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风险防控

金融风险防控

时间:2023-06-11 09:32: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风险防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风险防控

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 金融风险 防控对策

一、前言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金融面临的风险问题。而防控房地产企业的金融风险,既是确保房地产企业金融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又是促进我国经济顺利发展的内在需求。但是,针对国内房地产开发以及经营现状分析,尽管有大量风险还未完全显现出来,但已经出现的现象正预示着房地产金融风险时刻都存在着。所以,房地产和金融行业都必须高度关注此问题。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的种类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再加上,城市化进程发展也较快,从而使得人们对房产需求逐渐增大,这样便暴露出房地产金融潜在的风险,总的来说,国内房地产金融风险主要划成下列几种:

(一)政策和法律风险

现如今,国内房地产企业金融行业最显著的风险即为政策和法律风险。一旦金融行业出现变化、金融机构管理极其不规范、政策和法律发生变化,都极有可能导致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出现。此外,在和房地产企业金融相关的一些制度存在着大量的漏洞,如:土地规划制度与供应制度等,而这些问题都可能增大房地产且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市场风险

近年来,国内每年房地产投资量大幅度增多,而且房价上涨较快,同时这也增大了商品房空置率。如果房地产价格上涨十分迅猛,那么极易导致房地产的市价远远超出实际价值,出现严重的泡沫现象,而如果泡沫破灭,那么房地产便出现贬值现象,使银行遭受巨大损失。上述问题在2008年极为突出,所以,国内有些地区房地产开发商出现了降价的局面。

(三)信用风险

从目前的情况来分析,土地储备制度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这必然会给土地储备贷款带来巨大的风险。集中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由于土地都是被地方政府部门所垄断,加之,拍卖土地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通常政府规定的价值偏高,这样会带动房地产价格上涨。由于土地开发和购置融资需求偏大,因此,还款则必须借助土地出让金,而银行机构向土地整理所发放的贷款无任何担保。现阶段,常使用的担保方式有两种,即政府保证与土地使用权质押,但是上述两种方法都存在着信用风险。其二,房产市场中,因土地价值波动较大、商品房销售十分困难、亏损较严重等,这些现象都存在着信用风险。

三、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的特征分析

(一)扩张性

在现今社会中,金融的作用非常重要。而在经济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涉及到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再加上,金融资产和不同金融机构联系都非常紧密,从而逐渐形成了资产价格波动间互相影响的网络系统。但是,在进行经济往来时,资金融通和债权等的联系远不能离开金融机构的促进,而在此阶段,势必会出现一些风险,而在出现风险后,借助所购才的金融体系网络快速传递下去,因而,导致房地产金融风险表现出一定的扩张性。

(二)可控性

一切的经济活动都势必会存在着一定风险。在有房地产金融活动中,便会在资金融通、债权关系出现阶段存在着风险。也就是说,在房地产企业的金融风险是时刻存在的,尽管房地产企业的金融风险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它也是受人为控制的。对于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参与方来说,都能够对风险予以识别、衡量和监控,进而确定出即将面临的风险种类以及风险的影响程度。同时在此基础上,借助风险机制与合理的金融工具等主动将风险进行控制或者是转移,然而,身为监管部门,应该健全相关制度,从源头消除和控制不利于房地产企业发展的金融风险。

四、当前国内房地产企业金融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究

(一)融资结构不科学

现如今,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依然处在初级阶段,因此,间接金融仍然占据着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这样,造成直接金融发展极其落后。再加上,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改革不够彻底,进而出现了国内房地产融资渠道十分单一等问题。事实上,房地产金融和房地产行业二者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因而所存在的风险也有明显的共生特性。加上,房地产业对银行信贷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宏观调控政策,客户违约从而使银行陷入到资金流动困难的境地。

(二)金融创新发展速度较慢

现阶段,政府机构对房地产金融实施利率管制制度,明确指出金融机构的范围,这样直接阻碍了房地产金融创新发展。然而,目前房地产金融工具种类相对较少,而且融资渠道也非常狭窄,直接影响到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除此之外,由于房地产的信贷业务刚起步,可贷款的品种非常少,很难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影响到房地产金融业务的继续扩展。

(三)资金配置效率偏低

在我国,因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体系不够完善,而且经营范围比较狭窄,这必然会造成反地产资金配置效率大大降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国内的金融体制非完全市场化的特点,导致金融资源不能更好的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律予以科学、合理的配置,这直接影响到社会资金流入到房地产金融的速度。再加上,由于资金供应者资金状况以及储蓄率等的限制,很难满足现代房地产的巨大数额的资金需求。第二,资金投向结构不完善,通常来说,商业房投资要远远高于住宅房投资,而也正是由于住房建设投资不充足,最终造成房地产市场总量失去平衡的局面出现。

五、防控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的有效策略

(一)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一方面,可以实施住房贷款证券化,这样既能够全面扩大银行融资规模,而且又显现了资本市场和房地产金融市场很好的互动,与此同时,又加快资产流动速度,降低银行贷款业务成本;另一方面,在制定有效防范风险措施的基础上,可以在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引入大量外资。可以说,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成为今后房地产企业金融发展的主要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出现。

(二)强化对银行内部进行有效控制

逐渐健全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可以从源头彻底改变金融治理结构存在的多种问题。另外,还应进一步加快对股份制度的改革速度,以免资产比例不平衡或者是存在较大风险出现。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及时建立以高效的房地产金融风险报警制度,及早地发现金融风险,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三)政府部门要强化宏观调控与引导

政府部门要准确收集更多关于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数据,并且将此数据予以公布,结合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与管理,实现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预警。

(四)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制度,能够对借款者的就业情况、收入情况等进行跟踪调查和监控,从而便于对个人信用度予以客观的评论,降低贷款风险发生概率。即使出现了贷款风险,我们要及时分析出风险所属的类别,进而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处理,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六、结束语

总体来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金融面临的风险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对策,降低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这既是确保房地产企业金融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又是促进我国经济顺利发展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曲媛.浅析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的化解[J].中国房地产业,2011 (11).

[2]王菲.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及其防控措施研究[J].商情,2011 (05).

[3]邵玉.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2 (03).

第2篇

万科A:参与私有化普洛斯的投资,今日复牌。

洁美科技:半年报分配预案为10转15派4元。

元成股份:半年报净利增长102%,实控人提议10转10股。

百利科技:拟1.8亿收购南大紫金锂电 。

中毅达:控股股东所持2.66亿股被司法冻结。

姚记扑克:获自然人股东李松举牌。

福能股份:9.7亿股限售股即将解禁 。

欢瑞世纪:股东质押股份触及平仓线,另遭证监会立案调查。

协鑫集成:兑现利润补偿承诺8.27亿元。

方大炭素:拟7222万挂牌转让北京方大100%股权。

业绩预告>>>

南钢股份:半年报预增690%,因钢材价格上涨。

阳泉煤业:半年报预增 865%,因煤炭售价上升。

华泰股份:半年报预增282%-310%,产品产销两旺。

广汇汽车:半年报预增42%-47%,因收购项目发挥了协同效应。

增减持>>>

三湘印象:获董事长及控股股东增持256.3万股。

东方网力:控股股东及部分高管拟在9个月增持不低于5000万元。

实达集团:控股股东拟在未来6个月内,增持不低于1%且不超2%的股份。

科大智能:遭股东减持1400万股,蔡剑虹套现近3亿元。

三聚环保:54名高管拟增持股票不低于3.5亿元。

盛讯达:跌幅异常,大股东拟减持至多3%公司原始股。

万林股份:深圳创投拟减持不超2%股份。

其他事项>>>

大华股份:联合体预中标43.15亿元PPP项目。

中国中铁:中标332亿元重大工程。

佳都科技:中标2.38亿平安城市项目。

西部黄金:拟逾11亿收购锰矿资产。

第3篇

目前,《金融监管研究》发行量约为1.5万本,被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评为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在中国知网公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金融类期刊中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三,在学术界、政策层和金融业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

围绕当前国内外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金融监管研究》2017年将主要刊发以下方面的文章: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2.实体经济去杠杆率与金融风险防控3.资产价格泡沫和房地产金融风险防控

4.金融周期与金融风险防控5.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与宏观审慎监管

6.金融监管改革与监管有效性

7.金融科技创新(Fintech)发展、风险与监管

8.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金融结构优化

9.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债券市场风险、影子银行风险、政府债务风险等专项风险防控

第4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金融作为经济运行血脉的作用,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吉林省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一年多来,吉林省坚持务实进取的改革作风,通过财政支农金融化运作、科技金融深化应用、综合配套集成推进、体系化金融风险防控建设等途径,有效发挥金融的市场化精准支持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投入“三农”领域,初步构建起普惠型共享发展模式,形成了农村金融供给扩规模、补短板、提质量、防风险的良好发展态势,积极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第三季度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6011.6亿元,同比增长21.8%。

推进财政支农金融化运作,扩大农村金融供给总量。金融服务具有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的双重属性。以金融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发挥好政府作用,推动建立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又要发挥好市场作用,有效拓展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空间。为此,吉林省系统推进财政支农金融化运作,以引导性基金、购买保险服务、政策性担保、融资租赁等金融手段配置财政支农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和金融的精准杠杆效应,促进财政、产业、金融政策协同发力,扩大“三农”领域的金融供给规模。整合48亿元财政性资金,设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公司、物权融资服务公司、政策性信贷担保公司、涉农引导基金等财政支农金融化运作平台。统筹安排近10亿元财政性资金,构建涉农信贷周转、贷款贴息、农业保险等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有效提升了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推动科技金融深化应用,补齐农村金融供给短板。将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置于农村金融渠道铺设、客户发现、信用建设、风险防控等各项业务的突出位置,不仅可以迅速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而且能有效降低服务成本、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破解传统的金融城乡二元结构。2016年以来,吉林省切实加强互联网技术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渗透,创新推出“e农管家”“网贷通”“邮掌柜”“农民钱包”等涉农网络金融服务,农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信贷融资、电子商务等便捷服务。深入实施“四个一”“金穗惠农通”工程,布放各类电子机具1.6万台,覆盖8589个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92%以上。

实施一揽子综合集成改革,提升农村金融供给质量。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是土地物权不活、农业利润不高、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不健全、农民金融意识不强、农村信用环境不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只有坚持以金融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农业、财政、国土、民政、社保等领域的政策协调与改革协同,深入实施一揽子综合集成改革,才能有效提升农村金融供给质量。吉林省以公主岭市为先期试点:启动实施以“一平台、六功能、四提升、三转型”为重点的一揽子集成改革试点,组建“土地资产管理公司”平台,引导以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发挥规模流转、集中整理、价值发现、融资增信、产业对接、安居保障六项功能,推动土地资源价值、农业产出效益、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公共服务四个提升,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发展方式、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

全面强化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保障农村金融供给行稳致远。风险与创新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经济下行的宏观背景下,农村地区更须守住金融稳定的底线。吉林省把风险防控放在农村金融改革的首要位置,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线上监测预警平台和线下巡查机制,前置风险防控关口、创新风险防控方式,实现风险防控内容从防控非法集资风险向防控全面金融风险转变、风险防控着眼点从事后向事前事中转变、风险防控手段从线下向线上D变,全面提升风险监测处置水平。

第5篇

关键词:金融业;金融风险;金融管理服务

一、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原因

金融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核心,在当代国家中的资源配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的风险,简而言之,就是指一种行为既可能带来收益,又可能带来损失。那么,金融风险就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或者说,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出现偏差的概率”[1]。一般来说,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金融活动都隐藏着金融风险,这种风险只能控制在一定的限制范围之内,一旦风险过大,金融风险便会爆发出来,甚至有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

那么,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原因主要有哪些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第一,从金融业的布局与发展来看,目前我国金融业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在我国,实行银行改制以来,我国几大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仍然处在绝对支配地位而没有什么改变。资金链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控制,融资渠道单一,由于广大群众缺的投资渠道过于单一,以及面临着衣食住行的生活成本提高,更多的百姓选择的是宁愿把钱存于银行中。与此同时,企业要发展,则必须对外部资金具有很高的吸纳能力,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限制,直接融资不能够获得自由的发展,百姓的投资渠道缺乏,企业只有靠向商业银行借贷方能生存发展。这就形成了融资渠道的单一和结构的僵化,使得银行风险处于高水平地位。

第二,从操作从面来看,金融机构存在着操作风险。操作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表现在金融业中,就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这种操作风险又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金融行业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风险;其次,业务操作过程缺乏规范,无规章可循。金融活动是一种多主体互动性质极强的经济活动,他们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由于利益诉求的不同,这就导致了金融活动操作的异化。

第三,从利率的变动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存在着愈来愈高的利率风险。在我国,由于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管制比较严格,因此各商业银行不能自主调整利率。利率的变动受到统一的系统性调度,由此而带来了较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势在必行的今天,银行利率的波动将会变得频繁,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这样以来,在利率市场化的前进中,由于金融机构自身应对利率波动能力的不足,将会带来利率风险。

第四,从信用角度来看,金融机构时刻存在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这是因为银行普遍存在着信用风险。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过度借贷的冲动,因为贷款借出越多,也就代表着业务做得越大,最终有可能获得很好的收益。但是,这就存在着盲目借贷的风险。因为借出的资金大多都是流向高风险的行业,因此极易形成呆账、坏账,这就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从借贷者来看,他们也在寻求各种手段满足自身利益,从而千方百计逃脱还贷的义务,向银行转嫁风险,使亏损的由银行来承担。于是,各种转嫁风险、骗贷、拖欠贷款等现象就大有人在,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第五,从金融的自由化层面来看,各种金融机构的泛滥,形成了自由化的风险。随着老百姓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而国家已经开始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这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另外,一些人也纷纷采用各种手段来吸收散在的资金,形成地下金融市场,而一些中小企业在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容易寻求这种地下金融市场等非正规金融渠道。而那些正规的金融机构,也需要获得比自由化之前更多的利益,便更容易从事那些大风险的活动。

从以上五个方面来看,面对着各种复杂交错的原因,应对金融风险,加强应对金融风险体系,控制与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势在必行。

二、完善金融管理与服务对策

在金融业面临着那么多风险和挑战的今天,如何从实际困难中寻找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的办法,从而能够不断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方法,防范和化解风险,以推动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份十分艰巨的任务。笔者总结以下几条,用以加强和完善金融管理与服务。

第一,改变传统观念,用现代的眼光,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所谓的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主要指金融行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凝聚形态,包括种类用于投资、避险,或者金融操作便利工具,以及附加在这些产品上的其他劳动价值。”[2]传统的金融行业主要通过提供传统的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帮助,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要求金融机构能够积极利用咨询、信息服务等方式,通过银行卡、股票、支票、债券、汇票、期货、保单等新型金融工具,促进服务的现代化与文明化。另外,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的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都要更加人性化,更让人赏心悦目。

第二,从立法的角度来看,要加强金融风险的法律防控。目前,对金融风险的防控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实行的问题,而是一个要通过什么方式实行才更有效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进行金融立法的完善,从法律层面上规范金融机构及金融主体的合法化行为。另外,要加强金融监管能力。

第三,从准入制度来看,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是体现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的“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市场准入既是管理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关口,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他一系列金融监管制度建构的基础依据。加强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对各种金融工具、交易机构等注册、审批以及交易的资格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使那些不符合资格的金融机构都不能进入金融市场。

第四,从管理本身来看,要创新金融管理。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是优化金融机构发展,保证金融机构良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要加强本单位激励机制建设,在人事的组织、岗位、流程、培训、考核、市场营销方式等方面积极创新。特别是在新型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的今天,要对员工的个人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方面进行培训,以获得良好的口碑,增强本单位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之前召开,就是要总结和分析过去五年的金融形势,为未来金融稳定与发展奠定基础。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首先要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重要位置。要防止风险积累和扩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特别是,“一行三会”等金融监管部门,要与时俱进,加强监管协调,改善金融监管,共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打造我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防控六大潜在金融风险

最近两三年里,中国金融市场波动加大,资金也存在一定程度“脱实向虚”的现象,防控金融风险的呼声日益升高。

从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分析,当前潜在的金融风险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外部冲击风险、国有企业杠杆率过高风险、资产泡沫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一是外部冲击的风险。目前,美国经济进入加息周期,国际资本回流美国,中国面临资金流出和人民币贬值的压力。这在过去几年已经有所显现。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要努力维护金融稳定,不让热钱在其中兴风作浪,防范外部冲击风险。2016年下半年,形势仍然比较严竣,当时存在“做空人民币”的声音,今年以来,形势已经定下来。

二是国有企业杠杆率过高的风险。中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中的降杠杆,就是要降国企杠杆,国企负债率居高不下始终是一个潜在风险。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民间投资积极性还没充分调动起来。过去两年,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是一马当先,只能用变相扩大负债的方式筹集资金,潜在风险在上升。而且,过去几年国企应收应付款上升快,在资产负债表中看不出来,这是一个潜在风险。当经济下行时,容易出现债务链。最近几年,出现了不少企业债违约事件。

三是资产泡沫风险。最近十年来,一线城市房地产泡沫风险逐渐积累。2016年国庆节出台针对性政策调控以后,市场逐渐稳定。今年5月份,市场拐点随之出现。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可能下滑。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提出,要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但是,房地产泡沫风险一直存在,需要用很长时间来消化,更需要相关配套改革及时到位,如房地产税收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等。

四是互联网金融风险。前两年,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很多“P2P跑路”事件,2016年以来,情况渐渐好起来。加强金融监管并非要“一棍子打死”,而是要进行疏导。实际上,很多互联网平台公司并没有守住“不搞资金池、不变相担保、不做标准化交易”的底线。未来,我们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消费金融,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做这些事,这是必然趋势。金融创新领域,管死了不行,放任自流、任其野蛮生长也不行。在创新和监管、发展和稳定之间要把握好平衡。

五是影子银行风险。过去十年,我国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过快膨胀,积累了一些潜在风险。最近两年,银监会等部门发力监管,加大了对非标准化理财产品或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今年上半年,金融业加快“去杠杆”,主要是针对金融同业业务快速上升、理财产品快速膨胀出现的“脱实向虚”现象。由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得不到资金“阳光雨露”的滋润。加强监管措施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最近两三年里,中国金融市场波动加大,资金也存在一定程度“脱实向虚”的现象。

六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我国公共部门债务率并不高,目前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债务总规模占GDP比重在60%左右,这在全球似乎是最低的。当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只有3%,也在可控范围内。但有不少“或有债务”,家底并不清楚,不能掉以轻心。一些地方融资平台,还有PPP项目在有些地方也变换着招式,实际是以扩大地方国企债务来实现的。近年来,落实《预算法》,建立地方财政预算硬约束机制,实施政府债务置换,以及建立地方政府发债机制,“堵邪门,开正门”,潜在风险正在化解。

做实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过去几年,我国金融体系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监管套利”和“监管真空”现象。虽然加强金融监管的口号一直在喊,“一行三会”之间协调机制也有,但实际协调比较“虚”,定期或不定期开会而已,约束力较弱。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就是要“做实”监管协调机制,补齐监管短板。

会议强调,要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并强化监管问责。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突出问题加强协调,强化综合监管,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

金融管理部门要培育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杜绝失职、渎职行为。要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和互联互通,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要加强对重大金融改革问题的系统研究,完善实施方案。我们有理由相信,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对我国金融体系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并非把“一行三会”合并,而是在现有职能分工基础上,打“补丁”,补“短板”。应该看到,金融是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专业化分工是基础。“一行三会”通过加强监管协调,防范监管套利和监管真空。如果监管只从部门利益出发,就会倾向于把自己蛋糕做大,从而增加系统性风险。在这方面是有深刻教训的。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风险监管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逻辑关系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近代金融创新的目的之一就是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特别是以金融工程形式出现的金融创新,为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金融创新本身在规避了某些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特别是金融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将一种金融风险转化为另一种金融风险,有些金融创新在初期能够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当其成熟以后反而会带来更多的风险。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逻辑关系为:

1.金融风险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从金融创新的起源来讲,最初的金融创新就是为了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的发展过程证明,金融创新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就是金融风险表现最为激烈的时期。金融创新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金融风险的加剧有着直接的关系。

2.金融创新增强了各主体规避金融风险的能力。

在规避直接风险方面,承担金融风险的主体可以适当地使用金融创新来减少损失。在规避间接风险方面,由于直接风险的规避,所引起的间接金融风险必然会减少,所以金融创新也能帮助规避间接金融风险。例如,在上世纪5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就是为规避银行贷款风险而产生的一种金融创新工具。

3.金融创新并不能规避所有的金融风险。

不是所有的金融风险都可以用金融创新来规避,有些金融风险可以依靠金融创新来管理,有些金融风险则只能依靠其他的手段来规避。例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工作人员自己作案或内外勾结共同作案的违法犯罪活动,也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金融风险。然而这类金融风险是没有办法依靠金融创新来解决的,只有依靠制度创新以及其他的法律手段来加以解决。

4.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并不具有完全相关性。

金融创新的重要功能是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创新,其主旋律便是风险转移型创新。但并不是所有的金融创新都与金融风险有直接的关系,或直接针对金融风险而产生。有的金融创新是为了提高效率,有的是为了逃避金融监管,有的是为了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来规避金融风险的。因此,不是所有的金融创新都肩负着规避或消除金融风险的职责。

5.金融创新理念在规避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尽管金融创新的转移和分散风险的功能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金融创新在规避风险方面所产生的新的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动因之一是规避风险,但运行结果却产生了新风险,这是金融创新本身无法逃避的结果。但如果因为金融创新创造了风险就因噎废食,关闭金融创新之路,或是回避金融创新,那就是彻头彻尾的错误之举。因此,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不能停止金融创新的步伐,关键是如何利用金融创新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服务。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创新的策略

虽然我国银行业近几年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就我国银行业目前的金融创新状况与国际金融业相比,无论是金融创新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在实践中缺乏明确的金融创新策略和目标,银行业的一些金融创新体现出为创新而创新的现象。

当前,中国经济与金融运行都呈现出非均衡特征。一方面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农村、中小企业等经济领域仍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而在金融脱媒使银行体系作用降低的情况下,必须通过直接金融工具的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促进金融创新,应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但在发展金融创新的同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金融创新应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危机重申了金融业的“万有引力”定律:金融创新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天马行空。危机后我国的金融创新应把重心重新转移到为实体经济服务,尤其是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及“三农”服务。具体地说:(1)贴近生产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机构双赢的有效渠道。随着直接融资体制的逐步健全和环境好转,大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将逐渐成为常规手段。中小企业融资是银行业务的弱项,未来的形势要求金融机构必须通过创新加强此项业务,以适应金融脱媒的形势变化。(2)针对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的特点,要推进“三农”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完善。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等金融服务,体现多方共赢,从而构建一个多种农村金融组织功能互补、产权明晰、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此外,中国通过科技创新超越“世界工厂”角色的过程中,金融创新落后可能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而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对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金融创新应处理好市场导向与加强监管的关系

危机呼唤“加强监管”。但是,加强监管并不意味着金融创新应该放弃市场化导向的基本逻辑,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在市场化道路上走过了头的美国人,现在开始高举“加强监管”的旗帜;对我国来说,“市场化导向”仍然是一个没有实现的改革目标,还得继续推进。在理论上,存在一个监管与市场的最优边界。但是,在实践中划定“最优边界”并不容易,有证据表明双方都有将边界前移的理性动机或非理性冲动。因此,我们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就是监管与市场的“最优边界”。

3.金融创新应处理好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的关系

过去10余年,国外场外市场发展迅速,交易所传统地位受到挑战。海外有激进者甚至预言,交易所会发展成传媒产业。危机后,交易所的价值将被重新认识。人们已经发现,在金融工具创新和交易环节,危机的重灾区是场外市场。与场外市场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交易所上市的产品在信息披露、流动性、标准化、成本以及监管上都具有优势,而这些优势对保障市场安全十分重要。由于场外市场在我国没有形成气候,而交易所市场的产品线又过于狭窄,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场外市场发展路径,仍然是我国金融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在积极拓宽交易所产品线的基础上,把交易所打造成一个安全高效的金融超市,应该成为金融创新最具现实意义的重头戏。

三、加强监管并防范市场的宏观风险

金融创新产生的风险有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因此对风险的管控也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微观风险主要产生于金融创新使用主体的内部,需要通过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内部风险管控体系,有效地防范微观风险。但是像衍生产品这样的金融创新工具因其本身所带有的虚拟性和契约型以及证券化技术和对冲基金的高杠杆性的相互作用,使得微观风险迅速向宏观风险扩散。因此仅仅依靠市场制度是不能解决市场的宏观风险的,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应的监管层发挥应有的经济功能,通过实施有效的监管安排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风险。

1.政府有义务通过宏观调控和改善监管来防范风险

在现代经济与金融体系中,政府作为监管者和宏观调控者,需要界定自身在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在于推动市场制度建设,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金融稳健运行。由于市场运行存在天然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因此政府有义务和责任通过法律手段等宏观调控来完善风险提示机制,市场运行也需要“看得见的手”来补充,系统性风险也需要政府通过调控来防控和治理。

首先,包括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所具有的道德风险需要政府通过调控和监管来进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研究表明,评级机构产生利益冲突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一是发行方付费的业务模式,这使得评级机构有动力为大型证券发行机构提供评级咨询或给予更高的评级。二是业务多元化发展,评级机构除评级之外还从事咨询、风险管理等其他金融服务,这些评级机构对购买咨询及其他服务的客户评级可能会受到相关利益的影响。

其次,过度乐观的预期所支撑的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是引诱人们负债购置房产和其他金融资产的重要因素,而这也正是系统性风险最大的隐患。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一系列违约所造成的价格下跌就不可避免,而这种系统性风险是单个金融机构很难防控的。因此金融管理当局有义务和责任防止负债率上升和金融资产泡沫扩张的自我循环。

2.审慎推动金融创新,改善信息披露,防范金融衍生工具风险

从根本上讲,金融创新并未消除风险,而只是将风险在不同风险偏好者的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散和转移,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并没有因金融创新而降低或增加。此外,由于现代金融创新往往与衍生工具极为密切,并且体现为透明度不足、信息不对称的负面性,所以很容易将风险转嫁给广大投资者。

因此,政府在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时应更加注重防范基础资产本身蕴涵的风险,严格把握基础资产的标准,稳步推进金融创新。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信息披露的有关要求,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重点应为改善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产品的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一是必须对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可能给市场带来的风险和收益有更清晰的认识,对金融衍生产品及其交易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二是对金融创新产品,特别是结构型信贷工具和混合型资本工具以及私募投资基金等机构建立严格的透明度监管标准。三是需要加强对市场中介机构的独立性监管。维护市场健康运行是市场中介机构的社会责任,但是作为商业机构,追逐利益最大化也是市场中介机构的重要目标。如何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不仅是中介机构内部行业自律的问题,更是政府监管的内容。

3.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协调,建立促进全球金融稳定的协调机制

金融自由化、一体化趋势使各国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它们的连锁效应也使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协作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特别是证券市场的一体化,使各国体系的联动性日益增加。一旦某国的金融体系出现问题,就可能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扩散到全世界。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工具的增加一并产生了许多问题,金融创新也大大增强了国际游资的冲击力与破坏力。跨国银行、对冲基金等机构在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活动,以及向全球蔓延的特点再次将监管的重要性提升了无法估量的高度。全球各经济体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协调,建立促进全球金融稳定的协调机制,才能避免区域性动荡转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四、总结

在当今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金融创新能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并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增强金融企业竞争能力。但是,事实证明一味追求金融创新,而忽视金融创新工具与产品所隐含的风险,将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那么,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是否就不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认为,只要金融创新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处理好市场导向与加强监管的关系、处理好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的关系,就能更好地为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此外,针对现代金融创新风险的特点,我们认为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防控从而降低金融创新的风险是可行的。一方面需要通过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内部风险管控体系,以防范微观风险;另一方面应通过政府和相应的监管层发挥应有的调控功能,通过实施有效的监管安排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风险。

参考文献:

[1]厉无畏,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2]李翰阳.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J].国际金融研究.2009(2)

[3]次贷风波研究课题组,次贷风波启示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4]李树生,祁敬宇.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7)

[5]何德旭,范力.切实保障金融创新中的金融安全――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J].上海金融,2008(10)

[6]邓岩,丛继青.金融监管、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三者关系的辩证思考[J].山东经济,2004(1)

第8篇

1.网络金融安全分析

网络金融一般而言包括网络银行、证券、期货以及支付结算等业务,总体而言因为借助互联网作为平台进行金融业务,因而被称为网络金融。网络金融的进行都是依靠互联网上的电子数据进行传输,因此具有结构简单和快捷方便的优点,而依靠电子信息传输这个特点,也成为了风险高发的原因之一。金融业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行业,由于本身的变幻不定以及需要足够的信用作为保证,再加上一般各个方面之间的资金网络互相连通,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往往牵扯到整个资金链,从而导致风险爆发的严重后果。而网络金融除了上述的一般特点之外,还有自身的弱点,那就是其通道和联系都是建立在电子数据方面的,这方面相对于一般的资金融通,更容易出现信用危机(因为不容易追责),而更加快速的资金流动和不稳定的网络状况,也进一步给了破坏者可乘之机。高技术条件下的网络金融一方面提高了技术门槛,另一方面也给了更有技术的人进行投机行为的空间。而金融活动本身就是有一定的债务风险,一旦连续出现断裂和坏账的情况(网络金融环境下更容易出现,由于违法成本更低),也必然的会给操作者难以承受的后果[1]。

2.网络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别

2.1计算机硬件方面的风险。硬件方面是指一般性的计算机硬件性能,现阶段由于网络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硬件的更新换代也非常的频繁,往往为了能够运转新开发的软件导致不过几年前的硬件淘汰过时。而现在进行网络金融操作的计算机理论上基本合理运转的比较多,但是比较陈旧的也不少,硬件的不过关可能导致金融软件的运行不畅,从而增加危险。而且当计算机一旦发生故障,就可以导致正在进行的网络金融活动瞬间中断,乃至于出现可能被他人利用的可乘之机,而且突然地中断对于业务而言可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了,因此也是不可能不谨慎对待的问题。

2.2计算机软件方面的风险。网络金融也是需要依靠一定的金融软件进行操作的,而软件本身就是存在可能被利用的漏洞的(这个是天然缺陷,不可能完全避免,只不过或多或少而已)。对于金融软件而言,一方面对于操作者的技术要求有了一定的限定,另一方面,对于信息技术的高手来说,对其进行攻击和破坏也总能找到相应的方法。而其所依托的计算机系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系统一旦受到攻击,那么就非常容易导致所有的软件的损坏[2]。更何况运行过程之中本身就处于一个不断的克服软件风险的过程中,一旦运行中发生数据错误,那么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对于网络金融而言,软件方面可能的风险,还要更大。

2.3网络情况方面的风险。网络金融需要依靠互联网,而互联网本身是全球联通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数据即使经过加密,也完全可能被有心人搞得到,更何况全球性也注定了危险可能来自四面八方,是注定的防不胜防。在交易和结算方面,因为完全依靠电子数据传输,其覆盖面和风险比较大,而正因为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安全脆弱性,也容易由于范围过于广泛而受到损害,而这样的结果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大片区域的问题。对于网络风险而言,传染性的网络病毒和特定的网络攻击都是很难完全抵挡得住的,对于这些东西而言,网络安全措施往往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被动得难以完全抗衡。因此,在网络金融风险方面,网络风险为其中最容易出现状况的一环。

2.4交易操作的风险。由于网络金融的交易和操作都在网上进行,因而其本身的存在具有一定程度的虚拟性。虚拟下的操作不容易进行更好的追责,从而降低了信用违法的成本。在网络金融中的许多风险案例中,信用危机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金融业而言,信用环节一旦有问题就是全面的崩盘。网络虚拟环境下双方身份不够透明,信息交换程度更不对称,因此优势方一旦出现信用问题,对方往往根本没有反应和追究的机会,即使能够做到,也一般只能承受更大的损失(敢于信用违约,自然是看到了违约的损失小于其收益而已)。

3.针对网络金融安全进行风险控制

3.1完善立法,加强政策调控。网络金融风险之所以屡屡出现人为因素,主要还是钻法律的空子,针对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而地方有部分规定又不能统一的状况。所以必须要完善法律对于网络金融安全的规定,制定健全和统一的法律规范,来完善网络金融参与者们明确的权力和义务,保证对于责任的判定能够切实的执行。同时应当适当的引入政策的调控,固然政策多变,而且政治调控多了也影响正常运行。但是在规范化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阶段下,适当的进行政策调控,对于网络金融秩序的保障,也未必没有好处。

3.2改进技术,防控信息技术漏洞。同样针对网络和软件方面的风险,则是需要进行比较完善的技术改造,来避免过于频繁的遭受侵害。而硬件方面,则是需要尽快的进行更新换代,保证技术的及时更新,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避免网络风险的发生,但是对于风险的控制和抵御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对于技术漏洞的填补一般而言都是亡羊补牢,但是补上总比不补强,完善已经出现问题防御,自然就是为了避免在已有的风险上再次出错,能够有这样的弥补,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远离大部分问题了[3]。

3.3建立完善的内部监控体系,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很多企业出现网络金融风险问题都是由于自身的内部风险管理方式不稳定,也没有很好的防控措施。因此在进行针对建议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操作者自身的问题,只有自己用心去避免,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而在企业内部显然需要有针对网络金融风险的管理和监控,需要自身专门的针对,然后配合外部的监控防治体系,才能够在其中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对于操作人员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来避免问题,也需要培养和强化他们的专业水平,落实责任问题,进而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才是从自身做起的最好方式。

4.结语

第9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 财政风险 联动机制

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二者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的使用也会互相影响,探讨金融风险管理之前应该先搞清楚其与财政风险的关联。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优化转型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财政与金融的界限划分模糊,职能尚未充分明确,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潜在的威胁。因此,需要认清二者关系,针对我国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相关性展开研究,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财政和金融的学理关联性

财政和金融是国家经济体系中的两大主干内容,同时又是国家调控的两大杠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既有明显差异,还彼此相依,同时又充满矛盾的复杂关联关系,有较强的共生特征。首先,它们是有明显差异的两个概念。财政是国家政权正常运行需要的资金及其主导分配的资金运用活动,是国家政权生命力的根基和动力;金融是与实体货币及信用货币相关的一切经济活动。二者之间最关键的区别和差异是财政活动是非营利性但强制性的,而金融活动则是非强制性盈利活动,可以自由选择。其次,它们是彼此相依联系的两种活动。具体来说,它们通过三种连接点互相联系,一是资金货币,这是它们共同的载体,金融和财政实际上都是特定资金运行机制的运行过程,且在具体运行中频繁交叉产生交集;二是宏观调控,二者在宏观层面上来说均属于国家调控经济的主体方式,这种属性决定了二者的终极目的具有一致性;三是国民收入分配,二者均深度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重点均在于完成再分配的有效调节。再次,它们是矛盾冲突频繁的经济活动。两种彼此相异且频繁 碰触联系的经济活动之间肯定存在系列矛盾和冲突,对于财政和金融而言,其矛盾和冲突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在某种共生条件下的侧重点不同,比如在宏观调控这个共生境遇下,财政主要的着眼点是经济结构,而金融的着眼点是经济总量;二是一方出现问题的时候会引发另一方境况的恶化,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下面即将论述的两种风险的互相转化问题。

二、企业、银行、政府三个行为主体的博弈

在财政和金融发生碰触的过程中,主要活跃着企业、银行、政府等三个行为主体,他们之间多方面的博弈行为是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联动机制发挥作用的直接动因。首先,企业和银行之间的静态博弈。二者博弈的起因是信贷业务活动的发生,其关键博弈点在于贷款额度、贷款时间和贷款利率,其中还贷时间是重中之重。一般说来,企业拖款不还而获得经济效益远大于及时还款,所以一般倾向于采取前者。对于银行来说,不取行动没有额外成本是获得最大利润的选择。两相集合,银行可能对企业的拖款现象无可奈何,最终造成不良贷款数量增加,为金融风险埋下隐患。其次,政府、银行和企业三者之间的静态博弈。这种三方博弈实际是政府涉入如上所述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博弈行为,其涉入方式主 要有两种,一个是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二是不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只是进行宏观调控。在政府为企业提供担保的情况下,银行一般肯定会提供贷款,如果企业运行健康按时还款不会引发任何风险,政府收取一定的担保费用;如果企业运行出现问题无法还款或者恶意拖款,所贷款项就会成为不良资产,需要作为担保方的政府在处理该不良资产的时候会付出一定代价,即将部分金融风险转嫁给财政风险。如果该企业投资的主业是政府因缺乏财政资金而引入推动的话,政府会主动作为担保促成银行放贷,甚至可能动用行政力量促成,这本身就是将财政风险转化为金融风险的表现。

再次,政府、银行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动态博弈。如上分析有种纯理论色彩的单纯和假定,如那个意义上说,为了防控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的转移,政府方面可以选择不为病态企业担保,银行也不为之贷款。不过,做到这点的前提是政府和银行要获得充分而真实的企业披露信息,但在企业作假或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比较困难。在真实情况下,政府、银行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动态博弈实际上是包括政府选择决策、银行选择决策和企业选择决策三个环节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关键着眼点一般都没有升华到防控风险的层面上,而是重点在于短视下的成本效益最优化,即以当下利益为决策的基础。这种倾向容易导致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发生链条式裂变,甚至恶性循环。

三、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的联动转化

企业、银行、政府三个行为主体的动态博弈促动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会相互转化,甚至形成恶性循环的联动机制,致使财政风险中存在着大量金融问题,同时金融风险中又存在着大量财政问题。首先,财政风险中的金融问题。引发财政风险的金融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运行引发的财政压力乃至危机,在这方面主要是国有银行因经营问题出现了大量不良资产,倒逼国家投入专项资金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剥离管理,形成了一定的财政压力;另外,鉴于金融机构的经营危机;二是金融机构重组引发的财政压力乃至危机,这方面的情况实际上是上一个方面的恶化,主要体现在地方财政和金融机构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地方财政往往主动为金融机构冲销呆账、债务补贴、减免营业税,很容易直接导致地方财政危机的出现,这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重的主要动因之一。

其次,金融风险中的财政问题。引发金融风险的财政问题主要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体制变革给金融业发展带来的压力,随着财革的不断深人,财政收入在中的比例越来越少,地方财政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结构中比例也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是其负载完成的各种职能并未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会将大量财政压力转移给金融机构;二是积极财政政策会诱发金融风险,在经济相对低迷的情况下,政府倾向于通过债务融资或担保贷款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到基础设施建设等规模大收效慢的项目中,容易加大财政风险,并因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联系而诱发金融风险甚至动荡。

作为我国经济风险的重要构成内容,财政风险以及金融风险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实际上,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相互转化不是一个单纯的单向问题,而是一个不断恶化循环的惯性机制。金融机构经营和地方金融组织重组给政府财政带来的压力,往往会各级政府以债务融资等方式转移给其他相对健康的金融机构或环节,又可能会导致后者由相对健康状态到风险化转型,如此一一循环。这种恶性循环的终极连接点有两个,一是由中央银行最终付账买单消化二者的风险问题,二是风险激化比较严重的经济危机。相关部门展开深入探讨,针对这两种风险系统实施的探索与研究,有利于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财政和金融职能的成功改革,保障财政模式由传统向公共化的顺利过渡,不断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革新。

四、结语

综上可知,在经济活动的有效实施中,银行与财政二者是彼此推进、相互影响,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整与控制的杠杆。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信贷资金的财政化易造成不良资产的增加,催生金融风险,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之间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反之,金融风险的存在容易引起财政风险。因此,我们要及时切断二者之间的传导,对我国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展开防治,深化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强化商业银行监管,处理好政府与银行及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有效加强风险的合理化控制。

参考文献:

第10篇

金融服务渠道不断拓宽,金融产品日益丰富,新的金融业务不断涌现,客观上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李东荣表示:“这一过程中,人民银行要求各商业银行,要坚持以安全可信、联网通用为原则,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让老百姓享受到移动金融服务上的普惠性,安全上的可靠性,使用上的便捷性,经济上的合理性。”

聚焦移动互联时代的金融风险防控,来自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及金融软件服务供应商的代表展开热议。中国银监会信息科技监管部副主任单继进表示:“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以会计电算化为开始的记录数据阶段,二是以数据大集中为标志的集成数据阶段,三是以管理系统建设为起点的应用数据阶段。”

“为应对大数据时代下的监管挑战,银监会EAST系统正逐步部署、安装。该系统建设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我们的数据模型采用的是封闭的数据标准;另一方面,我们对数据库是开放的,各种数据库都可以接进来,再去做模型或是做自己的应用系统。整体来看,我们的思路是比较超前的。今年,整体EAST系统将实现全线应用实施,各地银监局将完成全辖中资法人机构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数据采集和监管应用。”

在信息技术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方面,中国工商银行也走在前列。工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谭路远表示:“针对移动互联网金融特点,工行一要监控网络接入,二要实施接入的识别防范,三是在运营层面强化数据通信加密。”为此,工行始终坚持自主设计和自主研发的主导思想,牢牢把握IT系统架构,进行产品与程序的异构组合,不断完善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的防范体系。

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应是一种优势互补,而非风险叠加。对此,浙商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杜志亮表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控也要坚持银行业风险防控的体现。”

他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要建设完善的信息安全制度,建立大行业协作以及跨行业、不良信息、数据分享机制。二要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跨行业的客户身份认证和核实,实现客户在线帐户认证、变更、交易、监测、注销,并通过法规进行明确。三是要规范互联网金融参与者的行为,界定交易,明确电子签名规则。四是建立全社会征信系统,完善征信机构的产品以及技术创新,满足互联网金融新的征信需求。五是确保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在创新、风控、资本要求等方面,实现相对统一的业务监管要求,规范互联网的金融创新。

“面向互联网新长尾时代,由此带来的核心安全问题,是除软硬件设备、网络应用安全之外的客户个人隐私安全问题。” 渤海银行风险管理部资深高级经理张羽表示:“不可否认,大数据、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理念和技术革新手段。在长尾时代,我们也要积极实施风险管理,主动适应新环境,特别是新的客户群给我们传统风险管理手段带来的挑战。对此,传统银行的风险管理思想、精髓在新时代仍然可以发光发热,仍然是要坚守。”

纵观2014中国国际金融展,参展厂商的产品和创意都紧紧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将自身优势与银行现有业务创造性的融合,将诸多科技概念转化为了现实体验。在本届金融展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展会上的科技创新,更是中国经济无畏险阻勇往直前的信心与决心。

第11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思路;风险防控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大数据时代也随着兴盛和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随之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提升也促进了各行业之间的健康有序发展。金融行业也加剧了互联网的使用程度,其不断影响和刺激金融化行业的发展,激励金融行业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从而促进其它行业的发展。互联网在新时代背景下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其牵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各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着各行业经济发展的效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加要求各金融行业之间不断更新互联网技术,使我国的金融行业水平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不断提高,加快金融行业迅猛飞速发展,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固和提高。

一、关于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一)大数据技术概念虽然大数据技术是近年来才广泛应用的先进技术,但其概念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最早诞生于美国。根据目前网络上所总结的内容,大数据技术的概念主要可以概括为:应用于现代信息系统当中所涉及的资料数量规模极为巨大且无法通过当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撤取、管理、处理并汇总整理成为帮助用户做出决策的数据信息,利用数据库软件能够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存储以及管理的技术,即被称为大数据技术。

(二)互联网金融概念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简单来讲,主要是金融行业借助互联网平台技术优势进行行业推广和提供信息查询、业务服务的过程与形式,即为互联网金融。但此为字面意义上和形式上的解释。从狭义上来说,是金融行业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金融业务的开展,这一模式能够让投资方与融资方利用互联网的金融平台实现业务的对接,达到相互匹配的目的,从作用上讲是互联网为金融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了联系的渠道,例如现代电子商务品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企业。传统的线下金融业务推广渠道窄且成本高,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成本较低,且由于网络覆盖范围广,其推广覆盖面更广,能够为用户带来更为全面的体验性,同时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时间性、空间性优势也能够提高业务开展的效率,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能够实现多地点的交易,且整个交易过程更加快捷,成本也更低。

二、大数据技术时代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发展思路

(一)注重多主体的融合发展创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多主体融合创新有助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与创新。以某商业银行为例,要想实现多主体的融合发展,不但要实现线下金融业务的数字化和数据化,同时也要促进各个部门业务形式与业务流程的升级,并做到各部门主体的融合与协调。另外,还必须要实现互联网金融标准化流程与制度上的合理构建,实现实体经济的线上与线下的共同发展,达到与当地政府政策与环境标准,如某商业银行必须要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扶贫政策以及实体经济市场发展实际状况,实现实体经济与商业银行业务的升级转型。最后,利用商业模式实现进一步的创新行业发展,促使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业务的密切融合,实现差异化的创新方式与服务方式,例如,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中的资信审核,在运用大数据技术后能够实现投资方、融资方信息的录入,形成资信数据库,投资方与融资方能够通过资信数据库了解各自的信息,并做到资信的准确掌握,促进第三方交易的安全性与准确性,保证网络运营的多主体化融合创新。

(二)完善监督管理与风险控制机制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健全监管与风险防控体制,并从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时促使金融发展基本法律的完善,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统一,同时也要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角度出发,准确划分各部分职能,并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其也是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尤其要注重监督管理与风险控制机制的完善,要以消费者权益为核心,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诉求,特别是涉及到消费者的隐私信息,往往需要建立更高水平的保护机制,增强互联网金融系统的安全防护。例如,某商业银行所采取的风险防控等级制度,按照商业银行业务内容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风险等级预警,并建立有效的处理方案,确保消费者信息安全的同时,也确保金融业务交易中信息披露的合理控制。所以,在风险防控体系构建中,要构建金融系统和完善的信用风险管控体系,并以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管控体系的调整,增强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三)积极提升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大数据时代下对于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应用要求较高,这也对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首先要形成共同的信用体系,消费者的权利保护是重要的核心,并辅以科学的监管体制的管理,不断强化金融市场的信贷监督,针对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不良现象进行通知管理。在互联网金融中必须要建设征信体系,如某第三方支付平台所制定的征信体系,针对消费者的失信行为予以严格的监督与控制处罚。尤其现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极快,网络的安全性一直存在较大的威胁,常常出现一些漏洞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互联网金融企业产生经济损失,也威胁消费者的财产安全。企业应在信息化安全方面极大建设与完善力度,确保信息安全得到全方位的保障。

三、大数据技术时代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方法

(一)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首先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充分保障消费者信息、交易信息、交易记录和相关数据、文本信息与其他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分析,并对客户的信用做出科学的评价。尤其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的来源和常见风险制定信用风险的相关机制,帮助互联网金融平台掌握客户的信用情况,从全方位保障信用风险的防范水平。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必须要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掌握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要对市场的发展作出准确的预测,并对历史信息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市场发展动向和变化规律,大数据的作用和优势能够实现对历史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利用科学的模型与精确的算法来提高风险的预测准确性,实现风险的有效防控。

(二)构建科学化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互联网金融企业要积极构建科学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对于一些具备较为雄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利用自身的资源,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用户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并明确进行市场定位和用户群体的划分,建立内部的信用评价体系,构建风险分析模型,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要加强与征信机构的紧密合作,依靠征信机构获得准确的信息,要实现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按照事前调查、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来实现对风险的全过程防控。另外,互联网金融企业还要利用大数据技术结合所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风险防控模型的建立,模拟风险发生情况制定完善的处理方案,确保平台资金的安全。

第12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风险管理 融资

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问题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内部贸易中往往占有优势地位,因此这些企业习惯于通过向上游赊销、向下游压货,将流动资金压力转嫁到供应链处于非核心地位的企业。非核心地位的企业往往比较弱势,且通常是中小规模的企业。他们的资产实力和信用实力都较弱,融资成本高。这势必导致供应链的中小企业既面临流动资金增加的要求,又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造成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供货成本提高,以及分销商单位产品的销售成本提高,进而导致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供应链的系统性金融融资模式,它是银行立足于供应链全局的角度,以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财务成本为目的,同时兼顾协调供应链资金流的融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在较大程度上有助于与核心企业打交道的中小企业缓解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供应链融资模式为特定供应链的特定环节或全链条提供定制化的财务管理解决服务,通过整合信息、资金、物流等资源,提高资金使用率并为各方创造价值,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然而,供应链融资作为新的融资模式,它包含了供应链中参与方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资金关系,与一般的企业融资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及风险管理有其自身的特征及难点。

首先,由于供应链金融是为解决供应链的中小规模企业融资困境而提出的融资模式,但是它不能回避中小企业资产实力较小和信用实力较弱等固有的高风险问题,如何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其次,最近几年来,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提出较多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新型金融信贷产品。这些产品通常是现有金融信贷产品的改进和组合,但在合约设计方面和操作流程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如何进行有效合约设计、制度设计以及全面的风险设计,是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再次,为了确保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能够归还贷款,银行通常以质押或抵押的方式来做保障。但由于赋予第三方物流公司在订单抵押的模式中监管货物的权责,往往不可回避地涉及第三方物流公司和融资企业相互勾结和串谋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如何规避道德风险问题,也是供应链金融在风险规避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最后,在供应链金融中,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是主要的服务对象和融资对象。但是银行不仅要考虑融资的供应链中小企业资金实力和信用状况,更要考虑其它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的经营和资信状况,同时还要考虑到供应链整体的发展状况。如何对具有一定行业跨度的供应链的行业前景分析以及对供应链其它非融资企业经营状况、技术水平、资产实力以及信用实力等综合信息分析,是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技术中不可避免的难题之一。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与评述

供应链金融概念的初步提出是始于Berger在2004年的论文提出的一些有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框架和设想。在最近几年的研究里,供应链金融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的特征。Sunil(2004)从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角度,提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多元性和复杂性。高能斌(2008)指出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构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两大类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普遍存在的,这就需要银行对不同的物流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措施和决策规避相应的风险。而非系统风险是由企业自身经营导致的,如企业基本实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和信用记录等(裴然,2012)。刘长宏(2008)指出供应链金融与传统授信不同,其主要特征在于:供应链金融是在考察供应链各成员经营和资信状况后的群体授信,特别关注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的资信,在对整个供应链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理顺供应链各方内在的业务关系及潜在风险问题和特征,最终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和合理的供应链授信分配体系。

风险与资金管理。Cheng(2011)认为,供应链的资金管理主要是内部资金管理和外部资金管理。前者主要是供应链各成员间的赊销等特征的交易信用的管理与控制,而后者主要是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角度出发对供应链的授信。不同特征的资金管理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形式和不同的风险防范策略。在内部资金管理中,采取有效的支付结算工具和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Warron,2005),可以有效地进行风险防范,进而节约运营的成本,同时可以提高供应链绩效。在外部资金管理中,采取基于信息共享机制(王灵彬,2006)以及期货、期权、远期、信用违约互换等衍生工具对冲等方法(Barnes-Schuster,2002)可以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当然,在这方面的研究和相应的成果十分有限(丁楠,2005)。

融资模式与信用风险管理。刘英(2002)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进行探讨时就运用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一般来说,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闫俊宏,2007)。邹武平(2009)从逻辑上探讨了这三种模式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一些学者从方法上研究了几种模式的风险防范问题。如吴冲(2004)和方先明(2005)等分别采用模糊神经网络和三层前向神经网络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评价。杨松(2004)和董天胜(2005)针对供应链金融信用模式,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和观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胜(2006)提出遗传算法辅助网络训练的优化策略,建立信用风险评分。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从多个视角探讨了供应链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反映了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工作成果和动向,然而,笔者认为尚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第一,目前文献大多数从风险识别的角度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时,而关于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对策方面的讨论较少,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第二,现有文献对供应链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运作协调鲜有讨论;第三,已有文献主要侧重于分析银行、供应链成员以及第三方行为的协调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但很少给出参与各方风险协调的具体方法。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趋势

第一,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全面系统架构和分析架构。风险识别需要找出供应链金融中既有和潜在的风险因素及其形成原因。供应链融资对象包括众多中小企业,因此信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来源之一。同时,操作风险也是重要的风险来源。此外,不同融资方案还会涉及其他风险,如存货质押融资可能由于商品价格波动形成市场风险等。因此,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时需要分析各种融资产品的风险来源,特别是采取Panel Data(面板数据)建立风险指标体系,这是值得考虑的研究问题。

风险度量是量化供应链金融中的各种风险事件出现的概率以及各种风险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风险评估主要是对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压力测试,寻求合适的风险控制措施。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发展,对不同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见,如何建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预警机制,为银行、第三方以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风险防控提供科学的依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风险控制在供应链融资中的一项创新工作是对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技术以及通过合作方式引入其他风险承担者。然而,其前提是对风险承担者进行合理补偿,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甚少。因此,如何在供应链金融的诸多风险中进行风险补偿的风险类别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利益分配的技术方法的选择和分析,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建立供应链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运作机制。供应链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利用节点企业存货进行质押融资,对供应链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运作机制的研究不仅是供应链运营的需要,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需要。然而,在不同的监管模式下,物流与资金流的运作协调应出现不同的特征。如何分析和比较在委托简单监管模式、统一授信模式和委托严密监管模式下的质押率的确定,以及在银行和物流企业信息不对称时研究物流企业和借款企业在监管业务上的共谋风险及相关防范机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使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探索并检验银行、第三方和供应链节点企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需要讨论的问题。

结语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方式之一。为确保该模式的健康、良好和可持续的运行,需要理论界和实践部门不断探讨新方法和新思路,同时,还需要我们有效控制由此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