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时间:2023-06-11 09:32: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第1篇

对策建议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力促进了乡村交通快效发展,提高了群众生活品质,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但由于乡村交通社会关注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管理职权不清、行政监管不力等问题,致使乡村交通成为管理空挡和盲区,无形制约着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创新乡村交通管理势在必行。

一、乡村交通面临的现状

乡村公路覆盖面广,连接广袤的县、乡、村、组,里程数占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的四分之三,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交通直接服务于“三农”,是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要素,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

长期以来乡村交通面临着“公益性”现状,在建管养运安方面,很大程度按照“公益事业”对待。一是没有控制性的乡村交通详细规划。乡村交通设计随意性大,甚至以领导的意见为转移,路面结构设计不规范、设计线路与实际路段情况不符、有的地方根本就不设计,造成乡村道路坡度大、弯道多、拐弯急、视线差。致使乡村公路技术等级低,安全风险高。二是没有保障性的乡村交通资金来源。乡村交通资金主要来源于中省补助资金,需要县乡村一定数量资金配套和社会捐助。由于县级财力不足、乡镇资金紧缺、村集体经济薄弱、社会捐助难度大等因素,造成部分交通项目采取村民“一事一议”等模式,委托当地既无资质、无技术、无经验的村委会组织队伍自建。致使乡村交通质量差,使用年限短。三是没有系统性的乡村交通管理体系。乡村交通的发展,目前更多注重交通的数量,而忽略了交通的管理。“产业发展”的成片推进,一些企业在乡村安营扎寨,货运车辆不断增多,“双超”问题无人管;“产业兴旺”的初步实现,流转土地后的群众空闲时间增多,驾驶二轮摩托、电摩托、农用车等出行频繁,且驾乘人员老龄化严重,违规问题无人管;“建管养运”的严重脱节,养护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不到位、养护措施不落实,造成路面水沟边坡养护不及时、路面损坏、交通设施破坏等问题无人管。致使乡村交通安全隐患突出,群死群伤重大安全事故频发。

二、乡村交通存在的问题

乡村交通点多、线长、面宽,通过近几年来乡村振兴的强力推进和精准扶贫的高效实施,乡村交通虽取得了决定性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一)交通群体无安全意识。

部分驾驶人员酒后驾车、超员超载、逆向行驶、抢道追逐;部分驾驶人员驾驶的车辆未年检、无交强险,甚至是城市淘汰的报废车辆;农用车、二轮摩托、三轮车、电动车在乡村泛滥,部分驾驶人员未经过正规培训、不懂交通规则、甚至不能识别交通标识;部分留守老人为省事省时省钱,亲自驾驶电动摩托组合接送留守儿童上学和放学,无安全意识又严重超员;部分群众把乡村公路当做公共资源,随意在公路上铺晒粮食、摆摊设点、堆放柴草。

(二)交通运输无设施保障。

乡村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因资金原因,未按照“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要求,增设交通标识标牌、减速带、波形护栏。部分公路坡度大、弯道急、搭接多、临水临崖,未安装波形护栏和警示标识;部分公路两旁的学校、院落、企业等出入的人车较多,未安装减速带和提示标志;部分公路路面狭窄,安全风险点和风险源多,车辆只能单向通行,未按技术规范修建错车道。

(三)交通执法无强硬措施。

乡村交通管理有交警、运管、路政、农机、道安办、派出所、交管办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能明确但交叉、执法配合但推诿,结果是多个部门管不了、管不住、管不好一辆车;乡村交通里程长、范围广、车辆多,交管部门人手少、装备少、车辆少,上路执法就显得力不从心,对乡村一些交通违法行为缺乏震慑力,多数驾乘人员都抱有侥幸心里,与交管部门玩起了“猫捉老鼠”游戏;乡村道路车辆种类繁多,无牌无照驾驶、非法营运、违规载客、对抗执法已成气候,虽常常开展执法,但缺少强硬的措施,乡村交通运输违法违纪行为屡禁不止。

三、乡村交通管理的建议

乡村交通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客观面对、探索改变、创新管理,才能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一)建设、管理、养护“三到位”。

一是公路规划建设落实到位。新建的乡村公路对路基、路面、路肩、路沿、错车道、涵洞、水沟、边坡、弯道、坡度、标识标牌、减速带、波形护栏等严格按照乡村公路技术规范规划设计、送审和评审;项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确定,项目业主必须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依法依规开展,绝不允许采取“一事一议”等委托的方式让无资质、无技术、无业绩的单位或者个人建设;在项目建设中落实好“七公开”公示牌制度,主动接受村“两委”、党员干部和社会的参与监督,确保项目建设按图施工、对标施工、规范施工。二是安全设施管理落实到位。坚持“应安尽安”的原则,在乡村公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和事故“黑点”路段,增设波形护栏、交通警示标牌、限速标志等安全设备;在重要道路的平面交叉路口,医院、学校、企业、院落等人居密集出入口,增设信号灯、人行横道、减速带、提示牌和照明等安全设施;为确保公路安全设备不被人为破坏和损毁,将监督管理举报职能添加至“村规民约”和村“两委”工作职责中,充分发挥当地群众和村“两委”第一时间的作用。三是公路管理养护落实到位。乡村公路路网密、里程长、管理分散,无法依靠公路管理部门的专职养护人员养护,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严重滞后,致使公路两侧杂草丛生,占据了有限的使用路面;水沟涵洞淤泥阻塞,排水十分不畅,路面冲毁严重;边坡安全隐患突出,威胁行人和车辆安全。为了加强乡村公路养护,采取“谁受益,谁养护”的原则,把公路管理养护责任落实到当地乡镇人民政府、交管办和村委会,以乡镇和行政村为主体,设立养护作业班组,加强乡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巡查,同时倡导全民爱路、护路和养路意识,切实把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从行业行为转变成政府行为、社会行为、群众行为。

(二)机制、资金、服务“三强化”。

一是强化工作机制。县级人民政府出台乡村公路建管养运安工作实施意见,使之形成“政府主责、乡镇主抓,部门参与,群众配合”的乡村交通管理新机制,将乡村交通管理纳入交管部门、各乡镇、各村委年终考核指标,与“安全生产”和“综治指数”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建立乡村交通管理委员会制度,每月定期开展全县乡村交通管理工作督查通报会,及时通报各乡镇各村组交通管理情况,对交通管理问题突出的乡镇村组,县级分管领导约谈乡镇主要领导,乡镇主要领导约谈村“两委”;乡镇“交管办”每月编制好“两库一图”,及时更新辖区乡村交通管理排查台账、整改台账、销号台账,确保制度上墙、台账上墙、业绩上墙。二是强化资金保障。紧紧抓住交通运输发展“黄金时期”和乡村振兴政策支持方向,结合乡村振兴谋篇布局,精心包装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等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注重包装优势项目,加强交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有序开放交通建设投资市场,加大与交通建设领域企业对接力度,用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争取社会资金;统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上级转移支付、地方债券等资金来源,加大涉农资金的拼盘整合利用力度,集中力量推进乡村公路建管养运发展。三是强化服务深度。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整合乡村客运资源发展片区客运,实行一片区一公司,将管理重心下移,通过对公司财政补贴、减免税收、政策扶持等手段,降低经营成本和收费标准,让群众有车坐、坐得起、坐得方便、坐得安全,彻底解决乡村客运散、乱、险、贵等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市级公安车管部门要简政放权,主动深入乡村基层,服务基层,在乡村基层开展微型面包车、农用车、三轮车 、摩托车等车辆及驾驶人业务办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有效解决乡村农用车、三轮车、摩托车等车辆不注册、不年检、不保险,驾驶人不考驾驶证、驾驶证逾期不年审等问题,逐步使乡村车辆和驾驶人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县级交管部门通过定期召开乡村驾驶人、村组干部及部分村民交通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例会,通过警示片血泪史教育和交通管理知识培训,有效提高群众交通管养知识、交通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

(三)交管、乡镇、村组“三联动”。

第2篇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第3篇

到云南省石屏县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5月12日-13日,我有幸参加了到云南省石屏县为期2天的现代农业产业学习考察活动,杨梅基地的精细化管理、先进的灌溉技术和产经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一路看到的平整大坝和先进的规模化农业产业化景象,给了我极为深刻的印象,使我对现代农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此次考察的杨梅种植基地正是通过流转荒废的山丘贫瘠土地,以先进的土壤改良技术、灌溉技术和管理技术,在贫瘠的山丘上“勾画”出漫山遍野的“梅绿图”。走进“梅海”,映入眼帘的是一株株高不过2米、修剪如盆景一样杨梅树,繁茂的枝丫上挂满了鲜活饱满的果实。据基地负责人介绍,每一株成年的杨梅树每年产值达1500元-2000元。基地常年高薪聘请专业的枝剪、浇灌、施肥等技术人员对杨梅树进行科学化管理,到杨梅成熟期,又聘请周边农民进行果实采摘,分级装箱,并对接省内外商家直接到基地进行收购。从过程上看,该基地初步实现了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上看,还实现了农业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当前双河街道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决战期和决胜期,我们要真正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个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强化学习,转变生产观念。作为全国深度贫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下的街道,我们必须对发展现代农业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认识,进一步转变观念,逐步从粗放型农业向“以科技为本”的集约型农业转变,从以简单的农业生产和服务为主线逐步转变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为主线的农技推广。要学习周边乡镇、县区、市州、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在农业产业化布局过程中,要做到种植现代化、管理精细化、产销一体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全程化,既搞好产前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供应,又要搞好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加工、营销服务,通过服务领域延伸,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提高素质,培育引进人才。近几年,街道通过大量的农业技术培训推广,辖区内农民的科技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向城市和非农业产业流动,农村劳动力结构急剧变化,农业劳动者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科学综合素质显得尤为紧迫。作为基层党政部门,我们要积极对接上级农业部门,争取专家型人才的技术支持;同时,大力挖掘农村农业产业实用型人才,加强农业科技培训,要结合街道实际,进一步围绕优势农业产业,大力培育职业农民,培养和引进一大批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骨干,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落后状况。

--统筹规划,拓展农业内涵。现代农业不再是孤立的“农业生产”,而是整个农业生产前、中、后全方位、全过程的活动。我们要促农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切实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更要学习借鉴云南省石屏县及其他先进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发展一产要接二(产)连三(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产业化思路发展集约农业,延长产业链条,开展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旅游等。如,建设中的卸旗软籽石榴基地,就要在注重种植管理技术的同时,利用即将建设的扶贫开发物流综合体项目的人流、物流资源,提前谋划完善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打造城郊休闲娱乐配套设施,让游客进入石榴基地既能赏花、采摘,也能就地餐饮。要继续扶持、发展和壮大硐上村草莓、蟠桃等已成型优势采摘园。要充分发挥黄泥塔山公园、上街西山坡、青山村等优质自然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经果林种植业,努力打造农业优质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以农业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第4篇

关键词:丹东地区;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生态环境

一、绪论

1.背景与研究

乡村生态旅游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差不断变大,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解决很多农村经济发展驱动力不够的问题,从而很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实上,丹东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本身就比较早,当地经济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旅游行业。但是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层次并不算太高,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

2.研究的方法

本文在写作之前先使用了文献综述法,即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心等网站搜集了论文写作需要的文献,其中有中文文献18篇,外文文献2篇。这些文献都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但并没有针对丹东地区的研究。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层次不同,乡村生态旅游的展开遇到的阻碍也不一样。因此,有必要针对丹东地区进行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本文在写作的时候还使用了SWOT分析法,即在掌握丹东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对丹东地区乡村生态旅游进行了战略发展分析,从而更好的了解丹东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环境,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3.相关概念

生态旅游主要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开发的一种旅游活动,并且这种旅游活动能够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情况,并且还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太大的破坏。乡村旅游则是依托于乡村区域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其旅游基础主要是乡村区域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从而给城市居民带来自然和谐的旅游体验。乡村生态旅游结合了上述两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具有生态保护作用的乡村旅游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旅游活动的展开就不能以经济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而应该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各类旅游项目,保障l村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协调。

二、丹东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丹东地区的乡村旅游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最早的时候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到了现状,其旅游发展形式已经转变为了乡村生态旅游,旅游模式也从以往的“农家乐”变成了现在的集团开发阶段。虽然说,目前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对比与国内外来说只是初级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依然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综合来看,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旅游精品项目过少,在国内外并不出名。对比国内外所有的乡村生态旅游项目,丹东地区并不具备太强的优势,因此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停滞不前,旅游影响力只能被局限在东北三省。第二,旅游宣传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当前的时代已经进入了互联网信息时代,但是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宣传在互联网中做得并不好,并且传统宣传渠道也有所欠缺,阻碍了旅游在国内外市场中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维护自身的品牌形象。第三,丹东地区在长时间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很多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丹东地区并没有充分重视这些问题,在后续的旅游开发中也没有进行必要的保护和治理工作,使得旅游发展已经偏离了生态旅游的内涵。第四,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在融资和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还有较大的欠缺,使得旅游发展失去了基础环境的支持,旅游发展整体层次较低。

三、丹东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首先,丹东地区有着非常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也比较明显。丹东地区距离辽宁和沈阳都不远,属于这两个经济体的交叉区域,并且内部还有鸭绿江,还与朝鲜相邻,因此具有非常显著的区位优势。交通网络方面,201国道和数条省道贯穿全市,并且丹东机场建设也比较发达,高铁项目和高速公路目前都非常完善。畅通的交通网络给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其次,丹东地区还具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丹东地区临近朝鲜,是多民族混合的区域。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丹东地区也形成了很多具有鲜明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遗址,具有非常强的旅游价值。另一方面,丹东地区还拥有非常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地形优势,目前有非常多的4A级景点,还有一些景点正在申请5A级景点。特别是以鸭绿江为核心的旅游资源群,已经成为了丹东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劣势分析

首先,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时间虽然比较早,但是目前的发展层次并不高,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知名度还远远不够。就目前的游客群体来说,大部分游客还是东北三省的游客,其他地区的游客比例太少。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丹东的乡村生态旅游并不出名,在下一步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其次,丹东地区对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不深入。目前丹东地区具有很多其他地区没有的特色旅游资源,比如鸭绿江等。但是丹东在进行旅游规划和发展的时候,并没有真正重视这些旅游资源,相应的开发行为也没有针对资源的特性进行研发。这就使得丹东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无法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制造自己的品牌。最后,丹东地区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时候,并没有真正认清生态旅游的内涵,依然沿照传统的发展模式。这也使得丹东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并没有真正的将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从而使得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3.机遇分析

目前,我国宏观政策正在不断导向有条件的农村积极展开乡村生态旅游。事实上,这种旅游发展模式对于农村来说本身就是一项双赢的事情。如果丹东地区能够抓住国家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那么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必然能够更快的占领旅游市场份额,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打响丹东乡村生态旅游品牌。其次,随着近几年来“东北振兴”等战略的不断发酵,东北三省的游客群体也会变得更加庞大。丹东地区本身就属于东北三省比较出名的旅游区域,在这个浪潮中必将迎来更多的游客。最后,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也将进入国际市场。虽然说我国各个地区的旅游产业相对于国外来说,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如果丹东地区能够正视这些差距,积极吸取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经验,对于自身的生态旅游开发必然有着极大的帮助,也是该地区乡村生态旅游高速发展的一个大契机。

4.挑战分析

我国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在上个世纪一直不温不火,而在新世纪到来以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可持续的发展、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环保理念的不断推广,生态旅游市场也得到了拓展。因此,丹东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在目前我国的环境中将会迎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丹东地区不能快速的定位自身旅游发展方向,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那么必将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其次,目前很多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他们已经不再满足单一的观光旅游,旅游需求开始趋于个性化。这就需要丹东地区投入更多的力量去研发相应的旅游产品,但可惜的是,目前丹东地区旅游产品单一的现象还非常突出。最后,乡村生态旅游需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但是丹东地区的一些区域还存在着牺牲环境发展旅游的行为,生态环境的污染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生态旅游的发展。

5.总结

总体来说,目前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非常多的优势和机遇。但是就实际现状来看,丹东地区并没有充分的利用这些优势和机遇,使得目前其旅游发展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因此,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丹东地区应该立足自身现状,充分发挥自身在旅游资源和国家政策等各个方面的优势,真正在国内外市场中建立乡村生态旅游的品牌,达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共赢。

四、丹东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策略

1.提高品牌知名度

首先,丹东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区域内部的特色旅游资源,从而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目前丹东地区拥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特色自然风光资源,因此在旅游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这个时候,丹东地区就应该结合这些民俗风情,在旅游景点开设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民俗活动,并衍生相应的特色民俗旅游产品,增强乡村生态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在特色自然风光资源方面,丹东地区可以考虑从鸭绿江旅游资源群和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利用资源的稀有性来吸引游客前来旅游。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说,内部拥有着很多珍稀动植物,旅游开发一定要建立在不对现有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前提下进行,不要被一时的利益所吸引。

其次,丹东地区可以从游客个性化需求为核心构建旅游品牌。前文已经提及,目前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正在向着个性化发展。因此,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也应该朝着这个方面进展,开设一些健身旅游、养生旅游、度假旅游、科研旅游等各个形式的旅游。特别是这些旅游方式本身对于环境的负担都比较小,因此可以考虑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深入推广。在这个基础上,丹东地区就可以考虑不断细化乡村生态旅游的市场,亩在旅游市场中构建自己的旅游品牌。在这之中,丹东地区可以考虑先推出几个精品旅游项目搭建品牌核心框架,一步步的形成品牌效应。

2.加强宣传力度

首先,在传统宣传渠道方面。丹东地区应该不断拓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渠道,一方面要不断维持传统渠道,另一方面也应该向着各大高校进发。目前高校大学生已经慢慢成为了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在未来的多年时间里还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大学生群体虽然拥有较多的时间,但是旅游资金并不多。而乡村生态旅游对比与其他旅游来说,花费本身就不高,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丹东地区拥有很多的自然保护区,立足于自然保护区的旅游项目也有着教育和科研功能。因此,这些自然保护区景点可以考虑与高校进行深层次的合作,推出一些具有教育功能的旅游项目,从而拓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渠道。

其次,在现代化的宣传渠道方面。丹东地区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在网络环境中宣传乡村生态旅游。在这之中,旅游宣传可以考虑跟国家提倡的环保公益广告等类似活动联系在一起,加大社会公民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认识,在接受乡村生态旅游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旅游活动。另一方面,丹东地区在进行旅游宣传的时候,应该与那些大型旅游网站结合,在网站上进行旅游推广。通过这些网站,丹东的乡村旅游景点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体验,从而不断的改善旅游规划。

3.积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丹东地区应该针对目前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必要的治理与修复。在这之中,如果是那些破坏严重的地区,应该立即停止旅游活动,全力进行生态旅游的保护与治理。治理过程也应该严格遵循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征,以还原生态系统本身面貌为出发点,严谨的进行治理作业。对于那些污染不太严重的区域,应该适当的降低旅游活动频率,严格控制游客容纳数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对于这些景点的生态治理工作可以慢慢进行,秉着先控制后改变的策略,一步步的改善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

其次,丹东地区还应该在旅游策划与开发的过程中就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旅游开发行为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即在所有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之前,就应该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体系进行充分深入的分析,从而明确当地生态环境的容纳量。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的游客容纳数量,并在开发的过程中注重施工行为,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另一方面,丹东地区还应该和加强对于生态旅游的全过程管理,提高游客、旅游管理者和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在旅游过程中自觉的约束自身行为,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4.完善投资融资和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乡村生态旅游是促进丹东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重视生态旅游,并在之后的发展中不断加大乡村生态旅游的资金投入。但仅仅依靠政府进行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地方政府还应该营造一个激励性较强的融资环境,利用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资本市场进行旅游项目融资,充分吸收市场中的民间资本,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融资格局,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其次,目前丹东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程度比较低。而在旅游融资环境不断优化的背景下,丹东地区还应该加大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这之中,各个乡村旅游景点应该不断提高住宿、餐饮等相关基础产业的卫生要求,加大旅游景点的设施建设程度,从而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在这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幅度也不应该太大,严格遵循不破坏生态环境的相关要求,保证生态旅游的内涵能够在旅游活动中充分展现。

五、总结

乡村生态旅游是保障乡村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切实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层次。而目前丹东地区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欠缺,因此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丹东地区应该结合SWOT分析的相关内容,立足于丹东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从生态环境保护出发,有效的整合区域内的旅游发展资源,从而保证丹东地区能够在国内外的市场中打响乡村生态旅游的品牌,真正走向品牌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丽娜.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构建[J].生态经济,2013(11):106-109+144.

[2]吴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思考[J].农业经济,2015(5):57-58.

[3]李孟娣,李洁.浅析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J].农业经济,2016(2):99-100.

[4]吴飞美,黄力.福建省乡村生态旅游项目营销推广分析--以莆田“笛韵森林人家”为例[J].闽江学院学报,2013,06:99-102.

第5篇

【关键词】 特色文化 文化产业 文化强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晋江的文化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对于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新形势下,晋江市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打造文化强市,推动晋江从经济强市向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的转换。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文化服务品牌、文化企业品牌。围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先进文化精华,彰显城市文化品格,大力弘扬晋江精神,培育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创业文化、慈善文化、侨乡文化和创意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美好精神家园。

一、晋江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1、闽南文化的特色优势

晋江素有“海滨邹鲁”美誉,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深厚,拥有丰厚的传统工艺,已有十余项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2)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民间信仰、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搏饼”等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3)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为中国方言之一;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60种语言之一。据统计全球讲闽南话的人多达近4000万(福建800万、台湾1700万、南洋约1200万。世界其他各地约200万)。

2、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

(1)晋北生态休闲区。以紫帽山为核心,涵盖紫帽镇、磁灶镇、内坑镇的部分范围。发挥紫帽山绿色生态和近城区位优势,深入挖掘磁灶陶瓷文化的内涵,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运动休闲、乡村旅游、生态养生、度假旅游、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建设紫帽山运动休闲区和磁灶陶瓷文化体验区两个功能亚区。“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紫帽山运动休闲旅游区的游客中心、紫帽山体育健身区、紫湖休闲度假村、紫帽山休闲农庄等项目建设,提升高尔夫俱乐部和宗教朝圣区项目,打造生态休闲基地。

(2)晋西文化体验区。以安海镇为中心,涵盖安海镇、东石镇、永和镇和内坑镇的部分范围。依托安平桥生态文化公园、龙山寺、安海三里街、东石寨、南天寺、中国伞都、白沙岛、草庵等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史迹文化、民俗文化、涉台文化等文化资源的内涵,结合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宗教旅游和休闲旅游,建设安海古镇和东石民俗文化体验区两个亚区,打造闽南文化旅游基地。“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安海镇历史文化悠久、文物等级高和知名度高的资源特色,发挥对台文化优势,开发宗教朝拜、历史文化体验、两岸文化交流等主题旅游产品;重点建设项目包括龙山寺景区、安海三里街、安平桥生态文化公园。

(3)晋南滨海度假区。以龙湖、金井和深沪三镇为重点,涵盖龙湖、深沪、金井和英林镇。加强滨海旅游资源保护,为旅游发展预留足够空间,积极发展滨海运动、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重点建设旅游综合服务区、深沪湾运动休闲区、围头湾休闲度假区和虺湖生态休闲旅游区四个功能亚区,打造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十二五”期间,重点做好滨海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环境培育,提升围头战地文化渔村、衙口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七匹狼男装博物馆等旅游项目。

(4)“品牌晋江”旅游产品。晋江作为充满活力的品牌之都,拥有“中国鞋都”、“中国织造名镇”、“中国拉链之都”、“中国休闲服装名镇”、“品牌之都”、“中国服装之都”、“世界夹克之都”等美称。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发展观念的不断转变,晋江社会经济发展活力将持续显现。亟待充分利用和发挥晋江品牌之都在产业集群、区位交通、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和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优势,打造晋江工贸旅游品牌。

3、文化产业的政策优势

对照2009年7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4月中央宣传部等九部委发出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晋江市先后出台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重要举措,分工扶持工业创意设计产业、旅游产业以及加快文化创意和创新孵化型产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专项政策。

(1)政策引导。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通过制订投融资与风险分担办法,鼓励民营资本采用直接投资或参股等形式,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2)政策优惠。在参考晋江商贸服务业优惠政策基础上,从本级财政返还奖励、购房、租房资金补助和相关规费减免,以及人才培养和引进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引进的文化产业项目扶持力度。

(3)资金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在列年度计划和预算时对文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并视财政增收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逐年有一定幅度的增加。逐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设立晋江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或“担保基金”,扶持、奖励晋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引导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发展集约经营。

(4)资产运营。政府可采取授权或部分授权文化部门搞文化资产运营,使其通过文化资产运营的方式获得现实的生存能力,再进一步产生效益哺育文化艺术生产。

4、文化产业的经济优势

晋江市民营经济十分活跃,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品牌之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第5位,经济实力连续20年居福建之首,经济总量占泉州的1/4、全省的1/16;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等称号。经济与文化比翼齐飞,经济社会建设的“晋江经验”和文化建设的“晋江现象”,使晋江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2年,晋江地区生产总值1230亿元;公共财政总收入161.02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为27960元、13580元。

二、打造项目优势亮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1、打造对台文化亮点

精心构建晋台旅游合作精品线路,着力推介宗教朝圣之旅、寻根谒祖之旅和闽南文化之旅。现台湾有龙山寺多座,都是从安海祖寺分炉。打造特色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提高第四届端午旅游民俗文化节的活动规格,突出龙山文化的影响力,加大两岸龙山文化交流,扩大活动影响。指导办好“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活动,力争在活动内涵、品牌打造、社会效益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着力扶持对台文化交流龙头企业。目前,东石艺达木雕在对台文化交流上发挥着龙头作用,吸引艺达公司进入东石园区,并依托该企业设立“潘山艺达木雕园”,在其中辟出“潘山木雕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潘山木雕文化传承基地”、“晋台庙宇建筑与木雕文化展示区”和“晋台民间宗教信俗交流基地”四大区域,收藏展示木雕工艺精品,丰富木雕文化内涵。

2、打造历史民俗亮点

打造“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集中展示晋江历史文化、闽南文化、海洋文化,更好地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现代产业经营模式,以“乡土、乡音、乡情”“艺术、艺苑、艺人”“传统、传承、传播”为主题,按照“福建唯一、全国闻名、世界特色”的要求,努力把五店市传统街区打造成为晋江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海西文化旅游产业重要品牌、闽台文化交流核心区域、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海内外晋江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3、打造文化创意亮点

以艾派为龙头,推广成功经验,让更多文化企业涉足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带动晋江市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依托艾派强大的创意设计人才团队,加大扶持力度,使之成为我市创意人才的孵化基地。推广艾派牵手中国美院成立“国历文化研究中心”的模式,组织高规格研发设计大赛,吸取最前沿的创意设计。

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晋江还将加快“创意创业创新园”(“三创园”)建设,推动麦肯锡、中纺院、东华大学等机构入驻发展,打造产业升级“慧谷”和设计研发“智岭”;同时,加快洪山“文创园”建设,推动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机构入驻发展,打造文化创意先行区。

4、打造广告服务亮点

晋江市庞大的企业群对广告创意的需求是巨大的,广告创意市场具备较好的对接土壤。引导中桥文化传媒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等服务与支持,做好生产要素整合、服务城市与产业转型升级、挖掘文化创意市场潜力三篇文章。目前,致力于服务城市建设,已专门成立“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规划项目组”,大力发展晋江市民俗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规划“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把现代技术与民俗文化通过创新的创意表现,展现侨乡与台湾东岸两地血脉之亲的文化根源。

5、打造公共文化亮点

晋江市从树立文化的自觉自信、做好文化发展规划、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出发,突出以“文”惠民,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沿着世纪大道,博物馆、图书馆、戏剧中心、文化中心等,一座座现代化的公共文化设施串起了一条靓丽的“文化长廊”。晋江市博物馆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馆藏文物量居全省县级馆前列,是福建省一级达标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市图书馆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现有馆藏纸质文献32万余册、阅览座位1000多个、网络节点1000多个,为福建省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居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前列。该馆是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国文明图书馆,曾获2010年中国书业“年度图书馆”奖。晋江市文化馆也是国家一级馆,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目前,晋江市19个镇(街道)已有10个镇(街道)完成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在建项目有5个,其余已列入建设规划。古镇安海在全省建起首个镇级图书馆,馆里光藏书6万多册,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阅读的好去处。此外,晋江还经常开展全市性的多种文化活动,丰富百姓生活。晋江市城乡基本形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层文化建设新格局。

三、几点思考

1、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

要制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和规划;结合晋江市实际,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细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育和扶持优势文化企业;明确具体的扶持办法、扶持对象、扶持目标及扶持管理细则。按民族民间文化、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等类型,分类确定在政策、税收、资金、人才上对具体文化企业和产品的扶持规模和程度等,确定什么样的文化产品该完全进入市场,什么样的文化产品该由政府给予扶持补贴,充分利用法律法规及政策,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确保文化产品健康的思想内容。

2、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消除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的投入,主动引导和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完善对文化产品的市场准入及其监管的相关制度、办法;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的学习和对本地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实现理论创新、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

3、进一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发展晋江市文化产业,要立足于本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把长期处于自然状态,远离市场,远离消费者的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文化资源挖掘利用起来,运用现代科技等创意手段,赋予现代元素,让历史活在当下,充分发挥其优势。发展旅游产业,要把文化作为其灵魂;注重两个方面建设:一个是吸引物,也就是人们到你这里来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也就是这个地方独具魅力、独具特色的东西,如摩尼教草庵。另一个是提供物,主要指提供给游客精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如闽南歌舞。要用文化来提升旅游品质,丰富主题内容,把旅游、休闲和文化熏陶融为一体,创新文化体验传播方式,增加旅游人次和游客滞留期。

4、进一步抓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引进工作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发展文化产业就无从谈起。人才的缺乏,特别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晋江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形成一定的机制,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其次要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培训等方式,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制定专业人才培训计划,有步骤、多层次、多渠道地对基层文化人才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还要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才队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立足晋江市的本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发掘晋江市民间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保护好、发挥好他们的特长。其次要博采众长,吸取外国优秀文化;实施创新人才政策,引进国内外各类文化人才到晋江发展创业;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5、进一步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

重点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企业集团、示范基地,成为晋江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鼓励文化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整合资源。引导大型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做大做强。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努力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理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重点项目落实,尽快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

【参考文献】

[1] 天海翔:中国文化产业[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苏北农村;农民住房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美国的高科技是影响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最重要的两件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点。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把新型城镇化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强调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所谓“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标准,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农民住房问题是我国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民住房问题是化解目前城乡住房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以苏北地区为例,通过调研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农民住房问题,研究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期望对江苏省以及全国的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产生的农民住房问题的解决带来启示与思路。

一、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下农民住房现状

江苏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江苏省增加的城镇人口已超过四千万,人均住房面积从6平方米增长到30平方米以上,城市交通、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从短缺到基本适应、适度超前。全省城镇化率每年以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14年,江苏省城镇化率达到65.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苏北即江苏北部地区的简称,位于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苏北正抓住“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东陇海地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四大国家战略以及“苏北计划”、“振兴老工业基地”等省级战略,已成为华东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住房舒适化、现代化是农民奔小康、走向富裕文明的重要内容。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从事非农产业的城镇人口增加和从事农业的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的增加必然增大相应的住房及公共设施等需求,使城镇用地不断向农田挤压,导致耕地不断减少。而由于城市房地产价格高,进城农民工收入整体不高,因此,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镇买不起房,被迫成为在城乡之间流动往返的两栖人口。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对住房舒适化、现代化以及生活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苏北地区的乡村,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制约,农村住宅的发展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农民都是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申请一块宅基地,自行投资、建造房屋,建大建小、建好建坏、全凭自己的好恶与实力。既无统一的规划设计,更无相应的政策补贴。很多村庄村民散乱建房,村庄的整体性较差,土地浪费现象严重,整体表现出不规范、不节能的特征。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产生的农民住房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次调研选取苏北地区的沛县、宿城、泗洪和东台四个县的10个自然村落,现场发放调查问卷720份,回收有效问卷 686 份,回收率为 95.28%。

调研的内容包括村庄的基本状况、人口结构、经济收入、住房现状、居住意愿等几个方面。调研采用实际走访和调查问卷两种形式进行,随机挑选当地村民填写。

(二)基本状况

苏北农村整体经济水平低,自然村数量多、村庄之间差距较大。村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备比较落后,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居民的需求不容易把握。随着农民建房增加,良田被占,传统村庄规模不断粗放式扩大,住房结构的现代化程度低,与国家“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合理减少农村居住用地,促进农村各项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的规划要求相去甚远。

(三)人口结构

受访农户常住人口平均为3.3人,20-40岁的精壮劳动力大多外出进城务工经商,80、90后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回乡务农的意愿。外出农民工以男性为主。村庄的留守人口基本是妇女、儿童和老人,除每年短暂的农田作业外,他们最需要解决的是留守儿童教育、老人养老医护及农村治安等问题,而集聚生活或社区生活的服务社会化功能能够有效化解这些问题,现有的分散居住方式与农村进程现代化格格不入。

(四)住房现状

从住房类型看,3%是土坯房,13%是瓦房,29%砖混平房,53%是二层楼以上的自建楼,房屋结构以砖混平房和砖混瓦房为主;苏北农村住宅的院子多用于小型的养殖和农机具的摆放。其特点是高、大、宽,平面布局乱,缺乏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没有组织性和次序性。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平面利用率很低。从宅基地来源看,55%为祖上留传,10%为村集体免费划拨,11%为村集体有偿划拨;近5年被调查村庄80%的村民耕地面积减少,其中35%没有获得补偿。

表1 农村住房类型

(五)经济收入

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得84%的农户增加了收入,其中55%的农户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0000元及以上,与此同时81%的农户认为城镇化后家庭消费生活成本明显增加。

(六)居住意愿

62%的受访农民肯定了城镇化建设对人们就业带来的正面影响;农户对新型城镇化的最大愿望是收入增加,生活富裕,其中愿意村庄撤并集中居住的占57%,集中住在像城里人一样的楼房内的占74%。可见,农民总体上是愿意集中居住并享受现代生活的。

三、思考与建议

(一)统一规划,科学设计

要从农民根本利益出发,高起点统一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合理的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相关部门要加强宏观规划与指导,从多角度进行通盘考虑,坚持突出重点,打破均衡发展的模式,集中力量,有选择、有批次地优先发展重点城镇,进而带动其他城镇加快发展。要立足小城镇的功能定位,发挥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要以整体的、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民住房问题。提倡短期经济效益与长远发展相互协调、农村经济与社会环境共同发展。以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原则,强调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统一发展。

(二)加强管理,加大宣传

地方政府要高效能管理城镇化建设,加大城镇环境治理力度,彻底转变“重建轻管”的观念,以创建环境优美镇为目标,大力整治环境改变传统农村“脏、乱、差”的形象。大力加强对市政、建筑、交通、绿化、环卫等方面的管理。运用各种宣传形式,普及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知识和理念。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环境意识和公德意识,引导农民积极支持、参与管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转变观念,改革农村住宅发展模式

农村在行政体制、房产以及社会结构形态上与城市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套用城市模式。农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也较差,需要从自身转变观念,努力探索和改革农村住宅发展模式。在坚持经济适用、安全美观的原则下,在乡镇创建示范村,在村里创建示范户。尽可能改变农村现有住宅的建造模式和发展模式,创建农村准宅建设管理体制,发展技术支持与材料配给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走产业化和市场化道路。

(四)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推动农民市民化

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是城乡一体化的迫切要求,逐步推进农村社区的居民在住房、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各方面与城市居民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均等化。此外,进城农民待遇方面,放活户籍管理,打破城乡二元户籍管理模式,降低户口准入门槛,推动农民市民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需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目前世界对中国城镇化的认同主要集中在庞大规模城镇化的住房和基础设施的及时供给上。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还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提升城镇化的品质,同时高度关注城镇化联系的另一头――农村。通过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使农村在城乡结构重组中不应该是人才、资源流失,而是能够实现与城市的优势互补和发展协同,通过城乡统筹、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渐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城镇化建成后,既要让农民们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实惠,又要让农民们有事干,更应该让他们的身份城镇化。有了房子,有了社会保障,有了固定的收人,农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

参考文献

[1] 鲁鹏.新型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2]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5.

[3] 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1).

[4] 吴康明.转户进城农民土地退出的影响因素和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

[5] 耿明斋.对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几点认识[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4).

[6] 丁静.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J].学术界, 2013.

第7篇

全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办学规模、校容校貌、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40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小学28所,公办幼儿园3所。

1.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8年以来,先后争取新农村卫生新校园、灾后重建等项目资金累计2亿元,新建、改扩建了一批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中小学实现了“远程教育”项目全覆盖,学校基础设施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2.“两支队伍”建设全面加强。积极组织全区教师参加中省培训,开展校本研修,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批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推行校长管理制度改革,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中青年教师走上了学校各级管理岗位,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教育质量稳中有升。积极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教育质量管理年”、课堂达标、课改成果展评和评教赛教等活动,重视教育科研和“两考”质量管理,中考升学率和高考录取率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4.“教育强区”骨干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李台等3个镇办先后被命名为“省教育强乡镇”;中学、高新中学晋升为省级标准化高中;区幼儿园等3所幼儿园晋升为省级示范化幼儿园;高新小学为省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2004年,我区通过“普及实验教学区”验收;2005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2007年通过国家“两基”复查验收,“教育强区”骨干指标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区教育发展还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教育文化体育管理职能繁杂,督导、教研力量薄弱;教师队伍长效补充和流动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校长的选拔培养机制不够健全;教育投入不足,城乡办学条件不够均衡;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亟需进一步提高。

教育是民生之本。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竞争实力,都需要人力资源支撑,需要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全力振兴教育事业,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科技、人才、园林、富裕”服务。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双高双普”、创建“教育强区”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城乡统筹和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强化管理和加大投入为保障,以“振兴教育工程”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教育改革,创建省级教育强区,实现教育全面振兴。

(二)主要目标

2013年“双高双普”达标并通过验收,“教育强区”骨干指标体系基本建成,2015年“教育强区”通过省级验收。

——学前教育得到全面普及。到2015年,每个镇办建成一所中心幼儿园,城乡社区建有配套幼儿园,消除入园难问题。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95%以上,全部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

——义务教育实现城乡均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100%达标,教育信息化普及和应用水平得到提高,教育资源实现城乡均衡配置,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9.5%;打造2-3所省内知名的特色学校。

——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并逐年进位。

——职业教育得到发展。2014年建成区职教中心,以大职教的发展思路,整合区内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把区职教中心打造成以现代农业教育为特色的省级示范化职教中心。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

1.加快幼儿园建设。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公益性、普惠性、多形式”的建设原则,积极争取中省专项资金并安排配套资金,推进镇办中心幼儿园建设,规范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制度,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到2015年建成5个镇办中心幼儿园,10所以上城乡社区幼儿园,基本满足幼儿入园需求,彻底消除入园难问题。

2.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在幼儿园园舍条件基本满足入园的基础上,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到2015年全区3-5周岁儿童的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全面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

3.实施科学保教方法。加大幼儿园管理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加强对各类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科研的管理指导,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和城乡结对帮扶长效机制,促进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共享。

(二)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

4.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抓住省统筹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改革试点区的有利契机,按照“城乡一体规划、建设标准一致、设施配置相当、师资配备均衡、服务质量均等”的思路,重新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全面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确保适龄少年儿童免试就近入学,着力解决好择校和残疾儿童就读问题。

5.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按照“配置科学、设施完善、装备合理、功能齐全、分步实施”的要求,对全区中心校以上的学校进行教育装备均衡配置。根据有关规范标准,配齐配足实验仪器、信息技术装备、图书和体卫艺器材等设施,完善部室、操场建设,建成校园安全监控及报警指挥系统,实现教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达到信息技术教学“校校通、班班通、人人会、天天用”。依托教育网,建成覆盖全区、连接省和国家的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校园校舍管理、学籍管理等为一体的教育信息化平台。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力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提高校长文化自觉意识,引导学校把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策略,用文化建设推动学校主动发展。要在价值文化、活动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建设一批“书香校园”、“墨香校园”,实现校园文化人文气息浓郁,教育内涵丰富的目标。

(三)实施“高中教育提质升位工程”

7.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高新中学、中学的扶持力度。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化解高中办学债务;安排专项经费,资助和奖励高中优秀学生、优秀教师;给高级中学在人、财、物等方面充分的办学自,对学校在人才引进、教师待遇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8.激活办学机制。进一步激活高中办学机制,鼓励和支持各中学根据本校实际,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全面推行校长公选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规范和完善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实行岗位管理;建立教师能进能出、轮岗转岗机制,畅通教师进出渠道;完善内部分配绩效制,完善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促进目标责任的落实,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9.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按照普通高中内涵优质发展思路,引导高中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出名师、育英才、创特色、上水平为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因材施教,推进分层教学,集中优质师资,强化质量管理,教育质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并逐年进位。增加升入国家名校优秀生数量,走优质特色发展之路,在省级标准化高中的基础上晋级省级示范化高中,引领全区教育水平整体提高。

(四)实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工程”

10.规划新建区职教中心。按“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区职教中心选址新建(原校址划归张家岗小学扩建),重点解决目前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落后,场地校舍不足,设备设施和实训基地匮乏等问题。完善职教师资补充机制,出台地方性行业准入制度,探索建立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健康发展。

11.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采用“政府主导、部门合作、校企合作、依托学校、镇办联动”的办学机制,有效整合我区各部门职成教机构,将技校、劳动、农业、财政等部门的员工培训、农民培训和入区企业的职工培训统一整合到区职教中心,形成以职教中心为龙头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并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这一品牌优势,创新办学思路,把区职教中心建成以现代农业教育为特色的省级示范化职教中心,发挥科技示范、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

12.加强城乡成人教育机构建设。加强镇办农技校和农科教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健全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他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区、乡、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社区教育内容丰富,开展活跃,效果良好。

(五)实施“两支队伍建设工程”

13.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师实行归口管理,统一由教育部门按规定调配。建立教师队伍常态补充机制,确保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色教育正常开展。审慎、稳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有序进入、轮岗交流、培训培养、退出分流”机制,实行教师动态管理。完善教师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制订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管理细则,实行分配向一线教师和农村教师倾斜的激励机制。

14.推进校长任用制度改革。校长是实现教育突破性发展使命的关键。中小学校出现校长岗位空缺一律实行公开招聘,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进行。推行校长任期制和期满交流制度,每届任期三年,任期届满后,重新进行聘任,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期时间原则不得超过两届。加强校长队伍后备力量的选拔培养。

15.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名师带动计划”,认真做好名师、名校长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工作,不断壮大名师、名校长群体。按照三年一届、动态管理的要求,逐步扩大数量,带动校长、教师队伍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以优厚待遇招聘引进一批外地名师和名校长。深入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加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队伍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一支以名校长、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为主体的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

(六)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16.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制定《区“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以“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探索出具有本区特色的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教学,推行探究式学习,培育推广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课程教学管理、创新高效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估机制,推进教与学两个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17.加强学校教育科研和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区、校教育科研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科研规划和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和校本研究,有效解决新课改和提高教育质量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认真落实新课程计划,教师全员参与校本研修,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积极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强力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到2015年建成艺术体育类和文化建设类等特色项目学校2-3所。

18.扩大教育帮扶交流合作。在城乡学校之间、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积极组织开展对口支援、结对帮扶、交流服务、网络支教等活动,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在继续抓好与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宝鸡中学、交大附小等机构教育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再选择一批省内外知名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教育交流合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七)实施“一体两翼建设工程”

19.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单设教育局和文体局,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增加机关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使之更好行使管理职能。切实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大力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创新管理方法,全面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0.加强教研、督导机构建设。推行“以教育行政为主体,以教育科研和教育督导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管理运行机制。加强教研室和督导室硬件建设,建成省级标准化教研室和督导室,配足配齐各科教研员和专职督学,设立教研督导专项经费,保证教研和督导机构能够充分开展工作。

21.充分发挥教研、督导机构作用。充分发挥教研室对教育教学的指导引领作用,全面建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教学、评价教学的教研指导机制;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评估与监测相结合、监督与指导相结合,定期对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行督导和评估,保障教育质量快速提升。

(八)实施“教育经费保障工程”

22.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强化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行为,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向学前、高中覆盖。依法保证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确保教育财政支出达到或超过公共财政支出的省定比例。需地方配套的项目资金列入区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23.科学统筹资金使用。在保证日常运转经费需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专项经费,着力解决教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问题。统筹城乡、校际之间教育经费,重点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对各类资金进行规划整合、板块整合、项目整合,捆绑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24.加强教育经费资产管理。加强教育经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教育资金监管制度,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健全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制度,推行校务公开制度,规范学校经济行为,防范学校财务风险。财政局研究制定《教育财务管理办法》,探索为学校方便快捷服务的新机制,充分尊重学校采购教育教学用品意愿,纳入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学校经费,做到及时、全额拨付学校,在教育局的监管下使用,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四、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实施方案》是贯彻落实省《实施意见》和区《决定》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创建省级教育强区的重要措施。区上成立由政府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主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镇(街道办)、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创建教育强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创建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由主管副区长担任主任,教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半年一次例会,研究解决方案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工程类项目要落实项目推进责任人,对改革类项目要确定项目指导责任人,同时明确项目单位的主体责任。

(二)加大宣传,正确引导。

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做教育工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群众尊师重教的积极性,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加快教育改革创建教育强区营造更加宽松的氛围。教育部门要加强作风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分类指导,逐步实施。

《实施方案》涉及各级各类教育,是未来几年我区教育改革创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坚持科学规划、统筹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有计划、按步骤地统筹推进。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分类、分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列出工作计划和推进时间表;教育部门要加强《实施方案》推进工作的协调与沟通工作,敦促相关部门履职尽责,促进工作落实;要加强对《实施方案》实施的过程性指导,特别是对改革类项目要组织专业人员深入项目单位,实行面对面的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推进中出现的偏差,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

(四)政策支持,多方保障。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大对《实施方案》的支持力度。要不折不扣地落实省《实施意见》中出台的各项政策,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住建、人社、编制、宣传等部门和单位,要从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眼,尽全力为《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提供便利和优惠,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需要向上沟通协调的要积极主动争得上级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要在涉及规划立项、土地供应、资金投入、资产处置、行政审批、人事管理等重大事项上强化统筹。

第8篇

把文化资源创新融合为地区崛起的优势

新华月报:枞阳从汉武帝开始置县至今两千多年,历史上曾经产生了方以智、桐城派三祖等文化名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传统,对当下文化建设有何启发?

汪恕东:枞阳县历史悠久,有“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文化特质,在中国多元一体的文明结构中,一度成为皖江文化的中心。2007年,安徽省社科院和几个相关单位从数百名安徽籍的历史文化名人中评选出了100位“文化之星”,枞阳就占了11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誉为“中国明清第一人”的方以智。他的“坐集千古之智”和“义随世变而改”思想精神内核就是传承与融合、变革与创新。这对我们今天坐集全球之智,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谋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现在,枞阳以“文章之府、山水城市”形象定位进行文化建设,就是要发扬“坐集千古之智”和“义随世变而改”的文化精神,创新和融合枞阳深厚的文化资源,从而转化为枞阳崛起的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新华月报:枞阳“西乡喜文,东乡重武”,“武”也是一种历史文化。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枞阳镇成为中线渡江指挥部所在地,县属江心洲和沿江各码头均成为的起渡点。崇武之风对渡江作战有哪些直接帮助?红色文化在枞阳文化建设中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汪恕东:“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枞阳人喜文重武,我认为这是以文武之道追求大道之行的精神体现,也是“气节之乡”的一个重要侧面。枞阳襟江带湖,扼长江咽喉,控南北要塞,清代到民国又与当时的安徽省省会安庆市紧邻,这样的战略地位注定了枞阳人必须肩负起历史使命。

从时期到时期,枞阳人的崇武之风、气节精神在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中都有着深刻的体现。尤其在中,中线渡江指挥部就设在枞阳镇陈氏宗祠。枞阳几十万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支前活动,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为的胜利给予了倾情支援。为此,许多船工、民兵英勇牺牲。

枞阳的红色文化,是一笔精神财富,用好这笔财富,有利于激发枞阳人的爱国爱乡精神,有利于形成舍生取义的道德观和文化价值观,有利于树立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

新华月报:枞阳在文化建设上,除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令人感受深刻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体现方面尤其突出。无论是群众还是干部都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枞阳在文化建设方面都作了哪些努力?

汪恕东:文化建设重在传承,但关键还是要着眼于文化的当代性。现在我们把“文化育县”作为培育枞阳文化精神和文化产业的长期战略。今年又首次把“培育枞阳地域精神,打造枞阳文化名片”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都是源于这样的思考。归纳起来,枞阳文化建设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

一是文化资源发掘整理阶段。这个阶段有政府主导出版的《枞阳县志》、《枞阳文物志》、《浮山志》、《枞阳风雅》等;有民间和个人出版的《枞阳百咏》、《晴川存稿》、《方以智》、《老枞阳》和十几个文化巨族编修的族谱等。还有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学术探讨和文化资源研究,培养了一批研究开拓枞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人才队伍。

二是“文化育县”战略实施阶段。最近几年枞阳每年都把文化建设列入政府10件实事,2010年的莲花湖公园建设项目,2011年的旗山汉武文化生态公园建设项目、大型黄梅戏《寸草心》的创作,2012年的上码头历史街区综合改造项目。许多文化工程建设融入了大量枞阳历史文化元素,突出了枞阳文化精神主线。此外还有以天下枞阳人为资源举办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文化促进会、同乡会、联谊会,进一步唤醒了枞阳民众的文化意识,把枞阳文化融入了现代化发展的主旋律。

三是“枞阳名片”地域文化精神打造阶段。枞阳人最值得自豪的,就是拥有了一座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于一体的浮山。从唐代孟郊、白居易到民国时期文化名人在浮山留下了一部浓缩文化史的四百余处摩崖石刻。特别是明清以降,方以智、左光斗、方苞、刘大櫆、姚鼐、黄镇、章伯钧等一大批名家名人,形成了以浮山为中心的浮山历史文化圈,使浮山不仅成为一个文化载体,还是一个蕴藏着无穷能量的精神载体。

近几年,枞阳还先后启动黄镇图书馆,浮山、莲花湖、旗山3个公园建设,着重植入枞阳文化元素,培育地域文化精神。如:以方以智为代表的“坐集千古之智精神”、以黄镇为代表的“爱乡爱国精神”等,围绕这些地域文化精神打造“枞阳文化名片”,不仅是枞阳整体发展形象的战略定位,对提振枞阳广大群众和干部的精神面貌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华月报:莲花湖据说是桐城派大家方苞的养鱼池,在此基础上兴建莲花湖公园是怎样的一种文化构想?

汪恕东:文化建设不能拆了“真文物”,建造“假古董”。莲花湖历史上曾经是方苞家族的祖产,现在建成莲花湖公园,一是有效保护了方苞家族的几位历史文化名人的墓葬,二是突出了桂林方氏家族对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三是为了打造枞阳“文章之府、山水枞阳”文化名片,四是为枞阳民众提供了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和宜居的生态环境,五是为了带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建设莲花湖公园,得到了全县干部群众的支持,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实际上是一个全民设计、参与的文化产物。现在已成为县城居民最爱去的户外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新华月报:枞阳县黄镇图书馆目前藏书4万册,整体配备相对比较先进。作为枞阳的一个重点文化项目,请详细谈谈枞阳县图书馆重建工程的决策思路。

汪恕东:1998年全国政协杨小波同志在枞阳挂职担任副书记期间,第一次系统地从学术、决策和精神引领3个层面对枞阳文化兴县作出战略思考,提出以兴建“黄镇图书馆”为切口推动文化兴县项目启动。但因为当时枞阳是国家贫困县,财力有限,被搁置下来。2008年,县委县政府首次决定每年以解决民生、促进发展为重点实施10件实事,“黄镇图书馆”项目被正式列入启动工程。

黄镇是枞阳县横埠镇人,是我国杰出的将军、外交家、艺术家,他一生对故乡充满深情,这种爱国爱乡精神是枞阳地域精神的旗帜。枞阳投资一千多万元兴建“黄镇图书馆”,是集“枞阳图书馆”、“枞阳历史名人纪念馆”、“枞阳史籍文库”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化文化设施,是“文化育县”的一项标志性工程,也是弘扬爱国爱乡地域精神的一个伟大实践。它的建成标志着枞阳从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迈进的开始,标志着枞阳文化事业已进入现代化、常态化建设轨道。

发展文化的出发点是发展落脚点是民生

新华月报:从地理位置上说,枞阳处于长江北岸,曾一度因受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而受损严重。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枞阳遇到过哪些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汪恕东:枞阳临江环湖,历史上重大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仅上世纪90年代,9年当中就有6年发生灾害。此外,没有铁路,资源多样但谈不上丰富,留不住人才……都是影响枞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便从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一直戴到了2011年。

落后的农业经济只能保吃饭,文化建设更是举步维艰。为了改变这种生存状况,枞阳人克服重重困难,苦苦求索,发奋图强,终于在江河文化中找到了答案:以“工业强县、城镇兴县、三产活县、文化育县、生态立县”创新思维重新整合资源。

县委县政府一方面从工业强县入手,借助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机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破内陆的闭塞状况,化解结构性矛盾,撬动了整个枞阳的崛起进程。一方面扬水之长,避水之害,充分利用自身地域特色和文化资源优势,以“文章之府、山水枞阳”作为枞阳未来发展形象的顶层设计,改善发展环境,在城镇化建设中大量植入枞阳地域精神文化元素,加大文化建设投入,打造“枞阳文化名片”。经过多年的努力,枞阳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化物质化建设实际上是改善投资环境的资本积累。然而,枞阳多数民众对文化资本化还停留在启蒙阶段,少数人由于缺乏文化上的视野和发展眼光,对枞阳文化建设的举措更是难以理解。这时候,枞阳县委县政府,必须要有更广阔的开放胸怀、更广阔的全球文化视野来激发地方活力。不折腾、不懈怠,排除一切不利于枞阳现代化进程的干扰。

新华月报:我们所到之处可以看到枞阳老百姓对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各类群众性文艺团体及街道、社区、镇村的文化活动开展得非常有特色。那么,今后枞阳在构建城乡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有哪些打算?

汪恕东:构建城乡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以先进的地域文化育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枞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现新时期枞阳重信、讲义、尊礼、崇文的地域文化精神,不断筑牢枞阳人民积极向上、敢为人先、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以繁荣的文化事业惠民。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加快推进县文广影视中心、体育中心、科技馆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结合县城建设,重点谋划实施县博物馆建设项目,培育城市文化。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规范运行县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提高群众的文化参与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大对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对文宗文化、民间文化的研究推介,传承和创新黄梅戏、东乡武术等地方传统文化。三是以新兴的文化产业富民。深度挖掘和整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综合开发利用,大力推进文化与产业融合,通过文化招商培育和引进一批知名文化企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富民兴县的新引擎。结合县城发展,启动1-2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谋划打造文化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新闻传媒、艺术创作、电影戏剧巡演等文化产业。以浮山公园为龙头,启动白荡湖景区、白云崖景区、岱鳌山景区、羹脍寨湖、莲城湖综合开发,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让全县人民共享枞阳全面发展的成果。

新华月报:发展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枞阳的文化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最直观、最直接的体现是目前的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枞阳县是如何为发展文化建设而优化环境的?

汪恕东: 枞阳临江环湖,山水相依,打造亲水天然的山水园林城市资源全国得天独厚。坚持城乡统筹,以“城镇兴县”战略改善发展环境,在城镇化建设中把文化融入主旋律,建设现代化城镇,不仅是枞阳全面崛起的需要,而且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崛起伴随着文化的崛起,没有地域文化精神的城市最后只能走向衰落。

枞阳在发展工业作为加速崛起、兴县富民主战略的同时,不仅优化发展环境和完善城镇现代化功能,彰显文化特色和山水自然生态特色,打造滨江明珠、特色集镇、秀美乡村“三位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城镇。更在城镇化建设中着重倡导文化理念,植入地域文化精神。有力提升了城镇综合竞争力、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使枞阳正在成为功能完善的宜居宜业城市、文化和自然生态良好的山水园林城市。

新华月报:有人认为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矛盾因素,请从枞阳文化发展体会谈一下文化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汪恕东:枞阳文化环境建设,既是优化发展环境、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需要,也是一次激活人们文明生活方式、开放性思维、文化观念、社会道德朝着现代化转变的大变革。文化成为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把枞阳深厚的人文资源加以创新,转化为枞阳崛起的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把文化名片效应做大做强,不仅是延续枞阳文化千年流脉的需要,也有助于一个地区的“无形资产”的积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如果忽略文化建设,软实力打造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不能为外来资本提供优越的文化环境,把本土丰厚的文化和外来资本融为一体,让它根植于这块土地,经济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11年底,枞阳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其根源就在于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团结一致,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兴县、三产活县、文化育县、生态立县”5大战略。始终以经济和文化建设为两翼,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

新华月报:枞阳县在发展文化的工作中所做出的有益探索,即文化枞阳经验,是否能够总结出值得全国其他地方借鉴的经验?

汪恕东:枞阳县在发展文化的工作中所做出的探索,是科学发展观的一次重大实践,出发点是为了发展,落脚点是为了民生。其做法,一是始终把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与物质层面的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创了枞阳城市建设的先例;二是改革征迁安置方式,以莲花湖公园建设为突破口,彻底改变沿袭多年的一户一宅安置为产权调换或货币安置,在县城新区安排交通便捷、生活设施配套齐全的地块,严格按标准小区规范集中建设安置房,开创了平稳拆迁的先例;三是县委县政府一直主导文化建设,每项工作都由县委县政府委派县干具体负责,一人一事实行包干,开创了领导包保制的先例;四是每项文化建设工程实施前向社会公布建设方案,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开创了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先例。

文化改革新目标为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新华月报: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今年全国“两会”对今后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在深入文化改革发展方面,枞阳会有哪些考虑和举措?

汪恕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今年全国“两会”确立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新目标,为文化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枞阳县委县政府必须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一要增强责任意识,充分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二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紧迫性;三要增强机遇意识,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

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到今年底,我县将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县级支中心已顺利开通,文化下基层进社区活动深入开展,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将得到根本保证,县文广影视中心今年将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枞阳县博物馆建设已列入县政府议事日程,重大基础文化设施进一步夯实,为枞阳县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制定并落实全县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我们将认真遴选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对外推介招商,重点打造建设枞阳文化产业园项目,不断改善投资和服务环境,吸引更多文化产业来枞阳落户生根。你发财我发展,实现双赢。

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艺创作生产、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引领群众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大型自创黄梅戏《寸草心》的推出,就是我县致力于打造艺术精品、树立枞阳文化品牌的行动和决心。

第9篇

一、学习考察概况

根据区委中心组全年学习安排,第二季度中心组的学习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加快大发展”为主题,结合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委二届三次全委会精神和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以区委书记XXX为团长的学习考察团一行2xxxx,于7月13日至19日到温州、杭州、苏州、上海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在重庆驻上海办事处的积极联络安排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下,学习考察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后期开始,在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战略抉择下,华东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势地区,“黄金地带”迅速凸现出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黄金效益”。2002年,华东地区以占全国xxxx的土地和5.xxxx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17.xxxx的GDP。现在,华东四市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和开发的投资力度以千亿元计;构筑了城市及辐射周边的高速交通网络;打造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了康奈集团、大虎打火机厂、乔顿服饰集团,对促进温州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和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参观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教园区和娃哈哈集团,学习了娃哈哈的品牌多元化经营模式和理念;与苏州工业园和昆山市领导座谈交流,向他们请教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问题;参观了上海浦东新区,听取了浦东新区领导关于浦东新区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政府职能调整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参观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和德隆公司,学习了资本运作、战略投资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实地考察了新天地旧城改造项目。

学习考察中,我们既学习了华东四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标准的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民营经济和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当地政府积极营造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进一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转变了我们的观念,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使我们看到了我区在观念上的差距,在发展思路和发展环境上的差距,切实感受到发展的压力,同时在考察比较中也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

二、华东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㈠强化发展观念,一心一意谋发展。各地都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个“牛鼻子”,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强化“项目是生命线,投资者是上帝,引资是功臣”,破除陈腐思想的束缚,树立以发展凝聚人心,以发展论英雄的观念,始终坚持以发展说话,发展以数字说话,数字以事实说话。温州树立和宏扬“四千精神”、“四自精神”,“四千”就是指“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出千方百计”发展商品经济;“四自”就是指“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搞市场经济。各地都坚持围绕发展抓合力,形成合力促发展,四大班子之间、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都围绕发展这个中心,转变观念、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坚持“亲商、安商、富商、扶商”理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了“一心一意抓发展、万众一心求发展、千军万马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㈡依托自身优势,不断优化发展方略。杭州市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两港三区”为重点的“天堂硅谷”成为杭州建设绿色生态工业城市的主攻方向,取得明显成效。苏州在“依托古城,开发新区”的思路下,借助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在与上海的错位竞争中把自己变成上海大企业产品加工的“大车间”。温州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发展“走出去”经济、区域块状经济、轻工业为主的特色经济。昆山由一个6xxxx人口的农业县,80年代大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发展乡镇工业,实现“农转工”;90年挥基础设施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内转外”,形成以开放型经济为主导,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浦东新区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工业基地为目标,以“三港”(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三网”(轨道交通网、市区道路网、越江交通网)、“三能”(电力、燃气、集中供热)基础建设为核心,注重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㈢坚持外向带动战略,增强发展动力。华东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强大的经济活力与其坚定不移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积极扩大招商引资,牢牢把握对外开放不同阶段的重要机遇,不断巩固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密切关系。以招商引资为龙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扩大开放,华东四市在招商引资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政策招商,制定优惠政策,对有实力商家,适当牺牲一定的眼前、局部利益;二是网络招商,在网上信息,宣传自己,捕捉信息,寻觅商机;三是会展招商,派人参加各类会展,收集信息,结识朋友;四是以外引外招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亲商、安商、富商、扶商,让外来商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以此吸引外商的合作伙伴、朋友来当地兴业;五是产业招商,集中优势资源,把某一个产业做大做强;六是中介招商,凡对招商引资作出过实质性贡献的中介人,不论身份,形成“大招商大报酬,小招商小报酬,不招商零报酬”激励机制;七是运用行政手段推动招商,主要是加大领导干部招商引资的压力,大力推行末位淘汰制、绩效工资制,将招商引资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直接与干部的升迁挂钩。截止2002年底,来自8xxxx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在浦东设立了839xxxx项目,投资总额超过42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17xxxx家在浦东投资了32xxxx项目,投资总额达112亿美元,具有投资金额大、技术层次高、产业链延伸广的特点。1xxxx公里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有1xxxx在开发区投资项目2xxxx,还引进内资75.3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年均增幅3xxxx以上。

㈣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增强经济总体素质。杭州以加工工业为主,逐步形成了以娃哈哈、养生堂等企业为龙头的食品加工行业;以汽轮动力、万向等企业为龙头的机械制造行业;以东方通信、UT斯达康等企业为龙头的电子通讯行业;数量众多、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纺织服装行业这四大支柱产业,并全力打造IT产业和新药产业等新兴支柱产业,成为全国软件产业四大基地之一。温州打响“温州制造”品牌,建立1xxxx国字号轻工业基地,创建世界轻工产品生产基地、集散基地、创新基地。浦东立足区域优势,以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高科技园区为基础,建设功能完备的产业园区。

㈤注重载体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在二十年的市场磨砺与整合中,规模化的园区建设为华东经济拓展发展空间,接轨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把园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内辐射的基地、经济发展的龙头,园区建设强化了发展主体经济的拉动效应,使园区内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苏州工业园九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xxxx亿元,其中1xxxx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标准,并在项目审批、财政税收、海关物流等方面获得相应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良好条件。浦东新区在建好大载体的同时注重功能特色园区互补联动的发展格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形成聚合国际现代化金融贸易功能,拥有中外金融机构14xxxx;张江高科技园区形成以现代生物与医药、微电子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金桥出口加工区形成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拥有中外加工企业52xxxx;外高桥保税区实现区港合一,形成自由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等功能,有效促进了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的集聚和优化配置,使得浦东新区成为上海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象征。

㈥优化发展环境,构筑社会经济发展的软硬平台。在倾力投入建设硬环境的同时规范政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和改善发展软环境。“你办项目,我办手续”,立项、征地、登记等都由政府代办,全程服务,创造“四个环境”:一是创造上下同心,开明开放的舆论环境。二是创造主动热情、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确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理念,着力建立长效服务体系,推行服务全程制,从各个环节降低客商投资成本。确保政策不在自己手中截留,差错不在自己身上产生,企业不在自己这里受冷遇。三是创造公正严明,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四是创造优惠宽松、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创新管理体制,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科学地构筑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区别于一般行政区的管理机制,强化服务功能,寓管理于服务中,使政府的管理行为具有法制性、规范性、国际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2.9xxxx公里的“浙江杭州出口加工区”,实施“境内关外”的一系优质政策,由海关实行时间式管理,运行按电子报关,口岸直达方式进行,外向型经济特点明显,开发区已成为杭州市对外开放的创业基地、人才基地,以及享受国家特定政策,实现科技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基地。

㈦构建人才高地,以人才开发形成知识经济聚集点。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千秋大业在用人。经济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华东地区经济的飞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一批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他们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还通过多种措施,引进、培养了一大批思维创新、锐意进取、层次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为发展蓄积了后劲,满足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智力需求。苏州坚持“政策引人、事业留人、环境育人”方针,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化运作,引进了国内外一流名校、名师,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和智力支撑。杭州建设了占地10.1xxxx公里的高教园区,规划容纳15所高等院校及1xxxx在校学生,为发展提供宽裕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成果。浦东新区2002年投入26亿元发展社会事业,拥有上海科技馆、浦东图书馆、少年宫等,投资2亿元迁建华师大附中,目前浦东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卫生事业完全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吸引1/2—2/3的留学人员自愿回到浦东工作,5000xxxx外籍人士入住浦东,人才的大量聚集,提高了整个社会效率。

三、加快九龙坡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如何应对新挑战,加快大发展,确保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认为应加快推进观念、战略、结构、科技、载体、环境六大创新,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市场竞争体系,推动区域经济超常规、跨跃式发展。

㈠实施观念创新,进—步解放思想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变革的前奏。我们感到,与江苏、浙江、上海等先进地区比,我们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上的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强化“四种观念”:一要强化辩证思维抓机遇的观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在辩证把握大局的基础上,结合区情,冷静分析找寻面临的新机遇,在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方面,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结构调整方面,在利用强大外力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惰性,彻底深化改革方面,在吸引资本和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方面,以“拼、抢、赶、超”的精神状态,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二要强化竞争才能进步的观念。不主动同高手“过招”,就难以超越自我。唯有竞争才有生机活力,才有发展进步。我们要正视可能带来的压力和挑战,采取积极措施超前谋划、参与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前进。三要强化不发展就是后退的观念。切实克服“步子不大年年走,贡献不大年年有”,“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好”的陈规陋习,敢于想大事,谋大业,确立新的发展目标,拿出超常规的发展举措,迈出跨跃式发展的步伐和步频,实现以快补晚。四要强化适应变革的开放观念。积极清理废止过时的政策、法规,在经济全球化和世贸规则法律框架下,从游戏规则、组织形式、产品定位、科技素质方面迅速接轨,主动把经济联系的触角更多地伸向国内外各个角落,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为加快自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㈡突出战略创新,不断完善发展思路

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灵魂和核心。必须正确审视区情,讲究战略战术,科学制定规划,理清思路,推动发展。在区域战略制订上,一要做到胸有全局。敏锐观察、正确把握国内国际形势,研究了解制约经济发展关键因素,以战略的眼光、开阔的眼界,站在明天看九龙,跳出九龙看九龙。洞悉竞争对手变化,长远规划竞争方略,前瞻性科学把握未来。二要正视自身劣势。定位区情是制定战略规划的关键,必须正确把握劣势,取长补短,随机应变。三要注重发挥优势。要善于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学习借鉴东部先进地区多年的发展经验,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抓住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机遇、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实现经济总量的低成本扩张。四要优化发展方略。按照“动态调整,长短结合,粗细有度”的原则,结合不断发展的实践,拟定完善发展战略。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区第九次党代会确立新世纪前20年发展的目标,按照实施高新技术、城市化、都市农业“三大战略”,打牢结构、环境、人才“三大基础”,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发展区、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商务发展区、以休闲观光旅游为方向的都市农业发展区这“三大经济发展区”的总体思路,从战略的层面上科学合理地指导推动发展,同时要伴随着新的实践,搞好信息研究,针对重庆市的宏观战略部署,不断细化、充实和完善这一战略构想,走出一条具有九龙坡区特色的发展之路。

㈢强化结构创新,提升内在运行素质

充分利用入世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的历史机遇,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运行素质。一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第一产业的总体思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摩托车、铝业、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要补充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按照“全面、彻底、规范、配套”的要求,努力在民营化改造、开放式重组、企业破产、转换职工身份上取得突破,切实提高企业竞争活力。三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建立基地,培植龙头,拓展领域,创新体制”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服务型都市农业,加快建设重庆都市后花园,大力发展都市旅游、工业旅游和以都市农业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使旅游业成为我区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㈣深化科技创新,增强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实施技术创新,是挖掘区域经济潜力,增强整体发展后劲的核心所在。因此必须大力实施高新技术战略,具体要狠下“四个功夫”:一是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下功夫。要重点抓好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高效节能技术和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方式的推广和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改造传统农业的结合,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商品率,推动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增值。二是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九龙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幅射带动作用,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提升产业素质和经济质量的关键,尽快走出先手棋,抢占制高点。着力推进重点新技术项目与区域经济相融合,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内研外引开发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产品。三是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上下功夫。大力普及生物灾害防治、规模养殖、新型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扶持和帮助民营企业提高自我科技创新能力,促其上规模、增效益。四是在健全科技服务上下功夫。加快“数字九龙坡”和“软件大厦”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科技专业协会等中介服务体系,帮助引导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健全利益机制,敢于让科技人员先富起来,鼓励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农村,领办或创办科技企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调动全区上下“科技兴区’的积极性。

㈤推动载体创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以推进城镇化和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大城乡建设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是以全市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加大城乡建设力度。不断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坚持管理、规划与建设同步推进,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本来经营,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加快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出让、转让经营权运作步伐,采取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私人资本、境外资本投资城乡建设,努力实现城镇建设投入的良性发展。西部九镇要把握加快城镇化步伐的现实机遇。要以产业的集聚、园区的整合,促进城镇人口、空间布局调整;着眼于富民安民,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推进城镇化和实施富民工程的有机统一。二是抓好以园区为重点的载体建设。以产业为纽带,从优化资源配置出发,大力推进园区整合,形成“数镇一区”、“数镇一带”的新格局,重点推进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东部九龙园区、华岩工业区和以西彭为中心的西部工业园区建设,按照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滚动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引大引强。坚持亲缘招商、信息招商,捕捉投资动向,加大各级领导干部招商引资的责任,奖优罚劣,激励干部群众想招商、招到商。

㈥加快环境创新,增强聚集效应

投资与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已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实践表明,资金、技术、项目总是趋向统一、开放、有序的地域流动。因而,要实现九龙跨跃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靠优良的投资环境。一要优化服务环境。理顺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在政企关系上,下决心砍掉旧体制形成的不应有的既得权益,放权于市场、企业和中介组织,坚持要宏观不要微观,要规划不要计划,要服务不要事务,要政策不要决策,形成政策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格局。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审批管理制度。切实转变作风,积极推行首接责任制、文明办公制、服务承诺制、引导办理制和限时办结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二要优化硬件环境。用新思路、新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实施以交通、物流、信息三大网络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三要优化执法环境。进一步结合部门执法责任制,深化政务公开,规范执法和管理行为,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投资环境等违法行为。积极探索和建立保护体系,切实维护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要优化人文环境。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加快“学习型城区”和“人才高地”建设,要把吸收、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力培训,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加大干部的交流力度,创新领导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到守规不守旧、放开不放任、求优不求全,重引不重压,推动经济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和协调发展。

(区委中心学习组赴华东地区学习考察团)

珠江三角洲学习考察报告

一、学习考察的概况

为加快发展步伐,将区域经济做大、做强,区委中心组以区长秦敏为团长,副书记、人大主任廖涛为副团长的学习考察团一行3xxxx,于7月6日至12日,赴深圳、中山、珠海、东莞、广州等地考察学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重庆驻深圳办事处的精心安排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下,学习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的鱼米之乡,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该地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开启了这个地区崭新的一页,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当今,这个地区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昔日的边陲小镇、乡村农舍已发展为初具规模的花园式现代化国际城市带。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深圳招商物流集团、参观了深圳沃尔玛公司、中山古镇灯具市场、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云辅工业园区,与深圳市、中山市、珠海市、东莞市、白云区政府座谈,听取各地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政府职能调整,以及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招商引资、现代物流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介绍。

在学习考察期间,既学习了珠江三角洲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特色经济和加强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政府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真切感受到了珠江三角洲发展速度快、发展起点高、发展路子新。通过学习考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振兴九龙坡的使命感。在总结会上,区长秦敏要求全体同志将学到的经验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认真思考,找准差距,抓好落实,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体会和收获

(一)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问题层出不穷,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珠江三角洲能快速发展,除了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外,关键是当地的干部群众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第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并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中山是一座文明富庶的名城,但中山人民居安思危,查找了与广州、深圳、珠海的差距,到长江三角洲学习后提出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现在已有“中国五金制造业基地”、中国灯饰之都、全国最大的红木家俱生产基地等一大批以镇为单位的特色经济。珠海本是一座现代化的海滨城市,不断引进一大批名校进驻珠海,以浓郁的学府氛围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落户珠海。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干部群众在前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创造。

(二)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商品农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新技术新产业发达的地区,同时又是电子家电、通讯设备、纺织服装、机电、建材、医药保健,食品饮料等行业最集中的地区。一个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才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给我们的启示。它的经济模式虽多,但主要注重发展以下几种:

1、注重发展特色经济。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发展迅速,每年都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xxxx。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深圳动手早、出手快、下手“狠”。深圳市还利用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现在已拥有蛇口、盐田港、招商物流集团等完善的物流基础和平台。仅集装箱一项物流业务就给深圳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450亿元。中山古镇坚持走“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的发展道路,以灯饰产业为主,现在拥有灯饰企业180xxxx家,民用灯具国内市场率达到5xxxx,形成了近100xxxx灯饰商铺,约7公里的灯饰一条街,成功举办了“99及2002年中国(古镇)灯饰博览会”,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灯饰之都”。

2、注重发展园区经济。

园区经济是经济科技中心,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新载体,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龙头。珠江三角洲非常重视园区经济的发展。在我们参观的每个城市都有规模大、档次高、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深圳有规模宏大的现代物流园区、全国建立最早的高新科技园区;中山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包装印刷基地和国家健康产业基地等大批工业园区;珠海建有大学园区,聚集国内1xxxx所著名院校,还建有1xxxx个工业园区,园区工业产值每年以4xxxx的速度递增;广州白云区有xxxx工业园区和xxxx科技研发走廓,2002年园区工业产值接近全区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东莞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占地7xxxx公里,先期拆迁政府拿出了近60亿,规划设计政府又投入1亿多元,投入之巨,力度之大,无与论比。整个园区以圈层式分布。中心圈层为生态核心层区,中间圈层为产业服务、科研、教育区,外圈层为生产活动区。园区光湖面面积就达xxxx公里,它将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为主,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企业。

3、注重发展龙头经济。

充分发挥国际跨国集团和国内知名企业的优势,以筑巢引凤的诚意,带来百鸟和鸣的效应,促进经济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的又一个典型经济模式。珠海市曾以零地价,转让1亿元基础设施,每年财政给250xxxx元补贴的优惠政策,吸引中山大学到珠海大学城安家落户,由此引来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到珠海办学,从而使珠海借名校打造高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取得成功。中山市的南头镇通过引进国内知名品牌企业TCL、长虹、台湾最大的空调零配件生产企业瞬亿电器、台湾世联集团等大型的企业集团,使南头镇形成以家电为龙头,以空调和彩电为拳头产品的产业格局。东莞通过引进台湾四大电子厂之一的台达电子厂,使一个接一个的IT厂商进驻东莞,成为世界最大的IT制造业基地。

4、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以外向型为主,大部分的资金、原材料和产品销售都离不开国际市场。外资出口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出口市场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产品远销五大洲10xxxx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档次越来越高,一大批国际知名大企业、跨国公司纷纷前来投资合作。在深圳,近4xxxx全球500强企业在内的大型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纷纷来深,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东莞在80年代初,主要承接来自港澳台的服装,鞋帽和玩具等加工业务,现在已成为外商投资中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成为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2002年低,外商投资企业1380xxxx家,利用外资18.16亿美元,出口总额183.83亿美元。IBM的副总裁说过一句形象的话: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15分钟,全世界的电脑价格都会产生波动。目前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扫描仪、鼠标、键盘等电脑配件占全球产量的7xxxx以上。2002年世界500强东莞占3xxxx,100强占1xxxx,跨国公司12xxxx,境外上市公司达80xxxx。中山通过优化调整外经贸结构,已形成以轻纺和机电产品为主体,以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产品为新增长点的多元化出口商品格局,贸易伙伴遍及世界13xxxx个国家和地区。

5、注重品牌经济。

珠江三角洲人有句口头语:“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因为有了“要做到最好”的目标,今日的珠江三角洲才出现了品牌经济的效应。全国甚至世界的人们都是从认识“品牌产品”开始,再去认识了珠江三角洲。如家电产品,就拥有多个全国驰名商标,格力、美的、科龙、容声等等。还有中山的乐百氏饮料、耶鲁固力门琐、剀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等大批国内知名工业品牌。在品牌经济的发展中,地方政府除为品牌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有形服务外,还注重提供无形服务,如中山市重视营造品牌成长的氛围,每年评选十大品牌,并给国优、省优品牌重奖。

(三)改造城市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是加快发展的基础。

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视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了海陆空交通顺畅,通讯联系便捷,水电供应充裕,生活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山市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珠海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东莞大打城市牌,成立保安公司和城市结合执法局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同时大张旗鼓地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努力向现代化的制造业名城迈进。广州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进强拆违章建筑工作,使广州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最适宜创业、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不”政策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即城市规划不惜工本,城市建设不遗余力,城市管理不择“手段”,通过全力建设和打造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充分发挥了城市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加快发展的保障。

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的质量,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和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各地政府非常重视为企业服务。深圳市政府提出“服务多一些,管理少一点”,专门为大型企业开辟办理手续的“绿色通道”。中山市政府强化亲商意识,改进机关作风,致力建设“服务型”、“开放型”、“效率型”政府,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行“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制度。东莞注重提高办事透明度,公开办事程序和政策;坚持每月用两天时间带领职能部门负责人到企业现场办公;给30xxxx大型企业发放办件绿卡,快速便捷办理各种手续;还建立了特大型企业领导联系制度。政府周到、细致的服务,很好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一)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强化加快发展的意识

近年来,九龙坡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地区、发展快的地区横向比,我们的发展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与发达地区的距离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因此,必须跳出九龙坡看九龙坡,对照先进找差距,防止和克服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倾向,始终保持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强化机遇意识,防止和克服被动等待、消极无为的现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结合在全区各级机关干部中兴起的学习“三个代表”新,联系九龙坡区实际,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积极实施“三大战略”,打牢“三大基础”,建设“三大经济发展区”,力求实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扬敢闯、敢试、敢冒的精神,把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谋发展、抓落实上。二是增强忧患意识,引导各街镇、各部门对照发达地区从思想解放的程度、抢抓机遇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上以及观念上、思维方式上找出差距,并不断改进。三是机关干部要做推进九龙坡快速发展的表率,破除居功自傲的思想,树立谦虚谨慎精神;破除贪图安乐思想,树立艰苦奋斗精神;破除安于现状思想,树立开拓进取精神。

(二)把产业经济作为发展支撑

珠江三角洲二十多年快速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其规模的扩张必须以经济的繁荣为前提。因此,我们必须紧扣发展这个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立足本地资源、区位、交通、人文等方面的优势,选准和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九龙坡发展的经济支撑体系。为此,区委、区政府应把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壮大产业规模作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突破口来抓。一是狠抓园区建设,加快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园区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各类生产要素流动融合和产业聚集升级的重要载体。要以园区为载体,强攻招商引资,引导同类或相关联的企业和产品向园区集聚,迅速形成特色园区。要加快园区项目的建设进度,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区内各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竣工投产,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狠抓重点骨干企业,充分发挥支撑作用。重点骨干企业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顶梁柱。抓住了重点骨干企业,就等于抓住了全区工业经济的“牛鼻子”。因此要密切关注,重点指导,重点服务,促进骨干企业持续快速增长,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三是狠抓扶优扶强,着力提高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社会平均贡献率和地方财政贡献率的要求,在全区确定若干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签订责任书,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争取用3—5年时间,把优势企业培育成区域经济的龙头和支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对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质量免检产品的企业实行重奖政策。四是狠抓技术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我区目前技术水平较低的传统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因此,要通过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实现传统产业从局部到整体、从一些关键环节到生产主要流程的改造;切实加强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使老企业通过产品、工艺更新,改造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技术入股的股份制方式来改造传统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从而提高产业信息化程度。同时要集中力量解决一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突破产业结构瓶颈,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五是狠抓特色产业的培育,增强发展的新优势。对一个区域来说,关键是要从建立比较优势出发,培育特色产业,面向全市、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定向集聚生产要素。只有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领域、产品行业群,才能体现出区域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有必要从21世纪战略定位角度,全面深入研究九龙坡的专业化特色产业集聚区,包括空间布局、组合关系、成长机制以及政府功能。选准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培育并形成机械制造、现代物流、汽摩配件、铝制品等全市性、全国性特色基地,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中梁山以西地区要以白市驿花卉苗木园区和西彭工业园区为龙头,注重培育一镇一品特色经济的形成,着力打造重庆都市后花园和新兴工业基地。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学习借鉴珠江三角洲等地的成功经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和手段。一是,依托现有的产业链,以商引商,吸引大企业和国际性企业和现有企业的上下游产业;二是,结合大规模、高标准的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的项目。

以民营经济为重点,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利用“民资、民力、民智”,实现自身经济跨越式的发展。进一步破除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参与农业、新兴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资和经营。进一步落实国民待遇。积极帮助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实现管理组织和管理方式现代化,引导民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把民营经济培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引进国外及国内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来九龙坡投资办企业,注重引进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拓展国家允许外资进入合作的新领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企业外资经营自,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办厂经商,促进外资外经更大发展。

(四)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

现代物流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的服务领域,并以其高效能、低成本、专业化、信息化等多方面的优点正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界的关注。我区建设物流园区在地理位置、土地资源、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区委、区府要着手制定我区物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将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推出,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将我区建设成为西部的物流重镇和长江上游的现代物流中心;二是成立九龙坡区物流建设领导小组,来推动此项工作,建立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管理体制;三是选择好发展物流的区域,采取一区多点的形式,确立核心区域和其它交易中心;四是抓好物流园区建设的配套工作,如做好企业退二进三工作,建设商务大厦、物展中心和广场等一批重点工程。

第10篇

今天把大家召集回来开这样一个会议,主要出发点有两个:一是在全县计划生育系统内部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全面开展省优质服务县创建工作。在1月18日全市计生系统工作会议上,市人口计生委明确提出了全市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规划,即“省优创国优、一类创省优、二类创一类、三类创二类、全市创一流”的口号,做为连续多年省、市一类县的我们,创建省优质服务县工作已经没有退路,刻不容缓。二是认真总结、深入分析2004年度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成绩和问题,全面部署2005年度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下面,我讲两个问题:

一、2004年度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回顾

2004年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县、乡计划生育部门理清了工作思路、突出了工作重点、强化了保证措施,使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根据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结果,预计全年人口出生率为8.36‰,自然增长率为3.47‰,计划生育率为99.39%,综合节育率为94.81%,国家、省结案率为100%,稳定低生育水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

一是突出抓了“双节”期间的宣传教育活动。“双节”期间,县计生委聘请高翘队、锣鼓队、铜器队、离退休干部秧歌队等进行了游行踩街活动,在县城体育场举办了计划生育文艺专场演出;组织民间艺术表演队在县城和附近乡镇进行巡回演出,组织民间艺人组成两个演出小分队、排练涉及计划生育的文艺节目到八个乡镇、行政村进行了巡回演出。双节宣传期间,城关、闫庄、纸房等乡镇做了大量工作。

二是加大了环境宣传和生育文化大院建设力度。全年建成大型计划生育公益广告宣传牌37个、面积近3000平方米,新刷、刷新标语口号2168条,建成生育文化大院37个,初步形成了内外(内:生育文化大院和人口学校建设;外:户外环境宣传)结合的宣传教育新格局。特别是生育文化大院“小天地包含大世界”,集政策法规、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妇幼保健、科技知识、致富信息于一体,融趣味性、知识性、大众化为一院,使群众在培训、康检、开会的空闲时间能够接受到新型婚育观念、生殖健康知识、科技致富信息的教育。这方面,纸房、大章、旧县、木植街、车村等乡镇为我县争了光,省、市计生委领导多次到这些乡镇参观考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召开工作会议,理清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

县计生委于2004年2月23日提前召开系统工作会议,县委、县政府于3月3日召开年度工作会议,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任务、强化了工作措施,并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奖惩兑现。根据全市2004年“四抓四强化五突破”的工作思路,县计生委把我县2004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确定为“叫响三大主题、狠抓十项工作、实现一个目标”。各乡镇围绕既定的工作思路抓重点、举亮点,做了大量工作。城关、纸房狠抓了宣传教育工作;木植街、纸房、大章、旧县的环境宣传和生育文化大院建设搞的有声有色;旧县、车村镇的村级计划生育宣传技术室建设标准高、内容全、作用发挥好;田湖镇在两次集中服务活动中声势大、效果好;饭坡、旧县、白河的技术优质服务工作脚踏实地,受到群众好评;纸房、大章、饭坡的计算机信息台帐成为我县的亮点等。

〈三〉大张旗鼓地开展了春、秋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活动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乡镇大员上阵,强化措施;计生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大力配合。全年共完成四项手术6504例,其中引产993例,流产1324例,结扎2348例(其中纯女户结扎221例),上环1839例,有效地提高了避孕措施落实率,确保了低生育水平的稳定。两次集中服务活动直接减少计划外出生2317人,相当于一个较大规模的行政村,其具体概念就是能够让我县2004年度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4.3个千分点,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数字,也是2004年度计划生育系统做的最实、效果最好的一件事情,这里面凝聚着在座各位的心血和汗水。

〈四〉建成新计划生育服务大楼,在全县公开招录了14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

投资280万元建成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新办公楼,并于2005年3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同时,根据我县县站技术服务人员少、素质低、年龄偏大的状况,报请县委、县政府同意,县人事局、计生委联合在全县公开招录了14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充实了县站技术服务队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服务队伍的加强,初步形成了以“县站为龙头、乡所为依托、村室为网底、育龄群众为重点”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具备了为广大育龄妇女提供全方位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咨询服务的能力。

〈五〉深入开展了技术优质服务工作

为搞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创建活动,我们于年初提出了“人性化服务、零距离接触”的工作理念,在搞好“三大工程”的同时,扎实推进妇女病普查普治活动,深入开展随访服务,有效地推动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全年共对107个行政村的28418名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了妇女病普查,普查率达到88%,共查出患子宫肌瘤(癌)等重大疾病497人,其它疾病14061人,患病率为55.07%。

〈六〉在全市率先启动计划生育计算机信息台帐

为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服务,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工作效率,于3月份启动了计划生育计算机信息台帐。把信息台帐分为管理类(避孕节育措施管理台帐、康检工作管理台帐、人口计划管理台帐、流动人口管理台帐、三结合管理台帐、报表管理台帐)和服务类(“五期教育”信息服务台帐、妇科病普查信息服务台帐、随访人员信息服务台帐)两类,要求乡镇微机管理员按照“四统一”(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统一格式)的要求每月按时打印输出有关人口信息,反馈到有关人员和行政村开展管理和服务,定期将管理和服务结果输入计算机,并规定所有输出、输入信息分类保存两年。计算机信息台帐的启动,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管理和服务质量,使基层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管理和服务,效果十分明显。并于7月份一次性顺利通过了省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甲级县的检查验收,这方面纸房、城关、大坪、闫庄四个被查乡镇工作扎实、管理规范,受到省验收组的充分肯定,在此提出表扬。

〈七〉围绕四个一工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为落实分类指导的方针,继续实施三年调查规划,开展“四个一”工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全年对16个乡镇的118个行政村进行了调研,将调研结果和工作建进行反馈,引起了各乡镇的高度重视,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收到了较好效果。

〈八〉强力推进依法行政、村民自治、政务公开

一是强化依法行政。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法庭的作用,全年共受理计划生育行政非诉案件32起,强制执行17起。2004年有6个乡镇申请了强制执行案件,分别是田湖、库区、何村、黄庄、车村、白河,其中车村镇最多,达到了6起;继续实行计划生育行政案件集中评审制度,规划了具体行政行为;全年共查处党员干部职工违反计生政策案件107起,基本上做到了经济处罚、党政纪处理、节育措施“三到位”,净化了生育环境。二是指导基层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目前全县有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基本上做到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群众参与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三是按照省市要求的内容和标准,县乡村统一内容、统一格式、统一标准、统一制版在全县16个乡镇、317个行政村制作了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喷绘版面,在全市较早地开展了政务公开工作。四是县计生委和各乡镇先后投入20多万元,相继建成了县计划生育便民服务中心和16个乡镇的计划生育便民服务大厅,一个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便民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九〉狠抓了计划生育宣传技术室建设

按照省市要求,我们于8月份开展了计划生育宣传技术室建设活动月,于9月底前90%行政村全部建成标准化计划生育宣传技术室。根据《河南省村级计划生育宣传技术管理规范》,规范了计生户口册等17种资料,使各项工作有记录、有资料,统一了村室应建立的9项基本工作制度,为村级计生管理员履行职责、作用发挥提供了明确的制度保障。10月12日,全市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现场会在我县车村镇召开,与会市计生委领导和兄弟县区的同仁们对我县的乡所、村室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十〉计划生育政务信息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2004年,县计生委编写《计生信息》61期,有7个信息被县委、县政府办公室转发,两个信息被省计生委转发,一个信息在网上转载,3个信息被省级报刊采用,1个信息被市级报纸采用,17个信息被市计生委转发,总排名位居全市第二名,有力地宣传了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估计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找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在1月13-15日全省计生委主任培训会议上孟主任提醒我们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第一,在主观认识上,存在三个认识不足:一是相当一部分同志对人口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认识不足;二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是关键认识不足;三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第二,在工作进展上,有四个不能估计过高;一是对新时期领导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不能估计过高;二是对部门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积极性不能估计过高;三是对人口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水平和控制能力不能估计过高;四是对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的转变程度不能估计过高。第三,在客观环境上,必须牢记四个没有根本改变:一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二是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三是严格的生育政策与群众的生育意愿之间的矛盾没有根本改变;四是计划生育作为天下第一难的工作性质没有根本改变。

以上孟主任讲的这些,在我们县同样存在,个别方面甚至表现的更为突出。3月7日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暨春季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活动动员会议上,梁县长讲的当前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一大挑战,三大问题”,全面、深刻地分析了当前全县的人口形势,在坐的大多数同志没有参加会议,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重复一下。

一大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口计生工作的巨大挑战。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嵩县振兴和美好未来勾画出了宏伟蓝图,也给人口计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这一宏伟蓝图是以人口控制目标完全实现为前提的,如果人口控制目标不能完成或者突破了既定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或者推迟,这就是我们的挑战所在、压力所在、动力所在。就我县目前的情况看,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低生育水平的不稳定性。众所周知,人口控制工作主要依靠行政、经济、法律、技术、宣传等手段来实现。在目前法制建设尚未健全、利益导向和经济制约尚未落实和完善、技术服务尚未完全普及、群众生育观念尚无根本转变的情况下,业已实现的低生育水平是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取得的。如果稍有松懈和放松,低生育水平就会反弹,人口控制目标就难以实现。二是人口增长的一贯性。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受人口发展的惯性影响,我县人口总量将继续保持“低增长率、高增长量”的强劲态势,这也是我县今后一个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特点。“十五”期间我县平均每年出生人口5690人,今后将逐年递增,2010年前后总人口将突破55.5万人。出生人数和人口出生率在2007年前后将出现大幅度反弹,2018年前平均每年出生人口将达到7250人左右,因此完成人口控制目标的难度无疑将大大增加。三是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的强大性、持久性。由于我县80年代中期出现了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出生的人口将在2005年以后陆续进入婚育期,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将在2008年左右如期到来并一直持续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我县育龄妇女人数在2011年前将一直呈增长态势,平均每年增加660人,2011年达到峰值15.5万。从人口结构上看,2010年前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的比例将一直保持在25%以上,而到2015年将达到37%,维持在5万左右的20-29岁的育龄妇女中,无孩和一孩妇女采取的均是非绝育措施,随着优质服务和知情选择的深入开展,采取绝育措施的育龄妇女比例会进一步下降,给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大问题

人口计生工作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和优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七个需要加强。一是各级领导对人口和计生工作的认识需要加强。部分领导对人口过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认识不足,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是关键问题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计生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从而盲目乐观,满足现状,缺乏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放松了对计生工作的领导,表现为平时不过问、不重视,检查时搞应付、弄虚作假。二是计生工作的措施和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有些地方对计生工作的奖惩表现在文件上、对工作目标的落实突出在总结上、对有关政策的兑现落脚在口号上,没有突出“落实”二字。当前人口和计生工作在个别地方、个别方面有所滑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奖惩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只重视奖不重视惩,一票否决权没有充分使用。三是有关部门的齐抓共管、责任落实需要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配合,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对人口计生工作实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已经实施好多年了,但个别单位、个别部门的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和文件履行职责。四是经费投入力度需要加强。从每年“三到位”的检查考核看,绝大多数地方经费投入都按照要求投入到位了,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具体投入情况我不说大家都心知肚明。可以说投入不到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乡镇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个别地方根本就没有投入,乡镇计生办的正常运转靠的就是征收社会抚养费。这种情况的存在,使乡镇计生办成了事实上的“经济实体”,其直接后果就是放水养鱼、以罚放生,这是个别地方工作滑坡、人口失控的主要原因,也是人口计生工作的症结所在。五是利益导向机制需要加强。有些单位和乡镇将国家制定的奖励优惠政策束之高阁,没有很好落实;有些相关部门出台的优惠优先政策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考核,根本就没有落实。六是宣传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最突出的表现是只重视了环境宣传和活动宣传,和群众面对面的宣传不够,宣传品进村入户普及率不高,少数地方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流于形式。七是“关爱女孩行动”需要要进一步加强。我县从去年开始启动“关爱女孩行动”,从实施一年来的情况看效果并不明显,没有达到创造亮点和品牌战略这个目的。

人口计生工作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的问题。从全县2004年三分之一村的调查结果分析全县人口计生工作质量,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人口计划的主要指标完成得不够好。调查政策生育率为84.54%,出生统计准确率为82.67%,出生二孩率为43.84%,措施落实率为95.68%,措施及时率为84.15%,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证率为64.32%,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落实率为74.8%,计划生育手术免费率为88.74%,以上指标均与工作目标均有不同程度差距,个别指标差距相当大。因此,确保人口计划主要指标的完成是我们2005年工作和重点和难点,解决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明年4月份全省监控调查我市的成绩,各乡镇、各单位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二是已婚育龄妇女漏管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根据计划生育统计报表,2004年度我县已婚育龄妇女数为10.05万人,人口总数按照目前通用的54.2万计算,已婚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54%,如果已婚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例按省一类县的标准不低于20%计算,目前我县的已婚育龄妇女应为11.08万人,漏统近8千人。以“四普”资料推算2004年底我县23岁—49岁女性为11.8万人,而目前我县已婚育龄妇女数为10.05万人,相差1.78万人。三是存在女性新婚漏报现象。从2000年以来计生统计报表数字来看,新婚对数由2000年的2189对逐年减少至2004年的1195对。而以“四普”资料推算,每年进入婚期人数却逐年增多,2004年计生统计报表新婚对数1195人,民政局统计新婚对数为1820人,二者相差625人,而与2004年进入婚期人数3804人相比,则相差2609人,若以新婚人数占总人口10‰左右推算,则我县应新婚人数与上报人数相差3973人。四是已婚育龄妇女孩次构成与控制二孩生育政策的要求有差距。已婚育龄妇女孩次构成是一个时期指标,它用以衡量一段时期以来该地的计划生育状况。从统计报表数字分析,我县已婚未育妇女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4076人,下降到2004年的2987人,一孩妇女比例2002年以来亦呈逐年下降态势,与此相对应的是二孩及以上妇女比例由2002年以来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种现象与我省控制二孩率政策相矛盾,连年来报表上报二孩出生逐年减少,而二孩及以上妇女比例却逐年升高,说明相当一部分妇女已不符合政策生育了二孩甚至多孩,这些出生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上报。五是康检质量不高,个别地方流于形式,四项手术任务还比较大。去年春、秋两次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流动,全县共完成四项手术6504例,其中引产993例、流产1324例,结扎2348例。2000多例引流产,一方面说明去年我们工作力度比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康检质量还存在一定问题。一年6次康检,如果康检质量高的话,不可能出现这么多的引流产。

计生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改变和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三:一是法律法制意识不高,依法行政能力需要加强。从反馈的情况看,个别乡镇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事件、违反“七个不准”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优质服务意识不高,计生技术服务水平需要加强。表现在只重视管理,忽视服务,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新形势下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理得不清,工作方法过于单一。三是说实话、报实数的意识不高,求真务实的作风需要加强。个别乡镇的统计报表数据不实,玩数字游戏,搞弄虚作假,使报表数据的参考价值大大缩水,失去了应有作用。

二、2005年度的主要工作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县实施“工业兴县、旅游带动、民营强县、科教兴嵩”四大战略的关键一年,更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

2005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出生率控制在11.8‰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确保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政策生育率达到93.1%以上;出生统计准确率达到90%以上;出生二孩率控制在43.16%以内;出生性别比控制在110:100以内;避孕措施落实率达到96%以上;避孕措施及时率达到80%以上;社会抚养费首征到位率达到65%以上;流出人口《婚育证明》办证率达到95%以上;独生子女领证率达到10.04%以上,其中深山村达到4%以上;国家、省结案率达到98%以上;保持全省“一类县”的位次,全面开展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县创建活动。以上这些目标只是我们的工作目标,而要创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仅仅完成这些目标是不行的,必须按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的标准去工作,具体标准要参考两个文件:《河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河南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区)评估标准〉的通知》(豫计生〔2002〕79号)、《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4年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活动工作意见》(豫人口〔2004〕10号)。

2005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工作思路是:以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干干实,与时俱进,强化三大举措,创新四种机制,开展五项活动,实现一个目标。三大举措:一是法制化管理。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庭的作用,加大强制执行力度,全面实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文明执法,科学管理。二是人性化服务。强调“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全面推行免费落实避孕节育措施、为育龄妇女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公开为群众服务的承诺内容和保证措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创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县创造条件。三是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完全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数据、资料的微机化管理,通过微机提供信息为计生工作服务、为社会服务。四种机制:一是创新经费投入机制,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经费支持;二是创新利益导向机制,全面落实对广大计划生育户的优先优惠政策,特别是强化独生子女10元保健费的落实,引导群众走少生快富之路;三是创新村级计划生育管理员竟聘上岗机制,力促工作重心下移,全面推行“县指导、乡负责、村为主、户落实、群众参与”的管理模式;四是创新依法管理工作机制,大力宣传“一法三规一条例”,继续开展好计生系统依法行政集中教育流动,强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努力创建“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五项活动:一是开展好“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在全社会努力营造“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舆论氛围,大力弘扬关爱女孩、关爱妇女、关爱老人行为;二是开展二孩生育秩序整顿活动,稳定低生育水平;三是强力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以环境宣传、生育文化大院建设、宣传品进村入户为突破口,努力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四是不断强化村级计划生育宣传技术室建设活动和作用发挥,引导村级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全面实现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五是以查处党员干部职工违反计生政策为突破口,开展政策外生育专项治理活动,净化生育环境。一个目标:继续保持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类县,积极创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今年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一思想,开拓创新,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先进县的创建活动

刚才我已经讲到,今年市里确定的工作口号是:“省优创国优、一类创省优、二类创一类、三类创二类、全市创一流”。因此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不是创不创、何时创的问题,而是必须创、尽快创、一次性创好的问题。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是当前计生工作的大形势,晚创不如早创,对此委党组已经统一了思想认识,希望委机关各股室长、各乡镇计生办主任、计划生育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要尽快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加压紧逼,负重奋进,开创性地做好各项工作。如果省、市验收时,哪个环节、哪个乡镇出现问题,影响了全县创建工作,股室长、计生办主任要严肃处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创建工作要叫响“县创优质服务县、乡镇创优质服务乡镇、村创优质服务村、整体工作创一流”的口号。各乡镇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创建规划,细化创建措施,分层组织实施。创优工作要从村级优质服务抓起,在创建优质服务乡镇的基础上,争创优质服务县。优质服务示范乡镇可以有优质服务薄弱的村,但所有乡镇都不允许没有优质服务村。

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的创建工作内容更全、标准更高,这就要求我们在2005年度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扎实苦干的行动、争创一流的姿态做好创建工作。各个股室、各乡镇必须按照创建优质服务县的标准开展工作,具体地说要做到三点:一是2004年的各项工作要“抓重点、举亮点”,要“走新路、出新招、求实效、争先进、出经验”,、统计、技术、宣传、流动人口、药具、县站、财务、协会、政务信息等各项工作都要力争在全市处于先进位次,做到百舸争流、百花齐放、全面发展。各乡镇、各股室要通过实施亮点工程、品牌战略,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创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县创造条件。每个乡镇都要确定一至二项亮点工作,实施亮点工程,创建品牌效应,在全县、全市、甚至全省引起一定影响。二是每个乡镇都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长期工作规划,一年抓住一个中心,重点做好几项工作,年年如此,并不断加以创新和保持,要不了几年工作就会有大变样。会议之后,各乡镇都要按照优质服务县的标准拟定本乡镇的2005年度工作计划或者叫要点,今年你准备重点做好哪几项工作、如何做好、具体措施等都要清清楚楚,可操作性要强、要符合乡镇实际,报乡镇政府同意后于一周内上报计生委办公室,办公室要根据各乡镇上报计划和要点组织编写一期计生信息。三是工作基础较好的乡镇要上水平,出经验;工作基础差的乡镇要在一年抓基层、打基础,二年上水平、上台阶,三年打一个翻身仗、进入一类乡镇行列。技术股要牵头尽快研究制定《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对每个单项工作进行细化,具体到项目和股室,以指导乡、村的创建工作。4-5月份请省、市计生委的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到我县为计划生育系统干部职工进行一次创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的专题培训。

需要强调的是,今年省、市计生委下达的人口计划和工作目标与往年相比,在人口出生率、政策生育率、出生统计准确率、二孩率、措施落实率、措施及时率等目标有一定下降,有的同志可能会感觉到任务小了、担子轻了,从而在思想认识上、工作措施上有所松动。如果真是这样想的话,就错了。一是我们今年要创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县,而优质服务示范县的标准仍然还是原来的标准,可以说内容多、涉及面广、标准高,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松懈情绪。二是这些指标的下降不是计划生育工作压力的下降,相反正表明了省、市求真务实的决心。2003年以来,省、市进行的经常性监控调查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只有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摸实情、说实话、报实数”的工作要求,坚持脚踏实地,坚持把工作做在平时,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成绩,创建省优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省里已经明确4月份要组织对去年各地目标完成情况的抽查,各乡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县计生委也要加大对各乡镇创建情况的监督检查,一个村一个村地查,一个乡一个乡地查,查一个乡写出一个调查通报,到时候请梁县长和计生委班子成员一起到乡镇进行反馈。

〈二〉彻底澄清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底子,严格控制计划外出生和出生二孩率

正如以上我分析的那样,当前计生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应该肯定的,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严重的。最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就是工作质量不高的问题。反映在报表上的数字倒也乐观,但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我想在座的大家心里都有一本帐,特别是我们的计生办主任和包村工作人员心里最清楚。大量的计划外出生和出生漏统、过高的二孩率、超出常值的出生人口性别比、育龄妇女漏统、一孩妇女比例过低、新婚率过低、措施难以落实更谈不上及时、流动人口管理滞后、优惠政策基本上没有落实、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远远不能达到上级要求等等这些问题难道不是现实情况?面对这样的工作现状,有的同志会说:经费不落实不放生怎么办?那我问大家:县委、县政府要我们这支队伍干什么?我希望一个理智、聪明的计生办主任能够做到两点:一是在今年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的关键时刻,考虑一下如何尽可能地控制计划外出生,解决以罚放生的问题。这一点学一下白河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和计生办主任李长庚同志,他们是如何控制计划外出生的?又是怎样想这个问题的。我记得白河的一个领导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经费再困难我们也不能放生,当前来之不易的工作环境、工作质量不能毁在我们手里。为什么他们能这样想,而我们却不能这样想?这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更是一个工作姿态、工作责任心的问题。以罚放生的现状必须加以扭转。我侧面了解了部分乡镇,其中一个乡还是我们的好乡,近几年来计生办的正常运转靠的是计划外怀孕对象上缴的罚款,1000-2000不等,这些对象出生以后就不再征收社会抚养费,造成目前这个乡只要计划外出生已经形成事实的,就很难再征收到社会抚养费。在此我提醒这个乡镇,也借此提醒有同样情况的乡镇,今年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否则,你这个计生办主任就不要当了,我们让你来做计生办主任是让你控制人口的,不是让你去放生的。今天全县计生系统的干部职工都参加了会议,在此我强调一点:对于明知计划怀孕而故意放生的,发现一例查处一例,情况严重的坚决清理出计生队伍。当前计生经费不足难道非要靠放生去兑现吗?大家可以想一想,你这个乡镇这么多年的计划外出生人员都按照条例征收到位了吗?个别乡镇搞的所谓一次性征收、甚至还有个别人自以为是不知从哪里弄来的《终结证》,是谁给你这样的权利?今年一定要在过去的计划外出生人员身上做文章,想方设法提高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以此弥补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也给违反计生政策的人员一个信息,违反了就年年过不上好日子,计生办的人员会定期不定期地上门征收社会抚养费。我建议各乡镇对多年来违反计生政策的人员造一个册,一年两次或者一次征收不等的社会抚养费,直到按照条例处收到位为止。二是针对目前工作质量低的现状,考虑一下如何澄清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底子的问题。底子不清造成育龄妇女漏统,育龄妇女漏统造成计划外出生、大量的计划外出生影响目标考核成绩,这是一个链条。今年必须下大决心解决底子不清的问题。已婚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例低、新婚上报率低、一孩妇女比例低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必须加以解决,必须有所改变。这一点做为今年工作的一个重点,各乡镇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彻底加以扭转。要加大这些比率在目标考核中的份量,办公室对各乡镇澄清底子的做法要经常进行总结,要多发一些有关的信息和简报,推广典型经验,督促后进乡镇。

〈三〉积极推进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

要建设一支懂业务、会管理、会服务的高素质技术服务队伍。大力支持乡镇技术服务人员的再学习和深造,为她们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技术股负责制定一个轮训计划,让乡镇技术服务人员每月轮流到县计划生育服务站进行短期强化培训,年底前轮训一遍。计划生育服务站要对参加轮训人员指定指导老师,制定培训计划,划定学习重点,让技术服务人员通过轮训实实在在学习到新的知识、掌握操作规程、熟悉咨询技巧、提高随访能力。各乡镇要对村级计生管理员进行一次再排查、再摸底,把那些不符合上级要求的人从现在岗位上换下来,严格按照省要求的“年龄35岁以下、文化程度初中以上、性别为女性”的硬性标准配备村级管理员。人事股要开展针对性的调研,指导乡、村配好、配强村级计生管理员队伍。

扎实开展以“三大工程”为主导的生殖健康系列化优质服务。

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要落实“四个规范”,建立“四项制度”。一是规范术前知情,严格实行避孕节育手术术前同意书制度;二是规范手术规程,建立事故追究制度,确保手术安全;三是规范术后指导,建立生殖健康教育处方制度;四是规范术后随访,建立术后随访责任制度。要按照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人员随访的有关要求,确保随访率100%的落实,并不断提高随访效果和水平,提高育龄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满意度。

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要重点做好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要按照《妇女病普查普治三年规划》,由县站牵头、乡所协助,组成医疗小分队、专家普查组,常年巡回各村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要求各乡镇在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上严禁搞形式、走过场,让普查切实起到查病、治病的作用,通过普查提高广大育龄妇女的参检意识。个别乡镇当普查搞不好时往往说群众组织不起来,我看主要是你没有认真搞,参加普查的技术服务人员医疗水平太低。技术股要按照规划的普查时间对各乡镇普查工作进行全方位督促检查,结果纳入对乡镇的年度目标考核。白河乡在普查普治工作中认真坚持“一看二查三验四治”的工作流程,效果就非常好,我看值得其它乡镇借鉴的推广。一看:就是对普治对象全部进行B超查看;二查:对每一名育龄妇女进行妇科检查;三验:对认为需要做化验确诊的进行化验确诊;四治:对查出患各种疾病病情较轻的给予免费药物治疗,较重的建议到相关医院治疗。

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着重要建立和完善出生缺陷干预体系。孕前:开展优生优育培训,坚持对新婚夫妇进行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知识的培训制度。普及宫内感染监测,特别是持二孩生育证人员宫测率要达到100%。孕期:结合单月健康检查,对孕妇进行免费孕期保健检查,并建档立卡,同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提高住院分娩率;积极推广“斯利安”、“孕泰宝”、“福施福”、“福格森”等孕妇营养素。

切实搞好不育不孕育龄人员的诊治工作。计划生育服务站要派出医生到上级大医院进修学习不孕不育症治疗技术,设置“不育症专科”,并切实发挥作用,打造特色科室、品牌科室。

全面推进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技术股近期要指导乡镇搞一批避孕节育知情选择试点,创新机制,探索经验,上半年召开一次现场会议进行全面推广,确保年底前90%以上的行政村开展避孕方法知情选择。这方面要避免走进认为搞了知情选择,育龄妇女想采取什么措施就采取什么措施,计划生育工作就更难搞了的误区。知情选择是通过技术服务人员的术前宣教,让育龄人员选择最适宜自己的避孕节育措施,并非想采取什么措施就采取什么措施。相反,为了育龄人员的身心健康,避免出现避孕失败,要通过宣教让育龄人员尽可能地选择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当然,这是在对育龄人员做了充分术前宣教并同意的前提之下,如果育龄人员的选择和我们的建议不一致,就要充分尊重育龄人员的选择。在知情选择的过程中,要提高男方的参与比例,这也是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的要求,知情选择同意书上要让夫妇双方尽可能地都签上字,提高男性参与的比例。

〈四〉落实一法三规一条例,强化依法行政和政策推动

从前几天选聘乡镇计生办主任、副主任的情况看,目前计生队伍中不懂法、不学法、不会执法的人还不少。有些连计划生育一法三规一条例是什么都不知道,最简单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避孕措施落实率都不会计算,有好几个同志得分为零。我不知道这些同志平时在基层是怎么工作的,也不知道这些同志中的部分人凭什么要竞聘计生办主任、副主任。这些只能进行粗放式管理、不懂业务的同志不是让你当不当计生办主任、副主任的事,而是还让你在计生系统干不干的问题。因此,在计生系统开展学法、用法、守法教育活动迫在眉睫。法制股要加大对计生系统干部职工的培训教育力度,深入学习和贯彻“一法三规一条例”,认真落实“七个不准”规定,坚决制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落实好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过错责任追究制。把计划生育非诉案件的执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确保首征到位率,提高累计征收率。去年只有6个乡镇申请了强制执行案件,其它的10个乡镇一起也没有申请。在当前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这些乡镇是你的执法力度没有上去,还是你的工作思路、依法行政意识没有上去?这个问题值得这10个乡镇思考。要加大对党员干部职工违反计生政策案件的查处力度,对查实的坚决做到经济处罚、节育措施、党政纪处理“三到位”。各乡镇在查处这些案件时,事先一定要进行立登记,否则不得进行调查和处理。对只管罚款,而不落实节育措施和党政纪处理的,不管是乡镇还是计划生育稽查大队,要追究负责人和具体经办人员的责任。法制股要继续实行案件评审制度,指导基层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调查摸底工作,各乡镇要按照上报的名单进一步调查核实,计生办主任是第一责任人,出了问题要首先追究计生办主任的责任。对领证独生子女父母、退回二孩生育指标的夫妇和双女结扎户严格按照洛人口组〔2004〕16号文件执行,坚决实行“资金来源县乡两级、发放时间一月一次、发放形式存在兑付”三个“一刀切”,确保100%落实。这方面,财务股、计生协要搞好调查研究,进行认真研究和测算,尽快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待研究后落实。继续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抓好试点,制订规范,推广经验,全面实施,要制订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及民主议事制度,指导基层稳步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提升自治水平,实现民主管理。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行动

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考核时占比例最重的三大块分别是:技术优质服务、法制和宣传教育。宣传教育工作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环境宣传上下功夫。不断强化环境宣传,再上一批内容新颖、形式美观、感染力强的公益广告和计生标牌,使环境宣传再上新台阶。二是在宣传品进村入户上下功夫。要通过县乡技术服务队伍,强化和群众面对面的宣传,强化宣传品的进村入户,力求在宣传效果上取得突破。三是在人口学校作用发挥上下功夫。严格按照《河南省基层人口学校工作规范》要求,深入开展创建先进乡级人口学校活动,市里要按照20%左右的比例对乡级人口学校进行评估验收,对验收合格的给予补助奖励。宣传股要和市计生委多沟通,多验收我们一些人口学校,争取尽可能多的乡级人口学校进入市级先进人口学校行列。要重视人口学校作用的发挥,坚持对育龄人员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和教育,使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生殖健康知识等走进千家万户。四是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上下功夫。把计划生育文化大院建设列入宣传教育的重点,按照市计生委《关于搞好生育文化大院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抓好落实,要利用生育文化大院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重视活动阵地作用的发挥。五是在政务信息上下功夫。多宣传报道我县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的成绩和做法,力争政务信息工作进入全省前20名。

做为全市“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县,宣传股要认真研究,强化措施,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尽快改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现状,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女孩的强大舆论氛围,推动关爱女孩行动向纵深发展。大力宣传保护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宣传女子成才、巾帼建功等先进模范人物,提高女孩及其家庭的社会地位。各乡镇在“关爱女孩”行动上,要多做一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如举办女孩演讲大赛、开展手拉手活动等,营造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的舆论环境。

要探索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有效措施,切实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技术股要同卫生、药检、公安等部门积极协作,开展一到两次专项治理活动,严厉打击贩卖、残害、遗弃女婴的违法行为,坚决制止胎儿性别鉴定和非法终止妊娠的行为。

〈六〉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流动人口管理上要做到三个突破。一是在提高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证率上下功夫。各乡镇、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要简化办证程序、免费办证,使群众就近能够办到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如在康检日到村现场办证、实行24小时值班、上门服务等上下一点功夫。平时要注重排查摸底,跟踪服务。二是在城区流动人口管理上取得突破。组织一到两次大规模的清理清查活动,对查处的计划外怀孕人员坚决落实补救措施;对查处的违反计生政策人员,按照政策进行经济处罚。同时,要通知其户口所在地乡镇上档上册,纳入管理。三是在流动人口平台运转上取得突破,力争进入全市前三名。

〈七〉加快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坚持走以信息化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加快推动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必由之路。各乡镇在统计员配备上要有长远眼光,把那些中专以上学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年富力强、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同志充实到统计队伍中来。由于领导统计调整的面比较大,因此统计股要加大培训力度,使这部分新同志能够尽快适应当前工作需要。同时,在去年成功启动计算机信息台帐的基础上,今年要在计算机应用上再一个新台阶,组织编写《已婚育龄妇女管理和服务信息台帐》一书,在条件成熟的乡镇搞几个能够通过计算机自动识别参加康检人员身份的试点,力争这项工作继续走在全市先进行列,成为亮点。要提高已婚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库质量和各种数据的准确率,减少漏册率、漏管率和已婚育龄妇女信息录入的差错率,确保计算机提供管理和服务信息的可靠性。

〈八〉继续搞好工作,确保大局稳定

强化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领导接访、阅信、包案制度,落实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初信初访处理、排查消除不安定因素、问题查处和工作考核四项工作机制。加大重点乡镇、重点行政村、重要问题的专项治力度,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努力减少和控制越级上访、重复上访和集体上访。

股要加强对乡镇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检查,着力解决好管理不规范、制度不落实、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切实提高基层消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案件查办、督办力度,落实首办责任制、公示制、回访制和错案追究制。要坚持逐级排查、逐级上报、逐级落实、定期通报和报告制度,建立健全排查不安定因素的长效机制。对于反映干部职工违反生育政策的,态度要明朗,查处要坚决,处理要到位;对于反映计生干部作风霸道,违反“七个不准”的,不要护短,不怕揭丑,秉公办理;对于反映手术后遗症的问题,要弄清情况,耐心工作,依据权威机构的鉴定结论合理解决。

〈九〉继续打好春季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活动攻坚战,为完成全年人口计划奠定坚实基础

从昨天计划生育服务站提供的数字看,目前引产、结扎完成情况不是很理想。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集中服务活动已经到了扫尾阶段,但目前只引产做了153例,仅占分配任务的34%;结扎做了482例,占分配任务的60.25%。而各乡镇上报的数字引产做了231例,与实际数相差78例;结扎做了733例,与实际数相差251例。大多数乡镇上报数与实际数相差较小,这与统计口径有关。少数乡镇报数字根本就是在凭空想象,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你这个乡镇、你这个计生办主任的工作作风。今天我在这里强调两点:一是不管哪个乡镇分配任务完不成,集中服务活动不能结束,工作重心不能转移,直到全面完成分配任务为止;二是所有数字以计划生育服务站提供的数据为准,半年、年终检查考核时坚决纳入目标考核。当然,这次集中服务活动之所以没有真正形成,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有村民委员会换届的原因,有科局级领导干部调整的原因,有计生办主任不到位的原因。但是目前村民委员会换届已近尾声,干部调整已经到位,就没有完不成任务的理由了。要求各乡镇会议之后向党委、政府进行专题汇报,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干半个月,再动员、再掀活动,全面完成分配四项手术任务,为完成全年人口计划和各项责任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前一段,由于县委、县政府对科局级领导干部进行了调整,有5名乡镇计生办主任被提拔,县计生委也对部分乡镇的计生办主任进行了公开选聘,调整了一批计生办主任和副主任。在春季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活动的关键时期,也是看这些同志能力和水平的时候,希望这些同志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倍加珍惜,努力工作,为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出新贡献。同时,也希望我们的主抓领导多给他们一些支持和帮助,为他们做好工作多争取一些政策和措施,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