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通信网络概念

通信网络概念

时间:2023-06-08 11:34: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通信网络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通信网络概念

第1篇

1、相关的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理论。

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就是在信息网络资源管理的角度去分析,以自身实际的发展条件为依据,从而对整个社会中的数据通信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整合处理,使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的信息能够正常的传输,并安全可靠。而在我国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对数据通信中存在的基础信息数据处理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保证数据通信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而有利于数据通信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因为,目前数据通信技术的网络资源管理还没有明确的系统管理要求,所以,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其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也不相同。因此,这也就成为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中的阻碍。

2、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相关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也在不断更新。其中,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主体框架就包括:网络文件服务器,主机终端模式,网络客户服务端等。这些不同的应用模式在实际的操作使用中都与企业中的数据通信网络资源进行系统数据信息整合,并与系统中正常运行的数据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在使用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其使用性能,并合理选择ASP、NET技术与MS、SQL、SERVER技术。

二、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1、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分析。

目前,我国的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包括三大类数据通信专网:固定语音通信、宽带互联网通信技术、数据专线等,而网络资源的拓扑结构也为星形拓扑结构。它的核心设计理念就是负责企业设备的数据信息交换,汇聚层设备转发及管理接入层设备数据信息,路由器,接入层设备与传输资源系统为客户端设备与汇聚机房设备中的数据进行通信控制。而从整体数据的信息网络中分析,通信网资源管理的系统结构就包括:数据通信设备和相关的信息传输设备,而通信设备中的光电缆类资源则包括:电信号的传输设备,连接光电缆的系统设备。并且,数据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也可分为三个模块,包括:传输数据资源管理模块、数据信息管理模块和客户端资源管理模块,并且,在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中,它的使用可在现实工作中实现网络机房数据设备资源与设备连接情况的管理,从而有效的降低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管理难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

2、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结构设计的理念。

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的设计结构有一独立的形式为概念理论结构设计。它是数据库中DBMS的独立支持系统,它可以认为是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发展的媒介,它可以充分的反应现实世界的环境,包括:信息实体与信息实体之间的联系性。同时,这种联系性也有利于数据信息向网络资源信息的模型转变,如:其中的网状、层次、关系等。这种概念性的设计在使用的过程中,方便用户理解,方便与不熟悉电脑网络应用的客户进行意见的交换,从而使更多的数据通信网络用户参与到资源管理系统当中,有效地提高其使用的效率。

3、数据通信资源的逻辑管理设计。

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的设备主要包括:ERP编码器、设备的名称、型号、生产地、软硬件的编码、设备的配置信息、入网时间、机房的编码号等。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端口信息包括:端口的编码、名称、ERP的编码及类型。还有传输设备的端口信息包括:传输端口的名称、编码、所属设备的ERP编码及类型等。

三、结语

第2篇

[关键词]软交换技术;通信技术;下一代网络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254-01

前言

软交换技术是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之一,其交换系统已经逐渐趋于完善,取代电路交换技术已经成为必然。作为下一代网络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软交换技术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1],在技术上和经济性上逐步具备广泛开发应用的可行性。

1.软交换技术的相关概念

1.1 软交换技术的定义

软交换技术是从美国引进的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交换技术是一种呼叫控制软件,它以PC服务器为基础控制的部分进行呼叫控制,实现呼叫和控制的分离。软交换技术能够实现数据、语音和视讯的综合服务,能够同时实现网络融合与业务融合[2]。

1.2 软交换技术的特点

软交换技术的特点是高效灵活、接口支持广泛、业务功能全面等,其特点鲜明,发展速度很快,近年来运营商使用软交换技术已经在通信领域有了很多应用。软交换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语音服务,呼叫和接通记录明细,还可以提供各种视讯服务,实现多网统一,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软交换技术使用统一的IP底层网络,将通信业务中单独工作的语音业务、数据业务、视讯业务实现统一,达到高效、灵活、安全利用通信网络的目的。

1.3 软交换技术的结构系统

软交换体系结构分为接入层、传输层、控制层和业务层。接入层的主要作用是实现不同网络及终端设备的接入,接入层可能包括以下几种设备:中继网关(TG)、信令网关(SG)、网络存储器(NAS)、接入网关(AG)、无线接入网关(WAG)、综合接入设备(IAD)等;传输层是指信息传输的通道,传输层是否通畅决定了用户的网速快慢;控制层是软交换技术的主要的设备,其向上链接传输层,将传输层的数据流进行整合,向下链接业务层,为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功能,如呼叫控制、语音服务、资源管理等;业务层包括三大服务器即功能服务器、业务服务器、策略服务器。

2.通信网络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2.1 效率低,维护工作量大

通信网络的使用量巨大,用户群也非常的多,这就使得通信网络发生故障的现象有一个庞大的基数。通常,这些故障都要求专门的业务员或者是技术人员到达现场维修,维护软交换设备的工作量巨大,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低,难以满足现阶段需要时时维护交换设备的需要。外加一些语音服务需要24小时不间断提供,一旦发生故障,就会造成通信网络的瘫痪。

2.2 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是现在通信网络的重要问题。软交换技术是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不间断地管理和维护的,但是现在我国通信网络的管理和维修人员专业素质整体上有待提高,管理质量水平较差、效率较低,不能快速地解决问题,快速地传达指令,指导各个分局的运营状态。技术管理者应该能制定一套符合软技术发展和维护的管理方法,使得技术人才各司其职,很好的完成其本身的任务。管理者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更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这样才能对新业务的整合有效地管理和引领。

2.3 功能较少

在软交换技术没有应用到通信网络上时,大多数的通信网络仅能提供单一的语音业务服务,能够提供视讯、数据业务服务的则很少。即使有提供多种业务服务的,通常每种业务也是采用单独的通信网络。以电力通信网为例,该通信网虽然通过独立网络实现了语音和数据两类业务,但各项业务之间缺乏统一的接口和标准,导致不同厂家之间的产品难以互通,难以实现良好的融合。

3.软技术在通信方面的应用

3.1 实现多个网统一

软交换体系将多种业务功能融合在一起,可实现多网统一。软交换系统采用统计时分复用技术,提高了网络通信业务应用的范围,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利用率,无论是移动通信还是其他的通信业务,实现多网统一都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接入层、传输层、控制层和业务层按标准接口和标准协议相连接,可实现通信网络业务的一致性。

3.2 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软交换系统采用一个公共的网络传输平台,工作人员只需定期维护软交换机和应用服务器,保证该公共传输平台畅通无阻即可。使用同一个公共维护平台处理故障比较简单,能够大大提高客户人群各种通信业务的办理效率。业务在一个可共享的平台上进行操作,为快速灵活地提供各种新业务提供了可能。

4.软交换技术在通信方面的发展前景

4.1 软技术应用的具体方案

软技术应用的具体方案可大体分为网络建设的初期、中期和末期。网络建设的初期是公共的网络传输平台,将各个网络得以连接,实现与电话交换网络的互通。网络建设的中期是连接各省电力公司和电话交换网,实现远距离的信号连接和覆盖,将各省的信号传输相连接,建立信号在空间上的全面覆盖。网络建设的末期是将路由器植入各个用户使用环境之中,使第三方的客户终端得以很好地连接。

4.2 软交换技术应用展望

软交换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在移动通信领域,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将提高4G 网络的功能性和稳定性。另一个需要开发的就是降低软交换技术在通信网络的风险,保障通信网络的通畅,保证通信网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要加快软交换技术省市之间的互通技术,扩大区域的覆盖面,提高通信网络业务的新技术引进。

5.结语

目前,软技术作为即将引领互联网技术革新的新型技术,将逐步引领和建立一个更为开放的通信网络系统。本文介绍了软交换技术的相关概念、软交换技术的特点、软交换技术的分层体系结构、通信网络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等。随着相关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结合软交换技术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相信软交换技术在通信领域一定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电力通信网络;时间同步技术;应用

引言

时间同步系统,指的是一种可以接收外部时间基准信号,且可以按照要求向外输出时间同步信号和时间信息的系统。时间同步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信息系统,对保证信息系统运行安全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尤其是随着通信网络业务种类不断增加,使得各个通信企业之间的联通业务也在不断拓展,使得时间同步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力通信系统作为一种特有的信息系统,由于电力通信网络自身的特殊性,使得电力系统的时间定位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保证时间定位精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需求,充分发挥电力系统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时间同步技术基本概念

(一)我国电力通信网的发展现状以及时间同步技术的基本概念

目前,我国电力通信网已经初具规模,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力通信行业的发展。随着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通信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提高,使得以电力通信网为基础的业务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加。在信息时代与通信时展的大背景下,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呈现出网络业务应用IP化、网络交换技术分组化以及网络功能简单化的特征,这对电力通信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时间同步技术作为广泛应用于各类息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对系统时间进行精准的定位,保证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为电力通信网络的维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传统的数字同步技术不同,传统数字同步技术主要是由同步信号传输链路以及信号同步的网元等部分组成,促使其各个网元在同一个频率下面进行工作。但是传统数字同步技术不具有时、分、秒等相信的时间技术,在信息数据精准度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而时间同步技术则是一种高精准度的技术,它可以接受外部时间的基准信号,也可以按照要求接受向外输出的时间同步信号和时间信号,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信息数据的准确度和可靠性,这对于信号的分析以及电力系统状态的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关键技术

时间同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其关键技术,而它的关键技术一般包括时钟源和网络传输方式。对于时钟源,将用户时钟与GPS主钟标准时间放置于同一水平线,从而获取准确的空间位置信息以及同步信号。由于时间同步技术的优势,使其广泛应用于卫星探究领域。我国成功将导航卫星送入太空,并建立完善的时间、导航以及定位的信息系统,这对于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时间同步技术中的网络传输方式,主要是因为电力网络主要是以有线通信的方式进行数据信息传送,每一种网络传输方式都具有优点和缺陷,同样它们对于数据信息的传输准确度和时间也存在着不同,这就要求在电力通信网络中,在采用时间同步技术的时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网络传输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据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电力通信网络中应用时间同步系统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同步操作是确保电网可靠性的关键性因素,所以在电网运行过程中,为了在众多系统组成部分发生瞬间发生变化的时候,及时做出调整,就必须确保时间同步,以及信号信息的同步传输。尤其是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使得电力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和管理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电力通信网络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除此之外,在电力通信网络运行的内部管理中,为了对故障进行准确的分析,及时找出故障产生的原因、位置,最大限度减少系统故障出现的可能性,提高电力通信网运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就必须充分发挥时间准确定位的重要性。

当然,为了确保电力通信网安全、稳定运行,在电力通信网络中引入时间同步系统,就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必须因地制宜,即在电力通信网中建立时间同步网,就需要因地制宜的进行全面的考虑,保证时间同步网既符合时间同步技术发展趋势的要求,还需要考虑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时间同步技术充分发挥出重要作用。其次,可以适当的将空中和地面同步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充分发挥出GPS、北斗等卫星通信的重要性,为电力通信网络应用时间同步系统提供充分的保障。最后,需要根据时间同步技术应用中选择的网络传输方式,对地面链路时间同步信号进行发送,通过对信号数据的综合分析,全面了解电力通信网络的运行状态,找出影响电力通信网络安全、稳定运行的因素,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证电力通信网络的稳定运行。

总之,在电力通信网络运行过程中,随着电力系统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水平逐步提升,必须确保电力通信网络运行的有效性、安全性,才能促使电力通信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时间同步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技术,将其合理的应用于电力通信网络建设中,可以确保信号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这些数据作为理论依据应用于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分析中,可以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致远,宋洋洋,袁研根等.微功率无线通信技术在电力线路中的适应性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8):113-118.

[2]倪翠兰.浅述电力系统通信网络传输方式及时间同步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8):35-35.

第4篇

1.1网络编码概念

网络编码是将路由和编码进行融合的一类信息交换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思想为,在网络内的各节点处,对不同信道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线性或是非线性的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信息转发至下游节点处,帮助用户获取相关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过程中,网络编码充当信号处理器或是编码器的角色,从而将转化后的信息传至用户节点。

1.2网络编码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网络编码工作原理如下:通过将不同的信息进行转化,从而形成位数更小的“痕迹”,当被转化后的“痕迹”传输到目标节点后,便进行演绎还原,由此,则无需反复传输或将全部信息进行复制,由于痕迹能够在多个中间节点多条路径上进行反复传递,而后,才被送至目的端点,因此,在确保信息可靠性的同时,提高了其传输的效率。还需说明的是,网络编码无需额外路由或容量,只需要将原来信息的痕迹进行转换,形成位流即可,而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也能够较好地支持其进行信息转换。网络编码不仅能够提升网络容量,而且还能够均衡网络负载,通过降低网络带宽资源的消耗,在提高网络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使得网络的鲁棒性得以大幅提高。

2网络编码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应用的技术分析

2.1与传统网络技术的对比

对传统网络进行分析可知,网络数据在其中的传输需要以路由器为传输的基本设备,根据网络目标地址,路由器则将数据包传输到网络的各个链路当中,但由于此过程中缺乏时序安排,经常会出现链路阻塞的情况,使得数据在各链路传输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排队等候,从而使网络传输的效率大幅降低[3]。网络编码技术的出现有效解决的这一问题。对于一个具有多源接收端的网络而言,当只对其中的一个接收端进行考虑时,对应此接收端将会产生一个传输速率,此时,网络编码的优势便体现在,当全部接收端同时接收信时,每个接收端仍然能够保持其原来的数据接收速率,而随着网络节点的增加,网络编码提高网络吞吐量的优势就愈加明显,使得数据在各个链路传输的过程中无需等候,或等候时间大幅缩减,有效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度和效率。相较于传统网络技术,网络编码在通信技术中应用的另一优势还体现在增加网络健壮性方面。在网络编码后,网络中的各个数据包所具有的重要性是相同的,而对于接收端而言,其仅需获取足够数量的数据包,便可以进入到解码工作环节,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通信网络的健壮性。

2.2网络编码传输技术的安全性

网络编码在无线通信网络应用的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其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上。传统的无线网络数据传播的安全性主要是以消息认证码或者是数字签名等办法为依据,对通信网络所携带的恶意修改程序进行检测的。而以网络编码为主的通信网络,则通过产生一类数据包的所及网络编码检测策略对通信网络的安全进行检测,由于此类方法具有较少的计算量,且能够根据通信控制开销以及检测时间和网络编码的难易程度对检测概率进行调控,从整体上提高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但此种方法对通信网络可靠性的支持仍然存在着相关方面的问题,具体体现在,该方法要求接收节点应事先获取至少一个未被相关恶意程序或软件修改过的通信数据包,且数据包的内容也不能被黑客等网络攻击者所知晓,因此,此种方法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抗网络攻击的能力较差。

2.3无线通信网络中编码感知的路由协议

对现有无线通信网络中的编码协议进行分析可知,其大都处于被动等待编码机会的状态,而编码协议的这种被动态势使得网络编码性能的发挥受到了较大的局限,同时,此种被动的网络通信策略的控制方式对网络编码吞吐量的维持和增加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编码的技术可行性,则应在通信网络的节点处尽可能创造出更多的编码机会,以达到提高无线通信网络吞吐量能力的目的。由此,可引入编码感知路由机制,通过对传统数据传输方式下的最短传输路径进行查找和分析,从而为发掘数据传输过程的编码机会奠定基础;通过引入感知路由协议,创造出数据在各节点传输过程中的编码机会,需要说明的是,在感知路由协议的作用下,虽然数据的路径传输将比原来的最短传输路径多出一个或数个节点,但其在各节点相连的链路中所创造的网络编码机会,将促使网络编码大幅提升通信网络传输的吞吐量,从而提高数据传输效率,进一步满足人们的通信需求。

3网络编码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网络编码研究的日益深入,使得该项技术在通信网络中应用的优势愈加明显,而网络编码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应用也为有效带动了无线通信技术产业的变革。通过引入网络编码,进而使无线通信网络拥有有线网络的组播容量,而网络编码所应用领域的发展状况也使得网络吞吐量大幅提高,在使得传统网络结构和网络协议的设计方式发生变更的同时,也使得网络传输的性能得到了优化。但在产生上述一系列良好结果的同时,网络编码的应用也使得网络设计和实现方式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强,如何在对经济成本进行合理考量的基础上,实现网络编码对通信技术的支持作用已成为通信网络领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3.1网络编码同信道编码的结合

网络编码同信道编码技术相结合,实际上就是通过借助网络编码的冗余信息,以达到帮助信道编码提高编码效率的目的,同时,通过借助中继传输的冗余度获取分集增益。在对前人关于联合编码的方案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得知网络编码与信道编码的联合编码技术在通信网络中的各项技术方面达到了良好的指标,例如,信道容量、网络传输的能量耗损以及误码率等,其中,通信网络传输能量损耗的降低一方面使得网络数据传输的抗噪性能得到了良好的提升,信道容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扩张,另一方面,也使得以电池为主要能源供给的无线网络的经济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3.2网络编码同协作分集技术的结合网络编码和协作分集技术结合应用于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原理如下:在多用户的环境下,单个网络天线在发射、接收相关信息的同时,也将为其自身的协作伙伴,即临近的其他天线传输信息,通过引入前文的编码感知路由机制,使通信网络传输路径中的各个节点相互协作,此时,数据信息的全部传输过程便形成了虚拟的天线系统,由此,各个天线至今便获得了比原来更多的分集增益与网络编码增益,从而确保网络以最大流输出、输出相关通信数据信息,有效提高通信效率和质量。还需说明的是,在数据传输写作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通信数据的输出速率,可以在网络节点(数据传输节点)以及终端节点处安置中继器,从而确保无线通信网络系统具有良好的抗衰弱性能,由此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

4网络编码在通信网络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确保网络编码在通信网络中应用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在将其应用到通信网络中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4.1算法设计

就现阶段而言,网络编码大致可分为确定性与随机性两种编码方案,且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通信网络架构当中。对于相对简单的网络,主要以简单的确定算法进行网络编码;而对于结构复杂的无线网络,则需要采取随机编码机制进行网络编码。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随机编码而言,信息成功传输的概率是随着其符号集

的增加而增加的,但符号集的增加会使得数据报头的负担也相应地增加。因此,在对符号集的大小进行选取和确定时,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权衡,如节点个数、网络环境等,从而确定出最为合理的符号集,确保通信信息的顺利传输。 4.2复杂度分析

对网络编码进行分析可知,其所涉及的数学计算量较为庞大,且计算复杂度较高。对于上述编码方案中的确定性方案而言,由于其所需的符号集较小,故编码的复杂程度较低,但通常需要中心节点对网络信息进行集中控制以实现通信信息的顺利传输;而对于随机性网络编码而言,其所需符号集较大,且各个节点之间在进行数据传输时,所需的系数向量也将占据相应的网络带宽。因此,在进行网络编码前,应对影响其复杂度的因素如符号集大小、节点计算难易程度以及网络编码方案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保网络编码的顺利进行,并提高无线通信的质量和效率。

第5篇

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技术;通信网络;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096-02

当前,网络通信等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持续促进电力自动化与信息化向深层次及更大集成度发展,以更有效的支撑电网的可靠、经济运行。变电站自动化作为电力自动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倍受人们的关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将变电站内的控制设备、保护、远动、安全稳定控制、站内监控等部分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实现了外设和信息的共享以及控制的自动化。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关键是通信技术的实现,通信网络技术的应用影响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功能、性能的改善和提高。通信网络规模庞大,行为复杂,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便成为通信网络分析和应用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1 研究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已经在通信网络的可靠性指标和可靠性评估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积极借鉴通信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电力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分析中很有必要。

1.1 可靠性评估指标

抗毁性是最早提出的通信网络可靠性评估指标。抗毁性是军用网可靠性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对于受人为破坏的可能性较小的民用网络来说,网络抗毁性的地位则显得不是非常突出。

考虑到网络部件的随机失效的影响,人们提出了生存性这一网络可靠性指标。网络生存性描述了随机破坏以及网络拓扑结构对通信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它是通信网络最基本的特性,也是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领域内研究最多的课题。

网络的有效性是基于网络业务性能(包括网络的服务质量)的可靠性测度,是描述通信网络传输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网络理论吞吐量、呼叫成功率、报文传输成功率、报文传输延时等。目前由于其定义和算法还不够成,问题十分复杂,因此对网络有效性的测度可行性较差。

1.2 可靠性评估方法

通信网络的抗毁性研究只是从网络的拓扑结构层面进行分析,应用图论的有关理论和算法能够基本满足抗毁性评估的需要。对于网络的生存性分析,比较简单的通信网络可以利用故障树模型和故障树分析法或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可靠性分析评估。考虑到部件具有多种工作模式和失效模式时,描述通信网络的模型的状态数将非常巨大,给网络可靠性的计算带来了很多困难。Chiou等提出了一种减少计算量的方法,克服了模型规模的限制。

在采用数学建模法来评估网络的可靠性时,通常会遇到难以对系统进行精确的建模,或者虽然能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但是模型过于庞大复杂难以进行求解的情况。利用计算机对通信网络进行仿真,可以模拟和处理网络运行中的一些模糊因素和不可知因素,弥补了单纯的数学建模法的不足。计算机仿真是通信网络可靠性评估的一种重要方法。

1.3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可靠性

在电力领域,很多学者针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何卫等针对高电压等级的变电站通信系统信息交换量大和数据实时性高的特点,建议采用双网结构以实现冗余备用。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认为根据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的特点,选用某种通信结构和网络形式能够有效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例如,林建等提出模块化配合以太网通信方式的设计方案,以主模块实现控制和通信管理,通过以太网联系其他模块。认为以太网本身的性能足以满足变电站通信的要求。应该指出的是,上述关于通信网络可靠性的研究,只是针对所采用的系统网络结构的可靠性做出定性分析论述,缺乏量化的评判指标和方法理论上的论证。

徐立子根据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评估指标,并分类为硬件指标和软件指标,在此基础上对硬件设备的可靠性作了简单评估。这使得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大大的迈进了一步。

2 研究的方向

目前,人们对于通信网络的可靠性还缺乏一个统一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通信网络的可靠性概念进行深入地研究。

在对现有通信网络可靠性分析的研究基础之上,可以大致总结出分析的一般途径:选择一个合适的网络可靠性指标,以此指标作为评估的基础;对具体的网络进行分析,结合数学理论建立模型,并由此模型计算出网络的可靠性测度,或者对网络进行仿真从而求出网络的可靠性指标。

对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可靠性研究也应该遵循这样一条思路。

结构复杂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可靠性评估,可以采用仿真的方法进行分析,这基于两方面的判断:其一,当网络结构趋于复杂时,难以对系统做出精确的数学描述,而且即使能够建立起数学模型,其计算也相当困难。

其二,对于涉及变电站通信网络性能的一些数据,目前还比较缺乏,无法对通信网络进行完整的描述。

通常网络可靠性的仿真分析可以按如下方式进行:首先确立网络性能的某种评估指标,此种指标应该能够反映网络的功能有效性,例如,网络部件失效时对网络吞吐量的影响,传输延时引起网络性能的变化等。然后依据上述过程对网络的行为进行编程模拟,在考虑网络部件失效引起网络性能下降的情况下,得到与指标相关的网络性能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数理统计,根据统计结果计算出网络的功能有效性。

谷米等选择了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较多应用的LonWorks网络进行仿真,编程模拟了报文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从而得到不同发送节点数目情况下网络的性能参数,并依此对网络的性能做出大致的评定。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网络具有较强的随机性,根据概率论的相关原理,当抽样次数足够多时,抽样的均值与期望的均值比较一致。在仿真过程中,有必要选择合理的时间长度,以满足精度要求。

另外,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情况下,网络的信息量激增,在正常运行情况下满足可靠性要求的网络此时的表现也需要重新评估。此种情况在网络可靠性仿真中必须有所考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故障时网络的性能更具有评估的价值。对网络的所有状态进行仿真分析在理论上显然不可行,此时可以考虑选取一定的精度,对满足此精度要求的网络状态进行分析,进而得到需要的结果。

3 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更加深入,作为变电站自动化实现关键的通信网络技术,地位更加突出。结合网络的有效性指标对网络进行仿真,可以得到网络的功能评估结果。如何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过程进行准确的模拟,使得仿真结果能够真实反映网络的实际状况;如何在仿真时考虑电网故障情况下网络性能的变化。这些都是接下来的研究工作中所应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吴潮辉,胡玉兰,黄传荣.变电站自动化通信技术现状及发展[J].华北电力技术,2002,(8):52-54.

[2] Jacques Philippe Sauvé,Flāvia Estélia Silva Coelho.Availability Considerations in Network Design[A].Pacific Ri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Dependable Computing[C],2001:119-126.

[3] Shen Neng Chiou,Victor O.K.Li.Reliability Analysis of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with Multimode Components[J].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1986,4(7):1156-1161.

[4] 何卫,马新平,张炎,等.变电站自动化分布式通信控制系统的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8):48-50.

第6篇

【关键词】 5G 移动通信 关键技术

我国已经进入100Mbps到10000Mbps的超宽带时代,视频流量成倍扩大[1],5G移动通信技术也随之被提出。5G移动通信技术是面向2020年信息网络的第五代无线通信系统,与前四代技术相比,5G移动通信技术的典型特征具有超高速率,容量超大,从而实现全网融合。

一、5G移动通信概述

据估计,未来人们在任意地点移动速率都能达到1Gbit/ s。5G网络相比于4G网络,具有大规模MIMO、3D束波成型以及有源天线系统[2],它的交换方式是分组转发,基站采用高频微蜂窝,提升系统容量,从而实现网络融合。5G网络具有以下特点:可以实现实时连接,具有良好的体验性和稳定性,并且在密集人群中可以保证通信质量。5G移动通信除了通信速率上的提升,还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体验。5G移动通信网络拓扑图如图1所示。

二、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1、新型多天线技术。为了满足移动通信对数据流量的需求,提升频谱利用率尤为重要。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型多天线技术――该技术可以保证通信质量以及提升频谱利用率,新型多天线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具有多方面应用。新型多天线技术能够提升空间分辨率,这样可以使大量用户在同一时间段进行通信,在基站密度不增加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发送功率以及减少干扰。因此,新型多天线技术在5G移动通信中起到关键作用,可以保证通信的可靠性、提升频谱利用效率并且降低通信能耗,未来在通信领域会得到普遍使用。

2、高频段的使用。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3GHz以下的频段能够较好地支持移动性以及具有较广的覆盖范围。然而这一区间内的频谱资源相对紧张,因此为了缓解频谱资源问题,应该使用3GHz以上的频谱资源,高频段的使用将是未来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是因为高频段的可用带宽相对充足,设备小型化以及较高的天线增益。

3、同时同频全双工。由于传统无线通信手段不能实现同时同频的双向通信,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资源浪费。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在上/下行链路上可以同时同频进行双向通信,这样可以提升资源利用率。然而同时同频全双工同样面临干扰问题,在传输信号的过程中功率相差较大,会导致同频干扰以及自干扰,因此要想实现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就应该针对降低干扰问题进行探讨。

4、设备间直接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针对降低干扰问题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通信系统的中继节点和基站的位置固定,因此网络拓扑不够灵活,系统的覆盖和边缘地区用户的体验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需要借助设备间的直接通信技术,该技术可以在近距离范围内进行直接传输,无需通过中间节点转发。设备间直接通信技术具有低能耗、低延迟以及高传输速率的优点,能够实现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无线通信质量,因此,设备间直接通信技术将是5G重点研究内容。

5、自组织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中会使用大量的人力资源,例如网络部署和运维等,这样造成效率很低,随着无线通信网络的不断优化,人们已经解决网络快速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了提升网络部署质量,降低网络人力运维成本,提出了自组织网络的概念。自组织网络包括自配置和自愈合的概念,尽量避免人工干预,构建了更智能、统一的5G移动通信网络。

三、未来5G移动通信发展进程思考

本文对5G移动通信网络发展进行讨论,5G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包括新型天线技术、高频段技术、全双工同时同频、设备间的直接技术以及自组织网络,这些技术保证了通信的可靠性、提升频谱效率并且降低通信能耗,在未来会在通信领域得到普遍使用,但是仍存在一定问题,例如高频段器材使用相对不成熟,使用成本较高,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的干扰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讨。因此需要进一步对移动通信网络进行研究,实现更智能的、统一的5G移动通信网络。

参 考 文 献

第7篇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通信行业广泛应用,通信网络的建立使人们生产和生活更加便捷。3G通信技术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使计算机移动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并且速度也大幅度上升。本文将从3G通信技术的基本内涵出发,概括当前发展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为我国通信网络提供参考,也为4G通信技术深化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3G通信技术;通信网络;研究

前言

我国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通讯行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发展,3G通信技术的诞生是我国通信网络发展的重要里程碑。3G通信技术应用下的通信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为经济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了便捷。虽然4G通信技术已经应用,但是全面普及还需要一些时间,所以3G通信技术将长期存在。

1.3G通信网络的基本内涵

1.13G通信技术下通信网络的概念

3G是运用第三代的移动通信的技术,通过技术和设备使数据传输的速度大幅度提升。3G通信技术下的通信网络实现通信与国际接轨,处理数据的速度飞快,并且减少耗损。

1.23G通信技术对通信网络的贡献

3G通信技术的应用为通信网络作出巨大的贡献,也为经济生产和生活带来便捷,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①视频通话更加便捷,通话费用降低,通话质量不断提高;②3G手机普及,各种购物app应用而生,打破传统在电脑上购物的局限;③使移动办公成为可能,打破传统工作局限在办公室,提高了工作的效率;④促进无线网络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1]。

2.当前我国3G通信技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分析

2.13G通信技术存在的问题

3G通信技术对经济生产和人们生活有推动作用,使我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①3G通信网络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其他线路的干扰;②3G通信网络当前的费用较高,推广起来面临困难,这主要就是3G通信技术投入大、专业技术人员缺失造成的;③3G通信当前时效性不强,通信信号输入到接通的时间差太大。

2.2将3G通信技术合理运用到通信网络的措施分析

上面三点主要问题主要就是当前我国3G通信技术还不成熟,相关的专业人才缺失严重。①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3G通信技术,将它与通信网络有机结合起来,而通信网络自身也要更新设备和系统,适应3G通信技术的应用,这就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线路干扰;②通过创新3G通信技术,使之不断成熟,成本降低直接影响3G通信费用降低,推动3G通信的普及度;③增加通信网络的线路路径,保证实时传输,逐渐缩小信息输入和接通之间的时间差。此外,国家要加大对通信公司的监管,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动他们不断提高服务人们的意识,不断创新以降低费用,推动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2]。

3.3G通信技术下通信网络的未来发展设想

3.13G通信技术会促进时事视频不断发展

我国大力推进通信事业的发展,这是为了保证人们生活的措施,也是推动经济各领域发展的内在需求。3G通信技术的诞生并应用,改变了2G通信技术速度慢、信号弱的缺点,实现视频通话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未来3G通信技术将应用更加广泛,不仅视频的质量不断提高,费用也会大幅度降低,这一点主要是移动手机通讯方面。

3.2发展移动无线网络将成为通信行业的主流方向

3G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移动无线网络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将3G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光纤网络逐渐代替宽阔网络,将网络普及到千家万户,这是通信行业作为社会主义基础设施建设未来的主要任务[3]。不仅如此,它的应用还为4G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先进经验。

3.3拓宽通信行业企业的业务种类,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G通信技术下的通信网络范围不断拓展,传统固定电话逐渐被淘汰,办理业务的人数会不断提高,从而保证通信行业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通信行业在完善3G通信技术的同时,使自身的服务水平会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服务人民和社会。

4.结论

总之,3G通信技术下的通信网络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有重要的作用,国家和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起来。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点内容外,国家还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通信行业合法运营,通信行业做好安全保护措施,谨防信息泄露和电信诈骗,保证3G通信为人民带来便捷。参考文献:

[1]贾迅.3G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技术问题研究[J].硅谷,2014,05:38+43.

[2]段涛.3G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01:86~88.

第8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光纤通信;规划设计;问题;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运行过程中对通信技术的依赖和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对电力光纤通信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电力光纤通信网络通信能力要强,另一方面还要求其运行必须安全可靠。这要求在当前的形势下,需要对电力光纤通信网络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1光纤通信网络规划设计概述

为确保电力光纤通信网络规划设计质量,实践中应当严格遵循基本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规划设计目标,以推动光纤通信网络系统规划设计的有序发展。一般而言,规划和设计电力光纤通信网络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通信网络可以有效满足电力网络系统管理需求,以增进电力通信网络的先进性、科学性为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安全、稳定和可靠的通信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确保光纤通信网络的现代化、先进性,以确保电力通信技术能够得以有效的应用,在确保通信网络安全可靠性的基础上,保证通信网络正常运行,二者不可或缺,而且不得偏废其一。为实现电力通信网络高效、经济的运行,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原则,考虑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从而实现光纤通信网络规划设计的优化和改善。基于对电力通信的特点考虑,其表现出点多、面广以及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非常的高。通常情况下,在电力通信网络规划设计时,布设重点是自愈环网,同时还应考虑布设分支路站,并以此来克服线路改造、迁移和自然破坏等原因而造成的线路中断。在此过程中,基于对计算机网络、远程监视和通信等需求的考虑,加之对满足路由、开放服务时间以及光缆芯数需求的考虑,通常将通信网络结构布设成放射型、环型等构架。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光纤电力调度通信以及网络远程监视的稳定性,在光缆选择时应当采用各种类型的芯数光缆进行优化配置。从实践来看,目前主要有48、36以及24和12几种规格的芯,既可以满足技术工艺的要求,又节约了成本,性价比较高。

2电力光纤通信网络规划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光纤作为一种新型的通信方式,相较其它传输煤质,有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抗电磁干扰、传输质量佳,信号串扰小、保密性能好,缆适应性强、寿命长等优势。在电力系统中光纤通信目前已逐步取代以往的电通信方式,促使电力通信网络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虽然电力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与弊端,重点是要做好通信网络的科学规划与设计,否则会严重影响网络运行质量和效率,甚至会造成安全隐患。以下将对国内电力光纤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与弊端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2.1拓扑结构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对于电力光纤网络而言,拓扑是信息入口,其规划设计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通信网络系统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在电力光纤通信系统规划与设计实践中,应当对拓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就当前国内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及其应用实践来看,包括几种类型,比如星形、环形以及链形。由于各拓扑结构的应用特点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有关部门在布设拓扑结构时,应当综合考虑其特点。比如,星形网络拓扑结构,其应用优势在于其简洁性;在运行实践中,安全而又稳定。值得一提的是,因其对角节点比较多,从而能够有效的满足信息海量传输要求。

2.2设备选型及其规划设计问题

电力光纤通信设备选型,根据网络应用情况,优选适用的设备。在选择设备时,其主要标准是从组网容量、特点以及线路兼容性等方面着手,并非兼容性、容量越大就越好;同时,还要根据光纤通信网络线路的实际运行情况、通信特点等优选设备,否则就会造成设备容量废置,严重浪费资源,运维管理支出增大。就当前国内市场光纤通信设备运行情况来看,通常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①国内多数电力光纤通信设备都是按照通信网进行规划设计的,其受到地域网络的限制,在应用过程中难以实现灵活应用。不同厂家或者不同批次的通信产品,没有统一的、合理的配网标准,就会造成市场上的电力通信设备、网络连贯性较差。目前国内电力光纤通信设备接口种类小,以致于应用实践中难以实现广泛的应用。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兼容性较差,通信网络就存在安全隐患;②通信设备选择以及优化设计过程中,电力光纤通信设备和传输设备包括两种类型,即准同步与同步。其中,同步通信设备标准通信光接口以及网管性能和同步复用能力比较强,其在目前国内光纤通信系统中得以广泛的应用。通常情况下,准同步通信设备包含着几种容量,比如155、622Mbit/s;就应用功能而言,其包括几种类型,即分插复用型、终端型以及交叉连接型。在电力光纤通信网络规划设计过程中,尤其是传输设备选择时,应当综合考虑传输网络构建及其后序发展需要,在确保投资能力基础上,尽可能选择容量可扩大、有升级空间以及配置比较灵活的通信设备。

2.3专用电缆选型与设网管功能问题

对于电力光纤通信网络而言,电缆选型关系着网络系统的运行质量,而且产生的影响较大。就当前国内现状来看,光纤电缆系统所选用的电缆,主要有三种,即复合光缆、无金属自撑式光缆、缠缆式光缆。三种类型的光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设计人员必须根据网络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优化选择。同时,还存在着网管功能问题,随着电力光纤通信网络系统建设以及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应用成效比较显著,正逐步取代以往通信网络,并逐渐应用在生产生活的各行业和领域之中。然而,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通信网络实践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问题,需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克服之。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国内电力光钎通信网络的缺陷和不足表现在如下方面,具体分析如下:(1)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模板主要按专业进行分块,而且各专业体系相对比较独立。在该种情况下,协调和调解能力相对较差,无法形成全网概念。(2)国产和进口设备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情况下,一个监控中心需要监控的设备比较多,操作方式和界面方式差别较大,因而规划设计难度增大。(3)一些通信设备专业检测能力差,电信网络“盲点”问题突显。(4)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比较差。一般而言,大量数据运行过程中,多靠人工方式统计、比较,以致于电力光纤通信网络应用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低,无法有效满足应用需求。针对上述四种缺陷,电力生产运行管理部门应当加大投资力度,建立高效的通信及其管理系统,深入研究模块设计以及操作方式,以此来优化通信网络设计方案,以期能够达到各种类型通信网络、设备和业务高效管理的需求,从而实现通信的自动化。

2.4自愈切换方式以及所需时间控制问题

这里所研究的自愈,实际上就是光纤通信网络在实际运行时,可在故障问题发生以后,能够自动恢复至正常运行状态,尽快恢复其应有的功能。该种自愈能力,能够有效规避通信故障引发的相关安全问题,这对切换方式、所需的时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尽可能选择切换时间相对较短,而且切换的方式应当更加的灵活,这样有利于实现通信网络故障尽快自我恢复。

3结语

近年来,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力网络系统构建的高质量要求,在现代电力光纤通信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要求电力通信技术必须实时更新和改进,以实现提高电力通信网络系统运行安全可靠之目的。

参考文献

[1]范宏,高亮,周利俊,李露莹,张鑫.智能电网的电力光纤入户技术及其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3(07).

[2]曾瑛.电力通信网可靠性分析评估方法研究[J].电力系统通信,2011(08).

[3]沈亮.电力光纤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问题探讨[J].电子制作,2015(12).

第9篇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 发展 现状 趋势

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1]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二、无线领域的发展趋势

首先,无线通信领域各种技术的互补性日趋鲜明。这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接入技术具有不同的覆盖范围,不同的适用区域,不同的技术特点,不同的接入速率。比如3G和WLAN、UWB等,都可实现互补效应。3G可解决广域无缝覆盖和强漫游的移动性需求,WLAN可解决中距离的较高速数据接入,而UWB可实现近距离的超高速无线接入。[2]

其次,我国政府应该给企业配置更多的无线频率资源,推进不同技术相关频谱的规划和应用工作。这样才有利于不同的企业根据不同的发展策略和市场需求,综合地规划自己的无线通信网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其三,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发展来看,3G已经成为全球包括中国移动网络演进的主要进程。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由于其移动话音用户的普及率高,通过发展用户实现增长的模式已成为历史。因此,他们期望通过3G搭建更大的业务平台,从而实现利润的新来源。由于3G技术的成熟,目前3G商用网络部署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启动。就我国而言,也要借鉴欧美的经验,在用户数量增长放缓之前,就应提前培育新兴移动市场。

其四,从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来看,全球该领域发展十分火热。该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向高带宽快速跃进、覆盖范围逐步扩张的趋势。未来,该领域还可能出现更强大的新技术,从另一个角度对整个无线通信产业起到推进作用。但从近期来看,我们对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发展应该有一个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把握。目前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主要集中在固定环境下的高速接入,其移动性和话音支持能力无法和公众移动通信网络抗衡。

其五,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应该是怎样的呢?专家认为,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将是一个综合的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各种无线技术都将在这个一体化的网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找到自己的天地。从大范围公众移动通信来看,3G或超3G技术将是主导,从而形成对全球的广泛无缝覆盖;而WLAN、WiMAX、UWB等宽带接入技术,将因其自己不同的技术特点,在不同覆盖范围或应用区域内,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形成有效互补。

其六,更远的未来,通信信息网络将向下一代网络NGN融合。在未来NGN概念中,固定网络将形成一个高带宽、IP化、具有强QoS保证的信息通信网络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各种接入手段将成为网络的触手,向各个应用领域延伸。而3G、宽带固定无线接入、各种无线局域网或城域网方案,都将成为大NGN平台的延伸部分。从而形成集固定无线手段于一体,各种接入方式综合发挥效用,各种业务形成全网络配置的一体化综合网络

由于无线通信网络存在的带宽需求和移动网络带宽不足的矛盾,用户地域分布和对应用需求不平衡的矛盾以及不同技术优势和不足共存的矛盾,因此,决定了发展无线通信网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从全局和长远的眼光出发,采取一体化的思路规划和建设网络。发挥不同技术的个性,综合布局,解决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群对带宽及业务的不同需求,达成无线通信网络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3]

参考文献:

[1]高兆霖,《超宽带无线电技术及实际应用》,载《铁道技术监督》,2007年10月.

第10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通信网络

1.智能建筑的概念及核心

以美国智能化建筑协会为例,其定义为:建筑智能是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进行优化组合,获得高效率、高功能与高舒适性的大楼,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高效和具有经济效益的工作环境。

智能建筑的核心是系统集成,而系统集成的基础则是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现代建筑楼宇内,除了具有电话、传真、空调、消防与安全监控系统外,各种计算机网络、综合服务数字网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通信设施,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才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智能建筑。

2.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的重要性

目前,在多数涉及与智能建筑有关的事物中,不论是物业主还是参加竞争的设计者,都把重点放在楼宇管理自动化系统和结构化布线系统上,许多所谓的智能建筑,其实就是楼宇自动化系统加上结构化布线和程控交换机,根本就忽略了通信网络的建设。随着分布式智能建筑控制系统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应用普及,在BAS中控制将进一步分散,在网络中传递的将更多的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则越显得重要,另一方面,目前由于人们信息需求的激增,以及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多媒体终端等先进的终端技术,一个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瓶颈往往在于它的通信网络。为此,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的设计是完成建筑智能化工程的重点所在。

3.智能建筑通信网络设计涉及的内容

智能建筑的通信网络有两个功能,一是支持各种形式的通信业务;二是集成不同类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楼宇管理自动化系统,形成统一的网络并进行统一的管理。主要有下列一些形式:

(1)电话:包括内部直拨,通过PBX与楼外公共交换网连接后通话。发展成为以PBX为中心组网形成2B+D话音和信令通道,使电话用户线具有综合功能。

(2)传真:包括利用电话线进行楼内传真以及与楼外的传真,还可以通过发展而成的楼内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用户线进行楼内之间或楼内外的传真。

(3)电子邮件、语音邮件、电子信箱、语音信箱:这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其交换系统实现点对点(计算机)的文字或语音通信的一种方式。

(4)可视电话:可视电话是一种小型图像通信终端,利用电话线路同时传递图像与语音信息。

(5)可视电话数据系统:可视电话数据系统是利用公用电话线路的会话型图像通信。

(6)会议电视:会议电视系统可支持大楼中各单位,各部门之间通信的要求,通过通信手段把相隔两地或几个地点的会议室连接在一起,传递图象和伴音信号,使与会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7)桌面会议系统:将计算机引入图象通信,使得通信各方不仅可以面对面进行交谈,还可以根据要求随时交换资料和文档,真正实现通信的交互性。

(8)多媒体通信:多媒体通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包括文字,语音,图形,图象)的传送,其最重要的基础必需要具备宽带的网络系统。

(9)公用数据库系统: 与大楼业务有关的资料可通过大楼的数据库查询,也可通过WAN查询,数据类型可以是数据、文字、静、动态图象。

(10)资料查询与文档管理系统:楼内各种办公文件的编辑、制作、发送、存贮与检索,并规定不同用户对各类文档的查询权限。

(11)学习培训系统: 与网络联机的多媒体终端及各种声、象设备,提供各类业务学习与培训。

(12)触摸屏咨询及大屏幕显示系统:安装在大厅,多个触摸屏咨询系统安放在大厅不同位置,以声、象、图表等多种方式向用户介绍大厦业务及其它信息。

(13)人事,财务,情报,设备,资产等事务管理:将工作人员的素质,特长,单位,财务收支情况,文件,合同,通知,新技术,新业务,设备资源及其使用情况统统存入数据库中,以便随时查询,实现事务管理科学化。

(14)访问Internet网络:Internet正在发展成为把全球联系在一起的信息网络,所以对于用户来说,具有访问Internet的手段就显得十分重要。大楼的智能局域网的主干网具有访问Internet的信息通道,这就为大楼内的用户访问Internet提供了条件。

4.智能建筑通信网络设计的重要性

在智能建筑的建设中,第一步是设计建设一个合理的能够满足大厦灵活组建通信网络要求的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是大厦智能化的基础,智能建筑的通信网络分为主干网和部门子网,主干网应该是基于ATM高速宽带局域网,可支持智能建筑中多种通信业务(多媒体业务)和异类部门子网及楼宇管理自动化专用子网的互连对主干网带宽的要求。通过局域网交换机,部门子网可接入主干网并形成互连,高速终端用户(如部门经理等的桌面计算机),直接接入主干网,并且可应用ATM网的虚拟局域网功能,与部门子网组建虚拟局域网。楼宇管理自动化网络一般是专用网络,通过综合布线系统,可以灵活地组建物理上分散、逻辑上统一的楼宇管理自动化专用网络,其中央控制系统通过局域网交换机接入主干网,向相关的部门主机传送监视和报警信息。PBX网络自成一体,又通过网关接入主干网。整个通信网络既是一个整体,又有各部分通信的灵活性和高效率。智能建筑技术是一个多门类的综合系统集成技术,所以,在建设智能建筑时,在大楼的设计阶段,就要融进通信网络的设计。可见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的设计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刘国林.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7.

[2]刘国林.建筑物自动化控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第11篇

关键词:民航通信网络 AFTN网 ATN网 TCP/IP网络技术 研究

中图分类号:TN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011-01

引言

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从而也对我国民航通信网络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民航通信网络的发展过程当中,我国逐步建设了航空固定电信(AFTN网)通信网络,民航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往的航空固定电信(AFTN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表现出不足之处,为此在国际民航组织提出的新标准的基础之上,开始着手打造新型航空电信网络(ATN网),并且伴随着TCP/IP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民航通信网络试图将TCP/IP技术融入到将要打造的新型航空电信网络(ATN网)当中,建设成更具保障性的民航通信网络系统。

一、民航通信网络概述

民航网络系统在概念上从广义上讲,通信是指信息由发送者发出,由接收者收取的全过程;从狭义上讲,民航通信网络系统一般指的就是电通信,简称为通信,也就是渗透在民航事业当中的通信网络技术。我国现行的民航通信网络技术采用的是航空固定电信(AFTN网),根据航空固定电信(AFTN网)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不足,为了跟上民航事业的发展步伐,国际民航组织也提出了新型的民航通信网络,确立了以建设TCP/IP网络技术与ATN网络技术相结合的通信网络系统的发展目标。

二、民航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

1.航空固定电信网(AFTN网)

航空固定电信网(AFTN网)是在国际民航组织的管理下形成的民航通信系统,并且实现全球性的网络覆盖,通过AFTN电报将收集到的信息传输到全国各地各个机场终端。民航通信系统需要满足信息覆盖面广,传输的信息需要与飞行安全有关,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传送声音信息还需要传送各种数据文本信息。航空固定电信网(AFTN网)最早被使用在民航当中是在上世纪的50年代,由于该系统就是在电报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其实质就是一个覆盖全球网络的电报处理系统。在飞行的过程中,通过该系统将所有的信息数据传输到各个部门当中,并且从一开始的数据模拟发展为数字,并被广泛运用到地面通信系统当中,最终实现了建立承载广泛业务以及覆盖范围全面的综合性通信数据网络,从而为民航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成本更低、服务质量更好的地面数据通信网络系统。但是随着民航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航空固定电信网(AFTN网)也开始出一些问题。

2.新型航空电信网络(ATN网)

随着民航事业的发展,飞行流量的大幅度增加以及覆盖范围更广,在上世纪90年代,为了弥补航空固定电信网(AFTN网)在地空数据传输中所表现出的不足,国际民航组织对民航通信网络系统的建设提出了进一步的目标,为了更好的实现地面通信与空中通信的无缝隙连接,充分利用现代的异构网络技术,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全方位的数据传输连接,实现全方位的数据掌控,更高的保障民航飞机的飞行安全。各国着手开始着手打造新型航空电信网络(ATN网)的过程中,在未来的民航通信系统当中,我国的民航通信网络将实现强大的数据集成能力,并且最终实现统一的数据传输服务,展现出通信网络系统强大的发展潜力。

三、我国民航通信的建设情况

1.TCP/lP网络技术发展

TCP/IP网络技术称为网络通讯协议,它的产生和发展为电子设备接入互联网带来了可能,并且定义了它们之间传输的标准,这个是对于网络通信复杂性的一个简化,极大的推动了通信技术的发展。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网络的连接非常混乱,双方的交流极为不畅,因此TCP/IP网络技术开始有了新的需求。早期,简单的网关监测协议出台,为后来该技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被称为网络连接工具的起点,最大限度的保证网络数据传输的一致性。后来,互联网活动会议将SNMP和CMOT作为发展的短期和长期的目标,为了进一步的强化这个策略,要求这两个技术使用相同的数据库,最大限度的保证一致性和兼容性。但是在发展中发现其兼容性存在巨大的问题,于是不再强调两个技术一致,允许SNMP独立于CMOT而发展。从兼容的束缚中得到解放之后,前者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增加了对于远程监控能力的开发,RMON是这个阶段很重要的一个发展的形式,可以适用于更加复杂的网络环境。后来又陆续出现了SNMP和SMP的新版本,都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一些局限性问题。基于TCP/IP网络技术的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进,安全性增加,复杂适应性也是不断加强,在目前的通信中具有极大的作用,对于民航通信来讲也是一个优良的技术基础。

2.未来的民航通信网络

民航通信在通信领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一直以来都与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紧密相连,所以民航通信网络未来发展方向是以新技术应用为基础,加强自身特点开发。加强对于网络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当前网络通信技术的局限性,为民航通信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ATN网络为民航的通信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带民航网络通信进去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现在随着TCP/IP技术的不断完善,而且随着该技术与ATN的结合,将是民航通信的又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我可以构想这样的一个未来民航通信网络,在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多全方位,终端,大容量,多交叉,极安全,高速度的信息传输网络。在未来,还有很多新技术将在现实的需要下被研发出来,这些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又将在很大的程度上为民航通信所用,促进民航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第12篇

在上一个世纪的900年代的末期,就已经有人提出一个关于在移动通信的系统里面引入一种移动服务器设备的意见,这样才会形成了之后一段时间发掘的有关软交换的这一概念。移动通信信息的软交换通常是针对移动通信网的核心内部层的相互交换的一些部分,它实际上就是要实现权限的掌控,要跟相关业务进行分解开来,把传统的一些与移动相关业务的交换中心的部分分解成为MSC0信息网络的服务器(MSS)跟相关媒体的网关这两部分(MGW),让相关信息的服务器实现对所有信息的掌控能力,让相关交换方面的全部功能都完成于相关媒体信息的网关里面。

掌控点与信息用户点两者之间的分离对移动通信信息的软交换技术在未来对电信网络是否能够面向全球网络通信的的发展趋势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移动通信的协议跟媒体的网络信息通常是用IPP数据包来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送的,在移动通信的软交换网络里面接入得节点跟一般的2GP网络相比较来说多了一些。有上述可得,软交换的技术设备的开发引进使的移动通信的网络安全在有些理念上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将使得网络信息的安全变得更加的复杂,更加麻烦,并使解决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的急迫。

二、有关软交换跟移动软交换两个定义的概述

1、软交换

在构建开放型软交换的体系的时候,可以依靠呼叫的形式来控制跟媒体信息之间的交换并于承载进行相互的分离,实现开放性质的分层次的结构架框,每个不同层次的网络单元再进行移动通信信息之间的互通交流,使之能进行各自的独立演变渐进,并使之可以适应在未来技术方面的一系列长远发展。

目前通信技术上的软交换技术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关于呼叫控制层的内容,另一个就是关于媒体网关层的内容。呼叫控制层的实质就是需要完成各种形式各种方面的呼叫上的控制掌握,并且需要负责一些相关业务方面所处理的网络信息之间的传送作业。而媒体网关层实际上就是将信息用户跟一般有关的业务直接进行连接并接入到软交换网络系统里面。

2、移动软交换

移动软交换技术主通常就是指移动内部核心网络中的一些相互交换的部分构成,其核心实质意义就是实现控制端这方面跟用户端这方面的两者之间的分离。把传统的一些与移动相关业务的交换中心的部分分解成为MSCP信息网络的服务器(MSS)跟相关媒体的网关这两部分(MGW),让相关信息的服务器实现对所有信息的掌控能力,让相关交换方面的全部功能都完成于相关媒体信息的网关里面。网络信息的服务器凭借标准型的H.248P的接口来控制网络媒体的网关来完成移动通信消息之间的互换交流。同时网络信息的服务器可以凭借一般传统的MAP型信号指令跟HLR型信息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利用一般传统的信号指令来实施对所连接入网的一些信息的掌握。服务器跟关网两者的相互隔离,就多出来了Mc型、Nc型跟Nb型的网络通信的接口点。其中,Nc型的跟Mc型的通常都是在IP网络的基点之上的,而Nb型接口点却是以TDM/ATM/IP为基点。

三、移动通信软交换内部网络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点

软交换型移动通信的网络安全实质上就是软交换型网络自身的一个安全特性,要保护好软交换型通信网络里面的相关媒体的网关、有关软交换的设备器具、应用型服务器网络、有关的网管安全系统等内部通信设施不受到无知的一些非法机构或网站的攻击。大部分的软交换网络技术都是用分组型的网络设备当做自己的承载型网络技术基点,再者各种通信信息都是用IP来进行分组的模式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输送的,由此,IP0协议所带有的简单性质跟普遍的特性给黑客带来更加便利的一部分条件措施。

一般安全移动通信网络通常都会带有五大忧患方面的意识,包括了移动通信网络上带有的脆弱特性,通信协议本身所固有的几大缺陷点,存在于网络通信软件方面跟网络服务方面的一些漏洞,网络通信结构方面所存在的忧患,网络硬件设备本身的安全缺陷点。

四、移动通信网络相关信息的安全机制措施

1、认证型服务器跟策略型服务器的相关接入

网络管理对软交换技术的网络安全方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通过接入经过认证的计费型的服务器网络,在认证地功能跟计费的这两个功能上面得以实现并利用。对于认证这方面的功能要实现的话必须要:让网通用户自愿来接受关于需要用户认证的请求信息,在用户使用网通系统的时候进行权限上的认证辨别,支持有关卡号所有用户的在漫游方面的认证确定。而要实现计费功能的话,需要接收那些来自于数据信息集合点的有关用户的计费方面的信息。在接入策略型网络服务器之后,就可以对整个通信网络实行更优化的管理。

2、IPSec网络体系

(1)PIPSec体系的相关结构机制目前IPSec作为了一种开放型网络通信的安全指标性能,它在TCP/IPI方面上关于IP层的有效实现理论,对上层的通信网络协议方面提供着更为安全性的保障措施,在应用程序方面都能够享用到在IP层上所提供的一系列的安全防护服务跟相关网络信息的密钥性质的管理,不需要来设计自身移动通信网络方面的安全机制设置。IPSec体系通常是有两个基本性质的目标:一个就是保护IP通信信息的数据包方面的安全;另一个就是为防止网络受到一些攻击提供一系列良好的保护性措施手段。

(2)tIPSec嵌入形式的网络通信信息方面的安全机制体系

为了让IPSec体系可以最有效化地嵌在IP层里面,我国移动通信引入最先进的安全接口点的这一个慨念,它的信息数据的处理过程就是下面的几个程序:

①在LinuxI内核通信系统里面先注册好一个安全机制的接口点,使得安全机制的接口点能够跟实际网络通信的接口点相互对应起来;

②在有关路由表里面再增加一些目标性指向通信网络安全机制接头处的入口点,可以让那些需安全处理的网络通信的分组第一时间被传送到相关安全处理的机制接口点处;

③IPSec通信网络的分组再封装的处理程序是在安全机制处理实现的,从而就可以不改变IP的信息资源码密;

④最后一步就是将所得信息分别送到通信网络的接口点处,才能实现移动通信上的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