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期货概念

金融期货概念

时间:2023-06-11 09:32: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期货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期货概念

第1篇

关键词:股指期货;监管;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164-02

股指期货是金融期货中产生最晚但发展最快的品种,诞生伊始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把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带向了新的高峰。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通过开展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交易,能够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以相对较低的转轨成本促进资本市场的成熟和完善。随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成立和沪深300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的推出,我国资本市场将告别只有现货没有期货的历史,而股指期货作为首推交易品种也成为热门话题。

1 股指期货概述

1.1 股指期货的概念

股票指数期货(stock index futures)简称股指期货,是一种以股票指数为标的物的金融衍生产品。目前世界上有37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股指期货。在此背景下,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于2006年9月8日在上海挂牌成立,并在成立后迅速于2006年10月30日推出沪深300股指期货仿真交易。根据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及我国资本市场现状,股指期货交易的正式推出近在咫尺。

我国股票市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上市公司数量、市场总量、交易量、上市公司数量、运作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截止至2008年11月21日,我国境内上市股票数量已达1648只,股票市价总值达13.8万亿元,上市证券数2143只,初步形成了现代证券市场的基本运作架构。但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我国股票市场同时也存在系统风险大,投机气氛浓,股价波动幅度大等特点。

国外多年的实践研究表明,股指期货不但可以使资本市场更加有效率和更加健全,而且同时有利于提高社会总效率,增强金融系统抵抗总体金融风险的能力。在此种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充分发挥衍生品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分散和转移风险的功能,对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结构,提高市场效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2 股指期货的基本特征

(1)合约标准化;

(2)保证金交易;

(3)每日无负债结算;

(4)交易集中化;

(5)T+0双向交易;

(6)提供较方便的卖空交易;

(7)交易成本较低;

(8)市场的流动性较高。

1.3 股指期货的基本功能

一般来说,期货交易的功能有两个:一是价格发现功能,一是套期保值功能。作为金融期货的一种,指数期货也具有这两个功能,同时股指期货还具有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及资产配置功能。

1.4 我国股指期货交易现状

我国曾在1993年进行了股指期货交易的尝试。1993年3月10日,我国的海南证券中心开办了以深圳综合指数为标的物的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当时我国的股票市场才刚刚起步,规模太小,在运作上又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之处。深圳综合指数经常大幅波动并容易被人所控制,从而深圳综合指数期货交易只维持了半年即被中止。股指期货交易的最初尝试以失败而告终。

自2006年以来,中国证监会按照“高标准,稳起步”的原则,积极筹建金融期货市场。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发起设立的交易所,于2006年9月8日在上海成立,并于10月30日迅速推出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仿真交易活动。

在沪深300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合约设计上,每一合约的合约乘数为每点人民币300元。合约价值为股指期货指数点乘以合约乘数。合约交易的最小变动价位是0.2点指数点,交易报价指数点须为0.2点的整数倍。合约的交割月份分别为交易当月起连续的二个月份,以及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中二个连续的季月,共四期,同时挂牌交易。每日涨跌幅度为前一交易日结算价的±10%。其中,熔断价格幅度为前一交易日结算价的±6%。最低保证金水平由交易所确定,到期交割方式为现金交割。交易指令分为市价指令、限价指令等指令类型,所有指令当日有效;交易结算方面,交易所的结算实行保证金制度、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等;交易风险的控制方面,交易所实行价格限制制度,价格限制制度分为熔断制度与涨跌停板制度;交易所实行限仓制度。

2 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1)健全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期货市场相关法规。

股指期货是一把双刃剑,投资者既可以利用其套期保值的功能规避股票现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可以利用其杠杆效应进行过度投机。因此需要监管机构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预防和打击股指期货市场发展初期的过度投机,稳定整个市场。在法规体系上,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主要依靠《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公司管理办法》和《期货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等,规范着市场的制度体系。针对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的推出,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期货公司金融期货结算业务实行办法》、《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管理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也颁布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规则》、《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结算细则》、《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会员管理办法》等交易所规则。但应该看到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从长期来看,应按照国际惯例,制定股指期货的监管、交易、结算、风险控制等的具体法律规定,从而形成在统一期货法规下证监会依法监管与交易所自律管理的股指期货监管体系。

(2)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从制度安排上防范市场风险。

金融期货投资者教育工作的成效如何,事关金融期货的平稳推出、功能发挥和长远发展,是各项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期货在国际上虽然发展比较成熟,但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广大投资者还比较陌生。金融期货专业性强、风险程度较高,其投资理念、风险控制与现货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交易标的、风险特征和运行规律方面,与商品期货也有很大不同。要通过投资者教育,帮助投资者增强对金融期货的风险意识,提高投资决策的水平,树立科学的投资观念,使投资者理性参与市场。对于金融期货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既要看到投资机遇,更要看到市场风险。要帮助和促进投资者借鉴成熟市场经验,建立健全风险内控机制,提高市场操作水平,充分认识金融期货的特点,客观评估其风险承受能力。以做出科学理性的投资决策。

(3)建立突发风险的管理机制。

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国际游资的冲击以及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产生的风险变动,影响投资者对价格的

合理预期,特别是突发的或偶然事件的发生,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政策不合理、政策变动过频或者政策缺乏透明度等,都可能在不可同程度上对期货市场的相关主体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造成不可预期的损失,进而引发风险。政府的适度干预主要包括政策指导、修改法规、人市交易和出资救市等,严控操纵市场行为,预防突发的市场风险。应当建立风险管理基金,适时平抑市场突发风险。

3 对投资者的建议

(1)仿真交易有别于真实交易,股指期货真正推出时需谨慎投资。

虽然仿真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投资者与新生衍生品种之间的距离,但事实上目前的仿真交易与未来股指期货的真实交易相比有较大差异。交易所推出仿真交易主要目的在于测试系统、教育投资者,但归根结底,仿真交易不是真实交易。投资者必须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在股指期货交易正式推出时才能把握主动。

仿真交易与现货市场是割裂的。在真实的股指期货市场上,大量套利者的存在保证了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紧密联系,使期货价格无法大幅偏离现货价格。期货市场受到现货市场的影响,同时它又通过套利者在现货市场上的反向操作影响现货市场。但在仿真交易中,由于期货与现货市场的割裂,只存在投机类型的投资者,因此期货市场只能被动地接受现货市场的影响,套利机制的缺乏使期货价格偏离合理价格。但在真实交易中,必定存在套利行为,将期货价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期货价格大幅度偏离现货价格的现象很难出现。

仿真交易使用虚拟资金进行交易同样会对投资者的心态产生与真实市场的偏差,在真实市场中,投资者可能因为实际损益导致心态的变化,进而影响其投资决策,而在仿真交易中投资者可以尽情地进行投机交易。正因为如此,虚拟交易中的策略可能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真实市场。在沪深300指数期货正式推出后,投资者仍需进一步研究真实市场的表现,切忌生搬硬套在仿真交易中的成功经验。

(2)股指期货套利交易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现货指数或组合的买卖,投资者需考虑复制过程中的风险。

对于沪深300指数来说,各成份股流动性存在差别,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现货指数的建仓存在难度。如果使用与沪深300指数相关的现货组合,则这些组合与沪深300指数间是否具有稳定的相关性是需要考虑的。至于使用跟踪股指的基金,该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复杂,而且运用指数跟踪型基金还存在流动性风险,毕竟我国目前指数跟踪型基金的日成交量还较低。而缺少流动性将对套利交易产生致命的风险。

第2篇

国际期货发展的历史是期货品种、交易方式和市场组织形式不断创新的历史。期货品种创新不仅表现在品种数量增加,而且品种涵盖领域在不断扩大,已经从传统的谷物、畜产品等农产品期货,发展到各种有色金属、贵金属和能源等大宗初级产品,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品兴起并迅速发展,在全球期货和期权的交易量中占比不断增长。中国期货市场走出规范整顿之后,管理层和市场应该清醒地认识所面临的形势、明确战略目标,以推出股指期货为契机,金融期货和商品期货超常规发展或跨越式发展,逐步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为关注的期货市场定价中心。

金融衍生品是创新方向

20世纪70年代,金融衍生品交易异军突起,为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开创了新纪元,其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1972年5月16日,由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分部――国际货币市场(IMM)推出外汇期货合约,成为世界上第一张金融期货合约。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推出第一张利率期货合约(美国国民抵押协会的抵押证期货,GNMA)。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KCBT)开办首支股指期货品种――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的交易,这标志着金融期货三大类别的结构初步形成。

9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使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占整个期货交易总量的比例不断攀升。截至1999年底,全球金融期货交易量已达到20.22亿张(包括股票期权),其中,股指期货交易5.21亿张,金额达21.67万亿美元;金融期货的交易量占世界期货交易量的80%以上。金融期货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2年已经占到90%以上。

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对可统计的58家衍生品交易所(含期货交易所、期权交易所、证券或股票交易所)的最新统计,2006年,全球在交易所内交易的期货与期权交易量高达118.59亿张,比2005年增长了19%。其中,全球期货交易量达到52.8亿张,同比增长30.85%。交易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墨西哥衍生品交易所(MexDer)的TIIE28天银行间利率期货、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欧洲美元期货与电子迷你型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的道琼斯欧元Stoxx50期货等主要期货合约交易量强劲增长,以及原先以公开喊价方式交易的期货交易市场在电子化交易领域的大力扩张。

在2002年全球交易量排名前二十的衍生品合约中,除原油期货外,全部被金融期货期权占领。2006年,全球期货与期权分类交易上,金融类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而商品类期货交易量增速却快于金融类。具体来说,2006年全球股指、利率、个股和外汇类的期货与期权交易量依次为4453.95百万张、3193.44百万张、2876.49百万张和240.05百万张,同比分别增长9.16%、25.89%、22.05%和43.59%;同期,全球农产品、能源和金属类的期货与期权交易量依次为486.37百万张、385.97百万张、218.69百万张,同比分别增长28.37%、37.78%、27.84%。

当前,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呈现四个最主要的特点:金融衍生品需求日益旺盛。国际金融市场近年来的利率、汇率以及股票的价格波动越来越剧烈,市场保值和投机的需求相应也越来越强,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也越发活跃。新产品层出不穷。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际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已从最初的几种简单形式发展到1200余种,而由它们衍生出来的各种复杂的产品组合就更不计其数了。期权从现货股票为交易对象开始,逐步发展为可进行外汇期权、利率期权、股票指数期权和期货期权等多种载体的期货交易,交易额迅猛增长,成为20世纪国际金融创新实践的一个成功典范。金融衍生品风险控制和金融稳定问题突出。目前,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未结清的合约金额增长很快,会在衍生品杠杆特性的作用下,放大现货市场上的波动,并导致市场风险向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化,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

发展模式和战略选择

纵观CBOT品种创新历程,经历了从谷物期货到农产品期货、工业品期货、金融期货和期权交易的过程。目前CBOT拥有期货和期权品种56个,其中,农产品16种,金属7种,金融12种,证券类指数6种,其他指数2种。随着品种的不断创新,CBOT上市品种实现多元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几十年来不懈的创新和发展,CBOT成为国际期货市场举足轻重的综合易所,保持着国际期货市场领先的地位。在全球公认的金融期货创始人利奥・梅拉梅德的领导下,金融期货占了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总成交量的98%,CME从美国的二流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成为世界金融期货市场的领跑者。

从芝加哥期货市场的交易品种发展来看,一般循着农产品――生产资料――金融资产――期权交易的顺序演进。直至20世纪60年代,可储存的农产品仍然构成期货交易的主要组成部分。60年代中期非储存农产品(如牲畜)期货合约的介入,使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70年代非农产品(如木材、橡胶、金属、黄金、利率等)进入期货市场,80年代金融期货获得巨大发展,目前金融期货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商品期货成为世界期货市场发展的主流。在期货发展的基础上,期权市场也随之发展起来。

美国作为金融衍生品的发源地,以及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创新最活跃的衍生品市场,引领了世界各地衍生品的发展趋势。美国金融衍生品走了一条从外汇期货到利率期货再到股指期货的金融期货起源之路,并相应开发了各种期权互换产品。欧洲发达国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采取先简单、后复杂的思路,利用后发优势,选择以股指期货为突破点,然后发展其他金融衍生品,走出一条与美国不同的道路。新加坡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先期货后期权,先发展利率期货后发展股票指数期货的道路。日本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经历了首推商品期货后推金融期货,指数期货和国债期货齐头并进的发展历程。中国香港经历了一个从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及期权、从股权类到货币类再到利率类衍生品的发展路径。

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中国政府是期货制度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在中国期货市场的制度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监管层对期货市场的行政性干预渗透着政府的意图,体现着政府的价值取向与宏观经济改革的偏好。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期货市场曾经出现过交易工具创新的,也曾开发出了自己的金融期货品种――国债期货,但因为种种原因,金融期货交易工具创新没有成功,致使期货市场至今仍然只有商品期货交易,极大地制约了期货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限制了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从2001年开始,中国期货交易走出低谷,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2003年开始,中国期货市场开始加速增长;2006年,全国期货成交量4.49亿手,成交金额21万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23倍、12.06倍。2006年,在按照期货交易量排名的全球前40名交易所中,大连商品交易所名列第9,上海期货交易所名列第16,郑州商品交易所名列第18。另外,香港交易所名列第28,台湾期货交易所名列第31。

不过,由于中国大陆尚未开展期权、金融期货与期权的交易,在按照期货与期权合计交易量排名的全球前58名的交易所中,国内期货交易所排名都较靠后,而目前交易涵盖全部金融期货与期权的中国香港交易所和中国台湾期货交易所排名则较靠前,显示出金融期货与期权交易才是目前全球期货市场发展的主流方向。2006年,大连商品交易所名列上述排名表第17位,上海期货交易所排名第27位,郑州商品交易所排名第30位。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步伐的推进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中国期货市场可以而且应该实行科学的超常规发展战略,否则中国经济发展将因期货市场发展滞后而受影响。中国期货市场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实行赶超战略。笔者不主张中国期货市场严格循农产品――生产资料――金融资产――期权交易的顺序发展。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市场化程度的显著提高,为期货市场超常规发展或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打破三阶段演化轨迹和常规品种发展顺序,加快金融期货市场和期权交易发展。

中国发展金融期货可选择以下路径:以股指期货为突破口,经过两年左右的发展,奠定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基础;然后,考虑推出国债期货,发展利率期货;最后,引入外汇期货以及期权、互换等衍生产品,带动我国现有的认股权证交易等。以股票指数期货作为先导,有利于规避股票的价格波动风险,有利于用期货交易的做空机制来保持平衡。尤其是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发展股指期货的条件将较其他金融衍生产品更为成熟,这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同时也是结合中国当前实际的一种正确选择。随着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的推进,经过5~10年的努力,金融期货将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不可缺少的金融工具。

金融与商品期货比翼双飞

现代期货市场作为专业的风险管理市场,是一种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制度安排。一般来说,期货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商品期货与金融期货。商品期货中大体包括农产品期货、金属期货(包括基本金属与贵金属期货)、能源期货、工业品期货等几大类;金融期货主要包括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包括中长期债券期货和短期利率期货)和股指期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全球新增资源消费比例中占据了50%的份额,“中国因素”正成为全球商品价格的风向标。未来15~20年,重工业化、城市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还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正日益成为全球最大的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这不仅是极佳的投资机会,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风险。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决定了它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能够帮助国家化解市场波动的风险,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利益,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强有力的风险管理支持。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企业将面对激烈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冲击。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上的竞争将成为一个重点,金融体系日益成为一国的经济命脉之所在。因此,反映中国股市行情的指数期货、国债期货和人民币利率、汇率期货等金融期货期权以及商品期货期权等结构化衍生工具,只有在中国形成其定价中心,辐射亚太地区,欧美市场上市这些品种也只能是中国的影子市场,才能发挥中国期货市场乃至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

中国的金融期货产品开发已经落后了,境外机构抢注中国金融期货愈演愈烈。2004年10月,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推出由在纽约股票交易所、NASDAQ和美国证券交易所等市场上市的中海油、中国铝业、中国人寿、中国电信等16家中国公司股票构成的中国股指期货(CX・CBOE)。此后,香港地区联交所推出了新华富时中国A50ETF及A50ETF权证。2006年8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在其全球24小时不间断交易平台上推出了人民币对美元、日元和欧元的期货和期权交易。2006年9月,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新华富时中国A50股指期货。2007年5月,CME则拟推出E-MINI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期货。

经验证明,在上市某一特定新产品相互竞争的时候,首先上市新产品并建立流动性的交易所将很容易处于竞争优势,对竞争对手将是致命打击。境外交易所推出有关中国概念的金融衍生品,不仅会造成我国金融资源的流失,增加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难度,也可能对我国金融竞争力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金融资产定价权的丧失。境外机构开办有关的金融衍生品,我国股指期货还可能被国际大投机家在他国市场上操纵,高额的股指期货交易手续费收入将流入他国交易所,国内部分套期保值资金的外流,资本管制的放松和境外股票市场的比价效应可能导致部分国内投资者投资于境外市场,从而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健康成长和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威胁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挂牌成立,目前有关股指期货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交易所与有关管理部门应结合金融市场化的进程,抓住时机,尽快开发,推出股指、国债、外汇等金融及衍生品期货。实践证明,期货与期权两大类产品的交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时,将适时推出锌、塑料、钢材等商品期货和商品期货期权,积极研究开发石油、黄金等商品期货,实现商品期货与金融期货比翼齐飞。

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期货市场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具有先发优势。以新加坡、韩国、印度、中国等亚洲诸强为代表的期货市场后起国家正在快速发展,具有后发优势。中国期货市场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为了实现把中国建成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国际性期货交易中心,我们应采取建立完善的现代期货市场――区域性国际期货市场――全球性国际期货市场的梯度推进战略。21世纪,世界期货市场中心将位移中国,中国将成为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中心,国际金属期货市场三大中心之一,国际能源期货市场中心,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三大中心之一。

在20世纪90年展初期,中国期货市场没有科学控制发展的规模和步伐,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风险事件频繁发生,导致长达六七年的清理整顿。21世纪,中国将实现金融期货和商品期货比翼双飞,必将在农产品、能源、金属,以及股指、利率、外汇等金融衍生品交易方面,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为关注的期货市场定价中心。

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是规避风险、价格发现、套利和投机的重要工具,具有资源配置、降低风险和容纳社会游资的功能。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迅速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完善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和结构,为金融现货市场的交易双方提供定价的参考依据,从而为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超常发展提供依据,引领现货市场的价格走势。

第3篇

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逐渐加强,市场风险也不断加大,作为重要的投资工具,金融衍生品本身并非风险的源采,风险来自交易者的运用和管理,如果不用适当的方式去转移风险.控制风险,就会使得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无限放大。对此,本文将从金融衍生工具的基础理念着手,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有效防止风险的产生和风险发生时的躲避作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

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

1 金融衍生产品的概念

1.1 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

金融衍生工具(Financial Derivaiton-Instrument),又称金融衍生产品。随着金融衍生产品渐渐的发展,其品种和数量变得越来越多,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组织对其定义来描述它。国际互换和衍生工具协会ISDA将金融衍生工具描述为:“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所欠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

1.2 金融衍生工具的分类

金融衍生工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在这里,我们主要对两类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进行简单的介绍。l、金融互换。金融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合约有效期内,以事先确定的名义本金额为依据,按约定的支付率相互交换支付的合约。2、金融期货。金融期货是指规定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一期间按约定价格交割特定商品或金融工具的标准化合约。

1.3 金融衍生工具的功能

金融衍生工具涉及的层面如此之多,原因与其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我们对其最基本的两个功能进行简单的介绍。1、投机。目前很多人参与教育金融衍生工具,其最大的一个目的就是利用它去进行投机,去多承担一点风险而获得了高额的收益。投机的人利用承担转移风险的手段,博取高额投机利润。2、价格决定。金融衍生工具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价格决定,通过供给和需求双方在交易大厅公开的喊价过程中,就达成了最终的价格,这里形成的价格可能因相关价格信息影响导致价格时刻变化,因此价格发现也是价格决定的重要的环节。

2 金融衍生产品的形成过程

随着我国逐渐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的不断迈进,我国经济主体也逐步达到了国际较高的水平,金融市场也不断的取得了完善,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也成熟了起来。随着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经济步伐正快速的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2.1 国债期货

我国发展规模最大的金融期货就是国债期货,曾经显赫一时的国债期货出现在1992年12月,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了当时的第一张国债期货合同;随之不久,国债期货的交易范围便迅速扩大起来,也由当时的企业之间的交易转向了券商、个人之间的交换,而且不仅上海,在北京的一些商品交易所内也兴起了国债期货交易。但是由于当时的环境不是很成熟,而且我国的经济制度也不够完善,导致没过多久市场便出现了违规的操作,也就是当时著名的上海交易所“314合约违规风波”,这也是我国当时金融衍生产品失败的第一个教训,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金融衍生产品是无法正常健康的成长下去的。

2.2 外汇期货

外汇期货的产生要比国债期货更早一些,在1984年时,国内企业、机构就可以通过经纪公司在境外进行外汇期货交易。可惜的是好景不常,后来随着内需的不断增高,我国的经济情况又出现了漏洞,境内外的外汇期货都出现了相应的不和谐的矛盾,一些非法的外汇期货机构不断滋生,并且从中非法谋取暴利,导致国家不得不加大整顿外汇市场的力度,从而也就扼杀了摇篮中的外汇期货的成长道路,在1994~1995年期间,国家多次下令关闭非法外汇期货经纪公司,国内的外汇期货市场也在1996被关闭。

3 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及预防

3.1 风险特征

前面提到金融衍生产品的优势功能,在这里我们不可避免的也要说说其风险的一面,我们也可以看作是金融衍生产品的“负面功能”。在这里,我们主要以最常见的两种风险为主来介绍:l、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指由于金融产品如股票指数、期货指数等的价格收市场的交易状态的变化波动,而为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从而导致价格下跌造成的风险。在整个金融市场的大环境中,此风险是最为普遍的,也是最常发生的,几乎存在于每种金融衍生产品之中。2、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因法规不明确或交易的本身不受法律保障,从而使合约无法履行,给交易双方带来损失的风险。

3.2 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预防

为了避免金融衍生产品给我们带来如此巨大的损失,我们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预防与控制,把具有突发性的不确定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控制各种业务和资源的突变,从而来降低危险的发生几率,而对于风险的管理,应该对各类经济主体、金融产品加大认识与分析的程度,并要保证获得最大利益的前提下,实施最有效的安全保障。然而要想彻底解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产生的风险不仅要从宏观上进行分析与预测,在微观上也要加强管理的力度。

总之,由于衍生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创新性使得任何单一的风险控制方法都不能有效的降低交易风险,所以针对不同产品应事先做好风险监控、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内控机制、再加大加强政府外部监督监管措施,对于金融衍生交易市场能够正常运作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守东等[编著].证券投资理论与分析[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春峰著.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

[关键词]平抑股价 套期保值 卖空机制

一、股指期货的概念

股票指数期货(stock index futures),简称股指期货,是以股价指数为标的的一种金融期货,买卖双方根据事先的约定,同意在未来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按照双方事先约定的股价进行股票指数交易的一种标准化协议。股指期货交易不同于以往的商品期货交易和其他金融期货交易,具有自身的特点:

1.股指期货合约的交易对象既不是具体的实物商品,也不是具体的金融工具,而是衡量各种股票平均价格变动水平的无形指数。

2. 一般商品和其他金融期货合约的价格是以合约自身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而股指期货的价格是股指点数乘以人为规定的每点价格形成的。

3.股指期货合约到期后进行现金交割,即合约持有人只需交付或收取到期日股票指数与合约成交指数差额所对应的现。

二、股指期货的推出对股票现货市场的意义

纵观金融市场,股指期货推出后对现货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的功能增加了套利交易,从而缩小股票现货市场的波动;二是期货的高杠杆率会提升资金的参与度,从而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三是股指期货为市场提供的避险的工具提高了参与者的投资意愿,从而会增加市场的成交量。

1.丰富投资工具与避险工具,完善我国资本市场

我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单边做多市场,投资者只有通过先行买入股票,然后等待股票价格上涨才能够获取收益,投资收益的多少取决于所持有股票价格的上涨幅度。而股指期货引进了做空机制,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便易的投资与避险工具。股指期货是现代资本市场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是股票市场上规避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手段。股指期货市场的诞生将使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更趋完善; 并极大地丰富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工具,愈来愈多的投资人将运用期货交易作为投资、避险与资产管理的工具。股指期货使人们规避股票现货市场的风险成为可能,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都可以吸引投资者和投机者,利用股指期货的双向交易的灵活机制进行操作, 使股市不会因为熊市而长期沉寂。同时,股指期货本身也是一种强有力的金融衍生工具,投资者可以像传统商品期货那样,通过同一标的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价格差异进行套利交易,或者是通过期货特有的杠杆效应进行投机交易,赚取投机收益。因此,开展股指期货交易,既增加了新的交易品种,又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满足了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

2.股指期货的推出提供了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渠道

根据现资组合理论,构建完美的投资组合可以有效分散非系统性风险,但在股市整体下跌即出现系统性风险时却无法发挥作用。而股指期货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能把基础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剥离出来,变成可交易的产品,使得风险可以有效转移。所以,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套期保值原理,根据股票指数和股票价格变动的同方向趋势,在股票的现货市场和股票指数的。期货市场上作相反的操作来积极应对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

3.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衍生品的需求强烈,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缓慢,缺乏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市场, 故我国的金融体系算不上是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并且,建立完善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也需推出股指期货交易。进行金融宏观调控,必须具备足够多的强有力的市场调控手段和工具,实践证明,股指期货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风险监控机制。在1998 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波中,香港股票和外汇市场受到了以索罗斯为首的美国对冲基金的强烈冲击,股指期货交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香港政府动用巨资干预金融市场, 其手段就是充分利用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价格的联动规律,对股票交易和股指期货交易实施组合运用,这是香港政府市场干预策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股指期货市场可利用,香港政府的市场干预成本将大大提高,效率会相应降低。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股指期货的推出对于股票现货市场,机构投资者以及我国整个宏观金融市场均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股市正处于走向复苏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做的正是借危机兴改革,在推进股指期货市场创建的同时,兼顾创业板、融资融券等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弥补市场结构缺陷,打牢市场稳定发展基础。中国的金融市场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第5篇

2011年3月14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实际控制关系账户报备指引(试行)》 (以下简称《指引》)。这是自去年10月22日《中金所期货异常交易监控指引(试行)》近5个月之后的又一风控措施。

由于中金所目前实行单边持仓限制和交易量限制制度,所以势必导致不少的投资者进行分仓交易,于是就存在着大量的多账户同一实际控制人的状态。而根据去年的异常交易监控指引第五条规定,在实际控制人的多账户之间的频繁交易已经被界定为异常交易。

所以,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目前存在的这种“畸形”的交易状态和细化风控规则,中金所推出了本《指引》。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界定账户的实际控制关系;实际控制关系账户应当向中金所报备(通过期货公司);期货公司有督促、指导的义务,并且承担部分风控责任;规定较为含糊的罚则。

关系界定并非易事

毋庸置疑,账户的实际控制关系的界定是本《指引》的重中之重。按照《指引》有7中情况被界定为实际控制关系,其中部分具有可操作性,这7种情况包括:①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股东,②开户授权人、指定下单人、资金调拨人、结算单确认人或者其他形式的委托人,③法定代表人、主要合伙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与之一致,④配偶关系,⑤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且影响决策,⑥通过投资关系、协议、融资安排或者其他安排,⑦对两个或者多个有决策权。

细究起来,这7种情况中,①、③、④、⑤是最容易甄别鉴定的情况,可能会成为日后主要报备的类型;②、⑥出于经济利益的私利,企业主动申报的动力不足,基本上只能靠企业的“自觉性”:而⑦只是“篮子”型不具可操作性的泛泛条款。

对于第①条的控股股东,《指引》中也并未明确说明是直接控股股东还是多级控制的股东。而对于后者,如果企业过于庞大而内部控制不及时,很可能出现开通多个股指期货账户而没有申报(漏报)实际控制的情况。当然也不排除大企业通过复杂的控制链交易股指期货主动瞒报。

而对于第③条的企业高管(董监高等)等,如果泛泛认为公司和其高管的账户属于实际控制账户,有时会显得有失偏颇。当然中金所从严管理,类似情况进行监视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②、⑥条的情况,企业在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很可能不会主动申报。

“动力”与“压力”未明确

由于现在股指期货的开户者大多仍是投机型的散户,本身就以追逐利益为目标,而非像金融机构一样进行套期保值风险管理,所以要限制多账户实际控制的情况发生,在直接的经济利益上进行赏罚才是正道。

多账户同一实际控制人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其根源在于中金所和监管部门对于股指期货市场的强力控制和风险管理。股指期货在发展初期以“稳”字当头,散户的开户、持仓、成交量都有限制,这必然导致“分仓”的出现。而这种“分仓”和股市的分仓目前还不是一个概念。股市的分仓很多时候是为了减小冲击成本和隐匿交易主体,而股市上并不存在单一账户股票规模的限制,所以二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股指期货如今出现的“分仓”大多实属被迫“分仓”,目的并非是隐匿交易主体,而是规避规模限制,提高资金利用率和追求最大收益。

中金所虽然给出了账户实际控制情况的界定,但是只字不提报备之后备关联账户和实际控制人可以因此获得何种形式的“动力”,这将会让投资者无所适从。如果投资者进行报备,除了报备的成本,得到的将只是和目前一样的状况――“维持现状”;如果投资者不进行报备,则需要在“地下状态”和“被点名申报”两者中进行选择,而按照《指引》第六条规定,“被点名”之后再申报也可以回到“正常管理”,这样一来一般投资者(非金融机构和大企业)何来动力主动申报?

由于大多投资者没有动力主动申报其实际的账户关联情况,所以只能通过本《指引》第六条规定的“事后补救”方法:

“交易所在日常监控中发现具有疑似实际控制关系且尚未申报的账户,可以通过相关期货公司会员向开户人进行书面询问。

如果开户人承认存在实际控制关系,交易所可以要求其按照正常流程进行申报。

如果开户人否认存在实际控制关系,交易所可以要求其进行说明,提供相关资料,并签署《合规声明及承诺书》。交易所对相关说明材料进行审核后,对于事实清楚、理由充分,确不存在实际控制关系的,交易所对相关账户进行正常管理;对于事实不清楚、理由不充分的,交易所将相关账户列入重点监控名单。

可见,中金所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猜测的普遍性,才制定了上述条款。但是很显然,如此的设定在实施后也并不能给中金所减少多少工作量,因为大量的关联账户仍然需要中金所进行书面询问,否则都不会主动申报。而且,中金所主动询问后,对方承不承认是关联账户也是未知之数。

期货公司分摊风控重担

由于中金所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和一百多家会员期货公司一同履行监管整个市场的责任,所以中金所明显把监管的对象首先放在了期货公司而非客户的身上。不论是本《指引》,还是之前的《交易规则》、 《会员管理办法》、 《违规违约处理办法》,其重要篇幅都落在了对于会员期货公司的管理上面。很明显,中金所给予期货公司“动力”和“压力”都是很直接而且易见成效的事情。

第6篇

期货合约会计即期货会计,其对象是以会计为主体的从事期货合约买卖的活动及成果,并利用确认、记录等方式,为期货交易主体提供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等方面的信息的经济管理行为。在职能上,期货会计与传统的会计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能够将其分为核算、监督以及反映等。与传统的会计相对比,期货会计存在一定相似的特点:1)信息提供的时态上:两种方式将会提供企业以往的经营状况及成果。但期货会计还提供现今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成果;2)服务的对象的角度上:两者均要服务于企业的内、外部管理。由于期货自身还存在独特性,因此它和传统的会计还存在不同之处,具体表现为:1)交易对象的角度上:传统会计涉及的是一种现货交易,其基础是实物资产,而期货会计涉及的是一种期货交易,其基础是虚拟资产。2)交易时间的角度上:传统会计的交易时间是一个时点,交易达成的时间在一个已经确定的时间点上。而期货交易是时期方面的概念,且时间比较长。

二、关于期货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

期货会计有多种分类方法。依据不同期货合约标的物,可分成金融期货会计、商品期货会计;依据不同期货交易动机,可分成投机期货会计、保值期货会计;依据不同的期货市场参与人员可分成如参与期货交易企业、期货交易所以及期货经纪公司等。对传统会计而言,期货会计将打破原有的会计体系框架。以下对几个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

1会计确认理论

(1)会计确认的标准:对于会计确认方面,必须依从一定的规范与标准。我国对于会计确认做出了一些初步的明确标准:项目必须与某个会计的要素概念相符合;能够对与该项目相关的价值或成本进行计算。

(2)期货合约中的会计确认:一种是将其确认为一种资产,并将合约的义务确认成负债;一种为期货合约的确认是期货合约自身的价值,假使期货合约将引发将来的效益并流进企业中,那么就依据未来流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金额现值确认成企业的资产,否则,就将其确认成负债。以上两种意见的区别主要在确认对象的异同,第一种的确认对象是以未来的交易为主,而第二种的确认对象是以企业所买卖期货的合约为主。

2会计计量理论

(1)会计计量的标准:《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指出了会计计量的标准,具体为:同质性,即会计计量与财务报表中所反应的项目和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以及财务情况等必须保持一致;可证实性,对于同一项事物,不同的会计人员所计量出的结果应该相一致,或者是可以对所计量的结果进行互相证实。该标准必须是在进行会计六要素计量中,对于各种计算、判断、摊销以及归集中的步骤等,都必须要以实际的数据作为依据,并且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一致性,主要是指会计计量方法的前后都应该确保相同,不能对其进行任意的变动,假使必须对其进行变动,那么就必须在财务报告中对相关情况进行说明,例如变动的实际状况、原因以及对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情况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有效避免由于信息消除而出现的误解计量信息的情况。

(2)期货合约中的会计计量:对于计量属性的选取是期货合约所产生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计量问题。所谓的计量属性就是指计量对象的外部表现方式或者是特性,它的实质就是对事物外部方式进行揭示的一种标准。计量属性是在对计量单位进行考虑的前提下,并和某个特定的项目相连,且通过货币单位所展现出来的。主要包含了五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现值、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历史成本以及可变现净值。

第7篇

4月18日,沪指冲高3623.87

点。种种迹象显示,牵动无数

眼球的股指期货已脚步渐近。而在股指期货出台前夕,与其相关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开始预热市场。日前,浦发银行在国内首发看多3G通讯股和看空金融股的两类银行理财产品,除了有银行理财产品特有的保本策略外,首次在金融产品中出现了“买跌可以赚钱”的概念。该产品能让投资者在股指期货推出前,就率先利用银行理财产品轻松实现“沽空”交易。

多空双向理财

这款产品包括美元和人民币两种。以美元产品为例:

F1计划为看涨电讯股,其预期年收益率最高达18%(人民币为12%)。该产品挂钩4只香港上市的3G概念的中资电讯股,分别是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F2计划为看跌金融股,其预期年收益率最高达18% (人民币为12%)。该产品也同样挂钩4只香港上市的中资金融股,分别是中国财险、中国平安、交通银行、建设银行。

如果该产品挂钩的4只金融类股票在半年时间跌幅都超过10%,则客户的全年收益可达5%。即便没有达到10%,年底仍有一次关于挂钩股票相关性的机会,以最高收益减去最好的一只股票和最差的一只股票间收益率差,得到的就是投资收益。也就是说挂钩股票涨跌幅差距越小,客户收益越高,预期最高封顶收益可达12%。而对于3G通讯概念,则正好相反,“买涨可以赚钱”,同时也有年底预期最高封顶收益12%的机会。

例如:买入F2计划的看跌金融股(美元),半年后一旦有一只挂钩股票跌幅不超过10%,收益条件便不被触发。于是继续观察一年后各只股票的表现。如果中国财险、中国平安、交通银行、建设银行4只金融股的跌幅分别为12.3%、9.8%、15.5%、10.6%,则股票的跌幅差为15.5-9.8%=5.7%,所以实际收益就是计划最高收益减去跌幅差,即实际收益为4.3%。

保证本金安全

考虑到市场的需要,该产品仍属于保本型。浦发银行称不会将本金投向A股市场,只是将其中一部分的利息收入投向A股市场,购买金融衍生品。而目前之所以没有银行理财产品挂钩A股,是因为在股指期货出来之前,内地股市并没有可对冲风险的机制。

对股市不是十分了解的投资者可能并不熟悉股指期货的概念。期货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商品期货与金融期货。商品期货中主要品种可以分为农产品期货、金属期货(包括基础金属与贵金属期货)、能源期货三大类;金融期货中主要品种可以分为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包括中长期债券期货和短期利率期货)和股指期货。

所谓股指期货,就是以股票指数为标的物的期货。双方交易的是一定期限后的股票指数价格水平,通过现金结算差价进行交割。股指期货可以进行卖空交易,可用于对冲风险。如果投资者持有与股票指数有关联的股票,为防止未来下跌造成损失,可以卖出股票指数期货合约,通过股票指数期货空头与股票多头的配合降低资金总体风险。

在股市红火的情况下,挂钩股市,追求更高的收益将会是2007年银行理财产品的趋势。与打新股、A股指数以及境外股票及基金挂钩的浮动收益产品会越来越普及。从投资原理上说,银行理财产品挂钩A股市场,与目前挂钩境外市场股票是一致的。

与海外股票或者指数挂钩的理财产品,通常是银行聚集了客户的资金后,按照产品条款中的收益率设计投资机制,把一部分资金留在国内,用于贷款资金运用或者购买稳定收益的债券等,获得稳定收益,这个收益会是产品预期收益的底线。剩下的资金则买进看涨或看跌期权,博取一定的收益。承诺保本的产品,一般投资购买期权的资金比例,仅相当于和本金相对应的存款利息,这样才能保证本金安全。

看涨产品同样存在

与浦发银行的看跌金融股不同,荷兰银行近日推出的一款挂钩理财产品,则看多金融股。不过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荷兰银行的这款产品选择挂钩的是国外的金融公司,因此同样具有投资价值。

荷兰银行推出的这款“全球金融业股票篮子挂钩”产品,是该行新一期梵高贵宾理财结构性存款。该产品的投资收益与全球金融业股票篮子挂钩,股票篮子由6只金融股组成。据收益分析,如果挂钩股票表现出色,投资者也将获得不错的收益,并且收益不封顶;如果挂钩股票表现逊色,投资者的收益将随之降低,在最差情况下,投资者5年的总收益为零,即投资者到期只能收回投资本金。

同样是挂钩金融股的产品,两款产品对金融股后市走势的预期截然相反。因为两款产品挂钩的股票以及实现预期收益的条件都不相同,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投资两款产品都赚钱,也可能都不赚钱。如浦发银行产品挂钩的是中国财险、中国平安、交通银行、建设银行4只中资金融股,而荷兰银行产品挂钩的是美国国际集团AIG、荷兰国际集团ING、瑞士信贷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高盛集团、巴黎银行。另外,两款产品实现预期收益的条件也很重要,如浦发银行的4只股票中,如果有1只半年内跌幅不到10%,最后的收益可能会有很大变化;而荷兰银行的产品要保证5年后至少5只金融股都上涨,这也需要投资者对未来5年金融股的走势有个正确的判断。

挂钩产品已成趋势

“挂钩”一词,在今年理财产品市场上频繁出现。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同台展开理财竞技,纷纷推出了期限更短、收益相对更高的本外币理财产品。对此,市场人士分析,银行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抬高收益吸引更多投资者,同时摆脱目前国内利率水平不高和投资渠道过窄的困境。目前国内投资者不能直接参与香港等境外股票市场的投资,也不能直接从石油价格的不断变化中获得收益机会。而银行通过产品创新推出的这类理财产品,正是挂钩境外股市、指数、商品等,解决国内投资渠道不宽的现状,曲线使投资者从中获得收益。

不过,银行推出与相关市场挂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需要有效地对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控制。同时,挂钩型的理财产品对国内银行的外汇交易员来说是个新的挑战,这需要对外汇、黄金、海外股市等各方面走势进行分析。

上证综指3500点关口由于新增资金的加盟而顺利突破,金融股受到两税合并与保监会拟放宽保险资金入市的利好刺激,近期在内地市场大幅上扬,而香港市场的金融股在复活节中却没有享受到与A股的联动,令金融股在两地市场的价差不断扩大,由此判断金融股的走势依然可以期待。

第8篇

关健词:期货信息营销渠道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农产品、金属等商品的进出口规模日益庞大,大宗商品和证券市场巨幅波动现象频繁出现,国内实体经济和证券市场参与者对于运用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管理、套期保值的需求急剧增加。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发展机遇前,期货市场也从2003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新品种不断上市,股指期货也正式推出,期货市场交易规模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2003年至2007年市场交易量年均增速达到了52%,而市场交易额年均增速更是达到了76%。到2007年末,市场交易量达到7.2亿手,交易额达到创纪录的40.97万亿元,首次超过GDP总量。

随着国民经济和期货市场迅速发展,期货信息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和投资者的重视充分利用期货信息,有助于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和投资计划,可以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利用期货信息可以改进宏观调控部门的决策机制,推动国家调控部门积极使用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等各类衍生产品信息作为宏观决策的依据,使其政策深入契合现代市场运行规徽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具有的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及信息开发功能;有助于我国争夺国际大宗商品和金融资产的定价权。

期货信息的内涵及其来源

(一)期货信息的内涵

期货信息是指与在期货交易所进行的期货商品交易有关的任何信息与数据,以及能够直接或者间接传达全部或者部分前述信息与数据的任何形式的描述。期货信息包括:一是特定的交易规则下,于期货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交易市情(如商品报价最小变动幅度、停板额等),交易行情(如市场走向、报价单位、供求关系、品种规格质量性能、国内外市场价格差异等)以及其他与期货交易直接相关的信息,比如统计信息(月度统计、库存周报、交易排名、结算参数表等),合约历史数据,交易记录信息等。二是不属于交易活动直接内容的期货信息,包括:法律、行政法规、政府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交易所业务规则等在内的期货规则类信息评论、分析、报告、预测等产生于期货交易过程外的非交易类期货信息;影响期货交易,但与交易不直接相关的诸如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相关行业发展状况等其他相关信息。

(二)期货信息的来源

期货信息主要有如下来源:期货交易所运营和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原生信息;出于运营和管理的需要,从期货交易所之外采集和输入的原态信息;出于综合服务的需要,即对前两类信息进行再次加工和深层次处理及商品化应用的产品性信息。

期货信息最终是以信息产品的形式(如交易数据、历史数据、研究报告等)提供给用户,主要由国内四大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及期货信息供应商提供。

期货信息需求分类及其主体

期货信息的社会需求可分为以下几种: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对于期货信息的需求。政府部门根据国家宏观调控、价格管制、市场监管、政策制定的需求来搜寻、获取期货信息。期货市场投资者对于期货信息的需求。即投资者从期货投资决策的直接需要出发来搜寻信息、获取信息、使用信息和进行信息交流。期货业务管理需求。为了业务决策的需要而产生的信息需求。期货公司为进行某项业务的考核而进行的信息搜集与比较等等。研究需求。期货机构附属的研究部门或高校、专业科研院所为了进行与期货市场有关的研究也会产生对信息的需求。以研究为目的而产生的信息需求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业务拓展或决策支持需要而进行的研究;另一类是纯粹的学术研究,其目的是进行知识生产与创造。上述信息需求中,投资需求是最主要的核心需求。

由期货信息的社会需求可知,政府、投资者、期货中介、期货监管机构、科研院所等期货市场研究机构构成期货需求主体。

期货信息营销渠道

我国期货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成熟的期货信息营销渠道体系。期货信息作为一种信息商品,其营销渠道无疑具有信息商品营销渠道的共同特征。笔者认为,我国期货信息营销渠道体系应由如下三种销售渠道模式构成:直接营销渠道;间接营销渠道;网络营销渠道。

(一)直接营销渠道

直接营销渠道是指产品生产者将产品直接供应给消费者或用户,没有中间商介入。直接营销渠道是信息类商品营销渠道的主要模式。直接营销的方式比较多,但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合同分销;自行分销;联营分销。作为一种基本的营销渠道,直接营销渠道应在期货信息营销渠道体系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

期货信息产品的原始生产者和提供者是几大期货交易所,随着期货交易所的公司化发展(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已经进行了试点),未来势必需要建立自己的期货信息经营机构,这些经营机构需要建立自己的期货信息直接营销渠道。

(二)间接营销渠道

信息的间接营销渠道是指信息商品生产者利用中间商(信息人、信息经纪人)将信息商品供应给消费者或用户,中间商介入信息商品交换活动。间接分销渠道的典型形式是:信息商品生产者—信息人、信息经纪人—消费者。信息经纪人就是充当信息产品生产者与信息产品消费者中介的中间商人,是联络信息生产者(卖方)和信息消费者(买方)的中介,按信息生产者的要求推销信息产品和招徕信息用户,并以收取一定佣金为目的的信息营销中间商人。间接营销渠道的优点:有助于信息产品广泛分销。缓解生产者人、财、物等力量的不足。间接促销。有利于信息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提高了生产经营的效率。期货信息商品的间接营销渠道建设,应对合作商进行充分评估与筛选,最大限度的利用合作商的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目前,期货信息主要由期货交易所提供给信息供应商,由期货信息供应商提供给最终用户。未来,这种间接营销渠道势必会强化,成为期货信息的主要营销渠道。

(三)网络营销渠道

网络营销全称是网络直复营销,属于直复营销的一种形式,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指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包括网络调研、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的总称。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由于其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沟通便捷、反馈迅速等特点,因此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

信息产品的非物质性决定了信息产品的营销更适合于网络营销方式,期货信息作为一种信息产品,网络营销也将成为其重要的营销渠道之一。期货信息产品的网络营销渠道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应用各种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手段。

高度重视期货信息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重视网站电子商务功能子系统建设,完善网站功能,重视栏目规划,优化网站页面布局,努力提高网站浏览量。重视网络期货信息服务产品网络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产品定价、服务反馈等方面的研究;充分应用搜索引擎营销、电子邮件营销、网络广告等多种网络营销手段,扩大期货信息的电子商务网站知名度与影响力。

期货信息营销策略

未来的期货信息服务市场上,采用合适的营销战略是进行期货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期货信息营销宜采取以关系营销为主、网络营销为辅的营销策略,树立服务营销、4C营销等营销理念。

(一)确立以关系营销为主、网络营销为辅的营销策略

关系营销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概念,最早由伦纳德·贝里(LeonardBerry)提出,“关系营销就是吸引、维护和增进与顾客的关系。营销观念中吸引新顾客仅仅是营销过程的第一步”。作为一种营销战略,关系营销是营销战略两极序列的一端,其重点是维持和强化已有的顾客关系。

期货信息服务具有对客户的锁定性和关系持续性的特点。同时,期货信息服务的目标客户群和服务对象相对固定和专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数量有限。因此,在期货信息产品营销策略上,不仅要不断地吸引新客户,更要保持和维护好老客户,促进老客户的持续购买,而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现有的国内外证券期货信息营销体系的成功经验也表明:关系营销在期货信息营销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关系营销无疑应在我国期货交易所期货信息营销策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网络营销作为一种非常适合信息类商品的营销方式,也应在期货营销方式中占有一席之地。未来,随着期货交易的日益电子化、网络化和虚拟化,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网络营销的重要性将日益体现出来。

(二)树立服务营销、4C营销等营销理念

确定期货信息营销策略后,还需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营销理念,即充分创新营销理念,树立并应用4C营销、服务营销等营销理念。

4P营销理念强调的是“产品(Product)、定价(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而AC营销则强调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加紧研究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洞Consumerwantsandneeds),不要卖自己能制造的,要卖消费者所确定想购买的产品;暂时忘掉定价策略,了解消费者要满足其需要与欲求所须付出的成本(Cost);忘掉渠道策略,应当思考如何使消费者方便(Convenience)购得商品;最后,忘掉促销,重视与客户之间的沟通(Communications)。应该从期货信息用户的角度出发,经常进行市场调研活动,分析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以追求客户满意和追求企业发展来确定期货信息业务发展策略和定价策略;建设客户资源管理系统(CRM系统),完善用户数据库,实行客户关系管理,向用户提供满意、周到、快捷的服务。

期货信息营销需要不断改善服务方式、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充分完善用户咨询、市场调研等工作。此外,还需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营销人员的金融知识素养,培养其专业服务能力,提高整个营销队伍的团队凝聚力和服务能力。

(三)建立并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第9篇

关键词:外汇;人民币;衍生市场

2005年7月21日,是我国汇率体制迈向市场化的重要一天。当天,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那时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外汇衍生产品方面不断有新的举措推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贸易呈现大量的顺差,从而导致了我国的外汇储备逐年增加。拥有丰厚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有着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但是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我国经济目前出现的通货膨胀、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等问题,都与持有过多的外汇储备有关。

为了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我国已经成立了以汇金公司为主体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以拓展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提高外汇投资收益。此外,我国还应该加快发展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综合考虑之后,应首先发展期货市场。

一、过多的外汇储备带来的问题

根据有关的资料,在2006年,我国就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到2007年12月,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5282.49亿美元。拥有巨额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有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不会有债务危机,也不怕遭投机性货币的攻击,但是,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认为,一国的外汇储备只要足够支付其三个月的进口即可。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持续不断地增长,持有过多的外汇储备,导致了国内的通货膨胀、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给宏观经济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具体影响有以下几点:

第一,过多的外汇储备会引发国内通货膨胀,并降低经济运行效率。有多少外汇储备,就意味着有多少等额的人民币流入市场,所以过多地外汇储备会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引发国内通货膨胀。此外,巨额的外汇储备,意味着相对应的国民储蓄从国民经济运行中沉淀下来,不能参与国民经济的运作,这就形成可经济效率的浪费。

第二,巨额的美元储备下,美国的外汇政策可能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我国外汇储备目前仍以美元为主,而美国基于自身国家利益,往往是采取美元升值、贬值政策的更替,以解决国内的困境。那么,在美国采取这样的政策下,我国长期持有高额美元储备,就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

第三,削弱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自从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制之后,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升值,从而导致热钱大量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大量外汇迅速流入,会冲击我国金融市场,不利于国家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第四,不利于形成我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令世人瞩目的速度持续增长,肯定会招致一些国家的“眼红”。近年来,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贸易战”、“汇率战”等就是明证。

综上所述,我国应该加快外汇管理体制,出台更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有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外汇管理措施,更好的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服务。

二、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的发展现状

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主要是指人民币与外汇兑换交易为基础的衍生工具市场,其在我国境内与在境外的发展状况有很大不同。

在境外,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交易非常活跃。目前,在境外存在多种人民币衍生产品,以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onDeliverableForwards,NDF)的交易最为普遍。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变化。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地NDF市场规模已不可忽视,已经一定程度成为人民币汇率预期的风向标。

而在国内,外汇衍生工具的使用还处于较低层面。目前国内具有一定衍生产品性质的主要是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但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企业不愿意办理远期购汇;同时远期结汇成本过高(远期人民币升值幅度太大),以至于企业宁愿冒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也不愿意办理远期结汇。所以,与即期结售汇交易量相比,远期结售汇交易量相对较小,从而导致了境内远期结售汇汇率甚至要跟随境外人民币NDF市场的走势而变动,境外NDF市场对境内远期结售汇汇率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人民币远期结售汇市场的功能和作用被认为基本尚未体现出来。

三、进一步发展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的必要性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存在人民币贬值预期,加之外汇储备不高,国家为控制汇率风险而采取了严格的资本、外汇管制,这种政策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外汇储备逐年增加,本币升值压力持续不退的情况下,这种制度框架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

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程度逐步增强,央行将为市场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根据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金融过渡期已经在2006年结束,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完全开放,金融外汇管理体制将与国际并轨。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政策建议,其政策含义是从国家持有外汇为主到逐渐放宽持有和使用外汇的政策限制,让民间更多地持有外汇。要实现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就必须增加外币资产的吸引力,就必须使外汇资产的持有者有保值增值的途径。如果允许机构投资者,甚至个人投资海外市场,那么外币投资渠道就应该放宽,“藏汇于民”才可能从政策层面的信号变成实际的市场需求。

所以,为了达到“藏汇于民”这一政策目标,应该大胆借鉴和引进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中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大力发展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

(一)为维护我国人民币货币,必须进一步发展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

如前面说的,人民币远期结售汇虽已推出多年,但总体上交易量较小,难以形成规模,银行决定远期汇率甚至要参考并跟随境外NDF报价。由此可见,人民币远期结售汇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汇率体制改革之后的市场需求,难以对人民币汇率预期产生足够的影响。更加重要的是,目前境外人民币衍生市场对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影响极大。每当出现人民币升值谣言时,境外人民币NDF报价必然与这些谣言遥相呼应,推波助澜,助长了炒人民币升值的投机行为。因此,为了掌握人民币汇率走势和预期的主导权,我国必须推出适当的人民币外汇衍生工具并形成规模,为人民币的远期汇率提供依据,对人民币汇率走势和预期的形成施以足够的影响。

(二)发展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对外开放的需要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使国内企业进一步面对汇率风险。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利用境外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一定程度地规避汇率风险,而国内企业则难以参与NDF交易而无法规避汇率风险,避险机制缺乏使国内企业面临着不利的竞争条件,这将加大国家整体的经济风险。汇率制度改革意味着汇率风险原来由国家承担转移到由市场个体承担,因此政府应该发展避险工具市场,提供足够和合适的避险手段。

(三)发展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是完善金融市场的需要

衍生金融市场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外汇衍生金融工具是目前交易量最大的衍生交易品种,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必然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都必须熟悉衍生市场,应对金融市场开放的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改变“宽进严出”的政策,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转变。从2005年以来,央行频繁推出外汇管理政策,从改变汇率的形成机制,到推出远期外汇交易和掉期交易;从放松居民、企业持汇限制,到调整银行头寸管理;从推出外币兑外币的做市商制度,到宣告实施人民币兑外币做市商制度,为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奠定一定基础,同时释放了进一步发展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的信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推出外汇期货交易是必然的选择。

四、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的益处

完善的市场体系必须有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是有分工的,现货市场是做流通的,期货市场是做定价的。外汇期货作为期货的一种,主要有两种功能:价格发现与规避风险。价格发现的意思是通过期货市场去了解未来现货的价格。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形成的价格,它基本反映了真实的供求关系和变化趋势。规避风险的基本概念是将风险转移出去,规避外汇价格变化可能带来的损失。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期货试点工作时,曾经推出过部分金融期货品种,但是这些早期短暂金融期货试点都以失败告终。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恢复金融期货交易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外汇期货作为金融期货发展历史最长、影响最大、交易金额最大的交易品种,在我国逐步建立和发展有其必然性。

首先,外汇期货市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汇率浮动带给企业的风险。随着我国入世,我国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加大了国际化的进程。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但是,目前国内企业防范外汇风险的手段单一,仅限于简单的远期外汇交易、提前收付款、硬币保值法等,无法满足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外汇风险的需要。所以,客观上需要推出更完善的保值避险手段,使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能够从容面对各种风险与挑战。

其次,国内外汇供求将全面准确地反映在人民币远期汇率上。目前由于外汇管制,人民币远期结售汇必须以实际交易为基础,大大限制了远期交易的规模,而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无须以实际交易为基础,可以克服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在较低的交易成本下,境内外汇实际供求者将愿意参与期货交易,期货交易能够体现境内外汇需求的实际情况。

再次,发展人民币外汇期货也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期货交易将提供成本更低的套利机制,将更加便利交易者进行套利,人民币远期汇率将会逐渐满足利率平价关系,因此远期汇率将更大程度决定于即期汇率,中央银行对远期汇率的影响力将大大增强。推出期货交易后,由于提供了远期避险工具,企业和个人出于对汇率预期的提前结汇将减少,因此推出期货等工具将减少即期结汇,可以将结汇时间延后。因此总体上看,发展人民币外汇期货也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

可以预测,随着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推出并形成足够规模,境内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和远期结售汇将取代境外NDF交易,成为人民币汇率的风向标,从而使我国加强对人民币汇率定价的掌握,使人民币远期汇率的形成基础和机制更加合理。

五、结论

作为人民币的发行者,应该对人民币汇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应该也必须施加到人民币远期汇率上。

尽快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有利于当前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影响,从而也为汇率制度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当然,期货市场只是外汇市场的一个部分,完善外汇市场还需要与其他措施的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潘成夫.发展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相关问题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6(8).

2、黄一超.“藏汇于民”与加快我国外汇期货市场的建立[J].新疆社会科学,2007(3).

3、黄晋渊.外汇远期市场: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多远[J].中国外汇管理,2004(12).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理论选择监管法制

世界金融衍生品市场视野下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

(一)金融衍生品的形成及发展

金融衍生产品是相对于基础性金融产品而言的,其价值的决定依赖于对基础性产品标的资产价格走势的预期。在金融市场中,基础性金融产品既可以是货币、股票、债券、外汇等金融资产,也可以是金融资产的价格,如利率、外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等。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资产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基础产品市场交易利差大幅变化的情况下,满足投资者保值、赚取有关资产差价(套利)或投机等种种需求的结果。

弗兰克•J•法博奇认为,“一些合同给予合同持有者某种义务或者对一种金融资产进行买卖的选择权。这些合同的价值由其交易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决定,相应地,这些合约被称为衍生工具”。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认为,金融衍生品是一种合约,该合约的价值取决于一项或多项背景资产或指数价值。1992年,在启动金融期货20年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将金融期货的推出誉为“过去20年里最重要的金融创新”。

笔者认为,金融衍生品是指从“基础性金融工具”或“传统金融工具”中衍生出来的新型金融工具,即根据某种相关的金融资产预期的价格变化而进行定值的金融工具。其突出的特征在于其合约性价值的存在。基础性金融工具主要有三种形式:利率或债务工具的价格;外汇汇率;股票价格或股票指数。这些基础性金融工具的衍生品主要包括金融期货、金融期权、互换和远期和约等。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市场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金融衍生品市场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开始出现。1990年后,我国开始引入期货市场及外汇期货、股指期货、国债期货、权证交易等,大部分因缺陷过多而被迫中断试点(见表1),暴露了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的一些问题,如法规不健全、信息披露不规范、市场监管不严格等。

由于金融衍生品独特的风险转移和价格发现等功能,不断受到市场追捧并发展壮大。随着我国加入WTO、汇率制度的改革和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适应经济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近两年我国逐步增加了金融衍生品品种,试点次级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黄金期货等品种,并准备推行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但金融衍生品在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风险。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问题也逐步暴露,从2008年南航JTP的末日疯狂到高德炒金事件,都给投资人带来了一定的灾难。

金融衍生品发展中监管理论的策略选择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信赖自由市场,政府“守夜人”角色似乎更加符合民众的需要,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民众开始寄希望于政府的监管。尽管金融监管的历史不长,但是监管和市场的论战却从未止息。赞同性理论希望强化管制来规避金融风险,否定性理论则希望以市场的方式来解决金融风险。

赞同性理论包括:早期的抑制民众过分投机于金融资本的动机理论;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爆发带来的市场失灵论和公共利益理论;市场先天的缺陷如自然垄断、社会福利损失、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需要政府干预的社会利益理论;基于金融行业本身风险控制的金融风险理论;基于法律存在缺陷而监管的法律不完备论等。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各国都重视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并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建立了具有特色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模式。而如何使得金融监管卓有成效?分析研究金融监管的否定性理论也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

金融监管否定性理论主要包括特殊利益论和社会选择论。特殊利益论信奉市场经济和放任主义,认为监管政策反映的是参与政治过程中的各种利益集团的要求,监管是为被监管的行业利益服务的,因此监管面临着多方面的成本和道德风险,监管对于问题的解决是无益的。社会选择论是在特殊利益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一理论将经济学中的市场概念移植到行政决策中,把监管认定为具有自利的理性的“经济人”,对于集团间的利益讨价还价之后的财富再分配,因而“政府不一定能纠正问题,事实上反倒可能是某些问题恶化”。

客观地说,两种否定性理论假说都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成分,同时在实践中,各国在金融监管中也曾经出现过一些类似于理性“经济人”为自身谋求利益的情形,这些情形的发生对于政府监管信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种源于外部的道德性风险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在世界监管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也加入了一些其他因素的考量。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

第一种考量为金融监管经济合同理论。金融交易包含着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之间、金融机构和监管者之间、监管者和社会之间显性和隐性合同的复杂结构。监管可以被视为被监管者和监管者之间的一系列隐性合同关系,设计得好的合同可以促使金融机构的行为避免或者减少系统性风险;反之,则可能在金融活动中产生系统性风险。

第二种考量为金融监管的成本和收益博弈。大多数国家对监管机构的直接成本都有比较可靠的数据。但对可能是更大一块的成本——即对施加于被监管对象所造成的额外负担却没有数据可利用。所以精确计算监管的成本和收益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它的意义却是现实的:监管任何时候都是在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中做出判断,偶尔的监管失灵是否可以视为监管体系加重了社会成本;以消除监管失灵为目的的增强监管是否得不偿失。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现状

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法律是监管的基础,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且政出多门。现行的与金融衍生品有关的法规,基本上都是各监管机构针对具体的衍生产品制定的,缺少统一的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缺乏衍生品交易和风险管理的相关指引,尤其不能有效应对金融衍生品风险具有跨系统、跨部门蔓延的特性。

监管主体过于分散。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是多头管理,央行、银监会、证监会等都在各自领域负责相应机构金融衍生业务的监管。由于部门分割,既形成在许多领域的重复监管,也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各监管机构之间尚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同时也缺乏共识的战略规划。

行业自律组织作用不明显。我国目前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的行业自律组织有中国期货业协会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分别成立于2000年12月和2007年9月。由于缺乏管理部门的有效授权,行业自律作用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宏观管理手段以管理部门的行政手段为主,协会自律管理手段不足。

(二)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1.加强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法制建设。第一,市场准入制度是指对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交易者、从业人员资格以及进入市场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合约等的最低要求。第二,风险监控制度指金融监管当局依照既定量化检查标准、定性控制目标及风险综合控制等规定,对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法律制度。第三,信息披露制度是保障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金融监管制度。从规范披露内容和披露形式两方面着手,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促使衍生品交易的公开、公正和公平,提高透明度。第四,危机救助和退市法律制度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及时化解、处置、救助既有风险的法律制度。必须建立金融机构预警机制和存款保险制度,这在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和保护我国投资者利益方面尤其重要。

2.强化国内金融监管权力的整合和协作机制的建设。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安排是多头分业监管体制。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四家,其分工有着制度上的安排。《证券法》第179条第8款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和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合作机制,实施跨境监督管理”。银监会、证监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于2004年6月28日颁布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授权监管机构负责对外联系,并与当地监管机构建立工作关系;要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密切合作,就重大监管事项和跨行业、跨境监管中复杂问题进行磋商,并建立定期信息交流制度。但由于这些规定过于原则,缺乏明确的操作细则,实践中代表交流和协作的联席会议也没有实现。

对于金融衍生品市场更高层次的监管,笔者认为,首先,应该由国务院分管金融工作的副总理代行管理协调职能,构筑以副总理为核心的纵向管理机制和横向的协调机制,从而推动金融监管工作的联动性;其次,应该加强监管机关的自我控制,以最大程度的削弱理性“经济人”的可能性。

3.加强国际间监管力量的协作机制建设。随着金融危机不断深化,国家单边采取措施显然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急需国家间监管力量的联动性不断增强。而实践中,政府间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合作是规则导向的,主要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谅解备忘录进行。由于国际组织颁布的规则通常采取软法的方式,我国对这些国际通行的监管标准审慎、合理的采纳,可促进我国重新审视国内衍生市场的内在属性和风险管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衍生交易监管体制的不足并为国际监管协调奠定基础。

总之,在金融衍生品被喻为“金融野兽”的今天,维护全球金融安全应当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监控法律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市场无论走得多远,都要有法律法规相陪伴。我国应不断摸索国内监管力量的合理调配、国际监管力量的分工合作等系统性问题,以期构建我国金融监管法制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J•法博奇.唐旭等译,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第11篇

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衡量

商业银行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监管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中,利率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从而造成银行收益和市场价值的波动。

(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利息收入仍是绝大多数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保持稳定的利息收入是保证银行经营收入稳定的重要因素。利率是影响银行利息收入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市场利率具有变动频繁和难以预测的特点,这就导致银行利息收入的不确定性,最终给银行经营收入带来影响。由于市场利率和银行收入结构的特点,利息风险成为银行所面对的最基本的金融风险之一,利率风险管理也成为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衡量。利率风险的衡量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也是利率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的不稳定性的增加和市场利率水平的波动加大,如何有效地衡量利率风险的方向和大小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有效手段。本文从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久期缺口两方面分析利率风险的度量。

1、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1)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缺口是一定时期内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与利率敏感性负债(ISRL)的差额。所谓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是指那些在一定期间内展期或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定期重新定价的资产和负债。在市场利率发生变动时并非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受到影响。首先,利率变动并不影响那些与利率变化无关的资产和负债;其次,在一定时期内固定利率的资产和负债虽然同样计息,但利息收入和支出却不受利率变动影响。因此,在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时,我们只考虑那些直接受到利率波动影响的资产和负债,即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敏感性缺口。其公式表达为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缺口为正,称为正缺口;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缺口为负,称为负缺口;当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缺口为零,称为零缺口。在利率变动时,资金缺口的数额将直接影响银行的净利息收入。若用缺口来衡量,利率风险值为:净利息收入变动=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变动额。但是,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并不是单一的,为了更精确地测算利率风险,应将资产和负债分成不同期限,分别计算得出累计缺口,则银行的利率风险总值为:风险总值=累计缺口×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变动额。从理论上分析,如果一家银行处于正缺口状态,它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它的利率敏感性负债,当利率上升时,银行要对利率敏感性负债支付更多的利息,同时又可以从利率敏感性资产中获取更多收益,但此时由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银行获取利息收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利息支出的增长幅度,最终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就会增长。反之,当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净利息收入就会减少。利率敏感性缺口越大,净利息收入受影响的程度就越大,银行承担的利率风险也就越大。如果银行预期利率的走势与实际相一致的话,利率敏感性缺口越大就会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息收益。因此,银行可以依据利率敏感性缺口来进行调整缺口使其收益达到最大。

(2)利率敏感性系数。利率敏感性系数是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比值。其公式为:利率敏感性系数=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该系数大于1,说明银行处于正缺口;该系数小于1,说明银行处于负缺口;该系数等于1,说明银行处于零缺口。(表1)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是通过监控和调整资产和负债的敏感性和期限缺口进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方法。在缺口管理原则下,不要求每笔资产负债在期限敏感性上的完全匹配,而注重分析资产负债表整体的缺口状况,在市场利率发生变动时,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的结构,减少利率变动对银行收益的影响,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实际应用中,银行可以把资产和负债按到期的时间进行分类,资产负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它了解到任何一个时间段缺口值及可能的损益值,并结合银行经营目标对缺口进行调整。目前,商业银行常用的做法是试图使缺口趋向于零,尽量减少利率风险。

(3)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评价。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模型是对利率变动进行敏感性分析的方法之一,是银行业较早采用的利率风险计量方法,因为其计算简便、清晰易懂,目前被国内商业银行广泛使用。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该模型忽视市场价值效应。利率变动对资产和负债价值除了会产生收入效应外,还具有市场价值效应。该模型忽视了后者,这是采取账面价值会计方法造成的。因此,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只是一种片面地衡量商业银行实际利率风险敞口的方法。

第二,该模型过于综合。将一段较长期限划分为若干个时间段的问题,忽略了每一分组中有关资产和负债期限分布状况的信息。显然,所计算的分组资金缺口的期限间隔越短,问题越小。

第三,该模型无法解决资金回流问题。商业银行能够将从贷款中收回的现金流以市场利率进行再投资。也就是说,这种回收的资金是利率感性的,而该模型不能对这部分资金重新定价。

2、久期模型。久期是指把到期期限按时间与现金流量价值进行加权的衡量方式。它考虑到所有赢利性资产的现金流入与所有负债的现金流入的时间控制,衡量了银行未来现金流量的平均到期期限。实际上,久期衡量了回收一笔投资资金所需的平均时间。任一金融工具的久期公式:

其中,D为久期;t为该金融工具现金流量所发生的时间;Ct为第t期的现金流;F为该金融工具的面值或到期日价值;n为到期期限;i为当前市场利率。

该公式也可表示为:

与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相比较,久期管理是一种更为先进的利率风险计量方法。但久期缺口管理方法在实际运用中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利用久期缺口管理来进行利率风险免疫必须考虑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用于所有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率是固定的;二是债券收益率曲线是平坦的。第二,利用久期衡量利率风险的准确性受到利率变化幅度的影响,只有在利率变化较小时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利率变化对债券价格的影响,而且利率变化越大,久期对债券利率风险的反映越不准确。第三,久期是一个静态概念,即在某一时刻,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是匹配的,风险免疫是有效的。第四,久期只适合用于资产负债表内的利率风险管理,具体说主要适用于固定收益组合,即由各种存款、贷款和债券形式的资产和负债组成的投资组合。

二、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规避利率风险

(一)期货管理。期货管理就是商业银行利用金融期货合约对其资产负债进行套期保值,规避其利率风险头寸。期货合约指的是买卖双方达成的一种协议,同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按事先商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金融产品,且这种交易通常是经由期货交易所进行的。商业银行从事金融期货交易主要是想把利率波动的风险转移给市场中其他喜好风险的投机者,从而保护其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要达到这一目的,商业银行可以在市场上进行期货的空头(卖出)套期保值交易或者是期货的多头(买进)套期保值交易。当预期市场利率会上升时,将会使商业银行持有证券的市场价值及其固定利率贷款的市场价值下降,而且利率的上升会使商业银行未来筹资的成本升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卖出套期保值。也就是说,在期货交易所里签订一份合约,合约规定商业银行在未来一段时间以一定的价格出售一定数量的金融产品。当合约到期时,如果市场利率果然上升的话,金融期货的价格也将下降,此时,商业银行可以再按下降的期货价格买入另一份期货合约,其数量与前一份合约相同,从而完成前一份合约的交割。这样商业银行在期货市场的盈利就可以抵补资产负债表内现货的损失。当然,如果一份和约到期时,市场利率并没有如预期所料上升,而是下降了,这时,商业银行会在期货市场发生损失。但是,从整个商业银行来看,并不会发生亏损。因为利率的下降会使相应资产的价值上升或者使新筹资的成本降低,也就是说,资产负债表内现货的盈利抵补了表外期货的亏损。当商业银行预期市场利率将会下降时,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将会下降,未来现金流入所进行的在投资的收益率也会降低。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期货管理规避利率变动带来的收益风险。但是,当商业银行用期货套期保值消除利率风险头寸时,也丧失了利率向有利方向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并且期货合约可能由于交叉套期保值或市场基差发生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基差风险,以及由于客户提前偿还贷款、新贷款的发放、存款的转移以及证券的出售等活动造成保值过度或保值不足。

(二)期权管理。期权管理是指利用期权合约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头寸进行资产负债和收益主动管理的一种技术。期权合约与期货合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赋予期权买方的是到期是否按预先约定的价格交割一定数量的金融期货的权利,而非义务。也就是说,如果利率朝着买方预期的方向变动时,期权的买方就可以不执行期权,买方损失的只是向卖方支付的一笔期权费。因此,商业银行通过购买期权合同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不仅可以规避利率风险,而且也不会丧失利率有利的波动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盈利。也就是说,期权合约买方的潜在收益是无限的,而亏损是有限的(仅限于期权费),所以商业银行主要是期权合约的购买者,而较少作为期权合约的出售者。

(三)利率互换。利率互换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利率互换合约对其利率风险头寸进行调整或是取得成本较低的借款。利率互换合约又称利率掉期合约,它是指合约签订的双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互换各自借款或存款的利息流。由于利率互换合约互换的是利息,而不涉及本金,因此它可以改变一家商业银行利息的流入和流出,从而对商业银行净利差的波动进行一定的保值。最普遍使用的利率互换合同是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之间的互换。

(四)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利率协议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个时点交换未来某个期限内一定本金基础上的协定利率与参照利率利息差额的合约。在该合约中买方和卖方把从未来某个特定时日开始的某个预先约定期间内的利率锁定,并明确以何种利率为参考利率,在未来清算时,按规定的期限和本金额,由一方或另一方支付按协议利率与参考利率计算出利差的贴现金额。与其他衍生产品相比较,远期利率协议是一种相对简单的衍生产品,通常发生在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其客户之间,是一种采取场外交易方式的非标准化合约。远期利率协议可以预先规定远期利率水平(即协议利率),为防止未来市场利率上升就买入远期利率协议;反之,为防止利率下降就卖出远期协议。

第12篇

券商、基金、信托“三管齐下”

南京证券上海新华路证券营业部负责人沈伟青表示,中国股市20多年来的最大交易特点在于只能做多而缺乏做空机制。在股指期货推出前,除抛出股票外,投资者基本没有规避下跌损失的方法,更谈不上盈利。

“股指期货的推出,增加了一种全新的方向,投资者起码可去套保和做空,被动持仓的投资者也可通过股指期货实现盈利。”

在信托方面,在中国银监会和中国证监会的部署下,信托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业务指引也已颁布,银监会已批准部分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证券公司方面,通过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证券公司在2011年实现“万绿丛中一点红”,取得了较好收益。沈伟青表示,股指期货上市以来,证券公司已明显增加了对大盘蓝筹股的投资力度,持仓组合中大盘蓝筹股比重大幅增加。

在基金公司方面,2011年,基金专户运用股指期货也实现了一定盈利。2011年新发行的119只基金专户产品中,有近1/6明确将股指期货作为投资标的,且大部分实现了正收益。平安证券客户经理王彪表示,股指期货的面市使机构增加了对冲策略,但目前参与对冲的机构还不多,从2012年2月证监会正式允许公募基金开户参与股指期货至今,只有4只公募基金开户参与了股指期货。

中金所的“饕餮盛宴”

恰似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冷门迭起,在赢家候选名单中,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金所)出人意料地将股指期货变成了自己的“饕餮盛宴”。王彪表示,由于现阶段股指期货波动较大,市场主要以投机易为主,因此目前股指期货市场的成交量已相当可观。

援引中金所公布的数据,截至4月13日,股指期货双边成交金额为190.8万亿元,虽然按万分之零点五计算的手续费看似“不大”,但以百万亿数量级为单位的巨大基数已使中金所进账高达95.4亿元。

不妨看看95.4亿元的数量级在A股市场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截至4月中旬,国内仅有21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超过了95.4亿元,而酒业“大亨”贵州茅台的净利润为87.63亿元,比中金所的95.4亿元还要低10%左右;房地产“巨擘”万科A2011年净利润为96.2亿元,和中金所基本打了个平手。此外,如果按天来计算,加上所有停止交易的节假日,中金所每天进账足有1321万元。

2011年,中金所列上海市纳税百强企业的第32位,而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期所)列第10位,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排第15位。因此,在国债期货正式推出后,中金所的排名取代上期所可能会变得“指日可待”。

沈伟青认为,股指期货运行两年以来,中金所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一手的交易数据,为新产品推出奠定了制度基础和资源保证。除去热议中的国债期货外,刚开始进行仿真交易的期权交易均是最好的例证。中金所的不断发展也会使得中国证券市场上创新产品层出不穷,给中国证券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投资者的“口福”

从海外发达市场经验来看,股指期货是一个多功能的平台,不仅可成为一个投资品种,还可同其他金融产品形成新的交易产品,如目前市场上除了单纯交易股指期货的高频交易者外,还有一些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信托等机构投资者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套保交易,或是借助股指期货与ETF等指数基金之间的波动,进行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套利交易,随着4月底沪深300ETF的发行设立,套利交易将会变得更为快捷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