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11 09:32: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

【摘要】“教育”自古有之,“基石之坚才能建之如固”,充分证明小学时期教育的重要性。远自原始,近至当代,壁画从古至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壁画中的教育职能经历了不断沿袭和变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表现的内容和形式都显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文章以当代壁画中的教育职能为切入点,说明当代壁画在小学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及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 当代壁画;美育;重新审视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41-02

一、在小学教育场所当代壁画的现状

当代壁画在社会上往往被许多形式的存在所误解,认为酒店大堂及博物馆才是壁画应有的位置。殊不知这仅是当代壁画中很小的一部分,当今社会所涉及的范围及影响已经和当代壁画不是一个“画种”。如今,壁画具有从观念到形式的当代性,它是公共文化建设中有影响的重要载体,更是教育场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小学虽小但责任重大,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幼儿开始步入知识大门,第一个阶梯就是小学教育。教育的方法如何,不仅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制度的优劣,也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很多时候,小学教育场所并没有注意到当代壁画的重要性,大多数会植入广告或为了省钱、省时、省事而选择并不合适的壁画。小学教育场所,无论内墙还是外墙,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及其影响。当代壁画通过学校建筑及学校文化的融合,能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学校,并以此提高审美能力。

当代壁画作为传达艺术精神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视觉艺术的一种形式语言。它在造型艺术诸多要素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我国小学美术中更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会让学生终生受益。然而,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当代壁画往往被定义为简单的墙上画作,认为教育应“尚自然,展个性”,反对“守成法,求划一”,主张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应该运用专业知识,通过对小学环境周围的分析进行一些有意思的当代壁画创作。

不仅如此,还应让学生自由发挥艺术天赋,如设置涂鸦当代壁画墙。儿童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对小朋友少加以限制,并且很早接触艺术熏陶,能从这扇窗看出去,看看世界,那么想象力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美育”一词于1912年从德文译出,是以往没有的。受康德美学的影响,先生认为:“因为美感是普遍性的,可以破人以往的偏见;美学超越性的,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意。”而现在的美育已渐渐衰弱,逐渐被文化成绩所代替。那么,对当代壁画的重新认识及应用是十分重要的。为何关于小学美术教育的问题层出不穷?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先生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提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当代壁画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在小学教育场所中最恰当不过。同时,当代壁画的丰富性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参与到当代壁画的创作中,将所想所做通过壁画展现出来。因此,教师应做好关于艺术方面的教育,当代壁画中的诸多元素都会是学生的兴趣点,绚丽的色彩及丰富的造型都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审美情趣。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严格把控,去除糟粕,将最合理的元素及最贴近的主题融入当代壁画的创作中。

二、当代壁画的重新审视

当代壁画的形式已经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定义,它的多维性、互动性及开放性无不让人为之惊叹,两三个多维的空间可以通过当代壁画的处理形成联系。倘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适当运用这种创作手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潜力。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环节的重中之重,在于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会自己认知世界,去接触他们所能感受到的并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应从当下做好艺术方面的熏陶,做好小学教育场所氛围的烘托,创作出更多、更合理的当代壁画作品,与环境和校舍氛围融合。

当代壁画的及时性让小学校舍增加了很多的可能性,通过生动的壁画创作可以将教师及周围发生的具有影响力的事情展现在校园内,便于学生理解,当代壁画让并不生动的校舍充满了新鲜的活力,更有效地美化了校园。小学教育场所的美育建设理所当然地需要当代壁画的补充和拓展。它的普及是非常重要的,在许多发达国家,当代壁画在小学教育场所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不仅是教师和艺术家的创作,更是学生展示自我的重要途径。普通学校的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创作性,这是建设跨世纪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在我国,尽管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可是在实施过程中忘却了目的,要么美术课根本得不到重视,要么把普通小学教育当成专业教育狂热实施,培养的是“四不像”的人。基于这种情况,应深刻理解当代壁画的重要性,将之理解得更加广泛、更加全面,这样随着当代壁画在小学教育场所的介入并推广开来,我国艺术教育将会迎来新的生机。

当代壁画在小学教育场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小孩的学习能力很强,随着年龄的增长,耳濡目染,随意涂鸦可以打开学生的特性,对色彩、对艺术的萌芽会逐渐形成,正如我国大多数家长会让孩子学习蜡笔画、国画一样。涂鸦作为当代壁画里的一种形式,所受的约束比国画和蜡笔画等更加少,可画出学生内心的色彩,再加以引导,定会受益终生。通过多数小学校舍的调研,当代壁画的介入目前甚少,与欧洲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明显,有必要进行推广,让学生受到的约束越小越好,再加之壁画在校园中的引领作用,随着大家对当代壁画概念的理解和重新审视,美育中的教育职能一定会进步明显。

三、加强在小学教育场所当代壁画运用的决心

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向导——“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加强文艺工作的决心。教育是民族之根本,小学更是重中之重,更需要广泛的民众基础和政府的支持,它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发展战略和具体研究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文艺工作者更应该挑起重担,将美育融入到教学中。

前不久,多名从布碌仑儿童博物馆培训的小学生的儿童画的四幅大型壁画已于3月14日在纽约州立大学下州医学中心的儿童医院展出,学生家长和病人可以对这四幅色彩缤纷的大型壁画一饱眼福,很好地让当代壁画和小学教育融合在一起。人人都是艺术家,近些年许多学生通过创作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也是将来的趋势,家长、教师会或多或少地左右学生的个性,更应从小做起,从小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及审美情趣,让学生走得更加顺利。

当代壁画的运用,如若在小学教育场所中得到足够重视,并重新审视。毋庸置疑,将对中国教育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更能提高国民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可能这种影响所带来的并不是短期的效果且并不直观,但通过研究和分析,这种效果必然逐渐显现且影响深远,教育工作者务必大力推动。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实践教学;理论

21世纪的社会是新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是被社会所需的,自己所拥有的才能被社会所认可,而要想使自己的能力和才能符合社会要求,最为有效和简单的途径就是接受教育活动。教育可以使一个人受到文化的熏陶、接受大量知识以及提升自己的素质,由此可见,教育活动对人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教育活动可以说是贯穿人的三分之一生活,其中最先接受的教育活动就是小学教育,因此,进行良好的小学教育活动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打基础作用。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推行实践教学可以提升小学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潜能。下面笔者就来剖析一下如何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教育中推行实践教学,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与之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为此,只有将这些不足之处予以明确化,才能更好地开展有效的对策。

(一)实践教学所需的资源与场地不完善

小学教育开展实践教学,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场地才可以得到实现的,就比如说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最好是让学生了解实验中多包涵知识点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的操作,再配合上教师的讲解,才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实践基地运行机制不够完善,阻碍了小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

(二)教师对开展实践教学的理念不够理解

由于受我国长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体制的影响,作为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参与者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将理论化知识的讲解作为课堂讲解的核心,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开展实践教学,教师无法真正把握实践教学的精髓,往往都是跟球一样无法正中红心,也就使实践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好实践教学的策略

为促进小学教育的开展,使得学生可以在小学阶段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好实践教学,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希望可以改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一)投入资金,为实践教学开展提供资源与场地基础

实践教学的开展,最为直接的意思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而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需要场地与资源,而且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之前,也是需要场地与资源起到保障作用的。首先,学校要加大对这一方面的投入,建立好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实验室,并且配齐所需要用到教学活动中的资源,为教师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提供基础性作用。其次,学校可以对外建立合作关系,以互动合作的形式来开展课堂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环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小学的实践教学顺利的开展,提高小学的教学质量。

(二)教师提高自身能力,掌握实践教学正确观念

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本身对实践教学不理解的话,那必然会导致实践教学的失败。为此,教师首先要做好自身的功课,掌握好实践教学的精髓,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开展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要立足于教学目标,将所要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互结合,使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理论知识,而且也可以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进行更好的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三)开展实践教学中,教师把握好其中的度

实践教学在小学教育活动中的开展,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在开展小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所开展的动手实践内容是非常关键的,由于以往的课堂教学中都是以理论的讲解为主,很多时候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都是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要运用实践教学的话,则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个考验,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其中的一个度,立足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发挥出实践教学的真正作用,提高小学教育的有效性。小学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开展好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亚琼.论情境学习理论对顶岗实习的指导意义[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小学体育教学;重要性;加强措施

前言:

体育教学一直以来被当做边缘性学科教学。中国教育的特殊体制导致中国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课业压力和升学压力,考试科目的学习被当做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体育的教学则被当做辅教学,不仅在课时安排、教师队伍、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不重视一直未能彻底改变。几年了,随着我国学生体质弱等问题的不断凸显,以及国家相关部门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和一些政策的出台,体育教学慢慢获得应有的重视和关切。之前的教学歧视等问题得到很大的解决和改善。小学体育教学作为小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它的重要性也随之慢慢被发掘。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同于其它音乐、文化课等科目的教学活动,它的目的不在于教授规定的知识,而是在于让小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文化课知识以外的学习和培养,帮助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而通过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

1.小学体育教学对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公民在上小学的阶段往往是人生历程中最容易被塑造和培养的过程。此阶段他们的自主意识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观念还没有成熟,极易被外界的力量所影响,这是小学教育的优势。而体育教学的功能就是抓住这一心理发展的空窗期,通过引导小学生在体育课上做活动,做游戏,使得小学生们在互动中了解到合作、竞争等理念的含义和内容,并且因为在游戏或者活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乃至失败的时候,学生们可以通过互相帮助或者自主解决困难这就间接地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小学体育教学对小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对于身体素质的增强和提高是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最直接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小学体育教学课上,学生通过游戏等互动环节来体会到运动和锻炼的乐趣,通过专门的技术动作增强身体协调性,活跃身体各项技能,这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是充满诱惑力的感受和体验。当前小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平时缺乏锻炼,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长的溺爱导致小学生在饮食方面过度随意,缺失正确的引导,肥胖、虚弱等问题非常突出。小学体育教学可以通过课上的体育活动来帮助小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将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锻炼习惯灌输给小学生,帮助形成终身锻炼的观念,为其身体素质的提高保驾护航。

二、加强小学体育教学的措施

1.树立现代化小学教育观念

现代化小学教育观念的内容和含义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接班人。它要求小学教学不能片面注重学生文化课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同样重要,同时任何教育活动都必须以小学生健康的身体条件和素质作为基础,因此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只有从观念上彻底抛弃落后的以文化课教育为纲、为主的教育观念,将小学体育教学切实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为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化体育教学观念的树立同样应该被小学体育教师所重视。现代化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不再仅仅是学生之间自由组队玩耍的自由活动,而应该是以锻炼学生合作、竞争等意识为目的的教学活动。课程本质上应该是经验和理念的传达,通过小学生之间分队竞争,既能够激发学生活动积极性,也能帮助小学生树立合作、正当竞争、互相帮助等群体生活和活动观念。

2.建设优质小学体育教师队伍

教师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他的功能和价值是巨大的:教师职能的发挥直接关乎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否达成,效果是否令人满意。现代化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必须要有一支具备了现代化体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技能的教师队伍来实施和引导。优质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立要靠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对相关职能部门对教师资源的整合和重新利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做出支持,抽调和组建一支专业的体育教师队伍作为模板和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是加强培训和学习。对小学体育教师组织专门的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内容革新等为主题的培训课程,通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帮助小学体育教师树立现代化体育教学观念,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内容作出相应的改变。

3.学校政策和资金支持

学校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首先表现在对体育教师队伍的政策支持上,通过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工资和福利补贴,提高其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设立专门的资金款项为体育教师接受培训和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其次是对从实际教学活动方面为体育教学提供支持。这种支持应该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体育教学活动的课时安排。现代化小学教育观念的树立要求小学教育领导者能够在课时上做出调整,为体育教学安排足够的时间,坚决杜绝一味地压缩体育教学时间,将之匀给文化课教育的做法。另一方面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硬件设施的支持。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设施老化陈旧,危险性加大以及设施不完善,现代化体育教学设施缺乏等问题,这些都应由学校出面解决。

三、结语

小学体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教育系统实行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和作用被更大程度地挖掘和表现出来。所以,从观念上重视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化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队伍,并以学校的资金和支持政策为基本保障是充分发挥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的必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体育教学编辑部关于体育课程改革专访.与时俱进全面实施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仁[J].体育教学.2003,(l):21-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1一6年级)体育与健康(7一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会,2001.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既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道德精华,又体现了当今社会建设中存在的时代精神和发展要求。

一、对农村小学教育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在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和建设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农村小学的主体作用,强化农村小学生的自我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思想来引导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对于学习方式的把握和改善,不断地促进和提高当今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将我们学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常识不断应用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与社会实践和学习方式充分地紧密结合到一起来,不断发展农村小学建设和对小学生的兴趣培养。通过加深现在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不断地传递下去,力争做到让社会中每一个有理想的人都能充分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让社会中存在更多有道德的人,这将对于农村小学发展和建设有重要的保障,同时也将为社会文明的进程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我们国家在社会教育建设的发展中,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发展方向,为了能够不断推进社会教育的进程,发展农村小学教育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需要在不断完善农村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不忘解决因此所存在的各项问题,以此来加速我们国家在社会教育方面的发展,这将是推进我们国家未来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手段。

二、对农村小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分析

在对农村小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加强融入性原则的遵守。融入性原则也可称为“培育性原则”,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活动应该像育苗、育秧、种花一样给予光照、水分、施肥,让其自身渐渐地、缓缓地发育生长,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揠苗助长。这里强调的是“融入”、是“渗透”,不是生硬灌输,其方法是“培”、是“育”、是“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课程中固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素融入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去,即贯穿到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中,使学生在对字、词、句、段、篇进行理解与运用的同时,渐渐地、缓缓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幼苗在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社会主义核心r值观进行实践过程中可以加以多种形式的采取,譬如以诗歌或者歌舞剧的形式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向学生进行传递,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实践的效率。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强调在农村小学培育和践行中积极建设小学教育发展的作用,推进农村小学教育环境的改善,加速农村小学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前提下的促进。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学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所以我们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农村小学教育全过程中来,以此来推动农村小学教育的前进,同时在社会建设中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念,这不仅是发展教育系统推进农村小学教育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更是努力完善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对贯彻落实方针的改进。

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践行的过程中要注重整体性的保证,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环境又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也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学校、社区、家庭、少年宫、游艺场所、小伙伴、课外书、网络等等。再具体来说,学校里的教师之间、家庭中的家长之间等各方面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甚至还相互矛盾或冲突,这也是我们需要正视的客观现实。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与社区、家庭、其他有关单位机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齐抓共管。首先,学校内部全体教职员工(一线任课教师、后勤服务人员)都应该协调一致地重视并投身于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来;其次,要重视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联系,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实践基地的作用不可忽视。总之,只要我们从整体观念出发,协同推进,就能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赢得良好的效果。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策略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情感教育这个词还是比较陌生的。所谓情感教育是新课程标准最新提出来的,指的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并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一定的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当代的小学语文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认知教育提高的是学生的文化素养,而情感教育提升的是学生的品德,二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使小学生在现代教育中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小学教育需要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单单是成绩的进步。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的教育,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努力完成这个目的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在此过程中将知识、情感等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不能只做表面功夫,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小学教育是学生的重要阶段,情感的的形成以及习惯的养成就在这一个阶段,所以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们必须要重视起来。

(一)情感教育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教育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一个入门教育,离开家长来到校园以后,对他们来说最信任的人就是老师。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变化,老师的一句表扬可以激励小学生奋发向上,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对于学习的热情。

(二)情感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为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传道受业解惑的目的,对学生是十分严厉的。这样就让学生感到十分的恐惧,尤其是小学生刚迈入校园,对周围的一切都还很陌生,在相对害怕、恐惧的情绪中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所以学习效率并不是很高。相反如果教师跟学生能多以情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一种很轻松、舒适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情感教育能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传统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但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以朋友的身份关心爱护学生,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可以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好的因材施教。情感教育作为维系学生与教师关系的一种纽带,在现代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前面说到情感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将情感教育融入的小学教育中呢,如何让情感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对这一方面进行研究。

(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情感修养。教师作为情感教育的主体,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进而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身体力行的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加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不是将冰冷的知识强硬的灌输进学生的脑子里,而是在情感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想法,从根本上去帮助学生。

(二)要增加课堂的互动,激发学生的热情。我们眼中的课堂就是老师在讲课,学生在听课,完全不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新的情感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试着讲课,针对语文课文中的某一章节让学生做好准备,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感教育的传递。单单是课本上的文字缺少趣味性,学生并不能充分的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此过程中加入一些影片、D画等,让学生从抽象的文字跳到生动的图画中,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更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情感交流。

(四)充分挖掘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情感因素。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一般都是十分浅显易懂但又十分有教育意义的。学生从课文中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充分将其中的情感挖掘出来,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涵。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表演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课文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这对学生情感教育是十分有利的。

(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自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考虑不到别人的感受,针对这种情况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他们不懂什么是爱,对身边的人更是一味地索取,不知道付出,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单单从课本中体会的并不深刻,这就需要教师安排一些简单的家庭作业,例如帮爸爸妈妈洗脚,帮家长扫地,洗碗等这些简单的工作,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深刻体会到家长的不容易以及对自己无私的爱,这样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六)建立新的情感的师生关系。不要一味地要求学生去做一些事,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学生。现在的小学生在上学时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有自己想做和不想做的事,对事物也有了简单的判断,教师在对他们的教育过程中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要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建立一种信任,让师生关系更加的和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施对于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发散学生思维、奠定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情感教育在教学领域中比较复杂,其研究的程度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实施应用上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把握好其中的情感因素,灌输到整个课堂教育中,实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吕月青.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2]高旭建.浅谈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研究[J].学周刊,2012,(28).

[3]吕立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5,(11).

第6篇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主体的多元化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队伍构成而言的。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是多方面的,如教育理论工作者、教研人员、大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上的其他相关人员等。一句话,只要是关心中小学教育,并开展基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问题研究的人员,事实上都构成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研究队伍的多元化壮大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队伍和力量,也丰富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内涵。但在这里,我们特别想强调的一点是中小学教师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

由于中小学教师每天生活和工作在中小学自然和真实的情境中,他们对中小学的情况最了解、最熟悉,也最有发言权,并且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们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等,所有这些构成了他们从事教育研究的最大优势,这也就使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研究最重要的承担主体之一。但在过去,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现实“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小学教师“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职业角色被无限放大,而研究和探索的职能与职责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和弱化了。在现实教育教学研究中,中小学教师充当的往往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研究素材的提供者,研究成果的佐证者、运用者和消费者,出现了所谓的由“高校教授包办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不良现象。这种研究旁观者和辅助者的身份,不仅弱化了他们的研究意识和能力,而且还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际效能。所以,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这种多元化应该是多元化与一元化的辩证统一,即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研究中小学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真正确立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二、中小学教育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外部环境条件及场所的性质而言的。根据研究的外部环境条件及场所的性质,我们可以把教育研究划分为控制性的教育研究和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研究两大类。所谓控制性的教育研究,主要是指在教育研究中采用人为干预的方式,通过控制或改变某些研究变量,导致一定预期研究结果的产生;而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研究,则主要是在教育教学自然和真实情境中进行的,无须改变任何变量的教育研究。这两种研究类型各有优缺点。一般来讲,中小学教育研究,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主要是在中小学自然和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的,不用专门控制其他变量因素。而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也使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研究问题的真实性,即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大都是他们在实际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而并非是研究者头脑中主观臆想和逻辑推导出来的;二是研究过程与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高度融合,即教育研究的过程是基于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并且完全寓于其中的;三是研究目的实践指向性,即他们开展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研究直接指向于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有效性等。应该讲,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小学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验室里开展的教育研究等区别了开来,而且这一特点也使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实践指导性。

三、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践应用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形态和价值取向而言的。从成果形态和研究的价值取向来看,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的应用研究等。前者的成果形态主要表现为:通过研究,产生了一些有关教育的新观点、新理念、新知识、新体系、新原理和新理论等,从而形成了对教育的新认识。这种研究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教育学科的构建和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完善;而后者的成果形态主要表现为:通过研究形成了某些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和新方案等,其价值取向的侧重点在于实践应用性和指导性。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也涉及到有关教育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中小学教育研究,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主要还是属于教育应用研究的范畴,即他们开展教育研究主要不在于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发展有关教育的理论,而在于体现实践应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应用的品质可谓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这一问题上,有人就指出:“中小学教育研究因其性质而与学术界搞的教育科研有一定的区别,它更多的是应回答教育应当‘怎么办’的问题,要解决的是如何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途径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突出的是其实用价值和实践性,强调的是其‘形成性’和‘改进功能’。因此,其重点应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扎根于教育实践,进行的应是应用研究,而不应追求纯理论研究。”[1]也有人认为:“‘实践取向’是中小学教育研究最为核心的特点……从问题到建议,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核心线索,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常见范式。”[2]这些论述都对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特征作了很好的注解和说明。

四、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微观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内容及选题范围的大小而言的。从研究问题范围的大小来看,教育研究可分为宏观教育问题研究、中观教育问题研究和微观教育问题研究三种类型。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并不完全排斥宏观教育问题和中观教育问题的研究,但其主要应该是一种微观教育问题的研究。具体来讲,中小学教育研究,就是要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之所以强调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微观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都是一些具体而微观的问题,并且他们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与可能;另一方面,相对于宏观和中观教育问题,中小学教师对微观教育问题更能有效把握。正如有人指出的:“课题的选择应大小适度,但一些教师甚至校长在选题的时候往往贪大求全。如‘素质教育浅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等。这样的问题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太大,范围太广,大了就容易空,大而空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不适合做课题。即使感到该选题有一定意义,但研究该问题的主客观条件均不具备。”[3]根据中小学教育研究这一特点,中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研究时就不宜求大、求全,而应从自己身边的问题入手、从具体的问题入手、从熟悉的问题入手,并达到以小见大的研究目的。在这个问题上,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与选题范围的大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研究问题的范围大,并不意味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就一定大;相反,充分挖掘小问题中的教育意蕴,同样也能体现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五、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校本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问题的地域和学校属性而言的。中小学教育研究无疑需要探讨那些基本的和带普遍性的教育问题,这是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都有共同的属性、特点及规律,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为中小学提供一般性的指导和帮助。但中小学教育研究更应该关注那些具有独特性的教育问题,这是由于每所中小学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办学特色和区域发展特点。或者说,每所中小学与其他学校相比较,可能都是不相同的。这些带独特性的因素就构成了每所中小学独有的个性化教育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得依靠基于校本的研究了,这就是校本教育研究产生的主要依据及缘由。如果说专家学者们关注的主要是中小学的共性问题,揭示的是有关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一般规律的话,那么中小学教育研究则彰显出了浓郁的校本性特点。这种校本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本校教师的研究,即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力量是本校的教师;二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本校教育问题的研究,即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本校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特殊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本校教师都亲身经历过的;三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提高本校教育教学及管理质量的研究,即开展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本校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促进本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顺利进行及质量的提升。中小学的这种基于校本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本校遇到的特殊和个性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教师切实感受到教育研究的有用和有效;同时,还可充分体现本校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等。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校本性主要体现和反映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有人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作了如下界定:“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它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并把其基本理念概括为“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4]。

六、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行动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而言的。根据研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不同,教育研究还可分为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的行动研究。教育的行动研究主要是指“教师在自身所处的教育情境中,通过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后提出改进策略并付诸实施,从而改进实践,提升实践知识和获致专业理想的过程”[5]。“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教育问题,特别是学校教育问题,其主要的研究人员是教育实务工作者,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改进教育的工作情境,企图使教育实际与教育理论密切结合,并促成教育实务工作者的专业成长。教育行动研究的焦点在于即时的应用,强调实务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6]有人进一步对教育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作了如下比较:理论研究者的教育研究是“描述和解释教育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是“改进教育的研究”;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是“置身教育之外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则是“置身教育之内的研究”;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是“关于教育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则是“为了教育的研究”[7]。尽管教育行动研究发端于西方,但由于教育行动研究更符合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性质、特点和任务,教育行动研究的理念及操作模式引进介绍到我国后,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要范式之一。

七、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草根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整体面貌而言的。在这里,我们借用了“草根”一词来概括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特点。“草根”一词来源于英文Grass Roots,原意是指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现在的“草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与强势的政府和决策者相对的弱小势力;二是指出生卑微,收入寒微。显然,在这里我们用的是其引申意思。如果说专家学者和大学教授开展的宏大教育研究属于“高大上”的话,那么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则带有浓厚的“草根性”特征。当然,在这里所谓的“草根性”也只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它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带有明显的普及性、平民性、基层性和原生态性等特征。如从研究的内容和课题来看,他们研究的大多是中小学中的原生态教育问题,属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最基本、最常见,甚至是最简单和大家都习以为常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缺乏修饰、提升、升华和加工;从研究的方法来看,他们采用的大都是一些常规性的研究手段和方式,在一些专家学者眼里,这些研究方法可能是比较粗糙和缺乏专业性的;从研究的基础来看,他们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自身经验的,主要是对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简单概括、总结和提炼,缺乏从事研究的深厚理论功底等;从研究的表达来看,他们对研究过程及成果的表述是直接、朴素的,甚至是直白的,似乎欠缺学理上的阐述和提升等。所有这些都是“草根式”教育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与此同时,这种“草根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接地气”。只要开展和运用得当,这种“草根式”的研究同样具有无穷魅力,一味贬低“草根式”研究的做法事实上并不科学。

八、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从属性和服务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在学校工作中的比重和地位而言的。要认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这一特点,我们还有必要把大学的教育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研究作一比较。一般来讲,高等学校肩负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种社会职能。开展科学研究不仅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社会职能,而且高校的科学研究对提升其教学、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质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此,科研及成果就成为了评价高校教师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科研工作在高校全部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中小学则不同,尽管从事教育研究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且当前教育研究在中小学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但中小学的主要任务还是通过教师的系统传授和讲解,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继承和掌握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并使学生的个体认识达到社会认识的高度,从而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教育研究不可能成为中小学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也决定了教育研究在中小学的从属和服务属性。即中小学的教育研究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服从和服务于知识的授受、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等。明确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否则一味地让中小学教师申报教育研究课题,撰写和,甚至用所谓的研究,冲击和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则完全偏离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初衷和目的。当前,就有人提出,要把中小学教师从形式主义色彩浓厚的教育研究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归到课堂教学中。应该讲,这种观点是很有针对性的。

总之,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特殊类型,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本质和规律,也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提高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要悟,雷顺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异化与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02(8):57.

[2] 唐彩斌.从问题到建议: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常见范式[J].人民教育,2014(22):79.

[3] 贾霞萍.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冷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4):31.

[4] 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3(4):53.

[5] 陈慧邦.教育行动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1998:15.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专业定位;培养模式

在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专业,其培养目标、专业性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许多同志对它尚缺乏了解,感到陌生。本文力图在历史回顾和多方比较的基础上,探讨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为办好小学教育专业提供参考。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沿革

在国际上,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已有约30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小学教师一直是由属于中等教育的师范学校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素质大学学历的小学教师,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教师教育(师范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在美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小学教师应具备大学学历。教师工资不以其所任教学校评定,而一律按教育程度(学位)评定。此后中等师范学校逐渐减少、消失,被有资格授予各级学位的师范学院和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取代。在日本,20世纪中叶,小学教师达到了高等教育的水平。1949年日本制定《教育职员许可法》,规定大学毕业生修完规定的教育课程的学历,才可取得小学和中学的许可证。英国小学师资培养主要在大学进行。法国设立教师教育大学实施一元化的师资培养,开设以大学毕业生为对象的二年制师资培养课程。德国各州20世纪70年代基本实现了小学师资由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当前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小学师资培训机构一般为师范大学、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研究生院,其专业设置一般称为“初等教育专业”或“小学教育专业”,较典型的课程方案一般为四年制本科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其课程结构基本上由三大类课程与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构成。三大类课程为:普通教育课程(又称“通识教育课程”或“教养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又称“执教学科课程”或“学科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又称“教师养成课程”或“教师专业课程”)。

后,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提高完善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师范教育体制分为三级,即小学教师由中师培养,初中教师由师专培养,高中教师由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来培养。从80年代中期开始了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目前这一过渡基本完成。中师学校作为定向型小学教师培养机构,具有注重技能性训练和实用性训练的优势,学生专业思想牢固,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小学教育要求。但中师学生后劲不足,在教育理念、学科水平上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1985年开始,在教育部师范司积极倡导下,以南通师范学校等中师为主的全国65所学校陆续办起小教大专班,毕业生在小学普遍受到欢迎,但中师办大专有“小马拉大车、力不从心”的困难。故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师范专科学校或师范学院开始举办三年制大专层次的小学(小学)教育专业。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对此尝试充分肯定,并于2003年印发了《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作为各校制定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三年、培养大学专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方案的参照。90年代后期又开始了由二级师范向一级或是新三级(专科、本科、研究生)过渡的研究和实践。1998年我国开始在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设置小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南京、北京、上海、杭州、长春、天津等省市陆续成立了小学教育学院,开始了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实践。首都师范大学是1999年9月设立该专业并由小学教育学院承担培养任务。与此同时,北京全部取消了18所中师,小学教师的培养一步跨入本科层次,由首都师范大学承担培养任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植入,为高等师范院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小学教师培养已完成由二级师范与一级师范的过渡,并提出今后新补充的小学教师均要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

小学教育专业在世界范围是一个具有近半个世纪的成熟的专业,在中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相对较新的专业。作为一个新出现的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迫切需要解决本专业的定位问题,即专业的学科归属和专业特点,及与相近专业的关系,这个问题是关系到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是确定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的基础。尽管教育部尚未将小学教育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但是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应的课程设置来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主体是教育专业课程。而且在实践中,除少数学校设立小学教育学院专门培养大学学历的小学教师外,大多数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都设置在教育系。在发达国家,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被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因此相关研究文献一致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归人教育学学科之下。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

教育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别指出小学教师要“懂得小学教育教学的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小学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更有人提出要培养“教育家型的小学教师”。对于教育家型的小学教师而言,具有全面的教育理论修养(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知识)的重要性要大于所教学科的知识,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当教师的智力、知识准备的程度和质量超过某一关键水平以后,其智力、知识水平与其教学效果并无显著相关。但教师了解儿童的发展、学习以及动机等影响学习诸变量的原理知识,则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合理安排和因材施教。我们知道,小学课程的深度难度并不大,相应的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深度难度要求也有所降低,重要的是如何把知识传授给接受能力较低的小学生,也就是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系统的关于儿童心理发展、教育原理和教学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其职责从普通的“教书育人”转换为“育人教书”。如何让小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道德高尚、知识丰富、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是比单纯传授知识不知要重要多少倍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养成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课程设置与专业定位

教育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中通识教育课程占课时总数的28.6%,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即教育专业课程占到总课时的41%,学科专业课程仅占总课时的30.3。在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普通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44.5%,教育专业课程占总

学分的32.3%,学科专业课程仅占15.4%,教育教学实习占7.7%;韩国釜山教育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中普通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24%,教育专业课程占55%,学科专业课程占18.5,教育教学实习占2.6%。可见无论国内国外,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教育理论和技能类课程的课时或学分都大大多于学科专业课程的课时和学分。所以小学教育专业明显属于教育学的学科范围。而且就其学科专业课程而言,也并非是单纯设置某一学科专业的课程,而是综合设置,有所侧重。因此将小学教育专业归属于中文、数学、英语等任何一个单独学科或专业都是与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不相适应的

三、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大学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系统的教育理论修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和开发,同时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的小学教师。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必然决定其培养模式为综合培养,有所侧重。

(一)综合培养

与中学教师严格的分科培养模式不同,小学教师需要更全面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其学科专业知识并非十分艰深,因此更注重综合培养。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培养模式首先体现在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上,其次体现在各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内部。

1.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上的综合

尽管培养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课程设置类型或模块基本相同,都分为通识课程、教育类(或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类课程,但是它们在各类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比例安排上有相当显著的差异。以我院专科层次的初中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为例,其中通识课程占总学时的20%~25%,教育类(教育专业)课程占约15%~20%。学科专业课程约占60%。可见学科专业课程占了总学时的大部分。而根据教育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的要求,通识教育课程要占到总课时的30%,教育类(教育专业)课程占约40%,学科专业课程占约30%,通识教育课程、教育类(或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是比较均衡的,从而从课程设置的总体结构上保证了对学生的综合培养。这种课程设置保证了小学教师具有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教育理论与技能和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符合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要求。

2.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内部的综合

小学教育专业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模式不仅体现在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总体结构的综合,而且体现在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内部的课程设置上。

小学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综合体现为文理渗透。要求学习语文和社会课程方向的学生要学学数学、小学数论、自然科学基础等理科的课程;学习数学和科学方向的学生要学学语文、汉语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文科类课程,一方面让学生形成全面丰富的知识结构,一方面为学生兼代小学语文课程或数学课程打下基础。

小学教育专业即使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明显体现出综合性的特色,其课程设置并非单纯的语文专业课程或数学专业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的课程综合化相适应,体现出大文、大理(或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特点。如教育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中中文和社会方向的学科专业课程中除开设中文课程外,还开设中外影视作品赏析、中外文明简史、中国近现代史等文科类课程。数学和科学方向的课程设置除开设数学课程外,还开设科学、技术与社会、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等理科类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综合性,使其与严格分科培养的中文、数学等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区别开来。小学教育专业因其内部专业的多样性而导致了教师专业的多样性,能够在本专业内部实现培养的综合性任务。

(二)有所侧重

第8篇

关键词:生命;小学教育

当下社会,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充斥着校园,也侵蚀了小学孩子们幼小的心理。我们在感叹便捷时代思维观念与时俱进的时尚时,也品尝到了过度个人自我内心膨胀、不畏惧生命、不畏惧大自然所带来的恶果。例如近期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学生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跳楼或是离家出走等等,众多实践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基于儿童生命的小学教育必须引起整个教育界的重视。

1小学教育中生命教育课题的提出

生命对任何人而言都只有一次,因此它是宝贵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因为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过分强调对知识的积累,缺少了对生命本真意义的追求,忽视生命价值的追寻,因此,在现实中出现小学生自杀和伤人等悲剧现象。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要渗入对生命教育的关注。这一课题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1.1现实生活中生命意识的失落与渴求呼唤生命教育:随着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度消费带来的是人们对财富的盲目崇拜,和对价值、意义等终极命题的缺乏思考,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随波逐流到凡俗琐事的争名逐利中,从家庭、学校,再到社会上,到处是轻浮、虚夸、浮躁、焦虑的风气。人们没有闲暇或者是根本不屑于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因此,生活中感受不到快乐、美丽和高尚等崇高感。渗透到小学之中,就是我们听到的校园流血暴力事件,亦或是一些敲诈、欺骗等恶性事件。孩子们对自己的生命轻视,觉得毫无意义,必然也对他人的生命缺乏必要的尊重和宽容。因此,校园中再次发出了渴求生命教育的呼唤。人们痛定思痛,意识到了给予儿童生命的小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1.2转型社会对现代范式教育的反思:社会转型后,社会结构变化,人们的思维习惯以及价值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书本上的现代教育范式并没有得到时间的沉淀,教育理论界并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教育体系。可以说,当下的教育改革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而教育一直强调“知识的力量”,缺乏对“人”的关注,教育与生活相脱节,生命的重要性和价值意识等内容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当下的现代范式教育过于追求“能力、素质”,而缺乏“人性化”。当下的我们正在品尝忽视或无视学生生命经历、生命感受和生命体验的恶果,快步发展的社会也在呼唤校园对尊重个体生命的道德教育。

2不同学科渗入生命教育的思考

当生命价值的课题进入校园后,各学科都应该钻研本学科与生命相关课题的切入点。

2.1思想品德与生命教育:思想品德课是奠定学生人文关怀的基本学科,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思想品德教学应该注重渗透生命与责任意识,教育学生合理安排生活,保持好的心境,善待自己、关爱他人,懂得保护公民自身的权益。学校和家庭共建,让学生充分体验社会实践生活,在探讨和分析中实施生命教育。

2.2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语文课堂是最能够抵达人的内心和灵魂的教育渠道。教师应该在带领学生体味语言文化的审美过程中,着重对学生进行爱和希望以及一些终极的人类情感的渗透,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过程中,身心灵也受到巨大的震撼。教师应在优秀的作品中挖掘出生命教育的因子,在作文教学和阅读训练中找到生命体验的切入点,生活学生的境界,提升其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参透对生命体验的感悟。

2.3数学教学与生命教育:自然科学当中也有人性化的部分。任何伟大学术成就的问世都是科学家们呕心沥血,用生命谱写出的。因此,在教师带领学生们探索自然王国里的奥秘时,教师也应该对这些伟大人物的生平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做注脚。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家们的伟大精神和伟大灵魂,让学生们在数字、公式背后体会到科学家们对时事、对人文的关怀,也由此启发、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为人类造福,为解决人口、能源、环境等生态问题作出自己的努力。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关爱社会、心中有爱的生命教育。

2.4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体育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素质的基础,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保持自己健壮的体魄,来促使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做运动,多谢生命体验,多掌握一些生存和养生技巧,以此来延长生命,预防疾病,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让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更丰富。

2.5艺术教育与生命教育:在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的教育中,教师不仅仅是在教授学生审美的技能技巧,同时也是在审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生命潜能、生命智慧以及生命价值的体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让学生创作和欣赏美,从而感受、顿悟、体验获得生命的乐趣,不仅陶冶了情操,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以艺术美的力量来感染学生生命活力,滋润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党憧憬和向往,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可以说,生命教育可以渗透到当下小学教育的日常每个环节。但是,首要的是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对开展小学生命教育的重视。教师要细微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情绪变化,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学生自然而然的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桃.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小学教育的启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4).

[2]木木.“学习陶行知,走进新课程”研讨会在镇江举办[J].教育科研论坛;2013(5).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现代汉语;教学内容

一、新课标下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要求

新课标在导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中均强调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新课标亦提出汉字教育的新理念:借助汉字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增强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新课标背景下,合格的语文教师除了具备语言素养和教学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的一些素养,如熟知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政策,具有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为培养适应新课标的新型语文老师,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应达到如下要求:一是教学对象掌握扎实的现代汉语知识,具有运用理论分析汉语语言现象和指导语言实践的能力;二是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教育,多措并举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三是发挥现代汉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四是宣传和践行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政策。

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足

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教学对象获得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语言素养和教学技能。而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因此小教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内容应以培养胜任小学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为中心。但是,目前小教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所通用的却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同的教材。教材内容注重汉语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求关心不够,对小教专业教学对象的需求考虑不多,没能体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特点,没有切实发挥提高小教专业教学对象的语言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的作用。比如,小学语文教学中,“其拼音教学本质上还是传统的语文学,采用依托汉字的整体认读法,重视对字词句的掌握。而现行的大学现代汉语教材没有体现这种特点。”[1]再如,“小学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就应该特别强调拼音、汉字书写的规范。而这方面的知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并没有详细的介绍,相应的训练也比较少,不少小教专业的学生在学完现代汉语课程之后,不能准确地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不能正确分析汉字的偏旁部首,不能正确书写常用汉字的笔顺笔画,这显然难以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2]可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矛盾,教学内容难于适应教学目标,不足于培养教学对象的职业能力,不足于满足培养新型语文老师的需要,就业时更不能满足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总之,小学教育专业现行主要教学内容最大的不足是很少考虑教学对象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需要,即针对性不强、实用性差。如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势必造成现代汉语教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脱节的情形。因此,小教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改革,必须首先改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进而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现代汉语,发挥现代汉语基础课程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对策

(一)基于小学教师岗位工作要求,增添教学内容

1.深入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借助于研读新课标,师生能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对授课教师来说,在全面、系统介绍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融汇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目标,使“现代汉语”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教学对象来说,知道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知道自己未来工作所需知识、所需能力,能做到知己知彼,增加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和锻炼技能的针对性,进而提高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2.吃透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精神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是未来的教师,是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践行者和传授者。因此,小教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熟知国家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教语用〔2012〕1号)、《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教语用〔2016〕3号)、《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教语用〔2017〕1号),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3]教学中,不仅要向教学对象介绍这部法律,更要要求他们在教学中贯彻这部法律的精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教语用〔2012〕1号)对教育领域语言文字的标准,全体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法制意识、普通话水平、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的标准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4]《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教语用〔2016〕3号)亦明确规定:学校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普及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加强中小学普通话口语、规范汉字书写及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提高中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强调教师表率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使用普通话,正确使用规范汉字,努力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语言文字应用综合能力。[5]《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教语用〔2017〕1号)则进一步提出:以学校为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阵地,培养国民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推广普及规范语规范字,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6]将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融入到“现代汉语”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使授课教师和教学对象明确语言文字工作的重大意义及具体要求,提高语言文字规范的意识,切实发挥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作用;二是使授课教师和教学对象明确小学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必须承担的工作和任务,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从而使“现代汉语”教学和学习有的放矢,能调动教学对象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二)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的教学

根据知识的分配,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早在中小学阶段就该完成。但事实是目前的中小学并没有完成这样的任务,诸如普通话发音不标准、提笔忘字、乱用词语、语焉不详、词不达意、误用错用汉字、滥用网络语言等不规范现象很严重。大学阶段很有必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的教学,但是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在高等学校“现代汉语”教学中却又常常被忽视。此外,规范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综上,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更是要重视规范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一是增强教学对象“用规范语、写规范字”的意识。向教学对象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法律法规,使教学对象掌握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二是以规范化建设为标准,以掌握汉字的正确读音、规范字形及现代汉语语义语用等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学对象规范用语用字水平,使教学对象能够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教学中,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规范语言汉字的教学与训练要求教学对象必须掌握《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一方面,教学对象本身要熟练掌握这些字表中汉字的正确读音、规范字形及现代语义语用等;另一方面,这些汉字、正词法规则教学对象能用合适的方法让小学生准确掌握。2.引导教学对象关注身边语言现象中国语言现象热点频发。仅《咬文嚼字》杂志社的2017年的“十大流行语”就有:“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共享”“有温度”“流量”“可能XXX假XXX”“油腻”“尬”“怼”“打call”。有些流行语还能体会其意思,而“断舍离”“十动然拒”“不明觉厉”“累觉不爱”等等则是语义不明,容易造成误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教学对象关注这些新锐话语形式,尤其引导教学对象关注语言粗鄙化现象和网络不规范语言滥用等现象。3.增加语言实践活动结合最新的语言生活及“现代汉语”课程,开展系列专题活动,如多彩方言、年度新词新语、社会用字普查、如何取名、笑话中的语言学、短信中的修辞学等等。语言是丰富、复杂的,借助这些专题活动培养教学对象正确观察、分析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解决教学对象生活中的实际语言困惑,进一步提高教学对象的语言文字能力。除此之外,可要求教学对象订阅杂志《咬文嚼字》,关注微信公众号“汉语堂”“咬文嚼字”“今日语言学”“语言学午餐”,观看视频《汉语桥》《汉字英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等,以激发教学对象语言学习的自主热情,扩大学习语言文字的渠道。

(三)根据小学教师职业语言文字能力要求,优化教学内容

1.文字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汉字教学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加强汉字教育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着力点,部编新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把汉字摆到开篇,这都体现出基础教育中汉字教学的重要性。而现行各版《现代汉语》教材中,即使是小学教育专业专用《现代汉语》教材中,文字部分所占篇幅都是最少的。因此,应增加文字部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加强规范汉字教育,以适应小学汉字教学的需要。第一,加大造字法的学习。“新课标”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的第1条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而部编新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顺序也是:先识字,再学拼音。因此,培养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尤为重要。对于刚接触汉字的孩子来说,借助汉字造字法,直观展示汉字的意义,可以增强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其次,有助于小学生准确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进而消灭错别字,熟练使用规范汉字。最后,造字法能使小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汉字。因此,现代汉语教学中须加大造字法的学习,要求教学对象掌握造字法并能运用造字法进行汉字教学,为未来的工作做好知识和能力储备。第二,按照小学语文教学最新笔画笔顺加大汉字教学和训练。“新课标”中,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所以应在“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加大汉字笔画笔顺、书写规则、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分析的教学和训练,按照小学语文教学最新笔顺笔画要求进行,避免所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脱节。为促进教学对象有效地掌握规范汉字,给教学对象推荐了一些必读书目,如《我们的文字》《汉字树》《有故事的汉字》《汉字王国》《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现代汉语词典》等等。2.语音教学各种版本《现代汉语》教材语音知识都很多,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进行取舍,把小学拼音教学的特点列为教学内容,加强现代汉语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对接。第一,确立语音部分的教学重点。“新课标”第一学段目标要求“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所以,“现代汉语”课程语音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声母、韵母、声调、音节、《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一是教授汉语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明确教学目标;二是让教学对象准确掌握小学拼音教学的内容;三是讲明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差异;四是增加整体认读音节方面的内容。第二,跟“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课程整合。“新课标”每一学段目标都有“口语交际”,部编新版小学《语文》也比旧版更突出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此背景下,强化教学对象的口语表达训练,提高教学对象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显得更为重要。鉴于“现代汉语”课时少、语音部分内容又多与“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课程内容重复,可试与“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课整合。“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重点讲授理论知识,正音训练、朗读训练、交际训练等提升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则留在“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课中进行。而语音训练所需要的材料则尽量从部编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使之更贴近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实际。

第10篇

关键词:乡镇教育教育财政;潮州教育;师资问题;生均经费

一、潮州市乡镇小学教育现状

1.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通过对比国家教育部发表的关于2012-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广东省在小学教育经费方面的投入在近几年独占鳌头。然而,广东是人口流入的大省,学生基数大,全国普通小学教育经费投入排名第一,但人均教育经费却排名靠后。广东省乡镇小学人均教育经费,约占普通小学96%左右,比普通小学的少,可见广东省虽贵为第一经济大省,其乡镇小学教育投入捉襟见肘,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的真实写照。

2.财政拨款短缺,资金使用效率低。教育经费的获得途径有若干,除了来自财政方面的拨款与财政补贴,还有社会捐助等。两部分资金大部分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用于师资方面。为赢得评比,大量的设备虽然开始完善,但利用率低,许多教师并不擅长或不愿意花r间学习多媒体的运用,这导致投入的新设备资源浪费。根据潮州市“创办教育强镇”中参选乡镇的自评报告数据得知,该批乡镇的小学人均教育经费低于广东省小学乡镇教育水平。

3.影响教育问题的其他因素。从教师层面看,薪酬、生活质量、交通、婚姻等问题都制约其投入乡镇教育。薪酬方面,国家出台多项法律及规范性文件来保障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并逐步健全了福利补贴方面的待遇。交通方面,由于潮州市面积不大,交通便利,交通并不是主要问题,这也使得婚姻问题并不突出。

4.问题根源在超编缺员。不管乡镇小学班级人数多少,都按照班级数编配教师。这导致某些小学班数少,每班学生少,却分配到与班多人多的小学一样的教师数量,这使教育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究其原因,是教育财政拨款与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

二、政府与校方师资短缺问题的成因

政府方面,教师编制分配制度造成的师资浪费问题需要得到改善。国务院早在2001年就颁布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力图规范教师编制问题。其中明确提出城市小学学生与教职工比为19:1,乡镇小学学生与教职工比则为21~23:1。尽管如此,颁布后师资浪费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不可否认这其中存在客观原因,即区位交通问题。2014年教育部再次颁发“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再次强调教师编制比例遵循问题。但在其中也提出“坚持从严从紧,严格控制编制总量”。要求由省级政府负责确保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不突破现有编制总量。文中也提到按照实际情况积极摸索教职工编制管理与认识管理相结合,提倡教师交流轮岗实现均衡优化配置。这意味着,在本身师资缺乏的条件下,需从优化教师编制结构,增减平衡上做文章。针对许多小学班级人数很少,但依然按照编制配置一名教师的情况,将该班级移至附近小学,该校教师编入该转移到的小学中。针对交通问题提供住宿,由于学生人数不多,住宿问题费用不大。另外,应改变“重评比,轻质量”的制度作风。“创强”项目的推进是为了提高教育水平质量,因此,应成立专项基金拨款于审办的候选学校。其评比结果,更应该先以普遍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为重点进行建设,并非一味强调教育现代化的方式去提高教育质量。

校方应提高资金利用率,集中解决师资问题。为了迎合评比,许多评比项目在学校利益方面变味。就潮州市而言,近几年屡屡发生因为评比检查等而发生的尴尬事件。例如,某知名小学为了让班级人数不超标,学生冒雨外出“参观”;又或者紧急调整课表,装饰校园。专项资金、政府教育拨款与社会捐赠用于教育实施现代化资源配备才迎合评选标准,却淡化教学质量与师资问题。

事实上,只要涉及资金问题,在当前情况下并不能寄望于政府与学校短时间内的转变,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关于乡镇乡村教育师资问题,师范大学的支援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师范大学支援乡镇教育

1.本地大学反哺当地教育符合政策方针与大学发展潮流。潮州市委书记在2015年提出的韩东新城建设中明确提出“拓东先拓中,重点在南部,北部自然成”的总体战略思路。而后更加细化地提出“拓东先拓中、拓中靠韩师、关键看配套”思路。当地师范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拥有大量的科研设备,培养了大批先进人才,有能力也有责任帮助整个韩东新城,为整个潮州市提供高质量的科教、文化、信息与创业服务。顺应发展战略规划,韩山师范学院与湘桥区人民政府共创“优质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韩山师范学院实验中学;成立韩山师范实验小学,积极与当地小学中学开展教育合作,资源共享,实行教育教学改革。顺应发展潮流,韩山师范学院反哺更多当地乡镇小学教育,可使战略定位良性发展。

2.反哺乡镇教育意义。19世纪中期,教师教育一体化开始了探索的道路。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更突显出培养高等院校教师的重要性,高等院校在教育方面的地位也更加举足轻重。此后,更多师范院校都开始了对教师教育一体化进行探索,其中以河北师范大学的“顶岗教育”尤为突出。“顶岗教育”,意在实现“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高校职能,组织师范专业学生支教实习与中学教师的置换培训。具体而言,学校实习生到实习的学校顶替在职教师,进行全职岗位的教学与锻炼,并接受学校的管理与考核,为毕业后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被顶替下来的农村教师则需到师范院校进修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接触大学教育管理氛围的熏陶,达到“双向培训,双向受益”的双赢结果。潮州乡镇教育可借鉴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特别是在目前“拓中发展”与“教育强镇”政策的氛围下开展教育支援项目,根据乡镇教育的需求和本院的实际情况进行支持。

3.反哺思路。借鉴“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结合潮州乡镇教育财政拨款情况以及乡镇教育师资问题。考虑到主要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乡镇小学师资教育短缺与教学质量的问题,当前不适合也不需要开展顶岗项目,应将重点放在实习生支援教育与乡镇教师技能再培训上面。例如:韩山师范学院反哺当地乡镇小学教学的思路,具体如下。

(1)实习内容。实习生的工作包括: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实习期间需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完成相关课题论文的撰写。完成实习后回校完成学习,提交论文,完成答辩。

(2)成立顶岗支教办公室与村镇小学实习基地。学校着力成立两个管理机构:一为教务处领导成立的顶岗支教办公室,主要职责在于联合拟定顶岗实习生支援计划,合作协议书,实习内容,合作宣传计划,实习指导、人员选拔方法与相关考核制度。二为设立机构作为乡镇小学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设立需要高校与当地教育机构协商一致,接受高校的指导,与高校协商实习生数量与参与再培训的教师数量,实习基地为高校提供实习岗位。

(3)顶岗实习生专业多元化搭配。同一所乡镇小学输送的实习伍,不该只来自同一个专业的师范生,原则为不同专业的师范生之间的搭配。这样做有利于实习生队伍多元化,也有利于选择各专业中优秀的人才,体现公平性,保证实习中教学工作质量,给予乡镇小学生优质的教学。不仅如此,实习生置身于小学管理体制进行学习,不同专业的实习生搭配,发现问题,方便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学校管理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对教育课题的研究和理解会产生积极的化学反应。

(4)专项经费的成立。鉴于政府在教育财政方面的局限,顶岗实习项目并不能寄希望于政府下拨财政资金。项目初期,实习项目意在帮助乡镇小学走出困境,财政经费涉及必需的开支:人身保险、来回车程补助等。

(5)教师培训。培训的目的有两面。首先解决的是乡镇小学师资问题,其次是提高乡镇教师的教学质量。培训可以通过网络等现代科技培训、到校辅修课程、讲座或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地点可以选择在乡镇小学基地或者高校。

(6)多媒体远程教学发挥作用。顺应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战略发展思路,以多媒体远程教学的方式探索对乡村教育的补充有很强的必要性与可塑性。大部分的潮州市乡镇小学通过“创强”项目的建设完善了多媒体设备,具备多媒体远程教学的条件。此方法不但能节省如交通等费用,也可使设施资源浪费的问题得到解决。高校与乡镇小学之间可以在较小的成本下进行自由合作,达到资源共享。但此种方案要注意小学生知识吸收能力等特点,由于小学生智力发展并未完善,自学能力不足,需要及时进行指导与互动,所以远程教学方式,原则上应以即时远程教学或教师在场辅助教学为主。

①成立乡镇小学远程教育小组。由教务处领导、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提供技术支持,各师范专业教师带领专业下优秀师范生组成。视频教学留作样本,可选取优秀教学视频制成精品课程视频。制作的视频留档,参与评分,作为此部分学分的参照。

②远程教育的方式。远程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即时远程教育,即通过网络,师范生在高校多媒体教室即时为小镇小学学生进行授课;另外一种为微课教学,根据乡镇小学授课内容与学生特点,将网络教学与教师辅助教学结合起来。

四、结论

乡镇小学教育一直是困扰中国教育的一个顽疾,不断改进的政策与投入改变不了城乡的教育水平差距。就像上文提到的,每一个乡镇小学教育都面临不同的难题,这不仅需要从根本上加大教育财政的投入,需要深入教育管理制度提高效率(如教职工分配制度,评优制度等),更需要高校不搞面子工程,重视教育普及率与教育质量。但起到立竿见影作用的还是高校的支援,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乡镇小学的师资教育问题,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环境教育;小学语文;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一、现状分析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的总和,这些条件遍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被人们所认识,所熟悉,所依赖。阳光、空气、水源、蓝天、青草这些都是人类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这也被我们称之为客观环境。像楼房、学校、道路、桥梁、村庄、城市、甚至国家等,这些外部条件是由于人们改造自然而形成的,同样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些条件由于其产生加入了人为因素,常被我们称之为社会环境或者人文环境。

环境教育是对人们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他着力的培养人们认识自身与客观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正确的价值导向对客观事物或者他们之间关系的评价。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了环境教育,特别是今年来教育部队小学课程计划的规定更是强调了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小学教育中去的指导思想。但是就目前来讲,我国环境教育的状况十分的不容乐观,首先,教育中过多的偏重人文教育而忽略环境教育,使得小学教育有所偏废。其次,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环境教学方案和体现,致使环境教育随意性较大。最后,教育部虽然提出了环境教育的要求,但教材改革显示出明显的滞后性。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功底和交流能力。小学语文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加强自然和社会学科体系的环境教学要求,同时在课文的选取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增加了许多关于环境教学的文章,丰富了学生语文教学的视野。随着十提出加强环境建设和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我们在追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总是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学会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环保理念是环境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育所要达到的是实现学生思想与社会进步相适应,随着人们逐步的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环保意识培养也逐渐的被提上日程,环保意识是一种人们对自身与客观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这正是语文教育的主要领域。以正确的环保观念引导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作用

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一个计划性和组织性非常强的工作,它能够使人们通过正确教育思想的引导获得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计算能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等。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教师非常重要,他们是这项工作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

1.提高教师视野,推动环境教育渗透

通过现状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环境教育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教师的视野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授课教师本身缺乏广阔的自然环境视野不能把环境与社会科学相结合起来,从而不能够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因此,要想改变我国环境教育滞后的现状,推动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扩展教师视野变得十分必要。

2.提高教师环境意识,言传身教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沙尘暴、地震、海啸、沙荒化等,人们逐渐的意识到环境保护到了不能在拖的时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个社会中人所应当负担的责任。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除家长外最大的。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首先教师应当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以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渐渐的影响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

四、环境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

1.注重课堂环境教育的灌输

有个词用在这里十分的恰当,潜移默化,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当充分的利用这个成语的含义,以实际行动践行引导学生环境意识的责任。多在课堂上讲一些对环保有益的故事和趋势,多赞美青山、绿水、白云等客观环境的魅力。通过在日常的课堂中的时常的赞美,让学生渐渐的接受环境保护是理所当然的观念。

2.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教师可以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多布置点关于环境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去更好的了解环境、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环境,并就环境方面立意新颖、观念正确、文笔流畅的作品给予全班通报表扬。抓住学生希望被表扬的心理,利用作品写作,提高学生对环保认识的积极性。

3.在语文课外活动的乐趣中升华环境意识

课外活动课是小学语文课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课程因为其有趣性往往很容易被学生们所喜爱。教师应当多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教育活动、旅游优美风景区、发表感想、组织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升华对环保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12篇

小学语文和数学、英语并称为小学三大主科目,可见语文教学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语文是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学好语文能为其他学科打好基础,是有效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学底蕴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教学课程中,涉及传统文化最多的就是语文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出发,指出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关于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并提出了几点策略,供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渗透教学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实践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汇聚而成的文化形式,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提高小学生的传统文化认识是提升其文化素养的关键。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向小学生传递文化与几千年文明的重任,语文教师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不但可以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也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品质。

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质,是一门综合学科,小学语文要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使之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传统文化是我国广大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是由华夏文明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而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被我国各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和发扬,究其根本而言,传统文化是一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小学生处于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多是性格开朗活泼,对新生事物好奇敏感,在小学阶段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让他们逐渐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涵,有助于传统的个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其次,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关系,其他学科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较少,只有语文这一学科是最适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体系中将传统文化带入是十分理想的方法和途径,也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之一。近些年各小学提倡恢复国学,可见传统文化的发展势头十分良好,这也是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

2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学校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部分小学学校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不足,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加之部分教师专业水平较低,语文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有一些不是中文专业毕业的,由于教师缺乏等因素,经常是一位教师兼任几个学科的教学,教师处于疲惫状态,加之薪酬待遇因素,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造成阻碍。

2.2教学方式陈旧,传统文化渗透不到位:

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方式僵化、陈旧,部分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实施填鸭式的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只限于教材提到的一些内容,根本不会对其进行扩展,导致学生对于很多民族传统的知识一知半解,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还有一些虽然进行了传统文化的渗透,但是力度和密度不够,教学方式存在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的效果不佳,这也是限制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学习的因素。

3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3.1学校要转变观念,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学校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传统的小学教育功利性较强,一些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对学生的成绩相对重视,而不重视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实际意义,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要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加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中华民族的瑰宝文化为支点,提升小学生的能力教育。其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训,深化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加大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师心中的分量,注重提升教学品质。

3.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合理情境,帮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例如,在文字写作练习时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文字卡,将每节课的生字的简笔字和繁体字分别制作卡片,鼓励学生根据简体字找到对应的繁体字,教授学生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写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其次,传统文化在语文中渗透最多的就是古诗和文言文了,小学阶段文言文相对较少,古诗学习较多,教师可以针对古诗教学,将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政治情况,作者的理想抱负都可以讲给学生,让学生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

3.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强化传统文化教学: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性格因素,较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眼球,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将古诗内容投射在屏幕上,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在网上搜集一些配图资料,将作者李白的生平和其它代表作品讲给学生,同时讲授这首诗中的意境美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亲临其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对于整首诗的把握。

3.4积极拓展课外资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语文教材,教师要多多利用现代的教学资源,拓展传统文化的渗透范围,例如为学生订购一些古诗或文言文读物,成立语文学习角,鼓励学生自学,课后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其次,家长也要多带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学习书法、绘画、传统乐器等等,但是不要强迫孩子,以孩子兴趣为主,正确引导其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因素是现在很多与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内涵,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于林珍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哈达小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