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32: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的基本职能和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在我国,关于会计职能的探讨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并在八十年代达到了,从最先的“一职能”学说、“二职能”学说逐渐发展到“十二职能”学说,可谓是千姿百态,在会计史上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景象。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二职能”学说,即反映(核算)和控制(监督)。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这种观点已明显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笔者根据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结合现有的会计职能研究现状和新时期的特点,对会计职能进行了重新界定,以对会计职能有一个更新、更完善的认识。
一、会计职能基本理论
(一)会计职能的理论认识 所谓职能就是职责和功能的组合,是指某事物或系统在特定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或能力,是事物或系统客观性的外在表现,是对事物或系统长期实践、运行的理论概括,它不是人们随意就可以赋予的。会计职能一直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理论界对其进行过长期、大量的研究,并且产生了多种见解。其中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拓展的,认为会计是“对过程的控制”和“对过程的观念总结”,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控制和反映两项基本职能的观点。在我国,绝大多数论著都主张这两种基本职能论,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样的。其中在大多数教材中都是把“核算与监督”称为是会计工作的两个基本职能,但也有研究者,如李孝林教授在他的《会计基本理论》这本书中就把会计职能概括为“反映”和“控制”。所谓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能够按照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地将一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会计事项表达出来,进而揭示会计事项的本质,为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而会计的控制职能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人员在经过授权以后,在授权范围内,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的全过程依照授权主体制定的各项合法规章、制度、流程等,进行综合、全面、连续、系统、及时的监察、督促、调节、指导,最终保证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能够按照既定的方针政策进行,保障计划任务的顺利完成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以及相关性、可比性,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两种基本职能的关系 从开始研究会计职能到目前,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控制和反映(观念总结)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但关于这两种基本职能的重要性,我国会计界存在着几种对立的看法。如信息系统论者认为反映职能占第一位,其重要性大于控制职能;而管理活动论者的观点却相反,他们认为控制职能要重于反映职能。对此,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两种基本职能进行排序。因为如果没有反映就不可能进行控制,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是反映,换句话说反映是为控制而服务的;而控制是反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两种基本职能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会计在实现其反映职能的同时,也进行着监督职能,如果只偏重于某一个方面,则会计的真实作用将受到限制而很难得到全面发挥。正如郭道扬教授所说“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发挥控制职能的基础,是为进行会计控制服务的,而会计控制则是现代会计部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以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首要职能。”会计的反映职能是基础,控制职能则起主导作用,如果片面地强调某种基本职能占第一位,势必会形成对会计本质的片面认识。
二、传统会计职能局限性及研究现状
(一)传统会计职能局限性 由于受传统劳动分工理念的影响,企业要完成不同专业化的工作往往需要设立不同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之间又根据其结构的复杂性、规范性与集权度进行分层,一般在各部门都是以命令——控制为特征的管理职能进行划分的,慢慢形成了大部分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垂直化”管理体系。我国大部分企业会计部门都具有一个较完善的以职责分工、授权审批制度为特征的核算型会计职能体系。在一般工业企业都需要实行厂部、车间、班组三个级别的核算,而每一级核算主体都有自己的明细账、总账和相关的报表工作,然后在周末、月末或季末、年末进行逐级汇总最终形成上一级的相关报表。虽然传统会计部门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化要求是相当高的,但其重心主要集中于日常业务处理、会计核算、日常控制、财务报告等一系列面向企业历史数据的工作上,对未来的预测力度相当匮乏。其整个工作都是面对已发生的数据,缺少一个可以比较的过程。
传统会计职能的重心是为了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面对新时期的技术操作平台及管理模式,其局限性正在日益凸显。首先,在会计的日常业务流程上,“会计账”与“实物账”往往是两张皮,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都是相互割裂,因而经常导致相关的会计信息在各职能部门间的传递产生滞后性。即原本有用的会计信息会因为滞后于业务发展的需要,或者因为无法满足实时控制的需要而成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其次,会计核算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也是彼此分割的,成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信息孤岛。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有用性、相关性、重要性等受到严重影响。最后,因为传统的会计部门一般都是只记录与经济业务相关的资金流信息,而不会刻意收集各业务活动的全部数据,这就导致了同一笔经济业务的相关数据会被分别集中在企业的各个不同部门中。原本一套完整的数据因为互相独立地存在于不同部门,最终会影响一套数据的完整性。由此可见,在传统的会计职能中,其会计流程和管理流程是相互脱离独立存在的。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要想在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达到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将非常困难。因此在强调信息共享与快速传递的网络时代,传统会计的职能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会计职能转变研究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确定,使人们对会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会计职能应由原来的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在我国最早提出会计管理活动的会计学家是杨纪琬和阎达五教授,他们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看,会计不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更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随后,杨一华(2009)指出,由于企业集团公司发展的客观要求会计职能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认为传统财务会计是为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主管部门等机构服务的,而并不是人们认为的为企业本身服务,与其他研究者一样他认为只有管理会计才是为企业自身服务的。刘鹏指出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后,在推行成本细化核算及细化核算体系、强化预算管理、完善会计信息质量、完善内部控制、发挥会计监督职能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认为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过程就是对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刘艳玲(2000)等认为,会计在实行日常工作的同时必须发挥其参与企业经济决策的功能,要发挥其参与经济决策的功能必须先实现其职能的三个转移,即:从原来的事后核算、反映、监督为主转移到注重事前的监督和事中的控制及事后反映;从原来以集中核算、反映、监督为主转向注重企业内部责任中心,并按各自的职能范围组织责任会计核算;从原来以核算资金的使用过程及结果为重心转向同时增加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及效率。并认为只有会计职能实现了这三个转变,才可能为人们提供及时、准确、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
关键词:会计;控制职能;信息化;组织架构
一、对会计控制职能的分析
会计职能,指会计系统的职责和功能,是系统在特定的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和能力。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引进了西方的管理会计思想之后,会计学界对会计的职能展开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得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分别从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控制论等角度对会计职能进行了阐述。反映职能是会计的根本职能,这一点在理论界鲜有争议,争议较大的是会计的控制职能。
葛家树、阎达五等我国会计学界名家均表达了对会计具有控制职能的支持,声称会计的两种基本职能是“公认的”。戴德明则将会计过程分为“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但这并不能掩盖依旧存在的争议,即如何理解会计的控制基本职能。存在争议的原因之一是对“会计”内容的理解不一致所致。孔庆林教授认为,如果将其理解为“财务会计”,能够实现会计核算基本职能,而能否实现企业的控制职能则有待商榷,争论自然无法避免;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包含管理会计、责任会计等在内的大会计学科体系,争论的必要性也就大大减弱了。另一个原因则是会计的控制职能在实践当中难以发挥其理论上的功效,本文主要对控制职能在实践当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二、会计控制职能与会计环境的关系
所谓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依赖和依存的客观环境,它包括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客观环境是一般是既定的,而主观环境通过规划和执行是能够得到改善,其主要包括会计系统结构内部各部分的客观状况。阻碍会计效能得以发挥的,正是企业不良的会计环境。勿庸质疑,会计所处的环境对会计目标的确定和会计模式的选择是有重大影响的,对会计职能的影响也自然存在。客观和主观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会计职能必然也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企业最基本的职能是核算和反映职能,其他职能都是建立反映职能的基础之上。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会计环境相融合,扩展派生出其他衍生职能,控制职能即是如此。在所有的企业中,会计控制职能均发挥一定作用,不同之处在于控制的强度和范围有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根源是企业差异化的会计环境。由于会计核算有完整、连续和系统的特点,使得会计在企业管理当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学者安托尼把公司中的控制划分为“业务控制、管理控制和战略控制”二种,其中又将会计控制纳入管理控制之列。会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就如人身体中的神经链条一般,无所不在,且自成系统。企业的管理者欲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只要抓住了会计这条主线,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好的企业环境能够促进会计职能的实现,而在我国企业当中,会计的控制职能难以发挥,也与会计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一是企业会计信息流动滞后,信息流动滞后的主要原因是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较长,令核算得出的数据难以及时输出,会计信息大打折扣,企业也错失控制的最佳时机。二是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建制多不完善。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混乱,权责不明、权力交叉、多头管理的现象较为突出,缺乏有力的监督、控制机制,致使决策者难以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另外企业会计系统内部通过数据核算来实现会计的反映职
能,而会计的控制职能,在会计系统内部不能直接实现,还需外在的反馈机制,即企业的决策机制方可实现。
三、改善信息管理平台,重置企业组织架构
(一)会计的控制职能得以发挥,其基础是会计信息的及时流通
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时期,企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很难有动力对内部信息系统进行革新,造成了绝大多数企业在早期普遍对如何在本组织内实施信息化缺少深思熟虑的战略规划。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集成困难、信息孤岛等问题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而更多的原因就是缺乏对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在今天各种企业内的应用技术和理论日臻完善和成熟,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已经确定无疑,企业如果还不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对未来的发展将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会计信息的现代化处理,从而为企业带来较为长期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利益,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大意义。
(二)企业组织架构建设,是会计控制职能发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企业的信息化与组织框架构建是分不开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会计控制职能的发挥和企业效率的提升。企业进行组织架构重建时,必须关切企业内部的信息流程。由于信息化背景下赋予会计的特殊控制职能,我们对企业组织架构进行设置,如图1所示。
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中,财务部由于其完整、连续和系统的特点,贯穿于企业的每一个部门之中。各部门的财务处均为完整会计信息系统的终端,对经济业务及事项进行记录和核算,并及时传递到财务部,财务部是信息处理终端,对来自各部门的财务信息,与企业的财务目标进行对比,进行评价并得出相关决策意见。财务部将分析结果一方面传递给总经理,使总经理对企业的运行进行总体把握,以便随时对企业进行调控;另一方面信息回馈给各个部门,各个部门通过信息分析结果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财务部门对信息的双向传送机制,使企业可以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完成宏观和微观的双层次调控。
此系统实现了对企业信息财务数据化,同时,财务部门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整个系统实现了闭合。通过现代电子信息系统的辅助,财务信息在整个财务系统之中实现了实时、顺畅的流通,管理者通过财务信息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实现了即时监控,企业的运行效率大大加强,在外部环境稳定的条件下更易实现既定目标;外部环境震荡时,强化的控制能力使企业更容易调整掉头,从而实现企业利润在既定环境中的最大化。
四、就会计职能发挥的几点建议
海尔公司信息系统和企业价值链管理都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是信息化的典范。但其系统成本巨大,一般企业只能望而却步,信息系统的应用只能处于相对简单和粗糙的程度。为弥补企业在硬件方面的缺憾,有以下几种措施,帮助企业最大程度发挥会计的控制职能,促使企业管理控制方面更上一层:第一,信息实现及时共享。会计控制职能的基础在于会计信息的及时共享。只有在信息及时反映到相关责任人的情况下,会计控制的职能才能更好的得到执行;否则,会计信息流通缺乏及时性,即使再有用和重要的信息,也只能沦为“事后诸葛”。第二,充分放权,实现即时控制。信息的快速流通,及时达到相关责任人,只有在充分授权时,才能对突发经济事项进行及时控制。对企业的财务指标的输出值不断进行调节和纠偏,使得输出量维持期望的输出。第三,提高企业业务单元的知识与技能。业务单元的划分是管理控制水平提升的基础,也是管理权力下放的前提。企业着力培养企业单元的知识技能,可以加强业务单元对日常经济事物的控制力度,使相关财务指标的输出能够与预算相契合。第四,完善企业奖惩机制。完善的奖惩制度能够使企业运行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企业内部能够达到目标的业务单元得到奖励,会以更大的动力发扬先进性;而落后的单元则因为受到惩罚,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朝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屈洪飞.会计信息需求社会化下会计职能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7.
2、白金.关于会计职能的一些新思考[J].财税科技,2006(S4).
3、商思争.试论会计记录的控制职能[J].财会月刊,2010(9).
4、吕嵘.组织设计思维导图[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关键词】会计本质;会计职能;分析
一、引言
会计的本质要从会计实践的历史进程和会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两个角度去分析,会计的存在主要就是为了帮助人类社会解决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相关的信息记录,使之形成客观的数据,保持生产关系间的信任程度,所以会计本身既是信息承载系统也是信息的管理系统。
二、从会计实践的角度去思考会计的本质
会计实践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从原始社会到现在,无论是哪种社会形态,都存在会计实践活动,只不过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且会计实践的过程就是会计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计技术不断改进,所涉及到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深度和复杂性也随之增加。然而,会计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出现才几百年时间,而且大家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也各有不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是无论任何事物,只有清楚了它的本质才能更好的为我们所用。因此我们要透过现象探究本质,会计的本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保持着紧密的协调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会计的本质也在稳定状态下不断进化,从会计实践的角度来看,原始社会会计是一种对生产结果和财产所属关系的记录,这个过程是一种简单的本质表现;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已经形成了账目,用文字在一定的载体上进行相关经济信息和交易信息的记录,形成簿记;到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于是就出现了复式记账法和现代化会计,随之出现的就是会计标准、规范和相应的操作框架,一些专业的会计团体也应运而生,这样会计就步入了现代化。从上述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会计本质是服务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产关系,并对生产过程和结果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录和反映,会计记录的信息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所以对生产关系的各方来说都有一定的可信度。信任度的增强也使会计实践有了较大的发展动力,所以说会计的本质要从会计实践的角度去重点思考。
三、从会计与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角度去思考会计的本质
从这一角度去分析会计的本质,早期形态下的会计主要就是对剩余产品和相关的财产所属权的记录,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关联并不是很大,会计还没有体现出自身的社会价值和重要性;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会计主要以统治阶级利益为重,所做的记录和监督都是在服务于统治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公司成为了企业的主要形式,会计的作用得到了较大的发挥,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环境联系紧密,互动较多,不但对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进行记录和反映,还起到了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作用,这样一来也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会计制度发展成为了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四、人类社会对会计本质的探究历程
人类社会对会计本质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也各有不同。代表性较强的观点有管理工具论、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三种。20世纪50年代的会计管理工具论把会计的本质定位于对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反映与监督工具,通过会计管理来对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进行客观的反映,所属的服务关系为会计为财务而服务,财务为财政而服务,财政为国家而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在西方会计本质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有中国特色的两种观点,一种是“管理活动论”;另一种是“信息系统论”。其中“管理活动论”认为:人类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要有会计管理,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定位,会计本身都具有管理职能,不仅仅是经济管理工具。而“信息系统论”把会计定位于一种信息系统,这种观点与西方观点更加接近,西方学者认为会计管理是把一般信息理论在高效经济运营方面进行应用,属于信息系统;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提出会计本质是一项服务活动的观点,职能是对与经济主体相关的财务方面的信息统计,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综合国内外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信息系统论认可度较高,这种理论认为会计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结构而形成的信息系统,由会计、信息和系统三部分构成,其中信息是核心。会计本质被定位于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建立的一个主要提供财务信息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人们对会计本质的不断研究,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在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上有相合之处,核心都是一种对信息的反映和监督,这样一来,会计的本质就可以定位于管理活动和信息系统的统一。
五、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本质的一种现实表现,会计通过职能的行使来进行自身价值和目标的实现。由于会计的职能来源于会计的本质,所以国内外专家关于会计的职能定位也存在差异,但是大多数观点认为会计具有监督和反映两大职能,其中监督职能体现的是对某项事物和活动的有关环节和过程的监察、督促和管理,使之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合理完成计划任务;反映是事物固有属性的一种表达,在两种事物之间产生关联时,一种事物用自身的变化去展示另一种事物所固有的特性,这是事物给予人感官上的直接印象,让人通过感官的认知产生对事物的客观规律和特性的一种定位,通常情况下这种反映都是事物最具特点的一面。反映和监督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其中“管理活动论”观点认为监督是会计的主要职能,而“信息系统论”则认为反映是会计的主要职能。究竟哪个职能更重要,未有定论,在实践中,通过客观的反映才能更有效地监督,没有合理的监督不能够准确的反映,所以我们认为,监督与反映同为核心,不分主次。一些学者认为会计还具有控制、分析、预测、决策的职能。其中预测与分析是会计反映职能的深化和分解,决策和控制是监督职能的拓展与延伸。除此之外,会计还具有连接信息与管理方面的沟通职能。
参考文献:
【摘要】目前,国内外对安全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投资决策及安全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面,而对安全投资的会计问题方面研究很少。因此,本文以传统会计为基础,对安全会计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会计具有反映、监督及管理的职能,通过其核算,可以反映安全投入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为正确认识安全投资、加强安全投资监管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安全会计确认企业计量披露
目前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其他性质的企业,出现了“经济效益与安全冲突,安全让位”的怪现象,企业领导者对安全抱有很强的侥幸心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采取扩大产能,降低成本的办法。不过在建设科学发展观社会的今天,为保证企业安全投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其中在会计核算方面,国务院曾规定“企业每年在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改造中提取10%用于改善劳动条件”,“煤炭企业应建立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制度,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但具体操作时,一方面,现行的会计制度在企业安全卫生方面的资金投入多少没有明确规定,并且其会计核算侧重于费用的核算,缺乏对安全资源,安全成本,安全效益的确认和计量,忽视了与安全相关信息的披露。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安全会计体系来对安全投资进行核算,从而可以为提高企业安全生产带来积极的作用。
一、安全会计的概念与特点
安全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新型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连续、系统、全面地对企业的安全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专门会计。具体包括以下特点。
1、安全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
安全会计作为一项实质性工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是以企业传统会计为基础的。安全会计遵循传统会计的会计处理方法,其并不要求企业在传统会计凭证及账表之外再设一套单独的会计处理程序,也没有必要专门设置安全会计机构。
2、安全会计的基本职能仍然是核算和监督
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安全会计的职能应与传统会计一样。会计的职能是会计所能发挥的作用,一般认为,现代会计具有核算、监督和管理职能,其中,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就安全会计来说,核算职能是其首要职能。是指企业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安全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及综合的反映,集中表现为对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行为。监督职能是指利用会计信息,通过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的安全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会计监督的标准是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制度和客观经济规律。通过会计监督,可以使国家与企业内部管理机构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从而有利于国家和企业内部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管理职能是安全会计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权人及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等的需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与传统会计一样,安全会计的管理职能可具体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的具体职能。
3、安全会计的对象是与安全有关的经济活动
安全会计的对象是安全会计的客体,是指企业与安全有关的经济活动。在界定安全会计核算对象时,要最大限度地揭示企业与安全生产相关的信息。
二、安全会计的基本原则
安全会计原则是指导企业安全会计实务的规范。一般而言,传统会计的原则基本上都应予以继承,但面对许多传统会计所没有接触过的新问题,安全会计必然要有一些自己所特有的会计原则。
1、社会性原则
安全问题不只是单个企业问题,更多的是一个关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社会性问题。这就要求安全会计从理论到实践,应从社会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社会利益而不是只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并以此来评价企业的业绩。
2、强制与自愿相结合原则
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的前提,为保证企业安全投入的数量与实施情况,企业应尽可能披露与安全有关的相关会计信息。可是有的企业可能会主动自愿地披露尽可能多的安全会计信息,但也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味的缩减成本尤其是安全成本,尽可能在安全方面少投入或不投入,这使得其不愿甚至抵制对外披露安全信息。对于前者,政府部门应给予鼓励,对于后者则需要教育与惩罚。同时,政府会计部门,安全管理等部门必须对有关安全会计披露的事项做出明确的强制性规定,统一企业披露安全信息的时间、内容、方法和范围,以有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能够做出公正的比较与评价。
3、充分揭示原则
充分揭示原则即要求企业将一切有关企业安全履行情况的信息报告给使用者,包括有利情况及不利情况。因为会计信息的作用就是帮助信息使用者了解所有的经营状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每多知道一个相关的信息,都有助于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增大投资把握。所以安全会计在提供信息时要力求全面,不能隐瞒任何信息。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国家所需要的发展不是一味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把社会、经济、环境、职业安全卫生、人口、资源等各项指标综合起来评价发展的质量;强调经济发展和职业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资源保护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强调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注重国际之间的机会均等;强调建立和推行一种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应当尽可能有效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强调人类应当学会珍惜自己,爱护自然。而职业安全和事故控制涉及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上述各个方面。
三、安全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六大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安全会计作为会计学科体系的一部分,应该符合会计的会计要素。下面本文将探讨其中安全资产的确认的计量。
1、安全资产的确认
安全资产是企业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承担安全责任或参加安全活动所形成的、目前拥有或控制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但是将一项资源确认为安全资产,除了需要符合安全资产的定义外,还应同时满足会计准则中资产确认的两个条件:第一,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经济利益流入是资产的一个本质特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或者能够流入多少实际上带有不确定性,因此,资产的确认还应与经济利益流入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根据编制报表时所取得的证据,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那么就应当将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第二,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安全会计中,由于会计计量方法和反映技术的局限性,加之安全活动的复杂性,产生所反映的事实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这种现象不属于偏向,仍可认为其具有可靠性。
2、安全资产的计量
要对资产进行计量,首先要确定计量基础。目前,对于资产的计量基础主要有五种。一是历史成本法。历史成本法又称为原始成本,是以使资产达到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实际支出作为资产的价值。二是公允价值法。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根据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的金额。三是重置成本法。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等价物金额。四是可实现净值法。是以资产的售价减去销售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安全资产计量时,具体使用哪种方法,应视不同的资产项目而定。对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专门用于安全的资产项目都是存在可交易市场的,因此,可以将取得时的历史成本作为计量的依据。但具体计量方法的运用需根据具体类别而定。
四、安全会计的信息披露
会计信息的提供要经过一定的账务处理程序,即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会计处理,编制财务报告,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与传统会计的处理程序一样,各安全会计要素在确认、计量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借贷关系进入相应的科目进行核算,其次登记进入相关的账户,最后采用一定的方法再对外披露。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转换才能完成会计信息的整理、加工、记录、披露,最终向信息使用者报出。鉴于此,可以看出,信息披露是安全会计核算的一个主要程序,企业只有通过信息披露程序才能向信息使用者传递有用的信息。有效的对外披露方式不但会降低企业信息提供者的成本,还会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对于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传统会计及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安全会计也属于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因此,本文认为,安全会计的披露主要采用财务报表手段来进行。其一,通过单列项目利用现有的会计报表来披露。这种模式是指对现有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等进行调整,即在其中增加新的项目,把与安全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单独揭示,从而满足披露安全信息的需要。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安全资产、安全负债等项目;在损益表中增加安全费用、安全收益等项目等等。其二,编制单独的安全会计报表。编制单独的安全会计报表,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形式,通过编制独立的安全报表来披露企业的安全信息。总之,如果能够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的安全进行反映和披露,将它不仅有利于企业维护自身形象,严格履行职责,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稳定。
这种方式能够使有关安全信息的披露更加集中、全面、系统,从而能够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安全活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安全会计报表包括主表和附表两种,其中主表为安全资产负债表及安全收益表,附表为安全成本分析表。
【参考文献】
[1]李红霞、田水承等:企业安全经济分析与决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侯立峰、何学秋:安全投资决策优化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
[3]李宏勋、郭伟光:安全投资——效益的灰色关联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2005(6).
一、主要工作
1、反映,是财务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财务工作人员必须对公司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规范记录,反映在凭证、帐簿和报表中,以备随时查阅。我公司财务部已经对日常工作流程熟练掌握,能做到条理清晰、帐实相符。从原始发票的取得到填制记帐凭证、从会计报表编制到凭证的装订和保存都达到正规化、标准化。做到全面、及时、准确的反映。
2、核算,这也是财务工作的基本职能。核算包括成本核算、工资核算、费用核算等等。在成本核算上能够结合我公司特点,在生产成本上,按实际发出原材料计算成本,按先进先出法进行结转,比较适合本公司的生产产品。在工资核算上,采用计件制,有效的加快了生产率和员工的工作绩效。在费用核算上,采取分部门核算,随时都可以查出每个部门每个月实际发生的费用,加强了费用的管理,节省了开支。
3、监督,是财务工作的另一项基本职能。首先是每个部门每笔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理性进行监督,保证企业不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更不能无意的为一些工作人员创造犯错误的氛围。在这方面,财务部严格按有关制度执行,铁面无私从不放过任何不合理事情;其次是对公司整体资产进行监督,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存货盘点、库存现金余额盘点等,以保证公司财产不受侵害。
4、报表,对不同时期或阶段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财务部能够按着月、季和年通过会计报表和财务辅助说明进行分析和评价。
5、管理,是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首先是为领导管理和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财务数据,公司财务部能够随时完成公司领导和其他部门要求提供的数据资料;其次是参与公司管理和决策,对公司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财务部已经提出合理化建议,大部分已被采纳。
二、其它工作
1、通过XX年度一般纳税人年检和工商年检工作。
2、通过XX年度税务汇算清激工作,无不合理费用列支。
3、清理盘点公司资产,对原材料报废进行了合理的处理。
三、存在问题
1、有关制度和规定执行力度不够;
2、财务各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一般;
3、财务部的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4、管理高层对财务知识比较欠缺。
四、解决方法
1、首先确定制度和规定的适用性和可执行性,如有障碍,向执行部门提出,然后坚决执行到底;
2、财务人员设定学习目标,通过考试取得职称和学历,并与绩效挂钩,逐步提高自我;
3、参与管理,参与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来充分发挥财务部的管理职能;
五、几点感想
1、工作方法及工作效率至关重要,充分体验到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差距;
2、凡事都要付诸热心,相信耐力无所不能;
关键词 信息管理;系统;结构;功能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2-0215-02
在国内外知识经济、社会西悉尼化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信息管理、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与信息教育共同成为信息社会战略上需要优先发展的行业。
1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一词最早是在1961年由美国经营管理协会及其事业部的J.D.Gallagher提出。
1985年,戴维斯在其经典著作《管理信息系统》一书中,对管理信息系统做了如下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人一机’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和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
《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认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综上所述,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in,MIS)是一门综合了经济管理理论、计算机科学、现代通信技术、运筹学、统计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的系统方法论的边缘科学。
MIS是面向管理决策的、拥有大型数据库集中管理数据和综合数据处理能力的人机复合系统。
2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MIS的结构是横向和纵向划分的矩阵结构。纵向概括了基于管理任务的层次结构,横向则从组织职能上概括了MIS的主要功能部件。横向和纵向的结合描述了MIS在各个阶段的构成特点。
2.1 MIS的纵向结构
按照R.N.Anthonyr提出的3级管理模型的思想,任一组织或企业的管理功能都可分为3个层次:战略计划层、管理控制层和作业管理层,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高层、中层和基层。
高层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或改变组织的总目标,确定达到目标所需的各种资源,以及获取、使用和分配这些资源的政策;中层管理的任务是根据上述总目标及所拥有的资源,制订资源分配计划及进度,并组织基层部门去实现这个总目标;基层管理的任务则是按照上述计划去执行日常的具体管理工作。在管理活动中,为了支持不同层次的管理,就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管理信息系统。
现代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H.A.Simon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他将决策按照结构化程度划分成3个层次:结构化决策,是能用形式化方法描述和求解的一类管理决策问题;非结构化决策难以用确定的形式来描述,仅能凭经验求解;半结构化决策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根据Simon的观点,可以将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系统所面临的管理决策问题的结构化程度从低到高,将其依次分为事务处理系统(TPS)、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和知识管理系统等。
2.2 MIS的横向结构
1)销售与市场子系统基本职能是产品的推广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
2)生产子系统基本职能是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生产及设备管理、作业调度和运行、生产者的培训和管理以及质量控制和检验等;
3)物资供应子系统基本职能是产品原材料及成品、半成品的采购、收货、验货、库存控制和物料分配等;
4)财务和会计子系统财务的基本职能是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包括托收管理、现金管理和资金筹措等。会计的基本职能是财务工作分类、汇制标准财务报表、制订预算及成本核算等;
5)人事子系统基本职能是统筹管理企业的人员录用、培训、业绩考核、工资以及人员的离退休或辞退等。也称为人力资源管理;
6)高层管理子系统基本职能是全面动态地掌握企业的各种信息,处理各种备忘录和法律法规,制订经营方针和资源计划等;
7)信息处理子系统基本职能是为各职能部门提供基础信息资源和信息处理服务,包括硬件设备的维护管理、中心数据库管理、公用软件的维护及信息系统开发的指导等。
可以将MIs矩阵结构进行综合,形成不同风格的管理信息系统。
横向综合是把同一管理层次的各种职能综合在一起,如把同属作业管理层的市场销售、供应和财会子系统联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横向多级结构的管理系统,使供、销、结算信息一体化。
横向多级结构有利于各类资源的统一管理。纵向综合是把同一管理职能的不同管理层次结合在一起。这种结构可以良好地沟通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便于决策者掌握情况,进行正确分析。
如各部门和总公司的各级财务系统可以综合起来,构成综合财务子系统。纵横综合是将纵向多级结构和横向多级结构综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全一体化的系统,能够做到数据的完全集中统一,各子系统功能无缝集成。但是它的逻辑非常复杂,对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较高。
3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可以把MIS的基本功能概括为4个子系统,即市场经营管理子系统、生产(物资供应)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和人事管理子系统。
这些系统与一个逻辑的中心数据库联接,共享企业的信息资源并提供信息的管理。
3.1 市场经营管理子系统的功能结构
市场经营管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关于市场信息,并解决诸如生产什么产品、采用什么销售方法和渠道将产品尽快推销出去等问题。
为此,其功能结构由订货和顾客服务模块、销售分析模块、计划与市场研究模块、分配模块等组成。
1)订货和顾客服务模块编辑顾客订单;建立和维护顾客档案;销售合同管理;输出合格的订单数据;
2)销售分析模块分别按产品种类、区域、顾客群统计月、季、年的销售数据;修改销售历史数据;修改顾客购货历史数据;
3)计划与市场研究模块采用抽样统计分析市场调查资料;按产品种类建立预测模型滞0订销售计划;制订广告策略,反馈广告效果;
4)分配模块产生发货通知单发给顾客;产成品的运输管理;产成品的库存数据维护。
3.2 生产(物资供应)管理子系统的功能结构
生产(物资供应)管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生产管理人员提供各种生产要素信息并解决诸如产品结构的实现、产成品生产计划、原材料的正常供应、生产进度如何控制、各道工序的资源消耗情况、如何控制产品质量等问题。
为此,其功能结构由产品设计模块、生产计划模块、物料库存管理模块、生产控制模块等组成。
1)产品设计模块建立产品装配图、零件树图和零部件清单等产品结构档案;建立制造产品的工艺流程;根据产品结构和工艺流程测算产品生产成本;
2)生产计划模块根据销售订单和生产能力制订总体生产计划;分解预测季、月和周的产品需要量,根据订货情况制订具体的进度计划;盈亏平衡分析;
3)物料库存管理模块根据生产进度计划制订物料需求计划;物料供应商管理;物料采购管理;物料库存管理(含分级库存管理);成品库存管理;库存ABC分析报告;
4)生产控制模块根据总体生产计划调配生产资源;向生产单位生产命令;检查和监督作业进度;各道工序在制品的质量控制;生产数据统计(如工作量、物料消耗、在制品数量);
5)固定资产管理模块对企业的生产和办公环境涉及的贵重设备统一管理;建立档案,提供大修维护信息;设备的采购、划拨、借调、报废等处理。
3.3 财务管理子系统的功能结构
财务管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足为决策者和财务人员提供企业资金的流动情况并解决诸如如何获得资金、如何做预算、如何有效利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以及如何降低生产和运行成本等问题。
为此,其功能结构由会计模块、总账维护模块、会计核算和财务计划模块、财务报表模块等组成。
1)会计模块主要处理日常账目和现金事务;对各种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编辑,按会计科目建立记账凭证,建立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进行付款、收款和转账业务处理;工资核算等;
2)会计核算和总账维护模块成本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利润和税金核算等;根据业务变化,对会计账户进行维护,包括设置新账户、合并账户、修改账户或撤销账户、定期进行总账数据维护;
3)财务计划模块根据生产计划编制生产预算;根据销售计划编制销售预算;根据人事计划编制人。工成本预算;产生年度预算性财务报告(包含销售、生产、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人工费等数据);
4)财务报表模块根据总账和明细账可以产生若干财务报表,一般分为反映资金来源和运用的资金平衡表、固定资产折旧明细表等;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成本和费用支出的成本计算表、企业管理明细表等;反映收入和利润的财务成果报表等。
3.4 人事管理子系统的功能结构
人事管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有关的人事信息并解决诸如人力资源如何调配、奖励和惩罚措施以及人事管理等问题。
为此,其功能结构由人事档案管理模块、人事计划模块、劳动管理模块等组成。
1)人事档案管理模块建立和维护职工的人事数据档案;对职工的调动、聘任、职务变迁、工资变动、奖励、处分、离职、退休、死亡等进行处理;能及时检索历史数据;
2)人事计划模块建立和核实企业人员编制;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订人才战略;制订各种培训制度;
3)劳动管理模块劳动考核管理;计算劳动生产率;安全事故检查。
5 结论
我国各企业都处于信息技术管理时期,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来管理信息,总之,信息管理系统会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会计环境的含义及种类
(一)会计环境的含义。会计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会计理论与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会计人员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社会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以及由信息技术推动的经济变革的迅猛发展,我们已悄然进入了一个新经济时代。网络、电子商务、金融工具等新兴技术已渗透到会计领域,并成为会计领域一个崭新的课题。这昭示着会计环境正日趋复杂。因而研究会计环境对推动会计理论与会计工作发展将产生积极意义。那么,什么是会计环境呢?会计环境是会计主体、会计理论、会计方法所赖以存在的境况,并决定着会计思想的演变、会计组织的建立、会计法制的制定、会计工作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
(二)会计环境的种类。目前,国内外对会计环境的分类仍存在着不同的划分方法。先将国内外不同的观点介绍如下:
1、国外学者的观点
(1)Famer和Richman认为,会计环境包括教育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法律因素四部分。
(2)FrederickD1S1Choi和Gerhard G1Miller认为,会计环境包括法律体制、政治、企业所有权的性质、企业规模及复杂性的差异、社会气候、企业管理及金融界的精通程度、立法对企业的干预程度、特定会计立法的出现、企业革新的速度、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模式、职业教育和组织的情况。
(3)Dhia1D1alhashim和J1S1Arpan认为,会计环境主要由社会文化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所组成。
2、国内学者的观点
(1)陈国辉认为,会计环境是会计外环境和会计内环境的有机组合体。
(2)毛柏林和赵德武认为,会计环境主要表现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法律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
(3)陆正飞认为,会计环境主要为社会环境、自然和技术环境、经济环境。
我认为,会计环境应包括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会计人员自身环境三部分。
二、会计环境对会计假设、本质、对象和目标的作用
会计假设是基于会计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而提出的。因此,可以说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与会计环境相连的交界点,同它所依存的会计环境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政治法律体制的不断完善,网上实体、电子货币、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以及无形资产地位的越来越重要等都使得原有会计假设面对很大的挑战,新的会计假设的内涵应作必要的延伸。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需要也日益迫切。出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需要,我国财政部刚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总则中将权责发生制归为会计假设是合理的。
陈国辉教授在其著的《会计理论研究》中指出“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不仅受到会计实践发展水平的影响,还受到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规律认识程度的限制。此外,科学技术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对人们科学地认识会计的本质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会计环境不同,会计本质也不尽相同。建国以来,我国会计界经历了全盘照搬苏联模式、结合自己国情重新认识苏联模式、引进借鉴西方会计模式等几个阶段。
由于会计环境不同,会计对象形成了“过程论”、“资金运动论”、“经济活动论”等观点。在最初,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科技水平及教育文化水平低下,人们只能关注物质财富的保值,而后才意识到在保值基础上进行增值。目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因此提来自客观的会计环境的价值增值运动(替代价值运动的提法)是符合现有会计环境的特点的。然而,因为会计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关于会计对象的争论还远未达到“盖棺定论”的境界,正如“网络风暴”会改变我们什么,目前谁也不能下确定的结论一样。
各种会计模式下会计目标的具体差别可归结为会计环境不同所致。从纵向来看,不同历史时期,会计环境不同,会计目标也不同,由此导致会计信息存在巨大差异;从横向来看,不同国家会计环境不同,科技目标的内容存在着差异,其会计信息也各具特色。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有“决策有用观”和“经营责任观”之争。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治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了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我国选择了两种观点的融合,这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总则中得到了体现,从会计环境出发对会计目标加以定位,才能使会计理论来自于实践又走向实践。
三、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合理性
完美的理论是不存在的,我们无法找到能够解释和预测所有会计现象的理论,其原因在于理论是对现实的简化,而现实世界是错综复杂、日新月异的。一种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否合理,不仅取决于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且要分析这样的安排是否能使此理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及是否有助于此理论所指导的实践活动能否发挥其职能等。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除具备逻辑上的合理性外,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具备合理性:
(一)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以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能够使会计理论合理地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任何会计实务都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即满足一定的会计目标,而会计目标必然是适应于相应的会计环境而提出的,因此任何会计实务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和会计环境相适应。如会计理论应当解释会计为什么对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收益确认为所有者权益而不是营业外收支项目,会计的这种确认结果是为了满足会计目标中对会计提出主要质量要求――相关性要求,因为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而为满足会计目标的这一要求,信息质量必须具备次要质量要求――谨慎性要求,即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者风险的要求。从预测方面,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必就是未来现象,它们包括那些已经发生、但尚未收集到与其有关的系统证据的现象。而对于未来现象,会计的预测功能必须依赖于会计环境所产生的会计假设和新的会计目标而对会计提出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或产生的新的财务报表要素对未来现象进行反映,并据此提出新的确认标准和计量属性。
以会计环境为起点构建会计理论结构,可以对会计环境的变化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把握会计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规律,据此提出相应的会计目标,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会计理论,才能和具体的会计实务相结合,充分发挥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的指导作用。如果不以会计环境为起点,提出会计目标,据此构建会计理论,而是以会计假设或其他会计理论结构的内容为起点,就会造成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相脱节,最终导致会计理论的失败。
(二)以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能使会计实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基本职能――反映职能。系统科学认为“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时所能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会计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也是其与外部环境――会计环境相联系时所体现出来的能力。“会计的职能是会计的固有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由于会计的本质是由生产发展特别是由商品经济对信息的客观需求所决定,会计的职能(尤其是基本职能)就具有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由此可以看出,会计的职能和商品经济对信息的客观需求密不可分,且是由后者所决定,即会计环境决定和影响了会计的职能。会计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反映职能的作用,就必须和会计环境相联系。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提出不同要求,要求会计具备相应的职能,反映职能就必须和其他具体职能相适应。会计环境的其他因素都会通过会计目标来影响会计的职能,由此,会计的具体职能是依据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会计反映职能也会因具体职能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反映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会计具体职能的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基本职能――反映职能的作用。
(三)以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前瞻性。理论作为一种实践的抽象,是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来自于实践,但也能影响实践,并能预测或及时地反映新的实践。所以,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和前瞻性也是理论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网络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产生
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适应一定时期的技术手段和经济发展不断发生变革。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网络会计以先进的计算机网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财务管理为工作中心,以整个企业的电子商务为目标,最终成为构建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环境下,企业之间实现会计数据共享和流通,甚至实施远程操作,可进行事中的动态会计核算、分析、控制和监督,是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与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相比较,网络会计具有会计信息和功能共享化、数据处理实时化、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存储无纸化和实时监督审计等特点,从而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突破时空的限制,具有对市场更迅捷的反应能力。同时,网络会计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也给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并呈现出网络会计自身的信息质量特征。
二、网络环境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网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在满足会计使用者需要基础上具备的特点。网络会计信息主要以电子化的形式在网上流动,网络会计信息质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动态开放性。首先,企业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标准建立内联网结构的内部信息管理平台。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外部特定的交易地点和关联单位连接起来构造统一的外联网结构的虚拟应用平台。这样,网络会计企业不仅通过内联网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企业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整理、分析,还通过外联网的虚拟应用平台实现了企业与关联单位之间的信息查询、交换和经营服务。在整个会计信息流动、交换和处理的过程中,网络会计信息不但呈现出较强的动态开放性,而且其网络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动态开放性程度也构成了会计质量特征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高度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在满足会计报告使用者要求的基础上为适应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流动和交互需要而确定的。首先,对于信息的使用者来说,信息应具有可理解性,如果所提供的信息是使用者不理解的信息,即使信息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也不会有用。其次,网络会计的动态交互特征对可理解性有更高的要求,为便于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对比分析,会计信息还应具备一致性和可比性。在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前提下,应根据会计信息对报表使用者的影响程度决定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和在报表中的列报方式。可比性是可理解性在更高层次上的要求。
(三)管理职能性。在网络会计时代,会计的基本职能已经由传统的核算职能向管理协调职能倾斜。会计的基本职能体现在核算监督、决策、控制和分析等方面。网络环境下,由于计算机网络实现了会计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如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查询和审计等,网络会计在实现了会计核算等基本职能的基础上,为了企业管理者更客观、实时和高效地对企业进行把握的需要,会计信息具备了更高的管理职能特性。这主要体现在各种会计信息的协同上。企业通过网上预算控制、网上采购销售和网上资金准备等实现内部协同;通过网上询价、网上催账和网上制定生产计划等实现与供应链的协同;通过网上银行、网上报税和网上报关等实现与社会相关部门的协同。以上均体现了会计与业务管理信息的高度协同性。这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资金的周转率,还可以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促进社会经济生活的高效和有序,是网络环境下会计职能高度协调的体现。
(四)信息多样性。网络会计信息的多样性体现在:从信息的取得渠道看,企业通过内联网从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如生产部门、供应部门、销售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搜集业务及财务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与决策;通过外联网的公共接口,从关联单位如往来客户、工商、银行、税务、审计监管等部门获取信息并反馈信息,网络会计系统不再成为信息的孤岛;从信息的表现形态看,网络会计系统既能从企业内外各部门接收货币信息,又可接收非货币信息;从信息的表现形式看,网络会计系统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既能接收数字和文字信息,又能接收语音和图像信息。
(五)实时共享性和可靠性。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内联网一般通过浏览器等各类可执行程序进行网上在线交易。如,签订合同协议、收发货物、网上结算和即时支付等。虽然网络计算机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使得信息生成、传输、更新和存储等活动可在瞬间完成,从而在任何时点都可在线提供网络实时财务报告,这一切的便利都需要一个前提:会计信息的数据共享。各个网络工作站可从数据库获取分析决策所需的各类数据,经过在线处理后,信息仍集中存放在统一的数据库中以供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外部关联单位查阅和调用。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在线处理,使得会计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相关性和可靠性得到加强。这里,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新的会计数据,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对于决策的价值更大,或者说作为决策依据的可靠性更高。
三、网络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网络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不仅仅指其信息各种质量特征表现低劣,更主要指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以下试对会计失真做出原因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经营者与会计人员之间存在委托关系,人是知情者,而委托者往往不知情。根据经济学上的经济人假设,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例如,在劳动供给市场中,逆向选择会降低企业聘用的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的会计水平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低的人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人为因素。以经营者为代表的人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在利益驱动下会进行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行为。
(二)会计假设的问题。会计分期假设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相等的时间段落,这种做法颇具主观性。如果只是定期地披露面向历史的会计信息,决策者不能及时得到所需的信息,信息的滞后性不利于充分反映企业的适时风险,不能顺应网络市场即时变化的现状,从而造成网络会计的信息对现实反映的失真。例如,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以过去的交易事项为基础,以名义币值为计量单位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资产价值和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在物价剧烈变动的情况下,会计要素信息的可靠性大打折扣,信息使用者难以获取与决策相关的真实有用的信息。
(三)网络技术带来的风险。网络会计的操作整个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但网络本身的安全问题会对会计信息的安全带来威胁。网络系统管理人员授权滥用、非网络系统管理人员越权入侵、外部关联人员(如软件开发商和社会审计人员)的外部攻击等等,使得网络会计信息面临被窃取、篡改、泄密和伪造的风险。此外,黑客和病毒的入侵也可能使合法用户不能正常访问网络资源。
四、对策思考
(一)网上交易安全控制。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无限商机,另一方面使得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保证网上交易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应实施制度化控制,如建立网上交易活动授权制度,会计数据文件的接收、签发、验证制度以及交易日志的纪录、审计制度等。与此同时,采用多样化的安全技术与工具如使用防火墙技术构筑Internet与Intranet之间的电子屏障,不仅可以阻止非授权人员从Internet侵入企业内部网,还可以阻止内部的网络用户对会计数据的非法访问。另外,采用数据加密技术与验证码技术,可以对网络会计信息完整性保护。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相关理论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确立成本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发展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首要问题。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的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提供详实的人力资源数据,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者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而传统会计提供的只是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状况和变动情况,核算目标是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此可见,人力资源会计目的突破了传统会计目的的限定,构成了其独特的目的。
(二)会计假设
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在接受传统会计假设的同时,又兼具了一些特殊的前提假设。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面对着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做出的一些合乎推论的,收集、加工处理会计信息所依据的基本观念,对会计核算内容和会计数据的取舍起决定作用,会计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因此,传统会计假设应当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以便推进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创新。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为实现会计目标,根据会计假设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同时又是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核算程序的基础,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要素。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其会计要素主要包括成本和价值。
(四)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上确定的基本规范和规则。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同传统会计一样,把会计原则切实引入到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中,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以此逐步深化对人力资源这项企业特殊的经济资源的认识。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模式分析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
所谓人力资源成本项目的确认,就是确定有关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各项目的范围。按照人们赋于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凡是涉及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投入成本的都应加以反映,人力资源的投资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反映对象,具体依据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到最终退出企业的时间顺序,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不同目的,可将这项投资确认为以下五个项目: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人力资源维持成本;人力资源保障成本;人力资源损失。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
人力资源成本项目的内涵确认之后,就要选择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将人力资源成本加以量化,应根据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各自不同的特点,把各个项目所涉及的费用直接或经计算相加。由于人力资源和其他物质资源在投资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基于人力资源成本自有的特点,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历史成本法;应付成本法;重置成本法。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员工流动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适当的人员流动可促进员工之间的竞争,能够增强企业活力。但流动率过高对企业也存在消极影响,在目前的人事管理方式和会计核算模式下,高流动率仅是反映员工对企业的低满意度和员工的低士气,而不能使人事主管们看到频繁的人员流动的经济性质和结果,加上目前劳动力总量供给大于需求,企业较易得到替代者,所以很多企业员工的高流动率并没有引起过多关注。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可以从两个方面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帮助:1)人员流动的经济损失披露;2)说明索取多大数额的经济赔偿才能避免或减少人员变动所带来的损失。
(二)工资
目前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一般可分为货币计量方法和非货币计量方法。由于传统会计货币计量基本假设的限制,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方法一直占主流,但在实践中却存在很多局限性。应将人力资源价值历史计量模型由产出法改为投入法,并理顺价值和工资的关系,建立起由价值决定工资的新机制。即一个人的经济价值由形成其目前的身体状态和知识技能水平所投入的各种生活资料价格、健康保健投资、教育培训投资及所放弃的收入等决定。其工资收入特别是基本的工资收入应构成人力资源价值的不同项目分别采用不同时限折算之后的总和来决定的。
四、推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意义和前景
(一)现实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建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我国宏观管理的需要,通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报告,国家可以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维护的现状,促进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本的协调,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是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
从微观来看,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为:1)防止人才高消费;2)有利于健全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3)促进人事管理的科学化。
摘 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介绍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了强化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希望对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 企业 财务管理 强化 思路
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逐渐步入网络信息化时代,企业财务管理越发重要,“会计”又成了热门职业,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也不断提升。然而,近些年来会计在进行财务管理时造假事件频频发生,从这一情况可以看出,会计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再加上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造假账等技术得到了提升。因此,现代企业强化财务管理以适应新的形势显得尤其重要。
在会计的众多职能之中,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既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会计人员最应该遵守的职能之一。随着单位企业的经济活动增加,财务管理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在现代企业中,能够将财务管理的作用有效地发挥出来,对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在传统的财务管理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与传统的财务管理相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更加注重事前预测分析、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筹资和投资活动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中心环节,内部控制注入其中,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呈现多元化。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不足之处的主要表现
(一)财务制度方面。完善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能照搬模式,很有必要采用一种健全和细致的财务管理方式来进行财务控制。这里所说的财务控制是指财务相关人员根据相关财经法规、资金预算以及内部会计控制等来监督、约束和控制、指导企业日常的资金开支,进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财务控制措施。企业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和控制机制不仅是其财务管理重要任务之一,还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的表现。然而,在现实中依然有部分企业不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财务管理体制,造成管理上的一些漏洞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为此,笔者认为现代企业不仅要重视生产经营管理更要重视财务管理。未来的工作中企业管理人员应当重视以下几点:一是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二是创新财务管理;三是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四是重视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通过以上几点来健全和落实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利保障。
(二)财务管理目标方面。所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经营情况下,企业经过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所要实现的目的。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点:一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二是企业利润最大化;三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四是经济效益最大化等等。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确定财务管理的目标。然而在目前的情况下,仍有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未设定或者设定的不明确,极端被动的去达到经营的业绩,没有考虑企业整体价值的最大化。企业不仅需要树立目标,还要在实践中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来达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三)财务核算方面。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弊端主要表现在财务核算失真;资金结构不合理;对使用资金控制不严;利润不实等等。在企业管理中财务是核心,采用价值的方式对生产经营进行全过程的综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实质。然后由于受到传统不良思想和财务只是核算的影响,导致许多问题不利于现代企业的发展,致使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内部不能得到重视。在财务核算工作中,许多企业还是比较遵守财务制度的,财务核算的方法和账务处理是规范的。但是依然有一小部分企业为了个人私利或者企业利益而不按财务制度核算。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内部管理重视不够;二是外部监督不严。
(四)财务风险方面。所谓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企业的正常的生产经营效益,导致企业受损的可能性或者机会。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财务结构,不恰当的融资模式等等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好的财务风险;企业在投资的时候如果不考虑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风险而盲目的投资,那么企业很可能就收不回投资;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不考虑财务风险,很可能导致企业受损。为此,企业不仅要在筹资、投资中考虑风险,即便在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也应当重视风险并采取措施来规避风险。
三、强化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
(一)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水平,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会计制度不断改革,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也不断加快。这种趋势就要求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这职业素质越来越高,想要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具有有效性,就要提高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水平,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首先要对会计人员的政治水平、综合素质、业务能力进行培训,身为企业会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并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会计人员更好的进行会计工作,从而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具有有效性。
(二)建立健全会计各项法律法规,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有力进行。一些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人员的、贪污、挪用公款和造假账、假公济私等行为的出现,说明了现存会计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才能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依法实行。要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依法有效实行,就要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会计各项法律法规,从而使财务管理有力进行。在这里,笔者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首先,在制定相关各项会计法律法规时,要考虑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还要针对其所的不同程度的错误,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其次,要加强会计监督机构的执法意识,提高执法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消除出现、假公济私等问题的机会,强化执法人员对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的监督意识,真正地做到秉公守法。
(三)加大处罚力度,使企业财务管理具有有效性。针对我国现存会计法律法规的缺点和不足,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依法有效实行,应该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加大对一些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人员的、贪污、挪用公款和造假账、假公济私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对出现这些问题的会计人员进行行政处罚,而这些行政处罚不是说说而已,必须具体、明确地写出怎样处理,这样做能够使会计法律法规不再是一纸空文,也就间接增加了对于企业会计、造假账以及假公济私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和约束力度,间接保证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笔者认为,面对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加大处罚力度,才能有效地避免一些会计人员的造假账等问题的出现,从而做到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依法并且有效实行。
(四)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动力指向,笔者认为企业应当合理定位财务目标,财务管理及运营机制有机结合,采取措施不断优化。承担企业风险的不单单是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也要承担,比如:企业的高负债率使债权人承担的风险上升;经营者付出的精力、时间的机会成本增大。所以,企业在确定财务管理目标时,应该综合的考虑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依赖关系,努力实现各方利益的共赢。
(五)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对所处环境的适应能力。企业的理财环境是指对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外部条件,是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难以改变的约束条件。理财环境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金融环境、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等。企业的财务管理不可避免的受到理财环境的影响,例如:企业的筹资受到金融市场环境、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大;企业的投资受国家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的约束等。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和不可控性等特点,企业必须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提高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
总之,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意识,加深对财务管理的认识,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持续强化和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成.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10(03).
[2]于何健.浅析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经营管理者.2009(06).
会计职能问题是会计理论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会计理论界一般都认为会计具有“反映”和“控制”生产过程两项基本职能。其主要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过程超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1]对此,我有些不同看法。我认为,会计的职能是由会计的本质决定的,它是会计的本质反映和具体体现。由于会计的本质是“反映生产和再生产中的数与量”,[2]所以,会计的职能只能是一个,那就是反映生产过程,即把经济数据转换为经济信息。会计的反映职能包括会计对有关数据的记录、计算、整理、汇总,以及把数据转换为一系列能表现会计对象的指标体系的全过程。会计没有控制生产过程的职能,主要理由是:
第一,从马克思关于“簿记”的论述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关于“簿记”一节中虽然反复通过“记载”、“记帐”等字眼描述过“簿记”的性质,研究了某些会计问题,但是马克思并没有着重更没有专门研究会计的职能问题,涉及到会计职能问题,马克思只是顺带提及的。通观“簿记”全文我们并不能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得出会计(簿记)具有控制生产过程的职能。事实上,马克思关于簿记的论述,除前面引用的那段话外,还有以下几段重要论述:“劳动时间除了耗费在实际的买卖上外,还耗费在簿记上”;[1]资本家之所以需要簿记,是因为“资本作为它的循环中的统一体,作为处在过程中的价值,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流通领域的两个阶段,首先只是以计算货币的形态,观念地存在于商品生产者或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的头脑中。这种运动是由包含商品的定价或计价(估计)在内的簿记来确定和控制的”。[1]这段话字眼上虽有“确定和控制”几个字,但看前后文精神,马克思讲的却是:资本的增值运动,首先是观念地反映在资本家的簿记中。簿记是资本家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会计通过计价、定价等反映资本的耗费、补偿及增值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各种信息(但会计本身不是管理)。马克思接着说:“单个商品生产者仅仅用头脑记帐(例如农民,只有资本主义农业,才产生使用簿记的租地农场主),或者仅仅在他的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载下来的时候,很明显,他的这种职能和他执行这种职能所消耗的劳动资料,如纸张等等,都是劳动时间和劳动资料的追加消耗。这种消耗是必要的,但是既要从他能用于生产的时间中扣除,又要从那种在现实生产过程中执行职能的、参加产品和价值的形成过程的劳动资料中扣除。”[1]接着马克思作了一个注解:“在中世纪,我们只在修道院中发现农业的帐簿。但是,我们知道,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已经有一个农业记帐员。在那里簿记已经独立为一个公让官员的专职。由于这种分工,节约了时间、劳力和开支。但是,生产和记载生产的簿记,终究是两回事,就像给船装货和装货单是两回事一样。充当记帐员的那一部分公社劳动力,是从生产中抽出来的。他执行职能所需的各种费用,不是由他自己的劳动,而是由公社产品的扣除来补偿的。只要作些适当的修改,资本家的簿记人员的情况,就和印度公社的记帐员的情况相同。”还说,簿记“不论这种职能集中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手中,不再是许多小商品生产者的职能,而是一个资本家的职能,是一个大规模生产过程内部的职能,从而获得了巨大的规模;还是这种职能不再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而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这种职能本身的性质都是不会改变的。”[1]资本家“必须把一部分资本投在雇佣记帐员等等和购置簿记用品上。……这部分资本是从生产过程中抽出来的,它归入流通费用,归入总收益的扣除部分。(专门用于这一职能的劳动力本身也包括在内)。”[1]“簿记所产生的各件费用,或劳动时间的非生产耗费”[1]“不会因形态的变化而改变其性质。”[1]随读马克思有关簿记的论述,我们知道,马克思把“簿记”作为“流通费用”中的一节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表明:簿记是资本家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耗费在簿记上的人力和物力是必要的,“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1]但是,与在买卖上的耗费一样,是属于非生产性的,都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并且要从总生产时间和生产资料中扣除。也就是说,马克思在研究流通费用时关于“簿记”问题的主要精神是强调了耗费在簿记上的劳动的必要性和性质,他并没有专门研究簿记的职能问题,当然在说明簿记的必要性时,涉及到了簿记的职能问题,在此,马克思也主要指出了簿记在观念上反映着资本的增殖运动,指出了簿记的职能是记载生产过程。因此,从“簿记”一节的内容看,我们并不能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得出会计具有“控制”职能的结论。
第二,从“会计”的原意看,众所周知,会计的初级形态是“簿记”,而所谓“簿记”(亦称簿记核算),就是记账,它是会计工作中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等涨势处理方法的总称。其功能就是在账簿中记载生产和记载商品价值的计算过程。它的产生(起源)可以追溯到氏族公社时期的简单刻记与结绳记事账。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就有专门簿记员负责“登记农业帐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计才从简单地登记财务收支。发展到用货币来综合反映和监督(事后监督)经济过程。在中国,据史书记载,周代就设有专门官职,为皇朝掌管钱粮财物,名曰司会,进行月计岁会。清焦循的《孟子正义》对“会计”一词的注释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也就是说,“会”与“计”两字连用,即日常零星核算与定期的总结核算的意思。尽管按字面解释难以概括会计的全部内容,但不难看出,会计的基本职能只能是对有关经济活动进行计算和记录。我们从前述引用马克思的几段话中也可以看出,在《资本论》这部博大精深的著作中,虽然马克思主要不是为了研究“簿记”,但他涉及簿记的论述也多次强调了会计的计算和记录(记载)两项职能(会之为反映)。他为了揭示“会计”与“生产”的关系,在“簿记”之前加上了“记载生产”的定语:“生产和记载生产的簿记,终究是两回事。”[3]还在揭示商品经济中的簿记只是同商品的价值形式有关时,又对簿记作了如下的论述:“商品价值的计算,记载这一过程的簿记。”[3]所以,作为会计前身的簿记,它的职能就是通过对财物和经济活动的计算和记录,即进行会计核算而向人们提供有助于管理财务与经济活动的信息。也就是说,从“簿记”的原意中,我们也根本看不出会计具有“控制”经济活动的职能。第三,从“控制论”的原理看,会计只能为经济调控提供经济信息,会计本身并不具有内在的控制系统和控制职能。“控制论”认为,一切控制系统所共有的基本特点是信息变换过程和信息反馈原理。信息变换过程包括信息接收、存取和加工的过程。信息反馈原理就是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运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而会计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要形式,对经济过程中占有的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和发生的劳动耗费进行记录、计算、监督、分析、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或事业机关等单位的业务执行情况,为经济管理(微观或宏观)提供必要的信息。控制则是指通过指挥、调节和监督等作用,把生产经营活动纳入社会所要求和人们所希望的轨道,并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完成预期目标。实行经济控制,指挥和调节生产经营活动,通常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即:制定计划(目标);组织计划执行;把实绩同计划相比较评价取得的成果;在评价计划执行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并调整(修改)计划。在这四个步骤中,会计虽然可以提供经济控制所需要的各种经济信息,可以从成本高低。资金多少、利润大小等多方面提供备选方案,以供制订计划和调整计划等决策活动时参考、决择,但是,提供条件并不等于经济调控本身。所以,我们不能把会计为经济控制提供经济信息就视为是经济控制本身。会计只能计算、记录经济过程,会计不具有控制经济过程的职它旨。
第四,从会计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看,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完全是出于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需要。会计是出于人们对物质生产过程进行管理的需要,伴随社会再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我们知道,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要生存,就必须生产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并进行分配、交换和消费,这样便形成了各种经济过程,即社会再生产过程。人们为了组织、安排和管理好经济过程,就需要知道为了生产一定的产品需要耗费多少劳动,取得了多少劳动成果,这些劳动成果如何进行分配等等。出于对经济过程中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的关心,人们便经常地观察经济过程,了解劳动耗费的发生和劳动成果的取得,运用一定尺度,计量所观察的结果,并把计量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计算和反映。借助这些活动对经济过程进行总结性的和有系统的监督,以便有效地管理经济过程。因此,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对生产耗费和生产成果的观察、计量、以及记录和比较的要求。也就是说,从会计产生的本质要求来说,会计的产生并不是为了“控制”生产过程,而是为了对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和成果进行观察、计量、记录和比较,即“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
第五,从经济管理常识看,说会计具有“控制”生产过程职能也是说不通的。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簿记”前后所讲的生产过程是包括生产和流通在内的总流通过程,即社会再生产过程。(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标题就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如果会计具有控制职能,那么,“经济管理”只需有会计就够了,这显然是夸大了会计的职能,同时也否定了其他经济管理的必要性。例如,从宏观上讲,经济管理有:计划、财政、信贷、价格、海关、投资、利率、利润、税收、工资、统计、工商行政管理等等;从微观上讲,经济管理除了会计外,还有企业生产、计划、质量、技术、物资、劳动、销售、财务管理等等。因此,在会计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我们都要避免“会计主义”。在会计的性质问题上,我们很赞同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的一个观点,即:“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4]“会计本身不是生产活动,也不是管理活动,它只能提供为生产所要求、为管理所必需的经济信息。”[2]
综上所述,我认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主要运用货币计量形式,对经济过程占有的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和发生的劳动耗费进行记录、计算、分析、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或事业单位的业务执行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各种信息。会计的职能就是“反映”经济过程,会计不具有“控制”经济过程的职能。作为结论,必须强调两点:一是学习马列主义经济思想要通过阅读马列原著的前后文及有关背景,从基本原理上和体系上全面地领会其精神实质,并结合实际加以运用,而不是断章取义;二是要区别“会计是否具有控制职能”与“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不能将其混淆起来。说会计不具有“控制”职能,并不是说会计不重要。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但它本身不是经济管理。
【关键词】事业部制 财务管理 职能定位 体系建设
事业部制结构最早源于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事业部制就是按照企业所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按地区、按顾客(市场)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企业集团化管理中事业部制的实施有助于业务开拓和专业化管理,对企业集团的组织效率与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关系到构建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中对权力的要求与责任的界定。建立合理有效的事业部财务管理体制,并对各级财务职能进行合理定位,直接关系着各方利益、各层级财务管理组织经营理财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还关系着财务资源以及其他各项经济资源配置与运行的秩序性与高效率性,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问题。
一、事业部制财务管理体制
(一)基于事业部的财务管理体制
一般来说,与事业部制组织形式相匹配的财务管理体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实行分公司领导下的事业部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财务均实行“双重”领导,即由分公司经理和集团总部的财务部领导。其他业务则完全由分公司领导负责。各分公司之间不搞利润平调,并建立一定的竞争关系。另一种是实行集团总部领导下的事业部制。集团总部在各事业部下设若干分公司或派出机构,各事业体统一经营,财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核算与管理”。这两种形式的财务管理体制均呈“宝塔”状,逐步向下延伸,故又被称“M型财务管理体制”。
(二)事业部财务机构及其职责权限
事业部和各分公司一样本身并不具备法人资格,只是代表母公司管理集团某一业务的中间管理机构,在事业部下是一些具有业务关联的分公司项目部等。通过将行业规模与战略管理的权责放到事业部这一中间层,必然大大减轻集团总部的管理负荷。从财务管理上看,事业部和各分公司一样在税务、利润分配上无管理权利;在内部管理上,事业部可作为一级利润中心,进行独立核算,但仅限于集团内部层面,其往来账户的设置也是在集团整个结算中心设置的内部账户,具备对各级债权债务的归集权,但不具有对债权债务的收支处置权。集团总部可对事业部实行“集中决策、分散管理”体制,即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上实行高度的集权模式,在财务上也实施严格的资金控制与预算控制, 但在生产经营上则较多地采用灵活的管理方式。在集团战略、政策框架内,总部一般不直接干预事业部的日常管理工作。
事业部财务机构是强化事业部管理与控制的核心部门,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母公司财务部的派出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不同),贯彻执行总部的财务战略以及各项财务政策、基本财务制度,规划事业部的资本规模与结构,组织资本调度,参与事业部的财务决策等;另一方面,它又是事业部下属分公司或项目部等的财务组织领导、管理控制机构。这样在职能定位上,事业部财务机构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负责事业部战略预算的编制、上报与组织实施;(2)贯彻执行集团总部的财务战略、财务政策与基本财务制度;(3)实施对事业部下属分公司项目部等的财务运作过程的控制;(4)依据总部业绩衡量标准,强化对分公司项目部等的管理绩效考核;(5)规划与调控事业部范围内各分公司项目部之间的资金调剂与配置等;(6)审核汇总上报所管辖范围内的各项财务报表。
事业部财务机构在业务上接受集团财务总部的直接领导与控制,其财务负责人由总部直接委派,在行政职务级别上相当于事业部部长助理,从财务角度协助事业部部长完成经营管理的责任目标。事业部下属分公司项目部的财务部门的设置及财务经理的任免由总部决策,或交由分公司自行推荐并在总部备案,各分公司项目部的财务部门对事业部财务机构可以保持相对独立,实行分权管理,但必须接受事业部财务机构的检查、监督与考核。
二、事业部制财务管理体制下各级财务管理机构的基本职能定位
(一)集团公司财务部
集团公司财务部对各事业部发挥监督、控制、顾问、银行的作用,为集团经营战略的实施提供服务。即以财务预算为依据,对事业部的财务进行监督和控制,实现其财务预算、资金管理、财务分析、成本费用管理、资产管理、内部银行、各项政策研究以及会计核算等基本职能。与这些职能相适应,在集团公司财务部设立包括财务预算、资金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资产税政管理、财务结算中心(内部银行)、会计核算和内部审计在内的财务管理机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托,从事对整个集团财务管理和对事业部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工作。
具体而言,集团公司财务对事业部的管理活动特点有:
1.集中筹资、融资、担保权
资金筹集是集团公司资金运作的起点,为了寻求最低的筹资成本,可以考虑由集团公司统一筹集资金,各事业部有偿使用。如需银行贷款,可由集团公司总部统一办理贷款总额,各事业部须向总部办理贷款手续,按规定自行支付利息费用;为保证资金安全使用,集团公司设立财务结算中心,加强对集团内部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管理。事业部无对外担保权,担保由集团总部办理。
2.集中投资权
事业部的对外投资都必须程序合法,即经过立项、可行性研究、论证、决策等程序。在决策过程中,除相关的工作人员外,必须有财务人员参加。为此,财务人员应主动组织、协调,会同有关专业人员,通过仔细调查了解,开展相关的可行性分析,并通过预测未来若干年内可能发生的市场变化趋势及其风险的概率、投资该项目的建设期、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报率等,写出财务报告,报送集团最高决策层作决策参考。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取一定的收益,为了保证投资效益的实现,分散及减少投资风险,集团内部所有的对外投资,按照《投资管理办法》,实行限额管理,超过限额的投资其决策权属母公司。被投资项目一经批准确立,财务部门应核算到位。对投资效益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项目应及时清理解决,并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同时应完善投资管理,集团内可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考核指标体系,规避财务风险。
3.集中发票购领管理权及利润分配权
发票管理也属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集团公司必须集中发票购(领)管理权。由集团财务部统一负责发票的购领;统一缴纳税金。各事业部所需发票应及时到集团财务部领取。集团事业部和各地分公司一样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纳税主体是集团公司,利益分配权归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依据资产经营责任书和其他相关规章组织对事业部及各分公司项目部年度经营成果进行考核。
(二)事业部或分公司直属财务部
事业部财务管理活动主要是对所管业务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和评价,最重要的是要集中精力做好资产监管和成本监控,并及时准确地向集团公司和所属事业部的管理层提供详尽而又具体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在机构设置上,要求各事业部或分公司分别设置财务管理组和会计核算组。通过对企业价值运作的管理实现对物质实体的管理;对企业价值运作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财务管理提供决策数据,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真正做到向管理要效益。
(三)事业部或分公司所属基层职能单位财务核算机构
事业部或分公司项目部设会计核算组,其会计核算应涵盖项目的全过程,参与项目的最终决算。项目组会计核算人员应按照施工项目组织会计核算工作,根据经济合同的实施情况与签订的合同或协议及时办理价款结算,加强工程项目营业收入的核算和施工项目的成本费用管理,做好相关业务活动的原始财务记录和差异反馈,通过建立和健全台账管理制度,抓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各项成本费用开支必须以真实的经济业务、合规的内部程序和合法的相关票据为依据,保证成本费用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项目部各个项目的会计核算应纳入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化系统,财务报表应纳入集团公司合并报表体系,并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按会计档案管理规定归档保存。对大型项目及重点工程项目,要高度重视项目竣工决算后后续收付款、往来结算和债权债务处理情况。
三、事业部制财务管理体系下财务信息化建设
(一)资金结算平台的建立
事业部制财务管理体系下,在内部管理上,事业部作为一级利润中心,进行独立核算,但其不是法人,没有对外结算账户,集团公司以资金结算中心为平台为事业部开立内部结算账户,事业部下再开立其所属基层各级单位内部结算账户,从而加强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管理,同时注销各二级财务机构在各专业银行的账户,集团内部所有资金由公司集中统一管理,通过资金结算中心对内部各单位统一结算和收付;并执行资金的有偿占用;各单位通过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