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职业特质

会计职业特质

时间:2023-06-11 09:32: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职业特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职业特质

第1篇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全面建设新时期,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因为会计职业道德缺失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已是会计界乃至整个经济社会中的一大公害,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会计职业道德也陷入了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因此,国家、社会和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也必须自觉的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会计业务水平,做一个勤勉、尽责、合格的会计人员。

一、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一)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不少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总认为自己平时工作忙,事情多,不关注、不学习会计法规,更谈不上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了。有的会计人员思想上竟然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对职业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似懂非懂,十分模糊。这是现实中会计职业道德思想基础的严重缺失。另外,在实际工作中折射出会计监督机制相当不完备。如单位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但这种内部审计在有些单位完全是形式,基本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二)违背准则、弄虚作假的现象较为普遍

一些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够坚持准则,甚至共同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其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作用的大小,不可避免地从属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未能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三)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

内部监督由于会计监督人员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往往流于形式。外部监督由于点多、面广、任务重,不能从外部监督上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当单位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物价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审计验证, 但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给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 进而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健全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健全的法治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可以起到保证和促进的效用。当新《会计法》公布实施以来,为了保证《会计法》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实施,除了原有的法律法规以外,还应该建立更加健全的会计法规。最近几年来,为了可以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中国会计法规制度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相继国家对会计法规、制度等实施了一系列的核算制度。从而确保会计工作有可以依靠的法律,有可以遵循的规章制度。然而,在当代中国的规章制度建设程度下与整个改革开放以来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会计从业员工需要在不断的工作过程中加以完善和健全。所以,会计从业人员都应该随时保持工作执行度,彻底实施《会计法》,必须要求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二)健全监督机制,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在我国现在这个会计制度下,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内容更加全面,操作性更强的基本会计职业素质准则。所以,对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检查和监督就变得非常的重要了,但是我们就必须要加强管理机构跟社会舆论。财务工作的外部监督机构如税务机关、审计机关等执法部门要进一步维护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其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媒工具,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会计的品行,谴责少数会计的不道德的行为。力争在全国营造出一种以“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光荣、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可耻”浓厚氛围,使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风尚深入人心。

(三)加强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各单位和会计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将继续教育和培训列入其业务考核的内容,促使会计人员努力掌握更高的会计技能,提高会计服务质量,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诚信乃会计之本。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会计事业的生命线。会计人员只有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牢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让“诚实守信”这一道德规范深深植根于每个会计人员的心中,中国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才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会计人员应具备哪些素质

第2篇

(一)相关概念阐述

道德是人们生活中较为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道德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一个问题。在我国古代,道德不仅指处理人际关系之时应当遵循的行为原则以及规范要求,还兼指个人的行为品质以及修养境界。在现今,道德涉及的范围非常大,是好与坏、是与非、善与恶等高的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一个特殊的领域,是一般道德在社会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与职业活动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它的形成与商品经济之进展有着随同关系,成为商品经济活动中一种全新的道德观。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人员在会计工作中的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了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成为权衡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的优劣的尺度。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之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会计职业活动的范畴愈来愈普遍,职业活动的内容愈来愈丰富,现在商业银行会计行业就是其中一例。商业银行会计职业关系的变化也促进了商业银行会计职业道德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道德在商业银行会计职业行为以及商业银行会计职业活动的具体体现。现今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有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则以及坚持准则,提高工作技能,参与管理,加强,服务这八个基本的要点,具体体现在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保持公正;通晓业务,能力足以担任会计工作;对银行企业加以保密,绝对不以非道德手段获得别人秘密;提供客观的信息,并予以充分揭示。

二、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培训的意义

商业银行会计的服务对象涉及到多个方面,供给的管帐信息无疑属于公共产品,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之发展,此外,商业银行会计职业道德能够积极与我国的法律法规搭档,调整工作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倘若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低劣,那么严重影响到我国大众的切身利益。大部分商业银行不乏职业道德素质颇高的会计人员。然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的确确仍然发生还是一少部分违背职业道德,乃至犯的不耻作为。因此,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的意义非常重大。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是非常必要的。究其原因,无非是会计职业道德是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行为的必要保障;会计职业道德能够激发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自我涵养的主动性。强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能够建立全新的商业银行会计行业作风,培育会计人员的杰出工作德行,培育品学兼优之会计人才,维护会计行业之威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

(一)积极的一面

1.热爱自己的岗位

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才能敬重会计这个职业。现在的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一方面出于对会计工作的兴趣,另一方面出于当下激烈的工作岗位竞争,大部分的会计人员都热爱着自己的岗位。

2.服务意识逐步提高

当下的大多数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对于服务对象的服务意识是不断加强的,他们对服务主体非常忠实,心里面自始至终都是以服务对象的经济利益为主。与之同时,他们树立起强烈的服务意识,摆正自己的工作位置,谨记把为所有者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是自己的责任以及义务。此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还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工作,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得失,以谦虚文明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这样的文明服务促使他们的服务达到了高质量的效果。

3.守法合规意识不断增强

当下大多数商业银行会计人员都可以准确对会计职业权利与会计职业义务的关系对做出一定的安排并解,加强抵抗行业不正之风的本领,积极培养良好的遵纪守法之习惯,积极遵守企业组织纪律,并且积极履行维护财经纪律的责任,勇于与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不断增强守法合规意识使得所有者的权益得到了保护,国民经济得到了良好地运转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职业道德观念较为淡薄

尽管我国根据国际惯例以及体制改革的需要制定了相关的会计职业的法律法规,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业务活动有法可依,然而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当下有少量商业银行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念比较淡漠,诚信意识不够,再加上他们的上司不乏一些法纪观念不正之辈,廉洁自律意志力不坚定,因此造成底层商业银行会计人员难以遵守和维护职业道德,丧失掉自己的职业责任感,致使他们无法提供准确的会计资料,随意更改核算办法,会计核算混乱,财政体系丧失平衡,胡乱造假账,严重致使商业银行出现诚信风险。

2.保护客户信息的行为存在偏差

商业银行客户的信息具有很大的保密性,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是可以掌握大量的商业、工作以及客户信息。如果这些信息非特殊情况下是万万不能泄露的,倘若这些信息严重泄露,对于社会经济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3.缺乏钻研专业技能的精神

会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技能很强的职业,当下我国多数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由于忙于处理繁琐的业务,难以抽空学习,再加之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不高,认为会计专业无非就是一些数据处理的简单问题,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致使他们的会计专业知识量跟不上时代的信息更新节奏,导致商业行会计专业工作效率的下降。如果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不具备高质量的技能水平,会计信息是一种空谈。

4.违背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原则

会计人员在处理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之时,其务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光明正大,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工作者鉴于岗位的局限以及上司的影响,出现了很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这与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违背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原则有关。倘若商业银行会计工作者难以坚持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贵伐,那么管帐信息大有可能会不真实,社会经济效益将大会损失。会计信息的本质要求为真实客观,倘若会计信息失却这个特质,势必导致广大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引起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局面之产生。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整体信用环境较差

目前我国社会整体信用环境较差,整体表现为社会信用体系,企业信用质地,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现时银行交易中出现诸多的信用缺失事件,这与整个整体信用环境较差息息相关,使得整个社会道德价值观受到冲击,商业银行也不例外。

2.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

当下中国从事商业银行会计职业人数逐步增多,构成的会计步队异常巨大,然而我国的会计队伍总体素质较低,懂核算、懂管理的员工不多。之所以会出现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面与职业水平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会计的要求的局面,是因为我国的会计道德教育边缘化,很多时候我国的会计,教学都呈现出我国教育的弊端——注重专业素质教育但是却忽略职业道德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工作人员难成大器,造成违法行为时常发生,漠视法纪,银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纪律等执行得不严格,轻忽会计危机防备以及银行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造,导致会计政策水平以及营业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需求。

3.内控制度和考核晋升机制不科学

防止管理疏漏需要依靠一个科学的内控制度,然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的科学性令人担忧。某些商业银行缺乏良好的内控岗位制约的管理制度,商业银行会计岗位的设置难以互相约束和监督,而管理则是较为松懈和脱节,即使某些银行拥有一个较为行之有效的制度,然而却缺乏一个健全的运行保障机制,如此势必助长个别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违法行为的形成。当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考核晋升机制也是不科学的。商业银行中的会计人员中的热爱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者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奖励,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得到的奖励是微不足道的,这样导致那些职业道德良好的商业银行中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大大挫伤,同时也滋生了某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滑坡。这种不好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考核晋升机制不科学,重业绩而轻行为。

4.经济利益驱动,个人职业道德滑坡

前面提及,尽管我国根据国际惯例以及体制改革的需要制定了相关的会计职业的法律法规,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业务活动有法可依,可是现在有些商业银行会计相关人员尤其是领导层,职业道德观念较为淡薄,容易受经济利益驱动,利用手中的权力,个人职业道德滑坡,进行商业银行的会计违规和做假账行为产生。因此,会计信息失真和恶性经济犯罪频繁发生,会计职能弱化。

四、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

(一)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当下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需要持续完善,政府应当支持鼓励社会公众中有着良好信用的人士以及企业,对他们的信用道德给予一定的奖励,运用大众媒体来宣传诚信的好风气。其次,当局务须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信用档案制度,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会信用监督体系。

(二)加强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职业道德良好氛围

银行企业应当坚持“以德治企”的理念来塑造企业形象,用职业道德来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银行企业应当积极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企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企业精神,注重行为规范方面的管理,把企业道德与企业的理念、行为、经营方向、发展战略、服务特色等进行系统科学的整合与策划,强调企业和会计员工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勤于风险,贡献社会,把“让客户满意、政府放心”作为价值观念,营造出一个职业道德良好的氛围。

(二)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对提升银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培育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情感,建立会计职业道德信念大有裨益。在对在校学生进行基本的会计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商业银行在职会计工作者的继续教育。为了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应当适当对其进行培训,采取适应性学习,扩展性学习和系统性学习等多种于培训形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内容;采用讲授、讨论和研讨等培训方法,这种灵活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提升会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还能减缓其工作与进修研习的冲突。此外,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职业道德自我教育,养成自觉抵制不良行风影响,提升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积极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第3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财会工作 业务素质 经济效益

会计工作既是经济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又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作为财会工作的主体,其工作涉及单位内的方方面面,遍及供、产、销各个环节,财会行为的信用程度、正确与否关系到会计信息的水平和质量,财会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都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低有很多关系。而在当前我国的很多会计从业人员只是具备简单的财务会计知识而已,业务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普遍淡薄,这一归因结果就会对企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文章就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 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里,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违规、随意。诸如报喜不报忧;部分公司信息披露缺乏严肃性,侵害经营者的权益“与消费者的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与破坏竞争秩序,对我国的国内产业带来了诸多影响,给企业的形象、声誉带来威胁和不良影响,这是因为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精神;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不落实,会计监督如同“空中楼阁”;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不能实事求是,恪守会计职业道德;会计领域的突出问题,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会计领域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已经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了市场经济的健康肌体,侵害了国家和社会大众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我国企业性质呈现多元化,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伴随着经营机制的确立,国有企业要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实现企业创造的社会福利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唯一的办法只能靠竞争才能发展 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竞争是发展的唯一手段。面对科技进步更加日新月异的新形势,给企业财会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来适应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的需要。但现在不少企业的会计人员知识陈旧,技术落后,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导致预算对实际行为的控制作用严重受损,达不到预算管理的预期效果,给企业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的考验,甚至是生与死的考验。财会人员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效果,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由此可见,企业财会队伍管理的好坏必将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企业具有长远影响。

二、加强企业财会队伍管理的建议

1、加强政治思想素质教育

(1)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观念。职业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比现实更美好,作为一名财务工作人员,必须加强自己的素质和作风建设,充分认识本职工作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财会法规,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并且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珍惜自己的岗位,努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干得更出色,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过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能做出更大的成绩,取得成功,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财会事业。

(2)树立会计职业责任观。通过表扬讲道理,反复强调各种规范和养成习惯,让会计人员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苦乐观,要让会计职业责任成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

会计职责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也是评价会计行为的主要标准职,财会工作关系到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关系到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健康发展的大问题。所以首先要要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要通过学习和教育,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理念的理论精髓和实践要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要深入贯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刻领悟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定期学习党的财经方针、政策,认真履行职业素质义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做出的贡献赢得社会的肯定与褒扬。

2、组织业务培训,加强业务修养,提高业务素质,推进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素质的特质,是职业判断能力的潜在表现,也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及职业技能的培训,一是应具备完成思想政治引导、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银行会计、财务管理学等工作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二是要做好财会工作, 全面地、高质地完成财会工作所规定的任务。会计人员只有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丰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才能搞好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为搞好会计基础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会计工作的宏观管理,要适应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关职能转变的要求,积极开办会计人员业务培训班,定期进行会计人员财会知识考核,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升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切实帮助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同时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警示教育、法制教育,防微杜渐,以查处的财会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威慑、启迪财会人员。全体财务人员应认真学习国家各项财政制度和有关规定,贯彻执行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组织公司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实施办法,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3、提升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加快财会人员队伍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和科技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也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历史的飞跃,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络的开通,预示会计工作的手段、工具、条件的一场革命。因此,财会人员要掌握好办公应用;安全防毒;网络应用;数据库;系统集成;存储备份;财务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等操作,并能针对企业管理或施工生产经营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严格按照记账和记账规则进行相应的处理,并要求存储相应的记账数据。这是构成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结构的基础,是开发、提升核心能力和相关能力的基本技能之一,作为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和报账,更重要的是应该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4、建立健全财会队伍建设机制

会计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部分,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财会人才队伍,应当从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方面进行优化组合,逐步改变人员结构单一和知识面狭窄的缺陷,以激发队伍活力,不断提升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根据自身和不断完善的发展战略,制定一套适合企业的财会招聘机制和人才储备计划。同时,并且充分利用资源,吸引和留住核心财会专业人才,在合同有效期内为企业服务,并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在工作实践中,财会人员的素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繁重的工作,财会人才队伍培养必须着眼于国内国际市场人才资源的开发,财会工作者必须具备胜任思想政治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才有可能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华.论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2008(4).

[2]雷虹.财会人员的职业素质及提高途径[J].财会研究,2009(9).

[3]乔士俊.浅谈新形式下的会计监督[J].商业经济,2009(2).

[4]杨淑华,浅谈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农场经济管理,2008,(01)

第4篇

关键词:会计;执业纪律;管理体制

会计人员执业纪律自律目标是会计执业纪律自律机制运行的目的。在会计人员执业纪律机制中,基本运行目标是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执业纪律的遵守和会计人员个体执业纪律的遵守,并使其二者有机统一,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自律从本质上看,是行业整体的自律,要实现这种行业整体的自律,就应该建立健全相应自律管理机构,以使自律机制具有一定的组织保证。而会计执业纪律自律组织如何开展工作、会计人员如何进行执业纪律自律都需要有规章制度所遵循。因此,会计人员执业纪律自律需要有一系列相应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会计人员执业纪律是必要的。会计执业纪律的自律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如全社会的道德教育状况、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此,会计执业纪律自律的建立一方面要尽可能适应特定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求社会要尽可能为会计执业纪律自律提供更适宜的内部、外部环境条件,在发挥会计人员及组织执业纪律自律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政府财政部门以及其他管理部门监管作用,动员全社会来支持、关心、理解会计工作,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改革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为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应逐步建立起单位所有者自主管理为主,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管理相配合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探索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性质、不同经营规模下的单位会计人员管理模式,其特点是:①财政部门重点管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检查会计人员的执业纪律;②公有制经济单位可采取适宜的会计委派制形式;③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可采取自主管理形式,即会计人员的管理权由企业掌握,主导权归于企业,保障企业享有选择会计人员的权利;④会计职业组织起着联系会员与政府的桥梁作用,应充分发挥协会等会计职业组织对会计人员进行行业自律管理的作用。

二、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检查

(一)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这项工作由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统一规划牵头,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成绩”的评定,增强继续教育的效果。

(二)依法把好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检查监督关口。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保证了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把守了第一道关口。财政部门依法严格把好会计从业资格检查监督关口,有利于强化对会计人员执业纪律遵守行为的约束,强制引导会计人员遵守执业纪律,使会计人员像重视自己的从业资格一样,重视执业纪律的操守。

(三)建立持证人员操守档案并上网。目前,财政部门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档案实行电子计算机管理,这为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操守档案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检查监督、“会计法”执法检查和其他行政检查工作,将会计人员执业纪律遵守情况的各种量化考核指标以及受到的奖惩情况,输入电子档案,形成会计人员操守诚信档案。

(四)将《会计法》执法检查与会计人员执业纪律检查相结合。财政部门作为《会计法》的执法主体,可以依法对社会各单位执行会计法律制度情况及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不同形式的检查或抽查。在《会计法》执法过程中结合检查会计人员执业纪律,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正确把握违纪、违法、犯罪的政策界限;可采用专项检查的方式检查会计人员执业纪律;严格按照执法程序实施检查。

(五)认真组织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加强对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检查。初级资格、中级资格必须通过全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取得。因此,在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过程中,加强对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检查,是很必要。

(六)大力表彰奖励遵纪守法的会计人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受自身的需要支配和驱使。人具有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安全、交往、归属成就、尊重等高层需要,所以对自觉遵守会计执业纪律的优秀会计人员,奖给他们所渴望获得的,对满足自身需要有重大意义的东西,对不遵守执业纪律规范者,剥夺他们不愿失去的,能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东西。不同行为得到不同的实际效果,奖惩对行为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

三、构建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必要性

(一)会计人员执业纪律是规范会计执业行为、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最基本的要求。会计执业纪律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离开这一基本环节,会计工作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良好的会计执业纪律,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就失去可靠保证,会计工作水平也就无法提高。

(二)会计人员执业纪律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贯彻会计法规制度的重要保证。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应当是以规范的会计执业纪律为保证。会计执业纪律混乱无序,必然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往往从会计执业纪律薄弱开始的。由于某些地方的某些单位,会计执业纪律制定或执行不利,不仅削弱了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也使内部财务收支处于失控状态,给违法违纪行为以可乘之机。这方面的教训非常深刻。

(三)加强会计人员执业纪律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需要。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遵守会计执业纪律是会计人员素质体系中的重要成分。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就要从会计执业纪律这一最基本的环节抓起,不断提高和改进会计工作。

(四)遵守会计人员执业纪律是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会计工作通过提供会计信息为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会计工作在提供上述服务中,必须以健全的会计执业纪律为保证。

第5篇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一笔无形的财富,深深的影响着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同时也对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某种文化环境中存在的会计制度,所形成的会计理论、会计意识、会计行为都会被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这就是有特色的会计文化。会计理论会因会计文化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体系结构,会计实务也和会计文化紧密相连。应该说,加强会计文化的文化传承,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信念、社会责任感优良传统等实施柔性管理不但可以规范会计行为,而且对会计目标的实现大有帮助。

我国会计精神文化深受中华文明影响。儒家学派的“中庸”、“礼”及“三纲五常”,道家的“无为”等,都在思维方式、处世态度、伦理道德、行为方式、会计意识、价值观上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庸”,在会计行为中,就是会计人员在处理工作时所持的一种折中态度。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和为贵、忍为高”,“得让人处且让人”中,而会计工作体现的是一种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因而要求的是会计人员的实事求是,“中庸”思想必然使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的约束力在会计实践中苍白无力,会计监督流于形式。“来而不往非礼也”,这种思维方式促使会计人员为了自身的处境和生存而接受利益的诱惑,这也是中国的一种“关系哲学”。道家理念的影响。“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道德经)”这里说的是保护个人利益,对自己利益范围之外的东西“不争”。“无为”思想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克制欲望,而在现实的会计工作中它却是会计人员消极处世态度的表现,这致使一些会计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处于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有着消极的影响,但也不能忽视其积极的作用。比如开拓进取、开放自由、勇于创新、自强不息、崇尚道德等。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始终和会计人员的行为方式紧紧连在一起,它内化为会计人的思想特质规范引导着会计人员的行为。对于会计行业来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好当代会计文化的有效途径,把传统文化中美好的东西与市场经济交相辉映,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要所在。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会计文化的建设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也就是说会计文化建设不会呈现阶段性,那么在会计文化建设的连续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这种文化的传承。会计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而会计文化的建设在弘扬行业文化,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其他特色文化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会计文化的传承性即会计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会计文化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它具有时代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会计文化建设不断的自我更新和完善,同时剔除糟粕,吸取精华。

会计文化的基础和根源决定了会计文化建设中必然广开传承之门,会计行业不是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活跃而突然产生的一个行业,这个行业自古以来便有,而且早已形成了自己的行业规范,从业规则,等独有的文化传统。会计文化建设的创新就是要把这种文化传统作为基础,因为即使再高明的创新也无法脱离以往的经验,离不开即有的智慧结晶做铺垫,若要提高会计文化建设水平,必须在推进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

为了促进会计文化建设的传承,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市场教育等,同时处理好会计文化建设中会计物质文化建设、会计制度文化建设、会计精神文化建设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传承、发展、积累之间的关系。会计文化的三要素之间处于一个动态的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在制约的过程中会计文化实现了自我更新,同时来自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会计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无论是会计文化的变异还是会计文化的传承,它们都是会计人员实践过程的产物。会计文化建设中的劣性是靠“变异”来克服,而优秀的会计文化需要传承,“变异”与传承是会计文化发展的辩证过程。

会计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会计人自我修养的提升,而自我修养优势职业道德的重要支撑,职业道德又是会计工作者至关重要的素质之一。会计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特定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一种上层建筑。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并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约束着会计人员的行为。

继承传统会计文化可以促进会计诚信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文化是管理的升华,会计文化始终以“会计人”为中心。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把外在标准内化会计人的内心积淀,是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作为;继承传统会计文化对于弘扬优秀文化,构建和谐会计环境来讲也有积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实力的提高是我们做好其他各项事业的基础,而会计对各种经济组织有至关重要,是维持经济平稳、健康的重要力量。会计文化不仅体现了会计的职业特点,而且还贯彻着文化的整合功能,既是服务经济,又传承文化,加强会计文化的历史传承意义重大。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 高职会计 人才培养 教育改革

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背景

(一)信息时代会计人才的素养要求

信息时代环境下,信息被高速地传递,及时、准确、标准的信息有利于决策。在此背景下,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素质需求发生了变化,也对财务岗位工作提出了新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务信息越来越被重视。资金链问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问题,反映资金链信息的财务信息无疑是阅读和破解这一风险的“关键先生”,财务信息的重要性凸显在现代企业管理决策中。二是会计由核算为主转向为决策为主的变化。 这个变化要求会计从业者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具有宽泛的信息面, 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决策能力。会计从业者需要把自己从传统的核算功能中释放出来,更多地去关注企业的营运发展动态,利用财务信息为企业的运营健康把脉。三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大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过去传统的填制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编制报表等核算工作大多可以自动生成,相对于财务人员的判断能力、预测、决策能力来说,会计核算工作的技术性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二)人才需求背景

根据2014年对深圳企业会计人才需求的抽样调查数据,针对深圳地区会计职业市场对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对各个层次会计人才的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和其他素质要求等进行分析,我们的结论是: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企业财务核算操作技能,具有财务组织、决策能力的会计人才需求缺口大。

这一分析结论也为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数据支持和依据。

笔者所在高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素质看重的顺序依次是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专业熟练程度、参与决策能力,那些专业技能强、专业素养、综合素养高的毕业生最令用人单位满意。

来自笔者工作所在高校专家委员会的研讨会信息显示:现代企业已开始迫切需要一大批拥有先进理念、与国际接轨的财务管理人才。单一的财务会计从业者需要向多元化的财务信息管理会计转型,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完会计实务课,具有正确处理账务的能力后,还必须拥有帮助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参与财务决策的专业素养,这是信息时代赋予财务工作岗位的新任务。

(三)目前高职会计教育的背景

1.目前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会计教育多年来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的高职会计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提法很多,实际教学组织多围绕技能型操作人才来进行,人才质量比拼的是熟练程度。

2.目前高职会计教育遇到的挑战

这一传统人才培养目标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期望,这也间接解释了当前人才市场上这样一种怪现象的原因,企业一方面需要会计,另一方面又招不到会计。虽然会计岗位缺口大,但企业需要的是满意的“好会计”,好会计的内涵、特质是什么,显然不是做账的熟练性。

从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质量调研报告可以看出,企业各层次都需要专业技能强、又能融入企业经营决策体系的会计人才。为此,我们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这也是我们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原因。社会对我们过去传统以培养学生熟练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挑战,现代企业管理对会计岗位工作提出了新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财务会计从业者需要向多元化的财务管理、信息决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以培养学生熟练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二、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浅析

(一)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于时代和人才需求背景,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拥有扎实的业务素养、熟练的实践性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适应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会计人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就是抓好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教育。

(二)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思路与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的“五对接”建设指出了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思路。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内容就是做实做好 “高素质”“高技能”内涵,归纳起来就是要抓好三项专业建设工作:一是技能型、财务决策型双线师资队伍建设;二是提升技能型人才的高素质含量;三是推动技能型向高素质型方向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课程建设、教研教改工作。

三、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浅析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是推动技能型向素质型教学的改革。在信息时代,并不是说会计专业技能不重要了;相反,拥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熟练的会计技能的会计人才始终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架构中最为重要的角色。专业技能是会计人才的立命之本,但这远远不够,因为我们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基于熟练程度基础上的高素质。这种高素质的内涵体现在具有扎实的会计核算功底,又具有能利用财务信息,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出谋划策的专业素养。

高职会计教育改革的内容就是做实做好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高素质”“高技能”内涵,归纳起来就是抓好三项专业建设工作:一是技能型、管理决策型师资队伍建设;二是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三是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围绕素质教育的校企合作、课程、教研、教改工作。

(一)师资队伍建设

从会计技能型、决策能力型两条线搭建专兼职师资团队,让来自企业一线的校外专业师资成为实践性教学队伍的主力,建立师资引进计划,特别是懂管理、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师资。双线条师资建设是高职会计教育改革的基石。

(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

以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素质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向,建立以职业能力和素养为中心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引入社会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借鉴国际化行业标准,开启学生专业发展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获取国际会计专业执业、技术资格;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养成终生学习理念;引导在校大学生创业,创办财务咨询公司,阅读更多公司管理的内容,增加专业素养阅历。

(三)校企合作、课程、教研、教改建设

1.校企合作建设

要改变校企工学结合方式,一方面要保留传统合作内容,让校外基地继续成为学生专业技能认知、实践性教学、顶岗实习等夯实专业技能的场所;另一方面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专业素养的培养项目,让学生进入财务咨询顾问、审计、税务筹划、财务决策项目组,站在企业外部角度诊断管理问题。

2.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设置既要完成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传统任务,又要满足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强化培养财务决策素养。课程体系分为两块,一块是强化学生财务核算技能的课程体系,改革方向是课实一体化;另一块是专业素质课课程体系,包括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财务决策课程,推动专业素质课改革,把理论说教变成真实的案例分析、实践项目,以提高学生为企业规避财务风险、创造更高收益的专业判断能力。以微课、慕课的形式探讨上市公司投融资活动、财务决策的真实财务案例,熏陶学生的专业素养。

3.教研教改

加强课实一体化方向的教学教研改革,推动技能型向高素质型转变的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7篇

一、加强央行会计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央行会计工作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文化建设是关键。通过有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央行会计文化建设活动,对全面发挥会计工作专业优势,提高财会工作服务央行中心工作大局的能力都将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增强财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心,最终起到提高会计工作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作用。

(二)有利于央行文化整体建设的提高

会计文化建设是央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文化建设的改进加强,将推动央行整体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并有效促进央行文化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有利于为会计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努力建设具有鲜明央行行业特点、先进文化特质的央行会计文化体系,央行员工对财会工作的加深理解,其财会意识也将有效提升,必将提高全体员工对财务工作的关注的支持,为财务工作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四)有利于提高央行会计队伍素质

会计文化的建设必然是以会计人为中心,而人的培养必然以文化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为主。首先,加强会计文化研究有利于培养会计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道德品质,为促进会计工作健康发展、推动会计工作转型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其次,会计文化研究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精神境界。从国家利益和央行整体利益的高度,建立会计人员认同并积极追求的职业境界,用持久的会计职业意识和先进的会计理念,培养和造就一支坚守责任、坚守法规、坚守诚信、勤于钻研、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队伍,为更好地履行央行会计管理职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加强央行会计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要充分体现中央银行的行业特点

要把央行精神始终贯穿于央行会计文化建设始终,同时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央行会计文化建设,形成百花争艳的文化建设氛围,更好的融于央行的各项财务工作中去,融于央行会计人的日常行为中,才有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文化建设要长期规划、认真实施、循序推进,要将文化建设与业务发展、内控管理、队伍建设紧密结合,与日常业务工作相协调,寓文化理念于规范管理、服务发展中,做到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央行会计文化建设和全面科学发展的和谐共进、协调发展。

(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着眼于人的素养的提高和人的作用的发挥,及时了解和掌握会计人员的文化要求和意愿,通过文化纽带把业务发展的文化需要和员工成长的文化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干部职工接受、认可央行会计文化的价值取向,充分调动会计人员广泛参与、全员共建,实现个人理想与央行会计事业共同发展。

(四)坚持从管理工作入手

会计文化作为一项管理科学,必须从管理工作入手才能取得实效。加强制度体系的建设,贯穿各项业务操作的全过程中,形成靠制度防风险、靠制度促规范、靠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会计人员的价值观与行为,从而在管理模式上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约束,制度标准与价值准则协调同步,激励约束与文化导向优势互补,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五)坚持求实创新的原则

央行会计文化建设,在弘扬、继承央行会计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吸收央行会计发展历程上的优秀文化成果,并运用创新思维,找准发展方向,选准突破口,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载体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央行会计文化的时代内涵和行业品质。

三、加强央行会计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一)发展会计物质文化

会计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工作环境。要重视环境对会计人员心理的影响作用,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员工的情绪和心理,进而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一是通过工作环境布局,形成央行会计部门独特的风格,体现央行会计文化品味和时代气息,二是运用先进的会计设备,更新会计业务软件,为会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为会计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二)强化会计制度文化

会计制度文化是会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会计法律法规、会计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等。会计文化最终会体现在央行的会计规范、准则和制度之中,因此会计制度文化是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的。当前经济快速发展,随着金融改革、中央银行业务发展,会计业务不断扩大,各种资金风险日益突出,防范资金风险成为会计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会计制度文化的约束力,仍然是央行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会计部门要树立“人人都是第一关,人人都是最后一关”的管理理念,围绕央行会计文化建设目标、核心价值和工作理念,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完整的制度体系,把央行会计文化内涵体现在各类制度之中,实现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的对接,进一步规范会计内部业务的操作规程,确保衔接有序,环环紧扣,运作高效。

(三)优化会计行为文化

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曾提出“行为是文化的函数”,认为人类的行为包括个人与集体的行为,一方面由其生物型结构决定,一方面又由超有机体的文化尤其是其中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所决定。要制定和完善会计部门工作学习规范,引导会计人员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政治素质、学识水平、业务能力、道德水准,锻造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履职要求、个人全面发展要求的会计队伍。在优化央行会计行为文化的过程中,应注意有意识的树立榜样,使会计行为文化更形象化、具体化,使会计人员有学习、追赶的目标,从而增强会计行为文化的可信力、感召力,使会计行为文化在互相学习中深化、升华。

(四)加强会计精神文化

第8篇

【关键词】会计教学 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能够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当前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都有着更新的要求。因此,在这些新时期的趋向下,对于当前会计从业人员的教学方向改革,也是起到了重要的风向表的作用。传统的会计从业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应该联系具体的会计实践,对当前的会计教学方向进行调整。

一、当前社会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转变概况

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从业人员,并且调整会计的教学方向,首先就要对社会对于会计从业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解与分析。过去的中国企业大多数把会计专业岗位作为一个账目的管理和清算,并没有对其深层次的专业结构能力予以充分的发挥。但是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企业在管理经营上面的不断成熟,企业的会计专业人员已经从过去的单纯的账目管理,演化成为具有会计专业能力以及预算、管理、决策参考等多方面职能的重要企业组成部分,并且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及相应的网络、软件操作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当前中国的企业,以及社会上各种类型的单位对于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的要求主要是以下的两个方面。

(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协调能力

这种需求逐渐成为会计从业人员招聘时候的一个基本要求。当前的会计从业人员已经不是仅仅在企业中和企业的管理者、员工等打交道,而是需要和相关的税务管理征收部门、证券的监督部门,以及有关银行的部门进行沟通和联系,在对企业内部而言,还应该对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目标以及企业广大员工的利益之间进行协调,这就需要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有相对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的协调能力。

(二)预算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财务的管理能力

预算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财务的管理能力这三项能力,也是当前社会上企业以及事业单位普遍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来的新要求。现代的企业会计,已经不是仅仅对于企业的资金支出以及收入进行登记录入,还应该运用在财务数据上面分析的专业性,对当前市场的变化以及走向有更具备参考性的预算编制能力。而对于企业而言,财务部门会计从业人员,要提供更具有市场前瞻特质的财务报告,以辅佐企业的决策者形成科学的决策,这些也需要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预算以及决策管理的能力。

二、面向社会需求的会计教学方向的思考

由上文笔者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当前社会上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对于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有着更为复杂多元的需求。而面对这样的需求,就应该更多地注意到会计从业人员的教学培养,应该更具有社会导向性和市场的针对性。

在会计的教学方针上,应该对会计教学的课程设置以及相关的课程内容,更多地针对当前社会和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努力推进当前中国的会计教学的社会化,贴近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相关需求,这应该作为一个根本的方针。

(一)强化会计专业学习者的综合能力

面对当前社会上企事业单位对于会计专业从业者的要求,会计教学应该以培养综合性的会计专业人才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方向。对于会计专业教育而言,一方面要针对当前会计专业的学习者的基础知识以及会计专业知识予以扎实的训练培养,而另一方面则是要努力提高会计专业学习者的综合知识与能力。其中,与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的证券知识、商业知识、企业的运营以及决策知识、经济学的基础等,都应该重新作为一些重要的课程,加入学生的学习课程内容的框架之中。

而一些普适性的能力,比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则是需要当前的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更注重其相关能力的知识导入以及模拟训练,提升其综合素养,以适应当前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

(二)优化当前会计专业学习者的实践方式

当前会计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教育,从专业学习到专业职业资格的证书培训考试,都比较侧重学习者对于会计知识的一些基础的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于会计专业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就导致部分会计专业学习者缺乏会计实践的经验,出现纸上谈兵的状况。所以当前会计的教学应该更多地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并且在这样的方向下,促进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者更注重实践方式的优化。学生参与会计从业的实践过程中,不能够完全放任不管,而是应该根据其进入企业的实践情况,适当地给予一些指导意见,打开这些实践训练会计从业者的思路,更好地融入社会的会计工作和具体的岗位要求之中。

会计专业学习者应该更注重在实践训练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注重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衔接,避免架空理论,或者唯理论是论的错误倾向。

(三)强化对会计专业学习者的职业道德培训

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者当前要注重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会计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不能够仅仅依靠书本的知识对其引导,还应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教学案例的生动丰富性,以此来鼓励会计专业学习者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会计的诚信以及会计的法律底线是不能够被毁坏的,这些都应该在会计专业知识的教育中,更多地实现潜移默化的引导,培养会计专业知识学习者的道德素养,维持独立人格,有自己坚定的立场,保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并且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

第9篇

一、会计教育目标的动态调整——优化课程体系之基

(一)教育目标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先决作用

每个高校在办学之前,应首先明确该校的使命(Mission),以进一步制定本校的战略目标,确定本校学生的目标市场。只有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决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素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设置、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并通过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这些能力素质,从而向社会输出高素质的毕业生。此外,通过社会各界对学生的认可程度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调整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再进一步调整相应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更贴切社会需求的学生,从而推动本校的品牌建设,最终构成一个良性循环。高校制定课程体系的流程所示:

因此,要优化我国经管类院校的课程体系,首先要重新审视本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否明晰?是否贴切社会环境?是否科学合理?只有在确保目标正确的前提下,才可以制定、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也才能确保本校输出的产品被市场认可,从而推动本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会计环境变迁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

如实反映经济事项,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财务信息是会计的一大目标。随着企业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的变迁,会计的内涵与职能将发生相应的变革。在当前经济日益走向全球化的格局下,我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经营方向多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企业经济活动范围已由国内市场扩大到国际市场,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更为复杂的经济环境。这些环境的发展与变化,迫切需求大批国际化会计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熟悉WTO及其他有关国际惯例,更要精通用以编制财务报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既能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风险熟练处理各种会计业务,还能为企业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三)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目标定位的动态调整

会计教育目标直接决定着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面对会计环境变迁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我国传统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注重人才教育的专门化,设置过多的会计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侧重于传统会计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发现所学知识无法与实践有机结合,不能适应企业对其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当前形势下,我国的会计教育目标应以时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通晓国际惯例、具备外语沟通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具有独特创新能力和未来环境适应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国际化”会计人才。

二、国际化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特质

(一)恪守诚信

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曾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可见,诚信是会计行业的立业之本。近年来,接二连三的会计造假事件使会计职业陷入了全球信任危机,如何重建会计职业的公信力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因此,国际化会计人才首先应注重诚信品质的构建,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实事求是、坚持原则、遵纪守法,恪守诚信精神。

(二)具有国际视野、熟知国际惯例

作为一名国际化的会计人才,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要了解国际商法、经济与政治、文化等特点,尤其是要熟知国际交往过程所遵循的国际惯例,精通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以及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对外提供国际通用的财务报告,以利于企业的全球利益相关者作出正确决策。

(三)具备用外语交流的能力

随着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海外上市,会计人员必须能用外语(以英语为主)编制财务报告,以供国际投资者作为决策依据。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外语阅读与应用能力,掌握用英文表示的基本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精通国际会计准则。此外,随着我国一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海外市场将是其战略发展方向,面对越来越多的外国客户,也势必要求会计人员具备用外语进行口头沟通的能力。

(四)能快速适应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许多会计的传统职能可由计算机取代,而会计人员将从事更多的“非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如只接受有限、狭窄的会计专业知识教育,则无法在快速发展的职业生涯中走向成功。会计人员除了掌握财务会计的核心知识外,还必须熟知经济管理类的一般通识,更重要的是,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及摄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五)过硬的心理素质与较高的综合能力

随着会计人员工作环境的变更,会计人员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会计人员的责任将更为重大,遇到的问题也趋于复杂。因此,国际化会计人才除了上述特质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此外,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与应用的今天,要在会计职业生涯中走向成功,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掌握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加工、产生会计信息的能力,还要具备应用信息与沟通协调的能力,并能为相关领导提供决策建议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主要指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调整要与培养目标一致。课程体系设置犹如工厂的生产线,为保证最后输出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事先必须周密设计工序的总量、类别以及各工序之间的衔接问题。同理,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实现会计高等教育目标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首先应围绕培养目标分设几个阶段,设置分阶段的课程群,每一阶段都应明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锻造哪方面的能力,当会计教育目标因时展而发生改变后,课程体系也必须随之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输送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指课程体系要与时俱进,加以动态调整。前文已述,当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调整后,为与培养目标一致,必须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大的调整,可能包括整个教学结构的调整。然而,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每年进行修订,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专业的课程群也一成不变,若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内的分类方法发生变化,会计课程体系也应随之变革。此外,就一门课而言,尽管名称相同,但其内容应反映当时会计科学的最新成果,并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加以更新,比如会计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必须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化而加以修订。

(三)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指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要科学、合理。为了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是宽口径、注重通识教育与能力的培养。一般而言课程体系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即一般教育课程、经管类学科教育课程以及专业教育课程,关键是要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此外,课程的门数设计还要符合教学信息最优化原则,应根据规定的学习期限,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地按照最优化要求安排课程内容,课程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这些课程的设计能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提升。

(四)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指各门专业课程要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与层级性,根据课程的性质与难易程度确定各门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要修读高年级的专业课,必须先达到该课程先修课的最低成绩。目前,财务会计系列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和国际会计。这四门课之间有一定的层次性与连续性,学生要修读中级财务会计,应规定其先修课《基础会计》的最低成绩,不一定是通常的60分为合格,可根据各门课程的特性规定最低成绩,比如可要求为70分,学生只有达到最低成绩,才可以继续修读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不是60分万岁。要改进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就必须要对现有科目进行重新评价,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整合目前的专业课程。

(五)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指会计专业的每一门课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大部分高校都积极推进实践教学,但还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针对财务会计系列课程而言,学生最重要的是应掌握财务报表的编制以及财务报表信息的应用,上课时可借助于上市公司在证券交易所网站披露的财务报告,让学生对财务报告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例如,《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可从开学初就要求学生跟踪一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然后每学一章都会提相应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公司进行案例分析,到学期结束时交一个总报告,并占成绩的一定比例。

四、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着力点分析

(一)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构建——优化课程体系之本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原则,对于会计专业课程进行动态调整之前,应首先分析一下课程体系的结构,即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的比例是否构建合理。由于知识更新迅速、劳动市场对技能需求的迅速提高和技术过时的速度加快,与专门知识和技能相比,普通的、灵活性强的技能、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所谓“学历、经历、不如学习力”,本科生在就业后为了保住工作,必须继续学习,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因此,大学内所教的很具体、很规则的内容往往会迅速贬值与过时,而若教会学生如何在新情况下迅速捕捉新知识的一种学习能力,则高校培养的学生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就真正具有竞争力,也才能被市场最终认可,从而才能真正树立该校的品牌。笔者认为,通识教育应该成为本科教育的主要课程,因为它能够提供一个可以在其基础上进一步获得所需技能的宽厚的基础。这一点从美国哈佛大学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可以得以反映。在年即将实施的课程改革计划下,哈佛大学将推出8门全新的课程,要求每一位入读的新生必须学习分析推理、道德推理、世界社会、文化和信仰、世界中的美国等课程,协助学生把目光放得更广更远,加深对外面世界的认识,而不是把目光集中在主修的学科上。

目前,我国国内的许多高校为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素质教育,在教学结构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以浙江财经学院为例,教学基本结构分设公共教学、学科教学、专业教学三个逐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教学层次,每一个层次分别由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块组成。教学平台为必修教学环节,分别包括公共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教学模块为选修教学环节,分别包括公共教学模块、学科教学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或专业选修模块)。总体而言,这一教学结构设置比较科学,适应了总体的发展趋势,较好地解决了三大部分课程体系之间以及必修与选修课的搭配问题,但还是应进一步探析教学层次之间的比例是否足够合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演进关系是否还有待改进,以及具体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确定方面是否有待完善等问题。

(二)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的确定——优化课程体系之核

在确定合理的教学结构之后,更关键的是要确定通识类、管理类以及专业类的核心课程,这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以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工商管理学会计专业为例,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46学时)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历史、政治科学、社会科学、公共传播学、哲学、体育等;而管理类(3时)分为低层级课程(21学时)与高层级课程(18学时),其中低层级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入门》、《管理会计入门》、《计算机信息系统》、《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商法》、《计量方法》,而高层级课程(18学时)包括《管理学》、《市场学》、《计算机信息系统》、《金融学》、管理学3353、管理学4335;会计专业课程(33学时)包括《中级会计1》、《中级会计2》、《成本/管理会计》、《会计系统》、《政府会计》、《审计》、《公司决策中的联邦所得税》以及限选的管理类选修课与高级管理类选修课。上述课程体系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财务会计入门》、《管理会计入门》是作为管理类的核心课程,而不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之中,对于管理学专业,管理学与管理3353也都是归类为管理类的核心课程,而不是作为专业类的核心课。可见,无论是管理专业还是会计专业,通识类与管理类的核心课是一致的,专业的区别仅在后面专业类的核心课中体现,而且会计专业类的核心课程还包括限选的管理类选修课、高级管理类选修课。

此外,该大学的课程体系与我国大部分院校还存在区别的地方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四年级的选修课并不如我国大部分学校在专业类课程中选修,而是包括管理类中的一些高级选修课程,即每门课是按照其课程性质、课程的难易程度、应学完哪些先修课而定在哪个学期开设,学生可根据需要进行选修。笔者认为,该大学课程体系设置比较符合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原则,值得我们在调整课程体系时加以借鉴。

(三)课程群与课程的建设——优化课程体系之实

第10篇

    在1999年6月第一次成功合作的基础上,香港理工大学会计系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系于2000年7月3日至8日再度在北京大学举办“现代会计研究方法密集课程”(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Methodology Intensive Program,CARMIP)。这项培训与研讨课程参照欧美大学的博士课程设计,邀请了多位国际知名会计学者授课,60多位参加者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会计系青年教师和博士生、以及五个国家部委的专业人士。本期研讨范围主要集中在三个主题领域:管理会计研究、会计教育研究,以及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会计研究。 

    管理会计研究 

    在管理会计研究领域,两位杰出的美国会计教授应邀前来讲课。来自San Diego State 大学的周齐武教授,对管理会计研究方法作了详细阐释,并以他自己二十多年来的学术研究为例,重点讨论“教学——研究——实务”之间的联系,以及研究选题和研究合作的心得体会。来自Pace大学的 John Lee教授,则以作业成本法(ABC)为例,为大家讲解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尤其是案例式研究的具体步骤。 

    在管理会计研究中,西方会计学者经常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案例式(case/field study)、问卷式(questionnaine survey)、分所式(analytical research)、档案式(archival research)、实验式(laboratory experimentation)等研究方法。 

    案例式研究的突出优点之一,是可以通过仔细研究一个或几个企业的管理会计制度的运作和变化,为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提供详细和健全的微观基础,也可以为新理论的构建提供素材和指导。案例式研究主要是一种定性研究,其有效展开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对组织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定性研究方法有较好的掌握。但是,国内目前的博士生课程中很少包括这些科目。解决办法包括把收具有这些定性学科知识背景的学生作博士生,以及与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合作研究。 

    问卷调查有助于从大范围的样本中收集数据来进行行为描述和假设检验。这一方法基本上都是采用邮寄方式来收集跨部门或跨行业数据。问卷调查的问题在于,问卷的设计和结果分析上难以避免调查者个人的主观偏见,问卷的回收率通常不高,而且回收样本的结构可能全程度不同地脱离原抽样框的结构设计,从而导致代表性偏差。就国内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大多是围绕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展开问卷研究。 

    分析式研究是通过构建模型来得出结论并解释相关现象。这类研究文章主要是以博李论和委托理论为支撑思想来构建模型。在西方会计学界,分析式研究已经由构建一般模型逐步转向研究具体环境下的具体管理会计问题。在我国,分析式研究还处于引进介绍的起步阶段,主要运用相关理论的一些基础性概念来建模,其中大多数文章得益于张维迎教授所着的《博养论与信息经济学》。 

    实验室研究是指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受试者的行为来检验假设的方法。比如管理控制与管理报酬方面的研究。这种方法在西方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国内会计界尚未见到此类文章的发表。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缺乏有效开展担一研究的知识基础和缺乏研究兴趣。 

    档案式研究作为一个引进的名词,指运用现成的数据库资料进行研究。多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数据并检验假设。数据来源主要是上市公司公布的中报和年报、政府机构掌握的资料、以及咨询公司或其他学者收集到的资料。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在我国会计学术界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普遍认同,所发表研究文章也比较多。 

    会计教育研究 

    会计教育研究是现代会计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次邀请到的美国 Villanova 大学的 David E. Stout 教授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权威学者。他还是美国会计学会三大期刊之一《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的主编。Stout教授提出了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会计教育理念。 

    会计教育研究一般采用案例式研究,调查一个或几个学校的做法,将其经验与教训归纳总结,最后推广到会计教育的总层面。Stout教授将此方法称为Meta-Analysis。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职业界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专项服务则越来越专业,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相比较而言,会计教育长期以来却变化不大。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教育的改革,以减小教育与实务的差距。 

    199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针对进入会计业界的新人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一是专业职能素质(functional competencies),包括建立决策模型、评价风险、选择相关可靠的度量标准、报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二是人格素质(personal competencies),包括适合会计行业的个人特质。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与人合作、沟通、领导、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宽广的商业视角素质(broad business perspective competencies),包括全球视角、战略思维、行业观念、市场/顾客导向、资源管理、法律观念等方面的能力。会计职业弄对会计人员需求的压力也促使会计教育的变革,要求会计教育界从自身内部进行会计课程的战略性重构。 

    Stout教授以“管理会计基础”这门课为例阐释改革前后教育理念的差别。在传统的会计教育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孩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经过战略性重组后,教学模式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先给学生一个整体认识再分部分讲解。

    以资本币场为基础的会计研究 

    资本市场为基础的会计研究是西方会计界学术研究的主流,也是财务会计研究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另一个为会计政策选择研究)。在一个经济体中,产业部门通过生产、销售、投资与融资进行财富创造活动,会计部门对这一财富创造活动过程实施了记录、计量,并最终向外部报告财务状况、会计盈余和现金流动情况;金融部门(即资本市场)通过风险与收益的衡量给出了企业的市场价值。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会计研究就是要研究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会计数字之间的关系,即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会计的最终产品是财务报表上的会计信息。但是,由于经验、知识、心理等背景的不同,不同的投资者对同样的会计信息的反应是不同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会计信息会影响到投资者的个人决策,并最终影响到实务部门与金融部门的效率与成效。因此,财务报告(financial reporting)被看作是降低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性的一个过程。 

    资本市场为基础的会计研究可以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其中档案式的实证研究与分析式研究是较为常用的方法。此次研讨课上,来自美国 Maryland大学的Oliver Kim教授以两个会计信息使用者为例,用解析的方法从理论上推导财务报告披露的公共信息与使用者自己收集到的私人信息如何影响个人对市场价值的预测。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Michael Firth教授集中讲授了资产价值重估的最新发展,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利用企业数据库进行的实证研究。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金正本教授概括了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会计研究的内容,着重提到了市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反应,以及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金教授还讨论了会计研究中经常采用的几种价格与回报率的评价模型。这些模型考察的是股票价格或收益率与会计盈余、股东权益账面价值之间的关系。 

    有意思的是,课程参加者中有一些来自经济学界和金融学界的杰出青年学者,对实证会计研究提出了质疑。在他们看来,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会计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价格与回报率评价模型或许太简单了,太不严谨了,譬如没有考虑到资产组合的风险分散效应、B系数以及动态情况等。对此,金教授进行了解释。 

第11篇

一、会计文化的内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会计文化是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系统,在其多层次的体系中,不同层面的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会计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发展方向。首先,会计的物质文化层面是构成会计文化系统最基本的方面,也是会计文化显性化的有机载体。主要包括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专业计算工具、与工作有关的操作工具、包括各种账簿在内的工作对象等。判断会计物质文化的优劣,主要以其工作环境是否优良、专业工具是否先进、工作结果是否有效率和工作对象是否有序作为基本标准。一定的会计物质文化是一定的会计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同时,一定的会计物质文化又是一定的会计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承载者,常常作为会计文化的外显化而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评价。其次,会计的制度文化,是作为制约和规范会计人员工作方式的规则体系而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会计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秩序,因此必须依靠严整而科学的规范体系来保证。作为一种“他律”,会计工作规则的意义在于,严格约束会计人员必须按照相关规则进行工作,如果违反规则,就意味着犯错误。因此时刻约束自身的工作方式必须符合或严格遵守规则,是对从事会计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会计的制度文化具有同法律、法规一样的严肃性,严格的制度规范,不容许会计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出现半点逾越,它是会计精神文化的制度化,是保证会计物质文化的有力支撑。最后,会计的精神文化属于会计文化的灵魂,是会计文化的核心层面,是决定会计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主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有什么样的精神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是重中之重。在当今物质文化盛行的时代,如何引导会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行为准则、恪守职业操守以及坚守会计人员的底线伦理,是建构和发展会计文化亟待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在工作实践中,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这是保证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工作者最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当前我国会计文化建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国的会计文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会计制度体系建构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会计组织内部和外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以会计组织作为界限来看,其外部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法律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因素以及社会舆论因素等,其内部因素有单位内部的人员结构、制度建设、领导因素、单位的企业文化及企业精神等。从外部因素的影响来看,由于传统社会理念与观念仍然在发挥其作用,比如,在害怕得罪人的心理驱动下,无原则地“以和为贵”,导致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为留住业务较多的客户,在给课题单位出具审计报告时往往对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给出一些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的审计结论,既不利于课题单位规范自身的会计核算,也为后期的课题财务验收带来了一定困难。此外,社会舆论对于会计行业普遍存在一定误区,如民众将注册会计师、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等与过去打算盘算账的“账房先生”混为一谈,不能充分认识到财务工作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导致部分会计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对待自身工作的意义,进而忽视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不重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从内部因素的影响来看,由于内部监督制度不到位,很多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形同虚设,内审制度不能行之有效地发挥作用,增加了会计舞弊造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导致会计行业公信力的进一步下降。此外,一些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高校的领导及相关技术人员对会计人员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及尊重,导致一些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流失,不利于会计行业人员整体水平与素质的提高。

三、当前建构和发展会计文化应采取的重要举措

(一)将“以人为本”作为建构会计文化的基本理念建构会计文化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这是推动会计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如果缺少这一重要的前提条件,那么构建会计文化将会是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会计工作的领导或管理人员,在会计文化理念的形成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以人为本”的会计文化理念就是要切实从会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其实际需求,要形成信任会计人、关心会计人、尊重会计人的氛围。而要实现这一核心理念,首先要求领导者、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就这个意义而言,会计组织领导者与管理者的作用直接关涉会计文化建设的成败。在建设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过程中,一方面领导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通过建立各种明确的奖惩机制,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使会计人员切实感受到会计组织对其的重视;另一方面,会计领导应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行为,坚持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理念,以实际行动影响下属,增强会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深刻转变。文化管理是更高的管理形态,会计文化建设就是文化管理,在制度管理不到的地方,让文化发挥作用,其中制度的制定要符合文化的要求,在管理中体现文化。

(二)注重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二次创新建设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充分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精髓部分,结合会计学科领域的特点进行再次创新,形成兼容并包的会计文化体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关于会计的记载自西周的《周礼》就开始有所体现,古代儒家思想的各种理念以及英美发达国家的会计文化与价值观都对我国现有的会计文化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和影响。会计文化的构建要坚持继承和创新高度统一的原则,既要继承又要扬弃;既要肯定已有的优秀文化因子,又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具体而言,会计文化建构中,一方面要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充分汲取营养,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会计文化中的精华,摒弃属于消极的、落后的、阻碍文化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必须放宽眼界,在不断加强会计文化交流过程中,以兼容并包的形式,积极吸纳和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内涵,将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法制文化、伦理文化、科技文化,以及民主文化同会计文化相互结合,以融通的方式围绕会计文化,处理好多元文化相互之间的关系,以构成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最优互补结构。会计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对会计文化产生了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突破了固有的文化疆界,而且出现了文化全球化的趋向。这表明,现代社会,其文化的开放性特征越来越凸显,会计文化的发展必须要适应这一潮流,在向世界先进的会计文化学习过程中,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各个国家和民族优秀的会计文化成果,不断丰富中国会计文化的内涵,同时还要加强对非会计专业的其他学科优秀成果的学习、研究和吸收,使广大会计人员在建构和发展会计文化过程中,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

(三)注重新时期会计价值观的培育会计价值观作为广大会计人员应当遵循的共同理念,包含了会计群体共同认可与遵循的价值准则,其对于规范会计组织及其成员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标准有着重要意义,是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文化素质、个人才能与群体智慧的结晶。要培养和形成会计人员正确的价值观,就要从会计主体出发,培养其主人翁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共同的目标感、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将新时期的会计价值观内化为会计人员思想与行为准则,使其在工作中恪守原则,坚定立场,坚持原则,成为具有坚定信念和正确价值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的优秀会计人员,最终形成具有积极向上、求实创新、恪守诚信、客观公正等特点的、与时俱进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会计价值观。会计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不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注重新时期会计价值观的培育,还要吸纳国外优秀会计文化的精髓,有选择性地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特质,并结合我国会计文化的一些实际特点,通过对新时期会计文化的不断创新、丰富与发展,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体系。在会计文化创新过程中,要重视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要立足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实际,通过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影响、激励等环节,全面推进会计事业的发展和会计职业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与业务水平,使之能够满足和谐社会的构建需求。

(四)对会计人员进行优秀会计文化建构的教育会计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其中包括对会计人员进行有目的思想教育和灌输的过程,尤其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要求相关管理机构应采取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活动,引导会计人员明确自身在会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明确自身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动地位,使其在思想中重视会计文化建设,力求达到文化自觉和文化建设自觉。实践证明,当前,积极建构和推行会计文化需要全体会计专业人员的积极参与,因为他们是建构和发展会计文化的主体力量;同时,加强会计文化建设必须要紧密结合当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形势,尤其要结合党的廉政建设的号召,使广大会计人员明确所从事职业的重大意义,并以实际行动践行会计文化中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

作者:郭雪萌赵心宇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第12篇

一、会计的诗性情结

纵观千年会计发展,会计的历史从不缺少风雅之事,而会计的诗性情结正是根植于无数会计思想背后的深刻文化底蕴。

结绳之术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会计记录形式,据《庄子・箧》记载,早在上古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时期,人们就从渔猎中总结出结绳的方法用以记数、记事。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郑《九家易》称:“古者无文字,其有誓约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及数量的不同结系出不同的绳结,也许在今人看来这并没什么可足以称道的,甚至原始的方式有些显得拙笨,但原始思想闪烁的智慧之光终使后人称赞。到了唐宋,绳结已发展为一种装饰艺术;而于明清,不同的绳结还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如表示吉祥如意的如意结,表示吉庆有余的双鱼结等;当代人们又为绳结赋予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结,这不仅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符号,而且是蕴藏着悠久中国文化和会计思想的诗性情结。

会计思想与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文人们,在我国古代文学经典中也能不时看到个个鲜活的“会计形象”。施耐庵的《水浒》中就有个精于算学、运筹帷幄的“神算子蒋敬”。他是水泊梁山的管家,相当于今天的“总会计师”。《红楼梦》中也有描写“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风如何筹策账目,调度银两,细致地刻画了这位贾府大管家的会计才能。至于元明杂剧和其他明清小说对掌柜、管家的描述就更不胜其数了。也许在我国古代文人的眼中,会计中算学的精妙早已使会计成为了精明、睿智的化身。

会计不仅是文学中的形象,也是诗人本身。当“重农抑商”的思想将会计贬于社会的最底层,诗人中却仍有不怕沾染“铜臭”的大家。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中就有一则《白公说俸禄》的趣谈。文中所记,白居易为官之时,每逢升迁加俸就会以薪俸人诗,感恩朝廷器重。直到晚年辞官后的“寿及七十五,俸占五十千”,白公皆有“诗账”。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也精通会计,在《赠李辅圣》一诗中,与老友相逢毕竟难得,感慨之余,也不免欣喜地谐趣一下朋友,“旧管新收几妆镜,流行坎止一虚舟。相看绝叹女博士,笔研管弦成古丘。”这里,他以当时流行的“四柱”结算方法(旧管+新收-开除=结余)在问辅圣,“女博士孔君逝世后,你现在还有几个红颜知己?”但其高明就在于他深谙“四柱”之道――“四柱”思想的本质就在于对时间的思考,“旧管”代表过去,“结余”代表现在,而“新收”、“开除”则意味着变化。事实上,诗人的谐趣之语依然是对时光和变化的感叹,这里也体现了会计的思想与诗的情境结缘。

二、会计工作的诗性情调

会计界关于“会计到底是什么的论争”从未停歇。“信息论”、“管理论”秉承科学精神将会计“物化”,而“艺术论”则又以人本情怀将其“人化”,两个极端实难让人与物交融的学科进行取舍。于是,产生了“会计是一门语言”的声音。语言是什么,一种由人创造、又由人来使用的符号,是对人类思想的物化。仅在这点上,会计与语言确是像极了。当语言发展为一种出脱交流的更高层次的思想释放,并辅以唯美的形式,就产生了诗。因此,将会计说成是一首诗更合适,毕竟会计虽与语言同时产生,但却是对于“真、善”的追求才最终成就了其发展,而这一过程又融入到美的形态中。

谈到会计工作的诗性情调,也许有人会说不如把“情调”改为“单调”,因为在会计的工作中,似乎看到的总是会计周而复始的在形式中重复,无情调可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这也许正是“作为思想的会计”此时的心声。其实,会计的诗性情调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会计思想的文化特质和赋予其上的人类意志使其如诗般的具有了灵魂性。又如,环境对于会计的要求和会计自身对于“真、善、美”追求催生了会计“与时俱进”的创造力,这有些像诗人“情由物生”的境界。再如,会计中的形式――或是别致细腻的会计书法,或是规巧醒目的会计图表,或是简洁明晰的报告语言,无不透出会计工作的审美情趣。因此,没有看到美并不意味着没有美,只是程式化的理性思考方式蒙蔽了那颗本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心。正所谓“美由心生”,会计工作的诗性情调其实还是会计人员的诗性情调。

三、会计人的诗性情怀

会计职业的特点所致,使会计人多具有情感丰富、心思细腻的诗人气质。而也正是这种气质激发了会计人“以诗言志、借诗抒情”的诗性情怀。在诗中,会计人找到了理性世界中所缺失的自我――或于诗交流会计工作的经验,或于诗表达对会计工作的情感……都是其内心最真实的体验。也许有人认为在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界,会计的诗性情怀不过是种迂腐。但正是这种情怀引导着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作为会计界的老前辈,侯文铿先生的爱诗、恋诗是出了名的。多年与诗的情结,不仅造就了侯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力,其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竟也有着诗一般的独到和大气。2002年,侯先生在总结一生所做诗篇的基础上出版了《话说会计三风》,其诗体式的写作模式为会计界眼前一亮。书虽薄如手册,但内容竟横跨千年会计史――诗的作用不能小视。余绪缨教授在读了此书后也感到受益良多,在2002年7月的《会计研究》上,余教授撰文《会计与诗的交融》,称侯先生的尝试是在学术著作写法上的一大创举,并将侯先生与潘序伦先生比较,认为他们都是“为文则文采斐然、做诗能自成一家者”。但也同样感慨当今会计界能像他们一样的人“已属寥若晨星”。骥尾,余教授也留有诗作表达对于侯先生的敬意,“生花妙笔世所希,诗‘会’交融是新碑。博学精思意高远,春风化雨润心扉”。无意中的流露,也使后继学习者们看到了余教授作为会计大师的诗性情怀和个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