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与会计学

会计与会计学

时间:2023-06-11 09:3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与会计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与会计学

第1篇

关键词 会计教育 会计学科 改革 发展

一、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会计教育改革主要伴随会计学科的发展及教育学科的不断建设发展而深入。从会计学科的发展来看,近三十年来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从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以独立的中国国家化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发展成为适应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以国际趋同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这一变化,经历了1992年颁布1993年实施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2000年颁布2001年实施的统一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与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以国际趋同为目的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由于会计改革的力度大、时间周期快,会计教材的更新显得较为滞后。为适应这一会计变革的需要,会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重编和修改会计教材,使会计教育的内容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从教育学科的发展来看,教育部门推行了以教育教学的合格评估或水平评估,以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方式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这一形式的推动下,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在重点会计学科建设、优质会计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会计重点实验室建设、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等等的具体项目,将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转化为一个个的科研课题来完成,使会计学科及其会计人才的培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二、会计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前,严格地说,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科建设,80年代以后,我国才真正开始注重理论研究工作,学科建设也才起步,直到90年代初,我国会计界才对会计学科体系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之后会计学科建设才在本科院校内开展。在湖北,会计学科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较落后的发展平台上,21世纪前,基本无会计学科建设。进入21世纪后,一些本科院校才逐步重视起会计学科的建设,直至2006年,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学科成为省级的重点建设学科。

三、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发展思路

(一)会计学科的建设应具有地方特色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会计学科建设应遵循“特、独、需”的原则,选择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有、独有、需要的研究方向进行培养和扶持。在湖北,该学科的建设要根据国家对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服务湖北区域经济、服务北部湾经济为已任,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与地方财政、税务、审计和湖北大、中、小企业联合,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为北部湾经济服务,为发展中国―东盟经济培养专门人才服务。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凝炼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会计政策、制度比较应用方面,应积极研究我国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开展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选择成本工程及湖北各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财务成本工程研究,或在审计监督保障系统研究及应用方面研究我国新的审计准则方面的改革,并侧重于绩效审计方向的课题研究。学科形成的研究成果,会对湖北区政府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要利用学科建设基地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

会计学科的建设,还要通过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来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有多种方式,对于会计学科来说,可以是专业实验室,可以是校外学科研究基地。对于会计专业实验室,它除了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外,也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校外学科研究基地更是会计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科建设点要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应用功能,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和途径,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互动,共建学科研究基地,将这些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经验作为学科建设的源泉。

(三)会计学科建设中要加强会计课程建设

现代化会计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现代化的会计学课程体系,它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蓝图。围绕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材和评价方法等的改革,应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形成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会计学课程体系。

1.大力打造会计精品课程。2003年国家决定以网络为载体推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工程后,课程改革运动在各高校掀起一场精品课程热。大力打造会计学精品课程,开展会计学精品课程评选,会激发会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会计教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推进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会计信息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会计语言将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迫切需要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在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面,首先应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定国际课程的地位,要求涉外学生必须修完相应课时的国际性专业基础课程,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而培养“知识工人”。其次,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在会计学课程中应体现国际化观点,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会计学课程开发理念,注重会计学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进行中西方会计文化比较,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赋予了会计专业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格局必须打破。

四、结语

伴随着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学科建设的发展出路之艰辛不言而喻。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开展学科建设,大胆推进会计教育改革,特色会计人才的培养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会计理论和经济贸易规则,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和投资理财人才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游丛芳 关于职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思考《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年 第3期

[2]孙海艳 目标导向的高职会计教育改革《财经界》2010年 第2期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成本核算;会计学分析;成本补偿机制

一、高校成本和企业成本的不同点

第一,教育成本补偿低。企业生产成本中,材料支出、人力支出等计入价格中,销售获益后除去成本后的盈余则计入再生产中。而高校每年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数万的经费,而学生每年学费只有数千,另外学费的大部分都要通过奖助学金和困难补助返回给学生。收入完全难以补偿成本。高校和企业不同,它追求社会效益,受益者除了学生之外还有社会,国家拨款和社会捐助都可以看成是社会效益补偿。第二,教育成本中间接和人工费用较大。企业生产成本中,材料和人工是直接成本,制造费用则是间接成本,直接费用和材料费用比例最大。而高校需要教学、行政、科研和后勤的结合,而且教育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成本中出去教师费用外还有学生的奖助学金。这就导致高校教育成本中直接费用和人工费用比例最大。第三,应用完全成本法。在企业生产中,成本只包括制造活动相关费用,而管理财务和经营等费用则通过利润来补偿,不属于产品成本。而高校教育成本是培养学生的总费用,因此该成本属于完全成本,不属于制造成本。第四,教育成本的刚性上升。在企业生产成本中,如果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能够降低成本,但在高校则表现为成本不断上升。其一,即使学生数量增加、采用先进教育手段,教师数量还是不能减少,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工资和奖助学金还在增加。其二,高校竞争激烈、配置更新较快,导致物质成本上升。

二、高校没有进行成本核算的因素

首先,成本报表的编制压力不足。会计工作需要根据报表来开展。要编制支出决算明细表等。其中包括了大量与教育活动无关的费用,需要对数据按照不同功能重新归类,不仅要改造现有凭证,还会增大工作量。另外编制报表需要另设成本会计科来承担归类分配事宜。其次,高校教育经济效益难以量化。高校教育产出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产出受到无形的教育者能力提升的影响,体现为教师增加薪酬。间接产出是学生毕业后对社会建设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两者都无法用货币量化。此外,高校为社会创造的效益具有间接性,学杂费也不能视作教育收入,因为效益难以量化,让核算成本意义不大。再次,会计政策的模糊难以为成本核算提供支持。其一,成本项目定义模糊,对于哪些应该计入教育成本没有明确规定。其二,学生培养周期和核算期不统一。核算期为从元旦到年尾,而学生培养周期为开学到放暑假。其三,收付实现制难以反映应负成本费用。很多教学仪器能够为多届学生提供,教育投入和学生培养不统一。其四,固定资产损耗提折旧不符要求。高校忽略了国家拨款购买等的固定资产,积极性不高,并没有计提折旧。因此难以反映教育时产生的耗费,对其成本核算意义意义不大。其五,间接费用的分配让成本核算困难重重。间接费用比例较大,成本主体不明确,间接费用并未由负担对象归集,另外难以确定费用分配标准。人员工资到底是按课时还是按学生人数分配,部门相互提供的劳动分配能否用交互分配法都还不确定。

三、高校成本核算的困难和建议

第一,要对教育成本的范围加以确定。支出决算明晰表难以了解支出的具体部门以及与教育成本的关系。可以按照费用性质和开支部门不同标准来对经费之处表进行设置。如表1所示。第二,教育费用归集分配程序。先按照发生部门及用途来对教育成本按照是否直接进行归集,针对学院间直接费用的交互分配,例如文学新闻学院总课时为A,总经费支出为B,给其他学院课时为C,则需要分给其他学院费用A/BxC。针对间接费用分配。如果劳务能够用课时来体现,则按照标准课时分配。如果劳务不能量化,则以本科生为标准分配,将博硕士学生按照一定比折算成本科生。第三,科研成本。部分科研课题和学生培养无关,则要单独列账,编制出科研成本报表。第四,对教育成本报表的分析。该报表编制周期要为学年计算。因为教育成本自身的刚性,办学效果的衡量标准不能为成本最小化。因为存在固定成本,要为成本设定下限,不达下限则是投入不足。四、结束语高校因为自身成本和企业成本相比,有明显的特殊性,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给高校成本核算带来了实际困难,导致高校难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学效益和教学管理水平难以提升。因此必须立足会计学采用合理的成本核算方式,促进高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广达.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会计学分析[J].阅江学刊,2010,02(5):44-50

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职生学习行为现状的调查。以及对现状的分析。从教学实践方面提出帮助学生树立价值观、培养专业学习兴趣的观点。

近几年,在中职校园里经常听到这样一句叹息声“现在的中职生真难教”。这句发自同仁内心的感叹不仅仅是无奈,也是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中职生学习现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长此以往,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那种简单的说教、批评的教育方式早该被摈弃,只是一味叹息更不能改变现状。我们能做的就是追根寻源,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才能改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学习行为现状,为了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围绕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我对本校会计班的40名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一是入学动机调查,“你为什么要选择职业学校”,调查结果:分数低,成绩差。没办法的人数占到50%以上,想学技术的人数占到近乎40%,混日子的人数占到7%。二是学习行为调查,发现学习上的不良现象有:不听课、讨厌老师、上课不带书,经常迟到、早退,上课吃东西、随意进出,上课说话、睡觉,玩手机、MP3,抄袭作业、请人作业,不交作业、偏科,考试作弊等。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第一,一半以上的学生最初选择职业学校的动机基本上是无奈之举。真正想学一技之长的人不到50%,当然只是来混日子的也很少。这些似乎可以启示我们,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比较强,活泼、冲动、热情,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第二,学习行为存在很大问题,忽视或者任其发展,情形必将越来越恶劣,具体分析如下:

1、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职生学习基础较差,在分数决定升学的中考中,狠狠地摔了一跤。选择职校本为无奈之举。他们对专业和职业并不会有较多的考虑,他们的专业有许多是由老师或家长代为包办的,这种包办的后果造成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也不关心自己的就业前景。

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我认为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学习观,以如何激发与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与专业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加强入学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新生刚入学的一个月里,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与其相关的个性测试与咨询、开展职业调查,制定理想档案。使学生明确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习?结合一些职校生成功事例,为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树立信心,以“成功者”的心态去迎接未来。为未来工作而学习,可以大大激发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转变观念,增强自信。

二、加强专业教育。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做好新生入学前的专业教育。会计专业新生入学后要做的第二项工作就是进行专业教育,一方面可由专业教师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现状、学生毕业的方向等情况进行介绍;另一方面可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返校与新生进行交流,让新生明白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能是不能适应工作的。

2、公布教学计划,让学生心中有数。树立学习目标。由专业课教师在讲课前组织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学课程及教学进程,明确奋斗目标。

3、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观摩,对会计环境形成感性认识。在开课前可由实习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到企业的财会部门进行参观,观摩实际单位会计核算处理程序,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前的教学准备,使学生对会计专业有了一个粗略的感性认识,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为学好专业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引导启发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是“导”,是启发、是引导,当好“导演”而不是主演。此外,每次课堂讲授完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释疑解答或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训练,从根本上避免“一言堂”或简单重复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

转贴于

2、运用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案例教学法应用生动的案例再现现实经济生活,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为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这一过程在会计模拟实验室由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分组完成、也可以到校外实训基地完成或者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抓住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强化技能训练。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技能竞赛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会计技能竞赛,竞赛的内容有珠算比赛、点钞比赛、会计凭证的编制和日记账的登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知识问答,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与奖励和表扬,让学生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个性与风采,在他人给予地认同感中,逐步找回自己,树立自信,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强化了专业技能。

五、关心爱护学生,与他们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排除厌学情绪。在与学生的接触中,爱学生,用心与他们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批评,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多些微笑、多谢赏识和赞许,多沟通、多了解,把爱传递给学生,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学生就会把关爱化成学习的动力,不断提高学习会计的兴趣,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中职学生在学习方面是弱势群体,教师不可能使人人成才,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教育规律,一定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夏南红.浅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成才报道,教育周刊,2005(2005/05/11)

第4篇

关键词:会计 跨学科 方法论 机制

一、会计跨学科发展的客观趋势

(一)科学融合发展对会计学的挑战 15世纪下半叶,由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科学才逐渐分化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体系,到18世纪基本完成。进入20世纪后,科学的分化在继续,并已形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科学体系。马克思曾预言:自然科学今后将会把关于人类的科学总括在自己的下面,正如同关于人类的科学把自然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一样;它将成为一个科学。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也曾指出:科学乃是统一的整体。现实证明这些预言是正确的:在科学不断分化的同时,科学的融合也正在进行。一方面,由于先进实验技术和精密观察工具的出现,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思维领域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科学分化也因此越来越细。另一方面,由于客观世界与各门学科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复杂性,科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科研目的的综合性,人类逐渐认识到: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无法更深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成为新的必然趋势。进入21世纪后,科学融合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科技进步为科学融合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为科学融合提出更多的要求。科学发展的融合趋势,向会计学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管理的需要。会计学必然要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或者求助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充实和完善。

(二)环境变化对会计跨学科发展的影响 由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现代管理对会计科学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会计改革、对外开放、引进国际会计、会计制度建设和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会计环境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会计环境变化使会计范围逐渐扩大,人们扩大了眼界,冲破长期以来思想上的禁锢,从固守会计的记账、算账、报账的传统观念解放出来,向会计管理领域扩展,向与会计相关的领域延伸。另一方面,会计环境变化也使会计内容向深度发展,人们加深了认识,开始从实际出发,探讨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需要,研究深层次的专门问题和特殊问题。使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的研究深入并细化。同时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会计跨学科迅速地发展。纵观会计科学发展的全貌,会计跨学科趋势不断加强,这一趋势不仅表现在会计科学内部学科之间的跨学科趋势,还表现在会计学与其它科学的跨学科发展。其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日益形成新系统的跨学科群,多门学科共同语言、概念和方法正在形成,一门学科所取得的成果及方法可迅速转移到其他学科中,以及每一门学科都是在与整个科学体系的密切联系中向前发展。值得关注的是,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会计跨学科研究指会计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合作,导致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是不够的。实际上会计跨学科研究的基础在于还要使各参与的学科之间没有固定的分界,从而构成总的体系,并在总体系内部互相发生作用,这也是会计跨学科研究的高级阶段即整合阶段。

(三)会计跨学科发展的形式会计科学与其他科学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一是融合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发展新兴会计科学。在建设现代会计学的过程中,引入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如引入现代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法学、系统学、决策学、环境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发展新兴的会计科学,如建立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逻辑学、会计法学、会计系统工程学、决策会计学、环境会计学、会计数学、算机会计学和会计方法学等。二是融合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发展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在会计学中引入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如系统理论、信息理论、预测理论、决策理论、控制理论、模式理论、规范理论、协调理论和发展理论等,相应建立和发展会计系统、会计信息、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控制、会计模式、会计规范、会计协调和会计发展等理论与方法。三是移入其他科学理论与方法,完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发展会计科学。在会计学中引入其他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如引入资金、成本、收入、利润、分配、负债、权益、管理、委托、银行结算、经济核算、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等理论与方法,相应建立有关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在会计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同时,会计学科内部也在融合。主要表现表现在:一是会计科学综合性研究,即会计科学学的研究,将各种相互联系的会计分支学科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研究,研究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等。二是会计类学科的研究,将各种分支会计学科中性质相近的学科作为一类进行研究,也即把会计学科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学科群(类)进行研究,如对会计基础学科、会计部门学科、会计专门学科或对会计人本学科进行研究。三是会计学科比较研究,将性质相近或相同的会计学科进行比较研究,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中外会计原理的比较研究等。

二、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

(一)会计跨学科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及基础 会计跨学科研究是会计学发展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主要诉求在方法论上有所发展,突破学科壁垒。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一般研究方法的规律性的理论。作为科学的认识论和哲学观,其与科学知识同步飞速发展,又对科学研究起着普遍的指导作用。方法运用得当,就能较快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继而形成新的理论;反之,则往往使人们不容易透过表面现象认识被研究对象的本质,有可能一事无成。因此,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是促进会计跨学科发展的重要工具,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使会计,跨学科研究具有深度和广度,并建立起独立的体系。用整体观点看待被研究客体,这有助于揭示其深刻的和固有的特点,吸收各种专业的学者共同研究,从而能更好、更有效地解决提出的问题,而且能取得学者的相互理解还能从有本质区别的事物和过程中揭示出共有的东西,这就为借助现代工具提供了条件。会计跨学科方法的研究有其客观基础。一是客观事物在内容上的普遍联系性,构成大系统,系统的结构性和层次性,使大系统成为各种次级系统的若干系统体系,这为跨学科方法论研究架起了“桥梁”。二是客观事物在性质上具有一致性。这种事物性质的一致性是相对的,不是性质上的完全相等,而只是表明某些事物之间在性质的某个方面,或在某一点上,具有相同性。这就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可能。三是客观事物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相同性,而不同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作用,这就为跨学科方法论研究创造了条件。会计跨学科方法的研究要求具备主观条件,即主要因素是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研究

人员是否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对于开展会计跨学科方法论研究是重要的,这就需要掌握与会计学跨学科方法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二)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 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是以唯物辩证法为理论依据,以会计跨学科研究活动为对象,采用先进技术为工具,在会计跨学科研究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现实法,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经济、政治等)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研究;观察法,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对会计对象仔细查看而获得经验事实的方法;调查法,按有关要求采用一定的形式,对会计对象进行调查,已获得相关资料的方法;组合法,将原有表象的各个构成部分,按不同要求进行不同结合而形成新的形象的方法;数学法,运用数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的分析计量和描述的方法;实证法,根据实证理论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取得实际证据,以反映、结实、检验和预测客观经济活动的方法;假说法,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进行推测性说明的研究方法;相似法,研究客观事物存在相同与变异矛盾统一关系的方法;类比法,亦称类比推理,根据两个(类)对象之间在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此外还有实验法、资料法、辩证思维法、逻辑思维法、求异思维法、求同思维法、想象思维法、特殊思维法、抽象法、概念法、判断法、推理法、模型法、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控制法、信息法、系统法、行为学法、伦理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历史法、陈述法、实践法、评估法。如在类比法中,会计监督理论与审计监督理论、财政监督理论等相对比,发现相同、相异之处,从而发展会计监督理论(于玉林,1997)。在会计跨学科研究中,运用系统法从会计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关系出发,探讨建立跨学科的新兴会计学科。人们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导致重大科学发现,开辟会计跨学科的新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与会计学的融合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其的结合点。

三、会计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机制

(一)方法的使用 这里的方法不仅指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思想,还包括其行之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技术方法。其使用主要方法移植,指的是一门学科的方法向另一门学科的转移,运用到会计指的是其他学科的方法向会计学科的转移。方法的移植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具体途径一是研究对象的转移和综合,是会计跨学科相关生长的重要原因,也是研究方法移植的重要途径。一般情况下,只要会计学科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是另一门学科的专门研究对象,那么另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便可以而且必须应用到这一客体的这一方面的研究中来;二是科学理论或原理的推广、转移和综合,是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每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以至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科学抽象的产物,即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应用,通过概念、原理的推广、转移和综合,从而导致许多新的会计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三是研究方法的转移和综合,这对于会计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开拓及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形成则更为直接。当某个新研究领域成功的移植成熟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时,往往有助于组成进一步的科学发现,许多会计跨学科的新研究领域的开拓,都是以广泛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使自己迅速地发展和繁衍。移植法运用到会计学中具体体现为:移入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发展新兴会计科学。如引入现代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建立了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等。会计学中各分支学科之间移植发展会计科学。会计基础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向其他会计学科的移植,如会计原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对象理论、会计职能理论等)移入和融入其他会计学科,以完善其他会计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会计理论学科的理论向其他会计学科的移植,如会计理论学的会计系统论,会计客体论、会计行为论等。会计学中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移植,如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学移入管理会计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在运用移植法发展会计科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扩大移植的内容,除从其他科学领域移植有关理论与方法外,还要重视从重大的法规、制度、改革措施和工作经验中移植有关的内容;要有机地结合,将移入的内容与会计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反映出会计的特点,持久研究探索,不断发展会计科学。

第5篇

彭韶兵,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兼任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教育培训委员会委员、财政部企业内控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金融会计学会常务理事。

彭韶兵教授1984年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工业经济系工业会计专业本科,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师从我国著名财务学家郭复初教授,攻读财务方向博士研究生,2001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为教授。

彭韶兵教授1987年起任教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长期奋斗在财务与会计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线。他的教学层次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MPAcc、MBA、博士研究生。他主编、参编《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教材9项,担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财务管理》教材主编,其编著的《会计学》教材获教育部2002年优秀教材二等奖。

彭韶兵教授潜心研究,治学严谨,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突出的财务研究方向,丰厚的科学研究成果。他长期致力于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领域的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财务与会计基本理论。彭韶兵教授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并分获省部级、学会等优秀科研成果奖20余项。

他编著的《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是国内第一本研究风险机理、财务风险控制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专著,系统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财务风险形成、分类、度量和控制等一系列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彭韶兵教授提出了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包括风险和风险价值概念、风险管理假设、风险与报酬均衡方式、风险度量模式、风险控制思想等基本构成要素,在财务风险基础性理论和风险度量的应用性理论上有突破和创新,填补了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彭韶兵教授将产生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划分为主观不确定性和客观不确定性,指出财务风险主要源于主观不确定性,不仅符合财务风险与财务决策的必然联系,而且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经营者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所创造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个别主观不确定性程度低于社会平均主观不确定性程度高低,这不仅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创造性应用,而且为知识创造价值提供了定量分析依据;从马克思资本运动总公式出发,提出了财务风险可按资本运动阶段分类和资本运动环节存在形态分类的观点,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财务风险度量方面,提出了用后悔值指标作为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以风险调整价值作为风险评价指标,用风险匹配系数作为风险控制指标的新思路,对财务风险计量与控制理论有重要发展,对财务风险管理实践有重要应用价值;提出期权理财的财务风险控制思想,归纳出“保留权利、分离义务”的财务风险控制基本原则,总结出“等值理财恒等式”,这对财务风险控制的实际操作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彭韶兵教授于2002年担任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2004年起担任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作为学院院长和学科带头人,他全力投身于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带领全院师生提升学科水平,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他任职期间,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取得了会计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全国首批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资格、全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全国CPA专业评估优秀等教学成果。其中,“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和“会计学”本科专业分别批准为“四川省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建设基地”。近年来他着手抓高校专业教育建设质量,持续推进学院的教学改革,积极投身于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先后获得了《财务管理》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财务管理》国家级教学团队、《财务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等4项国家级奖励和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第6篇

Abstract:Looks over China several dozens year business finance system only passively to process the country to State-owned business's fund supplies form, national and State-owned business's relation of distribution, centralized financial and in the expanded enterprise property rights works hard. This deviated in fact the financial essence, causes the finance to become the passive adaptation country to need, the passive execution national policy one kind of tool, has made the aspect which our country finance and the finance combine to a certain extent. Because the western nation has the quite perfect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the developed money market environment, the finance are very not only few government's intervention, in the financial control is been compelled with the enough strength to process questions and so on fund raising, investment and dividend assignment, also establishes separately in the financial control practice the finance and accountant the organization.

关键词:财务 会计 关系 中西方差异

Key words: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relates the Western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088-02

一、对财务与会计关系基本表达中西方不同

1、中国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表述主要有三种思路:

一是“大会计观”,认为会计包括财务甚至可以代替财务,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是管理的主体,财务是管理的对象,必须对财务实施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实际上指的是对财务活动进行的会计管理。”在我国会计学科体系设置上也与这种观点相符。在60年代初,形成了会计原理、部门会计、经济活动分析和财务管理的"老四门"会计学科体系,将会计学科体系始终围绕国家财经"制度"和"计划"两个中心展开,以会计核算为重心,以会计方法为主体。80年代,在"老四门"的基础上,上下延伸到会计史、会计理论和特种会计,内外扩展到管理会计,责任会计和国际会计等,试图进一步完善会计学科体系,但其主要缺点是:学科门类单一,讨论范围狭窄;注重核算多,重视管理少,只讨论方法,很少深入研究理论,即使在很少的理论研究中也主要是解释、说明制度,基本没有独立完整的学科研究内容。在90年代,形成了以企业会计为核心,以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为主干,包括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电算化和会计史等在内,兼顾各类新兴学科体系包括基础性学科、职能性学科、部门性学科、综合性学科、专门性学科;还有人认为,会计学按其研究内容主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学等,而相比之下,财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就不十分明朗。80年代初,有人提出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学的有关问题,但未提出学科体系。1989年秋季,上海财经大学经批准在全国第一个试办财务学(现为理财学)专业,经过近10年的理论探讨,现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财务管理学研究对象为财务资金运动规律及其对规律的应用,财务学的理论体系从财务学科研究对象所包括的内容看应研究对象、职能、主体、环境等;从资金运动规律出发应研究管理目标、原则、体系等要素;从资金运动规律应用出发应研究管理环节和方法,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可划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业务方法三部分。

二是“大财务论”,认为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会计只属于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反映和控制环节。这种观点是中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观点和实际做法,任何财务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财政政策,中国几十年的会计政策都是围绕着财务政策制订的。财务基本范畴的扩张和广泛化,使得财务学科的内容和质量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垄断性,其中,财务学兼容了财政学的内容,同时,财务管理包括了会计。“财务管理是庞大的工作系统。它包括财务设计、财务实施、会计和审计等几个部分”。“会计没有本身单独的管理对象,所以会计也不能成为一项独立的管理工作,会计管理这一概念也不能成立。”财务管理包括会计,在财务管理概念之外,不必另立“会计管理”概念;“会计管理”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缺乏依据,难以成立”。

三是“财务会计并行观”。认为财务是一种管理工作,会计则为这种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主张借鉴西方的经验,从机构设置上将两者分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越是发展,企业的理财活动必定日益显示它的重要性,它将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并驾齐驱,共同影响企业的成败。考虑这一发展趋势,我们觉得会计同财务(财务管理者理财),在学科上应当有一个客观界限,在工作上也不能长期混淆不清。

另外还有人提出财会管理论。认为财会管理即是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的综合,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价值运动及其所产生财务关系的管理。其职能为计划、组织、控制、调节、核算和分析。认为财会管理充分显示了财务与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综合作用,既是一个信息系统,又是一个控制系统、管理系统这是一种财务与会计合二为一的观点。关于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的包容性问题的不同认识,同样导致了对会计职能的不同看法,如有人认为“确保合理分配是会计的一项职能”。

2、西方国家基本上认为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各自有其不同的理论体系。

如1941年美自公证会计师协会名词委员会在会计的定义中指出:"会计是一种技术,它是对财务性质的帐项,用显明的方法,以金额来记录、分类及汇总,并对其结果做出解释。"1982年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提出的会计定义是"对实际业务事项用货币形式进行分类和记录,同时为了对一个时期的业绩或某一指定日期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对这些业务事项的结果加以表达和说明,并且对各种备选的计划方案引起未来的活动,用货币形式进行预测。"财务则"意指企业达到既定目标的筹集资本和运用资本的活动"。在英美国家的大型企业中一般将财务与会计机构分开,在财务副经理之下设有财务长与主计长,财务长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筹集资金、处理与投资者的关系、投资、股利分配、银行和保管、信用和收款以及保险等;主计长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内外部报告、计划控制。经济评价、保护资产、税务管理、信息处理、内部审计等。

二、中西方财务与会计关系差异的原因分析

1、经济体制因素。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将财务作为财政体系的组成部分,因而有关企业筹资、投资、股利分配等重大财务活动都由国家财政去统一规范,无需企业思考,即使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国有经济仍是中国社会的主体经济,因而国家股仍然在绝大多数股份制企业中占控股地位。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仍是处理企业与国家等之间的财务关系,这也正是中国关于财务与会计关系表述上存在"大会计观"、"大财务规"、"财务会计合一观"等存在的现实环境;而且由于中国二元体制结构的存在,企业的自主理财虽然政府的努力与企业的争取扩大了许多,但这种权力仍是相对的,或是非主体性的。

第7篇

1.缺乏专门的教材

会计学的教材林林总总,既有各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也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等众多出版社出版的;既有中文教材也有英文原版教材;既有叫会计学、会计学原理、会计学基础也有叫基础会计学的。不管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也不管具体的书名,纵观这些教材很少有专门为非会计专业编写的,即使近两年来有个别教材在书名后面用括号或者在内容介绍中说明该教材适用于非会计专业,但从编写体系、目录和内容来看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差异无几,仍然是围绕着“会计要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一会计循环来编写,没有突出适用于非会计专业特点的内容。

2.教学内容过于专业

会计学课程由于其专业性强的特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是由会计学专业的教师来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会按照会计循环安排教学内容,使用会计专业术语讲解内容,这些原本很专业和合宜的教学安排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显得过于专业,有些难以理解,教学效果很不好。虽然也有不少教师意识到非会计专业的教学与本专业有所不同,但往往将这种不同简单化处理即认为既然是非会计专业学习《会计学》那么就将学习要求降低一些,内容讲解的浅一些,作业布置的少一些、简单一些,这种方式貌似将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做了区分实则不利于学生对会计学知识的掌握。

3.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与此相适应,各高校在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改革中开始加强实践教学。基本的做法是:首先在教学安排上有所变化,在理论课基础上额外增加4—8个实践课时或者课时数不变但分为两部分即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其次是教师理念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注重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从几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实际效果来看与设想的效果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会计学》的实践课通常是采用手工或上机模拟完成会计工作,而这种模拟实习是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而开发的实践系统,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使用模拟实习的方式进行实践仍然显得过于专业,影响了实践效果。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提升对策

1.开发适用的教材

总体讲,当下我国大学教材有些泛滥,不仅版本多而且越编越厚,但内容往往大同小异甚至出现雷同的现象。教材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材的内容必须是成熟的,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而且要有明确的适用对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决策,既然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不同在教学目标和要求上不同,作为核心教学资料的教材也应该有所不同。市场如果没有适合的教材,就应该请会计专业方面的权威教师或者组成课题组来进行编写。在编写时要树立“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内容重点集中在如何教会学生利用、分析会计信息,改变目前大部分非会计专业学生对现行教材不满意的现状。

2.加大教学改革

(1)教学过程改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为了能更好的使用会计信息,理解会计信息的性质和局限,有关会计概念和方法的知识在教学时必须讲解。只是在讲解时应围绕“决策”而非“记录和核算”的主题,结合经济生活中热点事件、重大事件或者贴近生活的例子,采取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改变过去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2)考核改革。一般而言,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现阶段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考核基本采取书面试卷的方式,内容中会计核算和记录所占比重较大,此种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与此前的教学方式和内容相适应,教学思想、方式、内容进行改革后考核方式和内容要相应改变。采用试卷方式考核,内容上相应增加应用性问题的比例,以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采取小论文或者分析报告的方式考核,为了避免学生选题重复和网络抄袭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定论文或报告的选题范围。

3.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

第8篇

摘要: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学习的角度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是不同的。本文通过借鉴ISEC 课程的理念和方法,探讨了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在课程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 :教学改革;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

众多高校将“会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列入教学大纲。然而,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的角度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是不同的,本文以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为例,结合本校开展的ISEC 项目(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的特点、经验和优势,探讨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在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一、会计学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为高等院校非会计学专业,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设。根据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本课程与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有着重要的区别。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的角度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是不同的,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是为了将来从事会计工作,而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是利用所学的会计知识去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是站在管理的角度去学会计,主要让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理解各项会计指标的经济含义,并能熟练地运用各项会计政策和阅读会计报表,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会计信息从事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对于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应定位于,从培养“如何做会计”转向培养“如何用会计”,非会计专业学生没有必要埋头于繁琐复杂的账务处理,更没有必要精通会计学的所有细枝末节。需要掌握的是“如何运用财务报表”的技能,而不是“如何编制财务报表”的技能。因此,本课程以“如何运用财务报表”为主线,使学生看懂财务报表,听懂商业语言,理解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思维,辅助管理决策,持续创造价值。

二、教学模式的改进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是国内本科高校与部分美国高校联合开展的学分互认教育。ISEC 项目的教学课程教学以开放、互动、批判式教学为指导。教与学的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是联动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通过教师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被调动、提升和挖掘的。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教学课程的设计、学习气氛的营造、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引导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推进、问题的深入挖掘到最后问题的解决。科学的推理加上人性化的课题设计,互动中的思维碰撞、到不确定因素的排除筛选、最终落实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这样的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对问题的挖掘和探索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撰写教学大纲外,还必须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形式与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在课外,要求学生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独立思考、独立创造。提倡研究型和探究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起启发、引导、激励和评价的作用。我国本科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讲授为主,不太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参与。鉴于此,笔者借鉴ISEC 项目的理念、标准及要求,在会计学教学中对以下方面加以了改进。

1.突出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引领作用

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包括教师的授课目的、学生通过学习课程的收获、主要教学内容、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期望、课业的设计和考核形式、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如何评定学生成绩。通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学生明确知道这门课是干什么的、需要先修什么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你能学到什么知识、得到什么能力、每一堂课是如何安排的、要如何评价你的学习。学生在课程开始时便获得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清晰、明确获知本课程的教学安排,避免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等待状态,便于其主动学习。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我国众多高校都在对传统的“填鸭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在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启发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行改进。本人在会计学教学中针对严格遵循老师安排课本和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严格遵循、组织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讨论极少、注重集体想法、忽视个体差异、学生学习被动、动手能力差等方面进行改进。根据学生的需求授课的方式方法进行灵活调整,组织教学形式多样化、常态化、灵活性强,注重小组讨论,尊重个体意见和想法,注重差别性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自主学习、分组讨论集中指导、游戏教学、案例分析、社会调查、查阅文献写综述等,着重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技术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系统分析,可持续学习能力。

三、学生考核模式的改进

ISEC 课程教学要求学习评价采用丰富多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实施过程性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更好地转变了传统学习方式中的他主性、被动性和依赖性;评价任务容易达到预期效果;转变了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的特点,重视学生在学习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功能;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本人在学生考核模式中借鉴了ISEC 评价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学习效果评价包含的主要内容

阅读书目。要求每名学生的阅读任务,图书2 册以上;任务型教学成绩(课外调查、课堂合作演示、辩论演讲、写作比赛、实验、设计、模型制作等)每学期至少一次;课业:小论文、研究报告。每学期至少两次,其中一次为小组合作完成。至少包含课程名称(编码)、课业描述、课业格式要求、字数要求、截止日期、提交方式、评分标准等;课后基础知识小测验、期中考试;学生课堂参与度评价:出勤、课堂互动表现等;学期末考试:学期末考试成绩不超过40%。

2.评价方法

广泛开展学生自评、小组内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三类方法对项目学生学习各环节进行评价。为了保证学生对个人学习信息的知情权,不以任何形式公布成绩。

四、结论

本文通过借鉴ISEC 项目并结合课程实践探讨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在课程定位、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通过改革,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通过改革,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学、设计学生的学和监督学生的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改革,将现行的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变为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改革,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贺欣.澳大利亚本科教学模式启示--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8(8).

[2]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2):48-50.

第9篇

 

关键词:会计学 辩证法 教学研究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感觉似乎在听天书,特别是对借贷复式记账法深感迷惑不解。复式记账以会计等式为直接理论基础,为深入理解和掌握借贷复式记账法,除了运用会计等式这一理论基础,还应该从代数学、哲学中寻求获得理论和思维方法的支持。本文则试图基于唯物辩证法对借贷复式记账法进行诠释。  

各门具体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会计学当然也不例外。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辩证思维就是一种思维方法,是客观辩证法的主观反映;会计也属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企业的再生产活动)的实践活动,会计学就是来自会计实践活动并指导会计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唯物辩证法和会计学二者有许多共同的方面。世界是辨证唯物的,因此,会计学必然是辨证唯物的。会计学中充满着辩证法,会计学中处处体现着唯物辩证法思想,渗透着辨证思维。所以,在会计学的教学中,恰当地把普遍的辩证法思想与会计学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辨证思维这种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有力工具,又有利于学生对会计学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养成以及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贯通等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复式记账的辩证法思想  

  

复式记账法是对于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之所以比单式记账法科学、严密,就在于它符合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符合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为什么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后都必须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相互联系进行等额反映呢?  

第一,依据唯物辩证法的整体性思想,会计账户的设置要全面完整。我们既要看到一个会计单位的各种形态的资产,又要明确这些资产所具有的经济利益的归属,即,资产=权益。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任何企业单位要从事经营活动,都必须或多或少地拥有或控制一些经济资源;企业的这些经济资源客观上又表现为企业资产和这些资产所具有的经济利益的归属。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其性质不同,但又彼此联系,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既然它们在数量上存在着等量关系,我们就必须同时运用多个账户把这些等量关系反映出来。  

第10篇

关键词:会计确认概念;研究;会计基本概念;反思

近些年来,出现了不少会计专来新词,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会计记录等就是这类新说法。针对这些流行说法,大家的看法不尽相同。这也就给会计教学与学术研究,增加一些困惑。

一、“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一词来源

原本“确认”只不过为普通日常用语,自被归入会计专业术语后,其内涵就变得更为丰富且繁冗。

1922年的《会计理论》 一书就多次出现“会计确认”, 但是没有做出会计确认定义,也没将此词归到术语索引表。由此可知,当时会计确认理论还未得普遍认可。书中提到货币计量,但未进行明确阐释。1936 年的 《影响公司报告的会计原则的暂行公告》中, 提到会计确认与计量,但也没有给出明确定义。1938 年出版的《会计原则公告》一书中,没有把确认与计量归入会计专业术语。

1940 年, 美国会计学会出版的 《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一书,是有着深远影响的著作,对1936 年刊发的《影响公司报告的会计原则的暂行公告》进行深入论证。书中反复讨论收入确认与费用确认的众多原则,在探究费用确认时把初始确认与计量基础归入其中, 但未就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给出明确定义。

在1970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 4 号研究公告: 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中,反复讨论各种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准则,分析计量基础分类。同样的,此公告也没有就“确认”给出明确定义,但是在脚注部分提到:在会计学中,可以交替使用计量与计价这两个术语,它们都是指运用货币以量化赋值资源、义务与变化。而也算是整本书就会计计量所做的唯一明确定义。另外,此公告中还提到“记录计量结果”与“初次记录”等概念。

二、会计确认内涵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辑》中指出确认就是把某种信息归到会计流程当中,记录收入、费用、资产与负债等会计要素或把这些会计要素归类到财务报表的这一过程,过程中需运用数字与文字两种手段描述某一项目,并把此金额纳入到财务报表的总计金额内。由此得知,会计确认由两部分组成:1.会计人员核定列入会计要素的信息,再归入会计流程当中以记录,并执行会计计量。此层可称为“初始确认”或“第一步确认”。2.会计人员核定列入财务报表的信息列入方式。此层可称为“再确认”或“第二步确认”。会计人员需要核定财务报表当中怎样列报信息。

三、会计计量内涵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辑》指出会计计量就是以计量属性为基础,对拟定列入账的信息,通过货币单位对其量化赋值,以最终获得货币金额的过程。

四、反思会计确认概念理论

(一)会计计量与会计确认不具有同等地位

会计计量、会计确认、会记报告与会计记录不应摆在同一位置上。因为会计计量并不属于与会计确认同等地位的会计流程。会计计量指把满足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列账并列入财务报表中以明确其金额的过程。而会计学术界也称之为“会计确认”。由此可见,会计计量实际就是为确保会计确认而对会计要素金额进行确定的过程。会计计量隶属于会计确认,为会计确认提供服务,并非独立的计流程。计量会计要素需要于会计确认当中实现,不存在没有会计计量的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无法完全割裂。依据会计规则,只要提到会计确认,必定少不了提到会计计量。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辑》中指出四个“基本确认准则”:1.满足会计要素的概念。2.有可计量的必要性。3.有着相互关联性。4.有着牢靠性。在达到上述基本确认准则后,可以确认权利与义务。由此可以得出,有可计量的必要性成为会计确认的基本准则之一,会计确认当中就涉及到会计计量,会计确认的概念之中就必不可少会计计量这一概念。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辑》中,对会计计量给出如下定义:会计计量就是以计量属性为基础,对拟定列入账的信息,通过货币单位对其量化赋值,以最终获得货币金额的过程。据此,我们可以发现,此定义没有把会计计量例入到与会计确认同等的地位的会计流程之中。例如,在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提到的确认过程涉及初始确认、后续再计量或称后续重新计量以及终止确认,其中所提到的计量过程涉及初始确认与后续再计量。除了终止确认以外,在《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凡是提到确认过程必少不了提到计量,反之提到计量过程必少不了提到确认。如此以来,都明确表明: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

目前,在我国各论著当中也有近似观点。从广义角度上,会计确认可以包括会计记录、会计计量与会计报告。但是,实际工作当中,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四个过程是密切相联的,难以完全区分开来。事实上,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当中,没有把会计计量例入与会计确认同等地位,一直把其作为会计确认的内部环节。

(二)不应提倡“初始确认―后续确认―终止确认”说法

这类说法所呈现的过程如下:例入信息到会计处理流程中,接着调整对帐载信息,最后通过会计处理程序,对前述信息进行删除。从实质角度出发,财务会计的核心工作就是计量企业资源与义务的改变过程,遵照记账、算账、报账的程序,进行入入账、调整与删除企业资源与义务变化情况。所以,就有着相同的会计处理流程,也就无须再划分出 始确认至后续确认,再到终止确认这一流程。

同时,上述区分只对资产与负债有实际作用,并不适用其它会计要素。

五、意见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会计确认这一概念并非不可取代。若是从利于国际交流角度出发,给予保留,会计确认的就等同于“登记入账”。换句话说,登记入账也就是会计确认,都指把某种财产的权利或义务的金额例入到切当的账户之中,涉及两方面,即挑选会计科目,用货币化的量化赋值执行会计计量。入账标准即确认条件。会计确认内含必包含会计计量,会计计量并非与会计确认有同等地位的会计流程。会计记录内含相当于登记入账,若无必要性,不能与登记入账 ( 会计确认)列于同等地位。尽管“确认与计量”这一说法存在不合理性,但是并不会影响理论,因其相当于会计核处或会计处置。所以,为了与国际趋势保持一致,没有删除必要。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这些新说法,在理论上存在一定偏差,有待会计教育工作人员深入研究所探讨。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的并列说法,存在不合理性,所以,不应当统称为会计的基本流程。而在我国会计法规当中,实际上也并没有完全采纳上述说法。合适归纳的会计流程应当如下: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填写记账凭证,再登记到会计账簿中,再编制财务报表。

更精炼概括会计流程就是记账、算账、报账。会计循环也即周而复始的会计流程。因此,不适宜传播上述“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并列的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周华,戴德明.会计确认概念再研究――对若干会计基本概念的反思[J].会计研究,2015,(7):3-10.

[2]盖地,罗斌元.会计确认的再认识及应用――基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认知论释义[J].会计研究,2011,(8):3-8.

第11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产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现培养创新型、实践型高级人才,大

>>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索 融合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 财经系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建设 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汽车维修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于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研究综述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探析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分析 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 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融合探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5-05-13.

[7]Elena Ruskovaara,Timo Pihkala,Jaana Seikkula-Leino,Minna Riikka Jarvinen.Broadening the resource base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rough teachers' networking activities[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5,(47):PP.62-70.

[8]Slinger Jansen,Tommy van de Zande,Sjaak Brinkkemper,Erik Stam,Vasudeva Varma. How education,stimulation,and incubation encourage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Observations from MIT,IIIT,and Utrecht University[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15,(2):PP.170-181.

第12篇

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会计方法发展和演进必然会同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由于会计实践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方法与技术会日趋完善,会计理论所涉及的范围亦会日益广泛,需要从会计方法、会计技术、会计认识和会计思想的发展,以及会计学术派别与会计学科体系结构等不同层次来全面认识与系统研究。

目前国内外大学所设会计学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阶段,都将会计理论课程设置为全程教学计划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并出版了不同层次的会计理论论著与教材。但从已有的成果看,围绕会计理论的主体内容结构与组合问题,不同层次课程有着不同的体系,这不利于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理解视角、不同发展目标的读者相对全面地了解与把握会计理论的相关问题。特别是目前部分会计学专业研究生以及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和研究的人士,由于其学缘结构的复杂性与专业知识储备的差异性,更需要补充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可见,为满足不同层次会计专业学生及相关人士提高会计理论素养的要求,现行的会计理论课程以及相应论著在所涉及知识范围上就应适当宽泛一些,在内容介绍上就应当相对全面一些,在理论线索的梳理上就应更清晰一些,在对理论观点来龙去脉的交待上就应当具体一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术信息的准确传递与学术薪火的传承。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许家林教授在近十年来组织了一批青年学子通过多种渠道全面搜集、潜心校订并系统整理了与会计理论发展密切相关的中外会计名家、会计名著、会计经典论文、会计名刊、会计组织和会计规范等文献资料,为传承和发扬会计学术思想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据我了解,许家林教授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这一浩大的工程,不仅极大地调动了青年学子们的学习与研究热情,也丰富了会计理论知识,还拓宽了人们的研究视野,更是锻炼了会计学子的研究能力。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许家林教授与其学子们合作的在这方面系列成果已经陆续面世。2004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他主编的《西方会计名著导读》一书。2005年开始,《财会通讯》、《财会学习》等国内有影响的会计专业核心期刊也已经连载了许家林教授与青年学子们合作的有关西方会计名著、会计名师、会计经典论文和会计理论发展创新的四类系列论文近百篇。2010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这部《会计理论发展通论》(上册、中册、下册),则是其以长期研究积累为基础而完成一份全面而系统的纲要式研究成果。

《会计理论发展通论》一书共包含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会计理论发展篇”,详细梳理了经济发展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会计理论发展特点与成就,概括了有关的会计理论学术流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所提出的重要会计学说。第二部分为“会计理论结构篇”,包含会计科学理论的构建与创新、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和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方面的发展与成就。第三部分为“专项会计理论篇”,重点阐述了会计计量理论、会计权益理论、产权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事项会计理论和价值链会计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发展与成就。第四部分为“会计理论创新篇”,重点论述了科技革命、经济学说演进、管理思想演变、法学理论演化、数学统计学发展,以及哲学、伦理学、行为科学等相关人文科学演变对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与相关研究成果。作为本书第五部分的“附录”,则包含了主要会计理论文献年表、主要会计职业组织简表、主要会计研究报告简表、主要会计规范简表和主要会计专业期刊简表。第六部分为“索引”,列出了书中涉及西方会计学者的中英文对照名录。

纵观全书,其贯穿始终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作者对已有研究成果及相关资料的全面搜集、整理、分析、校订、归类和充分运用到论著的不同章节内容之中,这既充分反映出作者的严谨治学态度,更是体现出其潜心学问的可贵精神。如在第一部分“会计理论发展篇”中,作者就花费了极大的精力,从会计产生论述到目前的资本市场会计,对会计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细致而全面,有助于读者了解会计理论发展的大致轮廓。而在第四部分“会计理论创新篇”,作者则从学科交叉的视角,运用较详细的资料,从渊源、影响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相关学科发展与会计理论发展的相互关系,既有助于读者了解相关学科知识,也有助于读者理解相关学科知识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运用,拓宽了读者认识、理解和研究会计理论的空间。特别是在第五部分“附录”中,作者经过仔细校订后提供的“主要会计理论文献年表”以及“主要会计规范简表”等,既反映了会计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也反映出许教授平时用心搜集、分类整理会计研究资料的严谨态度,更是方便了读者根据需要查找与使用有关文献资料。这类资料在国内已经出版的会计理论著述中较为少见,故显得尤为珍贵。

笔者认为,本书不仅有助于会计及相关专业在校博士与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全面了解和学习会计理论与创新方面的知识,即使对于从事会计教学与科研的专业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人士了解会计理论知识,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据悉,目前许家林教授正与他的团队一起,以本书所涉及相关内容为主要线索全力编纂一套涉及会计名家、会计名著、会计名篇、会计组织、会计期刊和会计规范等类别的会计理论知识丛书,我们也期待着许家林教授这一庞大系列研究计划中的新成果早日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