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34: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积极思考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初中数学相较于小学而言,难度明显有所增大,而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还是在课堂上,因此,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提升初中生的数学能力,让他们热爱数学,那么首先就必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教学形势下的必然之举。毕竟学生的学部分都得依赖课堂教学,只有充分发挥课堂的意义,让学生在其中尽可能学到足够多的知识,才是正确之道。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绽放数学之美。
一、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数学毕竟是一门理科性质很浓的学科,在对它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多思考,这样才能更深一层地了解数学。任何一个数学学得好的学生,必然喜欢思考,凡事喜欢探究,想要自己找到答案。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也要充分认识到这点,多进行课堂提问,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会学到《相交线与平行线》,这章内容涉及很多零碎的知识点,老师在上课时,就应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1)相交线所形成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该如何判定;(2)平行线有哪些性质;(3)平行线该如何判定等。老师抛出这些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找寻答案。这样的初中数学课堂,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探讨
数学世界奥秘无穷,永无止境,在这个世界里行走,仅靠自己一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努力,多进行沟通交流,听听别人的想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合作学习,老师给予学生交流的平台,鼓励他们相互探讨,一起追寻数学的脚步。
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会学到《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在数学中,对数据进行处理是必须要学会的一项技能。这节课的教学,老师就应该要让学生学会这些知识。但是,这是一个庞杂的过程,仅靠某个学生自己一人,很难做好这项数据处理工作,因为一个人的大脑很难考虑的那么周全。通过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将大家的想法集中到一起,共同探索,那么最后的结果肯定乐观。如此,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自然水到渠成。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一件简单之事,采取具体措施,方能实现其价值。通过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深深吸引初中生的兴趣。
长竿,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和体育学科特点,加大了对地方和校本教材的开发,深入挖掘长竿的健身功能与作用,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长竿健身活动”教学单元。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了“长竿健身活动”教学单元中的集体握竿跑为本次课主要的教学内容。
二、集体握竿跑教学特点
1.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学中以长竿为载体,使学生学会运用生活中常见的长竿进行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充分发挥长竿在教学中的作用,体现一物多用、一物巧用的器材特点,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为其终身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教学中采用指导、开放、强化等措施,教师始终把握住教学主线,贯穿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已学会和掌握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去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人人受益的体育新课程理念。
3.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强化人际交往与协作,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相互观察、学习模仿、交流展示、归纳总结、共同评价,使学生在学练中动脑想象、动口讨论、动手实践,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和协作能力,满足学生求知、求乐、求成功的欲望,明白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注重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作用,采用小组集体练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引导学生学会与同伴一起安全练习,鼓励大胆展示,并尝试学会评价别人,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来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导学生“学会做人”,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学组织
1.兴趣激发阶段。采用主题教学形式,以去“游戏乐园”玩为情境设计教学主线,在去“游戏乐园”的途中,利用小游戏“木头人”和肢体语言自我介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激趣热身的目的。
2.体验探究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巧妙地运用本校学生熟悉的集体仰卧起坐的练习,为主教材的学习做好铺垫。在主教材“集体握竿跑”的教学中,通过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相互观察、学习模仿、交流展示、归纳总结等师生互动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协作配合的重要性,以突出本课重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概述及现状
(一)情景教学法的含义
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学需要及教材要求出发,结合实际的教学背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轻松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及时掌握所学知识,达到高效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境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各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从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之前做好准备工作,例如,设计课堂情境,布置场地,科学合理地分配体育器材及布置于合适的位置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创设语言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情景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肢体运动,还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旧式的体育教学中,没能深刻地理解其审美情趣培养的重要性。在情景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明确这一点,可以将审美情趣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跳箱》课中,大部分学生见到箱子高产生恐惧感,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观赏中国体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精彩瞬间。优美的姿态、高超的技术动作,通过画面及声音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极大冲击,将学生自然地带人教学情境中,使学生不仅从体育的角度、更能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欣赏及认识,从而增强自信,努力去尝试并掌握相关体育动作。最终使知识的传授及情感的滋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基于情境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虽然情境教学法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求知的好奇心激发出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课堂教学活动中。然而,由于在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中,教师还不能完全地掌握及运用,不能保证情境教学法的有效性实施。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生活实际,使创设的情境来源于生活,在课堂的设计方面,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征,但是在很多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充分配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及兴趣来源,使学生在本身不能明确或不感兴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脱离了生活实际,这样下去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课堂的参与程度随之下降。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策略
(一)在情境教学中运用故事情境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生活有意识地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情境,应从小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及生活实际中选择故事情境,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故事情节使学生们在故事中自然融入体育训练,积极学习体育项目。例如,在低年级的体育课堂上,进行“单、双脚跳”的动作时,就可以将学生们带人到故事情境之中,根据教材的教学要求,为学生叙述“小青蛙和小花猫”的故事,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加入少许情节的实际演示,这样学生们会有极高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体育教学的高效进程。
(二)在情境教学中运用问题情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给学生设计一些合理的问题情境。例如,在起跑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们对学习内容积极思考:使用什么起跑方式最能发挥力量;使用什么起跑方式起跑速度最快等。教师在问题情境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们带着问题自行选择不同的起跑姿势进行练习,从而创设出具有浓重学习氛围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设计,可以启发学生们积极思考,使学生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及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问题情境的设定还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可以促进养成学生们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还能与学生增加交流,从而使课堂上情感得以表达,达到高效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在情境教学中运用音乐情境
体育教师应善于利用节奏和旋律,为学生们创设合理的音乐情境。音乐不仅使课堂展现出轻松的氛围,还可以使学生们在玩耍和活动中学到体育知识,自然地受到教育。我国当前的教学市场上存在较多通过音乐形式来带领学生学习的影音产品,根据学生们的兴趣,音乐可以为学生的学习产生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的语言、动听的音乐及录音旁白等,使学生们自然地融入轻松畅快的音乐情境中。例如,在体育教学课堂开始之前,播放一首《健康歌》带动课堂情绪,欢乐的氛围和开心的节奏作为整堂课的根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完全激发出来,从而进行接下来的体育项目教学就更加高效了。在小学体育教学音乐情境的创设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体育锻炼,更使学生们体会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措施
明确情境教学的真正意义,根据对情境教学科学性的分析和已取得的实践效果,这种方法要以情感为教学基础,以真情教化学生,提高领导的重视度。实施情境教学的关键是由领导决定的,学校领导决定了大部分学校教育的重要改革,领导的重视度加强,会使情境教学法更深入地应用于教学中去。增加经费投入,要保证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等基础设施的完备,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之前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某些技能,对新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发现,利用自己设计的实验去探索和解决一系列问题.探究式教学一般有如下程序,首先得有问题的情境,然后学生根据问题提出一定的假设,在此假设下通过实验去探究,得到探究的结论,最后进行一定的拓展应用.探究式教学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教授知识,只为完成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作用,忽视了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探究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结论,使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在这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先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化学的学习,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教学模式无疑是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学生会被某些实验的现象所吸引,产生好奇心.初中阶段的学生,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点,有助于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紧抓教材问题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在问题提出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方案,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在完成课堂目标的前提下,利用教材中的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相对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对于相对有难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后,同学相互间交流意见,选出代表来进行回答,对于不恰当的地方,由教师进行引导,带领学生寻找恰当准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扎实,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学生对于问题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同一个问题,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2.以实验为主导
化学这门科目,往往要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更加直观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的良好途径.在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实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同一个实验结果进行不同的设计,以不同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探究问题的答案.
3.师生互动式教学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实施探究式教学,让教师与学生达到良好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让教学方法更加新颖、更加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完成相应的化学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相关学习问题,由教师来解答疑问,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总结
【关键词】语文教学;过渡性;新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我们更加关注教育活动主体――学生。中学时期作为青少年成长成熟的过渡期,是青少年综合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定型和二次改造的关键时期。语文是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学习开始,接触的所有科目中最为基础的学科。优质的语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还能在学生三观、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形成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立足于中学“过渡期”,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变革。
一、从初中学生“过渡期”重新定位语文教学
如上所言,初中作为学生人生发展的过渡阶段,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学生没有完全成熟但又并非完全幼稚的这一时期,其心理经历叠加式、反复式、辩证式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心理特性。在多重心理特性的影响下,中学生易面临执行与叛逆,接受与辩驳,独立与依赖的多重矛盾抉择,若是疏导不当,容易造成自我封闭,甚至极端厌世叛逆的思想。面对这样的现状,中学语文教师应理所应当地承担起教学相长,关爱学生的重任。这一重任如何在课堂中得以解决呢?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变革语文教学:
(一)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细致观察学生的思绪注意力变化。理解学生对自由轻松课堂氛围的渴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等。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是新型师生关系中必备内容。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变语文课堂为文学交流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实现课堂气氛活跃化,学生学习主体化。
二、在“两重过渡性”中定位初中语文教学
(一)初中语文教学是“小升初”的过渡
无论从教材还是从课堂内容上看,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小学语文的内容基础,知识浅显,相对简单容易得多;而初中语文知识点涵盖层面较为广泛,教材内容思维跳跃变化幅度大,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对比鲜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时间充足,教学内容主要是语文基础知识,知识点的吸收方式以记忆为主;而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时间紧张,那些需要记忆的理论知识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的课堂活动由全面记忆转变为重点记忆,并且增加了抽象思维、情感融入等形式。
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对正处于学业、人生过渡期的中学生而言,可能会很难适应,对学习成长都带来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所以,立足两重过渡性重新定位初中语文教学有深刻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既有紧密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性的教学整体,其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理论知识,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等多个模块。在这种情况下,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不同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理论模块教学中,延续小学语文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全面记忆,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对于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等其他需要学生积极思考,理解感悟的模块,则需要积极引导,传授方式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二)初中语文教学是“初升高”的过渡
初中既然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过渡期,也就意味着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后还要面临更复杂、难度更大、范围更广的高中语文学习。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相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越来越难的学习,中学语文教师更应当注重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循序渐进,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缓慢而牢固的纠正。一步一步地改正学生身上残留的不适应初中学习的小学学习方式。但是也要注意不能操之过急,有些教师对于刚刚小升初的学生要求过高,甚至潜意识里希望学生具备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这无疑是不切实际揠苗助长的表现。正确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程中,进行适当的课前铺垫,课中思考和课后消化,引领学生形成自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全面健康地提高语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学习兴趣的开发。缺乏兴趣的学习行为只是任务式学习,不仅起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长久如此,也会让学习本身失去趣味,甚至成为学生恐惧厌恶的事情。因此,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常见的小组问答、情景剧、课本剧排练等新型教学方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提高教师个人修养和魅力。一个教师的受欢迎程度,和他所教授课程的成绩是成正比的,教师本身受学生喜爱,爱屋及乌,从而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从众心理 非英语专业 口语能力培养 课堂参与意愿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47-01
一、从众心理的概念
从众心理一词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认知、判断、信念等方面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种“他们是自愿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假象。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能够保持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二、从众心理与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关系
英语是我国各高校的必修科目,四级、六级等全国性考试受到了广泛重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对大学生英语学习来说,影响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这其中就包括从众心理这一方面。从众心理的影响范围极为广泛,无论是儿童、已工作者还是老年群体都无一例外,自然也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
三、从众心理对大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
英语学习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单词记忆、语法学习、口语能力等。在这其中,从众心理对口语能力培养的影响可谓巨大,这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在于课堂参与意愿方面。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一种课堂现象——不爱主动发言。这背后的原因也很多,比如我国文化重视谦虚,部分学生性格内向,怕说错挨批评等。
在此,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的从众心理呢?这其中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英语课堂通常人数较多,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与英语专业相比,大学英语公共课堂一般是两个甚至多个自然班共同进行,人数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回答问题,学生首先会想到在如此众多的同学面前回答有很大的压力,不如选择沉默。
其次,害怕错误。我国具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对教师的敬畏也是一种普遍心理,即使任课教师为人随和,学生也会担心自己回答错误时会遭到批评。另外,人们常有一种“大家都这么做就不会错”的错误心理,这也是学生选择“随大流”的原因之一。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产生的影响通常是负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法抓住练习机会。我们知道,口语是一种语言输出,它的培养离不开反复和长期的输出练习。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最重要的练习机会,而从众心理导致他们选择了放弃这些机会,长此以往,必会对他们口语能力的提升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
第二,懒于思考。在课堂上选择与大多数人一样沉默会造成一个结果,那就是不再积极思考。“既然不需要进行口语表达,自然也就不需要思考”是一种自然产生的心理。这一情况长期产生,必然会导致学生不爱思考、不想思考、懒得思考,这对口语能力提升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泯灭个性。英语口语练习与其他科目不同,绝大多数相关题目与练习都是开放式的,回答可以因人而异,这就要求学生多想出自己独特的答案。但学生不去主动回答,就会导致不再积极思考,随波逐流,自然也就无法产生有个性的想法。
四、应对方法
了解了从众心理的负面影响,我们就应该思考和讨论如何去应对这种影响,怎样使这种阻碍变为正面作用。
第一,利用从众心理,提升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文提到,从众心理可能产生负面和正面两方面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提升部分学生的口语课堂积极性,那么余下的学生也会受其影响,积极参与课堂练习。这就要求教师们多加努力,利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练习兴趣,从而促进整个群体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抓住课堂机会进行口语练习。
第二,促进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参与意愿较低,教师可以选择指定学生回答问题,强迫其进行思考,防止学生产生“我不举手就不用思考”的思想,将学生的懒惰消灭在萌芽状态。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12-01
课堂提问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是师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对话的主要方式,其核心及宗旨应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领会数学知识的精髓――数学思想方法。然而,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上还充斥着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问缺乏探究,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课堂上,不少教师常以“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懂不懂”等这些属于单纯性判断字眼发问,没有思维的价值,不能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数学思维活动。
2.提问表达不明,造成学生不易理解和思考。有的教师提问时,叙述过快,或者使用冗长而凌乱的措词,学生难以领会致使课堂长时间没人举手发言,即使指名发言,学生也是答非所问,课堂出现“休克”状态。
3.教师控制提问,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尽管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提问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是课堂提问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提出问题。更有甚者,对学生新颖的问题或对问题的见解,教师也往往中途打断。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也无法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数学思维往往就是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因此,有效的数学课堂应从有效提问开始,教师应精心设计并有效实施课堂提问,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提问要有目的性,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使问题能问到点上,问到学生心里,而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通过问题的有效切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易感知的对象,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并形成技能。
如,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能被2整除的数》一课教学重点是掌握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难点是能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整除。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2整除的数,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问:“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2的倍数。”此时笔者进一步追问:“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学生不难总结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这样一步一步、有目的地提问,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目的明确,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提问要有层次性,唤醒学生探究欲望。学生认知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提问设计时要有坡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不仅能唤醒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逐步进入思考的过程,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1)求一个的几分之分是多少,怎样计算?(2)100米铁丝剪去一段后,还剩■,还剩多少米?(3)100米铁丝剪去■后,还剩多少米?(4)第(2)、(3)两题有何异同之处?这样的提问深入浅出,知识点做到环环紧扣,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主动发现意识,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实效。
3.提问要有开放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课堂提问的设计应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应根据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使学生在相互碰撞中产生“灵感”,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лr2时,笔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还能拼成你们熟悉的别的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引发了学生从各个角度思考,学生们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推测、合作交流和积极思考,有的拼成一个近似三角形,有的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还有的拼成一个近似梯形……同样也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 化学实验 主体性 主导性
新课标高考在全国已广泛推行,这对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实验作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标高考必考的内容,这对新形势下我们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课标高考怎么考,化学实验如何进行教学,这些成为摆在广大高中化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顺应新课标高考的要求,着眼于学生化学能力的提高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在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对新课标高考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整个化学学习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旧教材相比,现行教材进行了很大的调整,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没有安排学生实验,但这并不等于忽视学生实验的重要性。一些教师对此产生了错误的认识,片面地认为让学生做实验既费时又费力,所以干脆将学生实验的环节省略,改为教师演示实验,甚至以讲实验、画实验来代替做实验,片面地认为只要将实验步骤、操作等讲清楚,让学生机械地记住便可以应付高考。这与新课标精神相违背,新课标并不是要弱化实验,而是对学生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我们要将新课标所提倡的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因此广大教师要充分地挖掘教材,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重视实验教学,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明确哪些实验需要教师演示,哪些实验需要学生操作。
二、突出学生实验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重视实验是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只是让学生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机械地执行教师预定的实验,仍是“穿新鞋走老路”,只是披着新课标外衣的灌输式教学。要真正搞好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将实验的权利完全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实验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实验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解放,个性得以释放,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下面从两种实验具体阐述。
(一)验证性实验
新课程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此许多人提出要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认为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二者,我们应理性、客观地对待它们的不同作用。验证性实验结论在前,实验在后,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预期的实验结果,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实验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认真观察、仔细操作、积极思考,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感受科学的魅力,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因此在教学中验证性实验不可一味地为探究性实验所代替,要让学生经历与体验实验的过程,这同样也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可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探索情境中,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探究的最佳状态,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设计、验证、完善、归纳与总结中来。这对于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Fe(OH)2的制取和性质”时,在讲解其颜色、状态与溶解性的基础上演示新制的FeSO4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学生发现二者反应并没有生成白色絮状沉淀,而是灰绿色沉淀。为什么实验结果不一样?究竟哪里出现了问题?此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原因。这一探究活动引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主动思考,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加强教师的主导性,帮助学生理清实验思路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者。新课标高考化学实验教学是要建立在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基础上,既要突出学生主体性,诱发学生主动探究,也要加强教师的主导性。
(一)理清知识点
化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总结新课标高考实验型题目的类型,加强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标高考化学实验常见问题主要有:实验装置、试剂保存、物质的分离、物质的鉴别、定量实验等。理清了这些知识点,我们就可以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分门别类,逐个击破。
(二)引导学生探究
在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问题时,要改变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而是与学生一起组成学习共同体,开展积极的教学互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并独立自主地展开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这样更便于日后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突破常规思维的限制,从新的视角来分析与解决问题,突显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化学创造性思维。
总之,新课标高考在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考查。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仔细研读新课标高考大纲,分析近几年的新课标高考,将这些融入到平时的化学实验教学中,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综合能力,使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得到有效培养,使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应付新课标高考,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怀义.挖掘验证性实验内涵,提升验证性实验功能.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5).
[2] 张保定.关注新课标高考化学实验题.高中数理化,2011(5).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兴趣
一、重视绪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来说,中学教育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影响,数学教学中侧重于技巧的训练,数学的应用相对缺乏,大学数学教育的专业性很强,致使学生没能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再者,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灵活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以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绪论的讲解,让学生对数学课程以及应用有宏观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比如,在《高等数学》的第一堂课时,教师应针对数学的发展、地位和作用,对数学绪论进行简要讲解,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单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还是一切伟大技术革命的基础。同时,由于大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与中学有很大不同,在讲解绪论时,可以对数学学习的方法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息息相关的。从数学课程的特点出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启发式教学成为大学数学教学的最佳形式。
1.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课堂气氛的活跃
启发式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必要的情境,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熟悉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在知识的重组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让语言生动风趣、简明易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启发式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问题逐步分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出问题之间的联系,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成学生易懂的问题,完成数学教学的目标。
三、加强知识巩固,改进教学方式与辅导方式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知识的巩固,及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才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数学教学应坚持巩固性教学的原则,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不断强化和巩固。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以对前面所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抽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的策略,更好地组织课堂,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活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对大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教育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视听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使用与先进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1.多媒体教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学生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多媒体教学以清晰的画面和生动的视频资料,将抽象的数学教学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2.网络教学
数字化校园建设为网络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网络教学能实现教师一人主讲,学生能在不同的教室里提问的课堂教学方式,节省了学校的师资力量,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同时,网络教学为学生的答疑解难以及查询资料等提供了便利,在教学中真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3.教学软件的应用
教学软件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主动思考,学会数学建模,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结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如Mathematic等数学软件的应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综合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绪论的讲解,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加强知识的巩固,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但长期以来,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创造思维有着激活作用的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师种种滞后的教学观念日益成为质疑能力培养的瓶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溺爱”――训练聚合思维
心理学指出: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教师对求同聚合思维的训练似乎情有独钟,甚至到了“溺爱”的地步。为了得出一个正确答案,让学生在考试中“使用”以获取高分,教师几乎不辞劳苦、不厌其烦、反复寻觅、讲解、硬塞给学生自己从教参或其它资料上“搬移”过来的所谓标准答案,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求异思维的培养,“独辟蹊径”的解决办法,则往往被教师视为劳力伤神的多余之举。长此以往,“求同型”的聚合思维训练严重抑制了学生质疑习惯的养成和质疑能力的发展。
2、“胆小”――热衷“插秧式”教学
多年来,不少教师囿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采用的是“插秧式”教学模式。上课时,一切均按教案、教参,凭借老经验、依照老路子实施“注”、“灌”、“塞”,就教材论教材,以知识讲知识,严格维护苛刻的教学秩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抄得手忙脚乱,完全没有留出质疑、思考的余地。教师不敢给学生提供一个质疑的思维空间,一是怕学生的质疑“质”乱了自己设计好的课堂程序和教学提问;二是怕学生整天“异想天开”,既耽搁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又贻误了学生应付考试的大事;三是担心学生也“质”不出什么“疑”,尽是胡思乱想,既乱了课堂秩序,又乱了自己的阵脚。如此“胆小”的教师,怎能教出有“胆量”质疑的学生?教师只是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科人”,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3、“错位”――师生关系倒置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产生迷惑和疑问的是学生,因此,质疑的人理应是学生,释疑者为教师。但事实却相反,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不停地提出问题,学生则是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牵引下被动地思考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设下“圈套”让学生往里钻。学生回答完毕(且答案中规中矩,符合教参标准),教师再提一问,师问生答,似乎有条不紊,有问有答,俨然气氛热烈。教师“一路问下来”,学生“按问接下去”。学生的学习是围绕教师的提问来安排,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兴趣、思维来进行的。一切均按教师的思路来完成教学任务。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以上种种因素严重制约着学生《历史与社会》质疑能力的培养,成为质疑能力发展的瓶颈。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培养和促使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呢?笔者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觉得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认识质疑的重要性,使学生愿意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要让学生愿意质疑,首先要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理解质疑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变质疑为内需。在平时,可以经常给学生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因为对某些现象产生好奇,而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最终获得发明创造的事例,如:瓦特因对蒸汽掀起壶盖感到好奇,继而积极思考,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示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让学生懂得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从而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而愿意质疑。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质疑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融入课堂,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学习内容的各种感觉、怀疑在课堂上释放出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筋,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三、创设疑惑情景,使学生乐于质疑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主动、积极。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
四、提供时空,让学生能够质疑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前预习;方法
牛津版初中英语每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教学,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由于每单元及每单元的模块之间具有连续性和交际性,有些新的语言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讲还是有难度的,有些学生就会出现“畏难”现象,进而导致成绩越来越差。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如何才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笔者认为课前的预习很重要。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感知新知识,找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听课的针对性。预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课前的积累和铺垫,学生就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那么,如何才能确保预习达到最佳效果呢?
一、端正态度,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
好多学生不太重视课前预习,认为教师反正上课要详细讲解,预习简直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也有的学生在课前也做过预习,就是找找参考书,把教师可能讲到的习题答案抄抄,或是对课文进行简单翻译。这样的预习不得要领,更没有什么好的效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其实,预习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的预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也是提高英语成绩的关键。
二、过好生词关,扫除“拦路虎”
各单元的学习都是从词汇入手的,可以说生词是学生课前预习时最大的“拦路虎”。课前预习时,学生不必刻意去记单词,但是要弄准每个单词的发音。读一读单词,尝试记忆它们,为课堂学习扫清障碍。尽可能达到会读,知道单词的词义。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比较难读、难记的单词的拼写、音标、词性,甚至例句记在笔记本上,借助字典或其他工具书查阅它们的用法,进而掌握它们。
三、明确预习目标,了解重难点
课前何时预习、预习什么、预习多少、哪些才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师课堂教学进度,结合教师所布置的预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预习计划。
学生要通过对教材进行初步的处理和加工,为学习新课扫清障碍。如通过快速通读课文找出新课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不甚理解的地方,并将它们标画出来,这一部分也是听课的重点。然后再细读第二遍,在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汇、短语和疑难句子下作标记。还可以听课文录音,结合手头的参考资料先自己解决部分疑难问题。这样在课堂上便可以有的放矢地听讲,并且还能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记忆。
四、看课文注释,解决疑难
课文注释不仅提供了课文中语言重点、难点的解释,而且提供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课文注释部分设置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启发学生运用对比、联想、归纳等策略深入理解语言,发现语言内在的规律。文化背景知识能使学生拓宽视野,加强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这一切都是自主学习不可忽略的重要参考。
五、做好预习笔记
提到做笔记,好多学生都认为没必要,其实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记笔记的重要性。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在预习中会遇到很多疑难问题,这个时候就要在笔记本中做上标记,以便在课堂上交流解决,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当然,预习笔记可以和课堂笔记合二为一,使课堂笔记成为预习笔记的补充和延伸。
六、积极思考,大胆设疑
课前预习要积极思考,善于设疑、质疑。例如,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文章属于什么题材?结构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体现了哪些语言现象?哪些属于旧知识?哪些属于新知识?课文的精彩之处在哪里?这样的发散思维一定会加深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并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较轻松地听懂教师的讲解,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七、及时检测,巩固成果
教材中有一些基础练习,学生在扫除了一定的障碍后可对自己进行及时的检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学生可以提前感受成功的喜悦,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在听讲时更加专心。
课前预习使学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目的性,树立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满足了学生渴望成功的欲望,同时降低了教学难度,使教学任务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课前预习是成功课堂的奠基石,使学生做到有“备”而来,只要学生坚持不懈,定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摘 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教师要恰当地把握时机,适时利用这种形式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并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应选择一些能引发学生自主讨论的,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抓住一些带有共同性的,有一定深度、一定质量的内容进行交流合作。留给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适当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时机;合作内容;合作空间
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运用到“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从而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可以说“小组合作”已渐渐成为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如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增进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正确运用“小组合作”。以下是我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思考所获得的关于“小组合作”的点滴认识。
一、“小组合作”时机的把握
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时时处处都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在什么时候运用这种学习形式最为有效?教师要能够恰当地把握时机,适时利用这种形式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并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如,教学《角的度量》,认识量角器。老师让学生举起自己的量角器,师:虽然你们的量角器的大小、颜色各有不同,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观察交流,然后集体交流。)这时采用让学生观察、集体交流的形式认识量角器,显然学生参与率高,收益面广。除了把握这种教学过程中的自然时机,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制造时机,如,可以对一些内容提出“你怎么知道这是对的?”“还有没有别的思路和可能性?”等。把握这些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思考更积极,认识更深刻。
二、“小组合作”内容的把握
为了使“小组合作”更有价值,教师应把握好交流内容。如果“小组合作”的内容没有大的探讨价值,容易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如,在教学除法的意义时,教材中有一个“注意”(0不能作除数)。有一教师在上课时抓住这个“注意”让学生来讨论“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其实这个内容并没有讨论的价值,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应选择一些能引发学生自主讨论的,能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抓住一些带有共同性的,有一定深度、一定质量的内容进行交流合作。如,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出示讨论题: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小数,分数的大小变吗?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没有联系?小组举例,讨论解决,全班交流在问题被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
三、“小组合作”空间的把握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有自己的见解认识能力作为基础,这些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首先要留给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空间。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在学生对问题还没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组织开展讨论,由于学生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会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盲目随从的现象。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内容修正自我观点。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等于无源之水,这样的合作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其次,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适当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习题:学期结束学校决定购买一批钢笔,奖励80名表现突出的学生,采购的同学先来到第一家商店,了解到英雄牌钢笔每盒10支,每支6元,不能优惠。接着又来到第二家商店,了解到英雄牌钢笔每盒10支,每支6元,如购买10盒或10盒以上的话可以优惠,每支5元。他该选择哪一家?请同学们帮他解决这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运用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总之,要想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必须从学生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主导小组的活动,同时要求教师以配角的身份给予帮助。“小组合作”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一种适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方式,如何在教学中更加有效地运用,还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去反思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