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3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亲子活动调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0年5月16日,“与世博同行”―崇明县第一届03亲子嘉年华在海岛03婴幼儿和家长的期盼中拉开了帷幕,这是我们宝岛上0-3岁宝宝和家长们欢聚的时刻,也是我们为所有的03家长和宝宝们创设的一个交流、学习、互动的平台。03亲子嘉年华是一项大型主题活动,由崇明县早教中心承办、全县18个乡镇共同参与的荟萃专家咨询、精彩演出、亲子游戏、自制玩教具展示等各类综合活动项目。它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快乐而有意义的亲子活动,也让家长增强了科学育儿知识,分享了育儿经验,更向社会展示了早期教育先进理念,从而营造了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关心03婴幼儿工作的良好局面。亲子嘉年华,年年有新意,县早教中心在总结第一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2年5月又以‘亲子嘉年华,快乐趣无限’为主题成功举办了崇明县第二届03亲子嘉年华大型主题活动。
一、认真调研 开拓创新
崇明县社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于2009年8月独立运作,主要功能是负责对全县03早教指导站的管理与指导工作,在独立后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我们对全县的早教指导站进行了全覆盖的调研工作。从总体情况来看,岛内03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03婴幼儿和家长们的欢迎,可部分早教指导站由于师资情况和软硬件相对缺乏,因此每个早教指导站开展03活动的次数和质量都良莠不齐,03活动的模式也相对单一。如何营造良好的早教氛围,提升家长的科学育儿意识,如何加强人口计生委、妇联、卫生、指导站等各部门的通力合作,让早教工作更为顺畅,如何提升早教指导员有效设计亲子活动方案的能力,让活动的模式更为丰富多样,成了我们关注和考虑的首要问题,03亲子嘉年华这一项大型主题活动在我们通过调研总结及和有关部门领导商榷之后就应运而生了。
二、精心策划 周密部署
1、制定活动方案
在各部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早教中心作为承办单位,在活动方案的制定上也是几经考量和商榷,活动地点的选择、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活动出席的对象以及各部门的职责都进行了细细的斟酌,总方案出台之后,我们还根据各个板块制定更为详实的运作方案。包括:宣传板块方案、各指导站活动板块方案、亲子活动板块方案及后勤保障方案,每一个方案都有比较周全的规划和部署、时间节点和实施步骤,每一个板块都有专人分工负责,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落实板块内容
03亲子嘉年华包含多个板块:主会场、粗大动作练习区、精细动作练习区,自制玩教具展示区、专家咨询区、领奖区、健康宝宝展示区。活动方案设计完成之后,早教中心就亲子嘉年华活动所涉及的区域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和部署。
3、优化区域活动
03亲子嘉年华活动从策划到活动相关项目的落实到最后活动的开展历时半年之久。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全县03工作者倾力合作,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递交亲子活动设计方案,紧接着早教中心分管负责的老师和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对各指导站的游戏活动方案立即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等全部方案定稿后由县早教中心主任亲自带领部分教师分期分批到各指导站实地查看活动的准备情况,各早教指导站当场模拟演示活动过程,中心教师又及时对亲子游戏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科学的优化指导。
4、部署人员到位
嘉年华活动预计参加人员有1千多人,人数相对较多,因此在活动之前我们招募了一批03志愿者,再由每个早教指导站安排3―4名志愿者,在嘉年华活动开展之前早教中心对各个志愿者进行了培训和工作布置,有现场广播的,有卫生保健与安全维护的,有卡通扮演的,有签到发放礼品的,有主会场的礼仪小姐,有各活动区域的志愿者……大家各司其职,落实到位。
三、齐心合力 精彩呈现
在各指导站的通力协作下,活动前一天我们将活动场地布置完毕,场内的布局美观而不失童趣,有序且吸人眼球,活动当天随着美妙而轻快的音乐,我们参与活动的每一位来宾和领导,每一个宝宝和家长都会深深地被眼前童话般的世界所吸引。主会场上的背景鲜明而大气,会场布置隆重而美观。从一百多件作品中精挑细选出的03自制玩教具展示区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造型优美、色彩鲜艳、有利于促进宝宝视觉发展的玩具,有利于促进宝宝视听协调发展的玩具,有促进宝宝语言和认知能力发展的玩具,真可谓是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宝宝们的眼球,驻足不前的宾客们无不为老师们的心灵手巧、别具匠心而赞叹不已。粗大动作发展区有教师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色彩鲜艳、安全而有趣的设计了爬一爬、钻一钻、跳一跳的活动区,精细动作区也巧妙地设计有捏一捏、剥一剥、穿一穿、贴一贴、撕一撕的活动区域,有认知的、玩色的、手眼协调类的、有触觉和感统训练类的,孩子和家长们在每个活动区域都驻足不前,不时传来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和家长及来宾由衷的赞叹声。宝宝们在与家长、与环境、与材料、与同龄人、与家教指导员的积极互动中,身心愉悦、开心、开口、开窍。
一、情况分析
优势:遵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以“早教基地验收档案资料要求”为依据,完善了早教工作管理网络图;招募了两名社区志愿者,并为志愿者建立了个人档案。下社区早教活动1次,活动的内容包括:免费为幼儿进行身高、体重、的检查,向幼儿家长介绍如何为幼儿选择玩具、图书,带领幼儿做律动游戏、家长参与户外亲子游戏,使家长与自己的宝贝更加亲密。
社区活动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40余份,回收132份。下发了宣传材料近140余份。分别去了8个家庭进行了入户指导,对社区幼儿整体的年龄进行了调研,总结出了分析报告。 不足:1、由于本学期园所争创示范园,开展的活动有些少,密度不够,在下学期我们要加大密度,多为社区家庭服务。
2、教师入户指导的教育技能和方法还需提高。
3、社区活动随做好了准备,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在细节上多加考虑。社区和园所的密切程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指导思想:
遵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以“早教基地验收档案资料要求”为依据,通过亲子活动,掌握早教幼儿的年龄特点,辐射社区幼儿,促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从而建立幼儿园早教基地。
三、本学年早期教育工作目标
1、继续完善早期教育基地工作管理网络图,丰厚建设内容,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社区早教服务工作,提高早教工作质量。
2、深入开展“社区入户教育指导活动”,做到指导前对教师进行培训,丰富早教服务形式与方法。
3、开展下社区送教活动和园所大型玩具面向社区幼儿开放活动,真正使社区幼儿享受教育。
4、密切与社区联系,通过沟通了解,发挥社区爱心志愿者的作用。让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5、发挥社区与园所密切合作关系,通过社区辅助发放0—3岁幼儿各年龄段年龄特点和育儿常识,使社区内幼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6、为社区家长提供学习科学育儿的平台,为社区家长进行家教讲座1次。
四、 具体任务及措施
1、走进家庭,进行入户调查与指导,指导家长一些科学育儿的方法。
2、继续完善本园早教工作管理网络图。
3、举办家教讲座,使家长转变观念,从而得到更多、更好的育儿知识。
4、定期向社区家长发放宣传小报《亲子小报》,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新动态、交流教育观念、教育策略等。
5、开展走进社区和社区走进幼儿园室内外活动。
6、发放宣传材料和调查问卷。
三月:
1、制定本学期早教工作计划。
2、组织早教教师进行活动前的培训活动。
四月:
1、早教下社区活动
2、编辑《亲子小报》,发放宣传材料。
3、入户指导活动
五月:
1、开展社区0-3岁婴幼儿中小型玩具开放活动。
2、家教专题讲座。
3、入户指导活动
六月:
1、送教进社区活动
2、发放宣传材料
3、入户指导活动
七月:
1、撰写总结。
现代科学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更重要的是要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儿童出生后遇到的以及与他长期接触的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家庭中,父母的个人素质,教育方法,家庭和谐度无不影响着儿童心里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为使幼儿园与家庭密切配合,消除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特组织了这次调研,希望引起家长的重视,使家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品质。
二、调查对象
以我园小一班和小二班共40名3-4岁幼儿及其家长为调查对象。
三、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以本园的(家园联系手册)为测查内容,由家常填写:1,家庭状况及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对子女所持的教育方法,每天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时间等内容。2。,幼儿在家庭中进行的游戏,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等,主要包括:行为方面;注意力、吃手指、自控力;性格情绪方面:发脾气、胆怯、自理能力;习惯卫生方面:挑食口吃,遗尿不按时睡觉等10项内容。
所采用的方法是记分测查,幼儿有一项心理健康问题记一分,心理健康问题的均数和标准由原始分数换算后,在进行统计比较。
(一)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体现:
1.行为方面
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人数为21人。占52.5%;吃手的幼儿人数为4人,占10.0%;自控能力不足的幼儿人数33人,占82.5%。
2.性格情绪方面
发脾气的幼儿人数为20人,,占50%;胆怯的幼儿人数为17人,占42.5%;自理能力差的幼儿人数为10人,占25.0;挑食的幼儿人数为17人,占42.5%。
3.习惯卫生方面
口吃的人数为3人,占7.5%遗尿的人数为2人,占5.0%;不按时睡觉的幼儿人数为1人,占2.5%。
综上所述,40名幼儿在上述几方面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行为方面问题最大,共计33人次;其次是性格情绪方面,共计20人次;最后是习惯卫生方面,共计17人次。
(二)家庭中有关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1、方面的我还是平等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受教育的程度,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文化程度不同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式及内容上难免会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幼儿父母的文化程度在大本及以上的幼儿有8人,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均为1.46;幼儿父母的文化程度为大专的幼儿有20人,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均为3.74;幼儿父母的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的幼儿有10人,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均为4.06;幼儿父母的文化程度为初中的幼儿有2人,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均为3.9.
2、家庭成员中父母对幼儿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有何差异?
家长经常采用表扬鼓励的幼儿人数有27人,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为3.574,家长经常采用威胁打骂的幼儿人数13人,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为4.665.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孩子表现为心理问题行为少,自信心强,性格开朗,活泼,喜欢与人交往,能主动融入集体生活。反之经常运用威胁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幼儿产生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孩子性格压抑,孤僻、脾气暴躁、古怪,使人难于接近,同时有攻击性和自闭症的倾向。所以,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极大地影响着幼儿的个性品质,同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3、儿童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更需要加倍的精神。因此家长每天与幼儿在一起玩耍、交谈的时间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会有一定影响。调查结果如下:
亲子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幼儿人数为24人,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均数为3.375;亲子活动在2小时以上的幼儿人数为16人,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均数为4.467。
综上所述,家庭间和谐的氛围,亲子活动的时间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家长接触多的幼儿,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少于缺乏“、关注”的儿童。
四、结论与建议
许多教育研究已表明,在影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教育条件。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极其重要。良好的教育可以使孩子初步形成一些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诚实、勇敢和富有同情心及友爱合作等的良好品质好行为习惯,所以说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给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1、避免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多采取表扬、鼓励等尊重孩子的积极教育方法。
2、对孩子应有适度的期望值。福禄倍尔曾说过:“假如因为儿童有两条腿要他马上站起来走路,那么你一定会是他变成软弱的弯脚人。”所以家长切不可超越儿童的实际发育水平进行所谓的超前教育,使幼儿处于紧张不安的情绪中,压抑儿童天性,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心理健康。
3、家庭成员应对与幼儿交往,要知道融洽的情感氛围和经常的倾诉对有幼儿心理健康很有帮助。可以说平等、民族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更是其优良品格形成的客观条件之一。
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行为主体——住区居民,是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主要对象。在进行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住区居民的特征和需求,才能在设计中有针对性的适应这些需求。为获得住区居民特征的第一手资料,本文进行了一系列调研,调研范围是分布在山东省烟台市市区内的20个居住区,调研方法采用不干预调研对象的观察式。
1.1调研一:性别比例
男、女性别比例是住区居民的构成特征之一。在上午、中午和下午三个时间段内记录了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出现的男性和女性的数量,每次记录的时间为30min,表1是调研的统计结果。从表1的统计结果中我们看到:在参与调研的20个居住区中,有12个居住区的女性数量大于男性数量,有7个居住区的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数量,有1个居住区的男女数量持平。在20个居住区中出现的男性数量总和是392人,占总人数的46%,出现的女性数量总和是482人,占总人数的54%。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可见,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女性出现的几率大于男性,女性使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几率更高。
1.2调研二:年龄构成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年龄构成也是住区居民特征研究的内容之一。在调研中,我们记录了在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中活动的人群的年龄分布。图一中的饼状图分别显示了在参与调研的20个居住区的公共空间中出现的儿童、青年人和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从图1的调研统计结果中我们看到,在20个参与调研的居住区中,中老年人的比例占第一位的有15个居住区;儿童的比例占第一位的有2个居住区;青年人的比例占第一位的有1个居住区;青年人和中老年人的比例持平的有2个居住区。以上的统计结果表明,居住区公共空间行为主体在年龄构成上以中老年人为主,儿童次之,青年人的数量相对较少,中老年人是使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主体人群。这一特征越是在相对成熟、居民相对稳定的居住区就表现的越明显。
1.3调研三:行为方式构成
居民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方式也是我们调研的重点之一,掌握住区居民的行为特征对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功能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调研中,我们详细记录了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活动的住区居民的行为内容,并将这些行为按性别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从表2中可以看到,较为频繁的几类住区居民的行为活动有:买菜、散步、带孩子、路过、休息(包括聊天、摘菜等)、倒垃圾等,这些活动都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在调研中观察到的其他一些居民行为还有遛狗、下棋、打球、搬运、维修、晾晒、耕种等。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观察到了一些非居住区居民的行为,如打扫卫生的清洁员、废品回收人员以及一些从事上门业务的公司职员,这些人虽然不是住区居民,但他们也是居住区公共环境的使用者。以上调研统计结果表明,居民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内容主要以日常生活需求(如买菜、带孩子、晾晒、倒垃圾)和休闲活动(如散步、休息、聊天)为主。此外,如果我们把居民的性别、年龄与行为方式结合起来分析,会发现一些相互关联的行为特征:如带孩子的以女性居多;休息、散步、买菜的以老年人居多;匆匆路过的多数是中、青年人。
1.4调研四:其他要素
虽然本次调研的重点对象是住区居民,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其他对象的出现,它们虽然不是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直接对象,但它们往往伴随住区居民同时出现,与住区居民的行为活动有相关性,因此也应给予一定重视。这些伴随住区居民经常出现的对象有:婴儿车,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是成年人带婴幼儿到居住区公共活动场地散步、晒太阳;两轮购物车,用于盛装蔬菜等生活用品,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是在买菜来回途中的住区居民,其中中老年人使用的频率较高;其他一些出现的物品还有儿童游戏用的轮滑、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废品回收用的三轮车、棋盘等。除了与人的活动伴随出现的物品外,在许多居住区中我们还能看到其它一些生物种群,最常见的是猫和狗,作为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动物,它们也占据着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2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通过以上的调研,我们掌握了城市居住区居民的一些普遍特征,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针对住区居民在性别、年龄、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以上特征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
2.1增加老人和儿童活动空间的比例
调研显示,老年人和儿童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占的比重较多,而且往往停留时间较长,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配置中,应加大为这两类人群服务的空间比例。老年人的活动内容主要以休息、聊天、散步为主,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可为老年人设置长椅、凉亭、慢步小路等空间设施。针对老年人早起晨练和晚上跳广场舞较多的情况,可以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设置一些面积较大的场地,为老年人的集体活动提供场所。在居住区中也应加大儿童活动空间的比例,针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围合空间的材料应选择暖性、弹性材料,并保证有充足的日照。婴幼儿的活动需要在大人的帮助下完成,在为这类儿童设置活动场地的时候,应考虑婴幼儿年龄较小、活动不便、需要婴儿车等辅助工具的特征,场地中不宜设置过多的高差和台阶;对于不需家长陪护可自行活动的少年儿童来说,场地的设计应注重趣味性,采用丰富的色彩,并为家长的看护提供条件。
2.2重视女性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需求
通过以上调研我们得知,男性和女性在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出现的几率并不是均衡的,女性在公共空间中出现的几率更高,因此在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应重视女性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需求。女性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活动有带小孩、买菜、晾衣服等家庭日常生活行为,在设计中应为女性的这些活动提供充分的空间和便利的条件。以晾衣服为例,现有的居住区大多数没有设置晾晒衣服的场所,导致很多家庭主妇将被子和衣服晾在小区的活动器械、凉亭甚至树上,既不方便也不美观。很多年轻妈妈需要在白天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晒太阳,居住区中应设置阳光充足的亲子活动场地,为母亲和婴儿的户外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这样的场所也能使孩子们迅速找到小伙伴,使妈妈们有机会相互交流。
2.3增加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
调研中发现的居民在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涵盖生活、休憩、娱乐等许多方面,但现有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往往只注重景观设计,居住区环境优美但缺乏基本的居民日常生活服务功能,导致很多楼盘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很低。在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我们应增加空间的功能属性,如为买菜的老人提供休息、摘菜的场所;为家庭主妇提供晾晒衣物的设施;设置隐蔽的、存放生活垃圾的设施;为下棋、打牌的居民提供场地和桌椅等。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可以与这些日常基本生活空间结合在一起设计,用优美的绿化、小品点缀其中,使居民既能享受优美的环境,又能得到使用的便利。
3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
新罗小镇居住区项目位于山东省威海市文登经济开发区,占地约25hm2,基地北、东、西三面为城市道路,南面与河流相邻接。该居住区的住宅类型包括公寓、小高层住宅、多层住宅、花园洋房、别墅等。在居住区的公共空间设计方面,该项目设置了一系列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室外空间。在居住区北侧靠近北入口的地方设计了一块面积较大的、为整个居住区服务的公共活动空间,其中包括亲子园、湖心小岛、社交长廊等功能区。亲子园是为家中有婴幼儿的居民设计的活动空间,阳光充沛,幼儿活动设施齐全,并为妈妈们设计了交流育儿经验的社交空间;湖心小岛三面临水,植物茂盛,拥有丰富的景观元素,岛上设置蜿蜒的步行小路,为居民提供了散步、观景的舒适空间;社交长廊环绕湖面布置,长廊中设置座椅、凉亭、步道等设施,社区居民可在其中聊天、下棋,是一处适宜的社交空间。
在居住区的东南角还设有一处较大的休闲健身广场,老年人早晨打太极拳、晚上跳广场舞等集体活动都可以在这里进行。由于本规划项目里包含一栋设置在居住区西侧的老年公寓,因此在老年公寓北侧设置了一处老年人专用活动场地,其中包含门球场、苹果园、凉亭、健身器械等老年人专用设施。居住区的西南角设有小区会所,并附有社区活动场地、嬉水池、青少年活动场地等,社区活动场地可为社区居民的集体活动提供充足的空间,青少年活动场地和嬉水池则为青少年这一居民群体提供了一处适宜的活动空间,场地中配置适宜青少年使用的游戏项目、设施等,与其旁边的社区活动场地也有一定呼应,便于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在居住区西侧靠近道路的位置设置了衣物晾晒场地和垃圾收集点,场地周边用绿篱与周围环境分隔,既解决了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又不影响公共空间的美观。此外,规划中将居住区南面的河岸线设计为滨河景观带,将河水引入居住区打造丰富水景,在居住区东入口附近设置临水观景台等,这些地方同样为居民提供了不同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丰富了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环境。该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充分考虑了住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公共空间类型丰富,功能全面,景观优美,空间设计既实用又美观。
4结语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习惯养成;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19-2
一、研究的背景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而当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教育,再加上家长的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及教育观念与方法的参差不齐,导致了幼儿在某些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研究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依赖于家长的配合,依赖于家庭、幼儿园的相互合作,只有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共商对策、密切配合,产生1+1大于2的教育合力,才符合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的要求。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
1.关注家庭教育对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影响,探讨家园一致的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2.探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五、研究过程
1.理论学习阶段
我们教师主要学习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同时阅读了《早期教育》(教师版、家教版),还借助互联网寻阅了一些相关论述;同时向家长推荐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家长读本、《早期教育》家教版、《幼儿教育》等。学校鼓励教师与家长进行读书摘抄,学习积累先进的科学育儿经验。
2.实际调查阶段
我们分年龄阶段分别设计了小班、中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调查问卷,并发放给家长,要求家长如实填写,便于我们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我们共发放400份问卷调查表,收回353份,回收率为88%。其中小班发放100份收回75份(75%),中班发放140份收回126份(90%),大班发放160份收回152份(95%)。问卷选择题部分,100%家长都能如实、认真填写;策略简述与教育困惑(常用教育方法)部分仅有不到70%的家长进行了回答。不管怎样,我们的前期工作得到大部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3.实践反思阶段
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家长还是很关心孩子的习惯教育的,只是由于认识偏差或是攀比心理作祟,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不够合理、科学,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于是我们对症下药,首先帮助家长提升认识,树立科学育儿观;其次,通过个案观察与分析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或行为进步,加强家园沟通,并将共性问题进行宣传教育,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第三,利用幼儿的一日活动、教育活动、读书活动等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指导、教育,认真开展个案分析记录与家长访谈活动,增强习惯教育的一致性与一贯性。我们开设了两次“良好习惯”主题集体教育展示活动及相关研讨沙龙活动;分年级组举办家庭习惯教育讲座,并邀请家长进行教育经验交流;联合社区成功举办了一场大型家庭教育专家公益讲座……这些活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分析总结阶段
面对众多的原始材料,我们进行了整理,从共性问题中发现个性问题,遴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或是彰显不同方法与途径的资料,使得课题研究既面向全体又有所侧重,点面结合,为经验推广、课题延伸研究做好铺垫。
六、研究结论
1.教学活动是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我们主要借助健康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了生活卫生习惯的指导教育,借助社会教育活动进行了行为习惯教育。通过集体课堂教学,利用故事、儿歌、日常生活事件等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养成好习惯,并教育幼儿如何养成好习惯。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幼儿的习惯养成起了很大的促动作用。如小班的幼儿在《猪小弟》活动后,不仅爱洗澡了,洗头、剪指甲时也知道配合家长了;中大班的幼儿也知道了保护牙齿的方法,基本养成了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卫生习惯。
2.日常生活是督促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主阵地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家长积极配合,多方位地为幼儿提供各种培养习惯的机会,通过正面引导、及时鼓励表扬等手段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如区角活动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通过指导、示范、树立小榜样等方法手段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合作分享、有序整理等习惯,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3.家园一致教育是帮助幼儿矫正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
农村很多幼儿平时都跟祖辈生活,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主要是在休息日与节假日。很多家长觉得,平时陪孩子的时间少,对孩子有太多亏欠,于是就对孩子疏于教育,即使教育也是蜻蜓点水,没有或少有实际教育效果。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亲子活动指导与习惯教育指导。
首先,利用校讯通平台和家长园地做好教育宣传,让家长认识到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用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行为指导,提高家庭习惯教育有效性。
其次,利用家长活动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了解幼儿在家或在园的习惯形成根源,对症下药,矫正不良行为,巩固积极行为。同时,也让家长互相交流取经,在鲜活的生活事件中学习借鉴积极有效的育儿经。
最后,利用晨间接待与离园活动与家长进行个别交谈,了解幼儿在家的习惯养成现况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也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在孩子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动向与措施,互相配合,增强积极效应的辐射影响。
七、结论与思考
(一)我们的收获
通过这一课题研究,更多家长意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对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一致性、一贯性教育有了深刻的体悟,通过学习、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为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多利用鼓励性、激励性的积极提示语促进幼儿的行为发展。
通过这一课题研究,教师对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在进行个案记录分析的过程中,逐步由无具体目标、观察分散、记录不系统等转变到有目的、针对性、阶段性的观察记录,记录方法、记录形式上也在不断改进完善中,对幼儿集体或个别习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有了更多拓展与创新。幼儿的行为习惯也有很大改善,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稳定发展之中。
(二)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也遇到了瓶颈与困惑,致使研究有些不够系统、深刻。如进行问卷调查,怎样让问卷回收率更高,让答卷更有价值与意义,不仅需要我们的宣传到位,还需要进行适宜性指导,让家长明白问卷调查就是应该真实填写,将孩子(或家长)的行为、方法、疑虑等反馈给老师,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家在园的行为比对,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又如,进行了研讨活动后,我们应该面向全镇老师进行推广,利用领域教育渗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更多的家长与孩子受惠。再如,进行个案研究时可以分班级就某一行为习惯对班级所有幼儿进行跟踪性、递进式教育指导,或者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主要习惯养成进行比对式参照研究,使得我们的研究结论更有可比性与推广性。当然还有许多值得推敲商榷的地方,就不一一赘述了。
一、创设快乐和谐、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
1.园舍设施科学合理。我园园舍整体设计具有科学化、儿童化特点,宽阔平整的塑胶场地,即科学又安全,展示出了幼儿园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理念。多功能的大型户外玩具、体育器材、家长、教师自制的户外玩具等丰富的设施,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幼儿园自然环境生机盎然,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幼儿阅览室、图书室资料室,让师幼感受到了“最是书香能致远”的读书环境;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索室,激发着每一个幼儿科学探索的愿望。幼儿园的标志性设施——领航舵,它充分体现了幼儿园“为幼儿的快乐人生导航”的办园理念,时时提醒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就是为幼儿快乐人生导航的舵手。门厅外鲜艳的彩绘,在向所有教职员工和家长传递着幼儿园从事的是阳光的事业。孩子就像美丽的向日葵花,需要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
2.走廊文化富有特色。为了打造“快乐教育”“礼仪教育”“品格教育”等特色主题,幼儿园在走廊上张贴了“十个好习惯”“十个好品格”的内容,通过图形并茂的画面,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我们通过“京剧脸谱”、“剪纸”、“中国结”等民间艺术,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美等。走廊上处处悬挂着名言警句及快乐教师格言,时时提醒着教师快乐工作。
3.班级环境寓教于乐。幼儿园每个班级都会根据课程实施的主题、班级的文化及特色,进行班级环境创设。小班礼仪特色环境,倡导礼仪教育的核心是爱的教育。中班的爱心教育特色,确立了培养幼儿爱心和同情心,促进幼儿良好情感的建立的内涵等等。班级里各区角设置合理、材料丰富,为幼儿提供了游戏、学习的天地,促使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营造快乐工作、和谐发展的精神氛围
1.制定发展规划,形成共同愿景。制定三年规划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统一认识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形成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我们利用每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时机和全体教职工家长共同商讨幼儿园的理念、园风、园训、发展目标及个人成长目标等,通过召开座谈会、征集意见、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来征集对幼儿园发展的意见,在我们全体教职员工及家长的认同下,我们确立了“塑造快乐品质,创造快乐人生,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园理念,确立了“为快乐人生导航”的园训;确立了“爱岗敬业、博学乐教、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教风,以及健康、聪慧、快乐、自信的培养目标。
2.打造快乐教师队伍,倡导敬业乐业观。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人,打造一支快乐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实施我们的快乐教育课程。为此我们每学期都会组织教师学习快乐教育理论,让老师们了解为什么要保持快乐,那是教育的需要,是孩子的需要,是自身的需要。同时让老师知道如何保持快乐积极向上的心态,知道和谐是快乐的基础,与单位和谐,与同事和谐,与家长和谐,与幼儿和谐。为了让老师们在工作中能时常保持快乐的状态,园长和老师们共同总结出了快乐教师的十个标准:如,每天经常保持微笑;批评带着幽默;讲课生动有趣;喜欢体育运动;愿意读书学习;凡事积极进取;有一点闲情雅致;有一大帮朋友;拥有一颗童心;了解孩子熟悉流行的事情。在园长的带领带动下,老师们积极调整心态,工作虽然很忙很苦,但也会开怀地去工作,欣然地去生活。
3.践行爱的承诺,成就幼儿快乐人生。幼儿园为了更好地实践快乐教育,确立了打造“爱心成就快乐”教育承诺实践活动。该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快乐教育”,内涵是爱的教育。为了在社会上确立和展示幼儿园的形象,幼儿园制定了《教师礼仪规范》《爱心成就快乐教师承诺书》等规范细则,通过这些规范的制定,让老师对爱心承诺方面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我们特别从入离园接待、教育教学、保育卫生等方面了“爱心教师的十个好细节”如“入园时笑迎家长,蹲下身来迎接幼儿”“为幼儿洗净晾干尿湿衣裤被褥”“幼儿生病教师要电话或短信问候”等等,努力体现“细微之处见真情”。每个学期,幼儿园都会评选出园级“无私奉献奖”“最具爱心奖”等多个奖项,来弘扬良好地教学风气。
4.开展专题活动,培养充满爱心,懂得感恩的快乐团队。幼儿园每年都会安排富有意义的传统活动,如教师节师德建设活动、新年爱的教育活动、教职工快乐运动会、快乐团队培训等。每次活动我们都会赋予既定的价值。如近几年幼儿园的教师节主题分别为“爱与责任”、“感恩·责任·奉献”、“责任·使命·未来”等,这些主题的确定,很好地赋予了教师节的深刻意义,每个主题也成为幼儿园每年师德建设的主题。再如新年联欢会,近年来我们的主题如“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爱让我们在一起”“爱心成就快乐”等等,这些主题便体现了幼儿园快乐一家人的理念。在组织形式上,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活动由她们自主设计、主持人由她们自主推荐,游戏由她们自己设计,场景由老师们自己布置,每次活动中,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能参与游戏,展示才艺,气氛那么热烈,场面那么感人,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一家人的融洽。暑假期间,幼儿园都会组织团队培训,如带教师们外出考察,增加凝聚力,带教师到海尔培训中心开展团队拓展训练等等。老师们在一次次活动中,在一个个游戏情境中,切实的体验到了作为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作用,体验到了团队凝聚对团队发展的力量。
三、实施快乐发展、科学有效的园本教研
1.提供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调动教师参与教研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莲山课件]我们注重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如园本培训、园外采风、菜单式自主学习、骨干教师讲座互动等形式,不管何种形式的学习,教师都会制成学习反馈单,并以小组商讨共同汇报的形式在园内进行交流。近些年幼儿园的培训主题也非常广泛,如“主题课程的实施”“环境创设和变废为宝”、“做有智慧的教师”等等,多角度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与提高。今年三月份山东省早期阅读现场会在青岛举行,我们一行去了8位老师,带回了早期阅读的宝贵经验,二次培训,请专家到园指导,请家长参与,引发了幼儿园早期阅读的热潮。今年,幼儿园投资了5000元建起了开心绘本阅览室,并为每位孩子赠送了2本绘本,每个孩子的书都是我们精挑细选的,而且都不重样,这样我们在班里便建起了流动书屋,孩子们的绘本书籍先在班里流动,再在级部流动,最后全园都来流动。每个孩子2本书,全园流动起来,每个孩子就可以看到近800本书。我们不仅为孩子们精心选书,也为老师们挑选了大量的幼教前沿书籍,如《鹰架儿童的学习》《活动中的幼儿》《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等等,我们为教师提供了诸如《论语解读》《温度决定健康》《幸福人生》等书籍,引领教师广泛地读书学习。
2.提供展示平台,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了让不同教龄不同水平的教师有不同的展示和提高,我园通过开展“幼教新秀选拔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一课多研”“同课异构”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探讨,使得我园涌现出了一大批教学骨干及幼教新秀。每学年幼儿园都会举行基本功比赛,很好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近年来我园多次参加过市区级各类文艺演出,其中我园师幼表演的“母子健身操”在青岛电视台举行的帆船之都“魅力民星”总动员中获得了优秀奖。为了不断激励展示教师的教学成果,每到学期末,幼儿园便组织老师们将自己一个学期实施地最具特色,成果最丰富的主题,用课件、文本制作等形式展示,同时,将自己一学期制作的玩教具进行统一的展示,幼儿园组织展览、交流、经验介绍,这些途径很好地为教师互相学习,展示成果搭建了舞台。
3.探讨幼儿发展评价,长痘痘怎么办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今天我们教育的孩子不是为今天,而是二十、三十年后,甚至八十年之后他们如何生存。为了帮助老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我们经常在教研活动中抛出话题引领老师们思考,如学习知识和学会哪个更重要,知识爆炸的时代,怎样引领孩子们实践,筛选与应用。正是带着这么多思考,所以,幼儿园一直重视对幼儿的评价。以往,幼儿园对幼儿发展的评估都是安排在学期末来进行,由园长和业务园长,在课程结束后,到班级里综合从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来评估幼儿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可是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重新审视评估方式的局限性。在教研调研中,老师也普遍反映以往的评估方式,只注重幼儿的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只注重幼儿显性的成果,却看不到幼儿在活动中的隐性成长及主题下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体现。于是,我们调整了对幼儿的评价方式。首先,改变了以往学期结束后再评估,而是将评估时间调整为以主题为时间段,然后,改变了以往只注重评估学习结果,调整为对幼儿进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最后,评价时从关注孩子掌握的知识技能,向关注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侧重。如以往评估幼儿时,我们都会让孩子讲讲学过的故事,然后提问孩子对故事的理解,让孩子唱一唱学过的歌,表演一下学过的游戏。而调整后的现在,我们深入班级,深入孩子的游戏,去观察孩子游戏中失败了几次,修正了几次,合作了几次,哪些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发展等等。不再仅仅关注孩子学会了什么,而更多地关注谁用的方法多,谁的专注力、坚持性好,谁有不断探索地精神等等。通过对幼儿及时性地学习评估,可以及时地了解幼儿的学习效果,及时地引导师幼反思,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能。
4.改变教师评价办法,促进教师自主发展。以往,我们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仅仅局限在对一日工作中工作纪律的抽查、学期末的评议等进行。此种评价严重限制了教师的发展,老师们都觉得,只要不违背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就一定是好老师。但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为此,园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与教师座谈协商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正当我们感觉到应该制定一日活动质量评价标准时,市教育局下发了《青岛市班级一日活动质量评价标准》,此标准的出台,给了幼儿园一个刚性的参考依据。及时组织全体老师进行研究学习、分析,并结合幼儿园园所实际,经过一个学期的调研、试行、修正,终于出台了《金岭幼儿园班级一日活动质量评价标准》,为了更利于细致地评估班级一日活动质量,幼儿园又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及细则,细化了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的要求和标准。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保教工作小组每个月都会从主题实施前的环境创设、主题结束时的成果展示、主题实施中的备课、周计划、生活活动、户外活动、幼儿发展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每一次评价,我们都会认真地和老师分析一日活动组织中自己的强项是什么,挑战在哪儿。通过对教师一两个方面的改变,来带动其他方面的改变,真正实现了对班级保教质量的动态监控及对教师的时实指导。当初,老师们对这种评价方式曾经产生过抵触情绪,他们不明白费这么多事去评价他们到底要干什么。我们知道老师是需要了解改变的理由的。园长通过多次集体会议、个别交流、座谈沟通等方式,让老师们了解这样的评价方式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让老师切实通过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来证实自身改变带来的益处。这种对班级定性的评价,虽然非常繁琐,花的时间也很多,但是可以全面地评价了一个教师对课程的实施能力及一日活动的组织水平。通过一学年的实施,我们明显地发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更新了,实践能力增强了,对主题的评析水平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增加了。
四、创新家园共育方式,营造和谐家园关系
1.亲子携手,共同体验爱的教育。幼儿园每学期都会组织不同的亲子活动,来营造爱的氛围。通过开展“宝贝一家亲”亲子活动、“情系玉树,心系灾区”爱心义卖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开展亲子快乐运动会、大手拉小手等多种特色活动,营造家园、亲子间浓浓地情,深深的爱。
关键词: 早教师资 现状 对策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早教市场持续升温,家长重视对0到3岁孩子的科学培养,在鞍山这样的三线城市,大量亲子班、早教园频频开班,更有多个国外早教品牌迅速入驻,每到周末,各家早教机构人满为患。
2013年6月,鞍山市开始实行《鞍山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对于早教机构的师资提出以下要求:早期教育机构教师应具有早期教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婴幼儿心理特点,善于沟通,能根据婴幼儿自身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养工作,指导家长制订教养方案,具有学前教育大专以上学历,取得育婴师资格证书或具有本科学历,经过学前教育专业培训,且取得育婴师资格证书。指导教师与儿童的比例必须达到1∶4到1∶5。
随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于2014年出台了《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对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人员做出了明确规定。
为了解鞍山市早教师资队伍现状,参照《鞍山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试行)》及《早期教育服务规范》,进行调查分析。
本文所提出的早教师资指的是在早教机构中,以开发婴幼儿潜能、提升家长教养水平为目标,有计划地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教师。
二、鞍山市早教师资队伍现状
参照《鞍山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试行)》及《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将早教师资队的调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结构现状,二是专业能力现状。
(一)早教师资队伍结构现状
从性别结构来看,绝大部分为女性,男性教师的比例仅占到2%。从学历结构来看,大专学历占58.3%,本科为16.7%,中专占25%。早教师资的年龄结构呈现低龄化趋势,大部分教师为35周岁以下,更有很多教师是没有生育宝宝甚至没有结婚的年轻教师。从所学专业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占83.3%,另有教育学、音乐教育、英语教育等专业,没有早教专业的毕业生。从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情况来看,91.7%的早教教师上岗前都考取了育婴师证书或者早教师资证书。
(二)早教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现状
由于亲子活动是教师、家长和宝宝多方参与的活动,教师担负着“提升家长教养水平、促进宝宝全面发展”的双重任务。早教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活动的方案设计与组织、婴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的了解与指导、对婴幼儿家长的指导等方面。
1.亲子教育活动的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
在亲子教育活动的方案设计方面,由于早教教师大部分都在职前教育阶段学习过早教理论与实践课程和参加过育婴师培训,对于活动方案的设计并不陌生。入职后,每个早教机构的活动方案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早教师资在入职前又参加了本机构的内部培训。且很多机构都有一套现成的活动方案供教师上课时候用。调查发现,入职后的教师在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较强,体现在对现有方案的改编和根据不同年龄班婴幼儿的特点进行独立创编方面。
从活动的组织方面来看,早教教师的组织能力较强。大部分教师能够自如地按照既定方案进行活动。活动组织的形式体现了以游戏为主,并且能够兼顾对幼儿的教育和家长的指导两方面。比如,每个环节之后,教师都能够向家长说明这个环节的目的及在家庭中如何指导幼儿等。
2.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的了解与指导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早教教师对于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了解情况不尽相同。教龄较长、有过生育经验的早教教师对于婴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特点掌握较好,也能够很好地把握婴幼儿不同年龄阶段常见的发育问题和应对策略,对于婴幼儿的指导比较到位。比如,18-24个月是婴幼儿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能够听懂指令并能说出由两个词或三个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个特点设计发展婴幼儿语言的活动,如教幼儿说唱三字儿歌,并结合不同孩子的个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
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尤其是没有养育宝宝经验的年轻教师,对于婴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停留在学习过的纸面经验,经验的得来完全靠死记硬背。这些教师能够说出不同年龄段的发育特点,但在婴幼儿每个发展阶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教育策略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活动中与婴幼儿的沟通能力方面,一些教师缺乏经验,往往只考虑到活动各环节的进程而忽视了婴幼儿的发展。比如,在鞍山市某早教中心调研听课时,在操作积木环节完成后,教师弹琴示意孩子们将积木物归原处,一个女宝宝没玩够,没有送积木,教师示意家长帮助孩子将积木送回,孩子仍旧坚持不送积木,这时老师过来强行将积木端走,留下孩子在原地哇哇大哭,后面的活动环节这个宝宝一直哭,不能配合教师的活动。这位教师为了保证活动的整齐划一和进程,没有考虑到婴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也没有掌握与宝宝沟通的方式方法,才导致如此尴尬的结局。
3.对婴幼儿家长的指导能力
调查显示,早教教师指导家长的能力较弱。在与早教教师的座谈中,很多教师表示组织活动没有问题,最担心家长问问题,尤其是有的家长提出几个月大的孩子该吃什么辅食,孩子在家里面常出现的教育问题等。面对家长提出的这些问题,一些教师手足无措,因此,上完课这些教师就有“想逃”的欲望。当问到这些教师,指导家长工作有没有必要时,她们都点头表示很有必要,只是苦于没有相关经验,不知道如何指导家长。在某亲子园听课时,走线环节,有一名20个月的宝宝不喜欢在线上走,而选择在地上爬,妈妈怎么拉也拉不起来,妈妈威胁孩子说:“快起来,再不起来妈妈不喜欢你了!”孩子有些不高兴了,但继续在地上爬,这时,教师走过来拉着孩子的胳膊说:“快起来,要不老师和妈妈都不喜欢你了。”听到这句话,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在该案例中,家长不了解20个月的孩子语言理解发展特点――孩子听不懂反话。教师不仅没有指导家长如何针对孩子的语言发展特点进行教育,反而采取了与家长同样错误的教育方法,最终导致亲子教育活动的失败。
三、鞍山市早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早教师资职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1.调整早教师资培养相关课程
针对一些年轻教师缺乏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和指导技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制订师资培养方案时,增加相关课程和实训课时。比如将现有的育婴师课程内容进行充实,对婴幼儿的营养这一内容进行丰富,学前卫生学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拓展讲义内容,将年龄段由原来的3-6岁为主向下延伸到0-3岁,详细讲述婴幼儿的身体发育及心理发育特点。增加亲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实训课时,并将早期教育活动中常见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基础上找到解决策略。
2.修订见习任务书
修改学生到早教机构见习的任务书。在现有见习任务基础上,增加参加早教机构教研活动这一项。在教研活动中,参与讨论亲子教育活动中各年龄段婴幼儿常出现的问题及如何指导家长的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等问题,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职前经验。
(二)建立早教机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机制
目前,鞍山市的早教机构基本上是独立办学,各机构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更谈不上共同研讨教学。各机构的办学历史渊源、优势和特色各不相同,办学经验也不同,有互相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可以地方教育局或区教委牵头,定期组织各早教机构之间互相评鉴、互相沟通和交流办学经验,观摩骨干教师的优质活动,以此带动全市早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发展。
(三)沿用师徒制的传帮带制度
师徒制的传帮带制度是自古以来教育领域沿用至今的传统师资培养形式。针对刚入职的年轻教师经验少,对婴幼儿和家长指导能力较差的现状,机构给每位新入职的教师配备一位资深的老教师,年轻教师由听课开始,逐步过渡到助课,由一个环节的助课过渡到一半活动的助课,进而发展为能够独立承担课程的熟手。
参考文献:
[1]服务标准化研究所.关于对《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网,http:///wzgg/201407/t20140721_19422.shtml.2014.4.
[2]鞍山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试行).辽宁省人民政府网,http:///,2013.6.
所谓“三联”,指的是区域研训、片区研训、园本研训互相结合、互相联动;所谓“六合”,指的是主题引导、头脑风暴、课例展示、片区互动、园本跟进、区域共享。正是有了区域规划与专业引领,越秀区幼儿园在规范的基础上获得了个性化的特色发展。
广州市第一幼儿园:绿色浸润课程。“走进我们一幼,便走进一个绿色的世界,嗅觉满是清新,眼帘尽染青翠。生态园的果树、花卉、蔬菜,打开了孩子们亲近自然的窗口;现代化的CUC固废智能分类回收箱,是垃圾分类的好帮手;变废为宝更是幼儿园的一大亮点:废旧纸盒变身艺术纸雕、饮料瓶修剪成美丽的吊饰……” 广州市第一幼儿园教师刘湘丽这样说。
绿色环境生成绿色课程,该园将丰富多彩的绿色教育内容渗透到课程内容及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主题活动、节日活动、专题活动、日常活动、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不断创新形式开展环境教育。在每周一次的“绿色小主播”中,孩子们用自己的童心演绎着随手可做的绿色行动和生活;
在班级的“亲子制作对对碰”中,家长和幼儿身穿款式各异的环保时装,在动感的音乐中传递着“变废为宝巧利用”的独特魅力;在环境嘉年华游园活动中,孩子们和爸爸妈妈齐做环保小卫士,进行垃圾分类、种树、一水多用等游戏……绿色课程帮助幼儿从小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
司令部幼儿园:幼儿生活经历课程。幼儿生活经历课程是司令部幼儿园有创意、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园本课程,历经数载,如今已落实到每年、每月、每日的活动中。
该课程主要以幼儿在园生活、学习、交往的经历为主线,以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并有教育价值的25个法定、民间约定俗成的节日为主题,以五大领域的文学、艺术等样式为载体,以阅读与积累、观察与感知、尝试与探索、设计与制作、表现与表达为方法,以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联动为途径,组织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让幼儿的生活经历不断增长、不断丰富、不断提升。
如每逢 “端午节”,除了在班级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全园集各教研组之力举办“端午游园”活动,孩子们身着传统汉服,自主选择、自由结伴、主动参与各类游戏,有包粽子、泥塑龙舟、赛龙夺锦、挂艾草、斗蛋、编织五色绳……
广州市儿童福利会幼儿园:“开心乐园”混龄艺术活动区。广州市儿童福利会幼儿园在“以艺陶情,阳光成长;以美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园理念指导下,积极开展艺术教育特色背景下的“开心乐园——混龄艺术活动区”建设与探索,创设了“叮咚吧”“萌萌塑艺坊”“童梦花艺馆”“Q宝摄影室”“粤韵小舞台”“广彩天地”“悦赏区”“丫丫合唱团”八个艺术活动区。
通过为幼儿搭建共同游戏的平台,让他们自主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从而实现美育陶情、和谐发展。例如在“萌萌塑艺坊”活动中,教师邀请对塑艺有兴趣和特长的幼儿向全园介绍塑艺坊活动,激发其他幼儿参与塑艺坊活动的愿望;与塑艺坊幼儿一起商议制定活动规则,并制作成规则示意图张贴在活动区;师幼共同选出组长,协助活动的管理与组织;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陶泥、超轻粘土、动力沙等各种材料及辅助工具,供他们自由取用,教师观察并及时提供指导;活动尾声,幼儿自由地进行分享交流,并负责整理好活动区所有物品。
越秀区黄花实验幼儿园:混龄角色游戏。黄花实验幼儿园从2012年开始探索混龄角色游戏,通过游戏街“消费区”与“打工区”的设置,让全园幼儿在游戏中自主选择游戏角色以及游戏主题,让他们在游戏情境中自主获得、快乐成长。游戏街的“星星剧场”,是一个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打击乐器、尝试表演、欣赏表演于一体的区域。
“星星剧场”有一个幼儿约定俗成的制度,演员可以自行挑选服装与打击乐器,在贴有标志的指定区域进行候场,演员在一首歌曲表演完毕后自行退场,领取工资。候场演员上台演出,舞台上贴有6个标志,因此每次舞台上不超过6名演员。有了标志的提示,幼儿懂得了等待,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游戏。此外,黄花实验幼儿园还充分挖掘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环境教育活动等特色课程。
越秀区红苹果幼儿园:民族民间游戏特色课程。越秀区红苹果幼儿园是越秀区普惠性区一级民办幼儿园,周边社区有较多少数民族同胞以及外籍人士居住。基于独特的文化和社区资源,该园确立了民族民间游戏为特色园本课程。就拿该园大班的民族民间游戏《跳竹竿》活动课程来说吧,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幼儿运动能力,有利于形成健康体魄、愉快情绪,还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习得协商、合作、分享、自理等能力。
对于广州市越秀区学前教育来说,落实《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试行)》,更多的是如何把《指引》精神与区域特色有机链接,更好地促进区域内幼儿园的特色发展。“其实,在省《指引》颁布实施之前,我们就已经对全区幼儿园进行了‘一日生活组织’的调研,确立区域研训主题,围绕‘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安排与组织’‘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常规管理’‘幼儿一日生活中消极等待的有效策略’进行系列主题引导和研训,引导幼儿园科学安排和组织幼儿园一日生活,还组织编写了《越秀区一日活动组织与实施指引》。”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张艳婷如是说。
有了这样的专业研训引领与超前发展视野,如今的越秀区各幼儿园,已不仅仅满足于规范办园这一基础性要求,而且通过充满个性的园本课程与百花齐放的园本文化全区域走出了一条通向特色发展的优质办园之路。
长三角家庭教育的本次论坛是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基础教育面临转型和《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刚刚后举行的,论坛始终围绕着“家校合作与家庭教育”的主题进行。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教授出席了论坛活动。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常务副所长汤林春、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陈振华分别致辞并介绍了上海市和宝山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研究的情况。
论坛听取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谭虎教授有关“家长委员会”的专题报告。由于谭教授主持过“我国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发展现状”的调研并参与了《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的起草,他对文件制订过程的介绍和内容的解读,对与会代表准确地理解教育部文件的精神提供了可靠的、有力的依据。
论坛听取了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郁琴芳、杭州市富阳市富春二小胡群亚和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章佳三项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介绍。特殊人群家庭教育特点与指导对策的实证研究、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感性发言和学校与家庭互动方式的理性提炼,她们为大家展示了家庭教育研究中的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不同风格。
宝山区中小学向论坛代表展示了家庭教育指导的集体性指导活动。宝林三小、泗东小学和泗塘中学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围绕“让我把幸福告诉你”、“合理团队共同成长”和“家校携手凝聚育人合力”等主题,采用报告、讨论、辨析、亲子活动指导、小品表演、童话人物穿插和家长现场谈体会等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为代表们展示了宝山区家庭教育指导的一幅生动画面。活动还引导论坛代表自然地介入到指导活动之中,将指导活动的互动状态从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和亲师互动,进一步提升到展示单位与与会代表间互动的高度。
论坛分“家校合作中的组织管理”、“家校合作中的亲师关系”和“家校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三个分论坛进行了成果交流和研讨,从不同的层面探讨了家校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疑惑和应对策略。
论坛颁布了本届论坛获奖研究成果100项的名单,表彰了长三角地区学校系统家庭教育指导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对长三角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研究将发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论坛认为,包括长三角在内的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1)优化资源配置、硬件设施建设和保障经费投入力度,不再是突出矛盾;(2)保持学生良好学业成绩,不再是教育发展的全部价值追求;(3)教育资源均等配置和教育质量标准化,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新诉求。
论坛认为,我们面临的新的形势是:(1)公共协商机制不断完善,公众直接参与的意识和可能明显增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普及和信息平台增多。(2)家长与学校互动的参与意识、互动渠道、互动手段和互动内容发生明显变化;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开始出现,互动的主动性、渠道、手段、内容和频率发生明显变化。(3)自然形成的家长沙龙、家庭互助小组、家长博客群、家长QQ群等成为家长互动的新形式。
一、深入基层油站,发现现场问题,是提升现场效率的前提。
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听取各片区2018年业绩完成情况,提出2019年工作思路和建议。二是听取各加油站存在的困难,确定油品、非油两个奋斗目标。三是确保二个终端不降的前提下,统筹考虑销售结构,做好“一站一策”,研究竞争对手,分析周边市场,哪些站要量,哪些站要效,哪些站既要量又要效,业务部门要做好营销分析,算好量效账。四是在非油销售上,要结合油站位置及实际情况,哪些产品畅销,哪些产品适销,哪些产品滞销,要调整产品结构,滞销商品坚决不要。调研共收集问题19项,其中,油品销售方面5项,非油销售方面2项,激励与考核方面3项,油站硬件方面3项,现场服务方面1项、其他方面5项。
二、分析制约原因,找准问题根源,是提升现场效率的关键。
主要存在的因素:
部分市区站及柴油车限行站的柴油销量极低,却占用车道和油罐,制约了汽油销售和提量空间。加油站加油机布局不合理,影响加油效率;加油站位置不醒目,站前车辆车速快容易错过;油罐车在卸油时,占用了洗车车辆通道,需洗车的车辆无法通行,卸油口布局不合理问题。
促销信息不能迅速传递到客户,造成信息滞后,影响促销效果。各站宣传均以微信群为宣传主体,但客户群聊天内容不可控,没用的信息多,聊天数量多,客户可能看不到活动信息。服务水平需要提升,不能做到长期保持,缺乏增值服务。
实施“一站一策”营销活动后,销量十几倍的增长,员工补给不到位,劳动强度大,存在一定的自身安全风险。全员销售热情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不高。有的加油站员工工资不足2000元,带来的是工作热情低,思想不稳定,流失率高。
三、勇于实践,多措并举,努力提升现场效率。
部分市区站及柴油车限行站的柴油销量极低,却占用车道和油罐,制约了汽油销售和提量空间。柴油车加油会占用车道影响汽油加油车位,同时每个品号汽油在卸油时不能加油。安全投资部门积极向商务局和安监报批油罐调整方案,争取在双层罐改造前办好相关手续,将柴油罐改为92#或98#汽油,打造纯汽油站。
部分加油站没有配备自助圈存机,夜间客户充值和圈存不便;加油站加油机布局不合理,影响加油效率;加油站位置不醒目,站前车辆车速快容易错过;其他设备设施问题。所有加油站均配备自助圈存机,方便客户充值。加油机布局不合理的加油站,建议通过全流程诊断,优化布局或更换多枪加油机。位置不醒目的加油站,建议增加大立牌或在站前增加导引牌。一般维修问题,协调服务外包单位进行维修或更换。涉及施工改造的问题,结合双改、便利店改造等,对相关设备设施问题进行整改,避免重复改、改重复,争取一步到位。
卸油口存在一定的缺陷,油罐车在卸油时,占用了洗车车辆通道,需洗车的车辆无法通行,卸油口布局不合理。加油站改造时,将现卸油口移位到进口的正面,即方便卸油,又为洗车创造了条件。上洗车机和充电桩,完善服务功能。
促销信息不能迅速传递到客户,造成信息滞后,影响促销效果。现在各站宣传均以微信群为宣传主体,但客户群聊天内容不可控,没用的信息多,聊天数量多,客户可能看不到活动信息。建立加油站微信公众号,顾客扫码领取优惠券,开展吸粉促销活动。发挥公司微信公众号宣传优势,根据需要定置小程序,丰富公众号营销功能,增加与客户的互动能力,进行广泛宣传。开展客户联谊活动,如亲子活动,拓展活动,扶贫慰问活动等,大张旗鼓的宣传无锡公司的品牌及价值所在。
服务水平还需要提升和增值服务项目开展不足,神秘顾客检查成绩不稳定,不能做到长期保持,缺乏增值服务。全面开展为顾客免费擦玻璃和后视镜服务项目。有条件的柴油站和国道站建立中油驿站,为顾客提供开水、洗澡、洗衣、盒饭等项目。选取部分汽油大站,上自助或自动洗车项目。
部份加油站缺员,实施“一站一策”营销活动后,销量十几倍的增长,员工补给不到位,劳动强度大,存在一定的自身安全风险。建议上级公司下达分公司用工总量,让分公司在总量内自主调配员工,这样分公司能够及时地招聘员工培训补位。面对招工、培训、人事部门人员紧缺等,上级公司应给予分公司选择资源丰富、资质雄厚的服务外包公司(特别是具备招聘、培训一条龙的服务外包公司),减轻分公司人事部门招工难问题。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出现在 1994 年,上官子木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中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的问题。目前关于“留守儿童”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界定,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孩子则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表现与成因
(一)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表现
本论文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苏北的盐城市S镇三至六年级的在校生孤独感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的是Asher《儿童孤独量表》,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187份,有效率近90%。调查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这187名的留守儿童朋友数量较少,人际交往氛围窄,交往也不主动。同时,农村留守儿童自己本身就有孤独的体验。
(二)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成因
孤独感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孤独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结合调研结果发现,影响S镇留守儿童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交往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获得既需要人际交往的践,也需要他人的指导,父母是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当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们的生活就无法完整,没有人指导他们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交朋友。因此他们缺乏交往的能力,尤其是沟通的能力。
2.社会支持网络匮乏。孩子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很多,有家庭,学校,朋友,亲戚,社区等。可是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情感呵护。学校一味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同辈群体在某些方面会嘲笑留守儿童。这些都使得留守儿童孤独无依,在社会支持网络方面非常的匮乏。
3.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自幼就没有父母在身边给予照顾,父爱母爱缺失,这些儿童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压抑感,不愿与人交流。这些压抑,自卑,寂寞、缺乏自信心的社会心理因素都使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
4.监护不当。父母亲的缺位使得监护人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人。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的监护存在责任不明确、教育精力不足、教育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小组工作的介入与实施
本课题草拟小组工作计划书,建立成长小组,通过具体的小组活动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问题。
(一)成长小组的建立
本次小组活动的工作人员有四名,本人及三名志愿者。社会工作专业工作者通过向留守儿童发放孤独量表,最后确定以盐城市S镇镇 3~6年级的8名留守儿童为目标对象,本人和志愿者将8名儿童组成一个名为“手拉手”的成长小组。
(二)小组工作的介入
小组的运作和发展是十分复杂的。小组内组员之间关系的状况、组员的相互沟通、小组的领导方式都会对小组产生重要影响。
1.小组初期
本次的小组活动初期的任务和目的有四点:破冰与相互认识、了解小组目标、建立团队意识、订立小组规范。计划通过两次小组活动达成这些目标。第一次小组活动首先通过设计昵称、大风吹、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组员与组员之间、组员和小组工作之间相互认识,在这一环节工作者通过游戏的方式很好的营造了小组的温馨氛围,发现小组成员很好的融入小组中。第二次小组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互帮互助,建立团队意识。通过两次的小组活动,这些孤独地留守儿童聚集到了一起,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也扩大了。
2.小组中期
本阶段的小组活动主要就针对这三个表现展开:
表现一:认识自我,相信自我,学会交往。留守儿童缺乏交往的能力,本次小组活动首先通过我的优点、我是最棒的等游戏让成员培养成员积极地心理,敢于与他人进行交流。
表现二:正确面对孤独。工作者要让组员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知道孤独感的产生是很正常的,要真正学会如何应对。
表现三:调整儿童与父母认知,帮助父母意识到儿童的情感缺失。因此本次活动目标主要是让家长了解留守儿童的需求和儿童的孤独感问题及危害,意识到与儿童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3.小组后期
小组活动的后期一项是做好离别的准备和组员的情绪处理,另一项是小组评估。
第一项工作中工作者让组员与其父母分别在纸卡上书写对方的改变,或新发现,也可写上鼓励或期望,写完后互相交换,并在小组中分享,增进彼此的沟通与情感交流。其次与组员总结分享小组内容,交流得与失。最后告知小组活动的结束。
第二项工作是小组评估,小组活动评估的方式分别是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对家长和老师的访谈结果评估。结果表明,小组工作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问题具有一定的效果。
三、反思
本课题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问题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在介入对象范围和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其次,小组活动过程中领导者在带领小组成员进行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存在技巧和方法的运用不当问题,同时,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问题,必须对其进行长期性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善平,潘春宇.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4):57-61.
[2]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中国妇运,2013(6):30-34.
[3]王晓娟,郑晓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7):632-634.
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对课程的实施有了明确的说明,为广大幼教工作者关于课程的话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不再流于众说纷纭,笔者试图结合《指南》的学习,区域教材课程的使用,借助本区域教材课程综合调研现状,对目前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等有关话题展开进一步的探索。
当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教材课程五花八门、品种繁多
我区对33所公办幼儿园教材使用情况统一发放表格,作使用现状统计,结果显示:33所幼儿园正在使用的教材一共有9套,所用教材及所占比例分别为:1、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江苏少儿出版社),占总数的52%。2、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占总数的0、15%。3、幼儿园发展课程(新时代出版社),占总数的0、15%。4、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占总数的0、06%。5、幼儿园活动整和课程(南师大出版社),占总数的0、06%。6、多元主题活动课程(未出版),占总数的0、03%。7、生活化、游戏化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占总数的0、03%。8、幼儿园适宜性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占总数的0、03%。9、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占总数的0、03%。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就一个区域,使用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品种繁多,属于形式五彩缤纷,内容基本大同小异。更有的幼儿园阶段时间用这个教材,到外面学习或者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后,可能又换一个教材,想通过教材的更新提高教学质量,这种做法不是可取的。因为,要把幼儿园课程落到实处,把课程质量真正地提高上去,我们可能更要关注的是两个方面:一是适宜;二需坚持。
问题二:主题课程建设中各领域内容不平衡
有些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围绕“办园特色” 设置,各领域内容的设置有所侧重,比如:美术特色的某园,在每周课程的设置上,明显加重艺术领域的课程编排。导致该园艺术课程超载,而其他领域课程编排不足,出现各领域内容不平衡的现象。而课程设置和编排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幼教工作者对儿童在各年龄阶段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不清晰或者不明确所致。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和明晰设置和编排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考虑的标准。
问题三:课程内容片面的求新、求异、求创意
幼儿学习的内容应该是与教育目标相符合的,有利于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只求新求异,不考虑其发展价值。比如,某幼儿园某班级《认识蚯蚓》就认识了三个月,对此,园领导的评价是:她们老师开发课程的能力强;我个人认为蚯蚓并没有重要到需要我们的孩子花三个月的时间去认识它的程度。随着课程园本化程度的逐渐加大,诸如此类的内容还会有很多很多。一方面教师可以考虑到课程内容与幼儿生活的经验相联系,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考虑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现实意义的理解,做适时的总结拉回,不任由人为的远离。
鉴于以上问题的出现,我们设想从源头入手,依托《指南》精神,找寻切实可用的策略,运用到课程实施实际工作中,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
一、《指南》引领,聚力教材课程内容
《指南》提出:应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
尽管“应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指南中仅仅出现了一次,却需要我们时刻铭记在心,时刻将他作为考虑课程设置的基本出发点。而目前,据我们使用的教材数据调查分析得出,各自均存在领域的偏重,由此,我们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择优选用其中三套教材作为推荐使用教材。各园再根据园所实际、结合原教材沿用实际,选取其中一套教材作为应用教材。由教研室牵头,将三套教材的使用园整合成三个课程联盟,分别针对三套教材形成初步教材分析报告,如研讨哪些内容适合本地本园开展?哪些内容不符合本地幼儿的兴趣、需要?研究改进方法,使课程内容尽可能地贴近幼儿、符合幼儿特点,解决重点核心问题。聚力打造适宜、均衡的教材课程内容。
1、实现“主题”与“领域”的彼此融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教材课程再编制过程中,强调以主题的形式安排各年龄段儿童应有的学习经验、教育活动以及环境创设等内容,同时又在每一主题之下的系列教学活动设计中对诸领域均有所侧重,并尝试依据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原则安排各领域内容,以求实现“主题”与“领域”之间切实可行的有效结合,让幼儿园课程体现出横向和纵向的双重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化整合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