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会本科专业

财会本科专业

时间:2023-06-11 09:32: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会本科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会本科专业

第1篇

关键词:会计本科;专业实习;困惑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303-02

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财经类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和目标,而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建立和完善是其重要的手段之一。专业实习,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有助于将理性的知识转化为感性的认识和体验,丰富和完善课堂学习,提高学习乐趣。另一方面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及毕业实习,甚至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提供坚实的背景及基础。

一、会计本科专业实习中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对会计类人才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学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专业实习的实践资源相对紧缺,目前本科院校在专业实习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专业实习中存在随意性问题。首先表现在专业实习实验内容安排的随意性。一般来讲,教学工作计划的实验环节都应紧紧围绕着理论教学开展,以求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王长青,2005)[1]。但一些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内容时间安排有悖科学原则:大部分实践课程都集中在期末几周进行,而周末学生都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理论课的期末考试上,对实践课程的关注程度就可想而知。其次是学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学生纪律涣散、迟到、早退、旷课,实习准备不足,不是忘记带实习指导书,就是不带笔记本和笔;只注重模仿照搬,操作不认真,应付了事(刘纳新、刘茂盛,2007)[2]。

2.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等其他实践教学之间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训练、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但一些院校在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的割裂比较明显,没有将专业实习和课程实习、毕业实习联系起来,缺乏一贯性,这些实习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性,专业实习内容与毕业实习也可能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各环节脱节现象比较明显,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3.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清晰认识。学生专业实习的目的性不强。在短时间内不明确要干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至学生专业实习效果差。学生去单位实习,由于财会部门是单位核心机密部门,一般不会让学生接触财务数据,实习学生只能看看单位财会人员的操作,只有进行提问,单位财会人员才会告诉你情况;如果学生缺乏对专业实习的清晰认识,可能连问题都提不出来,导致专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冯英,2006)[3]。

二、会计本科专业实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随着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学生规模急剧扩大,各本科院校的经管实验室或财会基地的建设严重滞后于学生规模的增长,硬件条件的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各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1.学校对经管实验室或财会实训基地的硬件投入不足。会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经管实验室或财会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非常迫切,但这些硬件建设均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目前由于大多数本科院校办学经费比较紧张,专业实训设施相对不足,而且较为落后,更新速度慢,传统的“计算机+软件”的实验室模式仍大行其道,或直接采用软硬件供应商提供的实验室解决方案,不能满足会计学生的专业实习需求,未能发挥校内实训的应有功能(周家伦,2006)[4]。

2.专业实训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财会类各专业的专业实习内容,相当一部分存在共同性和共融性,都可以在一个单位的财务、审计、会计等岗位实习;但是如果财务管理系在联系某一个单位时,而会计系或审计系也在联系同一家单位,导致专业实训资源浪费,因为同一家单位的专业实训设施、场所的科学安排与统筹就能发挥更大整合效果。但现有的专业实习教学安排,实训资源的利用与建设各自为政,就缺乏这种宏观的科学规划与设计。

3.相关企业动力不足。企业单位作为学生的校外实习的必要场所,在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有着重中之重的地位。但相关企业对院校的合作方式、积极性、实习学生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特别是财务数据属于企业的核心机密,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于会计专业的实习、实践教学活动显得动力不足,积极性不强。这些企业不愿意与学校紧密合作,但他们只是直接从人才市场中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不愿自己承担部分实践培训费用,反而还收取学生的专业实习经费。

三、会计本科专业实习的主要出路

1.树立全过程的专业实践教学观。树立全过程的专业实践教学观包括一般课堂的实践教学、阶段实训、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与技能竞赛等。转变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观念,把参与社会实践和参加省部级以上的技能竞赛(如“创意、创业、创新”的三创大赛)视同专业实习,让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和技能竞赛作为专业实习的替代形式。

2.建设本科院校自己的专业实训基地。本科院校应加大对经管实验室或财会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包括基地场所等硬件设施,也包括ERP系统或沙盘系统等软件部分,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全真模拟系统,解决没有落实专业实习单位的会计学生的实习问题。

3.设立校内经营性实训场所。在校内设立超市、酒店、创业街等场所,让会计专业的学生为其直接进行财会工作,甚至鼓励院校老师自己开设代账公司、咨询评估公司,可以让会计专业的学生参与部分基础工作,这些校内经营性实训场所既能够开展业务工作,又解决了会计本科学生的专业实习,还可以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实习收入。

4.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本科院校应该积极利用校友或校董事会单位等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并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由一名分管副校长领导,负责建立和维护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整合校内、校外资源,避免领导更换后无人管理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长青.融创新精神于实践教学注重医学生应用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5,(3):24-25.

[2] 刘纳新,刘茂盛.财经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110-113.

[3] 冯英.基于商务化运作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构想[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9):5-9.

[4] 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25-27.

Practice Puzzles and Way Out of Accounting Undergraduate

SHI Heng-gui

(School of Accounting,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54,China)

第2篇

关键词:会计学;培养目标;目标定位;落实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39-02

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会计人才培养的方向、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针,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会计教育思想的影响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我国关于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实现了由专业型到通用型,再到应用型的转化。2012年教育部正式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明确将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一、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类型定位

目前,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类型主要分为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三类,2012年教育部明确将会计学本科的培养类型定位于“应用型”。“应用型”会计人才不同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学术型”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它是介于“学术型”与“技能型”之间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具有较深厚的财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应用能力与学术能力相得益彰、既从事会计实务工作,也能从事教学科研的会计人才。会计学本科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在财务核算、成本核算、财务预算、资金结算、投资理财、财税协管、财务管理等岗位从事财务会计实务工作。

二、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规格定位

1.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会计人才。伴随着市场经济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对于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办学,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会计人才列为重点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凸显了会计人才在国家、地区和企业间竞争间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必须面向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2.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报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2012年教育部会计学本科培养目标规定:会计学本科专业必须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所谓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是指能适应信息化时展需要、能活跃于国际经济舞台、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能够恪守会计职业道德、能够自觉践行同志所强调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会计人才。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着眼于会计人才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会计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发展,能力卓越、知识集成、实践能力强成为合格会计人员的评判标准,也是企业用人、选人的评判标准。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2012年教育部也将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界定为“复合型专业人才”,所谓复合型会计人才应是知识面广,知识涉猎跨度大,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跨学科的管理知识,具有较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特征,能适应多方面的工作需求,经长期实践,能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经验,能有效解决会计管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会计人才的复合体现为跨学科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体现为管理学科内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体现为会计学科各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灵活运用、体现为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有机结合。复合型会计人才必须具有过硬的财务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信息化处理、投资理财等方面的会计职业知识与技能,要熟知我国会计法规制度、国际社会文化背景、国际会计法律法规、商务惯例等知识,同时还要有信息科学、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掌握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

三、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定位

1.知识结构体系定位。会计是一项专业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业务管理活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会计专业不应局限于学习纯粹的会计学科知识,而是应打破传统学科知识结构,在会计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关的知识,特别是管理、经济、金融、法律、财务、信息技术等纳入会计学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宽广的就业前景和对未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适应能力。会计人才除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知识、法律知识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相关专业知识,形成理论知识、通用知识和职业知识协调的知识结构,在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会计学科专业课程等。

适应国际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学本科专业知识培养目标应定位为:掌握基础性的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数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深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扎实的会计知识体系、较为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会计管理知识,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相关法规和惯例,了解会计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2.能力结构体系定位。现代高等教育虽然强调“通才”教育,但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这就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长,考虑会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职业岗位的竞争及拓展迁移需要,会计学人才所具备的能力体现为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机结合。所谓通用能力,是会计人才从事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胜任能力的保证,包括对商业的理解、风险管理、持续学习、战略管理、管理变革、问题解决能力、对抗压力的综合能力;而专业能力,则是指从事会计工作应有的公正、客观、独立的职业准则和职业判断能力;社会发展能力则指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会计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与利益关联方沟通、质询与解释,对于新出现的会计交易和事项需要进行思考、分析与推理,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需要做出职业判断等。面向企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会计行业管理需要和会计人才发展需求,会计学本科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应定位为:要受到会计学方法和技巧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信息获取及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步不断创新会计管理方法和手段。

3.素质结构体系定位。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的素质结构是基于其知识结构而构建,主要包含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专业素质指在从事的会计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即指将来成为会计管理人才所具备的职业素养;人文素质指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即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的气质和修养;身心素质指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它是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得以建立和提高的基础,是学事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健康体格、充沛精力、良好生活习惯、乐观情绪及对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等。

会计学本科专业素质培养目标应从全面加强学生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教育入手,以培养学生和谐人格为目标,将其定位为: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理财、风险、服务和法律意识和反省、提高意识,具备较好环境应变、适应能力,能灵活处理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指南,正确理解和把握培养目标定位,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编排与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葵,彭琳,等.关于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

[2]章道云,吴倩,等.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解读[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3).

[3]赵咏梅.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人才,2013,(6).

[4]陈福军,赵云香.基于和谐理论视角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3).

[5]张卓,段云,周晓静.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3).

第3篇

1.2018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

普通类分段线

普通类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分数线

588

490

344

注:第三段投档录取完成后,根据缺额计划和生源情况,适当扩大比例征求志愿。

2.2018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

艺术类第二批专业省统考各类别综合分分段线

类别

第一段

第二段

美术类

507

449

音乐类

453

387

舞蹈类

476

418

影视表演类

473

414

时装表演类

502

428

播音主持类

471

379

编导类

492

420

摄制类

492

421

注:(1)艺术类第一批中,教育部批准的可自主划线的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的艺术类本科专业,由学校自主划定文化分数线;其他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要求考生文化成绩(高考总分)须不低于319分。

(2)艺术类第二批如遇部分类别第一段录取后即已完成全部计划,则该类别不进行第二段志愿填报。

(3)艺术类第二批第二段投档录取完成后,将根据各类别缺额计划和生源情况,分别决定是否适当扩大比例征求志愿。

3.2018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

体育类综合分分段线

体育类

第一段

第二段

分数线

500

445

注:(1)如遇第一段录取后即已完成全部计划,则不进行第二段志愿填报。

(2)第二段投档录取完成后,将根据缺额计划和生源情况,决定是否适当扩大比例征求志愿。

4.2018年浙江省单独考试招生分数线

类别代码及名称

分数线

01 机械类

281

02 计算机类

285

03 文秘类

322

04 化工(环保)类

329

05 药学类

386

06 建筑类

263

07 烹饪类

335

08 旅游服务类

251

09 服装类

302

10 财会类

344

11 电子与电工类

314

12 商业类

326

13 外贸类

197

14 医学护理类

439

15 农艺类

219

161艺术类(工艺美术)

331

162艺术类(影视表演)

357

163艺术类(舞蹈)

337

164艺术类(音乐)

415

165艺术类(时装表演)

360

171其它类(安全防范)

348

172其它类(体育)

342

174其它类(学前教育)

448

175其它类(退役士兵)

96

176其它类(汽车专业)

347

177其他类(内地中职班)

第4篇

关键词:会计实践;实践教学;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84-02

一、引言

会计实践教学是本科会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模拟实务,更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会计的要求也要不断地发展。在新形势下,会计人才素质应当顺应时代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然而面对会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堪忧。为此,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内外会计实践基地,通过优化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及管理制度,以保障校内外实践教学的运行,加强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至关重要。新形势下,通过优化会计实践教学以完善实践教学成果,增强实践教学作用的发挥势在必行。

二、关于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现状描述及原因分析

随着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它的问题也随之暴露。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故而要想解决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只有深入地分析其现状,找到突破口,才能解决会计本科实践校内外环节、考核制度及教师与学生等方面的问题。

就会计实践教学校内环节来看,传统的强调理论和应试的会计教育模式忽视了实践和考查,这造成学生理论能力强而动手能力却跟不上,且校内实验室的实践往往是纸上谈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少思考和体验。阳顺英、陈瑾瑜[1](2009)提出会计本科实践教学模拟实训业务缺乏现场感,导致学生在会计模拟实验中只知道操作却不去究其根源。石恒贵[2](2011)表示校内经管类实验室或财会实训基地建设不足,多为“计算机+软件”实验室,校内实验室存在设备落后、更新慢等问题。肖彦[3](2009)表示手工操作的校内实验和简单的财务软件操作与企业普遍使用的ERP软件形成了鲜明的差距,应当将手工、电算化、网络等相结合进行教学。就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来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不足,使得高校和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比较有限,且学生的校外实践深度不够也导致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出现形式化的现象。张秀珍、丛蔚[4](2010)指出会计资料的保密性使得校外企业对会计学生有所保留,积极性不强,使得学生深入学习的机会减少。滕晔[5](2007)表示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指导,校外基地建设无从下手。陈、陈炜[6](2010)表示高校多将资金投入校内建设,忽视校外企业合作的投资,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企业不愿意与一些高校进行合作。同时,他们通过“三元悖论”的研究方法,论证了在当前就业压力下,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找工作、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这三项任务只能圆满完成两项的“三元悖论”现象。而刘建胜、谢林海[7](2012)指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流于形式,甚至出现敷衍的现象。就会计实践考核制度来看,不论是在校内实践环节还是校外实践环节,会计实践考核制度都不够明确,缺乏标准约束。李芸达、强桂凤[8](2013)分析了会计考核不到位的原因,究其根源在于会计实践教学偏重结果考核,忽视过程考核。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反馈和互动不足,使得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对会计实践失去兴趣。就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方面来看,教师及学生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教师数量有限,教师指导时间短,学生受指导得不到保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学生没有意识到会计实践的重要性、自制力差等原因,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差。辛国军[9](2010)认为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指导水平有待提高。由于教师们普遍重视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对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出确切的答复;其次,会计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偏低,造成实习过程中的会计电算化实习深度不够;另外,高校没有教学制度规定教师必须参加社会实践,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三、关于会计实践教学问题的探讨

为了解决会计实践教学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国内各界学者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诸如建立校内外财会实训基地、建设会计实践教学团队、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及管理制度等切实可行的建议。针对目前新毕业工作的财务人员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以及当前很多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者们认为高校可有效利用校内的各种经营场所作为实践平台;通过与校外的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并聘请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务专家作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等方式建立校内外财会实训基地。朱利荣[10](2011)认为在会计实践教学中,要注重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等实践基地的建设,同时也应引进ERP系统和沙盘系统等软件设施。国凤兰[11](2010)针对校内外实习没有相结合的现状,提出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结合道路。杨朝晖[12](2010)主张可以在高校建立财务预审制度,对财会类的部分学生进行培训,由高校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带领学生预审员到学院进行财务预审。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对于建设好会计实践教学团队来说十分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案例教学,以启发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使得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强对理论的应用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应该将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与引进校外专业会计人员相结合。滕晔[3](2007)强调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进行问题式的教学,将实践教学贯穿于理论教学之中,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国凤兰[11](2010)认为应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设专业的会计实践教学团队,一方面定期安排高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以及深入企业学习,另一方面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财务人员来指导实际操作性较强的会计实践教学活动。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及管理制度对于校内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运行来说是一个保障。任平[13](2011)表示建立科学严密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能够保障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王太林[14](2011)建议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将实验要求与实验项目完成的质量进行指标量化,从各方面考量和评定学生的实验过程。

四、会计实践教学相关文献的简要评述

新形势下,会计实践教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许多学者都在设想用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很多学者提出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仿真”实验室等建议。此外,目前高校的配备越来越齐全,上机操作的实验课程越来越多,模拟沙盘比赛等活动的开展,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学习空间,由此可见会计实践教学的进步所在。而会计实践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这一问题,与学生本身的素质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学生本身不重视实践,贪玩、甚至缺席实践教学课程等,这给会计实践教学作用的发挥造成很大的障碍。学校应该给学生设定明确的培养目标,通过就业能力的指导与培养,提高学生素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很多学者提到校外实践和校内模拟实验室,但校外稳健的实践基地的建立,阻碍因素多,单凭协议和社会关系是很难建立长远合作关系。面对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困境,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宽,可以利用校内的企事业单位,如财务处、校内印刷厂等资源作为实践基地。由于这些企事业单位在校内,有校内机制的保护,再加上校内企业对本校学生的信任度比校外企业强,愿意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样既可以为会计实践提供良好稳定的实践平台以优化教学,又方便会计实践教学过程的控制和监督,以达到很好的考核学生会计实践结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阳顺英,陈瑾瑜.会计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前沿,2009,(4).

[2]石恒贵.浅议会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当代旅游学术版,2011,(8).

[3]肖彦.以素质提升为目标的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基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分析[J].会计之友,2009,(9).

[4]张秀珍,丛蔚.对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8).

[5]滕晔.会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探讨Ⅲ[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4).

[6]陈,陈炜.基于“三元悖论”的会计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7]刘建胜,谢林海.理工院校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432).

[8]李芸达,强桂凤.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财会通讯,2013,(7).

[9]辛国军.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及改革探讨[J].经济师,2010,(5).

[10]朱利荣.应用型本科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

[11]国凤兰.基于就业的会计动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2).

[12]杨朝晖.高校财务报销流程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思路[J].教育财会研究,20l0,(8).

[13]任平.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思考――基于陕西理工学院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2).

第5篇

关键词: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 本科 课程设置

一、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全面,但是基础课比例过高,实践环节薄弱

表1 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比例

单位:%

经过相关数据的查找和调查分析,得到表1。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本科会计学教育培养模式中,两类基础课共占总学分的49.11%,体现出“厚基础”的特点。然而,仅以课程设置的角度来讲,“宽口径”的宗旨却无从体现体。体现“重应用”特点的实践环节仅占8.64%的学分。

(二)课程设置之间关系独立,忽略相互之间的关系

此专业中,各种课程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彼此之间的联系很密切,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组在研究中,如果忽略了这个问题,就会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导致他们会孤立看待每一学科,不能联系的看问题。比如会计和审计,税务会计和税法,会计和计算机会计等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只是单一的学习,而忽略了它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对课程学习成果不能科学的检验,特别是不能符合鼓励学生参加实践这一点,以适应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现在大多高校实行:期末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期末成绩占到大部分,这样的考评制度容易造成期末成绩“一刀切”的状况,忽略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缩小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且很容易造成“应试教育”的后果。考试对学生考察的要求不仅应该以教学目标相符合,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此课程在学生整体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程度。每一科目对于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是唯一的;而对于每位学生来讲只是众多科目中的一个科目。教师愿意强调所授课程的重要度,而忽略了此门课程,在每一位学生学习过程占整体的总课程的重要性程度。

二、产生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3+A+B模式为主要模式,只体现“厚基础”,没有体现“宽口径”

这是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本科会计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3”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A”指专业选修课,“B”指可供学生选择的其他选修课程。“3”一般占用了7O%以上的学分,“A+B”部分仅占2O%左右的学分。这个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具有较大自由组合空间的选修制度,体现了重视学生基础教育的特点。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专业课学分占的比例较小,就决定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较少。

(二)忽视课程之间的交叉和空白

各个课程组之间的交流甚少,甚至同一课程组织中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交流也少。导致他们不能及时沟通在会计教学中讨论一些相互关联的知识,不能把这些关联的只是传达给学生。在会计教学中,由于课时紧等原因,有些知识点出在任课教师间相互推脱的状况。比如:“财务报表分析”这一知识点,在中级会计学和高级会计学中都出现,前一任课教师表明在以后会课程中会详细学到,一语带过;后一任课教师又表明以前已经学过,不进行赘述。

(三)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总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忽略了实践环节

实习经验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然而,迫于时间和课程安排的无奈,学生忽略了对实习的重视。其实,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完全可以和成绩学分挂钩,这样学生既有实践的时间,也有足够的重视程度。虽然不是每门们课程都有实践的必要,特别是到企业中实习的必要。然而,其它相关的实践,比如:对课程相关知识的拓展、对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探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可以应不同课程的需要,在平时进行安排。

三、科学的设置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

(一)采用3+1+X+Y模式

采用3+1+X+Y模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该模式是指宽口径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一个专门化方向课程模块+ X门一般选修课程+ Y门其他专门化方向的选修课程。“ 3 + 1 + X + Y” 本质上已经不同于“3 + A + B” 模式,这样的课程体系能够打破统一路径的培养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自我选择相应的课程,也便于相关领域教学的深入,更好的协调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之间的可是关系,便于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二)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安排好课程,学生进行监督,督促老师完成教学内容

教师之间相互共同少,就应该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学科带头人应该发挥这样的作用,显示他们增强交流和联系,带动有在课程上的联系,甚至是改革;同时,作为学生,如果在学习中发现了相关问题,也应该及时想任课教师反映,督促他们完成教学内容。

(三)改革考试、实践在期末考试中所占比例

作为培养学生的院系,应该为此做出努力。多和一些事务所进行联系,让学生们有真正认识自己专业的机会,学以致用,发现问题,再投入近一步的学习中去。在我的调查中,一些事务所,尤其是一些国内的事务所,它们在忙季的时候特别学要一些相关专业的学生实习。学生有“需”,事务所有“求”,一需一求,如果院方可以在其中起到连接的作用,可以更好鼓励学生参与到实习中去,并且把这些作为相关学科,比如座位会计和审计的期末成绩的一部分,效果会更好。

大家对“期末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提出异议。依据不同的科目这只不同的比例,而且应该增加多种形式的考试,平时成绩、实践、小组学习、自学等加进期末成绩里。在校的学习,一般都用考试来衡量效果,这个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也很有局限性。大学学习是很开放的,很多元的,在与学生们的自学和合作学习,这样可以让他们适应新知识,新环境的能力。而会计学科,作为一个更新快的专业,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比培养他们学习时时更新的知识更有效果。

四、结论

现在的会计教学目标,应该以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标准,多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多鼓励学生参加实践。现在相关的研究大多数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才能使会计教学跟得上日新月异的会计理论知识,尤其是《会计准则》的变化。我认为,从新准则的,到学者的解读,再带应用到课堂上,时间不短,再到学生毕业,那时恐怕这样的理论知识有过时了。在研究如何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一点上来。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极高的领悟能力,是面对日新月异的会计环境的办法。因为我研究能力和所涉及的范围有限;同时,调查和研究的对象存在局限性,获得的数据缺乏全面和具体性,使得我对此问题的研究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1]李锋关于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8)

[2]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会计研究,2007(3)

[3]陈风霞.高等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10)

[4]卫红.本科层次会计学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财会通讯,2009(9)

第6篇

关键词:审计模拟实验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教学组织

随着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虽然各大财经类高校已普遍重视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的研究开发与实施,但未能重视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的探讨,更不用说投入足够的资金、人力进行开发研究与实施了。因此,探讨关于会计学专业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如何设计得巧妙合理,如何组织得高质高效就显得十分重要,其意义在于:第一,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在明确教学目标、梳理和规范教学体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第二,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审计学课程是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先导课程,后者的教学需要在前者理论知识良好掌握的前提之下,对理论知识进行模拟实践与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审计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完成本科学习任务。本文主要从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环节的设计与教学的组织管理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课程性质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是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学生能够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资料,运用审计的原则和方法,亲自进行审计程序和步骤,进而培养学生洞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提高学生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该课程主要是对审计实务工作中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审计计划、实施、报告的整个过程开展模拟操作,使学生在实验环境中模拟操作审计业务,从而间接接触实际、认识实践,进而提高审计实务工作能力。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是教学成败的首要难点。从审计教学的实践来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规划在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应按照规定程序收集、整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所需资料,力求设计与安排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教学模块,使之符合经济业务的真实性、逻辑性、全面性。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知识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等特点对教学资料的准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材仍然较少,教学内容相对简单,难以适应审计实务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组织与管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组织方面往往缺乏创新性。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往往将自己的观点、做法直接灌输给学生,将实习过程简单化,整个模拟实验的过程相当于一次理论课的教学,学生盲目被动地编制最终需要的审计工作底稿等材料,在实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新性。

因此,教师需要:第一,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筛选,安排代表典型经济业务的、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的实验内容。第二,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组织,使之符合学生掌握知识、探索知识、提升能力的学习规律,以期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三、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环节的设计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求。第一,按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充实,能反映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第二,综合性实验比例达100%,注重利用科研成果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能进行开放式教学。第三,课程组织与安排能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寒暑期的相关实习(比如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社会调查以及其他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尽早熟悉社会实际会计、审计实务工作打下基础,更为毕业之前要完成的本科毕业论好选题方向及论据搜集等铺垫。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工作、审计技术与方法、风险评估与应对、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薪酬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求。教师在筛选了难度深浅适宜的实验内容之后,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逻辑体系清晰、符合教学规律的实验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以下四种思路:第一,按审计流程设计。可分为: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等3个环节。第二,按经济业务循环设计。可分为:筹资与投资、购货与付款、生产与仓储、销售与收款、货币资金等5个环节。第三,按开展实验的项目内容设计。可分为: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工作、审计技术与方法的运用、风险评估与应对、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购货与付款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生产与薪酬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筹资与投资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货币资金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终结审计工作与审计报告的撰写。第四,按开展实验的形式设计。可分为:按案例分析(实训)、独立实验、综合实验等不同形式。

四、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

(一)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第一,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梳理,分析得出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环节设置以及组织安排。第二,通过分析总结同行以往承担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经验,对授课教师们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吸取优秀的实验教学经验。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

1.分组开展实验。将学生按3―5人组为一组,将全部学生划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开展实验。每一实验小组可以推选出一名“固定”的组长,也可以由组内成员按实验项目的不同“轮流”当选组长,以负责实验组任务的合理分工及实验内容的按时完成。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实验项目相关理论,布置了实验任务之后,各小组开始进行小组讨论部分及实验项目组织实施部分。实验组组长此时承担了本组开展实验的组织任务,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与组内成员一起做好实验资料相关信息的搜集工作、任务的划分、进度的把控,最终实现组内实验任务的及时完成和成果递交。

2.个人开展实验。由每一位同学独立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内容,并以个人为单位递交实验成果。这种方式使得每一位学生没有可以“搭便车”的机会,在教师讲授实验相关理论并布置了当次实验任务后,完全由个人主动搜集实验资料相关信息,充分回顾所学审计理论,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厘清思路,最终完成实验任务,递交每次实验成果。

(三)课后对学生的意见搜集与教学经验总结。

1.课后对学生的意见搜集。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通过积极观察实验效果,搜集学生对本实验课程的意见,在师生教学互动的同时,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以提升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可在本课程的全部实验结束且学生已递交所有的实验成果之后,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实验报告”,该报告至少包括以下要素:实验时间、实验目的与意义、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对本实验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实验收获及心得。再如,可以请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填写一份表格(见表1)来搜集学生对本实验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2.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第一,需要从实验内容及环节的设计方面、教学组织与管理方面以及其他方面来积极总结分析。第二,由于审计模拟实验会分若干项目进行开展,会因教学内容的安排及环节设计不同而分为若干阶段,因此,教学经验的总结应该在每一阶段实验完成之后及时总结,以便下一阶段实验项目开展时收效更好。第三,在每一轮次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全部实验项目完成之后,将本轮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经验体会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并积极与同行“交流切磋”,开展教学研讨,撰写教学论文。

五、结束语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是一门具有一定专业技术难度、且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讲授难度大,对于会计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实验环节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精心规划教学内容,合理而巧妙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组织学生按实验教师预设的思路完成实验内容的同时,探究如何做到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模拟实践锻炼中主动探索之前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自觉对先前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的协作能力,进而有益于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能够使审计模拟实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环节设计与组织更为合理,实验效果更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审计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参考文献:

[1]吕B,池玉莲,杨元贵,何玉岭.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建设的探索[J].商业会计,2016,(04).

[2]顾正娣,李晓东.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探讨[J].财会月刊,2008,(18).

第7篇

【关键词】 哈尔滨学院; 应用型; 财务管理; 课程建设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已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由此,各高等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各有不同的思路。而我国本科院校自进行分类管理以来,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等各类院校在教学与科研的侧重点上出现了很大差异,这同时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不同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来支撑、实施。本文以哈尔滨学院(下文简称“我院”)为例,就教学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提出改革思路。

一、课程建设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财务管理环境不断变化和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断创新的需要,为了使我院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我院确立了有别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等普通本科院校的类型:即教学型本科院校,并确立了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能力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哈尔滨学院是哈尔滨市属的唯一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其中的财经与管理学院,长期为黑龙江省尤其是哈尔滨市输送大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主要立足哈尔滨、面向省内外,重点服务于基层、生产一线,尤其面向中小企业从事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而中小企业几乎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具有广阔的市场。合适的定位,会给学院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更为财务管理学科建设提出了新课题。

我院以往的财务管理课程设计几乎是参考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而设定的,不仅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更没有体现专业方向。在“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高等教育中,定位模糊不清,没有侧重,而现代社会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才更是因社会的需要而有不同的分工。因此,如何在我院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进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对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我院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间的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会计学和金融学知识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造成大部分高校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么偏重于会计学,要么偏重于金融学,而没有形成关于财务管理学的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以服务对象为基本研究内容,即以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为框架来设置课程。为了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部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又可以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

(一)公共基础课

开设公共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经济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有较扎实的汉语写作、数学、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基础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主要应设置思想品德、政治经济学、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哲学、计算机基础、财经应用写作、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二)学科基础课

开设学科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邻专业的基本知识,有较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这些课程应涵盖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与贸易、经济法规以及与财务管理专业相近的基础知识。主要课程应该设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会计、统计学、金融学、税法、经济法、会计信息系统等。

(三)专业课

开设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专业必修课程可划分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管理会计、资产评估原理等课程;专业限选课可以划分为:电子商务概论、证券投资、财务软件应用、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税收与纳税筹划、资产评估实务、咨询与鉴证服务、财会职业道德专题、毕业论文专题讲座等课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合理界定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财务管理基础主要讲授公司财务管理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技能,并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加以阐述。中级财务管理主要讲授公司理财的具体方法,注重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对金融衍生工具做详细的介绍,以便使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与时俱进。高级财务管理则主要介绍特殊情况下的财务管理。三门课程的内容既不能重复,也不能完全割裂。要使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有效地体现“由一般到具体,由基本到特殊”的原则。

三、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永远是一门实践艺术。在实际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描述、轻分析的教学观念还处于主导地位。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方法中,以教师讲授、全堂灌输式为主,即使有些实践课程和校外实习,也是走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课程的安排上,也是理论讲授多于实践操作,使培养的学生“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会做。”更有甚者,学生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越学越死,越学越糊涂。

笔者认为,理论教学可以在财务管理基础教学中占有大量比例,而在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应以实践和实训为主。课堂教学应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并结合实习,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结合所学知识,形成以各个知识点为支撑的案例,以课堂讨论、课后点评的形式,使学生通过案例的模拟训练更为切实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把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工具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的能力。第二,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要不定期地聘请优秀的理财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让学生吸取实用的理财经验。帮助企业进行财务诊断、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帮助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等工作,使学生对财务管理有一个感性认识。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有针对性地研究与探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来。同时,可以辅以多媒体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丰富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使校园网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和窗口。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围绕哈尔滨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把教育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还可以满足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人才兴校、特色兴校”,人才是支撑,特色是品牌,一个有特色的专业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一个有特色的本科院校才会蓬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陆正飞.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1999,(3).

[2] 陆富彬.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5).

第8篇

一、网上预报名

考生在规定时间登录“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nm.zsks.cn),按照网页上的说明,准确填写每一项内容,核对无误后,自行打印《预报名表》。

填报信息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1.考生设置的本人登录密码,在信息查询、修改、确认,网上查分和网报志愿时均需使用,一定要注意保密。因考生个人原因导致密码泄漏造成损失或相关后果的,责任自负。若遗忘密码,考生须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到旗(县、市、区)(以下简称旗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重置,也可使用报名时绑定的手机号发送短信“GKMM【公民身份号码】【新的密码】”到10628833进行重置(例如:GKMM150101200001011234mypass,公民身份号码为考生本人的公民身份号码,新置的密码为mypass,GKMM和公民身份号码以及新的密码均须为半角字符)。

2.具有农业、牧业家庭户口的考生,其考生类别应选择农村应届或农村往届,其他考生选择城镇应届或城镇往届。完成户籍制度改革的地区,可参考《国务院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规定的批复》(国函〔2008〕60号)的有关要求,以及报名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年度《统计用区划代码》和《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确定考生户籍地是否属农村、牧区范围,以此来确定考生类别是否属于农村应届或农村往届。

3.考生须正确选择自己的报考类别、外语语种、考何种民族语言,这三项决定了考生的考试科目,选择错误将会影响到考试及总分计算。

报考类别及其统称见下表:

报考类别

统称

普通文科、普通理科、蒙授文科、蒙授理科

普通类

汉授美术(文)、汉授美术(理)、蒙授美术(文)、蒙授美术(理)

美术类

艺术类

汉授音乐(文)、汉授音乐(理)、蒙授音乐(文)、蒙授音乐(理)

音乐类

汉授编导(文)、汉授编导(理)

编导类

汉授其他艺术(文)、汉授其他艺术(理)、蒙授其他艺术(文)、蒙授其他艺术(理)

其他艺术

汉授体育(文)、汉授体育(理)、蒙授体育(文)、蒙授体育(理)

体育类

计算机类、农学类、牧医类、烹饪类、财会类、旅游类汽驾类、 建筑类、机电类、化工类、幼师类、医学类、体育类、采矿类、蒙牧医类、美工设计类

高职对口招生

4.艺术类包含美术类、音乐类、编导类和其他艺术类。报考艺术类的考生只能在上述艺术类所涵盖的类别中选择其一作为本人的报考类别,不得跨类报名。

美术类包含的本科专业有:美术学、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中国画和动画等。音乐类包含的本科专业有:音乐表演和音乐学。编导类包含的本科专业有: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和戏剧影视导演。未包含在上述类别中的本科艺术专业一般应属于其他艺术类。

拟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可根据本人特长,艺术类所包含的本科专业,以及对拟报专业的专业考试要求等选择相应的报考类别。

美术类、音乐类、编导类实行全区统考,若考生统考成绩合格,才可以参加拟报高校的校考;其他艺术类对部分专业实行全区联考,考生可参加全区联考或校考;高职对口招生美工设计类考生须参加美术类全区统考。

我区组织联考的专业(类)有:播音与主持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蒙语授课)、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类、表演(戏剧影视表演)、表演(二人台表演)、表演(服装设计与表演)、表演(音乐剧表演)。报考或兼报其他艺术类专业的考生最多可以选择上述2个联考专业。拟报考舞蹈表演、舞蹈学和舞蹈编导等专业的考生应选择舞蹈类联考。

美术类、音乐类、编导类考生,如取得其他艺术类专业联考或校考合格成绩,可兼报相应院校其他艺术类专业;蒙授艺术考生可兼报取得相应汉授艺术专业合格成绩的汉授艺术专业。其他艺术类考生不能兼报美术类、音乐类、编导类;音乐类、美术类、编导类考生不能互相兼报。

拟报考艺术类专科专业的考生,可参照上述本科专业的设置和教育部相关规定,选择相应的报考类别。

5.选择声乐考试的音乐类考生须选择唱法,并在报名系统中选择三首不同歌曲且标明调号;选择器乐考试的考生须选择乐器的种类,并选择两首不同乐曲(练习曲和演奏曲均可)。若考生在报名系统中找不到自己要表演的曲目,则须填写曲名等相关信息,同时上传对应的乐谱图片(简谱或五线谱)。

若同一考生选择或上传的多首曲目乐谱系相同乐谱、上传了报名系统中已存在的乐谱、考试时演奏的乐器种类与高考报名申报的乐器种类不符、上传的乐谱暴露考生个人信息或有明显标记等有违考试公平公正实施的情形,将取消其音乐类统考资格和统考成绩。

6.体育类考生报名时要选择其体育专项,录取时将向考生报考的高校提供该信息,但不对体育类考生进行专项测试。

拟申报高水平运动队的考生,报名时要选择与本人取得资格的证明材料相一致的体育测试项目。在高考报名资格审查中,各旗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要做好考生体育测试项目的相关审核工作。凡不符合要求的,责令考生修改所填报的体育测试项目;限期不予改正的,将取消其高水平运动队报考资格。高水平运动队考生须参加自治区或全国统测,测试不合格者不具有高水平运动队录取资格。

7.只报考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考试类型应选择“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各科类考生,考试类型应选择“高职班”;五年制高职转段的考生,考试类型应选择“三二分段”,但报考类别不能选择高职对口招生的相关科类;报考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单独招生的考生,考试类型应选择“职教师资”;报考残障考生单独招生等的考生,考试类型应选择“单独考试”;其他考生的考试类型应选择“秋季统考”。

8.由就读学校组织完成现场确认的考生,须选择“学校报名”,其余在旗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完成现场确认的考生,须选择“招办报名”。

9.在区外取得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考生需填写相应等第成绩,现场确认时出示成绩报告。

10.考生(含报考高水平运动队)依据已经取得或具备的政策性照顾项目选择相应的考生特征,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原件与复印件;未选择考生特征的,视为自愿放弃政策性照顾,报名结束后不再受理任何未申报的政策性照顾事宜。

各类优先录取条件按教育部年度招生文件或其他相关规定执行。

11.拟在录取时填报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以及免费医学定向生志愿的考生,预报名时须选择相应项目,并按要求提供父母(或法定监护人)与本人的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审核通过的考生方有资格报考;未选择的,视为放弃相关招生计划的报考资格。此类考生的报考资格,暂按2018年相关文件执行。

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

考生所在学校或单位(没有工作单位的考生由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应对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做出全面鉴定,并负责将鉴定结果填写在《预报名表》相应栏目内。负责人签名后加盖公章。

对受过刑事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或其他违法违纪处理的考生,要在上述栏目中填写描述其所犯错误的事实、处理意见和本人对错误的认识及改正错误的现实表现等意见(不得超过100个汉字),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考生有下列情形之一且未能提供对错误的认识及改正错误的现实表现等证明材料的,应认定为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不合格:

1.有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言行或参加组织,情节严重的;

2.触犯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刑事处罚或治安管理处罚且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

思想政治品德鉴定结果由旗县招生考试机构在现场确认期间录入报名系统。

三、网上缴费

完成预报名的考生,方可使用开通了网上银行功能的中国农业银行卡或具有“银联”标记的其他银行的银行卡按预报名系统显示的金额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报考艺术类、体育类以及高水平运动队等考生还应按标准分别缴纳相应的自治区组织的专业统考(联考)考试费。

四、现场确认

考生网上缴费成功后,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户口簿复印件和《预报名表》到旗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进行现场确认。享受政策性照顾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考生还须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区外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或户籍从区外迁入我区的考生,还须提交学籍与实际就读、家长居住、从业、社保或纳税等证明材料。

旗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负责考生的现场确认工作,流程是:

1.对考生提交的各类证明材料进行初审。

2.通过网上办公平台读取考生的居民身份证信息,定位考生记录,审核其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性。

3.对不符合报考资格的考生要录入其不符合的原因;对符合报考资格的考生要拍照上传相关证明材料,验证其指静脉信息并照相。

照相后生成的考生号由14位数字组成,第1—2位是年份代码(如2019年的年份代码是19),第3—8位是地区代码(自治区、盟市、旗县各2位),第9位是考试类型代码(1秋季统考、4三二分段、6职教师资、7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8高职班、9单独考试),第10位是根据报考类别自动生成的科类代码,第11—14位是顺序号。

4.打印考生《报名登记表》《诚信考试承诺书》《政策性照顾加分审核表》《乐谱》和《专业考试准考证》。其中《报名登记表》《乐谱》应由考生本人校对、确认签字;《诚信考试承诺书》应由考生签字,并在指定位置书写规定内容(蒙语授课考生须用蒙文书写,朝语授课考生须用朝文书写);在《专业考试准考证》上加盖旗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公章后发给考生。

考生身份等个人信息以现场确认时为准。在《报名登记表》上一经签字确认,到大学入学报到前,考生的公民身份号码、姓名、民族等信息一律不得更改。

五、其他事项

1.旗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将考生本人校对、确认签字的《报名登记表》装入考生档案;户口簿复印件、《预报名表》《乐谱》留存备查;《诚信考试承诺书》送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不装入考生档案。

2.参加美术类、音乐类和编导类统考的考生须按规定到考试承办单位领取《专业统考通知单》。

3.艺术类统考合格的考生和其他艺术类考生持《专业考试准考证》,参加经批准的招生院校的校考或联考;美术类、音乐类和编导类考生,若兼报其他艺术类专业,无论相关统考成绩是否合格,均可参加其他艺术类校考或联考。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自主招生、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和单独招生考生持《专业考试准考证》,到有关招生院校(或指定地点)参加专业考试或相关笔试面试。

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考生还需参加自治区组织的文化课单独考试;获得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及武术武英级(或以上)称号之一的考生,若申请参加文化课单独考试,也应参加上述文化课单独考试。

第9篇

(一)财务管理专业亟须清晰定位

由于财务管理和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较为接近,因此在专业定位上,既要突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又要与会计学和金融学有所区别。就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的比较,前者重点是理财,着重资金的规划、筹措与运用分析;后者重点则是会计实务,着重企业经营的数据核算。就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学专业的比较,前者的重点是企业金融,后者的重点则是面向金融市场。各地方高校在对本专业进行定位的时候,应借鉴成功高校的经验,立足于自身,在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基础上,突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省属地方高校应将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为以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为基础,将会计学、金融学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服务于公司理财和企业金融的应用型本科专业。

(二)适应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地方高校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理论的要求来确定的,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基础知识和实务技能,力求培养出具备财务管理及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具备会计核算、管理会计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投融资决策、财务报表分析和税收筹划能力,能为各类组织和个人财务决策提供战略方向及工具应用指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作为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做了大量人才需求调查后结合社会对财会类人才技能需要而开设的各门专业基础课程,必须适应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积极建设优质课程,并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着重精选出针对能力培养具有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增加实务训练的内容。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目前,我国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地方高校越来越多,但由于许多地方高校财管专业建设不成熟,没有突出特色,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甚至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财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省属高校财管专业应在提升办学层次、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建设、开拓实践环节方面下工夫,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即创新我国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依据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根据地方高校自身培养人才的类型、地域性特征以及学校办学条件等,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再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出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均衡发展的课程体系,并加强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建设,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理论的要求来确定,其中本科层次教育应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省属地方高校应按照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研究应用型人才成长需要的知识结构,强化基础知识和实务技能,着重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能力、制度设计能力、价值创造能力、风险规避能力和财会工作组织能力等较强实务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合理构建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省属地方高校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即以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为框架来设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精选出针对能力培养具有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增加实务训练的内容。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应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双师型”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可通过让理论知识较系统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需要聘请一部分在企业财会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四)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

加强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实用技能,必须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省属地方高校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中。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加速财务管理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使财务管理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

(五)狠抓实验室和实训建设

省属地方高校要重视财务管理实验室建设,为实验教学、师生科研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提供良好保障。从“学做分离”转向“工学结合”,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境,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校内通过3D实训平台进行财务经理岗位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财务报表分析以及财务沙盘实训,按企业财务和业务部门及真实企业职业环境和岗位设置组成学习小组,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独立和分工协作完成项目和任务,让学生真刀真枪演练,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

近年来有关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正在大力开展,一些地方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提高社会认可度,进行了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大量研究和大胆尝试。因此,围绕三峡大学应用型本科建设目标,2000年至今,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团队多次到企业进行毕业生的需求量、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人才培养的满意情况、需开设课程的建议等方面的调研,并积极地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讨、论证、改革和实践。

(一)宏观上更新培养理念

明晰本校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依据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与地域特点对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进行明晰定位非常重要。由于人才需求的实际,决定着专业选择、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地方高校必须树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的理念,从地方经济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当地财会人员需求的现状,有侧重地进行专业及方向的选择。一是就业区域定位:2009年坐落在宜昌市的三峡大学作为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求索”校训和“双服务”发展战略(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利、水电行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三峡区域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经济的重要纽带之一,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域之一。随着宜昌市建设特大城市以及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需要,宜昌本地各行各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长。因此,作为省属地方高校的三峡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去向应立足宜昌,服务湖北,辐射三峡,面向全国。尤其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在宜昌本土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有关部门具体从事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税收管理及资产评估等实务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二是就业层次定位: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教育有别于重视理论的基础性与系统性的学术型教育,又有别于注重实操,而缺乏理论根源的技术型教育。三峡大学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的是既懂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又懂现代财务管理实操技能的高层次财务管理人才。三是就业岗位定位:三峡大学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有关部门财务管理岗位群,包括出纳、核算会计、总账会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投资部助理、理财部经理、理财部助理、融资部经理、融资助理等。因此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符合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岗位的需求。

(二)微观上适应学科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办学特征

大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教育方略。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岗位群或某科技领域为导向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并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建立应当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北京联合大学是一所具有20年办学历史,以本科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也是唯一的一所由普通高教转为高职教育为主的大学。近十年来,我院以本科教育实力为依托,坚持“三教统筹,高职为主”的办学基本定位,努力探索并实践着独具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之路。

本文主要对我院在多年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办学基础上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实践与经验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及办学的多样化特征等办学规律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研究。

一、高职教育的改革实践

自1993年以来,我院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先后开设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资班)高职本科及“汽车运用工程”等八个高职专科专业,其中“汽车运用工程”是北京联合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六年来,高职专业累计招生达896人,其中毕业生326名;现有高职专业在校生496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4%,其中高职本科在校四届六个班,共有学生163人,占我院高职在校生的33%,学院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了规模试点的阶段。

1、利用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优势办高职

在改革实践中,我院始终重视发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综合优势,利用多年的办学经验、学科基础以及较为雄厚的教学设施与师资队伍,办出内涵较为深广、层次相对较高、综合多学科并涉及高新技术领域的高职专科及高职本科专业。实践证明,象我院这样基本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高职与本科专业可以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2、抓住时机、及时开设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专业

我院高职专业的设置体现了“高”、“新”、“热”三个特点。所谓“高”的涵义是高职专业不同于中职专业,其技术起点较高,而且需及时追踪高新技术的发展;“新”的涵义是指高职专业的名称和教学内容要跟上社会发展,反映经济及科学技术的最新动态;“热”是指及时创办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目前,经北京市教委论证批准,我院现设的高职专科专业有:“汽车运用工程”、“机电应用技术”、“智能建筑控制工程”、“商业实务电脑技术”、“现代材料管理与营销”、“工程软件应用与开发”、“室内环境控制工程”、“机电外贸英语”专业。今年又积极参加了高职教育新机制、新模式的改革试点,并把重点放在探索以中职毕业生为培养对象的高职教育及相应专业设置与培养机制上。

3、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建设

随着我院高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强化高职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我院一直积极筹措资金,努力加大对校内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1997年,我院机电应用技术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方案通过北京市教委组织的专家论证。自1993年至今先后投入近四百万元,其中实训基地建设专款210万元,现已初具规模。在办学过程中,各高职专业都千方百计地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如作为高职示范专业的“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就设置了整车检测、维修、多项拆装等12项实训环节,已实现结构、电控、综合实训23300人时,并可进行汽车修理等级培训。“机电应用技术”专业也已经开发出不同工位的微机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接口等的设计、组装、调试、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等实训。

4、依托行业,积极开拓产学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

鉴于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在办学形式上应更多地借鉴市场运作方略,想方设法利用社会资源,寻求合作伙伴,建立行业依托,实行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如我院“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先后与京宝、京现、三联等九家汽车维修或服务公司签约,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商业实务电脑技术”专业也与海尔3C集团等商业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了高职学生的校外实训教学;机械工程系与美国SDRC公司共同建立了“SDRC北京CAD/CAM研究培训中心”,为我院高职机电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制造工程模块的建成并实现网络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设置高职专业的基本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以岗位群或某一技术领域为导向的。与中等职业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不仅仅局限于狭窄的职业技能,而应使学生掌握较宽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科技领域不断出现的新技术的挑战,达到高等学历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质量标准。因此,设置高职专业应当立足于高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实践,及时分析研究社会、经济变化和科技发展对岗位群及技术职业领域所带来的新变化,并坚持我院高职教育“高”、“新”、“热”的基本特色。

1、寻找普通高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点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形式,但是二者都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不仅不是相互对立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二者相辅相成。本科教育的办学实力保障了高职教育的基本质量;高职教育则可以为本科不断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方向调整提供启示和经验;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使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我院的普通高等教育一直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在本质上是与高职人才相似或相同的,所增设的各高职专业都与我院的办学背景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如:我院的“机电外贸英语”专业原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普通本科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经过专业调整,现设置为高职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的机电专业理论基础,精通外语,了解外贸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表明,这种机电、外贸、英语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十分受到人才市场的欢迎,就业前景良好。

2、在高新技术领域设置高职专业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出新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并对原有的一些职业岗位群提出更高层次的教育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应当及时分析研究这一发展趋势,并设置出相应的高职专业或专业方向。

例如,随着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迈进,北京兴建了一大批的所谓“智能型楼宇”,具有通讯自动化(CA)、办公自动化(OA)和大楼自动化(BA)的特点,同时对其电气设计、管理、运行、维护与维修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院试办了“智能建筑控制工程”高职专业,且首届毕业生十分抢手。几年的办学实践及毕业生就业情况表明,该专业的设置适应了首都经济的需要,具有较长远的发展前途。

3、设立高层次、复合型的高职专业

在以本科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创办高职专业,易于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办学优势,从而在较高的起点上培养复合型高职专业的技术人才。

我院创办的“汽车运用工程”高职专业就是着眼于北京的现代、高档汽车比例愈来愈高的现实,专业重点放在现代、高档汽车的检测、维修及管理、营销上。该专业综合了机械工程、电控技术、计算机应用、环保技术等多种学科,且将外语应用能力作为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之一。

4、追踪社会、经济及人才市场的需求热点

首都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近年来,北京市的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急需大量能使用计算机技术从事商业实务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为适应这一需求,我院创办了“商业实务电脑技术”高职专业,以培养既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又具有一定的商业、管理、经营和贸易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商贸等行业中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的财会、统计、预测和信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转贴于

三、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

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应,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强调职业技能,还应强化基础理论教学,以构建出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式。

1、突破普通本科“三段式”的教学模式

“三段式教学计划”广泛应用于普通本科专业的培养。其中,基础理论课程着眼于学生文化、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科基础课程是指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基础课程,是决定专业面宽窄和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专业课程则设置在二者基础之上。各基础及专业学科比较强调其各自完整的科学体系,各阶段课程教学的配合衔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应打破学科界限而立足于各学科的综合运用。如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易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脱节,且实践教学及综合实训的教学环节难以实施。

2、建立“以专业目标为主线进行课程配置”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研究、设计本院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院一直坚持着以专业目标为主线进行课程配置的基本方法。即教学计划的制订以专业方向,如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为导向,以能力分析与分解为基本方法,围绕专业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紧密相关,整体性强,学生在第一学期就可进入到专业领域,而在各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都十分强调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的讲授与训练,打破各学科的封闭性与完整性,强调各基础及专业学科的开放与交叉。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对于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按照这一基本原则,各高职专业可根据其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开发并修订出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例如,高职专业“商业实务电脑技术”采用“多箭头汇集”式课程体系设计方式。每一个箭头即代表一条知识、技能链,由一系列的理论课程或实践训练环节组成,而各条箭头都指向同一终点,即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3、强调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和实际职业环境相结合,以使学生尽早地顺利适应职业工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特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及毕业设计工作都应当尽可能地在校外的企业或研究机构完成。学生需在企业独立进行实践性工作,并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独立完成指定课题,而且,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设计都应当以社会、行业、技术领域及企业的基本需求为基础。

四、高职教育办学的多样化特征1、办学主体多样化力争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学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招生、课程体系及教学实践都与行业、企业有着紧密联系。为此,我院的各高职专业都力争与企业、行业的联合方式不仅仅是产学研相结合,而是联合办学。目前各专业正在陆续建立主要由高校、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等方面的教师、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联合办学伙伴不仅承担着我院的青年教师技术培训、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还优先录用我院的毕业生就业。目前,“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已经正式成立。

与地区经济结合办学

我院的办学方向坚持“三服务”方针,即为首都经济服务,为机电行业服务,为社区发展服务。目前,我院正在结合高职教育新机制、新模式的改革实践,积极探索并落实与北京机电工业控股公司和北京市机械工业技工学校、北京二轻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轻工高级技校联合办学,并以北京市朝阳区正在进行的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和朝阳区社区学院的改革实践为契机,与朝阳区落实全面合作办学的具体项目。

发挥各类办学机构的作用

就各类办学机构而言,积极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有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校以及某些本科大学中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民办大学和经批准的中等专业学校,更有唯一一所以本科为主转向以高职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联大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实践和基本经验已经证明它是一支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积极发展高职教育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各类高等学历教育协调发展

无论就全国而言,还是就某一省市地区而言,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类高等学历教育均可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就一个学校而言也是如此。例如我院,不仅日大办高职,夜大也在办高职,而且自1998年起还举办了高自考(高职专业)助学试点班,形成了在“三教统筹”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职教育的基本格局。

2、生源渠道多样化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征决定了其入学条件,即入学者应当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实践经验。就高职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来看,其技术含量和理论成分较高,因此教学过程必须在高中文化基础上进行,且要强调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鉴于这一双重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生源也应是多途径的,既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3+3、3+4),并在新生入学后首先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也对口招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如中专职高师资班(4+4、3+4)等,并对新生强化基础文化课程,努力探索高职与中职的“接轨”途径。同时还要注重成人高等教育,招收具有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如成人高职专业脱产2-3年,业余4年。

这种招生的多途径方式,不仅体现了我院的”三教统筹,高职为主“的基本办学经验,同时对于构建开放式的、全方位的教育系统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3、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由于目前高职专业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所以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一种培养对象是文化基础较好、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而另一种正好相反,文化基础较弱、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如中等技校毕业生一般都获得了中级(4级)工的证书。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对象的高职培养模式的同时,不要忽视和放弃以中等职业学校中专、职高和技校毕业生为培养对象的高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这对如何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接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发展高职教育的几点展望1、坚持“三教统筹,高职为主”的办学基本定位

在多年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我院要与联大各兄弟院校一起,继续积极进行从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普通高校向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高校转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这一转变模式的成功与否,不仅对联大和我院的改革、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坚持试办高层次的高职专业

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应在多层次、多领域办学。鉴于多年来在本科基础上承办高职专业的优势,我院不仅要继续充实已办专业的高新技术含量,提高办学水平,而且应当在创建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上有所突破。例如,我院拟在原举办“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资班)高职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试办“智能建筑控制工程”和“汽车运用工程”高职本科专业,以推进和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3、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强调其实践工作能力,但不仅仅是具有技师类资格就可以满足教育、教学所需。考虑到高职专业的长远发展,更要重视教师的深厚理论基础。因而,要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和教育资源的作用,培养出双师型结构的教师队伍。

4、加强比较研究,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与其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具有紧密的关系。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构建了规模相当、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系统。因此,加强国际职业教育的比较性研究,总结与分析各国职业教育的成败经验,对深化我院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我院多年来充分发挥普通本科教育的优势、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总结与回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特征及办学方式等办学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以期探索一条新形势下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改革之路,以为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和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办学定位;税务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关税特色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3

上海海关学院2007年开设财政学本科专业(关税方向),2008年转为税务专业,并因具有鲜明的关税特色而入选教育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1]五年来,税务专业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关税特色课程群、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关税特色课程群体系的创建为税务特色专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课程和专业基础。在此,回顾总结特色专业和关税特色课程群创建的经验,旨在推进税务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成为国家优势专业。

一、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

学科专业建设是大学的发展之本。为全面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学院成立了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全院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各系成立系级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具体落实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有关精神,形成学科专业建设的院、系两级管理机制。同时,学院实行专业带头人制度。专业带头人是指在专业建设中,学术造诣深,能把握本专业发展方向,在本专业发展建设中有较大成就,并以其为核心而形成学术梯队、教学团队,能够带领学术梯队、教学团队为专业发展共同努力的教师科研人员。其职责主要包括:制定本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实验室建设规划;组织本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组织本专业毕业生论文工作;组织本专业检查评估的相关工作等。[2]

学院目前实行学科专业建设院、系两级管理机制和专业带头人负责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系部、专业带头人以及专业教师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职责分工,为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税务国家特色专业在2008年获批之时,学院尚未推行专业带头人制度,但学院是按照专业带头人的标准选定项目负责人,并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该项目负责人组织税务教学团队有序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实现税务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的预期目标。在2011年学院实施专业带头人制度时,该项目负责人被选为税务专业带头人,既实现了税务特色专业项目负责人到税务专业带头人角色的平稳转换,也保持了税务专业建设工作的平稳有序开展。

二、税务特色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有较强办学实力和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专业。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建设特色专业就是要求高校针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差异性,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实行“差异化经营战略”,形成“百花齐放”与“错位竞争”的人才培养格局。

1.税务特色专业定位更加科学

根据学校“立足海关,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明确税务专业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关税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税务专业人才,将税务专业办成有水平、有特色、受欢迎的国家特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规划,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税务特色专业建设。

随着上海海关学院对教育思想、办学模式、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等重大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办学实践的发展,学院对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形成以管理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互相支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海关学科专业体系。而在升本初期,学校通过在本科专业目录下自主设置海关专业方向和特别课程体系的方式来体现海关特色,形成了基本覆盖海关主要业务领域的海关类课程体系和海关类专业体系。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这种特殊的专业设置方式很难从根本上满足培养海关特殊人才的需要。因此,2010年学院向教育部申请海关管理专业,并获批,成为全国唯一开设海关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而且海关管理专业于2013年列入国家特设专业和国家控制布点专业(120406TK)。[ 3]为此,学校对所有本科专业进行大幅度调整,将税务专业调整为非海关专业,学生就业由面向海关转为面向全社会。

这种转变将使税务专业定位发生根本性变化。本项目组调研了多家高校和企业,聘请了多位海关、税务方面的专家对税务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论证。同时,在本校税务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中进行广泛调研。普遍认为税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不仅限于海关而应该有更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因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财政、税务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关税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税务专门人才”成为税务专业的最新定位。

2.税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

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社会人才需要,税务专业确定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关税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性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税务专业按照“厚基础、重应用、显特色”的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在2008年财政学专业转为税务专业和入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之际,对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适时调整。一是系统梳理所开设的关税特色课程。将专业必修课《关税理论与制度》细分成《关税理论与政策》、《关税制度》;将《海关估价》、《海关商品归类学》、《原产地地规则》等关税技术类课程由海关共同课调整为专业必修课;二是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增设税收类专业课程,如《税收会计》、《税收筹划》、《税务实务》等专业必修课。同时,调减财政类专业课程,将《国家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与资产评估》等财政专业必修课调整为税务专业选修课。

在2010年税务专业转为非海关专业之时,围绕新的专业定位对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主要包括:一是加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文学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增开管理学类(会计、财务、审计等课程)、法学类(法律基础、经济法、海关法等课程)和文学类(财税专业英语和第二外语等课程)课程,夯实综合素质教育;二是强化税务专业执业技能培养。在重视理论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税收实务类教学,如增设税务、税收会计、税收筹划、海关商品归类实训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开设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财务会计模拟实训、计算机审计等财会类课程,强化税务专业的财务会计基础和技能,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三是鼓励税务专业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和第二学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在修订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注意与审计学、法学、国际商务、海关管理等专业相协调,创造跨学科跨专业学习的条件,培养复合型人才。[4]

三、税务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

专业建设是依托,课程建设是基础。也就是说,高水平的专业必须要有与其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课程体系。[5]税务专业根据“厚基础、重实践、显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建立起“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四个平台10个模块,如图1:

这种课程体系能够满足税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综合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前期课程设置趋同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模块”体现了人才培养的“重实践”。让学生多参与科研和实践创新活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海关基础课和关税特色课程平台”凸显了人才培养的“重特色”,培养学生系统的海关学科知识。几年来,税务专业进一步将“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丰富细化为“以经济学课程群为基础,以税务课程群为核心,以管理学和法学课程群为补充,以关税特色课程群为特色的税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而专业特色是通过特色课程进行凝练和体现的。因此,创建关税特色课程群是税务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之一。

1.探索创建关税特色课程群的过程

几年来,以税务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开展一系列关税特色课程群的探索建设工作,目前关税特色课程群基本框架体系基本完成,而且已经初见成效。随着税务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发展变化,关税特色课程群的创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梳理优化关税特色类课程的结构。重点是将分散在不同教学模块的不同性质的关税类课程进修重新整合,形成关税特色课程群的雏形。(见图:2中:关税特色课程体系(1));第二个阶段是完善关税特色课程群的框架体系。主要有“前伸与后延”两种方式,“前伸”就是进一步挖掘关税理论、制度和关税技术的理论基础,加深学生的专业理论底蕴,增设了《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海关商品学》等理论课程;“后延”就是开发关税技术类实训课程和案例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关税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增设了《海关商品归类实训》、《世界海关组织远程教育系统》、《报关原理与实务》、《海关查验技术专题》等实践类课程。(见图2中:关税特色课程体系(2));第三个阶段是集聚关税特色课程效能,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是抓特色课程建设精细化。一手抓旧特色课程改造,一手抓新特色课程开发,同时注意关税特色课程的内在衔接问题,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式等。关税特色课程群建设正处于该时期。

2.建设与关税特色课程群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和关税特色课程群建设的重要保障。否则,无法将海关行业办学的资源优势(专业品牌、行业专家、学术科研、产学研结合等)真正转化为专业的特色与优势。[6]因此,学校非常重视税务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教师进修培养、聘请海关兼职教师等方面都向特色专业倾斜,形成了结构合理(专兼职、职称、学缘、行业背景等)、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二是学校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形成学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三是税务专业实行课程责任教师制度。课程责任教师就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具体指导本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本课程的考核与教学效果分析评价等工作,是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环节。税务专业已经构建起以课程责任教师为基础,学院、系、教研室四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关税特色课程的任课教师全部具有海关工作经验,其中4名教师是海关商品归类技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报关员统一考试委员会委员,另外聘请2名海关兼职教师,基本形成一支与关税特色课程建设基本适应、梯队结构比较合理、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保证特色课程的教学质量。

3.编著出版关税特色系列本科教材

关税特色课程在国内其他高校中很少开设,目前缺乏此类课程的教材和相关教学参考资料。积极参与学院特色教材编写计划,历时近5年,本专业教师先后编著出版了一套关税特色系列本科教材5本,包括《关税理论与政策》、《海关税收制度》、《海关商品归类学》、《海关估价》、《原产地规则》,填补了国内该领域本科教材的空白。目前,已经启动编写关税特色课程实践类、案例类教材项目。

4.很抓关税特色课程建设质量

学校形成系、院、市、国家四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制度。税务专业确立了以精品(重点)课程建设为抓手,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的专业与课程建设规划,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推进课程建设工作,也使关税特色课程群建设形成良性循环。首期纳入关税特色课程群的特色课程已经全部入选市级、院级精品(重点)课程(见表2)。目前,税务专业集中精力建设市级精品课程《关税制度》,准备冲击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扎实建设市级重点课程《海关估价》、《原产地规则》与院级精品课程《海关商品归类学》,力争培育更多的市级精品课程。此外,认真做好关税特色课程群二期特色课程的建设工作,创造条件入选院级精品(重点)课程。

四、关税特色课程群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关税特色课程群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使税务专业的关税特色得以进一步凝练和显现。由于关税特色课程群建设无经验可循,目前仍有诸多不足,需要继续建设和完善。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院“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及“特色兴专业”的发展规划,在关税特色课程群建设中应注意如下两大问题:

1.关税特色课程群的自身建设问题

正如本文前述,关税特色课程群正处于第三个阶段,就是要通过精细化建设每门特色课程,最后集聚成为关税特色课程群的整体效能。这也是关税特色课程群建设过程中最关键最困难的时期,是由量变到质变升华的关键时期。继续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原则。一是着力改造旧的特色课程。根据关税特色课程群建设的整体需要,及时调整旧特色课程的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等,进一步提高旧特色课程与关税特色课程群整体的适应性和配套性;二是注重开发建设新特色课程。根据关税特色课程群整体建设的需要,不断研究开发新的特色课程,并加强新特色课程教学目的、教材、教学计划、师资队伍等建设,从而保证关税特色课程群整体建设的配套性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尤其要注意协调不同关税特色课程之间的内在衔接问题,使不同关税特色课程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相互区别、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实现打造税务专业特色之目标。

2.学院发展对税务特色专业建设的影响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是按专业培养人才的。专业建设水平就代表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特色专业是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已经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的专业,是在高校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可见,特色专业建设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7]上海海关学院是海关总署的直属院校,有60年的海关办学经验和海关学科专业的积淀,培养了大批的海关专业人才,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坚持“立足海关,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应该把推动行业优势资源转化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尽早将行业办学优势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海关学学科品牌和专业特色优势。

而税务专业则应发挥“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的优势,推进关税特色课程群建设。税务专业属非海关专业,但必须紧紧依托海关办专业特色。首先是借力于“订单式”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探索在招生和就业环节实行社会化,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订单式”联合培养的局部性“订单式”联合培养模式。同时,要借力于税务专业硕士研究生“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模式。[8]通过建立专职与海关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和指导教师、产学研践一体化等,把海关行业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转化为学院的办学优势和专业的特色教学资源优势,提升办学实力,打造国家品牌税务专业。

当然,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而关税特色课程群是税务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之一,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教高函〔2008〕2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Z].

[2]沪关院人〔2011〕176号《上海海关学院专业带头人遴选和管理办法(试行)》[Z].

[3]教高〔2012〕9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 附件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Z].

[4] 李九领 张磊.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年,(9):115-118.

[5] 罗云.关于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3):32-34.

[6] 李俊龙 林江辉 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8-61.

第12篇

摘要:自2012年国家审计署要求实施“金审工程”以来,我们与福建省审计厅商讨筹划开办计算机审计学专业。2013年度开始招生。本文主要探讨计算机审计学专业的建设情况,具体内容是:“金审工程”建设亟需计算机审计学专业人才;计算机审计学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以“金审工程”建设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关键词 :“金审工程”;计算机审计学专业;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环节

《审计署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审办计发﹝2012﹞119 号)明确指出,“金审工程”二期和三期衔接期间审计信息化工作有十五项。单从技术上看,主要有:加强审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应用力度、继续完善审计管理系统功能、研究提升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功能、逐步扩大联网审计范围、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等等。在这个背景之下,2012 年11 月福建省审计厅与我校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之后,我们就把开办计算机审计专业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开始调研与组织申报工作。2013 年4 月,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2013〕4 号),我校申报的计算机审计学专业获批。2013年9 月我们已经录取了64 名计算机审计专业的新生。现将我们对于对计算机审计学的专业建设、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情况简述如下,以供大家讨论、参考、赐教,帮助我们办好这个全新的专业。

一、“金审工程”建设亟需计算机审计学专业人才

现在,许多被审计单位正广泛地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方式,采用集成电子信息系统,尤其是大中型企业都在使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这样企业经济交易就处于无纸化的信息环境之中,审计对象及其载体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满足有效执行审计的要求。因此,只有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工具(ComputerAssisted Audit Techniques and Tools,以下简称CAATs),才有可能对那些高度自动化的信息系统及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测试,并搜集证据。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必要的CAATs。换言之,CAATs 已成为审计人员特别是CPA 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福建省的高校教育还无法满足审计人员对于CAATs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省内几所高校的本科会计教育是培养审计人才的主要场所,但会计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学校的会计与审计的实践课与目前的“金审工程”严重脱钩。在我省各地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就业的会计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在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方面一般是能够胜任的,但是遇到采用先进而复杂的信息系统的被审计单位时,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集成在一起,数据库结构非常复杂,大学里根本没有接触过,毕业生就会显得束手无策。目前,我省审计系统与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招不到掌握CAATs 的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只能是先聘请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再对其进行会计、审计专业知识方面的进修与培训,然后才可以勉强上任工作。因此,在“金审工程”的压力之下,我省审计系统不得不对于本系统的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培训。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成立了由会计学教授、计算机学教授、审计厅计算机处专家等资深专家组成的计算机审计学专业专家筹备组,进行了10个月的调研活动,制订了具有福建特色的计算机审计专业培养计划。

二、计算机审计学的专业建设

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是按照社会对不同岗位的专门人才需求来设置的。计算机审计学专业建设应侧重于把计算机与审计两个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二为一的课程设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等三个方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的。本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制订等等。重点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计算机审计学专业是把传统的审计学与计算机科学融合为一体的交叉学科,也是在我国目前“金审工程”的大好形势下催生的新型专业。计算机审计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审计工具执行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的审计方式。通俗地讲,计算机审计的内容与对象包括两个方面:(1)管理数据的计算机;(2 )计算机管理的数据。因此,当前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多学科为基础,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我国传统的审计工作是以财会人员为主的查账小组进行的一年一度的财税大检查。审计人员主要来源于财会队伍,其知识结构是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核心能力是帐薄检查和财会资料分析。但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以及审计业务的发展,目前审计功能与审计对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功能从原来的经济管理控制与财务监督扩大到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经济鉴证、认证服务、公共绩效审计等功能;审计对象也从单一的财务角度的检查转变为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核算、对比、评价。由此可见,审计学是会计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体,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以多学科为基础,打破文理科的界限,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在这个指导思想之下,制订高质量的具有计算机审计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计算机审计专业既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培养研究性、创新性的人才,提高研究性的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比例,正确认识、恰当处理学历教育与国内外执业教育的区别与联系,避免走进以国际执业教育课程代替计算机审计专业课程教育的误区,联系实际而不流于实用主义,会操作同时也具备开发与研究能力。

(二)以审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与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为重点,构建课程体系

我们专家筹备组调查的结果是,目前多数高校的审计专业是按审计三大主体来建设专业主干课程的,即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这种设置的内容没有问题,但是,如何审计这些内容?以什么方式、什么手段、什么技术来进行审计才可以达到最佳的审计效果?譬如,我们的审计人员掌握了会计软件,就可以审查这一台计算机里的经济业务与会计数据,但是,在无纸化交易的条件下,舞弊者(或黑客)通过舞弊程序以及远程控制方式,可以随时篡改,或者已经篡改了你的这一台计算机里的经济业务与会计数据,那你怎么办呢?结论非常简单:审计人员仅仅掌握软件应用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我们以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为重点的直接原因。

课程是按教育规律对学科中相对稳定的知识进行

取舍、剪裁、排列、组合的。学科发展是课程设置的基础。在以财务审计与审计方法(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计算机审计的学科建设的条件下,专业主干课程就必须相应地以学科为导向进行设计与调整。所以,最能体现计算机审计学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的专业主干课应包括两大类课程:一是审计学原理以及方法的课程(传统审计学专业课程);二是电子审计工具方面的课程(计算机专业课程)。此两大类课程是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比较全面地诠释了计算机审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也必须指出,传统的纸质的审计专业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也非常重要,谁也不可否认。但是,我们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无纸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三、计算机审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

我们对于计算机审计学课程建设的研究,是以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开设课程的标准,通过合理设计计算机审计课程及其开课顺序,认真协调各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得专业知识结构合理,课时安排适度,开课先后顺序正确,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的计算机审计专业的公共课程是按照教育部规定开设的,在此省略。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是我们设计的专业课,希望专家与教授赐教。

核心课程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原理、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会计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规划(ERP)、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企业资源规划(ERP)、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可视化编程技术、财务报告分析、计算机审计、内部审计等。

系级选修课有: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成本会计、专业英语、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经济效益审计、政府审计、舞弊审计、可视化编程技术、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基础会计模拟训练、管理信息系统模拟实验、高级语言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课程设计、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会计信息系统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践、计算机审计实务、内部审计案例分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四、以“金审工程”建设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缩短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差距。所以在计算机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计划以“金审工程”建设为中心,以计算机课程为基本平台,以现实的审计业务为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实践环节或实践课程。

1.重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国外高等教育中一种非常成功的教学法。计算机审计学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其在学校接触不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因此,今年(2014)我们通过福建省审计厅广泛收集、认真遴选、精心编写计算机审计教学案例,尽量使案例教学的内容具有典型性、综合性、理论相关性。通过省审计厅目前“金审工程”的平台,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也不断充实与完善了计算机审计案例教学的内容。

2.强化实验课

实验课是增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审计理论到审计实践的跨越,增强计算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并且有利于他们掌握基本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从而适应“金审工程”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实验课程设置方式有三种:一是手工模拟实验(由审计学专业老师负责);二是实验室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实验(由审计学专业老师负责);三是参与“金审工程”建设的实地试验(由省审计厅计算机处专家、计算机专业教授、审计学教授等三方专家与教授负责),这种试验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实验目的、不同的功能分别设计为验证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在这个模式下,教授可以申报研究课题,可以带学生一起做课题,使得产、学、研相结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老师的科研能力。

3.逐步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在分析“金审工程”的发展对计算机审计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的,确定审计软件实训过程中应重点学习的内容。通过学习审计软件,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与操作审计软件的基本技能,通过相应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审计信息化的素质。

课题名称:

本文系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为E0500353)《计算机审计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