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临床医学论述

临床医学论述

时间:2023-06-11 09:32: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临床医学论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临床医学论述

第1篇

    1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分子模型的展示,板书等方式,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反应机理、立体化学等的讲授时,因学生缺乏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解葡萄糖的直链Fische式向Haworth式转化时,以D-葡萄糖为例说明Haworth式的写法,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对转化规则进行分步骤的讲解,包括C4-C5间的单键旋转120°,以及C5羟基分别从羰基平面两侧进攻羰基碳。通过多媒体三维动画功能的直观演示,学生清楚理解了转化期间经历的不同立体化学变化,对该知识点掌握较好。当然有时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或学生感觉多媒体教学手段速度过快,来不及深入思考和做笔记,教师应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讲授方式和教学内容。

    2强化课后教学环节,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课后的复习和辅导是消化和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及以科研、教学工作量为衡量指标的分配制度改革,对高校教学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课后教学环节的弱化上。面对教学与科研的巨大压力,教师往往课前匆匆来,课后又匆匆去,同时因精力的限制,教师往往无法顾及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的习题课。教师要结合新情况,探索新方法,强化课后教学环节。如开设博客或建立QQ群,提供一些典型的习题供学生选练,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掌握和运用课程内容;充分利用网上教评这样一个为学生和教师搭建的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及时看到学生的留言,同时也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学生,保证教学和学习过程随时进行修正,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强化课后教学环节是关键,学校、教师和学生应共同承担起责任。

    3加强实验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实验教学是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学习科学实验方法,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采用小班教学,同时从学生跨进实验室开始,就注意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培养其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实验题目选取既要兼顾实验技能的全面培养,又要紧扣理论课教学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医学专业特点。为此我们选择“乙酸乙酯的合成”、“富马酸及其二甲酯的制备”、“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分离与鉴定”等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与医学、药学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深受学生的欢迎。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锻炼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探索。以上是我们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从学生的评教结果统计、考试成绩以及院领导和督导组听课的总体评价等方面看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2篇

摘 要:本文围绕“何为审美教育?”“为何要在医学专业开展审美教育?”“如何开展?”等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全面论述审美教育

>> 高校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展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在高校医学专业的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澳大利亚:高校医学专业最难申请 探索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对民办高校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的指导意义 高校医学专业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新方向 高校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现状与思考 谈加强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德育渗透 高校医务室开展健康教育意义研究 高校医学类专业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理论与机制研究 科学构建职业院校医学专业教育教学管理新机制 医学专业学生实习前预防乙型肝炎的健康教育方法 刍议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浅析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的探索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浅谈医学专业学生的美学教育 论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 包头医学院法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开设与现状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09-10.

[2] 李范.美育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4] 刘燕梅.医学院校美术教育的意义[J]. 2012(12).

作者简介:靳丽娟(1986―),女,甘肃张掖人,本科,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工作。

第3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 生理学教学 合理链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40-01

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在进行生理学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与理论观点,更重要的突出生理学知识的临床应用性,更好地将临床医学与生理概念、生理特点、生理机制紧密联系,将临床疾病与生理功能相结合,将学习的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理论升华。

1 生理学教学与临床医学合理链接的重要作用

1.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将临床医学与生理学紧密结合,更好的在生理学教学中融入临床实际病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疾病的发生机理、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以及有效治疗方式,两者紧密结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意识,从而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1.2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生理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基础性学科,传统的机械式、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学习气氛比较枯燥。通过临床医学、临床案例的积极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在临床实践案例中,通过对生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使学生们获得了学习的成功体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2 进一步推动临床医学与生理学的融合发展

2.1 合理选择链接内容与链接部位

临床医学与生理学链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链接内容与链接部位的合理选择。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之所以引入临床知识,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好的了解临床病例现象,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意识,而不是简单的培养学生如何更好的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因此,在两者进行链接中,需要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抓住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在全面研究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学科链接内容与链接部位。对于临床多发疾病、常见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机理、临床表现等等进行重点链接。在临床实际前提下,进一步突出生理学学科的优势与特色。

2.2教学形式的合理分配

传统模式的生理学教学方式,比较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与特点,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且教学形式比较细致、严谨、完整,能够有效、快速的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认知水平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在现阶段来说依然是教学重点,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的有效辅助,还不能完全替代讲授教学的形式。因此,在临床实践与生理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合理调配两者的时间比例与内容比例,

2.3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开展者、组织者、实施者,其综合素养直接决定教学活动实施的顺利与否,决定着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因此,要充分发挥临床实践与生理学相结合的优点,必须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一方面,教师必须刻苦研究本专业相关知识,进一步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具备身后、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教材能够整体上把握,准确定位教学的难点与教学重点,从而更好地确定链接内容。一方面,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与视野,进一步掌握不同临床科室的专业工作内容与工作特点,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注意驾驭课堂、调动气氛等技巧,使得教学讲解更加准确、生动。

2.4在生理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是生理学学习的内在需求,通过实验课的形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现阶段,生理实验课已经有机融入到生理学教学中来,是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技能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更好的观察有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认识复杂的病例模型,通过药物使用改变生理状态,进一步提高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加强生理学与临床实践的联系。与此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生理学教学与临床医学合理链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开始入手分析,从四个方面:合理选择链接内容与链接部位,教学形式的合理分配,进一步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加强生理实验,详细论述了如何更好的推动临床医学与生理学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赞英,肖丹秦,朱娟霞,等.生理学教学与临床医学合理链接的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1.5(13):14-15

第4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八年制;高中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事业发展速度突飞猛进。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因此,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大。为了满足我国这一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积极的进行医疗改革,针对于我国医疗体系中存在的不足,积极的借鉴国外先进医疗体系经验,实施了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几年来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医疗事业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总体的医疗技术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1我国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不足

1.1招生基础素质偏低。现阶段我国的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招生以高中毕业生为主流,高中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在进行高考志愿填报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加之缺乏学校和家长的引导,很难对医学专业有更明确的了解。高中生刚进入大学后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教学方式比较陌生,有些学生不习惯这种学习方式,长期如此,便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八年制的临床医学教育相对于五年制的教育模式时间更长,这便让许多学生难以坚持下来,即使部分学生迫于压力坚持了下来也会对医学教育产生反感,对其进入医疗体系进行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1.2预科教育不完善。目前我国各个大学的医疗教育参差不齐,对医学人才的培养侧重点差异也较大,这对日后学生从事医疗工作很难进行对接。医学是门综合性学科,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对基本的医疗知识进行学习,更要不断的加强人文素养的提升,在科学与仁爱共同结合的基础知识上融入到我国的医疗体系机构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我国医疗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我国的医疗教育基本分为“预科教育”和“教育”两种,在八年制的医疗教育体系中,很多学校的学科分配时间不同。对预科教育教学的侧重点不清晰,导致我国医学专业学生的整体专业素质能力低下,很难满足医疗机构的用人需求。

1.3培训时间紧张,医疗授课信息条件缺乏。我国八年制的医学教育模式中,学生仅有两到三年的时间用于临床经验培训,这个时间与国外相比较短。学生在进行医疗培训时要注重培养临床经验积累意识,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医疗技术工作。学生临床经验类的培训课少,课程质量低下是八年制医学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目前,学生的主要临床基础课程讲师是临床工作的医师,受工作时间的限制,很多医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备课,进而导致我国医疗临床课程质量低下。另外,在进行临床医学教育时缺乏一定的授课信息,现代的医患关系已经发生变化,过去医生具有主导权,因此,在病人的病历中可以得到诸多信息。而今天的医患关系较为平等,很多患者对自己的病历进行保密,这对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阻碍作用。

2对于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不足采取一定对策

2.1提高招生的准入门槛。受大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八年制的医学教育招生还不能取消以高中为起点。为此,笔者认为应该对学生的入学门槛进行适当抬高,以确保学生的自身素质。在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必须要向所报考院校递交申请书,明确表示自己报考的原因和想法,校方对申请者确保学生结业成绩合格的同时,还要参考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平均成绩。让学生的基础教育素质得到保证,经过校方的审核并通过的学生才得以进入所报院校。另外,八年制医学教育院校可以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来进行招募生源。或者通过对本校大二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筛选,允许成绩优秀的学生提前进入八年制医学博士的录取。但这种录取方式一定要严格进行,只有严进严出的筛选方式才能保证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稳健发展。

2.2完善预科教育体系。在预科教育期间,综合性大学一定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不断推进医学基础性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树立作一名合格医生的信念。更加注重对人文思想的培养。积极推进学生和已经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沟通,让学生领悟到医疗人员在医院的工作性质。学校还应组织学生听一些有名的医学专家学者讲座,听取他们在从事医疗工作中的无私奉献精神,进而体会到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2.3革新教学模式。高中生在刚步入大学阶段,还没有完全脱离对“说教式”的课程思想束缚,在这一阶段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基本理论教学,让学生打好医学教育的基础。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可成为教学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对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借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本校的教学特点引用国外先进教学模式,并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尽可能多引用一些病历并组织学生进行试验操作。

3结语

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了能够加强更高层次医护人员队伍素质,我国积极推行了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这不仅是我国医疗事业建设对医学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我国现阶段医疗卫生体系得到完善和发展重要保障,为此,要对我国八年制医疗教育中的不足加以完善,使其教育得以稳健发展,为我国医疗机构培养出顶尖的医护人才,进而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一,龚云辉,刘希婧,周容.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11(01):113-115

[2]李杰华,刘静,吴坤陆,朱敏,陈慧勇,曾海涛,何庆南.八年制医学生早期科研训练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02(11):61-62

第5篇

方法:回顾分析对照我院自2010.6-2013.6收治的200名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00例患者给予降糖、降颅内压、调整血压、降脂,并给予脑细胞活化剂、降纤酶等治疗,其中治疗无效死亡11例,其余患者均好转出院。

结论:严格控制血糖、调整血脂,积极治疗高血压,适当的抗凝、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可降低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对于急性脑梗死,降低患者血糖、降压、降脂是减少病情恶化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关键词:2型糖尿病脑梗死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91-01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高血糖是脑血管病的独立致病因素之一,而脑梗死是糖尿病致残、最终死亡的最常见的继发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文以下论述通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0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其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总结此病的预防与治疗,现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自2010.6-2013.6收治20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糖尿病诊断符合1995年WHO标准[2],急性脑梗死诊断全部经颅脑CT确诊。200例患者中,男性121例,女性79例,男女比例1.53∶1;平均年龄(57±12)岁,60岁以上患者133例(66.5%);合并高血压病史者154例(77%);200例患者中有155例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前已明确有糖尿病病史,病程1-18年不等,这155例患者平均空腹血糖(13±7)mmol/L。无明确糖尿病病史患者,入院后均确诊为糖尿病,平均空腹血糖(11±4)mmol/L。

1.2实验室检验及检查。三酰甘油三酯高于正常值者157例(78.5%),血清胆固醇高于正常值者139例(69.5%),血清尿酸高于正常值者94例(47%)。

200例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均为缺血性病变,有明显的缺血病灶,并且符合多发性梗死的特点,大脑半球、多个脑叶、基底节、小脑、脑干等部位均有累及。133例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中有89例(66.91%)有脑萎缩征象。

2结果

200例患者均给予降糖处理,降糖方式选择皮下注射胰岛素或者口服降糖药物;降低颅内压以及利尿处理[3];降压;调血脂;并及时应用脑细胞活化剂以及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的降纤酶类药物;经积极的治疗后治疗无效死亡病例11例,其中因脑干大面积梗死死亡者3例,急性复发性多发脑梗死者8例。

3讨论

糖尿病和脑梗死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国内外大量研究已证实,脑梗死的发生与2型糖尿病有关,脑梗死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血管并发症。

高血糖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国内外的文献表明糖尿病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正常人群高2-4倍[5]。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是其基本病理生理现象,已证实胰岛素抵抗引起血脂紊乱,进而提到了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患的发生率。高血糖状态及蛋白糖基化作用会使动脉血管弹性下降,间接影响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以及运输氧的能力,导致脑组织缺氧和血管内皮损伤,加剧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更有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导致的高胰岛素血症可刺激脂肪合成,加重了糖尿病患者出现脑梗死的危险性。

高血压是导致脑血管病的最重要因素[6],从以上的数据可知有154例患者(占77%)在发病前已明确有高血压病史,由于糖尿病患者持续的高糖状态,会使血管弹性下降,使其调整血压的能力下降,导致糖尿病患者更易患高血压。高血糖与高血压极易导致脑动脉硬化,加重了脑梗死的发生。国外文献数据示严格控制高血压,使血压降到145/82mmHg以下可使脑梗死的发生率下降到44%,足见控制高血压,对糖尿病、脑血管病的重要性。

血液成分以及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是导致此类疾病发生的必经之路。糖尿病患者的高糖状态以及血脂紊乱导致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升高[7],血浆内某些凝血因子增加,还会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致血小板功能亢进,这些因素导致血液呈高粘、高凝状态,再加上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容易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导致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综上所述,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密切观察血糖、血脂、血压情况,严格控制血糖、调整血脂,积极治疗高血压,适当的抗凝、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会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当此类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时,尽早治疗梗死早期的高血糖,及时控制颅内压及血压[8],有利于降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钧.老年糖尿病性脑梗死临床分析[J].综合临床医学,1997,1:233-236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Unger RH,Zhou YJ.Lipotoxicity of beta-ceus in obesity and in other cause of fatty acid spillover [J].Diabetes,2001,50(suppl1):118―121

[4]王顺英,魏玉梅,王淑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45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6):46-47

[5]杨兵全,范振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及干预政策[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2,3(2):69-71

[6]孙琳,伍建民,周克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3,4:54-56

第6篇

“当前,中国医院管理已步入精细化时代,如何发挥医疗支撑体系在医院管理中的优势,是值得医院院长们深入思考的问题。”7月1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管中心主任赵明钢在厦门召开的“新常态大检验发展机遇与挑战高端论坛”上如是表态。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检验医学快速发展。新的设备、新的检测方法不断更新,检验质量和学术水平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差距日渐缩小。然而,检验医学作为衡量医疗质量和安全的一个重要维度,并未引起医院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大会主席、中国人民总医院丛玉隆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他一直倡导“大检验”理念,希望能够促进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在新常态下,检验医学要适应时代的特点和需求。我提出大检验这一概念,包括三个方面,即上游:检测体系的研发与生产单元;中游:医院检验科或医学实验室单元;下游:临床治疗科室单元。这三个层面互为依托,共同发展,搭建产学研平台。”丛玉隆特别指出,当前对检验医学来说,信息化是尤为重要的问题。目前,国内检验学专家们正在探索如何让检验医学与信息化更好地结合,以便为临床提供更为高效的服务。

赵明钢则表示,检验医学是实践科学,其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乃至转化医学关系密切。同时,检验工作也与医保制度改革息息相关。检验医学工作者们,应该从更高的角度和视野来看待医改,参与医改,并推动医改。赵明钢指出检验医学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以影像医学为例,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可以为区域内的多家医疗机构提供符合标准的影像医学服务,包括放射、超声、内镜等。这种模式节约资源,数据集中,方便快捷,适应当前我国推进分级诊疗的大趋势。“目前,我国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在一些地区都有实践,检验医学也可以在社会化发展方向上做些探索。”赵明钢说。

此次会议期间,还了由丛玉隆教授任总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型医学检验装备丛书《临床检验装备大全》第2卷《仪器与设备》。丛教授指出,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引入检验医学,提高了医学检验的质量和学术水平,推动着临床医学发展,但是由于发展快、品类多、更新快、周期短,专业知识宣传不足,使应用单位在选择、评价、准入及使用设备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是混乱。“检验医学领域亟需一部权威、规范、实用的书籍,对设备从分类、品牌、性能标准、适用范围、验证方法、质量管理、标准法规做全面论述,指导临床检验装备的应用与研发生产。”丛教授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这正是该书编写的重要背景。

据科学出版社负责人介绍,本套丛书的其他三卷将于2015年年底至2016年年初陆续出版。其主要内容分别为:第1卷《标准与法规》,介绍临床检验产品国际和国内法规体系、国际和国内标准体系等;第3卷《试剂与耗材》,介绍重要体外诊断试剂的现状、管理/质控和应用;第4卷《即时即地检验》,介绍即时即地检验的现状、管理/质控和应用。

第7篇

英文名称:Chinese Medical Ethics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8565

国内刊号:61-1203/R

邮发代号:52-8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8篇

摘要:通过病例讨论可以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运用,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

关键词:临床教学病例讨论医学教育

病例讨论是在临床实践中训练医学生及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病例讨论不但可以拓展医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深度与灵活性,而且可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它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运用

病例讨论的基本要求和环节包括:典型或疑难病例的准备、患者资料的收集与基本分析、集体查房、集中讨论确定诊断和鉴别诊断、确定进一步检查方案、评估病情的发展和演变、评价预后等内容。医学生必须首先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其次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后才可能发现重要线索,然后结合实验室和特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别,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最后提出比较符合患者客观征象的临床诊断。例如,一个因“头痛、呕吐入院”的病人,就需要详细询问头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发作的持续时间、程度、缓解及加重因素,是否伴有有发热、意识障碍、抽搐,有无外伤史以及有无高血压病等等。这就要求医学生掌握能引起头痛的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诊断要点,及相关的鉴别诊断以及解剖学、功能学和影像学的知识。同时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体格检查的方法,做到不遗漏每一个阳性体征,从而为提出完整的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过程使医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对基础知识加深了理解,同时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

2.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

一个诊断的正确与否,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1]。面对大量的临床资料,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是每一位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挑战,临床医学生应以临床为主,将症状、体征、化验和特殊检查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抓住主要矛盾,科学地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可靠的诊断。通过临床病例讨论这一过程,临床医学生将学会掌握正确的诊断思维。比如一位中年男性因“上腹部疼痛伴低血压”就诊。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症状结合体检,不但要考虑到腹部疾病可以引起上腹痛伴低血压,而且心脏疾病亦可引起上述症状。进一步检查除了应该做腹部B超和生化检查,还应该做心电图及心肌的酶学检查。从而明确诊断。从这一病例分析中,学生不但锻炼了临床思维的深度,还锻炼了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同时,正确的临床思维有时不能仅靠个体的独立思考而成,而是需要集思广益,广泛研讨才能形成。病例讨论可以起到启发、诱导和取长补短的作用,每一位同学在临床实践中所掌握资料的深度,知识面的广度,分析问题的角度均有所差异。某些情况下,他人的意见可能正是自已的疏忽所在,在科技信息成倍增长的今天临床医生的知识更新离不开相互学习。总之,通过病例讨论,我们将学会全面地辨证地思考问题,将辨证唯物主义方法应用于病例讨论中将使我们的诊断思维日臻完善,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更高的境界。

3.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医学教育不应单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技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临床病例讨论的活泼、民主、平等、融洽的气氛可以激发同学热情、好奇、主动、愉快的心理状态[2]。成功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大加强学习的有效性。医学教育应教授除理论知识外,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能力。引导同学如何思考,如何剥茧抽丝一步步得出正确的结果。在引导同学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同时激发同学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想象力、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比如一个胸痛的病人,同学一般都会考虑到胸部疾病,老师还要启发学生是不是还可能有腹部疾病引起胸痛呢?除了肺部疾病可以出现胸痛,心脏疾病也可以有胸痛。同时还可以配以多媒体等教学形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

在对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的同时,医风医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3]。由于临床医学教育及医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临床教育在医德教育中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临床病例讨论中,集体查房时带教老师应首先作出表率,无论在询问病史或是在体检过程中都要以病人为中心,注意尊重、爱护病人,注重病人的感受,并保护病人的隐私。比如当我们在查一个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时,病人如果有剧烈头痛不能配合检查时,我们应该终止检查。并及时处理患者的不适症状。只有具有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以及无私奉献于医学事业的高尚情操,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在查房过程中也学会了关心爱护病人,也只有学会了关爱与尊重病人,我们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另一方面,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学会尊重同学及老师,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互相虚心学习,逐步加强自身的素质教育。为做好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李如密.教学改革的使命,变苦学为乐学[J]教育研究1989,2:182-183

第9篇

(中国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教学管理中心,中国 重庆 400038)

【摘 要】近年信息技术的在临床教学中应用日益广泛,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活动中的各环节设计和评价,建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数字化评估系统,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诊断学;网络课程;信息化

诊断学是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课,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1],是为医学生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诊断学的内容包括症状学、物理检查、实验诊断与辅助检查等四大部分,教学实施有理论授课和临床实践两部分,理论教学包括制定教学实施计划、选派教员、备课(包括集体备课)、试讲、课堂讲授、教考分离等多个环节;实践教学包括模拟实践和临床见习。近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活动中的各环节设计和评价,建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数字化评估系统。

1 多元“学”与“教”活动设计

1.1 课程教学

诊断学课程教学从培养学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员全面发展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整合、更新、优化,建立了以综合化为特色、系统化教学为创新点的新型教学内容体系。主要表现在:

1.1.1 诊断学知识与人文社科教育相结合

通过综合性讨论课(以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课,教员提供病例资料及临床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查阅文献分析并提出结论讨论教员总结讲评)、见习课(围绕体征见习、疾病问题组织见习,既注重学生临床医学知识的运用,又考虑环境、社会等致病因素,同时重视学生医德、品格的教育),加强诊断学知识学习与人文社科知识的融通,培养学员思维品质和思想品格。

1.1.2 理论与实践结合

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加对职业和社会的感性认识,而且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到病房见习,开展临床技能模拟训练,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

1.1.3 课内课外结合

实施课程教学后,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扩展医学生知识面,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拓展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1.1.4 理论授课与科研训练结合

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答疑、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等举措,加强学员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1.2 网络课程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西南医院)网络课程的IP地址分为校园网192.168.48.54/jys%5Fzdx/和公共网web.swhospital.com/jys_zdx/ 可以进入《诊断学》网络课程,点击虚拟教室可以进入学习,点击率达到7万3千余次[2]。

1.2.1 诊断学网络课程的特点

1)课程资源丰富

包括相关的教材、参考教材,形式上分为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WEB教材等(特别是动画58,声音51段),容量大达到43.9G。

2)课程信息配置齐全

虚拟教室教学内容配置有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电子讲稿四个教学内容,配置齐全,配置指数高,录入题库题量大、达到2252道题,题型全,包括单选择题、多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论述题,覆盖面广,涉及物理诊断、实验诊断、器械检查(心电图、超声检查、核医学、内窥镜检查)等内容。

3)教学适用对象广泛

本课程从开课至今,经过了6年多时间,已应用于6个层次(八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三年制临床医学专升本、四年制护理本科、三年制护理大专)共19402名学员浏览,8个临床科室,20多名教员参与,浏览次数达到75717次。

4)增设“技能演示”内容

在“第二篇 体格检查”包含有五章十四节,设立了扩展模块“技能演示”——视触叩听的基本操作示范录像。规范的操作录像学习可以让学生不受场地、时间、带教老师、学生人数的限制,并且可以放大、强化重点、难点。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突出学生主导地位

本课程在《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建设诊断学网络教学平台,在以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为主的6个层次11个班次的诊断学同期课堂教学时,开展同步应用网络教学自主学习模式,通过诊断学虚拟教室中的教学内容、讨论交流、答疑、作业、测验来组织网上教学。

1.2.2 网络课程设计的教学流程

1)要求学生按照“电子教案”预习

为了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教案”都是按照五年制诊断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制作,让学生带着兴趣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在此过程中了解课程内容,为将要进行的讨论和答疑做好准备。而试题库中的网上自测则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要求传统的“教师”要转变为“导师”,传统的“教学”要转变为“导学”,教师应该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引导者,网上教学前事先布置预习的内容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2)课后通过“网络教材”、“讲授教材”、“电子讲稿”及时强化、巩固所学内容

所有诊断学课程教学中的内容我们都做成电子版的教材即“网络教材”,教员同步授课内容录像做成“讲授教材”,多媒体课件做成网页版的“电子讲稿”,在网上学生都可获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这样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加强对重点和难点的学习。而网页版的电子讲稿可以使学生随时查看课堂上的幻灯片补充笔记,讲授教材可以让学生反复多次重复播放教员讲授的同一内容真正听清、听懂不理解的内容,同时通过超级链接可以迅速查找或复习以前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3)定期网上讨论、答疑

学生在每一章节的学习结束后,通过网上提问及时地反馈给教师,在讨论交流(BBS论坛)进行讨论和答疑。在这里,对于学生在预习中遇见的难题,教师可以予以即时解答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们也可自由地交流相互间学习的心得。这样大大地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提供及时的作业和测试

网络系统中有每次课后的作业、还有试题库来考核学生的掌握程度,我们根据课堂内容设计了8次阶段网上测试,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主,题型以选择题为主,有单选、多选题。网上测试成绩我们算作平时成绩,占课终考试成绩5%。从而督促学生反复学习,强化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

1.2.3 网络教学总体效果

诊断学网络课程在以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为主的6个层次11个班次的诊断学同期课堂教学时同步应用,在网上作业61份、开展网上答疑203个、讨论主题161、帖子总数485个、组织考试198次、批阅作业13046次、批阅试卷7892份。19402名学员浏览,8个临床科室,20多名教员参与,浏览次数达到75717次。

学员反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创造了立体的学习空间;

教员反馈:使用该系统教学可以节省约1/3的备课时间,同时授课内容的信息量增加近40%,有效地缓解了课时数减少与学科信息量不断增加的矛盾。

1.3 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估系统

依托临床医学试题库,从临床医学2002级五年制本科开始,教研室使用“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估系统”对《诊断学》各系统教学内容实施课后考试与测评,这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及时把握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8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1班共安排8次课后测评,考试均采用客观选择题型(40~100题/次),考试采用网络在线形式完成,成绩占本课程考核成绩的10%。学员各系统的课后考试成绩可初步评价学员对各系统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对教员授课质量评价的客观指标之一[3]。

2 课程考核

2.1 严格执行教考分离,注重学员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学员成绩由课后测评(10%)、网络学习(5%)、见习日志(5%)、见习病历(10%)、操作考试(10%)、课终理论考试(60%)组成,尽可能全面反映学员掌握知识的程度。

2.1.1 平时成绩

约占考核成绩的30%。由课后测评(10%)、网络学习(5%)、见习日志(5%)、见习病历(10%)组成。

2.1.2 操作成绩

约占考核成绩的10%。采用多站技能考试(重点考查学员体格检查手法及对常见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图谱、影像图谱的认知能力)形式完成,重点考查学员知识运用能力。

2.1.3 课终理论考试

约占考核成绩的60%。

2.2 考试质量分析结果

以了解、熟悉、掌握和综合应用四个目标层次,按10:30:50:10的比例进行命题。客观题占60%、主观题占40%。试题全面覆盖了教学内容(绪论、问诊、症状学等、体格检查、器械检查、实验诊断等),既保证“三基”要求占60%,又使综合应用达10%;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及分析题四种题型分值比为60:10:10:20,题型结构合理,比例恰当。课堂讲授的重点内容占知识点的50%以上,临床应用题约占30%(含选择题),难点内容和新进展的试题约占10%。从学生考试的现场完成情况以及考后师生的反馈意见来看,试卷题目的总体数量与设制的考试时间适宜,难度、灵活性较高的题型比例较高,具有一定数量的超纲题。试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且密切结合临床工作。

本次共有194名学员参加考试,符合统计学分析的样本量。从考试结果的统计直方图分析及标准差来看,考试能够灵敏地区分各考生学习效果的差异,平均难易度在合理区间的中值附近。从正态分布曲线来看,试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科学性。

194名学员考试成绩分布情况如下:

本次考试90分以上成绩有47名学员,说明学员对知识点掌握较好,临床综合分析能力较强;也说明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课程教学中融入了多元“学”与“教”方式对提高教学效果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3 教学反思

如何促进学员的自主学习意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急需加强对教员课堂教学设计,特别是网络教学设计的培训,充分利用网络应用系统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应用实践性研究,提高教师网络教学能力;

在教学组织管理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充分激发学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员创新精神、创新潜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英,刘国祥,杨和平,等.在诊断学教学中重视医学生素质培养[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257-259.

[2]刘光琼,李由,罗晓玲,等.在网络环境下临床医学本科生诊断学自主学习的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8):168-171.

第10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数据挖掘技术;临床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应运而生。其不仅是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也是支持决策的过程体系,更好的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现阶段大部分医院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但是,数据库有效利用率比较低,仅限于查询、录入、修改等操作,缺乏对数据的分析与集成,更谈不上知识的与医学决策的自动获取,数据挖掘的应用成为临床医学的重点。

1 简要论述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1]就是指从大量不完整的、随机的、有噪声模糊的数据里提取出隐匿于其中人们所不知道却又有潜在有用的信息及知识的过程,简而言之数据挖掘就是从各种数据中挖掘或提取信息和知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据收集及存储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各个组织机构得以积累大量的数据,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现存的统计技术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人们就开始对数据采取抽样的方式收集信息,这样一来如何抽样,抽多大样本,怎么评价抽样效果,都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

数据挖掘技术是将观测到的庞大数据集加以分析研究,其目的是找的未知的关系及数据拥有者能够理解且有价值的新方法来总结数据,经数据挖掘技术推导出的关系及摘要常被称为模式或模型。数据挖掘技术的出发点就是替代专家从海量数据中找出隐含知识,它使数据储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既有传统数据库的存储功能,又能查询历史数据,找出其潜在的联系,挖掘出海量数据背后隐匿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在决策生成中有重要参考意义,从而能更好地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2 数据挖掘中常用的工具分析

作为人工智能同数据库技术结合下的产物,数据挖掘技术的很多方法都来源于机器的学习,所以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领域常规的技术例如决策树、聚类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在改进后都能用于挖掘数据。对医学数据库的数据挖掘,最重要的是对疾病的分类以及疾病预测。现阶段床用的挖掘工具有几下几种:

2.1 以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数据挖掘法

数据挖掘技术里非常多的实用工具都是以统计分析作为基础构造而成的,作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分析数据的技术,统计技术在很多挖掘数据的工具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2.2 人工神经网络法

作为计算领域的重要技术,人工的神经元网络技术[2]能根据管理模式或者非管理模式进行学习和研究,管理模式中的神经网络要预测现有的示例可能造成的结果,并将预测到的结果同目标答案比较;非管理模式学习法对数据的描述很有效却可以预测结果,而非管理模式里的神经网络创建了自己的合法性验证及操作、类描述,无关于数据模式,神经网络需要经历相当的时间,同时由于它们像黑盒一样的行为会不能满足信息分析员的要求。

2.3 决策规则法与决策树

决策规则法与决策树就是一种解决在实际应用中的分类问题的方法,简单的说,分类是使数据反映到一个事先定义好的类中的函数过程,以一组输入属性值的向量或者相应类,归纳学习算法,然后得出分类。学习的目标就是要构建分类模型,根据属性输入值来预测实体的类。换言之,分类就是将一不连续标识值分到一个未标识的记录中的过程,分类规则由于较直观,因而易容于让人接受,许多实施的决策树在机器获取领域中得到了有效算法。

2.4 进化的计算法

这是模仿了生物进化的一种计算方法的总称,包括遗传编程、进化规划、进化策略及遗传算法,它们一般具有下列特点;进化计算在函数的适度约束下进行智能搜索,在目标函数的驱动下优胜劣汰,通过数次迭代逐步接近目标,因为进化计算大都采用变异、杂交等的操作以扩大搜索的范围,所以其能接近全局的最优解,且具有框架式结构。一般在完成编码及适应度函数选择后,下面的遗传、杂交及变异等操作都能自动完成。

3 临床医学中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分析

3.1 疾病诊断

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对于病人合理用药指导以及康复指导非常重要。在临床医学上,疾病类型多种多样、致病原因错综复杂,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进行临床诊断。在疾病诊断方面,模糊逻辑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粗糙集理论等工具非常有效。我国学者[3]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用于类风湿的临床诊断,临床诊断准确性大大提高。国外学者也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用于实体性肺结节的临床诊断,准确率高达百分之百。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4],应用模糊逻辑开发以及粗糙集理论,临床准确准确率高达93.5%。

3.2 分析疾病相关因素

在医院信息库中,含有大量的患者个人资料以及病情信息,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生活情况等多方面资料,通过对数据库中相关信息的综合研究与分析,可以得出有指导性意义的模式以及关系。疾病的发病原因、相关性危险因素分析,能够有效指导此类疾病的预防。比如说,国外研究人员[5]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成功分析了导致产科早产的三个危险性因素。

3.3 疾病预测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运用,能够确定疾病的未来发展方向,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分析、预测疾病的发展,从而有的方式的进行疾病预防。比如说,运用粗糙集分析方法,可以有预测疾病的发生。现阶段,通过粗糙集理论预测疾早产准确率高达70%-90%,而人工预测准确性仅为16%-35%。

3.4 在临床影像学中的应用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以及影像学的发展,在临床医学中,影像图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临床疾病诊断中去。PET、MRI、CT等就是常用的疾病诊断工具。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其在医学图像中逐渐应用,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价值。西方学者[6]通过数据挖掘机是成功对SPECT心肌图像进行了临床诊断分类。

【参考文献】

[1]李晓毅.Bayes判别分析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1,21(6):356-357.

[2]网帅立,吴永明.数据挖掘技术在HIS中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20(4):248-249.

[3]姜兴岳,耿道颖.人工神经元网络鉴别星形胶质细胞瘤良恶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27(2):186-187.

第11篇

[关键词] 循证医学;机能学

机能学实验是融会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门学科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手段的一门新的综合性实验学科。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动手操作)和创新的能力为教学目的。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来说只要按实验教材,依据年年不变教学内容,学生机械的照搬实验教材上实验步骤操作,得出实验结果,就算完成实验。由此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一般,但临床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不足。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在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中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并证实教学效果很好,在基础医学教育中运用较少,在实验教学中更少提起。实验的结果就是事实依据,依据又是根据实验的数椐所得。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科学就是循证科学(1)。循证医学(EBM)是准确、明智的应用所获得最好的研究依据,结合实际教学要求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循证医学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在机能实验教学中运用循证医学教育方法取得了一些效果。

1.在机能实验学教学中引人循证医学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临床医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ekett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善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其内涵是“最好的证据”、“临床专业技能”、“患者的价值”三者的有机结合(2)。循证医学在临床运用中就是围绕疾病及其治疗,通过选择性、批判性地评价医学文献和综合临床研究获得最佳证据,为临床教育改革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是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要求,其本质也是一种新式高效的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循证医学(EBM)是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科学指导临床实践,具体包括五个步骤:①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②全面、准确收集证据;③找出当前最佳证据;④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⑥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及其结果。2l世纪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如何用循证医学教育法开展机能实验学教学

2.1对教师广泛动员宣传循证医学教育法,引起教师对循证医学教育法的重视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医学研究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快,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将因陈旧而逐渐被淘汰。Ramsey等的研究显示,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与毕业的年限呈显著负相关(3)。这就说明随着时间的飞逝我们的现有医学知识和技能在逐渐过时。传统的灌注式的教学方法只能在短时间内增加知识,而不能改变实践行为。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应首先在思想上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美国在进行临床医师的教学中就将形态学(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机能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内外环境影响课程(免疫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的教学内容捆绑在一起集中穿行教学。

2.2对教材进行循证研究,精心设计教学计划,激发学习积极性.

医学生首先接受的是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比,基础学科显得难学,学起来枯燥乏味,如能在实验课寻找突破点,激起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兴趣,这样就会”双赢”。我院本科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开课分别设在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针对这情况,我们把机能学实验开设在第四、第五学期开设,这样学生既学了生理,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能把这三门课程的知识有效的串联起来,综合起来。按照循证学观点精心编写教材,编写了一本适合新形式下高等教育模式的《生理科学实验学》。提前设计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下发教学计划书和日历,督促学生以见习生的身份进入临床寻找与实验相关的病例,并在开课前调查每个班级学生完成率。让每个学生带着问题来实验室。

2.3依照循证程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根溯源寻求解答,即不含糊也不牵强。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学生提出的每一个同题,教师只能在一定层次和深发上予以解答,对于新的层次积深度师生可以共同查找资料探讨,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积极主动地听课、思考、寻找证据、展开学习讨论,最后在问题的带领下,经教师一步步引导,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果。例如:在上述实例中,以“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抢救”这一典型病例为入口。打破常规学习模式,先提出问题:急性大量失血是如何引起休克发生的?为什么输回所失的全部血液后家兔血压仍未能恢复至原来的水平?指导学生利用循证的原理,以问题为中心,广泛查阅资料,通过主动了解此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简单发病机制、主要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找到问题答案,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结论。显然,此时得出的结论,学生不但旱已记忆牢固,而且日后应用起来更加灵活。

3.结束语

总之,循证医学是一种新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循证医学利用新的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对提高医疗质量,对整个医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把循证医学模式纳入高等医学的教育体系中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机能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循证医学理论融入其中,能明显地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及早建立良好临床思维模式,加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也适应新时期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12篇

前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重新制订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提出医学专业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应当初步达到临床医生的基本要求,为进入毕业后教育与实践奠定基础。军医大学作为特殊的医学高等教育单位,应该具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面向军队及地方各级医院所需的医学人才。防原医学是医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军事医学课程,它是研究核武器的杀伤因素及其它来源的电离辐射所致伤害的医学防治学科,也称为核武器损伤防治学或放射损伤防治学。防原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军事医学中许多学科均有密切联系,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也是军事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理解和掌握防原医学知识,将为高素质新型军事医学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而我们都知道,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因此,防原医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就显得更为重要。第四军医大学放射医学教研室针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制定出了一套相应的课程标准,对其的制定和实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提升防原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国家和部队培养优秀全面的军事医学人才。

1课程目标

我们的目的旨在为部队培养全面的高素质军事医学人才,因此,课程标准要求学员通过对防原医学的学习,能够理解和运用核武器损伤与防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说出防原医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微观到宏观,从原子到核反应,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理解放射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掌握急性放射病的发病机理及防、诊、治原则。除了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学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掌握一些相关的基本技能,如学会剂量存活曲线的绘制,掌握外照射的测量方法和辐射测量仪器的使用等。并且能够利用重要发现的学习,从思路上经历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建立过程,分享和体验创新性思维。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科研学术等活动,掌握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建立创新意识。通过参加课堂讨论,锻炼信息收集整理、知识综合运用和交流表达能力。通过课外科研,培养良好的科研素养及创新意识。此外,学员还应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思索与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重视团队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树立爱岗敬业、爱军习武思想,具有打赢现代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总之,通过防原医学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三防军事医学课程和核应急救援队组织与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2内容安排

防原医学课程安排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四年级下学期进行,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是因为学员此时已经完成了全部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临床专业课内容的学习,掌握了学习防原医学所必须的所有预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可以更高地帮助学员的学习和理解,提高教学效果。由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军医大学培养的医学人才中数量最多的骨干力量,其未来承担的的军事医学任务也最为艰巨,更需要全面掌握防原医学等军事医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对于这一专业的课程标准我们设计了最丰富的内容安排。主要包括理论课22学时,包括核物理基础、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核武器的杀伤作用及其防护、急性放射病、慢性放射病与内照射放射损伤、核爆炸复合伤、放射卫生防护基础、核辐射事故的医学应急救援等内容;实验课8学时,包括辐射测量仪的使用及外照射防护,小鼠脾结节计数,放射性样品检测等内容;军事医学综合演习40学时,主要包括辐射侦查、核沾染区抢救、人员车辆的洗消除沾染以及辐射损伤救治室的展开等科目的演练。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有限的学时安排和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我们并未在所有专业都按上述内容进行设计,像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标准中我们没有安排相关的实验课和军事医学综合演习,而且,对部分理论课内容也进行了合并和压缩。

3教学实施

课程教学由教研室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负总责,并设专人担任教学秘书,具体进行分工协调组织等工作。基本流程包括成立教学组,教学准备,课程教学,辅导答疑,课程考核,总结反馈。教学组实施集体备课、大课讲授、自学辅导、指导性自习、多媒体课件制作、考试等教学活动。主要教学形式有理论讲授、实验、野外演练、自学辅导等形式。加强核武器损伤与防治学教材及课件资源和素材库的建设,实时跟踪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新进展新方向,结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特点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和更新防原医学领域的新内容,注意积累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1emBasedLearning,PBL)中的典型病例或典型问题的电子素材。课程讲授的实施要严格按照学校教学流程和教学制度进行。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设计要在教案中体现,并符合课程标准,突出重点和难点。注意开展课堂讨论,在防原医学的部分章节采用以突发核损伤或放射伤员等应急救援为引导的课堂案例教学(Case-basedTeaching,CBT),通过对辐射伤员救治的引导和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资料查询、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有关对核武器的损伤与防、诊、治等问题,学习核武器损伤与防治学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新武器损伤特点。另外,还要适当安排双语教学,基于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学员英语基础较好的特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建议多进行双语教学,包括给出名词概念的英文名称,重要内容选用英文幻灯等,以提高和丰富学员的知识面,拓展视野,为今后跟踪和学习相关领域的国际研究动态奠定良好的基础。

4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是课程评价的主要措施,在设计课程考核时,将理论考核成绩、实验课考核成绩(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作为学生的综合评定成绩,分别按照90%、10%比例计算。严格执行教考分离,我教研室自2009年开始,组织全科教师按照教务处制定的《建立试题库的规范要求》逐步建立了防原医学试题库,命题时由未担任本轨道课程讲授的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到教务处考试管理中心从上述试题库中随机组卷,并由试卷命题系统按要求同时自动生成A、B两套试卷,考前由教务处考试管理中心随机选择其中一套考题作为学员的试卷,另一套作为备份,从各个环节做到了教考分离。其中理论成绩的综合评价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2学时,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占总评成绩的90%,试题类型及权重大致遵循如下标准,选择题40%(单选题20%、多选题20%)、是非题5%、填空题5%、计算题5%、名词解释5%、简答题15%、论述题10%、病例分析题15%。实验成绩的综合评价采用开卷、实验报告、技能操作的方式。学习成绩满分为10分。实验报告由实验课教员批改作业,量化成绩,此部分分值占总成绩的10%。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的互动中来,我们还探索尝试将课堂出勤与表现情况纳入到学员的总成绩中的做法,比如将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验成绩的权重压缩为总成绩的90%,而课堂听讲情况、回答提问情况等日常表现也按10%的权重量化计入总成绩。这一做法虽然增加了任课教员的工作量,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提高了教学效果。综上所述,通过五年制临床医学本专业防原医学课程标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我们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坚持以课程标准要求为指导,实现了教员以课程标准为中心进行授课,学员以课程标准为中心进行学习,考试以课程标准为中心进行组织,充分发挥了课程标准的核心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员通过防原医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辐射损伤防护相关知识和技能,为保证未来打赢一场核威慑下的高科技局部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康樗 任东青 刘军叶 李静 李豫蓉 郭国祯 丁桂荣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辐射生物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