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33: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评价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 现状 发展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日益深化,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生态产生的影响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简称EIA)的出现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早期的EIA主要应用在对单个建设项目的评价上,但是随着开发规模的逐渐扩大,致使环境问题区域化甚至全球化。因此,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系统的评价是必然趋势。上世纪后期,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在传统的项目EIA的基础上,将评价范围扩展到计划、规划和政策的高度,即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简称SEA)。近年来,SEA在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发展迅速。在我国,虽然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大力呼吁建立正式的SEA制度,但由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相对缺乏,SEA还处在初期探索阶段[1-2]。
1 政策环境评价的概念和意义
1.1 政策环评的概念
作为SEA在政策层次上的应用,政策环境评价是对已有或计划制定政策及其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过程[3]。政策环境评价通过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关于环境方面的基础信息,并且分析各种政策选择对环境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环境因素成为决策过程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从而建立其环境、经济、社会的综合有效的决策机制,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政策环评的意义 开展政策环境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政策环境评价体现了SEA的思想,是EIA的完善和提升,从最宏观的层面预防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虽然简单的项目EIA 对防止项目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众多项目累积而成的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影响是项目EIA无法解决的。只有从项目开发的源头――政策导向入手,才能有效地预防这种负面累加作用的发生。我国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等政策,助长了全国各地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的风潮,导致了严重的自然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4]。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这类例子并不少见。
第二,政策环境评价是政策制定的必要工具,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实现途径。大多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环境将或多或少地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政策一旦颁布,就在较长时间内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其作用和影响不能被轻易消除。因此,避免和减少政策实施对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也是科学决策的技术方法之一。另一方面,从EIA到SEA,公众参与是其中的必要内容和环节。对于政策环境评价,虽然评价的内容具有层次高、覆盖面广、复杂性,甚至保密性的特点,但是公众参与同样不可或缺。政策环境评价的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决策的质量,使政策的制定获得公众的信赖和拥护,从而推动政策的实施[5]。这也是决策民主化的具体体现。
最后,政策环境评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思想就是通过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来实现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并改善人类(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活。政策环境评价正是把环境保护纳入政策决策层面,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实际上,早期的SEA正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1]。
2 我国政策环评的发展现状
由于政策的综合性、宏观性、多样性、以及时效的滞后性等特点,政策环境评价工作在理论、方法学研究以及实际操作上都有很大难度,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体系[6]。它的发展现状可以从理论研究、工作实践和制度建设三方面考虑。
在理论研究上,从1992年SEA概念传入我国以来,政策环评得到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在1993年上海召开的“国际影响评价学会年会”上,曲格平正式提出了要开展发展战略及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2]。上世纪末,李巍等重点研究了政策评价问题,阐述了政策评价的意义、特点、程序、原则及方法[7],提出借鉴多观点系统分析方法来生成政策替代方案[8],构建了综合集成SEA方法学框架,对重大经济政策进行环境评价,并用于汽车工业政策[9],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政策环评中的公众参与做了探讨[5]。朱庚申、张衍对区域政策环境评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评价的原则、程序和指标体系[10]。洪尚群等将政策划分为直接作用于环境为主、间接作用为主及直接与间接并重的三种类型,讨论了各种可能的政策组合在进行环境评价时可以采取的方法和原理[11-12]。这些研究虽然对政策环境评价的主要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有的也给出了较完整的系统框架,但在方法应用上探讨得比较少,没有摆脱既有的EIA体系束缚,无法体现评价过程与决策过程的融合,也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技术体系。
在工作实践上,主要是学者们对一些现有政策环境影响进行了初步评价。张颍对天津市污水资源化政策环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对政策进行了模拟描述[13]。于书霞等对土地利用政策进行了环境评价,主要方法是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评价指标,通过比较分析政策实施前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对吉林省的生态省建设中土地利用政策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6,14]。元相虎通过建立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和预测模型,对吉林省产业结构和政策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替代方案,进而对吉林省的产业政策实施提出了建议[15]。韦洪莲、倪晋仁对西部开发政策体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开展政策环境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政策环评的度量指标、工作原则和技术程序[16]。毛显强等在总结了贸易政策环境评价的研究步骤和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贸易政策环境评价的特点,并对案例进行了定量分析[17]。学者们在理论上的研究对政策环评的实际应用有积极的意义,但这些研究中的大多数仅是对已经形成的决策方案进行评价,仍然是被动式的评价,且评价思路依旧是沿袭项目EIA 的思路。
在制度建设上,1993年首次的《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要“开展对现行政策和法规的全面评价,制定可持续发展法律、政策体系,突出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并在有关立法中规定,建立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要求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规划过程中以及企业立项时,对可持续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1996年公布的《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中也指出:要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对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向对各项资源开发活动、经济开发区建设和重大经济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拓展。”同年,在《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在制订区域和资源开发、城市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时,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环境影响论证”。然而,在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的评价对象仅包括了规划和建设项目两大类,但政策和计划并不在评价对象之列。2007年颁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也只强调了各类发展和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并未涉及到政策环境评价。
总之,我国的政策环境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项目EIA、区域EIA、规划环境评价,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体系、实际应用、还是制度建设上,政策环境评价都远远滞后。这是因为,政策环境评价与常规的环境影响评价相比,其评价对象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和难以量化性;其评价方法更难以形成、实施和标准化;此外,SEA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比较短,在综合决策中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发挥。这就导致了政策环评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经验都相对不足,从而制约了相关制度法规的建设和发展。
从国际范围看,虽然还没有正式的政策环境评价的理论和制度框架,但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比如,加拿大在立法上对于政策环境评价做出了规定,并明确了执行的范围;美国环境政策法规定,大项目、规划、计划、政策等联邦活动以及涉及有关联邦投资或许可管理的开发建设活动,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中国香港也已明确规定,提交行政会议的文件必须包含政策、建议或问题的潜在环境影响章节;中国的台湾省在1998年了列表式的《公告应实施环境影响评估之政策细项》[1]。
现阶段,我国的政策环境评价虽然还主要停留在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阶段,但从工程项目EIA向规划环境评价乃至计划、政策环境评价扩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随着对SEA认识的深化,我国环境评价制度将日趋完善,政策环境评价也必将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我国政策环评的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我国政策环境评价未来将向以下两个方面发展。
第一,学界和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政策环境评价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的研究力度。现阶段,我国政策环评面临的主要障碍仍是缺乏自己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这大大制约了政策环评的实际应用和制度建设。而项目EIA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已比较成熟,规划环境评价的技术手段虽然还有待提高,但相关研究也较为充分。作为SEA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环境评价的研究和试验工作可以由专门的机构开展方法技术的开发、组织与协调工作和教育培训等活动,从而为实践应用和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第二,具体而言,从政策环评的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在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上应当突破原有的项目EIA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束缚,在工作实践上从被动的事后评价向积极的事前评价发展。目前已有的政策环评框架主要沿袭了项目EIA的思路和方法,但是高层次的政策环评在思路上应当更加关注整体、全面的生态环境,在方法上将传统的EIA方法与政策评估方法相结合,在工作模式上真正将评价过程贯穿于决策的过程,而不是决策的一个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环节。另一方面,虽然事后评价在政策环评的发展初期是必要的,但是在决策制定前开展的事前评价对才是政策环评的要义所在。因此,应该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发展那些改善决策质量、促进综合决策的“决策前评价”的方法学[1],并进行试点和实验。此外,政策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是一大难点,也是未来政策环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明光,陈新庚,桑燕鸿. 战略环境评价的实践进展和问题讨论[J].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6):365-368,374.
[2] 李明光,游江峰,郑武. 战略环评在中国的发展及方法学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2):23-27.
[3] 李巍,王华东,姜文来. 政策评价研究[J]. 上海环境科学, 1996 ,15 (11) :5-7.
[4] 谢华生.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和制度建设的研究[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5] 李巍, 王华东,王淑华.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与公众参与[J]. 环境导报, 1996, (4):4-7.
[6] 于书霞,尚金城,郭怀成.基于生态合算的土地利用政策环境评价[J]. 地理科学,2004,24(6):727-732.
[7] 李巍,杨志峰,刘东霞.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1998 ,18 (增刊) :66-69.
[8] 李巍,杨志峰,刘东霞.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中政策替代方案的选择和形成方法[J]. 中国环境科学,1998 ,18 (增刊) :42-45.
[9] 李巍,杨志峰. 重大经济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初探――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环境影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2000, 20(2):114-118.
[10] 朱庚申,张衍. 区域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9(2):35-41.
[11] 洪尚群等. 不同政策组合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J]. 环境保护科学, 2001, (27):49-51.
[12] 洪尚群等. 基于政策规律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J]. 重庆环境科学, 2002, 24(1):9-12.
[13] 张颖.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探讨[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14] 于书霞. 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土地利用政策评价[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15] 元相虎. 吉林省生态省建设中产业政策的SEA[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关键词:环境评价;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27-02
作为大学环境类相关专业(包括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专业等)的重要课程之一,环境评价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同时,近年来环境评价也成为环境科学类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方向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政府、专家、学者和公众对于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环境评价在环境管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环境评价已经列入国内的工程建设程序,且环境评价制度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之一。因此,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对于环境评价技术、方法等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也应进行相应的创新与改革,特别是在现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评价工作奠定基础[1,2]。
为此,本文结合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该门课程的特点,从重视教材的选用、讲授内容的新颖性、重视案例教学、结合撰写环评报告书开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探讨,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
一、重视教材的选用
环境评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较为丰富,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技术导则、技术方法和环评案例分析等。目前,已有大量的环境评价教材出版,但内容相对单一,比如各倾向于环境评价的某一方面,或者是环境评价理论,或者是环境评价技术和方法,含有综合性内容的教材较少,没有一本教材能够包括环境评价的大部分内容。因此,选用教材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也决定了能否达到课程的预期培养目标。随着近年来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制度的正式实施以来,较多的环境类专业的毕业生将要加入注册环评工程师和环评上岗证考试的队伍中来。因此,选择教材时除了考虑环境评价课程基本的内容体系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兼顾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和内容,并使所选用的教材基本思路符合注册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培训的内容,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3]。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建筑类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选用的课程为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主持编写的系列教材,一套4本,即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系列参考系列教材。同时,在具体课堂讲授时,根据重点进行取舍。从几年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普遍反映此教材内容充实、实用、创新性强,其中的案例针对性强,能够较好的提高应用能力。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保证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
总之,在选用教材的时候,要针对专业特色,选择适合本学校和本专业学生的教材,并在必要时补充必须的重点内容,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讲授内容要与时俱进
环境评价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门环境类的学科。环境评价课程的内容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的更替和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解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环境评价的内容较之前有了较多的变化。比如像环境评价的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环境评价导则和相关技术方法都在不断变化。如果在教学中不关注这些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要求,学生就不能学到最新的环境评价内容知识,不能够适应现行环境评价工作岗位对学生技能的要求。
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给学生传授较新和较前沿的知识,除了认真学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外,课堂教学过程要不断创新,特别跟踪和关注环境评价最新要求和动态,了解相关环境标准、法律法规、技术导则的更新情况,基于最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政策等,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新颖性。
三、重视案例教学
如上所述,环境评价课程理论性强,密切结合实践。该门课程的理论性强,主要表现为涉及的环境法律法规多,标准体系丰富,并且涉及到较多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不易被学生理解和应用。同时,环境评价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又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案例教学要求实际项目的案例要和理论密切结合,同时又要突出工程案例自身的特点。
由于学生缺少实际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经验,为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同时针对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在环境评价教学中必须采用案例教学,在讲述环境现状调查、污染型和生态影响型项目的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具体技术和方法的知识点时,辅以案例教学,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接受那些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同时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讲解,使得同学们了解环境评价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具体项目的环境评价技术和方法,对项目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并研究对策。在案例教学时,尽量选择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项目的环境评价案例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比如像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垃圾处理厂项目、重大水利工程等和民生相关的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通过讨论和交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讲解、交流、沟通、小组讨论等形式的“案例教学”,使得同学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环境评价理论和技术,使得枯燥、单一的内容变得有意思,学生更易接受,同时可培养其应用环境评价理论、技术解决具体项目环境评价的能力。
四、让学生以环评工程师的身份开展实践教学
由于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环境评价的法律法规、导则、原理和方法,学会编写符合格式、内容等要求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在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具体的科研项目为条件,通过环境评价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可解决较多的实际工程和项目问题,使所学知识最大程度地应用于实际中,为今后从事环境评价技术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讲,在实际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提高要求,编制具体的工程项目的环境评价报告文件,达到环评工程师的工作和能够报批的环评报告书的要求。同时,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期工作,包括工程的前期勘探和调研、搜集相关资料、编制环境评价大纲、环境现状调查、工程分析、预测模式选择、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等环节。使学生亲身作为,全面熟悉环评工程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并且提高学生编制高水平环境评价文件的能力。让学生在撰写环境评价文件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相互点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把自己编写环境评价文件过程中的好的做法、问题和不足进行充分交流、沟通和讨论,同时,由任课教师对于学生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表现,包括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际技术的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水平等进行一一点评。当然,在交流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敢于质疑其不足之处,达到提高自身环境评价报告文件编写水平和应用能力的目的。
同时,通过模拟环评工程师的身份开展实践教学,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评工作程序,熟悉环评工作内容及方法,巩固和深化在学校所学的环评专业知识。实践结果表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五、小结
环境评价课程的实用性,决定了课程教学必须以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特别是随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更严格执行,环境评价这门课程在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改进,克服课程教学和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之处,提高学生的环境评价应用能力,是我们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重视教材的选用,讲授内容的新颖性,重视案例教学,让学生以环评工程师的身份开展实践教学作为突破口,加大课程教学实践,效果良好。今后,在此基础上随着环境评价教学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能够达到更好的学生能力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丽,张东,尹国勋.环境影响评价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4).
论文关键词:人居环境评价 区域性 GIS 指标体系
论文摘要:文章回顾了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的历程.着重阐述并分析了国内外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城市因子选择、评价适用性、评价思想等方面。并提出未来人居环境评价应特别注重区域性、引入人地和谐——环境友好观,最、加强多学科的耦合及GIS的应用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居住环境发展非常迅速.而人居环境的研究还相对落后。事实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日趋严格。因此。对人居环境的研究熏待加强,在纵深方向和不同领域加以深化。本文试图对国内外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作进行系统综述,探究这些研究对中国人居环境的启示、展望人居环境评价.以期抛砖引玉的目的
1人居环境的起源及国际响应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还是一个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问题,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交通日益拥挤、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等现象,导致了“城市噩梦”的产生。从而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早在1954年,希腊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等创立了“人类聚居科学”fEkistics)的理论,即:ScienceofHumanSettlement伸文简译为“人居环境学”),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即: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
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如何建设、评价人居环境成为探索热点。1961年wH0(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人类基本生活要求的条件(即“安全性(Safety)、健康性(Health)、便利性(Convenience)、舒适性(Amenity)”),并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议程。
1976年,温哥华第一次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通过了《温哥华人类住区宣言》,提出了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是每个人类住区政策的首要目标。1996年,伊斯坦布尔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会议(HabitatII)探讨了两个具有全球性重要意义的主题:“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城市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人居署从1989年开始创立“联合国人居奖”,这是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以表彰在人类住区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2001年,在纽约召开的Istanbul+5特别联大,检讨和评估了《人类居住议程》的执行情况
2城市人居环境评价
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通过人居环境评价来描述.而人居环境评价则由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或定性描述来体现。人居环境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相关指标体系的建立来刻画人居环境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可以使对人居环境理论的探讨转向如何实施和操作的应用层面.因而人居环境评价是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还有利于对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以便找出不足,取长补短,进而寻求发展的方向。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人居环境优劣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是对人居环境质量的一种刻画、描述和度量,是一种“尺度”和“标准”。而城市人居环境的好坏则在系列指标体系中表现出来。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是综合评价人居环境状况及发展趋势的基础.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可为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研究述评
3.1国外人居环境研究现状
国外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美国走在前列。早在1976年,美国卡普(Cap,F.M.)等学者在调查旧金山的居民对居住区位因素的选择时.让居民从100个因素中挑选出对区位选择最重要的选项.得到了有意义的2O个要素;后来,诺克斯(Knox,1995)把这些要素分为6大类(美学、邻居、通达性、安全、噪声及令人烦恼的事情),开创了系统调查评价的先例。《美国城市文化》评价“城市宜人性”涉及到良好的自然条件,良好的人工环境,丰富的文化传统及设施;1997年,美国对301个都市区评选“居家最佳地区”确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英国“城市设计小组”的“好的城市设计”的概念中包含了城市最佳人居环境的要核。2001年Asami提出衡量居住环境的重要指标和要素应包括可持续性(Susmin.ability)[1ol。2004年,英国经济学家智囊团(EconomyIntelli.genceUnitEIU)的全球城市“宜居性”排名工作是在其先前“居住困难度”的调查方法上展开,选取40余项因子、五大类,为城市宜居性提供评价的指标ll1。2005年,美国MONEY杂志每年一次对全美宜居城市进行了评选。其评价基于对市民的调查,和英国一样把宜居性放在了重要位置蚴。美国著名的默瑟人力资源咨询公司(MercerHumanResourceCon.suhing)提出了城市生活质量评价标准。国外在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中主要把‘宜居性’作为重要指标并指导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
目前,由于一系列环境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投入运行及纵深的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美、日、英、法、德等)已应用计算兼容磁带遥感数据方法在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中。这一评价技术手段和方法已成为国际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总趋势。
3.2国内人居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在国内,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相对较晚,但发展快。自吴良镛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要把人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科学进行研究以来,人居环境的学术研究逐步展开.并逐渐深入到可操作的层面。由吴良镛提出的“五大原则”、“五大系统”、“五大层次”等理论为我国目前人居环境科学建设的主流导向。在实践层面.已经在两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一,从城市构成的基本单元。即微观层面探讨人居环境建设的操作方法,比如基于小区尺度、居住区尺度的实例研究等;其二,为佐证理论研究而对城市进行中观和宏观层面人居环境评价及措施建议。
和国外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主流方向一样.周志田等(20tMa)提出中国适宜人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第一财经年度合作编制了“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o7a)主持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为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宜居性”评价提供了科学评价的依据fl8刮。而有更多的学者加强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杨贵庆(1997a)建立了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刘颂(1999a)、李雪铭(2002a)、叶长盛(2003a)、李娜(2007a)等构建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提供了展坚实的理论依据。李王鸣(1999a)、张仁开、李华生(2005a)等从城市尺度对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宁越敏(1999a)和胡武贤(20tMa)张文新(2007a)、孙志芬(2007a)分别对大都市和中等城市确定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对城市层次上的人居环境研究进行了细化田。陈浮(2000a)等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叶依广(2004a)的最佳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熊鹰(2007a)等以长沙市为例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定性定量评价、李明(2007a)等在我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遗传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方法、陈春(2007a)等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定级研究。拓宽了我国人居环境研究的评价方法、思路。
国内已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具有代表性的还有以下一些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部的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今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提出了由1O个次级指标构成的我国民众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小康》杂志在2006年1月第一期杂志中推出了“中国小康休闲指数”。纵观十多年来我国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情况,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理论成果丰硕但却不能有效指导实践。
4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分析
综上所述.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已有的研究多基于建筑学的角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尚不完善: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和人文素养等差异都很大,单一而笼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难以表达不同区域人居环境的优劣,缺少对区域的考虑。在评价内容方面.国内已有的评价体系几乎无一例外的以城市环境质量为着墨点,而忽略了对城市形象与文化等内容深层次评价方法的探讨。在城市因子选择方面,强调了一些细化的且易主观改变的指标.而对地理环境这一制约人居条件的最重要因素缺乏考虑。在评价适用性和结果可比性方面,国外的评价指标相对宏观,使评价体系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从而使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程度的横向可比性,亦使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我国的评价指标往往根据特定的单一评价对象量身定做,从而使评价的结果具备客观性的同时却丧失了横向可比性。在评价思想方面,不能适应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需要.未能将“人地和谐”和“环境友好”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人居环境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大量数据、图形的分析、处理,在过去的研究中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5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展望
我国目前对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已备受关注且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现存的人居环境的评价理论、方法、尺度等方面尚存诸多缺陷.难以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服务;因而在未来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中以下内容有待深入。
5.1加强区域研究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簏异,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同。人居环境中无论是自然因子还是社会人文因子甚至是建筑风格都无不体现出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在人居环境的评价和研究中,难以统一的指标体系对不同区域的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因而.人居环境的区域研究有利于洞悉人居环境各因子之间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的机理,预测其发展趋势,拟定调控与管理对策,提出不同类型区域的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化模型。例如,四川省的大部分地级市都在四川盆地内,这些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人文因子十分相近.以区域为尺度建立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四川省地级市的人居环境进行横向评价,从而促进区域人居环境的建设.
5.2引入地理信息系(GIS)
人居环境评价很难通过单一而笼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表达特定区域人居环境的优劣。地理信息系统是用于采集、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海量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处理和空间信息模型模拟分析为其核心功能(高级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的引人,建立数字城市,可以解决人居环境研究中众多的技术问题。根据对现有人居环境的数据库的建立并对资料进行特定区域与空间的影响分析,体现人居环境研究的整体性和区域性;通过模拟分析,建立特定(非普适性)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综合指标体系而得到模型,从而有效的分析人居环境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5.3注重人居环境评价理念的拓展
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首先要深入对人居环境的内涵、外延及其形成、演进规律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需加强对“人居环境”的界定、人居环境的实质、人居环境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范畴等进行探索,以指导人居环境建设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城市人居环境研究需要基于“以人为本,人与环境和谐”的新视野、新思维。基于“人地和谐”的环境友好型城市人居环境,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是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进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的城市尺度的人居环境评价的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助于制定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如亲水性指数、绿色度指数(反映一年中可以观赏到乔木绿叶的时间)、近山性、自然宜人指数(冬不用暖气,夏不用空调一既有利于人体健康,又节省能源)等。二是从地理学而非建筑学的视角。审视过去人居环境建设的得失,建构基于“人地协调”的人居环境建设新思维。
5.4多视角多方位研究以及加强学科间的渗透
人居环境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复杂巨系统,具有边缘科学的特点即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根据这些特点。人居环境科学应是地理、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环保、生态、经济、社会、人口、哲学、伦理等学科的相互渗透、融贯发展的耦合[2,441。从而根据不同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切人点对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多视角和多方位分析研究。
截止目前,已有大量的学者和金融实践者开始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较多的是从理论角度说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如何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文章。基于此,本文尝试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理清研究思路,指出将来的研究方向。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004年12月7日,《金融时报》刊发了周小川行长在“经济学50人论坛”所作的《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的报告,将生态 概念引申到金融领域.
(1)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包含的内容
“金融生态”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涉及到的问题也主要是中国特有的,所以主要是国内文献。“金融生态环境”概念由“金融生态”概念衍生而来,因此,对“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应当始于对“金融生态”的界定。
周小川(2004)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引入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他分析了法律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并对金融生态进行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分析,认为“金融生态”是指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法律制度环境是金融生态的主要构成要素,其次还包括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中介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企业改革也是改善金融生态的重要方面.
李扬(2005)在《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一书中把金融生态系统界说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
张鹏、姜玉东(2005)把金融生态概括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韩平(2005)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和发展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与金融业发展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法律、信用环境等因素,又包括了金融体系内部各要素。
理论界主要从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各要素相互关系等几个不同的侧重度对金融生态的定义进行阐述和分析。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可以看到,其核心都在于金融系统的生态化,即如何模仿自然态系统来构造金融的生态系统,以实现金融发展和环境的相容。应当说,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些专家和学者对金融生态的诊释为人们客观认识和深入研究金融生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意义和作用
金融生态环境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中国金融领域的学者和实践参与者的认同,并做出了一些关于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关研究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集中在对如何建设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学与社会、经济、法律等因素的理论分析。
张楠(2006)提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一方面,经济决定金融,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有利于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杨子强(2005)提出金融生态环境对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金融生态环境研究利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商业银行如何开展金融生态环境研究利用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王承萍(2005)在《和谐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及区域金融生态的改善》一文中提到,良好的金融生态展示了统筹协调、良性互动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有助于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金融发展,也有助于保障经济秩序、维护社会诚信、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及其评价体系
由于理论界对金融生态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分析还不成体系。金融理论的指标体系也有学者进行了研究,但相对较少。
伍旭川(2005)提出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三类指标组成,即总量增长速度指标、平均增长速度指标和结构相对指标,它们构筑了金融生态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朱子云、朱益超(2006)具体提出了评价金融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但其研究还是停留在指标体系的设定,而没有实证的数据验证其个指标的相关性,可靠性。中国人民银行洛阳支行提出了区域金融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框架,并提出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评价金融生态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05)了《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该报告的分析框架采用了城市的经济基础、企业诚信、金融发展、司法环境、政府诚信、金融部门独立性、社会诚信文化、中介服务发展、社会保障共计九个方面构成一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
(4)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障碍和问题
国内学者吕怡(2007)、李娜(2007)和宋维彦(2008)等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面临的障碍和问题作了相关研究。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观点,得出金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①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不到位,社会公众金融知识匮乏。②金融生态法律环境缺位。③金融生态信用环境欠佳。④金融机构自我调节机制失衡。⑤金融产权制度缺陷。⑥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产品趋同化严重。
(5)如何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王承萍(2005)在《和谐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及区域金融生态的改善》一文中指出,要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1)以完善金融产权制度为中心,突出股东在金融生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2)以市场原则为基础,加快出台有关金融机构破产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尽快建立起以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调节机制。(3)以保护债权为中心,明确债权人的有关权利,为金融生态的平衡提供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规范有序的社会信用秩序。(4)以风险控制为天职,以失职追究制度为重点,尽快制定和完善金融监管的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把监管主体的职责真正引导到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轨道上来。
高超(2007)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评价。通过对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制度环境等一系列因子进行了分析,指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法制环境因子不到位和信用环境因子弱化的突出现象。故在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中要重点建设政府引导的金融生态链,将法制和信用建设放在首位。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中,几乎还没有出现金融生态(Financial ecology)这个概念。金融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而提出的,金融生态环境在经济发达和经济落后的地区大不一样。
国外学者曾经提出过把生态学的理论用来解释经济学的发展问题,如经济生态学。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社会生态学家Mac Kenzie首次提出了经济生态学这个概念,并在生态学与经济学的结合方面作了初步探讨和尝试。美国海洋生态学家Carson于1962年发表了名著《寂静的春天》,真正把社会经济问题展开生态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以及系统科学向生态学、经济学等领域的渗透,经济生态学应运而生。后期研究借鉴了一些关于法律及外部环境对金融系统影响的文献,如Ross Levine(1998)提到法律环境对经济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产生的结果也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并用数据实证了作为金融媒介的外生变量――法律和调整的外部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M.M.G.Faseh和R.C.N.Abma(2003)用至少25年的数据检验了东南亚国家的情况,说明了金融改革的政策因素对经济发展有促进影响。
Chandan Chakraborty,Glenville Rawlims(2004)提出金融资源的流动受到政策效应的影响。Allen, Franklin , QianJun and QianMeijun(2005)提出了在中国法律制度和金融系统不健全的情况下经济高速增长,分析了法律、金融、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评述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丰富了我们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认识,加深了我们对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包含的内容、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意义和作用、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及其评价体系、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障碍和问题,以及如何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理解。使得“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研究初见雏形。但是,在上述研究中任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中未能形成一个公认的评价体系。第二,已有研究中注重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少考虑到区域差别,城乡差别。第三,已有文献多以规范分析为主,实证分析较少,影响了论证的详实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研究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另一方面是因为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金融部门乃至全社会达成共识,共同努力,长期不懈地推进,因而研究也必须不断进行,逐步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尤其是对于我国金融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研究并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促进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创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12-07.
[2]李 扬 王国刚: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7-25.
[3]张 鹏 姜玉东:我国金融生态体系的改进与优化[M].财经科学,2005(04)
[4]苏 宁:“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J].金融信息参考,2005(10)
关键词:AHP;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权重
金融生态是一个仿生的概念,是指借助生态学的概念来描述的金融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各种金融机构根据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进行合理、科学、有效的配置金融资源和加强风险管理,而且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可以把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定的结果作为制定和采取相应监管措施的依据。但是,区域生态金融环境质量的评价涉及多个方面,而且具有不同层次的指标体系,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中提出的评价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九项指标,通过AHP方法对这九项指标分别加以权重,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提供参考。
一、AHP简介
AHP是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的简称,又称层次分析法。这是一种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最早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萨蒂教授于本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他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问世以后,就逐渐被应用在各个领域,自从该方法被介绍到我国以来,就被我国学者和研究人员等广泛地应用在经济管理规划、能源开发利用与资源分析、城市产业规划、人才预测、交通运输、水资源分析利用等方面。
层次分析法基本的思想是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层次和若干个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对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分为如下三个步骤:
(一)明确目标,建立多层次结构
一般情况下,分为三层:最高层、中间层、最底层。最高层是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目的;中间层往往是解决问题必须考虑的准则,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准则层;最低层往往包含的是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和方案等。
(二)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两两比较”是指比较所在的同一层次的各个因素对上一个层次的某个特定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进而构造出判断矩阵。本文中采用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萨蒂教授的1-9标度法对需要比较的因素做重要性比较。详细见下表1所示:
数值2,4,6,8表示i元素相对于j元素的影响介于上述两个等级之间。
(三)各层因素权重的确定和一致性检验
权重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方根法、和积法。本文采取和积法来计算权重向量,计算方法如下:
1、将上述第二个步骤得到的判断矩阵的每一列元素做归一化处理,其元素的一般项为:
2、将经过归一化处理之后的判断矩阵的按行相加,即为:
3、对第2步骤得到的由wi组成的向量(w1,w2,……wn)t进行归一化处理:
这样处理后便得到归一化后的向量:
W′=(w1′,w2′,……wn′)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近似解。
4、计算最大特征根,令最大特征根为λmax,判断矩阵为A。则
计算出权重向量和最大特征根以后,需要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如果通过检验,则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即为权重向量,也就是说w1′,w2′….wn′即为对应因素的权重。如果不能通过检验,则需要重新构造判断矩阵。本文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计算一致性指标CI,
一致性指标CI的值越大,表明判断矩阵偏离完全一致性的程度越大,反则反之。当n<3时,判断矩阵永远具有完全一致性。对于多阶判断矩阵(即n≥3),需要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利用一致性指标比率CR进行检验。当CR<0.10时,便认为判断矩阵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当CR≥0.10时,就需要调整和修正判断矩阵,使其满足CR<0.10为止,从而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一)建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多层次结构
本文中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选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中提出的九项评价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设为最高层(A),从金融发展因素、社会因素、经济信用因素这三个方面来评定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将这三个因素放在同一层次作为准则层(B)。每个准则层下面有设不同的因素,作为因素层(C)。如下表3所示:
注:表中最后一列的数据是根据最后的计算结果填入的
(二)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向量和一致性检验
根据表3的层次结构结合问卷调查,应用1-9标度法,获得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如表4~表7所示:
三、总结
由表4~表7计算结果可以得到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三个准则指标和因素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并将计算结果填入表3最后一列,得到评价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各个指标的权重。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的九个指标中,影响力较大的顺次为地方经济基础、地区金融发展、法制环境、诚信文化。这样的结果跟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中的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文中利用AHP法确定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的权重时,因问卷调查范围小,客观现实很可能得不到真实反映,再加上AHP法的使用带有一定主观因素,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不过,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对金融生态坏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能够反映金融生态环境的真实情况,这在理论逻辑上是严密的,同时评价结果也可以作为信息反馈作为有关决策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董肇君.系统工程与运筹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2]赵晓蕊.贵州省金融生态评价[D].贵阳:贵州财经学院,2009.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AHP模型;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6-0007-08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西部从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流出地转变为返乡农民工的聚集地,解决好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成为西部各级政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自主创业是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的方法之一,由于受到文化水平、专业技能、资金等方面的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成功率较低。除了创业者个人因素外,创业环境也是创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确分析和评价西部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环境,探究其创业环境中存在的不足,对于合理优化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环境,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增强西部地区经济活力,发挥当地资源优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构建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陕西省、四川省的实地调查数据,对西部创业环境进行评价,并比较和发现两省创业环境的优势和不足,为改善和优化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提供政策建议。
一、文献回顾
国外对创业环境的研究起步早,理论研究比较全面。有两个最经典的创业环境模型,即五维度模型和GEM模型。五维度模型是Gnyawali和Fogel在1994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创业环境是创业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组合,这个组合包含五个维度,即政府政策和工作程序、社会经济条件、创业和管理技能、资金支持和非资金支持。GEM模型提出了创业活动促进经济增长和创业就业的传导机制,介绍了创业环境的九个条件,即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靠性、文化及社会规范等。以上两个研究既相互借鉴,又各有特色,五维度模型从外部环境和创业者两个角度进行创业环境分析,注重创业者的自身素质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软环境对创业环境的影响,但是对创业的非资金支持分析的不够全面。而GEM模型的研究更加全面,对软环境和硬环境都进行了研究,更注重教育和培训、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靠性等硬环境对创业的影响。
同内对创业环境的研究主要是在以上两种模型的基础上展开的,如陈兴淋根据GEM研究框架,通过专家问卷的方式对南京市创业环境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南京市创业环境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周丽在GEM框架下对肇庆市创业环境进行多维度分析,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将肇庆市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进行了比较,结合肇庆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该研究对不同城市的创业环境进行了对比,但缺乏以实地调研资料为基础的研究,研究的主观性比较强。池仁勇,朱非白提出城市创业环境指数的概念,建立了指数框架体系,运用数学方法对长江三角洲部分城市的创业环境做出了评价。以上都是针对大中城市创业环境展开的研究,针对农村创业环境的研究较少。罗新阳、钱子键、罗新欧根据要素组合模型和GEM模型,结合农村的特点建立了农村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把农村创业环境系统分为经济支撑系统、服务支持系统、培训支撑系统、文化支撑系统和环境支撑系统5个系统,同时探索了优化农村创业环境的路径。这一研究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农村的创业环境。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大多是建立在GEM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城市或者农村进行创业环境评价,但由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大,有些环境指标并不适用于西部农村地区创业环境的分析,同时,对创业环境主体的研究也忽略了农民工这类创业主体。目前创业环境评价存在两个方面不足:一是西部地区创业环境评价研究不足,缺乏对西部地区不同省份创业环境的比较研究;二是创业环境评价中缺乏以创业者为视角的评价,没有以返乡农民工创业者为视角的评价。本文在借鉴GEM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西部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者为评价主体,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西部地区的创业环境进行实证分析。
二、西部返乡农民国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借鉴GEM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西部地区创业环境的特点而创建的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特色在于不是用宏观统计数据对创业环境进行评价,而是从返乡农民工创业者这一微观视角来对创业环境进行评价。在一级指标的设置上与GEM模型分类上有不同,包含了其中的内容且有增加,考虑到中国和西部的特殊性,增加了经济环境、政府服务环境和自然环境等一级指标。经济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创业活动,政府服务的改善是消除返乡农民工创业障碍的必要条件,西部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而返乡农民工与土地、当地资源有着天然的联系。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组成,包括9个一级指标和38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是对宏观层面的把握,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选取特点注重创业者的微观感受,如二级指标中人均农村纯收入一项,要求被调查的创业者感受近3年人均农村纯收入增长程度来选择(见表1)。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及步骤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创业环境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需要建立分层递阶结构模型,这种结构模型适合于对创业环境多重指标的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以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为基础,确定评价集,得出模糊评价结果。该方法是应用模糊集合的概念,将定性的创业环境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从而能够系统评价创业环境的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建立多次递阶结构模型和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其次,确定评价指标集L,和评价尺度集V,U={u1,u2…u4},V(v1,v2,…vk,…,vp),假设有p个评语结果,uk代表总评语集的第k个可能的评语。本文把创业环境现状评价和评语集分为五个等级,为E=(差,较差,一般,较好,好),创业环境评价用分值1分、2分、3分、4分、5分来衡量,表示为(差,较差,一般,较好,好)=(1,2,3,4,5),5个评语分别量化为60分,70分,80分,90分,100分,用向量Y表示,Y=(60,70,80,90,lOO)’表示;再次,通过权重和第二步确定评判矩阵;最后,得出模糊综合评判集:B=A*R=(b1,b2,…bp),(A表示一级9个指标的权重集,R表示创业环境评价指标对各等级隶属度),根据评判集得到最终评价结果。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调研数据来源于2011年7—9月对陕西省、四川省的典型调查。调查中选择两省返乡农民工创业较典型的县(区)各4个,分别为四川省的金堂县、温江区、郫县、双流县和陕西省的兴平市、武功县、咸阳市、杨凌区。调查对象为城镇有固定店面的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和村镇里的种养殖大户,参加调研人员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和西南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进行。每个县(区)发放问卷100份,两省共发放800份,回收问卷793份,有效问卷762份,问卷有效率为96%。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2。
四、实证分析
(一)创业环境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依据调研样本中返乡农民工对创业环境现状评价的打分,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各项指标的权重是确定模糊矩阵,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的基础,也反映出各项指标在创业环境中的重要程度。陕西省和四川省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评价指标权重见表3。
(二)模糊综合评价
首先,建立一级指标的模糊矩阵。依据创业环境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陕西省和四川省的一级指标模糊矩阵,陕西省模糊矩阵(四川省省略)表示如下:
最后,得出创业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在模糊综合评价中得分越高表示创业环境越好,反之,越差。陕西省、四川省创业环境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见表4。
西部创业环境综合评价为较好水平,从表5可以看出,陕西省和四川省创业环境综合评价都是较好水平,得分分别为83.06和84.70,四川省综合创业环境水平略优于陕西省,具体分析如下:
1.西部的经济环境和融资环境处于较好或一般水平,四川省优于陕西省。四川省两项环境指标得分都在80分以上,属于较好水平,陕西省不足80分,属于一般水平。近几年来,西部的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有较快的增长,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地方性银行的建立,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由于农民工对风险投资机构认识不足和大银行的信贷结构问题,融资难是制约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重要因素。四川省为解决融资问题,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诸如:规定金融机构当年从农村地区吸收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确定农业银行定位,增加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信贷业务;建立联保贷款,改进贷款模式;实行返乡农民工创业保险,服务返乡农民工创业。”这些措施的实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四川省的融资环境。
2.西部的政府服务环境处于较差或差的水平,四川省优于陕西省。四川省政府服务环境得分近70分,属于较差水平,而陕西省只有60多分,属于差的水平。与东部相比西部许多地方政府存在办事效率低下、政务公开能力差和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降低了返乡农民工创业信息获得的及时性,也影响着整个创业过程。调研中了解到,四川省有不同于陕西省的做法,四川省政府部门根据不同层次返乡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创业项目,同时有较完善的创业配套服务体系,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程度的培训,这些做法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而陕西省没有专门针对返乡农民工的政策,往往是自选创业项目,有一定的风险性和盲目性,且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3.西部的政府政策环境处于一般或较差水平,四川省优于陕西省。四川省政府政策环境水平得分高于70分,属于一般水平,而陕西省不足70分,属于较差水平。相比西部较差的政府政策环境,四川省近年来积极探索改善的方法,制订了促进农民工创业的系列政策。例如,规划建立“农民工创业园区”,为进入园区的农民工创业者提供优惠政策;对创业成功的农民工实行5000元的一次性奖励,以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搭建农民工回乡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土地使用等手续的“绿色通道”,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西部的教育及培训服务环境水平较好,陕西省和四川省的水平一致。两省的教育及培训服务环境得分均在80分以上,水平都较好。调查中发现,西部地区根据返乡农民工创业特点和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对农村妇女、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都有不同层次的培训,失业人员主要是技能方面的培训,以解决其就业问题,对掌握一技之长和积累一定资金的返乡农民工实行创业和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训,以帮助其创业。
5.西部的基础设施水平处于好或较好水平,陕西省优于四川省。陕西省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分在90分以上,属于好的水平,而四川省不足90分,属于较好水平。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创业硬件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信息网络逐步普及,客运、货运能力基本发达,这些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通讯以及能源支持。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差异,陕西省的基础设施优于四川省。
6.西部的市场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处于一般水平,陕西省和四川省水平一致。两省的市场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得分都在75—80分之间,属于一般水平。调研统计发现,西部返乡农民工选择的创业领域、创业规模较为相同,因而面临的市场环境也有相似之处。区域文化对农民工创业有着重要影响,它是创业行为的原动力,西部文化中倡导艰苦奋斗、自立自强,提倡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功,也鼓励创造和创新的精神。在舆论宣传上西部注重典型介绍、培育和树立创业新星、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但调查中也发现西部文化尚属于保守型,一些创业者具有“官本位”思想,还有一些具有“小富即安”的思想,这些观念的综合作用使西部的社会人文环境处于一般水平。四川省返乡农民工较陕西省具有更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冒险精神。
7.西部的自然环境处于好的水平,陕西省和四川省水平一致。两省的自然环境得分最高,都在90分以上。西部地区除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外还有着广阔的土地、优良的畜种和多种多样的农作物,为发展特色农业和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优越的自然资源也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了多种资源和机会,西部自然资源好是创业者的共识。
五、结论及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资本的流动空前活跃,招商引资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目前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招商引资的区域环境检核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区域环境的评价机制也没有完善,因此需要加强对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研究,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本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招商引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
投资环境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影响投资资本正常运行的各种条件的总和,也是对资本投资产生有利或者不利因素的综合。投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往往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优化区域投资环境除了对基础设施配套等物质条件的“硬环境”进行优化以外,还需要从经济、政策、制度以及服务等方面的“软环境”来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吸引投资。
一、开发区区域投资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
本文在研究中主要将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政治法律要素以及自然地理作为构成区域投资环境的要素,然后采用统计取舍法对区域投资环境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开发区进行招商引资的主要素材,也是影响项目投资回报的主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文明的不断推进,经济环境会随之发生变化。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体制、市场规模、产业配套、消费水平、工业基础、金融信贷以及物价水平等内容。而投资者在对一个的地区考虑是否进行投资的时候,往往是从经济环境开始进行考虑的,只有经济环境中各项指标满足投资者的要求,投资者才会的进行投资,因此开发区需要特别重视经济环境并持续进行优化,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2.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主要是指影响经营活动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称,其对投资者行为和生产经营过程也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历史文化、民族风格、风俗习惯、、当地人受教育程度、政治、社会以及阶级结构等,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就能够消除外来投资者与当地雇员和消费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也会降低投资过程中的政治风险。
3.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要素主要是指进行生产经营、贸易所依赖的物质条件。基础设施要素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生产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市政、交通、邮电、铁路、通讯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就是生活基础设施,主要有居民配套设施、生活配套设施等,比如道路、住房以及垃圾处理等。
4.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是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社会安全性、政局稳定性以及国家信誉度等。投资者更加关注政府因素、法律因素以及政策因素这三方面的内容。健全的法律会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会对投资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通过各种政策的调节和帮助,能够提升办事效率,投资者的投资过程也会比较轻松。
5.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包括投资地的区位、气候、水文、人口资源、自然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项目地距离市场的远近、资源的供应是否便利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人口状况、收入、喜好以及人口状况对劳动力供应的影响等对投资者的决策会产生关键的作用,投资者一般都会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选择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来进行投资。
二、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对开发区的区域投资环境进行评价的时候,主要从以下五种方法来进行:
1.多因素和关键因素评估法
多因素评估法和关键因素评估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多因素评估法会将经济、政治、市场、财务、技术、法律制度、文化以及行政机构等方面的因素考虑进来,然后按照优良中可差的等级来进行打分,得分越高的话,那么投资的环境就越好,越能够吸引投资者。关键因素评估法主要是对确定投资者动机的关键因素来进行分析。
2.抽样评估法
该方法主要是以随机的方式来抽取或者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调查者对调查的环境因素进行设计,然后让企业的投资者进行口头或者书面的评估,这样就能够获得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看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可以根据需求和目的来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整,并且容易获得汇总的结果,调查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投资环境的情况有第一手资料。但是这种方法在使用的时候往往主观性较强,因此和现实投资环境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调查中就需要扩大调查样本。
3.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基于网络系统和多目标评估方式而确定的一种确定层次权重的方法,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深入到问题本质进行调查,对影响因素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这样思维过程就会模型化和数学化,这也为现实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较为简便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使用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准惯性,专家的数量和质量也会影响评估的结果。
4.相似度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投资乘数、投资饱和度、边际消耗倾向、基础设施适应度、有效需求率以及资源增值率等来对投资环境进行反映,通过模糊数学计算的方法来评估环境参数和衡量标准之间的相似程度。这种方法是对区域环境评价的一种创新,但是却评估过于笼统,并不能将复杂系统的整体环境面貌反映出来,主要是没有将政治、社会文化、法律因素等考虑进来,也没有考虑主观指标,因此评估方法本身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5.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将多种影响因素分类综合成较少的几个变量,这样就能够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达到简化变量的目的。这主要是因为在对投资环境进行评价的时候,每个变量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就可以简化变量,通过少数的几个新变量将原来的绝大多数信息反映出来。运用这种研究技术,可以方便地找出影响投资环境评价的主要因素以及它们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荣娜.山西省招商引资投资环境评价研究.太原:中北大学,2014.
[2]潘霞,鞠晓峰.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4).
Abstract: An evaluation model of real estat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establish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ombin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evaluate qualitative factor,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method is used to evaluat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which experience of experts can be used sufficiently. Evaluation results are simple and evident, which can reflect existing real estat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condition perfectl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ing to optimize real estat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
Key words: real estate financial ecology;financial ecology environment;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20-03
0引言
房地产金融生态是房地产金融活动参与各方为了其生存和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及参与主体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它是金融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1]。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笔者把房地产金融生态系统界说为由房地产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其中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指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部门构成的房地产金融产品和房地产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房地产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它构成房地产金融主体的服务对象和活动空间,决定着房地产金融主体的生存条件、健康状况、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
理论上说,统一的经济体内的各个地区之间不应存在明显的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差异。然而,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发展路径的差异、中央政府主导的非均衡区域发展策略等原因,各地区之间的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2]。
1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是房地产金融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可以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和保值增值,保证房地产金融生态系统的高效产出并且可以有效防止房地产金融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促使其将各种成本内在化到自己的治理结构中。根据上述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并借鉴我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可以确定我国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对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各要素做了进一步的细化,最终形成了由评判目标层、基本要素层和指标层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即为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定量化因素,又有定性化因素,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是以尽量少的指标,反映最主要和最全面的信息[3]。
2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向量
指标权重表示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权重的确定是准确进行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具有分层渐进的特点。通过层次分解将复杂系统化成若干个简单系统,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有序层次,并根据对一定客观事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描述,按重要性次序进行权重赋值,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导出对整个问题的分析,做出最终决策[4]。
2.1构造比较标度依据比较的标度和判断原理,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可得出如下比较标准[5](见表1)。
2.2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按照层次结构模型,每一层元素都以相邻上一层次各元素为基准,按上述比较标度构造判断矩阵D,按定义有:
D=X11…X1n┆┆Xm1…Xmn=■…■ ┆┆■…■(1)
对比较得到的判断矩阵D,解特征根问题:DW=λmaxW,所得到的W 经正规化后作为因素的排序权重。可以证明,对于正定互反矩阵D,其最大特征根λmax 存在且惟一,W可由正分量组成,除相差1个常数倍数外,W是惟一的[6]。实际上,对矩阵D 很难求出精确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W,只能求它们的近似值,采用方根法进行计算。
2.2.1 判断矩阵D 的元素按行相乘,得到各行元素乘积Mi:
M■=■W■(2)
2.2.2 计算Mi 的n 次方根:
■=■(3)
2.2.3 对向量W 正规化:
W■=■■■(4)
2.2.4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λmax=■■(5)
式中:i=1,2,…,n。
2.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是分析者凭个人知识及经验建立起来的,难免存在误差。为使判断结果更好地与实际状况相吻合,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公式为CR=CI /RI 。其中:CI为一致性检验指标,CI=(λmax-n)/(n-1);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取值见表2)。
当CR
2.4 计算权重向量在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的条件下,可求得各层因素的权重向量。
3模糊综合评判
在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难以量化,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并且考虑到一些定量指标的可获得性,因此采用模糊数学模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主要涉及4个要素:①要素集U;②评语集V;③评价矩阵R;④权重分配向量A。根据评价指标的不同,模糊综合评判可分为一级模糊评价和多级模糊评价。对于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如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1 建立要素集U令U={u1,u2,…,um},其中每个要素又可以通过诸个指标来表征,即U1=(U11,U12,…,U1n),U2=(U21,U22,…,U2n),…,Um=(Um1,Um2,…,Umn),这里m为评价要素的个数,n为每个评价要素的分类指标数。
3.2 建立U的诸要素权重集A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取各要素的权重分别为A1,A2,…,An,其中Ai>0,且■Ai=1,则权重集为(A1,A2,…,An)。
3.3 建立U的评语集Y评语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所组成的集,Y=(y1,y2,…,yt),这里t为评价等级的数量。
3.4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R
R=r■r■…r■r■r■…r■…………r■r■…r■(6)
式中rij 为评价对象在第i项评价指标上,对它做出第j等级评价的人数xij占总测评人数∑xij的百分比,即rij=xij /∑xij[7]。
3.5 对U评判,可得到模糊综合评价Q=A・R,由此得出综合评价结论。为减小运用最大隶属度原则简单评判的误差,在评价时应用评语加权系数矩阵F进行评判,综合利用Q中全部相对隶属度信息,以便对评价对象的级别归属更准确的识别,即综合评价值Z=Q・F。
4实例分析
现以南京市为例,采用本评价指标体系来考察其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实施过程中,聘请房地产行业专家数位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优、良、中、差、极差五个等级进行判断,其中,评语加权系数矩阵F=(l,2,3,4,5)T。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4.1 确定诸要素中各指标的权重以及相应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限于篇幅,下面仅列出房地产经济基础、房地产金融发展、房地产信用环境和政府公共服务四要素的分析结果。如表3、表4、表5、表6所示。
4.2 确定要素层的权重以及最终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由表7可得综合评价值Z=Q・F=(0.07,0.29,0.35,0.24,0.03)・(l,2,3,4,5)T=2.84。
由该综合评价值可知,南京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处于良和中等之间,且偏向于中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得出各要素的综合评价结果,比如由表4可知南京房地产金融发展的综合评价值为3,即为中等。
在确定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及其各要素的评定等级之后,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的问题所在,进而采取更有效的改进措施。如南京房地产金融发展只为中等水平,可以考虑加大直接融资发展力度。
5结论
(1)根据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建立了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19个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且通过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确定合理的权重向量。
(2)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分析,避免了因素过多而难于分配权重的弊端,也避免了单因素决策的片面性,能够做出更为科学、准确、有理论依据的判断,从而整体把握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同时,该种综合评判模型也可用于不同地区之间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的比较分析。
(3)由实例分析可以看出,本文建立的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是面向目标和面向过程相统一的。除了最终可以得到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的模糊综合评定等级外,在逐级评价过程中,还可以得到:①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组成要素中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如房地产金融发展中的房地产金融发展深度、房地产金融各部门竞争和直接融资发展;②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发展状况,如房地产经济基础、房地产信用环境等。根据评定过程中得到上述评定结果,可以分析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的原因,进而针对性地做出决策,从而解决主要矛盾,确保更合理地优化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许昭辉.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生态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8,3:62-65.
[2]李扬,王国刚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93-411.
[3]李俊芳,吴小萍.基于AHP―FUZZY 多层次评判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7,4(2): 205-208.
[4]吴扬,杨青.基于AHP 和模糊数学的建筑节能性能评估[J].建筑经济, 2007,3: 48-50.
[5]黄贯虹,方刚.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6]许宝田,阎长虹等.基于模糊理论的软岩弹性模型识别及参数反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25(11):2280-2286.
关键词自然环境评价心理学方法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生物学、法律学、经济学、建筑学及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在探索人类幸福生活方法时,把关注点集中在环境问题及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问题上。心理学领域,研究人类行为最主要的是探求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知觉、认知及学习的因果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过程就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就人类发展来讲,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适应环境是其发展的前提。但是,人对于环境的适应不是完全被动的适应,通过认识和实践去改造环境是人类适应环境最大的特点。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借鉴多种科学知识,反应出交叉学科的特点。与其它研究相比,环境心理学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是,关心自变量(环境)对因变量(人类心理)的长期效应。
二、环境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景观评价的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
20世纪70年代,Daniel等人开始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景观评价的系列研究。即探求景观的物理特性(例如,地形、植物、水等)与心理反应(例如,选择的喜好、风景的感觉等)的相互关系研究。
景观评价的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把风景与风景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的关系,再把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风景评价中来,通过测量公众对风景的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各风景成份之间建立起数学关系。所以,心理物理学的风景评价模型实际上分两个部分:一是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即风景美景度;另一部分是对构成风景的各成份的测量,而这种测量是客观的。
(二)景观评价的心理学方法。
Daniel认为景观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注重人的景观经验多元分析。虽然在研究程序上景观评价的心理学方法与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比较类似,但是在解释景观选择和喜好时,不是从物理特性上解释,而是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概念来解释。
1.Berlyne的对照刺激特征(collativestimulusproperty)。Berlyne根据实验美学的研究结果,提出美的反应是人的视觉刺激所具有的复杂性(complexity)、新奇性(novelty)、不协调性(incongruity)及意外感(surprisingness)等相互对照特性与此类刺激诱发的探索行为的函数关系。也就是说Berlyne认为通过不同的刺激类型的特性,可以促使不同唤醒的产生。这就是Berlyne的对照刺激特征概念。
根据Berlyne的对照刺激特征概念,Wohlwill以人工景观、自然景观和二者混合景观等3类景观为评价对象,对人的景观喜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第一,3类景观中自然景观的喜欢程度最高,人工景观的喜好度最低;第二,无论是自然还是人工,中等复杂程度的景观最受欢迎;第三,新奇性、不协调性及意外感与喜好程度成直线关系。其中,新奇性和意外感与喜好程度成正比关系,不协调性与喜好程度成反比关系。
2.Kaplan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
Kaplan以进化论为前提,以人的生存需要出发,提出了风景信息的观点,相继提出并完善了他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他认为,人为了生存的需要和为了生活得更安全、舒适,他必须了解其生活的空间和该空间以外的存在,他必须不断地去获取各种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去判断和预测面临着的和即将面临着的危险,也正是凭借着这些信息,去寻求更适合于生存的环境。所以,在风景审美过程中,他将人的风景认知中质的信息归纳为,复杂性、神秘性、统合性和明瞭性等4个方面。同时,他又指出人对风景质的要求是既要风景具有可以被辩识和理解的特性“理解性”(Makingsense),又具有可以不断地被探索和包含着无穷信息的特性“探求性”(Involvement),如果这两个特性都具备,则风景质量就高。随之Kaplan又把这两个特性分别在风景信息是否马上使用(即时),还是作为线索使用(推测)两个侧面进行了扩展,于是形成了四维量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
(三)自然环境的减压功效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Ulrich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投入到自然对人的心理及生理压力的缓解上。首先,他为了解释人对自然环境的感情与美的反应,提出了心理进化模型。此模型详细地描述了人的感情形成的基本过程,其别强调到了人接触新环境时的感情状态。其次,将人对环境的喜好作为重要的感情考虑,并将其视为压力调节中众多情感(如,恐惧、关心、愤怒及悲伤等)中的一份子。由此可见,心理进化论体系,不仅包括美的反应,也包括压力调节、自然的形状及内容等众多情感的反应与生理反应。
近年来,Ulrich等人用脑电图、心电图等精密的科学测试手段,来客观地测量人的情感反应,避免了语言表达测试的种种弊病,使得该理论体系更趋于完善。Ulrich认为,自然风景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其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它也直接影响着人的其它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反应,他的研究发现,自然风景往往明显的加速病人的恢复,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而城市风景则延缓病人的恢复,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
(四)原生态自然体验研究。
环境体验课程的目的是借助于教育手段,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整个社会对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有一种新的正确理解和态度,使人们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激发人们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一批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而环境体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Talbot和Kaplan在其一项长达十年(1972-1981年)的纵向研究中,对参加野外环境体验者进行了跟踪调查。在这项研究的初期结果表明,所有参加者对原生态自然体验的价值都给与了极大的肯定。经过野外环境体验,与其他人相比,体验者不仅关心他人,同时在自我认知、自信心和日常生活的计划等方面都有极大提高。
在此项研究的中期,通过问卷调查,对野外环境体验者在观察原生态自然反应变化过程中,面临知识、理解等困难时所产生的感情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体验者不仅在野外环境的体验过程中,有意识、自觉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而且不分男女老少都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斗志。此项研究的最后两年,研究者主要考察了体验者的支配环境情感。研究结果显示,体验者无论参加时间长短,也不分男女老幼,都表现出无意支配自然,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感觉。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直接接触自然的活动中,能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超级秘书网
(五)自然环境自身的机能评估。
在物理环境中,动物和植物等有机体与土、水、大气等无机物在相互影响的同时,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目前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关注景观对于土地、空间的利用等自然环境的直接效果,还包括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也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
日本学者青柳等人在制定森林环境保护机能概念体系的基础上,以附近居民为对象,对森林管理基层单位从4个方面:风景保护;和自然亲密接触场所的提供;文化财产与历史遗迹的保护;生活环境是否安定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学者横张在林地评价上设定了多种环境保护机能,在居民中实施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8种农林地的环境保护机能:生物生态体系保全;水保全;风景保全;保健修养;微气象暖和;居住环境保全;大气保全和土保全。
关键词:黑龙江省;金融生态;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75-02
本课题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所蕴含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金融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即金融外部环境的评价;第二,金融生态系统本身发展水平的考察。金融外部环境是金融系统健康、高效运行的外部基础和条件,本文以金融生态外部环境的评价系统为主要研究内容。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本文构建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是“从实际出发、从科学出发”。这里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在综合并借鉴其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参考现有的指标体系,依据研究对象选取相关指标。另一方面,从科学出发。由于这些指标是用来衡量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情况的,因此要考虑各金融中心城市统计指标间的差异。为此,我们尽量选取各城市共有的指标,还要注意指标统计口径与适用范围的一致性,并不断优化指标体系。
首先建立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评价体系,由于国民经济中分为居民、国内、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国外5个主体部门,所以金融市场的需求者是除去金融企业之外的4个主体即居民、区域政府、区域非金融企业和区域外部金融交易主体。这4个主体是金融市场的需求者,同时也构成了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然后建立金融生态内部系统评价体系。最后结合黑龙江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和数据的可行性,在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外部评价体系时总共选取了四个方面共计19个指标,其中四个方面分别为居民、政府、非金融企业和区域外金融交易主体。然后建立金融生态内部评价体系,选取了一个方面共计7个指标。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对金融生态理论进行检视,进而指导我们建设金融生态环境,最终为区域金融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为了构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设置评价指标时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指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指标的概念必须明确,统计的计算方法必须科学,评价的方法和程序必须规范,指标体系应能正确表达金融生态内涵、金融生态关系,能够充分测度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思维及分析方法应体现金融生态辩证性与客观性要求。
(二)可行性原则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既要防止指标过于繁杂,又要防止指标过于简单不能全面反映金融生态环境的状况,应尽量选取代表性指标。体系的可行性主要取决于体系所设定的条件要与区域的社会、经济、金融的客观实际情况和特点相吻合;体系所提出的具体操作规则要合理;体系所设置的评价要求与其他社会规制相契合。
(三)可比性原则
我们要对各项指标的含义、统计口径、分类方法、计算公式等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处理,使得各个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这里的可比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同一城市的历史资料要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是不同城市间的指标要可比。
(四)系统性原则
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多种金融生态主体组成的若干子系统,它是具有复杂辩证关系的大系统。体系能否系统反映金融生态多样性的内涵要求与外延表现形式,是决定其评价客观性、完整性程度的重要条件。体系要力求通过系统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体现出评价的系统性。
三、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所选指标大多采用了结构相对指标,金融生态外部环境评价体系和金融生态内部系统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详见表1。
四、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下面对表1中各指标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居民
1.居民经济参与规模:参与经济活动的地区居民规模大小采用一个指标来衡量,这个指标是地区的从业人口与地区人口总数的比重。此指标为正指标,指标数值越大其区域参与经济的居民规模越大。
2.居民金融信用状况: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区域金融业的正常运转依赖于良好的区域居民信用。信用表示价值交换滞后产生的活动,金融信用在金融业的资产中无可置疑地占有首要地位。因此,金融信用本质上是企业信用和居民信用的整合,可以理解为先有信用后有金融,金融是信用发展的结果。因此,区域居民信用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区域金融外部环境。本文采用3个指标来反映地区的居民信用状况,分别为区域居民银行不良贷款率、个人银行存款总额与总人口数的比值和个人贷款及透支与总人口比值。其中,居民银行不良贷款率为负指标,其指标值越小说明此地区居民信用度越高;其他为正指标。
3.居民生活水平:是指在某一社会生产发展阶段中,居民用以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产品和劳务的消费程度。本文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具体包括3个指标,分别为区域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总额占最终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区域人均GDP、区域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支出比重。
(二)政府
1.政府消费: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这里采用结构性指标即政府消费支出与最终消费支出的比值来表示政府的消费情况。
2.政府资金管理状况:即从X9~X11。这是为了剔除区域之间在经济基础的差异考虑的。3个指标能够基本代表地方政府的资金管理水平。
(三)非金融企业
1.企业信用状况:基于数据的可得性,这里非金融企业的信用状况采用两个指标来表示为此,即表中的X12至X13两个对称指标。
2.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效益就是产出与投入的比重,反映了生产力的水平。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能力越强所需要的资金就越多,其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也就越密切。为此,我们从劳动投入效益、利润率、资本效益等角度来反映区域生产力水平情况。具体如表1中的X14~X18等5个指标。
在评价某地区的金融环境时,不单是对金融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供需关系的研究,还包含着本地常驻单位与非常驻的交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金融活动。这就注定在我们的评价中必须包含非常驻主体,这样在金融环境较好的地区可能会形成金融中心,从而引致大量的非常驻单位的交往和金融结算业务。与此相反,在金融环境较差的地区,可能就没有多少非常驻单位的交往和金融活动。为此,我们根据区域外部参与银行业的业务状况,选择了X19指标来间接表达。
(五)金融企业
关键词:生态环境节能效果环保
中图分类号: S21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中国,建筑能耗目前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且呈递增趋势,因此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有巨大潜力。建筑能耗不仅仅影响国家能源供应,而且能源使用效率的高低还影响环境。我国广大地区、不同气候、不同类型的建筑节能不是依靠墙体保温等措施就可以解决的,更需要从建筑设计到建筑细节构造处理以及环境控制设备及系统等各种技术的集成来解决。居住区的空气质量、办公或居室内的空气品质、噪声水平以及交通状况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真正的“绿色生态”不仅仅是依靠多绿化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建筑物理环境中综合因素的影响。
评价系统简介
(1)主要内容:建筑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评价系统是对建筑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等角度给予研究,从而对建筑环境给出客观地评价和可行的建议。建筑生态环境的评价系统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小区规划评价、建筑单体评价、环境控制系统方案评价等等;牵涉到的关键技术较多,如建筑热环境模拟、计算流体力学(CFD),建筑日照分析与采光技术,噪声控制以及建筑材料技术等。这些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交叉形成了建筑生态环境评价系统的技术核心。
(2)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可采用的是模拟其运行状况的方法。这个方法有两个层次的标准,首先对于规划设计层来说,可以通过模拟其日照、噪声、空气流场以及微气候等,对其规划和建筑设计直接进行评价。第二个层次,对于节能效果,需要对其进行全年模拟分析,而不是仅仅依靠稳态计算或者是设计计算,从而给出节能效果星级评价等级。这两个层次应该是必须同时满足的。
(3)评价策略:对于平价策略,可以分两步:1.在房屋建造之前,运用评价软件对规划和设计图纸进行模拟,给出相应审核评价(plans review);2.在建造完成之后,对建筑进行实地抽查考核,以确定建造是否与审核后的图纸相一致。
2评价实例
(1)居住小区声环境分析
某居住小区被现状住宅区和规划的城市干道分成东西两区,小区总面积400亩,容积率2.0,户型以一梯两户或三户的高层、小高层单元(11~18层)组成的板楼为主,边角处辅以一梯四户的点式高层(14~18层)板楼前后间距40至60m。小区的周边环境好,交通便捷,但是随着小区及周边道路、用地建设的完善,过境交通量可能会增大,小区的安静可能会受到干扰,为此业主要求进行声环境评价。
经现场实测,在没有采取设防噪绿带等降噪措施的情况下,其临街一面的室外噪声级不能满足居住区室外白天低于55dB、夜晚低于45dB的国家标准。为此,笔者对合理降噪提出了建议。
(2)建筑群空气流场分析
仍以前述居住小区为例,这种高层建筑、多层建筑混合存在的小区,其建筑群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对其微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局部风速太大可能对人们的生活、行动造成不便,也有可能在某些地方形成漩涡和死角,不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因此,业主提出在规划设计阶段预测居住小区内的空气流动状况,以对小区微气候作出合理的评价。
(3)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评价
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的评价内容,主要是考察人们在室外生活是切身感受到的诸如室外温度、湿度、太阳辐射、气流组织和绿化状况等微气候参数。其中温度作为人们感受居住环境好坏的主要参数,对评价小区热环境至关重要,也是影响人们在室外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它同时综合反映了诸如小区的太阳辐射及绿化状况等其它因素的作用,也是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相对较容易进行预测和比较的热环境参数。
在建筑群及地区,小区不同地方的温度环境在受相邻位置的建筑的材料结构和布局、绿化情况(包括水景布置)、以及交通和家电等人为排热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使得局部地区气温出现热岛或冰岛、以及滞后或提前等现象。
结合建筑群空气流动分析,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预测居住小区不同位置小范围内的诸时气温,同时进行比较并给出评价;所得结果既可供居民选择适合个人习惯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出参考意见,同时也能为改善居住小区热环境指明方向。
居住小区内热岛强度小,温度适宜,利于人们的室外活动以及室内持续进行自然通风,温度环境令人满意。其中的原因在于居住小区建筑布局合理,建筑间距选择合适;且集中绿地多,绿化好,并或多或少的采用了人工水景布置。值得一提的是,环境最好的区域均为小区居民日常生活、起居、休憩、娱乐等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区域内的健康适宜的温度环境将极大的有利于居民的室内外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一、商业地产概述
1.商业地产简介商业地产就是用于商业用途的地产,它区别于住宅地产和工业地产,具有其独特的特性。它包括百货、餐饮、娱乐、健身服务、休闲、商用公寓、写字楼、酒店、会议等形式。商业地产是所有房地产类型里比较复杂的一种,因为它关系到地产、商业和投资三个方面,同时又设计到开发商、投资商和消费者,只有这几种元素同时起作用,商业地产项目才有可能成功。商业地产项目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商业地产是指各种非生产性、非居住性物业,主要包括购物中心、沿街商铺、写字楼、公寓、酒店、会议中心以及各类商业服务业经一个场所。而新侠义的商业地产则专指用于流通服务业经营用途的物业形式,包括批发、零售、物流、餐饮、居民服务、健身休闲娱乐服务等商业物业设置,而本文中所研究的商业地产主要是研究狭隘概念下的商业地产项目。
2.商业地产的特点商业地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投资大、收益期长、开发运营复杂、规划设计难度大、风险高、收益性强等方面。商业地产投资大,这主要是因为商业地产一般都建设在城市的中心位置、人流量大的地方,只有这样商业地产后期才可能盈利。但是现在随着房地产开发行业的日益繁荣,土地的购置成本开始增加,而土地作为商业地产开发中最重要的成本,随着土地价格的日益增长,商业地产的总投资也开始大幅提升。另外,商业地产项目的体量都比较大,尤其是购物中心,其体量至少要求在5万方以上,因此大体量的商业地产项目也直接导致投资成本的增加。商业地产项目还具有收益期长的特点,对于商业地产而言,一般都采取出租的方式来收回成本,但是商业地产收益期长、见效慢,我们所熟知的一般商业地产项目回收期在10年左右,运营和策划好的商业地产项目回收资金在6年-8年左右,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知晓,商业地产项目可谓是所有地产形式中最慢收回成本的项目,因此市场上我们能够看到的有名的商业地产项目大多都是房地产大亨所建,有着专业的行业经历和雄厚的资金基础。
商业地产项目开发运营复杂,因为商业地产在规划之初就有狠多工作要做,要对项目周边的竞品项目进行调研,同时要当地人们的消费能力、消费偏好等进行调查,只有这样在商业地产项目定位的过程中才不至于过高或者过低,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商业地产在开发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交通流线的布置、人们步行消费的动线、周边交通的管控、是否有公交车直达、停车是否方便等,这些都是商业地产项目在规划时要考虑的因素;最后,商业地产还需把控的是在后期运营的过程中,商家要入驻哪些?入驻的品牌有哪些?如何配比?入驻商家的档次是高是低等等,这些都需要商业地产运营者提前做好规划和筹谋。商业地产规划设计难度大,这是因为现在商业地产项目竞争越来越大,商业地产开发者为了后期争取更多的消费者,因此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开始标新立异;另外,现在很多商业地产通常都会成为一个地方的地标,比如万达百货广场、国贸360广场等,这些都成为一个地区的标志,万达广场的设计和建造,在任何一次城市都是人流量聚集的地方,这是因为它独特的设计、完善的基础设施、舒适的购物环境等,但是这样的设计构建在无形中却也增加了商业地产规划设计的难度,同时导致开发成本的提高。商业地产项目风险高,上述我们已经说过商业地产投资回收慢,需要经过大约10年的时候才能够收回成本,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消费者的到访率、要策划新奇新颖的活动来吸引消费者,同时要保证入驻的商家能够有利可赚,这些都需要开发者在规划的时候设想好;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考虑到我国政策的变化、宏观经济的变化等带来的变化和变故,只有将这些因素都充分考虑,才有可能运营好商业地产项目。商业地产项目收益性强,虽然上述我们已经列举了商业地产项目的种种风险,但是还是有那么多的开发者选择投入商业地产项目,就是因为商业地产项目收益性强,不但能够提升品牌的形象,同时随着商业经营的开展还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附加值,而收益性强也成为众多开发者投身商业地产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比如上海东方明珠,现在已经作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也成为上海的名片和标志;虽然很多人在电视剧里能够经常的看到东方明珠的身影,也对它一直很熟悉,但是有机会到上海的时候,还是希望能够到现场去观看去体验。
二、商业地产与中小城市投资环境的关系
1.商业地产提升中小城市投资环境商业地产发展是和中小城市投资环境息息相关的,商业地产前期的发展和投入离不开中小城市的投资环境,但是当商业地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会对中小城市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反哺作用,提升城市的区域竞争发展力。首先,商业地产作为城市空间构成要素之一,上述我们已经说过,开发商通常会在设计上标新立异,会有独特的造型和舒适的内部环境,而在后期的发展中,这些商业地产项目会成为城市和区域的名片,成为该城市或者该区域的独特标志,对其他消费者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成都的万象城城等,凡是到这些地方的人,都会抽时间去观看游览一番以不枉此行,因此商业地产项目对于吸引周边城市的消费,提升城市的辐射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第二,商业地产有利于吸引中高端品牌的投资,提升城市消费能力。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的收入越来越高,消费水平和审美能力也日益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美的东西,追求品牌效应。而良好环境的商业地产项目对于吸引中高端品牌入驻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与传统商场不同的是,商业地产项目在开发之初便大致定位为高端品牌,旨在为高消费人群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和购物体验。作为中高端品牌而言,他们对购物环境、消费者能力、环境舒适度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商业地产的消费环境,对消费和人气较高的聚集能力,刚好可以满足中高端品牌的入驻条件,而这点对于提升中小城市的投资环境也较有助益。第三,商业地产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吸引高端人才。商业地产对于中高端品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这点对于提升城市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档次具有促进作用;另外,商业地产舒适的购物环境和购物体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购物和体验;加之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商业地产项目成为高端人才消费的必选之地,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提升中小城市的投资环境。
2.中小城市投资环境促进商业地产发展城市投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等,而这些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城市投资环境。首先,经济环境的发展,为商业地产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没有经济基础就没有上层建筑”,同样没有经济基础就没有商业地产的发展。我国的商业地产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我国商业地产项目开始萌芽并快速发展,可见经济对于商业地产项目的重要性。第二,市场环境的提升,加快了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的速度。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GDP快速增加,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的提升使得商业地产项目有了发展的土壤并快速成长发展起来。另外,在商业地产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商业地产项目开始竞争,使得其不得不更加的用心和别出心裁,只有最具诚意的商业地产项目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第三,社会环境的变化,提升了商业地产品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人口开始不断的向城市转移,促进了城市各项交易的发展。而城市居民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的从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开始寻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而商业地产项目作为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综合体项目,则应运而生。最后,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商业地产的合理布局。商业地产项目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较一般商业项目高,它不仅要求水、电、气的稳定供应,同时对于其他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备也有较高的要求,否则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购物消费体验,影响人们对于商业地产项目的印象,进而影响商业地产项目在区域内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目前基础设备的日益完善,商业地产项目已经具备了在中小城市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而商业地产项目的发展又将促进中小地区城市建设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中小城市商业地产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1.投资环境评价方法投资环境是一个综合性、包含范围很广的概念,前人曾经从不同时间、空间、立场和角度探索出有效的评价方法,但是归结起来,目前国内外的投资环境主要有定性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两种方式。其中定性评价方法包括冷热过比较法、等级尺度法、多因素和关键因素评价法、道氏评估法、抽样评价法等;定量评价法包括层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而其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主观评价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回归分析模型、综合指标评分法、投资华景熟化度类型分析法等,这些都是中小城市商业地产投资环境中会用到的分析方法,方法各有不同操作方式各有利弊,但是却都是为了在调研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客观公正,以便于后期中小城市的投资环境和商业地产项目能够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
2.商业地产投资环境评价方法上述我们提到的是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而商业地产的投资环境评价方法主要是用于区域性投资环境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还都比较少,主要的方法有清华大学王松涛、陈伟等使用的聚类分析法;中北大学聂振华等采用的主成分分析法;张伟采用的层析分析法等等,而如上所述,不管采用哪种分析方法,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探讨出商业地产与中小城市投资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