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

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

时间:2023-06-11 09:32: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

第1篇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进出口贸易;经营成本;贸易规模;便利化;运输方式

现代物流是相对传统物流这一概念而提出的,相比较于传统物流只追求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现代物流在保持传统物流的职能上将物流系统化,根据客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克服了传统物流的供应链短路、市场反应慢、物流总成本高的弊端,以反应快速化和功能集成化为主要特征,将各种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现代物流将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目标系统化、手段现代化、组织网络化、经营市场化、信息电子化、管理智能化作为物流理念。现代物流业是在现代物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是顺应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的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其中涉及的产业包括水陆空交通运输、批发业、零售业等。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物流费用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也随之提高,物流费用的高低和产品的竞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传统物流因其提供的是被动的没有统一服务标准的简单的位移,大大增加了物流的费用,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物流业从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过渡,因此现代物流业成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产业。除此之外,现代物流业凭其行业特色和优势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振兴第三产业,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以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密切的交往,世界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和繁荣,而与进出口贸易有着密切关系的现代物流业能否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存在不一致看法。因此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分析现代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一、我国物流业的概述

(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第二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的物流系统。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比较晚,直到21世界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现代物流业才开始广泛的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我国物流业的持续升温,物流业的发展呈现出迅猛的势头,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个方面都有了长期的发展和进步,例如铁路运力跃居亚洲第一、高速公路里程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等,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交通支持;第二,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企业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得不降低企业的物流费用,再加上当前网络经济的兴起,网购、电购成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方式,造成市场上对物流业的需求呈扩张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现代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据统计当前我国物流企业有70万家左右,其中不乏资金实力雄厚,产业规模大的物流企业。物流企业的增多一方面带动了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如果物流企业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有一席立足之地,势必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转型和升级,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以此来应对竞争,否则只会被市场淘汰;第三,我国的一些城市凭借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利用国家政府颁布的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成为具备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条件的城市,从而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占了先机,占领了制高点,进而成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领先城市。其中最具代表的城市包括北方第一大港口城市天津、长江沿岸龙头城市上海、珠江大三角重要组成部分广东。除此之外,通过现代物流企业中的核心城市的带动,由点带面我国当前已经形成了环渤海物流圈、长江三角洲物流圈、环台湾海峡物流圈和珠江三角洲物流圈四大物流圈。四大物流圈通过其对周边的经济辐射作用,实现由面及点,从而将经济发展缓慢的中西部城市纳入到物流圈当中,扩大物流圈的引力范围,促进我国物流格局的形成,使我国的物流业得到全面的发展。第四,我国现代物流业促进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是相对于第一、二产业而提出的,指的是不生产物质产品的产业,简而言之就是服务业。我国的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组成的流通部门;第二部分是由金融业、保险业和旅游业等构成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第三部分是由教育、文化、传播组成的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部分指的是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国家机关、政党机关、警察、军队等。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国第三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根据调查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第三产业的增长快于第二产业,增长幅度为7.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6%,首超50%。

(二)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我国的现代物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现代物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物流领域缺乏配套法规。当前我国法律在物流企业的融资制造、产权制度、用人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仍然是一片空白,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专门的法律体系,使得我国物流企业在日常的经营和管理当中无法可依,造成我国现代物流行业管理的混乱。除此之外,我国国有企业为了企业的更好发展需要在外部选择更加高效的物流服务,但是因为受相关制度的约束,使得在处置以前的物流设备和人员时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其次,缺乏综合性的物流服务。当前我国物流业的服务集中在某一个物流企业当中,主要包括仓储、运输和搬运这三个方面,并没有在整个现代物流行业当中形成一个系统的、综合的服务系统。除此之外,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不管是在信息的收集、处理还是客户供应链中物流需求的管理以及物流的统筹规范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最后,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当前企业竞争的实质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这一点在服务产业表现得更为明显。现代物流业作为复合型服务产业,物流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为当前我国开设有物流专业的高校数量比较少,造成我国物流专业的人才在数量上就比较少,再加上高校在培养物流专业的学生时与社会需求相脱钩,重理论轻实践,最终造成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

二、现代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国际物流的产生。另一方面,物流发展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情况。由此可见,国际物流和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现代物流是进出口贸易的必要条件,而为了顺应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现代物流势必需要朝着优质化、多样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国际物流的变革,使国际物流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进出口贸易又被称成为国际贸易,指的是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的活动,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种类型,具有提高国民生活品质、增加就业机会、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优化产业结构等重要的作用。

(一)降低经营成本

进出口贸易是建立在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优缺点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将本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把本国缺乏的产品从其他国家引进而来,而其中所获得的利润主要取决于产品的价格与成本。物流费用作为产品的成本之一,因此当产品的物流费用变高势必会引起产品价格的升高,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最终阻碍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实际上,产品的物流费用有着很大的降低空间。现代物流业因其构建了全球服务领域,从而实现了信息化和标准服务化的管理,最终为顾客提供了具有增值效果的整体系统优化的服务,减少了企业的库存和中间环节,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促进进出口贸易便利化

随着贸易数量的增多和当前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再加上贸易便利化具有降低企业的行政管理费用和商务成本、增加商业机会、提升客户价值和安全性以及获得直接经济利益的优点,使得贸易便利化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倡导。贸易便利化是进出口贸易的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加速货物和产品的流通速度,减少中间的贸易协调程序,追求的是国际贸易程序和制度的简化和协调。而这和现代物流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现代物流在进出口贸易中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特别是当前各个国家在交通方面是十分的便利,再加上当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促进了贸易便利化的实现。

(三)加快贸易的进程,扩大贸易规模

随着各国之间进出口贸易联系的增多,资源配置和世界分工变得更加具体和细致,这就要求在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各个行业的企业只有加强合作、交流和沟通才能获得利益。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指的是某一个企业作为从产品生产到销售的第三方,不拥有商品,只是为客户提供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通过将供应链进行重新的整合,具有让企业致力于核心业务,灵活运用新技术、实现以信息换库存,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加速资本周转,提供灵活多样的顾客服务、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的优点,大大降低了进出口企业的物流压力,减少了企业的成本。根据调查显示,进出口企业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产品的转移,至少可以为企业减少10%的费用,从而加快了贸易的进程,实现贸易规模的扩大。

三、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一)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代物流的高效运作离不开统一的物流标准,我国应该加快对物流标准的建设。在物流标准的建设过程中除了要立足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更应该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出不仅适和我国国内物流市场发展的标准,同时也能和国际物流标准相接轨,从而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便利。

(二)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物流业作为一门复合型的产业类型,对从业的物流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物流专业的学生过程中除了需要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更应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学习,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出一批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的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现代物流企业应该提高物流专业人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大力引进专业人才,通过出国学习和定期组织培训等形式加强对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在帮助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基础上,促进员工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从而完善企业的人才培养制度和激励制度,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强国际合作

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而这种合作不应该仅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应该加强政治和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合作,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实现国与国之间贸易往来的双赢。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物流业对进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低经营成本、促进进出口贸易便利化和加快贸易的进程、扩大贸易规模这三个方面。为了将现代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积极作用进行更大程度的发挥,需要加快物流标准化的建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国际之间的合作,从而促进现代物流和进出口贸易长远、健康和稳定的发展。

作者:韦莉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俊.中国物流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

[2]刘南,李燕.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7,(1).

[3]王领.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上海市1978-2008年的数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0,(1).

第2篇

论文摘要:在简单介绍国际贸易融资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贷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增强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这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国际贸易融资的合理发展运用,将对企业对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2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3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4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简单,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5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独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4)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产品,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群体也随之壮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应再将贸易融资客户的营销范围限制在传统的外贸公司上,而应形成规模不

第3篇

[关键词] 物流成本; 出口商品; 竞争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58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103- 01

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口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最近几年,中国出口年均增长29.6%,进口年均增长24%。然而 ,受到多种因素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如人民币不断升值、“用工荒”造成的劳动力价格上涨、国际原材料价格攀升及国家政策调控等, 我国出口产品成本逐步提高,竞争优势减弱,出口企业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保持和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1 物流成本对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影响

在对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分析中,物流成本的影响与作用是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物流成本是产品总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与企业、行业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密切相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成本一直偏高。降低物流成本对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影响如下:

(1)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降低出口商品价格。物流成本一般是指在货物自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所需耗费的物流成本的总和。由于对外贸易的物流时间、距离都较长,所以物流成本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成本之一。目前靠降低原材料消耗、劳动力成本或大力提高制造环节的劳动生产率来获取更大的利润已较为困难。物流成本下降空间较大,降低产品的物流成本是降低产品价格的一个有效且重要的途径。

(2)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促进国家对外贸易。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几乎可视为同时产生的,国际物流从诞生开始到今天的完善和成熟,离不开国际贸易的作用,但是国际物流的不断完善也从一个侧面促进国际贸易。当更加高效的全球物流网络建立起来后,跨国公司的全球性贸易也达到了极致。

(3)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对外贸易的竞争形势日趋严峻,这时产品竞争已经转化成为成本的竞争。国际贸易中物流成本是所有跨国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他们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就是实现全球采购,将原材料、加工、运输成本统一核算。这将成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这种寻求高效率的物流途径是对外贸易发展、盈利必须采取的手段。所以高效的国际物流网络是保证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2 降低国际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

对国际贸易企业来说,由于实际物流情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降低国际物流成本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变化不定的,常用的降低国际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 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企业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减少运输次数,提高装载率及合理安排配车计划,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从而降低成本。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的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综合考虑国内物流运输,在出口时,有条件的要尽量采用就地就近收购、就地加工、就地包装、就地检验、直接出口的物流策略。

(2) 采用先进、合理的物流技术是减少物流成本的根本措施。它不仅可以不断提高物流速度,增加物流量,而且可以大大减少物流损失。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额。

(3) 改善物流管理,加强经济核算,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企业采用物流信息系统不仅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进行,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4) 利用物流外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企业把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减少商品周转过程的费用和损失。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线,实现零库存,降低成本。

我国物流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水平较低,现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物流逐渐被重视的今天,改进物流管理方法,降低物流成本在产品价格中的比重对出口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重视物流成本对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物流成本,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水平,还将使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竞争中提升一个层次。

注:本文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与莱芜轻纺进出口有限公司合作的横向课题《莱芜轻纺产品进出口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的结题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邓敏. 国际贸易实务与融资[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林青. 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促进机制研究——基于贸易成本的视角[J]. 现代商贸工业,2009(9).

[3] 杨长春. 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J]. 国际贸易,2007(10).

[4] 杨长春. 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1).

第4篇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亚非研究部研究员袁波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说:“长三角口岸外贸和海关税收占全国总量的约四成,‘大通关’有效降低了外贸企业的物流成本。两海关联手加强区域合作、构建监管大格局,是两关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通关改革、促进苏浙两省国际物流发展的一个起点。”

加强区域合作

袁波说:“区域通关新模式的实施,标志着长三角物流一体化雏形初现,使‘无障碍’的大市场初露端倪,经济大循环正在形成。经济大循环需要物流大提速,对于着力打造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的南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好时机。”

据了解,通关一体化的效果非常明显。早在2006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贸易总值就超过6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4.5%,占全国对外贸易比重达到35.5%。为了助推长三角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加快区域合作的步伐,海关总署从2005年11月起,实施长三角区域通关改革试点。从2006年9月1日起,泛长三角“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区域通关改革,在上海、杭州、宁波、合肥、武汉等四省一市的海关全面推广。

“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通关一体化作业新模式,究竟好在哪里?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介绍说,按照传统做法,区域内进出口贸易分别由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四个直属海关实施监管,企业要在所在地和货物进出口岸两次报关,从申报到在口岸办结所有海关手续,至少需要半天到一天的时间,这就大大阻滞了“长三角制造”的物流速度。按照这一模式,跨关区通关企业在向当地海关报关后,可直接由口岸海关实施验放,货物在两地间的运输也无需由海关监管车辆承运,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放行”。

对于“通关一体化”带来的便捷,专业研发和制造连接器的上海皇泽电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大陆区负责人张总用了四个“不用”进行概括:“不用那么勤快地跑口岸海关了,不用在口岸海关报关大厅排队等候了,不用非要等到海关监管车辆就能运货了,不用再进属地海关的监管场地了。”

降低物流成本

左学金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区域通关一体化,还有效拓展和延伸了江苏省连云港海港、南京禄口机场空港等的口岸功能。过去徐州地区进出口货物大部分走上海、青岛等口岸,经过连云港口岸的约占12%。现在徐州企业只要在当地海关报关,由徐州海关办理完相关手续后将信息传递给连云港海关,货物运到连云港港口,口岸海关只对实货查验后就可以放行。过去两天左右的通关时间被缩短到了约10分钟。”

据记者了解,南京海关打造的区域通关一体化“高速路”核心内容包括:自动转关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比如南京一家企业从上海进口一批美国传统商品,货到浦东机场后,过去企业提出转关申请,须经上海机场海关人工审核后,并办理转关放行手续后,企业才能在南京海关办理报关。实施快速转关改革后,企业可随时提出转关申请,经海关计算机自动审核通过后,就可立即在南京海关办理报关手续,企业从机场拉回货物的过程中,报关手续一般都能及时完成,货到直通点后,南京海关就能查验放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压缩了货物在机场停留时间,并利用货物运输时间,完成报关手续。

袁波说:“实现新模式后,浙江的外贸企业每出口一个集装箱标准箱,在物流储运、转关等环节就可节省成本约300元人民币。如果按杭州市每年有50万个集装箱标准箱计算,仅此一项就可为杭州企业节省成本1.5亿元。由此可见,长三角通关一体化,对于长三角城市群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来说,实在是福莫大焉。”

促进物流发展

记者发现,在长三角地区,仅国务院批准的一类口岸就有35个,该地区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在长三角投资建厂或有经贸往来。有一大批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将其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落户长三角。

“这几年,大桥、铁路、环城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的建成,以及长江岸线资源的大开发等,为长三角物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现在,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的通关新模式的实施,将让长三角发展现代物流业多了一个快速通道。”左学金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说,“在长三角地区,只要向海关申请,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通关新模式。不仅进出口货物的流通速度提升,物流费用也会下降30%以上。”

左学金认为,实施了长三角区域通关改革后,转关通关手续较之从前大为简便。转关申报及审核的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企业申报转关后,海关计算机系统就自动审核转关申请,并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动办理放行操作,减少了对原先人工作业的依赖程度,确保了货物“应转尽转”,显著提高转关效率。对于一些守法水平较高的企业,海关还采取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监管模式,通关速度明显提高。

袁波认为,随着长三角逐渐成长为新的世界制造业高地,这一地区的国际物流强度也越来越大。

■专家视点:构筑“保险杠”

实施“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后,打破了现有的关区界限,内陆海关成为口岸海关的通关现场,所有手续在内陆海关完成后,可以直接在口岸提货或者装船,货物运抵口岸海关闸口后,计算机系统对申报信息与物流信息实施自动对比验放,从而使企业在内陆海关报关和在口岸海关报关完全一致,真正做到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第5篇

摘要:商也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是其众多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信用管理不足,使得国际结算业务出现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汇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造成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进行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分析,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结算;风险

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对外贸易将向多层次的国际贸易结算工具发展,金融市场呈现出多元化扩张。新业务的不断推出和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应的模式的发展,国际金融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专业化。

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国商业银行如何把握机遇,扩大国际贸易融资,国际结算业务在满足其融资效率的同时,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也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所从事的进出口贸易融资业务主要有:进口押汇、进口开证免保、出口托收融资、国际保理、进口代收垫款、出口打包放款、信托收据、出口押汇福费庭等。

国际结算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主要中间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中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速度和深度不够。

国际结算业务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发展,但是目前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却出现了各种问题,在国际贸易不断增长的同时,际结算业务的发展却没有出现同步增长。国际结算业务中的国际贸易融资发展需求大,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不足不能满足其需求。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在各方面的国际结算中提供各类基金设施方面的业务,该业务的发展水平,是衡量金融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标准之一。

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和国际层面的风险控制与外国银行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很多国际贸易企业客户流丢失。

同时,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运营脱节,使得国际结算客户在国内许多商业银行都难以开展贸易融资,此外,这些问题也同时使国际结算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二、 国际结算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作用

第一,国际结算业务是创造商业银行利润的重点业务。国际结算业务的小投资大增益特性决定了大型商业银行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成本,只要有足够的业务空间,就可以得到一个可观的业务收入。一方面,国际结算昂贵的手续费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的收入,另一方面,国际结算业务的汇率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的汇兑差额收益。

第二,国际结算业务是稳定和增加存款的重要手段。国际结算业务收入除了上述手续费和外汇交易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以外,而且还能够稳定和增加银行存款。国际结算业务自开办以来,其独有的业务特点就避免了客户将资金转移到他行的可能性,对企业存款的稳定性有巨大的帮助,并且客户资金的受到吸引之后,也能够为商业银行增加存款。

第三,国际结算业务对改善商业银行经营能力有积极作用。国际结算业务直接关系到相关的国际惯例,所以,国际结算业务需要有科学的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如果想在国际金融市场占据更大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客户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就必须不断调整发展的步伐,根据自己对现代银行管理标准严格要求,不断调整内部银行管理系统,并且这种改善和调整的过程往往能够大大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

第四,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对于银行管理人员来说,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不仅要熟悉有关国际结算知识,还需要精通人民币业务的知识以及外汇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这些国际结算业务的要求使得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措施提高人力资本,例如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等手段,尽快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高服务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人力资本的提升将大大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五,还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分散。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并不需要使用大量的资金支持,在业务过程中不会形成更大的风险。

三、 国际结算业务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已初具规模。近年来,通过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国际结算业务品种众多,主要包含了国际结算业务以及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其下衍生几十种金融业务产品,这些都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已初具规模。

(2).初步形成了良好的银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我国商业银行员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已成为其发展壮大的立行之本,为各项业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商业银行具有强大的资本优势。我国开展国际结算业务的银行具有资本填充和运转的优势,在信息共享技术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各种工具实施并购和资本的快速补充。而且还能够通过战略股权出售的战略联盟与外资银行,提供多元化、全方位、高附加值的服务给客户。

(4).企业具有优质的人力资源。就现在的状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进行国际结算业务的人员大多年轻体壮,受教育程度高,人员素质整体较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塑性,对市场发展有一定的预测和反应能力。

2、劣势分析

(1).目前管理管理系统还需建立健全。现代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大大提高业务工作效率。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相对落后,银行业务信息系统和客户信息系统的开发尚且不足,落后于现代经济运行的速度。

(2).高端客户群竞争力薄弱。由于我国部分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实力不足,无法满足高端客户服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高端客户的竞争力和业务能力。

(3).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缺陷。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有的银行放松办理国际结算业务的审查条件,出现签发证件不齐,贸易融资在任何情况背景下进行,提出有利条件达到留住客户的目的。对内部会计处理上,很多银行出现帐外经营、不按授信制度进行风险控制、表外科目漏计等等问题。

3、机会分析

(1).国际结算业务需求的增加。对外经济的快速增长最终导致企业融资结算需求的扩大,给商业银行带来国际结算业务快速发展的机会。

(2).外资大举进入。外资的大量进入既增加了社会资金存量,也带来大量高质量国际业务机会,为国际结算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挑战分析

(1)外资银行进入。外资银行有严格的风险管理以及完善的产品和服务,运用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加之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良好的信用记录关系,并与全球主要跨国公司进行战略联盟,同时拥有成熟的运行机制,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2)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充分利用改革阶段的优惠政策,其中央汇金改革提供外汇储备配套资金增强市场占有率,使得国内商业银行出现日益激烈的竞争。

(3)人才外流。由于银行进入微利时代,商业银行不再向以前一样吸引高层次人才,甚至出现商业银行的回流现象,为银行业务团队建设和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商业银行面对挑战的同时也具有更大的机会,跨国公司和国内高端客户市场已成为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资本市场所面临的挑战加剧。而低端市场是由中小型企业为主和民营企业组成,加之各商业银行的定位问题,其进军的意识并不强烈。因此,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面对严峻形势。

四、 国际结算业务风险分析

在进出口贸易中,无论怎样结算,出口商一直在弱势的地位,风险较大。对出口商来说,采取信用证,可能会被拒绝或由于不符单据,而被骗取货物;可能面临货物放贷款不能收回;在彼此的货物到达时,付款或不完全取决于进口商的信誉。

1、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业务的信贷业务的发展过猛,它的操作系统和管理系统并没有及时更新,或者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将有许多制度执行不严格,监管力度不够。因此,商业银行管理操作不当的现象普遍存在,资金不断损失,形成操作风险。

出口方及时收汇的前提是在出运货物后必须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票据提示或提供符合要求的单据,而犯罪分子却常常在国际贸易结算过程中利用假票据、假银行信用证骗取银行资金进行金融诈骗。

可见,国际结算业务银行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贷款审查不严、缺乏信贷监控系统和缺乏贷款自身保障机制上。

2、管理风险

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进行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需要监测和在业务运营的各个环节采用先进的制度进行调节,协调银行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目前,中国的银行在办理外汇业务的流程上业务水平相对落后,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独立运作的不同分支,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网络资源共享不足,标准程序缺乏可操作性,并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有效进行风险监测和控制,进行风险的及时规避。

具体来说:首先,顾客和市场的了解程度不深,风险预警不及时,风险控制能力差。其次,进出口业务规模在一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严重不平衡,风险补偿担保融资业务缺乏。一些开放业务的企业缺乏外汇担保;同时,开证保证金比例太低,且缺乏有效的保障,只有一张信用贷款的凭证,融资业务的风险增加。最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内部评价是有偏见的,国际结算业务的基层银行面临的压力太大,国际贸易融资资产质量控制不严。

3、企业资信风险

中国进出口企业的整体效益不理想,常见的企业大多开设多个帐户进行结算、贷款和票据融资,企业信贷状况不佳。企业由于对资金的需求,往往铤而走险,利用那个进出口贸易政策,进行打包贷款套取银行资金,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或用于其他目的,或凭借其他外汇指定银行提交的文件,贷款基金在银行外不断循环,最终,银行贸易融资只在形式上保留追索权的名称。

五、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防范

首先,建立客户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审核结算对象信用资本,为了降低国内银行在转换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国内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通过信用调查进行分层审核,依靠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来管理数据,进行信用评级,可以有效加强信贷风险防范。

结算业务信用调查与审核机制

其次,完善结算程序,首先要建立完整的涉外单据审核机制。建立完整的审计指引规则和结算业务规则,加强国际结算业务操作风险的全面管理。业务经理和相关审核人员均要审核业务单据,确认无误后,再交给审核部门审核,避免在审查过程中出现差错。

最后,完善的风险调查和反馈机制,以防止市场风险和汇率风险。银行应建立双重风险调查系统和反馈系统,银行经营者对结算业务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及时监测市场风险变化。出现问题的时候银行内部确定预警信号,使得业务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能够识别风险,实现防范市场风险和外汇风险的目的。(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财政与金融)

参考文献

[1]张桐赫.有关国际贸易中风险管理的讨论[J].经营管理者.2010(06)

第6篇

苏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誉。苏州市对外贸易是苏州市经济发展的重点,近年来,苏州市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主要通过对苏州市对外贸易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主要分析苏州市对外贸易的优势与劣势以及苏州市对外贸易的机会与威胁,从而提出对苏州市对外贸易战略的建议,促进苏州市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

对外贸易;SWOT分析;对策

0 引言

(一)苏州市的历史发展成就

苏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誉。苏州也是一座新兴的经济城市。苏州有自己的特有的色彩,小桥流水和粉墙黛瓦勾勒出了苏州泾渭分明的建筑风格,苏绣则绣绘出了苏州五彩斑斓的文化图腾。探讨和分析苏州的历史发展,就如同对苏州的象征――“双面苏绣”的审视和品味一样,辩证的寓意无处不在。它的一面绣的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另一面则绣出了现代化的工业园区。

总是能成功把握住经济发展机遇的苏州,很快地便以其后来居上的发展速度,跑在了城市发展的前列。似乎只是在一夜之间,苏州市成了国内很多城市发展的学习榜样。在2011年,苏州以10500亿元的GDP总量,全国排名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和深圳,稳居第六位。

(二)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苏州市对外贸易是苏州市经济发展的重点,近年来,苏州市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海关统计,苏州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继2004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后,2007年又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达到2117.96亿美元,在2010年苏州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740.76亿美元,2013年苏州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309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

1 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SWOT分析

1.1苏州市对外贸易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1.1.1主要优势

(1)苏州市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外贸易具有优质的基础

2014年开年至今苏州市经济总体呈现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各项主要的指标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特别是外资经济较为强劲,拉动作用突出。2014年第一季度,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货值2854.37亿元,同比增长了24.7%,其中外资企业出口2633.74亿元,占到了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的92.8%,拉动出口增加了23个百分点。

(2)优质的投资环境为对外贸易发展供应了发展能源

苏州市作为外商云集的乐土,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质投资环境。“亲商理念”已成为全市上下一致的共同理念。苏州市的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2个省级开发区的建立也日趋完善。

1.1.2问题与不足

(1)一般贸易的比重较小

苏州市的进出口贸易对与外贸加工贸易有着太强的依赖性。多年来,苏州市的外贸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所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是居高不下。自2012以来,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增幅有所下降,但其占苏州市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仍然高达84.2%,其中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了将近86.5%。

(2)内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较低

现在,苏州市的内资企业在对外贸易方面的竞争能力依然较为薄弱。2014第一季度,国内企业进口和出口量增加了55.2%,同比增长31.5%,平均增长率远高于城市,但比例仍然很低,这很难左右苏州对外贸易的走向。

1.2苏州市对外贸易的机会与威胁分析

1.2.1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的机会

从国际环境来看,一是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继续推进,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二是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增加。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孕育出了更多的新兴产业,加快了产业的升级,促进国际分工不断深化,推动着产业内贸易更好地发展,也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空间。

1.2.2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威胁

从国际环境来看,一是全球经济的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留,一些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也在不断地增加。二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世界经济的强国都将区域贸易安排作为经济发展重点,各国自理的趋势不断增强,全球也进入了贸易摩擦的高发期。

从国内环境来看看,一是经营成本不断地增加。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原材料、劳动力、土地、能源、环境等生产要素也面临成本上升和供不应求的双重压力。二是外贸产业结构的调整难度不断加大。三在创新能力上苏州的外贸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有着明显的差距。

2 对苏州市对外贸易战略的建议

2.1完善外贸管理体制和政策

苏州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政府提高开放型经济的适应,让有利于外贸市场机制的管理系统在资源配置中起到有利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提高企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苏州市出口产业的升级。加强检验检疫工作,坚持按照国际原则,保证进出口商品的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

2.2积极创建本土品牌

2.2.1施行自主出口品牌战略的意义

苏州市人民政府和所有的对外贸易公司都必须要深刻意识到施行自主出口品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必须增强自主创牌意识和品牌运用能力,为实现从无牌、贴牌到自主出口品牌再从普通品牌到自主出口名牌的重要转折而不懈努力,着力推动苏州市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实现新的飞跃。

2.2.2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品牌建设

为外贸企业的质量认证,海外商标注册和海外营销机构的建立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那些自主出口品牌企业加大对品牌创新的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研发人才,积极研究和开发拥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不断地提升这些自主出口品牌商品中所包含的科技含量以及附加价值。

2.3加强外贸人才培养工作

第7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外汇风险 外汇期权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外汇管制逐步放松,加剧了外汇市场的动荡。由于进出口贸易中间环节复杂,从磋商谈判、签订合同、履约发货到支付货款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加之在买卖合同的价格条款中就把商品计量单位、贸易术语、计价货币及货物单价和总值已经确定下来,当收付货款时,计价货币升值对进口支付远期外汇债务的一方较为不利,使其承担外汇升值导致货款增加的损失;当计价货币贬值时,则对出口方不利。所以进出口商不仅要面临价格变动风险,还要承受汇率变动风险。

事实上,把握汇率的变化是十分困难的。一般情况下,为了规避汇率风险,进出口商大体上不外乎有两种措施:一是进出口商充分利用商务谈判和财务管理技巧巧妙规避外汇风险;二是进出口商利用外部金融市场提供的避险工具合理的转移外汇风险。目前外汇交易市场已经十分发达,运作高效,利用金融市场规避外汇风险,获取稳定利润已经成为现代进出口商的经常性措施。譬如对参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商来说,采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对远期货款现金流入流出进行的保值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必须注意,采取远期外汇和外汇期货保值对进出口商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汇率风险来说,有时并不合适。理由就是两者都是按既定汇率交割的不变协议,并且远期外汇还必须进行实际货币交割。然而在许多现实例子中,保值者并不能确定所要保值的现金流入或流出是否会成为事实。如果一项国际贸易失败、投标不成功,这样两种办法都要承担全部或部分的外汇风险,无需置疑,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进出口商使用外汇期权来保值最为合适。

外汇期权(foreign exchange options)也称为货币期权,指合约购买方在向出售方支付一定期权费后,所获得的在未来约定日期或一定时间内,按照规定汇率(即执行价格)买进或者卖出一定数量外汇资产的选择权。外汇期权是期权的一种,需特别指出外汇期权的交易对象并不是货币本身,而是一项将来可以买卖货币的权利。即期权买方在向期权卖方支付相应期权费后获得一项权利,即期权买方在支付一定数额的期权费后,有权在约定的到期日按照双方事先约定的协定汇率和金额同期权卖方买卖约定的货币,同时权利的买方也有权不执行上述买卖合约。对于卖方而言,其所承担的是一项义务,根据买方的决定而履行买卖货币的责任。按期权买者的权利划分,期权可分为看涨期权(call option)和看跌期权(put option)凡是赋予外汇期权买者购买外汇权利的合约就是看涨期权,又称买权;而赋予外汇期权买者出售外汇权利的合约就是看跌期权,又称卖权。

外汇期权交易的四种基本策略:买入买权,买入卖权,卖出买权和卖出卖权。当交易者预期外币将会升值,可以采取买入该货币的买权的交易,即买入买权。当市场汇率如预期的那样上涨时,买方会执行这项期权,其收益为市场汇率高于执行价格的差额部分;反之,当市场汇率低于执行价格时,买方将放弃此项期权。如果交易者预期外汇将会贬值,可以采取买入该货币卖权的交易,即买入卖权。如果判断准确,该货币回来果真下跌,买者因执行这项权利而获利。若判断失误,市场汇率向与预期相反的方向变化时,则选择不执行该期权。卖出期权和买入期权是期权交易的两个对立面,卖出买权是因为投资者预期该货币汇率将维持稳定或下跌,卖出买权的收益情况同买入买权恰好相反。如果市场汇率走势正如所料,卖方的最大收益就是期权费收入;若预测有无,卖者将要承担市场汇率变化的全部风险。同理,如果投资者预计某一货币汇率将维持盘整或升值,可通过卖出卖权来实现收益,起损益情况同买入卖权完全相反。

下面笔者通过一个例子来体现外汇期权的优越性。例,中国一出口企业要在3月份投标,保证提供一套设备,设备成本为6420万元人民币,成交价为1000万美元。但投标结果要在6个月后公布。即期汇率为1美元=6.50人民币元,中国公司将收入货款6500万元人民币,净利润80万元。为避免一旦中标后美元贬值的风险,该出口商会怎么办?①该企业不会采取远期外汇交易进行规避风险。由于远期外汇交易到期必须履行交割,故该外汇交易只能规避中标情况下的外汇风险。但中国企业中标与否是问题的关键,故出口商不会贸然在不确定中标的情况下来采取远期外汇合约来规避风险,否则会因小失大。②中国企业采用外汇期货交易来抵制外汇风险。如果该企业未有幸中标,则在外汇期货市场的外汇交易就变成一种投机;如果该企业投标成功,外汇期货交易起到套期保值的目的,在汇率变动不利于企业时,它可以使企业在亏损时少亏一点,但它同时也会使企业在盈利时少盈一些,前者是企业所希望的,后者则是企业不满意的。③出口商决定买入期限为6个月的1000万美元的看跌期权,协定价格为1美元=6.48人民币元,每美元的期权费为0.02元人民币,期权费总计为20万元。到9月份,该出口商盈亏(如图1和图2):①中标的情况下,若市场汇率低于1美元=6.48人民币元,则出口商在期权市场是盈利的,其最终收入6460万元人民币;若市场汇率高于1美元=6.48人民币元,则看跌期权的买者亏损风险是有限的,则出口商最终收入高于6460万元。②企业在没有中标的情况下,不存在实物交割,当市场汇率低于1美元=6.48人民币元,则出口商会从现汇市场上买入美元在期权市场执行期权,是盈利的;当市场汇率高于1美元=6.48人民币元,则看跌期权的买者不履行期权亏损风险是有限的,即损失期权费。

在国际金融市场外汇风险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控制外汇风险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国企业应该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积极运用外汇期权来完善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系统,增强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郑振龙,林海.金融市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刘舒年.国际金融[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

【关键词】跨境网络零售出口 物流模式 海外仓

一、引言

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增速就开始放缓,到2015年的时候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为24.59万亿元,比2014年下降了7%,其中出口下降了1.8%。就在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缓慢,发展劲头不足的情况下,我国跨境出口电商的发展确是势头良好。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在2015年9月21日的报告显示,我国跨境电商的进出口结构出口占比达到了84.8%,而仅仅2015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已经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7.3%。总的来说,跨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增长点。根据贸易的方向,可以将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分为出口和进口两部分,其中出口占了绝对的优势。

在出口中常见的模式有跨境网络零售和跨境B2B,虽然B2B模式交易量大,且订单比较稳定,但是随着跨境交易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变成了个人而非企业,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随之而来的交易订单的数量变多,总的来说跨境网络零售还是有很大的市场。跨境网络零售的发展是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调发展,物流作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发展状况影响着整个跨境网络零售的发展,目前跨境物流已经成为跨境网络零售发展的障碍,本文主要探讨了跨境网络零售出口的物流模式及其遇到的问题,最后提出海外仓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目前跨境网络零售出口所面临的问题。

二、跨境网络零售出口的物流模式

跨境网络零售具有小批量,多批次,订单不稳定,客单价低等的特点,所以从事跨境销售的卖家大多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完成产品的配送。

(一)传统的快递包裹模式

目前我国跨境零售出口主要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商家通过与万国邮政系统和国内外大型的商业快递公司合作,采用国际小包或国际快递的方式实现商品的运输。国际小包能够满足国内卖家追求较低的物流成本的需求,很受许多卖家的青睐,但是在时效性、安全性海外物流信息可追踪化等方面的要求却难以满足,并且对货物的形状、种类、重量等方面有严格的限制。国际商业快递可以弥补国际小包在是时效性、安全性和物流信息化方面的不足,但是昂贵的物流费用,又使很多电商出口企业望而却步。除此之外,和国际小包一样,国际商业快递也对运输的产品有严格的要求。

(二)集中发货模式

跨境零售具有订单少,比较分散,单个企业物流成本压力大的特点,所以很多企业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和其他企业一起采取集中发货的模式。集中发货模式,就是很多企业先将同一城市或地区的订单集中起来,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再与物流公司合作,通过海运、空运等方式将商品送到境外买家手中。这种集中发货大批量的运输可以增加这些企业与物流公司的议价权,得到很低的折扣,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较多的采用集中发货模式,平台先将商家的货物送至平台的仓库或者是与平台合作的物流企业指定的仓库,当订单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有仓库集中统一进行发货。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实现降低物流费用的目标,但是物流信息的跟踪服务却没有办法得到保证。

(三)海外仓模式

从2013年开始,我国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企业已经开始使用海外仓,海外仓逐渐已成为跨境电商企业的标配。海外仓模式,是跨境电商企业在我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仓库,通过比较廉价的运输方式提前将货物批量发送至目标市场国所在的仓库储存,当国外的商家购买这种商品时,就可以直接从本地的市场发货,缩短了订单的响应时间,提高了买家的购物体验和满意度,目前我国很多跨境出口企业已经建立或租赁海外仓,如在2015年,兰亭集势已在欧洲、北美建立了2个海外仓;阿里的速卖通已经拥有美国、英国、西班牙、法国等9个海外仓。

三、跨境网络零售出口的问题

(一)成本高,运输及配送周期长

根据今年2月28日的《2015出口跨境电商行业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跨境出口普遍采用的物流模式还是平邮小包模式,对于时效性要求比较高的成熟市场来说,一般采用国际商业快递的方式。对于企业来说,物流成本一般为总成本的30%~40%,但我国跨境零售出口的成本更高,因为它涉及的环节比较多,包括国内物流、国际物流、目的市场国物流,这些环节无形中增加了我国跨境零售出口的物流成本。

跨境零售出口一方面本身就因为距离问题,需要花费比国内市场更多的时间才能将商品送至买家手中,另一方面,国内很多企业又因为物流成本问题选择国际平邮或小包这种比较慢的物流方式,更是延长了交货周期。以我国到其他国家的邮政小包为例,从我国发货到成熟的欧美市场,一般需要7~15天,而到巴西这种新兴的市场却需要20~30天,如果遇到西方国家因为特殊节日的促销活动,所需的时间会更长。

(二)物流信息化问题

跨境零售出口物流的运输可以分为国内物流、国际物流和目的市场国物流,由于国内与国际的物流发展水平不同,使得国内与国外物流信息衔接就难以实现。另一方面,虽然目前国际商业快递基本都能提供订单的全程跟踪服务,但是价格偏高,很多企业无法承担。国际邮政小包方式和集中发货方式费用低,但是还存在物流信息难以有效跟踪的问题,这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等、不透明的模式,使得境外买家的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难以提高。

(三)退换货问题

我国跨境零售出口涉及的物流环节多,涉及面广,整个物流链条的各节点都可能产生退换货物流,退换货问题也是困扰跨境电商的一大难题。如果买家对产品不满意需要退换货,一方面,二次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的担负责任方不明确,另一方面,退货运费过高,所需要的时间长,手续繁琐,甚至有可能出现退货的成本高于商品价值的情况。

四、对策建议

2015年是我国海外仓井喷发展的一年,商务部更是明确提出推动建设100个电子商务海外仓的计划,鼓励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营销渠道,创立自主品牌,多渠道、多方式建立海外仓储设施等,提升电商企业的全球化经营能力。我国产品从海外仓库发货,一方面可以减少物流费用,缩短外销商品的消费周期,提供全程的物流信息化服务,另一方面,提供本地化的售后服务,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海外买家的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

(一)海外仓可以降低物流成本,缩短消费周期

我国企业在海外租赁或自建仓库,将商品以海运等比较低廉的方式批量运送至国外的仓库,如此规模化、批量化的运输可以降低企业的物流费用,尤其是在商品重量大于400克的时候,采用海外仓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俄E邮宝CEO张爽曾说过:海外仓大约能降低60%的跨境电商物流成本。

当有海外买家在网站上下订单以后,商家可通知海外仓库完成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商品的分拣配送工作,海外目标市场的配送通过与当地物流公司合作,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物流费用。海外仓库直接发货,订单的响应时间比较短,本地化的配送更是缩短了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间。

(二)海外仓可以解决物流信息化问题

从海外仓发货,与当地的物流企业合作,由当地的物流公司完成商品的配送工作,海外仓储企业只需要完成电商平台与当地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对接,就可以使买家和卖家随时随地查询物流信息,提高海外消费者的购物信心。

(三)海外仓可以实现本地化的退换货服务

海外仓的本质就是将跨境贸易实现本地化,提高跨境卖家在出口目的市场的市场竞争能力。当有海外买家需要退换货时,不需要把商品寄回国内,可以直接把商品退到海外仓,有海外仓工作人员完成商品的换货工作,如果是因产品质量问题所造成的退货,则有海外仓暂时储存商品,在合适的时间送至国内企业。海外仓负责退换货服务一方面能降低退换货的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另一方面高效率的退换货服务还可以提高海外买家的满意度。

总的来说,跨境网络零售的发展需要跨境物流的支持,海外仓模式可以较好的解决跨境网络零售所遇到的若干问题,但是海外仓模式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企业密切注意,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商品储存到海外仓,在提高企业产品销量、增加企业利润的同时又不会造成企业海外仓库货物的积压、滞销。

参考文献

[1]张开旺.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储问题探析[J].价值工程,2016(01):61-63.

[2]张夏恒,马天山.中国跨境电商物流困境及对策建议[J].当代经济管理,2015(05):51-54.

[3]吕红.跨境电子商务零售物流问题探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4(05):87-89.

[4]亿邦动力网.2014年俄跨境物流6大判断:海外仓将爆发 [EB/OL].(2013-12-27).http:///20131227/88737.shtml.

第9篇

关键词 数据库管理技术;陶瓷检验;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000-00

陶瓷是我国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陶瓷的釉面一般含铅、镉,其溶出量会影响到人体健康,故而陶瓷的检验是检疫机构检验监管的重点。检验工作是进出口贸易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进出口贸易有序进行的必须经过的工作,是一项程序繁复需小心仔细执行的工作。企业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产品状态进行对各工序的质量检验,确保不合格的产品不流入下个工序,不流入实际市场,质量检测报告和信息的反馈是企业进行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依据,质量检测报告能够准确反映目前企业生产水平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能够使企业管理着能做出良好的预防措施来解决质量问题,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和对外贸易中, 检验监督更具有它的独立性和强化的必要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质量以及信誉。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网络技术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推动人类生产活动快速发展,每个单位和个人都有很多数据需要进行管理。数据库技术就是数据管理中最常用的技术,它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使人们对信息的管理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使相关信息更加准确高效。

1 数据库管理技术分析

顾名思义,计算机数据库就是装载数据,根据数据结构进行存储、管理和组织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和趋于成熟,数据管理渐渐趋向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适合自己的数据管理方式。数据库技术主要具有的特点是:1)数据的组织性,在同一数据库中的不同数据之间是有着一定联系的.它们按照某种关系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2)数据的共享性,数据的共享性是数据库技术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建立数据库的重要目的之一,它能够实现管理范围内的数据共享工功能;3)数据的独立性,数据库具有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即数据库总体逻辑结构发生改变,但是内部数据之间关联不会一次而改变,数据存储结构发生改变也不会多数据库产生影响;4)可控冗余度,是指数据之间出现重复的现象能尽可能的消除或最小化;5)数据的灵活性,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不仅仅是储存数据的仓库,它还拥有很多的管理功能,如数据的输入输出、查询和编辑修改等,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数据库管理技术主要体现为:

第一,数据库管理技术使用了加密技术,在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中,对比较重要的信息和数据资料进行加密处理,保护数据库系统的管理和运营,同时也保障了企业的重要信息处于机密状态。并且加密技术不会因为计算机运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加密过程的选择是独立的。

第二,数据库管理技术使用了存储管理技术。存储管理技术包含有用户认证和访问控制两个技术核心。用户认证是指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用户只有通过系统的认可,才能够使用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对其进行查阅,调用等操作过程,一般包含身份验证和身份识别两种不同的形态。访问控制技术包含浏览控制和修改控制,浏览控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在浏览过程中发生数据泄露,是为了保护数据库的机密性而设置的计算机命令,修改控制是防止有人恶意篡改,导致数据失真严重而设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在信息平台发达的今天,如果不严格的对数据库采取控制技术,那么很容易丢失企业的重要信息。通过利用访问控制技术,可以对数据库系统内存储的文件以及数据设置访问限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文件在传输以及调阅过程中,不会遭受损坏。

第三,数据库管理技术使用了数据备份恢复技术,在操作数据库系统时,应该多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因为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它的状态是不确定的,一旦出现操作失误造成计算机运行系统的故障,如果不进行计算机数据备份,那么相关的数据则会丢失,数据丢失会给企业相关生产带来一定的麻烦,浪费企业的人力物力。因此,对已有的数据库数据进行备份,进行相应的保存工作,及时计算机出现故障,也不会影响到数据的保存。

2 数据库管理技术在陶瓷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陶瓷质量检测主要是针对陶瓷制品的外观质量和理化性性能的检验。外观质量检验一般包括视觉检验和度量衡检验,主要针对陶瓷制品的产品外形特征,如形状、结构、颜色等,度量衡则是对产品规格来判断。理化性能检验主要包括白度、光泽度、釉面硬度、抗冲击强度、铅、镉溶出量。产品质量标准是产品质量检验的依据, 是衡量产品的尺度和法规。对陶瓷出口标准不仅有企业内部标准还有国家制定的GB3532《日用瓷器国家标准》。

数据库的建立,对于质检工作的有序进行带来了良好的信息数据共享平台,能够很大程度的改善质检工作的效率。当检验出不合格的陶瓷制品以后,能及时的将反馈信息输入陶瓷数据库中,对实际生产陶瓷的相关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标准数据进行对比,得到一份详尽的质量检测报告,有利于相关企业找到问题出现的最基础的环节,有利于企业改正自己的问题。同时一份有威信力的质量检测报告也使得质量检测部门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增加。总的来说,数据库的管理技术在出口陶瓷检测中起到了良好的实践作用。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国际保理;发展状况;对策

国际保理是一项集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以及信用风险担保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国际保理解决了赊销中出口商面临的资金占用和信用风险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它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业务,但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

一、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一)我国的保理业务量落后于发达国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起步较晚,而且规模较小。近几年,虽然国际保理业务在我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业务规模仍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我国2008年国际保理业务量为550亿欧元,在国际上排名第八位,其保理量占世界保理总量的4.15%,我国国际保理的发展现状跟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属落后。

(二)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速度较快

近十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突飞猛进,连年持续增长,巨大的国际贸易量为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内地企业中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国外客户的影响和要求,叙做业务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同时,由于企业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需求旺盛,银行方面也在积极尝试,业务量并且逐步增大。从整体上看,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是比较快的。(见表1)

虽然我国保理业务是呈连年上升的趋势,但是我国是世界第三出口贸易大国,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为25600亿美元,而保理业务量为352.50亿美元,仅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百分之一点三左右,远远没有达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保理业务占贸易总值的水平。

(三)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空间较大

我国近20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位于世界的前列,贸易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仅拥有巨大的市场供应量和需求量,同时还有份额很大的市场空间尚未开发。国际保理业务的应用有助于我国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从我国的外贸出口结构分析,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值为12016.7亿美元。其中,纺织品、纺织业、电子设备等都属于结算周期短的商品,占到我国出口商品总值的45.16%,国际保理业务十分适合作为此类商品的结算方式。国际保理的出现可以很好地解决赊销中进口企业信用风险和出口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组织结构,国际保理业务都十分适合我国企业。

我国企业逐渐认识到国际保理的上述优势,使用率逐渐上升,为我国的贸易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贸易大国地位的不断提升,也为国际保理业务孕育了新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瓶颈

(一)从我国的企业角度分析

中国企业在出口中出于控制风险的目的,仍然较多地沿用信用证这一传统结算方式。而在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信用证及预付货款这两种方式必将使中国的外贸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处于劣势。同时,我们在对国外的进口商提出这些付款条件时,往往没想到对外商来说同样存在一个信用风险的问题,对方会对我方能否收到资金后准确按合同约定发货也心有顾虑,而国际保理则能很好地为国际贸易中的买卖双方解决信用方面的顾虑,特别是当买卖双方资信较好,但对对方都不了解的情况下非常适用。但对于中国部分出口商来说,始终认为新的东西风险较大,从而错失商机。

即使出口企业认识到国际保理业务的优势,并愿意开展国际保理业务,但企业本身某些方面达不到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条件。第一,国际保理业务对企业的应收账款和财务管理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求企业相关人员熟悉财务、法律、信用控制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现实中,企业往往由于缺乏规范透明的应收账款和财务管理制度,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导致银行拒绝叙作保理业务。第二,我国出口企业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或消费性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有限。企业采用国际保理业务也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成本,因此出口企业多数不愿意,从而限制了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

(二)从我国的银行角度分析

1.提供的服务项目有限

我国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保理业务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为客户提供融资和账款托收方面。其它方面的服务项目,包括销售账务管理、坏账担保等,则较少提供。就融资功能来讲,也是以提供有追索的融资为主。这一方面是企业相关需求不大,从这一角度讲,我国目前的国际保理业务与典型的现代保理业务还有一定的差距。

2.费用过高

在国内,银行一般按应收账款金额收

取的账户管理费、资信调查费、额度核定费等手续费通常为2%至6%,再加上对企业获得的预付款收取利息,保理费是信用证业务费用的十倍左右,也是国外保理费用的好几倍,这常常使进出口双方望而止步。

3.缺乏专业的国际保理人才

保理业务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保理业务专业知识,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丰富的国际金融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熟悉相关国际惯例、国际贸易交易规则和习惯等。但从实践上看,由于中国开展此项业务时间不长、业务量少,从业人员在实务操作上的锻炼机会少,因此保理从业人员在办理保理业务过程中业务不熟练,直接影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中国的推广速度和应用范围。从保理理论知识角度,专业研究人员仍比较缺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保理业务的推广。我国在国际保理的立法研究上也体现了人才匮乏的现象,同样制约了国际保理业务的开展。

(三)从外部环境分析

1.我国的保理法律制度尚不健全

首先,没有针对保理业务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对国际保理业务中许多具体问题缺乏可操作性,对保理的法律适用规则和纠纷解决机制等内容都没有涉及;其次,保理的监管立法在我国严重缺失。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保理商的资格、成立条件和程序、保理商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及保理行业的管理等未做明确规定;再次,保理业务顺利开展的配套基础法律制度尚未建立。

2.缺乏社会信用机制

保理业务需要对买卖双方当事人和应收账款合同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但是由于征信数据的缺失、信用监管的缺乏、社会信用意识的滞后和信用信息的透明度低等因素,银行和企业间的信用资源分隔给银行资信调查带来困难。同时,社会信用机制不健全也使银行不能及时发现应收账款本身的质量问题。

三、发展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

(一)我国企业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

首先,企业应转变观念,从长期收益角度出发认识到国际保理业务的优势,而不应该局限于目前开办国际保理业务需要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其次,中小企业应以优质的应收账款作为还款保证积极采用国际保理。一要积极寻求与国内大型外贸公司的合作机会。二要积极的与国外公司签订协议。三要认真履行供应合同,以保证良好的应收账款记录。通过这三方面中小企业就可以以优质的应收账款作为还款保证,积极申请无追索的国际保理业务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的中端客户。

(二)我国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

首先,全面开展国际保理服务。商业银行应尝试发展除融资外的其他国际保理服务,开展与国外保理合作项目,并吸取和借鉴国外保理商的经验。同时,要充分利用fci提供的丰富的国内外资源和保理商覆盖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国际保理金融服务。其次,开展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国际保理业务是一项涉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业务。要重视利用国外成熟的管理模式和丰富的交易经验培养专业人才。

(三)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法律法规

首先,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体系,努力建立国际保理业所必需的信用信息系统、高功效的支付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这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支持。其次,政府要制订保理业务法律法规,加快保理业务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金融监管和外汇管理方面,也应根据国际保理业务的性质和特点出台适宜的政策,指导规范此项业务的准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奕.我国保理业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投资,2006,06.

[2]姜熙.浅谈阻碍中国保理业务发展的几个问题[j].国际金融研究,2003(5).

[3]丁敏.保理业务在我国的瓶颈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2.

第11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 海关风险管理 变革 启示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09-03

风险投资可以溯源至1946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的成立。目前,尽管风险投资存在着以银行为中心、以证券市场为中心和以政府为中心的三种模式,但是它们都较好地解决了技术创新与资金融通二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道德风险及成本高昂等问题,风险投资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而海关风险管理的起步整整晚了近半个世纪,一直到1993年美国海关才引入风险管理机制,随后荷兰(1994年)与澳大利亚(1996年)等国海关开始逐步推行风险管理制度。海关风险管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海关与风险企业之间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可能存在的系列风险。无论从发展时间还是成熟度上来看,风险投资的管理与运作机制都可以为海关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海关风险管理与风险投资的基本关联分析

对于海关风险管理与风险投资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列表分析(见表1)。这里,主要涉及二者的内涵、主体、客体等基本层面的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运用权益资本对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利润回报潜力的风险企业进行的投资行为;而海关风险管理是指一国海关部门通过对风险企业的管理,将海关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提高通关和服务效率,尽可能增加关税、保证国内产业安全与发展等国家或公众利益的行为。

风险投资的主体一般是风险投资机构或公司,海关风险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海关部门。风险投资与海关风险管理的对象(客体)都是风险企业。所谓“风险”,总括地讲,无论在风险投资还是海关风险管理领域都是指“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但是展开来说,各自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有明显不同、涉猎范围也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具体而言,风险投资与海关风险管理中的“风险”之间的差别如下: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是指存在技术不适宜产业化或者企业管理不善、经营困难等问题而导致投资资本受损的可能;海关风险是指“导致进出口贸易、国内产业或公众蒙受损失或危害的不守法情事发生的机会或可能性程度”①,风险主要包括风险企业偷逃国家关税类风险(内含价格风险、数量风险、税率风险等),逃避国家管制类风险(内含证件风险、加工贸易手册风险、减免税表风险等),逃避国家禁止类风险(内含禁止进出口风险与侵犯知识产权风险等),以及涉嫌其他类风险(内含报关单逻辑风险、通关数据逻辑风险、企业管理风险等)。

风险投资的管理过程以市场化为主,进行风险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将会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等诸多风险,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有效解决,因此需要风险投资辅助中介机构提供各类咨询服务。这样的机构在国外非常普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各大学和科研机构牵头组成,提供各种咨询;一类是经营管理委员会,由金融、投资、法律、管理、营销等各方面的专家和风险投资成功人士组成,提供管理服务。近些年来,在国际风险投资的迅速发展中,辅助中介机构的确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我国海关风险管理的过程基本属于政府行为,尽管在海关风险管理过程也有报关协会等中介性行业组织的参与,但是,这些组织只能算作海关政府职能的延伸部分,这与成熟中介机构的市场化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在目前国家海关总署作为主管部门的体制下,报关协会也需要更好地参与到海关风险管理的服务环节中来,比如,可以承担为企业提供分类指导、市场信息、标准认定与管理咨询等服务。

风险投资非常重视产业的选择与企业的甄别,以尽可能获取最大利益,避免带来损失风险;同样地,海关也需要分产业商品类别和企业守法等级进行风险管理。近年来我国海关开始的分类通关改革,正是基于风险管理的理念,从企业贸易守法和进出口商品归类的角度对风险企业实施不同风险等级的通关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海关风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提高了通关速度和服务效率,增加了国家关税,也保证了国内产业发展与安全等国家或公众利益。

风险投资是一种有风险的较长期投资,一般要经过3~7年,它是准备为一个有迅速发展潜力的新公司或新发展的产品经受最初风险的投资,当然此项投资可能一去不回,也可能成百倍的受益。但是,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投资行为,还要利用其经验、知识和广泛的社会网络为风险企业提供一种特有的资本经营服务,甚至包括咨询管理等服务。在海关风险管理中,尽管政府进行的不是资金投入,但也需要注重长期的管理效果,需要促进风险企业成为贸易守法的“合作伙伴”,而不仅是简单的短期监管和收缴关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关风险管理需要重视实施或者提供一些长效服务措施。

二、海关风险管理需要加强人力资本开发

风险投资活动是一门精巧高深的学问,要求的人才具有高素质、复合型特点。西方发达国家从风险投资的产生起,就十分注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队伍。一方面,个体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精通各种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团队要人才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从风险投资家到一般技术人员搭配科学。据有关研究,风险资本家构成来源主要有四个:一是由金融机构投资经理转化而来,二是由创业家转化而来,三是由科技企业大公司的高级经理转化而来,四是由科班出身的年轻职业资本家。他们的来源与背景不同,各自的知识、经验与阅历等自然不尽相同,在风险投资领域也各有所长,他们与创业家的有效匹配对风险投资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风险资本家还应该在经验、社会网络关系、金融专业、技能甚至特性素质上与创业家相辅相成(范柏乃等,2000)。例如,风险资本家在企业策划、融资、财务管理上有特长,以及与金融业的关系对创业家是一种财富,而创业家在创新精神、产品开发、市场推广方面对风险企业是不可缺少的。二者如果能够目标一致、并可以取长补短,成为合作伙伴,风险投资与企业经营都有希望取得很大成功。

对于海关风险管理来说,其面对的是从事各类商品进出口贸易的性质不同风险各异的企业,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觉守法、维护正常进出境秩序、保障国家政治经济的安全,急需培养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海关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本开发上,可以借鉴风险投资的人力资本开发模式,考虑建立不同产业分类基础上的风险业务分析专家库,一方面自己内部努力培养一大批不同专业或资历背景(包括来源于各类贸易企业)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吸收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等各类外部专家一起参与工作。这样,海关监管与后续稽查等服务与企业进出口贸易业务需求就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合作伙伴,海关风险管理与企业贸易经营的目标都可望很好地实现。

据调查,目前海关系统中的风险管理专家短缺,人才没有形成梯队,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甚至出现了海关风险管理系统在制定者离任后,继任者中无人看得懂、摸得清,更不敢进行风险参数调整与系统更新,导致系统得出的风险评判结论仅限于理论意义上的分析,与现实需求状况存在着很大差距。海关风险管理系统不能仅是几个人看得懂、少数人参与的系统,而应该是由以专家小组为核心,包括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以及专家小组指导下的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处置等大批人员参与的大系统,甚至是一个由全部海关以及相关部门人员参与的全局性的整体系统。只有尽快成立各专业类别的风险专家库和专家小组,并保证专家库和专家小组不断充实、更新,形成一支有战斗力可持续发展的风险队伍,这样海关风险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升,也才能充分发挥海关风险管理的功能,符合海关业务提升发展的要求。专家小组一方面要负责风险识别、风险分析、确定与协调风险处置、及时更新风险参数与影响要素、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等主要任务,另一方面还可以负责参与国际协作、共同确定便利化与风险安全标准等任务。

三、海关风险管理要注重全局风险控制与后续管理服务

(一)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激励和风险控制机制

风险投资中的公司治理机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协调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管理层的关系,以防止管理层以风险投资人的损失为代价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Sahlman(1990)研究表明,风险资本家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激励企业家努力工作和提供准确的信息。常用的机制包括分阶段投资、可转换优先股和股份期权,这些机制能使风险资本家与创业家之间合理地分配权利与义务,并能有效地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它们是风险投资中的公司治理机制中最重要的内容。风险投资的分阶段投入对风险资本家来说,是赋予了保留放弃项目和对项目进行增资的期权(Dixit and Pindyck,1995),这两项期权对创业家是一种激励与约束,对风险资本家有很大价值。Gompers(1997)研究认为,应用可转换优先股份和股票期权设计一个合同,可以为创业家提供有效的激励,将风险部分地从风险资本家转移到企业家身上,让其感知风险而努力工作,并使风险投资家能获得正确信息以作出判断和评估,使二者间潜在的冲突最小化。

海关风险管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协调海关部门和风险企业的关系,以防止企业以国家利益的损失为代价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此,荷兰等国家海关开始进行“客户概念”下的以产业商品和企业守法为依据的分类改革,以通关便利激励企业守法,按照“守法便利、违法惩戒”的管理原则,引导企业守法自律,来有效防范、弱化、控制海关管理风险,提高海关管理整体效能,实现海关与企业共同健康发展的“双赢”局面,最终达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海关自身利益的协调统一。从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管理效率来说,海关风险管理与风险投资的管理机制逐步趋于接近,至于是否可以更好地借鉴风险投资的市场化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全局理念和“后管理”服务对海关风险管理的启示

从管理环节来看,风险投资主要强调三个环节:一是投资决策的评估,二是“投资后管理”,三是资金退出,环环紧扣形成全局性的完整系统。其中,前面两个环节对我们改进海关风险管理,更好地处理海关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海关风险管理中对风险的分析与评估环节与风险投资决策阶段的评估非常近似,总体上来说,“评估”的理念已经在海关风险管理中得到广泛的认可与运用。相对而言,风险投资的“投资后管理”,在海关风险管理中还没有产生广泛性影响,这可能缘于二者在管理市场化与政府主导性方面的认知差异。风险投资的“投资后管理”表现为风险资本家对风险企业进行持续的跟踪服务,所做最多的两项工作是帮助企业筹集资金和提高管理与赢利能力。风险资本机构与风险企业之间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尽管存在管理性质与手段上的一些差异,但是,笔者认为,风险投资对于风险企业提供“后管理”服务还是值得海关风险管理部门借鉴的。

风险投资从开始项目选择与评估、投资决策到资金退出,非常强调全局的完整性,一旦决策对“投资后管理”非常关注。从理论上说,海关风险管理的完整流程包括风险参数的设置、风险布控、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处置以及对风险管理过程的监控,而实践中往往容易强调前面的风险管理环节,对于后期的风险处置和对风险管理过程的监控重视不够,在我国这种情况特别突出。由于在海关部门设置中风险管理部门与稽查等后续管理部门都是相对独立的,前期的风险分析与评估部门过于强调技术、风险信息分析偏于理论系统,和海关稽查等后期的风险处置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程序性沟通,结果必然带来部门割裂的困境:一方面风险分析与评估部门虚化,风险信息浪费或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海关稽查等部门又缺乏必要的有用的风险信息提示,过于单纯强调一线经验。上海海关在这方面相对领先一步,海关稽查查获案件中有接近一半受益于海关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的风险评估信息。

我国海关风险管理改革的推进,要从全局和风险管理的整体系统出发,实施过程中注重部门设置与功能调整的协调,加强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后续风险处置及风险处置过程评估,强化海关对守法诚信企业的“伙伴式”管理服务。例如,海关可以联合其他外贸部门,对我国一些出口企业提业政策、商品归类、出口退税、税率减免、后续稽查、海关安全认证等方面的咨询与建议,使这些企业产品能够顺畅出口欧美等国际市场。这些方面海关能够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具有独特的优势,理应采取更积极、主动的举措。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便利化的发展趋势也要求海关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强化后续管理服务,要通过统计、稽查等手段,增强“伙伴式”服务意识,使“把关”职能和“服务”职能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基于信用基础上的“伙伴式”风险管理,海关可以有效地解决监管工作中严格执法与高效运作的突出矛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进出口贸易业务发展和应征关税入库。

从一定意义上说,当前海关大监管体系建设是继1998年实施通关作业改革、2004年实施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改革之后,进一步推进海关风险管理的又一次改革探索。此次海关大监管体系改革提出了“由企及物”的指导思想,要求海关风险管理工作从以商品为重点向以企业为单元的根本性变革,通过企业守法诚信体系建设,实施企业分类通关管理,实现通关便利、速度提升,监管空间也由口岸向企业拓展。这是系统性海关风险管理对于强化对企业后续“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是风险投资全局性、系统性发展对海关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启示。

注释:

①这是美国海关对海关风险的定义。参见:孙毅彪.海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8

参考文献:

1.孙毅彪.海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8;55

2.张道恒.海关风险管理:有效监管与高效运作新手段[J].海关与大市场,2003(1):58-59

3.范柏乃等.国际风险投资理论研究综述[J].浙江金融,2000(9):32-35

4.李伟华,马全军.国际风险投资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亚太经济,1998(3):4-8

5.随春波.中国海关的风险管理机制与海关稽查[D].对外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7

第12篇

[关键词]江门市;外贸转型;贸易竞争力指数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028-03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造成了巨大冲击,而源于希腊债务危机的欧债危机不断升级,2010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扩散,全球经济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为推动江门市外贸健康可持续发展,江门市政府在《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一、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金融危机与外贸发展方面的研究很多。李子联(2010)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的冲击可以从内部层面和外部层面来分析,从外部层面来看,对象国所受的经济冲击导致的外部需求减弱直接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则使我国产品的出口增长更加难以为继。杨勇(2010)认为金融危机会使中国外贸出口企业利润不断下降,国内失业率不断上升,所以应主动调整外贸出口战略来应对金融危机。盖锐,吴敏(2011)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江门市外贸进出口造成的负面影响。夏珊珊(2012)利用江浙粤鲁沪等地进出口数据B-N分解分析了这些省市外贸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和趋势。孙亚平(2011)认为金融危机对广东省外贸特别是加工贸易冲击最大。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很少有就金融危机背景下江门市外贸问题进行研究的,本文就此问题的研究做一些尝试。

二、江门市外贸运行现状

(一)整体运行情况

受外需持续疲软、内需增长乏力等因素影响,2013年以来江门市外贸进出口增速逐渐放缓,外贸形势不容乐观。据江门海关的信息显示,2013年上半年,江门市进出口总值92.7亿美元,同比下降0.5%;其中,出口65.1亿美元,同比增长3.9%;进口27.6亿美元,同比下降9.4%,进口下降导致江门市2013年前5个月外贸进出口出现了负增长,总体来看,外贸形势严峻,外贸企业经营压力较大(见表1)。

(二)外贸竞争力分析

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TC指数来衡量江门市的外贸竞争力。

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TC)又称净出口指数,它是某地区产品的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占该地区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该指数一般用来衡量某地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状况。计算公式为:

TC =(X-M)/(X-M) TC∈[-1,1]

TC表示该地区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表示产品的出口值,M表示产品的进口值。TC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中间水平;该指数为-1时表示只进口不出口,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弱;该指数为1时表示只出口不进口,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大。基于2008―2012年江门市进出口额计算出这5年的TC指数(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江门市贸易竞争力指数在0.4~0.5之间,说明江门市外贸竞争力在全国具有整体比较优势,这与其作为外贸传统强市的地位是相称的,但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江门市贸易竞争力指数呈现下滑趋势,外贸竞争力不断减弱。据海关总署对2012年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研究显示,江门市外贸竞争力排名从2011年第34位跌至2012年的第37位。

三、江门市外贸转型升级面临的困境

(一)企业内部成本上涨,遭遇融资 “瓶颈”

2013年以来,江门市外贸企业各项经营成本持续上升,尽管2013年第一季度原材料成本压力有所缓解,但用工成本带来的上行压力依然存在,现已成为当前压缩企业利润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调查显示,在2013年初近一半的江门市外贸企业提高了员工工资,其中有半数员工工资涨幅在10%~25%。然而,用工成本的上涨未能有效缓解“招工难”的问题,外贸企业仍存在用工缺口,缺口达10%~30%。另外,由于受地理位置制约,江门市距离大型海运港口较远,产品出口需先陆运再转海运,无形中增加了企业外贸物流成本。江门市车检场和位于西江沿岸的高沙、外海、荷塘3个货运码头是目前江门最大的口岸物流集疏中心,物流量占全市口岸物流逾四成(见表3)。虽然有数据显示市直口岸进出口货物291.2万吨,水运进出口集装箱37.8万标箱,但是,高沙、外海两个主力港口场地空间狭小,设备老旧,加上港口吞吐能力饱和,进出港口的货柜车常常需要排队轮候装卸,港口面临超负荷运行的状况(见表3)。

江门市外贸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由于规模小、实力弱,加上国家宏观调控和银行信贷资金紧张等因素影响,融资困难、资金缺乏已成为当前江门市外贸转型升级遭遇的主要“瓶颈”。近年来,央行几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大增加。同时银行在信贷资金吃紧的情况下,惜贷、慎贷情势蔓延,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受资金不足的困扰,江门市大多数外贸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能够维持现状已属不易,至于投入资金用于研发、品牌、营销等方面以实现转型升级则更显得力不从心。

(二)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目前,江门市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但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香港、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增加了企业的市场风险。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萎缩,订单减少,平均跌幅30%,国外购买力不足;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江门市出口产品价格。而出口退税率大幅提高等政策的实施,又成为外商压低价格的依据;国际贸易萎缩引发欧美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在纷纷效仿,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涉及的产业领域在不断扩大,我国国际贸易环境趋向恶化。据统计,2012年,我国出口产品共遭遇72起贸易救济调查,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12年以来,江门市出口卫生纸、不锈钢水槽、鞋、铝型材等商品遭不同国家反倾销、反补贴,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涉案金额上看均为历年新高。

(三)政策因素加大企业运营风险

一是人民币汇率波动。2012年受发达国家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影响,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多次刷新2005年汇改以来的历史新高,人民币升值给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不确定性,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议价能力减弱,生产经营难度加大。二是部分出口商品出口退税率偏低。我国现行增值税率为17%,而江门市主要出口商品如五金不锈钢、卫浴等产品出口退税率仅为5%~13%,征退税率相差较大,出口企业税负压力较大,利润增长受限。

(四)出口产品结构单一,自主品牌产品缺乏

虽然产业配套能力雄厚,但目前江门市主要出口贴牌加工产品,本地外贸企业普遍存在研发创意设计能力不足问题,长期以来的“贴牌制造”、“代工生产”(OEM)使外贸企业长期处于“品牌缺失”的状态。江门出口产品中拥有的自主品牌不多,在珠三角地区排名靠后。2012年广东省工业类名牌产品的数据显示,全省共计542个,其中佛山83个,中山62个,肇庆18个,而江门只有17个。从江门出口名牌产品类型来看,结构相对单一,且集中在纺织、家具、卫浴等传统优势产品。另外,江门外贸企业出口产品同质化严重,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国际竞争力不强。

四、推动江门市外贸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好外贸专项资金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扶持企业拓展对外贸易、规避收汇风险,江门市政府于2009年设立了江门市外贸发展资金。资金用途从单一的开拓国际市场延伸到“走出去”境外投资、产品创新设计扶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境外考察等方面。对此企业普遍认为自外贸专项资金设立以来,扶持面越来越广,成效也越来越明显。但同时也提出每笔专项资额度较小,扶持力度不大等问题。如2011年和2012年两年资金到位情况来看,金额最小一笔为4000元,最多一笔也未超过6万元。再如2010年8月参加巴西圣保罗国际家庭用品及礼品博览会,江门外贸集团派4人到巴西参展,每人需4万多元,公司总计花费20多万元,企业负担过重。另外,江门中小外贸企业通过“江门市外贸发展资金管理系统”申请中小企资金过程中,由于资金通过各市区财政层层下拨、批复进度较慢,一般企业在申报近半年后资金才到账。政府应简化外贸专项资金的审批手续,加快批复速度,增加扶持金额,更好地发挥专项资金的扶持引导作用。

(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拓宽内销渠道

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加快外商投资项目落户进度,推进加工贸易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实现外贸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江门市外贸企业要改变以往重外销,不重内销的商业模式,一方面加强对国内市场进行调研,另一方面在国内拓宽自己的品牌营销渠道。例如可以在有影响力的大中型卖场设立产品品牌专柜,建立完善企业的营销网站,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在国内外打造“江门制造”品牌。

(三)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外贸转型升级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提升出口产品创新设计水平, 创新设计的驱动力量不可小觑。例如,虽然江门市外贸形势日趋严峻,但江门外贸集团公司经营却未受到太大影响,这主要得益于其拥有“ihouse”等知名品牌,拥有自己的出口品牌,并不断在出口产品创新设计上下功夫。公司主营轻工产品,海外客户对公司产品忠诚度高,拥有一批固定老客户。企业拥有强大的新产品研发能力,拥有由国内知名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工业设计专业教授担任技术顾问,一批熟悉国际市场、了解产品潮流的资深设计师组成的设计团队,不断为客户提供各种新颖、优秀的设计,并拥有大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外观设计专利。对外贸企业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产品是实现外贸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

(四)积极利用展会平台,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

在当前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江门市外贸转型升级需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争占国际市场份额。必须打破过度依赖欧美等传统市场的格局,拓宽品牌营销渠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应充分利用广交会以及国外专业性展会加强产品宣传推介,大力拓展新兴市场。据统计,在第113届广交会上江门市共有247家企业参展,多数参展企业表示,订单量有所回升,其中欧洲和北美市场趋于稳定,新兴市场的短单增多,企业拓展新兴市场的步伐也在加快。因此江门市外贸企业要多参加国内外著名专业展会,积极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要在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俄罗斯、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

[参考文献]

[1]杨勇.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外贸出口战略[J].中国商贸,2010(1).

[2]盖锐,吴敏.后金融危机时期江苏外贸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2011(5).

[3]李子联,黄瑞玲.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金融危机冲击效应――基于B-N数据分解的分析[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3).

[4]夏珊珊.后危机时期我国发达外向型省市外贸转型升级策略研究――基于江浙粤鲁沪进出口数据的实证分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9).

[5]周朝霞.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外贸转型的策略与举措[J].学术交流,2012(10).

[6]孙亚平.后危机时代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J].对外经贸实务,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