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3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合规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合规管理工作首先要从高层做起
合规管理必须从银行高层做起,设定鼓励合规的基调。
第一,高层要制定合规政策。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的文件规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就是“高层”,他们对合规管理负有最终责任。“高层”应结合银行自身实际,汲取国际银行业合规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参照银监会有关文件,制定行之有效的合规政策,作为银行合规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商业银行要以此为依据,设立合规管理的职能部门,建立健全组织架构,配置合规人员,以确保合规管理目标的实现。第二,要明确董事会的合规管理责任。董事会对银行的合规风险负有“看管责任”,代表全体股东看管好银行。有责任充分了解、认识、掌握合规风险;明确合规部门的功能及其效力范围;监督合规风险的日常管理状况;做到原则引导、全面评估、承担责任,确保银行战略和产品发展等等。
第三,要明确高管层合规风险管理责任。高管层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总行和一级分行领导班子集体,为了确保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高管层负责组建一个值得信赖的、有效的常设合规部门;在合规部门的协助下,对合规风险管理和重大合规问题及时向董事会报告。
要倡导和塑造以合规为核心的
企业文化理念
合规管理机制是建立在有效的合规文化基础之上,合规文化应当列入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
第一,积极倡导“合规从高层做起”的理念。合规文化强调合规从高层做起,银行董事会和高管层不但要承担合规责任,而且要设定鼓励合规的基调,倡导诚实、正直的道德行为规范,以身作则做合规的“楷模”,只有自上而下地强调和推行,合规才最为有效。
第二,树立“合规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合规文化所倡导的合规并不只是合规部门(或合规人员)的职责,而是所有员工的责任。银行高管层要制定和执行清晰的员工行为准则和规范、清晰的业务操作流程。只有合规成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准则,成为各级行、各岗位员工每日的自觉行动,才能共同保证有关法律、规则和标准及其精神得到遵循和贯彻落实。
第三,设定“主动合规”的基调。合规文化倡导主动发现和主动暴露合规风险隐患(或问题),主动改进相应的业务政策、行为手册和操作程序,主动避免任何类似违规事件发生,主动纠正已发生的违规事件,努力培育主动合规、良好互动的合规意识。
第四,强化“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合规管理本身并不能直接为银行增加利润,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合规管理活动避免业务活动受到限制,增加盈利空间和机会,为银行创造价值。
第五,强调“有效互动”的合规文化。银行业内部的有效互动可以通过合规意识的培养、问责制的有效落实来实现,而银行与监管机构之间的有效互动则要做到:监管规则出台前要深入征求银行业的意见,给予监管对象充分的话语权;银行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和利用好自己的话语权,提出客观的意见和需求。只有实现银行与外部监管者之间、内部上下级之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有效互动,合规价值才能体现,合规管理功能才能得到发挥,合规文化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建立有效的合规管理框架和
组织体系
合规管理框架是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是开展流程再造的催化剂,是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核心。
第一,成立合规部门,明确其为独立的职能部门。银行合规管理机制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按照独立性、权威性、全面性原则组建合规部门,配备相应的资源。合规部门对合规管理要尽职尽责,为合规风险防范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支持、协助银行高管层做好合规管理工作。
第二,从职责、流程等方面明确合规部门的独立性、开放性。合规部门作为管理合规风险的职能部门,应该明确为接待外部监管的对口部门之一,负责对监管部门的监管规则、监管要求等吸收消化后,分解给各部门、各业务条线,并从合规专业的角度,系统地提出执行外部监管要求的意见和建议。合规部门享有与任何员工进行沟通、获取便于履行职责所需的任何记录和档案材料的权力;对调查发现的任何不正常情况(或不合规行为),合规部有权随时向高管层和董事会(或下设委员会)报告。
第三,清晰界定合规部门与内审部门的工作职责。在现代银行组织构架下,合规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合作机制。合规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是负责对银行合规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估、监测、测试和报告;对合规风险监测、评价的安排,为内审部门合规性检查提供方向;合规部门日常工作要受到审计部门的定期检查。同时合规性检查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检查结果是合规部门识别和监测合规风险信息、合规风险点的重要来源和依据。
第四,界定合规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职责。合规部门应独立于银行业务经营之外,与各条线业务部门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合规部门有责任、有义务为业务部门和员工提供合规咨询和建议,积极为业务部门和操作人员提供合规咨询与帮助,避免合规风险;为银行新业务、产品创新提供必要的合规评估和支持。各条线业务部门要主动寻求合规部门的合规咨询和建议;主动为合规风险监测、评估提供风险信息。
第五,界定合规部门与其他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合规部门与其它风险管理部门都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识别、评估包括合规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支持合规部门的合规风险监测、评估,与合规部门联合向高管层提供合规建议,彼此需要充分的沟通与合作。
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的
长效机制
银行要把良好的合规文化和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相结合,促使合规不断深入地“嵌入”业务。
第一,建立有效的识别、评估、监测机制。合规部门要建立一套有效识别、监测和控制合规风险的制衡机制,加强合规风险的事前识别和事中评估,转变过去以事后惩罚为主的内控制度体系,实现合规对业务的全流程控制。重点对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进行排查,对具有较大隐患的风险点要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向管理层报告并提出合规性建议。同时还要注重整改后的再测试与再评估,以确保缺陷被及时更正。
第二,要设置科学的合规风险评级、风险预控、资产组合分析、风险缓释等管理技术和操作工具。银行要提高对业务信息资源技术处理的科技含量,以满足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从而对合规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
第三,要建立清晰的合规风险报告路线。采取纵横相结合的方式设置报告路线,以纵向报告为主。首先要建立各部门、各业务条线向合规部门报告合规风险的横向报告路线;同时还要建立合规部门逐级报告、合规部门向高管层报告、高管层向董事会报告合规风险的纵向报告路线。
关键词: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合规机构;合规制度;合规文化
2005年4月,国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的高级文件。同年10月,国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上海银行同业公会举办的首届合规年会上阐述了合规理念。为了规范并指导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工作,2006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强合规风险管理,对合规风险管理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在此背景下,我国部分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成立了合规部门,不过,中小商业银行在合规风险管理中起步较晚,合规管理缺乏系统性的规划。本文结合银监会对合规风险管理的要求就中小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做一个粗浅的研究。
一、“合规”、“合规风险”与“合规管理”的概念
(一)合规
近些年,“依法合规”一词在我国商业银行监督管理工作中经常使用。但是,许多人对“合规”概念的理解却是表面化的,有的将“合规”理解为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行为必须符合银行(总行)制定的规章制度,有的将“合规”简单地理解为就是符合规定,不符合规定就是违规。显然,这些理解与国际银行业对“合规”的理解是不一致的。
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合规风险的界定来看,银行的合规特指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规则或标准。至于银行的行为是否符合银行自己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这不属于合规及合规风险的范畴,而是需要通过银行内部审计监督去解决的问题。《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对合规的含义也进行了如下明确“是指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
法律、规则及准则主要是指与银行经营业务相关的法律、规则及标准,主要包括反洗钱、防止进行融资活动的相关规定,以及涉及银行经营的准则(包括避免或减少利益冲突等问题),隐私及数据保护以及消费者信贷等方面的规定;此外,依据监管部门或银行自身采取的不同监督管理模式,上述法律、规则及标准还可延伸至银行经营范围之外的法律、规则及准则,如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税法等。
法律、规则及准则可能有不同的渊源,包括监管部门制定的法律、规则及准则,市场公约,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守则以及适用于银行内部员工的内部行为守则。它们不仅包括那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还可能包括更广义上的诚实廉正和公平交易的行为准则。
(二)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因违反法律或监管要求而受到制裁的风险、遭受金融损失的风险以及因银行未能遵守所有适用法律、法规、行为准则以及相关惯例标准而给银行信誉带来的损失等方面的风险。合规风险与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合规风险与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银行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计算机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的主要区别是:
(1)划分标准不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三大类风险,是从可能对银行的资本造成损失的角度划分的而合规风险是从守法与违法的角度出发,并不考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问题。
(2)风险引发因素不同。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计算机系统或外部事件等引发的风险合规风险则是因为银行违反法律法规及监管规章而导致的风险。
(3)风险内涵不同。操作风险的内涵比较复杂,它既包括操作交易风险,也包括技术风险、内部失控风险,还包括外部欺诈、盗抢等风险,合规风险的内涵则相对单一,只是集中于银行违法行为所导致的法律后果。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也有一定的关联性,主要是操作风险可以导致合规风险的发生,合规风险的背后必有操作风险,某个具体的操作风险可能直接转为合规风险。
2、合规风险与法律风险
当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法律风险概念,是指企业因不遵守法律规定、监管规则或者因和交易方产生合同纠纷,而导致财务损失、被处罚或者产生诉讼纠纷的风险。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来看,合规风险与法律风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有重合的一面,比如金融企业因为某项业务而遭受处罚时,它所面临的合规风险同时也是一种法律风险,因此业界常常将“合规风险”和“法律风险”并称为“法律合规风险”;但是合规风险又不等同于法律风险,它们各有其独立性,彼此不能涵盖。
(1)风险范畴不同。合规风险中有些部分无法归入法律风险的范畴。如因不遵守诚实守信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包括自律组织制定的某些准则,企业内部制定的管理制度、业务规则等)而遭受声誉甚至财务损失的风险只能称为合规风险,而不是法律风险。相应的,因合同不能执行或合同纠纷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也只能称为法律风险,而不是合规风险。
(2)定位不同。传统的企业法律部门往往仅被定位为服务部门,负责向业务部门和管理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意见,支持企业的交易和诉讼,因此传统的法律风险管理往往是个案的和被动的。合规风险管理则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化的、主动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法律风险管理有很大不同。
(三)“合规管理”的概念
国内外银行业中,人们大多将合规工作表述为“合规管理”或“合规风险管理”,普遍将其视为一项独立的风险管理活动和一种健全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手段。如上海银监局课题组在《中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研究》中指出:“合规已成为银行内部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更是银行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合规风险管理体制是指,银行主动识别合规风险,主动避免违规事件的发生,主动采取各项纠正措施以及适当的惩戒措施,持续修订相关制度流程和详尽描述具体做法的岗位手册,以有效管理合规风险,确保银行合规稳健运行的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著名合规管理专家吕立山律师更是认为,“鉴于长期以来不同经营部门各自为政的积习,实现整个集团的统一管理是许多中国企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而这一体制的实现,必须通过强化合规体系,建立上下通畅的报告和决策渠道,方能达成。”
综上所述,合规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制定合规政策,按照外部法规的要求统一制定并持续修改内部规范,监督内部规范的执行,以实现增强内部控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早期预警,防范、化解、控制合规风险的一整套管理活动和机制。
二、国内外银行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
随着对合规重要性认识的逐步到位,合规作为一门独特的风险管理技术,已经得到全球银行业的普遍认同,合规风险与银行其他风险一道被纳入到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中。国际银行业的合规职业队伍正在逐步崛起,合规人员日益发展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阶层,合规部门的组织结构也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
国际上,各大银行纷纷根据自身规模、经营的复杂化程度、业务性质及其区域分布的不同,设立了不同组织结构的合规部门。如荷兰银行和德意志银行成立了单一的、独立的合规部门;渣打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等成立了法律及合规部或风险管理与合规部;汇丰银行在总行设独立合规机构,在中国地区则将合规和法律部门合二为一。
银行监管机构也先后对银行的合规部门做出规定。2003年10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银行内部合规部门》咨询文件,成为一些国家监管机构和银行规范合规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时隔不到两年,该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再次了《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高级文件,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国内银行业方面,中国银行是建设合规管理体系的先锋。早在2001年10月,中银香港即设立“法律与合规部”。2002年,中国银行总行把“法律事务部”更名为“法律与合规部”,增加合规管理职能,并设首席合规官。在首席合规官和法律与合规部的领导下,行内各级法律与合规部门在职权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规章制度建设、合规监督检查、合规培训、咨询、调研、宣传和反洗钱等工作。
国内其他各大商业银行也纷纷进行了合规管理的探索和试验。如中国建设银行于2003年初在总行法律事务部下设“合规处”,2005年将其独立出来成为“合规部”;中国工商银行于2004年设“内控合规部”;中国农业银行将合规工作归口法律事务部管理;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也都设立了“法律与合规部”。
2005年11月,上海银监局了《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沪上法人银行和商业银行分行应于2005年底前,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于2006年底前设立独立的合规管理部门。该《指导意见》也成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第一个有关合规管理的专门文件。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商业银行的合规管理起步较晚,合规管理部门发展还不成熟,银行内各部门分头制订各种内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多个部门分别行使部分合规管理职能,合规管理不成体系,不够完善,无法符合银监会《指引》的要求。“合规管理”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是一个新鲜事物,实际运作中,各家中小商业银行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首先,全新的合规管理理念尚未在中小商业银行中得到大力推广和普及。占据多数人头脑的仍是原有的“依法合规经营”,没有真正认识到合规管理的重要性、特殊性和专业性,不了解合规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更谈不上构建全新的合规管理体系和组织具体实施。
其次,现有合规管理体制中,没有统一的合规规划和合规管理部门,业务、法律、审计、财务甚至办公室等部门分别承担了合规管理的部分职能,不成体系,彼此之间职责界定不清晰,相互协调配合不力。由于缺乏合规管理的统率归口部门,企业内部规范在制定阶段多是各部门分头进行,缺乏系统协调。各部门因为自身知识、经验、能力的限制或者出于部门私利,往往容易忽略法律、法规、监管规定以及其他部门的规定,制定出的规章制度难免彼此冲突,之后又没有专职部门和统一标准来判断孰是孰非。在规章制度的监督执行中,由于没有专职负责的常设部门,各部门往往只检查本部门制定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而对其他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应付了事。
第三,一线员工缺乏系统的教育培训和专业指导,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法律、法规、规则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
第四,检查部门往往并不独立于业务活动,难以保证合规管理的有效性。合规部门应有能力主动对所有可能存在合规风险的部门履行合规风险管理职责,还应有权随时就其调查发现的任何违规或可能的违规行为向高级管理层及董事会报告,并且不因实施上述行为而遭受管理人员或其他任何工作人员的冷遇或打击报复。但现实是,参与合规管理的部门特别是分、支行的合规管理部门基本都隶属于分、支行的管理层,这种体制显然很难保证对所在行管理层是否合规经营进行严格的管理。
中小商业银行现行的合规管理体制虽然几乎是全员参与,但由于缺乏系统性;没有专职机构负责,没有有效的组织保障和科学的运行程序,因此只能是一种模糊低效的运作方式,亟需改革和完善。
四、构建中小商业银行合规管理体系的建议
合规管理的引进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要完全融入中小商业银行的核心经营管理体制中。只有建立符合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实际的合规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发挥其风险管理和健全企业内控的功能。
(一)合规机构和合规队伍的建立健全
合规机构和合规队伍的建设涉及到中小商业银行的董事会、高级管理层、职能部门和具体合规人员各个层面。
1.董事会层面
国家银监会《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中专门规定了董事会的合规职责,包括审议批准合规政策并确保其适当,确定合规的基调,确立全员主动合规、合规创造价值等合规理念,在全行推行诚信与正直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观念,并监督合规政策的实施。因此,处于银行最高层的董事会应充分认识到合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责成高级管理层拟定合规管理的战略方案、合规政策,并由董事会通过执行;同时了解合规部门的功能及其效力范围,并监督和评价高级管理层的合规风险管理状况。
2.高级管理层层面
对于高管层而言,参照《指引》中对高管层履行合规管理职责的要求,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制定和传达合规政策(包含管理层和员工应遵守的基本原则),任命合规负责人,组建一个常设的、有效的内部合规部门,并确保他们的独立性,确保合规管理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确保合规政策得以遵守,发现违规问题时,采取适当的补救方法或惩戒措施;每年至少一次识别和评估银行所面临的主要合规风险,审核批准合规风险管理计划;就合规风险管理,特别是重大违规情况向董事会或其下设委员会报告。
3.合规部门层面
合规部门是合规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合规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规部门协助高级管理层有效识别和管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合规风险,科学地组建适合中小商业银行需要的合规部门是做好合规工作的前提和组织保障。
(1)合规部门的设置和模式选择。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合规部门设置主要是两种模式:一是合并法律和合规管理职能并设置相应机构;二是设立单独的“合规部”。大多数银行都选择了第一种模式,即将原有的法律部改为“法律与合规部”,或在法律部下设“合规处”,或者直接将合规职能划归法律部。这一选择是因为法律部门与合规机构的职责界限往往比较模糊。美国银行业协会的统计结果表明:银行规模越大,越希望由银行法律部门履行银行合规职责。全球企业法律顾问协会(ACC)则认为,合规是公司法律顾问或者公司律师职责的一部分,因此合规管理和法律部门密不可分是很自然的事情。合规管理以对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的正确理解和解释为基础,在很多情况下,合规风险和法律风险是重合的。即便建立单独的合规部门,其运行也离不开法律人员的专业建议和支持。特别是对于现阶段的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就其业务规模、组织结构、人员结构而言,如果与法律部门分离,设立独立的合规部门,容易造成机构臃肿、人才浪费。因此,以合并法律风险管理和合规风险管理设置法律合规部门应是较好的选择。在分支机构也应该设置隶属于总行、独立于业务之外的合规部门或合规岗位专门负责所在行及辖内机构的合规风险管理。在报告路线选择上可以建立矩阵式报告路线,即分支机构合规部门或合规岗在向上一级合规主管报告的同时,还要向合规部门所在分支机构行政主管报告,这种模式比较利于合规管理信息完整传递和共享。
(2)合规部门应保持独立性。无论合规部门的组织结构如何,保持其独立性是最重要的原则。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中对独立性进行了解释,其包含四个相关要素:“第一,合规部门应在银行内部享有正式地位。第二,应由一名集团合规官或合规负责人全面负责协调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第三,在合规部门职员特别是合规负责人的职位安排上,应避免他们的合规职责与其所承担的任何其他职责之间产生可能的利益冲突。第四,合规部门职员为履行职责,应能够获取必需的信息并能接触到相关人员。”因此,在设置合规部门时,为确保其独立性,应当考虑建立相关的配套机制:一是各级合规部门在行政上、考核上实行条线管理,即分支机构合规部门人员隶属于总行合规部门直接管理,不参与分支机构的工资和绩效分配;二是合规部门要独立于业务部门,进行独立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应与合规部门的工作目标保持一致,而非取决于业务部门或业务条线的盈利状况。三是建立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即一方面合规部门要接受上级部门和机构的监督评估,以确保合规职能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对各业务部门或业务条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应主动咨询合规负责人对其合规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价意见。
4.合规人员队伍的建设
上海银监局课题组提出:“为确保合规部门有效履行职责,应配备高素质的专业合规人员。银行的合规人员要具有与其职责履行相匹配的资质、经验、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适当的专业素质包括能全面、正确地理解法律、规则和标准及其对银行经营运作的实际影响;通过定期、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能保持并发展其专业技能,具有对所适用法律、规则和标准最新发展的实时把握能力。适当的个人品质主要包括诚实正直的品格、思考质疑的能力、职业判断的中立性和独立性、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判断力和灵活性等,尤其需要具有对合规问题涉及的相关人员直言不讳的勇气和能力。”合规管理覆盖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因此,对合规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相对大型商业银行来说,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经历较短,“全能型”人才相对匮乏,不妨先从各职能部门挑选“专家型”人才充实到合规管理部门,通过互相学习交流、工作中摸索来培养“全能型”合规管理人才。
(二)合规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规章制度是合规管理体制的中心内容,在制度建设方面,应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董事会应审批和公布《合规政策》,从战略高度对全行的合规管理给与定位,并借此传达本行的合规管理理念和精神,为全行员工确立合规管理的统一目标,并制定针对董事和高级管理层的《行为守则》,特别是要对董事和高级管理层的合规责任提出明确要求。
其次,高级管理层应该制定《合规政策》并保障贯彻执行。为了使合规管理理念得以实现,使合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还要制定针对合规管理的考核制度、问责制度和诚信举报制度。
第三,合规管理部门应以合规纲领性文件为统领,组织制定合规管理程序以及合规手册、员工行为准则等合规指南,为员工恰当执行法律、规则和准则提供指导;此外,为了协助高管层实施合规风险管理,还需要制定包括特定政策和程序的实施与评价、合规风险评估、合规性测试、合规培训与教育等在内的合规管理计划,以及制定实施合规管理的相关配套制度,比如:可以通过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明确规章的制定、和实施须经严格的合规性审查,建立规章制度的合规性评价和持续修订管理流程;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对于任何有关银行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变化都要同步分析整理和归纳,提出相应的法律合规要点,及时提醒各职能部门。确保合规风险管理贯穿于全行经营、管理必须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中。
第四,通过全面的监督和检查,保障合规制度正常地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对各级人员合规责任进行检查。监督检查的重点不在于数字而在于程序管理,即:不仅检查实施了什么行为,还要检查怎样实施有关行为,是否执行了特定的规章制度。
(三)合规文化的培养
合规文化的培养是合规管理能够切实发挥功效的基础,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首先,“合规从高层做起”。“合规从高层做起”是有效的合规管理体制得以建立的基础。董事会和高管层应当做出表率,设定鼓励合规的基调。当企业文化强调诚信与正直的准则并由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做出表率时,合规才最为有效。而且,来自高层的支持必须持续不断、毫不动摇,并将其纳入核心管理目标之中。银行高层一旦容忍规避行为,都将清晰地暗示管理层实际上并不完全支持合规制度,员工会从其实际行动、而不是年报的说词中,很容易地领会他们真正的优先取向,这样对合规文化的建设非常不利。
其次,全行联动合规。合规并不只是合规人员的责任。各经营、管理部门应该把合规风险管理贯穿于日常工作,体现在各个部门规章中,应该努力培育主动合规意识;员工应欣然接受全面的合规培训,主动寻求合规部门的建议;管理层应准确识别关键合规问题,及时向合规部门咨询,频繁、主动地进行动态合规回顾;合规部门则应积极主动地识别、评估和监测潜在的合规风险,给出合规建议后主动向上级反映,并跟踪其发展。”
第三,强化“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合规风险管理本身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利润,但是合规活动能够为企业争取到有利于未来发展和业务创新的外部政策环境;形成一整套具有较强执行力的、程序化的内部制度。通过内部制度的持续修订,将日积月累的各种良好做法沉淀下来,并清晰地界定实际工作中的尽职、问责和免责标准,将大大降低企业成本并增强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提高资本回报,最终为企业创造价值。
第四,建立与全行合规管理理念一致的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有效地落实问责制,确保奖惩分明、违规必究。银行要平衡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避免建立“重经营业绩、轻内控管理” 的绩效考核制度,要将资源用于良好的控制系统、优良的客户服务和尽职员工的激励上,而不只是单纯的业绩激励。通过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向全行传达合规风险“零容忍度”的合规管理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国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5年4月。
一、合规风险正成为银行主要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会计工作组主席arnoldschilder先生说过,“发展和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挑战不亚于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面临的挑战”。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合规与银行合规部门”文件;年,该机构公布了对21个国家或地区银行业合规原则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表明,有20个国家或地区提出了合规要求,一些国家已将合规作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一部分。大部分国家将合规部门作为银行重要风险管控部门,强调“合规从高层做起”以及合规部门的独立性。这表明合规管理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调查报告指出,引发合规事件最为明显的原因是:不能持续强化全面合规的政策和程序,合规文化、意识和培训不足,不能有效识别或确认已发生的合规风险。报告指出,合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必须从各个方面得到加强。
银行业合规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持续进行的重要工作。早在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就从中国银行业经营管理发展角度强调了合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暴露重大违规事件,机构业务受到限制,财务损失数量惊人,机构声誉严重受损,危及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大量合规失效的案例足以说明合规风险正成为银行业主要风险之一,银行业金融机构正面临着巨大的合规性挑战。而机构的规模越是庞大、综合化和国际化程度越高,发展和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难度就越大,投入的资源就越多,花费的成本也就越高。”
二、商业银行合规制度存在的问题
根据银行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需根据合规管理的相关规定,对本行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并报当地银监局备案。从商业银行合规制度梳理的结果分析,因合规制度建设缺乏自上而下的总体安排,导致总体架构混乱现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象,这也成为影响合规管理实质效果的重要因素。下面,以笔者调查的多家商业银行合规制度为例,进行简单剖析:
首先,制度体系有待合理化。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繁多笼统现象。有些银行直接套用监管规则,并没有根据本行具体流程和特点进行细化,因而形成“鸡肋”制度,造成制度规章缺乏可操作性而难以执行的后果。有些银行的某些制度,在总行层面已经相对细化,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各个分支行依然盲目进行制度重建,仅重述总行相关规章,不仅徒增内部制度数量,也对相关执行人员的工作造成困扰。二是合规制度体例和形式欠缺合理性,某些时效性较强的年度决策性规定也列入制度范畴,不利于制度建设的长期性和持续性。三是个别未列入银监会重点监管范畴的制度更新速度慢,与银行业务发展实践不匹配。
其次,制度建设脱离具体运营环境。在银行组织架构体系有待改进的状态下,某些制度建设任务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也就是说,在银行首先进行组织架构体系建设前提下,才有望设立并出台具有高度执行力的合规制度,否则,将因为制度建设脱离具体运营环境而成为一种徒劳的文字游戏。例如,某商业银行制定了信息管理制度,涉及首席信息官的职能要求,但该商业银行并没有从董事会层面设置专门委员会和首席信息官职位,导致该制度建设形同虚设,也不可能从根本上符合银行监管部门的合规要求。
最后制度执行力不足。例如,根据某商业银行规章制度要求,“合规管理的基本制度应当由董事会审批”。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该行内部所有制度普遍由合规部或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制定,并经经营管理层通过之后即进入执行阶段,并未提交董事会决议。这种做法既不符合该商业银行章程的要求,又不符合银监会监管要求中关于“合规政策由董事会审议批准”的规定。
三、商业银行合规制度建设建议
上述商业银行合规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映了我国银行业目前合规管理从理念、建设到执行环节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建议银行同业考虑从以下五个方面改善合规管理工作,提高合规管理水平。
(一)商业银行应树立全面合规建设理念
首先,合规制度内容不仅应重视专业性,更要兼顾全面性。
根据监管要求,合规的“规”,既包括对现有的外部法律法规、行业准则和自律组织的规定,也包括银行内部的规章制度。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的合规建设,属于广义的范畴,相对于合法而言,范围更广,要求更高,既要合“外规”,也应合“内规”。因此,银行同业不仅需立足金融机构的特殊角度,强化专业性的合规制度建设;也要从企业管理角度重视规章制度设置,建立完备的合规制度体系。从合规建设内容角度,商业银行应重视全面性,不仅要涵盖所有业务、各后台部门、各分支机构,更要涵盖全体工作
人员;不仅重视专业合规,还应涵盖非专业合规。
据笔者了解,很多商业银行目前普遍偏重银行业务和产品、部门分支机构及岗位职责、日常业务it系统等方面管理制度的清理、梳理、整合和优化工作。即使从日常的合规管理角度,也更侧重业务与机构、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的合规管理。而在后台支持部门的合规运作、劳动用工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非金融企业特有的制度建设方面,其合规建设甚至有所欠缺,凸现出商业银行法律意识、合规意识建设深度和广度的不足。
其次,合规管理体系应注重完整性。
合规管理体系从内容角度,表现为商业银行企业管理、日常经营管理合规和员工执业行为合规等多方面内容的有效整合;从执行力角度,合规管理应涉及商业银行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不同工作环节;因此,合规建设及管理应成为商业银行全行的工作,而不仅是合规部门及其高管的任务。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合规管理并没有实现自上而下、完全渗透到全部日常经营和管理中的理想状态。主要表现为:事前决策和事中执行的合规抓得紧,而事中监督和事后反馈环节的合规力度相对较弱;侧重预先的风险防范,但对于合规绩效考核、合规问责制度、诚信举报制度等需持续改进的后续制度建设体系,相对弱化甚至不完整;合规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有待深化。
例如,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合规内容,应注意涉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在履行决策、监督职能时的内容;在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合规制度设置方面,应考虑合规制度贯彻的可行性因素,细化银行的法律部门、合规部门、内部审计等不同部门需要重点负责的相关合规要求,从而实现银行员工立足本职工作,全方位树立自觉防范风险的合规意识,最终提高商业银行全方位合规经营,规范发展的高效执行能力。
(二)商业银行应注意法律与业务人才在合规管理工作中的的协作
根据银监会监管要求,银行合规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多面手”的特点,即法律知识和银行专业知识并重。合规管理人才既要理解法律内涵,也应了解本行业务,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这一要求,也反映了合规与合法的关系,银行合规内含了对合法性审查的要求,合法是合规管理的基础。银行要做好合规管理工作,就必须重视法律人才与业务人才的相互融合、充分协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具有高度执行性的全面合理合规管理机制。
目前,某些商业银行依然处于法律与合规部门分设状态。法律部人员主要由法律专业人士组成,一般负责诉讼与合同条款的审查,基本属于银行合规管理的事后处理部分。合规部门的员工基本由风险控制部、业务部门的金融专业人员组成,这些人员普遍具有业务专业知识强,而法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律常识相对欠缺的特点。也有的银行虽然部门合设,但法律人才与业务人才的分工也依然过分清晰,与部门分设环境下的工作效果类似。在这种模式下,合规建设与管理人员,既要判断业务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要判断是否符合行业的规则、自律规则和内部制度。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角度,形成对金融专业人员的法律素质要求高于法律专业人员的不合理状态。
上述工作模式,将“合法”,这一合规管理的基础工作安置在合规建设的后期,导致银行实务工作中,合法性判断与合规性审查难以有效对接,不利于提高银行整体工作效率。
(三)商业银行应优化合规监管机制,实现全行协作合规监管效果
要实现合规管理的最佳执行效果,需要商业银行全行协作,各有侧重,建立合规管理的层层防线,提高合规风险的管控能力。要达到上述效果,要求银行合规监管制度建设细化,实现责任和义务的统一。
据调查,从合规制度建设角度,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及其部门业务负责人,普遍被赋予了对其管辖范围内经营活动的首要合规监管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业务主管人员只履行合规监管报告职责而弱化合规监管的初步识别任务。究其原因,从合规监管机制角度,合规部门是负责合规性审查的最终机构,业务主管人员并不是合规监管的主要负责者。业务主管经常因更重视商业机会而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合规责任的履行。
(四)商业银行应重视合规人才的培育和发展
银行业务创新是银行业摆脱同质化竞争,进行市场拓展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这也对合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合规管理人员能力不足,导致其对合规风险的判断难以把握:一方面因忽略风险而埋下风控隐患,另一方面又可能因过分夸大风险而影响本行的发展。从这一实务角度,对银行合规人员提出比银行监管机构更高的要求,除具备法律、业务知识以外,还要求其具有很好的学习和领悟能力。合格的合规工作人员,应能够做到及时、正确把握法律、规则和准则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其内涵,分析其对银行业经营的影响,并及时提出规避风险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据调查,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合规人员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依然难以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应重视在合规人才的吸收、培养方面加大投入。
关键词: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1-0086-02
收稿日期:2007-08-10
作者简介:郭(1959-),男,高级经济师,现供职于浙江南浔农村合作银行。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难点和不足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合规管理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不仅是银行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因其经营理念、管理机制、制度执行等方面与股份制银行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合规管理机制建设中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1.对合规经营理念认知度不高。一是未真正树立“合规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一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倚重于业务发展速度、规模,不重视发展质量,没有将依法合规作为一项价值增值活动,最终可能因为产生合规风险损害自身社会声誉和形象,影响业务发展。二是未真正树立“主动合规”的合规管理理念。一些管理人员对高风险点没有定期进行排查,在外部监管、行业管理部门检查发现问题后,以种种理由推卸责任,未积极主动进行整改。一些员工只知道要求这样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三是未真正树立“合规人人有责”的合规文化理念。合规文化氛围缺失,“以信任替代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的不良文化盛行。
2.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合规主体职责不明确。董(理)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合规部门决策、监督、执行、操作职责不清;合规部门与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职责交叉,操作人员职责不明确。二是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一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未设立独立的合规管理部门,合规人员配备仅作点缀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三是合规风险报告线路不明确,一些导致合规事件的可疑情况和潜在风险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3.制度执行不力。一是制度的健全性受到质疑。一些机构整章建制缝缝补补、东拼西凑,甚至为健全内控制度而制订制度,照抄照搬,没有将制度与自身经营管理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二是制度执行有效性不足。一些机构对制度制定后执行情况缺乏监督反馈机制,使一些问题屡查屡犯,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三是没有有效的问责机制。一些机构对基层建立了严格的问责制度,而对高级管理人员则“刑不上大夫”;一些高管人员担心严格实施问责制度后,将存在的问题表面化、案件化。
二、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建议
1.要将合规建设与完善公司治理结合起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一家独立的法人机构,合规组织体系建设与国有银行分支机构相比要求更高。要在明晰“三会一层”合规管理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规部门的独立性,明确合规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职责划分,合理配置合规资源,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强化合规管理的有效性。首先,明确“三会一层”合规管理职责。董事会对各项经营活动的合规性负最终责任,着重从战略层面批准合规政策,确定合规基调;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日常合规管理工作的内部监管部门,及时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监事会定期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合规管理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对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作出评价。经营管理层负责合规政策的细化和实施。其次,设立独立的合规管理部,明确合规部门与业务部门、审计部门、其他风险管理部门的关系。为确保合规风险管理部的超脱性、独立性和权威性,合规管理部直接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业务部门对本条线经营管理的合规性负首要责任,审计部定期对合规管理部履职情况进行评价。风险管理部与合规管理部在风险管理上各有侧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
2.要将合规建设与加强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规章制度是规范各类经营活动和行为的基本要求,是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合规风险的系统性防范刚刚起步,需要根据自身发展要求尽快制定合规政策、合规手册或合规标准,特别是针对每一合规风险点风险防范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规章制度,保证合规经营。一是开展对规章制度的后评价,确保制度合规。在清理检查原农村信用社时期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按照最新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规则精神,开展对规章制度的后评价。二是加强风险点排查,确保规章制度覆盖所有风险点。要将授信管理、内控操作环节、案件高发部位作为合规风险排点,认真开展合规风险点排查工作,并在修订制度时补充完善对合规风险点的控制措施。三是建立正向激励制度,加强合规绩效考核。合规绩效考核可分为三个层次:对员工,将合规操作作为岗位责任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础工资挂钩;对分支机构,按检查发现的违规操作的概率、操作风险损失率、不良资产率对各支行进行考核,并按考核结果确定风险管理等级,分支机构负责人基础年薪可根据不同的风险管理等级拉开差距;对合规员,由内部审计部门定期进行审计评价。
3.要将合规建设与加强流程管理结合起来。合规机制的营造过程,本身就是对业务和管理流程的整合和优化。从全面合规角度分析,一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具有明显的缺陷,主要体现为:一是贷款审查形同虚设。一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审贷同时完成方式发放贷款,未设立专职审查岗,往往发生客户骗信贷员、信贷员“骗”主任(行长)现象。二是重块状管理,轻条线管理。与股份制银行相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基本上以支行为单位实行块状管理,一些支行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理,使合规风险比较突出。三是信贷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信贷操作随意性较大,操作流程中存在较大的漏洞。流程管理一直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短板,要以推进合规风险管理为契机,对原有流程全面进行梳理,积极整合信用审批流程,推进前中后台分离,加强事前的合规风险管理。
4.要将合规建设与打造强势执行文化结合起来。合规建设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更不能仅仅满足于从制度到制度。合规风险管理的基点要放在每笔业务上、每个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行为上,要通过不断的检查、反馈,评估各项违规行为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纠正。同时,要加大奖惩力度,促使员工树立“倡导合规、惩处违规”的价值观。积极将合规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通过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全员培训,使员工清晰认识到合规管理职责边界,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形成“合规创造价值”、“全员主动合规”的良好氛围,使合规真正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为。
5.从完善合规措施入手,建立合规长效机制。为加强合规风险防范,要在管理上进行创新,健全完善合规管理措施。一是引进经济资本管理,建立健全资本约束机制。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和配置,促使各支行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在风险可控、占用资本少、收益高的业务上,确保了发展质量。二是实施强制休假、岗位轮换制度。实践证明,员工对环境的熟悉程度越高,发生合规风险的概率越大。
参考文献:
[1]廖忠华.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建立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思考[J].西南金融,2006;(6)
[2]上海银监局课题组.中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研究(上)[J].新金融,2005;(6)
[3]上海银监局课题组.中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研究(下)[J].新金融,2005;(6)
[4]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2006;(10)
一、日志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日志管理模式就是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即时性问题,采用日志的形式表现出来。
1.日志管理模式使管理趋向大众化
以往,师生们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管理是领导制订各种制度约束师生的活动,师生只要遵从、信守,无需参与管理。而日志管理模式打破了管理至高无上的权威,师生通过日志的形式参与管理,从而使管理更趋大众化。
2.日志管理模式重塑了学校管理的主体
学校是师生活动的场所,学校管理应该是师生自己的事。日志管理模式把师生视为学校管理的主体,采用日志的形式,把被动接受转化为师生自觉的内在需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师生更乐于全面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
二、日志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路
学校管理的目标就是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完成。为此,日志管理模式的构建应该立足于教师、学生、班级、干部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实施。
1.教师日志:突出教学反思
教师日志重点记“三思”。一思课堂目标达成情况、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何在;二思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合乎学情;三思教学中有哪些特殊情况,或偶发事件,应该如何改进。
“三思日志”可登在博客上,也可发主题帖或写教后札记。每周学科组内交流一次,每月学校组织一次优秀日志评选,并择优在宣传栏、校园网上展示。在此基础上,分类提炼,整合优势资源,以日志促研究,助推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学水平。
2.学生日志――透析成长盲点
教师每节课可以留出3分钟,指导学生做好随堂笔记,记录课上的“得”与“惑”,即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情感体验上的收获反思及疑难困惑。课后,教师要至少收阅1/3的学生日志,并做好评改、矫正工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班级可以每月组织一次优秀日志评选,连续两次获得优秀日志者,给予“星级奖励”,并通过班会、家长会进行通报表彰,力促学生养成学有所思、学有所得的好习惯。
3.班级日志:会诊管理“病灶”
由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委会、值日班长等,每日记录学生表现、班级大事、意见建议等。班主任每天利用十分钟的“夕会”,总结剖析本班学生的学习、活动等情况,细化措施,教育引导。
学校每周一利用班主任例会,分级部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常规管理等情况进行研讨,总结成绩,剖析问题,拟订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改进措施,确保班级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
4.干部日志:剔除管理漏洞
为强化常规管理督查,及时处置偶发事件,学校每天安排一名班子成员轮流担任“值日校长”,全权负责学校日常管理督查,发现问题,当场解决,并填写管理台帐,提出整改建议。
每天将有关情况报校长室,并印发通报,确保管理信息快速反馈,存在问题及时破解。同时,对管理问题实行“首问制”,谁发现谁负责,必须查清根源,一抓到底,确保管理无漏洞。
三、日志管理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日志管理应建立在师生自觉的基础上
转变师生观念,把日志管理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是推行日志管理的前提性保障。学校应该组织各种活动,以此引领师生的自觉行为;树立榜样的作用,让师生能在积极、自觉的状态中从事教育、学习活动;营造自主管理的氛围,不断激发师生自主管理的潜能,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有序和高效。
2.日志管理应遵循渐进性原则
在实施日志管理的过程中,切忌“眉毛胡子满把抓”,要杜绝师生的应付情绪,避免加重师生的负担。应该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系统,循序渐进地引导师生反思日常工作、学习中的问题,进而形成自我评价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境界。
3.要注重师生日志习惯的培养
一、教导主任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一)忙碌――事情太杂乱,管不过来
教导主任的工作是杂乱繁琐的,一所学校,事无大小,基本都涉及到教学工作,都需要教导主任出面协调处理,如课程安排、常规检查、听课评课,这些常规工作足以让教导主任疲于奔命。而专题教研、各种临时的突击任务的布置等等,更是让教导主任焦头烂额。碰上教师临时有事需要请假找人代课或协调课时安排,或是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评比,更是分身无术,管也管不过来。不少的教导主任都说天天是从天亮睁开眼睛一直忙到深夜上床睡觉。
(二)茫然――事情太琐碎,不知道该怎样管
学校教学管理的内容丰富,诸如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教学常规的督导与检查、教研活动的安排与组织、科研课题的确立与实施、教学质量的检测与分析、教学档案的整理与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管理、经验的交流与推广等。要想把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做到位,抓落实,天天面对的都是繁琐的小事,一些主任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不知道操作要领,只忙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疲于应对,不知道怎样有效组织与安排,不知道怎样协调落实,想干好工作,却不知怎样干。
三)盲目――缺乏培训指导,不知道该管什么
教导主任培训在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的培训学习中鲜为人见,对于教导主任的工作,各个校长也各有自己的看法和工作布置,缺少一套切实可行、可供借鉴的操作层面的指导。走马上任之后,前任的做法、校长的要求、上级的安排通常就是教导主任工作的内容。作为中层干部,同时处在尴尬地位,无论谁都可以对教学管理指手画脚提出个人意见,而面对新问题,却又是谁都无法代替教导主任去摸着石头过河,在摸索中前进。
(四)盲点――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导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些教导主任对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案例教学、教学反思等新课程实施管理的要点及其内涵不了解;对学科课程标准、新课程教材体系不了解;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对老师们的教学工作提不出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不会指导教师备课、上课。学习的欠缺,导致一些教导主任专业知识匮乏,不懂的东西还很多。
(五)失落――付出了,不一定能得到别人认可
教导主任工作繁重,付出颇多。即便如此,仍然难免承受着上下两级的许多不满。开学排课,众口难调,难免教师有意见,临时安排帮请假的老师代课,安排好别人不一定乐意,你就得忍声吞气,按捺住一肚子的气去和求老师合作。上个公开课,安排教师承担任务,如果碰上不愿意配合的,就得孙子一样的委曲求全,和风细雨做思想工作。如果个人资历浅,老教师不一定服你管,个别年轻教师个性张扬,更听不进意见。你管得多了,教师反映压力大,呼唤你要人性管理。你管得少了,校长就有可能说你抓工作落实不够到位。有委屈也得咬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以免影响大局。
二、课程标准对教导主任的角色定位:“教”与“导”
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校本教研模式被大力推广。教导主任作为教学主管领导、骨干教师,他就是广大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同伴”,也是教师身边的“专家”,更多的应该在“教”、“导”两字上下功夫。
(一)以“教”为立足点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种工作的头等大事。教导主任要以教学工作为立足点,亲身投入教学实践,还要牢牢把握好教学质量,确保学校在教改大潮中不断前进。做好“教”字,就是要做教学研究的领头羊、教学质量的把关者。
1、身先士卒,做好教学研究的领头羊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教导主任作为学校教学之“魂”, 在学校教育教学、教科研等管理工作中举足轻重。要当好校长的助手、教员的导师,督导教育、指导教学、引导教研、倡导教改,其工作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有效地进行指导作用。作为教导主任,“教”是立身之本,教导主任的生命在课堂。不仅要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服务,还要给予老师们方法上的指导,帮助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导主任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在某一学科方面是行家,在教学方面有“绝活”,用过硬的“教”撑起自己的腰杆。
此外,教导主任还应该充分认识教研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抓好教研工作。首先要抓好校本教研,组织并引导教师经常性地开展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科研理念,使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不断理新。其次要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促使学校的教研活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超前化,形成兴校靠教研的良好氛围。
2、关注发展,做好教学质量的把关者
教学质量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点和关键。作为教导主任,必须把教学质量的管理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首先自己必须要有正确的教学质量观,不能“近视眼”,死盯住那点可怜的分数不放。要进行经常性的教学过程检查,着重在过程中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要注意和教师一道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找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具体的办法。要落实过程性检查,预约听课,随堂检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针对个别暂时比较薄弱的科目,采取预约听课制度,在听课过程,帮助老师发现问题所在,课后马上反馈意见,引导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导”为工作方向标
教导主任要身先士卒,做好榜样示范作用,才能引导教师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把学校各项工作做好,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在这个层面上讲,教导主任的“导”主要是协调疏导,践行引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教师的工作和态度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领示范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好常规管理的协调员、教育创新的践行者、专业成长的先行者。
1、上下沟通,做好常规管理的协调员
作为教导主任,属于学校的管理阶层,上要听从校长指挥,下要将各种工作贯彻落实,在中间起到非常重要的协调、疏导作用。要密切与教师的联系,常常深入教学第一线与广大教师打成一片,多与他们进行交心谈心,及时听取教师的合理化建议,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常规管理的协调沟通做好了,才能为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做好服务工作。目前东莞的中小学,教师都来自五湖四海,思想观念不一样,处事方式不一样。教导主任要虚心听取教师关于工作、生活的的意见,积极向校长作出反馈,帮助教师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认真解答教师提出的疑问,消除教师对学校决策、制度的误解,化解教师之间的矛盾,积极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平时要善于观察并及时消除老师群体之间存在的分歧和隔阂,,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才能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2、大胆开拓,做好教育创新的践行者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推行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创新教育。从另一层面来说,创新是一个学校迎接新时代挑战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教导主任,不能因循守旧,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和创新。教导主任的工作创新,首先应该是管理思路上创新,不能凭经验管理,也不要光靠制度管理,而是要把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使广大教师从内心上自觉服从管理,促进各项工作贯彻落实。其次是管理的具体办法上创新。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教师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学生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导主任在管理的办法上必须创新。如东莞教师待遇普遍得到提高之后,一小部分老师就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怎样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就要求在管理的具体办法上进行创新。要提高改革创新能力,就要求教导主任要有新型的思维方式和超前的管理理念。
3、治学不倦,做好专业成长的先行者
集体形成的好坏将对班级发展的趋势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集体形成得好,基础打得牢,班级工作就会蒸蒸日上,同学们的聪明才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集体的潜力自然也就会发挥出来;反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问题、矛盾将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班主任老师只能充当“消防员”和“灭火队”了。
结合我的工作实践,我对如何形成班集体有下面一些体会:
1.明确班级奋斗目标,并使之深入人心
在课堂教学中,都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认为在班级建设中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学生是班集体的真正主人,必须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在第一次班会上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制定班级的奋斗目标、班训、口号等。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讨论,然后再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把大家的意见汇总起来。首先,一个班级要有个目标,就像一个人要有理想,有了目标,才会有方向,有动力,才知道朝哪努力;其次,这个目标如果由老师决定,通知给学生,学生会认为集体的事老师说了算,自己没有发言权,必然会压制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由学生讨论发言,共同制定的目标代表了同学们自己的意愿,因此同学们就会有实现目标的强烈愿望。
其实,这个目标最终能否实现并不是最重要,实现了可以总结经验,实现不了可以分析原因,重新努力,关键在于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就会慢慢形成。因为只要有了共同的追求,就能把几十名学生迅速凝聚在一起,步调一致地共同努力。
2.用集体荣誉感调动每一位同学,形成强大班级舆论
集体荣誉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名学生如果能为自己的班集体争得荣誉,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那是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因此,作为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善于用集体荣誉感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要让同学们知道,目标要一步一步实现,荣誉得一点一点积累。学生们对集体做的任何一点,哪怕是很微小的贡献,老师都应细心观察,及时给与肯定和赞扬。在同学中就要大张旗鼓地表扬“爱集体、争荣誉、做好事、讲奉献”的闪光思想和行动,使学生们意识到“为集体做好事光荣”。往往有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非常关心集体,老师更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这些学生也能受表扬,体会到成就感,慢慢减少自卑心理,也许这正是帮助他们进步的一个好机会。
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学,在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指出错误不论大小,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集体荣誉,使犯错误的同学有一种对集体的愧疚感,这也是一种教育的力量。
有了这种良好的班级舆论,同学们就会自发地监督、提醒、帮助那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同学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
3.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动性,形成领导核心
一个好的集体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因此在班干部的先拔、使用和培养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一定要下一番功夫。在班干部的选拔上更要在实际班级生活中仔细观察,反复比较,并且借鉴前任班主任老师的介绍和同学们的意见,综合起来考虑,班干部不一定是学习上最拔尖的,但为人一定要正直、热情,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并且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够开展工作。有些同学有为集体工作的热情,自身也挺有潜力,就是有点小散漫或学习上不够踏实。如果让他们当个小组长或课代表,一方面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另一方面也会促使他们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作为老师,我们应当充分信任班干部,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但应悉心指导。比如工作前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师说说,老师给提出一些建议或意见,在工作中老师应经常询问进展的情况,让班干部感觉到老师是他们的坚强后盾,隔一段时间可以对工作的状况进行小结,总结经验,改进不足的地方。每当组织一些大型的活动,如主题班队会、外出参观、运动会等,一定要把班干部召集起来,让他们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怎么搞。有了方案后再讨论是否可行,哪些细节需要改进,拍板以后要注意周密布置,仔细分工,让班干部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活动后一定要有总结,谈一谈得失,为以后再搞活动积累经验,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就会逐渐提高了。
4.严格常规管理,培养规范意识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形成良好学风对一个班集体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而常规管理就是学习的保证。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定有良好的规范。我对抓常规管理的体会是这样的。
第一,要求细致,使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都有章可循。
我们的一日常规管理从学生早晨到校,一直到放学静校,贯穿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其中包括早读、作业收交、课前预备、课堂纪律、眼保健操、课间操、午餐、午间、值日打扫、文明礼仪规范等。每一项都有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使学生知道在什么时间应该遵守哪些规范要求,使学生明白在学校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第二,各项要求都有专人负责。
提了要求不落实,等于没提;检查、记录、评比后没有结果就等于没查,没记、没评;有了结果后,奖惩不清,就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是相互关联的问题。我班每项常规都有专人负责检查,每周一次评比,奖优惩劣。
第三,以表扬、鼓励为主,但要兼有惩罚措施。
在常规管理中,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借以调动同学们积极上进的热情,对一贯表现突出的,特别是进步较大的同学都要给予大力表扬,树立榜样,起带头作用。但同时也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当然不能是体罚,主要是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允许犯错误,但思想上必须有正确的认识,有改正错误的决心。
自问1:作为幼儿园的法人,要管理的事情很多,我该做哪些事?
上任之初,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园长必须是事必躬亲、埋头苦干,每天跟着老师一起不停地做事,不停地解决问题,结果自己累,老师累,管理无成效,总有一种自己的能力驾驭不了幼儿园发展的感觉。我逐渐意识到我的角色出现了偏差,把事情做好不等于把幼儿园管理好,作为园长要“谋大事”:谋全局,谋长远,谋专业,谋特色,谋对外公共关系,制订发展规划,优化育人环境,加强队伍建设,突出超前思考,提升幸福指数。清楚了自己的角色和根本任务,我思路明晰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凝集体的智慧提炼出“为孩子的幸福实施快乐的启蒙教育”的办园理念,制订了幼儿园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广泛听取和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将发展目标分解到部门负责人、教师,放手让大家去干,我的任务是帮助拿主意、提建议、鼓励和表扬。对问题不急于表态,而是充满期待和信任地问:“你认为怎样做好?”自己想出的办法比我的表态更让教师们满意。少了一些管理痕迹,多了一些信任、支持、协调和服务,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为教师的成功提供了保障和基础。我和教师们一起分享着幸福和成功:年度工作考核中我园位居城区小学、幼儿园之首,接连评为市级平安校园、县常规管理示范学校、教科研先进集体。
自问2:作为园长,怎样在权威和亲民之间找到结合点?
曾经有老师对我说:“园长,我们觉得你对老师们太好了,好像还差点魄力!”看来,我在管理中还没找到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平衡点,连老师们都感到要有约束了。在摸索和实践中,我终于悟到了:那就是“爱”。爱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严爱”和“慈爱”都是老师们能够接受的。于是,我们制定的制度充满人文关爱,在管理中倡导爱的教育,营造爱的氛围,让每一位教职工在幼儿园里能感觉到被关爱、被关注、被接纳,也让他们懂得和理解违背制度必须接受处罚,这是“严爱”,认真做好一件事就会得到认可、表扬和赞美,或许这不是什么实质的奖励,但满足每个人被肯定和赞扬的愿望也是一种人文科学的激励,这是“慈爱”。爱是教育的本质,能让每一位员工和孩子在一个充满爱的氛围里幸福地工作和生活是我倍感幸福的责任。
自问3:作为园长,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成就教师、幼儿和自己共同的幸福人生?
教育和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幼教人成功的秘诀在于:大家办幼教,即是与喜爱幼教的人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服务。作为幼教人,作为园长,我想我应该把曾经的经历作为学习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管理技巧,运用有效的管理策略,为教师们创设一个自主宽松、民主开放、幸福和谐的工作环境,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激发教师的专业潜能,用爱与责任成就着教师、幼儿和我共同的幸福人生。
2011年,xx法律工作要继续按照公司领导的安排和公司确定的经营目标和工作思路,以“围绕一个中心,落实四个到位,争取两个提升”为指导思想,以推进合规管理,防范、化解法律风险为主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有力的法律支持。
一、加强法律意识建设,提高依法管理水平,2011年,建议在公司范围内开展以合同管理为中心的普法教育及培训工作,要以合同管理为主题,密切结合本公司经营管理实际,务实、有效的组织开展,通过活动,在整体上提高员工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同时,积极推进合同管理工作,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员工依法经营意识和执行操作水平,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法律审查,防范风险,服务基层要坚持法律审查的独立性,继续做好对合同的审查工作,加大对临摊的监管核查力度,特别要加强对平时管理相对薄弱的业务和环节的法律审查及指导,如有必要做好法律意见书,并督促落实。对公司经营活动中遇到的新问题、新业务、及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保证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通过参与谈判、合同文本起草、法律风险提示及法律审查等方式,为经营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法律服务。
三、加强业务合同管理,提高经营合规水平加强对合同文本实施工作的指导管理,进一步规范合同文本的使用,不断提升合同质量。按照租赁管理等要求,对合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同时要把合同的检查作为日常例行工作,并持之以恒,力求关口前移、消除隐患。
四、改进诉讼管理,提高诉讼效益继续加强诉讼论证,提高诉讼效益,杜绝无效益诉讼。继续强化案件管理,全力推进未执结案件的执行,为清收工作提供法律支持,力求胜诉案件执行收回等工作有所突破。改进诉讼管理,要对企业经营,特别是合同案件发生条件及其管理中风险预警进行论证、提出可行的处理办法,为完善合同管理、做好预警反应、及时中止风险提供法律服务。
五、做好自律监管工作,切实防范法律事务工作风险按照法律事务工作自律监管的要求,认真履行自律监管职责,对各公司各部室及分支机构的法律事务工作做好检查,对各项职责范围内的业务做好自查。
六、关注业务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调研工作要在往年开展的调研工作基础上,改进工作方式,提高调研水平,为领导决策和规范业务操作提供法律支持。加强调研的主动性,多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单位在业务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风险隐患,扎实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严密论证,揭示风险隐患,提出可行性建议。注重对业务经营中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及时识别风险、提示风险和提出对策。
八、从法律角度出发,加强专业技术学习,提高自身工作水平。督促各基层单位法治企、依法行政,从而提高依法管理水平的高度,切实重视法律工作;加强对公司经营中法律工作的指导,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经营人员素质,着力培养与法律事务有关人员求真务实、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法律事务对经营管理的支持保障功能。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关键词:以人为本;常规管理;家长管理
学生进入高三,关键的一年成长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和人生。通过管理学生日常常规,渗透人生道理,让学生为走进大学、步入社会、过好人生做充足的准备。
一、以人为本,明确高三目标
罗杰斯的主要观点是:“以当事人为中心。”我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本,以发展人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培养学生做最好的自己的意识,通过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来憧憬未来,乐享人生。
高三第一目标是参加高考,考上大学,这通过分数可以实现。那么学生未来的人生也能通过分数实现吗?所以第二目标是要让学生成长,学会做人,明白在未来的工作、生活、发展中要具备哪些品质,何种能力,用怎样的理念去度过一生。
二、日常管理措施
1.点燃学生希望,树立高考意识
上学期期末学生成绩较低,开学初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没有进入高考备考状态。
归根究底,学生看不到高考希望,没有学习动力。大约一周的时间,我不断给他们展示各个大学的图片。终于有一次,学生问我:“大学都这样吗?”我说:“啊,想上大学了?”他们说:“想。”我说:“声音太小听不见。”“想!”我说:“听不见。”反复几次,最后他们喊着说:“想!”我说:“好,只要你们想,你们一定能。从现在开始踏踏实实去做,一点一点进步。一切都来得及。”在学生信心不足时点燃他们心里的希望。
2.利用板报墙板强化高考意识
(1)让学生明确高考目的,通过高考我们能得到什么
把学生心目中的高考制成手抄报,在班级板报墙报展示。有的同学说:“高考是一个实现人生的胜利杠杆,此时是你撬动它的最佳时机,并且以后你的人生将呈弧线上升。”有的同学说:“高考中没有失败,它带给一个人的深刻思考、经历和感受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我补充说:“高考不仅仅是考试,是经历,是体验,是成长,是人生的新起点。因为备战高考的过程,就是磨炼意志、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更是提升我们自己各种能力,锻炼我们的自制力,抵制诱惑力,培养我们责任感的过程。”
(2)我为学生画板报,激励学生
开学初画的板报主题是“2013―2014我们在一起”。
3.抓常规管理小事,磨炼品质大事
常规问题,工作要做细做透。管理日常小事,让学生明白人生大道理。例如迟到问题,具备时间观念,守时是一种美德,也是
未来生活工作必备的素质。例如值日,责任感的培养。例如排座位,有的同学说周围环境不好,我说:“别人是你的环境,你更是别人的环境。先做好自己,为别人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
4.走进学生心里,从周记开始
万玮老师在《班主任兵法2实战篇》中写到“周记是一个利器”,反复提到了学生写周记,教师回复周记,是与学生交流思想的平台和一周教育工作的补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写周记。通过周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为学生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
例如,一个学生写到:“我进入高三了,好好准备一下吧,都说高考是人生必经之路,我要是不走一遍有点亏啊!”我回复:“要怎么走这高考之路,是做路人甲、游客还是主宰者都由你决定。然,决定不仅仅是一个想法,更是一种行动,一种态度,一种舍我其谁的勇气!君自思量!”
5.饱读诗书,提高修养
(1)“腹有诗书气自华”
让学生每人买一本励志类书籍,先自己看,然后大家分享着读,并开系列读书心得体会主题班会。
(2)播放励志类影片
《当幸福来敲门》《鹰之重生》等,寓教于乐,洗涤心灵。
(3)讲故事
学生听故事,体验人生。
6.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助力学生
(1)用好信
(2)调查问卷
为家长设计调查问卷,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建立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平台。
7.用好班委会,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教育过程是具有生活意义的师生共同的成长历程,是师生共同走向机能充分发挥的过程。我是很大的受益者,我自己也有很多变化,可以说看似教育的是他人,成长的却是自己。而我将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依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助燃希望,引领学生学会感知幸福,学会集聚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度过美好的一生。
参考文献:
深化后续审计的几点思考
(一)全面掌握原审计发现问题的性质和风险特征是做好后续审计的前提。后续审计的审计样本是原审计发现问题,其针对性较强,因此后续审计工作首先是要做到对原底稿描述的问题理解透彻。1.全面收集,分类建账。为全面掌握原审计项目发现问题的基本情况,应及时建立动态管理的汇总台账和后续审计信息资料库,全面收集以前年度审计项目资料,按问题分类建账,并与审计在线作业系统进行信息对接,确保审计信息的完整统一。2.梳理分析,增强针对性。全面梳理分析审计发现问题的风险状况,在确定问题风险程度的基础上增加风险类型的维度分析,将风险类型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对每个问题进行重新分析和标注风险类型,以便分类整改,进一步增强后续审计的针对性。3.明确程序,确保质量。结合被审计行反馈的整改情况,按照《整改管理办法》确定的“三个到位”整改标准,分类制定后续审计验证操作表,明确整改验证依据、确认条件、取证范围、认定方法和程序等,以便审计人员统一操作、统一标准、统一证据、统一定性,提高审计的规范性,确保审计质量。4.再次确认,确定重点。对选取的后续审计问题清单进行再次确认调整和分类,进一步吃透原问题所揭示的风险状况,确定审计重点。
(二)充分了解被审计行整改工作状况和整改措施效果是做好后续审计的基础。充分了解被审计行已经采取的整改措施和效果是后续审计的起点。为全面掌握被审计行整改进度与整改的具体情况,审计机构应做到:1.定期反馈,动态跟踪。定期向被审计行发送《审计建议落实情况反馈表》,主要是从具体问题整改、完善手续、完善制度流程和责任追究等四个方面动态跟踪被审计行整改工作状况,全面了解整改措施效果,为后续审计的审前分析和现场验证提供有效的基础资料,并且从中发现被审计行整改工作的特点和薄弱环节,确定后续审计工作重点。2.全程参与,督办整改。加强与被审计行的沟通,及时了解整改工作状况,掌握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全程参与被审计行整改工作,做到整改督办到位,整改及时有效。
(三)根据后续审计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法是做好后续审计的关键。与其他审计不同,后续审计有其自身的审计规律和审计方法,核心是验证和评价,围绕这个核心,后续审计应采取以下审计方法:1.综合评价,全面分析。一是调阅被审计行的整改报告、整改台账和内控自评价报告等资料,了解管理单位、问题单位的总体整改情况,从整改履职、整改机制、整改措施、整改效果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综合评价整改有效性。二是通过对各层级单位负责人、内控部门负责人和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发放审计问卷,查看被审计行对问题整改的认知度,判断整改的真实性。三是确定非现场审计人员,向其提出非现场审计需求,通过审计监控系统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经营、风险及问题整改等情况进行多维度分析。2.现场验证,深入核查。一是重点核查问题事项的纠正情况,特别关注是否有弄虚作假或采取违规方式整改的问题,并对部分整改和未整改的问题从主观和客观上认真分析原因。二是核查风险控制措施情况,特别关注同机构、同业务、同环节、同类别的问题在被揭示后是否多次重复发生。三是核查责任追究情况,特别关注是否存在责任人处理后移、下沉。3.分析数据,锁定线索。在现场审计阶段,成立数据分析审计小组,针对原重大和普遍性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海量数据业务,要充分利用审计监控系统,分析提取电子数据,锁定审计线索,确定审计重点,并及时下发各审计小组现场核查。4.深查细究,提升成果。对于重大风险事项及重要关注事项,在现场审计时要认真查深查透,对于制约整改效率的问题在现场要进行认真分析。
(四)科学、客观认定整改结果,促进整改效果,提高内控水平,是做好后续审计的目的。后续审计是通过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被审计行的整改工作,来促进被审计行提高内控水平。为做到这一点,后续审计要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对照标准,客观认定。对每个问题都严格按照纠正是否到位、风险控制是否到位和责任追究是否到位的标准逐一验证,认定整改结果。对认定标准理解不一致的,双方要进行具体分析,客观认定,取得一致意见。2.把握原则,真实反映。一是后续审计对已完成了具体整改工作或已穷尽办法整改的问题认定为已整改,但风险尚未根本化解的问题,审计组应对该类问题出具事实确认书,要求被审行合规部门要持续跟踪,督促相关经营行持续整改,直至风险完全化解。二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被审行业务主管部门整改履职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整改履职不到位的主办部门应出具审计底稿或事实确认书,要求强化部门整改职责,进一步搞好条线问题整改。
深化后续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内审机构与被审行之间信息联网机制
针对审计部门检查发现问题以及整改情况,被审行合规部门及时在内控合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更新录入,审计部门则针对审计发现问题在审计在线作业系统进行底稿录入,整改反馈情况则在后续审计开展时对选定的样本才进行录入。为了全面及时了解被审行的整改情况和掌握整改动态,建议对审计部门的审计在线作业系统与合规部门的内控合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联网,相关信息共享,同时也避免工作重复。
(二)建立对外部监管机构检查问题后续审计机制
目前审计局只对本条线开展的审计项目进行后续审计,外部监管机构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措施和效果则由被检查行自行认定和评价。为充分了解被审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掌握被审行整改情况,建议将外部监管机构检查问题纳入后续审计,便于对整改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三)完善后续审计属地管理机制
2012年总行审计局对各分行统一组织开展的审计项目中,有部分项目是异地交叉审计,这些项目结束后审计意见书和底稿等审计资料没有抄送管辖分局。为了利于开展后续审计,建议将审计意见书和底稿等审计资料在项目结束后抄告管辖分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 号)《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加强中小学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苏教办基函〔2021〕8 号)的相关要求,加强苏州市中小学手机管理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把握重要意义
各地各校要提高政治站位,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群众办实事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重要性。各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各中小学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及省厅的相关要求,做到“六个明确”,按照“一校一案”的原则,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生活实际的手机管理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学生手机规范管理,有效预防电子产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手机。
二、强化宣传教育,凝聚手机管理合力
各中小学要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坚持“管”“教”结合,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和手机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致信、座谈、家访等方式,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明确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监督管理的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三、细化管理办法,健全完善制度机制
各中小学要明确手机管理的具体要求、具体办法和保障措施。明确手机有限带入校园,原则上学生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申请,进校后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各中小学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手机统一保管场所、方式、责任人。通过学校公用电话、办公室电话、班主任热线等途径,有效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讲评等常规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四、坚持“五育”并举,创设有利环境氛围
各中小学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为手机远离校园、学生远离手机创设有利的环境。各地各校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组织科技、文艺、体育等各类活动,挖掘学生个人特长,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指导家庭细致规划环境布置,引导孩子养成阅读、艺术、运动、实验等多方面的兴趣,鼓励孩子参加劳动,引导孩子“走下网络”,防止孩子形成手机依赖。
五、深化监督检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手机管理情况纳入日常监督范围,把监督结果作为评价教师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调研和督导,督促学校全面落实学生手机管理规定,及时解决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工作常态开展、要求落实到位,合力营造和谐、稳定、健康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