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

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3-06-11 09:33: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1篇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大多数来源于古代的书面语,其中有的是古代寓言和历史故事的结晶,有的是古典作品中名言警句的浓缩。虽然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但它依然保留着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特征。所以,我们如果对这些成语中保留着的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不仅对学习和运用现代汉语有帮助,而且对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就一些成语试作分析。

一、有些成语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实词的古义、通假、一词多义和活用等语言现象

1.成语中的古义现象

例如:“休戚与共”“走马观花”“春华秋实”“不速之客”,其中的“休”“走”“华”“速”,它们的古义分别为“喜悦”“跑”“花”“邀请”,这就和现代汉语中的含义相差很远。

2.成语中古词通假现象

比较常见的有“仓卒从事”“再接再厉”“图穷匕见”等成语,其中的“卒”“厉”“见”,就分别是“猝”“砺”“现”的假借,通过这些成语,又可以了解古词通假的现象。

3.成语中一词多义现象

这方面的成语也不少,例如“负荆请罪”“如释重负”“忘恩负义”等成语中的“负”字,在不同的成语中,含义不相同。它们的意思分别为“背”“负担”“背弃”。在“三令五申”“利令智昏”等成语中的“令”字,在各个成语中含义也不相同。它们的意思分别为“命令”“使”。因此,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就可以通过这些成语加以区别。

4.关于词类活用的现象,在成语中更是屡见不鲜

例如:“报仇雪恨”“衣锦还乡”等成语中的“雪”“衣”等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是表现人或事物的名词,但在这些成语中其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都属于动词性的。又如“隐恶扬善”“取长补短”中的“恶”“善”“长”“短”等词,在现代汉语中均为形容词,然而在这些成语中,都活用为名词。

二、有些成语,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

1.成语中的词法现象

如“之”字,在文言文中,既可作代词,又可作助词。在“绳之以法”“呼之欲出”“等闲视之”等成语中“之”就是代词;而在“一丘之貉”“逃之夭夭”等成语中,“之”就是助词,有的相当于“的”,有的就纯属语助词。

又如“然”字,在文言文中,既可作代词,相当于“如此”“这样”,又可以附在描形绘声的情态动词后面,作为形容词的辅助成分,相当于“的”“地”“……的样子”。“在不以为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成语中,“然”就是代词;在“肃然起敬”“恍然大悟”“悠然自得”等成语中“然”就只是个词尾。

再如“而”,在文言文中一般作为连词,但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连接关系。在“一而再,再而三”中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在“忘而生畏”“揭竿而起”等成语中,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来”;在“华而不实”“引而不发”等成语中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却”;在“侃侃而谈”“不欢而散”等成语中表示修饰关系,连接动词和它的修饰语,相当于“着”“地”。

此外,还有“则”“于”“以”等,如“不进则退”“欲速则不达”“既来之,则安之”等成语中的“则”,做连词,主要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就”“那就”等,如“人浮于事”“无动于衷”“重于泰山”等成语中的“于”作介词,相当于“在”“从”“比”等。

2.成语中的特殊句式

先说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判断句不用判断词,有的用语气助词“者”作为判断的标记,有的用“为”表判断,有些成语的判断方式也是这样,像“士者国之宝”“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又如倒装句:“无动于衷”“无济于事”“嗤之以鼻”等成语,都是介词结构后置。“时不待我”则是否定句的代词宾语提前。“唯命是从”“唯利是图”等,都是用“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被动句:有些成语还保留了文言文有的用“于”“见”表示被动的方式,像“疲于奔命”“见笑于大方之家”等成语就是这样。

3.成语中的省略现象

成语中除了上述出现的两种情形外,不少成语还出现了文言文中所特有的省略现象。如“石沉大海”“养尊处优”,就在“沉”“处”的后面省略了“于”。“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便是“习以之为常”“不以之为然”的省略。“车水马龙”“龙腾虎跃”,便是“车如水,马如龙”“如龙腾,如虎跃”的省略。

从以上的举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成语中确实还保留着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特征,它确实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文言文的各种语言现象的“活化石”。因为学习某种语言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掌握和积累大量的典型范例。我们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在讲到文言文的某一语言现象时,适当地配上一两个成语,无疑会使学生加深对于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法则的记忆和理解。况且,我们在长期的现代汉语教学中,早已积累了大量的成语词汇,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发掘和利用这些丰富的词汇呢?

第2篇

“素质教育”一词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它是相对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以选拔为目的、以升学率评定教师功过的“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它的提出与实施,不仅体现党的教育策略和指导思想,也是为我国在21世纪培育高素质人才所必须的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本文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

首先,教师应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素质教育”具体地说是实现教育方针的教育目的,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要求的教育,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教育方向和目标有所改变,更不是否定考试,而是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绝不是否定过去应试教育的成绩,而是教育取得巨大成绩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教师必须弄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第一,培养目标不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只注重智商。第二,培养对象不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只面向优等生。第三,学习过程不同。“素质教育”是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应试教育”是一讲到底,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第四,学习要求不同。“素质教育”是要当堂理解,当堂消化,而“应试教育”是采取“题海战”。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最新的教育动向,使之成为新世纪所需求的“创新型”教师。

二、积极优化教学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精讲”,学生必须“精练”。“精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师生双边活动和生与生之间的双向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教材重点,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展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认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通过教师的精讲,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精练”则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选择少而精的、有层次的题型,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主动地、积极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走出“题海战”的误区。

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采用的手段。具体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一般认识规律、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个体差异而定。无论何种教法,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律,不存在什么都适用的“最佳教法”。这就是教学中的“教有定律而教无定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提供以下四种教学模式供参考:一是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直观到抽象的特点,且以直观启发为主,则采取“观察――操作――概括”的模式;二是当教材内容具有从已知到证明的特点,且以精讲为主的,则应采取“自学――精讲――理解”的模式;三是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假设到证明的特点,且以发现启发为主的,则采取“问题――讨论――发现”的模式;四是教材内容的组织是具有从范例到通类的特点,且以范例启发为主,则采取“示范――理解――运用”的模式。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不同的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的答案,只要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就应给予肯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拓宽思路。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技术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教师应当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等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在课堂教学、课堂作业、实践活动以及考试中,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还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象、几何图形及其变换过程并研究其性质;从计算机上获得数据,并绘制表示同一组数据的不同图表,使学生能选择适当的图象描述数据;计算机还可以产生足够的模拟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事件发生概率的意义。

第3篇

关键词:绘画活动;幼儿创造力;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一、背景和意义

21世纪是创意时代,创造力是创意时代人才的基本特征。因此,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创造性人才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无止境》一文中指出:“全球问题千头万绪,使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开发人的创造力,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然而有专家指出,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是当今我国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反观目前国内许多幼儿园的绘画教学实践,始终存在着重技能轻创造的局面,绘画教学始终摆脱不了老师的示范和讲解,一旦离开了老师的范例,幼儿就不会画了。美国加德纳博士在《美国艺术的指导思想》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教育者认为应该先从基本技能开始,创造性是以后的事。相反,美国的教育者的长处是给儿童足够的时间去探索,让他们发展创造力”。所以说传统的绘画教学方式只能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绘画教学的价值在于培育幼儿的创造力。英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美术教育是手段不是目的,主张通过创作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国内幼儿美术教育家李慰宜指出,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美术技能对一个社会成员来说,也许并不是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培养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都会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头脑中,长期地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发挥作用,这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所在。因此,构建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绘画教学模式是深化幼儿园美术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二、幼儿创造力发展绘画教学模式

幼儿创造力发展绘画教学模式是指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幼儿创造力为主线,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为出发点,以共同特征辐射活动、相关刺激组合活动、图形符号变异活动为依托形成的绘画教学思想与操作体系的总称。其主要内容有:

1.共同特征辐射模式

它是一种以共同特征辐射活动占主导的绘画教学。其内容为:刺激呈现—特征分析—特征辐射—幼儿创作—师幼互评。

共同特征辐射模式不是用展示范例的方法和提指导性意见进行教学,而是“一个命题多种表现”。即教师为幼儿提供图片、实物、录象等,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多通道感知,帮助幼儿回忆经验、启发联想。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类比联想,并进行大胆地想象和创造。

2.相关刺激组合模式

这是指一种以相关刺激组合活动占主导的绘画教学。内容为刺激呈现—特征分析—相关组合—幼儿创作—师幼共评。

刺激呈现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定的刺激,这种刺激必须包括两个要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教师引导幼儿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特征进行观察感知,揭示它的属性和关键特征。使幼儿将毫不相关、无内在联系的事物,通过想象和创造,有意识地组合起来,形成新的视觉形象。

3.图形符号变异模式

它是一种以图形符号变异活动为主导的绘画教学,其主要内容是:刺激呈现—特征分析—符号变异—幼儿创作—师幼互评。教师展示无意义的符号图形,或一个具体图形的一半或残缺图形,引导幼儿观察感知,揭示出具体属性和特征。让幼儿联系生活进行联想,对图形作出增加和补充,形成新的图形或形象。

三、实施幼儿创造力发展绘画教学模式的主要方法

1.让幼儿学会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一些初级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了解世界的。幼儿的美术创作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没有观察便没有创作。教师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为幼儿提供观察的机会和条件,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美术活动中幼儿观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幼儿形成广泛的联想与灵活的思维,有利于幼儿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有了生活体验,就有了创作的灵感。

2.让幼儿学会比较

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从事物的色彩、形状、结构、质地等特征和功能上发现或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比较可以强化对事物的观察、理解和记忆以及语言的表达,从而建立对事物的丰富表象,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幼儿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积累丰富的素材。

3.让幼儿学会联想

第4篇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

2、为什么学生会偏科?

学生偏科有很多因素,专家认为兴趣、态度是最主要的。你有心去学一门功课,无论周围有什么影响你,你都可以坚持下去。兴趣也是主要的,但只有你有这个心去学习,不管你是否喜欢这门功课,你都会变得比以前更加感兴趣。老师也只能叫你如何去学,即使他教得不好,但只有你有心,还是回学好的。

3、做好一个教师固然离不开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除了这些,你认为教学的最重要特质是什么?

首先、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我认为一个好教师还要乐业,这一点也很重要。

其次,健康尤其是心理和精神健康、再有就是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学生满意,喜欢听!

专家个人认为师德、人品及个人的修养。良好的表达能力及为人处事能力;爱心与责任心。

4、你赞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吗?为什么?

同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要因材施教。专家很赞同,因为学生是人,作为个体,都有其特殊性。老师要想教好学生,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要注意方法,好的方法和得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如孔子也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

5、学生记忆有什么特点,学科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动机的诱发——培养记忆能力的基础二、兴趣的培养——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三、方法的指导——提高记忆能力的关键。

6、你认为一种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平时你是怎样备课的?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备出一份好的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也能使教师教学更有底气,甚至变得胸有成竹。同时,好的教案设计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效率等多个方面,最终对整个课堂课的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专家认为无论是哪门学科,教师真正要备好一堂课,就必须脚踏实地,并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地研究和设计。

(1)“

研读”是备课的必要前提;

(2)“博学”是备课的重要基础;

(3)“细致”是备课的基本要求;

(4)“创新”是备课的成功亮点。

7、你同意“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这句话吗?

本句话源于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是其衍生出的众多“伟辞”中最为著名的一句。

专家认为,原来是陈*老先生的一句勉励之语(可能勉励后人,也或是勉励老先生自己),陈老先生当初写这句话时,断然不会想到在多年以后的今天会引出如此多的讨论吧!

8、你怎样认识集体备课制,它有优势吗?

优点:防止老师偷懒,提高教师教学主动性。减少教师个人的一些违规举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亲密老师之间的同事关系,有利于互相提高水平。

9、教学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你倾向那一种看法,若两者都不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艺术,专家觉得任何一门事物都是艺术艺术来原于生活,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

10、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从发展性教育的角度出发,好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⑴基础目标 指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

⑵提高目标 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发展。主体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主体性强的学生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⑶体验目标 好的课堂教学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 和谐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和愉悦。

2、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好的课堂教学的教学

内容具有如下特征:

⑴教师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

⑵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 。

⑶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

⑷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3、教学策略与方法:学生主动地学习

现代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4、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也是好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在:

⑴课堂驾驭能力

⑵实践操作能力

⑶语言表达能力

11、现在常常提的“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你怎样理解?

学生是一个民族传承的希望,是一个国家继续生存、发展的灵魂所在。很简单地打个比方,如果一颗正在茁壮成长的大树*,突然之间,中间断了一节,您说会怎么样?以学生为本,其实说的就是传承,接力棒需要有人接的,如果只有第一个,而没有第二个,那会是怎么样?

12、你平常看的教育教学类的书籍和杂志有那些?

(主观见解)

13、你最尊敬的教育家是谁,为什么?

第5篇

[关键词]数学实验 教学 中学

一、引言

长期以来的传统数学观念认为:数学是一种具有严谨系统的演绎科学,数学活动是高度抽象的思维活动,即使需要实验,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式的所谓的“思想实验”(欧拉称之为“准实验”)。但著名的数学教育学家G•波利亚指出:“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1977年阿沛尔和黑肯成功地利用计算机解决了“四色问题”,对数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从中国传统的数学机械化思想出发,创立了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实现了利用计算机进行推理证明的突破。正是由于这一成果的出现,使得数学实验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深闺”走了出来,走进了中学数学的课堂,并逐渐引起重视。

二、数学实验概念的界定和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

1.数学实验概念的界定

根据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科学实验的定义,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我们采用曹一鸣先生对数学实验的概念界定:为获得某种数学理论,检验某种数学思想,解决某类数学问题,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数学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下,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中所进行的探索、研究活动。

过去在数学教学中所运用的测量、手工制作、实物或教具演示等形式属于数学实验的初级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数学概念、定理,如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如下图)。

而现代数学实验则以计算机软件为应用平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实验环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试验来探索数学问题的解决,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

2.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

数学实验教学模式,通常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明确的教学情境,教师根据数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依靠一定的实验工具让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进而获得相关的过程体验、情感体验,开发学生的潜能。

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实践与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符合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与数学教育中忽视创造性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与当前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相一致。

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及各环节的主要目的和基本特征

数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环节:情境创设、确定主题和研究步骤、探索性试验、发现规律并提出猜想、猜想的论证与数学化、交流与分享。笔者结合一则高中解析几何教学案例《轨迹》对上述六个环节加以分析说明,案例使用的软件平台是《几何画板》。

1.情境创设

从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出发进行情境创设是实验教学的前提和条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创设思维场景,激发学习兴趣。这一环节以使学生已有数学知识结构与新学习内容发生冲突、产生心理上的学习需要为基本特征。《轨迹》案例采用了利用数学问题创设情境的方法,教师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1):过定点与定圆相切的动圆的圆心轨迹是什么?

2.确定主题和研究步骤

这一阶段是情境创设阶段的延伸和扩展,目的在于明确研究的方向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步骤,以使学生明晰研究目的要求为基本特征。学生经过简单讨论后认为:①定点位置可能位于圆内、圆上,也可能位于圆外;②相切可以是内切,也可以是外切,从而确定应对定点位置、相切类型进行分类组合讨论。

(由于软件平台无法对图像进行分割处理,故将3.3、3.4、3.5三部分的案例集中于3.5后)

3.探索性试验

探索性试验是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主题和核心,以使学生主动参与相应实验,获得与所研究问题相关的数据并清晰描述为主要目的和基本特征。

4.发现规律并提出猜想

这一环节是数学实验教学的,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数学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获得新的信息。它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为基本特征。

5.猜想的论证与数学化

猜想的论证与数学化是得到正确结论、完成数学实验的关键步骤,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严格论证猜想或举反例否定猜想,从而得到可信的数学结论。这一阶段以学生能够表现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主要特征。

(案例部分)学生自己操作点B在圆A内部、外部、圆上,进行实验、观察。(图1)

观察结论1:从数据和红色的轨迹看出,点在圆内部时是椭圆。(图2)

观察结论2:从数据和演示的轨迹看,当动圆P过点B与圆A内切时,是双曲线的右支,当动圆P过点B与圆A外切时,是双曲线的左支。这是很美妙和对称结论。(图3,图4)

结论3:当点在圆上时,动圆圆心轨迹是两条射线。(图略)

教师接着提出问题(2):同时与两定圆相切的动圆圆心轨迹是什么?此问题的实验多样性比问题(1)更加复杂,即两定圆的位置以及相切的类型更多。由于学生对问题(1)得实验探讨取得初步成功,这个问题极大刺激学生探讨结论的好奇心,以及观察数学实验的注意力。

学生进入另一个数学实验:

结论4:两圆外离时,动圆同时外切或同时内切的圆心轨迹是条双曲线;(图8,图9)一个内切,另一个外切时,动圆圆心轨迹也是一条双曲线,但是两条双曲线不同(图6,图7)

(图9)

学生继续进行实验,观察由外离外切相交内含同心圆轨迹的变化情况(图10):

问题3:同时与一定圆和一定直线相切的动圆圆心轨迹是什么?教师不作任何解释,学生自行操作课件做实验:

在学生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要求:①对于第一个实验,从椭圆与双曲线以及射线的定义,将轨迹形成的原理写出来;②对于第二个实验,根据定义说明为什么是双曲线;③对于第三个实验,写出看到的一种情形的轨迹的形成原因。

6.交流与分享

交流与分享是数学实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包括师生交流、同学交流、人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思想、方法、过程交流和成果展示,以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认知和情感得到提升为主要特征。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将实验结果的理论推理过程形成实验报告,以文本方式或以电子邮件等方式上交。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六个环节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不同组成部分,分别有着不同的功能和重要性,是断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的。

四、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笔者以杨裕前、董林伟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八年级《数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第二章第一节《勾股定理》为例,选用有张景中院士主持开发的《Z+Z智能教育平台》为软件平台,对中学数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和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勾股定理的实验发现。

1.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北京ICM2002(北京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相关资料和希腊毕达哥拉斯诞辰纪念邮票(如右图):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主办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要选定这个图形作为会徽呢?这个图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邮票中的三个正方形为什么以黑白方块表现呢?它又为什么以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为自身的边呢?

2.确定研究主题和步骤。由创设的情境确定研究主题是直角三角形三边所构成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而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当以“面积出入想补”的思想采取“割”或“补”的方法,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的网格整点功能和数据统计功能进行研究。

3.探索性试验。笔者给出了如下图所示的基本框架,其中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在网格整点上变动,但始终保持为直角三角形。学生在基本框架的基础上采用“割”、“补”不同的方法进行试验,软件的数据统计功自动将三个正方形的面积记录到统计表格中。

笔者作为一个合作者、咨询者,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去,学生在“割”与“补”两种方法上都取得了突破(由于软件将网格整点作为背景显示,无法作为图片拷贝,故上图所采用的是屏幕截图,以下的图形中,将直接使用软件前景的拷贝图片,而省略了其中其余部分,包括网格整点)

4.发现规律并提出猜想。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统计,学生很快发现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联想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猜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5.猜想的论证和数学化。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严格地证明勾股定理,同时强调严格论证对于数学命题成立的重要性。

6.交流与分享。利用校园网的BBS平台交流自己的思想方法、探索过程、实验成果和心得体会,并上交实验报告或小论文。笔者作为交流对象之一为学生提供合作和咨询,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继续深入挖掘勾股定理的内涵。

经过本次实验,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掌握超出了其他未进行实验的学生,同时学生也加深了对“面积出入相补”这一思想方法的理解,这使得他们在随后进行的单元过关测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这次实验也对学生产生了一些负向迁移,这一点将在5.5中详细说明。

五、在中学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1.如何处理数学实验用时较多与中学数学课时偏少之间的矛盾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多、学时相对较少,为完成教学计划以及应付备受社会关注的中考、高考,时间就显得异常宝贵。数学实验不仅在于对知识本身的探求,还在于知识的应用,因此历时较长。一方面数学实验需要教师事先开发出适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半成品课件,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方法和操作上的指导,这就与现在的中学数学教学产生了十分明显的矛盾,这个矛盾应如何解决呢?

2.哪些内容适宜开展数学实验教学

中学的数学知识是历史上经历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探索结果的汇编,显然不可能逐一让学生去体验、探索、发现。那么,应当依据什么标准筛选开展实验教学的内容呢?有调查显示代数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是进行数学实验最多的内容,它们占中学数学实验的67.57%,同时70%左右进行数学实验的教师将数学实验用来“激发兴趣”和“客体感知”,而对“概念形成”、“结论推理”和“复习巩固”进行实验的则微乎其微。但事实上,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很大的障碍在恰恰在于上述三个方面。因此,我们应当依据什么标准选择进行数学实验的内容仍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3.选择软件平台依据什么标准

现今适宜用作中学数学实验教学软件平台的专门软件很多,主要的有以下几种:①国内中学教师较早接触和使用的是《几何画板》,它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学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操作也较为简单,本文的《轨迹》案例就是由这个软件进行实验的;②由中国科学院张景中院士主持开发的《Z+Z智能教育平台》融合了《几何画板》的优势,所不同的是它“是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量身定做的”(张景中语),其中“超级”的含义是软件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可以像在超级市场购物一样进行随意的组合,加之其所具有的自动化推理功能使得它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如上述《勾股定理》案例就是利用这个软件进行试验的;③由美国Wolfram研究所开发的《Mathematica》虽然初衷是为大学和科研机构服务,但它良好的表现使得它的在中学数学实验中的应用前景也比较乐观。笔者对比三个软件后认为:在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Z+Z智能教育平台》和《几何画板》以其应用方便、表现形式多样而具有明显优势;而《Mathematica》在处理函数等代数问题方面则技高一筹,如:利用下面的命令组就可以方便地生成如图所示的正弦函数的图像,而这比用《Z+Z智能教育平台》或《几何画板》生成同样图像的操作简单得多。

a=Plot[Sin[x],{x,0,2Pi},AspectRatio->Automatic,AxesLabel->{"x","y"},

Ticks->{{Pi/2,Pi,(3Pi)/2,2Pi},{-1,1}},PlotPoints->500,

DisplayFunction->Identity];

b1=Graphics[{Dashing[{0.02}],Line[{{Pi/2,0},{Pi/2,1}}]}];

b2=Graphics[{Dashing[{0.02}],Line[{{0,1},{Pi/2,1}}]}];

c1=Graphics[{Dashing[{0.02}],Line[{{3Pi/2,0}, {3Pi/2,-1}}]}];

c2=Graphics[{Dashing[{0.02}],Line[{{0,-1},{3Pi/2,-1}}]}];

d=Graphics[{Text["0",{-0.2,-0.2}]}];

e1=Graphics[{RGBColor[1,1,1],Disk[{0,0},0.05]}];

f1=Graphics[{Circle[{0,0},0.06]}];

e2=Graphics[{RGBColor[1,1,1],Disk[{2Pi,0},0.05]}];

f2=Graphics[{Circle[{2Pi,0},0.06]}];

Show[a,b1,b2,c1,c2,d,e1,f1,e2,f2,DisplayFunction->$DisplayFunction];

此外,还有诸如不依赖于计算机设备单独使用、内置了计算机代数系统和《几何画板》全部内容的TI图形计算器(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开发)等,这些软件或设备各有特色和长处,我们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应当依据什么标准进行软件平台的选择呢?

4.怎样解决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低下与需要对实验软件平台进行熟练操作之间的矛盾

目前由于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实际的操作水平低下,而进行数学实验却需要对实验软件平台进行较熟练的操作,甚至具有一定的编程基础,这就形成了较为尖锐的矛盾,而且这个矛盾直接影响了数学实验教学的展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当务之急!

5.如何应对数学实验对学生产生的负迁移影响

虽然学生对数学实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前后对其它数学知识却出现兴趣降低、因急于进行实验而忽视其它知识的学习等不良表现。如从对《勾股定理》的数学实验前的操作培训一开始,学生就开始忽视《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学习;实验结束后,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沉浸在自己探索发现勾股定理的兴奋中,对后继的《平方根》等内容感到乏味、厌烦。这种负迁移效应因数学实验中计算机参与而更加明显,我们应当如何去应对呢?

当然在具体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时,还出现了其他一些问题,上面列举的仅是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也是我们最企盼得到指导和帮助的。

六、结束语

“计算机的使用,正在改变数学的性质,数学正在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数学实验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数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在实际教学中讲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加以研究和深化,以使它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美] G•波利亚著,阎育苏译.怎样解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2]王树禾.数学思想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3]曹一鸣.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3,(1):46.

[4]骆魁敏.高中数学虚拟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3,13(3):55-57.

[5]殷红,李忠海.中学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探讨[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3):75.

第6篇

一、支架式教学的涵义

“支架式教学”是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模式。简单的说,即通过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步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最后撤销支架。此理论是由维果斯基的“辅助学习”作为基础。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最初常受外在文化的调节,而后才会逐步内化为学生真正的心理工具。

支架式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既要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或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能够进行信息加工的主体,又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而且,它具有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功能,那么教师应彻底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关注学生个体经验的转变。与此同时,支架式教学具有暂时性和可调节性。

二、支架式教学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预热。这是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把学生引入某种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

在讲授运动时,先给学生看奔腾的水流、飞驰的火车等动画,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然后请学生尽量说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运动。一开始可能只有几个学生轻声说了几种运动,教师听到后要马上加以肯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会儿,他们想象出各种各样的运动情景:大到天体的运动,小到原子的运动;远如云彩的飘动,近如自己身体的运动;快如飞机、宇宙飞船的运动,慢如蚂蚁的爬行……

这个过程中,以影像资料为媒介支架,以范例、问题以及向导为表现形式,激发他们进一步开展自主性知识探究,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

2. 探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尽管探索的问题可以是开放的,但教师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启发引导,提供解决问题的模型,也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反馈。

在预热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提问:乘坐在同样一列火车里的甲、乙两名乘客,并排坐在一侧,当火车向前运行时,甲看到的乙是运动的吗?这样便引入了参照物的概念。马上又问:这列火车从北京开往长春,运行了500km,同学们能知道它所在的位置吗?如何才能知道呢?是否有同学可以试着描述一下其全程运行情况呢?以此来引出路程、位移以及速度等物理概念。

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同学会不知如何作答。但这恰恰是物理课堂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的核心应用,教师在提供问题的原型后,逐步让位于学生自己的探索。

3. 独立探索。教师让学生独立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此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最终完成自我管理、自我探索的任务。

在前面的探索基础上,有个别学生提出了对平均速度的疑问,主动去翻阅教材、网上查阅资料、带动其他同学探讨问题。观看百米运动员的比赛视频,学生讨论观众和裁判员分别是怎么比较运动员的运动快慢的,再由时间不同运动路程或位移不同提出运动快慢统一的比较标准。比赛中各个阶段的运动快慢不一,得出位移比时间只是粗略的描述运动员的运动快慢,得到平均速度概念。

第7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电子教学;内涵;策略;主动性

电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展特点的课程,在电子教学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加适时、恰当地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当地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教学范例,为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中职学科教学整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首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并针对所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者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边学边练,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它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方法,其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从易到难的顺序,特色是以完成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任务驱动以对问题的探索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做学习的主人,并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这种方式非常适合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为关键,怎样驱动为核心,信息素养为目的。简而言之,任务驱动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任务三者积极互动的过程。

二、电子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并通过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强化练习等方式构建而成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实施需要做好任务设计,同时,教师要做好精心的准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明确任务目标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明确电子教学的总任务目标,把总任务的每一步细细分化,分化为一个个的小任务。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把每个电子实验过程都以向总任务靠近为目的,在电子教学过程设计时,要将操作过程进行详细的分解,任务难度由低到高,并逐步细分成几个小的任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任务,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兴趣等等。

2.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讲授电工电子的时候,教师要尊重知识的逻辑系统性,强调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通过连续学习的理论实践进行推导。教学可以把任务目标分为初步学会、会、熟练应用这三个层次,因为不同层次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但是,其目的都是为了学生达到最终目标,能够熟练应用它。另外,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应该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而对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要求就可以相对高一点,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求就应该低一点,也就是说任务设计有层次感。

3.任务可操作性要好

中职电子教学是针对中职学生而教授的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电子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进行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其可操作性,使学生能够自己通过电子实验将其完成。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根据中职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当中的实例进行理论教学方法的应用,从而使抽象的理论课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教师在课堂上利用问题假设,设置驱动型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电子教学驱动型任务的设计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同时,在电子实验中,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加强对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应用,针对中职电子教学特点,以深化中职电子专业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教学,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宝珍.中职电子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2008(10).

第8篇

    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论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教学模式论,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的教育学的 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972年,美国学者乔以斯和韦尔发表《教学模式》专著(中译本:《当代西方教学模式》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从上百个教学理论和研究计划中挑选出25种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归纳成信息 处理、人格发展、社会交往和行为控制四大类。1979年,美国的埃金、考切克和哈德三位学者合著《课堂教学 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一节,对课堂教学中六种信息处理模式的理论与方法作了具体论述。19 81年,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发表《现代的课》,运用系统方法论研究教学过程,把现代课堂教学划分为四大 类模式。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也对教学模式展开广泛探讨和研究,并在总结广大教师实践的基础上,力图 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体系。

    “模式”一词是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个术语,通常指介于经验和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 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形式”。把模式概念引入教学理论中来,反映了现代教学论研究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即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论,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动态地研究 教学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构成样式及其具体的操作程序。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乔以斯认为,“所谓教学,就是创造由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 作用、社会关系、活动类型、设施等组成的环境。”而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创造这种环境的方法。目前,对教 学模式的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界定。在国外,乔以斯的定义较有影响,他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 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在国内,有人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一种相对稳定的 教学程序,即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步骤。”有人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某一主 题及其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关系,对教学结构进行组合的方式。”有人认为,“教学模式的涵义是指一定教学思 想或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它以简化的形式表达 出来。”也有的人认为,“常规的教学方法俗称小方法。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 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 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

    要给教学模式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必须整体地分析教学活动的特征。教学活动的构成可以分为静态与动态 两大部分。其静态结构主要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与相互关系。其 动态结构则是教学流程中的组织方式与程序安排。一个教学活动的静态和动态结构形式总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 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构建的。由于教学理论或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样式与教学 程序的结构方式也不同。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教 学活动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或范型。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教学理论,也不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看,它 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方法论体系,或者说是一种教学策略,而不是单纯的操作性、技术性的方法。

    教学模式的地位

    教学模式的研究受到国内外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的普通重视与关注。在美国,乔以斯和韦尔的《教学 模式》一书成为教师必备的参考书,这不是偶然的。问题的答案应从教学模式在教育大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所 起的作用中寻找。

    教育作为一个循环系统,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次。处于这个系统宏观层次的是培养目标,中观层 次的是课程与教材,微观层次的是教学方法。

    培养目标是教育循环系统的“脑”,它制约着课程、教材、教法诸方面。培养目标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 的时代有不同水平。培养目标的时代水平由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两方面因素决定,它的每一次变 化都引起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

    课程与教育是教育循环系统的“心脏”。学校课程指的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 容和进程的总和。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念和课程结构,而有 什么样的课程观和课程范型,就应有什么样的教材观和教材体系。因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是从具有一定 时代水平的培养目标中引伸出来,并依据课程理论进行组织和编排的。

    有了课程计划与教材,如何才能实现教学呢?这就要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 务而进行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显然,它是师生遵循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确定的课程,运用相应的教 材,实现教与学任务的方法和手段。

    综上所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构成了教育循环系统,而统领这个系统的是教育 哲学。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价值观,教与学的认识观与方法论等居高临下地决定和支配着教育思想和教 育行为。而评价体系则对整个教育系统实行评估,对教学目标的高与低,课程与教材的科学与否,教学方法的 得当与否起着调控的作用。

    那么,教学模式在教育循环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呢?教学总是包括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如 何在教学流程中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教学实施的关键,也是教学论的重要研究课题。一种教学理论必须 依据教学的规律编制成可操作的程序,方能产生价值并发挥实践功能。而任何教学经验必须根据教学理论的指 导,方能上升为科学的方法系统,产生最大的效应。教学模式恰恰成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一个结合点。它 既是教学理论的操作化,又是教学经验的具体概括;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是某种教学理论的简化形式,因而充 当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沟通了教育循环系统的宏观、中观与微观层次,为建立理论与实践之 间的畅通渠道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教学模式的这种特殊地位,使它成为教育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与 师生关系最密切的因素,它成为人们注意和研究的热点是很自然的。

    教学模式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结晶,把一定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又把实践上升为理论的中介领域,具有自己 独特的特点。

    完整性。任何教学模式都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一套完整的结构。这个 体系既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形式,又是某些教学方法、方式概括化的框架。教学模式的结构含有四个要素: 1.主题。这是教学模式构成的主导思想, 如发现教学模式的主题是“发现”,掌握教学模式的主题是“掌握 ”。2.目标。 这是教学模式指向和完成的主要任务。如范例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精选出的示范性 材料,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并能举一反三,培养独立思考和迁移能力。3.策略。即达成目标的独特的手 段。 如程序教学模式的策略包括小步子、即时反馈、积极反应和自定步调四条。4. 程序。即达成目标的步骤 和过程。如范例教学模式的程序包括:①范例地阐明“个”;②范例地阐明“类”;③范例地掌握规律与范畴 ;④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的经验。

    简约性。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的简化表现形式,具有简要明晰的目标和过程。它通过简明扼要的解释或 象征性符号,反映其所依据的理论的基本特征,便于人们理解,又通过具体明了的结构框架,概括零乱纷繁的 教学经验,便于人们把握。

    操作性。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了的教学理论,它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内在的本质程 序化,更加接近教学实际,易于理解和操作,而不同于思辨的理论。

    针对性。教学模式都有鲜明的主题、固定的目标、独特的程序和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选择和运用教学 模式必须注意其特点和功能,不存在普遍适用于任何教学过程的万能的模式。

    教学模式的演变

    教学模式的概念虽然出现于本世纪70年代,但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探寻教学模式的历史 演变有助于对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运用。

    学校产生前,教学主要是口耳相传、示范模仿。学校产生后,在古代的漫长时间里个别教学始终占主导地 位,欧洲直到16世纪,中国延续到19世纪末。个别教学的典型程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机械复习(朗读 、背诵、记忆)。有的也包含一些启发因素,表现为:教师讲学──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它只能称为教学 模式的一种萌芽形态。

    17世纪,适应欧洲工业化对劳动者的要求和教育普及的需要,夸美纽斯首创班级授课制。他以感觉论作为 教学理论的基础,提出教学先运用儿童的感官,然后运用记忆,随后再运用理解,最后才运用判断,形成了以 观察──记忆──理解──练习为主要程序的教学模式。

    到19世纪,赫尔巴特从统觉论出发,认为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个统觉过程,即新经验和已有旧经验联合 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正确的材料,并以适当地顺序提供给学生,形成他们的背景或统觉团。据此他设 计的教学模式程序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以后,赫尔巴特学派将这一模式的程序发展为:预备 (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想(结合新旧观念进行分析比较)── 总结(从新旧观念的联系中得出结论,形成原理、法则与规则)──应用(把已学得的知识用于实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从心理学、生理学出发,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对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感受,进而构成关于这些事物或现象的概念。其中包含三个步骤:教师呈现事物 让学生直接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把已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加以区分、对照、辨别、比较,形成初步概念─ ─教师对概念加以补充讲解,并使概念系统化。第二阶段:教师对所讲授的教材作出概念,并让学生进行作业 巩固知识,使之成为熟练技巧。

    20世纪初,以凯洛夫为代表的苏联教育家,吸取赫尔巴特、乌申斯基的教育理论,并以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学说为基础,提出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以后 ,苏联教育家进一步将这个模式发展为: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运 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技巧。

    上述从17世纪夸美纽斯开始,经过赫尔巴特、乌申斯基、凯洛夫等人不断完善,到20世纪上半期一直在教 学实践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被人们称为传统教学模式。

    一定的教学模式是受一定的培养目标影响的。纵观教育史,封建时代的培养目标,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 社会封闭保守,科学进步更是滞缓,因此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变化不大,所以中世纪在一、二千年时 间里没有大的变化,由此而形成的以知识传授为宗旨的教学模式也长期稳定不变。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 方式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培养目标 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传统教学模式适应近代大机器生产的工业社会的需要,是以知识传授、 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教师为主体,讲授为主要手段的体系。由于培养目标的单一性,传统教学模式也必然是 单一的结构。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保持了200 年间,到20世纪初开始受到挑战。

    20世纪初,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教学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和实践中的形 式主义弊端日益暴露,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生了矛盾,于是杜威的教育理论应运而生。杜威继承并发挥 了卢梭“尊重儿童的天性”的教育思想,指出知识和经验靠灌输是不行的,要靠在实际活动中通过不断发现和 解决问题来丰富和改组自己的经验。认为教学过程是儿童参与生活的过程,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让学生在“做 中学”,以此促进儿童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他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基本程序为:设置问题的情境──确 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的方案──执行解决课题的方案──总结与评价。和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直接经验和生活技能,强调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力。它的出现打破了两个多世 纪以来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局面,为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现代科学发展和新技术革命,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 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物质条件,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又对教学模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心理学 的迅速发展,对认知本质、智力结构、学习规律的研究,成为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 的关于方法论研究的横断科学,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而人工 智能和电子计算机等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机器。这一切都对教学模式的科学化、现代 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限于知识和技能,更加需要智力、能力、个性的全 面发展。这种多方面的综合学力要求促使教育转向学生素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教学模式不再是传 统的单一化的格局,而是一个多极化的教学模式体系,包含有几十种教学模式。按照它们所依据的理论与目标 的不同,可以归纳为四大类:依据认知心理学关于信息加工理论构建,着眼于信息能力和智力发展的信息处理 模式;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构建,着眼于形为控制和操作反应的行为修正模式;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构建 ,着眼于人的潜能和个性的人格发展模式;依据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互助理论,着重强调教学中人际关系和师生 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社会性品格发展的社会交往模式。它们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多规格、多层次的要求,从知 识、智能、情感、个性等方面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第9篇

1.1指导思想

实验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是医学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教育评价一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运用各种定量与定性的科学手段,对教育的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系统地测量、分析和价值判断的活动[1]。实验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需结合实验实训的培养目标和特点来制定,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突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对学生整体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规范、科学的评价。依据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三年制、五年制等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评价实验条件与人才培养目标是否一致,了解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评价实验教学过程,了解实验室现有的装备情况,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为指导今后硬件设施建设计划提供依据。在保证评价客观、民主、公正的基础上,力求简捷易操作,以降低评价的难度,减少评价者的工作量。

1.2构建原则

1.2.1客观公正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制定应具有代表性、客观性和正确性。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地收集各种信息,由校系领导(教学管理人员)、专家、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宜采取他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网络测评,利用软件系统自动分析完成,避免人为操作误差。

1.2.2科学性原则[2]教育质量评价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评价指标要遵循科学的教育学原理和统计学的资料分类要求。各项指标内涵明确,即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又要相互关联。定量指标强调准确性、便于操作,但不易体现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定性指标强调有效性,有利于指出改进和努力的方向。因此,应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1.2.3可行性原则指标的尺度不宜偏高或偏低,量化适当。指标规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加以直接测量,以获得明确结论。评价指标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从实际出发提出的指标才是可接受的。

1.2.4可控制性原则被评价的指标应该是能够通过人为努力能够改进的,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发现不足,找出差距加以改进和完善,明确努力方向。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实验实训教学质量评价应由校系领导(教学管理人员)、专家、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各评价主体的指标体系应有所区别。

2.1教学管理人员及专家评价

教学管理人员及专家的评价体系应完整、系统地体现教学的全过程,评价方法有:(1)听取实验教学汇报,查阅专业培养方案和相关材料;(2)查阅实验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验课程表、教学日历、教案;(3)现场听课、观看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查实验项目卡,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立项审批表;(5)查实验考核办法、考核记录,抽查学生现场操作。评价指标体系共有两层,第一层(一级指标)共有5项,分别是:(1)教学文件14%,(2)教学准备12%,(3)教学态度12%,(4)教学过程32%,(5)教学效果30%。根据每一项指标内涵,进一步细化,确立相应的第二层指标(二级指标),分别是:(1.1)教学大纲、授课计划5%,(1.2)实验实训指导书4%,(1.3)教案、实验实训记录、教学日历5%,(2.1)实验实训室条件3%,(2.2)实验实训材料和设备5%,(2.3)备课情况4%,(3.1)教师仪表2%,(3.2)教师教风6%,(3.3)教学纪律4%,(4.1)教学内容6%,(4.2)教学方法与手段10%,(4.3)教学能力12%,(4.4)教学特色与改革4%,(5.1)学生操作水平10%,(5.2)学生学习兴趣10%,(5.3)实验实训报告10%。

2.2学生评价

学生的评价能将实验实训教学的实际效果同实验室建设结合在一起,是提供给学校最直接的反馈意见。学生的评价包含对实验实训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的评价和对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价两个方面。对实验实训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的评价有5项指标,分别是:(1)教学态度10%,(2)教学准备20%,(3)教学内容20%,(4)执教能力10%,(5)实验报告及考核10%。对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价有2项指标,分别是:(1)实验实训工作室15%,(2)实验实训设备15%。

2.3教师评价

教师是实验实训教学实施的直接组织者,他们依据课程目标和实验室的条件制定实验教学目标,设置实验内容,组织实验过程的实施。实验教学教师最清楚实验条件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实验教学教师对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价是提高实验教学管理、改进实验教学条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方面。教师评价包含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相互之间的自我评价以及对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的自我评价指标主要是实验实训指导,占30%;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实验实训准备,占20%;对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价指标有4项,分别是:(1)管理模式20%,(2)经费投入10%,(3)政策激励机制10%,(4)实验实训室布局10%。

2.4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由实验实训教师及专家进行综合测试评价。评价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包括阶段性技能考核、期末技能考核、综合技能考核、实验报告、课堂讨论和提问、多媒体测试等。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对基本知识的考核有2项指标,分别是:(2.1)实验实训知识5%,(2.2)综合理论知识5%;对临床技能的考核有6项指标,分别是:(1.1)病史采集15%,(1.2)病例分析15%,(1.3)体格检查18%,(1.4)基本操作技术15%,(1.5)辅助检查结果判读12%,(1.6)病历书写5%;对职业素质的考核有2项指标,分别是:(3.1)职业道德5%,(3.2)团结协作5%。实习前参照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进行一次三站式技能综合考核。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幽默 教学效果 政治课堂

课堂死气沉沉对教学效益的提高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无益的,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切实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必须熟练掌握教学幽默艺术。

一、教学幽默的功能作用

“幽默”一词意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教师把幽默带进课堂,融合于教学过程,就有了教学幽默。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幽默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趣味性。它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教师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就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2.消除教学疲劳

许多学校将思想政治课大多安排在上午第3、4节或下午第1、2节。学生的疲劳现象很是突出。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教学幽默,则能消除疲劳,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精神振奋状态。

3.活跃课堂气氛,深化知识理解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幽默的话语或事例进行教学,可以给紧张、沉闷、呆板的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4.和谐师生关系

由幽默引起的笑声能填平师生之间地位的差异,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消除师生之间情感上的隔膜,建立起亲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幽默的方法和技巧

思想政治课教学幽默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体态幽默和言语幽默来表现的。

体态幽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表情动作所体现出来的幽默感,可使教师形象富有动态之美。体态幽默离不开言语幽默,往往与其结合使用。

言语幽默是指以语言符号为载体所产生的幽默。从教学幽默艺术而言,语言要素的变异使用最为常用,且难度更大。我们在此着重分析教学幽默的表达技巧。它们大致为:

形象比喻即打比方。它是以某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和说明另一种事物。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幽默性的比喻关键在于富有情趣而意味深长。例如:在讲授“我国9亿农村人口,基本上还是靠手工工具搞饭吃”时,把农民形象地称为“107部队”。“1”是一条扁担,“7”是一把锄头,“00”是两个水桶。农民种地就是拿一把锄头,刨一个坑,撒上种子,然后挑水浇地。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几亿农民搞饭吃的落后生产状况。

巧妙移用就是采用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古词今用或今词古用、同话异境或异境同话等方式而产生幽默效应的方法。例如:在讲“货币的产生”时,讲道:“当你走进新华书店,拿着一本《英汉词典>爱不释手时,怎么办呢?你不可能指望营业员无偿奉送,也不能学孔乙己――‘窃书不算偷’(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并发出愉快的笑声),只能拿钱去买。为什么一张薄薄的‘纸片’,就能买到各种商品呢?”在这里,“窃书不算偷”的巧妙移用。诙谐有趣,增添了语言的幽默情趣。

虚拟情境在教学中,假设某种情境并把它讲出来。虚拟情境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由于有些虚拟本身含有较大的谬误因素。所以也能起到幽默的作用。例如在讲授“通货膨胀”时,针对有些学生思想上的疑虑,采用了虚拟的手法:“有同学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不好,就是因为经济收入不多,要是我当上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我就多印些钞票,发给人们改善生活。”教师的话语一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惬意的笑声。

换名借代不直接说出人或事。而是借用与人或事密切相关的名称来替代的表达方式称之为借代,或换名。例如:用“大团结”替代“100元人民币”;用“四只眼”替代“近视眼”;用“108号文件”替代“扑克牌”。又如在讲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时,为了描述当前有些农村的生产现状。讲道:“有些农村的主要劳动力都进城打工、弃农经商去了,种田的是一支‘三八六一部队’。”“三八”、“六一”是妇女、儿童的代称,含蓄幽默。

当然,教学幽默技巧远非以上列举的数种。教学幽默虽不是流水。但却是浪花。有了它,课才会上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魅力。

三、教学幽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教学幽默是一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品质和能力之一。教师应该是幽默的人,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幽默的。幽默细胞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1.培养幽默品质

幽默是称职的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高尚的幽默是教师思想、学识、阅历、经验、智慧和灵感在教学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心灵的火花。教师只有知识渊博,才能谈天说地;教师只有虚怀若谷,才能言谈隽永;教师只有开朗乐观,才能出言精辟;教师只有思绪如泉。才能妙语连珠。可见。磨砺思想,修养品性,是教学幽默的灵魂。

2.领会幽默实质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教学幽默既具有一般幽默的特性――感染性、高雅性、机智性、含蓄性、启发性。又具有自身特殊的规定性――教育性。且实质在于教育性。幽默诙谐决不能脱离教育性。教学幽默不是教学的目的,它只是教学的手段,必须为教书育人服务。

3.积累幽默素材

幽默能力与教师平时对幽默素材的日积月累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教学幽默素材的来源主要为:

(1)教材中的幽默

因为教学内容的幽默因素最容易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

(2)艺术作品中的幽默

许多笑话、漫画、喜剧、相声、格言、警句、歇后语、谜语、文字游戏等,无不妙趣横生。教师顺手拈来,便可获得良好的幽默效果。

(3)生活中的幽默

如教师、学生和周围其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轶闻趣事和出现的俏皮话、顺口溜、打油诗等。对于这些“活”的幽默素材,教师应独具慧眼。善于发现,精于运用。

4.掌握幽默技巧

教学幽默的具体表达技巧,我们已在前面进行了论述。教师掌握一定的幽默语言修辞技巧,可产生幽默诙谐的教学效果。例如:用“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来形容我国旧经济体制的弊端;这也是成功的范例。

5.把握幽默分寸

第11篇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爱国教育,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那么具体的教学工作计划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范文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范文(一)一、学生情况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的特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紧密、切实需要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整合起来,引导他们综合地学习和思考。在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同时,出适当关注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需求。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

通过持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促使他们成长为德行良好人格健全的公民打下基础。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

通过创设活动情境,编写范例,设计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

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采用儿童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

三、学期目标

1、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家祖国。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呼劳动技能。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常识。了解有并祖国的初步知识。

4、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四、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

2、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让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形成一个连续的过程。

3、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相信、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5、以直接学习为主,并逐渐向间接学习过渡的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6、重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对于点点滴滴进步时时给予关注。

教给学生各种学习的方法,如课堂内各种形式的讨论,使学生有机会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在成人指导下,进行多种渠道的资料调查。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讲故事,用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感染、教育他人。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范文(二)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小朋友刚刚上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学校这些陌生的事物对于他们都有一种新鲜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

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4、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

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三、教学总要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时代的进步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四、各单元要求:

第一单元:上学真快乐

1、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小学生了,要讲礼貌、守秩序,遵守学校生活常规。

2、帮助学生熟悉和适应学校生活,让学生学会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

3、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带来的乐趣,喜欢上学。

第二单元:祖国的生日

1、认识我国的国旗、国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知道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感受人们迎接国庆的喜悦心情。

3、用实际行动迎国庆,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妈妈生日的祝贺。

4、学习收集有关资料。

第三单元:美丽的秋天

1、引导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找到秋天,感受大自然的美,体验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孩子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发现和表达秋天的美好。

3、体验、感受秋天的美好,在与秋天一起玩的过程中尽情享受秋天、找到快乐。

第四单元:我爱我的家

1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要学会自理,还应该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学生认识到在学校在家一个样,诚实、有礼貌,能为家庭带来欢乐。

2、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养成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行为习惯。

通过学习做不会做的事情,培养学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

3、让学生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

能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会感谢他人、关爱他人。

第五单元:冬爷爷来了

1、体验冬季生活的快乐,增强体质,锻炼意志。

2、主动观察、发现冬季的特征,养成探究的习惯,获得有关知识。

3、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主动参与新年的集体活动。

4、了解冬季保健的知识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

五、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六、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周了解我们的学校

第三周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

第四周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去

第五周国庆节放假

第六周祖国真美丽,建设成就大第七周祖国真美丽,建设成就大(机动)第八周我爱秋天

第九周和秋天一起玩

第十周期中复习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我的家

第十三周我是家里的小主人第十四周好玩的冬天

第十五周奇妙的冬天

第十六周新年到了

第十七周过新年

第十八周送给新年的礼物

第十九周期末复习

第二十周考试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范文(三)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重点,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使他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是大不一样的,对于刚上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新的学习方式??他们会有很多的不适应,甚至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然而这些都需要学生尽快去适应,否则很容易给新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严重的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惧学等不良情绪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这就要老师有耐心和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局限,使他们能尽快地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中来。并以自豪、愉悦的心情面对新的变化。那么老师要做到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使学生能够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并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三、教材的特点: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紧密、切实需要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整合起来,引导他们综合地学习和思考。在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同时,适当关注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需求。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促使他们成长为德行良好人格健全的公民打下基础。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

通过创设活动情境,编写范例,设计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

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采用儿童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

四、学期目标:

1、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

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

2、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

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常识。

4、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五、教法设想:

1、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念、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5、以直接学习为主,并逐渐向间接学习过渡的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6、重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对于点点滴滴进步时时给予关注。

第12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稳态与环境”模块 知识结构 构建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标准》)在课程结构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中包括设置了“稳态与环境”这个必修模块。该块模式的内容构建,一方面便于教师更为清晰直观地把握生物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为他们知识的拓展延伸奠定基础。

1.“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知识结构

稳态的概念最初来自生理学。生理学把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叫做稳态。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是通过调节使平衡恢复。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受到破坏而又同时得到恢复的过程中得以维持和进行。

稳态调节的概念来自个体水平的生理学。例如,哺乳动物体内的温度、渗透压、pH,以及各种电解质和营养物的浓度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这是在其自身神经体液系统调节下,随时进行反馈调节而实现的。生态系统虽然没有与此类似的调节机制,但也具有一定的抵御环境压力、保持平衡状态的能力。

2.“稳态与环境”模块的构建方法

2.1系统整合法:探寻生物现象的整体性。

《标准》在“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前言中指出:“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运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这就明确提出了“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现代生物学为了揭示生命运动的奥秘,还必须从生命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从它们和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来了解整体,这就需要进行系统分析。例如,植树造林是中央的号召,但西北一些地区年降水量很小,蒸发量很大,其地下水主要靠地表下的渗透作用(如融化的雪水)。在这些地区植树,地下水会因树木的蒸腾作用而过量散失,导致水位下降甚至枯竭。于是近年来中央指示这样的地区要多种草。然而,在我国的中、东部地区却出现了砍树种草的热潮。殊不知在高温多雨地区,树的生态效益要远远超过草。结果,一些城市又不得不规定绿化至少要有多少比例的乔木和灌木。导致这些失误的原因就在于缺乏系统分析的思想。

教学中运用系统的概念和系统分析的思想,一方面对生命系统的要素、结构、边界、环境、性能等系统的基本特征作分析,另一方面对系统的状态及其调控作分析。以生态系统为例,其要素指组成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结构包括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边界指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是模糊集合,其边界是一个模糊概念,根据研究的需要划定。至于系统的状态,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系统的稳态就是生态平衡状态。每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

2.2模型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生物思维。

《标准》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所谓“模型”,是指模拟原型(所要研究的系统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的形式。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一般可分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两大类,通常说的模型即指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可以模拟客观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质。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经常使用的物质模型有实物模型(如生物体结构的模式标本)、模拟模型(如细胞结构模型、各种组织器官的立体结构模型)等。

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模型方法被广泛运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成功就是一个范例。在生物科学学习中,模型提供观念和印象。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经验既包括概念系统,又包括表象。前者包含概念、原理、规律、理论,后者包含观念和印象。当代不少学者都主张把表象看作一种符号要素,与语言等其他符号要素一样具有抽象、概括、组合和再组合的功能,因而能构成思维的操作。所以模型提供的观念和印象,不仅是学生进一步获取系统知识的条件,而且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3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生物严谨理念。

数学方法指运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测的方法。目前,数学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医生做大手术之前都先进行数学模拟以预知各种方案可能出现的后果,再依据个人的经验来选择手术方案。数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标准》对数学方法的使用主要体现在:(1)对生命现象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分析和计算。(2)统计方法的运用。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的方法。统计规律性在生物界广泛存在,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随机过程的规律性,即大量随机事件所组成的系统的规律性,如遗传性状传递过程中的规律。这类问题可用描述统计方法解决;另一类是某些生命系统行为的规律性,这类问题可用选取统计方法解决。(3)用数学模型来表现生物学现象、特征和状况。生物数学模型有两类:一类为确定性模型,它用数学方法描述和研究必然性现象,例如,某生物个体的生长曲线、细胞分裂过程中DNA数量变化曲线等;另一类为随机模型,它用概率论和统计方法描述和研究随机现象。

3.“稳态与环境”模块构建的注意点

3.1注意彼此内容的相连性。教学中应以整体的思维把握教学内容,做到互通有无。

3.2注意构建的层次性。该模块构建尽管是建立在整体模式基础之上,但还应分清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