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校园的特点

数字校园的特点

时间:2023-06-11 09:33: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校园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校园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数字校园 中职学校 管理

1 背景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新生事物的字眼,信息化的浪潮正融入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决定着未来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在国家和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国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可谓红红火火,很多学校建立了完备的数字化校园体系,这其中不仅包含环境数字化,也包含教学、管理、教研以生活服务的数字化,特别是在高校,数字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而在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中职学校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与高校不同。

1.1 教育背景

在历经了十几年的学习、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国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很多学校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建设方案并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加以实践,为新形势下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也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网。”解读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国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这也为新形势下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指引。

1.2 信息化背景

当今的科技发展不断颠覆着我们的想象空间,很多新生事物一旦被社会所接受,便会以席卷之势迅猛发展。在科技企业林立的今天,每天都有大量创新性新产品诞生,这些产品一步步改变着我们传统的生活模式,也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思想。

1.3 数字化校园的发展现状

以数字化产品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在我国的发展历经了几个阶段,从初期的基本环境+门户建设,到后来的统一身份认证+数据分发系统+配套应用建设,再到多平台整合+云端建设,数字化校园也从一个单一的对外门户演变至如今涵盖学校教学和生活方方面面的一套完整的体系。

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高校的建设成果,立足自身的教育特点,围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在国家、地方政府和行业的支持下,在近来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结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3.1 是前期积累的环境建设面临升级压力

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计算机、服务器和骨干网都处在早期水平,严重制约了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1.3.2 是基础应用平台面临转型压力

如今的数字化校园正朝着多平台的方向发展,而传统的基础应用平台在设计之初很难对此做出规划,一些平台甚至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信息传递困难,基础应用平台重复建设,耗费人力物力。

1.3.3 是自身特点结合不足

中职学校的特点决定了学校间的发展规划差别很大,这就需要每个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需量身定制,而市场上的数字化校园产品同质化严重,对学校的个性化定制不足,致使应用的不能完全落地,影响了广大受众群体的积极性。

2 新形势下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路

在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下,其建设思路应当有所转变,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升级与建设并重、个性化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前期积累的建设成果,结合当今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现状,将数字化校园向跨平台、多应用、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以数字化校园发展带动教育教学的发展,从而提升中职学校的软实力和硬实力。

3 新形势下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向

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到如今的程度,我们应该在新的思路下重新设计建设方向,在前期的建设成果带动下,大胆创新,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种种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新平台,对以往的门户和应用平台进行改造以适应新平台的需要,同时,根据中职学校的自身特点,塑造一批新的应用,培养一批新人才,以满足校园教学和生活对数字化校园的要求。

3.1 环境建设与升级

根据自身条件,对现有的计算机、服务器、骨干网和安全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符合当前的通用水平,增强基本办公能力。同时,建设一套能够覆盖校园主要职能区域的无线网络,为无线教学和办公提供条件。

根据教学和生活需求,引入新平台,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特色数字化教学设备覆盖到相关受众群体,利用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交换,使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办公实现实时和流动,生活更加舒适和便捷。

3.2 综合性门户

第2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数字化校园;问题;建议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数字化快速融入了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为适应时展潮流,紧跟时展步伐,教育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标志和理想选择。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也必须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时俱进地提升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运用能力,其不仅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而且对于提升所培育的高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加以探究。

一、数字化校园的基本理论

1.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麻省理工大学在上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了E-campus计划,成为数字化校园的开端。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主持了一项关于“信息化校园计划”的大型科研项目,该项目首次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发表了关于“数字地球”为主题的演讲,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数字化校园的概念逐步在社会中流传并得以发展。

2.数字化校园的定义

数字化校园主要指在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以校园网络为依托,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与工具,把文字、图像、语音等转换为数字信息,实现从教室、课本到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全部数字化,进而在校园网络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数字化空间,为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信息化提供基本前提。

3.数字化校园的特点

一是智能化特点。数字化校园的首要特征就是智能化,也即自动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等人工职能来代替人的部门劳动。例如现在普遍应用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片等为学生展示课程内容,改变了传统“板书”教学的状况。

二是网络化特点。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校园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教学中引入网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效率,为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是个性化特点。数字化校园的个性化主要指在网络环境下能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学习的相关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和研究,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特长,张扬个性。数字化校园为个性化教学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包括信息系统建设和网络硬件基础建设两大组成部分。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基本的功能方面我们需要建设好基础的平台、用户端、基础服务设施等,拓展传统校园的功能,从而实现全面的现代化教育。除此之外,建设数字化校园必须考虑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数字化校园建设重视程度不高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大都认识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然而因学校原有评价体系的影响,追求升学率,加之建设资金不足,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针对信息化建设热情不高,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校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研究较少,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缺乏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加之教育经费不足、分配不均,许多学校信息化发展缓慢,处于被动发展状态。

2.教育理念与技术应用结合不够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许多学校忽视了教育理念与技术应用与的结合发展。部分学校更多地注重基础层面发展,却忽略了如何利用技术进步转变教育理念,影响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

3.校园计算机软硬件建设不平衡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许多学校只注重表面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却忽视了软件建设及其应用的发展。一方面针对计算机硬件投入大,效益低。部分学校只是单纯地引进高配置的计算机,却忽视了教师计算机技能;另一方面软件更新速度较慢。学校在加强硬件投入的同时,与之配套的软件建设则相对落后,软件资源相对缺乏。学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如果缺乏相应的软件,教师无法从网上获取更好的资料;再有,信息管理工作也不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些学校缺乏对信息的管理,造成了信息系统的组织、协调困难,资源的浪费以及设备的严重损坏等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看作是一场信息化带来的改变,也可以看成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一场变革。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整合教学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更好地服务师生,提高教学效率。

1.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

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学校校长支持和重视教育信息化,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化也积极赞成。为了更好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相关领导应该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优化办法思路和办法理念,结合学校数字化建设实际,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展。同时还应加强学校领导及教师的相关理论学习,深化自身对数字化校园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任课教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强化数字化校园管理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要积极设立校园网络信息中心,加强对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种校园网规章制度,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教育与管理等。

3.构建数字化校园网络

数字化校园网络通常分为内网、外网两大部分。内网主要指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内部网络,通常包括:学校学生的登录平台、学校内部邮箱系统、学校BBS以及学校教学平台等方面,是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平台;外网主要指学校的门户网站,包括学校主页、学校机构等板块,这些是宣传学校形象,推进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方面。

四、结语

总之,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标志和和理想选择。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应遵循数字化、标准化、统一化、集成化原则,运用教育理念重构、科学制订规划、架构人力资源、优化过程管理等手段,在整体上加以推进,从而营造出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环境,推动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施行。

参考文献:

[1]赵天.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对策[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张韶.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关键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年27期

[3]胡兵.网络教学空间建设的原则与设计思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29期

第3篇

[论文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积极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而教育信息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得到了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也是国内各高校目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校园规划设计为背景,对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与探索。

一、引言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个大家的共识,但是要修三条路。首先是心路,观念之路没修通,任何事情都搞不成;其次才是修一个公路;然后你还得修信息高速公路,否则你跟不上趟了,一步落后,将来是步步落后,这个时机应该是抓得非常准、非常好,否则就会耽误。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学院建设的有力支持下,校园网络基础设施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实现了“千兆主干、百兆接入”的目标,向全院师生提供高质量基本网络服务,部分应用支持系统与信息服务系统在校园网上平稳运行。搞好校园数字化建设,是事关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大事。一个较为实际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路,将对长期校园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建设原则和总体目标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从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数字化校园。内合外联、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优化利用资源,合理使用资金,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1.设施建设是基础。数字校园建设不但要做到需求驱动、设计合理、先进实用、安全可靠,还要留有余地,便于今后扩充和更新。

2.资源开发是重点。数字校园的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3.师资培训是关键。数字校园教育系统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

4.政策配套是保障。在学校中发展网上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

5.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院的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管理、服务等活动移植到一个数字网络空间环境下,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并最终构造起一个数字空间下虚拟的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应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资源共享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系统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主机等基础硬件和操作系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

2.应用系统建设。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是数字校园的核心。

3.个性化门户。包括部门及信息门户、个人工作平台,为用户提供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个性化信息与服务,是数字校园的门面。

4.信息安全体系。包括系统安全、信息安全、安全管理、安全审计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5.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维护规范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四、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系统而繁杂的工作,必须有一个严密的规划设计。需如下几个环节。

1.网络架设。校园骨干网使用千兆以太网,二级网络采用快速以太网技术,基础设施包括:建设与完善覆盖整个校园的高速主干网。建设与完善办公室、实验室、教室、图书馆等办公场所的网络连接状况,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建设与完善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的宽带接入网络,使所有教工、学生可以方便上网。

2.构建平台。通过校园网,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校务公开更为透明,校务管理更为便捷。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现有的系统进行扩充如下: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鼓励学生自己购置计算机使用学校的网络及各种资源。配备供教师、学生使用的硬软件资源,包括多种服务器、系统软件等。

3.充实资源。办公自动化通过实现办公自动化,或者说实现数字化办公,优化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增加协同办公能力,强化决策的一致性,最后实现提高决策效能。

4.网上远程教学。现代教育媒体的介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迫使教育内容、教材形态、教学形式发生显著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开始由“教”转向“学”,使学生完全从教师控制的家教式、被动式学习状态转变为自主学习、双向交流的状态。网上远程教育真正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形成由初级向高级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

5.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最突出的特点是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储规范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这里数字图书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了,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资源中心。

6.提供服务:校园一卡通。“校园一卡通”可以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用,一卡多用。它可以作为借书卡、上机卡、就餐卡、医疗收费卡、洗澡卡、购物卡、门禁卡、存车卡、乘车卡等。它的广泛采用,使数字化、信息化气息渗入大学校园生活,让师生员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7.校内FTP免费下载。丰富FTP服务器资源,通过提供FTP免费下载,方便了广大师生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校园网络的安全。

8.VOD点播。在校园多媒体教学网中应用VOD技术,可以使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的交互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室内通过遥控器、教室多媒体教学终端,利用电视机或其它显示设备即可任意点播存储于主控服务器中的图、文、声、像等多媒体节目课件,真正做到“任意点播”、“即点即播”。学生也可在数字校园的环境中使用多媒

体学习系统,到校园网上获取自己的学习信息。

第4篇

1 校园数字短片的界定

对校园数字短片的界定,除了在时间上有较为统一的认识之外。在其所依赖的传播媒介、数字短片的功能特点及其设计制作手法等方面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考虑到大学生创作数字短片的特殊性,笔者引用以下定义是:校园数字短片是在一定时间内(基本上在1~20分钟左右),通过大学生的视角向人们揭示某一社会现象、展示某一群体心理状态、讲述某一特定故事情节等具备供人娱乐或发人深省的校园影视作品。

2 校园数字短片创作热潮的兴起

当我们热心于校园数字短片的观看的同时,我们也不乏要思考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校园数字短片创作热潮呢?笔者对此归结为以下几个问题:

2.1 社会环境因素激发了校园数字短片创作的热潮

近年来,国家级协会、政府机构、高校、大学生社团、电影节都开始重视大学生影视技术能力的培养,各类不同规模的大学生影视作品竞赛活动在各个高校纷纷展开。例如,中国高等教育协会、中国发明协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视频创作竞赛在全国范围内吸引了各大高校学子踊跃参赛,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校园数字短片。诸如此类大赛不胜枚举,在很大程度上都激发了校园数字短片的创作热情。

2.2 学生浓厚的兴趣成为校园数字短片创作热潮的内在动力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宠儿,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容忽视。网络微时代的迅速发展,也使得题材新颖、手法独特的数字短片在网络上热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爱这份充满创新创意和挑战的活动,这也成了大学生表达个人情感,展示青年人积极向上精神的良好手段。他们纷纷拿起数码摄像机、拉上好友组建团队走上了自拍自导自演校园数字短片创作的道路。为此他们自主学习影视拍摄的技巧,后期制作的方法,学生还借助学院的影视技术软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来创作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校园数字短片创作活动风潮正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发展开来

2.3 媒体技术的发展更新变化成为短片创作热潮兴起的技术因素

21世纪,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迅速兴起从而使报刊、图书、广播影视等传统媒体行业受到了这一新兴媒体的挑战。现在大家习惯将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称为新媒体。当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从硬件到软件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在微时代环境下,人们习惯于微内容、微视频。数码影像器材的操作简便,图像画面质量高,网络技术发达,这些都成了校园短片创作的有效助力。

3 校园数字短片的特点

3.1 门槛低,制作周期短,发行方式相对简单

微电影的制作门槛低,一是投入资金低,相比于传统电影动辄上千万、上亿元的投入资金,校园短片的投入要少很多。二是对拍摄器材的要求低,不需要高清摄像机或者 DV,只需要一部单反相机或者智能手机,就能拍出具有完美创意的完整故事。同时,校园短片的拍摄和制作周期短,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相比传统电影庞大的制作发行方式,校园短片的制作发行相对简单得多,目前主要通过网络发行。

3.2 互动性

微电影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较强,只要你有兴趣、有想法,就可以写剧本、当演员、当导演、制作自己的数字短片、人人皆可参与。而每一个人的评论和转发也参与到了短片的宣传过程中,点击率主要靠在人人网、微博等社区网站的分享和口碑宣传。

3.3 开放性

大学生的数字短片,还可以在开放的网络传播平台、手机、公交和地铁等移动视频终端上播出。播出平台广泛、开放,受限较少,如果拍摄工作细致,优秀,获得一定好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实现院线播出。

3.4 娱乐性强

此外大学生的数字短片为了符合年轻人的胃口多采用轻松幽默、诙谐恶搞的话题。目前在许多大学生短片创作中,会利用视频短片为某产品、某个社团活动进行宣传造势;大学生进行放松娱乐、丰富大学生活。由此校园短片创作具有了强大的娱乐功能。

4 关于校园短片创作的三点思考

由学生自行创作的校园影视短片作品在题材、摄制条件、叙事方式和影像技术、传播渠道诸方面,有着与商业影视短片不同的特点。

4.1 短片创作应立足生活,拓展视角

从选题来看,校园短片的主题要明确、立意要新颖,其创作选题不仅要源于校园,更应该源于生活。短片要体现当代大学生对自己以外世界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但根据粗略的统计,校园影视短片的主流题材是爱情剧,这些短片普遍题材重复、缺乏新意、脱离现实生活。应该知道,大学校园文化中并不全是风花雪月的爱情。因此,在影视短片的选题上,校园短片的创作群体要提高其创作理念,只有能够引起观众的关注、思考和共鸣的作品才能广泛流传。

4.2 短片创作中应充分学习影视理论知识,树立精品意识

在校园短片的创作中,要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掌握影视短片策划、拍摄和后期制作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树立和强化精品意识。选取新颖的角度及手法去表现鲜活的大学生活,创作出富含新的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短片作品,充分体现出校园精英文化的特殊性。

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公共基础平台;信息化建设;统一身份认证

1.引言

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为核心内容,实现数字化的学习、教学、科研和管理,创建数字化的生活空间,创建虚拟大学空间,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一项人类工程,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活动中去,提高教、学、管的质量和效率,创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完成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实现的目标。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转变的过程。在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数字校园的建设水平不仅体现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也反映了决策者的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高瞻远瞩的水平;更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作为中国高校信息化的重要体现,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数字化校园是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信息化目标和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提高学校教学、办公管理水平,实现学校信息化管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其具体目标可以分为促进教学、增强科研、优化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四个方面。要达到以上的几个目标,就必须对整个数字化校园进行透彻的分析,为数字化校园的各大要素建立科学合理的模型,例如:用户模型、权限模型、流程模型、业务模型、数据模型等。从全盘进行架构,从局部开始实施,做到统一规划分布进行。在确保整个数字化校园稳定、可靠、可用的同时,保护现有资源,做到易延续、易扩展,从而创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完成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实现的目标。

2.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

2.1 建设目标

项目前期规划的合理及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实施效果。一个完整的项目规划,不但应该满足当前的需求,还要对未来发展目标做出明确的规划。通过对学校当前状况的分析,结合当前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从信息化的建设方面考虑,校园项目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定位为利用技术创新手段,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提高办学效益和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科学决策;在技术实现上,建成学校的三大基础平台,搭建资源高度共享的业务及应用平台,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构筑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环境。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投资,利用现有资源,兼顾软件建设的实施步骤,同时也为了动态实时的展现学校各项指标,为学校实现现代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系统的建设目标为:基于统一的技术架构、标准与环境,构建符合学校需求的各应用系统,并对学校各部门相对独立的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建立一个统一身份认证中心、一个具有安全性好、可靠性高、可用性强、可管理的门户中心,一个统一的能对全校数据信息实行集中管理、维护的统一数据库平台,从认证层面、信息的集中与个性化服务层面、数据层面上实现全校范围内数据的统一集中和共享,实现各级部门以及应用系统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全方位满足用户对学校有关信息资源的查询检索,以此来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进一步实施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其他管理及后续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建设原则

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是根据统一领导,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标准统一、资源共享、重在应用的原则,有计划,科学合理地进行构建,实现学校数字校园高起点、大规模、跨越式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全校上下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舆论宣传、人员培训、推广应用、管理维护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协调同步,共同推进;必须准确地切合学校现实的应用需求,以数字资源建设为重点,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必须重视信息标准体系的建设,采取硬件集群、数据集中、应用集成的模式,实现学校网络化、标准化、集成化的信息资源共享。

2.3 建设思路

根据对其它院校数字校园的观察,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由于学校业务的特点,后期还会有新的应用整合进来。因此在建设时要考虑在后期如何方便的增加、更改和整合新的应用,而这些新整合的应用应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同时应根据学校的现有情况,针对各个业务的不同特点、重要性程度、影响面进行有重点的实施。学校规模大、业务庞杂,因此在数字校园的建设中,应采用目前国际上主流、成熟的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使整个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和可定制能力,便于维护及二次开发,节约后期建设的时间和投资,为数字化校园后续的应用建设和发展打下基础,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公共基础平台建设方案

3.1 统一信息标准

信息标准化、数字格式和表示的一致性是信息发展的一个主要议题,同时也是数字校园项目建设的一个重点,整个校园的数据表示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编码,方便学校内数据和行业之间数据流通。目前存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市级标准和学校内部自己的标准,各个标准并不完全的一致。需要根据这些标准,兼顾各个标准之间的兼容性,和标准的一致性,以及标准的可扩展性,建设一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信息标准。信息标准的建设为统一校内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定义差异、消除信息孤岛打下基础。在信息标准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标准:国家标准这是指由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标准,如《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它对信息化标准建设起宏观指导作用,信息标准的建设将以此为基本依据;学校标准这是指各学校在以往工作中,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规范学校信息编码而设立的信息标准,它对统一信息标准建设起辅助和补充作用;自定义标准这是指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积累和总结,将会形成一些在工作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汇总,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加入信息标准,也可以成为信息标准的一部分。

3.2 统一数据平台

当前学校信息化管理的现状是:各个部门、院系可能都有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并且各个系统自成体系,数据重复冗余,导致了各部门相互之间同一信息不一致,信息不能及时共享,数据的利用率不高。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存在,数字校园项目必须做到数据共享,只有数据共享之后才能保证数据一致,减少冗余,提高利用率。这就要求统一设计一个数据库(包括共享数据库)架构,为今后各部门信息化工作提供前期的准备和支持。

3.3 统一门户

门户系统(Portal)是一个基于Web的系统,针对学校用户提供个性化设置、单点登陆、以及由学校各种不同来源或不同部门网站取得各式各样的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放在网页之中组合而成的呈现平台。门户网站会有精巧的个性化设置,提供定制的网页,当不同等级的使用者来浏览该页面将获得不同的信息内容。门户系统全面解决了高校在信息的统一提供、统一展示、统一聚合方面的问题。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各种应用系统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的集成化环境,实现个性化业务应用的高效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它位于各类应用之上,是信息化校园的窗口,以浏览器的方式向用户展现信息化校园的服务信息,能有效地整合各类应用之间的缝隙,并根据每个用户的特点、喜好和角色的不同,为不同用户提供量身定做的访问关键业务信息的安全通道和个性化应用界面,使师生员工可以浏览到相互关联的数据,进行相关的事务处理。

3.4 统一身份认证

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体系,为各种网络应用系统服务。使全校用户在所有的网络应用系统中都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提供业务系统功能级安全接入规范及标准,为集成应用提供统一、安全的接入指导,为新应用系统的开发节省再投入成本。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是整个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础层,否则安全问题将成为隐患,随时威胁着系统正常运行。只有建立了基于整个网络的、全面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才能彻底的解决这一隐患,同时也为信息化的各项应用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证。

3.5 应用子系统集成平台

在高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造成了各业务部门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应用系统,由不同厂商提供的应用系统,形成了每个系统之间的数据结构、数据库标准等不统一,不能有效共享的孤岛现象,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校内各个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利用、资源共享就显得非常迫切了,通过应用子系统集成平台的多种接口来实现各种数据的对接与共享,建立统一的应用系统标准和应用环境,通过应用子系统集成平台来整合原有系统,能有效保留各业务部门对原有系统的应用习惯同时也保证了用户的前期投资。

4.结束语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高校都已经开始或正准备开展建设,这是一个长期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技术上的问题也许并不是最困难的,建设中几乎涉及到学院各个组织部门,因此需要领导的带动,切实推动各个部门来一起配合解决问题,这对整个学校的制度管理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我们更应抓住这个机会来大力推进整个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终将取得不错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许佳.浅谈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J].科技广场,2010(04).

[2]朱迅,杨丽波.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和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

[3]张荣焱.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与规划简述[J].职业教育研究,2011(04).

[4]邵冬华.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对策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5]谷松,张月琳.统一身份认证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

[6]秦剑波.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数据整合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7(19).

[7]高颖.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0).

第6篇

关键词:后勤管理;数字校园;校园“一张图”工程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Implement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ampus logistics of fine management - to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campus "a map" project as an example

Duan Shuangquan HU Lushan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survey design institute,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a diagram of engineering is a sharing service platform,which is based on the core technology of digital city construction; Campus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s its core.it integrats all kinds of project results to achieve the updated campus information.The research of a diagram of engineering includes the technical architecture ,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using the method of th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tegration,it implements the User-oriented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the existing basis and the overall planning. It provides the overall solution for the campus logistics fine management.at the same time,it improves th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of the digital campus.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digital campus; a diagram of engineering

1引言

“数字校园”是高校信息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核心概念,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数字校园”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深化。

国内高校已经建成的“数字校园・应用系统”主要是围绕教学、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三个基本职能域展开,校园作为学校教学、科研与教务等活动的“承载”环境,起“支撑”作用。目前的“数字校园”缺乏对“校园地理信息”的有效集成,缺乏统一性与协调性的校园空间基础信息服务机制,导致校园空间信息的利用存在诸多隐患:共享差,导致重复建设;缺乏有效组织和动态维护,成果的有效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证;更新不及时,数据可信度得不到保证。因而“数字校园”建设理念,需要强化“地理信息”技术思维。

北京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积极探索与研究,提出校园地理信息“一张图”工程的技术架构,完成北师大后勤管理全面信息化,建成覆盖全校区、多尺度、无缝集成的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以创新的理念与崭新的模式,全面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后勤管理精细化与扁平化的有机结合。

2“一张图”工程理论探索

2.1定义

更多的人认为“一张图”是一种工作机制或制度,或者是一个工作平台。结合校园地理信息应用的实际情况,经过综合研究,提出校园地理信息“一张图”的定义是:“以校园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以基于校园空间信息的专题应用为核心,系统整合校园空间资源管理需求,具有常态化动态更新机制的校园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空间上,“一张图”是基于统一地理坐标系的、空间连续的全校区域地理空间信息集合,在信息系统中可进行叠合显示、分析和检索;时间上,是具备动态更新机制,能够及时、准确反映最新校园区域的建设现状,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的“现状图”以及具有时续特征的“专题图”;功能上为“数字校园”各应用系统提供在线式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服务与功能服务。

“一张图”为三个版本,其中第一种版本包括信息,仅供学校专业部门使用;第二种版本将部署在校内专网上,被校内普通职能处室使用;第三种版本将面向公众,提供校园空间信息服务。

2.2技术特点

校园“一张图”工程,在数据组织模式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统一的数据边界;

(2)统一的空间数据分层标准:数据的来源只有一个正本,使用的都是“副本”;

(3)数据的“不可否决性”;

(4)“二、三维”一体化。

在系统架构方面:基于“公共地理空间框架”的应用集成模式,把“数字城市”的核心技术应用于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构建基于区域信息资源整合、交换、应用平台,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基础性的空间信息服务,用图形、图象、数字信息来表现校园各种空间及属性要素,提供各种基于空间信息的查询、检索和空间分析与统计操作,以及按不同的需求输出相应的专题,为校园的发展规划、资源优化配置、突发事件的处理、决策分析以及科学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数据层组织如图1所示。

图1“一张图”工程数据组织

2.3系统建设目标

基于已经建成与成熟应用的校园网络体系,以及统一的身份认证、授权和系统安全体系,界定“一张图”工程的系统建设目标。

(1)建设可以连接各应用系统的校园地理空间信息整合平台;

(2)建设涵盖地上(三维建筑物与构筑物)、地面(三维表面模型)和地下(三维地下空间,如:校园综合管网与人防等)全息地理空间数据中心的公共数据库及数据交换标准;

(3)构建统一的校园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开发平台,为后续应用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提供统一的技术保障;

(4)利用开发平台改造、集成学校的业务管理系统,增加基于地理信息的应用集成;

(5)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和校园生活中的地理信息服务功能。

(6)构建与“数字校园”统一的校园地理信息门户应用系统,包括“虚拟校园”工程。

3“一张图”工程顶层设计

3.1总体框架设计

基于“一张图”模式,构造二三维一体化的师大校园地理空间框架。系统总体框架结构如图2。

图2 校园地理信息“一张图”工程地理空间框架

在这样的统一的“框架”之下,实现结构存储一体化与开发应用一体化 ,建设专业应用系统,如:校园综合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网络资源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虚拟校园工程;校园电子地图公众服务等。

系统架构技术特点

(1)实现GIS二维、三维从底层的一体化;

(2)在一套GIS平台内既有三维直观的表现效果,又有二维强大的分析功能;

(3)促进三维GIS的深度应用。

(4)基于Web Service,构建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的校园空间信息在线式服务应用体系;

(5)数据共享和功能共享并举。

3.2体系结构

3.2.1校园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校园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一张图”的重要工作平台,是实现“一张图”管理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一张图”工程系统体系结构与数据库组织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一张图”工程系统体系结构与数据库组织框架

(1)信息系统建设。

“一张图”管理信息系统是在现有“数字校园”系统框架内,引入校园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将拥有多种信息表现平台,包括GIS系统、CAD系统、WEB页面;针对不同应用,定制相应的基本信息配置;并且增加“一张图”反馈信息关联、计算机辅助校核、审查等功能。改变信息检索形式,包括:文件形式与空间数据库形式;目录、关键字搜索、空间索引等。在现有数字校园平台体系内,改进信息组织结构,根据不同部门的需求将相关图层组合为专题应用数据集。

(2)数据库结构。

结合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组织结构模式,对“一张图”空间数据按照“数据库-子库-专题(分类)-层-要素及属性”的层次框架构建数据库,按分类分层原则组织数据。

3.2.2系统应用模式

系统应用与建设模式:整合模式。为校务管理、科研管理、教务管理、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等提供空间信息服务,在现有的“数字校园”体系基础上,进行数据整合、应用集成、业务流程整合,以面向“信息服务”(Information as a Service)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有效集成。

以面向“信息服务”为目标,以信息集成为重点,面向信息服务的应用集成模式,构建横向的“地理空间信息与服务”支撑体系,如图所示。

图4 “一张图”工程系统应用模式

3.2.3动态更新与维护

动态更新与维护是“一张图”的生命,必须建立“一张图”动态维护更新机制,才能够保证“一张图”信息的准确性、现势性,保证“一张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其动态维护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地理、校园管网、建(构)筑物现状、公共配套设施及校内交通与市政设施现状信息必须“定期收集、定期更新维护”。

日常业务审批数据,采取实时更新的方式动态维护。专题数据整合问题应分类录入相应图层,已经解决的问题,在整合问题图层中删除。严格执行相关成果数据格式及制图规范、竣工验收规则及数据标准、各类信息入库、出库审查、审核制度,保证数据成果的真实性、完整性与一致性。

3.2.4技术与数据标准体系

要实现“一张图”管理,从技术标准上加以改进、完善或补充,并纳入“数字校园”标准与规范建设体系。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制订《“一张图”工程数据整合技术规程》、《现状信息调查与更新技术规程》和《校园地理信息成果数据格式及制图规范》等一系列技术标准。

未来还需要制定各类成果审查、验收规则及标准;各类信息入库、出库审查、审核制度以及“一张图”工程动态维护操作规程等。

4“一张图”设想实现

4.1建设内容

“一张图”工程建设内容可以分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专题应用系统、支撑环境、标准规范与运维机制等四方面内容。

4.1.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在现有测绘数据及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遵循国家标准和测绘行业标准,采用相对成熟的作业手段,更新与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立多类型、多尺度一体化管理的数据库。

具体工作内容包括:

(1)1: 500或1: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DLG, DEM和DOM)

(2)1: 500地下管网数据库

(3)三维模型数据库

(4)元数据库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对以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集中管理与维护。

4.1.2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在更新完善后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之上,进一步整合加工,提取符合公共需求的地理要素内容,进行面向信息化要求的数据重组,扩展地名地址地理编码,建立要素与瓦片的一体化索引,实现多种数据的无缝集成,研制开发网络化的应用服务与运行维护系统,建立权威的、通用的校园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具体工作内容包括:

(1)公共需求地理要素提取;

(2)地名地址信息集成与编码;

(3)数据重组与实体化处理;

(4)地图产品制作;

(5)数据配置管理系统;

(6)应用服务系统;

(7)运行维护系统。

4.1.3专题应用系统

选择需求迫切、具备一定基础的部门,以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基础建立和扩展典型应用示范系统,发挥应用效益,探索应用机制,起到以点带面,逐步将各部门的应用统一到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上,在全校各职能管理部门推广地理信息服务应用。

具体工作内容包括:

(1)校园综合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2)网络资源管理系统;

(3)教学资源管理系统

(4)虚拟校园工程

(5)校园电子地图公众服务系统。

4.1.4支撑环境

支撑环境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是数字校园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运行和服务的必备条件。项目将充分利用已建成的软硬件环境和网络设施基础上,充分考虑设备的先进性、可扩展性和可伸缩性,本着既尽可能利用现有设备又保证项目建设应用需求的原则,适当增加必需的硬件设施和管理软件。

要在信息与网络中心设立三个完全物理断开的专区,分别是内部局域网专区、校务内网专区和互联网专区。内部局域网专区构建内部应用网络;校务内网专区是校内普通职能处室使用的节点;互联网专区作为门户网站的管理中心,提供面向公众的互联网服务。

4.1.5标准规范与政策机制

针对“一张图”工程的建设、管理、应用以及维护等内容,建立科学的、实用的、前瞻性的长效政策机制,保障项目建设过程的顺利实施和建设成果的长期服务。同时,在充分采用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校园区域特点进行必要的补充,形成指导项目实施的规范性技术文件。

具体工作内容包括:

(1)保障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权威性和唯一性的政策文件;

(2)校园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开发利用的管理办法;

(3)地理信息资源维护更新及财政稳定投入的政策文件;

(4)部门间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管理规定;

(5)作为补充的规范性技术文件。

4.2建设成果

(1)“一张图”工程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如图5。

(2)专题应用示范项目:校园综合管网系统,如图6。

(3)虚拟校园工程,如图7。

图5 “一张图”工程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图6 专题应用示范项目:校园综合管网系统

图7 虚拟校园工程

5结论

新一代“数字校园”引入“地理信息技术”,建设一体化数字校园,贯通现实与数字空间,实现数字校园与现实校园的有机衔接,提高“数字校园”的自身集成度,也是高校后勤管理全面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切实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保障和服务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后勤处校园“一张图”工程已初步建成雏形,为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精细化提供了较好的工作平台。按照“一张图”工程理念的、全新的校园地理信息系统,提高了高校后勤管理的行政效率,是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积极探索与有益尝试。

“一张图”工程是“数字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字校园”中引入“地理信息”,提高了“数字校园”的集成度和可用性;实现数字校园与现实校园的有机衔接,有效增强用户体验。

在面向信息服务的架构下,在计算资源整合、信息整合、应用整合的基础上,从长远的应用和服务上,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管理和运作机制,全面提升高校的信息化程度。

参考文献

1 张民鑫等. 数字校园的构建极其关键技术研究. 资源环境与发展, 2010,(4)

2 蔡新元. 数字城市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城市研究所

3 张煜等. 微软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框架. 企业级解决方案

第7篇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于1990年提出,指在校园局域网、网站等软硬件基础上,对学校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规划,并应用到教学、管理、师资培训、教学科研等各方面,最终形成一个体系完善、应用丰富的信息化教研交流环境。

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由于小学与大中院校相比,其办学规模、资金投入、师生年龄、水平层次等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建设数字化校园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因地制宜地计划建设,不能一种模式套到底。

作为一所示范学校、集团龙头学校,我校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前面,提出了建设小学数字化校园的意义与建设思路等。

二、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意义

建设数字化校园,对教学、管理、教科研、家校沟通、信息搜集、资料储存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数字化校园能够加强学校管理

充分利用数字化环境方便、快捷的特点,可以大大增强校园管理的时效性与透明性:利用电子公告板或短信群发系统,可以随时将管理信息到相应接收终端上,做到信息有效;利用数字视频功能,可以很方便地召开家长见面会、教师培训会议等;利用校园网的信息交流功能,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教师的备课行为、教研活动、考试卷面分析等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数字化校园的建立,减轻了管理成本,实现了管理的公开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2.数字化校园可以提高办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数字化校园具有教学资源库,可以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供备课教师参考使用,从而提高备课效率;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随时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家长可以利用数字化校园的交流平台随时了解教学进度,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与教师及时有效沟通,与学校一起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 如何建设数字化校园

1.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科学的领导与管理

数字化校园的成长离不开有效管理,建设中应以“内行管内行”的理念,确立一名信息方面的专家为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管理者,负责协调、领导学校信息中心、校园电视台、多媒体制作室等各个信息工作部门的实际工作。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有了专业的领路人之后,学校才能从实际出发,以专业的视角,制定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如:培训制度、信息制度、教师使用奖励积分制度、信息资源库建设制度、各处室责任制度等。

2.数字化校园需要做好全面的软硬件建设

完备的校园局域网与工作终端是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基础,功能强大的校园网站与资源充足完备的信息库是软件基础。投入多少资金,建成多大规模的办公教学网络,一般还需看各校的实际情况。有些学校处于贫困地区,硬件建设有所受限,所以学校的硬件发展可以从“建网、建队伍、建库”入手,采用“边建设,边应用,以应用促建设”的方式逐步推进。

(1)“建网”—完善网络硬件环境

考虑到发展空间,建议学校的局域网络采取三层交换架构,即主干交换机(千兆,光纤接入)、楼宇交换机(千兆或百兆)、节点交换(百兆自适应进桌面),这样的架构可以满足以后的网络升级需要。网络中心必须架设有服务器,如网站服务器、论坛服务器、学生资源服务器、教师资源服务器等。信息节点需要遍及全校:连通全校各个区域,覆盖全部教室和办公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无线网络,实现无线上网。为了加强网络安全,方便管理,学校需要购设网络硬件防火墙、硬件防病毒网关等设备,并且在每台计算机上安装杀毒软件。

除网络中心与学生机房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设数字化演播室(校园电视台)、多媒体教室、大型多媒体报告厅、课件制作室等。

为了充分发挥数字化办公教学的效率,学校可以为每一位教师配备办公笔记本电脑,这样可以大大方便电子备课和网络学习。

(2)“建队伍”—不断培养信息人才

数字化校园的成功建设离不开日常维护,这不仅是信息教师或专职网站管理员的工作,也应当是全体领导、教师的日常工作。

因此,学校除了应当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培养外,同时还应加强普通教师的信息技能培养,可以组织如“课件制作培训”“网络办公讲座”“学校网站的使用”“网络教学系统”等方面的信息技能校本培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教师参加课件制作大赛、电教技术论文评比等各级各类比赛,可以将比赛结果与各年级组绩效考评挂钩,使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3. 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要灵活有实效

(1)数字化管理系统

校园的数字化管理,至少应当分为数字化信息的与回馈、数字化信息的搜集与整理两大块。

在建设数字化信息的与回馈系统时,可采取以下3条思路制订发展计划:一是建立基于局域网的内部办公系统;二是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如BBS,电子公告板等;三是利用通信网络建立短信群发平台。三者建好后,可以将其进行有效整合。

在建立数字化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系统时,学校各部门都应有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并实际使用,如成绩分析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校产数据管理系统、招生管理系统、财务报表系统、教师博客系统等,为安全性考虑,我们可以建立基于局域网的FTP,让各部门负责人先进行数据筛选,再把有价值的数据保存在统一的数据服务器上,便于数据共享与管理。

(2)数字化教学的应用

数字化校园至少建有3套数字化教学系统:一是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室”,每个终端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收看教师发送的数字信息;二是基于互联网的“网上课堂”,学生可以在“网上课堂”中与同学或教师互相探讨;三是基于“移动多媒体”的展示互动系统,可以是移动投影机,也可以是每个班级的液晶大电视,但至少要做到每个班级都有条件用其演示多媒体信息资源。在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基础上,要求教师能够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各小学在添置数字化校园的教学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操作简单、体积小、色彩鲜艳、易于展示的教学设备。

四、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创建数字化校园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在我校与本市兄弟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常见问题:

(1)广大教师甚至各部门领导的观念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高有一定阻力,易造成“建好了却没人用”的局面。

(2)出现浪费性投资,购置的器材大部分时间在闲置,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使得本来就紧缺的教育建设资金更为不足。

(3)数字化校园平台只由信息技术教师等寥寥数人甚至一人管理,造成只有空架子,缺少资源内容,甚至有想法却建不成的局面。

数字化校园是数字时代学校必然的发展目标,是我国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化校园需要不断地建设完善,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我们应该多向各校学习,以数字化模式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坚定不移地走信息化之路,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数字化校园。

参考文献

[1] 秦海波.论数字化校园建设[J].硅谷,2008(24):137.

第8篇

作者:程敏 单位: 常州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而"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办公空间、研究空间、教学空间等)、资源(如图书资料及专业数据库、教师讲义与课件、网上专业咨询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创建电子校务、教育资源、虚拟社区及网络服务的数字化虚拟大学教育环境,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因此,教育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

一、国外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教育信息化的历程率先启动于欧美发达国家。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90年代初随着微型计算机的普及,更多的计算机进入了美国校园,公立学校的计算机拥有率从每40名学生一台增长到每15人一台。至2002年秋,学生数与计算机数之比更是达到了5:1,美国公立学校的入网率达到98%,每一教室与网络的连通率上升到了77%。目前,美国大学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涉及图书馆网络、学校管理工作、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大学"虚拟校园"的大门已经敞开。除校园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以外,美国高校在校园网络的技术建设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趋势。其中以"校园门户"(Cam-pusPorta)l技术和"无线局域网"(WirelessLAN)最具有代表性。校园门户技术作为一种新式的网站设计方法和体系,已从以前的抽象技术概念逐渐进入实践运用阶段。据CCP项目200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至2002年秋季,有21.2%的美国高校已开始使用"单个或初步的校园网门户技术"。另有20.4%的高校则宣称,他们的"校园门户技术"正处于建设或安装阶段,有29.5%的高校承认,他们正在考虑或讨论这个问题。目前,美国各类高校都在积极发展无线校园网络。根据国际无线局域网协会的调查表明,无线局域网可极大地提高局域网络的应用效率,能够降低运行成本40%,提高应用单位效率6%。至2004年,已有67.9%的调查对象建成了无线局域网络。使用无线局域网不仅可减少对传统有线网络布线的需求和与布线相关的一些开支,还可为用户提供灵活性更高、移动性更强的信息获取方法。美国是信息化教育发展得较好的国家之一,校园信息化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其在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图书资源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一方面与其发达的信息技术和较高的网络普及率密不可分,同时也是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战略措施的必然结果。从欧美发达国家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来看,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1)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2)教育应用系统的扩展及教育内容(如课件等)的交流与共享。3)上网技能的普及、知识内容素材的引入、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化教育成果的交流,以至形成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育产业。网络化是当前数字化校园的最大特点,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和个性化将成为继PC、基础网络后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未来数字化校园的热点。

二、国内数字化校园发展概况

世界各国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促进了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规模展开。1995年,我国建立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并不断完善和提速。1998年,教育部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图利用网络通讯等技术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在世纪之交,教育部又启动了"新世纪教改工程",试图探索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校园网是整个社会互联网的起源,同时也是各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根据2005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已建立校园网,其中拥有1000M主干带宽的高校已占调查总数的64.9%。2005年一些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院校将率先升级到万兆校园网。随着各院校校园网建设的普及,Internet上的许多基于Windows平台的Web站点已开始应用ASP来替换CGI。在Windows平台上,利用ASP将以往的C/S结构的MIS转化为基于Web技术的B/S结构的MIS。在网络应用环境和趋势发生变化的今天,中国的校园网建设正处于从"万兆校园网"向"数字化校园网"过渡的阶段。

三、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校园网必须具备教学、管理和通讯三大功能。学校的管理人员可以按不同的权限方便地对教务、学籍、财务、资产等进行管理,初步实现办公自动化;教师可以方便地浏览和查询网上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和科研工作,通过网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考察;学生可以方便地浏览和查询网上资源实现远程学习等。因此,我认为,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架构可以分为四层:1)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主机等基础硬件和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这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2)应用支撑平台: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管理工具,是数字校园信息传输的平台。3)应用系统建设: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这是数字校园的核心。4)个性化门户:包括部门及信息门户、个人工作平台等,方便用户对应用系统的使用。

第9篇

关键词: 物联网;智能校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TP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110110-01

1 构建平安节能数字校园,满足我校信息化深入应用的需求

我校在2012年投资1800万元完成了国内外一流的,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多系统多业务融合的全数字校园网建设。该数字校园网通过光纤、六类双绞线、无线实现十万兆为骨干、万兆到楼、千兆到桌面的信息接入,可实现对校园区域的全面覆盖。已经实现计算机网络、IP视频安全监控、教学巡查、校园一卡通、班班通、网络接入、IP语音与视频、信息、多媒体录播系统等多系统业务的一体化。该数字校园不但可以满足我校办公、管理以及教学的数字化需要,还利用200M出口带宽和数字教学资源平台为我市职业教育区域数字资源中心提供服务。

1.1 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校园建设从软硬件上成为可能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又称为传感网,是互联网从人向物的延伸,是指在真实物理世界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嵌入式芯片和软件系统,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和实时处理。从而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通信。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物联网是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技术、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将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施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数据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新一代网络技术。同传统数字校园平台相比,在物联网技术中,最关键的技术是传感器技术和云计算机技术。随着云计算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了物联网时代的到来。

1.2 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数字校园硬件平台基础建设工程

现有数字校园网基础上,根据物联网建设要求,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增加信息点数量和物联无线网覆盖范围,满足智慧校园网络基础要求;在原有校园一卡通数据库基础上,对资产设备和校内资源进行统一编码和数据结构定制,构建全校统一的规范化的校园信息库和数据中心;建设传感器网络,实现重点区域和关键区域的传感器部署和设计;升级目前数据中心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购买配套平台软件,满足智慧校园数据处理和存储需求。

智能管理数字校园---通过完善现有校园一卡通系统以及数字校园平台,在此基础上,增加2.4G ID 网络,结合传感器技术,实现师生员工信息电子地图系统,及时掌握师生动态位置和状态信息。同时,尝试在学校管理中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学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满足学校特色活动以及日常管理和家校互动的需求,实现学生管理的特色化。

平安数字校园--升级数字视频安全监控系统,在原数字校园全IP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升级改造,升级为数字校园安全与环境监控中心,实现平安数字校园。

节能数字校园---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数字校园资源监控与管理中心,通过对校园内水、电等资源的集中控制,掌握实时能源耗费信息,并能提供资源使用付费控制,完成对教室、实验室等资源的实时使用状态管理和资源分配,对车辆、固定资产的管理,以及对主要建筑物实现智能电表网络化管理和水资源网络管理,改造建设灯光网络管理系统,实现校园的节能与环保。

2 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数字校园平台基础建设工程

在现有全覆盖数字校园综合布线基础上,根据物联网建设的需求,建设基于zigbee无线自组网的无线网络,覆盖所有传感器节点和主要建筑和设施。

Zigbee是一种基于IEEE 802.15.4标准的便宜的、低功耗近距离无线组网协议。根据这个协议规定的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由于ZIGBEE的优越特性,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组网是一种比较合适的下行信道的实现手段。特别适合应用于一些布线困难旧楼改造的能耗管理系统中。而若将其与成熟的工业以太网和GPRS/CDMA上行信道结合,与后台管理主站组成集抄和监控系统,则可以为远程管理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物联网硬件区别于传统数字网络的特点之一就是大量传感器的应用,物联网下的传感器是一种能感知预定的被测指标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和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是物联网中采集信息和实现对现实世界感知的重要设备。传感器的种类很多,如速度传感器、入侵传感器、温度湿度传感器、位置传感器、能耗传感器等,也可以包含以师生用户的电子标签卡或者手机一卡通卡为EPC码存储设备的RDID传感器。下图显示了传感器数据采集示意图。

传感器数据采集示意图

3 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校园各应用系统

1)构建校园电子地图系统,实现智能管理数字校园。实现与目前数字校园各模块的汇集,实现智能管理数字校园。此部分是在原有数字校园模块,特别是数字校园平台和监控系统的基础上,按照物联网要求,实现师生员工信息电子地图系统,来及时掌握师生动态位置和状态信息。实现学生或员工的考勤和状态信息管理的智能化。通过开发基于Web的校园电子地图系统也即地理信息系统,利用GIS技术、信息技术以动态网页技术搭建的基于B/S模型的校园地理信息服务网站。可以直观地反映校园信息,有效提高校园信息交互检索的效率,使校园的师生迅速的熟悉校园的环境,并且利用地图的形式,将校园信息展现的方式从传统的纯文字模式解脱出来,实现地图与文字、图片等展现模式相结合。

2)升级数字视频安全监控系统,在原有安全监控单一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升级为校园安全与环境监控中心,实现平安数字校园。

通过开发基于物联网的“数字校园安防集成系统”,通过软件图形化的管理形式方便相关人员进行日常管理、检查工作;通过巡更及上报分析系统,确保校园安保制度的贯彻执行。数字校园安防集成系统主要包括视频监控、红外射频防盗报警、门禁系统、巡更系统、紧急求助、呼叫系统、对讲系统等相对独立子系统,根据安防应用需要,快速、方便地在安防监控中心把各系统的数据资源、控制资源等信息,通过集成联动平台的方式组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整体资源,达到优势组合的目的,帮助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实现监督管理、监控互动、及时排除校园安防中的漏洞,最大限度保护学校师生的财产、生命安全。

3)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校园资源监控与管理中心,实现节能数字校园。采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对全校各部分的水、电等资源的参数进行检测,实施集中控制,掌握实时能源耗费信息,并能提供资源使用付费控制,完成对教室、实验室等资源的实时使用状态管理和资源分配,对车辆、固定资产的管理,以及对学生公寓实现智能电表网络化管理和水资源网络管理,改造建设灯光系统,实现校园的节能与环保。

参考文献:

[1]刘云浩,《物联网导论》,2011.

第10篇

一、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拓宽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领域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学校也是一样。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专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数量日渐充足的校园内,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根据现有的联系,结合具体条件,依托数字化校园网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拓宽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领域。

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经历了单纯对外信息、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和教育资源与行政资源整合的三大步,初步构建了教职工与教职工、教职工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教师与学生家长、学校与社会沟通的网络系统,做到了餐饮、购物、阅览、考勤、家校联系、社会实践全校“一卡通”,最大限度地凸显数字化校园网超越时空局限、时效快、影响广等特点在学校管理各领域的独特作用,使全体师生员工都能有效利用数字化校园网,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效。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数字化校园网对学校管理的支持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每一所学校在使用数字化校园网中应坚持联系的观点,相互沟通、加强互动,相互分享有益经验,切实拓宽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领域。

二、联系是多样的,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在数字化校园网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从而导致教师不能全面认识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多数学校把数字化校园网的功能定位为如下三点:一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助推器。让教师树立信息意识,掌握和利用教育数字化技术,提高管理和使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水平,与学科整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二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孵化器。让学生学习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中去,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三是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营造数字化校园建设氛围,在学校现代化建设达纲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完善校园数字化建设机制,提高信息技术装备和使用的总体水平。事实上,数字化校园网作用的发挥并不仅仅取决于学校对其的定位,关键在于使用数字化校园网时,要善于分析和把握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为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我校一方面注重客观条件,加强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及网络管理。庞大的网络加上繁杂的网络设备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管理办法,这样才能让数字化校园真正发挥作用,让教育教学走向高效。为此,我校专门成立教科室这一学校职能部门,全面负责学校数字化校园网的建设、维护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我校充分调动主观因素,把数字化校园网全面应用于学校管理中。如我校数字化校园网的“教学资源”系统中,就涵盖了网上阅卷、成绩查询、学校题库、电子阅览等栏目,仅在网上阅卷系统中,就包含了阅卷选择、成绩文件、试卷查询、试卷文件等栏目(具体见下图),有效满足了学校、师生、学生家长在测评中对各类材料进行查询、分析、展示的需求,全面提高了考试、测试工作的实效性。

三、坚持采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用数字化校园网为提高学校管理实效保驾护航

学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唯物辩证法的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在学校管理中,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因为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标。

第11篇

数字档案馆建设目标

数字校园建设对高校档案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视野的同时也对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高校档案馆在管理内容、管理模式、服务功能、人员技能要求等方面做出调整,以担负更多的任务。笔者认为高校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不应仅仅停留在传统档案数字化的层面上,应根据数字化校园建设构架,从资源、管理,应用和服务4层面为数字化校园学习环境提供全面支撑。

1实现校内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在校内外的共建和共享,发挥档案信息的增值作用是数字档案管理的核心功能之一。其特点是数据“一次录入,共享使用”,即数据仓库中的所有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来源唯一,由档案部门输入后,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统一的学校信息访问平台获取所需的信息,避免信息重复和混乱等现象。

2.实现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

数字校园背景下的数字档案馆克服了以往工作环节、程序的重复,将文件和档案作为统一的系统工程,对文件管理进行超前控制,保证了档案的质量。开展文件材料网上立卷归档,将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相结合,充分利用文书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数据信息,避免档案部门的重复劳动。

3.实现多种应用集成

在数字校园网络环境下建立一个面向对象、分布式的、能兼容多种操作系统、可在不同数据库平台环境下运行、能够支持系统从分散的应用管理系统中收集所需各类电子档案信息的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实现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数字化信息资源规范化存档管理,构建其管理应用目标。

4.实现信息服务的多元化、网络化

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建立统一的档案信息访问平台,解决异构平台的信息资源检索,数字化校园用户可以通过访问档案馆的网站,以最快速度查找存放在不同型号服务器以及不同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平台下的、实时归档或网上逻辑归档的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的档案信息。

数字档案馆建设路径

1.建立完善的数字化档案工作规范

要构建适合数字校园环境下的数字档案馆,必须制定数字化工作规章制度并建立符合数字化特点的档案工作流程。首先,要根据国家规定制定本校的相关标准与制度,如文档一体化工作制度、数字文件归档制度、数字档案鉴定制度以及数字档案备份制度等,保障数字档案馆建设、安全有序地开展。其次,在档案收集环节,建立数字化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归档收集模式,由各单位文书处理人员在产生电子文件时转发一份到档案馆,完成文件归档。再次,在管理环节,建立数字档案设备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注意逻辑与物理存储管理问题,建立数字档案对设备的依赖,防止信息丢失或被非法更改,保证数字档案的可读性和可用性。最后在利用环节,通过数字校园平台建立数字档案信息体系并建立跨网联机用户使用情况文档等。

2.加强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

高校档案部门应加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库建设,积极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信息储备。有了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还不够,还必须建立与之匹配的档案信息数据库。档案信息数据库是一个系统化的数字信息集合,当前高校建设档案信息数据库主要x~--T两种途径:一方面来源于现有的馆藏档案,另一方面通过对电子文件的收集。通过数字校园应用系统进行归档、整理转化为数字化档案,建立相应的数字化档案数据库。

5.实现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各应用系统的无缝衔接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的各职能部门相继建成了各种应用系统,如教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中蕴藏着大量的信息资源。最终这些系统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通过一个数据接口自动转入档案管理系统中,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可以说,各应用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相统一是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前提,也是档案管理自动化、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档案系统通过对各应用系统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类、加工,形成指导性、有长久保存价值的信息,为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服务学校的不同职能部门所产生的电子文件归档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党群、行政等部门所产生的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系统直接与各归档部门的收发管理对接,紧紧抓住归档的源头,所有的收发文材料都在网上进行登记,而后再按归档类目进行文件的预立卷工作,保证归档的完整率。对于像教务、科研、设备等专业化门类,通过标准化信息采集平成网上归档和信息采集。因此学校要加大投资,尽快建立档案管理系统与各应用系统的无缝衔接,建立完整的信息体系。

4.建立数字化环境下档案利用服务中心

利用服务中心不是档案实体存放机构,而是存在于数字化校园网络上的有序的信息空间,是面向数字化校园用户提供档案信息的在线利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学校档案网站作为档案信息服务平台接人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有档案信息的主页设计和更新维护,组织档案信息的上网浏览,档案数据库的更新维护,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远程调用,对远程用户的身份认证,对利用部分档案原文的用户进行在线收费,对整个网站的安全维护,对用户利用信息的反馈分析以及提供与其他档案馆的链接点等内容。

第12篇

关键词:WSN;智能;数字校园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215-02

无线传感网络是多学科高度交叉的前沿研究课题,它综合了传感器,嵌入式计算,网络及通信,分布式信息处理等技术。我国十分重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及其产业化,《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提出的157个技术课题中有7项直接涉及无线传感器网络。2006年初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为信息技术确定了3个前沿方向,其中,“传感器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和“自组织网络技术”两个方向与无线传感网络研究直接相关。国内方面,很多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知名高校都基本建成以高速校园网为核心,实现科研、办公、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的智能化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国外方面,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进入了数字校园的研究,九十年代,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对信息化校园计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美国的副总统戈尔还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后来数字化的概念便被人们普遍接受,随后又衍生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本研究利用WSN技术来构建智能数字校园系统,有效地弥补了有线方式所带来的不足,大大地提高了数字校园系统的安全性、便捷性和安全性。

1 WSN概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智能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1]。一个WSN主要包含传感器、无线发射机和接收机以及电源等,而且具备计算处理能力。此外,系统体系结构部分也包括多个内容,如操作系统、目标定位与跟踪、时间同步、安全、编程等。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特殊的Ad-Hoc网络,是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于一体的复杂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继互联网之后能够对人类生活和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IT技术之一,主要涉及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制造技术等,是一个比较前沿的,当前比较重要的研究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网络规模大、节点密度高、节点能量和计算以及存储和通信资源有限、多跳路由、快速部署、高可靠性等特点。

2 智能数字校园系统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进行全面数字化,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外的一个超时间、超空间的虚拟大学[2]。智能化数字校园系统主要包括智能化楼宇系统、智能化信息检索服务系统等八个部分,智能化楼宇部分主要包括用于教学及实验部分的楼宇、行政楼、图书馆大楼、宿舍及后勤楼等。该部分主要以计算机、传感器、执行器为中心,实现楼宇内多个部分进行集中监测和分散控制。智能化通信系统是智能化数字化校园的核心,该部分主要实现校园内传感器节点之间、计算机终端、网络工作站的通信以及与Internet互联。智能化办公系统是实现校内智能化办公的基础,其目的是实现校内办公智能化、便捷化。智能化安防系统主要实现安全及消防部分的智能化,实现校内安全及消防部分自动监测、自动报警等功能。智能化信息检索服务系统主要是实现教学科研、教职工数据、学生管理、图书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检索。智能化教务系统主要是实现网上选课、学生学籍、免修重修、毕业处理等方面的智能化。智能化学生及教职工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学生及教职工实现智能化管理。智能化资产管理系统主要是实现学校的资产智能化管理。

3 基于WSN技术的智能数字校园系统

WSN技术集成了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有效地将WSN技术融入到数字化校园系统可大大提高智能化数字校园系统的智能化、数字化和可靠性。基于WSN技术的智能数字校园系统如图2所示。

图2中所示,传感器节点可部署在校园内多个地方,并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传感器节点能自组织形成网络,可将数据有效地传送到网关,网关可以将从传感器节点收到的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基站,基站负责收集网络发来的所有数据,并发送到Internet,任意一台接入到Internet的终端都可访问数据服务器或向终端发指令。

4 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是给智能数字校园系统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将WSN技术和智能数字校园系统有效融合,解决了传统研究方式局限于有线的不足,同时也为下一步进行智能化数字校园的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文光,刘士兴.无线感器网络概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39(9):1416-1419.

[2] 冯晓刚,王相东.数字校园系统构建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3(6):9-12.

[3] 杨铁军. 数字校园智能化的探讨[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31(3):52-56.

[4] ZigBee Alliance Ine.ZigBee Specification,2005:20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