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33: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模糊层次分析法;风险评估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引导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①。也就是在供应链中,上下游中小企业在核心企业的同意下,以核心企业为担保,向商业银行融资,促进整个生产链的顺利运作。与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不同的是,银行通过核心企业来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把风险控制到最低。供应链金融很好的实现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商流”等的多流统一,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风险控制效果。但供应链金融在给整个生产链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放松了对供应商的资金约束,因而蕴藏着很大的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一)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主要流程是中小企业(融资商)在与核心企业签订合同后向监管方交付抵押物,并向银行申请融资,监管方向银行提供评价证明,银行确认后向中小企业(融资商)提供授信,同时核心企业受到货物后验收,将应收账款单据交给银行,并向银行确认将来支付贷款。因此,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五个方面:银行风险、企业内部风险、企业外部环境风险、担保存货风险。
各风险细分图如下:
(二)风险评估
由于供应链涉及因素过多而导致供应链金融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做风险评估时采用定量分析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比较实用。这里选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各风险进行评估。
步骤如下:
1、列出层次结构
三、结束语
由于各因素之间的优先关系评估是由专家判断得到,数据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在做评估时要做好详细的调查,收集可信数据,总结经验,结合实际,并且可以采取多位专家评估求平均值的方法。此外对于模糊矩阵做一致性检验处理,使得到的权重数据更可
批注:①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出自百度百科
参考文献:
[1]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FZHP)[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0,14(2):80-88.
[2]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
[3]王寿阳,张维.金融工程:一个新兴的、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28(8):1
[4]杨育谋.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中国中小企业,2007(6):38-40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存货质押;合同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1 供应链金融
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若干产品,比如存货质押贷款,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如今的供应链金融是由深圳发展银行在2006年率先推出的,国内其他商业银行也在之前实践的基础上,纷纷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依据深圳发展银行的定义: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式,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可以看出,它与传统的融资业务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自偿性的信贷模式,控制了资金的回流;同时,引入了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提高了风险防控的能力。
2 供应链金融模式
供应链金融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预付款、存货抵质押和应收账款三种基本的模式。预付款模式包括:先票/款后货授信、担保提货(保兑仓)授信、进口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质押授信、国内信用证、附保贴函的商业承兑汇票。应收账款模式包括:国内明保理、国内暗保理、国内保理池、票据池授信、出口应收账款池融资、出口信用险项下授信。存货抵质押模式包括:静态抵质押授信、动态抵质押授信、标准仓单质押授信、普通仓单质押授信[1]。
国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与国际性银行的业务存在一些差别。国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以“应收账款融资”为主要的业务,通过电子平台对订单、发票等数据信息流的公示和鉴证,为供应链成员和银行提供面向多个环节的融资申请。国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则以“存货融资”作为主要的业务,通过第三方物流监管的引入以及一定程度上对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为供应链中小企业提供融资[1]。
根据国内银行主要的业务是存货抵质押授信,因此选择存货抵质押模式进行研究将具有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同商业银行其他业务的风险管理流程类似,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根据供应链金融主要参与对象,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根据供应链融资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的信贷理念的差异,国内商业银行进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时,常用现金流控制和结构性授信安排这两个手段。现金流控制派生出物流控制、核心企业信用引入等其他手段。结构性授信安排是指银行以真实贸易为背景,对包括受信申请人及其供应链节点上主要参与者在内的客户组团的授信。运用这两个手段,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但是却把一些信用风险转移到操作风险中。
银行首先进行信用风险的评价,运用现金流控制和结构性授信安排,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普遍符合要求。信用评估符合要求,银行与中小企业、物流监管公司、核心企业签署合同,开始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始业务之后,控制风险的措施都在操作上,可以说操作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操作风险管理技术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操作风险管理方法与技术也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有些人在国内国际商业银行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原则,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却要用合同方式严格的规定。
4 合同对风险防范的作用
合同是以合作条款的方式,利用法律效力,监督合同各方履行责任和义务,并强制违约方赔偿其他方损失。
合同从三个方面来防范风险:首先,是合同内容的商定,通过商议决定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各方能做到或做不到什么,以此杜绝合同签署后履行中出现能力达不到而违约。其次,是合同的实施阶段。该阶段合作各方依据合同条款,履行责任和义务,如果有一方不按照合同要求去做,就会出现违约行为。合同中大部分条款是为实施阶段制定的,可以说实施中的风险是合同主要防范的风险,可以称作操作风险。最后,是合同出现违约情况的损失鉴定和赔偿。一方面,损失赔偿条款有威慑作用,使合作方不敢轻易违约。另一方面,如果出现违约情况,依据损失赔偿条款,对违约方施以处罚,为其他合作方追讨损失。
合同对风险防范作用的大小依赖于合同内容和条款,内容全面、条款明确的合同最容易达到合作的目的。所以,研究合同的内容和条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存货质押模式下的合同内容研究
在进行存货质押模式下的合同内容研究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国内商业银行常用的两个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即现金流控制和结构性授信安排。由此产生的操作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控制操作风险最好的措施是依据存货质押业务的操作风险点制定相应的条款,并且商定违约损失赔偿内容,作为合同中的主要内容。
存货质押模式包括四种授信类型:静态抵质押授信、动态抵质押授信、标准仓单质押授信、普通仓单质押授信。这四种授信类型共同点是由合法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对客户提供的存货进行监管,不同点在于监管过程中货物进出库的安排和控制。在四种授信类型中,静态存货抵质押授信是最基本的一种,选择它作为存货质押模式的代表进行研究。
静态存货抵质押授信是动产及货权抵质押授信业务最基础的产品,是指客户以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动产为抵质押的授信业务,又称为“特定化库存模式”。银行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对客户提供的抵质押的商品实行监管,抵质押物不允许以货易货,客户必须打款赎货[2]。
在进行这种业务模式合同内容商定时,实际实施中面临的风险包括:抵质押商品的市场容量和流动性;抵质押商品的产权是否清晰;抵质押商品的价格波动情况;抵质押手续是否完备;货物价值是否易于核定,以便仓库等物流监管方操作;以货易货过程中防止滞销货物的换入[1-2]。
根据这些风险点,需要商定的合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三方的权利和义务。银行的权利和义务。银行作为存货质押业务的主导者,其在合作中可授权第三方物流公司监管抵质押物。其拥有质押物的质权,其他两方不得随意处理质押物。受信方未能偿还本息或违反协议时,银行有权按法律规定处理抵质押物。银行有权随时获知库存质押物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等有关信息。银行需要提供办理抵押、公证、保证、资产评估等手续所需材料和证明。银行有督促受信方按时支付应付款项的权利和义务。
受信方的权利和义务。受信方有权利要求银行按时发放贷款,要求第三方物流公司按照规定及时放货。受信方同意第三方物流的监管角色,并支付由于货物监管产生的费用。受信方有义务提供有效的抵质押物所有权证明,有义务提供抵质押物的质检报告,有义务书面明确告知抵质押物的特点和保管措施,有义务定期报告质押物的价值变动信息,如果未做到,出现损失由受信方承担。受信方有义务提供办理抵质押、公证、保险、资产评估等手续所需材料和证明。如需办理保险需和银行商议保险种类、覆盖范围、期限、受益人和保管人。
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权利和义务。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对质押物的名称、规格、数量、品质等进行盘点核实制作《质押物清单》,对质押品合格入库负责,并建立相应台账,定期对质押物进行盘点和检查,以书面报告送给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应安排专职监管人员对质押物实施严密监管,并将人员名单及调动情况报送其他两方备案。第三方物流公司按照银行的书面指令出货,做好出库记录。第三方物流公司根据其他两方的委托,及时办理抵押、公证、保险、资产评估等相关手续。在监管期内,由于发生质押物的丢失、错发、短缺,包括由于第三方物流公司过失导致的品质变化等情况造成损失,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对银行进行全额赔偿。
(2)质押物和价格。合作三方商定质押物应该登记的数据,数据由谁提供,形成什么样的书面单据,单据由谁提供和保管。质押物价格变动由谁提供,何时提供,以什么形式,最终价格由谁确定。
(3)货物验收入库。三方约定接货地点和仓库地点。第三方物流公司依据什么接收货物,接收货物时都要检查哪些,接收货物后何时以什么作为凭证报送其他两方。如果第三方物流公司认为必要时,能不能要求相应机构检验。
(4)质押物监管。监管期间,第三方物流公司应按照合同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妥善、谨慎处理监管的质物。保管期间第三方物流公司应该做什么,比如货物的清点核对,定期检查,定期报告等。如果出现问题该怎么处理,比如第三方物流监管出现问题、质押物出现问题、质押物质权出现问题等。
(5)质押物提取出库。①静态模式。三方商定提取货物的条件,货物置换程序,以及采用哪种置换程序。第三方物流公司依据什么放货,放货的过程怎么监督,放货后提交什么形式的证明。②动态模式。动态模式除了静态模式中的交纳保证金提货外,还允许进行以货换货的方式出库。以货换货时,置换入库的质押物有什么要求,由谁确定是否置换,置换多少。
(6)违约责任。合作三方应严格按本协议规定执行,任何一方有违反之处,应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包括什么,怎么确定,守约方损失如何鉴定。
参考文献: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河南农业 应用模式 风险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将农业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或个人与上下游的企业、农户利益捆绑,由第三方物流监督,通过供应链的信用转移作用满足供应链上各成员的资金需求,提升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化,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很多大型企业可在供应链中担任核心企业的角色,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转移,有效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签订的生产订单,有效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分析及应用模式
该业务的运行机理主要为:首先,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将分散生产的农民与大市场联系起来,使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的共同体,以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扩大销售,增加农民收入;以订单农业形式帮助专业合作社与相邻城市批发市场、果蔬等农产品交易市场及本地大型企业建立供销合作关系,扩大本地农产品供应量,进一步推进“农超对接”,扩大本地农产品基地直接采购量,减少中间环节,并降低超市销售农产品的毛利率,以稳定价格。其次,形成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鉴于农产品供销公司在整个供应链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再加上其智慧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信息平台作为供应链支持系统,能上与各农户及时交流信息、下与分销商和卖场及消费者交换信息和有效沟通,进而能快速反映上下游企业的需求。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供销公司可向商业银行提供担保或由商业银行统一授信于供销公司为农户提供融资服务,并有选择地采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保兑仓融资、存货质押融资以及预付账款融资等模式,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融资难问题,并通过对物资流、融资流以及信息流的“三流”控制,确保农产品产销平衡、渠道畅通。
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主要有三种:(1)农户联保贷款模式。农户联保贷款指社区居民组成联保小组,贷款人对联保小组成员发放,并由联保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基本原则为“多户联保、总额控制、按期还款”。这一模式在我国已使用多年,主要由农信社提供为主,其他金融机构也有所涉及。(2)农业合作组织主导模式。该模式以当地的特色农业产业建立农业合作组织,通常借助合作社的形式。由商业银行向合作社提供贷款,合作社的成员根据信用等级和偿还能力分级联保贷款。这一模式在我国有较多的成功尝试。例如黑龙江省肇东市海城乡“收储公司及农户”模式;五里明镇“公司、合作社及农户”模式;肇源县“公司及农户养殖”模式;肇州县“协会及农户肉牛养殖”模式等。(3)核心企业供应链模式。在农业供应链上选择信用较好且处于核心环节的企业,以取得的销售合同向金融机构取得短期贷款,并在供应链上进行信用扩展。
2010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和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的加大以及政策调控的作用,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受到较大的影响。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供应链金融产品,具体如表1所示。
二、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河南是农业大省,近年来着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龙头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强化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了以豫北、豫中南为主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豫东平原奶业养殖基地、中原肉牛肉羊、京广铁路沿线瘦肉型猪、豫北肉鸡、豫南水禽等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带。目前全省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9 102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 8 473家,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覆盖全省的龙头企业群体。
在全省11 674个农业产业化组织中,属于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共计 5 72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共计421家,国家龙头企业2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343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 200余家,2009年底全省粮食加工能力达到3 450万吨,居全国第1位,肉类、奶制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578万吨和255万吨。河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速冻食品生产基地,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和60%;食用菌、味精、方便面和调味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7%,占中部的33%。建立了一批在国内外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例如华英集团、双汇集团、白象集团、金星集团、思念集团、大用集团等十几家特色企业。
三、河南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参照黑龙江的“五明里模式”,结合河南农业特点,建立适合河南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即“核心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政府及科技”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政府是该模式的规划者,政府出面牵头大型企业,建立专业合作社,核心企业向银行提供信贷抵押,为合作社发放贷款,农户与合作社签订订单进行生产,由合作社依托当地科技部门对生产实行全过程指导。其运行机制为在原料供应和生产环节,由政府提供支农资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资保障、签订订单,农户进行农产品专业化生产,银行向农户提供贷款,核心企业与合作社签订协议,向银行提供抵押信贷扩展;在存贮环节,利用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产品的储存设备及仓库;在销售环节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的销售渠道。
该模式的特点包括:(1)这一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供应链加强了核心企业和农户的业务关系,农村金融机构可借助这种关系向农户授信,将资金注入供应链中,这样既增加了对农户和农业的支持,又扩大了自身的盈利。(2)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核心企业提供的信用抵押使其在供应链上承担了连带责任,促使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的合作社与农户形成了战略协同关系,核心企业若要降低经营风险就必须监督和改善供应链上企业和组织的经营。银行作为供应链条中资金的提供者,就需要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从而降低风险。(3)将原来对大量分散农户的小额贷款进行集中,降低放贷成本,打破了微型金融的局限。
四、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由于农业供应链金融参与的主体较多,契约复杂,在推行这一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构成主要包括:(1)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在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在经营规模和融资成本上都占有较大的优势,是决定整个供应链金融资金流量的主导因素。如果核心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对上下游的组织和农户进行利润及资金流量的挤压,必然使得整个供应链产生“震动”。另外,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起到了担保作用,如果其负债水平过高则将使整个供应链的合作伙伴之间出现整体危机。(2)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风险。供应链金融是对整个供应链整体的物流、资金流、控制技术的结构化运用,对授信主体的中小企业资质要求较低,对授信主体的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担保较为重视,而这些资产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3)农户信息不对称的信用风险。农户对贷款的用途不明确,并且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产品科技附加值低、利润率低,受市场影响较大。(4)操作风险。金融机构在制定供应链金融产品时,应根据供应链的具体信息设计产品的管理及风险控制,要求金融工作人员要对供应链的结构、规模和信息传递充分了解。
在对农业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管理时,需要风险识别、度量、评估及控制四个环节。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在识别过程中要找到影响供应链节点企业或农户不能按时还款的影响因素,并将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分类,区分哪些是可以避免的,而哪些是不能避免的。风险的度量即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与描述,建立风险度量的数学模型对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行预测。风险的评估是在对风险进行度量之后,将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概率、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与贷款的收益进行配比,分析其是否在银行的承受范围内,从而采用相应的控制手段和政策将损失降到最低。在整个控制模型中,对风险的评估占重要地位,可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定性分析。
在这一指标体系中,行业风险、专业合作社及农户风险、核心企业风险和供应链整体状况组成一级指标体系。行业风险体现为行业地位和技术水平,影响整体供应链的发展前景和农户的还款意愿;专业合作社及农户风险体现为与核心企业的合作频率及年限、农户的管理水平和信用状况,影响供应链的稳定及农户的还款能力;核心企业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关键,核心企业的信用记录、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质量及行业地位是整个供应链金融运行的基础,其在整个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中占据重要地位;最后,供应链的整体状况体现为产品竞争力、总体盈利能力和信息传递,是金融机构最终收益的保障。
结合上述对风险指标体系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农业供应链金融管理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严格控制供应链节点主体的准入机制。认真收集、整理和分析节点主体即农户、专业合作社及核心企业的交易情况和风险情况,对其信用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应提高其信用水平。第二,提高对核心企业的风险评估标准。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起到信用担保的作用,应对其信用状况、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继续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评价。对其所提供质押物价值,应根据以往的资料和市场信息准确判断其价值,保障金融机构能够收回贷款。第三,控制供应链整体的信用额度。结合供应链的运行状况,针对不同节点主体的特点建立不同的授信额度。对信用额度的控制还应包括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额度的控制,供应链的物流企业单一将导致仓储成本的提高和产品流通速度的减缓,这样会降低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影响贷款的收回。第四,建立畅通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可将借款人的信用信息与银行进行有效对接,帮助银行了解借款人的资金流向和还款情况,减少银行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降低信用风险。
(注:本文系南阳市社科规划项目《在我市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解决农业筹资问题研究》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毕家新.“供应链金融”出现动因、运作模式及风险方范[J].华北金融,2010,(3).
2.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高煦照.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渊源及特征[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
4.马九杰,周向阳等.土地流转、财产权信托与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龙江银行“五明里模式”剖析[J].农村金融,2009,(4).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P2P网络借贷;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一、供应链金融研究意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12年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6%。上半年增加4.86万亿元,同比多增6832亿元。主要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发放增长速度(招商银行7.35%,民生银行10.35%,工商银行8.6%,建设银行7.83%)远低于整体贷款余额的增速。
从央行的数据与主要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不高,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速大大低于整体贷款增速。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可见一斑。
从目前的商业实践和理论探讨来看,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改善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优化资金投向,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供应链金融概念
陈娟(2011)认为供应链是在价值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供应链金融则是随着新型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诞生和发展的,突出了供应链组织关系中资金流对这个过程增值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整个链条的整合,从财务的视角对整个供应链发展目标进行优化,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供应链组织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运作目标是帮助供应链企业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并依托供应链三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帮助他们最小化资金的获得成本,保证供应链整体健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1]。李伟伟(2012)认为供应链金融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依据,银行基于对供应链上下游客户交易流程的掌控而提供融资,以封闭控制商品流或资金流为原则,掌控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动向,能够有效的对信贷资金用途进行监管,降低银行融资的风险[2]。
笔者认为供应链融资是以供应链为依托,以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贷款担保,一方面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扩展银行的放贷范围,优化资金配置的新型金融业务。
三、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目前有大量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研究的方向和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1、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分析,有的是从商业银行的实际供应链产品出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类,有的从供应链上的商品流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做出划分,有的以质押品的不同区分不同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有的则对单一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
杜瑞(2010)将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核心企业为风险责任主体,银行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二是基于货权控制和存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三是基于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的供应链融资[3]。李华(2010)以供应链各环节中小企业的动产能得到有效盘活且能顺利流转为研究目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基于动态质押的融资集合模式,设计了该融资模式的结构和业务操作流程,并对动态质押和静态质押进行了比较[4]。陈娟(2011)从供应链融资实际提供者将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划分为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四大供应链金融模式[5]。李伟伟(2012)介绍了以“1+N”理论为基础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2]。邹里苏(2012)以中兴银行为案例分析了“1+N”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实践[6]。
2、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当然任何一项银行金融业务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操作风险。由于抵押品的价格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最终将在中小企业违约的信用风险上体现,通过对市场风险监控可以更好的把握信用风险的变化。相关文献主要也是针对如何识别、评估、控制和缓释信用风险来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
周纯敏(2009)认为信用风险是供应链融资的主要风险,并从信用风险识别、度量、评价和控制的角度来分析供应链融资风险,同时提出相关防控策略[7]。林树红(2010)认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主要包括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融资支持的债项风险、融资过程的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8]。潘文东(2010)认为欺诈类风险、业务操作类风险、法律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与生俱来的风险,故应重视信用评价系统在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中的应用,提出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信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9]。李小龙(2011)介绍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提出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相关因素,通过设计信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尽量避免企业失信的行为,实现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10]。刘双红(2011)分析了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动产质押风险、产品开发和推广风险及法律风险等,并在分析这些风险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11]。王威(2012)分析了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合作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防控措施[12]。王卡(2011)认为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专业操作能力低、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和核心企业的风险传递,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建立信息化电子平台、谨慎选择核心企业和设计与供应链融资需求相适应的授信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来控制风险[13]。
3、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马苏川(2011)通过SWOT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优越性,并提出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采取低成本、低风险和多企合作等战略[14]。张敬峰(2011)认为银行应转变角色,培育优秀供应链,建立和完善供应链融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供应链融资体系的应急处理机制;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体系布局和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作为供应链融资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要规范管理、科学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多方面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15]。杨蓉(2011)从核心企业和建设良好融资环境出发,提出发展供应链融资的措施[16]。林声强(2011)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从积极构筑全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体系、打破授信跨区域限制,实现金融产品一体化、赋予供应链融资叙做银行所有产品的职能和将供应链作为一种营销和培养优质客户群的策略与手段四方面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17]。张倩(2012)分析供应链融资产品品牌建设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并提出品牌建设建议[18]。
四、供应链金融的可研究方向
1、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研究
目前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仅限于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没有具体分析目前世界上成功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其他企业实体。如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较成功的案例有UPS Capital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Trade CARD公司和阿里巴巴公司;供应链核心企业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对供应链企业进行金融服务。可以分析这些成功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从而得出发展中国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可选择的路径。
2、供应链金融服务风险管理实施方案的研究
目前的文献主要偏理论阐述,而缺乏实际的实施方案。
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小企业放贷的成本过高,而收益低。如何建立快速有效、适合供应链融资的信贷审批流程是降低大型商业银行放贷成本、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关键所在。国外较成功的例子是美国的富国银行。在90年代初,富国银行建立了成功的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系统,成为小微企业业务成功的重要技术保障。另外,富国银行采用科学化、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式监管小微企业贷款,以保证风险可控。凭借独特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理念,富国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8%,高于整体贷款增速7个百分点,“企业通”已处理超过200万笔贷款,其中2/3的贷款决策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中国国内目前已经有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杭州银行等银行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逐步优化小微企业的审批流程。
信用评级是信贷发放、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研究适合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量化模型也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一个研究方向。
3、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
信息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中各种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可以减少借贷关系中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借贷成本,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为原型构建。
关键词:物流金融;经济;贸易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33-01
物流金融(Logistics Finance)是指在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
一、物流金融的作用
未来的物流企业,谁能够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谁就能成为市场的主导者,时下,物流金融已经成为某些国际物流巨头的第一利润来源。物流金融成为获得客户资源以及垄断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物流金融刚刚兴起的过程中,谁能够领先介入物流金融,谁就能够率先抢占先机。物流金融将上下游企业和银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银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企业也能够做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整合,加速了物流和资金流的高速。
1.物流金融在宏观经济结构中的功能与作用,它对于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提高流通服务质量减低物资积压与消耗、加快宏观货币回笼周转起着不可取代的杠杆作用。
2.物流金融在微观经济结构中的功能突出的表现为物流金融服务,特别是在供应链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创新服务,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物流、流通加工、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物流金融不仅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物流与加工服务,还为客户提供间接或直接的金融服务,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和客户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效率等。物流金融也是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创新产品,物流金融的提供商可以通过自身或自身与金融机构的紧密协作关系,为供应链的企业提供物流和金融的集成式服务。
3.在传统的物流金融活动中,物流金融组织被视为是进行资金融通的组织和机构;现代物流金融理论则强调:物流金融组织就是生产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客户分担风险同时能够有效管理自身风险以获利的机构,物流金融组织盈利的来源就是承担风险的风险溢价。所以,物流金融风险的内涵应从利益价值与风险价值的精算逻辑去挖掘,且不可因惧怕风险而丢了市场。
二、实施物流金融面临的风险
发展物流金融业务虽然能给物流提供商、供应链节点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共赢”效果,但提供商却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物流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物流金融服务机构主要的风险可以归纳如下:
1.内部管理风险:这也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风险之一。包括组织机构陈旧松散,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层决策发生错误等等。因此,企业内部管理风险往往较大。
2.运营风险:物流企业都会面临运营方面的风险。但从事金融业务的物流公司,由于要深入客户产销供应链中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相对地扩大了运营范围,也就增加了风险。从仓储、运输、到与银企之间的往来以及和客户供销商的接触,运营风险无处不在。中国的物流运输业还处在粗放型的发展阶段,因此运营风险不容忽视。
3.技术风险:物流提供商因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而引起的风险。比如价值评估系统不完善或评估技术不高,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造成信息不完整、业务不畅等。
三、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的策略
建立和谐的物流金融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除了要有政府政策的支持、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外,还需要物流和金融从业者的开拓创新,将金融服务的内容注入物流工作,在物流工作领域创新金融工具。
1.加强银行和物流企业的合作,物流企业应与金融部门建立长期互信的合作关系,以赢得金融机构的最大支持。首先可以对物流业开展统一授信。统一授信就是银行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物流企业,再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
2.加强物流保险,现代物流业的服务领域已远远超越了传统运输仓储的范畴,向集运、存货管理、分拨服务、加贴商标、订单实现、属地交货、分类包装等多领域发展。各种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任何一个环节经营管理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物流企业的重大损失,因此迫切要求配套的保险服务予以支持,分担经营过程中的风险。
3.通过资本市场,壮大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急需物流网络的再扩张,而这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张,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也渐渐力不从心。此时,谋求上市可谓一条出路。如果上市成功,企业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要求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这对于谋求上市的物流企业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同时,通过上市募集到的大量资金,对于企业扩张网路、增强实力、增强对外竞争能力也是一种推动。
4.物流金融是推进现代物流整合、支持、提高整个供应链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措施,通过与银行合作,监管客户在银行质押贷款的商品,增加配套功能,增加附加值,提升了企业综合价值和竞争力。第一,发挥物流融资功能。第二,可以降低企业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的资金占用率,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实现资金优化配置,提高企业一体化服务水平。第三,为物流企业提供资金结算服务。可以提高资金效率,实现服务增值。目前最普遍的是开办了仓单质押、保兑仓、担保、垫资业务。
参考文献:
[1]陈卫华,陈美娟.物流金融的基本模式及风险防范[J].特区经济,2010(10).
[2]周玉梅.刍议物流金融运作模式优化[J].生产力研究,2010(10).
[关键词]中小企业;结构性融资难;供应链金融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33-02
一、前言
小微工业企业占安徽省工业企业的98%,2012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041.8亿元,同比增长27.4%,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0.9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在安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年安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因信贷从紧而凸显:全年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仅占2%,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比重不到20%,远低于沿海发达省份40%的比例。随着政府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普遍融资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优质中小企业成为了金融机构争夺的客户,但规模更小的小微企业由于缺少抵押品仍然难以通过银行融资,只能求助小额贷款公司。而小额贷款公司受自身规模的限制,提供的资金十分有限。不难发现,安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普遍性融资难正在演变为结构性融资难。
二、安徽中小企业结构性融资难原因分析
(一)渠道单一
安徽中小微企业主要为县域中小企业,其融资渠道不仅局限于银行甚至仅限于信用合作社以及改制后的商业银行。在阜南县有的中小企业即便有县担保中心做担保,要想在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取得贷款也非常难。皖南部分县市引进的省外农村商业银行瞄准的客户主要是“优质”中小企业,且发放贷款基本上都是在100万以上。这对贷款需求频繁而数额较小的小微企业来说是既贷不到也用不起。截至2012年底安徽454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余额为325亿元,但单位公司年贷款额0.72亿元与江苏省的2.14亿相比有较大差距,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0.97亿元。受政策歧视和自身规模的限制,小额贷款公司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作用难以扩大。单一的渠道最终让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更容易受到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
(二)信息不对称
由于企业的各种信息资源散落于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银行通常难以通过正常、稳定、统一的渠道直接获取借款企业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拓展,特别是从零售型向批量化服务的转型。银行只有充分了解企业到底是盈利还是亏损,纳税情况怎么样,企业主信誉怎么样才能分析贷款的风险从而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但对于众多小微企业而言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提供这部分信息都存在很大困难。
(三)小微企业自身因素
很多小微企业都是家族式的,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流动资金大多来源于亲戚朋友,厂房设备等大部分是租的。这些小微企业本身资金就缺,为上游大企业配套或者代工后,遇到经济不景气时,货款回款时间越来越长,资金就越紧张。尽管现在许多银行有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但是许多小企业不熟悉银行、不知道应该如何融资,甚至从未去银行咨询相关情况。同时,很多有条件到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没有融资发展意识,他们更愿意依靠自身的积累而不是从外部融资壮大企业。企业的金融意识不强加剧了其融资困境。
三、宁国市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之路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的努力,更需要结合实际大胆创新。供应链金融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良好的外部商务环境能为企业的发展和相互合作带来很多方便,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宁国市在政府提供良好金融环境基础上,通过大力引进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供应链核心企业发挥连接作用以及小微企业强化信用意识,走出了自己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之路。2010年宁国市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金融生态城市”和“中国金融生态低碳城市”,成为了安徽省唯一的县级金融安全区。
(一)政府大力引进金融机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从2010年6月开始宁国对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推出多项扶持举措,包括外来金融机构高管个税补助、办公用房契税补助、企业开办补助等。通过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宁国市现有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徽商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宁国民生村镇银行等10家银行,2家证券机构,10家各类保险机构,1家政策性担保中心。宁国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心作为政府出资成立的融资性担保机构,2012年底担保余额达到8.1亿元,累计的担保额度达32亿元,暂未出现一笔代偿。良好的风险把控能力,让合作的金融机构有了信心。
(二)政府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化解银行金融风险
扶持和鼓励政策是金融机构踏入宁国的动力,而对金融风险的化解坚定了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发展的决心。“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金融环境”,这是宁国市对维护良好金融环境的承诺。2005年11月,梅林油厂向农发行宁国支行贷款1500万,到期后一直没有还清。到2010年4月,梅林油厂仍欠农发行贷款720万元。宁国市财政用“市中小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偿还了这笔不良贷款。农发行宁国支行也给予了市里两项基础设施建设相应的优惠支持。政府快速、妥善的处理,巧妙化解了金融债务带来的潜在风险,让金融机构对宁国有了信心,也为中小企业的融资路清除了荆棘。
(三)金融机构转变服务理念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我们现在就是在打基础,一方面要提供一流的环境,另一方面要提供一流的服务,讲求优质、高效。”正是这样高标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让吴江农村商业银行这个“外来移民”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声名鹊起。到2012年5月底,其存款额达1.4亿元,贷款额近2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占有相当的比例。外地金融机构进入带来的鲶鱼效应,进一步激发了宁国的金融活力,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四)供应链融资与金融创新为企业融资开辟新途径
1 “公司+农户”的信贷模式。2001年宁国市信用联社推出一种简化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公司+农户”的信贷模式,它针对的是当时养殖农户缺乏担保的现实困境。农户选择具有一定资信等级的养殖企业签约并作为担保人,符合条件的农户就可以到信用社申请“公司+农户”的贷款,凭借和公司签订的收购协议书和担保协议书,信用社在一个工作日中就可以办理好贷款。贷款到期时,由公司先统一归还贷款本息,等到农户把产品销售给公司后,养殖企业再将为其垫付的钱扣除。这样一来,农户、公司、信用社就形成了一条利益相关的“生态链”,这条链关系着农户的增收致富、企业的规模扩展、银行的贷款收益,同生共荣,有效规避了信贷风险。
2 动产质押贷款。资金流是企业的血液,企业净现金流的状况将会决定企业的命运。宁国作为亚洲最大的耐磨钢球、耐磨钢段生产基地,有着“耐磨铸造之都”的称号。这一行业,原材料占成本比重相当大,销售款一般在发货三个月后才结算。企业的资金流被大量占用,容易出现流动资金濒临断流的困境。宁国农合行针对这类企业的特点开发了一个新贷款产品——“动产质押”。企业可以利用库存的原材料或产成品向担保公司提供质押反担保,再由担保公司为企业借款提供担保。这样运作,企业的商品在库存阶段就能转化为再生产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从2009年4月9日推出“动产质押”至2011年底,宁国农合行已累计为221家耐磨铸件企业提供贷款共计4.5亿元,有效缓解了此类企业的融资难。
3 企业商标权质押贷款。2011年11月,詹氏获得了宁国市农村合作银行发放的500万元贷款。这笔贷款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宁国市首笔“企业商标权质押贷款”。通过与当地工商部门的合作,由专业的资产评估事务所执行,“詹氏”系列注册商标进行了市场公允价值的确定,最终认定其商标权评估值为8219.64万元。2012年5月,农村合作银行将詹氏的商标质押贷款额度提高到2000万元。小商标成为大支点,有效地撬动企业贷款的难题。
4 其他金融产品创新。宁国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心不断创新反担保的方式,将其拓展到通用设备抵押、企业账户监管、水域滩涂抵押、优质存货抵押等多种形式,从而扩大了受保企业的范围。利用财政职能,该中心又灵活地设立了对各类企业的退税质押,对可控应收账款的质押,形成和银行的差异化抵押反担保模式。集体建设用地、专利权质押等新路径也在探索之中。担保中心还借助自身的优势,积极为企业争取贴费贴息政策。目前,宁国市政府承担着10%的保费补贴,为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
(五)中小企业苦练内功
企业要融资发展,最重要的还在于练好内功。城南印刷厂是典型的夫妻店,缺乏规范的财务制度,而这正是它多次向银行借贷却总是空手而归的根源所在。吴江农商行介入后,帮助它清理库存,整理账目,建议企业请专业的会计完善财务制度,终于在2011年拿到165万元的银行贷款。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吸收专业人才和管理技术,由传统的家族式经营向科学的现代化管理过渡,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梦想,更是企业注重内生力的觉醒。
(六)宁国市供应链金融融资还存在的问题
宁国市的供应链金融局限于金融机构产品创新,缺少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往往解决的是供应链上某些优质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这是由宁国市中小企业所在供应链及行业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宁国市企业整体实力和供应链企业的向心力不足而导致的。这些问题在安徽乃至整个中国具有普遍性,也是供应链融资在我国不能得到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宁国市在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开始,为解决安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三农”;供应链金融;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832;F326.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42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99-0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令人瞩目,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令人纠结的是,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化农村金融体系却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生产性农业贷款、乡镇中小企业融资等业务困难重重。至于各种创新性金融业务,如供应链金融,即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进行产业链融资等较高端的金融业务在农村更是无从谈起。发展农村金融是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笔者认为,以农业产业化融资为对象的供应链金融,在破解农村金融困境、解决“三农”发展问题上具有充分的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值得尝试和推广。
一、供应链金融释义及其在“三农”中应用的基本构想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指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将监控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变为把握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一种创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在融资过程中,银行利用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业务活动而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或交付过程的货物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品。常见的供应链融资应该包括应收账款融资、核心企业担保融资和货权融资。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服务的区别①如图1所示:
应用于农村和农业信贷的供应链金融,不妨姑且称之为“农村供应链金融”。按照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农村供应链金融可以理解为,将金融机构放在中介的位置,把上游或者下游的乡镇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相关联,在整个链条上为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笔者的基本构想是:商业银行在国家政策鼓励的前提下,将部分独立生产的、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业生产者、中小涉农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与拥有一定实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行绑定,并对该企业的整条供应链开展融资方案设计。融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产品销售订单担保融资模式(类似于应收账款融资),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签订产品订单,银行以订单为支持向农户提供信贷支持;二是间接的“公司+农户”融资模式(类似与货权融资),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资金,企业和农户或专业合作社签订产销协议,农户从企业获得相应资金,以合格产品支付方式偿还贷款。
二、在“三农”发展中应用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
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主要在于农村、农业、农民面临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短缺、农村金融体系落后,不适应发展农村、农业、农民的迫切需要,主要表现在:
1.现有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缺陷,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农村,可以进行贷款融资的机构主要包括4大国有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民间信贷。但是,由于农村资金需求具有分散化、规模小、监控难、风险大的特点,正规金融机构并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这个高风险低收益的领域。在现实中,多数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包括主要为农村服务的农业银行,都纷纷撤并其设立在农村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硕果仅存的一些分行又不断削弱其信贷权限,对于农民来说,农村金融机构就流变为储蓄机构。相反,民间信贷规模在近些年来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虽然覆盖广大农村,但资金实力较弱,金融服务缺位,信贷能力不足,也无法满足农民和乡镇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需求。
2.信货资金供应不足,农业资金严重外流
目前,农户贷款需求十分旺盛。但农信社贷款利率较高,部分已经超过了农民和涉农企业的承受能力;小额信用贷款尽管广受欢迎,但其贷款周期短,额度小,难以满足更大需求;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仅仅在流通领域为政策性粮棉收购进行贷款,对农业生产也没有多少支持。同时,目前农业资金外流现象较为严重。现有的乡镇金融机构中,邮政储蓄“只吸不放”,其吸收的存款往往上存到市级以上机构,而后转存人民银行以获取利息收入;农业银行对基层农村信贷需求不够了解,同时基于股份制改革和优化财务状况的需求,统一调度全行资金,基层分支机构往往“钱不留手”;农村信用社也愈发强调资金的集中使用,往往把从农村吸收的资金上存到县级以上机构,呈现某种“脱农化”态势。这种农业资金的大量外流严重影响了农业投资,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
3.农村金融业务风险较大,金融服务成本较高、利润较低
农业自古以来靠天吃饭,自然风险难以人为控制,加之我国农业保险、农业风险转移、补偿等机制尚不健全,一旦遭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农业生产经营遭受损失的风险便可能转嫁到农村金融体系之上。这种风险同样存在于乡镇中小企业和涉农企业的贷款中: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差,某些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可能存在遭遇经营不好而赖债的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品及为其提供担保的机构,银行为乡镇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资金质量值得怀疑。除此之外,农户小额贷款和乡镇中小企业单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周期长且回收慢,相对城市大企业而言,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更高;另外由于乡镇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及信息不透明等因素,金融机构的审查监督成本也在无形中提高了。
4.金融产品单一,服务缺乏层次
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经形成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等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但相应的农村金融服务却很单一,主要集中在信贷业务上,新兴的中间业务和创新的金融产品在农村基本没有普及。此外,僵化的农业贷款条件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各种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贷款的“春贷秋收”是根据种植业的生产周期而确定的,而水产品养殖、农村工商业等的生产周期却无法确定下来,农业贷款品种仅局限于短期流动贷款资金,缺乏针对农村固定资产更新和改造的中长期贷款;传统按季付息的方式也不能符合农业资金秋季集中回流的现实。可见,我国农村“贷款难”不仅仅是一个金融机构“惜贷”的问题,也存在农村经营个体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品种而“惜借”的困境。
农村金融情势表明,靠政府政策、法律法规来规范、引导农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固然重要,但开发、运用新的农村金融产品,有效化解“三农”发展中的金融约束,使得金融机构在化解风险的基础上有较好的盈利水平可能比“好心”、“善意更为重要。供应链金融堪当此任。
三、供应链金融应用于“三农”发展的可行性
供应链金融应用于农村、农业与农民,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
1.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利于逐步解决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化与现有农村金融体制的矛盾
目前,在我国农村,农业龙头企业产供销模式已逐渐形成,部分地区形成了专业性的合作组织,从生产方式到生产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已与现在农村金融机构以小额信贷为业务主体的制度产生矛盾,导致农户在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过程中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除了面临资金规模大的压力,现代农业生产周期长、初期投入多等特征,也都与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普遍提供的小额信贷业务存在很大矛盾。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需求,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步伐。虽然有一些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率先转变思路,优化产业价值链,加大对上游供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些往往是企业的内部行为。由于单个企业对市场脉络的把握程度不够、以及整个行业的风险不可控性,这种操作往往有其内在局限性,在产业链融资方面尚不能有效替代正规金融机构的作用。商业银行毕竟有着丰富的融资经验,能站在全行业的高度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指导,能够就企业现金流、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等方面进行合理优化,这些能力是企业所欠缺的。因此涉农企业和乡镇中小企业想进一步发展,尽快获得专业性的金融指导和融资方案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这也需要一个合理的业务切入点。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对农村金融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将农村金融简单视同农业金融,限制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多种形式信贷业务,尤其是限制“公司+农户”信贷业务的开展。这在无形中又加大了金融机构涉农业务风险和运营成本,极大地抑制了金融机构拓展农村金融业务的积极性。
究其根本,农村金融问题矛盾的产生源于政策导向的缺位。多年来我国“以农补工”的发展战略造成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恶劣,依靠市场机制来促进农业投资的必然与投资者的理性相违背,并且农业资金不足进一步削弱该行业的盈利能力,形成恶性循环。现实的问题使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避而远之,同时国家政策也没有对金融机构开展涉农业务形成有效激励。显然,农业与农村发展对国民经济全局会产生巨大的正的外部效应,因此资源配置应该采用市场以外的方式,需要国家从长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角度考虑,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性扶持。笔者认为,要切实加快农村金融发展,就必须加快相关顶层结构改革与机制设计,改变当前金融机构涉农业务模式,以供应链为纽带,将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和农户系统地整合在一起,以提高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2.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利于校正传统金融业务与农村实际问题存在偏离
传统的金融业务主要在银行和融资企业之间开展,一般不涉及上下游企业,银行也很难了解到整条产业链的信息。在城市业务中,商业银行往往拥有自己的核心重点客户,这些客户中很多都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银行能较好地掌握自己客户的经营状况,与企业之间一般都存在长期合作关系。这种稳定的关系保证了传统业务得以良好地开展,这也是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但是在农村中,银行所面对的诸多乡镇中小企业及农户,实力薄弱,抗风险能力差,信用堪忧,传统的金融业务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有针对性地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上述问题的发生。其具体作用:
一是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无论是产品销售订单担保式的融资,还是“公司+农户”式的融资,供应链金融都将核心大企业、乡镇中小企业及农户的信用进行捆绑,确保核心大企业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及农户的贷款负有连带责任,从而促使核心企业更加关注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户的经营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户规范管理,提高经营管理能力,避免中小企业及农户因经营不佳而出现的风险。
二是有助于增强金融机构与农村地区的兼容性。商业银行在农村撤并服务网点、降低融资权限是因为农户贷款以农信社为主,而有更高融资需求的乡镇中小企业往往缺少信用担保。供应链金融通过应收账款和货权融资等形式,将核心企业的利益与广大乡镇中小企业及农户的利益相挂钩,让核心企业将授信额度分散给中小企业及农户,这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开拓中小企业及农户融资市场的机遇,使原来难以进行的农村业务有章可循,不再“水土不服”。更为重要的是,能大幅度缓解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户贷款难的困境。
三是有助于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供应链金融强调集中管理的思想,将多个中小企业及农户作为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单位,对其统一进行融资管理,服务时间延长,业务明显集中,同时信贷额度增大、结算方式简化,从而使服务成本大幅降低。另外,供应链金融的形式决定了对同一核心企业提供上下游服务的中小企业及农户之间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往往自主选择信用联保。银行可以基于引导建设专业合作社,并开设发展基金为其融资。这样既能集中业务,降低成本,还能增大贷款金额,同时也降低了风险。
3.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利于帮助商业银行开拓中小企业及农村市场
从全球金融创新视角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参与企业贸易融资活动中,面临着被日益边缘化的危机。究其原因,银行在参与企业融资的过程中多采用信用证和跟单托收的结算方式,其繁琐的操作程序和高昂的成本,正逐渐在被企业自行以赊销的方式替代。这就导致了银行在客户交易过程中除了处理支票和汇款等简单业务以外,毫无参与客户供应链运营的机会。因此,很多国外商业银行极力开疆辟土,拓展新兴业务,将目光转向了中小企业和农村金融市场,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同样面临着高端客户脱媒而去的现状;另一方面,却对急速壮大的中小企业市场和蓬勃发展的农村经济一筹莫展。反观外资金融机构,不仅在城市金融市场上对国内商业银行形成挑战,部分外资银行布局农村金融市场的做法,已经使得我国从城市到农村的金融市场竞争状况和金融业态发生了很大变化。金融机构传统业务模式,实践已证明不适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亦不适应开拓中小企业市场的需要。供应链金融连结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及农户,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和价值增值的有力切入点,可为商业银行创造新的盈利模式和新的商业机会。
注释:
① 资料来源:引自庄春光,《供应链融资另辟蹊径还是新瓶旧酒》,《当代金融家》,2007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庄春光.供应链融资另辟蹊径还是新瓶旧酒[J].当代金融家,2007,(03).
[2]孙宝霞.中国农村金融的现状与政策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其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由于供应链中除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供应链融资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也可以说是把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供应链中企业的交易关系和行业特点制定基于货权及现金流控制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而且通过打通上下游融资瓶颈,还可以降低供应链条融资成本,提高核心企业及配套企业的竞争力。
2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问题
国内供应链融资服务的开展还属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趋势异常迅猛,当前制约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原因有几方面,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金融政策和银行体系的问题。
2.1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
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薄弱,表现在供应链的边界模糊。企业虽然有专门的信用管理团队与管理制度,但运作效果并不理想,对中小企业的资信引入有时缺乏利益激励,导致难以建立信誉链。
2.2中小企业缺乏可供抵押的财产
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规模较小,银行不乐意接受中小企业的不动产抵押物。资产评估中介服务不规范,不能按市场行为准确评估抵押物,随意性很大,也是导致有效抵押品不足的重要因素。虽然中小企业资产总额较大,但由于负债比率高,企业拥有处置权利的自有资产总量较少。另一方面,企业拥有的资产往往不符合银行兑变现能力、保值能力。企业真正能依靠资产信用取得的贷款数额是非常有限的。银行在实际操作中,不愿接受中小企业的流动资产抵押,而要求中小企业用固定资产来抵押。
2.3缺乏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环境和惩戒机制亟待提升,导致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困难重重,很多金融机构都不愿意把钱贷给中小企业。目前,我国第三方增信服务机构,如担保、保险、信用调查和评价机构普遍存在风险、基金来源少、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信用交易信息不完备、信用状况难以评沽等问题,使得贷款保全难度较大。客观上造成了银行与中小企业因缺少“红娘”牵线作保,而“隔河相望”不相往来的局面。同时,银行无法独立完成对供应链所有企业相关数据的调查和分析,从而不能准确了解供应链的整体情况。这将使得银行无法根据供应链成员的决策和经营,调整相应的信用贷款,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如果没有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降低和分担信贷风险,银行就会产生“恐贷”和“惜贷”心理。
2.4缺乏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中介体系
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机构作用不大;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也没有实现信息共享,缺乏统一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缺乏有效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
2.5缺乏专业人才
供应链融资业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银行员工远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市场的开拓和管理,银行工作人员无法对客户提供周到服务,客户对于供应链融资也不了解,加大了银行开展业务的难度。
3促进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对策和建议
供应链融资业务增加了银行的收入,带动了中间业务和结算业务的发展,有助于优化业务结构。由于我国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间比较晚,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促进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发展。对此,笔者建议从以几个方面来考虑:
3.1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法律体系
目前,中小企业的全国性法规《中小企业促进法》只有一部,《中小企业信用保证管理办法》尚在制定过程中。建议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再投资法》,制定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法律制度。将浮动抵押、动产抵押引入信贷实践,引入动产抵押担保制度,扩大动产担保物范围,允许应收账款和存货作为担保物,必须完善银行信贷财产抵押制度,对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担保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修改完善《担保法》,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3.2促进物流企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加快引进大型的物流公司,以便于银行推广供应链融资业务。目前,中储、中运等大型物流公司都与银行合作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加快物流的建设,为供应链融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物流企业应建立具有自己公司特点的物流操作流程和规范,根据不同顾客要求,为其设计独特的操作流程和服务规范。国家应该完善相关法律,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使物流企业走上有序的发展道路。
3.3要大力提高银行服务水平
银行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和组织架构,各大、中型银行要增强服务意识,根据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进行组织架构和流程再造。要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授信管理部门和专业队伍,建立分类管理、分账核算、单独考核的制度,建立适应中小企业授信特点,如激励机制、授信审批、人才培训、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各银行要充分发挥服务中小企业的功能和优势,根据自身特点致力于县域和社区金融服务,银行应该拓展融资渠道,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在确保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可充分运用所增加的信贷资源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在民间资本雄厚、民营经济相对活跃的地区可适当增设机构网点;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加快审批进度。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和疏导民间借贷活动。银行应该积极引进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融资方式,为中小企业办理包买票据、保付等业务;以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还要充分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和信息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信息咨询服务。
3.4加强中小企业和银行的合作
由政府牵头,举办由银行和中小企业共同参加的座谈会,增进双方的信任和了解。政府出钱成立财政专项基金,或者成立专门的担保机构,以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比如,政府的财政资金如果想支持哪个行业、哪一类企业,可以用政府设立的担保基金,来分担一部分金融风险。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家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性银行,这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直接方式。银行举办业务培训会,向中小企业介绍供应链融资服务产品,使银行充分了解中小企业的需求,及时为企业的融资提供便利,银行要根据不同的企业来量身定做金融服务,特别是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企业希望能增加销量,决策部门则要求保证现金流周转速度,银行则希望能保证安全性,这就要求银行能提供更加灵活的产品和服务,搭建银行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
3.5加强供应链融资业务人才的培养
供应链融资业务对银行业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供应链融资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供应链融资业务人员的培养,是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顺利进行和快速发展的关键点。银行要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高银行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改进银行内部管理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为供应链融资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3.6全面进行信用担保制度的改革
建立再担保制度,建立全国性的制度,构筑全国性网络。信
【关键词】小微企业 阿里贷款 融资 信贷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小微企业接近5000万家,他们创造的GDP占我国GDP总量的60%,上缴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近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实践表明,小微企业是我国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吸容就业、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不可否认,近年来,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弱势群体,融资难融资贵一直制约着小微企业的发展。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像“国九条”等,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推出的一系列针对小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工行的“网贷通”等,都在着重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由于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限制及商业银行缺乏服务小微企业的动力等问题,小微企业仍面临着严重的贷款窘境。因此,改进和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迫在眉睫。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其独特的客户、平台、数据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对客户交易行为的大数据分析,更好地识别客户的风险;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手段的广泛采用,更快地评审贷款和线上放款,从而更好地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终更安全、更便捷、更廉价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专题探讨了互联网金融,认为互联网金融有助于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体系的包容性,发展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助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并对传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战略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以及银行实业者关注的焦点,如何让互联网金融更好地助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制约小微企业融资的瓶颈
第一,信息不对称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小微企业一般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大多数内部信息处于封闭状态,其对自己的生产经营状况比较了解,具有信息优势,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经济状况和发展前景了解不足,导致小微企业在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而银行作为资金的供给方,根据所遵循的风险定价原则,为了防范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就会惜贷或要求更高的贷款利率,从而造成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以江苏省常州市的小微企业为例,2014年第一季度,银行给予小微企业的平均借款年利息及费用率为8.3%,高于现行银行一年期贷款年利率2.1个百分点,而民间借款平均月利息为2.2%,相当于年利率26.4%。从中可以看出,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偏高。
第二,小微企业的融资抵押物和担保匮乏。是否具有符合银行标准的抵押物和担保是决定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关键,由于资金、规模等方面的原因,小微企业房屋土地等固定资产少,仅占总资产很小的一部分,而对于流动资产,由于银行对抵押物要求非常严格,认为流动资产控制不便,监管难度大,以致双方很难谈拢。调查显示,82.5%的小微企业没有自己的厂房,在目前有贷款的企业中,仅9.8%的小微企业使用过厂房抵押,6.9%的小微企业使用过机器设备抵押,从中可以看出:缺乏合适的抵押品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之一。对于担保而言,小微企业使用担保的服务成本较高:首先,小微企业需要向担保公司支付担保费;其次,担保公司要求小微企业进行的反担保增加了交易成本;再者,小微企业常常遭受担保公司的“违规操作”。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小微企业的隐性成本,加重了小微企业的负担。
第三,传统金融服务的门槛高、对象有限。我国大型金融机构从成立之初就将服务对象定位于面向国有企业或其他大型企业,以大企业、大资金的需求为重点,评级标准、抵押条件等较少考虑小微企业。从收益与风险上看,虽然给小微企业放贷与给大型企业放贷手续繁琐程度差不多,但大型企业的收益远远大于小微企业,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度高于大型企业,所以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放贷给小微企业,即使愿意放贷,也有很高的门槛。
互联网金融重塑小微贷款―以阿里贷款为例
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上的《小微金融发展报告2014》中指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服务小微金融的角度,互联网金融服务小微金融可划分为传统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电商企业向小微金融领域扩展、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建立P2P网络借贷和众筹模式参与小微金融三种模式。其中,互联网金融从提高参与主体信息的透明度、降低金融服务的交易费用、挖掘潜在小微金融服务的供需双方这三个层面对小微金融服务进行了重新解构。本文以阿里贷款为例,来阐述互联网金融为小微企业开拓的融资新路。
阿里巴巴缘起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主要业务为电子商务类业务,包括B2B业务、B2C业务、C2C业务、交易结算、后台数据与计算支持服务、阿里金融等。旗下的阿里贷款,依托阿里巴巴网站庞大的电子商务数据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贷款风险控制机制,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其中阿里贷款模式的革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客户端产品。阿里巴巴目前的客户端产品主要包括网络联保贷款和纯信用贷款,其中的网络联保贷款是一款不需要任何抵押的贷款产品,由3家或3家以上企业组成一个互相担保的联合体,共同向银行申请贷款。当联合体中有任意一家企业无法归还贷款时,联合体其他企业需共同替他偿还所有贷款本息。其理论依据是小企业贷款三角最稳定理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多个点可以构成一个多边形,而在所有的多边形中,三角形是最稳定的。
图1 小企业贷款的三角最稳定理论
从图1可以看出,企业作为网络联保这个贷款的受用体,在申请贷款、组建联保体的时候,根据自己多年经营中积累的经验,判断联保体其他成员的经营状况和偿还能力,同时关注企业主的品德和嗜好等个人品性。合作银行作为贷款发放的银行,根据自身多年发展下来的一整套传统风险评估理论,对申贷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企业个人等信息进行多方面的考核。阿里巴巴作为企业和银行之间的桥梁,把企业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的数据解读成企业的线下传统经营数据,通过横向地比较同地区、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数据,将申贷企业的信用显现出来,帮助银行考量企业的风险。在网络联保的设计下,风险信息来自阿里巴巴、银行和小企业客户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的风险分析判断显示出足够的稳定性。
第二,银行端产品。银行端产品主要是用于协助银行进行贷前评估,贷款使用期间对用户各类信息的系统分类和监控,以及贷后对企业的正面激励和负面打击所构成的完善的阿里生态圈。
图2 贷前评估系统
贷前评估系统的理论依据是电子商务经营数据映射为传统经营态势的折算公式和动态图景。阿里巴巴作为小企业交易平台,提供了企业开设店铺、商品、联系上下游企业和完成交易的功能,企业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的行为,是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体现。如图2的贷前评估系统,阿里巴巴通过对企业在网站上的行为进行分析,转化为数据,通过算法和模型将其解读成该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从而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并报告给银行,做最终的贷款评定。
图3 贷中监控预警系统
贷中监控预警系统,是在贷款使用期间,及时收集该用户的各类信息并进行信息分类,监控其在使用期间是否正常或有各类不良记录,并自动触发处理流程和通知相关方工作人员,以方便贷款相关方对该用户目前状况做进一步的了解,做出各类判断处理。图3的贷中监控预警系统是指阿里巴巴根据内部预警系统将所搜集到的信息给银行,银行根据实际情况调查后反馈处理结果,阿里巴巴再根据银行调查后的结果对系统进行调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控制贷款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减少相关方损失。
贷后的双面激励机制分为正面激励和负面打击,其中的正面激励包括诚信通档案提升和宣传推广;负面打击包括摧毁老关系、隔绝新可能和内容,其主旨均在于提升企业违约成本,提升企业履约效益,促使企业按照合约准时全额归还贷款本息。
第三,阿里端产品。阿里系统是能够让贷款业务批量化、自动化、规模化运营的支撑平台,例如,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的早期合作,采取的是“阿里推荐客户+建行评估后放贷”模式,贷款客户在阿里巴巴上报名,阿里巴巴根据客户经营状况对客户进行初步筛选,并将筛选后的客户推荐给银行后台数据,银行根据审慎的结果进行反馈,双方交换放贷数据,再决定最后的贷款情况。该模式已经基本实现无缝对接,让客户申请贷款到发放贷款后的工作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大幅提高了贷款审批效率,符合小企业贷款“短、平、快”的特点,真正建立了一条小企业申请贷款的高速桥梁。
互联网助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在过去几年里,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的多款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模式和融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小微金融发展报告2014》指出,我国仅43.1%的参访企业表示享受到了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该报告调查所涉及的小微企业分布在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房地产业等多个行业,多数小微企业总资产在20万元~100万元的范围。而互联网的崛起,为小微企业的融资带来了新的曙光。在今后的发展中,双方应找到自身的定位,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第一,提高贷款规模,拓宽客户覆盖领域。目前,阿里贷款客户群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客户群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在贷款规模和客户覆盖领域上:在贷款规模上,阿里日均贷款近10000笔,平均每笔贷款额度7000元,这远远小于传统商业银行客户的平均贷款规模;在客户覆盖领域上,目前阿里贷款的客户主要覆盖在部分领域的批发销售环节,像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等行业均未涉及。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互联网金融应加大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提高贷款规模和客户覆盖领域。
第二,防范系统性风险。阿里贷款根据其所掌握的大数据,进行风险计量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个体风险,但客户群风险的同质性背后隐藏着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例如宏观经济的冲击可能对这部分客户群的盈利模式造成全面冲击。而在获取客户信息方面,针对同类客户,阿里巴巴掌握的客户经营方面的数据粒度更细,而商业银行掌握的数据维度更广。以双方所掌握的客户数据维度为例,商业银行在整合客户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内部征信信息、综合贡献度、资金流转情况、人民银行征信信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大于电商企业以企业销售情况为主的财务维度信息,另一方面,电商企业掌握了客户的店铺、商品、交易等颗粒度更细的信息。基于此,双方可以利用掌握的信息来共同防范系统性风险,例如根据某时间段内客户销售数据的变动,预知系统性风险的演化和形成。
第三,打通上下游融资瓶颈,完善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的融资模式,它将融资业务与企业的上下游业务联系起来,从整条供应链出发来审视供应商的融资可能性,并考察整条供应链的经营状况。供应链金融利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存货以及未来的货权作为质押品,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一系列融资产品,提高了整个供应链资金使用范围与效率,对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和提高供应链竞争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通过依赖于产业链上核心大企业的资信和实力,及由其所提供的间接信用担保,从而降低了信贷风险,小微企业可以获得在传统信贷融资模式下难以取得的银行融资。
(作者分别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范黎波,贾军:“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模式研究”,《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第1期,第90页。
②黎智洪:“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与出路”,《人民论坛》,2013年总第419期,第100页。
③国家统计局,
④董杰:“小微企业融资难成因及化解途径”,《人民论坛》,2013年总第426期,第81页。
⑤陈一洪:“立足行业及供应链金融发展小微金融―城市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模式探析”,《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年第3期,第63页。
关键词:物流金融;供应链;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8)08-0056-03
Abstract:Thecreationanddevelopmentofthelogisticsfinanceneedfinancialinstitution.Italsogivesopportunitiestomodernfinancialindustry.AccordingtodevelopmentofChina''''slogisticsfinance,thispaperelaboratesthelogisticsfinanceconceptunderfinancestudyangleofview,andanalyzesitsfunctionwhichplaysinthesupplychainmanagement.Basedonthis,thispaperproposesfivekindofthedevelopmentpatternsoflogisticsfinance.
Keywords:logisticsfinance;supplychain;developmentpattern
现代物流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物流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超越了金融行业与物流企业之间单纯金融服务的联系形式,大大提高了二者的整体效率,对金融业、物流业及企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当前一些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但对物流金融运作发展模式的探讨尚有欠缺,学术界也未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框架,致使物流金融在我国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未能大范围实践和推广。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物流金融的概念,探索切实可行的物流金融发展模式,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对物流金融概念的界定
物流金融是近几年才在我国流行起来的。关于物流金融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提法:一是认为物流金融从广义上讲就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物流供应商在物流业务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和融资服务,这类服务往往需要银行的参与。二是认为物流金融是指在供应链业务活动中金融工具使物流产生的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三是认为物流金融是指物流业与金融业的结合,是金融资本与物流商业资本的结合,是物流业金融的表现形式,是金融业的一个新的业务领域。依笔者看来,以上三种观点虽然在认识上存有分歧,但共同之点是显而易见的,即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物流与资金流的整合。
因此,从供应链的角度,物流金融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物流金融是指在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实现商品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的融资经营活动,最终实现物流业与金融业融合化发展的状态。狭义的物流金融是指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和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商品和货币,完成结算和实现融资的活动,实现同生共长的一种状态。
物流金融作为物流业和金融业的有机结合,不仅是金融资本业务创新的结果,也是物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根据现代金融理论,可从三个方面理解和把握物流金融的概念。
首先,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运转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据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物流总费用是3.8万亿,其中运输费用为2.10万亿,占物流总费用的54.7%;保管费用为1.23万亿,占物流总费用的32.1%;管理费用为0.50万亿,占物流总费用的13.2%。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为12169亿,其中交通运输9775亿,仓储投资470亿,批发业固定资产投资1827亿,配送、加工、包装业用固定资产投资58亿,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40亿。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几乎都是靠商业银行提供。如果没有银行业的鼎力支持,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将难以想象。
其次,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业务创新更需要参与物流供应链的实际运作。主要表现在信用贷款、仓单质押、权利质押、信托、贴现、融资租赁、保险、有价证券的交易和担保业务中。对金融机构而言,物流金融不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成为客户与金融机构的“粘合剂”,而且也为新兴的金融衍生品提供了销售平台,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重要形式。由于物流业与金融业的结合,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其在融资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和信用,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全面了解物流企业库存商品的规格、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区域、承销商、库存的变动状况和充分的客户信息,由物流服务供应商作为担保方进行操作,利用保单、提单和仓单质押等业务可使物流企业从银行融资。
再次,供应链管理的效率有赖于物流金融的发展。“零库存”是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的关键。但在实际运行中,库存在所难免,且多为不合理库存,使得交易成本增加,运行效率降低。而存货占用资金又常常使企业陷入流动资金不足的困境,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过多的库存商品与过低的资金周转率,使企业大量占用银行资金,也使银行面对大量不良资产而束手无策。物流金融的提出和物流金融业务的应运而生,解决了供应链上相关企业因资金不足而产生的困难,拓宽了供应链上相关企业发展的空间,提升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因此,物流业与金融业的结合,不仅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理念,而且也使金融业开辟一个新领域。
2物流金融的发展提高了供应链的运转效率
按照美国物流协会的最新供应链管理概念,供应链管理既涉及渠道伙伴供应商、中间商、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协调合作,又包括了对涉及采购、外包、转化等过程的全部计划和全部物流管理活动。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可以看出,它包括了上述过程中的所有实物流与资金流活动,也包括了整个生产运作,可见,供应链是物流管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扩展。所以,供应链运作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对于许多物流企业乃至整个生产企业的生存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而物流金融的结合与发展,能够有效提升供应链运作和管理的效率,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进而推动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
2.1物流金融是实现供应链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物流业水平低下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没有推进商品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大量的资金搁置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既影响了供应链的顺利运转,又导致了物流运作的资金成本居高不下,更使得物流企业因资金紧张而无法对信息系统、操作系统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而物流金融的发展,为物流业和金融业同时提供了商机,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现代物流业是一个以供应链一体化为核心的社会大系统,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而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创造了多行业相互交叉发展和运作的领域,这既为物流业和金融业走向差异化和个性化经营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了运作平台。其次,物流金融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完善现代结算支付工具,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由于物流与金融的结合,产生了许多跨行业的服务产品,相应也就出现了对许多金融衍生品的需求,如汇兑、银行托收、汇票承兑、贴现、网上支付、信用证等结算工具,这必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结算、资金查询、票据承兑等中间业务,同时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稳定的现金流,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特有的创造存款货币优势,为物流企业提供高效的理财服务,从而获得相关收益。再次,在发展物流金融的同时,也为商
业银行开发了新客户,尤其是培育了优质客户。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流动的枢纽,在同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业务关系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延伸服务,拓展与物流企业相联系的上下游优质企业,使得生产企业、物流企业、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良性循环,从而得到较好的投资收益。
物流金融的出现不仅提高了金融业和物流业各自的效率,而且为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条件。就供应链而言,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供应链过程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库存,虽然合理的库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供应链上的企业纷纷视库存为一大负担。因为大量的库存意味着有大量的流动资金被占用,资金运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企业其他交易活动也无法正常进行。所以,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想尽办法以降低库存。而他们所采用方法的最终结果都只会让其上游或下游企业承担负担,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库存并未减少而只是转移。而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物流企业就能充分利用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手段盘活这部分资金。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而言,既壮大了自身的实力,又提高了企业一体化服务的水平和竞争能力;对供应链上其他企业而言,不但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降低了企业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资金占用率,加速了资金的周转;同时也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销售利润;对金融机构而言,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信贷风险,甚至可以协助金融机构处置部分不良资产;对整个供应链而言,整合了资源,提升了供应链的竞争力。
2.2物流金融能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作为供应链上的两个等量反向流,实物流与资金流之间的协调运作不仅可以促进供应链的良性发展,而且可以有效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然而由于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以及交易规则的多样化,加上中小企业存在着信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实物流与资金流的运作常常出现不和谐。如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以及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出现的想借借不着和想贷不敢贷的尴尬局面,都体现了实物流与资金流不相匹配的矛盾。而物流企业通过库存管理和配送管理,对客户的信息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可以作为客户与金融机构的“粘结剂”,在金融业务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因此,通过发展物流金融,以资金流盘活物流,以物流拉动资金流,使两者相互促进、实现一体化发展,是提高我国企业整体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特殊地位,能清楚地了解到商业银行不易掌握的有关信息,如企业库存产品的动态信息等。这为物流企业向商业银行提供担保,或由商业银行统一授信于物流企业的融资服务提供了可能性。这样不仅使中小企业盘活了流动资金,商业银行降低了业务风险,而且物流企业可以与上下游企业和商业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提升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和信誉度。
2.3物流金融的开展能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长期以来,如何有效控制放贷风险一直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大难题。在经济活动中,不管融资企业的产权和经营权如何变化,商品的流通渠道是不变的。因此,掌控企业实时物流活动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就成为协助银行控制风险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合作者。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通过发挥自身业务优势,为商业银行了解质押物的一系列信息,并接受其指令控制质押物的进出库,可以有效控制由于信息不对称给商业银行造成的放贷风险。另外,物流企业也可以先替购货商向供货商预付一部分货款,待购货商提货时交付全部货款,再由物流企业将另一部分货款交给供货商。这样不仅使供购双方放心,而且物流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资金流动的时间差,从事贷款业务。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供给者,在同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同时,还可以将服务延伸拓展到供应链上其他优质企业,实现资金流的良性循环。
就完善信用机制来讲,如果信用机制不完善,整个供应链就会中断,管理效率就会降低。一般而言,经济社会中的信用机制是由信用监管体系、企业自律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的。而物流金融业务就是通过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实力和信用,控制了供应链运作的风险,促进了中小企业的诚信和自律,由此保障了金融机构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因为金融业、物流业、中小企业的这种业务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信用和自律为基础的,物流业承担信用监管的职责,中小企业承担信用还贷的职责,金融机构承担信用放贷的职责,因此,物流金融的发展必将有效促进信用机制的完善。
3发展物流金融的几种模式
3.1以债权债务关系为纽带模式。目前我国的物流金融现状,不仅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距甚远,而且与物流业的发展要求很不适应。虽然,20世纪90年代工商企业向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参股出现了,进而有大型工商企业集团,通过建立全资附属的商业银行,将资本运作延伸到银行领域,如中信实业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的建立。同时,1996年就开始在部分城市国有大中型企业试行的主办银行制度,即一家企业以一家银行作为自己的贷款银行并接受该银行的金融服务,以及财务监管的一种银企结合制度。发展至今,商业银行在这种结合中仍处于被动地位,股权联系松散,规模小,实力不强。比如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仅是单一类型的结合,即仅是工商企业对银行的单向资本渗透。主办银行制度仅强调主办银行对企业的服务,没有体现银行对企业的监控,而且只限于合作协议,没有长期稳定的产权纽带。因此,应完善主办银行制度,采取债权债务关系为纽带的模式。这一模式下的金融业和物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短期、小额和松散的借贷关系,而是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与有实力的物流企业集团之间长期、大额、稳定的借贷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对物流企业形成一定程度的控制。如在日本的主银行制度中,主银行是客户企业的最大债权人,在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时会以紧急融资给予支持;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则有审核监督的权力。
3.2以股权关系为纽带模式。这种模式有两种表现:当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或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单方面持有对方的股权时,就是单向持股模式;当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生产企业互相持有对方的股权时,就是双向持股模式。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生产企业间从外在的债权关系发展到内在的股权融合,加大了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利益的关联度,提升了供应链运作和管理的效率,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增强了各方的实力,实现了互利共赢。许多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多是借助这样的融合方式迅速发展起来的。
3.3债权转股权模式。即对那些经营管理和市场前景良好,但由于注资不足而陷入困境的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可将超过一定年限的部分贷款转为对该类企业的股权投资。通过这种模式取得银行的信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在金融服务中的效率问题。具体的做法就是商业银行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相关物流企业,再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物流企业向商业银行按企业信用担保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开展信用担保,并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商业银行则基本上不参与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该模式有利于相关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对供应链全过程的监控能力,更加灵活的开展金融服务。这也是解决物流企业融资难、高负债、保全银行资产、强化银行对相关企业监督和管理的一种途径。
3.4组建金融
控股公司模式。即利用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专业服务,将商业银行、生产企业以及多家经销商的资金流、实物流、商品流、信息流有机结合,封闭运作,为企业提供全程金融服务。它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在无分支机构的地区开展动产质押业务,保证了生产企业及经销商资金有效运转,保证物流企业及时提供配送服务,优化供应链。在此可借鉴美国持股公司的做法,由商业银行向物流企业集团的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参股、控股或直接建立自己的控股公司实现间接的物流业和金融业的结合。
3.5人事渗透模式。即商业银行和物流企业之间双向人事渗透,互派人员。由于大的物流企业集团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资金流量大,信贷资金占用多,经济效益比较稳定,合作风险小,应允许金融机构与大型优质物流企业集团之间的双向股权融合,并互派股权代表,建立以股权为纽带,集商品流、资金流、实物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银企集团。
参考文献:
[1]郑玥祥.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的思路和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6(9):31-33.
[2]储雪俭龙.初探物流金融的经济学原理[J].物流技术,2006(5):102-104.
[3]邹小芃,唐元琦.亟待关注的领域:物流金融学[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163-165.
[4]曹静.论我国专业物流金融公司的建立:UPS的启示[J].上海金融,2005(6):13-14.
[关键词]物流金融;金融机构;物流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9-0031-03
物流金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指在现代物流供应链业务活动中,运用金融工具使物流产生的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物流金融基于物流、资金流、需求信息流、商流产生,其引导的链式反应之长可以对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见图1)。
一、物流金融的产生
对供应商和终端用户而言,商品从原材料制造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整个供应链过程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库存,虽然合理的库存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应付供货周期与制造周期的不匹配,但是库存存在相应的资金成本。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流动资金不足,而存货占用的大量资金使得企业可能处于流动资金不足的困境。这种资金不足的风险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更加明显,往往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信贷资金的缺乏和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能力的缺乏使得许多企业产生了利用存货融资的需求。而资金流运作过程非常繁琐,供应商和消费者为了避免风险,多是通过银行借助信用状况进行交易。这种方式不仅手续繁琐,而且还会产生不必要的利息成本。如果设立收款中心就会产生运营成本,也会加重中小企业资金周转负担。
对金融机构而言,在实际融资活动中如何降低风险最重要,而掌控着企业物流活动的机构应当成为最直接、最有效力的发言者。企业存在着以分立、合并、兼并、重组、托管、联营等方式进行产权、经营权的交易,但是作为实际商品的流通渠道是不变的。作为金融机构的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抵押物、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区域、承销商等,要察看权力凭证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超出了金融机构的日常业务范畴。
对物流企业而言,物流金融业务使得物流企业得以控制全程供应链,保证特殊产品的运输质量并长期稳住客户。在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下,企业逐渐转而强调跨企业界限的整合,使得顾客关系的维护与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物流管理已从物的处理提升到物的附加值方案管理,传统的物流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随着物流业务的发展,物流金融就必然产生了。物流金融的出现对金融业、物流业及企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金融机构发展需要物流金融
与传统金融相比,现代金融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物流金融业务的创新进一步推动物流业朝着多样化、综合化、个性化发展。近年来,金融业不断在存款、贷款、结算等方式上创新,使得客户在同一个账户下可以很灵活地调度资金;也使得企业运用资金更加便利。金融业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各项新型业务,从而推动现代物流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而金融企业本身也在推动物流企业发展的同时获得了不菲的收益。
1.物流金融可为银行带来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现代金融对物流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结算手段和服务方面,从而保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统一,以完成资金流的归集。现代物流是在实现B to B、B to C的流程中适应不同需求者而设计的,物流的发展是以满足不同批量、不同规格、不同地区的需求为发展方向的。当顾客的需求是来自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时,金融的相应服务也就随之延伸到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物流企业与银行通过资金流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物流企业建立资金结算体系成为银行介入物流企业的突破口。这也将为银行带来更丰富的中间业务收入,因为这些物流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多是采用汇兑、银行托收、汇票承兑、信用证等结算工具,这就会增加银行资金结算、资金查询、票据承兑换等中间业务。
2.物流金融有利于培育金融业的潜在客户。现代物流是多产业、多领域及多种技术的有机融合体,其运作强调物流企业要向它的上游和下游寻找服务对象,通过同他们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其整体竞争力。而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作为物流供应链上资金流动的连接节点,在同物流企业合作时不仅可以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还可以提供延伸服务,拓展与物流企业相联系的上下游优质企业,使得生产厂商、物流企业、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良性循环,从而开拓出新的客户群(见图2)。
随着一大批跨国公司制造中心或采购重心向中国的转移,就需要建立一套快捷、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来满足跨国生产与经营的需要。目前活跃在物流市场上的主要是为跨国公司提供物流支撑的一批大型本地国内物流企业,无论其提供的商品、零部件、产成品分拨物流,还是以综合性物流为概念的配送物流,都为银行的金融服务直接渗透到跨国公司产业链运作提供了理想的合作机会。同时,同跨国大型物流企业的合作也势必推动国际业务的开展,如办理信用证、承兑汇票、结售汇、外汇汇款、出口托收和进口代收等业务。
3.物流金融为金融业带来新的信贷投向。发展现代物流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社会大系统涵盖了运输业、邮政业、仓储业、装配业、流通加工业等产业,这些物流相关产业的发展涉及很多重大工程和重大投资;物流企业本身对原有的传统运输、装卸、配送、仓储等业务进行整合和改造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都会为银行业带来较大的信贷需求。
4.物流金融可以使银行向物流企业提供理财服务。物流企业的主要收入为仓储收入、集装箱转运收入、配送业务收入、货运和进出口业务收入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物流企业进入成熟阶段后,将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入,形成企业大量的现金流。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资金管理优势为企业提供存款组合,理财方案,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机制,提高物流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在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的同时,获得大量的沉淀资金,获取理财收入。
三、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无论是对客户、金融机构、客户的客户,还是物流企业本身来说,都是一个多赢的选择。但是,在发展物流金融的同时,还需要解决好物流金融服务的风险和效率问题。
1.风险问题。众所周知,物流金融服务具有一定的风险。目前在中国典型的物流金融业务主要有代客结算,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等。以仓单质押业务为例,其存在有五种风险:一是客户资信风险。有的客户资信不好,货物以次充好,有的货物来源有问题。二是仓单风险。现在系统多以入库单作质押,它
和仓单的性质相同,但仓单是有价证券,也是物权凭证,而入库单和仓单相比其对外的可信性大打折扣,加之有的物流企业无法保证仓单和入库单的唯一对应性和可靠性,这就给仓单质押的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三是质押品种风险。目前的质押品种较多,也不可能有统一的价格评估体系,如果质押商品的价格变化幅度较大,就会给金融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四是提单风险。目前大多由货主和银行开提货单,这与仓单提货相比无法保证仓单的唯一物权性质。五是内部操作风险。内部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内部人员偷换仓单和操作失误等。
2.物流金融服务的效率问题。质押贷款手续复杂、所需时间长,无疑降低了资金流的周转速度,并且增加了仓单质押的风险,所以要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使仓单质押变成一种简便、可控性好的融资模式是今后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
由此可知,金融机构在发展物流金融的同时应从以下三方面加强风险防范、提高运行效率。
1.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以防范金融风险。信用管理是现代金融企业的核心管理内容之一。信用作为买卖双方交易完成的根本保障,构成了契约关系的最重要基础。在物流金融服务过程中,要通过对客户的资料收集制度、客户资信档案管理制度、客户资信调查管理制度、客户信用分级制度、合同与结算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信用额度稽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等,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
2.开展统一授信的方式提高物流金融的效率。统一授信就是银行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物流企业,再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物流企业向银行按企业信用担保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提供信用担保,并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银行则基本上不参与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该模式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减少原先质押贷款中一些繁琐的环节,也有利于银行提高对质押贷款全过程的监控能力,更加灵活的开展质押贷款服务,优化其质押贷款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节,降低贷款的风险。
3.实施有效的过程监控。在物流金融实施过程中,如果银行的风险控制部门对商品的市场价值、企业的运营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和监控,也可防范物流金融的风险。
关键词:财务风险;传导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引言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着更加严峻和复杂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财务活动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导致企业可能获取收益,也可能遭受损失甚至倒闭。同时,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显现,后续各类不确定因素持续叠加,企业之间风险的动态传递更加频繁,财务风险已经成为重要风险,而供应链还将某一企业财务风险传导至上下游企业。
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研究尤其是传导机理研究,提出控制策略,显得非常必要,鉴于此,本文梳理了风险传导源、传导载体和传导路径等几个方面的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对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应对策,并进一步探讨了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管控策略。
二、企业财务风险传导主体博奔过程再认识
企业财务风险不同风险源作用的结果都会反映在财务信息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着更加严峻和复杂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财务活动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导致企业可能获取收益,也可能遭受损失甚至倒闭,财务风险不容忽视,对企业造成的危害不断加深。企业对外部环境有着高度敏感性,风险的积聚对企业发展产生威胁,且深刻影响相关利益者。首先,企业是财务风险系统的核心,它既是其他财务风险传导主体的焦点,又在一定程度上是虚拟的主体。企业主体属性包括总资产、净资产、总负债、税收、市场占有率等,决策变量与企业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和利润分配紧密相关。其次,股东行使批准和监督职能,属性变量包含股份数量、股权价格等。再次是经理人,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执行者。
企业外部财务风险传导主体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债权人。债权人更多地指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但会间接方式参与到企业的财务治理,降低偿债风险。债权人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属性变量包括是否贷款、贷款额度等。二是客户。企业财务系统中,客户追求产品效用最大化等,属性变量包括自身资金状况、购买需求等。三是供应商。企业与供应商的博弃的焦点在于原材料的价格及企业货款的偿还等要素。
三、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系统动力学特征
一是复杂性。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着更加严峻和复杂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财务活动不确定性有所增加,财务风险不容忽视,对企业造成的危害不断加深。企业是财务风险系统的核心,它既是其他财务风险传导主体的焦点,又在一定程度上是虚拟的主体,决策变量与企业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和利润分配紧密相关财务风险传导因素众多,且多相互关联,形成复杂的风险传导路径。
二是动态性。企业之间风险的动态传递更加频繁,财务风险已经成为重要风险,而供应链还将某一企业财务风险传导至上下游企业。财务要素包括资金流量,也包含了存量和流量的特征,并以资金动态的流转过程为基础。同时,筹资时机也是动态的,企业要考虑自身的财务状况、股票行市以及未来现金流,控制产品销售风险因子,动态性变化对企业的正常运行提出了挑战,因此要特别注意研究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机制。
三是反馈性。企业的财务风险在日常传导过程中存在多重反馈环。企业主体属性包括总资产、净资产、总负债、税收、市场占有率等,决策变量与企业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和利润分配紧密相关一方面企业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现金,另一方面财务系统内部存在多种正反馈环和负反馈环。
四是时滞性。即风险发生与风险结果存在着时间延迟,通过延迟,财务风险的发生在风险发生之后才会产生。同时,债权人在无法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情况下对企业的财务治理也会产生示值,会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治理,降低偿债风险。而从债权人的目标看,也要特别注意财务风险的时滞性。
四、财务风险传导管控策略
一是控制财务风险源。在筹资风险源控制上,要认真分析筹资活动中的宏观环境,把握变化趋势,调整财务管理政策,降低因外部环境变化风险。要防范利率筹资风险,把握利率走势,做出相应筹资安排。要防范汇率筹资风险,取措施以防范汇率筹资风险,包括合理安排债务的币种结构。要合理确定财务结构经营风险,在确定债务比例时,权衡举债经营可能会带来的财务风险,做到资金的筹资量与需要量之间的平衡。要选择适当的筹资时机,考虑自身的财务状况、股票行市以及未来现金流。控制产品销售风险因子。加强财务风险动态监测分析,应在财务风险源还处于萌芽阶段时积极财务相应的补救措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二是提高财务风险阀值策略。要增强缓冲能力,包括人力、资金以及实物等。财务活动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导致企业可能获取收益,也可能遭受损失甚至倒闭,财务风险不容忽视,对企业造成的危害不断加深。例如企业可以建立偿债资金、外汇偿债基金。为了满足连续的生产经营,可以在经济订货批量的基础上考虑置存保险储备量。适应能力是一种以变应变的能力,即调整财务策略,不断调整和修正财务策略,或是调整财务策略组合。
三是避免降低企业财务风险阀值的事件发生。当前,企业之间风险的动态传递更加频繁,委托人应该重新调整委托关系,决策变量与企业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和利润分配紧密相关完善企业财务活动监督机制,既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又要保证企业利润的实现,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张菡.新时期我国中小企业纳税筹划之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5(1).
[2]贾康.财政本质与财政调控[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张志英.金融风险传导的路径研究[J].企业经济,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