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

时间:2023-06-11 09:32: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

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3.3加强供应链金融现金流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并以贸易项下利润的实现与结算的控制去引导现金回流至银行的通道,进而保证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还款来源。因此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体现了现金流的有效管理,也是保障融资企业还款来源的核心技术之一。首先,流量管理。商业银行对现金的流量管理具体地体现为授信额度与规模。因此,商业银行要重点考察现金流量与授信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支持性资产的匹配状况,以及供应链网络内各主体的经营能力;其次,流向管理。商业银行要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环节通过对回流资金的时间、额度与路径的控制,实现对现金流向的控制;最后,循环周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在综合行业结算方式、平均销售周期的基础上,计算出一个完成的资金循环时间,从而保证授信企业在供应链内完成资金流与物流的循环。

作者:薛静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 金融 模式 风险

供应链金融是面向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领域新业务,自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全面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后,其他商业银行相继效仿,国内一些学者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尽管有关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成果众多,但对其概念的界定,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现有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是从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中所起的作用、供应链金融的功能、供应链金融运作机理等角度对其概念进行界定。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商业银行提供的由资信等级较高的核心企业提供担保,同时由第三方服务机构监管的为供应链不同节点的中小企业提供的封闭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综合考察文献来看,目前有关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构成要素、业务模式以及风险这几个方面。

一、供应链金融的构成要素分析

国内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构成要素观点基本一致,由定义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参与主体。

(一)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是供应链金融中资金的供给主体,将资金和信用注入到整个供应链体系,通过对融资项下的资产控制,给予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授信的支持。李飞(2011)指出供应链金融有助于银行深化客户关系,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章文燕(2010)认为,供应链融资模式和服务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自身发展。

(二)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供应链中资金需求的主体,它们通过核心企业信用的隐含担保,获得金融机构融资,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最大受益者,银行的融资给予其资金链极大的支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资金缺口,并且中小企业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赢得了更多的商机。

(三)核心企业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其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核心企业由于具有优良的信用和实力强大的资本,给上下游中小企业起到反担保的作用。李国青(2010)认为核心企业从供应链融资服务中受益颇丰,缓解了供应链失衡的问题,稳定了其链条,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

在供应链金融中,第三方物流在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信用担保服务的同时,还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协调者。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物流业的成熟与发展和物流企业的资信实力。章文燕(2010)和林侠、罗霄峰(2011)都认为为了控制信贷风险银行一般选择行业市场占有率靠前,而且物流配送渠道畅通、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大型物流公司合作,这实际上把绝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拒之门外,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二、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有应付账款融资、存货融资和应收账款三种融资模式。应付账款融资模式中,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仓储监管方提供信用担保,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缓解预付压力,同时银行掌控提货权。存货融资模式中,以中小企业的存货为质押,但不转移所有权,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签订担保合同或质物回购协议,约定在中小企业违反约定时,由核心企业负责偿还或回购质押动产。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则是以中小企业对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为质押,并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核心企业将货款直接支付给银行的融资方式。

李国青(2010)从供应链金融的不同阶段出发,总结了针对采购阶段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应付账款融资模式、运用阶段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和针对企业商品销售阶段,一般为处于供应链上游、中游的债权企业融资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谢清河(2010)指出中小企业要充分了解各种物流金融模式,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模式,以简化程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三、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研究

目前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仍属于全新的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其风险来源也非常复杂,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之间相互不信任,不遵守合约等产生的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过程中的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关的质权、物权法、浮动抵押制度等相关法律问题;供应链金融货押业务中存在货物价值不稳定的市场风险;在银行和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 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的融资往往会变成一种博弈行为, 由此产生道德风险等。

章文燕(2011)认为供应链金融聚集风险,一旦供应链中的某个成员出现融资问题 , 影响会很快蔓延到整个链条上 ,引起更大的金融灾难,并着重分析了可能由制度、人员、系统及社会等各种因素素所引起的操作风险。李毅学(2011)将供应链金融的复杂风险归纳为系统和非系统两大类,进一步将系统风险分为宏观与行业系统风险和供应链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已涉及了很多环节和参与主体,业务控制也变得复杂。虽然现有文献中风险的研究比较全面,但是对于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并没有进行具体的量化研究;且限于宏观层面上分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缺乏对各个运作环节以及各参与主体可能面临的风险的分析;应该结合实际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如何识别、控制和防范风险,给出具体的措施,促进供应链金融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飞.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思考[J].财会月刊,2011.

[2]章文燕.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1).

[3]李国青.供应链金融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中的应用研究[J].特区经济,2010.

[4]林侠,罗霄峰.供应链金融主体发展趋势分析[J].经济导刊,2011.

[5]谢清河.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相关问题探讨[J].财经月刊,2010.

[6]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

[7]熊熊,马佳,赵文杰等.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控制套期保值方法研究[J]. 金融论坛,2009(09).

第3篇

【关键词】房地产 金融 创新

一、引言

房地产金融主要是依托房地产行业所发展的金融服务,主要是针对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流通、购买消费等价值链,利用货币和信用渠道,所开展的各种资金融通活动。由于房地产行业本身就具有金融产品的属性,因而这也决定了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势必有着天然的联系,特别是对我国来说,随着房地产项目投资的不断攀升,以及房地产资产规模的整体扩大,更加促进了金融行业与房地产的结合,以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来吸引外部资金,以金融产品集聚的资金来为房地产开发提供资本金保障,成为房地产行业运作发展的重要模式。但作为金融市场中的新生力量,房地产金融在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重点研究解决。

二、房地产金融的主要特点分析

房地产金融作为近年来新发展的金融业态,与传统的金融产品有着很大的区别,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房地产金融的融资期限一般较长

房地产金融与其他金融产品最大的不同在于金融产品的周期长,由于与房地产行业关联较大,受到房地产行业项目开发建设周期长的影响,对资金的占用时间也较长,因而导致了房地产金融的产品周期延伸。

(二)房地产金融额度一般要大一些

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和项目运营,仅仅依靠企业的自有资金很难实现,特别是房地S项目的土地成本、建设成本、设备安装、配套费用、销售以及税费等等,成本非常大,因此对资金规模的需求较大,这决定了房地产金融的融资金额规模通常较大。

(三)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相对较小一些

房地产金融产品主要是以各类的贷款、信托、债券为主,而且房地产本身就属于不动产,具有较强的保值增值能力,而且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抵御通胀,因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更加可控。

三、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间接金融比例较大容易影响房地产金融的均衡发展

房地产金融主要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种形式,但目前在我国房地产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却是间接金融比例较高,而且直接融资还有着较大波动,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金融结构比例问题,很容易造成金融发展失衡,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房地产金融的创新程度不够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金融的产品创新程度远远不够,尤其是表现在金融产品种类方面,在房地产的股票类、债券类、信托类的金融产品方面开发不够,尤其是对中小微型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支持不够,造成了房地产金融产品的融资渠道仍然过于单调。

(三)房地产金融体系发展还不够健全

实现房地产金融的长远稳定发展,需要以完善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特别是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融资平台、运营管理以及服务咨询等配套体系。但是目前,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发展不够成熟,这些方面都还不够健全完善,特别是房地产金融的信贷、咨询业务需要持续加强。

四、房地产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健全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

为了解决当前房地产金融领域存在的发展速度较慢,发展模式局限以及可持续不够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房地产金融发展模式,改进提升金融体系质量。在房地产金融体系的发展推动上,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企业的征信体系建设,并加强房地产抵押市场的规范化建设,为房地产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应该为房地产金融发展创新各种平台和载体,同时健全完善相关的政策扶持、引导机制,为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应该在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建设上作文章,丰富房地产融资方式,增加除了银行贷款之外的房地产融资规模,确保间接性融资和直接融资结构比例的合理化,保证房地产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房地产金融发展方面的作用

对于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在市场管理上,应该注重放宽对金融市场的条件限制,重点在建立规范金融秩序,促进房地产金融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上制定相关措施,为房地产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同时,应该进一步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定导向性创新性较强的政策,促进房地产金融的更好发展。此外,政府部门还应该注重做好有关的监管,特别是确保房地产金融市场有关信息尤其是资金来源信息的真实性,保障整个房地产金融的稳定有序发展。

(三)提高房地产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

实现房地产金融的稳步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结合市场的发展变化强化房地产金融的创新能力。比如,可以在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方面创新,将房地产债券分割成小单位面值的有价证券出售,盘活市场存量资金。在互联网金融营销方面创新,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销售、租赁房屋,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在房地产互联网众筹模式方面创新,在项目初期进行众筹,引入大众投资者,节约资金链压力,降低营销费用。在供应链金融投资方面创新,由商业银行牵头,与产业各方共建供应链金融电子商务平台,引入市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样的金融投资产品。在房地产投资信托模式方面创新,将资金以信托计划的名义投资于房地产项目,从而获得信托收益。

(四)加强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控制管理

在房地产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金融风险所造成的风险问题,加强对风险的防范。首先,应该注意通过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强对资金的管理,降低信用风险等一系列的措施,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散和转移。其次,应该加强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并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强对房地产以及金融市场有关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防范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问题。

五、结语

房地产金融无论是对金融行业还是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巩固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基础,强化房地产金融对房地产行业的保障能力,必须紧密结合我国房地产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注重房地产金融的产品创新与质量提升,不断提高房地产金融发展的多元化水平,进而促进实现房地产金融的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玲.房地产融资渠道现状与未来展望及其金融风险浅析[J].知识经济.2016(04).

第4篇

processes through space dispersed development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is is so-called "supply chain" production mode.

关键词: 供应链;融资;生产模式

1 核心企业和“供应链”融资形成

一个典型的供应链模式是由核心企业和企业构成,企业又分为紧密层和关联层。核心企业是整个供应链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他是产品和服务的最终代表,也是整个供应链的核心,通常核心企业是由技术整合能力强、处于产业链的顶端,由较强市场号召力的企业充当。企业是处于次级地位,其产品与服务通常是为一个或多个核心企业配套,缺乏独立的市场终端地位,或者虽是单一领域的领先企业但缺乏独立的市场能力。处于供应链的紧密层企业通常与核心企业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资本关系,或较强的依附关系(如与核心企业处于技术上的上下游、与核心企业在产品开发上形成共同体、核心企业是产品的主要客户甚至是唯一客户);关联层企业通常产品与服务虽与核心企业同处于一个产业链并且紧密相关,但往往与多个核心企业形成供应关系,与核心企业形成的依附关系较弱,且稳定程度较弱,如富士康与苹果公司。

所谓供应链融资,就是指基于商品交易形成的应收应付、预收预付以及存货融资而衍生出来的融资组合,它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与交易关联方的责任捆绑,形成对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整个供应链的资金供给。由此可见,供应链融资改变了金融机构对单个企业进行融资的模式,而是围绕供应链系统上的某家核心企业,资金提供者也不限于金融机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环节,全方位地为供应链链条上多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实现供应链的流畅运作。在供应链融资中物权、债权、价格等都可能成为融资手段,是实体经济与金融创新的紧密结合。

2 供应链融资的优点

首先,有利于增强供应链的融资能力。传统的融资业务主要考虑所授信行业或企业的财务特征、担保方式以及行业地位,主要判断授信行业或企业的长期还款能力,这种方式无法对核心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提供融资。供应链融资的出现改变了过去银行对单个企业的授信模式,这种融资方式围绕核心企业,经供应商、经销商、制造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供应链产业链条上的多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对授信的审查标准也变为对信用记录、贸易背景、交易多收、客户违约成本以及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的审查,它强调的是真实的贸易背景、贸易的连续性、核心企业的背景和实力、授信上限与额度分散原则等问题。

其次,有利于提高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供应商融资是针对产业链条中核心企业及其供应商提供的融资,这种融资是基于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配套企业之间的真实贸易关系,可以有效解决核心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营运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提高整个核心企业供应链网络的资金实力,从而提高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能力。

最后,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鉴于供应链融资针对的是与核心企业有密切贸易往来关系的配套企业,因此对这些企业提供融资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由于配套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难以伪造,这也使得银行能够直接把握企业的相关贸易行为,对贸易项下的资金流和物流进行控制。如果配套企业的信用记录良好、贸易行为连续,但由于资金实力较小或资产规模较小而受到授信障碍,银行就可以针对该客户的单笔业务贸易背景和上、下游客户的规模、信誉实力帮助客户借助上下游大型客户的资信以单笔授信的方式,配合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运作等风险制约,对该客户提供供应链融资,同时这也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无资产抵押、无第三方担保的难题。

3 供应链融资的主要形式

3.1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融资企业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为抵押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的行为。广义上讲传统的信用证、应收账款保理等均属于此列。而基于供应链融资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以企业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的账龄的贷款,这种融资模式是商业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企业提供融资。

3.2 保兑仓融资模式 保兑仓业务是指在核心企业的生产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融资企业向商业银行申请以卖方在商业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而获得银行贷款,同时商业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服务。在保兑仓业务中,参与的主体包括供应链中上游的生产商、下游的经销商和商业银行,同时物流企业也需要参与。

3.3 融通仓融资模式 所谓融通仓,就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物流和金融集成式的创新服务,其物流的服务可以由银行对企业的流动资产进行监管,而金融服务又可分为企业提供融资及其他配套金融服务。

4 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

4.1 风险来源 ①交易主体的信用风险。供应链融资其核心是提供融资和借贷,因此信用风险是供应链融资要面临的首要风险,这是由于供应链融资的主体决定的,因为供应链融资的核心功能就是为了解决企业的融资,但由于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资金能力和信用状况比核心企业要差得多,因此信用风险是供应链融资面临的首要风险。从核心企业的角度而言,供应链融资的本质是将维持自身运转的融资规模向整个体系外溢的过程,核心企业在输出融资需求的同时,也输出信用,因此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最主要的来源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和信用水平。②市场风险。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与传统的单一借贷融资的重要区别是,结构更为复杂、主体更多、受市场风险系统性风险的波动影响更大,出现风险后波及的范围更深更广。③法律风险。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广泛的涉及到了资产支持以及权力转让等授信方面的技术,我国金融市场属于新兴市场,金融创新程度低,国内的相关领域,资产支持以及权力转让方面还存在诸多的法律制度空白,这给整个供应链融资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引起了所谓的法律风险。

4.2 风险管理及应对 ①强化整个供应链相关授信主体的综合准入管理。要结合供应链总体运营状况对授信企业的主体准入和交易质量进行整体性的审核,需要从供应链关联的角度对链上各方业务能力、履约情况以及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情况作出客观、全面、谨慎的评价。②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监管程序。供应链融资方式中资金、信用、抵押资产各种因素高度交叉,参与主体众多,可以混合使用借贷、易货贸易、票据、信托、有价证券等多种金融工具。这种融资模式显著地改变了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方式。其复杂程度和技术要求较传统的信贷方式显著提高。③慎重选择抵质押资产并加强动态追踪管理,强化“控货”机制。首先要严格抵质押资产的选择。其次是要加强对抵质押资产的价值管理。要建立质物价格实时追踪制度,完善逐日盯市操作和跌价补偿操作要求,依据各商品的信贷条件设置价格波动警戒线,一旦价格跌至警戒线以下,及时通知经销商存入保证金或补货。

参考文献:

[1]李莉,苑德江,车静.我国物流金融风险评价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0(13).

第5篇

关键词:物流金融;SWOT分析;宁波市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活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

物流业与金融业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物流业与金融业共同创新的结果。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互为商机。从世界范围看,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已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实。推动现代城市金融创新,实现物流产业跨越式的发展,物流金融服务在现代城市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对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宁波是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多年来,宁波坚持“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国际贸易和航运物流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发展主旋律的当今,宁波市加快发展物流金融对促进宁波市物流业转型升级、强化金融服务对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以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等方面意义重大。

1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SWOT分析

1.1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内部优势

(1)宁波航运物流业实力雄厚。宁波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部、南北海运航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T”形交汇处,是江海联运和国际远洋航线的紧密结合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波航运物流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基础。截止2011年,宁波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港口货物吞吐量4.3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 451万标准箱,排名全球第6位,宁波港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远洋干线港和大型综合性枢纽港。当前,宁波以东部新城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等为依托的航运服务集聚区正在加速推进,将成为宁波航运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2)宁波市有着良好的金融基础。宁波已形成以银行为主体,包括证券、保险、信托等在内的多样化金融体系。目前,全市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8家,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77家,保险业金融机构45家。全市有各类金融网点2 367个,金融从业人员5.16万人。近年来,宁波市积极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强沪甬金融合作、增强同城化效应。同时,宁波银行业围绕打造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发展战略,将银行的业务系统与宁波“四方物流市场”平台对接,共建“网络物流银行”,重点打造四方物流“结算平台、融资平台”,积极推动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

1.2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自身劣势分析

(1)宁波物流金融专业化水平较低。从总体上看,宁波市物流金融的发展尚处于自发、分散的初级阶段,业务规模不大、品种单一,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专业化水平较低。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的意识。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间缺少有效沟通平台,导致银行对企业的需求知之甚少,金融产品设计缺乏个性。金融机构精心设计的物流金融产品,物流企业也不了解,银行找不到合适的客户。

(2)高素质的物流金融复合型人才缺乏。现代服务业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物流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需要既懂金融又精物流运营的人才参与。目前宁波市物流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没有接受系统的物流管理及金融知识教育,多数是从其他相似行业转入。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对物流金融也比较陌生。与国内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较,宁波市在精通物流和金融以及法律和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数量上差距很大,人才的缺乏势必将制约宁波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

1.3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外部机会分析

(1)宁波积极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这对新形势下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都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宁波作为长三角地区亚太国际门户的主要城市,积极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宁波将依托上海,全面加强金融合作,发展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区域金融市场,共同参与国际航运和国际贸易领域的金融试验探索。充分发挥优势打造平台载体,全面强化沪甬在国际航运和物流领域的合作。

(2)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于2011年2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该《规划》明确提出将浙江省建设成为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将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浙江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这一战略背景下,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业务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宁波市对发展物流金融的政策支持。为支持宁波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宁波市政府2010年7月出台了《关于加快航运物流金融发展促进宁波市现代航运物流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宁波物流金融业务,加大对航运、物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发展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应收款、专用设备等资产支持的信贷业务,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完善航运、物流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培育第四方物流市场的支付结算和融资支持功能,大力发展航运、物流保险。该指导意见还提出六项政策和举措来完善航运、物流金融发展配套保障体系,政府还将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加大对航运、物流金融的财税扶持力度。

1.4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外部威胁分析

(1)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宁波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城市之一,经济结构中外向型经济比重大,因此易受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蔓延等影响,宁波外贸进出口呈现增长乏力的态势。2012年上半年宁波市进出口总额473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与外贸密切相关的航运物流业也大受影响,工商企业对物流需求和物流融资的需求将萎缩。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物流金融服务作为物流业与金融业的业务创新,必须迎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挑战。

(2)物流金融业务风险加大。物流金融服务关系到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货主等多方利益,在具体运作中常伴随着资金、货物、单证等的流动,因而存在运营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各种风险。尤其是近期国内经济增长趋缓、企业亏损面扩大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及其所拥有的大宗商品、存货以及应收账款等担保品的市场风险加大,进而增加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

2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对策和建议

2.1 重点发展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银行业务

未来几年,宁波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重点是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存货质押、仓单质押、保兑仓、统一授信、融资担保等增值服务。当前,宁波市政府有关部门应扶持本地物流仓储企业做大做强,为标准仓单质押业务的开展创造前提;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仓储企业的诚信水平,降低非标准仓单的提货风险。鼓励仓储企业依靠自身的有利条件,开展仓储货物质押监管业务,并对现有第三方监管企业给予适当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将动产质押监管业务延伸到中小企业。完善物流企业融资担保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与物流行业龙头企业及同业组织加强合作,发展物流企业联保、互保贷款业务,探索组建行业性融资担保机构或专项担保资金。

2.2 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通过将核心企业与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结合动产,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担保、结算、账款管理、风险参与及风险回避等金融服务。宁波块状经济发达,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具有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有利条件。商业银行应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将银行与供应链的关系内部化,实现供应链金融的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一般借助核心企业信用,通过掌控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交易中产生的现金流,为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稳定产业链各成员之间的生产、购销关系,帮助其建立战略性联盟;可以节约各节点企业的资金占用,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2.3 完善物流金融风险控制机制

在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对物流金融风险的控制。首先,宁波市政府应尽快从地方性法规、政策制度等方面人手,完善物流金融业务的外部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制定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或提高现有法规执行力度来规范惩罚违约行为。其次,建立物流金融参与各方的公共信息平台。物流金融参与各方的公共信息平台有利于各方实现畅通的信息沟通与信息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便于银行和物流企业对业务的监管,便于客户对服务的跟踪,提高物流金融的整体效益。

2.4 培养物流金融专业人才

现代物流金融人才的缺乏是宁波市物流金融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宁波市应积极整合在甬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资源,打造航运、物流金融高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也可以在完善员工福利机制的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从上海等地引进高端物流金融人才。宁波市的金融机构也要善于向已成功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同行学习,通过派遣工作人员到其单位观摩学习等方式培养自己的物流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 夏露,李严锋. 物流金融[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陈雪松. 商品融资与物流监管实务[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第6篇

关键词 食糖供应链;市场现状;风险识别;应对策略;中国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I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92-02

1 我国食糖供应链面临的市场现状

1.1 供给

据中国糖业协会2013年数据,我国食糖产量60%来自广西,17.6%来自云南,9.2%来自广东。其中广西主要来自崇左、南宁、来宾,各占广西产量的27%、18%、16%。中国是世界上第四大产糖国。据USDA数据,2013―2014年全球食糖产量:巴西第一,占21.5%,印度占15.4%,欧盟占9.2%,中国占8.2%,泰国占6.5%,美国占4.4%。

1.2 需求

食糖的民用消费占总消费量的3成,工业用糖占7成。受乳制品、饮料、糖果、罐头以及糕点等行业的刺激,我国食品工业用糖平均每年增长60万t,并以17%的速度逐年增加[1]。我国食糖产不足销,有进口需求。

1.3 进口

据USDA数据,2013年我国进口糖占全球糖进口总量的7.7%,占我国食糖消费总量的25%。进口量中67%来自巴西,10%来自古巴。由于国际糖价低迷、人民币升值、运费下降等因素,越来越多的进口糖进入中国市场,冲击我国食糖供应链上下游。我国对于进口糖配额内关税15%,配额外关税50%。由于进口糖成本远低于国内糖成本价格,配额外进口糖亦存在利润空间。2013年食糖进口量中,配额量194.5万t,占全年进口量455.5万t的42.7%。依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相关约定,2015年我国与东盟的食糖关税将降到10%。泰国计划将更多的耕地用于甘蔗种植。进口原糖进行加工再销售是未来国内糖厂降低生产成本的必然选择[2]。

2 我国食糖供应链风险识别

食糖供应链作为农产品供应链,具有农产品供应链固有的弱质性,易受生态气候、经济供求以及社会政策制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风险,不利于食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长久稳健发展。

2.1 生态气候风险

甘蔗是适宜种植在热带和亚热带的作物,对构成气候资源的热、光、水等具有特殊依赖性,干旱、洪涝、大风、冰雹、低温霜冻等天气对生长期的甘蔗具有灾害性影响。甘蔗为多年生植物,其收获次数多的可达7~8次,在中国一般为3 次,即3年后挖去宿根,重新种植。因此,气候灾害的影响一旦形成便是长期的[3]。

巴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糖生产和出口国,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0%,其气候受海洋气候影响,全球气候异常对巴西的影响较大。周期替出现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气候现象带来的洪涝、干旱或者霜冻对巴西的甘蔗产量都将带来巨大影响,进而影响食糖的供求,对食糖供应链的供给造成极大的波动风险。

2.2 成本风险

我国甘蔗种植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用量多,生产成本远高于世界其他主产国。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全国食糖原料(甘蔗)成本的统计数据计算,我国食糖原料生产成本从2006年的2 351元/t增加到2011年的4 392元/t,上涨86.8%,年均增长26.3%。据测算,目前我国甘蔗生产成本是巴西的4~8倍、美国的3倍、泰国的1.9倍、澳大利亚的1.67倍[4]。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紧缺,甘蔗砍收费用翻倍增加,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导致甘蔗种植成本大幅上升,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我国食糖的生产成本。如无改观,制糖企业将无法承受成本之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要走上寻求进口原糖进行加工之路。

2.3 进出口风险

进口原糖的成本优势加大进口糖占比的同时也带来进口风险。世界上的食糖出口国主要有巴西、古巴、泰国、印度等,进口国主要有俄罗斯、欧盟、印尼等。进出口国的关税政策、农业政策都将影响到国际市场上食糖的供需形势,进而影响到我国食糖供应链。进出口原糖还涉及运费波动风险、汇率波动风险等。

2.4 制糖企业工艺风险

与国际主要产糖国通行采用原糖―精糖的二步法制糖生产模式不同,我国糖厂几乎全部采用一步法制糖技术模式。与二步法制糖相比,一步法制糖有以下缺点:一是在加工环节上缺少应有的合理分工,不利于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二是该法为季节性生产,常年销售,易造成国内糖市价格波动,以及制糖产业及企业人力、物力资源闲置与浪费,不利于糖业资源合理高效利用[5]。

2.5 商贸仓储风险

食糖的生产环节、批发销售环节、物流环节等都有食糖仓储。拥有仓储的企业都面临仓储物资贬值的风险,尤其是食糖的价格波动更加频繁。而仓储的投机性将加剧食糖供应链价格的波动。当气候风险等造成食糖供求失衡因素出现时,市场将形成供不应求的预期,食糖供应链上的贸易商以及下游的用户将加大采购力度和仓储,这又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供求失衡,导致价格飙涨。当市场预期缓和之后,价格又出现暴跌,这种仓储的投机性以及伴随的糖价涨跌不利于上下游正常稳定的经营生产。

2.6 替代品竞争风险

食糖的替代品主要有糖精、甜味剂、玉米淀粉糖等,被广泛用于点心、饮料、蜜饯等食品中。2011年全球淀粉糖产量超过1 000万t,价格大概为3 000元/t,替代品巨大的价格差距促使企业用淀粉糖替代蔗糖。

3 风险应对策略

3.1 政府政策的转变

目前,我国政府食糖供应链上的政策主要有甘蔗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和储备糖政策。但这些政策都是利用政府的权力,人为地对市场进行影响。为了保证市场自由更有效率地发展,政府需要从制定最低收购价格的价格保护政策向以市场为主的价格补贴政策进行转变,以缓解制糖企业的糖原料成本毫Γ学习结合运用农业保险、期货期权等金融市场工具,与蔗农共同防范气候风险、成本风险,同时,化解自身的储备风险[6]。为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糖料的国际竞争力,政府还应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以及农民教育投入,提升农民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

3.2 行业信息的共享

信息在市场经济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由于农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单个个体无法了解整体市场,需要国家或者行业协会提供整体宏观的信息共享,帮助蔗农做好种植、出售等重要决策。农业部门、糖业协会都有必要提供种植面积、产量、价格等数据,帮助食糖上下游企业做好决策判断。

3.3 食糖供应链一体化整合

通过食糖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成立第三方或者第四方物流,对供应链的上下游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研究,整合上游企业甘蔗种植、销售和下游用糖企业采购的资金、渠道、仓储物流等资源,运用VMI/JIT/CPFR等供应链思想方法,使供应链上游企业实现利润合理、客户满意的销售,帮助供应链下游的企业实现数量适需、质量可靠、价格优惠的采购,使供应链各个环节保持低库存、高流动性。通过食糖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扭转现今供应链上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以资源整合、合作共赢提升我国食糖供应链的竞争力,以此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和规避市场风险[7-9]。

4 结语

食糖作为我国一项重要民生物资的大宗商品已无法单纯依靠加工生产实现盈利,而是进入一个注重质量、服务、信息的全球化时代。食糖供应链上的企业面临的将是更加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食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必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5 参考文献

[1] 陆树繁.当前广西糖业经济发展问题形势与对策[J].江西农业,2016(5):92.

[2] 李艳君.我国食糖进口贸易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J].中国经贸导刊,2013(16):20-22.

[3] 黄华春.基于价值链的广西糖业企业成本控制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9):82-85.

[4] 鲁存珍.进口糖冲击下保山糖业出路思考[J].时代金融,2013(29):316-317.

[5] 王克岭,马春光.产业链视角的云南制糖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2):72-76.

[6] 徐雪.中国食糖产业政策体系及建议[J].中国糖料,2011(2):63-67.

[7] 龙长华.广西糖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第7篇

一、金融创新概述

所谓金融创新,主要强调金融活动中的金融中介作用。为了适应环境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有效规避管制,采取的一系列金融操作方式,包括全新金融技术、金融业务、金融服务以及信用工具等,以此形成新的活跃市场,发挥金融特殊作用。实际上,在任何金融体制背景下,金融活动都会受到客观环境、法律法规的制约,但是金融机构为了更好地与市场发展相适应,实现利润最大化,创新活动从未间断。

金融创新活动以传统业务为基础,为了实现金融的市场化、国际化以及自由化,形成一场经济发展革命。因此可以说,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金融企业只有通过竞争与创新相融合,才能更好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在金融市场中立有一席之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业务的收益不乐观,对创新提出了必然要求:一方面,金融机构迫于压力,加快传统业务改革步伐,为传统业务保留阵地;另一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开拓全新业务与服务领域,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多元化要求[2]。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当推出全新产品,就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实现收益最大化,这也是金融创新的动力所在。

二、金融创新的风险类型与成因

实际上,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金融市场带来全新动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风险不容忽视。以下将作具体分析:

(一)金融创新的风险类型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风险需加强注意。

1.市场风险

由于市场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市场价格的多元变化将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变动产生影响,进而形成风险。

2.设计风险

在金融创新业务设计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限制,相关措施未能及时出台,甚至难以落实。

3.流动性风险

对于金融创新业务的持有方来说,如果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可能经营市场的认可度不足,只好降价销售产品,不利于衍生工具的顺利出售。

4.操作风险

在进行金融创新操作过程中,一旦出现内部控制失灵或者清算系统失控等问题,将引发各种风险。

5.信用风险

由于金融创新的衍生交易涉及到双方利益,一旦某一方没有按照合同条款规定行事,将造成风险。

6.声誉风险

如果金融创新失败,或者某一方没有履约办事,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则将对声誉产生影响,造成负面的社会形象,将对金融机构一段时间内的运行造成损失。

7.法律风险

在双方交易过程中,如果没有按照合约办事,甚至与法律规范不相符,则交易将失去法律效力,不利于保护交易主体的切身利益。

(二)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

以上各种金融创新风险的形成,可主要概括为以下三方面原因:

1.金融机构的稳定性不足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模糊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分工,对金融机构稳定性产生威胁。随着各种各样金融创新工具的产生,给投机活动带来生产空间,金融创新在实现资本优化流动、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各种难以预见的金融风险。

2.以金融创新引发通货膨胀可能性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采取全新金融创新业务,如证券化贷款、新型负债账单等,带来了全新货币供给形式的转变。随着现代金融电子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电子技术全面推动金融交易发展,实现货币的快速流通[5]。另外,通过金融创新活动,产生的创新工具、创新交易形式等,无形中加大货币的乘数,这就给中央银行控制货币的供应数量及信贷规模带来一定难度,加大通货膨胀可能性。

3.监管力度不到位

一方面,由于金融创新活动的广泛发展,进一步扩大了金融监管的对象与范围,除了传统金融机构以外,基金公司、投资公司等各种新型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也纳入监管范围内;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创新的业务规模较大,增加了各种表外风险,有关表外业务的监管工作尚未全面开展。

三、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若干建议

(一)完善金融创新立法

首先,通过金融创新立法手段,切实保护金融创新者权益,增强金融创新积极性。对于首次推出的金融创新产品,应具有收益保护期或者专利应用保护期;其次,建立健全创新发展。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并不是随意的、盲目的,必须在一定规范内执行,通过法律法规、管理条例等约束手段,确保金融创新处于可控范围内。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格局更加激烈,各种金融产品涌现出来,如离岸银行业务、银证通业务、网络银行业务,等等。只有通过立法规范,才能确保金融创新业务的各项措施顺利实现;再次,强化创新业务风险防范的内控体制,作为金融机构应及时转变观念,发挥内部法律部门的重要作用,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与事后化解相结合;最后,加快完善市场推出机制建设,为金融创新业务提供更多安全保障。对于金融发展来说,金融创新必然带来一定冲击,只有完善安全保障措施,才能将各种风险及时遏制,消除安全隐患,减少由于金融创新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金融创新产品的社会形象,获得更多认可。

(二)激活金融机构的创新动力

以我国市场经济条件的发展状况来看,作为金融创新主体,必须适应现代化金融业务发展,具有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基本能力,可抵御由于金融创新的扩张性而产生的各种冲击力。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定,只有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才能真正奠定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这就要求结合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完善金融体系的产权改革,支持多元化产权主体,确保金融企业所有者切实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风险承担的责任感,构建科学有效的内部治理机构与决策体制、约束体制等,将经营机构、执行机构、监管机构等分离设置。只有明确各方的权、责、利,才能为金融创新铺平道路,激发创新动力与信心。

(三)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风险监管体系,与国际化发展相接轨,既可确保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也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目标相适应。但同时应注意规避各种金融创新风险,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改变传统的监管理念,一方面确保监管的合法性,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另一方面确保监管的合规性,发挥监管的真正作用。

2.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成功经验,完善金融体系的内外监管制度,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增强金融机构识别风险、化解风险的能力水平。

3.重点监管金融环境,以此促进金融行为的规范性。以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发展状况来看,与混业经营模式严重不符。因此,作为现代化的金融机构,应不断增强行为规范,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共同营造一个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的金融环境,促进金融创新的稳健发展,同时提升金融机构与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化解风险的能力。

4.发挥监管工作的时效性。随着我国金融业务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监管机构也应做到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调节监控办法。将过去单纯监管信用风险的状况逐渐转变到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包括各种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等。以国际金融业的发展管理来看,由信用监管转变为全面监管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我国金融机构若想进入国际化竞争市场,必须进一步扩大监管范围,确保金融创新的各项手段、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四)不断提升金融监管人才的综合素质

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来说,需要专业性的人才支持,才能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对于监管方来说,由于金融创新业务的不断深入发展,给监管方式带来更多转变,同时也为监管工作带来更多挑战。这就要求监管人员既了解金融产品、金融业务,也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能力,可通过构建风险模型、合理推断数据的假设前提、运作机理等,科学、客观地进行判断,将各种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但是以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来看,金融创新领域的监管人才尚处于空白阶段,更多的监管方不具备风险管理能力与监管能力。因此,加快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势在必行,需不断完善激励体制,改革传统的人事制度,吸引更多复合型人才加入到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行列中,为金融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五)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与网络时代,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的创新,大多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发展平台。因此,金融机构应不断强化科技先导水平,将金融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其一,改变过去单纯的计算机系统应用弊端,如系统分散、功能弱化、仅支持自动化处理业务等,实现网络集中化管理,包括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客户服务等一体化;其二,进一步规范金融创新的综合业务体系,加快改造传统业务处理模式,积极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其三,加大数据库开发力度,完善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业务监测自动化,支持各种成本核算、信息查询、风险分析以及预警监测等功能,发挥决策体系的重要作用;其四,应用各种先进的网络技术、模拟仿真技术、运筹学原理、数理统计原理等,开发更多金融工具,为金融体系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由上可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加快实现金融创新已成为必然趋势,极大丰富金融业务与金融产品,活跃金融市场发展。但是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金融风险的存在也不容忽视,只有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断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才能确保金融创新的高速、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柯健.金融创新的风险形成及其有效应对[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 胡海峰,罗惠良.对金融创新经济效应的若干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9(6).

[3] 陈伟国,张红伟.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6).

[4] 唐友伟.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创新及其风险防范研究[J].中国金融电脑,2011(9).

[5] 石睿.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的理论分析[J].南方金融,2011(6).

[6] 周军,李泽广.证券化金融创新与“次级债”危机的道德风险机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1).

[7] 余海斌,王慧琴.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监管理论演进脉络与创新[J].经济纵横,2011(5).

[8] 韩倩妮.金融创新背景下金融监管现状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1(26).

[9] 张学峰.金融创新、风险形成与我国金融监管框架完善[J].金融发展研究,2010(11).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物流银行 业务 创新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已触及我国实体经济,作为我国重要金融创新业务的物流金融,物流银行业务同样受牵连。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物流银行业务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物流业是现代产业经济的“晴雨表”,金融危机使我国物流行业的业务量明显下滑,对物流企业造成较大影响;对于以外贸物流行业为主的企业造成的压力很大;许多以航海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汽车运输方式进行物流的企业面临着破产。这种影响会随着金融危机在中国的不断渗透而变得更加严峻,整个行业前景不容乐观。银行放贷需要抵押,物流企业的资产大多是仓库、车辆等,银行不承认这些能做抵押,因此物流企业贷款难。在目前这种经济不景气导致业务量锐减的背景下,企业亟须资金支持。

物流银行作为近期兴起的一种重要金融创新业务,通过银行与物流企业的合作,主要以供应链上的动产担保为依托,给供应链提供融资服务,有助于提升供应链整体的运作效率。发展物流金融创新,还可以改变银行担保贷款集中在不动产领域的状况,对降低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金融业与物流业应以创新为契机,才能实现双方的“共赢”。

物流银行的产生

物流银行也称为“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强且符合质押物品要求的商品质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商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商业银行的资金流与物流商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务。因此,物流银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金融服务抑或物流服务,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的一项综合服务。物流银行以商业银行与物流商两个支点,为商贸公司架起了资金融通的大桥。

当前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机构创新意识增强。为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金融机构,比如银行,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这就促使了物流银行的诞生。物流银行是在运输与库存过程中,将凝聚在运输的资金剥离出来,让其“”流通,而没有占用生产资金,从而达到资金快速回笼,提高了资金利用率。相比较而言,引入物流银行的物流服务后,减少了资金占用,加快了资金流转,生产企业能用1元钱做10元的生意。物流银行可以帮助银行吸引和稳定客户,扩大银行的经营规模,增强银行的竞争能力;可以协助银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中银行面临的“物流瓶颈”——质押物仓储与监管;可以协助银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中银行面临的质押物评估、资产处理等服务。

物流银行表现为物流金融服务,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物流、流通加工、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通过向企业提供“物流银行”的服务,构建相关的创新性金融产品,可以促进供应链上下游间的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结合,有效简化付款流程;银行以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作为凭贷,从而降低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风险,因此银行便可向中小企业提供更优惠的利率,使其融资成本大幅下降。

物流银行的发展现状

物流银行发展起源于物资融资业务。金融和物流的结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当时的美索布达米亚地区就出现了谷物仓单。而英国最早出现的流通纸币就是可兑付的银矿仓单。

(一)发达国家的物流银行业务

国际上最全面的物流银行规范体系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以及菲律宾等地。以美国为例,其物流银行的主要业务模式是面向农产品的仓单质押。仓单既可以作为向银行贷款的抵押,也可以在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进行流通。美国的物流银行体系是以政府为基础的。早在1916年,美国就颁布了美国仓库存贮法案,并以此建立起一整套关于仓单质押的系统规则。这一体系的诞生,不仅成为家庭式农场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提高了整个农业营销系统的效率,降低了运作成本。

(二)中国物流银行的发展

国内物流银行服务的推动者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银行服务是伴随着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而生,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更加复杂,除了要提供现代物流服务外,还要跟银行合作一起提供部分金融服务。在国内实践中,中国储运集团从1999年开始从事物流金融部分业务。物流银行给中国储运集团带来了新发展机遇,最近该集团公司总结了部分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并在集团所有子公司进行推广。据了解,“物流银行”在山东省最早的“样板”是烟台海通物流的一笔1500万元的仓单质押融资。近几年,“物流银行”被山东省物流企业所采用,目前中储青岛公司、中外运青岛公司、博远、环鲁、烟台海通、临沂立晨等公司也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

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

物流银行业务的业务特征。物流银行业务是一般动产质押业务的升华,与一般的动产质押业务的业务特征相比,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

物流银行业务的信用特征。物流银行业务能为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数倍于原有交易规模的信用额度,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信用放大效应。如果按照一般的物流银行业务中的保证金比率为1/3计算,对于一般的流通企业来说,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使其销售额扩大了近50% ,商品周转时间缩短1/3左右;如果整个销售网络全面采用物流银行业务,对于生产商来说,将使其整体销售额扩大50%左右。

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难测量性和难控制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质押商品的授信条件本身所决定的。

物流银行运营模式

物流银行运营要求银行针对现代物流运营的特点,提供相应的资金融通服务。物流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以下模式:

(一)资金贷款融资

大型融资贷款业务。主要针对物流规划园区、基础设施投资或关键技术合作等与物流经营相关项目,提供技术性融资或大型设备租赁和技术参股;或采用票据性融资业务,使物流企业获得必要的资金来源。

中小企业融资贷款业务。物流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缺乏固定可抵押资产的状况而设计金融综合业务。银行以市场畅销且价格波动小的物流产品质押为授信条件,并运用较强实力的物流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和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后向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多项银行综合服务。一般最多见为融通仓业务。融通仓业务主要提供以质押物资仓管与监管、价值评估、公共仓储、物流配送、拍卖变现综合性物流服务。融通仓业务主要有仓单质押和保兑仓两种模式。

(二)资金结算业务

国内物流业务结算模式。资金结算是物流业最普遍的金融服务需求。我国现行的结算方式主要运用支票、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和信用卡等八种代表性的结算工具。

国际物流结算。物流金融业务延续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结算的传统做法,并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使之更加便捷、规范,成为实现物流全球化的有力支撑。银行为物流企业提供l/c(信用证结算)、t/t(现汇结汇)、d/p(付款交单)、d/a(承兑交单)以及多币种结汇、打包贷款等全功能贸易融资服务和非贸易国际结算服务。同时开办银行保理业务,主要包括关税保付保证、保释金保证、付款保证、为港口施工企业提供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退款保函等。

(三)银行保理业务

在物流银行服务成熟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物流业为保证资金及时安全回收、减少资金占用,需要银行提供与其贸易结构相适应的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及其它保证业务,主要包括关税保付保证、保释金保证、付款保证、为港口施工企业提供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退款保函等这些带有国际金融性质的物流银行服务产品。

(四)物流保险

供应链运行的各环节,无处不存在风险。物流保险作为物流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物流供应链条各个环节,合理的规避物流风险的方案是保证物流供应链安全的必要环节,也是物流银行服务的重要职责。

物流银行发展的策略

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还在于金融机构过度开展金融创新追求最大利益,而忽略了对相应风险的承担与控制。这实际也给物流金融创新以重要的警示: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如何有效监管金融机构的具体运作,促使其对业务风险进行识别及有效管理,至关重要。

(一)加强物流银行的风险管理

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目前主要存在的风险包括:一是法律风险,主要是物流金融业务中的合约欺诈及质权是否成立的风险等;二是操作风险,主要是物流金融业务中质押物的管理等;三是信用风险,主要是借款企业的违约风险;四是市场风险,主要包括质押物的价格风险和变现风险等。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历程,彰显了从系统角度考虑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二)关注与控制物流银行新增风险

类似于住房抵押贷款,物流金融创新可以缓释信用风险,但同时又会增加一些新的风险,例如担保品价格风险、变现风险等,对新增风险的分析与控制是业务能否正常发展以及风险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将最终影响银行资产的安全。

(三)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建立物流银行分散机制

物流银行应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建立物流金融风险的分散机制,比如,构建担保池、应收账款资产池,促使物流金融资产证券化等,这些有利于将业务风险有效分散和转移,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平衡,即便在业务蓬勃发展时,实时的监管、贷款审核条件的严格遵守等等仍然需要,这也是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四)建立物流银行的保障机制

开展好物流银行业务,需要在银行内部确立和完善制度保障。首先制定科学的定价机制,其次制定独立的考核机制。再次建立专业的培训机制。最后制定快捷的信息传导机制。

另外,应该鼓励银行基于物流金融的风险采用内部评级模型来设置相应的资本金,确保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防止流动性问题产生。

现代物流一体化运作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银行服务的支持,同时银行本身也需要物流这个巨大的市场吸纳、消化金融资金,实现资金流的良性循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银行业务的持续创新,对银行的资金营运和盈利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物流银行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而且正在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唐少麟.发展物流金融.强化整合[j].中国国际物流期刊网,2007

第9篇

关键词:综合评价体系;投资价值;绝对估值法

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今阶段,经济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富强程度的标准。在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的作用不可取代,作为金融机构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商业银行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WTO组织影响力的增大,一个国家想要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就必须要确保有一个完整的商业银行体系,并保持这个体系管理的正常。

一、中国银行投资环境分析

(一)中国银行的宏观环境分析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系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并且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果,不仅GDP翻了几番达到了世界第二的地位,并且国家地位也有了较大改善。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巨大,总GDP平分到每个人身上就成了世界低端水平,在这一点上与西方各国有较大差距。但是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我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国内外各个预测机构的眼中,我国只要能保持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并保持现有的经济计划不变,就能创造下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会得到改善,各行各业的繁荣程度今非昔比,中国十多亿人口基数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内部市场,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二)中国银行的行业环境分析

随着这些年来热钱流入我国市场,大量金融机构都想到资本市场当中谋取更多的融资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工行、建行等在内的国内大型银行都寻求着上市机会。但是这些银行都不实行股份制度,其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只有在上市之后再寻求改善的机会。环境的改变使股份制度的商业银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公司内部制度的合理,上述银行合理地利用了资本市场,并在扩张的过程中取得了优秀的融资渠道。在这种环境中得到了大力扩张的机会,在我国的银行当中也是佼佼者。我国的各个中小城市中,城市商业银行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地位,股份制改造的步伐延伸到了各个中小城市[1]。据专家预测,随着大型商业银行资本融资的成功,大量城市银行也会寻求上市的机会。但是总的来说,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小型银行仍然没有办法在资本上与国有大银行相比,仍然在发展上处于弱势。

二、中国银行估值分析

(一)中国银行股利折现模型(DDM)估值

在DDM的指导下,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公司在短期内将要发行多少股票,其股价就会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本文主要统计了中国银行上市之后四年的股票价格变化,只要中国银行的派息率不做重大变动,其股票价格就会一直增长。

本文研究了三种不同的贴现方式。并分成了三个方面,首先估计我国的GDP水平在未来三年内都会保持高速增长,将中国银行的未来利润总额秩序与我国的 GDP 增长相持平即可。自2013年之后的四年,我国的年均GDP增长将保持在百分之八,直到2018年才会慢慢放缓下来。在2020年之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会保持同步[2]。具体情况如表1。

(二)中国银行股权自由现金流模型(FCFE)估值

在股权现金流贴现模型的支持下,公司只要执行了应当采取的行动,就能将股权转换成现金。这笔自由基金能被公司用来偿还债务等,起到了应该起的作用。表2详细给出了中国银行历年股权自由现金。

三、中国银行投资风险分析

(一)中国银行市场风险分析

金融市场环境多变,全球经济风吹草动都有可能造成我国市场的变化。利率的改变、股票的涨跌都有可能产生大量的市场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客户只要开展交易,就会产生风险。这种风险无处不在,只要客户参与了交易,就会出现一定的金融风险,这是银行与客户都应当重视的。

为了有效加强交易时的风险控制,当金融市场出现变动的时候,银行就应当做出应对。中国银行设立了专门的交易账户来确保交易不会超出额度,确保市场波动不会过度影响公司市值。中国银行在市场管理当中主要使用了极大量风险管理方法,并在实际操作中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设计了专门的管理办法,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银行采取不同行动之后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二)中国银行流动性风险分析

银行在运营的过程中,假如不能保持收入与负债的合理平衡,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这也是银行风险的主要内容。近几年,中国银行正在致力于将核心存款水平进一步扩大,并确保将流动性风险降低在最小。所见总资产中无息资产的水平,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银行的盈利。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物流金融;金融产品;仓单质押

中山地处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经济圈”腹地,承接着香港、广州和深圳三大城市的辐射。自《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以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服务业,在中山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物流产业的繁荣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催生了对物流金融服务的极大需求。

1 中山市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作。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就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结算和融资服务。

近年来,工行、广发、兴业、中信等商业银行中山分行与物流行业的合作已有诸多尝试,试图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紧密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在融资路上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企业暂时闲置的原材料和产成品,可以变现为流动资金——一项具有变革性的融资模式正逐渐在中山“成形”。2010年,工行中山分行与广东天润物流签订了一项战略性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方案,共同解决进驻物流公司的企业的融资难题。通过广东天润市场“诚信联盟”这个信息平台,选取该市场内年交易量大、运营良好、赢利能力强的物流公司和租赁仓库的生产厂家作为目标客户,由目标客户形成3~5人的联保小组,向银行申请融资。这一方案的优势,就是希望通过第三方的信息平台解决银行与客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建立联保的方式并通过天润物流公司的监管配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无抵押物或抵押物不足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园区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2 中山市发展物流金融的制约因素

虽然物流金融业务在中山已有尝试,但金融品种较为单一,在发展物流金融业务中尚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阻碍着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

2.1 中山市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缺乏合作意识

物流业往往重视自身建设,忽视了金融对物流强大的反作用。据统计,中国的物流费用大致为GDP的18%~20%,物流费用中主要是来自资金占用。物流供应链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金融支持。供应链上的企业,希望物流企业在完成物流功能的同时,也能提供相应的资金流和信息流方面的服务,以此来保证资金运作的安全与效率,而中山物流企业普遍规模不大,资金实力比较薄弱,很少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定位自身的服务功能。此外,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间缺少有效沟通平台,导致银行对企业的需求知之甚少,金融产品设计缺乏个性。金融机构精心设计的物流金融产品,物流企业不了解,银行找不到合适的客户。

2.2 物流金融服务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虽然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能为物流企业、银行及工商企业带来利益,获得较高的利润率,但是在开展物流金融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的风险,制约了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

(1)客户资信风险

客户的业务能力、业务量及商品来源的合法性(如走私商品有罚没风险)、商品质量等诸多方面对物流企业及银行来说都是潜在的风险。因为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业务范围较狭窄,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差,往往因政策变化、经营管理、市场竞争、价格波动等因素而无力还款,企业恶意逃债的现象也不少见。因而资信风险在物流金融业务中较为突出。

(2)仓单风险

对仓单质押业务来说,仓单是质押贷款和提货的凭证,是有价证券,也是物权证券,但目前仓库所开的仓单还不够规范,如有的仓库甚至以入库单作为质押凭证,以提货单作为提货凭证,因此,必须有科学的管理程序,保证仓单的唯一性与物权凭证性质。

(3)质押商品评估风险

商品的市场价值会有所波动,有些商品的保值能力较强,而有些商品的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在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时,货主希望质押商品品种、数量和标准化程度能不受限制;而对于银行和仓库来说,则要求质押的商品要有所限制,因而会尽量选择适用广泛、易于处置、价格波幅较小且不易变质的商品。若商品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在借款人到期无法偿还借款的时候,变卖拍卖该质押物的价款可能无法偿付银行贷款,从而给银行造成损失。作为质押物价值评估机构的物流企业可能要面临评估不当的风险,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4)商品监管风险

质押物在库期间,物流企业负责对质押商品的种类、数量、品种进行有效监管,负责质押物信息在仓库与银行之间传递。做好防潮、防霉等安全保障,严防货损货差,严格出入库的盘点。一旦保管不善,就会给仓单的持有人造成损失。

(5)内部管理和操作风险

许多物流企业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信息化程度很低,增加了内部人员作案和操作失误的风险,形成管理和操作风险。

2.3 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

银行、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的业务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以诚信和自律为基础,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健全,不仅使整个物流活动中的每个个体分摊诚信成本,也增加了交易难度,并且可能减少成功交易的机会。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其在推出创新型物流金融产品时,基本上只选择与大型、知名、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合作,从而限制了业务开展的空间。

2.4 物流金融服务效率低下

金融服务体系受传统银行经营体制制约,金融业对物流业发展的需求重视不足,对物流业资金监督不够,金融手段相对落后,不能适应物流企业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在贷款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资金的安全性,建立了一套手续繁杂的审批程序。

2.5 物流企业经营水平有限

中山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绝大多数为小型运输仓储公司,限于规模、资本等多种因素,大多数物流企业在包括信息系统应用水平、经营管理制度、员工素质等各方面都还难以达到物流金融所要求的水平。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物流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大范围开展。

3 中山物流金融的发展对策

3.1 建立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共同创新物流金融服务

物流金融服务是银行和物流公司新的增值服务模式,应联合发挥银行、保险公司、咨询公司、物流公司、仓储公司、制造商、经销商和企业用户的优势,以资金流盘活物流,以物流拉动资金流。在提供金融物流服务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企业库存的变动以及产品的质量与规格型号、原价和净值、承销商与销售区域等具体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银行来说是不易掌握的。物流企业为银行提供可靠的信息,和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取得银行的信用,共同开发物流金融服务品种,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现代化的物流金融服务。

3.2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要加强对物流企业的信用管理。建立完善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制定信用标准,对物流企业进行信用分级,开展物流企业信誉记录与评定工作。通过建立更加健全的信用机制和更加全面的信用评估体系来防范金融风险。只有在客户资信良好、融资项目风险较低或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才对客户提供物流金融服务。

3.3 加强物流金融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开展物流金融创新服务的前提保障。金融机构应不断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高效的物流业务结算系统,有助于提高物流业的支付结算效率,满足物流业对资金流的要求。物流企业应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物流过程、客户运营状况、库存商品市场价值做充分地了解和监控,才可有效地防范物流金融的风险。同时还要实现和其合作伙伴、客户以及监管机构协同作业的信息化。协同作业的信息化能够提高同客户与银行进行信息沟通和共享的效率,降低物流企业和银行的风险,方便银行对物流的监管,完善为客户提供的物流服务。

3.4 加大对大型物流企业的培育

要发展壮大中山物流企业的规模,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要注重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开展增值服务的条件,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鼓励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物流企业加速提供物流金融服务,成为中山物流金融发展的领跑者。

3.5 优化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不断完善现代物流金融的政策法律制度,对与物流金融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进行梳理、清理,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并完善管理实施细则,营造与现代物流金融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与技术环境,建立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吴小梅,吴鹭蓉.对我国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8(2):56-57.

第11篇

摘 要:2009年4月29日,《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和先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正式出台。要大力发展上海航运产业,必须解决船舶融资难的问题。对我国已构建的船舶融资渠道进行梳理和分析,并且探讨国外成功的融资渠道,为我国船舶融资选择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和借鉴。

关键词:船舶融资;融资模式;融资渠道;国际融资模式;融资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144-02

1 引言

船舶融资,指船舶业中的经济主体融通和筹措船舶投资资金的行为和活动。

船舶融资的特点:

(1)资金需求量大。船舶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对船舶的规模和技术含量等要求越来越高。例如2011年11月24日,30万DWT的巨型油船新船价格为1.02亿美元,租价为29500美元/天;15万DWT的苏伊士型油船新船价格为6500万美元,租价为25000美元/天 。

(2)投资回收期长。船舶的投资回收期通常在10 年以上,若航运市场低迷则需更长时间。这提高了风险,使得融资困难。

(3)融资风险高。主要有船舶市场风险,经济政策风险,金融市场风险,在建船舶项目风险等。

(4)融资渠道多样化。船舶融资项目需要较大的金额,使得多种船舶融资模式的诞生。船舶项目充满的各种风险,决定了融资结构的多样性,尽量把风险降至最低。

2 我国船舶融资渠道

2.1 传统的船舶融资渠道

2.1.1 银行贷款

(1)政策性银行贷款。

主要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中国进出口银行为重大和出口的船舶项目提供政策性贷款。我国90%以上船舶出口由进出口银行提供贷款支持。截至2008年年末,进出口银行累计发放船舶贷款1024.62亿元人民币和74.45亿美元。同时,进出口银行还开立出口船舶预付款退款保函203亿美元,这些举措共支持了2698艘、9258.41万载重吨、价值465.7亿美元的船舶出口 。国家开发银行主要是为高新技术船舶工业项目提供优惠贷款,支持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船舶工业项目。其贷款利率与商业银行相同,但是贷款期限略长。

(2)商业银行贷款。

1987年,招商银行在全国率先开展船舶融资业务,此后相继推出企业船舶抵押贷款、企业船舶按揭贷款、个人船舶抵押贷款以及在建船舶抵押贷款等,从原材料采购、到船舶制造、下水航运,招商银行为客户提供了船舶制造业及运输业的一揽子产品、一条龙融资服务。此后,各大商业银行也在水运发达地区陆续开展这些服务。

2.1.2 融资租赁

船舶融资租赁作为一种以船舶为特定标的物的融资租赁交易,是指航运企业向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专业机构融资租入船舶并按期向其交纳租金、最终取得船舶所有权的一种融资行为。三种简单的融资租赁形式为直接融资租赁、回租赁和转租赁。我国多采用直接融资租赁形式。例如,2009年长航凤凰股份有限公司与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签署了融资金额约人民币 6.59亿元,标的物为39 艘船舶的船舶租赁合同 。

2.1.3 证券融资

证券融资是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分为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基金融资、其他衍生品融资。 我国船舶业主要采用股票和债券融资的方式。早在1993年,长航凤凰便开始上市,采取了股票融资的方式。随后,越来越多的水上运输业企业选择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并且融资区域从大陆地区拓展到海外地区。船舶业发行债券可以用不动产或动产作抵押,也可以由第三人担保,或单凭企业自身的资信度。2004年底,中海集团首次发行了20亿元公司债券,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船舶建造,包括集装箱船、油船、货船等,开创了国内船舶融资方式先河,拓宽了融资渠道 。

2.1.4 其他船舶融资渠道

船厂信贷,指造船厂为了揽取订单而贷款给船东,多用于新造船。船厂信贷需要担保,为了规避风险,通常由国家担保。

企业联营。一些大型的班轮公司为了避免恶性竞争、扩大经营规模进行联合经营,联盟企业之问通过合并、收购控股、资产重组等方式达到融资的目的。

2.2 创新的船舶融资模式

2.2.1 银团保函

2008年年初,中国进出口银行创新性地开办了预付款保函银团贷款。银团保函,是指由多加银行联合参与的,对特定造船企业一定时期内一定数量的成熟船型打包授信,确立“共进共退、风险共担”的原则,在确定金额内解决造船企业的预付款还款保函需求。银团保函的特点是标的金额大,时间跨度长,授信主体是特定的造船企业或造船企业集团。

2008年3月7日,中国进出口银行与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签署了30亿美元船舶预付款退款保函银团协议。该项目作为国内首例船舶预付款退款保函,由进出口银行南京分行作为牵头行,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为副牵头行,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光大银行南京分行等多家银行参与。2008年7月31日,扬州大洋造船公司35亿美元保函银团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该项目由中国进出口银行南京分行牵头,由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光大银行南京分行、交通银行南京分行、中国民生银行南京分行、中信银行南京分行、上海银行南京分行参与 。

2.2.2 在建船舶抵押融资模式

操作程序:船厂与船东签订造船合同后,向有关银行提供担保并对贷款进行管理。对在建船舶抵押前的准备阶段及船厂开始生产至在建船舶上船台期间的风险管理,由银行和船厂签订协议,实行项目资金封闭管理运作,并由政府担保基金进行担保。船舶上船台后,船厂立即办理在建船舶抵押登记手续,向银行提供反担保,船厂按进度提款,直至完工交船,船东履约付款,银行解押,船厂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杨荣波,2002)。2005年,金陵船厂、新世纪造船公司等江苏企业出口船项目率先采用该模式并取得了成功。

2.2.3 售后回租融资

船舶售后回租,是指企业将拥有的船舶售予租赁企业,再作为承租人租回所出售的船舶,并按期向租赁企业交纳租金。通过售后回租,承租人既可以获得生产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又可以继续使用原有船舶。租赁到期后,承租人再以少量代价办理产权转移或直接出售船舶,实现船舶所有权的回归。

2.2.4 资产支撑证券化ABS( 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

ABS,指以某一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资产未来稳定的、可预测的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证券来筹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ABS融资方式的实质是资产的原所有人将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未来产生现金流的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以达到融资的目的。中远集团在1997年7月和1999年9月,利用境外特别目的公司的名义两次在美国市场发行私募债券,共筹集5~7年期中期资金5.34亿美元 。

3 我国船舶融资面临的困难

3.1 巨大的资金缺口

中国进出口银行交通运输部高级信贷经理高泽峰在“2009产业发展论坛”汽车、船舶、装备制造业分论坛上透露,“未来四年内,船舶制造业的融资缺口将达到3000亿美金。其中仅中国的船舶制造业融资缺口预计就达600亿美元。”这一缺口意味着,只有船东筹集到这一资金数额,订单才能转化为现船,否则即存在着延期、取消订单或弃船的风险 。

3.2 银行贷款条件苛刻

企业向银行贷款,必须先向各级政府的经贸、计划、外汇、银行等主要部门提出申请,严格审批后才能正式借贷,而银行的贷款利率按借贷时间的长短实行差别计算。

3.3 在多渠道资金的使用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政府直接干预和控制

针对我国船舶融资难的现状,应寻求船舶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将视野拓展到国际,借鉴国外成功的船舶融资方式。

4 可借鉴的国际船舶融资渠道

4.1 船舶融资租赁

4.1.1 杠杆租赁

又名平衡租赁,指船舶出租人先以自有资金承担船舶总价值的20%~40%,取得船舶的完整所有权,然后将该船舶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并以转让收取租金权利作为附加担保,以获得其余80%~60%购船资金,最后将船舶租给船舶承租人使用。杠杆租赁是融资租赁的高级形式之一,尤其适用于船舶这种价值在几百万美元以上,有效寿命在10年以上的高度资本密集型设备的长期租赁业务。

4.1.2 英国税务租赁

英国税务租赁是利用英国的税法中关于减免税的规定来降低融资成本的一种租赁方式。其操作过程如下:

出租人(必须是一英国公司)出资购买船舶,租赁给承租人(也必须是一英国公司)使用,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由于英国法律规定船舶可以按每年账面价值的25%进行折旧,在最初几年,租金必然低于折旧,出租人的账面亏损正可用以抵消其部分赢利,减少交税。出租人将这部分收益返还给承租人,后者的融资成本也能降低。

4.1.3 德国KG基金融资模式

KG(Kommanditgesellschaft),即两合公司,指若干合伙人(股东)在一个共同商号下为从事某种商业经营而组成的一种合伙公司。这一组织形式最早出现在船运业。实践中,两合公司变种形式之一为从事船舶投资的KG(称为有限责任两合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和两合公司的混合形式)。

KG基金是指通过KG公司募集的基金,航运KG基金则指投入航运业(包括新船的订购)的基金。

参照两合公司的设立,德国的公司投资人(即所谓的普通合伙人)通常会投入少量的自有资金,然后通过募集方式吸引有限合伙人的资金,发起设立一家专门拥有新船的KG公司。通过自有资本的投入,再加上银行债权融资,获得新船;新船投入运营后获得的收益,在支付营运成本和偿付贷款本息后,可以发放红利。所以,在KG结构中,股本金由第三方提供,船舶的最终使用人需投入的股本金很少,甚至是零。这使得船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类似于租赁。

4.2 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融资,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其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由于供应链中除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所以从这种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帮助许多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供应链融资的特点与优势:

(1)银行评估对象从单个企业扩展到整条产业链,关注企业所在的产业链是否稳固以及目标企业的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

(2)银行可以通过提供特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运作流程中各个企业的特定需求。

(3)银行与航运企业之间的关系摆脱了传统融资的单一,能降低银行风险。

4.3 船舶信托

船舶信托是指以信托(契约)基金的组织形式经营,将大众的投资于船舶并由航运企业营运,以船舶融资或营运获得的收益(包括船舶溢价、租约租金等),回报给股东或投资者。船舶信托使得航运企业无需投入巨额资金即可获得船舶进行营运,分为资金信托和动产信托两种形式。

5 结语

船舶业作为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生产规模大、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它往往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现代制造业水平,还可以拉动一个国家的工业和现代化进程。若要船舶业兴盛,首要解决的便是融资渠道问题,只有保持船舶融资渠道畅通,船舶业后续发展才能顺利。目前我国融资渠道过于简单,无法顺应船舶业的需求,因此借鉴国外成熟的融资渠道,并结合国内具体情况,挖掘适合我国船舶业的创新融资渠道显得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邵瑞庆.水路交通投融资政策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蔡焱.国际航运融资新模式研究[J].中国水运(上半月),2011,(1).

[3]胡群峰.船舶售后回租融资[J].水运管理,2009,(12).

[4]张亚丰.船舶融资创新模式――保函银团[J].国际商务财会,2009,(2).

[5]郭晓合,曲林迟.我国船舶融资现状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9).

第12篇

面对未来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相关业务,有利于其获取客户、带动业务发展、改善业务结构,是商业银行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首先,商业银行拓展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能够有效拓展客户群、扩大业务量。浙江作为一个服务业大省,服务业企业数占比超过半壁江山,大力拓展现代服务业市场将为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的基础客户群。同时,由于现代服务业为生产型企业和居民消费提供广泛深入的服务,因此现代服务业客户和商业银行以制造业为主的战略客户、广大的零售客户联系紧密,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服务,加强和现代服务业客户的合作,将有力带动商业银行在其他产业领域和零售领域的业务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其次,商业银行拓展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有利于自身转型发展。随着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资本约束趋紧等挑战的加剧,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在如此“紧环境”中,商业银行亟需找到一条更有质量、更有内涵、更具可持续性的转型发展之路,而广阔的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提供了此种机遇。客观而言,现代服务业客户的金融需求和传统银行业务有较大差异,客户业务需求类型多样。例如对于城市供水、供热、公交等基础服务类项目,可能需要商业银行开拓收费权质押贷款等创新服务;对于“走出去”的服务企业,需要银行根据其产业特点提供境外上市、境外融资等服务;对于物流企业,往往需要银行提供以核心企业为担保的“1+N”模式的融资服务等。如此,现代服务业市场不仅为商业银行传统融资服务发展提供了机会,更为投资银行、电子银行、结算与现金管理、投资理财、企业年金和资产托管等全产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紧跟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趋势,大力拓展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现代服务业客户,将是商业银行优化业务结构,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实现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未来浙江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的重点领域

商业银行面向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经营转型是新形势下的战略考量,这要求商业银行结合自身经营转型需要和浙江经济发展特点,对未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做出判断,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分行业来看,商业银行开拓浙江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的重点领域大致可作以下判断:

1.现代物流业。浙江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商贸区,是中国对外经济内引外联的结合点,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先天优势。目前,浙江省仓储、运输业务对外辐射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内辐射全国各省市,铁路、水路、航空运输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浙江省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浙江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制度。其中“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4500亿元左右,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3%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依托“四大国家战略”,浙江义乌商贸物流中心、舟山国际物流岛等大批物流产业集聚区得到迅猛发展。在浙江省商贸业发达的大背景和政府规划的推动下,可以预期未来浙江物流业将进入快速增长通道,商业银行可提供从融资到结算的整套产品服务,并可将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相结合,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等物流金融业务,满足物流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和客户综合化的金融产品需求。

2.电子商务业。电子商务业是浙江近年来发展最为瞩目的服务行业,已在全国确立了优势地位。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很大影响力;以淘宝网、中国化工网、杭州电子商务产业园,慈溪E点电子商务产业园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已经形成规模。2012年,浙江电子商务总交易规模超过万亿元,居全国首位,全省销售超亿元的网络零售企业近80家。浙江省政府已将电子商务作为战略产业重点推进,浙江省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实现电子商务跨越发展,到2015年,全省企业间网络交易额超过2500亿元,占全国10%以上,逐步将浙江打造成为“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为浙江商业银行开展电商合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可利用电商企业提供的客户信息开展以资金流、结算、信贷、支付为核心的业务合作,同时大力发展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的网络贷款、移动支付、消费金融、互动性网银等重点业务。

3.现代旅游业。现代旅游业是浙江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浙江高等级景区、高品质旅行社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国际排名前十位的饭店集团均已进驻浙江。根据浙江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浙江将着力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确保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15%,到201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3%左右。随着大众旅游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浙江省旅游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围绕旅游业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开展景区经营权、门票收费权质押贷款、银团贷款、发债融资等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账户管理、收付款管理等现金管理服务。

4.文化创意业。浙江文化创意业发展迅速,互联网服务业、动漫、网络游戏及新媒体等具有高科技特征的文化创意业已经逐步成为具有浙江特色的“亮点”产业。目前,浙江省文化创意业已颇具规模,仅杭州市就已建立了西溪创意产业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杭州山南国际设计创业产业园等近二十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杭州、宁波为中心,辐射温州、金华、嘉兴的十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基本成形。借力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浙江文化创意业发展前景广阔,有望成为浙江的支柱产业之一。商业银行可根据文化创意业的特点积极展开金融创新,针对文创企业多为轻资产公司、规模较小的特点,可积极创新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电影电视版权抵质押贷款等新型融资方式;针对文创企业高增长、高回报的特点,对于商业模式清晰、盈利能力较强、资金流量较大并且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可重点关注其并购重组、私募股权、财务顾问、IPO上市等金融需求,并提供相应服务。

5.教育服务业。浙江省教育服务业正处于产业上升期,市场需求旺盛,抗经济周期风险能力强。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出台了《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各层次、多方面的规划,其中均提出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教育服务业的融资支持,未来浙江教育服务业对金融支持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商业银行可以在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融资和财务管理方案、为科研、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提供融资租赁等传统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开拓校园数字化网络金融服务,通过资金结算网络、网络银行、自助设备、POS等多样化的结算渠道,提供方便、快捷的校内资金结算与内部资源管理的综合服务。

6.医疗卫生业。医疗卫生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一直是浙江省支持的重点服务行业。从发展前景看,未来浙江医疗卫生业的发展有较好的支撑条件:一是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将长期推动医疗卫生业的发展;二是浙江较高的消费水平将刺激医疗行业中高端需求的增长,未来浙江整个医疗服务业面临着由低水平批量供应向高层次个性化服务的升级;三是浙江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激发基本医疗需求快速增长,在更健全的保障体系之下,原先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将进一步释放。结合医疗卫生业的行业特色,商业银行可以开展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固定资产融资等产品服务,尤其可以大力发展依托医保结算模式的金融服务、自助医院金融IC卡服务等与医疗卫生行业高度契合的重点产品。

三、开拓浙江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的战略思考

在政府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把握机遇、顺应趋势,积极从拓展策略、业务创新、系统建设、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进而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中获取客户、赢得市场、树立品牌。这不但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更决定了未来在现代服务业市场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一)有效介入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建设

商业银行进入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即是介入与之相关的基础建设。为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大力推进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层出不穷,促成了对商业银行项目融资、结构融资产品的强烈需求。以物流业为例,浙江省先后出台了《浙江省国际物流中心布局规划》、《浙江交通物流基地布局规划》等系列专项规划文件推动园区建设。目前,浙江省总投资1亿元以上且占地150亩以上的物流园区共80个,其中已运营的12个,在建的48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针对此类项目需求,商业银行应紧跟国家、省市战略规划,立足于资源基础、市场潜力和发展条件,灵活运用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融资租赁、债券承销等业务模式,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和基地、仓储、景区、医疗场所及设施、文化场馆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等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

(二)加快针对现代服务业的金融创新

与制造业领域不同,现代服务业在行业发展特征、企业经营模式、金融服务需求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异质性,而目前商业银行对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服务时大多仍按照制造业企业的模式,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商业银行应根据服务业企业不同的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和金融需求,积极开展产品、服务创新,实现金融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化和多样化。例如,在信贷业务方面,对信誉度高、资产质量良好的成长型服务业企业,可采取公开统一授信的方式,适度扩大授权授信额度,积极推行仓单质押、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等业务;对信誉良好、收益稳定的服务业主,可适度发放创业贷款或提供具有一定透支额度的贷记卡等金融服务;对市场波动较大的服务业企业,可以法定代表人或自然人财产抵押质押的方式提供可循环使用的信贷资金额度扶持;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和业主,适应其短、少、频的资金需求特点,可在适当增加动产、不动产抵押质押及财产权利质押等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发中小企业或业主联户联保贷款业务。在提供服务渠道方面,商业银行应根据现代服务业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大力发展网络银行等业务,推广自助设备以及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在服务模式方面,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中间业务优势,为服务业企业提供投融资政策咨询、项目评估、财务辅导、融资设计等特色服务,协助其筹措和有效利用资金。

(三)强化系统平台建设

现代服务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即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近年来现代服务业客户正越来越多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服务效率,这使得大量现代服务业客户对于银行金融产品的电子化、线上化、网络化服务需求强烈。针对现代服务业企业特点,商业银行应重点关注具有全局性、带动性、战略性的行业领域,着力建立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标准规范、安全保障的系统平台。在系统平台的设计上突出需求的导向性,扩大金融系统的服务覆盖面,贯穿起包括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企业理财、信息咨询等系列服务,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结合,为现代服务业客户提供线上化、网络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四)大力推动产业链和集群营销

商业银行开发和挖掘现代服务业客户需要把握其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度较强以及产业集群化特色明显的特征。一方面,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结合紧密,互动性强,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其产业链开展营销。可依托现有的大型制造企业客户,将外包和衍生出的现代服务企业作为重点营销目标,在业务拓展上拓宽广度、挖掘深度、加大力度,充分发挥银行内部资源优势,强化公司、零售、国际、结算、资产管理、银行卡、网络银行等业务联动,通过产业链辐射实现对现代服务业客户及其上下游企业的整体营销。另一方面,近年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特色凸显,商业银行可按照其产业分布集群推进营销。以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园区等聚集区,以龙头企业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营销培育核心客户群,进而辐射整个聚集区。

(五)积极拓展多方合作

现代服务业对金融支持的需求往往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商业银行要夺取现代服务业的广阔市场,必须要有创新经营的思路,以开放的心态和共赢的理念积极拓展多方合作。在与政府合作方面,要增强政策敏感度,紧跟政策导向。201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现代服务业的“两个倍增”计划,并指明了未来重点发展的10个现代服务业行业和重点开发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商业银行要抢抓浙江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历史机遇,加强与政府特别是产业发展主管部门的联动,在政府重点项目和优质项目推进中实现发展,履行金融保障实体经济的社会责任;在与同业合作方面,要及时跟进现代服务业企业需求,积极推进银银、银证、银保等多方创新合作,尝试渠道共用、客户共享、产品共销、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丰富金融产品,拓宽营销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在与行业合作方面,要有选择地与信用担保机构、行业商会、市场协会等机构开展合作,争取批量业务和客户资源,实施资源融合、共赢的发展策略,抢占现代服务业市场的制高点。

(六)正确把握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虽蕴含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风险。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经营格局决定了现代服务业的经营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还有些企业财务状况不透明,资信程度低,盈利模式不清晰,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给银行的调查和评估带来困难。例如,物流行业景气度与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紧密相关,受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较大;文创企业大多为轻资产的中小型企业,以知识、技术、创意为生产资料,其产品落到实往往就是几张纸、几张碟片,企业资产的实物保障度不高,而著作权、商标权和发明专利等各类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产权评估、交易市场体系又尚不健全,给银行融资带来不确定的风险。面对现代服务业不同的风险特征,商业银行要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制度。要提高对信贷风险的识别能力和对企业还款能力的分析水平,侧重企业的市场前景、行业影响力、管理能力、专业团队等具有较强延续性和较高稳定性的无形资产,关注企业信用等级、经营效益、纳税额、现金流量等指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入适合自身发展战略要求的现代服务业领域。

四、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