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医学科研课题

生物医学科研课题

时间:2023-06-08 11:29: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医学科研课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医学科研课题

第1篇

导师与研究生培养直接相关,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研究生导师的理论、工程实践和对学科前沿的洞察力与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息息相关。目前大部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指导老师来自机械、电子、光电、等专业,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精通,但对于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这一交叉学科中的众多的其它学科并不熟悉。因此,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这一交叉学科需要两个以上的导师来完成研究生的培养,这样才能很好地体现学科的交叉性。另外,高校生物医学学科中,具有工程背景的导师数量较少,能够给予研究生实际指导的导师就更少,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的需求。

工程能力培养的硬件条件问题

工程能力培养的条件包括工程实践基地、工程实践项目、工程实践教学条件。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这一交叉学科,需要大量的工程时间基地,包括医院、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商、医疗器械检测管理部门。还需要提供大量的工程实践项目,以提供项目、资金的支持。一些高校缺少这些资源,不能够提供基本的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硬件条件。

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的5个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的解决策略

1重视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

二级学院领导、导师应重视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近年来工程硕士的扩招,目前,我校的工程硕士与科学硕士的比例达2:1,工程硕士培养的重点是工程能力,因此工程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工程能力是一种需要不断培养和开发的能力素养,要培养研究生对工程实践的兴趣,让他们发挥从事工程实践的主动性,自觉地投身工程实践活动。

2提高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优秀研究生比例

采取各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首先在本校的本科生中进行宣传,鼓励本校学生报考本校的研究生。这要在大二、大三和大四时多做工作。例如我校实行多年的大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从大二起,就进人导师实验室,与导师一起进行科研。这样学生和老师交流的机会更多,学生老师有更深的感情,能够使一批学习成绩好,科研能力强的本科生报考本校研究生。也可到本校别的相关专业,如机械、电子、化学等本科班级宣传,吸引优质生源。

3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

目前研究生的培养是采取导师责任制。但对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特别是工程硕士而言,应实行由不同单位、不同研究方向组成的双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导师的科研水平、科研课题、科研经费都会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是否有机会参与好的课题的研究,制约着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导师在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研究生工程基金项目:重庆理工大学基金项目(20102013);重庆市教委基金项目(KJ120807);重庆理工大学研究项目(2009026)作者简介:王洪(1966一),男,四川乐山人,重仄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兄;能力的培养需要应转变导师的观念,强化导师工程实践意识。导师应在工程实践方面给予研究生更多的指导,尽量给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工程实践机会,例如给研究生提供参与课题的机会,提供企事业工程实践的机会等,帮助硕士研究生提高工程能力。重庆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立于2002年5月,现为重庆理工大学校级重点学科。从2006年开始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经过10年多的学科建设,引进了一批来自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组建了一支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实力雄厚、结构搭配合理的师资队伍,具备良好软硬件条件。大多数老师具有工程背景,一些老师在公司兼职,与企业联系广泛。这就为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工程教学和工程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4建立更多的工程实践基地,获取更多的工程实践项目,支撑研究生的工程实践

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建立企业和高校之间密切合作的基础上,集研究生教学、实习、课题研究、企业的产品开发、就业于一体,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日益扩张,特别是工程硕士的大规模招生,产学研这一非常优质的研究生培养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上可以利用企业在生产实践、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起来的实践基地,采用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加强对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生也可在这种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培养下,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上满足社会化的要求,同时更加贴近实际。产学研培养基地可以充分吸纳社会科技教育资源,为研究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服务,有效地节省研究生培养的社会成本。

这方面我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硬件条件看,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拥有各种相关的高端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能够满足研究生实践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建有“重庆市现代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庆市中英数字医疗中心”两个省部级工程中心。现有设备551件,总值1509.40万元,实验场地3600m2。建有4个产学研示范基地和2个企业联合实验室,与10余家企业建立了技术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搭建了良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平台;从软件条件看,本学科有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及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180余篇,SC工、E1收录36篇,获得专利1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等100余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

5加强工程实践管理,完善工程能力培养体系

首先制定具体的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施细则,在培养方案和制度设计上明确要求。其次,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为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养服务,一切以研究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高效的研究生管理体系,保障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环节的落实。

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科研服务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

21世纪是信息与科技高度结合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时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医疗工作者要在自己的学科前沿进行科研,就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掌握有关动态,了解学术动向,从而少走弯路,避免重复浪费。医院图书馆作为医院图书情报工作的主体,承担着为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等各项工作收集、存贮、加工、传递信息的任务,因此必须积极做好资料和信息服务的保障工作。

1为临床提供科研服务的现状

1.1自身意识不够,限制科研服务发展

一直以来,许多医院图书馆在为临床服务时,更注重的是完成教学任务及提供文献资料的查询,存在着“被动服务”的意识,忽略甚至淡忘了图书馆为科研工作服务的职能。不少医院图书馆难以为较深层次的科研工作提供支持,更勿论参与其中。不少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甚至认为科研是医院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自己的事,与图书馆日常工作无关。这种定位上的偏差直接影响医院图书馆有限经费的合理分配及日常工作中为科研工作服务的水平。

1.2人员素质低下,信息服务水平有限

医院图书馆馆员队伍结构不合理,馆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贫乏,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低下,缺乏科研课题立项参考、信息检索策略、信息加工筛选、信息挖掘创新等科研服务技能。信息服务水平的低下直接导致科研人员对图书馆工作的不信任,进而导致图书馆与科研部门、临床科室沟通不畅,很多医院图书馆不了解医院每年都有哪些科研立项和科研课题,不能提供科研工作进行所必需的查新服务,更缺少关于科研服务工作的承诺。

1.3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进程缓慢

现代图书馆多以纸质知识信息为收藏对象,主要包括书籍、报刊等;而阅读方式主要有办证阅读和馆内阅读两种方式。由于医院图书馆资金和馆舍有限,使知识信息的存储量大大受到了限制;来馆读者受时间和地域影响很大,很难满足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信息大量、及时、便捷的要求,给读者查阅信息资源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只有实现医院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才有可能突破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存在的局限性。而当今我国多数医院图书馆还远没有达到建立体系完整、架构清晰、特点突出的图书馆网络化服务环境的水平。

2提高为临床科研服务质量的方式

2.1建立与科研需求相适应的馆藏体系

搞好藏书建设是医院图书馆为科研提供服务的基础,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国内外各种医学文献资料,加强重点学科的藏书建设,围绕重点学科临床及科研,尽量把各种有代表性的书刊资料收集全,保证其学科资料的新颖性、实用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交叉渗透和相互依存,建设有特色的馆藏体系除了以重点学科为收集重点外,同时要兼顾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文献资料,使藏书结构呈主体交叉多维状态。

2.2充分挖掘各种生物医学信息资源

为临床提供医学科研服务,依靠图书馆有限的书刊文献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充分利用图书馆工具书、检索刊物、期刊累积索引进行检索咨询的同时,还要依托强大的网络生物医学信息资源、各种标准专利数据库及光盘数据库,这是医院图书馆为临床提供科研服务的重要保障。

2.3提高馆员的信息服务意识及服务水平

英国图书馆学家哈里森说过: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1]。队伍建设是医院图书馆提供科研服务的基础。信息时代对医院图书馆馆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图书馆服务人员应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知识、信息资源整序和开发利用的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及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而目前医院图书馆馆员离此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必须通过加快人才引进和在职培训的方式,优化人员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临床科研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4提供深层次的读者服务

随着读者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图书馆应利用期刊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的优势,将科技含量高、流通率较大的英文医学期刊中的最新信息迅速翻译整理出来,提供给读者,改变服务的被动性。

2.5协助医务人员做好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是贯穿于全部科研工作的主体思想,是指导科研工作各项设计安排的主线。尽管医院图书馆员不能直接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但是从所面对的浩如烟海的医学研究文献中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是医务人员所不能比拟的。而临床医务人员平时担负着繁重的医疗服务工作,阅读其他学科专业的文献相对比较少,形式化、规范化的医疗服务工作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他们的思维,因而图书馆员的信息优势与医务人员的思维相互碰撞、融合,对事物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取长补短,有助于科研人员甄选出好的课题。

在选题的过程中还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

2.6跟踪临床医学科研的全过程

在做好选题服务的同时,图书馆员还应该密切跟踪医院相关课题的进展情况,及时提供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使研究者及时了解国内外同专业类似课题的研究现状,以便及时调整研究内容,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同时,在科研碰到困难时,可通过重新检索和论证,甚至通过网上论坛帮助科研人员及时解决困难。

科研课题的初步成果是论文。图书馆员可利用自己熟练掌握检索工具的优势,帮助科研人员选择合适的刊物。科研课题完成后,通过查新,确定课题的新颖性,帮助科研人员选择合适的成果申报等级等。

2.7促进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

医院普遍存在一种重科研成果、重评奖、不重视成果的社会应用价值的现象,导致科研脱离实际,造成成果转化难、经济效益低、重复性研究多,影响了医院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2]。为此,图书馆应加强情报研究,开展信息调研及定题跟踪服务工作,减少科研工作的盲目性,保障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科研成果的自身价值,使科研可持续发展。

3加强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

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相比,医院图书馆建设面临着资金短缺和馆舍面积有限等问题,在数字化、网络化正成为全球范围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趋势的今天,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也成为21世纪医院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3.1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充分利用各地医院、医疗信息机构、医学研究机构、公众网等信息资源支撑系统已经建立的网络系统,加强网页的功能性,通过链接功能和网络搜索引擎设计,制作栏目齐全、功能完善的网页。除了设置本馆数据库资源、服务项目介绍、学科导航、其他资源链接等栏目外,还应该在页面上设立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直接信息交流的平台,比如馆长信箱、BBS论坛等,这些信息平台将成为图书馆了解大众信息服务需求倾向的主要渠道。

3.2加强馆藏资源的数字化

医院图书馆应加大力度对馆藏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组织与揭示,并传送上网络,在图书馆主页上提供给用户使用,从而使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得以共知,这是实现图书馆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的基础。而数字化对象应针对那些用户需求大、利用率高的文献,既珍贵又无版权问题的文献应优先数字化。这样有选择和评价地开展数字化工作,不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需求。

3.3自建特色数据库

由于医院专科和研究方向的不同,每个图书馆在文献采集上都有自己的收藏重点和馆藏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馆藏信息资源中独具特色的部分转化为计算机可检索的数据并传输上网,这是当前图书馆将馆藏实现网络化转换的又一方式。特色数据库建设包括图书馆的馆藏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

3.4加大电子文献采访力度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科研事业,医院图书馆除了依靠本馆馆藏资源,还应该进一步加大电子文献的采访力度,根据本地教学、科研的需求,合理补充电子文献,从原来单一的静态实体收藏向动态实体收藏与虚拟电子文献收藏并存转化,优化馆藏结构,以满足读者需求。当今高水平的期刊数据库有CHKD、CMCC等,电子图书出版商主要有超星电子图书和国家医学数字图书馆等。通过采买和授权等方式利用Web资源建立虚拟馆藏,将成为医院图书馆突破自身规模和资金限制发展事业的最佳策略。

参考文献:

[1]孙晓芳.医院图书馆为医疗科研服务的途径[J].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2001(3)

[2]吴晓明.发挥文献资源优势,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J].图书馆建设,2001(6)

[3]孙谦.论专科医院图书馆与知识管理[J].图书馆学刊,2005(1)

第3篇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谢勤岚(1968-),男,湖北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曹汇敏(1972-),男,湖北鄂州人,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S110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94-02

生物医学工程是利用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及机电控制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对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以及相关产业等方面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进行产品开发与应用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1-3]在该学科的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电子电路在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和医疗仪器开发中有着重要作用,任何一台现代医学仪器或设备中都需要电子电路完成信息检测与处理、系统控制等核心功能。[2-4]

“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主要课程,是理工科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电子电路课程设计”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电路设计能力、硬件制作能力和系统调试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利用科学的选题在较短的时间内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是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研究课题。[4-6]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殊性,目前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设计的选题没有考虑专业特点,实施的目的性不强,与专业的整体发展建设结合较差,达不到课程设计要求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课程设计的选题大部分是沿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传统选题,如多级低频阻容耦合放大器、功率放大器、语音放大器、函数发生器、交直流放大器、数字电子钟、定时器、智力竞赛抢答器、简易数字电容测试仪等选题,这些题目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联系较少。这样既不能体现专业特点,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造成与实践的脱节。

2.课程设计内容不完善,所设计的内容不能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目标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应该是由许多关键环节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多个方面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但原有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其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这些问题表现在:只要求学生完成电路制作,对于任务分析、方案选择、分析计算要求较少,把课程设计简化成操作实训;不重视测试和数据分析,不能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注重使用设计软件和选择流行器件,只使用过时的器件,甚至老旧的分立元件,制作的电路达不到任务要求。这些对于提高课程设计的效果都有不利的影响,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练习不够、电路设计能力偏低、综合调试能力不高。

3.评价方法和标准简单,随意性大

教学过程中没有严格的评价标准,课程成绩评定基本上流于形式,从而造成课程设计质量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电路设计能力和系统调试能力不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偏低,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在工程设计领域中发挥独当一面的作用,不能快速适应社会要求。

二、“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的改革思路和实践

几年来,在“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几点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设计选题库

“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传统课程,有大量的课程设计选题,但这些选题中,大部分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生物医学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有较大的区别。为此,学院组织教师从众多的课程设计选题中,选出若干与专业相关的训练内容,进行加工改造,并对每一个设计选题提出具体的训练要求和目标,构成课程设计选题库。题库中题目所涉及到的课程内容和设计内容的统计分析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选题占总选题的72%,这样就形成了有专业特色的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

另外还结合专业的特色,对与医疗仪器密切相关的设计,如测量心电、脑电、心音、血氧饱和度、脉搏波等信号的电子系统的采集电路部分,要求学生做成完整的模块,作为以后系统课程设计的子模块。

2.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课程设计指导方式

改变过去教师全程指导,有问必答,甚至直接给出参考电路的指导方式。教师在给出选题和要求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在选题范围内选定设计题目。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提出方案,独立设计,最终完成设计并进行完整的调试和测试。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每周留出固定或灵活的课堂答疑时间,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直至课程设计结束。

3.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加深加宽课程设计的训练内容并提高要求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提出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后,实验室只负责提供材料及仪器,其他工作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为了更多地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实践步骤确定、任务分析、方案选择、电路设计、元件选择、电路布线、印刷板设计及制造、元件测试、电路焊接、系统调试、测试方案设计、电路测试等训练步骤,并将这些步骤作为课程考核的训练点(见表2)。通过这种完整的训练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初步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流程,还能较好地锻炼自己的专业素养。

4.重视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鼓励学生掌握和使用工具软件和最新芯片

做到软件和硬件结合,学生除了完成电路设计以及硬件的焊接、安装、调试外,还需要至少掌握一种印刷电路板设计软件和一种电路仿真软件,有条件的学生还应掌握一种数字电路设计软件(如EDA软件)。学生既要熟练掌握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等分立元件的选择和使用外,还应尽量掌握和使用最新的集成芯片,以进一步训练工程设计能力。这样,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培养学生兴趣,将课程设计与创新课题训练相结合

鼓励教师将本科创新课题、教师科研课题等进行简化、分割,形成适合课程设计的课题,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进行电子产品整机设计、开发、组装、调试,并且组织学生共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而“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体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该课程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按照改革后的教学模式,“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不断能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课堂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使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认识更加明确具体,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际工作能力强的高素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John D.Enderle.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M].封洲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李刚,张旭.生物医学电子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余学飞.现代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M].第二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刘剑,杨立才,刘常春.“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1):15-17.

第4篇

1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1.1拓展实践教学基地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课程的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外见习、实习教学基地。实习基地一般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并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参加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场所;实习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教学的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推动下,大多数中小型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导致高等学校的很多专业在工厂实习的机会大大减少,并且教学体系中的“金工实习”几乎消失。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医学密切相关,并且医院具备大量的医疗仪器与设备,因此,医院成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校外见习、实习的主要基地。为了让学生更深入、更广泛地认识本专业以及本专业的市场需求与发展,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应该涉及多个单位与部门,比如:医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相关企业、医疗器械检验与销售部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等。目前,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改变了以往只在医院实习的状况,同学现在可以选择在医院或医疗器械公司实习。此外,我们还可以不断开拓校内见习和实习基地。校内见习与实习不仅节约了带教老师和学生的时间,还降低了见习、实习费用,同时也达到了实践教学平台共享的目的。比如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就可以选择临床技能中心之类的部门进行见习或实习。

1.2改进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的实验教学、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部分。为了训练学生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专业课程的实验除验证性实验外,还包括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及课程设计。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下,目前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及课程设计占专业实验的比重要求越来越大。作为生物医学工程此类交叉学科,毕业设计选题也应该突出专业特色,将工程技术应用到医学、药学、生物学等领域。对于中医药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而言,可以利用掌握的工程技术来解决中医中难以解释与实现的问题,比如:影像图像分析、脉搏仪、舌诊仪的设计等。在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中,可以借助虚拟仪器软件,进行虚拟与仿真实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减少购买实验设备的成本。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Labview软件自行设计体温、血压、心率等测试系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软件硬件设计能力,还能够利用自己设计的虚拟仪器进行生理参数采集等实验。目前已经有高校在尝试这种实践教学改革,本学科组也正在开展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之外可以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电子电路的初步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设置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也可以像过去的金工实习一样,让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就有实习的机会,可以设计短期的校内或校外实习。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校内的临床技能中心之类的部门进行实习,或者选择到校外的医院与企业进行短期的基础实习。

1.3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校外实习基地虽然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社会、了解专业的机会,但是实习提供动手锻炼的机会有限,而且学生不能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如果学校能够和企业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就进入企业,开始特定目标的实践活动,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拓展其它实践体系除了专业培养方案中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外,我们还可以拓展其它实践体系,比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和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为了能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真正地提高工程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需要建立完善的辅导体系和鼓励措施。在学校方面,除了对获奖的同学进行奖励外,对所有参加比赛的同学应该给予学分鼓励;在学科方面,应该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专业辅导体系,每年将选派专业老师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并定期安排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充分地准备各种电子设计大赛。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鼓励学生组织、策划、参与各类科技活动,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相关的国际、国内会议,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举办一些电子作品展,向本校其它专业的同学介绍我们的专业和特点等。

2结语

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当今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为了实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针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对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内容、课外活动等提出了改革方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立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充分体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陈庆梅付昕金石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第5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本科专业评估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进行,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专业评估作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现已成为评价高校各类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国家教育部自2003年开始实行“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之后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进一步明确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2012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和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先后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这一系列举措都说明了专业评估在促进专业建设,提升学校整体学科水平中的重要地位。

1实施高校本科专业评估的意义

1.1实施专业评估是实现专业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

开展本科专业评估工作是对办学专业的内在剖析,总结专业的建设背景、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并与理想化标准相对照。

梳理出二者之间的差距,查找出制约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并以此为突破点,进行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自身办学优势,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引导专业在正常轨道发展,并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科学发展。

1.2实施专业评估有利于建设特色高等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中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统一标准,而是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这就要求各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发扬自身的学科优势,培养特色化人才。实施专业评估工作能够使高校与高校之间呈现区别化的专业设置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定位,有利于各个高校明确自身专业的特长之处,避免学科和专业的重复建设,提高办学效率,有利于特色化教育体系的形成。

1.3实施专业评估有利于激发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实施专业评估的目的是以评估工作来积极带动学校的各项建设工作,推动学校办学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定位,以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要。同时,并进一步提高教学队伍素质和管理队伍素质,保障教学工作高质量进行。专业评估工作可促使学校的改革与未来发展目标有机结合,统筹兼顾,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高校本科专业评估的指标解读与筹备工作

辽宁省高校新设本科专业评估的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级指标(4项)主要有:人才培养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团队、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二级指标(13项)主要有: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结构与数量、专业建设负责人、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条件、教学资源建设、专业建设经费、质量监控制度体系、质量评价与反馈。

2.1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定位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应定位于适应国家及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具有明确清晰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在符合专业定位的基础上,人才培养目标应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并且具备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校医疗器械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定位以国内外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依据,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点和我校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生物检测诊断、生物医用材料、有源医疗器械三个方向为主体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管理,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2专业教学团队

应建立一支稳定的年龄、职称、专业背景等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并保证教学团队在数量上能够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专业建设负责人在具备优秀的教学及科研能力外,还应着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育基地、师资队伍等建设工作的开展。此外,依据专业建设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鼓励和加强青年教师在专业教学及科研业务方面的作用。在此指导下,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立了由15位专职教师、5位兼职教师构成的老中青结合、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教学梯队,其中80%的教师专业背景与该专业相近。专业建设负责人是我校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近三年承担市级(及以上)科研课题5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并积极参与国内外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推广,三年内在国内重要专业领域学会上发表大会报告或担任主持人十余次,具有较好的专业学科影响力。学院还建立了完善的师资培养计划,采取“内出外进”的相应措施及原则,其中专业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30余次,参加率达到100%。

2.3教学基本建设

第6篇

在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有着迫切需要和实际意义。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自招生之初就开设了临床医学课程。生物技术专业有了临床医学的指引,人才培养基础更加扎实,方向更加明确。同时,具有一定临床医学知识的生物医学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身优势辐射到传统医学专业上,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新视野,开拓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医学生物技术已经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单抗导向药物、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广泛应用于癌症、传染性疾病和一些遗传性疾病治疗。同时,许多临床新问题、老难题,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物技术的发展,相关疾病的基因定位、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显然,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既是生物技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2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2.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紧贴生物技术专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然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将内科、外科、专科教学内容按照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毫无取舍地灌输给学生,呈现教师教学无特色、无重点、无思路,学生学习无方向、无兴趣的状态。这与学科设置初衷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2课程目标不明确,考核要求不严格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不够重视,没有真正意识到临床医学对该专业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临床思维,了解临床医学前沿和需要,并能在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中找到生物技术的落脚点、发力点,运用所掌握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最终为医学问题的解决开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认识比较模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考核过程较为敷衍,甚至没有考核,使临床医学课程开设存在“鸡肋化”的危险。

3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强调基本素质共性的基础上,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类型和专业方向。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尊重学生多样性选择。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符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不能完全考虑到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因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3.1紧贴实际,重点突出

临床医学是医学生物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整体介绍临床医学概况外,重点是要筛选出能够体现生物技术学科发展价值以及与生物技术知识有交集的内容,体现出医学生物技术特色和资源优势,如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技术在肿瘤及其他疾病中的应用等;而疾病的临床表现、物理诊断及常规治疗方法等内容应该淡化。这样才会贴近生物技术专业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避免浪费学生有限的精力。

3.2以临床问题为向导,以临床难点为突破

医学生物技术发展动力就是临床问题。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已有很多成熟的、新兴的生物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应将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难点贯穿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把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

3.3着眼前沿,广泛涉猎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医学的最前沿往往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把临床医学中最新的焦点和热点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医学生物技术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临床医学不断进展的案例也是很好的教学事例,让学生了解前辈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推动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但也要照顾到医学发展的冷门分支,给学生拾遗补缺的机会,在大家忽视的老问题上做出新文章。

4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应该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要更加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选修和必修相结合

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将教学主战场放在课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加选修课数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将来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对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有重点和有取舍的,这个选择权不应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应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文献查阅、学术会议、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医学知识。

4.2大师进讲堂,将导师范围扩展至临床学科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师资结构中,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偏高,真正的大师偏少。应该把临床医学的“大腕”请进讲堂,因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导师往往更重视具体的新技术、新方法,而对临床医学前沿需求知之甚少,缺少宏观思路和顶层设计。这些可由临床导师很好地补充,他们扎根临床数十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难点要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临床导师的科研课题及科技创新活动中,使其不仅对原有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更清晰的认识,还锻炼了临床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现代医学发展的脉搏,找到自己感兴趣、能钻研、有出路的研究方向,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4.3启发为主,传授为辅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应该是临床医生的益友良师。其临床医学教学不应以传授方式为主,而应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加入讨论及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用专业特长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四结合”:密切结合科研,密切结合临床,密切结合实践,密切结合新进展。

4.4考核评价与教学目的相统一

第7篇

1.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与科研创新的关系

1.1科技查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技查新是一项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于一体的信息咨询工作,是运用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等手段,对某一领域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对比分析,对待查的科研立项或科研成果或专题、专利发明的新颖性做出基于文献对比性结论的过程。目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领域。因此,在科研课题申报中,即便是某一领域专家学者也不一定对所有科研信息做到全面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对特殊领域中的某些特殊课题的现状把握不够而做出主观性的判断。科技查新是科研创新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一份高质量的查新报告可以提供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尚未研究的空白点。科技查新既可以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又可以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转化等提供科学参考。同时,科技查新还可为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信息,使科研人员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如设立在河南中医学院的河南省科技查新站拥有如SCI、Pubmed、SpringLink,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综合及医学数据库上百种,通过开展科技查新服务,已经为学校乃至省内的中医药类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科技查新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取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查新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前提,在科研创新中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2 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科研创新更是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查新在科研创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在大数据、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研究的分类呈现精细化发展,数据存储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获取难度明显加大。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有用的信息进行知识积累,并从中寻找空白点和创新点进行科研创新,是摆在科技查新人员面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与此同时,科技查新工作也暴露出的问题诸如服务服务意思和理念不强,缺乏竞争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查新数据资源不足、信息分析能力不高,服务内容分单一等都严重制约了科研创新的发展。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科技查新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提高科技査新质量。

2.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的现状

截至2015年初,由国家科技部、卫生部以及教育部批准认定的查新机构,加上各级行政部门认定的查新机构已接近400家。科技查新工作得到了国家科研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受到了科技人员的广泛认可,科技查新用户群在不断地扩大。科技查新为科研课题的立项、科技成果的转化、专家评审等提供了客观依据,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障,有力支撑了科研创新的发展。科技查新工作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科技查新数据库资源不断地完善,科技查新工作越来越规范,科技查新的质量也越来越高。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查新工作已经形成了一个多行业、多维度的行业格局,步入了良好的健康发展轨道。但与此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研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要求,面对类型多、动态化、价值密度低的海量大数据信息,科技查新工作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待改进与开拓发展。

2.1 查新数据资源建设与共享开发不足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完善的科技查新文献资源数据库系统,国内各科技查新机构由于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订购的科技查新数据库也不尽相同,并且查新机构之间的数据不能共享利用,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

在查新数据库资源配置中,期刊及专利数据库较为完善,而其他如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成果等较难获取。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具有“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特征的大数据信息,单就数据库的查新是远远不够的,不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纳入到科技查新范围,查全率的不足肯定导致结论的片面性。

2.2 科技查新人员的复合素质有待提升

21世纪科学技术研究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就是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大跨度、多方式的广泛交叉以及边缘学科兴起。科学研究的交叉发展一方面会给人类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重大的突破;另一方面也对科技查新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查新人员若要准确捕捉与把握项目的技术创新点,需要了解各个学科的前沿知识并融会贯通,掌握不同学科的专业术语,制定出科学的检索策略,这就要求科技查新人员除了具备敬业、务实、探索精神外,还要具有广博知识面和专业技术理解能力、文献判读能力、计算机检索能力、写作总结能力、外语翻译能力等。因此,复合型查新人员的引进和素质提升迫在眉睫。

2.3 缺少科技查新质量监控环节

虽然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有《科技查新规范》,对查新合同、查新策略、查新程序、查新报告的撰写等内容做出了规定,但也只限于流程上和格式上的规范,对于科技查新报告内容的质量是无法做出客观评判的。虽然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设立了审核员审核机制,但审核员不参与查新过程,也只能对查新报告形式上的东西进行审核。由于缺乏对查新报告内容的质量监督,查新员和审核员仅凭个人道德和职业责任感的内在约束,容易导致失职和不负责任行为,使科技查新流于形式,降低了科技查新的权威性。

2.4 科技查新的服务模式还比较单一

一直以来,大多数科技查新机构都是被动的服务模式,坐等科研人员上门寻求查新检索服务。工作的内容也局限于对申报的科研课题的新颖性和创新性进行判断,出具科技查新报告供科研管理部门参考。由于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单一,如果科技管理部门没有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科技成果鉴定或评奖必须出具科技查新报告的硬性规定,则很少有人自愿、主动地来进行科技查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环境下,科技查新机构单一的查新服务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科技查新机构除了常规的新颖性查新之外,还需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进行有效信息的挖掘,主动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创新开展多种服务模式,推动科研创新的发展。

3.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推动科研创新的对策

3.1 推动查新机构资源整合,建立科研大数据

3.1.1 成立权威管理机构,推进数据库资源共享

虽然近30年来,我国的科技查新行业发展迅速,但由于这些查新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也导致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特别是国家取消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行政审批之后,科技查新行业实际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科技查新行业管理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动态评估,拟定行业发展规划,积极统筹整合各查新机构信息资源。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进查新数据库的统一采购或者联合采购。实现数据库源资的共享利用,不仅能节约大量的购买经费,而且也能丰富各查新机构的数据资源,扩大检索数据库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分布式的科技查新成果数据库,各个查新机构负责录人本单位的查新成果,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实现科研课题的快速,提高科技查新效率。

3.1.2 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科研大数据

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有关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大数据战略性,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我国也与2015年8月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就科研创新领域而言,国家有关科技管理部门要抓紧时间落实纲要精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统筹规划科研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科研数据资源和设施平台、整合分散的数据中心资源,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建立国家科研大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和挖掘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和长期保存工作,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能力,构建互联网信息保存和信息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查新大数据,为科技查新工作的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3.2 加强科技查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3.2.1 查新机构要提升服务质量,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查新机构要合理配置查新人员结构,除了引进高层次的图书情报人员之外,还要根据服务学科的不同,引进相应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服务人才。毕竟术业有专攻,专业技术人员会更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在科研查新过程中能更好地与科研人员进行沟通。

3.2.2  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训,提升查新人员素养

科研查新人员不仅要具备计算机知识、数据库知识、信息检索技能和必要的外语能力,还包括掌握必要专业领域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目前,国内查新员的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检索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科技查新机构应该根据科技查新人员的知识结构,采取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养方式并形成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2.3  推行按专业分工的查新工作模式

目前科研领域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技查新机构要逐步建立按专业分工的查新模式,即在查新任务的分配上,尽量做到将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课题分配给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查新人员完成。具备专业知识的查新人员熟悉本领域的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能够准确捕捉与把握课题创新点,也能更好地和委托人进行沟通联系,制定出科学的检索策略,工作起来也会游刃有余。与此同时,通过长期接触某一专业的查新项目,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查新人员专业知识的增长,提高查新工作的效率和查新报告的质量。

3.2.4  注重科技查新考核管理,建立激励机制

查新人员和业务素养和工作态度也是决定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科技查新机构要加强对科技查新人员考核管理,制定合理的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本着公平公正、适时适度的原则,建立精神嘉奖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人才激励制度。从而激发科技查新人员的工作热情,避免职业倦怠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3.3 规范科技查新管理,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3.3.1 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制度

查新机构应当根据查新专业的不同建立学科专家库,聘请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定期到查新机构作咨询指导和查新监督。学科专家专业性强,对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将科技查新中遇到的专业上的疑难问题及时向各学科的专家请教,弄清、弄懂课题性质,少走弯路,防止检索出现偏差。因此,建立完善的专家咨询制度也是提高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必要措施。

3.3.2  建立定期抽检制度

科技查新的整个工作流程都依赖于查新人员的智力劳动。虽然国内查新报告实行的是审核员签字的审核机制,但由于审核员不参与查新过程,并且也不可能对每个科研领域都很熟悉,缺乏对查新内容的实质性的监督审核。因此,查新机构要定期对查新报告进行抽检,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抽检到的查新报告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促使查新人员树立职业责任感,认真做查新,细心写报告,杜绝失职和不负责任行为。

3.3.3 加强科技查新的过程控制

我们知道,在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事前的产品质量控制阶段,事中的产品质量过程控制,事后的质量把关与处理阶段。而对于科技査新也按照质量控制三阶段理论进行管理,首先是加强事前控制——与科研人员的建立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有助于科技查新人员能迅速且了解课题内容,把握科研课题的查新点和创新点,确定检索策略和检索范围,为査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是加强事中控制——查新报告撰写工作。严格按照科技查新的步骤和顺序开展工作,并对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量化标准,科学、认真撰写査新报告书。最后是加强事后控制一一査新结果的监督与反馈。定期对科技查新报告的质量进行动态评估,建立査新用户的反馈机制,对查新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査找原因并加以改进,从而帮助查新人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3.4 将查新工作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不断寻求创新服务模式

科技査新机构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科技查新的服务模式,变被动的检索査新服务为主动的信息服务。查新人员要多与委托人的沟通交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检索技能,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前期调研、开题立项、成果验收、成果转化等科研活动全过程。通过科技査新把诸多分散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归纳、整理,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帮助科研工作者科学立项。针对特定的用户开展定题服务,定期主动推送与科研项目研究有关的最新信息、收集到的相关文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可使后续科研过程保持科学高效,也为科技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鉴定等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4.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 信息素养;教师;调查;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b)-0156-03

The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Medical University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LU Shaoping1 ZHAO Pinting2

1.The Cardiology Department, Tangdu Hospit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in Shannxi Province, Xi′an 710038, China; 2.The Radiotherapy Department, Tangdu Hospit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in Shannxi Province, Xi′an 71003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and analyse the Medical University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reference was provid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team quality. Methods Applied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he Medical University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Results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62.1% of the teachers actively access to medical information from network. The main purpose of accessing to information were updating of knowledge accounted for 69.9%, tracking the latest advances accounted for 63.1%, and to complete the task of teaching or scientific research accounted for 59.9%. The main way were to query the database to obtain information accounted for 59.9%, to query the Internet accounted for 59.9%, and to read books or journals accounted for 39.7%. The teacher "completely can" constructing advanced retrieval type only accounted for 14.9%, " can′t" retrieval type accounted for 29.8%.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 the lack of the retrieval of knowledge occupy 46.5%, not understanding the contents of database resources accounted for 33.3%, the lack of knowledge of computer networks accounted for 26.6%, low level of foreign language accounting for 23%. The teachers′ information demand were high. There were siginificant defferences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the ability to find in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the levels of them need to promot. Conclusion There are siginificant defferences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It should train the teachers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update it dynamicaly. Thus, we can keep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and ensure the advance of education in the Medical University.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Teacher; Investig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随着医学本身的发展,以及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更多学科的交叉,医学教育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医学生除了在校的基本学习之外,解决问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更为重要。信息素养是解决问题和终身学习能力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信息素养成为新时期医学教育中的基本要求。因此,考察医科大学医学教育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否满足新的教学要求非常重要。笔者应用问卷调查对本校教师信息素养进行调查与分析,把握教师信息素养状况,对改进教师队伍、保证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某研究型医科大学在职教师进行调查。总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2份,有效率为94%。男124名,女158名。20~29岁29名,30~39岁72名,40~49岁89名,50~59岁63名,60岁以上29名。博士205名,硕士56名,本科21。教授74名,副教授123名,讲师52名,助教33名。

1.2 方法

问卷为自行设计,分为背景资料、信息需求、信息行为、信息利用、信息道德伦理5部分,共40个问题。信息需求调查包括对网络信息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和信息获取的主动性两个问题。信息行为调查包括信息活动目的、信息获取途径、信息检索情况、信息获取能力、对生物医学数据库的认知和使用(常用中、外文数据库)、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等问题。信息利用主要调查在平时选择利用信息源时教师有哪些行为。信息道德伦理调查包括 “引用文献标明出处”、网络保密、网络安全等问题。

2 结果

2.1 信息需求

2.1.1 对网络信息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被调查的教师中79.1%认为信息资源在当今社会更为重要,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不同职称间无显著差异,说明教师对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2.1.2 信息获取的主动性 主动获取网络医学信息的教师比例为62.1%,信息获取的主动性反映了被调查者医学信息的需求程度。

2.2 信息行为

2.2.1 信息活动目的 获取信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学习需要,进行知识更新占69.9%,跟踪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占63.1%,完成教学任务、科研课题占59.9%,收发E-mail、对外联络占43.3%,同行交流占39.7%,休闲娱乐占33.0%,网上购物占9.9%,网上金融占6.4%。

2.2.2 信息获取途径 问卷调查教师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医学信息,回答获取信息主要途径时,查询数据库占59.9%,查询Internet占59.9%,阅读图书、期刊占39.7%,与同行交流占29.8%,广播、电视占19.9%,其他占16.0%。在回答最喜欢从哪一种类型获取信息时,期刊占59.9%,网络信息占39.7%,科技报告占19.9%,图书和期刊均占16.7%,学位论文和会议文献均占13.5%。在如果您不喜欢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主要原因上,上网查资料太费时间和没有所需要的文献均占30.1%,传统图书已能满足占65.6%,不会上网和没有上网设备均占9.9%。由此可见,还有一部分教师需要加强对网络的认识和利用,提高自身素质。

2.2.3 信息检索情况 在信息检索情况调查中,回答未学过信息素养或相关课程者占56.4%,通过何种途径学习信息检索方面的知识,回答通过文献检索课程+自己摸索占63.1%,单纯通过自己摸索36.9%。在查找信息时的首选策略,回答搜索引擎占83.3%,回答图书馆提供的数据库占56.4%,回答直接进入熟悉网站占36.5%,从别人介绍的网站链接占16.7%,没有1人回答不知道如何查找。在采用何种查找方式时,回答搜索引擎占59.9%,采用网站分类目录的占43.3%,采用网站地图的占13.1%,通过其他方法的占6.4%。由此可见,信息检索的方法还需优化,效率还需提高。

2.2.4 信息获取能力 获取学习生活中需要的一般信息能力调查表明:能通过网络有效获取学习生活中所需信息的人数比例较多,50岁以下的教师最高,占66.7%。教师医学信息获取能力调查发现,检索能力(包括查找信息源的查找行为、是否使用信息内部的超文本链接、检索方式、是否使用布尔算符、截词符、短语等)“非常强”的教师为33.7%,检索能力“一般”的教师为48.2%,检索能力“差”的教师为18.1%。由此可见,教师查找信息的能力还需提高。

2.2.5 对生物医学数据库的认知和使用 79.8%的教师对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医学期刊会议报纸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期刊数据库等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熟悉,40.8%的教师经常使用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对外文数据库了解的占81.9%,其中41.1%的教师对Medline数据库有认知,仅25.2%的人经常使用。教师从数据库查找信息,仅采用关键词或刊名等一种途径模糊检索的为50.4%,使用高级检索方法的只占17.7%。高级检索方法的科学构建能够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教师“完全能够”构建高级检索式的人数只占14.9%,“不会”构建检索式的人数占29.8%。

2.2.6 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 问卷设置了缺乏检索能力、外文水平、不知道如何选择检索工具和缺乏计算机网络知识、不了解数据库内容等选项。结果显示,回答缺乏检索知识占46.5%,不了解数据库资源内容占33.3%,缺乏计算机网络知识占26.6%,外文水平占23.0%,受兴趣爱好影响占19.9%。由此可见,缺乏检索能力和不了解数据库内容是影响教师有效获取信息的主要因素。

2.3 信息利用

在平时选择利用信息源时您有哪些行为的调查中,56.4%的受访者回答偏好固定的信息源,一般不再寻求更多信息源。36.5%回答非常重视专业人士推荐的信息源。69.9%和63.1%的受访者认为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比较重要,29.8%和26.6%的受访者认为信息的时效性和新颖性比较重要。59.9%的受访者有了信息需求动机查找相关信息。50.0%的受访者出于兴趣喜好浏览数据库或网站获得信息备用。83.3%的受访者只选择固定网站、搜索引擎、数据库获得信息。由此可见,大学信息中心应该定期向教师推荐更权威、更专业的信息源,使教师更好选择、利用信息。

2.4 信息道德伦理

对教师信息获取与利用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知识调查发现,84.6%的教师具备基本法律和伦理知识。100.0%的教师认同“引用文献标明出处”。89.7%的教师对网络保密、网络安全具有一定程度认知。

3 讨论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在浩如烟海又发展迅速的医学领域,在校学习在医学生的教育中占据了越来越小的比例,自主性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必须。信息素养是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当前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指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1]。随着教学从传统方法走向PBL方法,特别是研究型医科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有创新研究能力的医学生,那么对研究型医科大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要求也随之迫切。因此本文对某研究型医科大学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评估教师信息素养是否满足新的教学要求,为教师制定提高型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对网络环境下研究型医科大学教师信息行为模式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主动获取网络医学信息的教师比例为62.1%,信息行为涵盖工作、生活。说明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网络已成为教师的日常工具之一。

大部分教师对中、外文数据库有基本了解,但经常使用的比例还比较低。并且对数据库的熟悉程度和使用技巧也比较低。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显示,缺乏检索知识占46.5%,不了解数据库资源内容占33.3%,缺乏计算机网络知识占26.6%,外文水平占23.0%,受兴趣爱好影响占19.9%。由此可见,缺乏检索能力和不了解数据库内容是影响教师有效获取信息的主要因素。研究型医科大学应针对教师信息获取的主要问题和教师信息获取与利用的主要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包括开设文献检索课,开展专题讲座,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论坛交流、网上答疑等方式培训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其适应新时期医学教育的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文献检索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以培养信息素养为最终目标。因此,通过二者整合改进现有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2]。除文献检索课之外,医学信息素养教育还应开展信息知识、能力与道德教育[3],并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注重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为辅助[4]。研究型医科大学还应针对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不足,进一步对教师信息素养进行考核与评价,根据考核结果制定培训目标和计划,采取分层次培训,大力、有效、快速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以满足研究型医科大学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需要。

在平时选择利用信息源时您有哪些行为的调查中,56.4%的受访者回答偏好固定的信息源,一般不再寻求更多信息源。36.5%的回答非常重视专业人士推荐的信息源。69.9%和63.1%的受访者认为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比较重要,29.8%和26.6%的受访者认为信息的时效性和新颖性比较重要。59.9%的受访者有了信息需求动机查找相关信息。50.0%的受访者出于兴趣喜好浏览数据库或网站获得信息备用。83.3%的受访者只选择固定网站、搜索引擎、数据库获得信息。由此可见,教师需要专业人员推荐更权威、更专业的信息源,使教师更有效地选择、利用信息。

该校教师具备信息获取与利用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基本知识,对网络保密、网络安全等问题的认知程度较好。信息道德方面,还需合理的规范和引导。

综上所述,总体上该校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中等,整体发展不平衡。鉴于对本校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估结果,应进一步对教师信息素养进行考核与评价,制定培训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分层次培训,使教师信息素养达到高水平,从而保持研究型医科大学教师队伍的素质适应教育的时代要求。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随着时代要求和发展阶段而动态变化。信息素养教育就是要培训教师具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方法和途径有效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其达到和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水准[5]。除了普适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在研究型医科大学还必须对教师开设学科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即针对某一领域主题,图书馆建立科研数据管理培训实验室,为用户的科研数据培训提供一站式个性化服务[6]。

[参考文献]

[1] 杨美玲. 高师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评价标准[J]. 教育技术导刊,2007(12):19-20.

[2] 邹薇.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 情报探索,2008(7):12-14.

[3] 余恩琳. 医学生信息素质内涵构建研究[J]. 医学与哲学,2009,30(1):72-74.

[4] 王振坛.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2):104-106.

[5] 刘晓铭. 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简述[J]. 中国成人教育,2011(16):64-65.

第9篇

关键词:教师队伍人才计划用人制度科研组织大学文化

师资队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所高水平大学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师资是衡量大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和要素。本文结合华东师范大学的实际,就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谈四点思考和体会。

一、实施人才计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纵观当前世界各国的高校,哈佛大学在顶尖领军人才方面应该是首屈一指,40位教师和38位学生获得过诺贝尔奖,以及包括7位美国总统在内的众多有着全球影响力的校友,让这所学校可以傲视全世界的大学。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取得这样显赫的成就,离不开他们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成功机制,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学识渊博、不断创新的教师队伍。哈佛第23任校长科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类拔萃。”同样,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被世人敬仰的原因,也并不仅仅因为它历史悠久,而是因为它的教师队伍是世界一流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流的,所产出的科研成果也是一流的。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正在不断加大。比如,教育部、科技部设立“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计划,目前正在筹划设立“国家特聘教授”、“长江学者首席教授”等顶级人才计划。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对于高校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起到了激励和促进作用。

然而,我们还是不得不面对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些严峻现实:一是高层次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作为国家科研创新生力军的发展需要。相比于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欧美国家,我国高校高水平领军人才的数量仍然大大偏少,且主要集中在“985工程”高校和部分“211工程”高校。二是高层次人才队伍中的顶尖人才还比较匮乏。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还缺乏一大批学贯中西的拔尖创新人才,而且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三是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创新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激发。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还不强;我们所期待的研究成果,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出传世之作,理工类研究要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成果”,这种具有重大原创性和开拓性的成果相对缺乏。

有鉴于创新型人才队伍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在下大力气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出台各种人才计划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我们感到,首先必须以人才强校的战略思维来规划师资队伍的发展,在校、院、系各个层面上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感。没有人才观念的领导,不是一个好领导。在管理上,一定要形成高水平师资是学校发展第一要务的理念,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同时在引进和培养上下大功夫,全方位做好服务和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潜能。

1.实施领军人才队伍工程。中国主要高校尤其是39所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都在广揽领军人才,包括申报和引进“两院”院士,争取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地方领军人才项目等举措,创造各种条件,重点培养有潜力的、突出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华东师范大学在“985工程”建设中,围绕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从海内外引进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在实验空间、经费投入、梯队建设、研究生名额、管理体制等各方面全方位配套、全面服务,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确保科研启动,使领军人物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

2.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工程。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1999年,华东师大与上海紫江集团签约,设立1亿元“紫江教育发展基金”,实施了“紫江学者计划”,面向海内外招聘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准备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学术人才。学校给予紫江学者特殊津贴和房贴,并在其家属工作安排、子女入学等问题上给予极大支持。

3.实施青年人才培训工程。当前,世界各国高校普遍重视培养新进青年教师。高校纷纷通过各种经费资助,选派优秀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到世界知名大学或一流学科专业学习研修。2007年,华东师大召开了青年教师工作大会,提出了青年教师培养和发展的13条意见和措施,包括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启动经费、提高青年教师待遇、强化新教师的入职教育等。我们还明确提出:要求新录用的教师在5年内必须争取到国外一流大学合作研究或进修一年,并筹措了600多万元专项经费资助青年教师出国研修。华东师大还创造各种条件,帮助青年教师入选各类人才培育计划,为进入各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师提供配套经费。

二、改革用人制度,建设充满活力的教师梯队

世界一流的大学之所以能在科研创新上长盛不衰,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名家辈出、百花齐放,并且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更新、充满活力的教师梯队结构。我们认为,我国的高校要构建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师梯队体系,至少需要在四个方面继续努力。

1.通过制度设计,优化学缘结构。一所大学或科研机构能否保持多元的话语体系,形成多样的学术性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缘结构是否合理。教师聘用上的“近亲繁殖”,必会导致“一言堂”和“学霸”的产生。因此,世界顶级大学,都十分注意优化学缘结构。比如哈佛大学规定:对于本校应届毕业生,无论成绩多好,能力多强,毕业时都要离开学校。毕业生只能先去其他学校或者部门奋斗数年,达到一定水平,再与其他应聘者一起到哈佛大学应聘,在选聘过程中没有亲疏远近的分别,只看重真才实学。

目前国内的“985”高校,大都借鉴了这种录用原则。华东师大的部分院系,早在多年前就开始采用这种做法,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07年,华东师大全面实施了这种做法。虽然与其他兄弟院校一样,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但我们认为,有必要坚决实施这种录用规则,才能保证学术争鸣与学术创新。

2.引进和用好中青年学术骨干。在创新理念转化为创新成果的过程中,中青年学术科研骨干担当着重要角色。因此高校也非常重视引进和培养学术骨干。华东师大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以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建设学科群和学科平台作为契机,面向海内外招聘了一批学科建设急需的学术带头人,针对他们实施优惠政策,给予较优厚的待遇。学校还通过特别评审渠道,破格晋升了一批富有创新活力的青年教授。

3.创新人才聘用机制。国外的很多著名的高校,对教师聘用与升迁问题,一直坚持“非升即走”原则。如哈佛大学编内的讲师,聘期为5-8年,期满不能升级者,便不再录用。而遴选与聘任教师最重要的标准是创新性学术贡献。

应该说,我国高校在教师聘用机制改革方面的进展,是比较缓慢的,与国外“非升即走”的录用原则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考虑到目前的人事体制,华东师大正在推行校内流动的机制,以拓宽优秀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空间。学校规定,对刚参加工作同时又具有很强科研能力的青年拔尖人才,可直接进入学科研究平台,从事专职研究,三年后可以根据发展情况实行流动。这些年来,通过“985工程”平台和基地建设,形成了一些学科交叉的高等研究院(如思勉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等),提供特殊津贴和工作条件,稳定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对学术造诣深的退休教师,设立返聘岗位,研究院也为他们提供经费和条件支撑。根据产学研发展需要,目前我们还在积极探索由企业出资命名,设立“教席”,以特殊待遇和机制,吸引优秀人才。

4.建立“终身教授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科研的短视现象日益严重,表现在科研成果很多,但具有传世价值、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却很少。造成这种急功近利的科研作风的原因之一,是高校在教师履职考核上的短期行为,使高层次人才无法沉下心来开展中长期的重大项目研究。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华东师大于2002年在全国率先实施“终身教授制度”。终身教授除享受国家有关工资福利外,每年还享受终身教授特殊津贴。退休时,根据他们的实际聘任期限,一次性增发补充养老金。终身教授一经聘任,中间不再考核。学校还把“终身教授制度”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规定在校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紫江学者特聘教授工作满一年后就可以直接聘任终身教授。“终身教授制度”的实施,有效地稳定了华东师大的骨干教师队伍,也为教师开展前沿性、原创性的学术创新,解除了不少后顾之忧。

5.推进学术休假制度。在国外,学术休假已是许多高校通行的一种制度。学术休假期间,教师们往往选择到国内外进行科研交流或外出实地调研,更新自身知识、开阔学术视野。这对于教师个人发展和原创性成果的产生,非常有帮助。华东师大也已将学术休假制度提上议事日程,作为激励和保证教师学术发展和知识更新的一项措施。

三、创新科研组织管理,形成良好的科研环境

大学要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既需要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也需要自身形成良性的制度环境,特别是要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努力为教师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舞台。

1.创建新型科研组织。建立跨学科的科研组织,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是世界许多著名大学科研发展的一条重要思路。

高校科研的传统优势是院系教师的自由探索,特别是文理科见长的大学,科研工作的成效取决于科研人员本身的素质。由于院系的行政分割,在很多情况下不利于学科交叉和合作,不利于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不利于产生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随着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地位的不断加强,高校科研逐步从单一学科发展到多学科合作,从自由探索发展到重视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需求的研究,从单兵作战发展到多学科大兵团作战。在这种情况下,科研组织形式对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作用越来越大。不适合的科研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高校创新性研究的开展。

华东师范大学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特点,在体制建设上实行分类指导。如对传统人文科学,强调有利于自由探索和潜心研究的体制环境;对社会科学,着重组建面向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机构;对理工科,加强有利于协作和学科交叉的团队和研究平台的建设,强调团队文化、实验室文化的体制机制环境。

文史哲向来就是华东师大的传统强势学科,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界向来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在2005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华东师大的文学、历史、哲学都名列全国同类学科的前10名。为了有效整合这些传统基础学科的强势学术力量,华东师大以学校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的名字命名,成立了“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吸引校内外的著名学者进入研究院,开展联合课题攻关,争取产出一批在国内外文史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学术成果。同时,华东师大积极发展新兴应用学科,组建了“交叉学科高等研究院”等跨学科学术科研平台。研究院实行院务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务委员会成员包括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研究实验室、研究基地的负责人,以及相关院系的主任,对研究院的重大事项行使决策权。

2.建设创新团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亟需攻克的重大科研课题,往往牵涉到不同学科,需要学科交叉和不同专业力量一起配合完成。加快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界的共识。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各种政策发展创新团队。比如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0年就设立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2003年开展了“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教育部2004年出台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支持高校开展集体科研攻关。

在新的学术科研大趋势和政策导向下,高校都在下大力气引进和培育创新团队。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发展规划,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要,华东师大积极从海外成建制引进创新团队,并为创新团队开展创新性学术研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具体做法是改革人员组织方式,以PI领衔的研究团队为基本单位,若干研究团队构成平台的组织形式。学校与平台负责人签约,平台负责人聘任PI,PI以双向自由选择的方式组织团队。学校聘任,目标管理。所引进的创新团队,每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人事关系挂靠学科所属的院系,内部的运行机制则按照团队负责人的思路进行相对独立的运作。创新团队的研究人员实行与院系一般的教学科研人员不同的薪酬制度,而且这种薪酬制度在学校与团队负责人签订的合同中,就明确规定下来。这种做法保证了人才资源流畅地向产生创新成果和效益的团队聚集。近年来,华东师大从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以“团队引进”的方式,已经组建和扶植了脑—行为—认知科学团队、分子医药团队、生物医学团队等7个富有活力创新团队,并在生物医学、神经科学、脑功能基因组学、分子医药学、新材料研发等新兴学科领域取得了一批的原创性成果。

例如,我校最近新引进的生物医学团队,团队负责人刘明耀教授,拥有细胞生物学领域一流的科研和学术水平。他获得过美国马里兰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是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终身教授,主持了美国NIH和国防部(DOD)科研项目13项,总经费达近千万美元。刘明耀教授的研究领域,正是华东师大近年来所瞄准并努力发展的新兴应用学科领域之一。为了引进刘明耀教授团队,学校领导多次到美国拜访刘教授,也多次邀请刘教授回国讲学,向他和他的团队讲述了学校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并根据刘明耀团队的要求,专门为他们建设了一个总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从海外购进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学校的诚意终于打动了刘教授。回国后,刘教授根据分子医学的学科发展需要,从美国的BaylorCollegeofMedicine、UniversityofFlorida、BostonUniversity等美国一流科研机构引进了7位教授和4位紫江学者,于2007年成立华东师大生命医学研究所,组成了7个课题组、3个中心和1个技术平台,围绕人类重大疾病,重点发展与临床结合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

生物医学团队组建一年来,承担了上海市科委重点平台建设1项,主持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子课题研究,并作为研究骨干力量参与了1项国家“973计划”,获得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总科研经费已近2000万元。在国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8篇论文,申请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短短一年,成效已经十分显著。

3.探索科研管理新模式。科研管理对于高校科研创新而言,既有服务功能,也有导向作用。华东师大在多年实践中摸索了“捆绑式”科研管理模式,即:“人才-学科-基地-项目”捆绑式建设的模式,其核心是:围绕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发挥学校学科优势,集聚研究队伍,把学科发展、人才团队、研究基地和重大项目“捆绑式”建设,并实施管理。

华东师大在实施“捆绑式管理”的过程中,集中各种资源扶持重点学科和研究领域,除经费外,还在科研项目的争取、研究生名额和实验室空间的分配、编制数、国际合作交流的机会等方面给予全面优惠。通过“捆绑式管理”的引导和服务,初步形成了一支实力相对雄厚、结构相对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科梯队。

四、营造大气和谐的大学文化,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不仅和大学的学术水平、培养模式相关,同时和大学校园文化紧密相关。大学文化精神是大学生命力的根本体现。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形而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当被内化为学者的学术良心和道德规范以后,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励效果,鼓励学者探求知识、追求真理。

第10篇

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伟大实践,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为此,我们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将素质与技能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为培养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实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人才,进行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改革和实践。

1 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要注重实用性和医药特色,顺应我国特别是泛北部湾经济区医药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围绕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为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科研创新应用技能训练,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又具有医学和药学相关知识技能,富有敬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能在医药生物行业从事科技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实用型生物技术高级人才。进一步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优质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并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的综合能力。

2 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2.1 构建合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要为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实现与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原则,课程设置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以必修课为主体(专业基础及专业课),以专业核心技能课为重点(细胞培养、基因克隆和生物技术大实验等),以医药专业基础课为背景(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以选修课为补充(实验动物学、生物技术制药和免疫检测技术等),辅之以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合理运用虚拟实验,以课题设计、探索性强的科研小课题代替传统的教学实验,以课题设计报告、科研小论文或口头ppt汇报等代替实验报告。建立《生物技术大实验》核心技能培训模块,使学生在下实习点前得到实验技能的系统强化,有效缩短学生在实习单位的适应期,增强毕业生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如将“多肿瘤抑制基因在本地区常见恶性肿瘤中变异的研究”用于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等,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生命科学前沿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倡导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鼓励推行开放式、pbl等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互动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一直以来酶工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讲授式教学,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近两年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对“酶的应用”章节采取“学生自主授课”的教学方式,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的“教与学”,学生在这种教学角色的转换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方式。我院现有两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和一门校级精品课程,教师100%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教学,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实验教学,大大提高授课的趣味性、可视性和精确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通过网上答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无限的重复学习机会,弥补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延展学习范围,扩大专业知识覆盖面。我院教师自主研制的课件在各级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和科研实践相结合,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科研实践和项目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以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我院历年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生物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获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资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广西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项目的获得极大地促进了本专业学生教学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近年实验教学中心和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投入200多万元购置和更新了部分仪器设备,实验室原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提供良好平台和条件。注重加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借助区内外同行优秀的科研实验平台和生产科研资源,坚持毕业生回访,重视校友会建设工作,稳固和扩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单位,目前,我院已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等地建立了十多个包括生物制品研究所、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大学的科学实验中心或研究所、三甲医院的科学研究机构等拥有较好科研、实习条件且关系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还将继续加强对外交流,密切与区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毕业实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过程,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质量。

转贴于

2.4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我们也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地方及周边地区科研院所和大型科技企业的人才、设备、课题资源,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如将学生带到广西植物研究所现场教学“植物标本观察与野外考察”,将学生带到污水处理厂见习“酶工程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院毕业实习采取医学科研模式、临床实验室模式和生产经营型模式等,以适应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科研实验型人才、临床应用型人才和生产经营型人才的目标。为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应用于科研和生产实际,并保证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我们精心遴选实习点和指导教师,规范实习程序和实习教学环节,明确实习任务,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及实习生保持密切联系和信息畅通,对学生的开题、实习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毕业论文等采取随访、中期检查、校内教师评阅和毕业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全程跟踪和监控。近年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其中08-11届毕业生的论文在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均获一、二、三等奖,并且囊括了各等奖项的前几名。

2.5 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选择学历高、素质好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大学生导师队伍中,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强化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注意引导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技术特长、性格特点等,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真正做到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学生组织科研兴趣小组,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缩短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时间。我院教师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0余项,不少学生大学期间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实验并公开,得到科研实践能力的历练。我院学生今年积极申报广西教育厅创新创业计划,8项课题获资助,标志着我院学生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校团委每年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在近三年校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自然科学类竞赛作品中,生物技术专业约有130人参与,获得立项项目占全校总数的37%,获奖项目占全校总数的40%。我院亦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专设了“生物技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首批立项18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供本科生和指导教师相互沟通的渠道,改善、协调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大学的教学科研资源,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并通过项目的实施,引导大学生进入生命科学前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培养科研基本素质、启发创新性思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我院学生的作品在“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6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打造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高水平教学质量,高水平教学质量需要高水平师资队伍。我院医药生物技术学科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三种素质(科学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师德)和四种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外语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鼓励教师在职读研和晋升高一级职称,多种方式和多条途径促进教师的在职提高和学科在区内外影响度的提升。聘请生产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7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掌握专业职业技能和满足上岗要求,也需要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我校近年注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以富有高尚情操内涵的文化主题活动激励和感染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多元的校园环境,营造一种平等、共容、和谐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此外,通过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戏剧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文献查找、口头书面表达和生物医学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思维和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

第11篇

关键词:基因工程;课堂教学;改进;课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178-02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学科分类中,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等专业属下的许多课程都与基因工程技术与应用的迅速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基因工程越来越多地进入高校专业主干课程行列。基因工程的内容繁杂难学,实践性强[1],而且迄今为止,很多大专院校由于条件所限,未能开设配套的实验课程。相关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也集中于理论阐述。即使教学大纲是经过反复推敲,依据基因工程教材重要知识点而制定的,授课内容也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亦步亦趋,还有多媒体方法辅助讲授,但是,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仍然被普遍采用,难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也不符合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这使得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无法保证。课堂教学是高校最基本的教育活动,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共同承担完成[2]。首先,为人师者应该从教师主体出发,增加教学投入[3],努力探讨和思索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听得懂,听得进。这样,才能够在有限而宝贵的课堂时间内,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作者在多年从事基因工程教学的基础上,以基因工程中“大肠杆菌转化”知识点为例,说明在基因工程教学中,尤其针对技术性、实验性教学内容,结合相关科研经验,改进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基因工程基本操作是该课程重要的篇章之一。基因工程重组DNA操作主要由“切”、“接”、“转”、“增”和“检”构成。其中“转”是针对原核生物的转化(Transformation)、真核细胞的转染(Transfection)和需病毒参与的转导(Transduction)等活动的统称。作为基因工程七大支撑技术之一的基因转移技术也是指“转”操作。由此可见,“转”为基因工程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其中,转化是外源DNA进入受体细菌而获得相应遗传性状的现象,亦即DNA导入受体菌再扩增或表达的过程。在具体章节详细介绍原核细胞代表性基因工程实例时,也离不开大肠杆菌的“转化”,实验室常用的大肠杆菌转化方法有氯化钙(Calcium Chloride,CaCl2)和电穿孔(Eletroporation,也叫电击)等。CaCl2法创立于1972年,是适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等)的经典转化技术。它是指在低温下,Ca2+能够与细菌外膜磷脂形成液晶结构,然后经热脉冲发生收缩作用,这样细胞膜会出现空隙,从而使外源DNA进入受体菌的过程,所以CaCl2法也被称作热激法或者热脉冲法。此方法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低温和Ca2+,它不需要电转化设备,在实际中最为广泛使用。因此,常常在课堂教学中作为重点内容来介绍。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讲授此章节内容时,采用如图1所示的PPT或者板书机械化流程来展示大肠杆菌的标准热激法转化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备课简单,授课轻松,数分钟即可完成。但常常会因为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的枯燥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学生的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更不用说如何牢固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了。事实上,有很多大学生在中学生物学课程学习阶段已经接触大肠杆菌热激法转化的基本知识了,但进入大学阶段的基因工程课程相同知识点学习时,已近彻底遗忘;甚至有学生,在大学其他课程如分子生物学等实验环节或科研实践活动中还进行过相关实验,但对转化也只留下模糊印象。这些现象一方面可能受到学生个体学习主动性等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不能否认与课堂教学质量,尤其是主导课堂教学的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相关。因此,针对标准热激转化法流程的授学,我们认真思考后,在利用教材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从该知识点出发,将理论知识与科研实际结合,即与科研中已运用普遍的快速热激转化法联系起来重新设计课件,如图2所示。当大肠杆菌标准热激法转化流程介绍完毕时,让学生结合热激法转化的基本原理,思考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经过逐步的启发和剖析,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大肠杆菌转化的知识要点时,才能认识到标准热激法的第3至第5的三个步骤均可以省略,快速热激法在15分钟内即可完成。在这样短暂的课堂授学过程中,创造出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还增加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开启了学生思考的闸门,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锻炼了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尽管有文献提倡对基因工程教学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或者让学生提早进入科研课题来加强对基因工程的学习。但现阶段对大多数的高校而言,这恐怕不是一个容易实践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我们以上的改进,仅为进一步完善基因工程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将来,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研究过程中,作为主导课堂教学的一方,应更好地结合本校的实际,并融合教师自身多年的科研经验,继续努力探索,对更多的关键内容、知识点进行更好的课堂课件设计,以化枯燥为有趣及深入浅出的启发式授课方式等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文锋,武新胜等.医学院校基因工程的课程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5):68-69.

[2]王志鹏,郭小玉.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问题思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79-80.

[3]何旭明.教师教学投入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个案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7)93-99.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for Gene Engineering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urseware Design for "Heat Shock Transform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LU Shan,LIU ping,LI Tong-hui,GAO Yan-hong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23,China)

第12篇

随着医学科学领域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模式正逐步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循证医学的理念已被医学界的主流思潮、病人和各级政府广泛接受,它的开展将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循证医学的创始人之一SackettDL教授对其定义为:将病人的意愿和价值、医生的临床技能和经验以及最佳的研究证据三者有机结合,慎重地制定出对患者的诊疗方案,解决病人的临床问题[1]。其核心思想是医务人员应该认真地、明智地、深思熟虑地运用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信息来诊治病人。EBM强调证据是基础,任何临床医疗决策的制定都要以临床科研所取得的最佳证据为依据。实施EBM通常包括5个步骤,即通常所说的“五部曲”:一是确定需要回答的临床问题。二是证据检索。根据上一步提出的临床问题确定“关键词”检索文献,从这些文献中找出与临床问题关系密切的证据资料。三是严格评价证据。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及EBM质量评价的标准,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临床价值作出具体评价,得出确切结论。四是在临床上应用最佳证据。根据病人的选择和临床经验,将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辅助临床决策。五是评估医疗效果。对证据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便在下一次实施中加以改进。其中,证据检索和证据评价是关键步骤,也最具有挑战性。

2医院图书馆在循证医学中的作用

据统计,国际上权威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2]目前含有2400多万条记录,并且每年增长约100多万条记录,而其中仅为15%~20%的医学文献蕴含科学证据[3]。面对如此浩瀚的文献记录,检索最佳证据并非易事,更何况临床医务人员工作非常繁忙,只能利用少量宝贵的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和分析评价,时间不够充裕;另外,大部分临床工作者缺乏检索技巧,检索和利用医学文献的能力比较低,尤其是一些年长的未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检索教育和培训的临床医生。因此,迫切需要一个专业的组织机构为帮助临床医师解决这些问题[4]。而医院图书馆有专门从事文献信息检索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接受过专业的信息检索方面的训练,在检索能力和时间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对参与EBM实践的临床医师来说,将是一种无价的智力资源[5]。图书馆在循证医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查找一次文献、二次文献数据库及循证医学数据库,有效地获取与某临床问题相关的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成果和医学证据。二是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和证据分级依据以及科学的评价和统计方法,评价证据的正确性和有用性以及临床上的实用性。三是将综合分析的结果反馈给临床医师,指导临床决策。四是指导或协助临床医师检索证据[6]。目前,世界各国许多大型医院和高等医学院校的图书馆员正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循证医学实践活动,他们在EBM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显现[5]。我国医院图书馆在开展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方面,多数还处于尝试或酝酿阶段,我院图书馆就是如此。本馆的部分工作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转到图书馆的,严重缺乏既具备扎实的图书、情报知识,懂得图书馆业务,又精通临床医学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导致循证医学方面的信息服务无法深入,业务不好开展,目前仅仅对国际权威的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Library的系统综述进行文献编译,生成《循证医学文摘》,不定期在医院网站,供本院人员阅读使用。深层次的循证医学信息服务还有待今后进一步开展。

3医院图书馆开展循证医学信息服务的措施

循证医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医学模式,它的实践应用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它需要的是能够回答具体临床问题的最佳证据,而不再是普通的临床医学文献[4]。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如何应对挑战并提供全面的文献信息,参与循证医学实践,是每个医院图书馆面临的主要课题,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扩大循证医学资源建设。医院图书馆开展循证医学证据检索服务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是拥有丰富的循证医学馆藏数据资源。循证医学信息资源来源广泛,主要包括电子文献数据库、期刊、图书、各种指南及网站信息等,例如:CochraneLibrary,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EMBASE,《循证医学杂志》和《美国医师协会杂志》等。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临床医院图书馆主要拥有综合性的医学文献数据库,缺乏专业的循证医学数据库,这将会直接影响图书馆的循证医学相关业务的开展[7]。因此,今后医院图书馆在EBM资源建设方面,应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采取自购或资源共享的方式,重点采购高质量的核心期刊,引进临床研究证据数据库[8],不断优化信息资源,完善循证医学数据库的建设;还可以建立循证医学信息导航网页,将分散无序的网络资源有序地呈现给读者,方便用户快捷地查找所需信息[9],使医院图书馆循证医学信息中心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2开展循证医学定题跟踪服务。随着循证医学的开展与广泛应用,全球每天都有许多新的科学证据出现,这些层出不穷的证据只有被临床医师熟知和应用,才能对疾病的诊治产生重大影响。然而,负责临床一线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一方面没有足够的时间检索文献,另一方面缺乏文献检索的技巧,导致不能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临床医学证据,制约了循证医学实践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图书馆面向循证医学,主动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定题跟踪服务对临床医生和图书馆具有双重的意义。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可以从图书馆员那里直接获取国内外医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不但节省了查找证据的时间,而且加快了医疗的进程[10]。对图书馆来说,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11];同时,图书馆员在服务过程中针对遇到的问题,需要不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图书馆员的自身素质。因此,在循证医学时代,开展针对循证医学的定题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我院图书馆自2010年10月开始为医院领导、各科室主任及科研课题负责人提供传统的定题跟踪服务。首先到各个科室下发定题服务委托单,再根据回收的委托单了解研究的课题名称、所需文献的范围、研究方向及主要关键词。图书馆根据读者具体的文献需求检索文献,并定期(每一或两个月)提供国内外最新的文献(包括全文、题录或文摘)。最新文献主要来源于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其中,外文定题服务主要是利用PubMed提供的MyNCBI的订阅功能。在MyNCBI注册一个账户后保持登录状态,可以点击“SaveSearch”保存检索策略,并可以根据委托人的检索要求不断地修改检索策略,直到用户满意为止。保存检索策略后可以按照每天、每周或每月的频率设置更新周期。设置完成并保存后,PubMed便会定期将最新更新的文献以题录(Summary)或摘要(Abstract)的形式推送到用户预先设定的邮箱。图书馆员登录相应的邮箱,便可以查看PubMed发来的邮件,邮件中关于更新内容及更新的数量都有具体的描述。通常情况下PubMed发送过来的都是文献的摘要,免费的全文非常少,还要进一步去检索馆藏获取全文,最后再将获取的最新的全文文献及摘要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读者。并与读者随时沟通,及时反馈定题服务课题变更情况。定题服务开展以来,得到了院里科研人员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这些传统定题服务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开展循证医学定题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将从传统的定题服务逐渐延伸到循证医学的定题服务,及时、准确地为临床医生提供最佳证据,使其尽快应用到临床决策中。

3.3创新服务模式,参与EBM实践。随着循证医学时代用户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有了更高的需求。如何在海量的文献和信息海洋中筛选出最适宜和最有利的证据,并对证据的等级、准确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4],最终解决临床医师所面临的具体临床问题,是循证医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图书馆EBM信息服务工作的重点。因此,在循证医学环境下,图书馆必须转变服务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根据临床医生需求,提供深层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美国莱姆伯(Lamb)在1972年的美国医学图书馆协会年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临床馆员(ClinicalMedicalLibrarian)的概念[12]。临床图书馆员需要主动走出图书馆,嵌入到临床一线科室,参与医生的日常医疗实践,如会诊、查房、病例讨论、学术活动等,积极融入临床医生的工作环境,更好地分析和解读临床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为临床医生提供高质量的情报信息服务。临床馆员主动深入临床而随时掌握临床信息需求,不仅大大节省了临床医生的时间,提高临床医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使图书馆的文献和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目前,医院图书馆可以先从本院的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开始,根据本馆的人员配备情况,为相应专业配备临床图书馆员,负责该专业的信息服务工作,满足其EBM服务需求。临床馆员制度的建立,不仅缩短了馆员和临床医师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他们之间的交流,还促进了馆员对临床问题客观正确的理解,快速实现将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各方面的临床情况转换为可以回答的问题形式。同时,为了获得高质量的科学证据、更好地临床提供服务,分管不同专业的临床图书馆员必须尽快掌握所负责专业领域的医学知识及英文专业术语,自身素质得到了迅速有效地提高[9]。

3.4加强循证医学知识培训。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模式正在日益崛起。但是,根据调查显示,临床医师对循证医学知之甚少、认知和应用程度偏低,部分临床医生甚至未听说过循证医学[1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循证医学教育培训是在医务工作者中有效推广循证医学知识和培养循证医学思想、能力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者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循证医学证据服务需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0.7%的临床人员愿意接受循证医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14]。因此,医院图书馆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循证医学的相关知识,图书馆员要积极参与EBM的教育和培训。培训的形式包括分期分批举办面向临床医师或EBM教职人员的短期培训班、学术专题讲座,增设循证医学相关课程,开展循证医学继续教育,在医院网页介绍循证医学知识、循证医学资源以及开设网上课堂等。内容包括网络检索技能培训、制定检索策略的培训、CochraneLibrary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培训及证据评估等。在全院范围内建立起循证医学的学术平台,使全院职工尤其是临床工作人员充分掌握临床循证医学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循证医学意识和知识水平[6],促进循证医学的全面开展。

3.5引进人才,提升图书馆员的素质。循证医学实践要求医学图书馆员不仅要提供文献检索服务,还要参与文献处理的全过程,包括对文献进行阅读、筛选、分析和评价等,这对医院图书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医院图书馆员必须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才能为临床医疗和科研以至于教学提供优质服务。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图书馆普遍存在人手不足和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在人员配备和人才培养上,还都需要进一步加强[7]。就本馆目前的人员配置而言,远远不能满足循证医学实践的需要,为配合循证医学实践的开展,应积极投入力量,为循证医学实践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医院图书馆一方面要引进专业人才,即不仅具备医学知识、图书情报知识、卫生统计知识及医学专业外语知识,而且能熟练的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文献检索的人员,快速而准确地为临床医师寻找到最佳最新的证据;另一方面,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图书馆员要率先掌握循证医学的原理和实践方法,不断学习,经常参加业余进修和EBM的各种培训,到循证医学信息服务开展较好的医院图书馆走访、参观学习、实地考察,经常参与同行领域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等,来提高自身素质,进而在循证医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医院图书馆员的专业技术作用,使临床医生能更方便地掌握科学证据,用于临床实践,为循证医学的发展创造条件[15]。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