谈话法或讨论法,许多时候,特别初中历史课或遇上情节生动曲折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还是不妨采取 “讲”的方法。但这时的 “讲”,不能是枯燥乏味地照本宣科,而是动听地 “讲”,类似 “说故事”一样。
台湾张元教授曾经有过精采的论述。他说,历史原本就是一门有趣的学问,历史课绝对应该是一堂很有趣的课。中学历史课多说些故事,就是少了点精确又有何妨?相反的,教师讲的都是历史的事实,都是精确的史实,但是沉闷枯燥,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道就是一节好的历史课吗?在历史课中讲故事,除了引起兴趣,更重要的是把故事当作认识过去的例证;历史的趣味是一种有深度的趣味,教师讲有趣的历史故事时,应该努力把趣味的深度呈现出来。
“说故事”其实也是一种讲述,但与一般讲述不同的是,它要求说得动听,要能够真正吸引住学生。怎样才能说得动听?关键是有时只宜 “说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不是一堆零碎的历史事件。一个完整的故事,要有整合的主题,除了看到因果相连的关系外,也在于意义的寻找。换言之, “说故事”不仅要生动,而且头绪要少,还要说出 “故事”所蕴涵的意义来,学生从中可以获得某些启示或引发一些思考。
二、资料研习法
资料研习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研读历史资料,获取有效信息,形成对历史问题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透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是不是每一堂课都可以利用资料来进行教学呢?理论上是可以的。至于有没有一定的方法或程式,我们觉得:“一定要依照史料的性质,不同性质的史料,应该有不同的教法,所以,即使可以形成一种程式,大概也就是些粗略的原则。”
所以,资料研习使学生直接接触承载丰富历史信息的材料,通过研读,获取信息,并作出相应的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直接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状态中,而教师则起着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三、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是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疑问和想法,使其互相碰撞,从而使学生认识、理解历史问题的教学方法。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关于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以及 “人们的认识起于问题的发生,没有问题就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观点。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养成思考的学习习惯,以及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交锋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并做出自己合理的或自圆其说的解释。
四、历史调查与访谈
所谓历史调查与访谈,就是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历史调查与访谈运用于历史教学,其理论基础是新课程关于学习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要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从社会实际中获取有效的学习信息的观点。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功能和作用至少有三点:第一,它改变了以往静态的历史教学面貌,而使历史教学成为充满活力、内容丰富的动态活动;第二,它增强了历史的个性化色彩,使历史显得更真实,而且还能展示过去常常被忽略的一些深层和复杂的情感,把个人的经历和国家的事件联结在一起;第三,它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整合起来,而且活动也促使教师与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伙伴。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使用编演历史剧的方法是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所谓编演历史剧,就是通过在课下搜集,阅读材料,编写历史剧本,分配角色排练,而后在课堂上由学生出演(有时老师也参加)不同的角色,来展示有关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活动过程,从而达到体验和感受历史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第一,学生的学习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它需要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第二,学生的认识是从具体生动的表象开始,进而发展到理性的认识;第三,学生的历史认识不应只是概念的记忆或理解,而应该由对历史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抽象认识。编演历史剧的方法对培养学生如何搜集、阅读材料,体验和感受所承担的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都是非常有益的。据说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说明了让学生自己亲身实践的重要作用。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进入到历史短剧、历史人物的意境之中,无论是获取知识、相关材料,还是解决难点,都亲身尝试,探究,从中来体验和感受所演的角色,并通过角色的扮演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