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学习的思考

语文学习的思考

时间:2023-06-11 09:32: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学习的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学习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消极心理 解决对策

一、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表现

(一)对语文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在高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上课时常常是想听就听,不想听就干别的;对课后作业采取应付态度,想做就做,不想做就做别的。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而且表现在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身上,尤其是语文较好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语文已经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突击别的学科,等临近高考再突击也来得及。他们认为语文提分不快,不如数理化来得容易,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冷宫”。

(二)应付老师,被动学习。

这种情况一般存在于中等生当中。这些学生学习语文,乃是迫于高考或者老师的压力,他们之所以对语文的态度比较积极,主要是在成绩上怕被甩得太远。但是他们学习语文积极性仍然不是很高,学习目标不明确,也没有详细的学习计划。仅仅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他们对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但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学习。

(三)焦虑日深,失去信心。

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底子差,学习方法不当,虽然付出了一定的努力,成绩非但不见提高反而出现倒退,渐渐地,他们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动摇了,甚至怕上语文课,焦虑日增,对语文学习不知所措。

(四)投机取巧,得过且过。

有些学生有学好语文的能力,也知道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但只是因为高考,高考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所以对语文采取投机取巧的态度,他们重视的是语文分数,而不是语文本身,见题就做,企图“巧遇”高考试题。还有一类学生,他们有“我聪明”、“运气好”的心理,依靠考场超常发挥。

二、学生对语文学习不热心的原因

(一)对语文的认识存在偏差。

一些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其对培养自身素质的重要作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他们未来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要提高语文素质,就要一点一点地积累,一步一步地前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盖楼房,必须从根基打起,一点一点地向上砌,投机取巧就会成为豆腐渣工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离开语文就会寸步难行。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渐进性的,较之其他学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提高的。在语文学习中,往往花很大力气也不出成效是正常现象,语文学习就是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学生心理都不太成熟,易犯急功近利的毛病,努力一番仍不见效果,就打退堂鼓,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有些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是着眼于高考,怎么来分怎么学,是典型的投机心理。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高考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二)自我调适能力差。

许多学生都有偏科现象,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语文与理科相比,更抽象,不像理科那样有逻辑性,答案标准,容易形成成就感。其次,语文不如理科分数来得容易,见效慢。再次,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潜下心来学习,是个慢功夫,而高考的临近使很多学生心浮气躁,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热情在所难免。

三、改变学生轻视语文的态度的对策

(一)让语文成为学生的内心需要。

从心理学角度讲,需要能够生成目的,目的能够推动行动,行动能够优化心态。学生在高中阶段出现语文学习的消极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习不那么重要了,产生了“我不需要学了”的心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产生“我要学”的心理,这样他们才能改变语文学习态度。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和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语文学习就能事半功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办法很多,如,在讲名人名作时,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通过播放电影、纪录片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知教学内容,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也会大不一样;改变“黑板+课本+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使文学类课程活起来。

总之,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开动脑筋,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就不难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心理,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有飞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安.高中语文教学反思[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7).

[2]崔藏金.怎样成为反思型教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0).

[3]豁.浅谈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成功(教育),2012(2).

[4]李玲,陈静.论杜威的反思性思维及反思性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5]姜巍巍.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基本路径――反思性教学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0(4).

[6]毛师丽.针对高中生语文学习现状的思考[J].语文天地,2011(9).

第2篇

一、小学生学习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被引导的过程,他们不能完全理解自主学习与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也不能正确判断外界因素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所以任何来自外界或是自身的因素都会影响到他们对待事物的想法和做法。在此,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解析小学生学习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小学生自身的学习意识淡薄。学习在小学生看来可能仅仅是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特别是在教室里规规矩矩的上课束缚了他们的自由,从小学生心理上讲,敷衍是目前小学生上课的主要状态。曾经有研究者对二、三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每班都有82%左右的小学生在下课铃声响起时有“终于下课了” 的想法,主要原因是他们完全不了解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同时学习相对于玩来说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活动,从而让小学生有一种“为什么要学习”的困惑,也造成了小学生自身的学习意识淡薄。

(二)学生家长的疏忽。现在的家长迫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大多数在孩子上学之前或是上小学时需要接送的阶段都是委托给自己的父母或是雇人进行接送照顾,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因此没有及时给孩子灌输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正确引导孩子学习的兴趣,甚至有的家长也不太了解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更别提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了。

(三)最原始的学习途径被电子用品取代。学习方法的进步对教育事业来讲是利大于弊的,但是我们并不否认,有些学习方法也给孩子的正常学习兴趣造成了影响。现在的家长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手把手地教孩子看图写字,都是用电脑、平板、点读机等各类电子产品代替人工进行孩子萌芽时期的教育,从而使孩子进入小学生学习阶段时对电子产品的兴趣大于对老师课堂讲授过程的兴趣,因此也降低了学习效率。

二、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的丰富教学内容。大多数小学生认为语文就是简单的认字写字过程,老师说的话基本能听懂,课文也会读,于是认不认真听讲就不那么重要了,这就是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详细了解自己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真实想法,总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

(二)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融入学习环境。很多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科现象,枯燥古板的语文授课方法很难引起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是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之一。比如在课堂上可以设置学生自问自答环节,对于敢于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也可以划分学习讨论小组,把上课表现活跃的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组内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会发现有些上课不喜欢提问的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也会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看法得到肯定时都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问题就是兴趣的开始,能够提出并回答问题的学生就表明他有兴趣思考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到课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自己解决困惑满足其好奇心的习惯。比如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把跟课文有关系的短片或是小故事分享给学生,并且提出与分享内容和课文都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预习课文的方法来找出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有兴趣弄清楚短片或小故事中的问题,也让学生明白要完全理解老师所分享的课文之外的内容就必须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来满足其好奇心,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课文的兴趣。

(四)开展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从08年减负开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已经满足不了之前摄取知识的时间需求,于是课外活动则成为另外一种补充学习、开发智力、培养兴趣的方法,而课外活动的多样性与创新性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因素。比如在校园里开展与语文有关的简单的填字、改错和智力问答游戏,组织成语听写和课文朗读比赛,设置简单的情景剧让学生临场发挥并在表演中说出规定的成语等游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表现力。

第3篇

一、注重对互动学习小组的指导

高中生的互动学习依赖于教师的全程指导。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互动监控水平还比较低,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的互动学习就可能处于失控状态。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开展互动学习时,语文教师绝对不能无所事事,而应该从不同方面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互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指导学生学习外,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小组互动学习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指导。

1.纠偏。在教师宣布小组合作探究开始后,学生的思维很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指导,把小组讨论的主题及时引导到课堂主题上来。

2.消除误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于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出现偏差和误解,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及时消除误解、纠正偏差,拨正方向,带领学生走出学习的误区。

3.避免冷场。刚开始实施小组合作探究互动学习时,小组成员可能缺乏组织性、纪律性,配合不好,容易出现冷场局面。另外,学生在表述讨论结果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冷场局面,教师应分析冷场的原因,或指导互动学习中的一些技巧,或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或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个性化的见解等。

4.避免过分依赖。在小组互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学习能力不够强,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对教师、同伴有着过度的依赖心理,过度渴求他人帮助,自己却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当帮助其明确个人职责,增强责任感,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鼓励他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去帮助同伴,共同提高。

5.关注问题学生。在小组互动学习中,我们发现有六种消极学生:过分沮丧的学生,不被认可的学生,灰心丧气的学生,不够主动的学生,厌学乏味的学生,骄傲聪明的学生。教师应关注这些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方法指导,为其提供情感动力和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让其在互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与同伴开展互动合作,发挥互助学习的最佳效果。

二、追求“合力效应”

“合力效应”是小组群体意识的反映,体现在互动行为的协调性、效率性等多方面。高中教师要想成功地实施互动教学,就应该使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效地融合,高效地统一,发挥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教师要实现“合力效应”必须做到:

(1)同心合力原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应该想方设法地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行为,将教学目标高效统一到学生的学习上,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学会科学合理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学生的智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2)小夹角的原则。教师与学生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思维方法、知识基础、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和分歧。矛盾如果不解决,不化解,很可能就会影响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这样就无法形成教学“合力”。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导,是教学活动的“导演”,对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的合力作用,语文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教学目标的高效度和高期望值

教师应不断发掘学生的能力,向学生展示语文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努力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能力是综合素质最为集中的表现,它和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发展都息息相关。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具体细化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中,将设置的群体目标内化为学生学习的个体目标。

2.教师要强化自身魅力,形成吸引作用

教师要运用崇高伟大的思想品德、渊博深厚的语文知识、科学独到的教学方法和合理新颖的教学手段,才能将学生牢牢吸引过来。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优化自己的素质和人格。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尊敬,让学生信任,让学生全面配合支持自己,从而形成教育教学的强大合力。

3.强化和学生的有效沟通,反馈和协调

教师要学会调动所有的积极因素作用于教学,并不断化解教学中的矛盾,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实施互动教学,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由于许多教师对它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往往会使这种互动变成盲目的、随意的为互动而互动,使互动流于形式。教师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让“互动”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互动教学,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重要作用。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畏难情绪 分析研究

一、初中生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的分析

调查显示有超过35%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缺乏深入钻研精神,存在消极躲避心理。对学生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主要以以下三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学习基础不牢。没有能够夯实语文学习基础,加剧语文学习畏难情绪;二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掌握学好语文的有效方法,缺乏了高效的学习方法作为基础,语文学习必将陷入困境;三是学习效率不高。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成绩提高不快,能力发展也不快,这些方面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久而久之逐步形成畏难情绪。

二、突破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的意义及路径

初中语文教学中,突破学习畏难情绪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激情、树立自信;二是有助于提振学习状态。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可以让他们轻装上阵,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快乐;三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消除畏难情绪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对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破除学生畏难情绪,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认真分析研究,摸准问题根源所在。笔者每接手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之后,都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画像,对造成学生畏难情绪的各种因素进行摸排,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二是开展疏导教育,鼓励树立学习信心。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畏难情绪,笔者侧重于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心态,针对他们的畏难心理进行鼓励疏导,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灌输激励教育,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表扬,在语文教学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通过这两种路径逐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自信。

三是注重固本强身,夯实语文学习基础。许多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与学习基础薄弱有着明显的关系。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回头看,夯实语文学习基础。一方面通过测试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让学生在回顾总结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补救计划、明确进度安排、要点难点,将新课程学习与旧知识巩固有机统一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增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程度。这样的措施可以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语文学习的不足,在下一步的学习中逐步完善和提高。夯实了语文学习基础,学生的语文学习底气更足,自信心更强了,学习畏难情绪便会迎刃而解。

四是强调学法指导,增强学生学习技巧。技巧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学生因为缺乏语文学习技巧,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应当抓住这一要点授人以渔。笔者强调了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在小组里面交流学习成果,借鉴学习方法,研究思维方式,既能够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同时也让里面的每一个成员实现了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在记忆方式上,笔者向学生推荐了框架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联动记忆法等多种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记忆理解效果。在阅读理解作文写作等学习中,笔者还鼓励学生通过提炼要点、相互交流等方式,增强语文学习的技巧性程度,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也具有较大帮助。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了较多的技巧,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积极情感自然得到了增强,这对于学生畏难情绪的破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中学生 语文学习 有效因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32

教育发展至今,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方法越来越多,同时,有助于学生有效进行学科学习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就高中语文而言,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该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而目前还存在一些影响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因素,本文首先就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助于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策略。

一、影响高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因素分析

为了找出有助于高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方法,本人从影响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因素出发,在消除影响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因素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语文学科学习。就目前影响高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因素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过程中心理负担较重

学生以何种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高中阶段学生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同时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较重,语文作为一门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分值的学科,再加之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难度较大,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理负担较重。学生难以以轻松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自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也导致学生在学习的^程中出现了巨大的压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不注重归纳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

进入高中阶段,不管是从知识点学习的角度,还是从学生的年龄阶段来讲,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都应该对归纳总结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引起重视,只有归纳总结出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升。而目前影响高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对归纳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引起重视。现代教学中,虽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但是,教师的讲解只有与学生的归纳总结有效结合起来,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对教师讲解的方法与技巧进行灵活应用。如果学生不善于对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与技巧进行总结,不仅难以有效掌握教师讲解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且对学生归纳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没有对灵活应用知识点引起重视

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对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代考试也更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更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而目前影响高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灵活的应用知识点没有引起重视,结果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机械的掌握知识点,同时也导致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难以有效灵活应用知识点,结果既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

(四)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

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也是目前影响高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要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则对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想像、体会等多种能力提出了要求,而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无疑是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想像、体会等的有效条件。而目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厚,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变得较为被动,自然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帮助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策略

结合实际的教学,我们通过上文对目前影响高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因素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针对上文中分析的目前存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注重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针对目前由于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心理负担较重,而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有效性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轻松、高效的进行语文学习,要求教师在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减轻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进而达到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学习的目的。

(二)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出有效的学习方法

针对目前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归纳总结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没有引起重视的情况,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归纳总结出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讲解之后,会给学生留出一部分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对相关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进行更加深刻的体会。

(三)学生对灵活应用知识点引起重视

针对目前由于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灵活应用知识点方面存在的不足,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意识与能力。

学生灵活应用语文知识点的意识与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即使教师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点的重要性,但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意识与能力的过程中,应该有耐心,并讲究有效的方法与技巧。

(四)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

第6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必要途径。教师通过科学的设计问题,并且把握时机向学生提问,能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教学下,快速的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使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够夯实语文基础,促进学生与语文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问需坚持的原则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则。①实用性原则。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需要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教师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的语文知识掌握的情况。因此,在提问中,教师需要坚持实用性的原则。②与学生学习能力匹配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还应坚持与学生学习能力匹配的原则。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语文学习能力不同,进而对于知识的理解速度和理解程度也不同。针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难度也应该低,如果提问的难度过大,将导致这类学生无法回答出问题,也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而针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难度也应该较大,以扩展这类学生的思维,实现语文学习上更大的突破。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策略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的提问,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学生高质量的完成高中语文课堂学习任务,具体的提问策略包括问题的设计策略、提问的时机策略以及问题的总结策略等。具体分析如下:

1.问题的设计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提问之前,需要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设计,而这也是提高提问效果的重要保证。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教师主要应结合本堂课实际的教学内容,从中提炼出相应的知识点,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进行问题的设计,而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回答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教师通过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设计,能够提高提问的效果,使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提问下,快速的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实现学生语文学习上不断的进步。此外,教师在设计语文问题的时候,还应该设计多个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最佳的语文学习效果。

2.提问的时机策略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的把握提问的时机,如果时机把握不好,将无法将提问的最大效能发挥出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而在把握提问时机方面,教师需要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教师在讲述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应给予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理解和消化,然后提出与此知识点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采取这种提问时机的依据就是在学生理解完知识点之后再思考相应的问题,其思考的效率会更高,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②在本堂课的所有知识点都讲完之后,教师还应该提出一个系统化的问题,就是将本堂课所讲述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快速的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当中,以实现最佳的解决效果,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3.问题的总结策略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还需要对问题进行总结,而问题总结环节非常重要,这是学生了解自己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对问题进行总结,主要包括学生回答的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正确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存在着哪些不足,日后需要怎样的改正等等。教师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问题的总结,能够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教学和科学指导下,能够快速的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的不断进步。

第7篇

    一、系统学习法

    只有系统的学习才能打牢自己的知识根基,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形成联系紧密、调动迅速的知识网络,才能有在此基础上的对知识的运用自如,才能有创造和创新。

    我们现行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在现时说来,就是一套比较系统的教材。语文学习首先就要把这套教材学习好,掌握好,利用好。这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切磋,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掌握好。这个系统的学习事我们整个语文学习最主要的内容。

    其次,其他各科的教材也都自有它们完整的系统,对其他各科知识系统的掌握其实也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语文学习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整个学习的内容相等。

    另外,你还可以系统地读一些书,以期对某一科、某一类有完整的系统的了解。例如系统读一些历史的、哲学的等等方面的书。

    这样长期以来,你才能有深厚的语文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阅读,洞明一切;写作,有思想,有文采。你首先有系统学习的意识、意向,然后有系统学习的行动,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零打碎敲法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你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同时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鲁迅先生就善于翻览,各门各类的书都翻一下,随时随地积累自己有用的知识。“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用零打碎敲的学习方法,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的时候,学习从来都是乐事。

    三、读写结合法

    语文学习,必须阅读、思考、写作结合,才有高效率。一个是阅读伴随写读书笔记,把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同时,把自己阅读中的新思考、新想法记下来;二是阅读、生活伴随写日记,记下自己阅读的体会、对生活的感悟。三是阅读、生活伴随文章的写作,以具体规范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这样长期下来,近处,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远处说,才能成就事业,才能自成一家,成大家。

第8篇

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中学教学内容的增加和教学方法的变化,中学生生活经历的日趋丰富复杂,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一)语文学习活动泛化

如果说,小学语文学习基本上是课堂的学习,学校和家庭的学习,那么,中学语文学习的范畴就已经大大地延伸,逐渐趋社会化,正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已经远远超出课本之外,举凡各种书籍、报刊、影视、戏剧、广告、招牌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生都是值得他们广泛深入学习的生动教材,成为他们涉猎和探求的对象;语文能力的训练也已经远远超出课堂范围,比如: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座谈会、主题班会,文娱晚会、时事报告会,模拟法庭,模拟记者招待会;办墙报、板报、小报、手抄报;写周记、日记、书信、观察笔记、调查访问记乃至进行文艺创作等。“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泛化,给中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智力背景,使他们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了一部无比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语文能力的训练有了一个大显身手的英雄用武之地。

(二)学科学习兴趣分化

中小学生对于不同学科学习兴趣的分化,有的从小学高年级就已经开始,进入中学则日趋明显。中学生群体中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呈现出日益分明的差异性。虽然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强化,越来越爱学语文,甚至立志终身从事语文工作,但是,这类学生却为数不多;而主要的、带倾向性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化,甚至出现偏科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一,学科爱好表现个人差异,随着青春期心理的发展,偏爱某些科目而冷淡某些科目,似乎是难于避免的心态。其二,课程增加,学习负担加重,使中学生不可能还像小学时那样将主要兴趣集中于语文学习。其三,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日渐形成,使他们对语文教学现状逐步感到不满,兴趣下降,有的甚至把学习兴趣从课内转向课外。其四,“重理轻文”等社会风气的影响也使部分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但是,据对中学12门学科学习兴趣的调查,语文占“最喜欢的一门课”的第2位,占“最不喜欢的一门课”的第8位,这说明从总体来看,中学生还是喜欢语文课的。语文学习理应受到学生和整个社会的重视。有一位学生说:“说我不爱语文吧,可我是爱看文章的,甚至连小弟的小学语文课本也愿意看;说我爱学语文吧,可上语文课我总不爱听讲。”由此看来,学生不喜欢的并非语文学科,而是某些语文课。只要努力改进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自然会逐步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分化庶几可望得到遏制。

(三)抽象思维训练强化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都离不开思维。语言和思维具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交互为用、相伴相依的过程。语文学习本身就是思维训练。青少年言语的飞速发展,为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准备了充足的条件;青少年言语发展的迫切需求,为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促使这种思维训练强化。首先,与小学阶段相比,小学语文学习虽然也抓阅读、说话和作文,但从整体教学要求和全部教学过程来看,它更多的是强调识字、写字、解词、造句、默读、背诵等,比较偏重于识记;而中学语文学习则提高了层次,强调正确领会词句含义,理解文章脉络层次,把握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能写比较复杂的各类常用文章。中学阶段比较系统的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并进行能力训练,这就在识记的基础上大大加重了抽象思维的分量。其次,从心理发展来看,中学生的思维逐步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知识和经验不断内化,反映在语文学习上则是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明显加强。追踪、观察学生听课的表现不难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他们逐渐变得不爱喊叫,由浮露的活跃转向冷静的沉思,实际上是思维训练在向深层拓进。

第9篇

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给学生的感觉往往是如雾里看花、无从着手,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学生似乎总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觉得,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语文比较盲目。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有没有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表现是,想学好语文但不知如何着手,在迷茫中穿梭。要么对语文学习表现的比较懒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次制订新学期计划时,刚开始几天,效率还很高,但一般不超过一星期就一切恢复如初。有学生也知道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于是按部就班书上介绍的一些学习方法,比如预习课文、及时复习等等,可是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提高,然后就不知所措。要么认为语文学习可有可无,完全靠小学、初中时打的语文底子被动应付考试,心里却完全没有底。要么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为考不好着急,但却很少为自己没有好习惯着急,总觉得习惯是小事,成绩才是大事。而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在学习中则普遍表现为目标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心中有数,并且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长期或短期的学习计划,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从中找到一种学习的兴趣和充实感,并且乐此不疲,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并运行自如,确实能感觉到语文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体验不是一种负担。实践也恰恰证明,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能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如的学生,语文成绩往往比较优秀。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教学生学习语文,从哪里入手呢?我觉得还得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入手,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高中学习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要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语文学科同样如此,语文学习需要的也是主动性,在主动学习的同时收获充实感。而要在语文学习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让学生把语文学习的这种主动性内化为一种日常习惯,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并养成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主动学习还可以使学生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去。从语文学习中寻找一种充实感,寻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而这一切都有赖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主动学习习惯,就要做到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力求学习高效率。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监控,对学习结果能够进行自我评价,把握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前提。

自主学习习惯的形式很多,除了课前预习、上课记笔记、课下复习以外,还比如阅读自主学习习惯。就语文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中存在的大量问题,主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主学习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总结归纳的习惯,针对语文知识点分散的特点,把纷繁的知识点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概括所学知识,有效地把握课本中的重难点。还有观察思考的习惯、切磋琢磨的习惯、课后反思的习惯等等。总之适合语文学习的习惯形式多种多样,但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良好地运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要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结合自身学习特点,借鉴其它书籍或别人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总结完善出自己真正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习惯。

既然是习惯,就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形成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见效果,它需要长期的不懈的努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学生看起来似乎很抽象、很泛化、不易做到。其实,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并不是学生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只不过它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不懈和坚持,需要学生抛弃急功近利的学习意识。学生只有静下心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个学习语文的细节做起,就能真正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心静不下来,没有毅力,没有恒心,好高骛远,良好习惯的养成就无从谈起,学好语文也会成为泡影。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炼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不要一遇挫折就轻易放弃,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的学生所欠缺的。

真正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一种学习的乐趣,一种充实感并坚持不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文学习的快车道。兴趣是学好一切学科的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注定是枯燥乏味的。只有具备了学习的兴趣,用心去学语文,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渐养成,语文学习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语文学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对语文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讲,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远比语文学习本身要重要。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语文学习就是一马平川、宽阔无垠的语文空间任你自由驰骋,其乐无穷,快乐无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多下点儿工夫,多做点文章。

第10篇

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强调方法的重要性。干什么事都讲究方法,语文学习自然也不例外。语文的学习方法可以概括为四个字:读、思、结、练。

人们通常称学习为“读”,可见“读”之重要,它朴实、简单、实在,但道出学习中一个原生态的要求“读”。对语文来说,“读”更是第一要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读”的活动,语文学习止步难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的变化,信息的多元,使得语文学习的“读”变得更为迫切急需。你要奠定、巩固语文知识基础,就须通过阅读来实现;你要接触吸收科学的理念思想,陶冶情感操守,也要通过阅读来实现。所以,不读书,无以走近知识,走近情感,走近思想。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有的同学对“读”没有兴趣,不愿接触文字,乐于听听说说。这种语文学习其实放弃了根本的学习方法,自然收获不会多,效果也不会满意,要学好语文,首先得有“读”的习惯和爱好,不能将“读”拒之千里之外。

“读”不可或缺,但是仅有“读”,是远远不够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读”后还须有“思”,“思”就是思考,琢磨,就是品味探求。“思”的过程才是学习吸收的过程,在整个学习链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语文学习中,有的同学仅停留在“读”上,有口无心,有声无脑,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后果收效甚微。“读”是学习的外动,而“思”则是学习的内动,“外动”离不开“内动”。只有凭借思考,才能明知知识的真面目,懂得来龙去脉,寻找到相应的规律和方法,进而去提升能力,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是个“吃”的过程,“思”则是消化过程,只“吃”不“消化”,对身体没有裨益。所以语文学习,得有“思”的习惯,在“思”中收获,在“思”中进步。当然,还要把握“思”的角度,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其它等等。

语文学习的“读”与“思”是两个根本的学习方法,依赖二者收获知识,但仅仅依靠它们仍然不足。语文知识的多样复杂,独立和主观决定了在学习过程还需自己去“结”。“结”就是总结、,将松散的、孤立的知识或思想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联系化,将一个个的“结”连缀成“网”。知识就怕松散,松散的东西难寻找,更无以形成力量,只有将知识等形成体系,才能为自己所有,为已所用。同时通过总结归纳,让自己在学习上产生成就感,促使自己进一步去学习探索。可以说,“结”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方法,它如同农民种粮,虽然丰收了,但不让颗粒归仓,后果是很可怕的,“结”就是粒粒归仓。

以上仅仅是语文学习的一个过程:内化过程。而要真正形成语文能力,即知识的外化,还需要一个“练”字。是否真正拥有某种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及其它,需要在“练习”中去检验,是否能学以致用和形成语文能力,更需要在“练”中实践。“练”有通常一般意义上练习,更指写作表达的训练。一般性的练习如阅读训练等,而写作训练则是为作文服务的。就一般练习来说,它是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练习中认清知识和方法;同时是学以致用的桥梁,只有在平时练习中运用知识,才可能在生活与工作中去运用知识;也可以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就写作训练而言,“练”更为重要和本质。写作训练牵连到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种综合性、实效性的练习,不仅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息息相关,而且与学生写作技能紧密相连,更与学生的认识能力、思想情感相成相应。因此,抓好学生的写作训练,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投机取巧是学不好语文的,它需要读、思、结、练相结合,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第11篇

评价目的的导向性

中职语文学习评价的目的是要致力于中职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应用能力与审美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促进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指导帮助学生寻找语文学习现有学习水平与教学目标预期学习水平之间的差距,通过教育评价的检查与诊断功能,改进教师教学决策,指引学生向目标快乐进发,促进学生学业发展。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并不很高,因此,中职语文学习评价就要注意反映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和进步,激励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如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可让他多示范朗读;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可让他谈谈写作的经验,并将其作文向报刊、网络推荐发表;字写得好学生多让他出黑板报、手抄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优点和长处,注意表扬、激励,那么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就会越来越大。中职语文学习评价还要全面了解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历程,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要让学生明确中职语文学习的目标、任务,注意诊断中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可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中职语文学习评价还要努力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预期,形成对语文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认识到语文学习在语言文字、文化传承及个人品行修养等方面的特殊价值,帮助中职学生认识自我价值,树立人生信心。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中职语文学习评价的内容不应只是以知识为唯一,而应涵盖三大方面范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只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还要评价学生之所以产生这一结果的若干因素与动态性过程变化,在评价中既要体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智力方面的内容,又要能体现学生在动力、兴趣、情感、态度、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内容,于此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被激发和上涨。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应两者兼顾。在重视评价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更要注意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职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严谨性可能不很强,因此,教师要侧重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记录语文笔记的能力,搜集语文资料的能力,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等等。总之,只要发现学生某一方面的闪光点,教师就要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师应重视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肯定,更应重视评价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从书写的质量,思考的积极,到发言的踊跃,作业的及时,教师都要做有心人,去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师更要注重评价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如尊老爱幼、弘扬正气、爱护环境、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热爱祖国等,教师都要加以评价,从而更好的体现语文的人文教育的功能。

评价过程的发展性

所谓发展性,指对中职学生语文学习评价要改变传统的分等功能,避免重结果轻过程,仅以分数论学生学业等次的做法,而要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功能。中职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应是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不仅只体现在语文学习活动后的结果上,还表现在认知、情感、学习习惯等众多现实方面,过程比结果显得更为重要,因而对中职学生语文学习评价要加强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的评价,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促进学生“着眼于未来的新的语文学习”,使其学有所乐,学有所长。

中职学生语文学习评价,考试分数固然不应忽视,但更应评价学生个性的发展。如语文学习的情感评价上,像小说学习时对人物的评价,教师就不应拘泥于教学参考书,只要学生的认识符合人类的进步情感,都要加以肯定。在语文学习习惯的评价上,对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有上佳表现的学生要多加表扬。如不少学生喜欢写日记、周记,教师就要注意与他们一起分享,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教师就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促进学生的成长。再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师也可将语文学习引入到手机的使用上。可让学生开展短信比赛,打电话评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评价形式的灵活性

对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要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如对学生语文学业成绩的评定不要只囿于单调的笔试,还可以采取日常检查、考查、测验等方式。既可以有口头的,也可以有书面的;既可以有理解的,也可以有应用的等等,以此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针对中职学生的差异性,努力探求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方式,以提高评价效率。

教师应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更注重学生发展进程,重点放在纵向评价,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语文成绩和素质的增值,不是简单地分等排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教师要根据各类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对语文书面测试成绩不理想的,可加大口头测试成绩的权重,对测试成绩不理想的,可加大平时语文学习情况检查的的权重,。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日常语文学习情况的评价,多与学生接触、了解,发现所有学生的更多优点,给予肯定性评价,并且这样也容易形成良性循环,使得学生的语文成绩变得越来越好。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当前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方向便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因而中职语文学习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要指导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评价,使评价呈现多元互动之势,有利于师与生教与学的反馈和调整,更多更好地保障语文学习评价的客观、公正,进一步提高评价的效度,学生感到评价公正就会保持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时,要深入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增进师生交流,沟通师生感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准确而全面地进行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将评价由外部引向内部,由形式引向实质,由被动引向主动。只有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自己,驾驭自己,提高自己。学生互评时他们相互学习、帮助、促进和提高,学生互评为他们人格养成创造条件,教师尤其要注意加以引导。家长评价能从语文学习的态度、兴趣、习惯等方面更为真实的评价学生,从而让家长与教师一起肯定学生语文学习的优点,找出存在的不足,制定改进的措施,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评价的效度。甚至,我们要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多参与社区、村组的与语文学习相关联的活动,让社区等对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评价原则的激励性

针对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中职语文的学习评价宜多从正面适时而又恰当的采取鼓励、表扬、赞赏等积极的激励性评价,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业成绩时既要考察其历史情况,又要关注其发展的潜力。某次考试成绩虽然不高,但是横向或纵向比较,只要学生有所进步,评价时就应及时予以肯定,对学生一味的批评指责只能使学生消极气馁,放弃努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其自信心,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乐于学习。

第12篇

关键词: 中学生 语文学习动机 语文教师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本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传递知识、启迪心智、健全人格等巨大功能。学好语文对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语文学习受到语文学习需要、语文学习动机、语文学习态度等多因素的影响。

韩雪屏老师在《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一文中说:“语文素养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运动系统,处于最下层的动机层包括语文学习动机、语文学习态度、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意志,这些要素表示出言语实践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中间的实施层包括语文感悟、语文思想、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是完成言语任务的核心和关键。最上层是言语操作层,包括读、写、听、说,是显露于外的言语实践活动。”[1](P5)这段话一语中的,点明了作为激发和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活动并朝向一定语文学习目标而努力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的语文学习动机的地位。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教师是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而中学生的身心尚处于发展阶段,具有不成熟性和极大的模仿性,所以,教师对中学生的影响很大,对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说,亦是如此。学习兴趣、知识价值观、归因方式和自我效能感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因此本文拟从语文教师角度结合这四个方面探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措施。

一、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基础,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首要因素,所以要调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就要先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1.提高课堂活动的多样性。

提高语文课堂活动的多样性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师一味教、学生一味学的模式,将朗读、表演等活动引入课堂,使语文课堂变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比如,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探讨某一问题,将课本上的小说改编为课本剧让学生进行表演,开展口头作文,等等。这些都是丰富语文课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2.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而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就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的最大奥秘就在于如何去激活学生发展的内驱力。”[2](P53)语文教师通过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变化提问方式、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来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

3.提高教学语言的精彩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桥梁。“教学语言是实施教学工作最基本的最直接的手段,理应讲究质量、讲究品位、讲究艺术,应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文、悦耳动听”。[3](P4)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而语文教师更应该是语言应用方面的典范。为此,语文教师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用幽默风趣、善于变化、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活泼地学习。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价值观

学生的语文价值观即学生对语文知识有多大价值的认识,它是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内容。只有从内心觉得语文知识非常有价值,对自己很有用,才能主动自觉地学习语文并自觉地坚持学好语文。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价值观,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有意识地用言语向学生强调语文学科的价值。

语文教师首先应注重自身要树立正确的语文价值观。因为“使学生感到他的学习具有价值的最好方法,就是教师本人要对教材的重要性深信不疑。因为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被教师的精神所感染”。[4](P91)其次,语文教师在讲课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灌输观点:语文学科所包含的广阔知识对丰富学生知识面有巨大作用;语文中那些经典性文章对陶冶情感、启迪心智、健全人格有巨大作用,等等。这样能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

2.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树立正确语文价值观。

语文教师还应该经常组织一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价值观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自觉形成语文知识很有用的观点,这一措施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例如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栏目中包含着语文知识的问答竞赛;利用班会的时间组织了一场关于“语文知识的价值”的讨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

三、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成绩合理归因

对学习成绩的归因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的成功或失败的主观分析。“将成功归因为内部因素(努力、能力),将失败归为外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将成功归因为外部因素,将失败归为内部因素(能力)的学生往往认为他们没有成功的能力,就会产生失落感和无助感”。[5](P135)这两种情况分别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消极的影响。

1.改变学生的不合理归因倾向。

语文教师要结合教材或生活中先失败后成功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努力就会成功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初步改变不合理归因的倾向。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举班级中那些开始语文成绩落后但后来经过努力成绩不断提高的学生的例子,这不仅是对该学生的一种激励,而且对其他的学生更具有说服力,相信努力一定会有收获,从而改变自己的归因方式。

2.深化学生的合理归因倾向。

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经过努力完成某一任务,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之后,要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使他们充分意识到成功与努力是分不开的,让学生明白自己付出努力就会成功的道理,意识到自己将语文学习上的失败归为能力不足的错误,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不合理归因,形成合理归因,产生能学好语文的心理,激发语文学习动机。

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即学生在语文方面的能力感,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自信心,也就是学生对自己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观推测。语文教师要使学生充分树立在语文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

1.指导学生制订可行的语文学习目标,让其体会成功。

“成功会增强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往往会削弱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应该经常让学生在获得的学业成就中确立自己对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是培养学生较强的自我效能感的主要途径”。[6](P285)学习目标即学生希望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能够达到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水平,它可以使学生明白前进的方向并不断努力达到这些目标。教师应指导学生制订切合自身实际的具有可行性的语文学习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实现目标的乐趣并相信自己有实现目标的能力。

2.及时反馈语文学习结果。

“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行为。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可以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并激发起上进心”。[5](P136)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会对学习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语文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结果情况,利用学生语文学习中刚刚留下的鲜明清晰的影响,使学生趁热打铁,满足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心理,增强其学习信心。

总之,学习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系统,再加上语文学科内容的广阔性和教学技巧的复杂性,因此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动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本文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主要从教师角度介绍了一些方法。但“教无定法”,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定也有自己有效的方法。期望在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学生都会激发起足够的语文学习动机,使自己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瑞凤.新课程背景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效率的思考与实践[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2]李平凡.是教学艺术还是课堂流弊――谈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新误区[J].语文月刊,2009(2).

[3]于漪.珍视教学语言的价值[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5).

[4]阎金铎,金学方,祁乃成.学习生理、心理和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