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时间:2023-06-11 09:32: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11(2013)03-0156-01

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公正、文明、健康、法治等社会目标的支撑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需要靠教育培育。初中历史教学就要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担负起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任。

一、初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可行性

(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供了可行性。新课程标准就初中历史加强人文精神培养明确了规定:要求学生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积极体验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质进步,崇尚科学精神,逐步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民主与法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意识;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从现行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看,新课标改变了原来历史教学以政治史为主要内容,适当增加了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风俗史,尤其是文化史方面的内容。这为我们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指明了方向。

(二)初中历史学科知识点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供了可行性。青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从中领悟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及其蕴涵的价值取向,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吸取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格的塑造与培养。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商鞅个人的改革勇气和大无畏精神,可以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产生积极影响;北魏孝文帝为推进改革而不畏艰难险阻的毅力,是对学生进行坚强信念教育和挫折教育的典型材料。再如,学习中国近代史,使学生知道中国是怎样由文明古国逐渐落伍,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知道中国在近代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理解近代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如何前赴后继,不断探索和奋斗。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弘扬近代仁人志士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优秀的革命传统。还可以从近代中国历史中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讲述诸子百家儒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从中可以体会到孔子的“仁者,爱人”,“有教无类”的朴素平等仁爱思想,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墨子“兼爱”、“非攻”、“节用”的平民思想。通过讲授“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使其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理解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古代绘画、书法艺术的发展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二、培养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人文教育。转变教学观念,就是要切实树立“以学生文本”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环节,让学生去发现、理解、分析、判断身边的人文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如讲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节内容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下令修建了大运河,客观上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于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国家的统一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还应让学生知道,作为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在进行这项浩大工程中,曾耗费了国家的大量生命财产。另外,隋炀帝开凿运河,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即为了到江南去享乐,刮尽了民间的膏血。我们在估计隋炀帝开凿运河的作用时,上述情况亦绝不应置之不顾。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学生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时代性特征加深了理解,这样在分析与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时,学生就能从当时的历史现状出发,既肯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进步性,又能看到其局限性,这样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分析的客观性就能大大加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与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

(二)把握教材主题,挖掘人文思想。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挖掘显性知识点所传达的人文素养。例如《中国近代史》讲了以下七个主题内容,即“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起步”、“的兴起”、“中华民族的”、“的胜利”、“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而这些内容所传达的人文思想显然是:强国之梦是无数志士仁人矢志不渝的志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使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有效地把握这些教材内容,以此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使他们通过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强国”的情怀。还要注重挖掘隐性知识点所传达的人文素养。例如《中国近代史》“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节内容,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詹天佑、侯德榜、鲁迅、徐悲鸿、聂耳等近代科学家、艺术家的成就: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伟人成功“背后”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志气和求知热情。此时,历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陶冶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过程。

总之,师生关系的协调与否也会直接影响新课程的贯彻实施,也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真诚对话,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要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人格,对学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立之以信、见之以范。现代存在主义认为:“教师既不是学生知识的源泉,也不是搬运工,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存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教师必须有爱心、信心、恒心、责任心,用新的观念来研究学生,用新课程倡导的科学方法来评价学生,对学生和风细雨般的教育,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尊重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信任带进课堂,要在一种欢乐和谐、自由民主的师生关系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中考 复习

一、明确复习目标,制订好复习计划

1.明确中考考试范围与考点。明确考试范围和考点,是初三历史中考复习开始阶段必须进行的工作。初中历史中考内容涵盖了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多方面内容。明确大范围后,引导学生按照历史知识的六要素(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找出具体的知识点,然后指导学生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思考怎样复习并找出一种最佳的复习方法。这样就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2.制订好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我们在开始全面复习之前必须制订好详细的复习计划,把每一堂复习课的内容都安排好,还要把复习计划告知所有的学生,让学生也心中有数。这样,每一堂复习课都很充实,做到有的放矢,忙而不乱,不至于对历史复习产生畏难情绪。这是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决胜中考的前提。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制订出阶段复习和整体复习计划,做到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一个主攻目标,按时进行复习,集中精力,各个击破。这样,通过定时定量,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完成大容量的繁重的复习任务。

二、要明确复习对象,精心编选复习题

1.明确复习对象。明确复习对象,主要是因材施教,对学优生多鼓励,对中等生、后进生多帮助。初三总复习阶段,后进生因基础差,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差,面对如此繁重而困难的复习任务,更是畏难不动,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复习任务,更不用说保证复习质量了。为此,教师应随时掌握这一小部分后进生的情况,对他们多一点爱心和耐心,多一份督促。要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落实考点,在平时的课堂提问、试卷批阅和阅后的改错中,加大对他们的检查力度,让他们无懒可偷。同时还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们有成就感,以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精心编选复习题。第一要让学生明确考题结构;第二要在复习的每一个阶段都精心准备一套诊断性试题,使学生清楚中考试卷的题型构成与大致的分数分布。如近年历史中考的试卷都由单选题、综合题两大题型构成。分数分布为单选题48%、综合题52%。一般说来,在整个历史总复习中,教师至少要准备六套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各两套,综合题两套。另外,教师还应做到每试必阅,每阅必详,每详必促其改之,从而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信息反馈,督促学生及时解决复习中出现的问题,纠正偏差。

三、要巩固知识和训练能力并重

初三历史总复习不能搞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让学生一背到底,也不能一个劲地在课堂上给学生归纳知识点,满堂灌,搞包办代替,而应做到知识训练、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同时进行,让学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把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考说明》,特别是“考试目标”部分。了解测试水平的几个层次,以及每一个层次的具体涵义,并根据测试水平的不同层次来把握知识。如让学生整理知识,把历史基础知识分为具体的和理论的两大类。具体的历史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对学生的要求是再认、再现,一般通过选择题来测试。理论性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意义,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等等,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运用,一般通过列举、材料分析、问答题等题型来测试。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就能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其次,总结学科的记忆原则和方法,让学生在复习中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对于讲述过程的动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以时间为轴记忆、以地点为轴记忆、以发展层次为轴记忆、以事物情节为轴记忆等;对于静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数字编码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对照记忆法等。有时同一个知识点可用几种方法记忆,看哪一种方法效果更佳。历史知识记忆的原则一般有以下几条:先粗后细、先大后小、层层深入步步展开;弄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同类知识联想扩散,等等。

再次,在复习过程中注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把握概括归纳、分类比较、综合分析等能力,最大限度地灵活运用到复习中。例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我要求学生把早期的几次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对比,制作一个综合简表。先要求学生自己列出表中的比较项目(如时间、背景、领导阶级、简单过程、意义和影响等),再让学生根据简表思考,找出这几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如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相同结果、领导阶级、代表人物、重要战役、重要文件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一举两得。而且学生通过自己梳理知识,能把知识点化零为整、化繁为简、化粗为精,真正做到知识过关。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故事;有效性

历史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第一感受都是枯燥乏味,对初中生来说这种感受尤为明显,反映在课堂上就表现为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1]。因此,如果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的把历史故事与历史知识相结合传授给学生,则不但能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进而改变学生对于历史课的错误认识,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初中生历史学习的效率。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从初中生的年龄层次和心理特征看,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求知欲相对较强的阶段,只要是能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初中生的形象思维仍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受小时候长辈讲故事的影响,对故事存有较强的兴趣,生动的趣味性故事能对初中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历史故事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时能够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较为具体的故事形象,从而实现复杂简单化[2]。通过引入历史故事讲解历史事件,能在过程中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历史时间、知识要点等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讲解出来,使复杂难记的历史知识变得简单易懂,而学生如果也能参与到故事讲解中去,那么除了会掌握到必要的历史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表达和对知识进行思考的能力。把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能实现:

(一)为历史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课外素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中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引入,能给整个课堂教学带来新鲜的素材。对初中历史而言,课本中的许多内容教学时如果只是直白的进行传授,则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厌倦,但如果能将这些内容转变成历史故事进行讲解,那么则能给整个课堂带来更多的新鲜素材。比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时,就可以把林则徐的故事引入教学。从林则徐表现的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决心,到清王朝的以及北洋水师的成败。让学生在故事中能把整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3]。

1.引入历史故事能帮助学生细化知识点的学习。相对于历史课本来说,相关的历史故事的内容更加细致、生动,而且比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会涉及更多的方面。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在日益增加的,但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学习世界历史知识时,其内容相对于中国历史而言是比较难于理解和进行记忆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无法完全理解相关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弱,这时如果能引入相关的历史故事则能改变这一现状[4]。如有关俄国十月革命,就可以把列宁在十月革命中的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中,以讲解列宁这个人物故事来对十月革命相关知识点进行引申,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十月革命这个知识点。

(二)把历史故事引入历史教学时要遵循的原则

想在通过引入历史故事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对所引用的历史故事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在选择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选择历史故事时的首要原则,因为一旦所采用的故事被学生发现是不符合或违背历史记录的,就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造成不良影响。为此,要想达到真实性,所选择的故事必须是符合历史史实,不能脱离史实随意虚构,如对历史事实进行想象或推测时也要明确告知学生。

2.针对性原则。针对性也是一项重要的原则,即所讲的故事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重视故事的针对性选择,才能实现通过故事来导入教学内容的目的。为了使历史故事有针对性,要求历史故事要紧扣历史课本和教学主题,从课本上的内容来挖掘故事;要针对学生思维,达到培养学生的史学意识和思维能力的目的[5]。

3.趣味性原则。要想通过历史故事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求所讲的历史故事足够有趣,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做到在保证故事情节生动的同时要求故事要有新鲜感。

综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有趣味性、有针对性的历史故事,即能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也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引入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已通过实践证明,确实可以起到增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也实实在在地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220.

[2]郑瑶.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11,35:35.

[3]宋雅健.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58.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互补式”板书设计 概述 原则 运用

新课程历史教学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思维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激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无疑成了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渠道,教学中的板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浓缩。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运用的“互补式”板书设计,不仅能够更为直观清晰地突出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结构,还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记忆。

1.“互补式”板书设计的概述

“互补式”板书设计是指在板书设计中将黑板划分成两部分,其中的一边板面部分被称为“交叉知识栏”,板面剩余部分被称为“主体结构知识栏”。“主体结构知识栏”主要是将课本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主体组织成科学的笔记,或用标题式、或用表格式、或用示意图等方式表现出来。“交叉知识栏”则随着教学主体内容的变化,“扫描”出本节知识与全课本整体知识间存在的必然的支撑点,随机把握住知识的内在规律性,筛选出重要的知识,以触类旁通的题目形式列在这一栏目中。

该种板书设计的特点是:(1)版面直观清晰,即整块黑板仅被分为两部分;(2)内容结构突出,即历史的内容与结构形成互补;(3)重难点显著,即学生在理解主体知识的同时能够知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便于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2.“互补式”板书设计的原则

2.1简明扼要原则。

历史课堂教学内容较为丰富,尤其是某些重要的知识点还需要一定的补充理解,否则此知识点便成为学生认知的“盲区”。因此,在设计“互补式”板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简明扼要,优化资源配置。

2.2色彩丰富原则。

学生感知板书设计的渠道主要通过眼观来获取。因此,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妨利用彩色粉笔将黑板的左右两个部分,分别标出本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以期收到醒目的效果。

2.3重难分开原则。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知识的重点往往把握不住,不利于学习理解。而“互补式”板书设计,不仅可以突出知识的难点,还可以让教师把握教学的重点,有利于调整教学策略。

3.“互补式”板书设计的运用

3.1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好“交叉知识栏”。

历史课堂教学应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要想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运用一定的表现形式。“互补式”板书设计中的“交叉知识栏”就能够满足上述的要求。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反映知识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能够归纳出同类的知识。笔者认为该栏目的设计具有如下作用:(1)能够反映出知识的相互联系之处;(2)能够让学生在知识的互相联系之中找到知识点的重点之处;(3)学生也能够从中梳理出该堂课的知识点。

例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就可以采用“交叉知识栏”的方法来完成教学。前有“革命统一战线”的经验,后有新形势下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必要,更有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期盼(再一次实现国共合作)。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便像一个纽带,不仅在当时发挥着作用,更重要的是对现实也有启迪。我们可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线,牵引出其它的战线。这样,可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地明白与此事件相关的历史史实的时间、任务、过程及意义,涉及的知识点达到24个。

3.2把握事件发生顺序,理出“主体结构知识栏”。

时间是历史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生进行理解记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利用历史事件的顺序进行记忆,不仅可以增强记忆的效果,还可以探寻其中的发展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互补式”板书设计中的“主体结构知识栏”则可帮助学生梳理课堂教学的历史事件发展顺序,让学生知晓知识结构的相互关系。

例如,在“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明治维新的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理出其中的发展结构,先理出:(1)日本历史上646年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性质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2)政府在19世纪中期采用一些扶持的政策对资本主义工业、企业的扶植措施,无不为日本摆脱被奴役的地位并走上垄断创造了充分的条件;(3)让学生自己阅读感知日本在1868年实行的明治维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1)该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具有怎样的特征?(3)明治维新的成功对中国近现代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意义?若再以这一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改革内容、影响等为辐射角度去设计问题、把握问题的话,不仅可以牢固掌握日本历史进程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更可以归纳出日本发展的主线索和发展规律。这样的形式,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日本发展的综合情况,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3.3鼓励阅读、理解、感悟,增强学生的知识拓展延伸能力。

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必然有一些积累和感悟,特别是在观看了互补式板书设计后,往往会有跃跃欲试的想法。笔者认为,在板书的设计过程中,不妨留有一定的空白之处,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理解与想象能力,对问题进行再次的“深化”。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教学有效性

所谓有效的课堂教学,指的就是在课堂有效的45分钟内,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让课堂教学收益实现最大化,这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以及所有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着重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积极备课,做好课堂导入工作以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历史知识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如何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历史教学产生应有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避免纯说教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这位“老师”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教学效果,是我们这些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深刻思考的。兴趣是引导人主动进行学习活动的不竭动力,如自主阅读,主动搜集历史资料,积极分析资料真实性等,但是以往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为了追求高效的记忆效率和考试的高分,历史教师盲目要求学生机械式背诵所谓的“考试宝典”,而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留给自己一个人理论性的说教,如此,又何谈学习的兴趣。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大部分历史教师开始认识到应试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压抑学生的学习个性,转而开始进行学习兴趣的引导,激发初中生历史学习积极性,以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导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记忆各种屈辱条约,如《》《》《》等及与其相对应的年份和国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让学生扮演条约签订的双方,模拟当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情况。如此,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效率;另一方面,更可以培养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永远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警钟长鸣。

二、积极备课,做好课堂导入工作

毋庸置疑,课堂的导入环节是极为重要的,以往我们较为常用的是一言以蔽之,全然没有导入过程的趣味性和探究性,须知课堂伊始一定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否则之后的一系列教学内容都将受到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完善的备课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在教导学生学习《美国南北战争》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的多媒体技术向学生率先展示美国华盛顿、林肯图像和一段文字:2000年2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结果,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占据前三位。猜一猜,林肯和华盛顿的实际排名怎样?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已有的知识令学生总认为华盛顿排第一。)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民心中地位如此崇高呢?如此,以引导学生猜想的教学方式,将初中生内心的疑问点燃,进而有效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

三、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历史知识

新课程标准自推行以来,很多初中历史教师都已经认识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将小组合作教学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使其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笔者在实践中针对此看法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在教学《法国大革命》一课时,就曾根据教材中给出的相关图片,一幅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的漫画,设计了几个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的问题:(1)通过观察这两幅图片,你们看到了法国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2)据教材的解读,说一说何种人的反抗意识最强?(3)你们认为法国的这场大革命最终成功了吗?通过这场革命你们看到了什么?如此,向学生抛出一系列问题,此时的他们想必一个头两个大了,但是细心分析则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可以到教材中寻找到的,这种教学方式较之传统的教师课堂“大满贯”更能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概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作为教学的领路人,应当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革新教学思想,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向导,激发学生初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点,培养历史素养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初中历史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晋凯.初中历史情境教学中的教学准备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5.

第6篇

1 历史开卷考试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挑战

回顾往年的历史教学,我们或多或少地认同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它是为教而教,为考而教;老师教教材,学生考教材;老师教结论,学生考结论。如此,牢牢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今,历史学科考试形式由闭卷考试转变为开卷考试,这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无非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们要以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这将成为适应开卷这一考试形式的历史教学必须努力的方向。开卷这一考试形式的出台,使我们必须以素质教育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以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为目的来传授知识。它是对应试教育的一大挑战,是初中历史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有力的发动机,一个有效的催化剂。

2 正确理解开卷考试,掌握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

许多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看看课本,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对自如了。有的甚至说,历史一开卷不要掌握知识也能考好。其实,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它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其“源”,但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且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如:科举制度是何时形成的?它是一种什么制度?明朝时该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该制度何时被废除?有些试题涉及古今中外,需要归纳而得出答案。如:列举能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重要史实。如果对知识掌握不熟,理解不透,仅靠课本资料,疲于翻书,费时费力,很难找出此题的知识点,这对于有时限的考试来说,实在是得不偿失。

可见,对于历史基础知识不仅要掌握,并且要有熟练应用这些知识的各种能力。这一点对于开卷考试来说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立于不败之地。

3 开卷考试形式下的初中历史复习

历史开卷后,将如何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以上所分析的中考历史开卷的特点来看,历史开卷考试考查的核心是学生的能力。那么,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以适应开卷考试呢?

首先,转变观念,放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要认识到教师不能是历史知识的简单灌输者、垄断者、权威者,而是与学生一起的知识的探究者、组织者、运用者,教师还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欣赏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首先要得到的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不只是知识的单一掌握。

其次,要大胆改革尝试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多采用谈话、交流、练习、讲演、论文交流、探究等方式,培育新型的教、学关系,通过活动、探讨、交流,一起构建知识体系,得出结论或知识。要重视“过程”教学,力求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再者,多与学生沟通,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以关心、爱心感化学生。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操,调动良好的情感。

另外,要善于总结、归纳知识,注重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复课课堂教师中,教师应立足于双基,抓历史线索,重主干知识,专题复习,重基本知识的巩固与落实,并倾向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4 认识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熟知这几种题型,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以培养自己思考、分析、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答题水平。

选择题一般由提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它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辨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例1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发生了许多大规模战役,其中对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具有决定性意义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该题的关键词语是“决定性战役”,限定的要素是“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如将限定语和关键词语结合起来,再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再认再现,即可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

又如: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实质是( )

A、实现民族和解 B、发现推荐人才

C、加强中央集权 D、巩固边疆地区

这道题通过筛选法来做,A、B项与推恩令无关联,先否定之,剩下的只有选C项。

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例如:说一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结果有何异同?

分析此题时,要抓住“性质”、“结果”、“异”、“同”等词语来理解,并从性质的异同、结果的异同分别作答。如果误审、漏审,都不利于正确完整的答题。

5 初中历史复习的几点建议

5.1认识复习的重要性、必要性,端正复习态度。

5.2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掌握。复习时重在理解,切忌死背,唯有理解,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5.3关注热点、注重实践。联系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与历史知识链接起来,从中挖掘出新的知识,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5.4切合实际,有计划的复习。可分四步:(1)以课本为主,逐册复习。抓住重点,精讲精练。(2)综合归纳,专题复习。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或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外交史、战争史等专题,综合归纳,形成知识链。(3)组合试题,题型复习。集中题型讲解练习,以掌握做题技巧、规律,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4)模拟训练,实战复习。及时反馈信息,以查漏补缺,重点攻关,使学生适应考试试题。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 历史 记忆 探究

通过利用影像图文增强直观性、穿插小故事增加趣味性、巧用数字强化记忆、编写诗歌帮助记忆、利用图表比较实现对比记忆等方法,使学生通过联想、归纳、直观、快乐的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有效记忆。学习历史,在新课改下记忆力尤其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是提高学生成绩,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历史学科中,时间、事件、人物众多,那么,如何将纷繁复杂的知识记扎实,努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呢?下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种记忆的方法:

一、利用影像图文增强直观性

学生内心都想学好,但总是记不住,其中有一点就是文字的枯燥。影像图文的运用使得学生面前课本上的那些文字鲜活可感,学生们都愿意看。如在讲《》这一课,在讲鸦片带给中国的危害时,借助一系列图片让学生具体感受鸦片给每个家庭、社会、国家所带来的危害。不仅自然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之心,使学生认识到要禁止鸦片在中国的销售的必要性,同时为下一个知识点作好了导入。讲时,引导学生看的图片,那浓得化不开的烟雾,说明当时缴来的鸦片众多,奋力倾倒鸦片的百姓和在旁监管的挺直身姿的林则徐,都透露出中国人民禁烟捍卫民族尊严的决心,这样一张张可观的图片,一段段精心挑选的影视片断,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注意力集中了,那记忆的效果也不言自明。这些影像图文也为日后的知识再现有着很好的诱导作用,从而增强了记忆力度,而在这过程中所用到的影像图片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搜寻到。

二、穿插小故事增加趣味性

故事大家都爱听,初中学生也不例外,一听老师讲故事,都来了精神。《》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记忆这个条约时,其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五个,是记忆的难点。我是这样给讲的:从前,有个孩子姓广,名叫厦福。有一天水龙头漏水了,妈妈高叫到“广厦福把水管子拧上” “广厦福宁上”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都笑了,在笑声中把五个通商口岸自南向北就记牢固了。再如讲《世界历史》上册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不同的等级封建主: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我让学生只记每个等级中的第一个字,“公侯脖子难骑”当学生读完时都笑了。在笑声中增强了记忆。

三、巧用数字强化记忆

历史是以时间为顺序来编写的,因此时间特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在讲每一课时都在黑板的右侧列当节的大事年表加强记忆,还利用特殊的时间编故事来记忆。如唐朝起止时间:618年——907年.我是这样说的:糖(唐)留(6)了一(1)把(8),舅(9)领(0)妻(7)跑了。利用月日相同年不同的 大事加以强化记忆,如1945年10月25日被日本占领领50年的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出国纪念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样学生在很多年以后也不会忘记。

四、编写诗歌帮助记忆

对易混的知识编成诗歌来记忆效果会更好。

如在讲《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不怕远征难》时,的路线比较难记,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先创作,后互相交流再共同编成诗歌来记忆:

路线

1934年,离开根据地,

湘西前进遭堵截,

英勇冲杀破封锁。

渡湘江,损过半,

主席提出英决断,

改向贵州渡乌江。

夺遵义,扭乾坤,

四渡赤水乱敌计,

急行渡过金沙江,

跳出敌人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过草地。

艰难困苦已过去。

1935年,红一陕甘会吴起。

1936年,三军大会师,

标志已结束。

再如讲《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虽然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是在课文注释中,但有必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对日后会用,所以,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城市时我是这样写的:

80经济特区有四个,

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后增一个是海南。

84开放沿海城市有14,

自北向南它们是:

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

南通,上海,宁波,加三州,

温州,福州和广州,

还有最南边的湛江和北海。

这些内容很重要,

大家一定要记牢。

通过这种脍炙人口的歌谣形式,学生就轻松记住了这些繁琐的课本知识。

五、利用图表比较实现对比记忆

第8篇

1.图说重点

有的历史知识点很难讲解,教师往往花费很长时间也很难让学生明白。这时,可以借助图片的直观性,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比如,在讲授“”这课时,可以使用华君武先生的那幅漫画进行讲授。

2.用图片将历史串起来

历史的跨度是很大的,比如,在专题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选择不同的图片来构建历史的框架。这样,学生通过这些图片可以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进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比如,在教授近代史时,可以用瓜分图来讲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3.用图片巩固历史教学

在进行复习课时,由于知识点比较多,如果按部就班的讲授知识点,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受挫。因此,可以将图片穿插其中。这样,课堂就不会死气沉沉,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提高。

4.对学生读图能力进行培养

教师要在课堂上使用图片的同时,要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图片中的隐性知识,把图片和课堂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图片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辨析能力。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1.发掘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在活泼、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才能被唤醒,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条件营造这样的氛围。可以说,良好的课堂环境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师道尊严”一直被传统的教学观所信奉,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凌驾于教学和学生之上,忽视学生的感受,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基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形成只有在良好、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得到培养和陶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2.鼓励学生创新

教学并不是一味讲解前人的观点,而是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新,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传统的教学只是机械式地灌输知识,学生只是接受,缺乏自我思考和表达观点的空间,课堂成为权威观点的阵地。权威的观点是教材的主要内容,教材缺乏充足的材料,因此这些知识很长时间内很少有改动,是僵化的。教师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思辨,通过材料发掘其中的文化、智慧、人文内涵。多想,敢于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学生是问题最多的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学习至关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算是身心融入了课堂,用积极的心态来学习。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衔接;对策;学习方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否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关键。但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的前提是让高一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完成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学习历史的能力与技巧。只有学生学起来轻松,才会对历史学习有持久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做好初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衔接,是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下面就初高中历史学习的不同及做好衔接的策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区别

1.从教材内容的编排看

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模块。初中教材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其中,必修课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个学习模块,选修课则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究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模块。高中教材的编排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但弊端是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

2.从学习历史的能力要求看

正因为初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板块设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这对于初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又有所不同:从《课程标准》来看,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基本上是识记、了解、理解,更多侧重于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多在于理解、应用及综合能力的考查,如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状况的分析

1.初中生历史学习状况

(1)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2)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在初中时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由于思想上的松懈,导致历史知识的欠缺,这也给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困难。(3)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

2.高中生历史学习状况

(1)由于初中大多数学生知识储备不足,而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这种脱节现象,导致高中生普遍感觉历史课内容偏多、偏深、偏难。(2)高中历史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及社会活动的体验、感受,但现在的高中新生在这些方面显然欠缺,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3)在学习方法上,初中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并且,升入高中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转变学习方法,这就使学生产生“我全背过了,为什么题却做不对”这样的困惑。正是因为对所学知识不能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也就无法实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上述这些因素都会给抽象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一定障碍。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探究

1.让《课程标准》来引领你的教学

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灵魂和指南,是上好历史课的前提和保证。但目前,教师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也不能恰当地处理好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被教科书所束缚,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这不仅使教授内容更加庞杂、琐碎,使学生无法把握重难点,增大学习负担,还会使教师在规定的学时内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整合,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该删的删,该增的增,做到合理调整。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既有利于弥补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也做到了与初中知识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在接触高中历史时不至于感到陌生和无头绪,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初中学生对所学知识习惯于全盘接受、死记硬背,形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但在高中阶段,随着教材内容增多、加深,不少学生依然沿袭原来的学习方法,结果就出现了学生把课本背熟了,可考试时却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这在无形中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和思考,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思维习惯。只有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当然,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循序渐进地引导,以此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初高中学习的衔接。

3.上好开学第一课,帮助学生构建宏观的知识框架

上好第一节衔接课很重要。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清初高中历史在各方面的不同及在学习中应注意的相应事项,还可以利用“统筹全局导学法”在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粗线条地引导学生梳理所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及宏观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构建起心中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知道这一学期主要学什么,宏观知识结构应该怎么学,具体历史事件应怎么分析。这种教学法让学生对新学期的学习任务、知识结构有了宏观把握,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同时,这种教学法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充满期待,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第一课是引领学生迈入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一步。

4.开展集体备课,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集体备课可以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有效弥补教师个体在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帮助教师在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处理,取长补短,提高业务认识和教学水平。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年轻教师,更应该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多听课、多学习,依据学情,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对于教学模式大胆地去探索、尝试。只有教师自身素质过硬,才能创设出有趣、高效、受欢迎的历史课堂,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的课堂也会使高一新生转变对历史课堂的传统认识:历史课堂也可以妙趣横生,历史学习也可以轻松愉快。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性自然会被调动和激发。高中新生也会在心理上接受历史并爱上历史,快速融入历史的学习中。

总之,高一是初高中历史学习过渡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实现其在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调整、转变,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并需长期探究的课题。此外,我们也要认识到,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位历史老师的努力和付出。只有我们持之以恒地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工作,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及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阚韶辉.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6

4.曾纪洪.开学第一课:谈高中历史统筹全局到学法.中学历史教学,2012.6

第10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渗透;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35-01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情感教学已经发展成为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逐步受到各基础学科的青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已成为必然。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牵好情感教学之手,一定能充分展现课堂魅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对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谈一些浅显看法。

1.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理论依据

1.1 历史学科情感教学应建立在历史的科学属性上。历史的科学属性要求历史教学与研究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准则,历史学科运用情感教学尤应如此。历代史学家在记载、评述客观历史过程时,无不渗透着丰富的情感,但受时代阶级的局限,他们对客观历史的处理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因素,以至他们发出来的情感难免带有消极庸俗的成分。而史学尊重客观历史,在科学地揭示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时,站在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褒善抑恶、去伪存真,把人类社会积极的情感成分升华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此来熏陶、激励和培养一代一代的新人。因此,历史教学中的情感主题应该是蕴含着以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的情感。这正是我们确立教学情感目标内容的科学依据。

1.2 历史学科情感教学应体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聚集着全人类的智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熔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 和情感性、趣味性于一炉。历史学科运用情感教学,应以"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为指导,努力做到知情意行四者的完美结合, 让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因此,要真正做到情感教学,就要避免走两个极端:一是“重知轻情”,即只重知识单一传授而忽视情感的熏陶和培养;二是“重情轻知”,即过分制造情感的虚张声势而失去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二者都偏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轨道 。

2.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基本特征

2.1 它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鉴于历史在平时教学中课时较少,课堂教学中师生积极情感的建立、交流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历史教师要强化该学科教书育人的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其次,教师要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朋友关系同学生相处,尊重其人格,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2.2 它强调创设生动、形象、感人的历史教学情境。教师要吃透教材,对每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历史活动及与之有关的环节作深入具体的分析,然后选择启情点,设置教学情境,使之既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又具有艺术性、情感性。比如在学习“戊戌六君子”时,可以创设一个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的情景,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谭嗣同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他们的奉献精神、勇于牺牲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学生。可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与升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3.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目标与途径

3.1 确立情感目标的认知内容,立足课堂进行情感教学。它是根据历史知识对激发学生不同情感体验的作用来划分的。就目前新编中学历史教材而言,绝大部分历史知识点都饱含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如“商鞅变法”体现出秦国新兴地主阶层勇于改革、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体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还有敦煌飞天的情韵、蒙娜丽莎的微笑等则渗透出强烈的审美感。历史学科情感目标的内容可划分为道德感、爱国主义情感、审美感等几类,根据这种分类,教师在深入研究每个章节每个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情感的内涵,制订出教学情感目标的具体内容,在课堂上充分结合这些因素进行情感教学。

3.2 根据情感目标内化层次,确定情感教育内容。情感内化目标应是一个按不同心理等级层次排列的连续体,它由低到高被划为五个层次: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这五个层次紧密衔接、层层递进,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成分从单纯觉察开始,经过具有一定动力的阶段 ,最后达到对一个人的行为的控制。进行情感教学,就可以检测和评估学生在对某个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时,情感内化目标达到的层次。如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时,通过爱国主义者的生动素材,配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首先使学生愉悦地接受刺激,然后让学生作出满意反应,接着使学生通过对爱国主义者的事迹、思想的认识,进行内心体验,逐步对爱国主义内涵、价值观作出全面而系统的理解,最后,形成性格化中的爱国主义人生观。学生分析判断历史人物或所遇到的各种现象是否具有爱国主义时,就以此为原则,指导自己的言行。

第11篇

关键词: 人的发展 时效性的探索 引导学生的思维

有效教学是指实现教学的理想状态,受特定的教学观支配,所以,教学观的改变会引发教学理念的革新。

1.有效教学关注人的发展。

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有效性认识。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所以,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也主要停留在掌握知识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也以落实知识点为根本。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说,判断教学有效性不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依据。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让学生在这三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将教学关注点转移到人的发展方面。

2.有效教学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有效教学是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高效的学组成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师生共同享受教学成功的喜悦。也就是说,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的,判断教学的有效性要看学生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实现有效教学。

3.有效教学的行为特征。

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由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与此同时,有效教学的行为特征也应发生根本变化,形成开放性、个体适应性、反思性特征。教师要把握全局,注重细枝末节,实现目标与过程的有效结合。

二、初中历史时效性的探索

1.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只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才能实施有效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使自己的认识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寻找历史知识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结合点进行教学,使历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由于学生都是“90后”,因此,结合他们这一代人的特点,以学生比较喜欢的动漫形式进行呈现。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所认识和体会。

2.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历史教师只是历史知识的“搬运工”,千辛万苦地将知识“搬运”到学生面前,却“吃力不讨好”,学生并不心甘情愿地接受,甚至心生厌烦。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式。由知识的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转变为现代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设计科学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

首先,提问要紧扣课本,紧贴重、难点。教师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将基本知识点设计成条理化、系统化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侵略与反抗”时,从第二节开始,就提出了“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探讨,引导学生剖析。在这样一些提纲挈领的大问题之下,再设计每一课的小问题。通过问题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又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分析,加深学生记忆。

其次,注重提问的多样性,把握恰当的提问时机。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受教育的基础与生理心理特征也存在差异。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因材而异,因人而异,注重提问的多样性。另外,提问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只有把握了恰当的时机,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

最后,设计问题要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对难度大的问题要体现梯度。如在教学“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我针对故宫和长城两座历史文化遗址,设计问题,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猜想、总结。让学生感受故宫建筑的庄严伟岸,认识封建专制时期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三、注重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教学同样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法指导,力求教给学生能够使其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

1.列表归纳,条分缕析。

比如对于中国近代史上侵略者发动的一系列对华战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侵略战争的名称、经过,每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造成的影响,通过列表的方式进行梳理,既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又能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图文结合,激趣化难。

地图是学习历史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应恰当运用地图教学,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内容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的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得力助手。

第12篇

本人在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也曾指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现就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技术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辅助处理上,既然花费精力制作演示课件,就要力求使电脑发挥出常规教学手段达不到的作用。如中国历史中在讲到“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汉与西域的关系时,关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和丝绸之路的路线、西域的政治和地域范畴及区域特征等在常规指图(静态)讲授中常常难以尽表其意,而动态演示正是电脑的特长,目前所常用的软件PowerPoint、Flash等均可以让活动路线和板块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本人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经常将PowerPoint和Flash这两个软件结合起来使用。因为,Flash在制作动画效果方面较有优势,但其深层应用涉及到函数的使用,比较复杂;而PowerPoint普及面广,制作方法较简单,合理使用控件也能够进行较强的人机互动操作。比如本人制作的《伟大的战略决战》这个课件时就将两者结合起来。关于战争,最令学生混淆的是战争的过程、路线和交战双方的战略思想。本章节集中了中国史上三次重要的战役,要在短短的一堂课中讲清三大战役的经过及双方的战略意图,光靠嘴巴难度很大。所以,我把三次战役的地形图扫描进电脑后,做成Flas嵌入PowerPoint,将双方运动的进程随着教师的讲解用不同颜色的箭头描绘出来,同时对于国共双方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意图,也以动画的形式制作,不用时隐藏起来,使用时随时显现,这样,仅用短短几句话就将三次复杂的战役经过清晰地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教师讲得轻松,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且记忆深刻,便于理解。

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作不同教学风格的多媒体课件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智力、心理发育水平不同,其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上课时,精神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易于接受,在制作初中历史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利用初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多增加一些趣味性的东西,捕捉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

三、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小课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对历史资料的收集、筛选与提炼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家庭电脑的普及和学校电子阅览室的设置,使当代中学生的计算机知识非常丰富,网络的飞速发展也使学生的接触面非常广泛,查找资料毫不费力。因此,不少学生,甚至初中生也能凭借PowerPoint等一些易学易用的软件制作一些简单的电脑演示课件。针对当代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将以前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制作历史知识小报改为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比如在讲到“昭君出塞”的内容时,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在电子阅览室上网查阅史料,搜集了各种静态和动态资料,制作富有个性的电脑小课件在课堂上演示,并进行了竞赛评比活动。这样,既提供了一个舞台,让学生在其中充分展现个人魅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获取、筛选、鉴别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强化了知识点的教学,通过查找资料和制作课件,学生获得了比课本上更多、更广泛的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学生也完全可以利用它进行主动探索学习。

四、充分运用网络环境资源的优势,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式为主向主动参与式为主转化。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而网络教学不仅仅是将纸质教材网络化,而更多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运用网络环境能实现构建主义的学习环境和交互式的需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导性,激发学生探索欲,从而达到自主体验、合作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