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时间:2023-06-11 09:32: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经济法概念;调整对象;经济法的产生;特定的经济关系;市场经济

引言

经济法在我国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已经没有太多的异议,但对经济法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仍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到目前,国家仍没有权威的经济法的定义,而经济法学界也未能取得统一的认识。

总的来说,我国的法律专家和学者对经济法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随着国家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及经济法律建设的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的本质和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地趋同,但如何科学地、恰当地给经济法作出定义,依然存在分歧。

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主要是该法律部门能不能有自己独特的调整对象或者调整方法。对经济法概念存在的分歧主要的体现在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上。

在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认识上,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而且经济法调整的不是所有的经济关系,只是一定范围或者某些方面的经济关系即部份经济关系,这是没有异议的。根据杨紫火亘教授的研究,中国经济法学界已经取得共识或者基本上取得共识的观点是经济法的“三调整”、“五不调整”。“三调整”即经济法调整特定的对象、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调整的是既体现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又体现对国家权力必要限制的特定经济关系。“五不调整”是指经济法不调整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不调整民事关系、不调整行政管理关系、不调整在两个以上国家共同协调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不调整经济法律关系或者经济权利义务关系[1].这是从大的方面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界定。

但经济法所调整的具体的特定的经济关系究竟如何概括和表述,才能体现和反映经济法的内涵,确定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从而给经济法的概念下好定义,这就见仁见智了。

笔者以为,对经济法所调整的特定的经济关系的认识,应该从经济法的产生及发展、经济法的本质、价值和作用等方面和各国经济法的实践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及经济法制的实际出发,综合分析研究,才能给出一个适当的结论。

1、经济法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的产物

现代经济法的产生,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由于生产社会化和垄断的出现,传统的私法调整失灵,产生了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需要,国家介入经济生活而出现和发展的。经济法体现的主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控,是国家凭借其权力,运用法律手段介入市场经济活动,管理和协调社会经济生活的结果。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市场经济与法律的联系更加紧密,需要由法律调控的方面也在不断增加,相关经济法律法规不断出现和增多,经济法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使得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从法律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需要和必然,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在其他经济制度下的经济性质的法律法规,有的也有现代经济法的形式或内容,但不足以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构成独立的地位或起到重要的作用。如简单商品经济时代,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很少,其作用甚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按计划去做,对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行政和计划的手段进行,需要经济法律法规去进行调整的社会关系也不多,在这些经济制度下,经济法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作用较小,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存在也没有什么意义。

因此,经济法的出现是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发展也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可以说,经济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的特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虽然经济法出现的时间较晚,但起作用的时间仅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阶段,在社会经济发展到更高级的经济时代,经济法即会完成其历史使命。

2、经济法的价值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市场经济局限的克服

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调节手段的国民经济运行方式[2].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当各种经济资源能够在统一的市场中自由流动并得到有效配置时,商品经济就发展到市场经济[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机制来实现的。市场经济主要体现为竞争,竞争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要保障市场经济运行良好,必须要保证竞争是有序的,而要维护有序的竞争,防止无序的竞争,最主要的和有效的方式就是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整,使国家的经济活动法制化,使市场主体和政府的行为都受相关法律法规制约,依法办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其中法律调整的主要规范是与市场经济联系最紧密的经济法。

经济法的价值和任务体现在国家通过经济法律的施行,克服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等缺陷因素,以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社会正义和公平、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经济民主与集中的统一,保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法济法调整的特定的经济关系是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协调相联系的

一般而言,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发生在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并且是国家对这种运行过程实施干预的结果。国家负有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为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依其职能对不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行为进行干预和控制。国家干预的方式主要是管理和协调经济活动,包括对经济行为的规划、引导、控制、组织、调节、监督等。国家干预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主要的是通过法律手段。有关市场主体依据国家管理和调控的相关经济法律从事经济活动时所产生的经济关系即为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

需要通过法律管理和协调的经济关系是与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管理职能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公共利益的需要等方面相联系的,包括国家宏观调控关系、市场主体组织管理关系、管理和规范市场运行关系、社会经济保障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关系等。国家宏观调控关系是国家在行使国民经济组织和管理职能,运用经济法律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市场主体组织管理关系是国家为规范市场而对各类企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进行规范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国家管理和规范市场运行产生的关系是国家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正常运行对市场经济活动和行为进行规范而产生的关系。社会经济保障关系是国家从公益的角度出发对作为劳动力资源的社会主体实施社会保障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关系是国家为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和环境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过程中发生的关系。这几方面的经济关系是经济法调整的具体对象。

4、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法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而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的内容是国家对经济进行管理和协调的结果,因此经济法调整的特定的经济关系可表述为国家在管理和协调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此即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据此,经济法的概念可表述为: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

(2)经济法调整的是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经济法并不调整所有的经济关系,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的范围与国家管理和协调市场经济活动有关,是国家干预市场经济活动的结果。这个范围是与其它部门法调整的经济关系区别的所在。

(3)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是与市场经济活动相联系的。

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发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导致“市场失灵”等缺陷的存在,产生了经济法存在的需要,经济法是为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而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法通过对在竞争市场中活动的经济主体的资格、组织、活动、行为等进行规范和约束而实现调控和规范经济的目的。由此可见,经济法与国家的经济行政法是不同的,后者主要与行政管理活动相联系。

(4)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是由于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协调而发生的。

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与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密切相连,在经济法规制的范围和领域,经济活动主体的意思表示是不能自主的。这是经济法与民法的主要区别。

(5)经济法是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由众多经济法律法规构成的体系,是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分类方法对经济法律规范分门别类而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它是法的体系中的一个部门法。

值得说明的是,作为经济法概念的表述是以经济法作为独立的部门法而言的。因此,经济法的含义与经济法律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的范围比后者要窄一些。

参考文献:

[1]杨紫火亘·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与“经济法纲要”的制定·经济法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

第2篇

关键词: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33-02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就,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旧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很不成熟,在市场经济发展整个过程中市场并未占据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地位,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因此,很多发达国家不断对我国的市场经济提出质疑,这将严重影响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从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确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理念,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干预力度较大等。十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重新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难以消除,笔者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旨在不断促进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在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市场经济发展理念

相对于国际社会而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时间较晚,长期受到计划经济时代思想的影响,这对我国市场经济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使得我国市场经济长期以来发展很不成熟,整个社会缺乏先进的市场经济发展理念。从政府到企业再到社会公民,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传统观念下市场经济是完全放任自由的,是缺乏效率的。这与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相违背,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相对缓慢,对市场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认识,同样难以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规避和解决市场问题,很多经济部门甚至对市场经济存在不同程度的抵制行为,长期下去将严重影响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只有这样改才能真正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相关法律建设和实施情况来看,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首先,在法律制定方面,未能完全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使得现有法律难以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扰乱市场行为的处罚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其次,在法律实施方面,缺乏必要的实施力度,使得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现各种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最终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将是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政府干预力度依旧较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从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干预力度依旧较大,很多经济性的问题没有完全依赖于市场的作用,而是完全依靠政府的行政干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引入政府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成熟,市场的主体地位应该被不断提升,而政府的行政干预也应该慢慢退出。政府干预虽然能够解决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但是长期的政府干预将会扭曲市场经济,最终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市场经济发展体系尚不健全

由于我国长期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加上我国特殊的国情,使得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整个市场经济显得相对混乱,虽然我国不断出台新的政策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取得的成果并不明显。缺乏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体系是目前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存在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部门的市场理念落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可供参考。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缺乏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体系将在长期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新时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与时俱进,培养先进的市场经济发展理念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断与时俱进的,市场经济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因此,必须要以先进的理念来跟随和指导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深入反思计划经济的弊端,在新时期逐渐摒弃计划经济思想,以全新的思想来看待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次,要不断与时俱进,进行全社会的先进性建设,放眼未来,以全球化的视角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缩小与国际市场的差距,真正体现市场经济的先进性。再次,要不断吸取国外市场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充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探索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特色道路,以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最后,要不断进行市场经济理念的创新,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多变性,全球经济的波动不断加强,因此市场经济发展理念必须要与时俱进,所以必须要时刻树立创新的思想,及时更新市场经济发展理念,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我国市场经济以更高的速度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思想基础。

(二)服务发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法律的保障,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目的。首先,要对现阶段我国出现的各种违反市场经济发展理念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保证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其次,要破除原有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在更大的保障下实现健康发展。最后,要严格监控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并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不断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正,真正服务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只有本着服务发展的目的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真正保障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三)明确地位,减小政府的行政干预

明确市场的地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要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小政府的干预,将政府的权力进行必要的约束,真正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自身的职能定位,使其职能的发挥要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目的。政府要在公用事业方面发挥自身的应有的作用,在竞争性行业领域内要将权力放归于市场,最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当市场经济发展出现失灵时,政府要积极发挥“守夜人”的作用,以此来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总之,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定位,最大程度上减小政府的行政干预是保证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四)健全体系,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要在新时期着力健全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体系,以有效指导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要在现有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市场的发展动向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破除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旧体系。其次,要不断进行创新和与时俱进,不管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理念还是体系上都要进行必须要的创新,对市场经济未来的发展动向进行预测和分析,以有效规避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及时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体系。最后,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并对其进行市场经济方面的培训,为我国培育更多的市场经济专业高级人才,使其充分融入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人才建设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

四、总结

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并非一蹴而就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改革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面临的问题依旧十分明显,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因此必须要从转变市场经济发展理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减小政府干预等方面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念、制度和发展方面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威扬.市场经济未来发展趋向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

[2] 史献雷.基本制度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问题[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4).

第3篇

[关键词] 市场经济 普通民众 奉献精神 对策

奉献问题是一个老话题,老得常常被人们忽略;普通民众因其普通,也常常是被遗忘的一族。然而,市场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制度,普通民众又是社会的多数,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来说,他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奉献是一种社会责任,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则取决于每一个公民责任意识的强弱。一个民族是需要奉献精神的,没有奉献精神,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普通民众奉献精神为切入点,研究和认识民众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意义重大。

一、问题表现

雷锋精神和为人民服务,是两种典型的奉献精神;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对它们置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比对,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国民的道德素质状况。

1.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雷锋精神和为人民服务认识矛盾

我们的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提倡”两种道德有着自相矛盾的认识:关于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中能否提倡”,24%认为应该提倡,51.7%认为可以提倡,两项高达75.5%,只有24.3%认为不能提倡;同样是对奉献精神的考查,当问到“提倡为人民服务,对发展市场经济是否有利”时,52%认为“弊大于利”,还有24%“说不清楚”,两项高达76%,只有24%认为“利大于弊”(表1)。两种回答刚刚相反。这表明,多数人员还不懂得市场经济是一种协作性、服务性很强的经济,奉献与服务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心态。

2.市场经济条件下拾金不昧和助人为乐精神带有功利性

关于拾金不昧:只有18%认为“是一种美德,应该发扬”,而有32%认为“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人格高尚”,35%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拾金不昧,归还失主可以,但应该得到报酬”,还有15%认为“拾金不昧,归还失主者,一般是在有他人知道的情况下而为之”。这说明,他们的“拾金不昧”精神有极强的功利性和条件性。

关于助人为乐:我们设置了一个大学生勇救老农民而牺牲的情景,问“应不应该”和“值不值得”。当问及“应不应该”时,只有17.3%认为应该,有34.4%认为不应该,约半数的人选择了“如果大学生会浮水就应该”。当问及“值不值得”时,一半的人认为值,一半的人认为不值(表2)。这说明他们多么的矛盾、功利和不统一。

3.“见义勇为”在市场经济中遭遇尴尬

见义勇为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在市场经济条件大潮中,如何看待见义勇为?调查结果令人震惊:面对危难六成选择“躲闪”。当问及“给你一个见义勇为的机会,你最先考虑的是什么”时,有63.4%首先考虑自身的安全和实力(表3),只有18.4%的人最先考虑“受害人的利益”;当问到“在交通车上看见一个小偷正在偷人钱包,你会怎么办”时,只有16%“上前制止”,有高达65%的人选择躲闪和沉默,还有19.7%的人“不知道怎么办”,有大量(30%)的人“本想上前制止,但怕寡不敌众”最后还是选择了做懦夫。(表4)而当“看见一名妇女正在遭受坏人的欺辱”时,只有12%会“立即上前制止”,还有27.5%“看看情况再说”,17.9%选择“躲避”,20%会“报警”,22.6%会“找人帮忙”(表5)。多么令人忧虑的数字!

以上数据有可以相互验证的地方,这也可以说明其真实性:表3中最先考虑“受害人的利益”的只有18.4%,因此表4和表5中选择“(立即)上前制止”的人才会只有16%,甚至12%;由于有63.4%的人首先考虑自身的安全和实力,必然就有高达65%的人选择躲闪和沉默。

正义观是道德最重要的价值观,它作为道德感的基石,不论社会如何发生变化,但它的基本价值是永恒的,它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放弃正义,意味着放弃人现有的行为准则和文明成果,还意味着放弃进步、放弃安全、放弃荣誉、放弃信任、放弃许多精神价值。

二、原因分析

1、对市场经济是否需要奉献精神认识不清

不少的民众认为市场经济与奉献精神之间存在矛盾,在市场经济中人们是按照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得报酬的,就是说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是交换经济,其竞争性、等价交换性与奉献精神强调的谦让特征格格不入,市场经济与奉献精神难以统一。这是因为民众认识到了市场经济的驱利性,却没有看到市场经济也需要诚实、公平、合作、奉献等精神,从而错误地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唯一要做的就是找钱。所以普通民众才有高达51.7%的赞成(完全或者基本赞成)“只要能赚钱,什么手段都行”;才有高达87%的对产品假冒表示“理解”,有52%的人认为提倡为人民服务,对发展市场经济“弊大于利”。对是否需要奉献精神的矛盾且带有功利性的认识可以看出,虽然市场经济发展了这么多年,但是普通民众对于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仍然是认识不清的。

2、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导致重回报而轻奉献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进而影响到了公众道德评价和道德行为的变化。反映奉献精神上,就是对自身利益的高度重视和对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冷漠和见义不为的人逐渐增多。

随着市场经济的铺展,竞争机制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发挥作用。市场经济的剧烈竞争在激发出人们潜能的同时,也渗入了人们的观念深处,也使人将所有的行为都视为一种社会的交换行为,这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拉大,互助减少。甚至发展到“一切向钱看”的地步,唯利是图的行为泛化,问路要咨询费,帮人要辛苦费,服务要小费,助人为乐也要与经济效益挂钩。许多民众就认为社会已经变成了“认钱不认人”的时代。普通民众的道德认同的下降,是一件可怕的事。

3、社会保障不足,使见义勇为者望而却步

见义勇为是一种英雄壮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点,民众一般都是认可的。但是,见义勇为对于个人来说,是存在一定风险的,见义勇为者往往会付出受伤、残废有时甚至是牺牲生命在内的巨大的风险。而我国目前对这些英雄和其家属应享有的权利的保障措施滞后,各地措施各不相同。有的地方保护不力,善后处理出现各种令英雄尴尬的境况,使英雄流血又流泪,也使后继者望而怯步。现在许多城市都已建立了“见义勇为基金会”,政府有支持,民间有捐款,对见义勇为者作一些善后处理,但保障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不少因见义勇为而致残者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一度被社会赞誉的勇士及家属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又一个现实的尴尬,英雄流血又流泪。

三、对策思考

1、加强对普通民众的市场经济道德教育

思想认识问题最终要通过教育来解决。从以上原因分析可以看出,人们的错误认识来源于对市场经济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道德,是否需要奉献精神认识不清。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大力加强市场经济道德教育。

对普通民众的教育,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若干原则,如竞争性原则、服务性原则、信用原则、利益原则,科学进行。加强奉献精神的教育,引导普通民众正确处理利己性和利他性关系。要加强普通民众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不道德行为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认识。对普通民众的教育强调直观性、浅显易懂,避免道德成为“经院”理论;为了提高教育效果,社会需要培养一批专门进行市民教育的特殊人才。

2、构建发扬奉献精神的载体

“奉献”是有底线的。比如见义勇为,我们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社会应当构建一种充分发扬奉献精神的载体,让人人奉献、英雄辈出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社会风气。

奉献是讲回报的,包括物质的和精神上的。作为奉献者,或许他不期望物质的回报,但却肯定有希望得到承认的精神价值需求。这个需求要得到回报与满足,奉献者才会奉献不止。社会的责任就是如何构建一种载体,使奉献形成良性循环。就当前来说,特别需要构建某种制度载体,来明确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边界。奉献本身涉及到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让渡问题,用制度来定位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划清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边界,明确是非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制度的内容就是明确规定集体与个人各自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以达成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同构。

3、努力营造见义勇为英雄辈出的环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要“见义勇为”,人们呼唤“见义勇为”的英雄。如何把这种需要和呼唤变成切实可行的造就“见义勇为”英雄的措施,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两点意见:

一是要加强见义勇为的宣传教育力度。在社会呼唤见义勇为英雄,而袖手旁观者又大有人在的今天,要通过平时的宣传教育和榜样的力量逐步提高人们见义勇为的自觉性,逐步形成见义勇为道德氛围。在见义勇为的教育上,抓两头、促中间是有效而必要的方法:一头是抓青少年的教育。不但要培养他们勇于维护人民利益、敢于向邪恶势力斗争的精神,还要教导他们善于斗争的手段和方法;另一头是抓为官者的教育。广大干部见义勇为的道德风范,是见义勇为精神能在社会上弘扬的强大推动力。

二是要建立健全见义勇为保障机制。首先要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保障见义勇为者失有所补,功有所奖,残有所养,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泪。同时,要设立各级见义勇为基金,从法律上明确社会各界、各行业都有责任和义务扶持见义勇为,从而使基金来源有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障。最后,对打击、陷害见义勇为者的行为,对见义勇为者的困难漠不关心,相互推诿、搪塞的单位及个人,对见义不为的某些特殊个人,应在法律上及规章制度中制订一定的惩罚措施,这对于教育广大群众,严肃党风政纪,促进道德风气好转将有极大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学生处

参考文献:

[1] 王长存.等价交换与奉献精神适用范围不同[N].人民日报, 2003-07-1(64) .

[2] 厉以宁.市场经济与奉献精神[EB/OL].[2003-7-14]人民网:时政专题,省略/GB/shizheng.

[3] 雷以常、罗芝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弘扬奉献精神[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0:58-60.

[4] 关今华,林金贵.见义勇为及人身损害救济问题研究[J].莆田学院学报,2005,1:46-48.

第4篇

关键词:法律调控;市场经济;市场规范

一、前言

市场经济主体体系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主体结构,虽然各自独立,但相互又存在着复杂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产权关系,市场经济得以良性运行的必要前提就是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对这些复杂的市场经济关系进行法律规范,以使各自的责、权、利明晰化。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多样化,原本就不够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如何通过完善市场经济法律调控机制,规范市场经济的秩序,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法律调控对于规范市场秩序的作用

最早提出法律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的是拉波塔等人,他们认为法律调控对于经济市场秩序具有积极的规范作用。研究表明:尽管不同法系国家的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不同,但法律调控对规范经济秩序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提高市场经济活动的规范化程度

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各类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市场交易的法律、规章虽多,但没有统一的基本立法,产生多重标准、多头管理,新旧法规并行、规则不一、甚至矛盾,从而导致交易秩序混乱。尤其是公共产品在生产和价格方面都存在交易信息不对称的垄断行为,权力甚至成为市场要素,并在市场运行中起了主要作用,从而导致了市场的非公平性和资源分配的低效率。在企业的设立、歇业、变更、兼并、转让等环节很大程度上受行政干预,在企业登记注册的操作方面执法不严,企业资产权属不明,产权边界模糊,不该破产的企业却为了逃避债务而破产,致使社会资源流失严重。不仅损害了市场诚信,也侵害了其他市场主体的利益。市场规范是指建立在产权制度基础上的市场主体进入和退出市场的规则。随着市场规范化法律调控措施的推进,假个体工商户、假企业、假合资、超范围经营、无照经营的现象得到遏制。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提高,保证了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减少市场经济活动的不规范行为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市场经济活动的不规范行为,导致各种纠纷、事故频发。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执行力度的加大,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有了明显减少。例如,前几年,矿难一词频见报端,并相伴于人们的茶余饭后,时常引人不寒而栗。很显然,无论是私营矿洞还是国有矿山,无论是因为利欲熏心还是,都是由于对不规范行为管理、监督、惩戒模式的落后与缺失。也许有些人会以为,只要加强监管力度,对于出现不规范经营行为的矿山采取坚决关停的措施,再加上要求干部定期下井等政策,就可以逐步把矿难死亡降到最低。但事实上,这些措施基本上都只是治标不治本,也就达不到所希望的效果。我们只有将市场经济法律法规深入人心,让所有相关人员都明确地认识到法律法规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才能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自觉地规范其经济行为。从相关部门在一线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与前几年相比,市场经济活动中不规范行为出现的比率的确减低了;由于有法可依,近两年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争端也相应减少了。

(三)遏止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多层次、多水平的情况并存,出现相互攀比,基本道德、信用缺失,甚至无视法律、规则而不择手段的局面,致使市场经济秩序被破坏。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法律和制度的逐步建立,如房地产市场、期货市场、股票证券市场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建立,对于有效地遏止和预防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犯罪行为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显著的效果。在市场经济监管中,行政机关加强了管理和监督职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在具体的行动中,针对企业不法经营采取收缴销营业执照的措施,取消其经营权,针对办理假营业执照证书的情况,及时收缴,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并进行严厉惩处,有效遏制各种不法行为。

(四)提高市场经济主体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所谓市场经济,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市场、民主、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是与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的进程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成分,去弊存益,不但在现在而且在将来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困扰。今天,市场经济的健全和完善既能够保证经济高效高速的发展,同时又能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合理平衡社会分配。经过近年来广泛开展市场经济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在思想、文化等领域形成一种预防犯罪的社会氛围,引导人们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自觉的法律意识。从市场经济中交往活动诚信程度的提高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加之广泛的宣传教育,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法律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三、法律调控规范市场经济的具体措施

第一,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市场经济法律调控的必要基础。通过法律调控实现市场经济的规范化,一方面要加强法学理论研究,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尽快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和进一步完善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通过不断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特点和规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市场经济法律实施、执行情况进行总结,结合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创新,及时解决法律法规的不配套、不完善,以及法律法规之间、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相互抵触的问题。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法制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从而为促进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加强市场经济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全民法律意识,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特别是要重视提高市场经济参与主体的法律素质。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活动的总称”。实现法律对规范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必然要求市场经济主体既要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经营、依法办事,又要懂得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经济事务。因此,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宣传教育的主要任务还在于提高人民的法律自觉性和主人翁地位,使广大人民群众主动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主动拿起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人的法律素质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对于市场经济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帮助公民提高对法律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作用的认识,增强对市场经济法律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重要作用的认识,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自觉性。

第三,努力提高市场经济法治化管理水平,强化严格执法,保证市场经济法律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法律的调控作用。市场经济相关法律制度,为市场经济行为的自由顺畅发生提供着行为规则和法律规范形式。市场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遵纪守法行为一开始并不是自觉的,而是在严厉、严格执法的限制、约束、监督之下促成的,并在优质、高效、规范的法律服务帮助下,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市场经济活动中,市场经济主体这种自觉行为的形成,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因此,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严格执法的原则,保证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努力提高市场经济法治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法律的调控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全球化、多样化的经济背景下,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调控体系就不可能实现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法律调控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的秩序,有利于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法治保障有利于确保经济活动遵循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有利于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法律的作用就是指引人们哪些行为可以为、哪些必须这样为、哪些不得这样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市场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遵纪守法行为一开始并不是自觉的,而是在严厉、严格执法的限制、约束、监督之下促成的。法律调控的作用就是在于保持市场经济秩序规范有序,从而保证市场主体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竞争。法律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主体规范行为,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很多法制行动都还在摸索中,在今后的法制建设中,我们要根据市场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从法律意识的提高转变到法律素质的提高:“四五”普法[R].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07.

2、施延亮,潘定国.公民法律素质考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3、丁扬.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化的法律经济学分析[J].理论界,2009(9).

4、陈铁水.增强法律意识与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J].经济问题探索,2002(5).

第5篇

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伊春林区的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检察机关必须围绕这一中心工作,树立为第一要务服务的大局意识,按照全市政法工作会议提出的总体要求,立足于改革发展的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服务保障作用,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法治环境。

一、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

伊春林区经济能否获得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否吸引客商投资入驻,与全市的法治环境状况密切相关,与市场经济的各种积极因素是否充分调动并协调运作紧密相联,与全市市场经济的法治化进程息息相关。在我市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刑事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很多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实施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又都涉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失职、、贪赃枉法等职务犯罪,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全市检察机关必须深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中,采取有效措施,深挖案源,严肃查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职务犯罪,促进检察工作的全面发展。

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检察机关就应当认真履行检察职责,依法惩治和办理各种扰乱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平等、自由、合法,切实维护各类市场竞争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推进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维护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诚信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客商加大对伊春林区的投资,改变伊春林区经济成分单一、经济增长方式简单的局面,打造多种经济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兼蓄并进的发展模式,促进林区经济的繁荣。要坚决打击诈骗、非法集资、强买强卖等扰乱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正当合法的市场竞争行为,促进各种经济成分健康有序发展,从而促进伊春林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运用司法手段,积极调节规范改革发展中各种法律关系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竞争经济、信用经济,人们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是法制经济,还有一些模糊认识。有的人认为,市场经济并非天然就是法制经济,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不习惯、不善于、不愿意运用法律手段调整经济关系,这种观点和做法显然不能适应依法治国的需要。因此,要善于运用司法手段,调节规范改革发展中的各种法律关系,依法平等地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依赖于法制的调整、规范和保障,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法制,才能保障市场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市场活动的契约性,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市场经济的统一性,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才能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政策的有效性。只有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才能引导人们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经济活动,才能保证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然人和法人成为相互独立、完全平等的市场主体;才能确保有完全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的市场主体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才能做到保护合法、制裁违法、打击犯罪;才能避免经济活动中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相反,没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和制度,就不能形成正常的市场秩序,就不会有正常的市场关系。

要完善伊春林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进一步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因此,检察机关在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中必须做到“五个加强”:一是加强产权法律方面的监督,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类产权权益;二是加强市场交易方面的监督,保障合同自由和交易安全,维护公平竞争;三是加强预算、税收、金融和投资等方面的监督,规范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四是加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监督,切实保护劳动者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强社会领域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监督,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创新服务方式,积极为各类经济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空间

虽然解决经济纠纷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一项基本职责,但是检察机关可以转变服务方式,发挥诉讼监督的职能作用为市场经济服务。一是要通过诉讼监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就不能正常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可能得到完善。因此,检察机关必须始终充分运用法律手段,通过诉讼监督工作,依法严惩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依法严惩杀人、放火、抢劫、绑架、爆炸、投毒等严重犯罪活动;依法严惩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以及其他侵害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犯罪。二是要通过诉讼监督工作,严惩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等犯罪。要依法严惩侵犯国有资产的犯罪,维护国家利益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依法严惩侵犯职工群众利益的犯罪,保障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依法严惩金融犯罪,维护金融安全;依法严惩走私、偷税抗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假冒商标、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依法严惩少数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徇私枉法、等职务犯罪,保障经济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三是必须依法及时对民商事纠纷进行诉讼监督,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解决市场经济中平等主体间的经济纠纷,已经成为人民法院的主要任务。因此,检察机关必须依法开展诉讼监督工作,监督人民法院在民商事案件审判过程中,必须坚决贯彻平等对待原则,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司法环境,依法保护各类产权,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必须坚决贯彻法制统一原则,对于跨地区的民商事案件,要采取各种有效办法,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保证国家法制统一;必须坚决贯彻诚实信用原则,保障遵纪守法、诚实信用者的合法权益,制裁欺诈行为,绝不让欺诈者利用诉讼获得非法利益,以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促进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增强。此外,还要监督人民法院和有关部门要依法审理涉及土地、森林承包经营权案件,依法保障职工群众对土地、森林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要依法审理劳动纠纷案件,促进企业规范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编辑/李舶)

第6篇

    1、成人高教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教师在成人高教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成人高等学校对于教师的奖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优秀的师资力量流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人高等教学水平。现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缺少一定的责任意识,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式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近年来成人高等学校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水平,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质量难以得到有效地提升。

    2、市场经济下成人高教管理的改革建议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成人高教管理工作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1)树立相对完善的高教管理理念。

    成人高教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培养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在今后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需要树立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能够真正了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成人高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成人高教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联系。高教管理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学生的教学和生活进行管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丰富高教教学资源高等院校成人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在今后的高校教育管理中需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资源,更好地为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服务。高校成人教育中一些学科可以积极吸收社会资源为自己所用,提高其教学质量,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可以聘请各行各业一些优秀的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另外,成人高等教育中还可以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可以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联合办学,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社会的各行业进行有机结合,这不仅仅有助于成人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有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3)完善高教培养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新兴起了一些新的产业,对于人才的需要也逐渐多样化,成人高教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需要根据市场经济需要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应该进一步完善,改变以往仅仅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多元化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

    (4)提高高教管理人员素质。

    成人高教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也应该进一步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高教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人高教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引进一些高素质的教学人员,培养能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另外需要转变现有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的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能够树立积极健康的观念,在传授教学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怎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逐渐受到关注,仅仅依靠专业技术是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的,一个领导者和一个优秀的员工都需要积极健康的道德素养,才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并提出了将市场在资源中的配置从之前的“基础性”地位上升到“决定性”地位,这一跨越突显了市场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一)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实现民族复兴、国家繁荣和增强国民安全感和幸福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物质基础要求,“富强”为提升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思想道德与社会实践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对“富强”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既有当代的价值,更有传统的价值。“民主”、“文明”,同样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和谐”则综合了传统文化中“和”的因素,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二)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自由是人们获得了基本生存保障的基础上争取生存发展和实现理想追求最基本的要求。平等是公民在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基本诉求。公正是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道德取向和法律的制定执行要以公正为基础。法治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既是一种治国策略,也是一种社会调节手段,十报告中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使正当权力,受到法律约束,使自由、平等、公正能够更好的实现。

(三)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的道德品质和信念的要求。爱国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有的品质,不仅是体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中的情怀,也体现在国家处于和平建设时期的奉献精神。敬业是公民对所从事职业负责并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热情、投入的工作,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美好未来。诚信是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既是公民个人的做人基本准则,也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是道德的基本要求,待人友善是自古以来就提倡的为人处世的基础的价值观。

二、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影响

(一)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积极影响

1. 赋予了社会发展生机和活力。市场经济的发展活力源自于其内部各主体之间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一方面激励着每个市场主体树立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市场主体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带动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促使市场各个主体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断发扬创新精神,不断研究新思路,采用新方式研发新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各个市场主体在竞争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为整个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2. 创造了公平、自由、法制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任何资源和要素在市场上都能够进行自由的流通与交换。一方面,每个市场主体的发展不会因学历、家庭背景的影响而受到限制,这种自由平等的市场环境确保了每个市场主体拥有均等的机会,更能激发每个市场主体的潜力。另一方面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打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开拓更大的市场,帮助人们能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完善自己,增强市场竞争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促进了人们自由平等价值观念的形成,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3. 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它要求市场的每个主体独立参与市场经济经营活动、独立承担盈亏后果,这一要求,有助于提高每个市场主体自我决策和发展的自,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每个市场参与者的潜能,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消极影响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容易诱发个人主义的思想。市场经济是使资本得到最大化的经济,获得更多的利润和资源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追求的目标。这样的价值观极易诱发个人主义思想,只按利益的需求来引导自己的行为,为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丧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若这种个人欲望的膨胀成为一种极端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

2. 价值多元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开放,不但是空间的开放,也是精神生活的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至今,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得到很大提高,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公开流通。这一系列的变化促使国内民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从一元发展为多元化。国外在经济上主张私有化,怂恿人民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高过思想道德的追求;在思想上对的指导地位进行攻击,认为的指导思想都是落后的、错误的思想,使传统价值观和国内主流思想受到扭曲和误解。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对智力的要求相对提高,导致对人的评价往往更重视智力的高低而忽略道德的好坏,从而引发道德危机,出现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受到认同危机,若不及时更正易引发大范围的社会行为失范。

3. 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对传统道德观的削弱。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通过物物交换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始终是交换过程中的主体。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都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将金钱作为人生快乐源泉的一种畸形的现代价值观,在这样的价值观影响下,为追逐金钱和利益而利用人际间的关系,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发生扭曲。影响大批公民对我国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认知,为追求消费和享乐而全然忘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反而不思进取、奢侈和浪费,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根基。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一)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学习

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展开教育,提高人们理性的认识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内涵,市场经济的积极因素不但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同时也能够指导人们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更加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其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保持坚定性和持久性。

(二)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息息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仍存在某些引发社会风险和道德滑坡的因素,若缺少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会对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爱国主义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以加强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集体主义的教育来引导人们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摒弃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取向,树立责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来加强人民的法律和道德意识。

(三)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通过对人民的理想和信念进行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利用媒体的传播力度,通过新闻、广播、杂志等大众传媒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普及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去。

四、结语

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活力的源泉,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二者互相支撑、互相推动。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点和先进性,同时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约束和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在彼此的相互补充和配合下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佳琳,姜妍,黄盼盼.24字精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新京报,2012(08).

[2] 吴冰.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福州党校学报,2012(06).

第8篇

第二,“温州模式”说到底,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模式。“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孰是孰非的激烈争论围绕的另一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发展民营经济。当时居主流的观念是,即使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也必须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只能让民营经济起“补充作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包括“温州模式”实践在内的不断的实践,反复的思考,人们终于认识到,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发展民营经济,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或者说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具有很强的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温州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符合人们要求致富和追求过好生活的愿望。“温州模式”的实践证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结果,在利益的激励下,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便可焕发出来,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无须政府的安排和鞭策,也不依赖政府,人们自己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致富之路、发展之路,按照市场的变化去配置资源,在市场的压力下去提高效率,并自己承担风险。

第三,在关于“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的争论中,人们对“温州模式”贬斥最多的问题之一是市场的无序。确实,在温州出现过大量违反市场规则的现象,温州的商品一度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代名词。柳市生产的伪劣低压电器给用户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遭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通报,并受到国务院联合检查组的检查。这种市场的无序状况理应受到谴责和处罚。但也要指出,在计划经济秩序依旧占统治地位,市场经济秩序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温州率先突破计划经济的“秩序”发展市场经济,一度出现市场无序是必然的,人们对温州一些企业违反市场规则的种种无序现象严加谴责,也是正确的。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当时许多人是带着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秩序中形成的观念来看温州的,他们把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如竞争、投机、长途贩运)也看作是无序,而加以否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人自己也渐渐认识到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逐渐纠正了自己的行为,转而注重产品质量,重视市场信誉。同时人们也逐渐习惯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从而改变了对“温州模式”的看法,认同了“温州模式”。此后“温州模式”迅速在各地移植和推广,各地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甚至连长时间坚持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地区(主要是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也逐渐放弃原有模式向“温州模式”转变。当然,各地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先有后,有快有慢,差别很大,有些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得很不错,有些地方则还未发展起来。实际上,学习和移植“温州模式”并不容易,而且各地条件也相差很大。从各地学习和移植“温州模式”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有几点需要指出来。

第一,“温州模式”的最可贵之点在于,温州人有很强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这与温州的地理环境、历史和传统有很大的关系。温州地处沿海,早在1876年,根据《中英烟台条约》的附约,就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这使温州有着久远的经商传统、开放传统和手工业制造技能,而且有广泛的海外关系,因此商业文化或者说市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温州人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不甘于贫困。为了追求财富,追求更富裕的生活,他们不辞艰辛,善于学习,敢于冒险,勇于进取,无论到那里都能扎根,生存,发展。而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地方,历史上就未经历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或很少与市场接触,农业文化根深蒂固,计划经济的秩序又成为不可逾越的成规,以致人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与温州人相差甚大,甚至截然相反,只要我们亲身到一些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看看,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差距有多大。在这些地方要移植“温州模式”,发展民营经济绝非易事。温州人能够不远千里到异地他乡开发廊,办服装店,甚至摆修鞋摊,设法寻找赚钱的机会,而当地人却对眼前的机会视而不见,或者虽然看到了,却不屑于干,不愿意干,或者不会干却又不去学。当然,有了温州的经验,以及在全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这一切都在改变之中,不过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因此,各地在学习温州经验,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习和培育市场经济文化,学习温州人的创业精神。

第二,一些地方在移植“温州模式”以发展民营经济时,往往注意给民营经济以各种优惠,这在民营经济刚起步时可能有必要,但从温州的经验看,要发展民营经济,最重要的是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适宜的宽松的环境,让人们自己去闯,去创业,去承担风险。要知道,在“温州模式”兴起之初,温州干部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很大,也做过一些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事,例如,曾把最早创业的“王”投入了监狱。但不久,在温州市场经济的特定环境的影响下,派到温州去“灭火”的干部,经过实地考察,反而给民营经济助燃。那时,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温州市政府不可能给民营经济以优惠,但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却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环境,民营经济之火才越烧越旺。而在有些地方,民营经济也曾点燃过星星之火,但却没能燃烧起来。现在,各地都在提倡发展民营经济,可是许多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并不好,当地政府并不懂得在市场经济下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或者是政府管得太多,不放手;或者是步步设卡,处处干预;或者是把民营经济当作“唐僧肉”,各个部门都去“吃”一口。

第三,在温州,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确实出过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严重的。究其原因有民营经济自身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不规范的问题。对此应从历史的角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并采用正确的办法去解决。试想,如果当年在处理柳市制造和销售伪劣低压电器问题时,一棍子将其打死,也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电器之都的柳市;同样,如果当时不严加整顿,不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市”的方针,也不会有今天中国电器之都的柳市。可见,各地在学习“温州模式”、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对待民营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值得注意。有的地方一看到民营经济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把民营经济看作漆黑一团,借整顿之名,将其封杀,更多的地方则是从本地的狭隘利益、短期的利益出发,对严重破坏市场规则的民营企业(如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者),肆意包庇,甚至纵容,这样,民营经济同样会走上绝路,因为在混乱的市场环境中不可能造就优秀的民营企业。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地方政府尚未认识这个道理,他们应该从“温州模式”的经验教训中获得教益。这里还要指出的是,虽然“温州模式”现在已得到普遍认同,但它以往有过现今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温州模式”也需要进一步发展,这是各地在学习和移植“温州模式”时更应注意的。

第一,“温州模式”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模式,温州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完善的市场环境。在温州经济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固然温州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但是温州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市场发展不足和不完善的约束。以金融来说,在市场经济中,没有良好的金融服务,企业是很难发展的。温州的经济由于在长时间里缺乏正规金融的支持,为了满足民营企业融资的需要,不得不依靠各种非正规的融资渠道融资,成本很高,风险很大,也确实发生过一些严重问题。但在国家银行不能满足民营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简单地取缔这些非正规的金融组织和活动并不能解决问题,迫切需要的是发展正规的民间金融机构(如民营银行)来替代,否则非正规的金融一时取缔了,但它还会冒出来。市场发展不足和不完善,不是温州所能解决的,需要有关部门来解决,但温州也有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如成立和发展民间投资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可惜未得到应有的支持。

第二,“温州模式”把千千万万的农民卷入到创业的洪流中,这使温州许多早期创业的老板素质不高,文化教育水平低。在“温州模式”兴起之初,他们还能驾驭企业,适应市场的变化,而在全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对外开放程度愈益提高后,他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才能适应这种形势,否则就会被市场所排斥。虽然经过市场的锤炼和自身的刻苦学习,在温州已经产生了一批很有作为的企业家,然而有全国影响的一流企业家还很少。这个问题可能是关系到温州经济在未来能否继续走在前列的一个关键问题。有些温州企业的创业者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先天不足,因而不惜花大本钱培养子女,以至聘用高素质的人才。这是很好的。

第三,“温州模式”下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对它们不能全盘否定。家族企业有其优越的地方,例如,企业的领导成员间容易沟通,决策快,管理成本低,容易保守商业秘密等。家族企业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如果家族的主要成员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提高,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如果形成了家长式的领导就容易发生决策失误;家族企业是靠亲缘关系来维系的“人和”企业,一旦家族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超过了亲缘的维系力,企业就会分裂甚至倒闭。受文化素养的影响,温州的老板大多“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他们把企业封闭起来,不愿外人进入,不愿与其他企业合并,更不愿被其他企业收购和兼并,一般不愿接受股份公司的企业形式。这是温州企业难以长大的一个原因,也是温州至今只有一家上市公司的原因之一,而这家上市公司还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当然,在温州,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已经多了起来。总之,对家族企业要全面看待。温州的企业制度仍然需要创新,学习现代企业制度。即使保留家族企业,也可以考虑,在有些企业的最上层保留家族控股,而将其属下的企业改制为公司制的企业。这样既可以保留家族企业,同时又可突破家族企业的束缚。

第四,一般而言,温州的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开发能力弱。这也有其历史原因。但温州人的模仿能力极强,可把别的企业的产品仿造得足以乱真。在“温州模式”兴起之初,这难以完全避免。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温州的商品尽管质量不高,仍还可以“横行”于市场。目前,市场情况变了,许多商品供过于求,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竞争更加激烈了,更不容许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一味模仿不仅吃不开,还会阻碍技术创新。对此,温州有些企业已经注意到了,正在改进,他们的品牌意识也在增强。然而受企业规模小、融资渠道窄、技术力量弱的限制,温州企业如何提高技术水平,开发新技术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温州在传统的加工制造业方面相当强,而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则相当弱。为在未来的市场上继续保持竞争的优势,温州面临着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加工制造业和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课题。

第五,资本市场不发达,是温州经济的另一弱点。而且温州的企业多靠自身利润的积累来发展,很少利用资本市场来扩展。目前只有少数的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改变这种状况,温州企业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便会处于劣势地位。

第六,在经历了柳市的低压电器被通报和检查,温州的皮鞋被焚烧等事件后,温州企业吃到了不讲信誉的苦头,吸取了教训,端正了行为,温州的商品逐渐获得了市场的信任。不过,也还有一些企业至今仍在干着毁坏温州信誉的事,如不少假证件出自温州。因此整顿市场秩序仍是艰巨的任务。

上面指出的为进一步发展“温州模式”所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正在学习和移植“温州模式”的一些地方来说,也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温州模式”产生的大环境(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等)其实也是其他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大环境,虽然其他地区在发展民营经济时,大环境已有不同,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被确定为改革的目标,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被认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模式”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等等。这些地方在发展民营经济中遇到的来自意识形态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阻力也比温州当初发展民营经济时小得多,而且可有温州的经验供借鉴。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地理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原有经济基础弱以及商品普遍供过于求的市场状况等,又使不少地方发展民营经济的条件在有些方面还不及“温州模式”兴起之初。“温州模式”当前存在的问题,他们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还须指出的是,民营经济在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很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而且在发展民营经济中创造了新的经验,也都值得借鉴和推广。

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任务,要使民营经济更为健康迅速地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温州模式”的经验,研究“温州模式”在进一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研究各地在学习和移植“温州模式”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新创造的经验。

第9篇

摘 要 :“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十七大报告的亮点之一,本文着眼于这一新的提法,谈一点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再认识。 

关键词 :混合所有制经济 再认识 

 

自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一条方针确定下来以后,混合所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亮点,得到了迅速发展。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所讲:“从长远来看国进民退绝非一种态势,中国经济应该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并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国有资产不断增值,除了极少数行业是国家独资和控股以外,混合所有制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再一次重申“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本文从“论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澄清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一些模糊认识”等拙作的基础上,结合十七大的新提法,谈一点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再认识。 

首先是关于对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必然性的再认识。客观估价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充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前提。从这几年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虽然学术界对此看法不太一致,但本文认为以下几点应该没有争议:一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结果。这一结论已经被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所证明。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优点体现在:第一,能够放大国有资本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第二,有利于国有资本重组,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真正的市场主体。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为此,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所以,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势在必行。二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新就业岗位的主渠道,满足全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生力军,为我国经济支撑着半壁江山,必须继续鼓励、支持、引导它们健康发展。所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成为我国政府的长期主张。三是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筑更坚实、更稳定的微观基础的必然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最迫切的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微观基础。实践证明,发展以股份制经济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要求,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入到新时期的客观需要,是适应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股权多元化、资本社会化大趋势的重要选择,面对新的形势,实现改革新突破的首要任务是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即一方面,鼓励和促进包括外资、私营等非国有经济取得更大发展,提高非国有经济的规模和实力,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努力提高混合所有制经济占各类所有制经济的比重,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筑更坚实、更稳定的微观基础。

其次是关于对“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认识。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十七大报告的亮点之一。这一新的提法意味着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到了规范化发展的时期。为了贯彻十七大的这一新的精神,把握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及其建立的必要性至关重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其基本要求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产权主体归属明确和产权收益归属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基本要求;流转顺畅、财产权利和利益对称是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的重要标志。具体而言,产权归属清晰,即各类产权的最终所有者必须准确界定并为相关的法律程序所认定,这是一切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行为产生的前提,也是经营者自觉约束行为和经营责任得以有效维护的基础。权责明确,即产权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各相关主体权利到位,责任落实。这是优良经营行为得以产生和不良经营行为得以约束并能对后者进行有效追究的直接条件。 保护严格。即产权归属一经准确界定并依法明确认定,就具有了排他性,并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其他任何主体不可随意侵犯。流转顺畅。即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并最终服从于实现产权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各类产权可以依法以各种方式在产权市场上自由流动。这是拓展产权的财产类型、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基本途径。可以说,没有产权的高流动,就不会有企业的高利润和市场经济的高效益。 

从我国实际出发,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必要性之一: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产权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出现的经济范畴,现代产权制度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从根本上说,其全部经济活动都是以产权为基础并围绕产权来展开的。比如市场主体对利益的追求,本质上是对产权的追求。通过追求产权并获取相应的利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性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动力所在。正是这种对产权的不懈的追求,才使得市场经济成为充满活力的经济。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必要性之二: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所决定。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毫不夸张地讲,经济社会的活力来自产权制度的活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产权问题。比如我国经济生活中一贯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济发展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质量、效益的提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产权制度不合理是一个关键因素。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界定清晰,相关权责明确,财产保护严格,就能使发展经济的动力源由外在的压力转变成各市场主体的内在冲动。这样,不仅能保持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而且能实现高效益,达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必要性之三: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现代产权制度作为基础性制度,建立健全之不仅有利于产权体制改革本身的深化,而且有利于其他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从总体看市场经济体制是自主性企业制度、竞争性市场体系和宏观间接调控体制三者有机结合的体制系统,现代产权制度建设对推进这三方面的改革都至关重要。就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而言,产权清晰是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条件。同时,市场开放、竞争的前提是市场主体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而后者又以产权制度为支撑。产权归属清晰,使各市场主体为追求经济利益展开交易进而形成竞争。现代产权制度还是有效转换政府职能、实现宏观间接调控的条件。实践表明,产权关系不顺,产权制度的一些基本环节不健全,是妨碍宏观间接调控体系建立的重要原因。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产权制度。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出现,本身就是产权运动的结果,所以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规范发展,必须建立在现代产权制度基础之上,才能通过股权合作、战略投资等现代产权形式,增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内在联系,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优势,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十七大报告之所以强调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所在。 

第10篇

一、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性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随着经济基础、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形态的转变,整个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形态的形成,我们群众文化事业,只有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更改革,走产业化,适应市场经济,才能发展。我们的文化事业,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下,强调文化的“统一性”、政治性、教育性和服务性,全部实行统一规划的计划管理模式,统统由国家经费开支,造成文化事业与经济运行分离,也就造成了几十年来文化事业单位的综合定势:躺在国家财政上等靠要。财政供给不足,自身经济拮据,制约了文化的发展。要发展就必须走出这种制约,因此,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走文化产业化之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群众文化体制势在必然。

二、从群文事业的发展形势和意义,看群众文化产业化的必然性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需求的不断高涨,竞争意识的日趋激烈,给我们群众文化事业提出了转轨变型、建立新体制的新课题。我们还将面对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高速公路发展延伸的知识经济时代,这又给我们的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跟上时代步伐的要求。新课题、新要求,需要我们的群文工作者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路子。要以甘为人先的改革姿态走产业化道路,摒弃旧的思想观念,不断地认识群众文化发展的形势,不断地提高对实现产业化的思想认识。

三、强化产业意识

所谓产业化,用经济的方法,也可以说是用投入、产出的观点分析、管理一个单位。按照这个定义来回顾一下群文事业单位发展,可以这样说,还没有形成用经济的方法,即用投入、产出的观点分析、管理群众文化工作。因而形成了经济与文化失衡的状况。归根结底就是产业意识不强,对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文化事业的趋势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思维定势,形成了只讲事业不讲产业,只讲公益性、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等等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方式、旧观念。因此,在群众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中,必须强化产业意识。

四、抓住文化本体优势项目。强化特色精品意识

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市场。文化艺术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定位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而定。因此,在文化产业的项目选择上,就有一个要适应市场需求,还有一个发展自身优势的问题。所谓文化本体优势项目,对群众文化产业而言,就是要开发有群众文化特点,有创造性,有影响,有效益的产业。只有文化本体项目才是我们最熟悉,最具有优势,最易于操作运行,也是最容易取得稳定效益的项目,也是其它行业无法替代的。强化特色,就是不但要有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有项目的独特风格情意,还有名人、名牌效应。强化精品意识,就是文化产品也像其它商品一样,产品质量决定着市场效益,精品意识,就犹如企业创名牌产品一样去创作文艺作品。

五、抓体制改革,优化结构,强化内部管理

第11篇

企业领导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企业能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健康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是否具备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一、了解和认清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自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经济转轨的步伐明显加快,但与之同时,一些与市场经济不和谐的因素也随之而来。一些企业管理者对于市场经济缺乏深入研究,仍受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游戏规则感觉陌生,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企业管理者应了解和认清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主要包括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等。其中供求规律是揭示供给、需求和价格三者间变动关系的基本规律。伴随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增减,市场供应者和需求者也会不断调整自己的供给和需求,直到供求动态平衡为止。价值规律则是指商品的价值量主要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商品价格又会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竞争规律则揭示了商品个别劳动时间越是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竞争优势就越大。

二、研究和掌握市场经济的运行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不具有姓“资”和姓“社”的性质,它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文明成果,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同样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关键要看市场经济同哪一种社会制度相结合。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是以市场作为主要手段来配置资源,它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决定了其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发展社会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的统一,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企业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活动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既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特征,也是市场经济对它的客观要求。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使自己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企业管理者也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升,在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贡献自己的聪明与才智。

三、学习和提升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驾驭能力。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对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的研究,重视学习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和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从而确定自己企业的发展战略方向,作出与之相对应的战略决策。

(一)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

观念产生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的旧有观念,将人们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破除了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甚至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观念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对应的,经济发展暂时落后的地区,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先进的观念;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也并不表明它所拥有的观念都是先进的。作为企业管理者,在从事市场经济的具体活动过程中,必须要适时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跟上形势,但也要防止就观念论观念。企业管理者观念的树立和转变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经营运行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会落伍,不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二)要有宽阔的胸怀和眼界

俗话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管理者胸襟要宽、度量要大,能够容别人难容之事与难容之人。古今中外凡能举大业、成大事者,无不是胸怀宽阔,志向远大,能够容人的人。企业管理者的胸怀和眼界,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企业能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稳健经营。实践证明,企业管理者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会使得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竞争力优于其他企业。企业管理者胸怀和眼界的宽窄,既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判断。胸怀和眼界狭窄,容易被经验主义、传统做法和惯性思维所束缚。胸怀和眼界宽阔,才能不断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企业管理者只有放眼世界,才能在快速的市场变化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也只有认识到了差距,企业管理者才会不断学习,再接再厉,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审视企业的发展实际,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当中。

(三)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资本主义不断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和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创新的机制。按照熊彼特的理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的最主要特点是新颖性和具有价值。纵观当今优秀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争取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

第12篇

关键词:转轨经济学 华盛顿共识 激进式变革 渐进式变革

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基本特点主要包括:从经济体制方面表现出来的内容来看,是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而从经济发展模式方面来看,则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地依靠于市场机制校正跳跃式发展所形成的社会生产结构,而缺乏经济核算和生产者激励机制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则更多的表现为社会再生产循环的困难程度,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正是从解决这些矛盾的实践中开始的。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两分法,主要是针对计划经济体制排斥经济核算、不注重生产者物质利益等重要问题,从而最终采取了放权让利的改革方式。

转型经济学:超越渐进与激进

本文所指出的所谓的转型经济学就是指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学视角下的转换,即经济学范式转换。从人类社会有经济这一现象开始,人类的经济增长方式就依次经过了多种转化形式: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而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很多理论界学者也把知识运营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来运作。因此,可以看出,我国由改革开放以前到现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转型:其一就是经济制度的转型,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其二就是现在理论界一直都在提倡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人类实践模式的转型,即常见的宏观与微观的相互转型。这两种转型都是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微观与宏观的相互关系。本文以转型经济学的两个重要的代表流派为切入点,分析这种部分与整体、个别与一般以及微宏观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详细阐述我国经济两分法的走向历程。

(一)华盛顿共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数拉美国家陷入了长达10余年的急剧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爆发的经济困难时期,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认为的实行紧缩的政策防止通货膨胀、削减公共福利开支、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统一汇率、取消对外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的限制,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等方式,在当时均得到来自于世界银行的大力支持,即“华盛顿共识”。后来这些观点又被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随着全球化的日益盛行,“华盛顿共识”从而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可。

“华盛顿共识”在最初的时期,受到了来自于国际金融组织的热烈欢迎,其中的很多政策都是以经济学的教科书知识为基础的。“华盛顿共识”认为,国家经济的转型必须依靠三大支柱的支持:即价格的自由化、私有化、宏观经济的稳定化。价格的自由化也就是在本国经济中实行自由价格,让市场价格能在经济中起引导作用,并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私有化的支撑与实行可以使最大的市场主体—企业产生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激励效应,稳定化主要是指宏观经济在价格上的持续稳定性,使价格体系能够随时对市场上不同的商品稀缺起调剂作用。“华盛顿共识”还认为,国家经济在转型中一旦引入市场体制的改革,将很快收获利益,生产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因此,转型必须是激进的、爆炸式的发展模式。

(二)制度经济学对转型经济的观点

制度经济学研究是主要以制度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制度对国家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以及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又是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和发展的。西方现代经济学各发展流派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而制度经济学在现当代的转型经济学发展领域里是一支特别引人注目的经济学分支。它强调立足于个体间的互动经济关系来解释其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它最先确立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以此经济关系作为研究的重要起点,并反过来确定以一个总量的标准如何对整个经济活动做出一定量的安排后果这一研究思路。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中,制度经济学在研究方法论的领域中,颇为引人关注。

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现代微观经济理论中所提供的制度经济学这一特殊角度的基础上的。当前在西方国家对制度经济学做出很大贡献并同制度经济学共同发展的经济学家主要包括: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这几位学者认为:市场之所以能够充分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足够的制度建设。在经济学中最前沿的理论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这一理论包含了市场信息不完善这一特点。所以,市场良好、持续的运作必须依靠市场提供的完备的信息,这样才能使市场的经济主体对一切信息了如指掌。反之,不完善的市场信息将无法保证市场良好作用的发挥。

反思:转型经济学的两种改革道路

回顾我国30多年以来的经济改革历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性表现为1979年底召开的以后我国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第二阶段是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时所提出的在我国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三阶段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改革目标,即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三个阶段被形象地誉为中国经济的三座里程碑,更是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改革开放的开始阶段即改革实践过程的设定阶段、双轨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形成和渐进式改革道路发展的确认阶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的阶段。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经济改革理论必须是以指导改革实践、服务于改革实践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规范性理论。

(一)经济改革理论

经济改革有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即经济改革理论这个基础性要素,社会在对待经济体制改革的态度一般是首先强调利益关系,但是并不受自身利益决定,更取决于人们对经济改革所采取的根本措施是否符合社会公正性的判断。换言之,亦即社会公众对社会问题中的公正性的某些基本价值,即国家意识形态的认识。而一旦当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发生变化,那么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的变化。这就表现为经济改革理论研究要受到经济实践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在各个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段性特征不同,相应也有不同的理论出现,但由于理论本身还存在着一定的反复性,势必导致经济改革很难从时间上来划分出清晰的、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

纵观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和我国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必须沿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来发展经济,这点已经在我国学术界得到了共识。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原来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大胆突破和扬弃的过程,更是对市场经济重新认识的过程。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普遍认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三大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这也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对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定义。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以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形式和体制模式的高度,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的关系、价值规律和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得到结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仍旧是商品经济。同时,还进一步提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从而摒弃了传统的计划经济观点。而对于我国公有制的改革理论探索,始终贯穿于经济改革和体制转型的整个过程中。对于这方面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中只能是单一公有制的理念,提出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局面必须是混合经济的共同发展,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制度进行了重新定义;第二,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对原来传统的国营经济形式进行了否定,提出了多种公有制形式的观点,并使股份制逐渐成为一种公有制的全新形式;第三,在所有制关系方面,面对从宏观到微观企业财产组织层面的发展这一主要问题,提出了两权分离的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理论。并引入了西方经济学对于产权的理论和方法,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和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研究和实施,最终解决了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

如果从收入分配这一社会现实来看,这一改革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按劳分配的平均主义观念,并在很大程度上对效率以及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给予了关注。同时还对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提出了理论思考,充分地肯定了劳动力个人所有制和劳动力市场是现实存在的,并提出了要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紧密结合起来的经济体制。

(二)商品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

3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理论界对经济体制的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经济改革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是通过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而奠定的理论基础,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和局部突破提供了重要以及必要的理论基础。其实这一商品经济理论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初期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原型,这就是所谓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的学术观点。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学术界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理论。以市场取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改革理论是建立在改革开放全面启动的基础上的,并根据当时的经济体制运行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是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彼此之间关系的一种深入探索,并具有倾向性和过渡性。

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依赖于我国农村的和非国有经济体制的迅猛发展,我国一方面在实行改革开放,另一方面又在借鉴国外的经济理论,使得我国的经济理论由改革初期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内容,转变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要取向的改革内容。市场经济理论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更加突出了市场的本质、市场的有效调节以及市场经济在发展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还充分肯定了市场的主导可以决定大量的经济活动这一社会现实,并对生产要素应该进一步商品化、市场化给予肯定。这一过渡性的改革理论为我国更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随着西方比较经济学的引入,以经济改革理论为理论基础,理论界重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着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明确将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划分为宏观调控、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微观基础企业主体这三个互相有机结合的层次。经过多达十几年的经济改革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探索和激烈辩论,我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逐渐被确立起来,即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

结论:我国经济转型的两分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由原来的农村经济改革转移到了城市国有企业的经济改革,并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铺开。经济改革的理论研究重心已转移到了经济改革的战略如何选择的问题上。这一理念主要包括:改革目标的探索、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经济改革的基本策略以及主要步骤等问题的涉及和选择。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传统的社会文化、思维模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需要在一段漫长的时间积累中培育和引导的。更主要的是,这些内容上的经济体制是与正式的经济制度的变化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的。总之,经济改革理论是与经济实践互相作用并不断发展的,它向前迈进的每一步都是由于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遇到的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而提出的,那些不能按照传统的理论来解决的实际经济问题都将是理论发展的新起点。

参考文献:

1.莉.转型经济学的“转型”:超越渐进与激进的两分法.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