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法律制定流程

法律制定流程

时间:2023-06-11 09:32: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法律制定流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法律制定流程

第1篇

一、工作目标

在全面清理行政权力事项的基础上,优化、固化行政权力运行流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行政权力依法行使、透明运行,逐步实现行政权力运行数据化、流程标准化、办公网络化、信息公开化,满足社会公众知情办事、行政机关协同办公、领导科学决策和相关部门有效监督等四个方面的需求。

二、主要任务

编制科学合理的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对经县政府法制办审核确认的行政权力事项进行编码后,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行政权力运行的特点,优化、简化、固化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制定规范权力运行的环节、步骤和程序的流程图。

三、编制要求

(一)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包括外部流程图和内部流程图。外部流程图是对社会公开、便于公众知情办事的流程。内部流程图是在遵循外部流程的基础上,行政权力事项在机关内部具体运行、便于内部加强业务管理和进行有效监督的流程。

(二)编制总体要求:要遵循“规范程序、提高效率、简明清晰、方便办事”的原则。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程序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法规、规章没有明确规定程序的,按照有关规定程序或者工作程序制定。

(三)外部流程图应包括行政权力运行从申请或立案到办结的关键步骤和环节,并列明以下内容:(1)职责要求,即行政机关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2)相对人的权利,即行政管理相对人依法享有的要求说明理由、陈述、申辩、申请听证等权利;(3)办理时限,即完成某一步骤的时间限制;(4)监督制约环节,即内部和外部监督渠道及联系方式;(5)投诉举报途径和方式,即行政管理相对人表达诉求、申请救济的渠道和方法等。

1.编制行政许可事项流程图,应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按照当场决定程序、一般程序和特别程序分别制定运行流程。一般程序要包括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四个标准环节,适用听证的事项还要明确听证程序。特别程序在工作流程中要体现招标、拍卖、考试和检验、检测、检疫等特别程序的规定。每一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要编制独立的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

2.编制非行政许可事项流程图,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非行政许可事项有明确程序上要求的,从其规定;没有程序上规定的,可参照行政许可事项的程序编制。每一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也要编制独立的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

3.编制行政处罚事项流程图,应根据《行政处罚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按照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分别制定运行流程。一般程序要划分为立案、调查、审查、决定、执行等标准环节,适用听证的事项还要明确听证程序。

4.编制行政征收、行政强制和其他行政权力事项流程图,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结合行政权力运行的实际,对权力运行的关键步骤和环节制定流程。

外部流程图的编制表式可以参照本实施方案附件1、附件2、附件3、附件4。

(四)编制内部流程图,应按照外部流程图确定的基本程序和时限要求,把外部法定流程中规定的步骤和环节,细化到本单位内部办理的岗位,明确每一个岗位的岗位名称、工作职责、时间期限等。

四、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各部门和单位自行编制阶段(7月1日至7月30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对经审定公布的行政权力事项编制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并于7月30日前将行政权力运行外部流程图报送县政府法制办审核。相关材料以书面附电子版(Word格式,小四号仿宋GB2313)的形式报送,报送前须经本单位法制机构审核。

第二阶段:审核确认阶段(7月31日—8月31日)。县政府法制办对报送的行政权力运行外部流程图组织审核确认,并与有关单位就审核确认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磋商。

第三阶段:公开运行阶段。县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对审核确认结果进行审定后上网运行。

五、配套措施

(一)制作符合法律规范要求的法律文书

对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中涉及的需要为当事人提供有关法律文书的,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依照《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制作内容合法、格式规范、表述准确的法律文书。

(二)建立健全行政权力运行的制度规范

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制定和落实行政权力运行的相关配套制度,包括:行政执法公开公示制度、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记录制度、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重大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备案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适时评估自由裁量基准制度、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等,确保行政权力依法规范运行。

(三)制定行政权力运行的工作规程

在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的过程中,对原权力运行中没有相关程序规定的,要制定相关程序规定,对已有规定的,要根据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每项权力运行的工作规程:

1、明确权力运行的责任和范围。界定权力主体的职能,核准权力行使的要求,使涉及权力运行的各个岗位普遍建立人员、标准、责任和要求的一一对应关系。

2、明确权力运行的程序和方式。对每项行政权力的运行方式、实现步骤、流转程序等作出严密、具体、明确的规定,使权力运行每个环节相互配套、相互衔接。

3、明确权力运行的分工和制衡,对过于集中的权力要进行合理分权,形成制约机制。

第2篇

1、风险预测

预测是关于未来的预见,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利用预测方法获得的好处,要比用于预测的开支高几十倍不等。相反,不搞预测还有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预测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产趋势的预测;二是生产变化的预测;三是消费倾向的预测;四是消费者心理的研究。企业预测要以国家产业政策、消费者需求、市场销售为依据。要认清自己的生产能力、攻关项目、产品更新换代的对象、设计水平和工艺水平等,同时还要调查对口产品和相关产品的品种、性能和用途等。

2、分析与评估

法律风险分析对整体性法律风险衡量时是十分必要的。法律风险往往来自多个因素,而各个因素之间又相互影响,因而需要对法律风险整体影响进行分析,从而让企业经营管理者明白和了解实际面临的法律风险程度。对风险进行分析包括定性定量的分析,风险定量关系包括风险之间的相关性,风险本身的概率分布。在风险评估中还有风险的诊断,诊断风险管理的水平、风险管理水平的诊断和风险评估是相对的,主要方法有风险价值法、风险收益法、风险预设值法等。

3、风险控制

法律风险控制有很多种方法,例如内部控制的COSO综合内部框架。按照COSO内控做披露过程内控,是通过有关企业流程设计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制度程序和措施,控制影响流程目标的各种风险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主要由一般程序和一个体系两部分组成,一般的程序有五步:基础信息、风险评估制定、风险战略制定、实施解决方案和监控改进。风险管理职能、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则由风险战略、组织职能、内部控制、风险理财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五个模块组成。可以在整个企业层面实施,可以在业务单元子公司分公司实施,也可以在某一个业务流程层面上实施,以及可以在项目上实施。一个是风险辨识,诊断了风险就要制定风险战略,因为前面做的信息框架,风险评估都是为了制定风险战略和实施解决方案服务的。如果没有风险模型,则对企业风险很难有一个量化描述。风险管理组织职能,比较典型的是标准公司治理结构下的风险管理,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企业的董事会,一部分是执行层,还有一部分外部人员,包括外部审计和外部咨询。董事会里面有一个风险管理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相互制约的关系,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同时外部审计也直接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还有一个部门就是内部审计部门,也是非常关键部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则是风险管理的信息传输系统,在企业层面有五个很关键应用:一是重大风险的评估、二是重大事件的应对、三是重大决策的制定、四是重要信息的报告、五是重要流程的内控。凡是企业风险管理没做好的,这五项之中肯定有一些没做好。

二、企业法律风险控制对策

针对不同的法律风险,需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可以采取避免、降低、转移等方法化解风险,包括树立一种价值理念、明确一位领军人物、培养一支专业队伍、建立一套制度体系等。

1、提高和强化法律风险意识

提高和强化法律风险意识是识别风险、化解风险的前提,也是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思想基础。美国通用电气原总裁杰克•韦尔奇在回答别人问他最担心什么时说:“其实并不是GE的业务使我担心,而是有什么人做了从法律上看非常愚蠢的事而给公司的声誉带来污点并使公司毁于一旦”。随着我国经济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律风险意识。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事前是可防可控的,因而要提高和强化法律风险意识,加强防范工作。

2、建立和完善法律事务工作体系

企业内部责任不清,决策草率,制度不健全,监管失控,法律审核把关不严,是产生法律风险的重要原因。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注重企业员工教育和培训,深入分析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源,强化企业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建立独立的法律事务部门,并与各业务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企业应强化有企业主要负责人统一负责,企业总法律顾问或分管有关业务的企业负责人的分工组织,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具体实施,有关业务机构相互配合的重大法律事务管理工作体系,形成法律风险防范的企业共识,法律工作已成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3、制定法律风险管理战略

第3篇

摘要:加强合规建设,建立和完善合规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对于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商业银行如何加强合规管理,减少操作风险和违规风险,是银行经营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结合自己在咨询公司期间帮助多家商业银行进行合规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对合规的认识和银行合规管理部门职责边界,对于商业银行加强合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合规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79-02

1 对合规工作的基本理解

合规是当前国内外银行业务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强调合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和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加深,银行面临的经济金融风险日益突出,严格的外部合规监管并不能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同时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出现了复杂化和复合强化的特征,银行在管理风险时,不同的风险管理模式最终内生出合规要求。在这种背景之下,银行合规管理一方面需要满足监管当局和同业共同遵守的最低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能够很好管理其风险的内部合规机制和模式。

对于合规来讲,合规具有双重含义:一是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规则要符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行业准则;二是内部管理制度得到实际执行。其中的“规”主要包括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基本法律、规则和准则,市场惯例,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标准和规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职员的内部行为准则等。实践表明,外部的法规必须转化为银行的内部标准并在内规中得以体现和贯彻、遵守实行,外部合规性监管不应该、事实上也不可能替代银行内部的合规风险管理,有效的合规性监管必须以健全、高效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为基础,加强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更是日显重要,而监管者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监管银行的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上。遵守银行内部规章制度对于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对合规的上述理解,搞好合规工作必须以下面几个理念为基本出发点:

第一,必须将合规工作贯彻到工作流程中。遵循法规必须在经营管理各项工作流程中完成,因此,应基于流程来管理合规风险,即必须建立合规要求与业务流程的对应关系,在各项业务流程中充分贯彻各项合规要求。

第二,必须从系统性角度抓好合规工作。合规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涉及到职责、业务流程、绩效考核、企业文化等方方面面,因此,应从改善内部环境、主动评估识别合规风险、有效控制合规风险、监督评价风险、报告合规风险等方面系统抓起。

第三,合规管理必须是一个持续性过程。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风险,都需要管理风险。所以说合规管理必须是一个持续性过程。

第四,内部合规管理必须全员参与。因为银行的风险管理涉及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众多人员,既涉及合规管理部门,也涉及各业务部门;既涉及管理层,更涉及一般员工,并且必须有很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才可能有好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因此,内部合规管理必须是领导高度重视,全员参与。

2 对法律合规部门建设的设想

从国内外情况来看,合规部门分为“小合规”模式与“大合规”模式。所谓“小合规”模式是指合规部门主要围绕银行制度的制定,以审核、检查、评估银行制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准则为工作重点;所谓“大合规”模式是指除“小合规”内容外,合规部门还有检查监督本行制度职责,既负责制度制定的合规管理,也负责制度执行的合规管理。商业银行系统采取了与法律事务合署办公的“大合规”模式。因此,银行法律合规部门的职能应主要集中在如何确保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全行制度制定管理和制度在全行层面如何得到有效贯彻实施上。

2.1 法律事务方面

(1)为管理层提供法律顾问服务,对全行重大决策和重点项目提供专项法律服务;

(2)根据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的需要,参与新业务、新产品开发设计,进行法律可行性论证和交易法律结构的设计;

(3)负责全行标准格式合同的制定、修改、清理等工作;

(4)负责审核全行非标准格式合同、协议及其他法律性文件,起草重要业务合同文本,并负责对其要素含意的解释;

(5)负责全行民事案件和仲裁案件的管理、指导,管理并参与处理经济纠纷诉讼、仲裁案件、被诉案件,配合有关部门处理各种法律纠纷;

(6)对不良资产重大清收案件和疑难案件提供法律技术援助;

(7)承办外聘法律顾问、诉讼律师的审查、报批及日常工作联系等管理工作;

(8)负责为全行业务经营活动提供法律咨询意见,向行领导提供法律信息和建议;

(9)管理全行知识产权工作;

(10)负责全行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培训。

2.2 合规管理方面

(1)负责牵头全行内部控制与合规体系的建立与维护;

(2)负责对外部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进行识别,组织全行定期对规章制度进行有效性清理;

(3)负责对全行规章制度和各部门内部拟订的规章制度进行合法合规性审查;

(4)负责牵头组织对全行各级机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合规检查;

(5)负责全行合规风险报告的管理。

2.3 反洗钱管理方面

(1)统一管理、协调和检查全行反洗钱工作;

(2)组织落实涉及洗钱交易信息的采集、分析、统计和报送工作,对涉嫌洗钱行为实施监控。

2.4 其他法律合规事务

(1)制定和落实授权管理制度,管理授权合规工作,集中办理授权书的制作工作;

(2)完成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另外,由于操作风险管理与合规和内控关系比较密切,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其他银行经验来看,也可以纳入合规部统一管理。

在岗位设置和编制确定上,从精简原则考虑,法律合规部可下设三个岗位:法律事务岗、合规管理岗、综合事务岗。法律事务岗编制2人,主要负责法律事务、合同管理等;合规管理岗编制2人,负责内控和操作风险管理、合规报告授权管理等;综合事务岗编制1人,负责反洗钱、档案管理等。

3 对做好法律合规工作的建议

3.1 合规管理的目标

法律合规部成立以后,法律咨询审查(含授信法律审查)、合同管理、诉讼案件管理、合规管理(可以包括证照印章归口管理)、规章制度审查、授权、反洗钱、法律宣传培训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职能,要统一归并到法律合规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目标是建立“统一指导、分散管理、职责明确、运行有效”的合规管理体系,形成对合规风险不断识别、评估、监控和报告的动态过程和机制,确保经营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监管部门要求,确保审慎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并力争在一至两年内,把合规工作做成当地同业的典范。

3.2 实现合规管理的方法

一是完善架构,明确职责,建立高素质合规管理队伍。按总行的要求和安排,在组织架构中增加法律合规部,界定合规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搭建法律和合规事务运行基础,在人力资源上给予保证。

二是建立合规管理组织、制度、报告路线。法律合规部拟定全行合规管理工作机制,归口管理相关部门的合规管理工作,建立各部门和分支行的专、兼职合规经理队伍,为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根据合规风险处置的先后顺序,制定合规管理流程,出台《合规管理实施细则》,并按规定认真做好合规风险识别、评估和化解工作,切实履行各项合规管理职责,切实履行合规报告制度。

三是出台一系列合规事务配套制度。制定或完善《规章制度管理实施细则》、《证照管理实施细则》、《业务印章管理实施细则》、《业务转授权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新业务的合规审查机制,明确证照管理和印章管理工作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加强业务转授权管理,从源头上确保业务经营依法合规。

四是出台一系列法律事务配套制度。制定或完善《合同管理实施细则》、《律师聘用管理实施细则》、《诉讼案件管理实施细则》,对合同的起草、谈判、审查、订立、履行及档案保管等进行规范、监督;规范全行各类诉讼行为和律师聘用工作,最大限度地维护本行合法权益。

五是强化反洗钱管理工作。反洗钱是合规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以《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及《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监管法规为契机制定或完善《反洗钱实施细则》,加强对反洗钱工作的人员配置和支持,加大可疑资金交易识别和分析力度,加强与当地监管机构的沟通,及时汇报反洗钱工作的进展情况,争取监管机构对本行反洗钱工作的理解、支持和指导,进一步推动反洗钱工作,维护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良好声誉和形象。

六是提高合规检查评价的有效性。合规检查评价是合规管理体系中的重要驱动力,应把合规检查作为合规部门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建立定期的合规检查评价机制,提高合规检查的计划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合规部门定期组织对全行业务部门、机构、网点不同层次的多维合规性检查,以便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持续改进。要在合规检查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合规管理的考评机制并执行问责制,对合规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并实行检查和整改责任制,切实提高检查质量。同时应考虑将合规检查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通过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促使各级机构加强合规经营管理。

七是强化合规宣传、教育和培训。按照全员参与的原则,合规管理部门要开展针对合规管理人员和全行人员的不同层次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对合规管理人员加强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培训,确保从业人员具备应有的适当的专业素质。对其他员工负责提供关于操作执行中相关的法律、监管规定、内部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能力,确保内外部的制度规定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八是大力营造良好的合规文化。合规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银行高级管理层的支持,各部门的大力协作和配合,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良好的合规环境是有效实施合规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加大宣传教育,让所有员工了解和掌握合规管理的知识,提高全行员工对合规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大力营造“开动脑筋办银行、规规矩矩办银行、扎扎实实做银行”为准则的风险文化内涵。培育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提高全员合规风险意识,在全行范围内培养一种全员参与、共同提高、持续改进的风险文化。

3.3 合规管理的重点

众所周知,合规风险是其他风险发生的诱因,也是操作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内部控制是对所有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基础,其中对操作风险的控制是防范其他风险的基础。内部控制三目标之一是遵循性目标(合规目标),合规管理是为实现合规目标,对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监测、报告的过程。二是操作风险控制体系涵盖了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在操作风险控制体系建设中,必须对所有环节中的操作风险进行系统识别与评估,有针对性地加强控制。

近年来,国内外银行日益重视合规管理工作,以风险为本的合规管理做法已经获得全球银行业的普遍认同。银监会颁布的《指引》更是表明了我国监管机构大力推进银行合规管理的监管态度,银监会已将银行合规管理由原则性的倡导转为具体的监管要求,并在《指引》中第十八条第五款明确“组织制定合规管理程序以及合规手册、员工行为准则等合规指南,并评估合规管理程序和合规指南的适当性,为员工恰当执行法律、规则和准则提供指导”。

鉴于以上,有无文件化操作风险控制体系成为监管部门衡量是否合规的重要标准之一。建立透明化、系统化、程序化操作风险控制体系来满足监管部门和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要求迫在眉睫,也是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第4篇

【关键词】护理告知;护理工作;临床意义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并对医疗护理质量及安全问题有了更新的要求[l]。为了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我们根据我院病区的护理特点,实施了护理告知程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程序不仅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而且充分尊重了患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从而缩短了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减少和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共有床位120张,护理人员47人,年龄在19~47岁之间。其中,主管护师为9人,护理师为28人,护士为10人;本科学历者有10人,大专学历者有21人,中专学历者有8人;最长工龄为25年,最短为1年;1~5年的护士有15人,占临床一线护士总数的40%。

1.2 方法

1.2.1 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教育 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法》、《刑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每年进行1次法律知识的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上岗。

1.2.2 建立合理规范合理的告知制度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制定能保证医疗护理知情权得到落实的制度。

1.2.3 制定完善的护理服务流程规范 如入院流程、手术病人流程、危重病人流程等,科护长及科室质控小组成员对告知内容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从而使告知程序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2 明确护理告知的内容

2.1 入院时的告知内容 患者入院时,首先由接诊护士对病人进行系统的告知,如介绍病区环境及住院须知,规章制度;科主任、护士长、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及科主任查房时间;介绍治疗、作息、探视、就餐时间。了解患者的身心需要,耐心听取并解答患者及家属的询问,把相关内容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并得到患者的同意后方可执行。

2.2 公示告知 其优点是具有广而告之的作用,可以减少部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如医院简介、就医指南、收费查询、药理信息、就诊手册等。缺点是告知的对象不具有稳定性,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就医人员,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转贴于

3 效果评价

因我院是一所综合性的企业医院,每月出院的病人平均为180~200人次,护理部每月向150个出院病人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的内容有护士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专业技术水平、对疾病知识的讲解、护理措施的实施情况、最满意的护士及医生、出院的健康指导等15项指标,以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经统计,2008~2009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0%,而通过实施护理告知程序后,2010年患者的满意度为96.7%,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2008~2009年无护理纠纷,仅有护理投诉4例;2010年无护理纠纷,护理投诉仅2例。由此可见,实施护理告知程序,可减少护理纠纷,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4 讨论

4.1 临床护理告知贯穿于患者诊疗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护理人员应该履行的告知义务及知情权,同时也给予患者技术性的建议和专业指导[2],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积极调动了患者及家属主动配合护理工作的积极性,是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手段。

4.2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护士正确履行告知义务,减少护理纠纷的根本保证。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职业,要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就必须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各项护理活动,而护理管理体制正是护理安全的核心[3]。我院根据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工作流程,使护理工作具体化、制度化、程序化,保证护理专业信息的准确性,有利于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使护士在告知过程中有章可循,护理管理监督有据可依,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安全隐患,从而真正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有效地实施护理告知程序,使护理工作变得积极主动,既保障了医护人员自身的权益及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感情,同时也让护理人员获得了成就感,使医护工作质量明显提高,护理纠纷发生率明显降低,病人满意度不断上升,从而使患者在诊疗期间得到了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叶小平.“告知”医方面临的新课题[J].医院,2005, 5(2): 76-77.

第5篇

【关键词】

护理流程再造;内分泌科;缺陷管理

护理流程再造时对原有工作流程的薄弱和存在隐患环节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对不完善的工作流程实施重建,通过对原工作环节进行整合,重组等[1]。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活动中因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护理规章与操作流程,造成护理技术服务、管理方面的失误,导致患者伤残等不良后果和纠纷。护理缺陷包括护理事故与差错[2]。内分泌科因其治疗与监测量大而琐碎.护理缺陷有其独特之处;通过规范-创新-再规范-再创新的管理思路,优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护理缺陷。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09年7~12月护理缺陷,表1示:6个月共有护理缺陷44例(以上缺陷经补救,除引起一例投诉到大科外,均在科内解决)。漏注射、漏监测、处理医嘱的错误为前三位,在内分泌科比较突出。

1.2 方法

1.2.1 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包括.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强化护士的责任和义务,结合本病区人力资源情况,人人参与制定细化的、具体的措施,制定工作流程卡人人熟练掌握。

1.2.2 首先针对漏监测问题,因我科每天监测血糖次数都在200次左右,用白板建立监测血糖专览,根据医嘱将患者床号、姓名、监测点、次数、起始点列于专览。用“√”表示监测点,用“”表示起始点,测1次擦1次,每天更新,同时建立监测血糖本,按每天按8次列表,将医嘱不测点用“-”,监测点用“√”表示,起始点用“”表示;并且把次数标注于备注览。漏测点次一目了然,及时追踪,因检查或其他的原因漏测及时与大夫沟通并退费,提高了监测的依从性,同时避免费用上纠纷。

1.2.4 针对漏注射情况 ①按照教育路径,自行设计教育路径表,有目标、有计划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教育;②将床旁挂上温馨提示卡:就餐按时注射胰岛素;③建立胰岛素注射专用本,每日大夜班护士更新。执行后需在治疗本相应项目打“√”并签名,没有及时注射的患者查找原因.及时补救。定点进行核对,漏注射情况及时补救;④将我科20台胰岛素泵编号登记列于专览,将床号、姓名、注在胰岛素泵专栏上所对应戴泵位置;每台泵指定专人监测维护,将泵治疗写在胰岛素注射专用本上,基础率设置据医嘱需1人操作1人核对。并且进行双签字;餐时大剂量执行后打“√”并签名。

1.2.5 将本病区处理医嘱核对医嘱的模式进行整合 ①将口服药卡2份改为1份,既减少转抄的工作量,也减少了核对医嘱人力浪费;②增加特殊治疗本将在处理医嘱过程中留陪人、病危、记出入量、心电监护、口腔护理、留置导尿、特殊饮食、监测血压、定点治疗、特殊检查等列于特殊治疗本上。每天各责人护士执行后在对应项目上打“√”并签名;每天大夜班护士需更新并核对该本;③每天核对当日新医嘱,这样既节省核对医嘱时间并且强调了更新的医嘱,增加了每班双人(交接班护士)共同核对上一班医嘱的环节;④每周一、周五进行大查对。

1.2.6 针对办理入、出院手续繁杂易漏项的情况,结合我科实际,分别制定白班与夜班平诊、急诊办理出入院的流程图,将书写床头卡、一览卡、治疗本、治疗卡、特殊治疗本,入院宣教、护理记录、测体重、测生命体征、询问过敏情况,特殊治疗及检查、录入电脑、取药、治疗等详细地列入流程图,护士熟练掌握流程,按照流程处理医嘱避免了漏项情况。

1.2.7 同时实施健康教育路径、认真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内涵、将患者安全十大目标融入到护理流程之中。并且定期对现有的流程进行讨论分析。

2 结果

2010年1~6月的护理缺陷统计如下。护理缺陷共13例,漏监测4例,漏注射5例,处理医嘱2例,安全防护0例,观察病情1例、费用投诉1例,与2009年7~12月比较有明显下降。通过本病区流程再造,强化了薄弱环节,优化了护理工作流程,有效地降低了护理缺陷发生。

3 讨论

3.1 首先实行无惩罚性的管理理念,从整个系统和环节上查找问题的原因所在。建立自愿暴露护理缺陷的氛围。

3.2 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包括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强化护士的责任和义务。

3.3 结合实际,进行流程再造,护理管理者应定期组织大家进行专题讨论,结合人力资源情况,人人参与制定的制定。制定工作流程应熟练掌握,不断对流程进行补充、完善、优化,形成良性循环。作为护理管理者应认识到护理缺陷是不可避免的,要调查研究,要听患者诉说,要认真听取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体会,环节控制最重要。

参 考 文 献

第6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法律文化 问题 对策

一、企业法律文化概述

所谓企业法律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制度的总和。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法律文化的构成要素有三,即物质表现层、制度行为层以及精神理念层。物质表现层是企业法律文化的外在表现和重要载体,表现为可观察到的组织机构和组织过程;制度行为层是企业法律文化的中间层和支持保障层,表现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依法进行生产经营的行为;精神理念层是企业法律文化的内核,表现为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律信仰等。

企业法律文化的三个构成要素既相互独立又高度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法律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及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二、我国企业法律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法律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但不容忽视的是企业在法律文化建设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物质表现层

根据原国家经贸委《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的规定,国家从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建议企业设立总法律顾问、设置法律事务机构并配备法律工作人员。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更是规定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应当设立总法律顾问、设置法律事务机构、配备法律工作人员。然而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一些中央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都没有达到国资委规定的要求,更不用说地方国有企业和大量的民营私营企业了,同时很多企业即使招聘了法务人员或聘请了法律顾问,也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将法律工作停留在企业管理的表面层次上,没有真正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法律事务组织机构的缺失和总法律顾问、法律工作人员的缺位使得企业法律工作得不到有效的组织和智力支撑,更使法律文化建设缺少了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企业法律文化建设自然不能得到有效开展。

(二)制度行为层

一方面,制度建设有待提高。首先,很多企业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除了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规范之外,其自身缺乏基础性内控制度,企业的很多内部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度约束和规范。其次,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但制度之间缺少必要的协调和衔接,内部不同部门对同一事项的规定有时大相径庭,同时有些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难以执行和操作,使许多规定成了一纸空文。再次,不少企业的制度执行力不强,虽然制定了许多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但得不到有效的执行,造成了虽有制度但被束之高阁的现象。另一方面,行为建设有待改善。首先,目前很多企业的决策及经济行为中缺少法律审核环节,忽视了法律审核在企业重大决策、规章制度制定及经济合同签订中的重大作用,极大削弱了法律的保驾护航能力。其次,很多企业没有将法律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之中,仅将法律的作用定位在纠纷案件处理上,法律被排斥在合同管理、授权管理、风险管理等日常的企业管理门槛之外,成了企业管理的看客。规章制度的漏洞和法律行为的缺失使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缺少了制度保障和行动落实,仅成了一种口号。

(三)精神理念层

首先,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法律意识还不强,对企业法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了法律的事前防范功能,缺乏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传统的人治思想较为严重,依法治企能力较弱,市场法制规则意识薄弱,遇事沿袭习惯做法,靠关系,讲摆平,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先天缺失。其次,一些企业对普法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普法宣传在法律意识培养上的重要作用,普法投入不足、手段单一、全员参与程度较低等,难以有效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环境氛围后天不足。

三、我国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意识,充分认识企业法律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严格公司治理,真正形成有效制衡机制,关键是严格依法办事。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有利于企业依法规范行为,使公司治理名符其实,发挥效率,保证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层之间的制衡到位,有利于提高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的现实需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依法开展各种经济活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依法经营必然造成市场风险的放大,一旦法律风险发生,企业自身难以控制,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迫切需要企业强化法律意识,加强企业法制建设,不断提升企业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3.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深化企业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实现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要做到科学、有序、高效,就必须摒弃人治思想,积极推行依法治企。企业内部决策,要从经验决策、个人决策向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转变;企业内部管理,要从粗放管理向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精细管理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适应这一内在要求,需要提高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的法律素质,促进企业依法治理,推进企业民主法制建设。

(二)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治企能力

普法教育是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全员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企业上下应当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普法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做好普法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局面。要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推动企业普法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实现企业普法工作的常态化局面。要围绕重点,狠抓落实,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各级领导和关键岗位员工作为重点普法对象,把实施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作为重点普法内容,把企业法律管理的成功经验、做法和典型教训作为普法案例,促进普法工作取得实效。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企业普法教育,增强全员的法制意识,提高依法治企能力,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运用法律”的良好氛围,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组织建设,夯实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

组织建设是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企业应按照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设立总法律顾问,明确总法律顾问的工作职责,逐步推动总法律顾问专职化、专业化,充分发挥总法律顾问在企业法律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要设置企业法律事务机构,明确职能和工作流程,确定分管领导和机构负责人,切实加强法制工作的组织领导。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法律工作人员,明确处理企业法律事务的权限、程序和职责等,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同时企业应该加强法律顾问后备人才培养,营造优秀法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做好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取证工作,实现法律顾问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加强制度建设,筑牢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制度支撑

加强基础性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工作制度体系,是规范企业行为、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也是衡量企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企业应当根据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强化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减少原则性与抽象性规定,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使企业的各项内部管理行为有规可依。同时,要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加大对规章制度的宣贯力度,强化监督检查,做到有规必依、依规必严,促进企业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轨道,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五)加强法律审核,确保企业各项决策及行为合法合规

法律审核是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的重要保证,更是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环节。企业要按照“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原则,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经济合同以及重要决策的法律审核,一是要有制度保障,企业必须制定有关法律审核的规章制度,确保法律审核嵌入企业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和重要决策的流程;二是要覆盖全过程,从规章制度的制定到执行,从合同的订立到履行,从重大项目的决策到运营,法律管理必须全程参与。通过法律审核,不断促进企业依法决策、依法行为,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合规环境。

第7篇

    一、个人信贷产品管理的定义及内容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产品是指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为客户的信贷产品,主要包括用于个人消费、生产经营等用途的本外币贷款,如传统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等。信贷产品如同一般的实体产品,也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因此信贷产品管理涵盖了产品自投入市场开始直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不能简单地把产品管理等同于产品开发。个人信贷产品管理可以归纳为构建控制环境、新产品开发、新产品推广、存量产品管理等环节,以下将逐一进行分析。

    二、个人信贷产品管理的内部控制

    1.构建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提供了内部控制的基本规则和构架,是其他四要素的基础。因此在建立个人信贷产品管理的内控体系、规范产品管理流程时,有必要强调控制环境的作用。

    (1)确定个人信贷产品管理策略、办法和流程。控制措施主要包括确定个人信贷产品管理策略(包含产品开发、推广、维护和淘汰决策的原则、依据等),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

    (2)确立组织架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明确个人信贷产品的审批、管理、开发、营销等部门或人员,确定各部门和岗位职责。以上均须形成书面文件予以传达。

    (3)配备个人信贷从业人员。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根据各岗位适任条件,配备适当资质和数量的个人信贷从业人员;不相容的岗位不得兼任;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人员专业素质,合理制定培训计划,并对培训目的、时间、人员、方式和预算等作出适当安排;合理制定并有效实施从业人员考核办法,并建立畅通的人员流动机制。

    2.新产品开发。新产品开发和存量产品管理构成了产品管理决策的主要内容。其中,新产品开发流程主要可分为需求发起、评审立项、设计开发、测试验收等阶段。各阶段的控制目标和具体控制措施如下:

    (1)需求发起。控制措施为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同业交流、行业先进经验研究和存量产品分析,在总结市场需求和银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提出初步的个人信贷新产品开发需求;需求发起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

    (2)开展可行性分析和立项评审。主要包括个人信贷管理部门或专司产品创新活动的管理部门针对新产品开发需求,全面开展包括市场、技术、管理、效益等内容的可行性分析与论证,并完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和立项报告;组织个人信贷业务和相关业务条线(如风险、法律、科技、财务等)的负责人、业务骨干或外部专家等进行立项评审。

    (3)开发项目立项。主要包括立项评审完成后,立项报告报适当的部门或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正式立项;成立专门的项目开发小组,并配备适当的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于重大项目,成立负责项目组织、协调、检查、监督工作的领导小组,并指定负责人。

    (4)制定产品设计方案和项目需求说明书。主要包括针对开发需求,深入分析个人信贷新产品及附加服务的市场和客户定位、功能、操作流程、风险控制和技术要求,并拟定产品设计方案和项目需求说明书;向个人信贷经营、管理和法律等部门征询意见,对新产品存在的风险及解决方案进行评估,并对产品设计方案和项目需求说明书作适当修改。

    (5)进行产品开发和流程设计。主要包括:①品牌设计。在银行整体品牌战略的架构下,开展包括新产品定位、名称、标识、产品和服务整合方案等内容的品牌设计。②系统开发。根据产品设计方案和项目需求说明书,编制项目功能说明书,并制定适当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开发进程安排,经评审通过后,进入程序编写阶段;如系统开发采用外包方式,需充分审查评估承包方的经营状况、财务实力、诚信历史、安全资质、技术服务能力和实际风险控制与责任承担水平,并与之签订权责明确的合同;定期监控开发进度,适时调整开发方案,确保开发效率和质量。③流程设计。制定新产品管理暂行办法、操作流程、会计核算办法和系统操作手册等,经法律部门审核后,报适当的部门或人员审批。④合同设计。有关业务部门与法律部门一同制定新产品的合同文本。

    (6)完成测试与验收。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安排适当的人员进行功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压力测试、适应性测试等,根据测试结果修正系统功能和缺陷,并修订系统操作手册;个人信贷管理部门或产品创新管理部门组成验收小组,组织验收测试,验收合格后由适当的人员签署项目验收报告。

    3.新产品推广。新产品营销推广大致分为产品报批、产品定价、试点推广、全面推广等阶段。各阶段的控制目标和具体控制措施如下:

    (1)落实新产品的市场准入手续。根据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产品市场准入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完成必要的新产品报批或备案手续。

    (2)完善新产品定价管理。根据外部监管规定、风险水平、资金成本、管理成本、贷款目标收益、资本回报要求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合理制定新产品定价方案。

    (3)完成新产品试点推广。主要包括在个人信贷新产品全面推向市场前,选择适当地区、渠道和方式进行充分的试点推广;针对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制定包括新产品定位及品牌设计、新产品定价方案、营销流程设计、费用及效益预算等内容的试点推广方案;在产品推广前,就新产品管理办法、操作流程、风险控制要点和营销推广方案,对从业人员进行适当培训;在产品推广过程中,向客户准确、公平、没有误导地进行信息披露,充分揭示与新产品和服务有关的权利、义务和风险。

第8篇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法制意识

按照上级的总体要求,我局及时成立了依法行政工作领导组,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开展依法行政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利用每周例会组织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公民常用法律知识读本》等教材;二是结合本职工作,重点举办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合同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条例》等法律知识专题讲座,并邀请县司法局、县委党校等有关单位的同志进行辅导和讲解。通过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全体干部职工提高了依法行政知识,增强了法制观念,拓宽了工作思路,在处理违法案件和土地纠纷中,严格按法律程序操作,该答复的及时答复,该查处的及时查处,有效避免了过去“不作为”或“乱作为”的不正常现象。更加密切了党群关系,树立了单位的良好形象。

在认真抓好本局干部职工依法行政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注重面向社会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充分利用今年“4·22”地球日、“6·25”土地日及“12·4”法制宣传日的有利契机,开展较大规模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普法挂图、横幅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专业法律法规;二是设置宣传咨询台、利用宣传车到各乡镇巡逻、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三是专门编了《国土资源依法行政手册》向乡镇、村、县直有关单位、县领导等发放赠送;四是进一步畅通法律法规宣传渠道,扩大宣传,在局域网站建立网上政务公开,所有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政策、各项制度,涉及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公开的内容,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点击查询。

二、狠抓规范管理,严格履行职能

为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我局狠抓了规范管理,专门制定了《建设用地审报流程表》、《土地登记发证审批流程表》和《采矿许可证审批流程表》等工作流程,并要求各股室要切实按照所确定的工作程序和时限要求,及时受理办事单位和群众的报件,确保公正透明、优质高效。全面融入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工作之中,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为做好依法行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针对我县重点项目工程所涉及到土地征用多、房屋拆迁量大,矛盾纠纷比较突出的问题,我局坚持做到法律宣传在先,精心组织技术骨干人员,发放宣传材料,逐一上门宣讲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做到依法征用土地,对农民给予合理补偿,在旧城改造中,加强对城镇土地级别、基准地价及划拨出让相关政策的宣传,配合指挥部依法进行有关拆迁补偿和安置工作。通过耐心细致地工作,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正确宣传和引导,大大化解了社会矛盾和压力,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坚决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把握政策,严格程序,规范运作。

三、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为了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办事效率,方便人民群众,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际,我局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依据国土资源部颁布的五项禁令和行政为民十项措施,确定了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将各股室的工作职责、办事程序、批准时限、收费标准、及工作纪律等予以公开,对各类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收费标准、依据的法律法规或批准文件公布上墙,做到政策、程序、收费批准和依据“三公开”。对土地审批、采矿权登记等重大行政许可事项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实行相关股室集体会审、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有效地防止了行为发生,将依法行政、规范管理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确保了公正透明、优质高效。

同时,为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确保依法行政工作顺利开展,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强化自我约束,设置了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制定了严格的违纪责任制度,有效地杜绝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滥用行政权力的现象。四、落实制度妥善解决矛盾

为了能够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我局根据国土资源问题的特点制定完善了《案件查办制度》、《群众来访接待制度》、《人民来信办理制度》、《工作人员守则》、《工作制度》等各项制度。针对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查找原因,重大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要求各乡镇认真落实工作职责,对各辖区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批转到乡镇处理的问题,要求对来信来访当事人及时给予书面答复和解决,办结情况限期向我局反馈上报,使“来访有记录,来信有答复,处理有反馈”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同时认真做好上访人的思想工作。2006年,我局收到来信8件,接待来访8起,通过法制宣传和政策疏导,对来信来访的问题,全部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没有重复上访和集体上访。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第9篇

一、合规风险管理与流程银行建设的关系

(一)流程银行建设有助于健全合规风险管理体系

流程银行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强调内部主要业务条线的系统管理和统一核算,其核心是根据客户类别,将业务分设成一系列能快速反应和满足客户需求的业务流程,并将经营决策点直接定位于业务流程执行的地方。流程银行建设要求全面梳理商业银行现有规章制度,对业务流程的划分、边界的界定、流程的协调等建立详细的操作规程和要求,对员工的业务处理流程和行为规范进行严格监控和约束。流程银行的建设过程是严格审核商业银行流程是否合规的过程,通过对每一流程的合规评估,让隶属不同部门的流程按照合规操作、规避风险的目标重新组装,建立覆盖所有业务和涉及业务全过程的内部管理体系,构筑全方位、立体交叉的监督管理网络,这有助于发挥合规风险预警作用,实现对风险的识别、评估、量化及管理,最终形成职责明确、决策科学、执行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二)有效合规风险管理有助于保障流程银行建设

合规风险管理要求将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准则落实到业务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环节或流程中去,识别、评估和管理相应的风险点,使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流程化并与外部法律、法规和准则相一致,从而在根源上控制合规风险的发生。按照合规风险管理的理念,流程银行建设必须完善法人治理,以“一线为客户服务,二线为一线服务”为经营理念,以“组织为流程而定,提升决策和反应效率,有效管理和风险控制”为原则进行部门设置,灵活构建前台营销服务职能完善、中台风险管理严密、后台保障支持有力的组织架构。合规风险管理是流程银行建设的微观基础,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通过不断整合银行业务和优化管理运行体系,梳理业务流程的风险点,管控日常操作中的不合规行为,有助于建立健全完善的流程银行制度。

二、邮储银行上海分行流程银行建设的实践

流程银行是当前国内外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经营管理模式,是邮储银行改革组织和经营体制落后现状,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的战略选择。

(一)再造经营组织架构

2013年,邮储银行上海分行在总行部署下启动机构改革,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对分支行内设部门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起适应流程银行建设标准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再造本着以流程决定岗位设置、以岗位设置决定部门设置的思路,将分行内设部门划分为营销及产品部门、风险管理部门、支持与服务部门三个版块,强化一线营销职能,强调部门间的制衡与协作。在对业务流程优化基础上,以“加强控制、规范流程、提高效率”为前提,兼顾内部控制与运行效率、兼顾风险管控与业务发展、兼顾风险成本与提升盈利,对信贷、资金等业务条线按照前、中、后台严格分离进行重新整合与定位,印发《分支行各委员会和各内设部门主要职责》对部门职责及其在流程管控的位置进行明确,力争做大前台、做精中台、做强后台。

(二)规范规章制度管理

科学的内部规章制度体系是确保业务流程能有效执行的制度保证,是提高流程控制质量的有力助手。邮储银行上海分行多管齐下,加强规章制度的管理:一是规范规章制度制定行为,出台《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对规章制度的起草、审查、审批与执行、修订与废止等流程予以明确,保障了规章制度的质量和效力。二是开展合规审查平台建设,建立合规审查机制,对新产品、新业务、新制度进行合规审查,确保其出台符合监管规定。三是定期进行制度梳理,一方面对监管新规,实时跟踪,进行合规分析与提示,确保行内规定符合监管要求;另一方面在内部风险排查、业务流程改造等基础上,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与调整,对已经失效的、与现行政策不符的、操作性不强的制度及时进行修改调整到位。四是扎实推进《业务行为规范手册》的编制、实施与推广工作,通过对信贷、对公结算、个金等业务流程和风险点的梳理,提出控制措施,帮助员工实现业务行为的自我规范。

(三)强化业务流程管控

邮储银行上海分行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价”为原则,将全流程管理的理念引入业务管理,在加大对重点环节控制的基础上,优化流程,提高效率,防范风险。以信贷业务为例,按照“营销、审批、管控”三线分离的原则和信贷流程要求,构建营销、审查、放款、检查、处置一体化的信贷管理体系。业务营销由零售信贷部、小企业金融部、公司业务部、国际业务部等部门负责对不同客户、产品和行业的市场营销、拓展维护,提高专业化程度;组建审批中心,实现授信审查审批与授信后风险管控的分离,并相互制约;成立放款中心,对审批通过的业务进行放款审核;由贷后管理团队负责贷款发放后的日常检查与风险监测;由资产保全部负责不良资产的专业化清收和管理。

(四)加强岗位管理

岗位管理是流程管理的基本单元,是保证业务流程高效运行的基础。邮储银行上海分行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业务的健康发展和银行的改革转型提供支撑和保障:一是建立岗位任职资格管理机制,持续强化对员工持证上岗的考核要求,促进全员业务素质的全面提升。二是实施员工职业规划管理,组织各类业务培训、支行行长领导力提升培训等,印发《员工职级晋升管理办法》《员工在职学历教育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三是定岗定编,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职责要求。

三、基于流程银行建设的合规风险管理成效

随着邮储银行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合规风险管理作为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在实现流程银行建设目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实现组织架构与合规风险管理架构的有机结合

邮储银行上海分行的合规风险管理架构采取复合型的组织模式,纵向上,由风险与内控委员会负责合规管理的日常监督,分行设独立的法律与合规部,配备专职合规管理岗,支行设风险合规部,配备风险合规岗;横向上,分、支行各部门均明确一名部门负责人分管合规,并确定一名合规工作联系人。这种纵到底、横到边的合规风险管理架构有效地构筑了防控合规风险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业务部门,对是否切实落实合规风险的防控负有首要责任,是防控合规风险的执行部门。第二道防线――法律与合规部,牵头组织建设全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对全行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评估。第三道防线――审计部,是合规监督部门,对业务条线经营的合规性进行事后审计,定期与不定期开展检查稽核,并监督法律与合规部是否履行了合规风险管理职责。上述职责分工有效地保障了合规风险管理、业务经营与内审之间的独立性,与分行三大版块,业务前中后台严格分离、后台业务集中处理的组织架构有机结合,实现了效率与管控的兼顾和平衡。

(二)实现合规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有效嵌合

以流程和岗位责任为基础,在业务流程的相关环节落实法律法规及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随流程落实内控,提高过程控制能力和人员执行力,提高合规风险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是邮储银行上海分行实施合规风险嵌入式管理的基本思路。为此,其制定了合规咨询、合规审查、合规测试、合规举报、合规信息报送等制度,开展网点合规检查,进行新规速递与宣贯,合规风险提示,组织合规培训等,将一系列合规风险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业务流程的众多环节,对合规风险识别、评估、量化、监控、检查、报告的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实现合规对全行业务发展的有效支持。

(三)以合规考核促业务发展

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合规经营,并与防范风险相伴。邮储银行上海分行加大对机构和员工合规绩效的考核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员工规范操作、业务健康发展。一是对机构进行合规绩效考核,分为上级对下级合规部门的考核、本级考核两种,上级对下级合规部门的考核主要以条线考核为主;本级考核属于“360度考核”,由行长、分管行长、分行其他部门、下属支行对合规部门工作业绩、工作效率、协调配合等情况进行打分与评价。二是制定《违规行为积分管理办法》《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等,对机构和从业人员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负向累计记分,对机构和从业人员制止违规违纪、堵截案件等行为进行正向累计记分,据以进行考核管理。三是制定《关键岗位员工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办法》,加强内部控制,防范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四是成立员工违规行为审理委员会,每半年度开展一次员工行为集中排查,及时发现员工违规行为。

四、加强合规风险管理的构想

在商业银行各项改革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实现合规风险管理与流程银行建设相统一意义重大。积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不断完善治理结构,深化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有利于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水平的根本提高。

(一)培育银行良好合规文化,积极推广流程银行理念

良好的合规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要通过营造合规氛围、培育合规文化,使银行合规管理体制机制牢固地深植于合规理念与合规文化中,使每一位员工熟知并掌握本岗位业务操作中的主要风险点和控制方法,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形成合规思维,主动预防各个流程的合规风险,促进符合规范操作的流程银行建设。

第10篇

对于“法治”,目前,没有一个固定的解释。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解释是“法治应包含两个重要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牛津法律大辞典》对“法治”的解释是“法治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等机构都要服从某些原则,如正义的原则、道德的原则和公平合理的诉讼程序原则”。1959年新德里国际法学会议的《德里宣言》对“法治”的概括为含“既要防范行政权力滥用,也要由政府来维护法律借以保障人们具有充分的社会和经济生活条件”等4项内容。社会主义法治念归结了“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理念。在这些解释和要求中,都提到了依法、遵法、守法。

全面推进工商“法治化”建设,工商执法人员就必须要有法必依,通过学法知法懂法,做到守法用法护法,在执法中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理念,改进执法作风,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提升执法办案水平和效率,提高监管效能,提升工商执法效应。如何推进“法治化”建设,是每一个工商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开展市场主体的法规培训,营造法治化环境

推进“法治化”建设,须市场主体学法、懂法、守法。因此,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引导市场主体树立法治观念,依法开展生产经营,在履行应尽义务的同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从而为依法行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中,要针对不同的市场主体,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把握时机,选好载体,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培训:一是利用各种纪念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以每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2•4法制宣传日、工商法律法规颁布和实施的周年纪念日等为重点时机开展法制宣传;二是通过标语、电视台、网站、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广泛宣传法律法规,特别是发挥“消费者维权站、12315联络站”的作用,将法律法规宣传列入“两站”的工作职责;三是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举办培训班等方式,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方法,实行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以案说法与法律咨询相结合,利用企业回访、企业年检、个体验换照等时机,全面宣传工商法律法规;四是充分发挥消协、个私协、信用协会等协会作用,解答法律咨询,开展法律服务,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在活动中融入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二、加强干部职工的法规学习,提升法治化能力

有一支依法、用法、护法的干部队伍,是“法治化”建设的根本,必须全方位提升执法队伍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一是将法律法规学习日常化、制度化,磨刀不误砍柴工;二是建立学法考法数据库,方便查找和学习,做到自由组题,远程测试,系统评分;三是学法实行一周一法,一月一考,突出专题,系统全面;四是广泛开展案例分析,对典型案件进行模拟操作,通过学习、分析,在遇到类似的案例时有经可取,有例可借;五是交叉开展案件评析,组织互相学习,互相挑刺,在学习中升华,在挑刺中完善;六是模拟办案,给出案源,从立案、调查、集证、讨论、告知、处罚等环节进行模拟,明程序、带新手;七是开展模拟听证,组织执法人员对所办案件进行举证、质证、辩证、听证,提升在实际场合的应对能力和办案过程中的集证、举证能力;八是采用互动式的学法方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九是专题讲解,通过新老法对比讲解,新法专题学习讲解,组织知识竞赛等,强化执法能力。要通过学习,着力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和责任意识,使执法队伍转变权力观念,树立法律高于一切的观念,在执法工作中,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从而为工商“法治化”建设奠定人员基础。

三、规范执法办案的自由裁量,夯实法治化基础

工商部门目前执行的法律法规很多,自由裁量的空间也很大,2006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公布,工商执行着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有458件。并且在涉及行政处罚的地方,都有着自由裁量。因此,要实现“法治化”,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须规范执法办案的自由裁量,在法律、法规或规章、规定的范围内合理适用处罚种类或处罚幅度,根据立法目的和立法宗旨,做到合法和合理兼顾,横向和纵向都公平。一是充分认识到合理自由裁量的重要意义。使执法队伍充分认识到如果在执法办案中随意行使自由裁量,造成同一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出现轻重失衡、宽严失度,就做不到公平公正,也就达不到“法治化”的要求;二是进一步细化、量化规范自由裁量。根据违法主体、违法行为情节、危害后果和涉案金额大小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幅度内进行细化、量化,确定违法级别和处罚档次,制定相对的统一量罚尺度,使每一种违法行为对应的行政处罚相对一致、相对适当。在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时,根据违法情况套用细化、量化的处罚种类和处罚幅度进行处罚;三是公开行政处罚结果,将同类同型的行政处罚集中在一起公示,做到案件性质,执法人员,处罚依据,处罚决定等内容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加强执法队伍的思想教育,避免执法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受亲疏、情感、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将自己的主观意志甚至个人的偏见、歧视、好恶、故意等强加于行政相对人,在同等条件下,做出悬殊很大的处理和有意的偏向;五是充分告知处罚对象的各项权利如陈述权、申辩权、行政救济权、司法救济权等,充分听取处罚对象的陈述申辩来自由裁量。

四、深化案件办理的监督管理,建立法治化体系

加强对案件过程全程的监督管理,可以使行政执法合法合理,公平公正,也是推进“法治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从监督的主体来看,要从内部、外部加强监督管理,从监督对象来看,要对办案过程、办案程序、办案人员进行监督,从监督的时段来看,要对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程监督。一是要建立层级负责的监督模式,为每个分局、工商所配备法制监督员,如工商所办案时,实行法制员审查,所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县局法制股核审,重大案件案审委员会讨论。在核审讨论时,对比同类已处罚案件讨论。并进一步完善法制机构,充实人员,明确职责,实行2人以上的法制核审,全面组织开展案件质量考评等,监督执法办案细节关、证据关、文书关、程序关等。同时,实行月查季评,层级评查,建立层级负责的监督模式,避免执法过错行为的发生;二是发挥监察机构的监督职能,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加强对行政执法检查、处罚等过错追究的力度,加大对不重细节、不重程序等的问责力度,制衡和规范执法办案,提升执法质量;三是加大对执法流程的监督力度。监督好执法流程是限制随意执法的前提,是保证执法公平公正的关键。要加大对执法人员执法流程的培训,强化对执法软件的开发,通过软件规范执法流程,即防止大案办小,小案办无,也防止抓小放大,处罚过重等现象的发生;四是完善社会监督,通过执法程序公开、执法依据公开、执法内容公开、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公开,建立举报、评议、反馈、公示、回访等途径,保障执法的公正、合理、统一。

五、完善行政执法的规章制度,强化法治化保障

第11篇

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司法局的指导下,年。区司法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政法工作会议和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区委三年上台阶这个中心任务,坚持以“四项重点工作”为主线,着力服务和保证全区建设发展稳定工作大局,着力深化法治区创建工作,着力推进基层基础建设、规范化建设,着力提高司法行政队伍服务水平,努力为全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一、建设中促协作。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真正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党和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队伍。坚持每周一次的学习,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时提高每位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修养和业务知识水平。班子中建议同心同德的团队精神,每周一次局务会,做到大事多商量、事事多沟通,重大决策充分发扬民主。领导班子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廉洁从政,勤奋执政,切实发挥表率作用。

(二)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司法行政队伍整体素质,依照区委布置要求,机关队伍中积极开展了执法为民、廉洁高效”集中教育活动、创先争优争做先锋”活动、增强制度意识、争做执行表率”双诺、双述、双评”等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全体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依法行政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

(三)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今年5月份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开展了廉政准则》知识测试,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行政队伍。

强化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建设。为切实增强了广大法律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四)规范执法执业行为。法律服务队伍中继续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宗旨教育。律师队伍中深入开展律师队伍建设年活动,全区法律服务行业制定下发了区关于开展树立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服务理念的实施意见》引导他克服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狭隘观念,牢牢掌握法律服务工作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正确方向,切实维护了司法秩序。

二、创新中求突破。

(一)加强重点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全区中心工作,通过更换宣传栏、发放法律知识读本等形式在全区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宪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条例、公务员法、环境维护法、农业法等法律法规。为切实加强校园周边平安稳定,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防范意识,尤其加强了学校的法制教育,制作禁毒宣传展板,6月26日,配合区公安分局开展“禁毒宣传月”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全区营造了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二)创新载体。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活动开展过程中,巩固和发扬老典型,努力挖掘和培养新亮点,将泺口服装市场作为区“法律进单位”突破口和亮点,泺口服装城打造普法主题市场,并制定了详细完整的实施方案,力争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典型。

(三)做好“五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为开好“五五”普法总结惩办大会。全面搜集整理全区“一五”普法以来的照片资料,与省电视台、济南日报合作拍摄我区“五五”普法效果电视纪实短片;制作了普法宣传画册。8月6日,市检查组对我区五五普法效果进行了检查验收,王区长进行了专题汇报,检查组对我区的普法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努力开展法治区创建工作。开展法治区创建活动是一项新的实践。结合“法律六进”活动的开展,深入创新开展了法治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普法效果,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公正司法,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三、稳定中促和谐。

(一)突出抓好人民调解。区司法局围绕全区工作中心,依照“做人民调解、助行政调解、通司法调解”工作思路,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有效维护了全区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拆迁是近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区司法局围绕全区拆迁工作大局,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今年分别在官扎营、宝华、泺口、堤口等街道办事处召开人民调解座谈会,进一步提高了调解员的调解水平和整体素质,确保了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健全组织、拓展领域。为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领域,区司法局积极把人民调解向社区、村(居)企业、区域性、行业性组织延伸,年,区村(居)调委会共有242个,企业调解组织13个,泺口服装市场,中恒商城、国棉四厂等13家企业建立了3-7人的调委会。同时,积极指导各级调解组织参与劳动争议、土地征用、物业管理、医患关系等社会热点、难点纠纷的调解,努力提高人民调解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今年8月份,区司法局分别在交警大队、检察院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截至目前,共调解交通事故10余起,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近200万元,进一步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了社会矛盾激化。坚持把调解优先原则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建立健全了定期排查、敏感期排查、专项排查、联合排查的四排查机制”实现了矛盾纠纷排查信息系统”社会化管理信息系统”人民调解信息平台”三网共管和信息报送的网络化,进一步增强了工作效能。年,共调解纠纷2871起。胜利2814起,占98%以上。其中:婚姻纠纷470起,邻里纠纷522起,合同纠纷133起,赔偿纠纷91起,劳动纠纷144起,村务管理纠纷80起,土地承包纠纷44起,征地拆迁纠纷413起,施工扰民纠纷307起,房屋宅基地纠纷96起,物业纠纷97起,其他纠纷474起。三是密切配合、促进联动。积极推进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有机衔接,做好人民调解与基层综治工作、工作的紧密结合,发挥人民调解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不时提高人民调解的质量和效率。与诉讼调解衔接方面,全年有60份涉及债权债务的人民调解协议书通过法院确认、执行,群众既无须缴纳诉讼费,又避免了诉累,深受群众欢迎;与工作结合方面,配合妥善处置了人造毛皮厂、北园标山社区、棚户区拆迁纠纷等多起突发事件;与综治工作结合方面,积极配合街镇综治工作中心,努力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较好地发挥了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基础作用。

(二)着力加强两类人员管理。建立健全了一个流程、三项措施、四项基础”建立一个流程:制作了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图,明确了工作职责。三项措施:完善组织,形成网络;规范接收,紧密衔接;严格管理,人性化矫治。四项基础:建立一套规范的社区矫正工作制度,组织一支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队伍,设立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的办公场所,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保证机制)社区矫正工作机制。摸索建立了一系列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制定了联席会议制度、风险评估制度、动态分析演讲制度、请求演讲制度等,下发了区社区矫正工作手册》细化量化了工作流程。严格落实刑释解教人员“一表两书”制度,各街镇司法所装置全国安排帮教网络平台,使全区15个司法所与全国各大监狱实现无缝对接,目前区共录入刑释解教人员627人,共接受核实全国各监所籍两劳人员信息360余条。二是完善措施。根据省、市文件精神,与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区分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在全区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促进了区社区矫正工作依法有序开展。树立“小社区、大社会”工作理念,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接收做到六个到位”即:社区矫正办公室工作人员到位,司法所长到位,社区矫正专职人员到位,公安派出所民警到位,社区分管负责人到位,各关口衔接到位,形成共同推进工作的合力。目前,全区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215人,已胜利解除矫正129人,现有社区矫正对象86人,无一人脱管、漏管,无一人重新犯罪。继续推广实施分类帮教,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教育,努力协助他解决就业、就学、生活等实际困难,促进他顺利融入社会。

第12篇

一、中小企业为何需要防控法律风险

在现代法治社会,任何市场主体的行为都要处于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之下,每一个理性的市场主体都应当在法律的框架下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发展完善,法律体系逐步健全,法律对市场主体行为的规制更为深入和细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法律环境也更为复杂,同时企业所要面对的法律风险也变得更大、更复杂。尤其是对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而言,一个法律风险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导致其经营陷入困境甚至迅速消亡。从这个角度讲,中小企业应该更加重视对自身法律风险的防范控制。但遗憾的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家企业因经营问题产生法律纠纷面临诉讼,经营者总是希望不惜一切代价以追求胜诉,但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往往是付出高额成本却仍然无法避免败诉的结果。这种“重诉讼轻防范”现象的本质上就是企业经营者尚没有意识到事前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性。

诉讼一旦发生,说明企业实际上已陷入法律风险之中,“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胜诉需要坚实的证据基础为后盾。而一家企业如果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缺乏风险意识和严密的管理流程,则非常容易陷入纠纷前未保留证据而事后又无法取证的窘境。因此,在企业法律风险的处理上,事后控制不如事前预防。事前防范可以在在源头上消灭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法律风险演化成企业的法律危机。因此,中小企业经营者必须走出“重诉讼轻防范”的误区,将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贯彻于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之中。

二、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点的识别

法律风险点的准确识别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前提乃至关键。对与中小企业而言,其法律风险在企业创立、经营的全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总体来说,中小企业的法律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设立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创始时,因法律意识欠缺,往往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有的企业创始人为追求所谓规模和形象,在自身投资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注册资本额,导致企业注册资本不实,从而造成企业及其投资人可能因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而被追究法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在合伙创立企业的过程中,很多经营者未意识到企业章程等企业设立过程中的法律文件对规范企业经营的重要性,盲目套用工商部门提供的范本作为企业设立的依据,这就导致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股东意见不一而又缺乏决策依据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僵局。

2.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自2008年《劳动合同法》施行以来,我国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愈加严密。对于企业来说,在劳动关系的处理上面临更多更严格的法律约束。但很多中小企业在用工过程中的做法仍十分粗放,缺乏严格的管理规范。这就导致企业一旦与员工发生劳动争议,往往会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从而导致经济损失。比如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如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则需要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但很多中小企业往往在用工过程中缺乏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导致被劳动者依法请求双倍工资。这极大增加的企业的用工成本。

3.合同法律风险。合同关系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的最基本法律关系之一,可以说任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必须面临合同关系的处理问题。很多中小企业在合同签署、履行、争议处理的过程中缺乏全面有效的管理规范,导致经营过程中出现签订的合同对自身不利或者虽合同条款设置对自身有利但在履行过程中失控而最终失去有利的地位的状况。

4.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管理法律风险。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问题是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很多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而言,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甚至构成其核心资产。然而很多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问题的处理上普遍缺乏法律意识。要么缺乏对自身知识产权或商业秘密的保护意识,导致自身权利被侵犯而无法有效制止侵害,从而影响企业经营;要么缺乏对他人知识产权或商业秘密的尊重意识,导致在经营过程中因侵犯他人权利而被追究法律责任。

5.财务税收法律风险。依法纳税是企业的义务,但对于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的来说,税负构成企业经营的最主要成本之一。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全面的财务管理规范和税务筹划,导致其避税行为触犯法律规定,使企业陷入随时可能因财务税收问题而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尴尬境地,从而埋下巨大的法律风险隐患。

三、中小企业应如何防控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现代企业的一项战略性管理制度,它要求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对各种法律风险都要制定相应的防范预案,从而最大限度防止法律风险的发生。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建立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尽量把法律风险化解在规范的常规管理之中。毫无疑问,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势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面临降低企业法律风险的现实需要和需要维持较低经营成本和经营灵活性之间的巨大矛盾。因此,如何在不大幅增加企业管理成本、不降低企业经营活力的基础上,为中小企业设计一套符合其自身特点、满足其现实需要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就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在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中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选择合适的法律风险防范模式。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建立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模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外聘律师担任法律顾问,二是在企业内设置专门法律实务岗位,如法务专员。上述两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综合考量上述两种模式的特点,以企业内部法务人员为主同时辅以外部律师参与的混合方式应是对大部分中小企业适用的法律风险防控模式。一方面,法务人员全程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可以利用其熟悉企业经营状况优势在事前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发生,或在法律风险发生时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避免风险的扩大。另一方面,如遇到法务人员无法处理的复杂法律事务时,再针对问题类型聘请外部专业律师介入处理,利用外部律师经验较为丰富全面的优势及时控制法律风险的发生或扩大。

2.建立内部法律事务管理流程。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针对其容易发生的法律风险,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建立内部管理流程:

规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中小企业应围绕员工招聘、录用、工作考核、解聘等环节规范管理流程。杜绝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等严重违反劳动法的现象。避免因公司行为不符合劳动法的规定的而导致风险。同时应完善公司用工规章制度,注意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为企业行使用工自提供直接法律依据。

建立合同管理流程。应在合同谈判、签署、履行、纠纷处理的全过程中贯彻法律风险防控理念。尽量在事前防止合同漏洞,并注意合同履行过程的监控,及时固定相关证据。在纠纷发生后应及时跟进处理,争取有利时机,提前设计处置方案。

建立知识产权、商业秘密保护机制。一方面,要注意建立对企业自身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的保护机制,及时界定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通过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等方式建立保护机制。另一方面,要注意对企业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审查,规避企业经营过程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商业秘密的情况。

完善财务、税务管理流程。应注意打破企业财务系统封闭操作的经营管理,让法律人员介入企业财务、税务管理过程中,保证财务、税务操作过程的合法性,同时也要提前做好企业税务筹划,在确保合法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企业税负。

参考文献:

[1]徐先明.中小企业如何防范法律风险[J].人民论坛,2011年2月中

[2]杨悦.关于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律适用,2012年,第4期

[3]刘勇军.论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必要性[J].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