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教育信息

小学教育信息

时间:2023-06-11 09:3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教育信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教育信息

第1篇

众所周知,教育的信息化可以进一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从而促使现代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地有序发展。现如今,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状况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不过依然有一些矛盾存在于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而提出对策,正确解决问题,对于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

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化和信息化不同,它关系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整体教育改革及教育现代化,目标明确,过程独特。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发展教育现代化,主要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因此,针对现如今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基础建设较为落后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快,为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环境进一步改善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对于大部分农村小学来说,计算机的配置都不健全,很多时候上课期间是3到5名学生共用一台机器,有的甚至于是十来个学生共用一台,因此相对于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很多小学在信息化基础建设上呈现出落后的局面。

(二)学校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管理程度相对较弱

在我国目前的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对硬件设施的建设极为关注,而在软件方面就相对较弱一些。在空间管理上,大多数小学采取集中化的一种管理模式,如在图书馆等还没有配置计算机的公共场所。而在时间管理上,很多农村小学生只能是上计算机课的时候才可以使用计算机,独立使用计算机的机会很少。现如今,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两个重要特点为:第一,由于在经费方面投入不充足,因此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也不合理;第二,在投资上缺乏统一而又明确的设计与规划。

二、改善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策略分析

(一)大力筹集资金,加强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

对于小学教育信息化来说,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其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保障,不过现实情况是,在我国大部分农村,由于小学经济基础薄弱,很多时候一定要依靠政府、教育机构、社会捐助等进行资金的筹集,从而逐步改善我国小学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使我国信息教育可以顺利地进行。

(二)加强建设师资队伍,从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对于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来说,要做到更快更好地推进,就一定需要高素质、多数量的适应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优秀师资团队。与此同时,教育界还有采取适当的鼓励政策,将一些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计算机人才吸取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来,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使得其能安心地投入到农村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当中。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及能力的提升,要更好地与政策、实际情况进行结合。

(三)加强科研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与其他各类学科教育教学的结合,并且要倡导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效而且广泛地使用当前的信息技术手段去进一步对学科教学做好补充。在信息化教育的引导下,所谓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将信息技术教学看成是我国学科教学中难以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对教师来说,在进行学科教学时,要尝试着将信息化教学理念融合进去,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进一步启发小学生自助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加强教育资源建设,从而实现信息共享

对于每一个农村小学来说,政府要及时提供充足的各类信息资源,从而鼓励学习开展其各自校园网工程的建设,包括增加多媒体信息设备,从而为多媒体教学的开设做好准备,在教学资源上,要做到定期更换,并且要做到保证资源的新颖度与有效率。与此同时,还要利用好不同小学的教育信息资源库,以便于学校之间的资源可以做到共享与合作,使我国乡村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更具备特色。

(五)加强我国农村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针对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师要切实做好培养学生道德判断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明白网络空间里的是非镇山。并且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提升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及人生观的教育,教会学生主动积极地去面对一些真实的、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有利信息。

三、总结

简单来说,对于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来说,我们一定要清晰地明确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创造与改变,有利于强化整个教育系统的素质化改革,并且可以为小学师生提供大量的有效信息。

参考文献:

[1]李荣国.农村小学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

[2]何香萍.对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思考[J].学周刊,2017,(03).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个性发展;小学教育

相对于书本知识而言,行为习惯、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主动独立解决问题的愿望与方法等已经成为小学生更为重要的素养。小学教育者越来越多地在思考如何在小学教育中扩展学习平台、更新学习工具,思考如何有利于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在这一背景下,信息技术脱颖而出,为新时代的小学教育插上了双翼。

一、信息技术拓宽小学生学习空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在小学素质教育中,信息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让教学丰富多彩

首先,实物投影、交互电子白板、局域网、班班通等信息技术无限拓宽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空间。无论是资源的丰富还是手段的多样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新颖、更加有吸引力。比如用实物投影,能及时展示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观点、不同作品的对比分析,让传统学习中呆板单一的内容充满“观察的魅力、动手的喜悦”。而低年级识字,利用电子白板,不仅能清晰呈现每一笔画的顺序、写法,还能让学生在与白板交互中亲历写字的神奇。其次,信息技术优化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讲授法主要特点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演示,学生在座位上听、写、记、背,严重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2]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不再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课堂变教师主导为以生为本,教师的关注点也变成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知识结构,发现学生个性成长需求,组织合作式学习活动。学生的主动求知与探索把四十分钟的课堂与社会生活有机融合。这一切,没有信息技术是不能实现的。

(二)信息技术让学生思维活跃

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绝不是要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3],而是要鼓励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呈现思维过程、构筑一个跃动的思维场,让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新精神。例如“鱼儿游游”一课,各种各样的图形拼成各种各样的鱼儿,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学生在白板上自由选择图形、灵活拼接图形,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设计出了不同造型、不同颜色的鱼儿作品,无限的想象空间、无拘无束的创造动力,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鱼儿展现出来,让灵动的抽象思维得以直观体现。

二、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小学生的发展往往很不平衡,小学教育担当了让学生初步建立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的重任。下面以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光明实验小学实例说明信息技术如何为小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服务。

(一)利用信息技术综合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机会

以“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新时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深入人心,信息技术也已经融合到各种学科教学、各种教育活动中,实现了各种课程的资源共享。光明实验小学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科资源的载体主要有:学科主页、主题网站等。学科主页由各科教师把学科学习内容按不同年级分类上传,除了课本要求掌握的知识,更注重课外知识的扩展与学科兴趣的培养。比如音乐学科主页,除了各年级教学大纲要求的音乐目标,还增设了“名曲欣赏”“音乐常识”,为热爱音乐的学生打开一扇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另外还通过“小荷风采”“舞动瞬间”把课上课下学生们的音乐表现随时展示,让学生自己的收获成为其他人学习的资源,鼓励先进、带动全面,在学生间营造了浓浓的音乐学习氛围。主题网站则是校本课程的融合与共享。光明实验小学是河北省校本课程实验学校。坚持“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基本方针,包含三十六项校本课程。比特实验课,是动手拼组、创意想象、科技运用三项功能完美结合的学习实践活动。航模创新课,从简单的模仿拼组飞机模型到网上模拟空中飞行,最后发展到真正的遥控航模翱翔蓝天,航天的神秘点燃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网页制作课程,光明实验小学校园网能成为全国优秀校园网站,学校的网页制作课程小组功不可没。这一课程的开设集结了校内的电脑小高手,他们的学习效果通过校园网各个栏目的设计、内容的上传得到了验证。其他如国画、书法、舞蹈、合唱、足球、武术、实验等课程都经历“制订方案”“研究内容”“实施论证”“教学准备”“活动实践”“评价反思”“整改优化”七个阶段而开发。所有课程均有课本、课程计划、课时安排、作业、反思等,既选取了本课程的学生学习的素材,也拓展了其他相关的知识。利用主题网站,学校把校本课程呈现给所有人,真正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要使丰富的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让每一个生命个性发展,小学生还需要教育者协助,这也是把以上资源共享在家长、教师、学生面前的又一原因。对于教师来说,每一个资源的阅读次数与回复率、评价语是他们更新学科资源、选择最佳教法的参考标准。对于学生、家长来说,在浩瀚的资源面前,分析学生的优势与长处,找准适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种交流机会,让展示与互动成为生命成长的学习方式

光明实验小学把学生互动与个人展示作为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方式。开设在校园网上的“学习园地”是主要平台。[4]分为“音乐之声”“书法丹青”“神奇鼠标”“文学天地”“运动之美”“小小书虫爱读书”“光明榜样”等栏目。把学校四大节日“健康光明体育节”“多彩光明艺术节”“创新光明科技节”“书香光明读书节”涌现出的优秀作品、“好习惯培养”的“校园明星”展示在全校师生与家长面前。学校的“光明榜样”评价体系规定:在校级四大节日、“好习惯培养”德育活动中获得优胜的学生被命名为“光明之星”,如“健康星”“艺术星”“科技星”“读书星”“礼仪星”等,这些校园明星要在“学习园地”中开设个人主页,有个人宣言、日常点滴、最佳作品与表现、受欢迎度等栏目。教师们、家长们、学生们要在主页上浏览、观察每个人的表现,就某些主题进行讨论并评选出心中最佳,这些最佳就成为校级最高荣誉的获得者——“光明榜样”。这种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把出现在“学习园地”当成自己进步的标志,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增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家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学生们就能在交流中进步,在展示中提升,在互动中纠正言行,体会成长的快乐。综上所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接触资源—挖掘潜力—自我发现—个性发展四步走的成长轨迹,真正实践了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2001-06-08)[2016-06-21].

[2][3]韩万青.让梦想在多媒体的世界中放飞[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3):37-38.

第3篇

一、发展现状

我校现有22个教学班(含三个学前班),在校学生1521人,学生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45台,在校学生与学生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的比(生机比)为33.8。我校共有教职工69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17台。我校有网络多媒体教室2个,使用统一规定的教材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建立了学校办公平台和学校网站,具有了本校的教学资源库。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录像带、录音带、电子图书、VCD、DVD、CAI课件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造成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三)信息教育资源应用不足。课程整合不足,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应用不足。例如,现在要求统一纸质备课,导致大量的网络资源,学校信息教育资源不能很好的应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投入。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证。

(二)加大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提高到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加大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成立学校信息化教育评价小组。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之中,以评促建。

四、下一步发展目标

(一)加强教师的信息应用技术的培训。只有全体教师拥有了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让信息技术更高的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小学教育专业;优化设置;协同创新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为湖南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1]。这是对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对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师范生培养模式是国内首创,由于其生源特点,现有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不能较好地适用于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而我省原有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信息技术与教育理论、学科课程的整合不够,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多学科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2]。现有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与协同创新能力。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业务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新一轮互联网发展热潮推动下,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范围、方式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我国信息化发展路径将向网络化、集成化、共享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实现战略性转移,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将进入一个协同创新的新时代[3]。为此,应以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六年制师范生源特点,探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开展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师范院校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

课程优化设置的意义小学教育专业是在培养小学教师五十多年的经验基础上,于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新增设本科专业。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也成为我院一个富有特色的专业,此培养工作2010年已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这是对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对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简介培养目标:为县以下农村小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新时代的基本要求。人们的信息素质急需提高。为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首先必须加强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探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开展以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协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

《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完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实施组织和保障体系。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应“加强师范院校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等专业建设,培养、培训适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同时指出应普及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公共课。

1.2国家卓越教师培养与教育信息化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要求。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充分发挥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主席在2015年5月22日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更是指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4]。

1.3信息时代对人类的客观要求

教育要对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出反应,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现在,信息素养被认为是一种现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和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而存在。而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这个目标不单是个人的能力要求,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随着信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的提高,提高国民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也愈来愈迫切,而且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不仅是现代社会对未来教育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优化设置原则

针对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和未来的就业岗位,以培养协同创新能力为目标,将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基层顶岗实习融合,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地安排教育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两方面的课程。着重在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重新组合与优化。以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全省小学师资队伍整体水平。(1)根据我省小学教师发展规划需要和“为农村小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的六年制师范生总体教育目标,结合信息时代对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确定校内外协同创新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目标。(2)根据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培养学生知识、情感、技能协同创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形成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3)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全面提高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与协同创新能力,确定终身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教学科研型的师范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

3信息技术课程优化设置内涵

以协同创新培养总体目标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就业和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信息技术能力的具体内涵以及掌握相应能力所必需的知识点要求和知识结构体系;进而形成新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然后在新的课程体系条件下,各核心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根据各自的特点,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下,进行以协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并进行实践。如果检验结果发现教学效果欠佳,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若为课程体系设置问题,则需要考虑重组课程体系,若为教学方法问题,则考虑进一步协同各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如果检验结果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存在缺陷,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重新调研并再次进行能力内涵分析、知识点分析和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体系的协同改革。最后全面分析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各核心课程的改革实践效果,进一步协同修正和完善各课程的改革措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体系教学新方案,为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能力和一定协同创新能力的小学教师服务。在指导思想上,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吸取总结各师范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生源和学生就业的特点,以信息时代卓越教师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方式的研究,注重新计算模式下信息技术与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协同,探索适应信息时展需求的,多学科协同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深化改革,吸取传统教学方式优点,引入多学科协同教学方式,以启发式、讨论式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独立思考和解决多学科应用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不仅要采用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互协同进行理论教学,而且要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的需要,到教学实践单位进行讲解,实现校内外协同创新教学,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诠释与把握。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信息时代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要求和教师教育一体化要求,进一步拓宽和整合信息技术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一套适合六年制师范生特点及需求的,职前职后协同一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4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1)进行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知识关节点”分析。综合分析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之间的联系,研究各课程的理论教学“知识点”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践动手能力的关系,找出理论与信息技术工程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系统组织好教学实习单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实践。(2)协同创新视阈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根据“以小学教师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参照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提出跨学科协作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协同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大纲”。(3)跨媒体协同视角下课件的建设与管理分析,实现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协同共享。全面分析整理现有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完善各信息类课程的教学条件和相关资料,加强多媒体、网络课件和其他辅助教学工具的制作与调试,实现跨媒体可移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共享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4)校内外多方协同创新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与完善校内信息技术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根据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的需要,开辟更加有利于培养信息技术工程实践能力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学生、教学实习单位和学校多方协同创新的信息技术教学实习模式。(5)协同创新与教育一体视域下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材建设。分析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特点,根据教育部卓越教师与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教育一体化要求,编写有利于培养协同创新人才的补充教材或讲义。根据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编写出具有多学科协同创新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指导教材。(6)协同创新视角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信息时代新计算模式发展需求,多学科、多途径协作健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教学与科研创新相协作,创新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杨恒伏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茂平,刘志敏.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特色[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2(1):29-32.

[2]顾富民.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12):71-74.

第5篇

1、目标模糊化,教学缺乏导向

任何科目教学都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这就需要一些科学的引导过程,而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而言,恰好是体现出引导的地位。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看似丰富多彩,实际却偏离的教学的主题,也导致教学的目标模糊化,最终适则其反,难以达到教学的效果。

2、忽视自主性,学习趋于被动

自主学习的理念并不是一个新的理念,我国教育一直都在提倡自主学习,特别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课程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学习过程过于被动。而一些教师在引入信息技术后,依然是采用大量渲染的手段,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依然无法体现自主性,也无法有效利用小学学生的活泼特点。

3、存在依赖性,教学缺乏思考

信息技术的滥用会让教师过于依赖这种科学的手段,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课堂教学的思考,长期以往很容易导致依赖性的产生,也让今后的课程教学中始终都将信息技术加入其中,对于教学效果提升并无太大的益处,也让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且乏味。

4、课程内容新颖,教学设备落后

课本上层出不同的新颖内容,形式上让学生开拓眼界,但实质上学生并没有获得很多直观上的感受。现有小学课堂,多媒体和粉笔,是老师传达知识的主要媒介,因此信息技术也不是我们所谓的多媒体。如果长期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这也就导致学生获取信息的局限性。

二、小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分类

1、“双主”的模式

所谓的“双主”,就是主导以及主体,主要是体现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以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双主模式的开展流程为:教师首先设定相关的教学方案,然后以多媒体作为媒介,向学生普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学生通过自我探索或者小组协作完成教学的目标;最后教师评估学习的效果,同时对于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改变。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证两点原则,即其一,教师不能完全放弃自身对教学的主导性,特别是对于学习方法的导向,例如学习问题的指导,学习方向的提供以及学习效果的总结;其二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地位价值,即教学不能一味的采取“灌输”教学,而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探究的模式

探究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主题以及问题作为目标,鼓励学生主动的、高效的开展学习过程。而探究的模式的开展流程为: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提出教学的自主学习的主题或者方向,同时制定多媒体的教学方案,并且对于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调整,体现主动性、研究性以及合作性的三种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需要向学生普及目前的主要知识点,同时让学生将此作为方向进行自主交流,合作学习,深刻探讨等科学学习流程,最后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让学生了解自身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误区以及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展原则为教师需要把控学生学习的大致方向,在不影响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的条件下,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3、合作的模式

合作模式,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通过完整的合作关系体现,保证教学的有益循环。其教学流程为教师根据教学主题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同时让学生利用信息网络查询并下载相关的材料,然后以网络作为有效媒介,与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沟通,同时可以提交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联系整个班级,让学生互相组合,完成问题的探讨和解决。这类教学模式的开展原则主要基于教学设备比较完善,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有自主的意识,在保证相应的课堂纪律基础上开展,从而能够加强自身对于问题的应对和解决能力。

三、小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规避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突出

小学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有:电脑绘图,文字处理,PPT制作,网页制作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针对小学的课程,最主要围绕“兴趣”,激发学生去很好学习课堂内容。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做PPT,进行课堂展示,或者搜集一些关于该古诗词的图片等等。以上这些活动是教学的手段,并非目的,最终是让学生懂得课堂上的内容,抓住课堂的精髓。所以在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要做到重点突出。

2、痴迷网络,价值观扭曲

互联网技术,可以说有利有弊,教师在鼓动学生使用互联网配合自己教学的时候,有时会导致学生被互联网上虚幻的东西所吸引,从而使得学生痴迷网络。例如,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的时候,可能会忍不住玩游戏。游戏中,可能会包含有暴力血腥的画面,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老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应该不断渗透正确应用互联网和正确对待互联网世界的知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依赖网络,缺乏思维

第6篇

早在2000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就已经作出了“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独创性的学科,它有太多的空间可以让学生进行大胆的设想。信息技术教育,是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锻炼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要方式。而素质教育也正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具有互动作用,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供条件。

我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因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的灌输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由于信息技术教学摒弃了传统学科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对学生来说具有非常的新鲜感,学生的创造欲望能得到极大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教育允许学生别出心裁,鼓励学生多提新问题、多独立钻研、主动探索、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术,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操作过程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要解决反抽象的东西转变成形象的东西,必须通过对问题的归纳、分析从而研究出一般性的规律。

三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学习过程是一个培养坚韧意志、深刻思考、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学生上机要通过手、眼、心、脑并用使大脑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功能、分析操作方式,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

正因为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灵活性,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太快,直接影响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和内容的稳定性。长期以来,许多领导感到信息技术课难指导、难评价、难控制、难以捉摸,因此采取不过问的“冷”处理办法。而外界则认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十分有趣而受宠的。可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出现了“围城现象”。那么信息技术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呢?作为一名刚刚从教的新教师,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想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升学制度所带来的。传统的升学制度仍然以主科、副科、其他作为分水岭,主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领导潮流,副科(如地理、生物、历史、体育)稍逊,其他(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劳技等)声色暗淡,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当然也就直接导致了信息技术教育如今的地位。

其次是欠缺一套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系统。传统评价系统中虽然也有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但是信息技术教学中许多重要的因素难以包括进去,这些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占有较重的比例。

那么如何来使信息技术教育回来其应有的位置上来呢?

首先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归位或者说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可以寄托于取得“应试资格”,希望能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中考,甚至是高考。我在网上看到有很多的评论都不赞成这种改革,其原因主要是怕原来尚有生命力的信息技术课程就此夭折。但我认为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中高考这种改革是值得期待的,因为这样一来既可以显示出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又能得到学生和学校领导的重视,让其教学质量可以有一个较快的提升。

其次就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是以建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训练活动,其具体教学训练媒介是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这种教学活动中既含有一定的文化性,更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还有由于软件自身具有较强的自述性,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小,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播者变化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甚至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角色地位应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构造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发现问题和规律,探索软件未知领域的功能。(2)构造层次丰富的任务,组织对任务的讨论分析,分析任务实现过程中的现象,使学生建构自己的能力。

还有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快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化。信息技术中许多东西不是讲明白、听懂就能解决问题的。现代应用软件系统都很庞大,也不可能处处由教师讲解,更重要的是面对开放式软件环境,建立创造性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要通过探索掌握软件的应用技能,同时随时需要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学习新内容的需要。

第7篇

一、信息技术参与小学教育教学有以下特点

(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很难向学生进行展示、说明等,因此,这样的教育效果和效率不佳。信息技术在色彩、声音、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很不能达到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可以一定程度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应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往往很难有效实施。利用学生自身条件可以在课外自由查找学生所需要的课堂知识。学生个体存是在差异,个性就得到了发展。

(三)化难为易,轻松突破教学难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形象、清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起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楚,学生难以听明白的问题,有效地实现讲授内容由景入情,言简意赅的作用,是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能取得传统教学无法相比的教学效果。

(四)增加课堂信息量

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粉笔板书、手动作图的速度的影响,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題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在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的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8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教育的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的信息化可以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推动现代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健康地发展。在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还存在诸多矛盾问题,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跨越式发展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 教育信息化 教学质量 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优势是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来说,教育信息化必将成为其发展的助推器。通过教育的信息化可以带动教育的现代化,缩小城乡教学质量差距,有利于全国教育事业均衡健康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将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育信息化让教师“课本、粉笔、黑板”的单一教学方式成为历史,计算机、互联网、电脑课件、教学光盘等先进教学设备已经登上讲台。教育信息化将提升多媒体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小学生知识面窄,感性认识少,抽象思维不强,利用多媒体资源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缩短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达到省时高效和易于理解的目的。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因此部分学校领导现在对信息化教育也不关心,认为信息技术是摆样子,可有可无;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思想上也没有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完全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这些观念严重阻碍了教学信息技术的普及,制约了农村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将快速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改善了农村的教学环境,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方式。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接触的知识更丰富,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教育信息化利用网络、计算机、光盘、软件等工具能够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学质量差距,打破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农村信息化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较低严重影响着农村信息化教育建设进程,阻碍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一是缺乏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任课教师,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方面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与专业教师相差悬殊。二是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较低,大部分教师还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不能熟练应用各种教学软件;不能制作教学课件;三是学校缺乏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对其它教师起不到带头作用,这就造成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缺乏指导;四是大多数城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教师、重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高于非重点学校教师。农村教学信息化需要更多高水平的教师去参与指导,相互交流,只有这样农村中小学教育才能稳健地向前发展。推广信息化技术在农村中小学的普遍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我们要主动创造机会,多角度的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经常组织开展课件制作评比、网页制作评比、网站建设评比、师生教育信息技术技能比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示范课、公开课、师生作品的评比,激发广大师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步伐。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更谈不上。对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屏幕的教学形式,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尚未得到合理开发,没有在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都表明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它独特的优势,还需要提高其效能。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也不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教育的根本目的。要鼓励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学科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良好地环境,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结合新课程的实施标准,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寻找与学科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作者单位:河北省隆化县四道营中心小学)

第9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75-01

1 教育信息化主要误区

1.1 设计架构为中心,实践流于形式

仅仅局限于设计架构,看重形式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一大误区。1994年,克林顿政府就已经提出让美国每个教室,每个图书馆都实现联网的计划。在1999年所做的国情咨文中,关于教育方面就有专门的硬指标,要求7个学生要有一台计算机,实际上,美国已有95%的中小学和72%的教室都连上了互联网,平均5个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我国,平均121个学生才拥有一台计算机。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浪潮的推进,我国各地中小学纷纷对硬件环境进行建设,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配备了“高大上”的信息化教学设施。但却忽视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致使信息化教育设备无法投入到实践中去,只能流于形式。在我国中小学校园网络中,超过50%的设备都被闲置,不考虑耗费如此高额资金的信息化设备对教学是否真正产生了有效的作用。这样一来就使投资变成了一种浪费。并且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信息化背后所支撑的理念,思想也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只是单纯的以为使用了信息化教学设备就是教育信息化,这是错误的观念,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更应该是看作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只有将这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融入到信息化教育中去,真正的信息化教育才得以实现。

1.2 主体框架强大,应用资源缺乏

应用资源匮乏,即使拥有再强大的主体框架也无济于事。教学应用资源是信息化教育的核心内容。若要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则要保证应用资源的充足。如果偶尔使用一两次信息化教育技术,对于学生发展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平日里学习活动中的一部分,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去,这就需要有应用资源的保证。而应用资源则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在我国一些地区的中小学即使面临着资金不足的窘境也要配备信息化教育设备,甚至觉得配备了信息化教育设备就是信息化教育了,这种观念致使应用资源配备难以达标,信息化教育难以实现。

1.3 教育者观念落后,应用模式不合理

即使配备了先进的信息化教育设备,教育者观念落后,缺乏相应的技能,应用模式不合理,设备的配备就体现不了价值的存在。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模式,一个学校中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的教师依旧为数不多。这就严重制约了教育资源的应用水平,制约了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进程。教师信息素养亟待提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培训,紧跟时代步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只要注重培训的数量,质量更值得关注。不仅仅是技术应用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2 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2.1 为学校提供专业系统的指导

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效率,及时了解和调控教育教学情况,保证管理部门之间信息的交互传递和政令的畅通,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规范化、程序化是教育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性、共享性和公正性信息,提高教育质量。这就需要学校得到具有专业系统的指导。不仅在硬件技术方面给予指导,更应该提高相应的软实力。对于硬件技术技术上的指导,技术队伍要求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在软实力方面,具体体现在中小学学校教师所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信息化这个环境下提高执教从教的能力,以及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育的素质。信息化教育引发了传统教育的变革,最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可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在职学习和短期培训,结合不同教师所在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合理的进行培训,我们可以采取以在职培训模式为主、多种培训相结合、分层推进的方式,逐步提高教师教育信息综合素质。尤其是加强教育信息评价、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能力的训练。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育素养,使信息化教育的作用在中小学得到充分体现。

2.2 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

在教育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这就需要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全校教师共同制订一套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和评价指标,使学校各系统管理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遵循相应的规范而协同发展,指导和促进学校的整体化信息建设。真正实现自己为自己立下规矩,定下标准,并进行实施。评价机制的作用就在于对信息化教育工作进行的实施和监督,并以此促进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并保证信息化教育的质量。共同制定评价机制,这种制定方法对于本校教师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人担心的不公正因素,保证信息化教育的落实和有效性。

3 结语

信息化教育的实现需要中小学长期为之奋斗,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革新,问题也会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这就需要大家携手去探索和改进,提高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志波,郑良栋.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M程中的主要误区及其对策[J].中小学电化,2004,(8):76-77

[2] 王昌海,陶斐斐.中国教育信息化研究[M].2009.

第10篇

【关键词】不断改善 创建

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要以“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为教育指导思想,很多学校都已经在以此为中心思想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并且落实到具体到实施操作上。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之上,以培养未来的信息化人才为宗旨,进行全新教育模式的创新。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一切从小做起,从小就开始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打好学习的基础,作为老师更是要重视这个问题。

一、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基础

我们小学的信息化教育的原则就是在网络信息化的平台之上,坚持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观点,不断地创新、拓展,坚持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各方面得以协调发展。信息化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要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义务制教育的情况下,不可以因为义务制而忽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个观点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是不变的真理。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不断改善教学设施、创建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等,从而保证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实用,先进与可靠。虽然现在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信息化教育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不可以有一点点的放松与马虎。

二、小学信息化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学校软硬件的不平衡,严重缺乏专业信息类人才

这是很多小学都出现的一种奇怪现象,学校购置了大量的计算机设备,但是利用率却很低,老师们真正开发了多少功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开发的这个比例是很低的,毕竟很多老师是师范毕业的,对于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很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而且很多老师都是一毕业就进入学校,没有多少的实际的专业经验,导致学校信息化发展有个很大的经验与技术瓶颈。很多老师都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对于网络信息化的内容还是很模糊,在信息化方面的素养比较差,从而使得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缺少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计划

很多小学的老师在教学中,无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依旧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或者只是在传统的模式基础上,非常机械地使用电脑来进行教学,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的检查,并没有从信息的根本上来进行教学,没有将信息化教育作为一种教学对象来进行处理,这样不但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额外的负担,还起不到信息教育的目的,无法提高学生的信息知识,导致学校日常的信息化教育计划没有得到根本的执行,没有转变教育观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学习工具,没有将学习计划准确的应用到入场的教学计划中去。

3.老师之间缺少互通

这里的互通,就是指老师之间互相共享自己的教学资源。现在很多小学老师都已经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这是信息化教育的可喜成绩。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弊端,首先,老师教学的资源的共享,每个学校或者老师都有其独特的好的教学PPT,这些好的教学资源可以分享给大家,大家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出修改意见,最终使得教案非常完美,但是事实上,各自为政,闭门造车,没有将网络信息的优点最大化。同样的一个内容,大家都在做一样的事情,时间也就这么浪费掉了。同时信息化教学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完成规划而去做,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而去做,这样教学规划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学校购买的硬件设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用,在这样一个网络盛行的时代,学校的网络化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与串联。设备基本只是简单的校网、word、excel以及课件PPT,其他的就使用的很少很少了。

三、针对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了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可持续化发展,使得信息化理念真正进入到教师的教学思想中,我个人觉得应该从根本去解决有和优化小学的教育资源,下面有几点建议:

1.教师要多参加信息技术的知识培训

小学教师要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熟悉电脑操作技能,能利用电脑进行辅助教学,制作课件。能上传、下载教学资源,发表教学评论等。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组织,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要作用和应用能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

对学校的计算机信息硬件设备要进行定期的维护与管理,针对教育教学方面的软件要大力地进行开发与运用,计算机不在乎它是不是最先进的,不在乎学校到底有多少台,而是应该看实际的利用率是多少,这部分的资金是不是花的很对。比如现在很多学校都已经实用手机的短信业务来学生作业以及与家长的互通,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想法。

2.老师必须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工具

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PPT,投影机等,只是很宽广的内容,要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用信息技术,要在建立一个大的教学群体化网络,互通型网络,教师学生家长的一个教与学与帮的交流平台。

第11篇

一、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地位

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逐步取代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教育装备管理系统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是实现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衡量各地教育装备工作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重视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打好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只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根深,才有教育信息化这棵大树的叶茂。

二、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信息化现状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中小学校园的普及率不断增加,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闭路电视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数字实验室、语音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已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而地方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及学校对教育技术装备的信息化、现代化管理却没有随着教育现代化和装备信息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与装备事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1)装备管理方式大都停留在手工制作状态,显得极其陈旧、落后,账目混乱、装备流失浪费现象明显,各项教育技术装备数据统计工作困难,无法及时了解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装备状况,影响教育管理决策和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

教育装备是学校教育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各类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各种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配备都要按照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实施。庞大的教学物资要按一定的标准分类登记、建立财产账簿,并动态反映其状况,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而目前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采用传统手工或电子表格方式记账,出现很多弊端和不足:

①装备资产数量品种规格不易查询,修改不方便、很难统计,对采购决策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②记账不规范、不完备、不连续,账目数字不准确,差错多,账物不符、有账无物,无账有物现象普遍。

③传统纸质资产账簿携带不方便,保存困难易损坏。

④不能动态地反映财产当前的状况。如某些教学仪器暂没在指定存放地点,被相关人员借用、维修或决定报废处理,账簿上无法立即体现,装备管理员需要翻阅其他相关记录,才能得知其去处。

(2)各级学校及装备部门不采用管理信息系统,很难对教育装备过程实现科学、高效、透明的管理,对装备管理工作情况的信息掌握比较滞后。

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各学科的教学都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繁重、复杂和多样。以实验教学为例,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有学科教材要求必做实验也有兴趣小组自选实验,而每个学科也不止一个实验室与准备室,以后还有虚拟实验室,涉及的管理流程和常规记录非常多,教师要填写实验计划、教学日志、实验通知单、要对实验室进行安排,实验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实验确认,记录实验完成情况,以后还要进行实验开出率统计等,这些都需要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密切联系,采用传统手工管理模式,任课教师频繁到各个实验室了解实验仪器情况、填写各种表册,效率低,随意性强,而一旦某个计划有变,又应对缓慢。

(3)采用手工管理的教育装备管理档案资料建立不完整规范、记录不连续翔实,搜集整理保管困难,无法真实反映装备管理状况,装备管理信息资源无法共享。

教育装备管理资料档案类别和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各个学科,是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宝贵财富,是装备管理工作情况和成绩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级教育部门检查的重要内容。以理科实验室为例,除了装备资产档案外,还有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各种标准、规章制度等相关文件及材料;实验室人员学历,岗位职责及进修、培训记录;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仪器借还、赔偿、保养、维修、报损登记,自制教具作品材料;实验计划、实验日志、实验通知、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科研成果、实验考试、实验总结等各种教学资料。如此繁杂的档案资料不采用无纸化、网络化管理,导致时效性不强,使教师和管理人员对装备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学习滞后,不系统全面;设计填写繁杂、零碎的各种账表册、记录费时费力,工作量大,负担重,久而久之也就不重视,常常是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却没有留下完备规范的文字记载。每到教育管理部门检查工作时就仓促找人赶材料、补记录,这样建立的档案常常不合规范要求、内容不完整准确,缺失大,而且前后矛盾,互相无法印证,造成教育管理部门不能客观地评价其真实工作情况。

(4)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信息化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差异大,信息化利用率低。

教育装备管理要做到现代化,需要一支理解教育装备理念,具有学科专业水平,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且相对稳定的队伍。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的领导对装备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到位,观念滞后。承担管理工作的人员大都年龄偏大、教育装备管理观念和理论比较贫乏,知识和技能更新更是跟不上设备的更新,计算机应用能力低下,有些甚至是“机盲”,对办公软件不熟悉。加之各级部门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培训和管理不足,除了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其他人员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对于运用教育装备系统心有余力不足,懒怠畏难情绪严重。

(5)教育装备管理信息标准不完备,缺少一套完整的装备管理信息标准和网上信息交换规范,从省、市、县到学校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纷杂,缺乏一个规格化的、系统化的统一完善系统。

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教育装备管理信息标准,目前许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均根据各自工作的需要采用相应的管理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不规范、不完整,且互不兼容,难以进行信息交流。目前使用教育装备统计软件得到的统计信息与教育主管部门统计信息无法吻合、兼容,常常产生矛盾。

由于缺乏一套统一完善的软件设计规范,个别学校使用的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如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存在多个版本,兼容性差,实验装备管理软件设计灵活性不够,扩充性和开放性较差,对技术发展和教育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差,根本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应用。适合网上应用的软件较少,目前大多数软件的应用局限在单机或小型局域网上,缺乏在大型网络上(如办公网、校园网)应用的软件。

三、教育装备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信息化、网络化

(1)管理方式、手段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会造成装备管理水平逐步滑坡,成为实现教育装备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障碍。

学籍、考试、办公等其他教学管理系统正逐步成熟,而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尚未起步,信息化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随着教学管理工作的繁杂多样,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将办公自动化手段应用到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工作中是必然的趋势。

(2)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信息化,建立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省、市、县、校统一的智能化、网络化教育装备管理软件平台已迫在眉睫。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部分省、市已陆续在实践和探索装备管理系统的建设,我省应尽快将建立和推行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实现科学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周利平,孙继荣.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EB/OL].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71-05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近几年,教育部启动和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云南省历经“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通两平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这些工程的实施,大大推动了云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改善了中小学校信息化环境,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截至2014年7月,云南省完成“校校通”宽带接入的义务教育学校8743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47%;建成多媒体教室73442间,占教室总数的41.46%;全省共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4078个,非一师一校点2722个,占67%,一师一校点1356个,占33%[1]。教育信息化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弥补了贫困、边远、山区学校信息闭塞、资源短缺、交通不畅的短板。网络和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手段在中小学课堂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可能,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基本度过起步阶段,进入初步应用整合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任务还是深化应用[2]。因此,信息化硬件、资源的大量投入,发挥效益成了关键。如何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和对象,充分用好设备、资源,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以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均在云南省129个县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江川县作为研究区,对于把握云南省县域内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小学校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对策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调研设计

报告以2012~2014年江川县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为数据源,结合问卷、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综合分析了李帅军(2007)[3]、张豪锋/张水潮等(2008)[4]、蔡亲鹏/增毅/马生全(2008)[5]等学者提出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实际,课题组确定从五个维度设计问卷:即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应用、教师培养与技能。问卷范围涉及5所学校,其中农村小学、镇区小学各1所,乡镇初中、镇区初中各1所,高中1所。问卷对象包括校领导、一线教师、3~6年级小学生、1~3年级初中生和1~3年级高中生。问卷过程同时对县级教研员、校领导和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共发放校领导问卷25份,回收有效问卷24份,回收率为96%;发放教师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回收率为96%;发放学生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回收率为100%。从问卷对象来看,校领导以男性居多,占70.83%;年龄集中于35~50岁之间,占75%;以本科和大专学历为主,其中本科学历校领导占75%,大专学历占20.83%;所有参加问卷的校领导都承担了教学任务。而一线教师中女性偏多,占65.7%;各年龄段分布较为分散,从25岁以下到50岁以上都有,其中25岁以下教师占8.4%,25~45岁之间教师占57.3%,45~50岁之间教师占25.2%;大部分教龄较长,教龄15年以上的占53.1%,10-15年的占25.2%;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其中大学本科学历占65.3%;参加问卷的教师承担了各个学科的教学任务,其中小学教师来自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信息技术等9个学科,中学教师来自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生物等12个学科。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1.成就与进展

经过近几年发展,江川县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校联网率高。截至2014年12月,全县96.3%的小学、93.3%的初中和所有高中通过拨号、ADSL、光纤、无线等方式,已实现互联网接入。(2)2012~2014年间硬件设备数量不断增大。全县中学生机比从2012年的17.08:1提高至2014年的12.78:1,拥有的电子白板数从2012年的157块增加到2014年的238块;小学生机比从2012年的25.75:1提高至2014年的21.26:1,拥有的电子白板总数从2012年的52块增加至2014年的156块。(3)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的使用频率较高。问卷结果显示,选择 “使用频率较低”的教师比例不到11.6%。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认为“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师占75.9%;其次是计算机教室,选择 “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师占61.2%;使用频率相对最低的是多媒体教室,选择 “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师占46.6%。

二是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培训力度逐渐增强。江川县接受过信息技术相关培训的专任教师从2012年的1195人次上升到2014年的1375人次。同时,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培训的比例较高。2011年以来,71.5%的教师和62.5%的校领导每年平均至少参加1次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培训。中小学校领导的培训以州市级为主,占45.8%;其次是校本培训,占20.8%;一线教师的培训则以县级为主,占36.8%(表1)。

三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县80%以上的小学教师、90%以上的初中教师基本能应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常规教学。问卷结果显示,能够熟练使用电子白板、电脑、网络、聊天工具等进行办公或开展教学的教师占59.6%,虽不熟练但能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教学的教师占29.2%。这点也从学生问卷中得到证实。92.3%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时经常使用电子白板、课件或多媒体设备”,94.7%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够熟练操作电子白板、课件或多媒体设备”。同时70%的校领导认同“大部分校领导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办公、网络交流或查找资源”的观点。在实际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比例最高,达92.4%;其次是备课环节,占76.4%,接下来依次是教研、考试、作业批改环节(图1)。64.58%的教师乐意使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等来备课、上课。73%的学生喜欢老师使用电子白板、课件或多媒体设备进行上课。

四是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至2014年底,全县高中、初中和中心小学已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完小和校点也都能同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2014年,全县小学3~6年级每周的信息技术课程课时数基本保持在61节左右;初一、二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平均每周29节,初三平均每周17节;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集中安排在高一,每周4节,而高二、高三均没有信息技术课程。问卷显示,97%的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上过课,54.3%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每天使用计算机在0~1小时的学生占36.7%,1小时以上的学生占27.3%。65.9%的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查找资料或进行网络交流。

五是大部分学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规划和相关的管理规范,并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日常管理。问卷结果表明,5所学校都不同程度对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制订管理规范。在日常管理中,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率最高,5所学校都在使用;其次是财务和设备资产管理系统,4所学校在使用;3所学校使用了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有4所学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规划。

2.问题与不足

取得成绩同时,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校园网建设滞后、可共享的本地优质教学资源少、现有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学校之间信息化硬件设施不均衡等。

(1)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园网建设滞后

截至2014年底,虽然全县95.8%的中小学已接通互联网,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建设校园网的学校仅有1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数的1.45%。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校园网建设水平远远低于玉溪市和云南省平均水平:小学建网学校比例比玉溪市全市小学平均水平低了12.1个百分点,比全省小学平均水平低了10.4个百分点;初中没有一所学校建设校园网,而玉溪市初中建网学校比例平均水平为34.4%,云南省初中建网学校比例平均水平为38.2%(图2)。

(2)学校之间网络多媒体教室数量不均衡

学校之间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平均覆盖率差距较大,初中好于小学,中心小学好于村完小,初中、小学均远低于玉溪市、云南省平均水平。从图3可以发现:①无论乡村、镇区还是全县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平均覆盖率,初中均高于小学。全县小学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平均覆盖率比初中低18.9个百分点。乡村中小学之间的差距更明显:乡村小学网络多媒体教室的覆盖率比乡村初中低了35.7个百分点。②镇区、乡村学校之间的网络多媒体教室覆盖率也不均衡,镇区小学高出乡村小学11.4个百分点,镇区初中则比乡村初中低19.1个百分点。③小学、初中的网络多媒体教室平均覆盖率,均低于玉溪市全市、云南省全省平均水平。小学比玉溪全市小学平均水平低15.9个百分点,比云南全省小学平均水平低11.2个百分点;初中比玉溪全市初中平均水平低27.7个百分点,比云南全省初中平均水平低21.5个百分点。

(3)信息化设备不足

现有网络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中的一部分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配备,已使用近十年,设备老旧,大部分已不能正常运转。第一轮“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实施配备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设备,由于数量不足,有些地方将设备配置向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倾斜,有的村完小甚至没有一套设备。此外,由于资金不足,第一轮“薄改计划”招标的有些电子白板设备价格比较低,导致质量不高,售后技术服务跟不上,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因各种问题而不能运转。座谈、访谈时教师普遍反映,有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一年不到就出现操作反应不灵敏、黑屏、投影机不聚焦、影像模糊、灯泡损坏等现象,联系公司售后服务技术人员,要么拖延不维修,要么干脆不接电话,造成设备长期无法使用。问卷显示,25.9%的教师认为已安装的电子白板等设备质量差,35.7%的教师认为硬件设备售后服务跟不上。超过一半的教师认同“多数教师上课时经常担心电子白板、计算机等设备突然出现故障”的观点。

(4)适合本地的教学资源短缺

适合本地教材和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不多,大部分教师需要花大量的精力上网搜索、整合,花费时间多。问卷显示,77.8%的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源是自己从网络搜索下载后修改的,44.4%的教师自己制作开发,36.1%使用了学校购买的资源。没有形成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个别好的本地教学资源难以共享。“农远工程”提供的教学资源,因教材版本不同、信息化工作人员缺少未及时整理登记、学科教师不会用或不愿意用等原因不能有效应用。部分学校购买的发达地区优质资源,因缺乏必要的加工处理和优化组合,难以“落地生根”,不能生成优质校本资源。问卷表明,53.1%的教师认为缺乏足够的本地好用教学资源。教师目前常用的教学资源以文本资源为主,其中电子教案(含PPT课件)占84.7%,教学设计文档占56.9%,试题试卷库占36.8%,授课与说课视频占29.2%。教师最需要的免费教学资源从最急需至最不急需依次是电子教案(含PPT课件)占77.1%,授课与说课视频占47.9%,微课视频和教学设计文档各占36.8%,非PPT类教学课件占20.8%,其他占0.7%。

(5)教师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教师们在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念、方法、水平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仍处于学习、明白或熟悉阶段。尤其是年龄在45岁以上教师,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部分老师还是停留在“黑板+粉笔+教材+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农远工程”和“薄改计划”提供的资源和设备未能有效应用。问卷显示,对于教学应用信息技术,78.5%的教师处于学习、明白或熟悉阶段,处于创新应用阶段的仅占6.9%。教师常用的教育工具或软件以Office办公软件为主,仅有20.8%的教师应用了Flash软件,6.9%的教师应用了学科专用软件。

教师们认为,对于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因素,排第一位的是“缺乏足够的技术培训支持”和“硬件设备不足”,均占60.1%,硬件设备不足,导致一线教师因没有设备练习、使用而放弃信息技术应用。排第二位的是“教师计算机使用技能不足”,占58%。接下来依次是“缺乏足够的本地好用教学资源”、“缺少足够的设计制作和准备时间”、“缺乏足够的指导性支持”(图4)。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不好,反过来挫伤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降低了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

(6)信息技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分析2012~2014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高中平均每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数为5人,初中为1.83人,小学最少,仅为0.77人。而且从2012~2014年信息化工作人数变化趋势来看,小学每所学校平均拥有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数还在逐年减少:2012年平均每校0.87人,至2014年平均每校仅为0.57人,年平均降幅为19.06%。初中于2014年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从2013年的1.88人,减少为2014年的1.80人。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与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比例在不断扩大。2012~2014年,小学生与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比例在成倍扩大,初中的这个比例在2014年也出现增大趋势(图5)。

四、对策建议

1.政策、设备、资金适当向乡村学校、小学倾斜

根据国家总体部署,2014~2018年实施新一轮的“薄改计划”,云南省将从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教师备课室和数字教育资源共四个方面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使学校能够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利用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和实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基于此背景,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政策、设备、资金向小学尤其是乡村小学倾斜,更加关注农村学校、小学的硬件建设,坚持按需建设的原则,提高互联互通水平,提升网络多媒体教室的覆盖率。在项目招标过程中,加大公司售后服务指标的权重,以保证配备的硬件设备质量,提高公司对硬件、使用培训的售后服务水平。

2.加大资源建设力度,整合各种有效资源

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契机,整合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借助玉溪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利用玉溪市建设的玉溪教育云平台,要求全县教师注册该平台,建立考评机制,鼓励教师积极上传教学资源,从而收集本地教师上传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视频案例等资源,建设本地特色教学资源库,突破县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技术力量、资金等瓶颈,同时实现校校间、师师间的资源共享。

3.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加强全体县级教研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培训,提高县级教研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指导水平,使县级教研员在深入一线课堂,指导一线教师过程中,及时发现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能给予指导;能够指出哪些知识点适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哪些知识点不宜使用,从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加大校长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一要提高校长的信息意识,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积极争取各方条件;二要提高校长制定信息技术应用规范和评价办法的水平,促进教师从被动逐步发展到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三要提高校长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带动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做好顶层设计,教研、师训、仪器装备室形成合力,邀请部分教师参与,共同制订一年内本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方案,形成通识培训和专项培训。通识培训指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学科教学设计的理念培训;专项培训指针对学科特色开展特色培训,以信息技术解决本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为核心,体现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为特色的培训。并使培训更有系统性。

4.重视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

制订相关政策,增设学校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人员岗位,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人员的职称评聘、考核奖励、流动交流等管理制度,建设一支胜任信息化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开发、管理和维护的专业技术队伍。

开展本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比赛活动。每两年全学科或按学科年轮流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说课、现场授课等比赛活动,评价指标中增大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权重值,既达到交流、分享目的,又可以积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优秀案例。

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要有长久的发展, 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必须做到“建、管、用”并重,三者相辅相成。硬件建设是前提条件,没有一定的硬件环境,教育信息化就缺少必要的条件;设备管理是基础, 管好设备,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体现设备的价值;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应用,不应用就失去了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有效运用是最终的目的, 只有真正使用起来, 才能确保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颖.深化认识 狠抓落实 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在云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观摩培训会上的讲话[DB/OL].http:///chn201004051544082/article.jsp?articleId=151830221.2014-07.

[2]杨宗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 认识与实践[DB/OL].http:///news/n2/n20141028_ 19097.shtml,2014-10-28.

[3]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