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职业需求

社会职业需求

时间:2023-06-11 09:32: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职业需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职业需求

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社会分工 经济结构 技术进步 劳动力市场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它要受制于社会需求各因素及其规律的制约与影响,另一方面它又要回应社会需求,积极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拟从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分工、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四个方面来探讨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一、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分工,是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不同部门,以及生产中的不同工序配置不同的劳动力,实行分工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分工就其内容来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本身的划分,即统一的劳动过程分解为不同的部分,这是分工的客体方面;二是劳动者的划分,即劳动者分解为不同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地固定在不同的劳动活动中,这是分工的主体方面。一切分工都是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的统一体①。社会分工可以划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两类。前者是指根据生理特点以性别、年龄的差别实行的劳动分工,后者是指根据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需要进行的分工。社会分工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生产力这个人类社会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正是通过社会分工转化为渗透社会一切方面的巨大推动力,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分工与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至少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分工的产生与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和专门化

职业教育为进入职业领域的个体做准备,因此,社会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导致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而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也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职业既非从来就有,亦非永远不变,它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而改变。

原始社会的人类劳动能力很低,分工主要是性别分工,而不是社会分工,既无职业,也无职业教育。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及商业的社会大分工出现,商品交换逐步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出现分工。因此,中外奴隶社会及以后的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都有非常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加剧使职业教育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以发展,既有培养政府官吏、自由职业(如律师、医生)的职业教育,也有培养手工业艺人的学徒制教育。前者融合于以政治伦理教化:为目的的国家教育系统中,后者则隶属于家庭、作坊或行会,都反映出当时职业教育的非独立性和非制度化。

近代社会的分工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工场手工业、机械大工业和生产自动化三个阶段。产业部门的分工日益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同一产业领域中日益分裂出越来越多的独立部门,这种趋势造成社会分工日益细微化和精专化,社会职业具有独立的专业化的特征,职业流动机会不断增加,职业等级观念渐趋消失。各种职业提供的服务在市场。上互相竞争,职业的价值取向也以市场为导向。

与社会分工与职业发展的规律相一致,近代以来工业社会中的职业教育逐渐走向独立化与制度化,职业教育成为现代学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与职业分工的门类和技术结构相适应,分化出系统的专业设置和层次结构。而且职业教育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化,规模不断加剧,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倾向,职业教育不再被理解为某类群体所应当接受的具备“一技之长”的教育,而成为现代人所必须接受的“生涯教育”。

(二)职业教育由服务于“自发”的社会分工走向推动形成“自主”的社会分工

1.“自发”社会分工阶段:职业教育的等级性、入口性和片面性。原始社会的分工是原始自然分工,此时期不存在专门的职业教育。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分工为马克思所谓的旧式分工。在这种分工中,人是被动的、不自主的、不自由的,这是“自发”的社会分工。与此相适应,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职业位置主要通过直接继承而来,子承父业是普遍现象。甚至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在劳动力基于不同的技术和教育进行分工之前,阶级结构的复制也完全通过资产阶级后代对物质资本的继承来完成。在这种历史背景中,职业教育处于国家教育系统之外,不被正规的学校课程所接纳,并且与家庭、作坊或行会的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培养社会下层劳动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在现、当代社会,社会分工的差异不再取决于出身,而日益由个体自身能力及其受教育水平决定。个体的地位、收入也日益依赖于其在社会分工中的位置,而这个位置与个体接受学校教育年限数和所获得的教育证书密切相关。当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作为一种机制分配个体进入到阶级结构中,并将这种阶级结构合法化。因此,教育代替出身成为当代社会分工的主要机制。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学校教育对社会分工产生深远影响、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并没有取得与普通教育尤其是学术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成为那些在学术教育系统中所谓失败者的收容所,而且职业教育系统中的毕业生在社会分工中处于社会的下层。这也是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为人所诟病的重要缺陷。与此同时,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只注重培养和传授个体进入某一职业的“入门技术”,忽视个体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致使个体被终生嵌入某种低层次职业当中,造成个体发展的某种片面性。

2.趋于“自主”的社会分工:职业教育持续推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社会将要消除“自发”的分工,成为自主分工,即消灭人类劳动分工的固定化,消灭人们终生束缚在狭隘劳动中的现象。职业因此具有双重意义,即包含对己谋生和对群服务的作用,职业同时适应社会分工制度和人的发展差异的需要。相应的,职业教育也具有“对己”和“对群”的双重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日益专门化,众多职业对劳动者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因此职业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必须关注个体的终生发展,培养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1999年4月在韩国首都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职业教育大会的主题即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此次大会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之时,在经济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全球化,信息和科学技术飞快进步以及从业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的形势下,为了研究职业技术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及如何回应而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科林·鲍尔在会议上作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前10年计划”报告,指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不应该仅仅是‘需求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来驱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应是人的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应能使社会所有群体的人都能人学,所有年龄层的人都能人学,它应该为全民提供终生学习的机会”②。这次大会慎重地指出技术和职业教育应当是终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多学科的特点,是培养合格创造性劳动力的一种重要教育系统。可以说,当代职业教育应当越来越成为推进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不断加强个体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自主性。

二、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和方式。它具有三种内涵:(1)组成国民经济的要素的内容、性质和特点;(2)国民经济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和方式;(3)国民经济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作用方式的变化。经济结构的构成要素相当复杂,我们习惯上将经济结构分为生产结构(包括农业结构、工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业结构、投资结构、商业服务业结构等)、进出口商品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人民生活消费结构、教育结构、地区经济结构、企业规模结构等③。因此,教育事业,包括职业教育自身的结构,都是经济结构的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职业教育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需要透析二者之间彼此联系、制约和促进的本质与方式,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学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一)经济结构决定和制约职业教育的结构

纵观职业教育史与人类社会经济史,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包括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层次结构等问题,均受制于经济结构。

人类经济结构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复杂与成熟程度的不同,会影响职业教育的一些根本性特征。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经济尚未形成结构,社会以简单劳动为基础,因此也不存在职业教育。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功能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中的生产结构不断地分化并定型成为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部门,而社会分工的加剧也使社会的职业结构得以确立和发展。伴随着上述经济因素的变化,技术结构也不断成型。但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低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可能成为大规模的学校教育,只要附设于手工作坊,即可满足生产力培养的需要,而生产技术的低下也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中科技含量的不足。当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成型之后,社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迁使职业教育出现学校化的倾向,专业设置基于产业需要而大大地拓宽,课程开发和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相适应和协调,科学技术含量日益增加。而且,职业教育在层次结构上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水平,并日益重视中、高级水平的职业教育。

当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多种要素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产业中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就业结构中脑力劳动比例的不断增加;技术结构中高新技术比重的日益增加,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等等,都对职业教育的规模、体系、专业、课程、教学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培养经济结构的管理者和劳动力,使经济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

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结构同样具有能动的作用,表现为职业教育通过推动科技进步,使社会的经济体制、经济组织、经济管理等发生变化,从而在整体上促使经济结构得以发展变化。当然,这完全要诵过人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中介来实现。可以说,职业教育通过为经济结构的发育提供优质的劳动者和管理者,使他们与经济发展的实践相吻合,从而使人的意识对经济结构的发育发挥优化的影响,并因此推动经济结构向更为合理的方向转换。

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结构绝非消极地适应,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历程便证明职业教育本身对于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如近现代德国就得益于职业教育这一秘密武器。当它首次设立职业学校时,并不比英、法等国发达,但其在职业教育上的先行,最终使其生产力得以发展。这可以说明,职业教育是动态地适应经济结构的要求,并且对其产生能动作用。 三、社会进步

技术,从广义来说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并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人类的技术进步采取渐进和跃进两种方式,并且明显地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即“技术革命”。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技术进步——产业的发展与改造——新兴产业的出现、传统产业的改造、落后产业的淘汰④。

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技术进步的需求,调整和改革自身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主要通过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就业结构的变化来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即技术进步实际上首先导致知识扩展,使知识更新加速,从而使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对技术与知识的创新,这种变化会使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革,并导致职业教育随之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技术传播、扩散和创新又要依赖于人力资源和与之相伴的教育,因此,良好的职业教育会大大推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职业教育需要适应技术进步的趋势,培养产业部门需求的人才

技术进步导致产业部门所需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发生变化,从业者必须不断提高其知识和技术水平,职业教育对此要做出积极而又妥善的回应。

1.职业教育逐渐向高层次发展。技术进步不仅使产业技术结构发生变化,也导致了以高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产业部门不断涌现,如核工业、电子工业、生物工程、航天工程、海洋工程和新材料、新能源工程等,这些都促使培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必须向高层次发展。

西方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构成的持续变化,导致对高级管理人员和高技术专业人士的需要,甚至在传统经济部门如农业,以及在快速增长的服务部门如广告,也产生了对介于学术性专业人士和手工工人之间的人才类型的需求。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只有零星的高职学校,时至今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样提出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并且使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产业部门的内部培训不断加强。20世纪60年代之后,企业日益重视对工人的技术培训,并且将公司职业培训与工作环境中的学习相结合。如日本广泛开展的企业内培训,是二战后提高其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重要举措。由于日本的许多大企业,大都实行终身雇佣制,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设备更新频繁、技术竞争激烈的现代,工人所掌握的技术和技能往往会老化,跟不上新形势。日本通过企业内教育解决这一问题。日本在企业内所实施的各种教育和训练,是以培育新工人、技术员、监督者、管理者、经营者的顺序开始的。其特点有三:一是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并在生产过程中开展教育;二是为已就业人员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三是将企业内教育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工具”。

(二)职业教育需要适应劳动力的部门转移

人类技术进步的趋势总是机器代替人力劳动,因此,技术进步也总是造成在生产规模不变时,生产领域所需要的劳动力逐渐减少,多余的劳动力需要从该生产领域中转移出去,并且可能会被生产规模扩大的产业部门、新兴的产业部门和其他服务部门所吸收。在人类技术发展史上,劳动力曾经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从工业部门转移到服务业部门。当代社会新技术革命的纵深发展,使一大批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应运而生,从而导致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使从业人员不断从传统产业部门流向新兴产业部门,尤其向知识、信息产业部门转移,这使人们的职业变换、人才流动都变得异常频繁。

从历史发展来说,在农业人口大量向工业部门转移时,职业教育便进入学校教育系统,并且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体系和结构。在当代社会,劳动力的转移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比如我国当前在解决“三农”问题中便涉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在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中也涉及这一问题。

(三)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技术的传播、发展和创新

职业教育和培训对技术的传播、发展和创新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方面通过培养人才得以完成;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将教育与企业结合,实现“产学合作”或“产学研合作”来推动这一进程。

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大量培养各级各类劳动者,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并且将其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这本身对于技术的传播、发展和创新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与此同时,各职业学校在与企业、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的合作中,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个体而采取“产学合作”和“产学研”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不断更新职业学校自身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也将职业学校自身的科研力量和科学成果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推广,这对于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职业教育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传播、发展和创新的渠道。

四、劳动力市场

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何谓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并且协调就业决策的市场称为劳动力市场,它是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工人配置于工作岗位。这种配置不仅符合个人的需要,也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被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行业、职业和地区。因此,为人们未来工作做准备的职业教育,必须考虑社会工作何以能获得,以及人们怎样被配置在这些工作中的原理和现实。

(一)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现代社会分工的复杂性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大量不同种类的产业部门及其子部门的存在,又形成种类不同的劳动力市场。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理论,劳动力市场可区分为普通劳动力市场、职业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三种。第一‘种又被称为二级劳动力市场,后两者被称为一级劳动力市场。二级劳动力市场不要求任何特殊的知识技术和严格的准人条件;这里的劳动力与经济的低技术部分联系最紧密;雇主通常找寻那些用最少量的训练便能工作的工人,且不一定存在长期合约;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不稳定,管理水平低,个人升迁机会极少。而一级劳动力市场则针对不同的产业及其中的不同职业,它要求劳动力拥有产业需要的专门技术;进入此市场必须具备从经过认可的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相关知识技术;市场管理非常严密,工资较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升迁机会多。

(二)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之间流动

个体与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关系体现为就业和转业两方面。其间,职业教育有三重任务:一为个体进人工作环节做一般性准备;二为个体从事哪种职业做准备;三为个体在工作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角色做准备。这三项任务又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组成密切相关。其间,职业教育决定了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

就一级劳动力市场而言,职业教育及其资格认定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条件。又由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劳动力市场流动性有着巨大影响,因此,教育和培训对三种劳动力市场分割中职业的向上流动性都有积极影响。这已被一些实证研究所证实*。因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事实上成为使劳动力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流动,不断获得提升机会的推动力。

对以上几个问题的研究说明,社会需求对职业教育而言异常重要,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仍然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地分析。

[注释]

①解战原.当代社会分工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35.

②周满生.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述评[DB/OL].http://www.moe.edu.cn/moe—direct/fazhanyjzx/173.htm,1999.

③靳晓黎.经济结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36.

第2篇

论文摘要:从国内外男护士的招收和注册现状,社会对男护士的态度,男护士性格和性别上的职业优势,医疗单位、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对男护士的需求等方面进行综述,展望了男护士的发展前景。

在现代护理发展过程中,护理工作一直是以女性为主导的职业,男护士的出现,毫无疑问成为热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顺应民众健康需求和护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医疗单位、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对男护士有着迫切需求。Meadus显示,73.0的人反对护理专业只有女性,77.0的人认为护理需要男性的加盟。然而,由于传统世俗观念、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原因,男护士在护理领域尚属凤毛麟角。鉴此,笔者通过分析我国男护士职业优势,以及社会对男护士的需求,旨在使医疗单位、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及男护士自身正确认识男性在护理领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而树立起男性护士的社会职业形象。 1 国内外男护士的现状

通过从Medline(Pubmed网站)、EMBASE、SCIE英文数据库和维普、万方、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上进行搜索、查阅相关文献、电话访问、面对面访谈、网上调查问卷等多种途径了解到:近年来,国内外男护士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相对于国外,我国男护士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仍呈现短缺的现状。但随着民众健康需求和男护士优势的日益显现,社会逐渐对男护士持肯定态度,男护士数量有所上升,呈现发展趋势。

1.1国外男护士现状

[1]

2 男护士的职业优势

男性从事高压性、高体力强度的护理行业,在某些方面具有女性无法比拟的优势。有研究。表明,男护士从事以女性为主的职业,对成功的内在基因更高,对工作的态度更积极。然而,人们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男护士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力气大,而真正对男护士在性别和性格上的职业优势则认识不足。无论是从护理、护理、护理的角度,还是从护理科研的角度,护理专业会因为男性的加入而更趋完善、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2.1性别优势

2.1.1生理体力优势男护士在生理和体力上的特质明显优于女性,体格强壮、精力充沛、耐力持久。在技术性高,独立性强的部门工作,与女护士互补,不仅给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还能够满足医护人员的需要。如遇心肺复苏、骨折牵引和打石膏、烧伤、创伤、肥胖及瘫痪患者、手术护理救治、肢体消毒、手术摆放等,可发挥其体力优势独立完成。甚至在某些产房,男护士能轻易将孕妇抱上产床。对某些持续时间很长的手术,男护士还可发挥其体力的持久性。另外,男护士不存在孕、娩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因为护士生育造成的人员短缺,便于连续性管理。Yang等和Kippenbrock等报道显示,男护士毕业后从事全职护理工作的比例要高于女护士。加之,男性受家庭的影响相对较小,能够专心工作,更易推动职业发展。普遍认为,在对待拒绝治疗、进食等不合作患者时,男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权威性高过女护士,更容易促使患者改变初衷,降低工作难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2.2性格优势护理专业需要男护士,不仅体现在性别、体力方面的优势,更主要的是,男性与女性的思维方式、性格的差异、兴趣的差异,与女护士的优势互补,会很大程度上改变整个护理群体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习惯,使护理工作更具竞争力和创新性、护理模式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2.2.1心理优势男护士面对血淋淋的场面时,能够坦然面对,心理素质好,稳重、果敢;面对生命垂危患者时,能够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应变能力和压力承受能力普遍强于女护士;遇突发事件、现场抢救和重症监护时,控制力、心理沟通能力都较强;面临多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比较能够有效地控制局面而解决问题。

2.2.2使用医疗仪器的优势男护士对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操作和掌握较快,创造性与动手能力强,头脑较清晰,可帮助护士长做好各种护理设备、仪器的维护与保养、延长使用寿命。

2.2.3科研管理优势男护士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思维强,在科研和管理方面具有较大潜力。男护士更愿意面对有挑战性工作,在专业广度和深度等方面会钻研得更深入。男护士在护理管理中更易快速准确地达到管理目标,他们善于组织管理、分析决策、敢想敢干,影响力普遍强与女性。由于男性处事方式、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与女性的差异,使男护士有更多地机会参与医院体制的改革和决策的制定,为护理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进而提高护理在我国医疗界的地位。

3 社会需求

3.1医疗单位男护士在医疗单位被广泛需求。调查显示,大多数综合性医院均需要专业的男护士。男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既节省、物力,还可提高医院的信誉和知名度。有证据表明:男护士更适合在某些能够发挥潜能的特殊岗位,如精神科、介入科。AI—Maaitah等调查显示,约旦的男护士偏爱骨伤科、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心脏监护病房。杨磊等口认为最需要男护士的科室分别是精神科(81.0%)、急诊科(69.0%)、手术室(78.0%)、ICU(71.0%)。此外,泌尿外科、脑外科、男性科、血透室、整形外科、针灸科、皮肤科、放射科、麻醉科、中心供应室等也需要体力和耐力好、反应敏捷、应变能力强的男护士,必要时妇产科、儿科也需要男护士。此外,男护士在、单位、护院、精神病院、养老院、生殖专科医院、急救中心、战地救护、社区、社区门诊及家庭保健等相关行业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在某些精神病院,男护士更能做好约束兴奋烦躁患者、转运和处理精神错乱、有暴力倾向患者等工作,且可减少女护士遭受患者的意外伤害。另外,军队、海上、空中的救援人员需要男护士,他们在紧要关头往往身兼数职。

[2]

3.2医护人员Roth等显示:97.9%的医生、85.7%的护士认为医院需要或非常需要男护士。调查显示,北京市95.7%医生、79.6%护士(83.3%医护人员),云浮地区80.5%的医护人员均渴望男护士融入护士群体。由此可见,男女混合的护士群体能更好地协调合作。①大多数女护士愿与男护士共同工作。首先,处理收治的重大创伤、酗酒、斗殴致伤等突发事件的患者时,男女护士优势互补,可减轻女护士体力和压力。其次,护理男性生殖相关的疾病时,男护士可避免护患双方不必要的尴尬和紧张。此外,女性问易产生摩擦,男护士还可减少同性工作人员间的矛盾纠葛,有效调节气氛。②其他的医务人员愿与男护士合作。在现场抢救、手术配合过程中,男护士自身生理、心理优势,默契的合作更能满足医生和麻醉师的需要,充分发挥医护合作,医护相长的特色,降低患者死亡率。Matthews报道,男医生更可能采取男护士的建议。此外,男护士更容易和者相处,利于护理工作的展开。男护士的加入必然会改变以女性为主的护理工作方式和习惯,有利于建立一个平衡健康高效的护理团队。

3.3患者及家属从患者需求、个性化护理及保护患者隐私权角度来看,护理工作应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的全面护理,这就迫切需要大批的男性加入到护理队伍。赵明珠等认为,64.3%的患者需要或非常需要男护士。王玲等认为,需要或非常需要男护士的患者占68.6%。何国喜等调查显示,云浮地区除妇产科外的其他科室中有64.9%的患者及家属愿意接受男护士。①在某些方面,男护士更能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如搬移危重患者,瘫痪患者,为肥胖和长期卧床患者翻身,摆放手术患者的,固定烦躁的精神病患者和不合作者,牵引骨折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护理重大创伤和烧伤患者,长时间压迫动脉止血等。②同性护理逐渐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如男性导尿及留置导尿的尿道口护理、备皮、会阴护理、换衣服、擦洗身体、对男性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观察伤口等。当护理操作涉及患者隐私时,超过70.0%的男患者更愿意接受男护士的护理,尤其是中青年男患者,方便且避免尴尬。同时,男护士更能理解男性感受。因此,男患者更愿意与男护士谈论不便启齿的致病原因,更希望得到男护士的同情、理解和帮助,男护士可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和疏导,从而及早发现并解决某些隐藏问题。

第3篇

关键词: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 设计人才 培养模式

检 索:.cn

Abstract :Academic Degrees Committee of the State Council has approved of the establishing of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Arts Discipline, marking the status upgrading of the Art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simultaneously herald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sign discipline as a major artistic category. How to develop Design disciplines and design talents, and how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will meet the social needs are prominent tasks for universities today. The improving of teaching methods is a tough issue to college education raised by cutthroat social employment. How the teaching facilities be renewed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 and how teaching activities be unfolded need to be further probed into.

Keywords :Social Demands, Vocational Education, Design Talent, Training Mode

Internet :.cn

长时间以来,设计学科一直隶属于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一个子学科,经过多年的努力,艺术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终于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设计学理所当然地成为独立门类。近十年间年,高校办学大量学生扩招使诸多院校的设计学科和专业数量迅速增长,又原来的400多所院校增长至现今的1300所,原因在于十年前的高等艺术教育所培养的设计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于快节奏的经济增长需求和社会软实力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便用扩招来解决社会所需,填补市场空缺。但是,几年下来,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供求关系又发生了改变,就业问题与学校学术培养问题发生了畸形而盲目的增长状态。教师与学生的比例问题,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问题,师资能力培养的问题在职业教育院校表现的很是明显。

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纽带关系

职业教育的培养就是把人才的培养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为社会直接服务的本领,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是要面向社会,面向就业。那么,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设计学科的课程设置与普通独立艺术院校和综合性高校的设计学科的课程设计既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似之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在遵循大学生认知规律、适应教学需要的基础上要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体系授教于学生,重点培养学生充分领悟学以致用的实际能力。当今时代,社会需求与高校办学已经呈现出不协调的态势,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在追寻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同时更应该基于社会需求进而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而体现专业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所以首要问题应该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让学校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就当前形势下最好方法之一就是专业课程订单式培养,这里所提及的订单式培养不单指就业方向的订单式培养,而是学校课程的订单式培养即学生所学课程随着时间的改变学校培养计划、教学方式、教师教学手段均应随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手段,让学生以更适应社会需求的状态走入社会工作。例如,城乡规划,城市艺术设计,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玩具设计等专业在国内高校中虽然成立时间较短,很多课程设计不完善也当属正常现象。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很多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学习,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实际应用能力,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所以教学过程中社会上的实际应用理论结合理论教学走进课堂,设计本应应用于市场实际需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刻领悟课程的实际意义。以导视设计为例,自2000年在国内兴起,借助2008年奥运会和城乡建设规划,导视设计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并且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学习导视设计课程,针对导视设计的各种理论问题都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反复的实验才能发现何种设计适合何种地段的应用,何种色彩适合何地的导视应用。所以,导视设计专业的授课就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地带领学生走街串巷,量尺寸,定方案等等,在这个环节过程中,课程质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也实实在在地学到了实际设计方法,他们在以后的工作衔接环节就会很快地适应社会工作需求,也为校方解决学生就业解决实际问题。

二、加大力度培养职教师资,提高职教师资的授课质量

教育解决的是素质问题,职业教育解决的是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职业教育的房展方向走向何方,一线教师应该是其先锋,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是职业院校的办学之本。加强师资培养给予教师全方位的培养就是给予学校注入鲜活的生命力的过程。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教师授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应用能力的掌握,也侧面影响着学生对人生观的判断。但是,职业教育本科院校的教师工作制度介于普通大学和中职学校之间,一线教师工作事物繁杂,科研项目、授课课时,课程考核、年底评聘等等虽然不及普通高校的级别那么高,但是平日日常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面对设计学科这个日新月异变化着的教学,倘若长时间不进修、不培训、不接受新的学习内容的话,那么教师的教学大都会基于经验,所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就会有表面化,经验化的现象出现,试想这样的状态长时间下去,势必造成知识与时代脱轨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在科研项目中申请的课题为社区方向的导视设计研究,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申请的研究课题,随着时间的推进,教师授课的动态过程中让学生切实地触摸到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这样学生会接受的更多更快。另外,学生在触摸这样的真题时还会探究式地探索诸多问题,例如弱势群体的色彩需求;老年人的视力对社区导视设计与公共导视的区别;儿童在特定的社区内所需要的色彩去向等等问题,教师在学生们的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导视设计方面的创意新思维,教师也启发学生如何把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举两得。就职业教育的设计专业教育而言,为社会服务,紧跟时展步伐,设计创新才能为社会所用。假如教师没有新的理论和实践支撑课程授课,势必所传授知识是苍白的理论,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切实际,也就脱离了职业院校设计人才培育的实质性意义。因此,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力度,形成长效循环机制,让教师的身心愉悦地融入工作,对学校、对社会需求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三、社会需要因材施教式的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

因材施教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基于国家政策扶植和高校重视的专业,要提倡充分调研、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教育的办学模式在近年来与社会需求人才之间的发展有很多处于畸形发展状态,高分低能的人才在社会就业问题上一直吃着闭门羹,而有些学生虽然不是高分高才生但却有着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显而易见,适应社会的人才是真正的社会需求,高分低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近年来,各个地区和各种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面都做出了新的举措,以适应就业难的问题。2006年4月23日,在重庆考察时走进了永川市第二财经学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开设了90多个专业,通过“订单培养”与13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五年来,永川市职业院校毕业就业率稳定在96%左右。这说明有些专业墨守陈规,不突破不创新,学生高分进校,大学毕业后却走向了失业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职业教育应该在学科办学的理念上坚决秉承动手动脑的学校方针,授课质量上坚决重视学生的实操性训练,专业知识扎实,思维能力活跃,培养的设计人才自然是复合型人才。所以,培养学生首先要重视高校课程设置,深入调研社会所需,师资培养和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能力,做到关注企业就是关注市场,关注市场才能使高校办学有的放矢,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学校、社会效益的三赢,充分证明产学研的高校发展之路。

四、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实践基地建设之间的教学转化

国务院“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同时要求地方政府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足以证明国家对职业教育实践基地的重视。设计人才注重创意的创新性研究,职业院校的设计人才把创意实施到实际应用层面是教学成果转化的最基本要求。实践基地的建设旨在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教学上,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解决创意的实践性问题。实践基地最大的好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用探究的方式和方法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尝试着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职业院校设计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其他专业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方式,职业院校的设计人才需要有较强的创意思维和较好的动手能力相结合,并且把创意有效地实践出来,在市场上得以应用而不是欣赏或者鉴赏。教师的理论授课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该课程的理论知识,设计人才本科阶段需要更多的是解决科学实践问题,所以实践环节是本科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实践基地建设对设计人才的培养是形势所需,在职业院校甚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地建设有利于很好地受教于学生。设计人才培养方式与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分不开的;设计人才需要实践基地转化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五、实践基地建设与科研工作以及企业招聘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很多教师尤其是一线的青年教师即是教学一线的担当者,又是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教师将科研项目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身经历创意与制作的过程,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教师的科研项目提供有力参考。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性较强,教学手段、教学环境都应该与时俱进,跟进时代需求,最大限度地与市场企业对接。教学改革的就是为了让教学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改良,以科研项目为例,教学中发现的诸多问题是教学改革的首要前提,学生提出对该课程的疑惑与问题,老师针对问题给予学生解答也是学生对该课程的肯定与认可;学生平日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也是需要教师授课进行改良的必要条件。针对问题的出现教师要有所反思,改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进而形成科学研究。在当今时代,职业教育办学必须走产学研的线性发展思路。教师在学校积极做好科研,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学生培养订单式与企业做好对接,为学生实习、实践、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式办学思路,才会使学校的办学有所成效。

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设施两手抓

实践基地建设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只动手不动脑,对于教师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般情况下践教学基地建设需要两个方面,一个是软件设施另一个是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实践基地教学要制定较完备的教学体系和授课计划。完备的教学体系表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环节相结合,让学生接触课题的实质性制作。这就需要教师要在实践教学环节言传身教,学生和老师同时进入工作状态而不是完全的理论学习状态。完备的教学体系保证授课的质量,授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反应学生的接受程度。其次,要有一套系统而完善的教材适合于学生实践。在传统的教学中,理论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完整地把理论传授给学生,实践环节多数在教室简单进行操作代替实际操作,学生接受起来还是稍有模糊。所以,教师应该为此编制一套属于实践环节应用的教材供学生和教师使用。最后,学生实践基地要有严格的考核环节和标准,在考核中要体现出实践环节的意义。硬件设施建设需要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教学辅助材料等。对机器购置等相关问题要充分考虑时代和学生需求,体现办学理念的前瞻性。实践教学考核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达到实践能力的标准,所以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

结语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设计人才的培养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许多应用型的设计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高等职业院校始至终担负着培养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同时也在不停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职业教育体制下的设计人才培养是社会所需,如果政府能加大力度重视和指导职业院校的培养工作,那么,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基地建设等问题都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优秀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

2(美) HYPERLINK "http:///search_pub.php?key=&key2=阿特巴赫&category=01" \o "阿特巴赫" 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 HYPERLINK "http:/// search_pub.php?key=&key2=蒋凯&category=01" \o "蒋凯" 译.北京: HYPERLINK "http:///search_pub.php?key=&key3=北京大学出版社&category=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1.

第4篇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教育供给;教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1-0010-05

作者简介:王朔(1987―),男,硕士,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

职教育及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基于供需视角的四川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项 目编号:SC15E044);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2015年立项科研课题“四川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GZY15A06)

“三农”问题与教育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两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由其交叉形成的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自然便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现实议题。其中,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问题是相关研究的核心,众学者从供需的视角出发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那么,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现状的研究究竟是怎样的?取得了哪些成果?又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学界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的主体与形式

(一)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的主体

1.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体系已初步形成,具有多元化的渠道与途径,按供给主体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学校行为、政府行为和民间行为三种类型。学校行为的供给指的是各类学校对在校生的教育以及所开展的针对农民的科技推广和职业培训等活动。政府行为的供给指各级政府组织的旨在传授和提高村民农业技术知识的一切方式和手段,主要包括多个政府部门合作开展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科普知识专家讲座以及科技下乡宣传工作等。①民间行为即村民自主行为的供给,可以理解为村民自发通过自身所拥有的条件来吸收和接纳新的知识技能以提升自身能力的方式,主要包括村民自主学习和师徒传授两种形式。②

可以看出,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的主体不同,其相应的供给方式也有所不同。三种主体的供给行为各呈现了一些特征:学校供给即正式的学校教学活动,依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并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对人才优势的发掘;政府供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供给内容以农业技术为主,具有力度大和普及面广的特点;民间供给的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实用性较强,是最普遍流行且最为有效的供给方式。③

2.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主体

按照需求主体可以将教育需求分为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个人需求指的是个人出于对未来收益的预期而产生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同时,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效用是多层次的,除教育的个人需求之外,政府基于本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形成了教育的社会需求。④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实际上就是个人对教育机会和企业、国家对教育产品的需求,一个是起点的需求,一个是终点的需求。⑤对农村职业教育需求主体的界定基本上参照上述分类标准,并做了进一步细化,如个人主体又分为学生、家长等,社会主体则分为学校、企业和政府等。

教育的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矛盾。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复合转化的有机体,二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体需求是社会需求的个体化和衍生需要,是社会需求的直接组成部分;第二,个体需求可通过教育途径转化为经济驱动力和社会生产力,形成未来的潜在社会需求。⑥然而,个体和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受制因素不同,二者所表现的利益冲突也在所难免。⑦由于个体与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因而在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上、需求的层次与类别结构上也必然存在差异和冲突。⑧具体到农村职业教育来看,国家层次的需求是在综合考虑社会发展整体状况和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期望,而个体需求则是着眼于个体目标的一种诉求,具有一定的局部性。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不协调、不对等是必然的。⑨

(二)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的形式

与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主体的多样化相关,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方式也呈多样化的趋势。有研究显示,排在前几位的农村职业教育供给方式分别是自学、培训、师徒传授以及全日制学历教育,所占比例分别为56.57%、17.17%、11.11%及7.07%。从数据可以看出,自学方式所占的比例远高于其他供给方式。在具体的生产环节来看,政府供给主要关注产前的启动,对产中的相关技术指导以及后期销售等环节的指导不够。

但对人们所期待的供给方式的调查却呈现不一致的数据: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实地演练和短期培训等方式来获取职业技能,而很少有调查者对自学的供给方式表示认可;较多的被调查者希望更多地接受中期的技术指导以及后期销售的帮扶;同时,相关的培训活动大多依照城市的作息制度进行安排时间,与实际的农业生产时间有一定差距。可见,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的方式、环节以及时间安排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⑩

二、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的目的与内容

(一)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的目的

1.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的目的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目的的理论研究较为少见,一般呈现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如《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农村职业教育是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目的

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意愿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意愿较为强烈。有学者在河北省农村地区抽取1 496个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较为强劲。{11}另有学者在25个省、市、自治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中选取了1 141个农民工进行调研,结果同样显示农民工对职业教育培训有着强烈的需求。{12}此外,有研究显示,虽然农村对职业教育的整体渴望度较高,但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农村的需求意愿是有差异的。{13}

教育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构成了教育需求的动因。一般说来,人们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学术需求、物质生活需求以及社会地位提升的需求。{14}改善经济生活条件是农村居民最为直接的动力,对社会地位的追求是农民的公正要求,而自我价值实现需要则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5}

(二)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的内容

1.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的内容

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的内容对三大产业均有涉及,同时还包括各种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有学者对陕西省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的内容进行了调研,发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围绕农业生产为农耕者提供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具体内容有种植、养殖、林果栽培以及农产品加工等技术;第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提供的第二、第三产业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烹饪烘焙、服装制作、农家旅游等;第三,专门针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技能培训,内容既包括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等非农技术,也包括养殖和种植等农业生产技术。{16}也有学者指出,虽然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供给内容已经具有了多样性,但农业类内容所占的比例仍然远大于非农类内容。{17}

2.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内容

农村职业教育具有极为广阔的需求前景,学界一般从主体分类的视角探讨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内容。

(1)个体性需求的内容。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加强,其流动趋势有两种呈现方式,即固守农业生产和进城务工。分流后的农村人口因为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对职业教育产生了不同的需求。{18}一方面,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高效农业和有机农业等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在这一形势下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有学者通过对汉中市城乡过渡区5个村庄的调查发现,整体来看当地居民对种植技术的需求最为迫切,其次为经商技术、养殖技术、工业技能、电脑和外语等。{19}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发生了转移,为适应非农就业和城镇生活,需要新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融入城镇公共秩序和公共生活。{20}有学者对现代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需求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在900位农民工中有63.3%的人希望得到专门技术培训,这与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相吻合的。{21}

(2)社会性需求的内容。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社会性需求内容的论述不多,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和现代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需要以及产业化和工业化背景下新型农业建设的需要等方面。在现代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需求,涵盖农村物产、人力资源、农业收入、信息更新等方面,职业教育则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扶持,并且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新农村生活面貌的改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现代农业的发展需先进的生产工具、前端的科学技术、特色产业的挖掘以及成功的产品营销等,更为重要的是需要熟练的操作能手。{22}

三、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的基本特征

(一)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的特征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供给呈现出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内容多样化等特征。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民间行为、政府行为以及学校行为;农村职业教育供给内容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但农业类的内容所占比例大大高于非农业类的内容。{23}

然而,也有学者指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供给渠道较为有限、供给内容不平衡以及有效供给不足。在供给渠道方面,政府行为具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学校行为面临着强大的生存压力;民间行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规范的引导和科学的管理。{24}在供给内容方面,供给主体的性质与功能的差异使其提供的内容也存在显著的结构性不平衡:一方面表现为过多集中在农业技术领域,而对非农领域涉及较少;另一方面体现在侧重于前期的技术指导以及项目投入,而忽略了后期的技术保障、产品营销和项目经营管理等环节。{25}在供给的有效性方面,有效供给不足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总量短缺和质量不高两个方面。{26}

(二)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特征

农村职业教育需求前景广阔,但潜力挖掘不足,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个体需求的多元化和趋利性趋势凸显,与之相比社会需求则具有较强的可规划性。

1.需求前景广阔,但潜力挖掘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需求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但对其潜力的挖掘却明显不足。不论是宏观层次上的社会发展需求,抑或是微观层次上的农民个体需求,都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受种种现实因素的制约,这一巨大的需求潜力远远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27}

2.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地域性差异和个体性差异两个方面。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同时,有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在代际之间也存在明显的需求差异,如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弟对职业教育内容的需求有较大的差别,前者倾向于农业技术类需求,而后者则更希望学到非农转移性技能。此外,在需求的形式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有对职业技术学校的需求,也有对职业资格认证机构短期技能培训、拜师学艺或者自学的需求。{28}

3.个体需求的多元化趋势凸显

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使农村职业教育需求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需求内容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两个方面。首先,需求内容包括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涉及管理、经营、生态等方面,并且呈现出对非农类内容的需求高于农业类需求的新趋势;其次,需求逐渐具有不同层次性,既有对一般层次职业技术的需求,也有对较高层次技术与知识的需求。{29}

4.个体需求的趋利性

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自身生存与发展直接相关,具有明显的趋利性。就需求内容来看,农村居民对低成本、低风险、收入稳定的技能需求较高;就需求形式而论,农村居民对短期培训和实地观摩需求较大,而学校方式的职业教育需求不明显。{30}这是农民职业教育需求的总体特征,也是农民经济困顿与风险意识的一种反映。{31}

5.社会需求具有可规划性

与个体需求的自主性相比,社会需求则具有较强的规划性。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计划者,可以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对教育做出计划,可以通过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等途径合理引导社会需求。{32}

注释:

①谷小勇,陈遇春,朱宏斌.杨凌示范区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现状及发展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3):91-92.

②{17}{23}{30}李璐.安徽农民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6,23,5-11,24.

{3}{24}朱礼龙,刘朝臣.农村职业教育供给问题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60-61.

{4}{8}王善迈.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7-111,116.

{5}吴克明.教育供求新探[J].教育与经济,2001(3):53.

{6}陈宏军,江若尘.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的系统分析与高等教育需求类型关系的诠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37.

{7}马永霞.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的高等教育供求结构失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2):18.

{9}{10}{15}{25}{27}{29}{31}朱宏斌,陈遇春,刘彬让.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需求发展状况及其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5):51,53,51,53,52,52,52.

{11}王玉苗,孙志河.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4):15.

{12}周化明,袁鹏举,曾福生.中国农民工职业教育:需求及其模式创新――基于制造和服务业1141个农民工的问卷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5.

{13}{19}张静.城乡统筹下新型农民职业教育需求结构探讨――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3):177,178.

{14}张文君.高等职业教育个体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汕头:汕头大学,2008:113.

{16}{26}吴培乐.陕西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7.

{18}杜娟.当前农村劳动力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及职业教育的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9):168.

{20}吴文浩.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需求[J].北方经济,2006(9):78.

{21}刘芳.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6):23.

{22}叶玲,方小斌.新农村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7):60-61.

{28}姚延芹,张智敏.新农村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需求与定位――基于武汉周边农村人口的个案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5):28-30.

{32}胡建琴.甘肃职业教育的需求与供给分析[D]. 天津:天津大学,2003:18.

Re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y and Need for China's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Shuo1 WANG Yong-lian1 LI Shuang2

(1.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Chengdu Sichuan 611130,China;2.The Relevant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of Chengdu,Chengdu Sichuan 610000, China)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社会需求

作者简介:李建国(1967-),男,江苏阜宁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基于TAFE模式‘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编号:2010ZCG35;主持人:李建国)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007-03

专业的设置,对于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能否快速的适应企业的要求、快速的走上岗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得不说,社会需求下的专业设置,应该从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出发,灵活的掌握社会对专人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为学生今后在社会行的生产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需要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进行

(一)以社会需求为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的变动。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则要求我们的专业设置必须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相适应、必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这是其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前提。社会需求反应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核心内容在于提升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2.获得社会效应的必然选择。社会效应是高等职业院校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只有对社会的发展带来相应的贡献,高等职业教育活动才有继续下去的必要。这一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大发展要求的技术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也就是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硬件、软件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应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于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专业性人才,获得相应的社会效应,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进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提供丰富而多样的人才支持,而不是为了盈利。

(二)具体专业设计过程中社会需求的导向作用的实现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必须从社会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进行专业设置,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必要的专业型人才。

1.从人力资源分析来说,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于劳动力所具有的素质条件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是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最基本前提。学校应该通过对本校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改善来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市场需求信息,通过对学生的信息支持来为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这也是由于社会对人力资源所产生的多样化需求决定的。社会声场过程中,作为为复杂的整体结构,各种各样的人才对社会发展都会起到相应的作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趋势,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体现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这一特点,是教学自身能够成功的必然条件,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在学校的阶段就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其以后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工作提供合格的综合性人才[1],为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选择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把握,因材施教的同时,注重整体的提升。

2.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专业的细化和内部劳动组织的变化是其主要特征,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置,有必要根据这些变化的产生和发展趋势对专业的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具体来说,下列几点社会经济因素对专业设置的变化起到了主要的影响作用: (1)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高等教育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性符合人才,是其基本要求,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存在的基本要求,所以,高等教育事业中专业设置紧跟市场需求、严格按照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动,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2)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而正如上文中所论述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市场的实际需求,也就是说,我国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支柱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出发,为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工作提供一个必要的支持;(3)从社会职业划分的角度来说。高等教育所面向的市场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情况下,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则显得尤为必要。

3.从学生今后的工作需求角度来说。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发展情况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重点关注方向,这就要求专业设置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角度进行专业设置改革。为学生以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专业设置过程中,必须树立一切为学生的教学宗旨,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学的具体需求在没一个专业上予以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将会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学生如何通过掌握一技之长来保证今后的发展,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得以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设置来不断的提升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为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才能够保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4.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调控规律角度来说。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根据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实际情况而展开的,这就要求专业实际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力资源的具体需求相适应,并以此为基础,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笔者通过多年的亲身教学实践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应该对社会随机多变的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长周期性的矛盾加以考虑,社会需求的变化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2],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科技成功和创新型技术的大量涌现,对原有的技能和技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传统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需求。可以说,今年的热门专业,明年可能遭冷遇,目前遭冷眼的专业人才,明天可能会变得抢手。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深入的把握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变化的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二、专业改革项目必须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相适应

(一) 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

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对在市场中需求较强的专业进行大力投入,同时按照上文中的要求,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变化的规律性进行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势专业培养,对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人才需求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把握。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的变化,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进行专业划分的时候,如何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就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3]。

(二)认真分析市场需求,提升专业在市场中的适应性

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专业的对口程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专业涵盖的面比较广,那么该专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势必下降,而如果过分的追求专业的专一性,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专业的适应性将会大幅度下降,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情况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笔者认为,如果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该专业的市场适应性,那么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来说将会是非常有利的。让人才市场需求较大的专业招生。这样既可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又可避免过多地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4]。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最大限度的调研,对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就业率从而带动招生率具有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学校管理者应对这一问题给予更生层次的关注。

(三) 保证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

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的进步导致社会分工的不断细致,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行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总量上升到同时,对人才的专业性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每年都有大量的新行业诞生,每年也有大量的老行业衰落,这种变化,要求高校不能简单的进行专业的调整,而是应该重点对社会需求进行预测性的分析和研究,通过自身对职业发展前景的预测来实现对整体专业的改革和完善。同时,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对所在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给予充足的信心,为学生整体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给予相应的关注和努力。

三、加强管理体制建设,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水平

(一)强化行业的主导作用,创新专业设置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如何,就看其对企业、行业所需人才规格、能力的适应性,这就要求专业设置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专业能力标准由行业、企业协会来制定。

应该看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地方教育的行政部门会那句当地经济发展和我国整体经济运行情况给予高等职业教育宏观上的监督和指导,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具体的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方面的选择,重点根据自身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来制定新的专业,送交上级部门审批之后实施。

(二)以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切入点,突出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和针对性

必须按照我国相关规定对专业的选择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是对相关教育人员的把握,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角度,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通过委员会的调查和研究,进行专业方面的设置。不得不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环境的改善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已经对市场人才需求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高等职业院校工作的展开,应该根据相关需求,由在本专业和行业较有影响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以及学院的专业教师、负责人组成。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区域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实际需要以及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来设置专业,特别要注重设置一些符合本地区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性专业相关人才的培养。

(三)专业设置的操作程序

笔者认为,应该重点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对所需要的人才品种进行合理的选择,从岗位的实际需求情况的不同来设计具体的岗位内容,同时,应该对市场调研的结果进行分类会中,对其中包括行业规模、专业技术状况、人才需求、毕业生就业范围与工作范围等信息进行有机的分析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的专业设置实践。再次分析岗位或岗位群能力结构、能力要素,确定该岗位或岗位群必须具备的所有上岗证书;然后根据职业能力的分析,提出调查报告和专业设置的建设意见,包括对原有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调整意见,以及建议新开设的专业名称、专业方向和办学规模;最后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上述调查报告和专业设置的建设意见。在实践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内容进行改革和引导,使之能够符合当地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所作出的具体要求。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对地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断提升,应该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当地政府如何合理的利用当地的高等职业院校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研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97(2).

[2]李永久.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与管理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3(5).

[3]陈晓云、赵世奎.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的外在要求[J].现代管理科学,2003(5).

第6篇

关键词:职业女性 精神需求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53-02

职业女性是个特殊社会群体,对整个社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从她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中,可以看出未来妇女发展的方向。当今社会处于瞬息万变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职业女性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与普通人群的平均水平相比,职业女性心理压力更大、心理问题更多、心理负荷更重[1]。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到职业女性的心理健康,关注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日益受到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

1 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

人们为了满足精神需要,往往要开展各种活动以满足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和享用,这就是精神生活。当今社会之所以要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其中重要目标就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是因其主观欲望和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了维持自我精神世界存在和发展方面的要求,它表现为职业女性从事精神生产活动和追求精神享受,是激发和调动职业女性努力工作的精神动力。因此,社会应该对女性的精神需求给予合理的关注和重视,只有这样,她们的积极性和创作性才能得到有效调动。可以说,关注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既是职业女性的主观愿望,同时也是社会各行各业顺利开展工作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人的精神需求内容丰富,主要体现在对人格平等、信息沟通、知识获取、休闲娱乐、社会地位和价值体现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同样也是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而其中对于当代职业女性而言,更为迫切的精神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职业女性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

拥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职业女性往往能够引领时代潮流,这固然是令人羡慕的一面。但同时她们要承受的压力并不比男性同事少。社会对她们的要求也较男性多,既希望她们有男人一样果敢坚强的性格,又希望她们保留女性温柔细致的一面。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就往往习惯于用事业、家庭双重标准来要求女性,这显然是十分不公平的,也是不现实的[2]。这种来自于工作、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过多的压力令她们身心俱损,使她们在美丽的外表背后显得又有些脆弱,近年来职业女性心理障碍、亚健康发生率普遍增高。职业女性要游刃有余地承受各种压力,首先需要的精神需求便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拥有健康的心理状况的职业女性通常具备几点特征:即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积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人生态度。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职业女性必须学会调整心态和情绪。目前的社会是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优胜劣汰是基本法则。女性必须敢于直接勇敢地面对,及时化解不良情绪,保持健康心态。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积极、自信地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之中。

其次,职业女性需要充分体现人生价值。

充分地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是职业女性精神需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女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她如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社会的发展使许多职业女性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角色冲突。职业女性通常都受过高等教育,学历、能力、心理素质等都相对较好。但她们在追求事业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不得不扮演“家庭主妇”角色。”[3]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女性由于生理和身体结构方面的原因,在精力方面普遍要弱于男性。职业女性不仅要承担工作任务,而且要处理繁重的家庭事务,特别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绝大多数的家庭基本上由母亲来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这必然使职业女性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角色冲突。许多职业女性既不愿放弃自己的追求目标,又不肯耽误家庭事务,希望做到两者兼顾、两全其美。但这种追求,在我国现有的社会条件下,是需要极大的付出的。作为职业女性要扮演好职员、妈妈、妻子、儿媳、女儿等各种角色,在精神需求方面就需要正确的角色定位。所谓正确的角色定位,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竭尽全力,量力而行。首先确保履行各方面的基本义务,扮演好各种角色,但不需要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各方面都要做到优秀,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某些方面做到优秀就可以了。盲目自大或者妄自菲薄都不是可取的做法,人们往往会因此丧失适合自我发展的机会。因此,职业女性首先要学会自知,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尽可能真实的掌握自己的各种情况,这样遇事时才能避免主观臆断。在对于自己的优缺点要在清楚明白认识的基础上,要对自己的长处予以充分肯定。制定目标时力求从现实和自我的实际状况出发,不可不切实际。要敢于承认差距,正确定位,扮演好各种角色。

2 满足职业女性精神需求的相应对策

满足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既需要职业女性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用人单位和社会为职业女性提供良好的精神生活氛围,以便更好地发挥职业女性的光与热,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就职业女性自身而言,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只有处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才更有可能取得成功。此外,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缺乏周围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人们遇到挫败时承受能力会大大下降,甚至难以适应。所以,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尤其要注意借助周围人的力量,在人际关系上用心经营,争取与周围尽可能多的人建立互信。那么职场上人人之间就会充满更多的温馨和关怀。

其次,勇于承担责任和善于学习。在工作中,要勇于担起工作责任,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拈轻怕重,就易避难;要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逐渐树立信心和威信,从而获得成就感;要自觉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承压能力;要保持坚强的信念,承担事业和家庭中的各种责任;要克服过于感性的弱点,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面对得失,要理性地加以区分,既不可轻易放弃,更不可草率决定。因而,职业女性要具备知识涵养和道德修养,要求职业女性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再次,适度进行自我调节。职业女性要掌握自身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不宜长期进行紧张的工作。可时常参与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还能调节情绪,消除心理障碍,这对消除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对职业女性而言,加强体育锻炼,是很有必要的。

就用人单位和社会而言,可以在以下这些方面多做工作:

第一,成立俱乐部,为女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社会的进步伴随着更快的生活节奏和更重的社会压力,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可以通过成立各种类型的俱乐部,缓解职业女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为她们提供培养健康心理状态的场所与机会,通过俱乐部满足职业女性渴望获取知识、朋友和各种信息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为女性职工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供方便。俱乐部可以带有一定的赢利性,以便提高服务质量。俱乐部中可以开设各种培训班,丰富职业女性的业余生活并缓解压力,比如开设瑜伽班。瑜伽能够充分发挥女性阴柔之美,从而把女性带入至美境地。同样,这项运动也有双重功效:不仅可强身健体,还能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此外,要想不被烦恼所扰,获得精神上的健康和解放,保持积极乐观情绪,休闲体育的方式也是职业女性可以采取的一种有效途径[4]。

第二,定期召开女性论坛,探讨女性在工作与家庭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寻找相应的对策。

在职业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用人单位可以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作用,定期召开各种类型的女性论坛,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做专题讲座,共同探讨职业女性所面临的问题,也给职业女性提供各抒己见的场所与机会,及时了解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关心她们的工作与家庭生活,帮助她们解决一些重大难题,排除她们的后顾之忧。“在读书、绘画、文学创作、科学研究等活动中,女性通过自我兴趣的探索,能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新知识,并获得自我展示、自我认识的机会,有利于自我的重新定位与评价,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加速自我的发展。”[4]

第三,为女性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机会。

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应得到广泛关注,政府方面,可制定政策提高职业女性地位,为女性创造好的政策环境;妇联则要充分发挥作用为她们创造好的舆论环境,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职业保障,使她们工作在充满爱、理解与尊重的环境中;用人单位则应提供平等、安定的环境,充分考虑女性生理等特点,适当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保障其基本权益,“要考虑到男女性别的差异,尤其要考虑到女性在人类再生产中、在家庭生活中,已经付出了比男性多得多的代价,为妇女提供更加广阔的社会劳动环境,提供适合妇女特点的社会劳动机会。”[5]用人单位要注意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制定工作业绩指标时,不可脱离实际,管理上更不可不讲人性。职业女性精神需求的满足,离不开社会的帮助与支持,尤其是用人单位的支持与关心,后者更能有效地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关注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职业女性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王志峰.职业女性心理压力及自我解压探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8):111-114.

[2] 罗亚莉.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7):27.

[3] 唐银辉.现代知识女性面临的双重压力及其成因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2.

第7篇

【关键词】需求分析 专业开发 课程设置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均是按学科教育的要求进行教学,强调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关联性,专业教师每个学期的工作重点就是分析、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内容,找出、确定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再按专业计划与学期教学进程给出的学期教学时数,安排教学内容的讲授程序、布置练习和课外作业等,在此基础上确定授课方法。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不够;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所需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教学针对性不强;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学生感到空泛、枯燥从而厌学。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也只能是记下一些有关概念、意义、原则之类的理论知识,在这种职业教育方式下,很难使学生形成真正有用的动手能力,培养出的学员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特别是在生源质量下降、外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负面影响加剧的情况下,该教育方式对学生吸引力不足、教学中专业能力培养针对性不强、学生厌学等缺陷凸显。教学活动实施艰难,许多老资格的教师也感叹:“这书真不知道该如何教了!”,究其原因,皆因未根据社会环境、教育对象的变化而进行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变化。

要改变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这些被动局面,必须将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重点由分析教材转移到分析社会需求、分析岗位能力需求上来,并以此为基础来开发打造社会所需专业和打造针对相关岗位所需技能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

社会需求的分析,应包括社会发展对专业需求的分析、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渠道的分析、社会对某专业人才供应总量及去向的分析。比如我所在的职业学校开办的传统的四大专业:机械制造、会计、建工施工、化学分析等,虽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确定,但能够在五、六十年内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乃是这些专业的确立符合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认真分析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求,职业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地设置专业及其相关教学内容。我所在的职业学校也曾经开发过一些新的专业,但皆因未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结果只能是铩羽而归。如1980年化工专业科开办的“化学工程”专业,因未深入了解企业对该专业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虽然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学生不愁分配,但企业反馈无从安置这些毕业学生的工作,结果培养了两届学生后,在化工局的要求下学校只好停办该专业。2000年会计专业科开办的“经贸英语”专业以及以后建工专业科开办的“物业管理”专业,皆因为未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需求的调研,或因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短命、或因未深入了解岗位对专业人才技能的要求而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致使毕业学生的分配相当困难,结果只能是均以取消这些专业而告终。

分析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渠道,能够了解到竞争对手的市场范围及竞争能力的大小,知己知彼才能制定正确的职业教育经营战略。比如,了解到当地某些大型建筑集团、建筑企业与某建筑职业学校订有紧密协作协议,我校若开办建筑专业,就必须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与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密切协作,与周边地区的建筑企业挂钩进行校企协作;若调查得知:当地大量企业的仪器仪表操作人才主要来自某仪表职业学校,而我校又不具备开办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其碰个头破血流不如主动放弃而转攻自己的强项专业;若要开办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数控机床”专业,首先应明确我校培养的相关人才是“面向全国”还是“面向本地”,若仅是“面向本地”那么本地有多少企业有多少数控机床及其操作工人、现有数控机床操作工人技能水平如何、总量与构成的需求缺口有多大等方面信息一定要心中有数,否则,会极大地影响到该专业开办的成功同时也造成大量的教学资源的浪费。

因此,只有通过认真、深入地进行社会对专业需求的调查研究后开办的专业,才有利于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才有利于顺利地开展专业教学活动,才有利于毕业学生的顺利就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才能落到实处。

分析岗位能力需求,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不同的岗位不仅仅是操作技能不同,不同的岗位还可能存在对职工身材、长相、心理素质、沟通能力、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比如,“化学分析”与“会计”专业的工作岗位,对学生“细心”和“沉稳”的心理素质的要求就要强过其他专业;“会计”专业除了要求掌握必需的记账、算账技能外,对“文字书写”质量有其特别的要求;“平面设计”专业却对学员的美术素养有较高的要求;而“酒店与旅游服务”、“会展管理与服务”、“轻轨营运与管理”等专业对学员的长相与身材有其特殊的要求等等。

第8篇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促进科技进步,从而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大类的一种类型,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发展中具有其他教育类型所不具备的功能。即:它可把具有普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培养成为掌握某一行业或企业所需技能的专门人才,从而使职业教育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的教育类型。更明确地说,职业教育具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及与产业结构相对接的专业设置,可更直接地向经济社会提供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从而丰富社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时候,当职业教育在探究自身历史定位的时候,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如何确立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这一坐标系下的参照点,它既是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职业院校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那么,职业院校如何通过专业设置优化组合确保办学主体生存有一个大的空间?如何通过专业设置改革创新确保办学主体发展有一个强的趋势呢?笔者以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思路,提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着力聚焦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8个需求。

1.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着力聚焦服务经济方式转变的需求近几年来,我国之所以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缘由是为应对外部需求持续走低、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而做出的一种必然选择。而要转变发展方式,笔者以为,关键靠人才,主要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到2020年,国内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要从2009年的67%提高到90%;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2015年,全国技能型劳动者总量要达到1.25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400万人。因此,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只有紧贴产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才能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2.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着力聚焦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从2011年6月起,国家发改委推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大的方向和基本要求。《目录》所列1399条,其中:鼓励类为750条、限制类为223条、淘汰类为426条。这一《目录》的实施,为职业院校提供了一个改革创新的信号,其专业设置的调整优化,能否跟上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的变化趋势,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而言,则是一个考验。职业院校只有不断完善与设置面向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专业,控制或减少面向国家限制类产业的专业,逐步取消或废除面向国家淘汰类产业的专业,并把现代产业理念或技术中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引入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才能不断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3.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着力聚焦服务产业优化升级的需求据权威机构分析,目前我国三次产业都还存在着素质不高、发展粗放的问题。如:第一产业方面主要为农业现代化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水平较低等;又如:第二产业方面主要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能源消耗高、高端制造业发展滞后等;再如:第三产业方面主要为生产业规模偏小、新兴服务业引领作用不强,科技服务业支撑能力较弱等。从2011年起,我国先后颁布《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与《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2年1月又《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根据国家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要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只有正视我国三次产业存在的问题,紧贴甚至超前思考三次产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才能有效支撑国家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需要。

4.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着力聚焦服务发展实体经济的需求前几年国际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实现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根基。我国在规划“十二五”工作时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把发展实体经济贯穿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工作的始终,努力提高我国产业的素质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水平。要引导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向实体经济,营造更加有助于扩大就业和发展实体经济的环境,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平衡、可持续发展。刚召开的十也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中央的部署,职业院校只有针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突出服务实体经济,面向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跟上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提升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度,才能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建设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

5.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着力聚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区域之间因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区域在全国分工中条件的差异而形成各自的经济特征。2010年,我国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一规划组织实施,对于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这一规划还明确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并要求各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大家知道,职业教育有一个重要定位就是服务区域发展。因此,位于不同省(市)或区域的职业院校,只有认真研究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突出区域经济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阶段任务,才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育的有力支撑。

6.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着力聚焦服务保障改善民生的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民生优先”,并首次提出要“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建设要求。职业教育是国家公共教育与就业服务体系组成部分之一,为此,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只有高度聚焦服务保障改善民生的真实需求,才能使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教育能真正成为全体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过上有尊严生活的助推器,并能为我国的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子女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实现有效就业创造条件。

7.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着力聚焦服务解决就业矛盾的需求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我国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对中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影响非常之大,但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并未因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减少。相反,正因前几年院校的持续扩招,使劳动力供给总量呈现逐年放大的特征。尽管就业总量压力很大,但同时又呈现一面是“就业难”,另一面是“招工难”两者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看,技能型岗位尤其是一些高端技能型岗位求人倍率很高,突显了高技能型人才供给的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职业院校只有把职教体系与产业体系互相加以融合,并结合社会对中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实际,不断调整与优化自身的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加快培养产业急需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才能真正为化解就业总量压力大与就业结构性矛盾做出职业院校应有的贡献。

8.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着力聚焦服务构建教育结构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教育要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参考国家统计局的专题分析,目前我国总体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坐标系下,由于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我国目前人力资源结构与人才需求数量,占主要份额或最大需求还是职业技术人才,尤其是中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此,职业院校只有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尤其是瞄准工业化中期对人才需求的特殊要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促进与各类教育的有效衔接与相互融合,才能使我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结构、层次更加趋于合理,并为近几年提出的“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国家战略的实现做出贡献。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言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以及明确的“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具体要求,聚焦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等一系列问题,就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以下对策建言,以不断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1.进一步强化国家对职业院校专业目录的规范管理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指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教育部于2000年和2004年先后颁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10年又制定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改)》,但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强化国家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规范管理,已成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创新的一个重点,为此,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不断完善职业院校的专业目录,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专业目录的规范管理,已成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2.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管理为切实有效地避免职业院校盲目开设新专业,不断增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地方政府应定期把握当地职业院校新开设的专业情况,并组织教育家及行业、企业家对职业院校新专业进行审核,或专门成立一个地方规划小组定期对职业院校新设专业进行调查,确定其合理性、科学性,以此来避免职业院校盲目开设新专业。强化行业的主导作用,形成行业、企业与院校“三位一体”的专业设置的管理体制。

3.注重地域性与开放性的互相结合,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规模效益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开放性,并有效的与其自身的地域性互相结合。开放性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特性,在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条件下,职业院校就是为其培养所需要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于有优势资源和品牌优势的职业院校来说,可以达到其规模效益最大化,避免资源浪费。

第9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经济社会发展;互动

近些年来,人们发现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直接且密切的联系,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可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进步。为此,必须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区域经济,以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一)职业技术教育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比于普通的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其可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脚步。职业技术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技能人才。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给社会尤其是当地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提供大批的高技能人才。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现职业技术教育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如电子领域、信息领域、生物领域、服务领域等。此外,职业技术教育还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强专业性及技术性的复合型人才,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

第二,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职业技术教育所拥有的师资队伍往往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其还有先进的设备,储备了大量的最新信息,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及智力支持。如职业技术教育可将其科研成果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当中,或与企业合作进行职工技能培训等活动,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企业发展,以此来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进行,提高了当地的人文水平,丰富了当地的文化活动,改善了当地的人文结构。此外,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可发现,要想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实究根结底还在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只有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了,新设备新技术才能真正应用于企业的活动当中。职业技术教育则可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成为企业劳动者再培训的重要场所。

(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进步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职业技术教育进步的基础,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技术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以及教学目标方面也必然会做出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进步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的扩大。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对于人才和技术的需求量也就越多,这就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生的就业及发展。通常来说,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越好,其可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就越多,而经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学生其就业机会也会不断增加,为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就必须不断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

第二,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不管是要进行改革还是进一步发展,其在进行设备的更新、校舍的扩建、专业设置的改变等方面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若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佳,其很难给予职业技术教育足够的投入,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及发展就很难实现,自然教育质量也就难以提高。由此可以看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对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第三,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了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力需求,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就做出相应调整。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更为迅速。为此,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就必须着眼于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在设置专业时需具一定的预见性,既要顺应当地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又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劳动力需求及新专业的更新周期。

第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现企业不仅需要大量的一线生产人员,而且更需要相应的组织人员及管理人员,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还要求职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职业技术教育就需改善其教育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增强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为主。

二、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现状

虽说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就贵州省当地而言,其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还存在很大问题,导致当地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一)职业技术教育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贵州省的职业技术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为止已有3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现贵州省的独立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达30所,所涉行业包括电力、化工、交通、电子、航天等。办学层次多为大专,也有中职及高职,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仅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至2020年,贵州省的技能型人才问题需达90万人,其中高层次技能人才所占比例需达27.78%。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要达到此目标还是比较困难的。

(二)职业技术教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人才的专业能力及技术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虽然贵州省近些年来不断扩招生源、增设专业课程,但其仍以授予理论知识为主,教学模式较为陈旧,针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还比较少,再加上缺乏与地方政府、企业及各单位的沟通,故其还是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降低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

(三)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成果难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就目前而言,职业技术教育虽然有很多较为成熟的科研成果,但其转化率较低,大量科研成果被闲置,难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不能紧密联系实际应用,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研发地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正确处理产学研的关系,一直以来,贵州省职业技术教育的“产”、“学”、“研”都是独立的,再加上很多高职院校未能正确认识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服务作用,依然坚持传统的办学模式,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沟通甚少,甚至与企业生产脱节,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四)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职业技术教育的进步提供支持

现贵州省政府、企业及各单位等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了解还不够深刻,没有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并未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各项资源。有些企业或单位虽与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但也只是形式,并未真正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此外,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很多地区给予职业技术教育经济支持很少,导致职业技术教育规模难以扩大、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措施

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技术教育只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体现其价值,而区域只有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无论是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还是政府,亦或是企业和单位,都必须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

(一)改善教育模式,改变教育目标

为能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应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以企业职业需求为方向,重建教学体系,侧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进行专业的设置、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活动的开展时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以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建设提供一线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员,从而加快贵州省的城镇化进程。

(二)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培养“三师型”师资队伍

要想为经济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复合型人才就需一支具有强专业能力及技术能力的师资队伍,即“三师型”师资队伍。“三师型”师资队伍是指将学校教师、企业技师及科研导师合为一体的教师模式。这就要求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不但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也就是集“理论”、“实践”、“科研”为一体。近些年来,贵州省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虽有所提高,但仍缺乏“三位一体”的师资力量。为此,可与相关企业合作,让教师深入企业从事管理或技术类工作,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可聘请企业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调整师资结构。

(三)倡导产学研合作

未能充分进行产学研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形成良性互动的最主要原因,为发挥两者的相互作用,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产业化,就必须倡导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需要学校与企业及各单位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项目同担。通过产学研合作,不但可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而且还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同时还能为学校培养专业性人才提供最新、最灵动的信息,有利于改善学校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地方的交流与合作

现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其要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还要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这就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改善培养模式、改变培养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与地方的交流与合作,了解当地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利用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深入企业研究其真正需要的人才类型,从而为社会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的高职业技术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的联系,职业技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进步,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区域的经济及人文水平。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为能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不但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做出改变,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且还要求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各单位给予经济及政策方面的支持,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振超.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研究[D].燕山大学,2010.

[2]张远康.湖南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张术.谈高职院校产学研与区域经济互动[J].现代企业教育,2014(08).

[4]杜雪莲.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若干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1(12).

第10篇

目前国内有部分中小学开设了生涯教育课程或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了生涯教育,但由于从国家到省市一级还没有针对中小学的生涯教育推出任何指导性文件,很多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没有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生涯教育资料,因此他们不知道应该为学生提供怎样的生涯教育内容,如何实施生涯教育,处于边摸索,边尝试的状态。由此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功利化倾向,部分生涯教育课程主要局限于职业辅导,以就业形势或特定生涯发展阶段不得不面对的具体问题(如升学、文理分科、填报志愿和专业选择等)为主要内容,是一种被动的应对模式。二是经验化倾向,教育者们所公认的假设是,他们所提供的生涯教育正是学生所需要的,然而已有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上述两种倾向导致学生的生涯发展需求得不到重视,规划意识不强,没有掌握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规划未来人生的观念和技能,对升学和就业选择缺乏自信,或是完全听从成人的安排,或是盲目跟随社会潮流,从而造成厌学、毕业即失业以及频繁“跳槽”的现象越发普遍。

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强调了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自我潜能,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等内容。这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强调了要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规划人生,从而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我国生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因此,必须考虑如何在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构建生涯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实践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生涯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二、生涯发展需求及其意义

生涯发展需求是个体对自己当前的生涯发展水平与生涯预期之间差距的感受,它不会因为得到满足而减弱,反而会因满足而进一步唤醒个体的生涯意识,进而向着更高的生涯发展水平迈进。

基于生涯发展需求所开展的生涯教育是一种规划模式,它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未来可能要面对的问题提早进行积累和准备,积极地接纳人生中的各种角色。特别是,能避免学生盲目的生涯探索,增强他们的效能感与控制感,获得生涯决策的自信,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规划人生、发展自我的意识。

基于生涯发展需求的生涯教育超越了一般意义的职业辅导,打破了基于经验和社会功利角度的生涯教育模式。它具有丰富的人本主义内涵,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涯教育的人本化和个性化,有助于提升个人在生涯发展中的幸福感,使具有不同需求的个体都能得到自我实现的机会,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

三、生涯发展需求中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1.生涯理论关于人与社会需求的嬗变

也许有的人会质疑,如果生涯教育只关注个体的生涯发展需求,那么社会的需求应该如何应对呢?可以说,生涯发展需求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个人需求,因为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也属于生涯发展需求的范畴。生涯理论的嬗变过程也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这一点,它经历了一个从关注社会需求一关注个体需求一平衡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过程。下页图用二维坐标展示了各种生涯理论对于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的描述。坐标轴的横向是社会+体维度,是指以个体需求还是社会需求视角看待生涯,纵向是类型一发展维度,是指以动态还是静态的方式看生涯,不同的生涯理论位于坐标轴的不同象限。

(1)社会一类型

坐标轴的第三象限是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提出的特质一因素理论,这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特质一因素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职业的匹配,其理论前提是:每个人都有一系列独特的特质,并且可以客观而有效地进行测量;为了取得成功,不同职业需要配备不同特质的人员;个人特质与工作要求之间配合得越紧密,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理论是典型的以社会需求(职业需求)为依据选择与职业相匹配的人,完全从工作对人的要求出发,而对人本身的诸如态度、期望、人格、价值观等择业主体的主观因素重视不够。

(2)个体一类型

坐标轴的第四象限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提出的职业兴趣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使人产生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而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每一特殊类型人格的人,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他将人的职业兴趣分为六个类型,分别是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技能型、研究型、艺术型,每个类型代表了具有这样一组人格特质的个体有可能会从事的职业类型。与特质一因素理论相比,霍兰德的理论开始关注人的主观因素,如兴趣、偏好等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3)个体一发展

坐标轴的第一象限是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舒伯认为,职业兴趣理论和特质一因素论所主张的职业自我概念理论基本上是静态的,以第一次的职业选择为关注焦点,似乎一旦适配妥善,终生即可高枕无忧。但这种选择也可能是发展性的,舒伯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每一阶段个体都会有不同的角色需求,除了工作的需求,还有休闲、娱乐、家庭亲情的需要,个体必须均衡发展,协调好对每种角色的投入。可见,舒伯是从一个更广的视角看待人的生涯发展,不仅考虑到人的职业,而且更加关注个体如何构建出幸福且成功的人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则将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第一类为缺失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第二类为成长需要,包括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随着人的成熟和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占支配地位,这也意味着人的生涯发展进入了更高的水平,以实现人生价值为目的。

(4)社会一发展

坐标轴的第二象限是Gotffredson提出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他认为人们的职业偏好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点,而是一个范围。职业抱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缩小范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淘汰和放弃那些不能接受的选择,建立一个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社会空间。Gottfred-son以性别类型、社会声望和职业领域作为建立职业抱负发展空间的三个重要维度,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在面对内在或外在障碍时,为了得到那些虽然他们不太喜欢但更可能得到的机会,还会放弃那些他们最喜欢的选择。

实际上,Gotffredson提出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是以实现的可能性为基础来圈定个人的选择范围,因此本文将其归为社会一发展理论的类别,但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纳入了性别、兴趣、职业偏好等主观因素。如果说舒伯和马斯洛的理论描绘了个体生涯发展的理想状态,那么职业抱负发展理论则是实然体现,是对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平衡。

2 调查研究的发现

笔者所在单位在2011年4月份,面向北京市的高中生开展了生涯发展需求的问卷调查,经因素分析发现,学生的生涯发展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展自我的需求,一类是适应社会的需求。前者如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习自我管理的方法、学习克服工作压力和学业倦怠等,后者如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了解大学生活学习方式与高中的不同、了解国内外深造与就业的不同途径等。这一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已经能够综合个人主观需求和客观的社会现实两方面进行生涯规划,他们并不是单纯地强调个人中心,而能够从现实需要的角度思考今后的人生发展。生涯规划过程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中,个体既要以促进自我的发展为根本,也要考虑各种实现的可能性,因此也是对个人一社会需求的平衡过程。正如美国心理学家Kelly所说,每个人自己都是科学家。在进行生涯规划时,也会像科学家一样提出预期和假设,然后收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在社会实践中去验证或原有假设。这在生涯发展中最常见不过了,没有一个人永远能顺利地实现自己每一次的规划,生涯发展注定是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综合个人的需求和各种现实条件而选择出一种最佳的方案。

四、如何根据学生的生涯发展需求开展生涯教育

1.根据学生的生涯发展需求构建生涯教育内容

在选取或编写生涯教育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生涯发展需求,采取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构建从学龄前至高中纵贯的内容目标体系,探索适合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学生的生涯教育内容体系和实施方法,从而以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视角帮助他们探索自我、探索环境、规划人生。比如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在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充满探索欲望,因此更加需要对自我的认知和对社会的了解,对体验性的生涯教育活动更有兴趣。高中阶段由于学生学业压力增大,面临重大选择的事件不断增多,导致学生更需要生涯规划与决策的技能,在社会适应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当然,小学阶段乃至学龄前阶段个体都会有不同的需求。生涯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揭示出中小学生的生涯发展需求,了解不同学段学生在生涯发展需求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和针对中小学生的生涯规划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作为我们了解学生生涯发展需求并制定生涯教育内容的参考。如美国制定了面向K-12(幼儿园至12年级)学生的《国家生涯发展指导纲要》

(Nat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Guidelines.NCDG),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发了相应的目标与内容体系,旨在提高学生的生涯发展能力。加拿大的研究人员面向中小学生编制了《生涯需求综合评估量表》(comprehensive Career Needs Survey,CCNS),旨在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开发相应的生涯课程。日本政府十分重视“进路指导课”,每一学年都会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对课程进行调整。只有基于生涯发展需求的生涯教育活动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生涯发展水平,使他们的生涯发展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和积极进行生涯规划的行动。

2.群体教育与个性化生涯辅导相结合

中小学生涯教育既要有面向群体的课程与活动,也要有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提供的个性化生涯辅导。例如,由心理教师承担的个体心理辅导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个性化生涯辅导途径。心理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帮助。辅导者可以以学生的性别、家庭背景、人格特质、兴趣偏好、生涯发展需求等个体差异因素为依据,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方案。还有一些中小学实行导师制,规定每名教师都要负责所在学校的几名学生,针对他们学习和成长中的问题提供一对一的建议和辅导。

此外,家庭更是实施个性化生涯教育的主要场所,笔者在前文提到的问卷调查研究中发现,影响个体生涯发展需求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如父母的职业和父母的学历等。父母往往比教师更了解自己的子女,父母的期望、兴趣、优势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子女身上,因此,在家庭中开展生涯教育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但这要以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为基础,父母不能包办代替,既要尊重子女的合理愿望和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了解社会、增长经验的机会,更要以身作则,从行为习惯、处事方式、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11篇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什么是职业教育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供给侧,即供给方面,经济学中指在一定时期一定价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在职业教育中,生产者是各级各类办学机构,其提供的服务就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换言之,职业教育的供给侧就是职业教育办学本身。需求侧是相对供给侧而言的,经济学中指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在职业教育中,需求侧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置于办学市场中理解,职业教育供给的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习项目,那么需求方是学生;二是置于劳动力市场中理解,职业教育供给的是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那么需求方是各级各类用人单位。由于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天然的联系,一般对职业教育供需关系的讨论指的是后一种。本文的讨论亦基于后一种。

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供给侧吗?基于上面的概念讨论,很容易发现这是不成立的。因为既然职业教育的供给侧就是职业教育办学,那么长期以来,我们难道不是一直在供给侧发力改革吗?这只能说明职业教育供给侧的改革是常态。而常态改革的效果长期差强人意,本身就说明这种“就供给改供给”的改革范式是存在问题的。

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点在需求侧吗?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讲,职业教育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它对社会经济会产生反作用力。虽然,对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化,职业教育通常以适应为主,但笔者认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需求侧还是存在改革空间的。比如,重学历轻能力、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总体偏低等,这些需求侧问题给职业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现在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正是在需求侧进行改革。然而如果把职业教育的改革关键点放在需求侧,难免本末倒置。

那么,破解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困局的关键点到底在哪儿呢?笔者认为在于供需衔接机制。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也反复强调“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可是人才供需错配却仍然是顽疾,原因正在于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缺乏明晰的对接机制。明晰的供需衔接机制应当使需求侧的信息能够被充分地释放,被准确地理解,被认真地对待,从而使职业教育供给侧的改革找对痛点,针针见血。我国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太少,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一下如何建立跨部门的合作机制,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调研与机制,如何使职业资格证书真正代表行业水平,如何在职业院校办学评估上切实体现其服务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绩效。所有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有待研究。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12篇

职业教育与传统本科院校“重学轻术”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其注重培养学生快速融入岗位的基础岗位技能。职业教育应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具体的岗位技能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兼顾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平衡,在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基础上,使学生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以职业标准为原则进行课程建设

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必须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课程,把职业标准中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全面整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构建以考证代替课程考核的新模式。

三、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调整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反映了职业教育对社会的服务方向,同时也体现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与协调发展,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职业院校要建立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机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才能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和机会。

四、拓宽专业口径,深化专业内涵

职业教育要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点,就必须合理把握专业能力培养的深度和宽度,即要保证过硬的基础岗位技能,也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弱化专业界限,在横向上拓宽专业口径,以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培养人才。同时借助专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五、教学模式设计要充分体现职业性

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实习实训工作等方面,都要紧密结合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紧紧围绕职业工作需要展开,以行业岗位胜任力为基本目的,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特点。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和体验教学,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提升教学的质量。

六、建立和深化“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找到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根据企业的利益点来设计合作模式实现双赢。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深化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和训练,为学生就业开辟更多的选择道路,从根本上改进人才培养与使用衔接不畅的问题,实现毕业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七、完善实践考核保障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及考核体系改革,以企业及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调整课程设置,将企业或行业内对人才的衡量与考核标准有机的融合到高职教学的课程考核体系中来。将职业资格鉴定与专业实训相结合,使实训、考试、职业技能鉴定三位一体,克服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脱节的弊端,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接轨。

八、实行开放式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